次贷金融危机(共12篇)
次贷金融危机 篇1
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 也给欧洲、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影响, 使得人们再次讨论经济金融理论的本源, 试图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或是革新, 以期对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一、对金融内涵的认识
要理解什么是金融, 可以先从什么是经济的角度讲。经济从字面意义上说指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一步讲就是经济主体在理性的假定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并通过这一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斯密认为个体在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会自动地实现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出现了社会福利损失的情况, 如多次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给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发问:经济学是怎么了?
当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多数是从对基本假定的质疑这个角度来论证, 也有学者从资源配置之后的动机进一步分析经济学的源头与出发点。
那么, 什么是金融呢?记得黄达老师的货币金融学中开头的那句话讲道, 金融就是资金融通, 当然这只是一个字面的解释。金融不仅仅是资金的融通,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为金融是价值的融通, 是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通。比如银行存款这一金融工具就实现了价值的时间配置, 对人们的跨期消费起到了平滑的作用。再比如银行贷款就实现了价值从资金供给方向资金需求方的转化, 这可以看作是空间上的配置。
什么是金融呢?金融不仅仅与价值有关, 当然还与风险有关, 价值的所有者将价值 (如货币)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出去, 那么这一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会使得价值的所有者未来的价值受到损失, 所以这种损失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需求方应该向资金的供给方支付一定的风险补贴, 比如说利息。
可见, 没有生产的金融活动给价值所有者带来了风险收益, 这也就是金融的魅力所在。当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金的借贷利息是银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利息率应当是社会平均利润率, 否则就会造成资本在生产部门、流通部门、金融部门的流动, 通过这样一个均衡过程来达到利润的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 金融是价值的转移, 这个转移过程会给经济主体带来收益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人们在贪婪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恐惧, 当人们恐惧的时候常常又有崩溃的可能。难道说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时是非理性吗?或者是在价值转移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动机?这个问题的回答同上述有关经济的分析存在着很大的联动关系。
二、对金融各个要素的分析
金融是什么呢?金融是一个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因素。目前认为这些要素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产品、货币、制度等。
金融市场的一个共性是为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提供便利, 或者更进一步讲, 这些市场是价值的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交易的是金融工具, 在这个市场中从事交易的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个人、政府等。也许是因为主体动机隐藏较深不易察觉, 也许是因为主体行为的易变, 使得这个市场的交易行为波动异常, 更进一步讲使得这个市场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因而, 金融市场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博弈均衡的市场, 是一个聪明货币战胜愚笨货币的市场, 更是一个令人欢喜令人悲的市场。金融市场天生就具有脆弱性, 由于风险的不断积聚为政府监管介入金融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由。
金融机构的存在为减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市场不完善现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更进一步讲, 这些机构又因为承担了价值供求双方的风险而变得极度脆弱。
金融产品包括很多, 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只要是价值转移的工具, 那么就可以称为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一般是伴随着金融机构的产生而产生的, 比如存款和贷款的合约。然而, 也有一些金融工具是先通过市场主体的创新与实践, 然后再通过金融中介标准化而成熟的, 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等。正因为有不断创新的激励, 才有了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 才有了金融的效率与经济的效率。虽然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在成功开发出新产品后带给经济的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而金融工具的创新带给经济的除了效率和收益外, 还有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 因此, 才有了风险的对冲 (企业, 个人) 与风险的监管 (政府) 。市场主体利用金融工具来对冲风险, 降低了生产或收益的不确定性, 这本身是个好事情, 但是在投机者与套期保值者的博弈中, 往往存在风险实现, 这也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 金融工具价格的巨大波动使得金融工具更加难以捉摸。那么, 是不是又要借助外力的监管呢?比如说政府。
制度是规则, 有强势的制度, 如法律。也有弱势的制度, 如道德、习俗。货币有货币的制度, 金融市场有金融市场的制度, 金融体系也有金融体系的制度。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存在着制度的约束。因而, 制度的变化或是创新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 带来了我国经济数十年的高速增长, 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总结
综上, 金融包含许多要素。这些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 同时, 也有可能存在未被我们认识到的新的要素出现。凡此种种尚需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次贷金融危机 篇2
导读:而贷款方为了分担风险,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出现—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因为有了保险金的存在,当亏损发生的时候,是用保险金垫付的,当保险金亏完了,投资的本金才开始亏损。
关键词:磁带危机,金融,投资
1.什么是次贷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国人不同的是,他们提倡的是用明天赚到的钱来支付今天的消费,甚至用几十年后的钱来消费。但是,因为房子相对来说还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很少有人会全款来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的贷款,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还是近似的。在美国的信贷市场会根据用户客户质量而被分为三类,而那些收入证明缺失,或者负债严重的客户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2003年开始,美国的房价开始飞速上涨,许多家庭都很难申请获得优级贷款,于是次级贷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购房者的欢迎。而贷款方为了分担风险,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出现—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而对冲基金凭借其可以用低利率向银行借款的优势,大举持有了CDO债券。因为利率差而大为赚钱的对冲基金引起了投行的注意,于是,投行也开始持仓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手里面的债券抵押给银行换的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购买投行的CDO债券。论文发表。于是投行开始发行新的衍生品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来为CDO投保,每年从CDO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保金给保险公司,由双方来承担未来的风险。因为有了保险金的存在,当亏损发生的时候,是用保险金垫付的,当保险金亏完了,投资的本金才开始亏损。论文发表。于是各种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都开始纷纷持仓。发行的规模超过了保证金的数百倍。
当美国房地产从顶峰种种摔下来之后,这条“金链”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间到了之后,普通民众开始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同时投资对冲的各大投行也开始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都被套牢,无法偿还房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在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国人都喜欢存钱,人际金融交易都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孩子就是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朋友,亲属之间的“帮忙”就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跨时间等价交换,不同的是,不是以金融合同而是以“人情”的形势记录。
随着现代法治制度的发展,现代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脱离了血缘和感情因素,以金融契约执行的金融交易开始出现。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将存钱作为备用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同于美国政府的借贷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通常都是国库充裕,不愁钱花的。也是这个原因,让中国的资金流通大部分掌握的在统治者的手上,因此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期,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陆续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放弃了铁饭碗的大锅饭,而选择了下海经商。改革开放之后,金融资本市场确实也造就了不少富翁。
但是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渐恶化,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家也开始做起了“另类生意”,不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扩张和创新上,而放去了金融资本市场,做起了“大股东”,这也是情有可原,相对于“大投入,少收回,周期长”的实业,“大投入,高收入,周期短”的特点的股市和楼市具有了相当大的吸引力。07年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充分体现了全民对资本市场的空前热情,而这个时候,楼市作为二线战场也开始了空前的火爆。于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楼价开始飙升,购房热潮空前。
3.金融市场将走向何方
到了2010年的第一季度,我国房价仍然在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加息,而我国的贷款并没有信用分级,对于客户还款能力和实际收入并没有实际的评估系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率的增加或者收入减少,再加上多次的`加息让住房按揭贷款正慢慢走入违约高风险阶段。这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期的宏观环境都十分相似。
如果危机爆发,购房者无法按期还贷,房子有可能被回收拍卖;房地产商急于将手中的成屋出售来换取流动性,会不得不降低价格来销售;投机分子也会在这个时候抛售手中囤积的现房来回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这样市场上的房屋供应量会大幅上升,而政府已经开始进行对非理性的房价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贷款门槛,购房者开始普遍持观望态度,选择暂缓购买,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了短期的房屋需求。房地产将进入恶性循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包括:购房者贷款,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房地产建筑商的贷款。一旦购房者无法按时还款,地产商破产,建筑商将不能从地产商那里得到资金也无力还款。论文发表。这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坏账,流动性严重不足,严重的话甚至会遭到挤兑。
对此,国家只是一味利用政策和加息这些治标不治理的方法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通常是政策暂时解决了当前的问题,随之其它因为政策而才产生的问题也随即而至。应该从各个层面来慢慢渗入缓解当前的经济形势:
