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发展(共12篇)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1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2008 年金融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这使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球经济的恢复情况来看,2013 年全球经济由此前呈现出的 “双速复苏”,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强劲、先进经济体增长疲软的状况,变成 “三速复苏”,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依然强劲,但在先进经济体,美国和欧元区似乎日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前景好转,但仍阻碍重重且情况各异。
海洋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各种问题的交汇点,它因此成为人类活动的新边界,集体行为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互动的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在2008 年的经济危机中,海洋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受到了严重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蓝色经济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世界海洋产业的恢复与创新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海洋产业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本文从金融危机后海洋产业的恢复情况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世界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新特点,展望了海洋产业未来转型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1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 1 传统海洋产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四大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水产品贸易受挫,油气价格下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世界贸易量下降导致各航线运量大跌和运费下降,航运企业经营困难,船舶企业面临大批退单,传统海洋产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各异。
全世界12% 的人口依靠渔业维生,人类从鱼类和水产品中摄取的蛋白质占动物蛋白摄取总量的17% ,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为数以10 亿计的地球人群提供食物和生计。世界海产品产量占水产品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3% ~ 70% 之间[1]。2009 年主要市场的经济整体收缩影响了消费者信心,由于价格下跌及加价空间缩小,水产品贸易额与2008 年相比下降6% ,2010 年出现强劲反弹( 增长13% ) ; 2011—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都保持平稳增长( 见表1) ,其中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为5 780 万t和1 322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 3% 和2. 2%[2]。虽然贸易形势趋好,但资源情况并不乐观,据估计,目前被认为已充分利用、过度利用或已枯竭的海洋鱼类占全球渔业资源的85% ,最重要的10 种海洋鱼类大多在这一名单里,海洋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根据2014 年6 月全球海洋委员会正式发布的 《从恶化到恢复———全球海洋救助方案报告》,每年非法、不报告和无监管捕捞产值可达100 亿~ 230 亿美元,大约80% 的海洋污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来自基于陆地的人类活动。资源不足、非法捕捞和环境恶化是目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Outlook》数据整理
海洋油气业产量逐年增加,逐步走向深海开发。全球70% 以上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底。2009 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市场的投资增速虽有所下降,但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8 年复合增速仍高达10. 4% 。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3 580 亿美元,其中勘探开发投资支出与运营支出分别占比55% 、45% 。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5% 和30% ,其中,深海油气的产量由2000 年的2% 上升至2010 年的9%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了 “三湾、两海、两湖” 的格局。三湾指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两海是北海和南海; 两湖是里海和马拉开波湖[3]。未来5 年,全球及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将处于高景气周期,国际油价处于70~ 00 美元投资景气区间,油气需求绝对量持续增长,陆地增产困难,海洋成为油气增产的主战场。根据 “全球深海市场前景”报告,未来10 年深海油气开发将成为全球投资热点,预计到2022 年,该领域年吸纳投资额将从2012 年的430 亿美元增至1140 亿美元,每年勘探、评估并开发的深海油气井数量将从2012 年的500 口增至1 250 口。
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世界贸易紧密相连。海运是国际贸易的支柱和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贸易量的80% 左右和全球贸易价值的70%以上是经海路运输并在世界各地的港口装卸的。2008 年国际海运贸易随全球经济衰退而减速, 由2007 年增长4. 5% 降至2008 年的2. 4% ,2009 年甚至负增长4. 5% ,2011—2013 年增速回稳,一直在4% 左右( 见表2 ) 。其中,2012 年全球货物装载总量超过90 亿t,增长率为4. 3% ; 2013 年总量为96亿t,增速为4. 7%[4]。金融危机发生3 年多之后的2011 年,世界船队持续扩大,世界海运贸易增长了4% ,而世界船队吨位数增长近10% ,因为船东接收了经济危机之前订购的船舶,2012 年1 月超过15 亿载重吨,比4 年之前增加37%[5]。新造船舶的陆续交付,加上经济危机之后新订单的大幅减少,导致全世界造船订单在同期减少了1 /3。重要造船厂仍然主要处理经济危机之前的订单,它们不愿取消或者推迟交付,中国、日本和韩国合计占2011 年所交付吨位数的93% ,因此保持了它们造船厂的就业率。由此产生的船舶供过于求的状况使船东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供给大于需求,运费甚至进一步下降,降至让大多数航运公司无利可图的程度,但对进口商和出口商而言,运费走低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对全球贸易复苏很重要。
注: 根据历年联合国贸发委发布的 《海运述评》报告计算整理
1. 2 新兴海洋产业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海洋经济也逐步由以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向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转变。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从目前来看,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水利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研究、开发、投入生产和推广过程中一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金融风暴导致全球股市暴跌,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下降,造成融资渠道变窄,融资难度加大。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产业受政策、市场、经济转型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近年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海工装备和邮轮经济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以及海上风电产业的新市场。
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近几年欧美国家均把风电开发的重点转向海上,许多大型风电开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正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发展之路。2013—2014 年,全球新增海上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3 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约为7 100 兆瓦[6]。欧洲是世界海上风电的领导者,2014 年1—6 月,欧洲16 个商业海上风电场和1 个试验性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并网新增风电机组224 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81MW,另外还有310 台风电机组待并网,一旦这些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则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 200MW,在建的风电场装机总量超过4 900MW。总体来说,截至2014 年7月1 日,欧洲11 个国家73 个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达到7 343MW,2 304 台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全并网[7]。美国目前开发最快的项目是468MW的Cape Wind风电项目和Deepwater开发的30MWBlock岛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充分完成了前期工作,已可以获得PTC的税额抵免。日本目前有49. 6M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其中包括4MW漂浮式风电,2014 年3 月日本政府确定海上风电的固定电价为36日元/k Wh[8]。按照我国 “十二五” 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5 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装机仅为428 兆瓦,离该目标还有4 572 兆瓦的空缺。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 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 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在油价走高、石油勘探技术获取长足进步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都将保持活跃。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钻采设备市场新签订单为524 亿美元,连续3 年保持在500 亿美元以上的高位[9]。根据IHS Petrodata的统计,截至2014 年7 月初,全球范围内共有853 座海洋钻机,其中738 座已有合约安排,工作状态利用率为87% ,较一年前提高了约4 个百分点。此外,老旧平台加速淘汰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替换需求。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曾出现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扩展的趋势,现在制造产能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以钻井装备为例,韩国企业基本垄断了深海钻井船市场,并在深水FP-SO、高端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而新加坡主攻半潜式钻井平台、中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 我国企业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少数企业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领域建立了交付记录。2013 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126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4% ,仅次于韩国。2014 年上半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79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到32% ,居全球首位。
虽然地球有71% 面积充满海水,淡水不及总水量的3% ,扣除南北极冰盖、深地下水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不及0. 37% ,海水淡化已经成为提供水资源增量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已有120 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 3 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5560 万t,相当于0. 5% 的全球用水量,可以解决1亿人的用水问题。沙特海水淡化工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沙特人均用水量为全球第三,达到280 升/人/ 天,每天70 亿立方米的用水中的60% 来自海水淡化。沙特人口以每年2. 5% 的速度增长,而水需求的增速则达到8. 8% ,这迫使沙特政府对海水淡化工业投入大量资金,海水淡化工业也因此达到6% 的年增速,成为全球最高的增速。沙特水电部已经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建立新的海水淡化设施和更新旧有设施,目前国有的海水淡化公司在红海沿岸运营着36 个海水淡化设施。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在5 ~ 8 元/t,已接近国际水平。根据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产值将达到300 亿元以上,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 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 以上,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从区域来看,未来20 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仍然是以沙特、以色列、阿联酋、也门等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新加坡、印度和中国。至2018 年,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市值将有望达到152. 74 亿美元,预计2013—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 1% 。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深海石油、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 “可燃冰” 和深海生物基因等都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高价值深海自然资源。以可燃冰为例,自前苏联1969 年开发麦索亚哈油气田时实现可燃冰开采以来,国内外探索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已有近50 年的历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圈定了可供商业性开发的可燃冰矿藏地并成功实施了可燃冰试采工程。美国2012 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陆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进行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采气时间为30 天,累计产气量约2. 8 万立方米,最高日产量达5 000 立方米。日本2013 年成功实现海底可燃冰试采,并在6 天内试采出12 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初步具备了在近海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技术,计划在2018 年前后将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燃冰资源,预计可供其消费100 年( 2013 年日本天然气消费量约1 250 亿立方米) 。这些成果的取得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可燃冰勘查开采热潮。近年来,欧盟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开发活动,2013 年5 月,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签署 《关于大西洋合作的戈尔韦声明》的协议,要求三方加强对大西洋的探测,共享探测数据,协调使用探测设施,开展可持续的海洋资源管理,绘制海洋生物栖息地地图,促进海洋研究人才流动,推荐重点研究领域。2014年,美国海军开发出利用海水合成燃油技术并成功让一架模型飞机依靠这种燃油起飞升空,有可能在未来7 ~ 10 年内实现商业化利用。据估算,这种新型燃油的生产成本为每加仑( 美制1 加仑约合3. 785 升) 3 ~ 6 美元。
