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

2024-11-03

次贷危机(共12篇)

次贷危机 篇1

2007年2月“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 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引发了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者被收购后, 危机逐步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消费信心不足使得汽车、房地产及零售行业低迷;资金流萎缩及信用评级下降使得企业纷纷倒闭;跨国公司缩减成本裁减员工使得失业率大幅攀升。实体经济的衰退又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全球经济又一次面临困境。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9]陈雨露, 庞红, 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08, (7) .

次贷危机 篇2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让我们想要知道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是如何的,它是否已走到尽头。本文将主要以《金融的逻辑》中的第十二章——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展开论述。

关键字:金融的逻辑

次贷危机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是以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企业倒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场动荡现象。印象中,金融危机总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危害经济的运作,扰乱社会的秩序。然而,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但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新上一层楼。2007年8月开始,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出现的违约现象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导致美国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称为次贷危机。那么,这一次的次贷危机又会带给美国经济怎样的变化。次贷危机在给中国造成直接损失和间接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下面我将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次贷危机的起因、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给中国的启示依次展开论述关于我对本章内容的一些想法心得。

一、美国社会的现状

本章在进行描述次贷危机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时,提出了三方面的理由。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不高,只有5.1%,而193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25%,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如今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超过以往,即国内受到的冲击可被国外的利润收入抵消一部分,从而减少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美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型经济而非生产型经济。次贷危机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损失是未来财富的损失,并未对他们现在的生存造成威胁,况且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财富损失极有可能在一年内还原。这种私人财富等于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对冲次贷危机的缓冲器。

美国的现状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良之处。美国已是发达国家,经济更是蓬勃发展,像这种金融危机对美国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在我看来,金融危机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金融危机总会伴随着经济衰退,大批职场人士下岗,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但是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仍能保持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不被影响,基本生活不被打乱。这体现了美国经济的优越性,这种经济虽然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会在一次次危机的洗礼中,不断改良、完善,人们也可以从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受益。或许,以后我们也可以不在畏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只要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让更多的人不在为生存而担忧,能有剩余的资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那么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也可以像美国社会一样,也只是带来了剩余资本的减少,并不会根本性的伤害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美国社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表现出的现状,可以说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体制完善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我们收到外界的影响也会减少,或者说影响并不是很严重。

二、次贷危机的起因

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在解决了广大人民的住房问题、增加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即结构性问题。作者认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甚至被扭曲,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轮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见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时间久了,问题就会酿成危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开始解决住房按揭贷款问题时,展示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广大人民着想的,相继推出的Fannie Mae和Ginnie Mae 两个机构都是为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接下来的金融创新(将各种按揭贷款打包后拆分成证券)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或者说是将风险分散至成千上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推动了住房按揭贷款的发展。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顾自身资本金的约束,超额房贷,对贷款者的约束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这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缺失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每个独立的个体是自私的,只为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当一个整体被拆分成许许多多的部分时,每一部分的一点点对道德的弱化,最后会汇聚成一个大的问题。在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中,每一个经理人只是为自己的收益谋取最大化,对证券的来源并不关注,也不关心带来这个证券的住房按揭贷款是否最后会被偿还。处在关系链末端的投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却无法获知这项证券全部的有效信息,在蒙蔽中选择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投资。我认为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淡薄。委托—代理关系链的扭曲正是被人为选择的。委托—代理体现的是一种信赖关系,当人开始对道德观念漠视,这种信赖为欺骗遮上一层纱。最开始的理念一点点被改变,日积月累,问题就成了危机。如果你们加强道德观念的建设,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那么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很长又有什么关系。在道德的约束下,这条关系链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的运行,每一个经理人仍可以从中获取自己赢得的收益。

三、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面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模式不会改变,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经济模式,不需要被全盘否定,然后寻找新的模式。只要不断改良,不断修正存在问题的地方,那么这种模式便可长期进行下去。显然根据美国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显然是合理的。这种模式不仅不会被终止,反而更有可能被推广到更多的社会中去。

网上也有信息说美式金融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才上大二的我对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还难以分析一个经济模式是否正确。但是我想,每一个经济模式构建初期总是适应经济的当前发展状态的,在之后的磨合期、验证期中,慢慢地暴露出潜在的问题。若问题不大且能被修正,那么这个模式便能继续推行;若问题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阻碍经济的运行时,这个模式也就没有被继续执行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的理由了。对于上诉两种对美式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预测,我更看重书中所描述的。毕竟美国已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之后,能被继续运行的模式并不会有太大的缺陷。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

四、给中国的启示

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因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来说,金融机构要遵守道德规范,控制风险。忽视风险的存在,就有可能在未来付出惨痛的代价。风险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存在,有大有小。但并不是每一次风险都恰好遇上并受到损失。我们可以通过创新降低风险,转嫁风险。在控制风险,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金融监管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管制,就是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工具要加强监控,避免劣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盛行,增加市场风险。在管制的约束下,市场能更好地运作。管制并不是抑制金融创新,而是在创新的前提下,管制市场,避免道德风险与搭便车现象,让金融市场的氛围更加融洽。金融发展也要讲究稳步前行,不能一味图快而照搬他国模式,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经历一次次改良才最终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另外,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运行和波动,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各国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关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的变动极有可能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如今,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慢慢消失,带给我们借鉴的之处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跟踪、研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好的意见,改革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2-01/09/c_131344161.htm 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病入膏肓

2.http://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3.《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

姜波克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4.《货币金融学(原书第二版)》

米什金著

次贷危机在恶化 篇3

次贷危机由美国扩散到全球已经有一年之久。今年3月美联储越权向摩根大通银行融资,用于兼并美国第五大投资公司贝尔斯登,使之免于破产,稳定了金融局面。为此,伯南克赢得了华尔街的不少喝彩,包括财长保尔森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次贷危机可能已近尾声。然而7月,美国又爆发了“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事件,次贷危机即将见底的乐观期望又成泡影,经济衰退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同时,美联储为防御经济衰退大幅降息,导致美元持续贬值,成为世界范围石油、粮食价格猛涨的重要刺激因素,给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带来极大的动荡和不安。次贷危机深化的程度和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它对我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再次成为人们深度关注的问题。

危机深化之一

——“两房”困境

今年7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的报告说:如果按新会计条例要求,“两房”减记亏损将达750亿美元。消息一出,“两房”股价陡降,分别下跌了47%和45%,美国金融市场风声鹤唳,股指狂泄,跌进熊市。虽然雷曼报告难免有夸大之嫌,但“两房”问题也确实事出有因。归结起来其困难不外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住房抵押贷款随房价的持续下跌已经恶化到超出次贷范围,卷入这场风波的已不单是次贷的几百万户房主,连原本好于次贷的美国的抵押贷款房主也陷了进去,其数字超过了5000万户。“两房”经营的Alt-A贷款和大额抵押贷款(Alt-A抵押贷款是指信用等级在优质贷款和次贷之间的抵押贷款,从借款者的信用评级看是介于620分到680分之间的借款人;大额贷款是指贷款购房的房价在47万美元以上的贷款),有不少也已经发生违约或止赎。从地区说,“两房”在明尼阿波利斯和达拉斯发放的贷款最多,而这两个地区住房抵押贷款形势正在加剧恶化。“两房”合计起来的严重拖欠率今年达到近100个基点,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

第二是“两房”自身资本金太少,贷款的杠杆率极高。商业银行通常持有的资产是自有资本基数的10倍,投资银行大约是15倍,而“两房”借款的杠杆率不少于20倍。某些人用不同的但仍属合理的方法估算,其杠杆率竟高达75倍。“两房”的监督者——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局之所以如此放任,其依据是:实行固定抵押贷款利率的优质借款,风险很低。然而事实上“两房”所拥有的不只是优质固定利率贷款,同时还有数量可观的Alt-A贷款。这种抵押贷款也就是被违约拖垮、并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的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所经营的业务。此外,即使是固定利率的优质抵押贷款,现在也同样出现了很大的信用问题。

第三是次贷危机已使投资者如惊弓之鸟,经不起风吹草动。“两房”的投资者大量抛售“两房”股票,使之暴跌,多数并没有对形势做客观分析,而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在普遍恐慌心理的支配下,投资者唯恐被套,眼睁睁看着赔钱,于是就像赛跑一样争先恐后地抛售看空的股票,以避免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

“两房”困境使美国当局备感震惊。因为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以及由他们发行和担保的债券数量很大,为全球几千万投资者所拥有,万一垮台,将成为全美和全世界的大灾难。布什政府、国会、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惊恐之余,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2008年住房和经济复苏法案》在保尔森的努力下已经由众参两院通过,7月30日由总统签署。该法案赋予政府购买“两房”股票的授权,并且允许联储在市场困难时期自由地向两公司融资。同时政府将为“两房”30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以便为处于挣扎线上的房主抒困。法案还建立了一个新的监督机构——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取代原有的监督机构。两相比较,法案给新的管理机构以更多的授权,并享有等同于其他联邦金融监管者确定担保和资本标准、评估罚金并任免官员和董事上的权力。另一项应急措施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紧急命令,对股票市场上对19家主要金融公司(包括“两房”在内)的沽空行为进行限制,即不再允许投资者靠借入股票在股市上对主要金融公司的股票价格进行打压,以防“两房”重蹈贝尔斯登公司的覆辙。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的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