A.减免税收,加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自由度。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B.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来保障创新性产品的权益,鼓励创新,让中国企业可以借由此次机会开始产业链转型,从加工密集型产业转向科技创新性。
C.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近一段时间,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住房保障制度,如廉租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都是很好的保障政策。
金融实践者看美国次贷危机 篇3
启示一:银行必须关注绩效激励的逆向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逆向选择”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具体到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上,则表现为“人们不会关心你要求他做什么,而只会关心你考核他什么”?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体制和机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正面激励效应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然而,对于绩效考核激励的短期投机行为和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匹配问题的负面效应,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仔细审视美国次级贷或说次级债危机,有一条异常清晰且高度统一的利益链:次贷借款人希望拥有住房,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经纪公司、咨询评级机构等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和高额回报,次级债的投资者希望低风险、高收益。而且也惊人的相似,在利益的驱使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于如影随形的风险都几乎视而不见。作为经营风险的机器,银行对于绩效考核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银行的发展战略上,无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对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都有明显的偏好;但不管经济如何繁荣,企业运营如何景气,永远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忽视资本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在绩效激励上,不管银行短期发展如何迅速,永远不能忽视中长期战略发展导向,忽视银行实际运行轨迹在局部繁荣的过程中与既定的发展重心偏离太远。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职业金融家永远要睁着眼睛睡觉,捕捉金融市场随时存在的巨大商机,发现赚钱的机会;同时时刻保持应有的警觉,特别是对于不符合常规逻辑的非理性繁荣要保持必须的警惕,压抑短期逐利行为。
启示二:银行永远不要懈怠贷前尽职调查
银行贷前尽职调查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对不适合贷款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审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贷款机构恰恰就是对不适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了贷款。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优质抵押贷款(Prime Loan),二是“Alt-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顾名思义,次级抵押贷款指向信用较差、收入较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较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Alt-A”抵押贷款是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之间的贷款,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显而易见,无论是次级抵押贷款,还是“Alt-A”抵押贷款,其目标客户原本都属于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需要加倍审慎的人群。然而即便如此,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各类贷款机构为最大限度拼抢市场,极尽所能降低或在事实上取缔贷前调查“门槛”,甚至大量采取了将营销工作外包给独立经纪公司,主动放弃了对客户资料审查的控制,给部分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致使一些连第一笔还款都困难的借款人也获得了信贷支持。比较分析传统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也能够直接洞察到次贷贷前尽职调查环节的严重缺失:传统抵押贷款的尽职调查,银行重点需要审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款人的收入,二是房屋估值。然而,在次级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本上不再承担贷前调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贷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评级机构代理,银行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贷款是否真正坚持了银行自主贷前尽职调查,需要引起银行信贷管理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第一类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第二类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虚假按揭(包括一手房按揭和房屋中介代理的二手房按揭)。第三类是汽车消费贷款(包括保险公司承保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我国的担保市场、房屋中介市场,甚至包括部分保险业务都还处于逐步成熟、逐步规范的发展初级阶段,且担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有偏离于银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诉求,其中部分保险公司的某些保险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免责条款,因此,由担保公司、中介公司或保险公司履行的尽职调查不足以也不能够简单替代银行自身的贷前尽职调查。
启示三:银行不要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无论是之前的次级贷还是之后衍生的次级债,虽然集金融工程理论之大成,貌似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就其本质而言却还是属于单一金融产品范畴。在该产品自成体系的近似封闭运行状态的循环系统中,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信用增强机构、投资者等等市场参与者都是系统当中的一个环节。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基于并执著坚持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要房价继续走高,房产就一定会增值;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但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似乎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次级抵押贷款每月都要有一定的现金流还款;二是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次级债建立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之上,而次级贷却是建立在房屋静态价值,而非借款人真实偿还能力的基础之上。群体的无意识推波助澜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群体的无意识同时也无限放大和升级了市场风险。整个系统工程最终的土崩瓦解,砸跌的是房价,砸断的是资金链,砸在手上的是房产,砸碎的是泡沫。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旺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市场的冷却却只用了几周,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回过头再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由于分业经营的市场环境,风险转移机制和工具相对有限,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与市场强烈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的繁荣和下跌时的惨烈每每让置身其中的银行无所适从。不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给银行的警示;还是前些年资本市场不景气,证券公司类贷款频频告急;汽车价格进入下跌通道,汽车制造类和贸易类贷款问题层出不穷;还是前期房产价格,近期钢材价格疯涨,随时可能出现的拐点都可能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链在越绷越紧,甚至岌岌可危。因此,除了注重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即对于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永远要摆在信贷管理的首位。
启示四:银行的营销手段要适度
深层次解剖美国次贷危机谜团,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强烈的利益诉求,从而忽视风险甚至藐视风险的客观存在,饮鸩止渴般过度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于引发次贷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贷款机构极尽所能过度营销。在各类媒体披露的大量资料中许多国内金融市场所没有的金融新名词不断闪现,包括:NINJA贷款(No Income,No job,No Assets,即向无收入、无工作和无资产的申请人提供贷款),2/28 ARMS(2/28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House Equity Loan),再融资(Refinance),诱惑利率(也称入门利率或初始优惠利率),付款惊魂(Payment Shock),猎杀贷款(Predatory Lending),负摊还贷款(Negative Amortization)……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的贷款机构对于次级贷业务的营销,真正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二是投资银行无懈可击的过度营销。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凭借众所周知的专业性,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杠杆工具和信用增级工具,向膨胀的市场信心不断注入更多的“兴奋剂”,用心良苦地将待字闺中的次级债装扮得美轮美奂;凭借高深莫测却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诠释世界金融史上“低风险、高收益”的神话;凭借无懈可击的解说和找不出破绽的华丽演示,游说对新金融产品似懂非懂、骑墙观望的投资者,最终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贪婪而狠下决心投下赌注。三是抵押贷款经纪人不遗余力的过度营销。其一,以无还款能力却极其渴望“居者有其屋”的少数族裔、移民、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营销的主要目标;其二,利用对信用评级体系和操作流程的专业知识,教唆借款人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轻松得到贷款和优惠的利率;其三,未根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件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误导购房者以“猎杀贷款”,同时不择手段鼓励顾客在住房的选择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从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诚信的背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金融产品需要引起关注:一是信用卡业务,要充分尊重市场发育程度和饱和程度,对内部员工的考核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对中介机构的合作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重质而不重量,确保有效卡而尽可能避免“睡眠卡”;二是银行理财类产品,要将投资者风险警示放在首位;三是代理、承销的基金类、保险类、信托类产品,要坚持“不知就是风险”,加强对营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启示五:银行不要过度迷信风险转移
作为结构性融资的金融创新,次级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衍生为次级债,金融工程理论在此过程中大放异彩,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将购房者、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分割在不同的独立环节,大量不同金融市场对冲工具和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理论上将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成功进行了分解,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不同领域的投资风险和分享相应收益,利用风险转移手段在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设置了许多无懈可击的“防火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坚信自己的资金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封闭的小循环中运行,而这个封闭的小循环的风险已经转移到其他环节。然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似乎忽略了两点:一是自己参与的这个封闭的小循环事实上只是次级债整个系统链条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小循环之外事实上存在一个大循环;二是将风险转移给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但实际上风险转移并未降低风险,更不意味着风险消失,而是使风险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对风险转移产生了一种幻觉,次级债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成为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某个环节资金链的断裂,以致承担风险的环节无法充分履行承担风险的能力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便酿成了系统性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相信若干年以后其许多思想的智慧或缺失都将成为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作为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和金融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反思是基于对未来执著的追求。然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无论是基于庞大系统工程的金融创新,还是日复一日反复操作的传统业务,永远都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践行金融的科学发展,在金融创新探索的路上尽可能少地败走“麦城”。
