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2024-09-18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精选12篇)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1

2007年12月份, 在美国加州的安大略市市郊, 人们发现了一座住满失去房屋家庭的“帐篷城”。这座“帐篷城”坐落在一块荒地上, 飞机和火车不时在远处呼啸而过。由于交不起月供, 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帐篷城”的出现, 是拜来势汹汹的次级贷危机所赐, 从2007年2月份的抵押贷款的高风险初露端倪, 到夏天的全面爆发, 对冲基金神话破灭, 按揭公司接连倒闭, 信贷市场萎缩, 失业人数大规模增加, 最终使美国经济饱受打击。

这次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行业造成巨大地震, 美林公司公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 美林在次级贷和抵押债券等业务上亏损79亿美元, 创造了美林1993年历史最糟糕的业绩;花旗集团因受次级贷危机的影响, 2007年第三季度资产减计及次贷损失总额为65亿美元;摩根斯坦利在两个月里由于次级抵押业务导致其损失37亿美元;瑞银在次级贷投资领域损失34亿美元。这些巨大的数字背后是欧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经济重创的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次级贷的危害, 防止其发生, 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

1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 是指信用状况不佳的人没有抵押甚至不需支付首付款便可在银行获得的住房贷款。银行又将这些房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 证券化卖给投资人后, 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又可形成债券衍生品。次级债持有人又可以将次级债抵押给银行, 取得贷款, 再买次级债, 规模不断放大。目前债券衍生品市场理论规模相当于全球债券价值的三倍。这相当于每张债券平均被重新买卖了三次。所以一有风吹草动, 就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次级贷危机完全是美国贷款机构、对冲基金、评级机构和部分没有足够支付能力也当“房奴”的人共同造成的。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 自“9.11”事件之后,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曾连续13次降低利率。美国次按申请通常采用的方法是“2-18”制度, 即次按的前两年是按照固定利率收取, 今后的18年是按照浮动利率收取。这样刚开始还款的时候压力非常小。等到一定时间之后, 还款压力才会徒增。大量收入不稳定或收入较低, 没有可靠还款能力的人预期房价将持续上涨, 预期的房价上涨的收益远超过利息的付出, 于是大量财务状况不佳的美国人举债买入房产。美国平均房价2003~2006年四年涨幅超过50%, 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空前繁荣。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 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 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自然地更大。

2 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2.1 次贷危机吹皱美国牛市

2007年美国股市不仅在道琼斯指数连破13000点、14000点整数关口的过程中尽显“牛”气, 同时也数次遭遇道指单个交易日暴跌数百点的重创。从2007年年初至12月21日,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均实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其中纳斯达克指数涨幅最大, 累计达到11.46%, 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涨幅分别为7.92%和4.66%。不过, 2007年纽约股市也遭受了“9·11”以来最大单日跌幅。2月27日, 受新兴市场暴跌等因素影响, 纽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道指盘中一度深跌546点, 终盘跌幅仍达416.02点。3月13日, 次贷危机首次波及美国股市。当天, 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 致使道指重挫242.66点。

2.2 次债危机影响美国进口

美国是中国产品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美元的走软将侵蚀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美国市场的需求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因此美国从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将会下降。

3 警示中国银行未雨绸缪

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也存在重大风险, 美国发生的住房金融危机应该让中国保持警惕, 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注意:

3.1 对住房抵押贷款的警示

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此过程中, 国内银行一直都把房地产贷款当作“香饽饽”。但是, 繁荣背后的却是忧患日显。不必说风险度偏高的开发贷款, 就是一向被各大银行视为优质资产的个人抵押房贷, 也已出现不良苗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2007年上半年居民户贷款同比增加25.7%, 远远超过了人民币贷款同比16.5%的增速, 住房贷款供需两旺, 但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却令人十分担忧。目前, 我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开始进入国际公认的风险暴露期。对此, 应该稳定房价, 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 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 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 分散市场风险。

3.2 对外贸企业的贷款的警示

自汇改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 人民币升值速度逐步加快, 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形成较大冲击, 具体表现在: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 如纺织业, 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 其后依次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家电、建材等, 人民币升值将很大程度上削弱产品的竞争优势;大部分外贸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 进口业务很难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超额利润, 且出口业务会遭受重大损失;采掘业、石化业、有色金属业由于产品定价国际化而受到冲击。虽然微观主体通过调整资金运作模式、产品结构以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等手段使自身规避和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逐渐提高, 但商业银行仍需高度关注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企业的信贷风险。

3.3 对股市贷款的警示

2007年6月18日, 中国银监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验证了我们前期对于存在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的判断。由于近期A股市场屡创新高, 为抑制不断膨胀的股市泡沫, 监管层有可能出台严厉整顿违规入市资金的政策措施。此外, 宏观调控政策正在进一步趋紧, 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使用也可能收缩市场的流动性, 所以, 今年初股市可能会有大幅回调。企业和个人已经入市的资金将有可能被套住, 银行贷给这些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极有可能发生大量呆滞, 资产质量恶化。所以商业银行需要高度关注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引发的信贷风险。

总之, 美国国内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我国政府及银行前所未有的警示, 通过对美国政府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处理措施的研究, 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在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金融风险和提高抵押贷款金融危机处理能力上进一步努力。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而言, 既是一次很好的金融教程, 又是对中国政府和市场的一次考验, 我们需要尽快地进行应对和思考, 仔细地研究其产生和演变的机理, 并针对中国的情况进行详尽的剖析, 以得出真正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进, 张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及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院报, 2007.

[2]潘翔.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启示[J].科技信息, 2007.

[3]财经问题研究[J].2003 (2) .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2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即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美国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第一类优质抵押贷款,第二类次优抵押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抵押贷款,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随着2006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是随着利率水平升高,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房贷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只能选择违约,使得不良贷款迅速积累,从而引燃危机。应该对此次危机负责的人可以归纳为如下:次级贷款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的信贷员、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写到:“如果你签了一张本票,心里却想着‘我承诺支付’的声明不过是一个可选项,而非强制要求,那么,你就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次级贷款借款人。”次贷借款人是想买房而买不起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

为了骗取贷款,经纪商通常隐瞒借款人的重要资料,比如隐瞒债务数据,夸大房产估值。通过经纪商,最初贷款不够格的借款人获得了资格,信用不足的人获得了良好信用,贷款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逆向选择。

篡改信用是专门的信用修复公司提供的服务,可以将信用报告改头换面,也可以选择信用强化——通过向信用优良的人支付一定费用,从而取得信用优良的人的授信账户。

贷款公司用尽一切可用之法,来增加对借款人的贷款额。信贷员通过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如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而这种蒙骗实质上是自掘坟墓。

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次级贷款,然后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销售,形成了次级贷款二级市场,这又促进了一级市场的发展。这种证券化还将危机发生产生的后果放大,一旦借款