危机深化之二——

债券担保公司危机露头

今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发表了《2005~2007年信贷风险转移》的报告,其中警告说:金融担保者在信贷风险转移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这些担保者可能从其持有的头寸(即他们所持有的“信贷违约互换证券”——Credit Default Swap,以下简称CDS)中,遭受实实在在的损失。今年6月加拿大学者威廉•英格尔达在题为《金融海啸尚未到头》文章也说,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对不大的美国“次贷危机”时,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下一个远比它更大的问题正在逐渐来到中心地位,它就是CDS。不少信息说明,上述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值得高度关注。

CDS是一种信用衍生产品,由单一险种担保公司发行。这种公司专门为各类债券(包括信贷衍生品和市政债券)提供信贷违约保险。如果债券发行机构违约,就由这些担保机构负责向保险的买家支付损失;如果不出问题,则由买方定期向担保机构支付利息,即保费。由于在订立合同时并不需要付款,而只是提供违约担保,因此通常这些担保机构的杠杆率可高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当前美国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单一险种保险市场,据称其账面价值高达62万亿美元,即使去掉重复计算,至少也是一个1万多亿美元的庞大市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形势恶化,担保公司的赔付也急剧上升,其资金流动性日趋紧张,自身评级不断下降。除去这种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外,它还有另一种风险,就是缺乏清算系统。交易商之间很少交易纪录和资信材料,加上交易并不透明,存在很大的交易对手风险,一有风吹草动极易动摇市场信心。

最近以来,种种险象已经露头。根据报道,全球最大的担保机构,美国MBIA公司(Municipal Bond Insurance Association),因通过信贷违约互换对次级贷款债券CDO进行担保,去年第四季度亏损23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高单季亏损纪录。而今年一季度报告显示,由于衍生金融品价值缩水,又亏损24亿美元。另外,全美第二大债券担保公司Ambac也同样受到次贷的困扰,该公司2007年四季度亏损18.9亿美元。其他债券担保公司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有信息说,目前市场上的投机者正在试图做空这些担保机构。如果此类担保公司陷入危机,则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债券的抛售,给已经极度紧张的金融市场火上浇油。

危机深化之三——

世界经济遭受更大冲击

次贷危机在美国的深化也给全球经济以更大的冲击。来自路透社的最新消息称,日本出口面临困境。在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调查显示,衡量商业活动和公司情绪的主要指标降幅超出预期,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已经上升到警戒上限的两倍,而且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次贷危机深化也加大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的直接损失,就是我国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元资产因美元贬值和债券跌价所带来的损失,这包括美国国债、债务抵押债券和“两房”债券的账面损失。二是宏观层面的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前者的负作用更大,并使我国经济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由两国经济形势差异所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冲突。当前中美两国经济形势不同。美国为次贷危机和金融困境所苦,经济放慢,防止经济衰退是第一要义;中国则因经济增长偏快,以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主。这样两国宏观调控措施就彼此相左。美国方面为刺激经济,在大步降息后暂时按兵不动;中国为使经济降温必须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但是受美国低息政策的牵制,为防止扩大利差,就难以提息。同时,美国降息所带来的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不得不加速升值,而各方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又使热钱加速涌入,增加了防止明显通货膨胀的难度。

第二,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加速升值所导致的热钱涌动。热钱的成分极其复杂,既有投机资本,也有非投机资本,其进入我国的通道五花八门,可以假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之名进入,大陆以外的华人也可以按照各地具体规定,在内地开立人民币账户,携入或汇入外汇,还可以非法通过地下钱庄进入。其目的有些着眼于保值,投机资本则热衷于获取利差和外汇价差,其负面影响是增加人民币发行,增大流动性,加剧通货膨胀压力。投机资本还会通过资金的快进快出兴风作浪,严重干扰金融秩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已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增长到1.8万亿美元,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热钱。今年以来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加剧,在一种“以汇率加速升值抵制通货膨胀压力”的理念影响下,人民币兑美元在三个月内即上升6个多百分点,与之相应,热钱加快涌入。前四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近2264亿美元,几乎与2006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相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联手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核,并对企业出口预收贷款或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但更关键的是,必须打掉对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热钱涌入。

第三,美国经济放慢,需求下降,影响我国出口。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一季度对美出口增长5.4%,二季度增长8.9%,都低于去年全年的增长11.7%。对美出口乏力,使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大受影响。今年一季度江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四降一升”——与去年同期相比,GDP下降1.5%,出口下降8.5%,工业经济总量下降5.7%,企业效益总体下降40%~50%,物价则有所上升。浙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对美出口出现了11年来的首次下滑。广东也是近几年来少见的困难集中年。一季度对美国和香港的出口增幅分别只有4%和8%。同时由于出口退税的调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使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增幅只有0.4%,鞋类为9%,玩具为4.8%,塑料制品下降了3.5%。

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有望把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限制在不影响大局的范围。但是必须说:美国不透明的金融衍生产品、马后炮的监管措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美元贬值政策等,已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这些做法是同美国历来宣扬的主张相悖的。作为利益相关的伙伴国,我们有理由要求美国当局总结教训,认真履行负责任金融大国的义务。

危机前景——仍然存在未知数

一贯代表政府对危机持乐观态度的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在“两房”困境发生后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已经转为低调。7月8日伯南克说:“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这次经济危机将持续到2009年。”此前一周保尔森也公开表示:“与最初的预期相比,危机持续的时间将变得更长久。”

诚然,自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和财政部确实充当了紧急救火队的角色,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每次取得的效果都比较有限,说明楼市的周期规律是难以抗拒的,单靠注入流动性和注射兴奋剂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目前美国楼市行情已由2006年的顶峰下跌了16%,据估计必须再降10%才有消化掉现有住房积压的可能,也许这就是次贷危机的底线。在此之前,房价下跌会与银行倒闭、金融动荡形成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跳出这个怪圈还需假以时日。除此之外,油价的暴涨暴跌也是影响美国经济前景的未知数。

次贷危机:诚信与监管 篇4

次贷危机是次级房屋贷款危机的简称。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 到2006年底升了一倍多, 当时的贷款利率也很低。2003年中期, 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到1%, 并维持长达一年之久, 由此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时贷款银行愿意向投资者发放次级抵押贷款, 因为他们看到房价在不断上涨。银行把钱借给买房者, 并不担心贷款者还不上, 今天100万买的的房子很快就会涨到120万或者150万。贷款者还不起贷款就将房子收回再卖掉, 也不会亏损。同时贷款银行放贷之后并不想承担风险, 他们通过把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 把风险转嫁到担保债券市场, 从中赚取抵押贷款发行费, 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又从赚到的债券发行费中拿出一部分钱到保险公司去投保, 让保险公司去承担风险。由于监管失控, 造成金融领域里违规违法欺骗造假事件频发。

随着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 购房者还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到2006年底房地产泡沫破裂, 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 然后贷款银行倒闭, 债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受到连累。于是房地产缩水, 股市大跌, 银行、债券公司、保险公司倒闭, 百姓手中亏钱, 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了。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与美国紧紧相连的英国、欧元区、日本、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业也受到重创。金融是经济的血液, 金融危机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老百姓将钱买成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金融危机使这些钱付之东流。于是就无钱购买商品, 社会购买力大大下降, 产品出售困难, 企业就会亏损、缺乏资金, 难以维持继续生产, 于是企业就裁员倒闭, 经济危机就随金融危机相伴而来。

次贷危机的发生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就是目前世界游资过多, 这些资金比全世界每年的GDP总值还多, 因此可以左右世界经济。1999年11月末全球上市公司股值为34.6万亿美元, 超过了当年世界商品和服务的总产值30.1万亿美元。2007年9月6日, 沪市总值18.6061万亿人民币, 深市总值5.4469万亿人民币, 两市总值24.0530万亿人民币, 而2006年中国GDP为21.087万亿人民币, 股市总值是这一数字的114%。而美国股市市值是GDP的130%, 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约为100%, 投资已在社会经济中占到主导地位。人们对这些资金的作用认识不足、监管不力, 没有估计到它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这才导致了这次自20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设想一下人们除了吃、住、用之外, 没有过多的剩余资金, 哪还有钱去买股票、债券和其它金融产品。如果游资不足以与全世界每年的GDP抗衡, 怎么会对实体经济有如此大的影响。

二、诚信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事件的发生都有它自己的独特原因、时间、地点、发展、结果、影响等,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之初性本善, 人生来就是正直诚信的。但在复杂多变的历史长河中, 由于缺乏民主, 由于统治者的独裁专政, 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为了获得权力地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实事求是, 开始说谎、造谣, 战争、侵略,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诚信就受到了考验。为发动战争而找借口, 为了商业利益尔虞我诈, 为了争夺势力而陷害残杀, 为了一己之利而说谎造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进程的发展, 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 个人、民族、国家越来越讲诚信了。但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诚信的现象。