次贷金融危机 篇4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次贷危机进展大事记 篇5
次贷危机进展大事记
2008-10: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降息 2008-10:英五千亿英镑救市 2008-10:美国救市法案正式生效 2008-09: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 2008-09:美五大投行均成历史 2008-09:AIG国有化 2008-09:美国银行收购美林 2008-09:雷曼兄弟破产 2008-09:两房危机美政府出手 2008-03:贝尔斯登猝死
2008-03:美联储2000亿美元救市 2008-01:全球金融机构相继爆巨亏 2007-08: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2007-08:贝尔斯登总裁辞职 2007-07: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2007-03: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 2007-02: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
次贷金融危机 篇6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47-03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
“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会打破金融环境原来的均衡状态,产生新的风险,使原有的监管措施失效。如果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监管到位,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对策,对金融业实行新的管制,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相互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二、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但在次贷危机的升级和扩散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围绕金融创新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利益关系复杂、环节过长的链条,但风险监管却未能很好地与之进行匹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多元性对于复杂的结构性产品,要做充分的风险揭示,而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态度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对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的风险认识不够,控制不当,监管不严,对此次危机的爆发及扩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几乎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则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房贷机构发放次级贷款。没有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不可否认,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借贷者自身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消费冲动导致的,但金融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放低借贷标准,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吸引一些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不那么好的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得性而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只顾极力推销这些产品,而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些不审慎的行为埋下了风险隐患,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并加剧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几乎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早在200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Edward M.Gramlich)就已经向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指出了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风险,希望美国有关监管当局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之后也多次提醒美国监管当局次贷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遗憾的是,他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美国主要货币和监管当局高层的重视。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
2对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基本没有监管,对证券化项目的发行注册流于形式
现在人们都在责备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行为,因为它们没有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地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但为什么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做法能够畅行无阻?以次贷作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在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时,监管人员为什么不提醒、不揭示风险?这些问题仅用监管失职是不能解释清楚的,它背后存在着监管体制的缺陷。因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实际上是不监管的,现行监管制度并没有规定由谁去监管,怎样进行监管。证券发行有注册制度,但监管部门审什么,未尽职应负什么责任。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3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以往所受的监管较少,投资银行活动基本没有监管
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它们把次级房贷做成证券化产品并向投资者推销,投资银行是知道这些次级贷款的风险的,他们应该向投资者说清楚,特别是经过多梯次证券化搞出来的CDo产品,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其基础资产的信用状况。投资银行更有责任说明情况。但是,投资银行并未这么做,而是以卖出产品为最高目标。对此,证监会是有责任的。但是,证监会也觉得冤,因为房贷机构并非它所管,基础资产不好,衍生出来的产品怎么能好呢?同时,在公司层面,投资银行也未能很好地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上市之前都是合伙制企业,只做中介业务,是金融服务提供商,帮助买卖证券、收佣金、IPO、发行债券等,后来从中介服务商变成直接投资者,杠杆率高达30-40倍,慢慢变成金融投资家了。它们上市后,合伙制时候的薪酬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公司治理却没有跟上。导致管理层的冒进式创新。
4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初期,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协调步伐。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失去了最有利的危机处置时机。
次贷危机是2007年7月份爆发的,但是,早在年初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迹象。当时美联储、证监会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两家监管机构对此事一无所知。而是因为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承担什么职责并不清楚。从引起次贷危机的直接当事者来说,有房贷机构、投资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这些机构分别由多个监管部门监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因为证监会并不清楚房贷资产的风险,继续允许次贷支持证券上市,给市场一种产品安全的信号。当危机开始出现,一些对冲基金面临破产时,因为联储不承担对这类机构的救助责任,对冲基金无力应对而破产,进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尽管后来联储采取了果断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动荡,但已经错失有利时机。
三、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一)多头监管无法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财政部、储蓄管理局、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等近10个机构。这样的格局虽然可以保证金融市场享有金融创新所必备的民主与自由,使每一个监管者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但是多头监管导致了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次贷证券化过程中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机构
参与,需要各监管机构高度协调配合。监管机构过于庞杂就会出现协调和配合问题,更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例如,次贷证券化过程中的CDo和CDs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以至于没有谁去管。监管部门的多头和监管标准的不统一,不仅牺牲了监管效率,也使美国错失了处理次贷危机的最佳监管时机。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原有的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不管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不能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监管当局过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金融机构的内控能力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时期,正是美国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监管最少的时期。如果因为惧怕风险而对金融创新一味限制,会制约金融机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金融创新放任自由,任由商业机构自己控制风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高层迟迟未能对外界关于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警告做出反应的原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管人员过度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二是由于金融机构只对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容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有效的外部监管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对于融资活动和信贷市场的破坏作用,确保泡沫破灭或进行调整时,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够经得住考验;还能够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的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
四、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的对策建议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有它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我们要深刻思考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危机的发生就阻止继续创新,过去的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但必须加强监管,加强对这种创新的风险节制。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转移风险的特性导致了市场上次级债券规模的失控。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创新产品估值水平,正确反映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