人违约,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多个利益相关者出现支付问题。

为了让投资者购买银行打包的证券,完全依赖评级机构。评级机构将这些证券评估为投资级,推动了证券的销售。

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产品真正的风险,全世界很多金融机构乃至政府都参与了次级贷款打包证券的购买。

整个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所说“经纪商操纵贷款,贷款公司向不合格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投资银行打包高风险抵押贷款,评级机构为这些证券化产品成为投资级产品盖章放行,所有行为加在一起引发了这场‘完美风暴’。”

危机的发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美国的房价比过去上涨了近1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业绩,大力鼓励人们买房,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购买力不足的现象时,便把没有支付买房能力的人也牵扯进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购买力不足,说明房屋已经供大于求,按经济学原理房价应该下跌。然而一旦房价下跌,就会危及到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开发商为了追逐利益,维持高房价,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下手,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信贷员用了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于是,大批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借款买了房子。银行手里拿着这么多级别很差的贷款,他们明白其中的风险,于是便把这些贷款设计成金融债券。由于这个债券风险很大,基本卖不出去,银行找到了投资银行,投行胆大妄为,买回了那些金融债券,这样使本该下跌的美国房市继续高涨。然后投行又想出了赚钱的好方法——资产证券化,金钱的诱惑下,在美国房市高涨的行情下,不少投资者知情或不知情地买入。刚开始两年是贷款公司帮次贷借款人还贷的,两年之后没有支付能力的人还是没有支付能力,根本还不起房贷,银行也没有办法偿还投行买下的金融债券,投行买的次级房贷债券最多,证券化后的资产又卖给全世界的保险公司、各种基金、银行,使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波及了全球。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特点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不仅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而且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社会对劳动力 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此外,次贷危机加大了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此次次贷危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政策导向性。《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的作者理查德•比特纳在书中举例说:原本通不过贷款审批的卡特夫妇,属于高度次贷级别——几乎没有什么信用,信用记录不良、是大额待偿债务账户并且只有普通水平的收入,这一切意味着贷款风险非常大。2005年,因为有了更宽松的贷款审批标准,次贷行业通过了对卡特夫妇的贷款申请。理查德•比特纳查看了投资者指导文件,想要找出错误所在。结果让他很吃惊,没有任何环节出错,贷款不存在任何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从收入证明到资产评估,所有步骤都很到位,但是最终仍然无法还贷。由此理查德•比特纳就认为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出现了问题,在没有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的情况下,次级房贷都存在问题,所以到后来出现大量人为操控或欺诈的情况下,问题便更加严重地显现了。

其次,高度欺骗性。整个贷款过程各个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经纪商、借款人、卖家全都会假报信息,理查德•比特纳说到“贷款申请欺诈、虚假评估、伪造就业证明,如此种种。”“所有经纪商提交进行审批的贷款文件里,有超过70%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带有欺骗性。”高达70%的欺骗性,金融行业的诚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值。

第三,错综复杂性。次级贷款行业的危机是由多种不当因素错综交织的结果。通过金融创新,把这个行业所涉及的次贷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等各个环节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结构复杂、设计精巧。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这些投资工具让人迷惑的天性意味着,买下它们的基金经理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什么。正因为如此,评级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攸关生死的作用。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结果是,各利益相关者都没有获益,可谓多败俱伤。

第四,严重破坏性。美国次贷危机破坏了整个美国金融业的秩序,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了全世界,使全球对美国的金融产品的信用发生了质疑。这次次贷危机使金融界最注重的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公正等基本道德遭到了肆意践踏。全球经济不得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

经济回归,金融形势恶化。

三、次贷危机的直接因素

从危机的发生过程、影响、特点可以看出,金融行业参与者的欺骗“功不可没”,当然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也是引发因素之一。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的,是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旨在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此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法案,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家庭的高杠杆只是一个方面,银行的高杠杆也在这次危机中备受诟病。银行吸收了资产的几十倍资金,高杠杆率在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对银行系统带来了高度的系统不稳定性。当房地产泡沫破碎时,银行的损失比真实经济中更加惨重,高杠杆实际上放大了危机的影响规模。

四、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整个信用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由于生产超过了社会有支付能力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活动紊乱,这里的社会需要不是绝对意义的需要,而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链,一旦债务链某个环节中断,会使一系列商品流通中断。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将导致生产中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当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社会范围内的危机。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从根源上来说,是相对过剩的危机,起源于生产能力与购买能力的不平衡。在房地产购买能力下降时,房价就应该走低,使需求与生产自然平衡。但美国的金融家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造了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有迷惑性的金融衍生品,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当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为华尔街的金融业带来高额的利润率时,整个行业失去了理性,变得疯狂,使得这些对抵押贷款产品的需求欲望火上加油。房地产的狂热取代了所有的理性思维,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人都像着魔了一样。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政论家登宁的话中曾说过:“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残酷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但是商品经济内在二重性矛盾只是构成了危机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才使这种可能性变为了现实。当前的经济危机并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基本矛盾不断深化、集中爆发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突飞猛进,各部门联系加强。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建立,金融资本在全球织起了关系网。另一方面,垄断资本的利益进一步加强,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这些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尖锐。无论何种条件下,经济危机的本质并无不同,总是生产过剩危机,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生产链条上的有效需求不足,为了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透支消费”便成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人们被鼓励用各式各样的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时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透支消费只是将当前的危机推到了未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危机。

从危机发生中可以看到,为了维持房价的虚假繁荣,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和金融家们不

择手段,无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造了一场金融闹剧,其资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

五、浅析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崇儒家传统文化

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是“仁”。对解决危机最有裨益的当属“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家国天下”的整体观。

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就飞不远了”。只有提倡重义轻利,人类才能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的确,当人们被一己私利所限,只以小我的欲望为考虑时,必然会对他人的福利和权益造成侵犯,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矛盾、问题必然层出不穷,次贷危机中人性的贪婪就是这种问题最为突出的体现。当然,“重义轻利”也不是压抑人的正当利益追求、越穷越光荣,而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和关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不违反社会,也就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担当,始终把个人的利益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惟其如此,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才是福不是祸,整个人类文明才能更加和谐地进步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私人所有的制度必然导致人的自私本能——最大化自己的所得和利润。因而要想解决由逐利本能带来的邪恶和灾难,改变和颠覆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最彻底的办法,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原本被社会实际掌握的生产资料,将交给社会真正占有,一旦社会拥有了生产资料,它将按照一个统一的科学计划来调配生产资料,商品的交换关系也就成为了阻碍,在日益扩大甚至国际化的生产规模下它也已经成为阻碍,成为了不必要的,它就被消灭了;货币将失去其职能,仅仅成为劳动者获取一定消费品的凭证;货币交换关系一被消灭,价值也就不复存在,生产资料再也无法转换成资本,资本就被消灭。

这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大大地限制人的逐利本能,从而彻底地解决金融危机,同时社会主义还将承担起其他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任务:比如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下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使人的人格日益完善,智力日益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说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六、结语

