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债危机(共6篇)
美国次债危机 篇1
2007年2月7日汇丰控股表示, 该行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超过预期, 并宣布将为美国抵押贷款坏账拨备106亿美元, 较市场预期高出20%。这一宣布导致汇丰控股股价8日下跌2.7%。2007年3月13日,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 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 美国股市全面下挫。美国股市的恐慌很快波及亚洲股市。2007年4月2日, 美国最大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申请破产保护, 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由此拉开了次级债风险的全球多米诺骨牌效应, 并引发世界经济增长的减速, 次级债问题成为去年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主要阐述美国次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次级抵押贷款简介
次级债, 全称是“次优级抵押贷款证券”, 是相对优先级抵押贷款证券而言的。抵押贷款证券按获得本金与利息支付的优先次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优先级证券信用等级高, 收益稳定, 可吸引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 次优级证券风险较高, 但是收益也相对于优先级证券高, 较适合机构投资者。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 (Prime Market) 、“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 (Subprime Market) 。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 (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 , 收入稳定可靠, 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 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 收入证明缺失, 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 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 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作为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标的物是次级抵押贷款, 它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比较差或者还款能力不强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借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在传统意义的标准抵押贷款中, 本来不能获得贷款或者贷款额度比较低的借款人, 可以获得贷款或者超额贷款。由于借款人偿还贷款存在着比正常情况高的违约风险, 所以, 贷款机构要求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在美国发生的次级债危机主要是源于房地产市场中, 本来无法得到优质抵押贷款的人, 可以申请次级抵押贷款来购买住房。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三个原因。
(一) 房价的不断升高与下降
房价的不断升高与下降是催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资料显示, 从2001年到2004年, 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低利率政策, 低利率促使美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通过房产投资获得的收益由于房价持续攀升而迅速提高, 美国人买房热情持续升温, 由于许多信用程度不高的人通过申请次级抵押贷款买房, 美国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当市场房加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 次级贷款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房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比较高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也比较高, 坏账率也始终保持在极低的水平。这是因为, 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时候, 借款人和贷款人都不担心贷款收不回来, 借款人可以在市场上以比较高的价格出售房产来偿还欠款。当借款人按要求偿还贷款之后, 他们的信用评级会增加, 他们可以再凭借更宽松的条款获得新的贷款, 同时贷款机构又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整个房屋次级抵押贷款能够持续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 房价的上涨或者居高不下是最核心的支撑次级债繁荣的因素。一旦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萎靡, 房价下跌, 由于贷款人不能及时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房产, 还款能力下降, 不能准时还款, 次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便产生了。所以这种次级债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一个美丽的泡沫。然而, 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从2006年开始, 美国住房市场明显降温, 在高利率条件下, 房价出现回落, 房屋销售面积持续下降, 借款人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 这使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难以按期偿付贷款, 其结果是一些房产再次投向市场, 当无法卖出满意的价格时, 借款人就宣称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 留给贷款人的是远低于贷款金额的房产, 贷款人只能承受贷款的损失。
(二) 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
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是催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初始诱因。由于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最优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 在最优贷款、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中, 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自2004年6月30日以来, 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 到2006年6月29日美联储第17次加息, 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 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 楼市交易也因此由火热转向低迷, 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 对于困难家庭来说, 其唯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除了这些真正的以自住为目的的借款家庭之外, 获得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购房者, 而这些购房者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 更是会立刻放弃房产。导致次级贷款的逾期率上升。
(三) 美国近几年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规模的迅速增加
美国近几年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规模的迅速增加是催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本质原因。截止2007年,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已达到7.1万亿美元, 约为同期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两倍。而在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中,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和资产支持证券 (ABS) 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占债券发行总额比例最高达53%, 掌握的抵押贷款金额高达4万亿美元, 占全国独立住房贷款总额的75%以上。近几年美国资产证券化规模的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 信贷机构从房产抵押信贷中获得巨额收益, 大量的信贷机构就不断的放松信贷条件, 这样贷款规模特别是次级抵押贷款规模迅速增加。