四是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针对金融创新的固有缺陷,需要加强对市场上金融创新产品、表外资产的监测预警。
次贷金融危机 篇7
2007年4月, 作为次级贷款企业巨头的NEW CUNTURY金融公司面临空前的危机并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成为了这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使美国经济陷入倒退危机的次贷风波的开端。随之而来大量次贷金融公司破产和以次贷为支撑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向持有者转移使全球包裹CITI BANK在内的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亏损, 使全球金融陷入恐慌之中。
这次危机起源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 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 降低建筑业的税率并制定了大量的利于建筑业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 美联储在2001年到2004年间不断降息使其达到了40年的最低点。这些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此时美国房价普遍上涨, 美国人买房的热情不断高涨, 次贷市场也日益繁荣起来。然而在2005年, 美联储17次加息, 美国房地产市场趋冷。在房价下跌、利息不断上升的双重打击下, 市场出现逆转。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不堪重负, 无力还贷, 整个资金链条断裂了, 最终爆发了令人震惊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二、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对信用等级要求放松过宽
在2001到2005年的时间中, 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美联储连续降息, 这一措施导致利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使得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增长逐步减速。各个金融机构都急于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房地产的火热让各个机构都开始青睐方兴未艾的次级贷款市场。大量的放贷机构的建立使这个本来火热的市场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时期, 各个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 不断地放宽自己的贷款要求以求得对市场的占有, 据美联储的调查, 1985年到2005年的9年时间中, 房地产贷款占美国商业资产结构的比重从15.88上升到了32.43, 整整上升了一倍, 而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标准则处在较低的要求中。在2006年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明显的意识到危机, 降低了房地产贷款的比重, 同时提高了对贷款尤其是次级贷款的信用要求。为了占取市场, 金融机构不断放宽自己的贷款信用要求, 直接导致了这一恶果。
2. 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美国次级贷款的运作中, 资产评级推动着所有业务环节。比如, 次级贷款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 初期穆迪或标普只给予BBB以下评级。此时, 对于只能涉足AAA级的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美国大型投资机构而言, 次级债根本就不在其投资范围内。但是, 经过投资银行的提炼与包装, 穆迪、标普动摇了, 其处于多方面考虑, 最终给予了高级品CDO评级为AAA。这样, 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 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而风险更大的中级品CDO与普通品CDO由对冲基金来管理。由于高风险对应高回报, 在房地产景气时候, 对冲基金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也渐渐接受对冲基金的CDO质押贷款, 参与到这高风险的游戏之中。此后, CDO的衍生物, 比如CDO合成、CDO平方等, 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 风险非常高的普通品合成CDO, 也获得穆迪、标普AAA评级。毫无疑问, 这些大基金的投资品种的范围选择, 是以资产评级公司的评级为投资依据的。而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必将影响国家房地产金融安全。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金融的警示
1. 按揭贷款不一定全是优质资产
目前, “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一种主流观点。当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将这一神话打破时, 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严重质疑。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 凡是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人, 都基本上能得到满足, 住房按揭贷款者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比美国的次级房贷管理差远了。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 “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房贷不良率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因此, 如果我们不深刻检讨银行体系按揭贷款存在的问题, 不更新“住房按揭贷掀是优质资产”的旧观念, 我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就迟早会出问题, 国内银行就可能会面临类似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风险。
2. 加强房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放松了对贷款者的审查和管理。当前, 国内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是相当薄弱的, 既缺乏信用风险预份机制, 又没有风险评估工具, 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很低。因此, 国内银行应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切实提高房贷风险管理水平。
总得来说, 加强我国住房金融风险控制, 避免房地产过热引发金融泡沫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危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次级贷款的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从金融机构所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两个方面浅析了次级贷款的成因和根源, 再从我国现状出发提出了三个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金融,风险,警示
参考文献
[1]徐凡:美国次优抵: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 2007.9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 2007.9
[3]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 2007.18
探析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波 篇8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 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 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 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 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 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 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 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 大概占总额的20%—40%, 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 有的20年还本息, 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 即前2年是低息, 后18年是高息, 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 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 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 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 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 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 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 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次贷刺激了房市, 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 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 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 反正也赔不上, 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 房价连跌了40%, 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 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 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 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 (英文缩写是MBS) , 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 (英文缩写是CDO) , 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 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 债务链一断, 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 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 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
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 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 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 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 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 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 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 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 本金滚利息, 越滚越大, 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 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 而后又高息还款难, 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 房地产市场失衡。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 “泡沫”破裂后, 房地产价格大跌, 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 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 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 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 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 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 金融机构推波助澜。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 炒来炒去, 炒得扩大化了, 波及到全球, 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 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 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 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 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 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 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 绝非偶然, 偶然寓于必然之中,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 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 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 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