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违反了此规律势必要付出惨痛代价。正如白雪秋老师在课上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对现有生产力的破坏,但在破坏的同时又在刺激新的生产力产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地破坏原有生产力,产生新生产力的周期性循环中前进。”

因此在有资本运作的地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社会平衡、和谐地发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认清资本的本性,发挥资本积极性的一面,遏制资本过度投机、贪婪的一面,让社会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遭遇美国次贷危机 篇3

说起美国楼市,人们可能更多地会想起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引起的房价下跌,以及投资者的血本无归。本文的主人公于振也在这场风暴中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不过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虽然于振也与众多购置过物业的美国民众一样,希望华尔街能够平稳度过这次金融危机,以便使楼市逐步走出低谷,但他并未为此而忧心忡忡,反而从中看到了投资的机会,他想在合适的时候再购置一套住宅。在美国当房东

因为生意上的缘故,于振经常往来于美国纽约与中国上海之间,由于往来非常频繁,他萌生了在美国置业的念头。 2000年夏天,于振在纽约花了22万美元购置了一套小型别墅,距离纽约市中心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其实,估计纽约市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居住在市中心,而是居住在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和布朗克斯区。”他说,“有多条城际轨道通往这些区域,往返大约只需1个小时的时间。”

纽约人之所以选择远离市中心的区域作为自己的居住地,于振分析是房价过于昂贵所致。在曼哈顿,新建的公寓在15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之间,这样的价格即便是对于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的高收入阶层来说,仍然难以承受。“可能美国人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6之后,便已负担不起了吧。”于振笑着表示。

于振最初购房是想自己居住,但后来生意的重心转移到了国内,因此美国的房产也就变成了投资项目。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不同于中国内地,因此在美国当房东有些不一样。尽可能增加租金收益,尽量减少空置期显得尤为重要。

于振告诉记者,在美国养房成本很高,养房费用中除了物业管理费之外,还有另外一项每年必须支付的税费,即房地产税。一般情况下,总价低于50万美元的房产税率为1%,如果超过50万美元,税率则达到1.45%。此外,由于美国的人工费非常高,请工人维修是一件不太划算的事情,因此简单的维修活得自己干。“在美国,如请工人装修一个厨房,估计得花费5万美元左右”。目前美国人工费已经高达50~100美元/天,因此于振也跟绝大多数美国本土人一样,平常的房屋维修都是自己动手。

遭遇次贷危机

因为次贷危机,于振的投资经历犹如坐了一趟过山车。原本一路向上的房价,突然掉头向下,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账面资产损失了十几万美元。

去年秋天,于振借出国的机会去看了一下自己的房子,并像往常一样,前往自己所熟悉的房产中介公司了解一下市场行情。房产经纪人告诉他,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出现了观望气氛。虽然早些时候于振从新闻里面已经了解到,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破产,但他当时还没有把此事与楼市联系在一起。他以为,当时市场出现观望态势,只是美国楼市周期性地歇歇脚。

于振显然低估了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如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当各国政府都在绞尽脑汁为将这场金融危机的危害尽量降到最低程度的时候,他购买的房子价格从最高点下跌了近三成左右之后,他才意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性。

于振知道,美国在房价上涨时期,有不少收入并不高的人也加入到购房大军中来,大家都是冲着“零首付”以及不断上涨的房价而来的。但一旦房地产市场降温,而房价不再上涨、同时利率又升至较高水平时,这些还款能力原本不高的人肯定只能选择“断供”。

于振看到有新闻报道说,美国将有220万人会因为炒房而血本无归,而且会因为申请破产而丧失居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他也面临了资产缩水。在市场最火爆的时候,这套别墅曾一度涨到了50多万美元,而现在还值多少钱呢?于振自己估计可能也就是30多万美元了。不过让他聊以自慰的是,房价总算没有跌穿买入价。

准备再次抄底

“你会选择在现在抛出吗?”记者问他。于振摇摇手表示不会。相反他表示,如果时机成熟,遇到价钱合适的房产,他还会再购买几套。“如果美国的房价还往下跌一点,我认为就可以抄底了。”他说。

不过,他也没法判断出美国的房价何时会探底?只是他认为,美国的房价回落幅度越大,那么投资机会也就越多。在他看来,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有不少物业会因为业主的恐慌性抛售而使得价钱格外低廉。

虽然美国大多数地区的房价都在下跌,但是曼哈顿岛的公寓价格却一直表现得很坚挺,这是不是意味着这里的公寓就值得投资呢?于振认为不一定。他分析说,曼哈顿的公寓价格非常高,面积约80平方米的公寓售价在1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不等,而且其养房成本也很高,每月的物业管理费、房地产税等约1500~2000美元不等。虽然这样的公寓月租金目前能够达到3500~4000美元,但是,扣掉税费以及支付给房产经纪人的佣金等,估计每月纯收入只有2000美元左右,由此看来,投资回报率非常低。

同时,由于纽约政府采取租金稳定和控制政策,租房的价格相对便宜。租金每年的上调不能超过一定的幅度,大约在5%左右,而且除了电话和宽带费用自付外,租金包括了水、电、煤气、取暖、中央空调在内的一切日常开支,这明显会进一步压低公寓的投资回报率。

至于一些处于经济相对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虽然目前房价水平不是很高,于振认为也没有投资价值,因为这些区域的房产租赁市场很不活跃,置业之后很有可能是长时间的空关,这明显不适合投资。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4

一、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自2001年以来, 面对“9.11”恐怖袭击和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为刺激经济的增长, 促使市场恢复往日的繁荣, 美联储推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 连续3年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 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 低利率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 大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加之由于流动性的过剩造成一般金融产品投资收益不断降低, 促使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房地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发展上。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产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巨额扩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美国房价自2001年以来稳步攀升, 一路上扬, 房地产泡沫不断被吹大。次贷危机爆发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因为,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 这种繁荣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繁荣过后市场的扭转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当整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 长时间持续的经济形势发生扭转时, 系统性风险便会凸现出来。

二、信用风险隐患的存在

在美国, 次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放贷标准多由贷款发放机构自行制定, 标准较优质贷款而言要低很多, 但利率也较高。美国低收入者、少数族裔等这些收入无保障或信用记录较差的人, 便成了次级贷款的主要借款人, 这些次贷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是极高的。这使得次贷在产生之初便不得不承担着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信用违约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在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以及金融机构间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 美国次贷市场上出现了“猎杀贷款”和“贷款欺诈”两种现象, 它们成为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的最明显表现。在次贷市场上, 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次贷质量的不断下降、次贷违约风险的不断提高。在一片繁荣并不断膨胀的次贷市场中, 信用风险也在随之不断增长着, 放款机构随时面临着无法按期收回贷款而造成资金流断裂的风险。在不断积聚的信用风险的威胁下, 美国次贷危机在次贷市场中一触即发。