邮轮经济是指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效应。自20 世纪末以来,邮轮旅游一直保持年均8% 的增速,2020 年全球邮轮游客数量可达3 000 万人次。世界上主要邮轮母港大都分布在北美和欧洲,欧美邮轮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1% ,包括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市场则占据剩下的9% 。但WTO预计,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区域,预计每年至少可以创下100 万的搭乘人数。自从2006 年美国的哥斯达号邮轮在中国开通航线,邮轮作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在我国快速发展。据国家交通运输部预计,2020 年中国邮轮旅客数量将达到450 万人次,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邮轮市场。2008 年国家发改委下发 《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 年6 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亚洲第一个邮轮专业行业标准——— 《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2012 年9 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上海成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2013 年2 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2013 年7 月1 日开始施行的国家 《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24 小时内过境免签证的范围包含海港和陆地港。国家旅游局也将邮轮旅游列入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目前,全国已经有上海、天津、厦门、三亚4 个国际邮轮中心投入使用,此外,广州、深圳、秦皇岛、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都开始关注邮轮码头的建设,未来5 年将是中国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邮轮经济尽管 “看起来很美”,但要真正在国内市场得到健康持久发展,还有许多短板需要及时弥补。
2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 1 新一轮海洋政策助推经济发展
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竞争中尤为重要,国家海洋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奥巴马政府注重制定高层次的海洋综合管理政策,英国政府发布了海洋新能源政策,日本通过 《海洋基本法》推进海洋资源开发,越南制定了 《越南海洋法》,我国国务院和涉海部门及11 个沿海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海洋产业指导目录。
2010 年奥巴马签署 《关于海洋、海岸带与五大湖管理的总统行政令》[11],协调促进海岸带及五大湖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2013 年4 月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12]正式发布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2013 年7 月海洋政策委员会[13]又发布了 《海洋规划手册》促进落实美国 《国家海洋政策》及其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也是指导和规范美国区域海洋规划工作的重要手段。英国2010 年3 月发布 《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新兴的海洋能源的发展[14]; 2011 年9 月,商业、创新和技术部发布了英国 《海洋产业增长战略》,战略的实施有望带动英国海洋产业总增加值从现在的170 亿英镑增长到2020 年的250 亿英镑[15];2013 年8 月,该部又发布了英国最新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战略 《海上风电产业战略———产业和政府行动》[16]。2012 年9 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17]、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18]; 2013 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19]研究制定了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试行) 》。此外,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基本法、海洋经济法和国家海洋产业指导目录。韩国则通过实施四大国政课题( 扩大全球海洋经济领土、实现传统海洋水产业的未来产业化目标、创造以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发展动力、营造国民健康海洋空间)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
2. 2 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全球海洋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新技术新领域的开拓,领域更全面的海洋产业体系已初步构成。现已形成了既包括海洋渔业、航运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盐业,又包括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深海矿产勘探和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如邮轮经济、海底探险、极地旅游)等新型产业业态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二是从世界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来看,各洲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形成了全球四大海洋产业集群基地。亚洲形成了以中、日、韩3国为中心的海洋造船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中国还是全球最适合的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和欧洲、美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中心。欧洲形成了以北欧为中心的海上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基地,2013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67MW,比2012年增长34%,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 562MW;欧洲还是世界邮轮经济的次中心。北美洲形成了以美加为核心的世界邮轮经济中心,2013年全球范围约有2 097万人次参加邮轮旅游,包括84%的游客(1 760万人次)来自于北美,而北美游客中有1 179万人次(占67%)预计来自美国和加拿大,580万人次(33%)为国际游客[21]。
2. 3 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水平
2008 年成为全球经济的转折年。以2008 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陆续陷入衰退为标志,全球经济告别了长达20 年的超级增长周期。2009—2012 年,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根据2013 年12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 《2014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发布会,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 年继续保持低迷,预计全年仅增长2. 1% ,相比之下,世界经济形势在未来两年会有所改善,预计2014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 0% ,2015年预计增长3. 3%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呈现出缓慢增长复苏的迹象。
目前,许多沿海国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数据和公报。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海洋经济的增长趋势。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数据连续性和权威性较好,由官方定期发布。2008—2013 年我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接近10%[22],2013 年虽然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仍比2012 年增长7. 6%, “十二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8% 左右,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 我国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 400 万人。在美国,2005—2009 年,美国就业人数下降了2. 3% ,实际GDP只增长了1. 7% ,但同期,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上升了1. 4% ,实际GDP增长了64. 9%[23]。从中美两个大国官方发布的数据看,海洋经济的增速明显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海洋产业对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贡献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
2. 4 海洋健康和发展状况得到全球的高度重视
海洋是广阔的,有1. 4 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2%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40% 的二氧化碳,世界上75% 的大城市、70% 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km的海岸带地区。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没有顾忌地污染海洋环境,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专家和决策者需要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通用标准。
2012年,全球出现了第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方法,即海洋健康指数。海洋健康指数是一个评估海洋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综合指标[24]。它揭示了海洋健康的变化及趋势,从而促使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改善海洋健康的薄弱环节。它是一种兼顾人类利益和海洋及自身生物需求的新方法,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收集研究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了一套多角度的、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海洋健康的体系,从10个方面来评估海洋生产力:食物供给、非商业性捕捞、天然产品、碳汇、生计、旅游与度假、清洁的水、生物多样性、地区归属感、安全海岸线等。科研人员研究了171个专属经济区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非洲国家塞舌尔(Seychelles)和德国海域是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中最健康的,另一非洲国家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海域状况最糟糕。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Jane Lubchenco表示,这一指数是“学术界朝着尝试理解什么是管理决策的权衡迈出的一大步”。基于海洋健康指数、海洋空间规划和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划分全球大海洋经济区,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将更有利于海洋的健康、引导投资走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5国际组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
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国土、交通运输通道、物资供给基地和气候调节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无法估量,在各沿海国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世界海洋正面临种种威胁,包括污染、渔业资源耗竭、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环境恶化造成的威胁,人类必须为保护海洋作出更大的努力。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报告、倡议建议、启动蓝色经济项目、政策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机构[25]联合发布了 《海洋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2012 年1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等[26]联合发布了 《蓝色世界里的绿色经济》,通过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滨海旅游业、深海矿业等以海洋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为实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其经济和环境潜能的建议。2012 年2 月,世界银行[27]发起 “拯救海洋全球联合行动”,目标包括未来10 年内使目前被认为已枯竭的渔业资源有至少一半得到恢复; 使全球渔业经济效益由目前的每年亏损50 亿美元转变为200 亿至300 亿美元的收益等。2013 年,世界银行又成立了全球海洋合作机制 “蓝丝带小组”,该小组成员由16 个国家的专家组成,将确定各项海洋合作投资的优先顺序,这些投资将促进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粮食安全,保持全球海洋健康。此外,欧盟[28]于2012 年9 月通过了 《蓝色增长倡议》,提出发展明智、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蓝色经济。经合组织[29]于2012 年12 月提出了 “海洋经济的未来———2030 年海洋新兴产业的探索与展望”项目提案,致力于发展和投资海洋新兴产业。
2. 6 极地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新热点领域
极地地区蕴藏着极具经济和战略价值的丰富资源,油气储量丰富,航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 500 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 /4; 北极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80 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保守估计,北极拥有的世界未开发传统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 ,其中天然气约占30%[3]。