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 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 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 降低进口, 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 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 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 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 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 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 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 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 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 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 内外的原因兼有, 就像“天平”的两端, 一端是美元贬值, 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 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 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 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 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 物价都在上涨。所以, 面对物价上涨, 中央提出“两个防止”,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
美元贬值之后, 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 (七桶为1吨) , 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 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 经济高速发达之后, 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 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 仅次于美国, 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 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 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 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 如果石油不涨价, 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 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 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 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 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 资源管理不到位, 产品成本降不下来, 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 但老百姓又怕涨价, 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 处在两难的选择中, 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 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 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 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
由于美元贬值, 石油涨价, 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 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 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 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 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现在都在减速, 而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 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 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 金融系统的整体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 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 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 一个地方出问题, 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 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 金融资本的流动性。
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 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 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 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 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 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 1997年, 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 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 致使泰铢当天贬值, 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 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 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 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 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 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 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 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 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 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 通过赌博抬价, 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 把股市烘起来, 出现股市“泡沫”, 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 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 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 即炒外汇市场, 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 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 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 留下的是金融灾难, 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 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 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 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 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 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 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 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 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 形成一种灾难, 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 金融波动的周期性。
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 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 才能未雨绸缪, 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 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 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 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 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 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 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 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 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 比如经济过热, 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 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 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 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 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 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 基本上是五“熊”三“牛”, 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 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 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 产权多样化, 鼓励竞争, 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 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 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 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 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 经常供不应求, 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 也有紧缩, 二者交替进行, 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 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 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 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 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 防止通货膨胀, 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要点刹车, 不能急刹车, 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 那么到2009年末, 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 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 一紧就缩, 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 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 我国就难办了,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 再加上弱势群体多, 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 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 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摘要: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 主要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和许多国家经济减速, 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 需要我们研究和把握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金融资本的流动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波动的周期性等新特征, 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 2007 (9) .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 2007 (18) .
[3]李.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 2007 (5) .
[5]孟辉, 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 2007 (18) .