商业不诚信。香港《东方日报》2008年9月21日文章:软实力虚无缥缈讲信誉才是根本。文章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 忽略了道德教化, 一切向钱看, 人心叵测, 五花八门令人想都不敢想的造假、作弊行为, 已经给社会不断带来危机和冲击, 而且频率愈来愈高。毒奶粉事件暴露出中国社会的根本危机:道德彻底沦丧!这些年来, 人们听到的中国造假丑闻不绝于耳, 单单政府部门追查的假冒伪劣产品就有几千种之多, 包括酒、药品、电器、钞票, 甚至还有假鸡蛋和有毒大米等等。更令人不齿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虚假统计数字泛滥成灾, 被用来掩盖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和不光彩的事件。”

人的不诚信。不实事求是, 不讲真话, 不坚持真理,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 违心造假。屈服于权势, 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求生可以出卖道德, 出卖良心, 出卖同志, 出卖亲人, 出卖民族, 出卖国家。

一个民族失去了诚信就会成为一个劣质民族, 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后会被历史所淘汰。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不够一个“人”字, 如同动物一样, 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 会受到世人的唾弃。植物追求阳光, 人类追求正义, 社会追求发展, 这一切都是客观的。世界是由真实的物质、诚实的人组成的。一切虚假的人和物都将灭亡。

三、监管

要建立问责制度, 将安全问题落实到人头上, 将责任具体化。不能各个部门都管, 又都没责任。出了问题能马上找到应承担责任的部门和人。

在处理事故时, 有关领导经常是这样讲的:我们对事故的发生深表痛心, 对死难者的家属深表慰问, 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总结教训, 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可是这个有关部门是哪个部门?讲话者心中无数, 听讲话者也觉得与自己无关。因此事故接连发生, 领导讲话也一再重复。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领导机构太多, 且职责不明。人人都管, 人人又都不管。有权有利的工作谁都想参与, 如建一栋房子需要盖200多个公章, 在收费上各个单位都有积极性。报表、盖章、发证、年检、要收费;学会、协会、会议要收费;培训、办班要收费;只要是有管理权的单位都可以巧立各种名目进行收费。

当某一单位取得成绩时, 对所有上级部门都必须表示感谢:在党委、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在领导的关心下, 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

可是一旦有了问题, 常常是哪个上级部门都不愿意管。这个部门推那个部门, 那个部门再推到下一个部门, 文件旅行不了了之。等出了事故, 又是无一个部门承担责任, 最多也是个敷衍性表态。

这是目前百姓对政府部门最大的意见之一, 也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 (《黑龙江晨报》2005年3月15日报道:机构改革积重难返——破解26人养一官的中国困局) 。二是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使各职能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三是建立追究责任制度, 下级发生了问题一定要向上找原因。而不应如在百姓中流传的那样, 老子有病儿子吃药。四是实行透明制度, 将一切事故公布于众, 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有人检查无人执行。电视报纸经常报道这样的新闻, 某时某地发生了火灾、煤矿事故或其他一些事故。在这些事故发生前, 公安消防部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其他一些负责各种安全监察部门, 都进行了例行检查, 并发现了问题。同时又责令业主进行整改, 限制生产, 甚至贴上封条。从中看出安全监察机关是负责任的, 查出问题, 又提出整、改、停的意见。

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被查出问题, 应该进行整、改、停的单位, 不顾检查单位的意见。他们不整、不改、不停, 仍然强行进行生产。这样就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火灾、煤矿事故和其他事故,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给人的印象是, 这种事件是无法解决了, 只能无奈地被动地等待事件的再次发生。其实解决此类问题也并不困难, 只是差一步棋没走, 由赢棋变成了输棋。现在是有负责安全监察的部门, 没有监督被检查执行整改的部门。我们是否应扩大一下进行安全检查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呢?即进行安全检查的部门不但负责检查, 还要承担督促有问题的单位执行整改的职责。

如果要检查部门只负责检查, 不负责督促有问题的单位执行整改, 那么可以再成立一个, 专项负责有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整改的部门。保证这些单位, 在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消除之前不能进行生产。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目前频频发生的火灾、煤矿爆炸事故等其他一切事故。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篇5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和成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几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截至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2/3以上的贷款达到优质贷款标准。此后,优质贷款比例逐步下降,而次贷份额不断上升。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达6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市场发放房贷总额的 2I%,另类A级贷款额所占比例为25%,而优质贷款的比例降到36%。到2006年底,美国未偿还的次贷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15%。

美国次贷危机是近些年来美国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

1.降低房贷初期偿债负担,为购房者提供轻松的抵押贷款。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采取一些减轻借款前期负担的新举措来招徕次贷客户。比较典型的是可调利率抵押贷款(ARM)。

2.放宽或实际上取消放款标准,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放贷机构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在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时,银行鼓励其使用第二次置留权贷款来凑足首付。因此,大量信用纪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

3.金融创新带来大量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丛生。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已从30年前区区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200多种;到2007年6月底,全球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陡增至516亿美元。信用衍生品增长尤其突出。据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总额从1998年几百万美元增至2001年约1万亿美元和2003年的4万亿美元,到 2006年中又猛增至 26万亿美元。在次贷市场,银行原来将这些贷款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近年来却将其转换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等,并将其出售给新的投资者,投资者利用它们创造出衍生产品,之后衍生产品又不断被再次打包和出售,循环往复不已。近年来,80%的抵押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其中债务抵押债券发放量从2004年的 1574亿美元增至 2006年的 5493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过长,而基本面易被忽视,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化,进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4.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市场联动性增强导致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殃及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虽使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散和有所减轻,但也使遍布全球的许多金融机构形成环环相扣的“风险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发全球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高收益自然吸引了许多欧日等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等参与次贷市场“游戏”。美国次贷问题主要通过收购原始贷款并进行销售的机构等主要渠道向全球传播。美国经国会批准的此类机构为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们以政府信用为后盾募集资本对原始抵押贷款进行购买、打包成CDO等并向美国及外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推销。由于CDO一类证券

不仅能赚钱和分散风险,且有美国政府的背景,信用度较高,外国投资者也对其趋之若鹜,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蔓延留下了隐患。此外,西方国家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间存在较大利率差,许多国际投资者进行套利外汇交易,在日本金融市场以低成本融资,然后在美国投资次贷债券,以获得较丰厚的收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产业银行及许多地区银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银行或基金,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美国次贷困境。

5.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热,催生了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和短期便宜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又导致房贷机构放松对购房者借贷信用和资格的审核。活跃的次贷市场活动,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然而这种有利于美国房地产繁荣的条件近年来出现逆转。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一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0年9月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教授泰勒的研究显示,从1959年第2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美联储基金利率变化对美国住房开工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有一定滞后期。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住宅建筑业陷入衰退,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在借债头几年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的优惠期结束后,现在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结果,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西方政府特别是央行的干预下,美国次贷危机初步有所缓解。除美欧政府紧急救援外,西方金融界也采取了一些防范危机深化的举措。但其前景仍不明朗,次贷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

2.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并将推迟其复苏时间。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业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筑投资已出现8个季度负增长。有人曾预言房地产衰退于2007年底开始复苏。但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为,次贷问题将使房地产衰退持续到200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次贷市场的还债高峰期将出现在2008年3月前后。日前美国财长保尔森也指出,次贷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方面将需要

一、两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3.次贷危机将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资萎缩使GDP增长下降近1个百分点。

4.美国次贷危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世界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5.从长期看,美国次贷危机有利于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发展。

三、次贷危机对亚洲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主要发生在美欧,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也将对亚洲及中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相对美欧金融业而言,亚洲及中国遭受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美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运行等多个渠道,对亚洲及中国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已经并将继续对亚洲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自2007年夏季以来,亚洲股市出现过多次暴跌,无不与美次贷危机爆发及西方信贷紧缩等“利空消息”相关。2008年1月中下旬,美花旗、美林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因次贷而严重亏损后,亚洲各主要股市价格下滑大多超过6%。2月初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议论升温又引发了亚洲股市的新一轮下滑。

第二,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加上美元进一步贬值,亚洲及中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并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石油以外的产品进口出现了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大下降幅度。亚洲各经济体增长较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对美出口占其GDP的20%,中国、印度的这一比重分别为8%、2%。200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对美出口分别下降11%、16%,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从2006年的20%回落至1%。

第三,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减缓西方信贷紧缩和防止经济从放慢滑向衰退,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压力提高,使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得不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与美国放松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相反。美国利率低于亚洲利率,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从而有可能加剧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并增大中国等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