主要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参与两极的开发。日本外务省称日本政府将新设 “北极担当大使”,努力提高日本在北极问题上的 “存在感”,并力争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韩国拟建南极科考站,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表示,韩国将着手制定 “北极综合政策”,以积极开拓北极地区,2013 年8 月开始试航北极航线。英国要求获得南极大片海床所有权。2013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发布了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 《北极研究5 年计划( 2013—2017 年) 》,确定了未来5 年的北极研究路线图,年底美国国防部又公布了 《美国国防部北极战略》。2014 年8 月,加拿大总理宣布了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新的北极项目,集中在4 个方面,包括资源开发、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技术和北方社区的基础设施。2013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将在核动力破冰船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发展高科技造船业,为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提供保障,2 月普京签署 《俄罗斯在2020 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 对此进行了强化。
3 小结及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 《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经过5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经济体的增长率终于逐渐走出谷底,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强,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 4% 提高到3. 2% ,并在2015 年和2016 年分别达到3. 4% 和3. 5% 。如果采用2005 年购买力平价加权,2014—2016 年的全球增长率将分别为3. 7% 、3. 9% 和4. 0%[3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过去,然而这种冲击对于宏观局势、经济增长潜力、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治理等方面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多年,世界经济步入拐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正在好转。
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经济。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 Paul Holthus) 在分析海洋资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上贸易量时指出: “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回暖,将为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的改善将刺激海运业的复苏、海洋油气投资的增长、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和邮轮经济的扩张与发展。从传统产业方面来看,海洋渔业的未来在海水养殖和资源修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下降,水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更明显。海洋船舶产业的主攻方向将是去产能调结构,向海工装备产业迁移。2014 年全球运力和货运需求增加都将在6% 左右,海运业有望开始复苏,2014 年全球海运交易量有望超越100 亿t[31]。国际油价高企,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将持续增加。从新兴产业来看,新兴产业是世界海洋经济深度调整的方向,新资源高效利用,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重是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海上风电是核能和火力发电的重要替代资源及清洁能源,欧洲将继续作为世界海上风电产业的领导者和技术研发的重心;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及利用将带动海工装备产业的繁荣和增长[32],2014 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前景适度乐观,参与该领域竞争的企业数量会增多,海工装备成交量短期内将持续高位运行,但从长远来看,竞争力和市场饱和度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市场低迷。深海资源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质,开发前景广阔,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属于高风险行业,可燃冰等部分资源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开发。邮轮经济已成为 “漂浮在水道上的黄金产业”,拥有1∶10 的带动效应[33],国际著名邮轮品牌运营商争相涌入中国市场,2020 年中国邮轮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10 亿元。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影响海洋产业的全球布局和结构调整,海洋经济对全球的贡献也不仅局限在就业和直接GDP方面,更多的是在其辐射和间接影响方面。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改变,2013年下半年增长趋势加强,2014—2015年继续增长。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美国、韩国等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从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两个维度,论述2009—2014年上半年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后危机时代世界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6个突出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经济,海洋经济,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特点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2
是怪现象:一边是发改委、中石化、中石油在上调油价,另一边是民营油站在降价促销。主张成品油价格上调当然是有依据的,依据是发改委制定并正在执行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连续上涨或下降若干交易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就相应地做出调整。
问题在于,国际市场上石油是以美元来标价的,而国内物价则是以人民币标价。那是说,原则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是要考虑汇率及其变化的。以近期的石油价格上涨来说,不能排除经济预期向好,石油需求增加致使油价上涨,不过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的大宗物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理由有三:其一,我们的确观察到了美元供给的巨幅增长;其二,上涨的不仅仅是石油价格,其它大宗物品价格也是上涨的;其三,美元兑主要国家货币全面贬值。这带来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美元标价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成品油价格当然应该同比例做出调整,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共同的计价标准,问题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呢?那些不是使用美元作为计价标准的国家,其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能肯定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因为美元过度发行而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准确地说,是普遍的物价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做出了调整(人民币升值),进行了消化。理论上,如果汇率完全浮动,那么国内价格是不需要做任何调整的。考虑到汇率并不是完全浮动,国内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调整只应该针对没有被汇率消化的部分,而不应该针对国际油价上涨的全部。
说得具体一点吧。假设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10%,但这个油价上涨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由于美元发行过多而导致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其它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就会升值。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也升值10%,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没有变化。再假设国内需求也没有变,那么国内成品油价格就不应该变。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只升值5%,那么进口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5%,这时候是可以允许国内成品油价格上升5%的。不过严格来讲,还不能说就一定应该涨价5%,决定价格的可不仅仅是成本和供给,还有需求,还有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原则上,可以完全进行成本加成定价的只可能是垄断企业。
不知发改委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充分考虑了这种美元扰动,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元扰动考虑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也不知发改委是怎样把握国内市场上成品油的需求状况,又是怎样将其纳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过我是不相信可以人为计算出价格来的。
金融危机等于“世界末日”? 篇3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金融指标恶化,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由此带来的是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此次震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开始爆发,迅速引发全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甚至致使许多国家的金融走向崩溃的边缘,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低迷。
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前,美国表面上还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这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带动的。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其现象可以用我们方便理解的“炒股”来打个一个比方。
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都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借钱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借钱给你。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积累下来了。一旦哪天疯狂的炒股热潮有了退烧的迹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从而最终引发了动荡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次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飓风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洲联盟国家,还是经济尚未开放的非洲,以及坐享石油美元的中东,或者新兴崛起的金砖四国等国家,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飓风带来的震撼。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谁可以成为美国金融危机之外的绝缘体了。
因此,在一些企业发生裁员、倒闭、破产等一系列事件后,有人不禁绝望地萌生出这样一个念头:金融危机就等于世界末日,我们永远都无法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了!
难道,事情真的已经严重到这个地步了吗?
其实,只要我们客观理性地审视这次金融危机,就不难看出,这并不是无法度过的巨大灾难。
就拿我国来说,客观地讲,这场金融风暴与经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损失也是惨重的。对外出口贸易的减少,造成靠出口业务维持运营的企业受损;股市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普遍下跌。
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也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因此短时期内受到的影响远比欧美国家要小。再加上我国政府不断陆续推出自己的利好政策与有力’措施,来稳定国家市场和世界金融秩序,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肯定。
辩证地看,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机遇。首先,中国面对的国际压力大大减轻,并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这不仅仅是由于西方的自我削弱,更由于中国为世界稳定做出了贡献。第三,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石油下降了50%,这对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是个相当难得的有利环境。
所以,从各个层面来讲,金融危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场永远也过不去的寒冷风暴。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引发世界经济动荡的“金融危机”目前远远没有结束的倾向,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日子还好过,就放松警惕。
身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朋友们,有的已经感受到“金融危机”带给自己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父母工资降低、股票缩水等,家庭的生活水平也许会降低。有些事情是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对父母平日的辛苦持家给予理解和尊重。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尽量帮助家长料理一些家务,减轻他们的压力。在生活上不攀比,不浪费。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家里生活水平下降而感到茫然郁闷,不知所措。
数年以后,现在的中学生都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一员。现在你们所经历的危机感也是对人的一种历练。我们不能只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作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要趁这个阶段学好本领,坚定信心,逐渐认识社会经济,为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人们应该仿照那冬眠的北极熊,以充足的储备来抵御寒流的侵袭,等待春暖花开之日的到来!