信贷机构在发放巨大规模的次级抵押贷款之后, 在通过中介机构, 把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 当这种数量巨大的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流入证券市场之后,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便进入了证券市场, 并且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 这种泡沫就象气球一样, 越吹越大, 爆炸的危险也越来越大。当房地产市场繁荣不在时, 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就会提高, 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证券价值就会降低, 投资这些证券的投资者就会受到损失。而在美国主要是由共同基金来购买这些衍生证券, 此时, 基金就会缩水, 基金投资者就可能要求赎回, 那么为了应对这些赎回, 基金就必须抛售其他的证券, 这样就引起了证券市场的抛售浪潮,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大量证券的价格都会降低, 证券市场激烈动荡就再所难免。
(四)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品种设计导缺陷是催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关键原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品种有固定利率和可调整利率贷款两类, 根据Freddie Mac调查, 2005—2006年90%的次级抵押贷款是可调整利率贷款, 大部分的可调整利率贷款是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的结合体, 例如, 目前大约有2/3的可调整利率贷款是“2/28”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混合体, 该种贷款起初两年是固定利率, 两年之后转化为浮动利率。大部分次级贷款和可调整利率的中级贷款由仅有利率贷款和本金负摊还贷款构成。仅有利率贷款是指借款者在最初几年里只需付贷款利息而不用偿还本金。本金负摊还贷款是指当本期的月付款项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或低于完全按市场利率变动应计的月还款额时, 将其差额计入下一期贷款余额的行为。当累积的未还利息额超过原始本金的15%—25%限额时, 贷款转化为月度全部偿还利息贷款, 本金付摊还贷款每5年重新计算贷款额, 由于未还的利息累积, 所以5年后借款者将会面临更大的贷款额。目前流行的还有备用选择权可调整利率贷款, 是指借款人在月度还款时拥有在仅有利率贷款和本金负摊还贷款之间选择的权利, 当然备用选择权可调整利率贷款对未偿还利息占本金的比例有上限规定。
目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产品设计旨在通过降低借款人初期偿付额而诱惑低收入家庭借款买房。美国房价的持续攀升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核心, 而未来由于房价上升导致的偿付能力增强是不确定的, 确定的偿还额度的上升与不确定的偿付能力的增强的匹配必然导致风险的过渡累积。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愈演愈烈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在不断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时, 由于国内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最近几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房产价格的居高不下, 同时房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加。国内的学者开始开始担心: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为避免在我国出现这种现象,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 稳定房价, 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攀升和房地产资产泡沫的堆积
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疲软, 当房地产市场火暴, 房价居高不下时, 在超预期的投资收益的推动下, 次级债规模越来越大;当房地产市场低迷时, 房价不断走低就引发了还贷危机, 次级债危机就俞演俞烈。我们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2004年以来, 中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之后, 低价廉价的资金如脱笼猛虎, 不断涌向房市和股市, 物价持续走高, 经济运行存在由过快向过热转化的可能性。过剩的流动性一方面使股市火爆, 一方面使房价呈现出剧烈暴涨态势, 形成回报率很高的投机市场。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7个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分别上涨:5.6%、5.3%、5.9%、5.4%、6.4%、7.1%和7.5%。其中, 新建商品住房售价涨幅更大, 前7个月同比分别上涨:6.1%、5.9%、6.0%、5.3%、6.6%、7.4%和8.1%。。除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以外, 一些县城、小城镇房价也开始飙升。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温, 使人们对房价继续走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预期, 一些资金包括国际热钱也盲目跟进, 投机氛围日浓。事实上, 当人们预期房价将持续上涨后, 得出的理性结论就是越早买房越好, 也就是“买涨不买跌”, 这一心态使得许多住房需求被提前, 从而加剧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
政府的政策是稳定房价的最有效的武器。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暴, 房价的不断攀升, 房地产市场的暴利和过度投机, 不仅会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造成危害, 还会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为了稳定房价, 政府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需要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 解决好已批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新增建设用地问题。2、对房产的购买与出售进行严格的管制, 增加抄房者的投资成本, 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机, 比如对购房者的购买数量进行限制, 提高首付紧额, 提高在较短时间内转让房产的成本等。3、对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国外游资高度关注, 对这部分资本进行严格管制。4、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开发商, 改变住房数量和结构的供给。
(二) 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 防止风险贷款产生
在我国2003年以来, 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 大量的信贷机构越来越热衷于这种看似具有较低风险的住房抵押贷款。甚至有人认为, 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是近年来房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和美国相比, 国内住房抵押贷款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因为在美国存在着一套严格的检查借贷人信用的体系, 而在我国则很难有一套完整的个人借款人信用审查体系。目前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是用借款人完税证明作为个人收入证明, 我国目前仍普遍用个人收入证明来审核其偿债能力。结果, 借款人或者从律师事务所或者从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提供给银行。用假的收入证明、假的工资证明等虚假的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 这种贷款的潜在风险是相当大的, 因为, 在房价一路上升的这几年, 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从银行借钱买房子。甚至于有人贷款一亿多元, 购买住房一百多套, 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虽然, 2007年我国内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基本实现了资料共享, 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人贷款购买多套住房的情况, 但是,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贷前审查与贷中跟踪仍然存在许多漏洞。
中国应该学习美国, 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做到工商、税务、信用卡、银行等所有个人账户往来资料的共享, 形成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这样,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克服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贷款发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可以继续对一些信用好, 但手中资金有限的合格消费者提供住房金融服务业务。同时, 信贷机构还应该认识到, 住房抵押贷款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无风险资产, 在放贷之前, 应该把客户的资产构成进行评级, 对住房类的资产评级应根据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进行适时调整。