3.在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美经济放慢波及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亚洲经济走势与美国等西方经济走势的“脱钩”理论备受质疑。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持续高速增长,较大程度上抵消美经济放慢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被称为与美等西方经济走势“脱钩”。许多学者及国际机构均认为“脱钩论” 不现实,在当前美经济进一步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其他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联合国认为,贸易和金融联系深化正表明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仍在加强;美国仍是其他经济体的主要经济伙伴,并在世界商业周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放慢或进入衰退,大幅减少进口,拉美、东亚等地区经济必将受到影响。

次贷危机升值了二手男人 篇6

先说传统形成的紫色原因,比如一个40岁的男人离婚后,再婚很容易,其选择半径很大,而且能找二三十岁的女人做妻子,可是女人就不一样了,离婚后再婚很难,如果再带一个孩子,其选择半径就更狭窄,目光所及的都是45~60岁的男人,可见二手男人水涨船高。

再说女人自己的心理诉求:二手男人沉稳、懂生活、有内涵,尤其懂得关心女人。没离过婚的男人,沉稳不足,毛糙有余,是男人中的次品,身上的青苹果味尚浓,咬一口倒不了牙也会把舌头涩木了。二手男人在情感江湖中有过生死、有过激情、有过担当、有过得失,他用过的床铺、饭碗等像历史文物,历久值钱。他们略带沧桑及倦意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饱尝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后,他们变得豁达,懂得了爱情的重要: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打过了,闹过了,甜过了,苦过了,砸过了,补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烟云;奔驰车、宝马车、玛沙拉蒂车,大同小异;长城饭店、帝王饭店、建国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没有爱情,没有老婆的温暖,一切都是白给。

二手男人“风”了

说二手男人风了,是说他们像一辆敞篷轿车,坐在车上兜风观景,心旷神怡。这辆兜风轿车是过了磨合期的车,风险期、事故期已过去,只管集中驾驶便是。二手男人经过了一场婚姻历练,经过了与一个女人的磨合,他们的零件不会再随时出毛病,开起来顺手,用起来放心。沿途的路况他很熟悉,哪里平缓,哪里颠簸,哪里需要急转,他心里有数,女人只管乘车。而那些包装光鲜的年轻男人,就像刚下线的新车一样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照顾他们,哪一点不到位就会抛锚罢工,有时还要下车推车。

二手男人为人子、为人父、为社会一分子,他们扮演着多种角色,千锤百炼后他们不再自寻烦恼,弄懂了哲学上“存在即差异,差异即矛盾”的命题,同时也是人生的命题。他们适应社会,不再是一副“愤青”的模样,尤其学会了哄女人、讨好女人。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有人甚至认为把一个男人训练成丈夫,一点儿都不比生个孩子再把他培养成牛津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这样看来,找个二手男人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二手男人“火”了

遭遇了一次婚姻惨败的二手男人大都不服输,都想过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给别人看,也给前妻看。于是,有人把二手男人比做木炭,虽然燃烧过一次,但并没有烧成灰,给他一点儿火种就能够重新点燃,而且火势平稳,不是粗火是精火,其耐烧程度是原始木头所无法比拟的,无论烘还是烤都能把小日子温暖得热热乎乎。这种男人很实用,内心蕴藏着十足的热量,憋着劲要把二次婚姻经营得红红火火,所以他们很懂得珍惜,给一点儿阳光就能灿烂。

次贷危机 篇7

战略风险管理是一项战略风险管理技术, 能够运用系统的技术手段来管理对企业成长轨迹、股东机制有巨大危害的战略风险。

有七大类战略风险, 每大类下又分别描述了特具危险性的情况:

1、行业风险, 包括利润变薄, 研发费用升高、开支加剧, 超负荷, 大众普及化, 政府解除管制, 供应商力量提升, 商业周期极端短暂。

2、技术风险, 包括技术更新换代, 专利过期, 流程过时。

3、品牌风险, 包括侵蚀, 崩溃。

4、竞争者风险, 包括出现具有全球竞争性的对手, 逐渐蚕食市场份额, 独一无二的竞争对手。

5、顾客风险, 包括顾客偏好转移, 顾客力量提升, 过分依赖于有限的几个顾客。

6、项目风险, 包括研发失败, IT失败, 业务开发失败, 并购失败。

7、发展停滞风险, 包括销量增长停滞或下降, 销量上升价格下跌, 渠道脆弱。

战略风险管理的步骤:战略风险管理一般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风险辩识与评估 (严重性、可能性、时间性、不同时间的可能性)

风险测绘 (制作战略风险图)

风险定量 (采取通用的量度标准, 如经济资本风险, 市场价值风险)

风险机会识别 (公司能否将风险转变成机会)

风险降低行动方案规划 (由风险管理团队负责)

资本调整决策 (从资本配置与资本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不足

战略风险管理除了实用性、高效性、节约成本性等好处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确定, 如战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四类风险中的一种 (其他三种为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及事故灾害) ;有些风险尽管能够预测和预防, 仍然会发生并引起不可挽回的损失;没有哪个公司能够预测所有的风险事件;战略风险管理需要大量投入;战略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很多公司可能会不能富有激情地通过积极运用风险管理去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去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

而本文正是针对外部影响对企业内部产生危机而产生的。人们都知道企业内部产生危机时, 通过战略风险控制或战略风险管理专家很容易取得经验, 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风险应对结果;但很多时候, 风险的来临是不具备前瞻性和可预测性的, 或者当你还没意识到风险的时候它正悄悄逼近, 这种风险有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力量将它消化掉, 可有的时候它造成的打击也许是致命的。这种非线性的震动源点具有“蝴蝶效应”里蝴蝶翅膀的特点, 在很多时候这种拍打翅膀的动作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但其结果可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蝴蝶效应的广泛存在性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 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 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 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 不断展现出任何其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 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 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 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 即便很小的误差, 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

根据混沌理论, 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 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 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 (混沌) , 又有一定规律 (有序) 。

四、次贷危机中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风险控制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和现代管理、通信手段的便捷, 使得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更加复杂, 企业经营和管理者们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更加复杂的投资环境和繁复的金融工具。

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市场次级债贷款金融危机的简称。他的产生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一种金融产品过量供应引起的, 这种金融产品就是次级债贷款。它是美国房贷的一种按揭抵押贷款。就是金融按揭贷款之后再进行抵押贷款, 那样房贷商业银行就可以继续贷款。这样就把风险积聚和隐藏了。由于过度放贷导致放贷规模过大, 美国金融市场失衡发生危机, 叫做次贷危机。然而, 由于连续加息, 借贷者还不起, 或者不愿意再还贷款。而美国房价出现拐点, 持续下跌, 导致贷款机构即使收回了抵押的房屋, 仍然会因为房价的下跌和有价无市的格局而出现亏损。那么, 由此发行的债券, 也不值钱了。之前买了这些债券的机构, 也就跟着亏损。很多国家的投资银行, 对冲基金都买了这些债券或者是由这些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 所以造成了很大的亏损, 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几大银行和投行。次贷危机因此爆发。

1、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直接影响有限

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 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 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 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 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 0 0 8年年初为例, 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 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间接影响不可低估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 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 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 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 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 其中, 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 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 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 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 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 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 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但事实上, 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 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 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 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的制造业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显得非常无助, 这是因为企业本身都依靠美元结算, 而次贷危机产生使得许多美元资金流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投入到期货市场中, 用来结算的美元量流动不稳定, 导致了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损失, 另外, 依靠进口的企业也会因为成本的提高而不堪重负, 这就为企业敲响了警钟, 多种货币结算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并且国际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应该被忽略, 蝴蝶效应是广泛存在的, 只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能量有的会被企业本身内部消化掉, 而有些能量则显得危机重重, 对国际市场上的风云变化更应该提早做好准备, 用现代管理工具和计算机化的管理平台实施风险的提前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机会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任何风险都蕴藏着机会, 企业的风险控制应该不仅制订风险的管理手段, 更应该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要素也考虑进去, 有风险就有机会, 有机会就有赚钱的通路, 不应该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更应该走出去, 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 多元化的经营和管理更能规避风险, 从而使风险最小化。

2、外贸企业的风险应对

对于此次次贷危机外贸企业的应对应该是理性的并且有计划的, 不能由于瞬间带来的利润的减少而产生恐慌,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冷静下来, 采用多种货币结算, 节约成本, 并且为未来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做好准备。

不应该忽略未来金融和经济环境中任何的风吹草动, 因为蝴蝶效应的广泛存在性, 更因为震动的源头很可能导致一座大厦的倾覆, 因此不仅要应对未来市场上的变化, 更应该提早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准备, 地球正处在广泛开放、信息传递加剧之中, 任何轻微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信息的广泛牵涉, 更可能引起投资决策的不同结果, 因此不能再以封闭的眼光看待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

五、结论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市场, 全球的信息化只是使这个市场更加加剧了这种分化, 如何能在这个大市场中生存下去, 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应该具有更加创新的意识, 更加清醒的头脑的同时, 更应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 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次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的企业家们都是一场考验, 既要了解自己的企业处在什么状况下, 更应该了解企业将要面临怎样的风险, 而不应该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