次贷金融危机 篇9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 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 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至于何时见底, 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 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 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
1997年7月2日,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 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 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 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 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 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
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 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 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 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 形势发生了逆转。2 008年4月, 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 尚未见底,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 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 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 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
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 (主要是次级房贷) →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 (可能) 。
3. 次贷危机的根源。
(1) 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 经过层层包装, 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 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 当监管不到位时, 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 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 (2) 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 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 超前消费, 储蓄非常少, 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 导致消费虚高, 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积累了大量泡沫, 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 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 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 不同点。
(1) 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 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 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 破坏性极大。 (2) 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 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 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 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 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3) 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 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 共同点。 (1) 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 (2) 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率较高, 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 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 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 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 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 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 势必积累金融风险, 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 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 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 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 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国内的金融现状, 我们发现,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 并且资本项目处于管制状态、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所以我国不可能出现类似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我国房贷首付必须超过规定比例, 而且并没有象美国那样的资产证券化而产生杠杆效应, 所以我国也不可能出现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但由于美国是我们国家主要商品的出口国, 所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出口环境也会进一步恶化, 产品滞销。并且我国国内经济周期也已下行, 这一系列因素会造成我国产能过剩, 从而影响经济基本面, 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隐患。所以我国隐藏的金融危机可能是一种根源于经济基本面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危机
立足于上述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 建议我们国家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应对: (1) 谨慎对待金融创新。 (2) 加强金融监管。 (3) 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不变。 (4) 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扩大内需。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的内在机理, 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启示, 并指出了我国有可能发生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的金融危机。
次贷金融危机 篇10
一、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起源可追溯到2001年。美国房地产贷款发放机构根据信用调查和评估将贷款申请人细分为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为刺激经济发展, 美国从2001—2004年一直维持低利率, 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 房贷发放数量逐年攀升。然而, 美国自2004年6月进人升息周期, 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促使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这直接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债务人支付困难及经营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 进而造成抵押债券投资者的巨大损失和市场恐慌, 爆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危机。
1.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
美国人喜欢消费而不喜欢储蓄, 这是世界公认的。美国人往往是拿着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消费过多而储蓄过少, 必然形成贷款消费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在透支购买力 (包括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表明政府也处于透支状态) 。由于大家都在贷款消费, 负债消费, 因此还贷就成了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 而整个社会信用链条, 整个金融支付链条能否顺畅地运转, 也往往取决于贷款能否及时充分的收回。
2. 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加息导致房价迅速下跌。
从2004—2006年, 美联储连续十七次加息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萎缩, 房价迅速下跌, 抵押品的价值迅速下跌, 危险贷款的规模却不断扩大。房价的下跌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新房屋积压, 促使美国金融业放宽对住宅消费贷款的要求, 发放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导致大量已经出售的房屋贬值, 导致抵押品价值下跌, 贷款风险增大, 这样就进人了一个恶性循环。
3. 次贷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 造
就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漫长的销售链条, 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严重失控, 加大了金融风险。美国金融创新非常先进, 金融衍生品市场非常发达。次级贷款放贷机构通常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 并在此基础之上创生出债务抵押证券 (CDO) 、信用违约掉期 (CDS) 以及合成CDO等金融衍生产品, 然后打包出售给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债权通过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机制, 市场交易规模被成倍放大, 参与信用交易的交易商也遍布全球。而且这些对冲基金、共同基金普遍使用了高倍杠杆进行投资, 其资金大部分都是拆借而来, 杠杆比率往往在10倍甚至更高, 能够将金融领域的微小波动以数倍的效果放大出来, 大大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这颗定时炸弹的当量和杀伤范围。据统计, 在过去的五年中, 美国有80%的按揭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被卖了出去。国际金融机构大肆盲目利用“资产证券化”、“衍生工具”等高倍杠杆的结构性产品, 造就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漫长的销售链条, 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风险, 那些国际大投资银行庞杂的内部机构显然难以真正管理和控制风险。一旦市场泡沫破灭, 他们将代价惨重。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其影响仍在不断扩散和深化之中。由于人民币尚不可自由兑换, 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 而且国内机构投资海外衍生品市场的规模有限, 因此, “资本防火墙”使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 加入WTO之后,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 完全依靠资本管制来被动地规避风险不是长久之计。
1. 全面认识和研究金融创新。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金融自由化趋势的不断推进, 金融创新作为分散风险、创造流动性的有效方法, 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却第一次显现出金融创新及其衍生产品所蕴涵的巨大破坏力。因此, 在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日趋交融、业务日趋复杂、工具日趋繁复的今天, 必须全面认识和研究金融创新, 不研究金融创新、不推进金融创新, 一则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则不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而全面认识和研究金融创新, 既要充分发掘通过金融创新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便利, 又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及其产品中蕴涵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2.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 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金融创新, 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需要是各种物质性生产产业的成长。因而金融创新的主导方向应当是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促进就业增加, 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竞争力提升, 本国跨国公司的培育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3. 金融创新一定要注意防范创新风险, 审慎研发和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衍生品。
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一些新的风险 (当然不能因此否定金融创新的价值) , 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 它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活跃交易, 也会由于杠杆效应而扩大风险, 其实施效果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监管环境。美国次贷危机即反映了金融衍生产品内在的风险性, 因此金融创新一定要注意防范创新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也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 不能沦为市场投机的工具。