(三) 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美国资产证券化规模过大的问题, 就对在我们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心有余悸。目前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建行在2005年12月已发行过MBS。事实上是,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相当成功。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增加流动性型创新, 建设银行发行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增强流动性;另一方面, 从长远来看, 国家将逐步退出对商业银行的隐性担保, 依据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实行分类监管, 并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 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有效降低风险资本总量, 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资产流动性, 解决资本充足率与银行资产业务的悖论。
在未来, 我国资产证券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快发展:1、逐步扩大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范围, 证券化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 不但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 而且中小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将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以开展资产证券化。2、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类别将逐渐拓宽, 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证券化的基础上, 实现信贷资产的拓广, 信贷资产向消费信贷、应收账款、不良资产、保险风险等非信贷资产扩展。3、资产证券化的投资群体将逐步扩大, 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银行、货币市场基金、REITS、储贷协会等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参与的市场主体。4、信托模式下的信托结构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化发展, 主信托结构也将会得到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宾融.住房抵:贷款证券化机制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1, (05) .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市场发展与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6.
[3]汪利娜.抵:贷款证券化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J].财贸经济, 2000, (06) .
[4]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1) .
美国次债危机 篇2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10月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Street)的平民百姓?还是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美国次债危机 篇3
一、美国次债危机产生原因
美国的次债危机源自于资产证券化,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缺乏流动性、但能够在将来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收入流的资产作抵押, 发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 债券持有者可以依据资产所得收益获得稳定收益。事实上, 这种证券收益严重依赖于抵押资产本身的质量。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因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 出现了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这部分贷款称之为次债。随着美联储自2004年开始的联邦基准利率的连续提高, 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 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 以致于出现大量违约。因为抵押证券很大一部分出售给商业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后, 危机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发现, 利率提高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消费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 次债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业, 这将引起流通性不足, 银行收紧信贷。对于严重依赖贷款消费的美国来说, 直接导致消费下滑。此外, 随着次债危机的恶化,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 引起失业率上升。全球经济贸易结构中, 基本上是美国对其他国家逆差, 国际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 中国对美贸易占很大比重, 在此背景下, 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百分之六十, 出口的下降, 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2. 通过汇率对中国形成冲击
美国次债危机会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国元下滑, 必然也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 中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美国利率降低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美元将不断贬值, 投注者为追求息差收益, 纷纷涌向中国, 这将对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人民币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升值, 已给中国的中小企业产生沉重压力, 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成长。
3. 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影响
对于严重依赖预期的股票市场来说, 美国次债危机重创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 全球股市自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大幅度下跌, 中国的A股亦未能幸免。房地产投机炒作成风, 中国房价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大幅上扬, 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也占了很大比重, 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于银行体系内。在经过多年的房地产高速增长后,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亦开始松动, 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
三、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
1.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工具, 它涉及到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严谨而复杂的工程。
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优质的资产、独立的评估体系、有效的监管制度来保证。只有如此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才能启动和健康发展, 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
2. 银行应严防信贷风险, 注重客户信用和偿还能力。
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在房地产价格上扬时, 银行往往让大量无偿还能力的客户获得了贷款, 忽视了房价逆转时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 从而为次债危机埋下了祸根。在中国, 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 在房价高速上涨过程中, 出现银行业忽视贷款申请条件, 给予按揭贷款的现象, 在房价上涨时, 这些现象的风险容易被掩盖, 然而房价一旦发生逆转, 隐藏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使得银行业面临大量的不良资产。所以对贷款条件的审核不应该放松。