参考文献

[1]、Hawkins, H. (1995) , Strange Attractors:Literature, Culture and Chaos Theory, Harvester Wheatsheaf:Prentice Hall[.M]

[2]、Masuch, M., &Lapotin, P. (1989) , Beyond garbage cans:An AI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4) , 38-67[.M]

[3]、Gregersen, H., &Sailer, L. (1993) , Chaos t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46) , 777-802[.M]

从次贷危机到资产泡沫 篇8

从美国美林证券季报的巨额亏损到全球股市的跌跌不止, 从摩根大通收购即将破产的贝尔斯登到汇丰银行缩减北美业务, 这次美国本土爆发的次贷危机在去年1年中着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次贷危机是如何导致的?次贷危机是什么含义?次贷危机是否会像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样波及广泛?这都是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房地产抵押的三个假设

什么是次贷危机呢?简单说, 次贷危机是一场信用危机, 或者是金融危机。它是由于房地产抵押市场中的风险引起的一系列涉及银行、担保机构、证券机构等的危机。具体来说, 不论是房地产的第一次抵押还是第二次抵押 (再抵押) , 抵押银行或者担保机构都持有三个重要的假设, 这些假设也是银行或者担保机构接受抵押业务的前提条件。第一个假设是抵押人的支付能力不会下降。第二房地产是属于增值资产, 第三房地产容易变现或者转让。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个假设是否长期成立, 总所周知, 全球最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特别是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价格的大涨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房地产价格的高企导致银行按揭业务的急剧上升, 一般居民是以按揭付款方式购房为主, 甚至有人是以按揭方式购买多套住房。美国是一个信用体系相当发达的国家, 美国长期实行的鼓励透支消费的价值倾向导致很多人不仅仅成了房奴, 还成为了车奴和卡奴 (信用卡消费一族) , 个人的支付能力 (举债能力) 是以对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高低成正比的, 可以说个人的支付能力就是个人的信用能力, 如同企业一样就是为了获得财务杠杆效益而举债经营的能力。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会经历繁荣—衰退—复苏—再繁荣的经济周期。在经济繁荣时期不论个人国家或者机构都会对前途保持较高的乐观预期, 但是一旦经济进行衰退时期受影响的首先体现在个人身上, 换言之, 经济衰退往往是伴随着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发生。在美联储一再提高存款利率的措施中已经出现高通货膨胀率的端倪, 同时美元对人民币和欧元的一路疲软也进一步表明美元的购买力持续下降的趋势。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1%, 而那个时候正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最高的时期。可以说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也就是个人信用发生危机的时期, 如同企业一样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虽然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效益, 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企业破产的财务风险。个人过高的透支未来的信用能力最终也会导致个人的财务危机的集中爆发。总而言之, 个人的支付能力不是持续增加的,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付能力。所谓的个人信用能力不会下降只是一个乐观的假设而已。

其次再看看第二个假设, 房地产是属于增值资产。相对于应收账款和存货而言, 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相对而言, 不容易发生贬值或者贬值相对较慢。但是任何资产的价格的高低首先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所谓的供就是房地产供应量, 所谓的求就是居民的购买需求, 购买需求的关键取决于购买能力的大小或者说支付能力的大小。如同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王石说的一样, 如果一个房地产市场让一个中产阶级都买不起的话这个市场一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按照国际标准, 一个家庭的5到6年的年收入应该可以购买一套中等的房产的标准来看, 美国房地产被高估的严重性或许比中国还要严重。如同中国石油上市以来从开盘48元一路狂跌到18.88元的现象一样, 对于过于高估的资产总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急促的也可能是很平稳的, 目前美国已经基本停止了新的住宅楼的建设。美国的楼盘空置率也居高不下, 同时二手房交易也持续萎靡不振。可见, 如果一旦出现供大于求或者出现了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危机, 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无不避免。同时个人购买能力的下降导致购买需求也持续萎缩, 那么房地产的贬值也无法避免的会发生。

最后我们分析第三个假设, 很简单如果前面两个假设都是不成立的, 最后一个假设也只是假设而已。在整个市场的购买能力下降和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房地产是可以变现, 但是却是以相当低的价格变现, 虽然银行或者担保机构在抵押人没有能力偿付贷款时候, 可以拍卖变卖折价抵押的房产。以相当低的价格把房地产变现或者转让, 只会给银行或者担保机构带来巨大的坏账损失, 如果把房地产折价给银行或者担保机构也只是一笔贬值严重的不良资产。

三、次贷危机的爆发机制

毫无疑问, 如果经济衰退的到来自然导致个人信用能力的下降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和银行担保机构的巨额损失, 可以说次贷发生的原因既有宏观的经济衰退导致, 同时也有资产过于高估的原因, 前者特别体现在美元贬值和存款利率的大幅上调上, 后者体现了全球从石油到黄金到农产品的大幅上涨的上, 特别是投机性资本对各种资产 (包括房地产) 的大幅炒作导致资产价格的畸形, 当各种因素一起爆发, 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可以说次贷危机是市场对高估的资产的一种强制调整机制, 只是这种调整的代价是以牺牲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代价。任何高估的市场最终会回到它本来的面目。

首先是抵押人的个人破产导致无法正常偿还银行贷款, 同时不能偿还贷款导致了其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 从而导致给他借贷消费上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抵押人不想房子被银行或者担保机构处置, 他要不变现自己的金融资产 (例如股票基金或者期货权证债券等) , 要不贷到现金或者以存款来偿还房贷。前者会导资本市场 (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 , 后者会导致银行的存款大幅减少, 不论那种方式都是会对金融和资本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 作为初次抵押的还是二次抵押的的银行或者担保机构或者其他反担保机构, 如果银行大部分资产都是来自于抵押贷款业务, 那么抵押贷款业务带来的大量坏账或者不良资产最终可能会导致银行或者担保机构的破产或者巨额亏损, 从汇丰银行的年报可以看出, 汇丰银行在北美的业务2007年是巨额亏损, 如果不是亚洲区业务的盈利来弥补北美地区的亏损, 那么汇丰年报亏损是不可避免, 从而导致汇丰银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大幅度消减北美业务的比重, 同时出于谨慎性原则, 汇丰大幅度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作为金融市场相关的资本市场无不避免的卷入这场危机, 由于很多银行或者担保公司也是上市公司, 由于过于集中抵押贷款业务导致的亏损必然导致其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特别是美国是混业经营管理模式更加剧了这种危机的爆发力度, 例如美林证券就是既有证券业务也有房地产抵押业务, 其房地产抵押业务的亏损直接导致了公司季报的巨额亏损。

目前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企业的事件来看, 作为全美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企业去年股价还高达150美元, 而最新价格已经在30美元, 由于传出了贝尔斯登即将破产的消息, 美联储不得不授意摩根大通以2美元一股的价格收购它。看似象征性的低价收购是很划算的收购, 其实贝尔斯登究竟是多少坏账或者负债目前无法知晓, 巨额的坏账或者负债导致收购后的摩根大通破产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如果一旦摩根大通等大银行发生破产的传闻, 居民纷纷挤兑银行的现象可能会发生, 信用体系的发达造成了房地产抵押市场的繁荣, 但是同样也是信用体系的发达导致了房地产抵押市场的衰退。当最后连大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也发生了危机的时候, 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现象也可能重现。

四、对我国房地产抵押市场的启示

早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对个人第二套按揭买房的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 同时, 今年央行直接叫停了再按揭业务, 同时个人按揭业务也首次列入高风险的银行业务的范围。从这些政策信号可以看到, 央行作为监管行和政策行已经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看到了国内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风险, 作为四大国有银行的最后支付行央行的考虑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必然影响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从中国银行的股票在内地和香港市场大幅下挫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 因为中国银行也是四大国有银行在美国次贷业务最多的银行。

从根本上避免次贷危机在中国的发生无疑要避免三个现象的发生, 第一要做到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 同时防止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的发生。因为这是个人信用能力出现问题的信号。第二要控制好房地产的供求关系, 特别是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上涨是一个相当不好的征兆, 因为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上涨最终导致房价的大幅上涨。特别是发展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更加重要。第三银行要制定较好的风险规避机制, 特别是做好不同的资产配置从而把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

摘要:本文对次贷危机的概念和形成及其后果进行了简单阐述, 对如何规避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并全面分析了房地产抵押市场中存在的巨大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假设,爆发机制,资产泡沫,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辛乔利, 孙兆车.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 (美) 戴维.德罗萨著, 朱剑锋, 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中信出版社, 2008.