三、风险在衍生品中的运动

如果次贷危机仅仅是局限在银行体系内的, 那么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将不会达到今天这种程度, 真正在次贷危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CDO。CDO是一种以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支持债券为基础资产的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其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分散其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对现金流结构的不同需求。在利率下降、房价上涨的阶段, 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很低, CDO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优秀, 其投资收益远远高出了其他同类金融投资产品, CDO不断被各大金融机构所追捧。也正因如此, 标的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CDO等衍生产品很容易地扩散到了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 其影响范围波及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及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 形成了十分严重的“绑架效应”。一旦危机发生, 势必会在该效应的作用下出现整体金融机构的大范围损失。

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的披露, 2004~2007年期间, 全球CDO发行总量迅猛增长, 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5, 206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 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被不断地打包、衍生、再打包、再衍生, 使得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市值不断膨胀, 同时也使得次贷衍生品的设计越发复杂和不透明, 信息不对称状况越发严重。次贷所承载的风险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衍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以次贷衍生品为载体不断地被扩散和放大。

四、风险的全面爆发

上文曾经提到, 次贷危机爆发前在美国过热的经济环境中, 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次贷所承载的信用风险被不断的积聚。最终, 以利率水平上升、房价不断下跌为表现的系统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直接引发了信用风险的爆发, 信用风险的爆发导致了次贷及其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跳水, 从而进一步引发了各个市场上流动性风险的爆发。以各种风险在各个市场上的相继爆发为表现, 美国次贷危机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 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的较长时间实施,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 随后1年内维持不变。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 尤其是对2003~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发放的大量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借款人影响更大。因为根据合约条款, 这些贷款会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设定利率, 基准利率上调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此外, 由于受到加息政策的影响, 贷款买房者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购房热情逐渐回落。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披露的数据显示, 自2005年第三季度起, 美国房屋价格指数便开始一路下滑。尽管此时房价仍然在攀升, 但已明显出现疲软, 这成为美国房市降温的重要信号。终于在2007年第三季度, 美国房价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终于破裂, 美国房价一泻千里。利率的不断上升和房价持续下滑彻底改变了美国地产金融的宏观经济环境。一切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金融资产及其投资者完全暴露在系统性风险之中, 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是诱发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

(二) 信用风险的爆发。

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爆发,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诱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日益显著的信用违约风险的爆发。因为在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这两方面的压力下, 贷款者的按时还贷会变得十分困难。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到期未付率从2005年第四季度低于11%的水平, 自2006年第二季度起上升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19%。至此, 次贷市场上, 信用违约风险全面爆发。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抵押贷款, 其整体违约率的上升, 将必然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约风险相应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被独立评级机构显著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信用风险的爆发成为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它的倒下引发了各个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相继爆发。

(三) 流动性风险的爆发。

在资本市场中, 信用风险爆发后次贷市场上违约率的上升严重影响到了其相关衍生品的价格。为防止损失的扩大, 各大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抛售次贷衍生品, 这导致这些衍生品的价格更是一泻千里。与此同时,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资本市场上流动性危机的加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市场上流动性的缺失导致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淡, 原本优质的金融资产同样受到了牵连, 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资产价格下跌、投资者抛售、流动性紧缩, 如此循环不休, 资本市场遭受重创。

在信贷市场中, 很多抵押贷款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出于各种目的而持有了大量的次贷衍生品。这样, 次贷衍生品所承载的风险又再一次回到了这些本最应被风险隔离的金融机构中。当信用风险的爆发引致次贷衍生品价格下跌, 资本市场流动性急剧萎缩时, 这些放款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遭受了巨额的损失。为了防止亏损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 这些商业银行和专业贷款机构不得不严格控制资产规模的扩张, 大幅缩减对外信贷的数额, 信贷市场的流动性骤减。

在实体经济中, 由于金融机构“惜贷”现象的普遍, 信贷市场上短期信贷资金的严重匮乏, 使得企业在危机爆发后很难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流动性, 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实体经济中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极易造成企业资金流的断裂, 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着艰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的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 实体经济同样受到了本次危机的严重拖累, 美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衰退阶段。伴随着流动性风险在各个市场、各个经济部门的相继爆发, 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五、结语

历史总是相似的, 不管一个地方的市场曾有多热, 他们最终都倾向于以相同方式降温, 我们国家的经济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不断高企的通货膨胀率和疯涨的房价, 自2010年起我国十二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五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严格控制信贷发放总量, 同时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屋限购政策以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 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趋紧。2011年9月起, 现金流日渐紧张的房地产开发商终于迫于资金的压力开始采取“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 房价下行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房地产行业涉及到钢铁、水泥、家居等多个行业,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如果房地产市场崩盘势必将减缓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国民收入增长必定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 房地产厂商的资金多来源于银行信贷, 若房地产市场崩盘, 则银行也将难以独善其身。此时, 重新审视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将有助于我国提早制定出相关的风险应对方案, 以求将风险爆发的损失降到最低, 进而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地健康发展。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为使我国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抵御房地产崩盘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本文以风险为视角, 从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出发,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审视。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史健忠.CDO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8.6.

美国次贷危机分析q 篇5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这次信用危机的源头是产生于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的次贷危机事件。回顾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除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当和房地产市场失衡,以及金融炒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和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造成了本次危机。而这些失误也是现代很多企业和组织共有的管理缺陷和漏洞。

从信用管理的角度看,产生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发放大量的贷款,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利用不合理。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导致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对信贷流动性失控,主要表现在信贷回收困难。发放贷款,首先应全面了解他的信息,如果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就会比较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方面,都应该从经济、生活背景、信誉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他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让投资者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直到次贷危机爆发,才急忙下调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但为时已晚。

次贷危机的防范措施

引发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大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会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风险的调控和监管是很重要的。

2.加强原始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

对无论是原始的金融产品,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但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3.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

4.准确定位,快速反应。通过危机的预测,出现大量危机前兆的时候,应当准确的定位。

5.妥善处理,化危机为商机。在准确定位危机之后,应在危机处理方案的指导下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尽可能的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应当积极寻找新的商机,危机给企业或组织制造了另外一种环境,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过后的全新环境探索经营的新路子,进行相应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阴影下中国的选择 篇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应仅着眼于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金额大小,更应该分析危机背后的教训及隐藏的启示。

次贷危机及应对措施

次贷是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机构对没有达到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条件的贷款。一般认为借款者债务与收入比超过55%,或者贷款价值比超过85%的住房抵押贷款为不符合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因为支持抵押贷款的资产评级欠佳,贷款机构给定一个专门的级别,称其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相比优惠抵押贷款而言,其违约预期率更高,所以风险较大,但是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优惠抵押贷款2%-3%,利润丰厚,并且大部分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给了购买证券的广大投资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私营机构从事此项金融服务。

透视次贷危机成因

观点一: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

在关于次贷危机的各种研究讨论中,大部分观点分析认为,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2006年美国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联储降息以来,美国房价快速上涨。房价的大幅上升导致住房次级抵押贷款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借款的供给。