小资料:金砖四国
BRICs,即“金砖四国”这个由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创造的新词,把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四国联系了起来。“BRICs”是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而成,由于“BRICs”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故称为“金砖四国”。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重新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4
1.1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4.9%,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从上年的3.0%降至2.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由上年的7.8%升至7.9%。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上半年,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攀升,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急剧变化,各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世界经济仅增长3.2%,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发达国家经济下降7.5%,陷入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到拖累,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回落4个百分点。2009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面显现的一年,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在上半年经历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0.6%,发达国家经济倒退3.2%。其中美国-2.4%,欧元区-4.1%,日本-5.2%。2009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09年下半年,随着各国金融稳定、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企稳回升。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继续复苏,但受刺激政策效应衰减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2010年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领先于发达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发达经济体中美、日经济复苏缓慢,欧盟内部德国与法国等核心大国与外围国家分化日益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4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5%,其中发达国家增长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7.3%。2011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10年的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并开始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由希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引发的欧洲公共债务问题持续困扰发达经济体,农产品、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安以及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且引发海啸、核泄漏等,都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IMF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4%,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4%,较上年放慢0.6个百分点。
1.2 世界贸易发展状况
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有所回落,但对外贸易依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低于2006年的水平,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依然增长5.5%;全球货物贸易额13.9万亿美元,增长15%;全球服务贸易额3.3万亿美元,增长18%。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5.8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若扣除价格和汇率因素,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幅仅为2%,明显低于2007年6%的水平,也低于1998-2008年5.7%的平均增速。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多数国家货物贸易出口急剧下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开始凸显,如美国10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7%,但11月和12月下降5.7%和11.4%;英国10月份出口增长3.9%,但11月和12月下跌14.6%和19.5%;德国10月至12月的出口则接连下跌5.9%、23.9%和15.0%,同期欧盟27国出口跌幅分别达到3.7%、22.2%和6.9%。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更为明显,11月和12月俄罗斯、阿根廷、土耳其和南非等国家的出口降幅均超过20%。进入2009年后,世界经济衰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并全面显现。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世界贸易明显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跌至12.15万亿美元,世界贸易量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出口额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前两个月,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8%,欧元区分别增长3%和7%。3月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0.7%和43.5%。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大国贸易增长更为显著。2010年国际贸易强劲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0年世界贸易增长12.4%,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增长14.5%,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2.9%,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增长16.7%。
2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1,738.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出口12,180.1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2亿美元,增长20.8%;贸易顺差2,621.9亿美元,增长48%。贸易总额的世界排名稳居第3位。到2008年,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出口的惯性,全年进出口并没有表现出来,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增长12.7%。到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显现,我国外贸增速在第四季度开始逐月放缓,贸易顺差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全面显现的一年,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2,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1,960.6亿美元,同比下降34.2%。经过2008第四季度及2009年对外贸易的不景气,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恢复性快速增长的一年,进出口额达到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16%,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10.3%,进口额比2008年增长23.2%。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贸易顺差有所减少,达到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波动,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出现,世界市场也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波动相一致状况,世界贸易中贸易保护措施开始加剧。在金融危机前后过程中,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走势。据来自国家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美国还对我出口产品发起17起337调查。在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0起、反补贴案件11起、保障措施案件10起、特保案件2起。美国对我出口产品发起11起337调查。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并未消退,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恢复,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纷纷出台各类贸易限制和保护措施。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大。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6起、反补贴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20起、特保案件7起。虽然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并且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不同经济问题。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受保护措施有所减少,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7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43起、反补贴案件6起、保障措施案件16起、特保案件1起。美国对我出口产品共发起19起337调查,知识产权海外纠纷进一步增多。进入2010年以来,尽管危机的势头有所缓解,但危机的走向尚不明朗,我国贸易环境依然严峻。
3 评价
通过对世界经贸与中国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前后的状况及表现,本人得出有关中国经济与贸易的以下几个结论:
3.1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开放经济体的表现主要是看其能否在经济与贸易方面与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同步的走势。从世界贸易发展的状况看,在危机前后及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都表现出了与世界贸易同样的发展走势,在世界贸易衰退时,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同样的衰退,当世界贸易复苏时,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同样的恢复性增长。世界经济与贸易的萧条呼吁国际间的合作,无论是G20的多边机制,还是双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合作方面都显示了远高于以往的国际地位及能力。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贸易共进退以及共同应对危机的努力,都说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已经是一个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经济体。
3.2 中国外贸竞争力依然强劲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2009年世界经济与贸易严峻环境的考验,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在2009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我们依然实现了1,960.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到2010年实现了强劲的反弹性增长。尽管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由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缺失出口竞争力,但是由于贸易顺差被经济学家看做是一国比较优势产业及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在被认为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一次萧条的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然实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强劲。
3.3 在经济萧条时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也呈现出与世界贸易同样的状况,在危机出现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要严重于危机出现前及危机趋缓的2010年。在世界经济萧条时,世界贸易表现出较强的贸易民族主义,开始出现为了提升本国经济而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在经济形势好时,世界主要国家对贸易自由化有较强的积极性,在经济萧条时往往表现出对贸易自由化的消极性,所以世界经济是同甘不能共苦,这也提醒世界各国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为提高本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做好扎实的准备,到危及来时要做好靠本国能力抵御经济困难的思想准备,当然这并不排除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做法。
综上,尽管中国对外贸易表面上看已经摆脱了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较强劲的贸易增长及发展,但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欧盟债务危机的走向尚不确定、中国人民币汇率的中美争执尚未停止、美日的公共债务是否一样会演化为债务危机尚需观察、世界货币体系的不公正尚无良好的解决措施,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收入分配的国内改革、增加内需的结构性调整都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中国家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2]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
[3]鲍永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综述(2007-2008年).法制与社会,2009.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5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和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并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同时,美国爆发的这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一、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全球流动性过剩