[4]冯恩新.证券公司规模经济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5]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王红梅, 吴军梅.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7]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探析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住房抵押贷款

自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不仅重创美国经济, 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经过半年多的分解消化, 直到2008年危机还未见底, 可见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 影响程度之深。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进行客观的分析。

1 次贷危机的根源——资产泡沫

所谓的次贷危机就是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起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以及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大面积缩水而导致的资本市场上的次级债危机。冷静审视问题的来龙去脉, 不难发现这场危机追根溯源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 泡沫的产生和不断堆积是危机的酝酿, 泡沫轰然破灭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资产泡沫必然破灭而导致金融危机。

理论上来看, 资产泡沫的源头是流动性过剩, 当过剩的流动性纷纷涌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就意味着过多的流动性资产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 资产价格自然会上涨, 如果这种投机逐利进一步发展, 资产价格必然慢慢超过其真实价值而虚拟膨胀, 最终产生泡沫。当资产价格上升到远远失去实际增长因素支撑时, 资产价格的变化就仅仅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 一旦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下降, 这些高度灵活高度自由的金融资本必然迅速撤出该市场。若缺少其他资本填补这一空白, 就会造成金融资本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能继起, 流动性短缺立刻显现, 被虚拟化的资产价格只好下降甚至狂跌, 资产泡沫一下子破灭, 危机也紧随其后。

而实际的情况是美国房市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正存在着这样的资产泡沫, 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幅上涨, 而一路攀升的房价既没有建立在住房市场的真实需求上, 也没有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支撑。资产泡沫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泡沫破裂只是早晚的灾难。

果然就在美国房市如火如荼, 泡沫不断累积之时, 美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经济增长, 美国通胀压力加大, 美联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刚开始利率的提高虽然增加了抵押贷款申请人的利息成本, 但这却远远比不上贷款投资房地产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如果这种境况一直维持下去, 贷款投资需求也将继续强劲, 泡沫不会破裂。然而, 利率上升仍在继续, 进入2006年, 利率已由原来的1%调到了5.25%, 这时贷款投资成本上涨终于开始赶上并超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也就是超过投资回报率的上涨, 膨胀的投机需求开始减退, 汹涌攀升的房价锋芒渐弱, 温和上升, 与投资资金成本的上涨幅度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 房价走低预期逐渐生成, 投机需求争相退出市场, 购房需求随之恢复到真实面目, 住房价格无可避免地从高位运行跌到了万丈深渊, 房产泡沫再也支撑不住, 终于轰然破灭。

泡沫一旦被引爆, 便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性连锁反应, 直至危机发生。首先房价不断下跌, 当跌破住房抵押贷款的偿还余额时, 抵押贷款特别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放款机构便进入了理性违约期, 因为次级抵押贷款的放款对象一般是那些信用级别低, 负债重, 收入证明缺失的投机客户, 他们的还款来源一开始就不是出自自身的还款能力, 即可支配收入,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脆弱假设上, 其违约的可能性本来就高于优质客户, 而既然现在房价下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原先的还款假设不再成立, 其高违约可能性便极易演化为高违约现实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 优贷拖欠率只是略有抬头, 但次贷拖欠率却大幅上升, 从10.4%升至2006年第4季度的13.5%, 是同期优贷拖欠率的5倍多。伴随着房市资产泡沫的破灭, 违约率上升, 其中主要是次级贷款违约率大面积上升, 住房抵押贷款各种衍生债券又特别是次级债不得不向其真实价值回归, 甚至跌至真实价值以下, 这时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更准确地说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即所谓的次贷危机) 便全面爆发了。

2 资产泡沫为什么会产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房市资产泡沫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罪魁祸首, 那么这些资产泡沫为什么会产生呢?概括地说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前信贷规模过度扩张, 滋生了流动性过剩。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美国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2002年美国经济陷入了低迷, 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断调低利率, 从2001年1月到2002年12月, 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了1%, 并且这一创历史最低水平的利率一直保持到2004年的6月。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银行银根松动, 导致银行有着巨大的贷款冲动。而与此同时, 美国2003年以来, 经济强劲增长, 带动了平均房价的上涨, 催生了投资者的乐观预期, 加上利率低, 贷款成本低, 大量投资者贷款购房的投机热情高涨, 这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不谋而合。更关键的是房价上涨不断抬高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 导致银行自认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不仅会有可观的利息收入, 而且安全有保障, 因为即使借款人违约, 仍可通过拍卖增值的抵押房产而收回本金利息。这样一来, 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美国具体的经济形势, 共同促使银行将贷款冲动转化成了贷款行动, 沉淀银行系统内的流动资金被释放出来, 纷纷涌向利润前景可观的房地产市场。

另外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水平平均高出优质住房抵押贷款4个百分点, 而且在房地产价格看涨的情况下, 次级贷款申请人可以轻松出售或者抵押房产再融资来得到流动资金以保持月供的支付, 次贷拖欠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 因此对融资者资信条件要求一向苛刻的美国金融机构也被次贷市场的巨额利润牢牢套住。他们逐渐丧失了原来防范风险的职业意识, 不断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原有的放贷标准, 导致美国次贷发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显示, 次贷占美国全部房贷比例从2001年不足5%跃升到2007年的20%, 次贷余额已超过万亿美元。次贷的过度膨胀直接促使了美国整个住房抵押贷款总量的增长, 毫无疑问, 当这些贷款如洪水猛兽砸向房地产市场时, 流动性过剩便逐渐浮出水面, 房产泡沫也由此产生。

其次, 房贷金融衍生产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也在从中作祟。MBS的出现首先为放贷机构提供了流动性。由于房贷期限一般在10-20年之间甚至更久, 银行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笼货币本息进行再贷款, 若没有MBS, 银行的放款规模将完全取决于自有资本和接纳存款的多少。而MBS问世之后, 经信用提升和风险隔离得以在金融市场上大量发行, 广泛流通, 这样放款机构就将本来相当于不动产的住房抵押贷款变成了能产生现金的流动资产, 其放款能力显然会大大提高。另外MBS还分散了放款机构的风险。因为他们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就等于将抵押贷款卖给了投资者, 各种风险 (包括违约风险, 利率风险) 也随之脱离放款机构, 转嫁到了这些投资者身上。正是因为存在着这层风险转嫁关系, 各大放款机构才会放松警惕, 对不合格的次贷借款人也趋之若鹜。MBS对流动性的提供和风险的转移直接促使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第三, 美国监管部门的失职也是一大祸因。先来看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 如果说抵押贷款机构在放贷能力提高, 放贷风险降低, 而放贷利润丰厚的情况下, 放松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 扩大信用供给, 是由其逐利性决定的, 是难以避免的, 那么住房抵押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就只能靠监管当局去规范了。可惜美国监管部门并没能担此重任, 在信贷监管上有所作为:它一开始就没有对贷款机构的操作行为、贷款质量、贷款规模进行密切监察, 没有察觉贷款市场尤其是次贷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 没有对贷款机构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给予披露和警示, 致使放款机构毫无顾忌地敞开信贷大门, 尤其是对不合信贷标准的危险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申请人, 最终造成次贷规模以致整个抵押贷款规模的非理性增长。

再来看证券市场上, 首先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 即该资产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那么对于次级抵押贷款而言, 其被证券化的前提是次贷借款者每个月可预见的甚至稳定的还款。但问题是次贷客户一般既没有稳定的当期可支配收入, 又没有充足的储蓄, 其唯一的还款来源只是预期不断增值的房地产, 而本身就充满泡沫, 价值被高估的房地产随着信贷规模的无度扩张已累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 根本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所以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但是美国的监管部门却没有对这种极其危险的次贷产品加以限制和约束, 而是任其堂而皇之地在金融市场生根繁殖。其次, 对风险评级性质的机构, 监管部门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 致使其在商业逐利中草率地将AAA评级颁给了次贷各种衍生产品, 有意无意地隐瞒了其中很可能存在的风险, 欺骗了各大投资基金, 直接造成了次级债的发展壮大。这样看来, 次级债的产生与壮大, 美国监管部门难逃干系, 要是当初其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 次级债的产生必然受到约束, 壮大必然受到阻碍。而只要作为流动性提供和风险转移工具的次级债没有了生存空间, 或者生存空间被限制, 次级贷款发放规模肯定受到牵制, 当然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了。

3 结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已给中国房市亮了红灯, 当前中国经济同样面临的流动性过剩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抑制流动性过剩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着手解决的中心问题。对此, 除了中央政府要实施一些紧缩性的措施之外, 各大商业银行也要积极配合, 审慎放贷,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房价快速上涨, 房市泡沫逐步显现之时, 银行更不能掉以轻心而以优质资产为据降低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了一贯被认为是优质资产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并不是绝对的优质。只有保证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高质量, 控制了信贷规模, 才能防止过剩流动性挤向中国本来已经火爆的房地产, 逐步挤压已见端倪的房产泡沫, 从而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杜厚文, 初春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1) .

[2]吴垠.从美国次级债风波看全球金融危机[J].金融与保险, 2007, (11) .

[3]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 2007, (12) .

[4]边卫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有限, 各方重拳出击重塑信心[J].投资与证券, 2008, (2) .