尽管次级贷款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并未影响次贷的需求。一方面购房者付出的高利息被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资产升值所抵消,另一方面从事次贷的机构通过复杂的次贷品种使购房者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如一种贷款方式允许贷款者本月未偿还的利息可以积累到下月,还款额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失去控制。

观点二:不断降低的居民储蓄率

有学者分析认为,楼价和利率对次贷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则在于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的严重不足。众所周知,在美国,高昂的违约成本会制约贷款人的随意违约行为。如果说楼价涨幅的放缓和利率的有限上升给贷款人造成了无法承受的风险,次贷危机的根源应该在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上。

判断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贷款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贷款人的储蓄。从数据上来看,事实上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惯性增长。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次贷危机的根源不在可支配收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5%左右,2000年以来则一直在逐步下降,2004年甚至出现过负储蓄率。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储蓄率预计应该比这一数字更低。因此,美国很多次贷的贷款人根本没有抵御任何风险的能力,这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次贷市场的扭曲繁荣

另有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在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贷款品种设计带来的市场扭曲繁荣。

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的机构,降低了贷款机构对贷款者信用资历、还款能力以及对贷款进行监督的动力。同时,由于贷款机构的收益与贷款数量相关而与贷款质量无关的收益激励结构使得贷款机构放松对贷款人的贷款标准。由于高级证券对担保资产的现金流享有其本金和利息的优先支付权,高级证券的投资者在资产违约率较高时也不会蒙受损失,所以对资产质量的监督也缺乏动力。上述两者对资产质量的漠不关心导致次贷市场业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另外,美国次贷市场现有的各种贷款产品设计也是旨在通过降低贷款人初期的偿付额而诱使低收入家庭借款买房。贷款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进行再融资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因此就使得投资者对自己的未来还款能力的过度高估。而实际上确定的偿还额度的上升与不确定的偿付能力必然导致了风险的过度积累。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市场过度扭曲繁荣的必然现象。

面对逐步蔓延的次贷危机,美国及一些国家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增强市场流动性,挽救投资者信心。具体措施见表1。

这 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通过出售手中其他金融资产来获取流动性,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将注资的“小钱”进行“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危机的扩大速度及影响层面。后两项措施则更多的是在干预市场心理层面的稳定预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各种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同样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央行频繁加息、贷款机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中国出现,现在应该分析总结。

纠正楼市“只涨不跌”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偿付能力。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底开始进入了价格快速上升的时期,房价在让普通民众望楼兴叹的同时也对早期投资楼市的获利者羡慕不已,很多普通人加入到楼市投资者的行列中。

鉴于看到的房价持续上升态势,普通投资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这种建立在错误预期下的非理性投资观念,已经将很多普通投资者陷入极其危险的财务危机中。因此,如何利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来纠正普通投资者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正确认识市场走势和客观评价自身偿付能力,是目前应该关注并实际去做的事情。

纠正盲目认定“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良资产的判断,提高信贷门槛,控制银行风险。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住房按揭贷款潜在的风险被不断高企的房价带来的资产增值所掩盖。尤其是,我国信贷机构在现阶段未对贷款人实行信用有等级之分。另外,中国并没有美国那样的住房贷款证券化,因此不良贷款的风险基本都集中在了银行体系内。如何加强银行自身的风险意识管理,出台更有效的信贷控制措施,是保护银行避免金融危机冲击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7

一、次贷及次贷危机的危害

次贷, 是次级抵押贷款的简称, 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起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仅以欧美为例:2007 年4 月, 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 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2007 年6 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 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2007年8月, 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 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 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2007 年9 月, 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 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 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2007 年10 月, 美林证券财报称, 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 亿美元损失。据相关报道, 当前, 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业带来的损失已达1500至1800亿美元 。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剖析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 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 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许多放贷机构甚至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 做房屋价值评估时, 放贷机构也更多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同时,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为了分散放贷风险和尽早回笼资金, 将这些贷款打包后发行债券, 因债券利率较高, 一些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争相认购。这样, 潜在的风险就深埋于次级贷款市场中了。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 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 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近来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1%一路提升至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受此影响, 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都无法按期偿还借款, 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进而殃及次级债券投资基金, 波及整个金融市场, 从而引发次贷危机。

综合看,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主要是三个因素, 一是向信用程度低的客户大量放贷;二是利率持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三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的分析及启示

1.要认清次贷危机对中国趋势性的影响。虽然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较封闭的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不会波及到中国市场多少, 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购买的美国次级债券也有近100 亿美元的数额。虽然这样一个损失相对于美国次级债券损失大约在1800—9000 亿美元, 和对一个近20 多万亿美元的美国股市及全球股市来说, 其损失不是很大。但对于中国来说, 同行应当见微知著和看到它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次贷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即便中国自身的直接损失很少, 但外部环境导致美元币值、流动性产生波动, 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2.“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不具普遍性。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 在中国银行业和房地产市场普遍流行。一是因为抵押物的市场价格在涨;二是收入涨、需求涨、土地价格涨、房价涨的逻辑推理。美国从2000 年经济不景气以来, 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 直接鼓励居民购房, 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从而带动了美国一波房地产大涨。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做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 大力借此扩张住房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不少金融机构不惜降低住房信贷的消费者的准入标准及为购房者提供零首付来吸引购房者。

对于美国次贷危机, 我们并非要谈中国有多少金融机构涉及此事。在中国, 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而且即使到现在, 除了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 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然是无动于衷, “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 当美国这种神话破灭时, 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了, 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中国是有很大启示的。

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门槛亟待提高。次贷是次级按揭贷款, 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还要高。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 美国次级贷款人的信用还有等级之分, 即“次级信用”, 但是对于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 几乎购房者人人都能够从银行获得住房按揭贷款, 由此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信用等级可分, 用假的收入证明、假的工资证明等虚假的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这样, 很大一部分信用不好的人就会进入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就必然造成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少人利用假信用大量地从银行捞取贷款炒作当地房地产。与美国几年前相似的是, 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 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时, 那么这种没有信用甚至负信用的人就不会暴露出来, 因为, 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是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 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

4.金融工具的使用要适时并科学。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时至今日,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纷纷报告巨亏, 国际股市也一跌再跌。由于全球市场与中国股市的关联度不断增强, 沪深股市也受到牵连。同时, 我国进入了加息周期, 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31%提高到7.47%, 房贷利率又高于基准利率水平, 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增大, 一旦出现贷款利率过高, 而住房价格明显下跌的局面, 房贷违约率会不断上升, 很可能给银行业造成大量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 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 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 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 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是金融业发放房贷的前提。更重要的是,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金融宏观调控提出了启示。首先, 应当将资产价格涨落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的因素。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 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其次, 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吸取美联储连续加息、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的教训。