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现象严重,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脱离了居民收入水平等基本面的支撑,只要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投资者抽身离去,房价泡沫必将破裂。另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金融创新的膨胀发展,为危机爆发埋下伏笔。
2、全球经济失衡
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巨额逆差,成为储蓄不足的国家,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则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成为储蓄剩余国。一方面,储蓄剩余国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需要保值增值,美元资产是其最重要的选择,随着这些国家外汇资产规模的增长,其风险偏好程度也在上升,为次贷危机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对证券资产的巨大需求一再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债券发行量急剧扩张。这种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引发金融危机,并以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平衡阶段。
3、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时,重点分析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收缩对产业周期性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信用链条的破裂,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虚拟经济一定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出现下行时,虚拟经济的泡沫就会破灭,爆发金融危机,最终再通过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引致经济危机。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随着危机的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主要股市大幅下挫,恐惧心理和信心危机笼罩整个市场,即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模救市计划,也未能阻止全球股市暴跌。2008年,在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81个股价指数中,除突尼斯证交所TUMNDEX指数涨10.55%外,其他证券交易所80个股价指数全部下跌,平均跌幅高达42.6%。其中,跌幅超过70%的有6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此外,俄罗斯RTSI指数、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和英国AIM所有股指数的跌幅则超过了60%。据标准普尔公司2009年1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该报告是在对涵盖全球46个主要股指的“标普全球市场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其中,新兴市场指数2008年下跌54.72%,发达市场指数下跌42.72%。
2、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严重的衰退中
虽然“衰退”定义各异,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持续“腐蚀”同步陷入严重的衰退却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美国是全球第一个陷入衰退的国家。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起就已陷人衰退。欧洲各国经济也经历了和大西洋彼岸同样恐怖的衰退噩梦。由于危机自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以及欧洲国家之间和欧洲与全球贸易的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对欧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造成了严重冲击。日本经济也几乎和欧美同步陷人衰退中。2008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0.4%。在该统计速报中,日本政府还把第二季度的GDP数据从之前的下滑0.1%修订为下滑0.9%,为日本经济7年来最大降幅。鉴于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值一般就能说明一个经济体进人衰退期。
3、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在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形势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虽不致“惊天大逆转”,但其经济增长大多从高位回落,2009年发展中国家GDP增速将由2008年的5.9%降至1.2%。矿产资源出口国、出口导向型或金融开放过度的国家和地区,2009年将滑落到3.2%和2.5%,在一些可能陷人衰退的发展中国家,大批企业被迫关闭,众多工人面临失业。即便一些发展中大国如印度、中国等也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例如,中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而明显放缓。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另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等,无不使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充满风险和变数。
三、世界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影响
1、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多层化”更加明显
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格局“量变”加速。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由于对外扩张过度与对内透支消费、放松经济监管,致使金融危机爆发、内外交困、软硬实力均遭重创,其“一超”优势地位明显下滑。“多强”则有显著分化:欧盟因为扩容过快而“消化不良”,经济增长缓慢,政策取向更加“内向”;日本经济继续停滞不前,外交方向陷入“迷惘”;中、印、俄、巴等“新兴大国”呈现群体性迅猛崛起。中国坚持科学与和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更加举足轻重。印度外交左右逢源,经济增长总体向好,加快推进政治与军事大国战略。俄罗斯充分发挥军事、能源、地缘与外交谋略优势,充分利用西方大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不断增强对外战略主动性与进取性,力图重振“雄风”。巴西在金融危机之中“脱颖而出”,经济潜力巨大,借助斡旋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与地区热点扩大外交话语权。
2、大国关系加快重组,协调合作明显加强 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类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各大国面对全球性挑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唯有“同舟共济”、协调应对,全球性挑战因而成为增进大国合作的重要平台。奥巴马总统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便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威胁不再是大国之间的竞争”,而是21世纪的各类跨国威胁,大国竞争应摆脱“零和游戏”。全球化时代大国利益交织、相互依存,大国矛盾的对抗性下降、可控性增加,大国博弈的零和性减少、竞争与合作交织缠绕、“竞合性”突出,竞争也更多地体现为和平竞争、发展竞争与良性竞争。金融危机也标志着多极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助推大国关系平等化。西方老牌大国深受金融危机冲击、地位下滑,新兴大国群雄并起,大国力量对比趋于均衡化,西方大国遂加快调整对新兴大国政策,对话接触、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积极争取面更加突出。
3、区域一体化明显提速,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加快东移亚洲 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地区国家纷纷“抱团取暖”,区域一体化与“板块化”明显加速。在欧洲,欧盟27国签署《里斯本条约》,也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欧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在亚太地区,区域次区域多边合作勃发,东亚合作成为焦点,机制日趋多层次化。在美洲,第五届“北美安全与繁荣联盟首脑会议”于2009年8月10日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美、加、墨三国决定共同应对经济衰退等; 在非洲,非洲联盟先后于2009年2月4日、7月3日举行第十二届、第十三届首脑会议,十三届首脑会议决定将“非盟委员会”提升为“非盟权力机构”,由其负责非盟防务、外交与外贸谈判等。而在世界各大区域一体化纷纷加速的进程之中,在世界各大地缘政治经济“板块”之间,由于中国与印度同时快速崛起并引领亚洲经济率先复苏,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率最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亚洲经济发展最富活力,致使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加快“东移”亚洲,“亚洲板块”的份量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下的世界华商 篇6
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而我们在本年度的报告中也对改革开放30年来新华侨华人状况进行整体研究。
总体而言,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4800万人,其中新华侨华人约600万人。2008年世界华商企业资产比2007年缩水三分之一,减少了1.2万亿美元,约为2.5万亿美元。全球金融危机乃至更长期的经济衰退,给华商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挑战。
华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据中国侨务部门估算,截止20世纪末、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约为3975.8万人,其中约有200万人为1978年始的20余年间从中国大陆迁出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在此,我们估算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时,采用中国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2005年出版的《华侨华人概述》数字为基础 :在2000年,海外华侨华人总人口约4000万人。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2000-2005年世界平均人口增长率1.2%计算,2000年的4000万华侨华人,估计到2008年增长为4400万人。这9年里,有417万新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为4800万人。
2000-2008年的417万新华侨华人,加上上世纪70年代末至1999年的220余万人,我们可以粗略估计,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向世界各地的新华侨华人总数超过600万人。这600万新华侨华人使世界华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新华侨华人促使华商分布地域更加广泛。传统华商大多聚集东南亚,但新华侨华人将企业经营范围拓展至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亚洲华人人数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96.45%降到世纪之交82.25%;美洲地区华人人数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2.12%上升到世纪之交的10.9%;而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华人人数占海外华人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66%、1.98和和0.61% 。
2、新华侨华人拓宽了世界华商行业分布。19世纪的“老侨”主要以苦力劳工为主,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世界各国普通民众对中国商品的认同度提高,一部分新华侨华人抓住中国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利用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经营商品批发、零售与进口贸易、超级市场、金融及房地产业,他们逐渐在其他服务行业开辟崭新市场,职业日益多元。
3、新华侨华人为华商企业注入活力。新华侨华人的涌入,特别是其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劳务移民的涌入,给华商企业注入活力。这些外来劳工往往比本土劳工具有更高技能,而且更加吃苦耐劳。新华侨华人为华商企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据报道,国际移民在温哥华地区都会区人口成长趋势中扮演重要因素,其中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华人新移民约占35%,对当地的地产市场、消费行为和公共资源共享将带来明显影响 。
4、新华侨华人增进住在国与中国的经济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新华侨华人形成的新华商群体,在促进双边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成为推动中国与住在国经济往来的积极力量。欧洲媒体曾表示:“澳大利亚华人多,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受此影响,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过了它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关系。”
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华商企业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迅猛地席卷了全球,海外华商亦置身其中。金融危机冲击着全球华商企业。
1、世界华商企业资产减至2.5万亿美元。从《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做出推算,世界华商总资产的保守估计是3.7万亿美元。2008年,世界华商总资产比2007年减少1.2万亿美元,成为2.5万亿美元,减少比例约三分之一。这其中,(一)股市下跌引发大型上市华商企业资产缩水四成五;(二)房地产贬值和美元升值致美欧华商企业资产减少700亿美元以上;(三)房地产低迷与汇率动荡无碍亚洲非上市华商企业。
结论:2008年,世界华商企业中,亚洲大型上市华商企业资产1.27万亿美元,亚洲非大型上市华商企业及各类中小型企业资产7600亿美元,非亚洲地区华商企业资产4300亿美元。2008年世界华商企业的总资产为2.47万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了1.2万亿美元,缩水约三分之一。
2、美国:传统产业受冲击,专业人才加速回流。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中心所在,因美国社会失业率上升,身处不同行业的华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一)失业率飙升令中餐业深陷困境;(二)华人制衣业短暂繁荣后加速衰退;(三)华人专业人才大批回流;(四)华资金融业现发展新契机。
3、欧洲:贸易批发举步维艰,零售百货市场低迷。在欧洲,除传统餐饮业外,贸易批发是华人的另一大支柱产业,涉及食品、日用品、服装鞋帽、玩具、工艺品等。2008年,欧洲华人贸易批发业可谓举步维艰,一方面因为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降低;更重要的一方面,华人贸易批发的货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华商以人民币进货、用欧元(英镑)出货,这决定了国际汇率市场的动荡必然对商贸业形成极大冲击。这表现在:(一)华人贸易批发业利润锐减;(二)华人零售业市场低迷;(三)华商“以变应变”渡危机;(四)华人旅游业该热不热。