3. 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的“两架马车”——出口和投资, 在出口下降, 进而引起国内企业的投资欲望降低, 中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冲击。在此背景下, 只有采取扩大内需的手段, 才能抵消外部因素影响。扩大内需,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减税, 尤其是长期困扰居民消费欲望不强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 琳: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思考.金融经济, 2008.10
[2]田秋生和付留鹏:美国次债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西部金融, 2008. 2
[3]刘植俊 宋青林:次债危机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宁波经济, 2008.3
评述美国的金融危机 篇4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就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是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正成为下一个危机点。
美国经济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以股票、债券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美国的金融结构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的规模,包括房贷、工商企业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如果底层垮掉了,上面庞大的建筑也会跟着往下垮。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都是与实物相关的贷款和债券,一旦这些贷款和债券还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就会坍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迅速流动成为可能。21世纪初,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纳斯达克市场下挫,美国的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为振兴经济,采取了十多次降息,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至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1%,造成了超级低廉的信贷资本。并且政府对地产采取低首付、低利率的贷款政策,几年以后采取浮动利率还贷的方式鼓励中小阶层贷款买房,使得房地产市场不断繁荣。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随之增加,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但几年以后美联储采取了数次加息,导致住房者无法偿还住房贷款,以此设计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宣告失败,导致投行的破产。由于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基于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此次危机首先当然是让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机构付出代价,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商业银行也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其次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消费信贷和其它信贷严重收缩,不仅美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会更加谨慎,而且其他国家的机构和个人给美国提供的信贷、资本会大幅下降,可能将压缩美国的信贷消费。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也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以及对它们的信心。
关于次债危机的深层次思考 篇5
关键词:次级债,资产证券化,深层次思考
一、引言
2007年2月13日汇丰控股为其在美国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7月10日, 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降低, 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至此,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以它为基础资产的债券开始全面爆发危机。紧接着7月19日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基金濒临瓦解。花旗银行、法国最大的巴黎银行、北岩 (North Rock) 银行等众多跨国金融机构纷纷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危机, 损失惨重。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危机的突然爆发和扩散也引发了投资者的高度恐慌。2007年7月至11月下旬, 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下跌了792点, 跌幅为5.85%;标准普尔500指数最低下跌至1406.7点, 较7月初下跌112.73点, 跌幅超过7%;日经225指数较7月初水平下跌2889.9点, 跌幅达16%。次债危机使得企业债券价格走低, 企业债券融资难度加大, 而资信良好的美国国债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受次贷和次债投资损失影响, 市场流动性趋紧, 美国先后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超过1400亿美元, 加拿大、德国、日本等也提供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援助。尽管如此, 仍有越来越多的遭受损失的银行浮出水面, 2008年7月, 次债危机爆发以来最大的抵押贷款商美国印地麦克 (Indy Mac) 银行宣布倒闭, 危机在大银行的倒闭中加深。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危机造成的各类损失, 接二连三浮出水面, 对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危机的讨论不绝于耳。而这其中对于造成次债危机的原因的讨论大多都是基于对次贷危机的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了大量违约, 导致以其为基础资产的次级债也不能如期偿付本息。而本文试图在次贷违约导致次债违约这种直观的看法之外, 从次级债的证券化模式上寻找危机发生的内在机理, 同时探讨资产证券化中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概述
要了解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首先应了解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按借款人信用质量可以分为优质抵押贷款 (Prime-mortgage) 、次优抵押贷款 (Alt-A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 (Subprime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信用评分低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 主要集中于贫穷者、教育程度低下者、少数族裔、职业不稳定者。正因为还款不确定性更大,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被归入住房抵押贷款的最低档次, 并且被课以较高的利率。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 (简称次级债) 就是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贷款发放机构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受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殊目的载体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往往是信托机构) , 由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公开发行以此受益权为基础资产支持的偏债性的证券, 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购买抵押贷款, 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具体发行过程参见图1。信托公司 (或特殊目的载体) 承接从贷款发放机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来的住房抵押贷款, 在证券化的同时, 还需对证券进行信用增强的工作, 然后由信用评级机构予以评级, 利于投资者做决策。
三、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是次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从资产证券化模式不难看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是次级债发生危机的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借款人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本息, 导致现金收支账户也无法向次级债的投资者按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 导致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的原因有哪些呢?