5.加强金融监管要在体制和制度上有作为。我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三次大变革后, 形成中国人民银行等各司其职的五个监管机构。分业监管对于提高金融专业化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面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推进的新形势等, 分业监管体制在运作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为此, 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需要全面考虑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关系, 在现行分业监管框架下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和主导作用, 理顺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 构建协调配合的新型金融监管框架非常必要。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及股市造成的波动仍在继续, 并对全球经济带来即期和潜在影响。文章结合次贷危机的成因, 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贷款的现状, 相应提出若干应对性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购房贷款,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人民论坛.双周刊, 2007 (9) A

[2].黄杨, 马经.次贷危机警示中国金融风险.中国经济时报, 2008.03.11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8

(一) 美国次贷危机的简要回顾

始于2007年夏天的美国次贷风波, 在2007年8月9日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共同努力下, 2007年11月次贷危机稍有缓解, 然而, 在2008新年开始, 次贷危机又再度袭来, 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它最先造成的冲击对象是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2007年4月,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 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该案标志着次贷危机从潜伏走向公开, 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到次贷危机的风波中来, 即使是国际知名的企业也难以幸免。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第三季度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毫无疑问,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同样对股市造成很大的冲击。从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到2008年1月底, 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10月的高点至今已下跌15.48%。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迅速向全球扩散。香港恒生指数同期已下跌23.97%。一度被认为与国际市场绝缘的中国A股此番亦难以幸免。较2007年10月最高点, 中国A股已跌去近三分之一。

更为不幸的是, 尽管各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都在积极地采取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等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仍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资料显示, 其负面冲击已经扩展到了美国的消费市场, 使经济恶化的风险加大。玫瑰石投资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 次贷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从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于资产注销, 而结构投资产品 (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 正在形成第二轮损失, 司法诉讼可能带来第三轮损失。这也就是说, 次贷危机还远未停止。

(二) 次贷危机对全球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商业银行受到很大的冲击。2007年4月,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 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同年9月, 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 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遭遇挤兑风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一向经营稳健, 声名卓著的花旗银行受到的冲击也大得惊人。2008年1月15日, 花旗集团第四财季财报披露98.3亿美元亏损, 并宣布减计次贷资产181亿美元、派发股息减少40%。即使如此, 花旗的次贷资产持有量仍有293亿美元, 在各大金融机构中最高。还有人甚至宣称, 花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然。事实上, 早在2007年11月, 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 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2008年1月22日, 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 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和投资收益不佳, 这两大银行去年四季度盈利均急剧下降, 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国际上其他著名的商业银行也难以幸免。2008年, 1月30日, 瑞银集团因为计提140亿美元资产减值, 2007年四季度亏损额达到125亿瑞士法郎 (约合114亿美元) 。这一季度亏损额刷新了此前花旗集团和美林创下的纪录。日本共同社消息称, 截至2007年12月底, 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银行集团遭受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损失近50亿美元。法兴银行以资产计, 是法国第二大银行, 而其涉及次贷的亏损则约20亿欧元。因交易员欺诈及次贷问题, 兴业银行损失将高达69亿欧元。目前, 银行在欧洲市场已停牌, 其债券已被评级机构降级。前国际货币基金会 (IMF) 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指出, 次贷相关的减记才刚刚开始。考虑到商业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其他债务损失, 总的资产减记金额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

(三) 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影响

从目前来看, 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大。其中的原因是, 中国对外汇和对外投资实行较严格的管制, 对外投资特别是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整体规模较小。2007年中国三大上市银行发布中报时, 对次贷损失估计都颇为乐观。工行披露的次贷规模为12.29亿美元, 建行次贷资产总计10.62亿美元, 中行受次贷的影响最大, 截至去年中期次贷方面的投资为96.47亿美元。

尽管从目前次贷对我国银行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但这已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问责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2008年1月18日,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公告了扣除次贷拨备后的业绩预增情况。到2007年末, 工行提取的次贷拨备比例将提高到约30%, 建行约为40%, 即分别计提近30亿元。2008年1月22日, 中国银行临时停牌, 原因是市场传言持有74亿美元次贷产品的中国银行损失惨重。这说明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已受到影响。从银行评级来看, 虽然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公司均维持对中行的评级, 但也同时强调了前提条件。

在中国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情形下, 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类似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产生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和深远。事实上, 三大行所获汇金600亿美元的注资不可二次结汇, 存在对冲外汇风险的需要。这在客观上给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投资的压力。中国的银行业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水平, 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 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从2002年开始, 在技术股暴跌和“9·11”事件的双重重击下, 美联储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开始不断地降息。同时, 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 美国大量发行美元, 使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国是国际性货币, 美国的泛滥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致使全球资本不断涌入美国的住房市场, 这给房价上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断上涨的房价将阻碍房地产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的泛滥使得更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这给次贷危机的产生提供了货币上的基础和条件。

(二) 对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金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成了银行家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华尔街金融工程师们和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推动下, 次贷市场及其相关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过剩的资金提供了一个看似不错的出口。由于对次级贷款及其相关衍生品的特性和风险认识不足, 金融机构在对次级贷款和管理方面显得过于乐观。其中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次级贷款的发展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2006年, 美国次按房屋按揭贷款平均比率竞高达94%。有的按揭贷款的发放竟然免除首付款, 有的按揭依据的竟然是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的收入, 还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总房价。

(三) 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次级贷款的风险重视不够, 纵容甚至默许一些违背稳健经营原则的事情出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创新性金融产品的认识不足, 不知道如何来对其进行管理, 与此有关的管理制度也就不可能十分健全。事实上, 不仅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往往会带来相应的出乎管理者意外的金融风险, 即使是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衍生产品在交易管理上, 也可能存在管理的漏洞。巴林银行倒闭案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最近的典型案例还有法国的兴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2008年1月曝出丑闻, 一名交易员违反规定进行期指买卖, 导致银行损失高达72亿美元。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不仅美国本土的商业银行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其他国家的银行同样受到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 成为了每一家银行所必须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银行的传统业务增长有限且不断地受到其他竞争者的侵蚀, 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展创新性业务来弥补传统业务增长的不足。这就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进行“过度”的创新, 并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抢占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监管当局的管理不力

创新性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不仅对金融工程师和银行家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 对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来说也是一件新生事物, 因而对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特性、现状及其深远影响认识不足, 也就不可及时制定相应的健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再加上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管理当局难免会顾此失彼。另外, 政治对金融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美国国会的部分核心成员收取了次按贷款提供者的大量捐款, 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倾向于次按市场。这为次贷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一) 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

法国兴业银行和投行业务首席执行官马斯蒂尔表示, 如果公司的证券系统更好, 那么49亿欧元的欺诈交易本可以避免。这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 虽然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 但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中行香港资金交易室经理及总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均已离职或更换岗位, 外界推测他们的离职是否与次贷损失有关。另外, 中行已经单独成立证券投资管理委员会, 以集思广益, 减少投资决策失误。

(二) 严格控制创新型衍生证券的投资规模

由于创新型证券的特性、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一时很难以完全了解, 对创新性衍生证券的投资更应当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一个不失为稳妥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创新型证券的投资规模。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 即使发生损失也不会是致命性的。控制投资规模的另一个方面是构造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以分散风险。