4、亚洲:华商企业面临全球经济衰退的考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依赖出口的亚洲经济造成的冲击正在进一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台湾:出口减少重创台商企业;(二)香港:金融中心、“购物天堂”也萧条;(三)澳门:华资博彩企业逆市扩张;(四)“两岸三通”令港澳地区流失货源与客源;(五)大陆侨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尚好但面临一些新困难;(六)日本:食品安全致信任危机 IT企业仍处低端;(七)印尼:原料价格影响华人企业。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衰退考验着遍布五大洲的世界华商。2009年里,世界华商企业将普遍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人们也应同时看到,海外华侨华人目前已有4800万人。这一数量不断增加的庞大群体,为扎根其中的华商企业扩大市场、壮大实力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特别是其中的600万新华侨华人,把华商企业与中国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金融危机的演化及对策建议 篇7
(一) 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化
随着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偏重应用的金融学的几位经济学家, 在一定的程度上, 在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 这也可视为对于本轮危机的深刻反思。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为金融危机又迅速的发展为经济危机, 了解它的演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危机的根源和性质。
1. 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并迅速向各种信贷活动领域蔓延, 很快发展为全面的信贷危机。这些信贷危机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与个人间的信贷危机, 还包括与企业间的信贷危机。
2. 从信贷危机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随后引起的信贷危机, 开始愈演愈烈, 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产为标志, 美国信贷危机开始已经发展成为银行危机, 接着, 银行危机又迅速发展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银行和客户违约率大幅上升, 银行营运失灵, 正常业务中断或停止, 直至若干重要银行破产和倒闭,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美国。
3.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美国这场危机先在由股票、证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经济中爆发和蔓延, 从次贷领域扩张到信贷领域、投资银行领域和商业银行领域, 直至整个金融领域, 然后, 危机从虚拟经济延伸到由商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实体经济, 美国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工业都是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 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 贫困人口越来越多, 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下降, 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对GDP的影响。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是金融业, 银行业由于不良贷款数目过大以及购买大量的次级债衍生品而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银行业的亏损直接导致了资金链条的中断, 市场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实体经济因此遭受了空前未有的重创, 并很快向全球蔓延, 使本来欣欣向荣的世界经济急转而下, 表1反映出全球和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2. 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也直接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道指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股票价格指数, 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道指在10月见顶后掉转直下, 时常出现暴跌, 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14198点一路下滑至6763.29点, 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 跌幅累计超过52% (见图1) 。中国的上证综指2006年初在中国股市迈入牛市通道, 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历史高点6124点后, 便一直下跌, 基本上没有比较大的反弹, 在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 上证指数下跌至最低的1664点, 跌幅已高达72.8% (见图2)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谷歌经济
数据来源:谷歌经济
3. 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和金融危机重创国际贸易,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明显重新抬头。在过去的30年内, 贸易不仅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 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都相继陷入了严峻的经济衰落, 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的放慢, 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减少, 国际生产网络也相应的受到影响, 贸易、融资形势日益严重。
二、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措施及效果
2007年以来, 美国联邦储备局 (简称美联储) 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并根据市场需要, 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下, 市场信心才得以恢复, 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并阻止了经济进一步的衰退。
1. 美联储应对危机的常规货币政策。
第一, 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国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9月到12月三次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 由5.25%降至4.25%, 此后从2008年1月到12月美联储又七次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 最低降至0.25%, 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累计达到5%, 这在美联储历史上是稀罕的 (见表2) 。第二, 进一步下调再贴现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日益严重,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迟滞, 为了恢复市场的流动性, 到2007年8月, 美联储不得不宣布把再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 直到2008年末, 再贴现率已降到0.5%的水平 (见表3) , 而且再贴现的期限由原来的30天延长到目前的90天。第三,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部分短期债券、开展回购操作等形式来增加金融体系的可用资金。同时, 美联储对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一些规则制度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如增补长期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扩充可供交易的有价证券的种类等。2008年, 美联储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 缓解一部分信贷紧缩状况,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
数据来源:Reuters Eco Win
数据来源:Reuters Eco Win.
2. 美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效果。
第一, 货币政策操作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采取的融资融券操作不但扩充了市场交易的可用资金, 还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安全抵押物, 扩大了市场上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数量, 这不仅促进了金融交易活动, 还对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成功的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2007年下半年, 美联储与另外相应的部门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救援, 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向问题机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使得大量金融机构避免了倒闭, 从2008至2010年, 美国倒闭的商业银行只有322家, 而且大多为中小型的。而且自2010年来, 美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也基本缓解了流动性紧张问题, 人们逐渐恢复了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金融危机的影响日趋减小。第三,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经济深度衰退得到遏制。
(二) 日本和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 日本银行采取传统的救市措施:第一, 下调利率。第二, 积极提供资金, 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 保障企业融资需求。其救助对象主体是企业和金融机构, 确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自危机爆发后, 日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大力遏制了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恶性循环。
欧洲中央银行也不仅推出了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 还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实施证劵市场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提供信贷资金或信用担保和开展货币互换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同时, 欧盟批准一系列新的经济激励计划。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外需大幅减弱和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第一, 及时对宏观调控目标作出调整。截止2008年初,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 并在2006年突破到11%, 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的风险, 在2007年底确定了下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随即年初确定了“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政策。随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在第四季度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
第二, 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在2008年11月5日中国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由于来自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 抵抗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 必须采取慎重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关于扩大国内需求更加有效的措施,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
第三, 出台关于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一些重要支柱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为了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 确保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 制订和组织实施了关于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的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
第四, 布局新的经济发展版图。从2008年开始, 先后出台的发展规划政策, 意味着这些重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区域振兴正逐步形成保增长的一种新手段。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布局了新的经济发展版图, 成为经济增长又一大引擎。
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中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7.9%, 增速比第一季度多1.8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后的首次上升, 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达到了7.1%。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 同比增长33.5%, 增速比上一年同期多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 扣除价格等因素, 实际增长16.6%。从2009年上半年市场运营情况来看, 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这些都充分证实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 国际市场的需求收缩, 世界经济增速同比变缓, 给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困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提前预防和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具体政策和措施。首先, 金融危机不仅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 学会化危为机。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际市场外需锐减, 我国不得已改变当前严重依赖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 把目标放眼国内市场, 去积极寻求和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还能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不仅是严峻的挑战, 其中还蕴含着种种机遇, 只要及时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 大胆改革, 我国经济一定能化危为机, 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第二, 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拉动内需。近年来,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 实施更加积极的消费策略, 拉动自身的内需, 才能抵制外部国际环境的干扰, 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第三, 进一步加大投资, 保持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 是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 尤其在困难时期。第四, 优化外贸出口, 调整出口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 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急速减少,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出口导向的战略模式, 建立内生型出口的战略模式, 优化出口结构。