次贷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 篇10

近几年来, 对于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型和文献。按照目前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大体有实体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资本关联机制、预期传染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危机的传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可以说, 金融危机的传染可能是以上不同模型同时作用的结果。此次的美国次级债危机也是一样的。

1 金融创新

很多文章分析说美国房价下跌形成的次贷危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但是本人认为金融创新的产品次级债才是金融危机产生的真正导火索。

出于分析便利, 本文所指的次贷危机含义狭窄, 主要是指由于房价下跌而导致贷款发放机构的经济损失, 属于房贷违约信用风险;次级债危机的范围较广, 指持有次级债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衍生的各种经济衰退的现象, 是全球化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之前, 次级贷款发展非常迅速。这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 其中包括了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而多次降息导致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通过的相关法律对低收入借款人存在有利条件, 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次级债。为了控制风险, 加强流动性, 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往往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之后, 迅速将其打包出售给SPV, 经过证券化处理后再出售给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投资机构。这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

然而, 美国次级贷款发展迅速是建立在对未来房价上升和市场利率不会大幅度上涨的预期的基础上的, 而且次级贷款的快速扩张的过程也是内部风险高速累积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市场趋势发生逆转, 危机就会爆发。这就是后来发生的次贷危机。

美国房价下跌, 次级贷款借款人违约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贷款发放机构在相应业务上的损失。07年2月汇丰控股为在美国发放的次级房屋贷款增加18亿美元的坏账拨备;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美国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停业。这种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美国银行业对宏观经济较为宽松而放松了警惕, 从而没有对经济形势进行理性分析估计所导致的, 这种后果应该由其自身承担, 不仅是经济发展规律中的优胜劣汰, 也是美国银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机遇。可以说, 次贷危机是金融业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结果。

但是这些危机由于以次级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而扩大到金融市场。持有这些产品的投资者纷纷遭受损失, 由于投资者多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机构、共同基金等投资机构, 所以损失巨大, 有的不得不宣布破产。2007年8月, 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AIG、澳大利亚麦戈理银行旗下两只基金以及巴黎银行、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等都损失惨重。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深化, 贝尔斯顿投资银行几乎濒临倒闭而被摩根大通超低收购, 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银行倒闭, 华盛顿互惠公司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查封、接管, 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这些都说明信用风险转化成为了流动性危机。

可以说, 在以次级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把次贷危机进一步扩大, 加上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美国的次贷危机转化成为次级债危机后, 成功地破坏了多国的经济, 演变成为全球化的经济危机。

2 经济全球化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次级债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各国经济存在关联性, 因此经济波动存在同步性。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美国道琼斯指数狂跌, 日、英、德等国家的股票市场也迅速下跌。

经济全球化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有几种渠道:

2.1 经济危机引发汇率的变动, 货币的升值贬值迅速影响到进出口业务。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美元兑人民币曾经达到1:8.3。次级债危机爆发后, 美元贬值, 美元兑人民币最低曾经达到1:6.81左右。美元贬值, 人民币相对升值。这种状态对美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有利, 但是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和美国的进口。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进出口净额的减少, 而进出口净额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到正向加的作用。结论就是因为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中国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GDP的增幅也遭受到负面的影响。同理, 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 美元贬值将减少外部进口商品, 从而使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2 企业存在联动效应。

企业并不是独立生存的, 和其他企业息息相关。次贷危机爆发, 投资机构损失巨大, 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下降, 导致企业融资困难, 加剧金融市场的资金紧张, 不利于企业有坚强的后盾以渡过难关。另一个角度而言, 经济危机导致消费减少, 对产品的需求降低, 企业减产, 实体经济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危机传递接受国而言, 危机的传染首先导致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其次会影响到原材料企业等处于同一经济链条上的企业, 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是经济的问题, 也包括企业员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造成大量裁员, 失业率上升 (如通用、索尼等企业的裁员) , 这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性。由于企业之间的联动性引发的危机传递, 可能导致一国实体经济遭受损失。国家实体经济受损, 是国家经济衰退的前兆, 导致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更为加剧。

2.3 投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开放的贸易环境、自由的资金运转, 这些使得跨国企业或者跨国投资成为现实。国际资金的理性选择, 会带动更多的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爆发, 投资者首先遭受损失, 同时出于规避风险, 维护自身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 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把资金从经济危机国以及发展相似的国家抽逃出来, 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的程度, 更是扩散了经济危机的范围。可以说, 全球化的投资在范围上分散了风险, 但是同样也把金融风险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他市场。从次级债危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由于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布美国、日本、欧洲和许多新兴市场, 所以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 损失惨重。

3 心理预期

此次次级债危机并不是对每个国家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但是由于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和实力, 以及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是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所以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立即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敏感和心理恐慌。对金融危机的恐慌会导致居民对未来预期是悲观的, 也就是损失的评价高于收益。其次, 知名企业的倒闭裁员都会给自身带来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由于财富负效应和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 居民会采取减少消费, 增加储蓄的行为以避免未来不可预知的高风险, 而消费的减少意味着需求减少。同时市场资金供给者由于信心受损, 而减少投资。投资、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中的两个, 都因为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而减少, 最终将会造成经济的发展停滞甚至萎缩。

4 金融机构的投资失败

另外, 我们也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点是以银行为主的投资机构。基于银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它的触角深入到国家经济的各个角落, 因此银行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国家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等投资机构的投资失败, 导致流动性短缺、清偿力受损, 加上银行存在“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的心态, 从而缩减放贷规模, 国家宏观经济呈现紧缩状态, 不利于经济的稳步增长。也把违约造成的信用危机转化成全球的流动性危机, 最终形成了系统性风险。同时, 各国银行相互持有对方债券的方式, 也是危机迅速推进到各个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因。次级抵押贷款经过证券化后发售给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投资机构, 这样的投资机构遍布美国、日本、欧洲和许多新兴市场。因此次贷危机爆发, 这些金融投资机构投资失败, 惨遭损失, 再加上其特殊的地位, 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的迅速蔓延。

根据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具有一定的共性, 是许多途径共同传递的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到, 金融危机的传递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后果, 一个国家经济波动可能通过种种渠道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世界经济危机, 这无疑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这个就告诫我们, 要理性分析各国经济情势, 合理配置投资组合, 避免决策失误, 从而尽可能减少危机影响或者不成为危机的制造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此次在次级债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少, 很多学界人分析觉得最主要取决于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但是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必然趋势, 也意味着中国将来也要赤裸裸地处于国际经济怀抱中, 金融危机将毫不留情的传递到中国, 那么, 中国将如何避免或者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 如何保全自己, 这还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是从房屋跌价开始的, 却最终引发了全球化的金融动荡, 其影响可以说是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本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全球传递的几个主要的渠道, 认为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其国际传递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其影响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大。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传递,经济全球化,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黄小军, 陆晓明, 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国际金融研究, 2008 (5) :14.

[2]曹红辉, 刘华钊.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分析.财贸经济, 2008 (3) :11.

[3]库柏, 赵谨.危机:危险与机遇--哈佛大学理查德·库柏教授访谈.国际经济评论, 2008 (3-4) :16.

[4]林璐, 万玉琳.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金融经济, 2008 (10) :52.

[5]马宇, 张广现, 申亮.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国际传递机理及其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6) :102.

次贷危机重伤排行榜 篇11

9月14日,政府拒绝出手救助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雷曼只能申请破产。

同一天,另一家苦苦挣扎的华尔街巨头美林将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以求自保。

9月16日,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接受了美联储提出的苛刻援助方案,拱手出让控股权。

9月20日,昔日华尔街仅存的两家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将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

这些看起来曾经多么不可一世的华尔街巨头们,如今各个身受重伤,有些更是一命呜呼。

贝尔斯登

将贝尔斯登排在第一个,不是因为它受伤最重,而是因为它受伤最早。

2008年3月10日,一向被认为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Bear Steams&Co.)就露出崩盘之势。这一天,市场上突然流传贝尔斯登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消息。尽管当时贝尔斯登手头还握有170亿美元现金,但随后的几天由于担心其一旦破产将不能履约,交易商纷纷从贝尔斯登撤走资金,使其遭遇如银行一般的大规模挤兑。

3月14日,贝尔斯登终于支撑不住,不得不向美联储求救。而作为证券经纪公司的贝尔斯登由于不能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获得紧急贷款,只得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商业银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从美联储获得了为期28天的紧急资金援助。这也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以该方式向一家投资银行贷款。

然而紧急贷款并未帮助贝尔斯登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心,市场对贝尔斯登避之唯恐不及。最终,在美国政府那只“有形之手”的干预下,摩根大通于3月16日宣布,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

之后由于受到贝尔斯登几大股东的极力抗议,摩根大通于3月底将每股收购报价提升至10.02美元,使得总价达到11.8亿美元。

至此,贝尔斯登从华尔街彻底消失,并点燃了华尔街信贷危机的导火索。

房利美、房地美

2008年9月6日,美国政府正式接管濒临破产的房屋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

作为美国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房利美和房地美对美国住房市场的作用不言而喻,两家公司所经手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几乎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两家公司蒙受巨额损失,一年之内股价暴跌,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濒临破产边缘。