(三) 加强对创新性业务的研究

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迫使各银行不断进行创新, 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这也就是说, 创新性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性业务 (如衍生证券等) 的复杂性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有深入了解了其特性, 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投资策略。在进行海外投资时, 涉及到更多的制度、文化和金融产品的差异, 对需要投资的目标证券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 积极培养海外金融投资人才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曾表示, 我们确实经验不足, 有很多方面待改进, 最迫切的是人才。在海外投资方面, 现在中资银行既缺乏可信赖的专业人才, 又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培养海外金融投资人才可从多个层面来进行。比如从引进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海外人才, 与国外机构合作培养。此外, 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对相应的职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提升机制, 使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对次贷及其相应衍生品的风险认识不足、金融当局监管不力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得到警示: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创新型业务的投资规模, 加强创新型业务的研究, 加强海外投资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商业银行,次级贷款,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陈竹, 王长勇, 张宇哲、张环宇.次贷危机不见底[J].财经, 2008 (3) .

次贷危机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警示 篇9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兴起过程

计量属性同价值及流动性密切相关, 在理论和实务中都属会计的核心问题。当前采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 其中历史成本在我国的核算体系中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 而公允价值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根据2006年FASB发布的157号《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 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 销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该计量属性考虑了市场信息, 强调了未来获利能力, 且核算面向未来, 因此对于诸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等价值随市场波动较大的项目而言, 采用该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加合理。公允价值最先应用于金融资产, 1990年SEC前主席Douglas Breeden倡导所有金融机构都采用市场价格报告金融投资, 该倡导得到了欧美等多国准则制定机构的响应。FASB于2000年发表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及现值》, 致力于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搭建起概念及应用框架;2006年FASB发布的157号《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估价假设、估价技术及其运用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应用指导体系, 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从金融资产向其他准则领域逐步扩展。应经济发展对财务信息核算的需要, IASB及其他国家准则制定机构也相继引入了该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次贷危机的影响

公允价值能否始终保证真正的公允、合理?当公允价值偏离其资产的内在价值时将会给资本市场乃至整体经济带来何种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 问题凸现。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 较高的交易价格易导致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高估;而当市场低落时, 较低的交易价格又会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 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迫使投资者抛售债券, 从而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可见对金融产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若市场处于较平稳状态时, 该计量属性能够动态、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但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时, 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价格扭曲, 财务信息失真。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警示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17项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值我国推广使用新会计准则之际,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信赖危机暴露了该计量属性自身存在的缺陷。公允价值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适应会计核算的潮流, 不应被取消, 然而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客观事实, 以及该计量属性本身存在着诸如操作困难、实施成本高、财务信息波动大、纳税调整工作量大等弊端, 公允价值目前在我国还不适合广泛推广, 应谨慎用之。新准则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增加了准则推广的难度。为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 减少公允价值的负面效应, 应做好以下工作:

1.关注国际公允价值研究最新动向, 加深国际交流合作

基于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对公允价值的信赖危机, IASB、FASB等机构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对是否取消公允价值, 回归成本计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迫于各方压力, IASB对公允价值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必要的修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也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 这在认可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 也承认了该计量属性有待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新准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然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起步较晚, 在推广新会计准则之际, 我们应密切关注IASB、FASB及其他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后续研究动态, 加深与其沟通力度, 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研究成果, 对我国当前已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及其指南予以更正和完善, 使新会计准则在指导我国会计实务、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2.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研究,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公允价值可依次根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价格或估价技术来评估确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 缺乏活跃市场信息, 因此科学的估价技术是保证公允价值合理、公正的关键。当前所采用的估价技术主要是将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 但未来现金流、折现期以及折现率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随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对未来预期及管理层调节利润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并且对其计量结果的评估标准也较为模糊, 实践操作性差。此外, 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应用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中国现状来看, 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缺乏实施该计量属性所需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可以以次贷危机为契机,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研究, 建立多元化的定价模型, 将市场信息融入定价模型, 提高计量模型的可操作性和计量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队伍建设, 通过后续教育、专题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及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奠定基础。

3.完善资本市场, 加大监管力度,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要求,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 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以成熟的资本市场做基础, 完善的监管制度做保障。近几年我国经济虽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资本市场仍有待完善, 基于市场信息获取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相对较低, 且部分公司管理层利用制度不健全的漏洞, 通过公允价值调节利润。据统计, 2008年我国1 619家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中, 有381家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调节利润, 总计浮亏244.95亿元, 收益同比下降309.52%。可见, 只有通过加速我国流通市场建设,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公允价值才能逐步公允、公正。

4.企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 权衡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 谨慎使用

公允价值核算面向未来, 其提供的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具决策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将其作为基本计量属性正是源于当前经济发展对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首先采用该计量属性需收集市场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比较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的历史成本而言, 其实施成本偏高;其次公允价值受市场供需、投资预期、政治经济环境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价值变动较大, 因此增加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波动性;再次由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在计算所得税时, 由于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不同, 需进行纳税调整, 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此, 企业在选择计量属性时, 且不可盲目使用, 应根据自身具体业务情况、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及企业决策需要, 权衡公允价值实施的利弊, 谨慎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及其启示[J].特区经济, 2007 (12)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10

2007年4月, 作为次级贷款企业巨头的NEW CUNTURY金融公司面临空前的危机并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成为了这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使美国经济陷入倒退危机的次贷风波的开端。随之而来大量次贷金融公司破产和以次贷为支撑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向持有者转移使全球包裹CITI BANK在内的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亏损, 使全球金融陷入恐慌之中。

这次危机起源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 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 降低建筑业的税率并制定了大量的利于建筑业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 美联储在2001年到2004年间不断降息使其达到了40年的最低点。这些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此时美国房价普遍上涨, 美国人买房的热情不断高涨, 次贷市场也日益繁荣起来。然而在2005年, 美联储17次加息, 美国房地产市场趋冷。在房价下跌、利息不断上升的双重打击下, 市场出现逆转。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不堪重负, 无力还贷, 整个资金链条断裂了, 最终爆发了令人震惊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二、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对信用等级要求放松过宽

在2001到2005年的时间中, 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美联储连续降息, 这一措施导致利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使得美国金融业的利润增长逐步减速。各个金融机构都急于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房地产的火热让各个机构都开始青睐方兴未艾的次级贷款市场。大量的放贷机构的建立使这个本来火热的市场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时期, 各个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 不断地放宽自己的贷款要求以求得对市场的占有, 据美联储的调查, 1985年到2005年的9年时间中, 房地产贷款占美国商业资产结构的比重从15.88上升到了32.43, 整整上升了一倍, 而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标准则处在较低的要求中。在2006年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明显的意识到危机, 降低了房地产贷款的比重, 同时提高了对贷款尤其是次级贷款的信用要求。为了占取市场, 金融机构不断放宽自己的贷款信用要求, 直接导致了这一恶果。