4. 应重新认识各种金融机构 (如评级机构) 的角色和定位。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评级机构收取的费用主要来自资产抵押债券和CDO的卖家, 而不是市场真正的投资人, 因此存在内生性的、无法避免的利益冲突问题, 导致评级机构对部分次贷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 强化风险意识。金融机构逐利性的竞争经常导致借贷标准降低、潜在风险增大, 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另外, 在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要提高透明度,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 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5. 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产品的二级市场建设, 构建合理、有
效的流通机制。因为缺乏成形的二级市场,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流动性很差, 定价机制不合理。这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CDO产品更多是进行场外交易, 缺乏公平、透明的二级交易市场, 投资者向不同的中间商询价, 则可能会得到多种不同的价格, 因而投资者需要自己评估价值, 不同的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可能会很大, 这也导致CDO产品的流动性很差, 而且一旦发生问题, 这类产品可能会有价无市, 如果抛售则可能出现这类资产的价格大幅度缩水, 进而带动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波动, 这将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6. 保障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性资产的质量。
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基金公司投资组合中所持有的垃圾债券, 到现在的次级贷款CDO、CDS等, 此类金融创新产品之所以会成为资产毒垃圾, 是因为这些产品的基础资产质量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小规模地以此类基础性资产展开创新, 既可以满足融资者分散风险的需要, 又可以满足少数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的需求。但如果此类创新规模过大, 将会带来过犹不及的、不可控的风险膨胀, 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这意味着在中国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 不应一开始便盲目地复制西方国家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金融产品, 而应首先把好基础资产的质量关, 夯实金融创新的基础。有鉴于中国权证市场的泡沫, 现阶段把中国场内外简单的期权、期货产品、融资融券试点工作做好做强, 加快股指期货、石油期货以及铜期权的推出, 应该是中国金融创新明智的选择。
7. 加快监管创新, 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危机爆发之前, 美联储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 任由问题不断恶化, 这是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则是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 金融监管正在进行着四个方面的深刻转变: (1) 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 (2) 从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3) 从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转变; (4) 从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转变。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中国需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8. 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
当然, 金融产品的创新往往很复杂, 包含着很多部门的合作, 创新会让金融机构面临除信用风险之外的其他领域的风险, 如法律风险、运营风险等等。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需要投资者对所使用的金融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如果投资者对创新产品没有认识, 或如果投资者对所承担的风险估计过低, 不恰当地使用了金融创新产品, 这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更多的风险并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 投资银行需要花力气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在中国, 虽然投资者风险教育这一工作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 但这项工作却是必须要花时间扎扎实实去做好的。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过度的金融产品创新无疑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目前的金融创新正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 吸取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特别是加强如何合理把握金融创新的方向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二级市场建设, 以及要如何保障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性资产的质量等方面的探讨, 这对深化中国金融创新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次贷危机,金融创新,美国
参考文献
[1]周军, 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J].现代财经, 2008, (1) .
[2]曹远征.美固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1) .
[3]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 2008, (7) .
[4]董金玲.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危机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2) .
次贷金融危机 篇11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结构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7年8月,美国开始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之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这次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不断加息引起的。自2001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末,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使得美国房地产事业迅速繁荣。然后,美国经济出现反弹,通货膨胀发生,这又使得美联储在2004年6月上调联邦储备基金利率。此时,联邦储备基金利率的上升造成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上升。因此,美国金融机构设计出了以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的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来转移风险和提高资金周转率。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房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款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等机构。这些机构将这类流动性差的资产证券化,然后经世界级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再出售给投资者。不过,到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泡沫明显,发地产价格下跌,于是在利率高时购房的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并且潜在的购房者数量也下降,从而导致了抵押贷款公司破产。
美国的金融体系在这次危机中显示了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监管缺失下容易发生危机。尽管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在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资本市场筹资成本也较小,更无需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信息成本费和无存款保险费。事实上,美国金融业市场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和过乱创新导致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影响了金融业对其客户的保护,金融系统对货币政策及实体经济做出的反应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现有的金融法规和监管框架不能参与金融调整情况下,将引起金融市场波动。因此,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实质上就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在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制度缺陷、链条断裂。
二、中国金融结构分析
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有限制地开展混业经营,但仍以分业经营为主,具有银行主导型和政府主导的典型特征。金融体系承担了大量改革的成本和储蓄的积累,特别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更将少量的优质资源集中投入于关键项目,从而优于强调风险分散和竞争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目前,我国居民资产组合中,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比重很高,保险准备金的比例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风险集中于银行业,而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则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资本市场缺乏融资功能,将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在数量跟地位上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性商业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被各级政府所控制着,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政府部门也是重要的控股股东。这也是中国金融体系难以以市场为导向的关键原因。
三、我国与美国不同金融体系的对比分析
从市场发展阶段来看,美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熟,金融产品丰富,但是金融产品滥用导致金融市场过度投机;我国的金融市场则发展不足,金融市场创新滞后,投资者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金融监管理念上看,美国实行的是机构型监管和功能型监管并存的双重监管机制,以及政府、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相结合的三级监管模式,美国的场外市场管制宽松;而我国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按照有管理的市场发展思路,立足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定位,坚持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从实体经济出发推动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四、我国与美国不同金融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改善信息发现、信息传递和信息决策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应对效率。只有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快速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建立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应建立个金融行业间的内部竞争,同时吸取各国的成功经验,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来积极应对金融创新。并且完善金融立法,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监管。
(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尽管这样的国情并不适合实施混业经营,但这不意味着不能通过渐变式的金融创新来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应当遵从以下三点:
首先,制定有效合理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机构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各项指标要求,引导货币总量的合理增长。
其次,保持以国有和股份制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积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将投资银行的新业务纳入新监管框架。
最后,积极发展有价证券市场,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加快推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调整债券市场结构,使融资工具多样化。
(三)构建微观审慎的分业监管和宏观审慎的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市场发展不成熟,传统监管体系的缺陷尚未完全显现出来。在当前仍需坚持分业监管的前提下,我国金融业应当重新确立有别于分业经营模式并时又适应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分业监管新框架,形成分业监管新机制。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从金融全局监管金融风险,目前其更适合承担系统性风险监控的职责。然而,央行扩权在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与银行监管目标之间也存在冲突,并扩大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风险的内在缺陷问题。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建立独立的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来担当金融体系宏观审慎监管职责。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创新青要做到上述几点,我国还需稳定汇率机制,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倡导建立东亚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国际监管与合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晓青,李涛.后危机时代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创新——银行主導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7).