2.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整体政策和措施。首先,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后要及时、果断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紧接着影响到英国、欧元区其他国家和日本,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美国最先采取措施, 随后其他国家也都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缓解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正是由于他们都非常及时的采取了反金融危机的措施, 才大大地减少了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损失。第二, 更加完善的健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机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一个国家的重要工具, 也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所以健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将会有利于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第三,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应对这次次贷危机中都纷纷提高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上限额度, 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恢复了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而且减少了信用风险、挤兑风险, 有效防止了银行的破产倒闭。第四, 强化金融监管制度和国际间协作。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暴露出严重的金融监管制度问题, 房屋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失职等问题都是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监管问题。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市场发生动荡, 任何其中的一个国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金融危机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只有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和国际间的互相合作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安全运行。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一旦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文章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 解释了它的演化及影响, 并阐述了世界各国应对这次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演化,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Dwight M.Jaffrey, John M.Quigley.Housing Policy, Subprime Mortgage Policy, and the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M].2007 (8)
[2]Stephen Lendman.Impending Economic Crisis:The Myth that Markets Get It Right and Operate Efficiently[J].Global Research, 2007 (8)
[3]吴易风.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发展[J].中华魂, 2009 (6)
[4]周雄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研究——基于GDP、股市与贸易“三维”数据[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5]尹继志.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特点与问题[J].浙江金融, 2011 (9)
[6]陈虹.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思考[J].日本学刊, 2009 (3)
[7]尹继志.欧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12)
[8]李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 2010 (1)
[9]周达兴.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化危为机——关于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J].广东经济, 2009 (3)
[10]朱晓凤.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借鉴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3
[11]李云驮.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1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8
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影响是很大的,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转折点是九月末,进入十月日渐恶化。从股市到实体经济,企业已经普遍感受到多年来未曾遇到的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利润大幅下降,资金周转困难,拖欠贷款和拖欠税收现象已凸显。而税收大幅度减少,最终导致政府财政困难,影响国家下一步的投资规模。我认为这种情形至少两年内难以根本好转。
因此,我们要调整思维,切实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形势,虽然有些企业能逆势而上,但属少数,当前多数企业已进入苦苦支撑之中。今年十月起,钢铁、有色、煤炭、造船、运输、证券等高值高税行业已被腰斩。预计今年最后三个月国民生产总值、企业利润、出口和政府税收等将出现跳水,明年国民生产总值、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增速可能比去年下降一半。
面对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
尽快出台扩大投资规模的计划,大幅度提高交通、房地产、农业、出口、高科技投资规模,以扩大内需。同时鼓励消费大宗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等,目前限制住房消费政策部份已取消,建议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也予取消,要继续鼓励扩大住房和汽车等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二、在金融贷款政策上,给予企业大力扶持
一是中央较大幅度下调银行准备金和贷款利率,鼓励贷出,支持生产和消费。现在调低幅度过少,作用不大。在非常时期,应该将财政和银行万亿资金放出去,对社会才有重启发展的作用。
二是银行在保证金和收费上减免。目前银行对企业开信用证或办承兑汇票,按10~30%收取保证金,建议给予减免。目前银行按贷款年利率6.93%上浮10~30%向企业收取利息,建议不上浮;目前银行向企业收费名目繁多,造成企业负担很重,建议取消。
三是放宽对企业贷款。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除因企业违规操作要按期收回外,如果因近期市场价格突变造成企业资金困难,在企业的贷款到期时,允许企业办理贷款延期手续,继续贷款给企业,实行“留水养鱼”。
三、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减免和缓交的政策
一是延缓缴税。面对市场价格突变使企业资金失血缴税有困难的,允许企业延期缴税。
二是减免税收。对堤坝防洪费等收费,广东仅出口企业减半,上海已取消,建议广东也取消,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让大型企业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让集团内部互相提携发展。
四、在劳动工资政策上,给予企业应有的自主权
金融海啸对企业影响深远,企业面对出口困难,出厂商品价格跳水,银行催还贷款;一边要给职工加工资,企业面临双刃剑,经营艰难。在当今中国,是实行低工资让更多人能就业还是保证已就业要有高工资呢?现实需要优先就业。在非常时期是优先保护职工权益还是保护企业家权益呢?现实需要是优先保护企业家权益。劳动部门当前不宜再催企业增加工资,建议劳动部门暂停公布工资指导标准的做法。要给予企业自主决定员工工资标准的权利,对劳动合同法在当前执行上给予一定弹性,当前不宜强制检查执行。
五、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相关扶持措施
一是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向政府购买取得的土地,在两年内因市场因素未开发建设,政府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土地收回,而允许房地产企业延期续建。
二是对房地产企业到期的贷款,请政府出面协调给予延期偿还,以扶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六、在出口方面,恢复出口创汇奖励和加大出口退税政策
一是建议恢复出口创汇奖励政策,即对企业出口创汇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多出口创汇。
二是扩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目前出口钢材、有色金属、松香等商品,没有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建议对上述商品的出口同样给予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业务。
七、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扶持国有企业发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商品由国有企业经营,安排就业比民营企业要多一倍,上缴的税收比民营企业多两倍。国有企业在社会发生天灾人祸时,在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要重新认识和发展国有企业,加大对国企在财政转移和土地供应等政策扶持力度。国有企业已在使用的国拨、工业、仓库用地,应该让他们在不违反城乡规划前提下无偿地自行升级改造、商业开发。国有企业也是国家财产,对国拨用地自行改造,不必再收补偿费。
八、在法律诉讼方面,给予企业宽松环境
对于大中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因市场价格激烈变化发生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贷款逾期,引起诉讼活动,法院在当前情况下不要对其资金帐户和物业立即查封,而是帮助他们做好归还计划,保障企业能正常运作,给大中型企业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
九、进一步采取措施,促使股市稳中有升
只有股市稳中有升,才能带动全社会的消费和投资,要继续鼓励企业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同时限制“大小非”的解禁,提高利润分配比例,以恢复股市的信心和人气,重振股市雄风。前段国家动用资金增持,但比例太小,作用不大。如国家汇金公司增持“工行”200万股,但高盛持有的200多亿股明年有可能套现撤回。人们对工行是看跌而不敢跟进的。
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大的逆转和滑坡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9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务院在去年底及时推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 并紧急追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与上世纪#"年代末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举措相比, 此次投资项目既有“老面孔”———剑指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有一批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面孔”。
在民生项目的投资中, 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这项工作位列国务院十大措施首位。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 还体现在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善上学、看病、文化生活等条件的社会事业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认真解决好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 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本次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 安排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投资1571亿元, 预计可解决规划内!$%!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世界各国金融危机时期的税收政策 篇10
为应对国内经济衰退, 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涉及资金7890亿美元, 其中35%用于减税。
该方案中主要的减税措施包括:刺激消费方面, 在2009和2010税收年度, 给予每个美国中低收入居民纳税人每年不超过500美元 (每个家庭不超过1000美元) 的薪酬税收抵免;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子女税收抵免放宽规定期限内首次购房税收抵免的条件。促进投资方面, 对企业2009年新购置资产的税收给予特别扣除;企业在2008年和2009年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为稳定就业, 在2009年和2010年, 对新招聘越战老兵和16岁~24岁无业青年的企业给予就业税收优惠。
日本:降低部分企业所得税率
日本政府通过两次修订2008年度预算和编制2009年度预算, 出台了约8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用于减税的约12万亿日元。
为刺激消费, 对购买于2009~2013年入住的房屋, 购房人将获得10年内最高500万日元 (购买普通房屋) 或600万日元 (购买高档房屋) 住房贷款的税收减免优惠。
为促进投资, 该国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 对年度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自2009年2月1日起, 重新实行对中小企业的亏损退税政策。停征土地转让的特殊附加费用, 此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有效。转让土地所有权时缴纳的登记税, 分别减按1%和0.8%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延长至2011年3月31日。个人在股票交易中获得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所得享受10%优惠税率的政策延长至2011年。
英国:推迟提高税率计划