2. 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美国次级贷款的运作中, 资产评级推动着所有业务环节。比如, 次级贷款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 初期穆迪或标普只给予BBB以下评级。此时, 对于只能涉足AAA级的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美国大型投资机构而言, 次级债根本就不在其投资范围内。但是, 经过投资银行的提炼与包装, 穆迪、标普动摇了, 其处于多方面考虑, 最终给予了高级品CDO评级为AAA。这样, 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 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而风险更大的中级品CDO与普通品CDO由对冲基金来管理。由于高风险对应高回报, 在房地产景气时候, 对冲基金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也渐渐接受对冲基金的CDO质押贷款, 参与到这高风险的游戏之中。此后, CDO的衍生物, 比如CDO合成、CDO平方等, 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 风险非常高的普通品合成CDO, 也获得穆迪、标普AAA评级。毫无疑问, 这些大基金的投资品种的范围选择, 是以资产评级公司的评级为投资依据的。而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必将影响国家房地产金融安全。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金融的警示

1. 按揭贷款不一定全是优质资产

目前, “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一种主流观点。当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将这一神话打破时, 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严重质疑。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 凡是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人, 都基本上能得到满足, 住房按揭贷款者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比美国的次级房贷管理差远了。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 “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房贷不良率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因此, 如果我们不深刻检讨银行体系按揭贷款存在的问题, 不更新“住房按揭贷掀是优质资产”的旧观念, 我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就迟早会出问题, 国内银行就可能会面临类似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风险。

2. 加强房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放松了对贷款者的审查和管理。当前, 国内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是相当薄弱的, 既缺乏信用风险预份机制, 又没有风险评估工具, 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很低。因此, 国内银行应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切实提高房贷风险管理水平。

总得来说, 加强我国住房金融风险控制, 避免房地产过热引发金融泡沫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出现危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次级贷款的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从金融机构所存在问题,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两个方面浅析了次级贷款的成因和根源, 再从我国现状出发提出了三个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金融,风险,警示

参考文献

[1]徐凡:美国次优抵: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 2007.9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 2007.9

[3]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 2007.18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篇11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40-02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应引以为诫。

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 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 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应当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处理好外部监管和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

2.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次贷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金融安全网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经营上的道德风险。因此要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必须根除金融领域“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到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第二,存款人的破产观念转变必然带来风险意识的提高,进而自觉对银行通过“用脚投票”等方式来监督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一旦危机发生,它能够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威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3.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混合体,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格局这种监管体系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美国的经验教训警示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3 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在实践中, 2004 年6 月28 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以制度形式赋予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使命。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作为重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被排除在外。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国际金融论坛第三届年会上透露,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另外,我们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机构增加的直接费用以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当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这是我们过去往往容易忽略的。例如我国是否真的需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还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赋予其履行金融监管协调的最终职责? 这取决于不同监管方式之间的成本比较以及边际监管成本与边际监管收益之间的比较。一般而言,金融监管协调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这是进行金融监管协调的经济学基础。增设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成本大于通过扩大中央银行权力增加的成本,就成本最小化而言,应赋予中央银行以协调金融监管的最终职责。

4.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受损失的不仅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也损失惨重。实际上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甚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次次按风波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的金融机构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中国亦有不少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如共汇出109 亿美元资金的银行系QD II、基金系QD II,近期纷纷遭遇净值缩水。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

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5.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分析 篇12

美国居民的按揭贷款根据质量和信用分为三类:最优贷款、超A贷款、次级贷款。引发此次经济风波的就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时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 次级贷款的特点是借款人甚至不用出具收入证明就能从银行轻易获得贷款, 并且次级贷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制, 美国大部分低收入者由于信用记录差而无法申请普通抵押贷款, 转而申请次级贷款, 因此次级贷的申请人均为美国中低收入者。2011年“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 为挽回美国经济, 美联储两年内近10次降息, 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995年来最低。同时自2000年来, 美国房价不断攀升, 到2006年, 根据标准/席勒房价指数显示, 一些次级贷公司乘势向众多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推广此类贷款, 这些贷款人可以再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购房, 仅需声明收入状况, 而不需提供任何与还款能力相关的证明。据联邦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统计, 截止2006年底, 次级贷规模为15000亿美元。这些金融次贷公司将抵押的房产转化为金融证–在全球各地的基金市场发行, 所形成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为100000亿美元, 且75%销往国外。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 危机初步爆发, 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阶段:2007年底--2008年初, 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 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 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份,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Cos) 濒临破产, 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 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 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四阶段:2008年6-7月份,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房利美) 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 (房地美) 陷入困境。

第五阶段:2008年8-9月份,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受美联储监管。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 利率过度调整, 房价由涨至跌

美联储的连续降息, 无形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房价一路上扬。由此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风险便隐藏在上涨的房价下。2003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 为抑制通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松变紧, 利率连续上调, 导致部分人无力还贷, 违约率不断增加。利率的上升又造成购房成本的增加, 房地产需求下降。同时房地产为了回收资金, 则会想法设想增加房屋销售量, 再加上因违约而被收回拍卖的住房, 房屋的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供给又不断增加, 按照供求和价格机制, 房屋价格会持续下跌, 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 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引发金融衍生品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带动下, 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过度繁荣。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次级贷转给房利美, 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 后者再将次级贷打包转化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卖给各类投资者形成证券衍生品, 在这个过程中, 次级贷的价值成十几倍的放大。链条中各经济主体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当房价下跌致使借款违约时, 风险顺着利益链一阶一阶的传递, 风险逐渐积累, 一旦次级贷款出现问题, 便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危机。可见,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 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 政府监管缺乏

对于金融的监管, 美国一直奉行的是最少的监管即为最好的监管, 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规律完全有能力防止风险的产生, 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策略。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次级抵押贷款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于是忽视了次级贷以及其转化形成相关证券的风险。在此问题上, 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责严重缺乏。同时, 美国次级贷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经纪商发放, 重要的是这些贷款发放机构并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 这种监管的缺乏, 造成了房贷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 随意扩大次级贷的发放规模,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 信用评级严重失真

在整个次级贷款打包形成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 需要评级机构的评级, 然而美国的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评级机构评级时致命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的服务费由证券发行人支付, 简单说就是评级人向被评级人收费。而且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时, 会对证券的等级提出建议, 其实是参与了债券设计过程, 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 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所评证券的金额级别, 评级越高, 越利于债券销售, 收取的评级费用也越高, 与信用评级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没有关系, 这必然会造成在利益的驱使下, 评级机构作出错误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评级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疑给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 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值得警示

摘要:2007年4月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 至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序幕。此后, 危机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文章对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贷款债券,房地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Adam B.Ashcraft TilSehuerinann.Understanding theSecun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New York Staff.2008 (3) .

[2]李志.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 2005 (5) :20-25.

上一篇:基于风险视角的信任下一篇:助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