但由于“两房”是美国政府支持的专门从事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的机构,被认为是对美国住房市场至关重要的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价在两年时间内已经从高点下跌90%,因此它们的危机早已引起政府关注。

美国财政部于今年7月份取得国会注资授权,与美联储以及联邦住房融资机构(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就“两房”危机进行沟通后,决定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前动手,以免再现贝尔斯登式的结局。尽管本属政府支持性质的“两房”被政府接管在预料之中,但市场信心仍然再受重挫。

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比贝尔斯登大,但结局比贝尔斯登还可怜可叹。因资不抵债,又找不到买家,2008年9月16日,曾经的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不顾风险,过于追求高额利润,深陷次贷危机是雷曼兄弟破产的根本原因。

雷曼兄弟是2006年次贷证券产品的最大认购方,一度占11%的市场份额。6个月前,它还帮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但当它自身遇到问题时,连美国政府都不愿意再出手相救。原因很简单,市场信心已经被打击到极限,多一个雷曼没什么了不起,至少远不像贝尔斯登那么突然,那么难以置信。

在美国政府选择放弃后,本来有点兴趣接手的巴克莱银行和美洲银行也陆续退出,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最终以完败收场。

美林

美林的处境比雷曼强不了多少,同为华尔街投行巨头,同样深陷次贷危机,但结局大不相同。

为避免重蹈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覆辙,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Co.)主动而迅速地请求美洲银行救命,不愿坐以待毙的美林公司现首席执行官约翰·赛恩(John Thain)极力促成此次交易的达成,结果美洲银行对440亿美元的价格也欣然应允,而此时跟美洲银行放弃雷曼刚刚48小时。

2008年9月14日晚,94岁的美林公司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洲银行。

自去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到今年第二财季,美林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大规模亏损,在过去15个月中,同其他投行一样,美林的资产负债表上也拥有数百亿美元的高风险、流动性不良资产,这些资产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其价值一路下滑,难以轻易售出,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缓冲资本。接替前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Stan O’Neal)的赛恩上任之后采取比其他金融巨头更多的措施来保全美林躲过这场信贷危机,但终究没能逃脱次贷魔爪。

美国国际(AIG)

即使华尔街遭受近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AIG从外表看来状况依然稳健,它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旗下一家出售信用违约掉期(CDS)合同的子公司,该合同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为次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资产违约而蒙受损失。

然而,随着房价大跌,这类资产急剧贬值,过去3个季度共损失180亿美元,AIG不得不追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抵押品,因此导致自身现金周转困难,而不断增加的担保需求令AIG资金流更加捉襟见肘。

9月15日,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分别下调了AIG的信用评级,使公司的融资压力大增,本来200亿美元可以走出的恶性循环一下子变成了400亿美元,之后随着情况的继续恶化,AIG的资金需求更是上升到了800亿美元。

在几大政府部门正忙于讨论如何应对雷曼兄弟危机时,他们根本无暇顾及AIG这一保险行业巨头的痛楚。AIG曾试图从私营银行筹集高达750亿美元资金,但这一努力以失败告终,处于破产边缘的AIG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救助协议:向AIG提供一笔850亿美元的短期过渡性贷款,作为交换,政府将获得AIG 79.9%的股份。美国政府之所以最后对AIG迅速施以援手,因为一旦AIG破产,很可能成为彻底压垮当前金融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华盛顿互惠银行

投行出事已不鲜见,没想到普通商业银行也渐渐支撑不住。

2008年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 Inc.)正式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银行倒闭案。

当晚,FDIC发表声明称摩根大通银行将以19亿美元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部分业务和分支机构。

2008年以来,受不良信贷抵押贷款影响,华盛顿互惠银行股票下跌了80%,此前也曾寻求出售,并委托高盛集团及摩根士丹利为其寻找买家,但由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华盛顿互惠银行最终未能逃脱倒闭厄运。

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倒闭,是美国金融危机近期的又一引爆点,它不仅改写了美国金融行业格局,也给美国商业银行的自身安危敲响了警钟。

中小银行

2008年,美国已有12家银行倒闭,它们分别是:

1月25日,密苏里州道格拉斯国民银行(Douglass Na-tional Bank)

3月7日,密苏里州休姆银行(Hume Bank)

5月9日,阿肯色州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ANBFinancial)

5月30日,明尼苏达州第一诚信银行(First IntegrityBank)

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印地麦克银行(IndyMac Bank)

7月25日,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Bank of Nevada)

7月25日,加利福尼亚第一传统银行(First Heritage Bank)

8月1日,佛罗里达州第一优先银行(First PriorityBank)

8月22日,堪萨斯州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ColumbianBank and Trust Co.)

8月29日,佐治亚州诚信银行(Integrity Bank)

9月5日,内华达州亨德森银州银行(Sfiver State Bankof Henderson,Nevada)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篇12

一、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论争

乔治·索罗斯宣称,2007年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 2008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次贷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掀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

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的这场战争始于今年三月。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他们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涉及现金流量(non-cash flow)的巨额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其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其结果是,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并声称,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2008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国际货币基金(IMF)等监管当局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更有甚者,政治人物也加入了这场纷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呼吁美国会计界认真检讨市价标价法(Mark-to-Market,公允价值会计的通俗叫法)会计模式,因为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银行和投资者为了给所持金融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而焦头烂额,一种普遍看法是,市价标价法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不甘示弱,奋起反击,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9]。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rt Herz)在2008年4月召开的“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FASB负责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卢塞尔·戈登(Russell Golden)也态度鲜明地回击金融界的指责,认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的主席大卫·特迪爵士(Sir David Tweedie)最近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专访时更是毫不客气地回应,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在与金融界的这场战争中,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界,坚定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次贷危机的动态、规模和影响。

二、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公允价值的缺陷

笔者认为,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并非次贷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危机面纱的功臣。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逻辑。就像烟草公司带了一个嗜烟如命的病人到医院体检,医生通过CT扫描仪发现病人癌细胞扩散,并如实告诉病人。病人因此陷入恐慌,最终抑郁而死。这时,烟草公司便将病人之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医院和CT扫描仪,并要求医院从此不得使用扫描仪。此外,笔者还注意到,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两年当美国的楼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进,金融界通过次贷和次债赚得盆满钵满时,却从不对公允价值会计说三道四。而当楼市和股市急转直下时,公允价值会计一夜之间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

当然,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157)的一些缺陷。FASB2006年9月颁布了FAS157,并要求企业从2007年11月开始实施。该准则的最大贡献包括:(1)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全新的、更加严谨的定义;(2)按客观性(Objectivity)和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3)统一了不同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或重置成本法计量);(4)对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提出差别性信息披露要求(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要求详细披露)。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FASB给公允价值下的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务债券(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illiquid assets)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严重的是,当市场剧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却未能为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时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AIG自己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摩根斯丹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其审计师普华(PwC)指出AIG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在2007年度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可见,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按模型估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这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有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8年4至5月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FAS157存在的缺陷。在接受调查的1559名具有CPA资格的财务高管中,17%同意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次贷危机的诱因时,83%不同意;3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有助于投资者了解银行激进的信贷决策,65%认为无助于了解;33%主张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37%主张在附注披露而不应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6%认为既不应表内确认,也不应表外披露,21%对应否确认或披露第一层次公允价值没有把握;当被问及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34%的回答是波动性太大,24%的回答是市价并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19%的回答是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流动性的影响,另有18%受调查者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应否确认,只有15%主张确认,高达49%主张表外披露,12%认为第二层次公允价值既不应确认,也不应披露,24%对此问题没有把握;支持确认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就更少,只有7%赞成在表内确认,33%主张表外披露,33%既反对表内确认,也反对表外披露,27%对此没有把握。此外,FAS157明确要求以脱手价格(exit price)作为公允价值的唯一确定标准,对此,接受调查的财务高管中,只有48%表示赞同,高达52%表示反对。

三、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主流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IASB承认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并在2008年3月发布了一份旨在简化该准则的咨询文件。同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也提出了更加严厉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前提假设。SEC甚至考虑要求上市公司以估值区间而不是单一金额的方式披露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以彰显第三层次公允价值高度依赖估计和判断的特性。但不论如何,公允价值准则存在的缺陷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笔者坚信,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ICPA.Business and Industry Economic Outlook Survey Q12008.www.aicpa.org.

[2]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www.fasb.org.

[3]Alex Hawkes.Fair Value:Standard Scapegoat.Accountancy Age.2008.

[4]Sarah Johnson.The Fair-Value Blame Game.www.CFO.com. 2008.

[5]Nicholas Rummell.Fair-Value Rules Get More Blame for Crunch.www.financialweek.eom.2008.

[6]Andrew R.Sorkin.Some Blame the Bean Counters for Finan- cial Industry Woes.www.iht.com.2008.

[7]Michael R.Young.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Subpfime.Ac- eounlaney.2008.

[8]United Slates Bankruptcy Court.Final Report of Michael J. Missal on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2008.

上一篇:司法自律论文下一篇:美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