为刺激消费, 英国政府临时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 从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增值税标准税率从17.5%临时降至15%;根据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 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相应提高, 由2008~2009年度的每人6035英镑提高到2009~2010年度的6475英镑。
为促进投资, 公司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4月1日起从30%降为28%, 该国推迟提高对小公司适用优惠税率的计划, 将期限延长至2010年4月1日。延长公司亏损向前结转的期限, 对公司2008~2009年度产生的经营亏损允许向前结转3年, 但结转额最多不超过50000英镑。为防止集团公司总部迁至低税国, 计划在《2009年财政法案》中规定, 对公司的境外股息免征公司所得税。此外, 对酒税、烟税、燃油税和民航乘客税, 提高了消费税征税标准, 以增加税收收入。
德国:提高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2009年1月13日, 德国政府宣布第二个约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并于1月27日以补充预算案的方式获议会通过。
涉及的主要税收政策包括: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170欧元并调整税率表, 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由15%降为14%;从2009年7月1日起降低医疗保障税 (缴款) 税率;给予一次性子女补贴每人100欧元;针对2009年购置或生产的固定资产, 实行25%的余额递减折旧, 并提高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
俄罗斯:减轻企业税负
2008年l 2月, 俄罗斯政府决定减轻企业税负以应对经济危机, 2009年减税总额约为5500亿卢布, 相当于俄罗斯GDP的1%。
在促进投资方面:将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低4个百分点, 从24%降至20% (小企业适用税率从15%降至5%) ;提高用于现代化改造、重组、设备维修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在购置当年的扣除比例, 由10%提高至30%;截至2009年底, 取消公司所付银行贷款利息的税前扣除上限;为帮助石油企业渡过危机, 石油的矿产税起征点从每桶9美元上调至15美元, 对一些重要石油产区的开发实行税收减免。
巴西:优惠政策振兴汽车工业
为减缓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 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市场需求, 巴西政府宣布实施联邦税收减免政策, 减免金额预计达84亿雷亚尔 (约36亿美元) , 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和汽车工业产品税。
为刺激消费, 对个人所得税提高了适用各档税率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税率从3%降至1.5%, 有效期限视情况另定。为促进投资, 优惠税收政策主要涉及汽车工业产品税。汽车企业享受工业产品税减免政策, 排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微型轿车 (酒精或酒精燃料) 免征工业产品税 (原来为7%) ;排气量在1000毫升到2000毫升之间的汽油燃料汽车, 其适用的税率从13%降至6.5%, 混合燃料或酒精燃料的汽车适用的税率从11%降至5.5%I排气量超过2000毫升的汽车, 税率不变。
韩国:加速所得税扣除计划
该国在2008年提出降低公司税税率之后, 又进一步提出了减税计划。在刺激消费方面:到2010年, 所有税收区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都将下调, 从目前的8%~35%, 下调至6%~33%。收入扣除额度将提升到100万韩元~150万韩元。遗产和赠与税税率将会降低, 从目前的10%~50%降至6%~33%。
在促进投资方面:公司所得税扣除计划将进行加速, 从5年计划变为3年计划, 从目前的13%提高到25%;中小型企业的税基从1亿韩元提高到2亿韩元;资本利得税的纳税门槛将从6亿韩元提高到9亿韩元。
印度:鼓励出口
印度政府制定了使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一揽子计划, 重点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出口, 向银行和贷款购房者提供帮助。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11
关键词:金融监管改革;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是对“市场失效”的纠正,只有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才能使世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2008年金融海啸,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探寻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表面上是次贷衍生品的滥用,深层次的则是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酝酿着金融监管的改革,弥补监管漏洞。
一、美国: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
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国,美国的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长期的监管放松导致了美国经历长达十年的繁荣,同时也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祸根。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后,通过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既灵活又有效”,同时也要防止制度本身“过度”。监管改革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调整监管权利结构。赋予美国联邦储备局更大权力,以监管庞大的金融机构;同时美联储的独立性也被削弱,自身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二是填补金融监管漏洞。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全覆盖。特别是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
三是对金融企业实施并表审慎性监管。
四是由财政部长牵头,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五是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将建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CFPA),统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免收金融伤害提供综合保障。防止对消费者发放掠夺性贷款,以及负责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国——美国的监管改革方向有巨大调整,向“全面监管”靠拢。在各国中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是力度最大的,但其改革方案是否能真正起到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二、欧盟:增强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欧盟委员会2009年4月也出台改革方案,试图设立一套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改变目前成员国条块分割的局面,被称为是“双轨制方案”。欧盟的金融监管是分散的,成员国各自实行监管,欧洲央行只有调整利率的职能,没有监管权力,而此次欧盟改革方案的重点就是增强了整个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金融监管的统一性。
这套改革方案由宏观和微观两大“支柱”组成。在宏观层面上,改革方案建议设立一个由欧洲中央银行牵头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何种措施。而在微观层面上,欧盟将强化现3个专门委员会(监管局)的角色,以保证各国监管标准一致。这3个委员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协调。欧美一直的监管改革方向一直是向混业监管发展,即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所有金融行业。这次的改革可以认为是一种对分业监管的回归。
从美国和欧盟推出的金融监管方案来看,当今金融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改革方向有这些相同点:
一是全面监管理念的确立。针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监管重叠”和“监管漏洞”对现有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和制衡,并扩展金融监管覆盖的机构范围,实现场内场外市场的全面覆盖。
二是金融体系稳定性监管的加强。强化货币当局的金融稳定职能和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也是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共性,并且这一职能基本都被赋予了中央银行。
三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强化。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索赔权。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反映出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得过于复杂,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准确评估其蕴涵的风险,易造成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失。各国已认识到,如果仅仅关注各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那么将会损坏未来金融发展的基石,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四是监管当局危机处理权限的明确。次贷危机在很快的时间内向世界范围内扩散,原因之一也是监管当局缺乏法律赋予的有效手段来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置。
五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加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前,很少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不仅反映在欧美的改革方案中,也是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
三、中国: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
由于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限。我国目前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金融监管体制,各监管机构在应对相关业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化解各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我国也应吸取美国和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监管失败的经验教训,可进行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完善事后追偿和事后赔偿。同时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强化对消费者的教育。
二是加强资本约束的普遍性。不仅要对证券公司进行资本充足性检查,还要对各项金融创新不断更新监管要求。
三是完善系统性风险的处置制度。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对于应对系统风险是不够的,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针对系统风险的跨部门委员会。
四是加强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魏紫川,姜俊吉.国际金融监管的走向[N].金融时报,2010-2-8.
[2]巴曙松,牛博坤.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西部论丛,2010,(4).
[3]连平,孙兆斌.从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看金融改革趋势[N].上海证券报,2009-10-29.
[4]盛仲麟,荆克迪.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 篇12
这波美国华尔街次贷风暴,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破产走入历史,第三大投行美林溢价70%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保险集团AIG则接受美联储850亿美金的贷款金援疏困。华尔街裁员4万人,伦敦则有超过6000人遭到解职。
这些过去被称为“华尔街金童”,工作5年,年薪就平均超越100万元人民币的雇员,现在面临无米之炊。
其实,如果从财富塑造的角度来看,华尔街金童的陨落,这代表过度承担风险,带来的恐惧与不开心,最终要自己买单。华尔街长年贪婪,引起的压力与紧张,埋下金融帝国陨落的前因。这本书,强调正面思考、创造性思维、心情稳定愉悦,对于财富人生的无穷助益。
《秘密》的作者,把“吸引力法则”加上“心灵快乐”的处世哲学,融入到个人创富的历程。她指出,如果能够设想、假装自己已经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向好的方向拓展,心灵就会得到快乐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后感谢自己已经得到的,会让你莫名地得到助力,宇宙会迅速回复你的要求,给你“心想事成”的果实。
作者指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柏拉图等人,都深知这样的致富哲学。甚至早期的基督教大腕,耶稣基督、门徒保罗等,事实上都是“秘密”的实行者,而且本身都是富豪。我们知道的这些历史名人,其实都过着富裕的生活。
拜恩个人生意失败、家人遽逝、身材肥胖,却靠着发掘老祖宗的智慧,重新找到人生事业的目标和方向,现在拍摄了《秘密》的纪录片,造成全球数千万人的觉醒风潮,去年还被《时代》杂志选为影响世界最巨大的100人之一。她不仅克服了家人过世内心的伤痛,还恢复了苗条的身材,甚至近视眼居然不药而愈。
这些神奇的力量,可能包括一位读者,因为看喜剧,每天哈哈大笑,保持开心的心态,癌症不药而愈。包括一名同性恋者,靠正面思考,消弭了外界的歧视举动。
听来不可思议,我们生活周边,却也充满了这样的“奇迹”。愈来愈多人相信,人的心理能量,可以改变环境,重新致富,具备很大的能量,就能够度过这次金融危机。
《The secret秘密)》
作者:[澳]朗达·拜恩
译者:谢明宪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开本:32开
页码:221页
定价:32.00元
推荐理由:
《The Secret秘密》这本书是以很多在事业上成功的人来现身说法,告诉你他们如何使用这个秘密来达成他们的愿望,小至找停车位,大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全文都在强调一个法则——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是说“同类相吸”,当你有了一个思想,你也会吸引司类的思想过来。
《The Secret秘密》出版后,引起全世界的热潮,并获得诸多名人的倾情推荐。美国最有影响力主持人欧普拉两度访问,新闻界金牌主持人赖利·金三度现场采访,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北京2008奥运会体操全能冠军娜斯蒂·柳金、《心灵鸡汤》作者杰克·坎费尔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约翰·格雷热烈推荐。
美国出版界不但拿来和《达芬奇密码》相较,《出版人周刊》等书市观察媒体甚至断言:《秘密》将是身心修行或励志书出版史上最畅销的作品。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推荐阅读:
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07-09
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07-31
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10-20
后金融危机国航发展06-21
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05-08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教学设计10-03
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经济平稳发展08-26
金融危机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向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