1.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面向的贷款对象的资质首先就比不上优质和次优抵押贷款。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少数族裔、职业不稳定者、教育程度低下者, 他们未来的收入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 当他们无力支付住房抵押贷款的本息时, 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债券也就失去了还本付息的来源。
2. 美国利率走高。
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联邦基金利率不断下降, 直至2004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融资成本较低有利于推动贷款规模增加, 但是从2004年6月底美联储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2004年中期至2006年美联储共计加息17次, 随之带动抵押贷款利率的逐步爬升, 借款人还款压力增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资质本来就较差, 尤其是对选择ARM (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 的借款人, 利率重置后的贷款成本明显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
3. 房价的下跌。
在房价上涨时期, 房价坚挺, 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以价值坚挺的房产作为抵押继续再融资, 来归还住房抵押贷款。房价一旦下跌, 资产缩水, 无法通过再融资来偿还前期贷款, 即便折价出售也很难找到买家。
总而言之,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更多的是依靠房价的不断上涨作为支付本息的保障, 而不是依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其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四、从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角度看次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直观来看,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大量违约导致了以其为基础资产的次级债无法按期偿付, 归根结底是违约风险, 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提前偿还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等等。正因为违约风险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风险, 长期以来每项资产证券化对它都有常规而又必须的管理方法, 似乎金融机构都认为对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风险已经没有太多的文章可做。而把注意力都着重放在了对提前偿还风险、利率风险的管理上。
按理说, 每项资产证券化过程针对信用风险都特地安排了信用增强这一环节, 对债权提供担保或保险, 并且有信用评级机构揭示风险和提供信用评级。但是我们从贷款发放机构、资信评估机构、最终证券投资者所处的三个环节依然可以发现次债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1. 贷款发放机构。
首先, 从资产证券化的程序可以看到, 贷款从发放机构剥离到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后, 这些充当特殊目的载体的信托机构被设计成一道防火墙:一方面, 它保护了在贷款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时, 任何债权人也无法对这批剥离出去的证券化贷款提出追索要求, 资产被置于贷款人的破产程序之外;另一方面, 当这批证券化的资产后来发生违约风险、无法偿付本息时, 最终投资者也不得向贷款人追索求偿。正因为资产证券化中的这种“真实销售”的设计, 贷款发放机构的受益与它所发放的贷款的风险被隔离开来, 使得贷款发放机构的权利与责任不再对等, 贷款发放机构将发放的贷款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提前获得收益, 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与其相隔离, 被转移至债券的投资者。尤其在特殊目的机构和证券化的最终投资者对贷款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贷款发放机构更有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动机, 不去仔细甄别借款人的资信和偿还能力。
其次, 在通常的贷款证券化过程中, 一旦设立了特殊目的载体以后, 贷款人今后发放的此类贷款就可以直接转移至特殊目的的信托机构, 由其打包证券化后出售, 仿佛成为一个自动循环的过程。可以如此方便快捷地将贷款证券化, 加上每发放一笔贷款, 贷款人都可以收取一笔费用, 于是贷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争夺市场分额的动机进一步增强。
再者, 由于借款人与最终的投资者的信息传递过程较长, 而且每次证券化是将很多单个借款人的贷款打包到一起, 除非所有借款人或绝大部分借款人同时发生违约风险, 否则短期内即使部分借款人出现违约风险, 整个贷款包支持的证券的利息的偿付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风险不会马上暴露。因此, 贷款机构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在可以如此方便地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的条件下, 不顾资信地不断审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欲望自然会膨胀。
2. 资信评级机构。
曾经在美国安然公司倒闭的事件中, 资信评级机构在安然公司的观察分析、评估过程中, 调查工作的不尽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在这次美国次级债事件中, 资信评级机构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让人质疑。次债危机全面爆发前, 评级机构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有80%多是在BBB (投资级) 以上, 一直到2007年7月, 次债危机已经为世人所瞩目后, 评级机构才后知后觉地调低了对次级债的评级。那么评级机构这个具备专业资质的向公众披露信息的独立第三方为何未能事先准确向公众提供评级信息呢?