[2]蔡国喜 徐光.金融危机下关于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思考[J].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2009,(12).
[3]易宪容.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
[4]杨廷财.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5)
[5]高加湄.美国两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23)
次贷金融危机 篇12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
所谓次级按揭贷款, 是指美国银行机构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引发金融危机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 其中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 以及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为此次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 商业银行可以将各类贷款证券化, 形成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随着贷款风险的转移, 商业银行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回收, 可以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在这一模式下, 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明显提高, 而且, 除了放贷规模扩大以外, 放贷的对象也得到了扩展, 一些传统模式下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 比如次级按揭贷款的客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都成为了银行的重要客户。由于商业银行认为贷款风险可以通过新的方式予以转移, 所以在发放贷款时的审贷标准有所放松, 很多不符合放贷标准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购买住房, 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发展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由于低利率的环境以及此类客户的新增需求对房地产价格的刺激, 美国房产价格从2001年后持续上涨。但是, 这一切都依赖于房价不断上涨、利率维持在低水平的特定环境。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 就容易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银行坏账, 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连续上涨, 更增加了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负担, 导致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人逐步增多, 部分房屋贷款开始转换成银行坏账。伴随着2006年起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降温, 这一风险继续扩大, 产生了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 最终引发了此次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1. 商业银行应认清我国房贷市场固有风险, 严格把握信贷准入关。
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繁荣期, 但参照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我国房贷市场面临不少风险。首先, 我国房地产泡沫大, 信贷资金在房地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高, 房贷潜在风险大。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类似于2001年到2004年间的美国:需求旺盛,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 房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 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商和购房人大量发放贷款, 信贷资金在房地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高达60%, 如果出现市场疲软、房价下跌和利率走高等情况, 将会出现大量的房贷坏账。其次, 我国的信贷征信系统及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完备, 对借款人能否还款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美国因建立了完备的信贷征信系统和信用评级体系, 容易掌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贷款发放就能准确判定贷款等级, 如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等等。但我国的信贷征信系统还很落后, 对个人信用也没有专门的评级机构, 对房贷申请人的资信调查评估仍处于原始阶段, 对购房者没有进行信用评级, 更多地依靠单位性质或收入证明等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信用风险大。再次, 我国在房产评估、房产清偿和房产交易市场方面存在不足, 房贷风险较大。由于评估技术方法混乱, 房产评估公信度低是我国房地产评估市场的现实问题, 房产价值高估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我国关于生活性必需住房抵押房屋在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障碍问题, 以及二手房市场发育程度低带来的房屋变现能力差等问题, 都加剧了我国房贷市场的特有风险。
2. 稳妥地进行金融创新。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损失最严重的大都是那些在风险不清的情况下, 盲目进入不熟悉和缺乏风险控制措施的新业务领域的金融机构, 或盲目开展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如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金融创新不但没有割断信贷源头风险, 反而模糊了风险界限。次级贷款经过借贷、担保、打包、信用增级、评级和自由组合等各种操作, 表面上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较小范围, 资产安全性提高了, 但作为基础的贷款出现风险后, 所有包含次级贷款成份的产品都出了问题。而资产之间的关联模糊不清, 很多金融机构不清楚持有的产品包含了多大的次贷成份, 到底能造成多大程度的损失, 市场的猜疑和恐慌心理纷纷传播, 加剧了风险的积累与积聚。
三﹑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
1.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 银行为了追求利润, 不惜降低放贷标准, 这一点我国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尤其是近年来, 受人民币升值和外贸顺差快速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国内流动性充裕, 我国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较快, 住房信贷、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 极易出现银行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 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 可能对银行的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美国次贷危机表明, 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我国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同时,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 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
2.我国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
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 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 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中, 而且与之相关的高财务杠杆工具会放大其风险, 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就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因此, 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3. 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首先, 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 必然引起会计在危机中预警功能的缺失, 也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 不能因为追求业务量而下降放贷标准。建议尽快将全国的征信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其次, 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是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吸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 建议我国建立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 主要是加强评级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 用公开信用评级的标准、程序等制度设计来杜绝虚假评级的出现, 对弄虚作假的评级公司要坚决严惩。这项监管工作建议由证券管理委员会来做, 而对这个委员会的监督, 建议由央行直接进行。最后, 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要求金融机构切实遵循准则, 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而迫在眉睫的工作。重新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应用细则, 以及对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两个重要步骤。建议由高校、研究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完成此项工作。
4. 加强金融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 监管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 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 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很重要。在监管中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问题, 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性, 因为监管标准不同会导致市场中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目前, 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的监管标准正逐步向国际看齐, 在别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区分开来的情况下, 我国除了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外, 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和央行之间的合作等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