首先, 最重要的原因, 在美国对是否应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至今存在争论 (柳永明, 2007) 。反对对评级机构过多监管干预的一方认为信用评级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获得的信息的质量, 但它们没有义务和法律依据对受评企业进行审计或查究欺诈行为。只要评级的工作程序符合有关专业标准的要求, 及时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评级机构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由于信息的不完全, 外界事后很难判别评级机构是否尽力地去获得了高质量的信息、严格遵照了评估标准, 事后监督的成本过高。而且,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 不应当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钳制。
再者, 资信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影响了其提供公正的资信评估服务。从1970年以后, 资信评级机构向受评对象收取评级费用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迫于受评企业的压力或者为了追求市场分额, 评级机构可能会夸大评级结果。而且评级机构往往向受评企业推销各种附加服务, 包括评级前的预评估和企业咨询, 这更会影响评级机构最终提供的评级结果的公正性。
3. 最终的证券投资者。
整个资产证券化流程中, 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处于最末端, 他们对于每笔贷款掌握的信息最少。贷款发放机构是最先与借款人接触的机构, 它们应该在尽职调查、充分获取借款人资信信息后, 才会发放贷款。作为贷款证券化后最终的投资者, 如果想自己去调查、获取当初的借款人的信息, 显然成本过高。简单举例, 假设有一个由500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包, 每份贷款的调查资料为100页, 如果处于信息最末端的最终贷款人投资这个由500份次级贷组成的资产包, 并逐一分析其中的每份贷款, 工作量巨大, 而有的资产包甚至更大。这次次债危机中还有大量的CDO (担保债务凭证) 、CDO平方、立方等衍生产品, 它们是将已经证券化了的债券根据投资者的需要进一步组合打包, 派生出新的证券, 要想调查其原始资产的信息成本更大。证券投资者较好的做法就是直接从贷款人或是资信评级机构手中获得贷款资质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分析, 贷款发放机构是否会尽职调查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尚且值得怀疑。而最终投资者对贷款发放机构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的监督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最后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 导致投资者无法收回投资, 也很难说明当初的贷款机构没有把好关。
五、结论和启示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大量违约导致了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次级债的危机, 信用风险被从信贷市场转移到了证券市场。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活动始终伴随的风险,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发现, 经过证券化的模式后, 一方面贷款的信用风险被从放贷机构剥离出来, 另一方面, 滋生了促使信用风险发生的更多内在因素, 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但是, 贷款证券化提升了放贷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资金来源多样化, 降低了资金成本, 分散了风险。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期限较长的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变现, 有更多的资金提供新的贷款。证券市场也丰富了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品种。因此, 我们不能否定贷款证券化, 而应透过次债危机去想到如何完善诱发风险的环节。
首先,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着过长的委托代理关系, 为了保证风险评级机构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并且制定详尽的规则, 保证其对所评级的资产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对于贷款发放机构, 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不影响“真实销售”的目的, 需要提高贷款标准, 对证券化的贷款包提供抵押担保、选择第三方信用担保或进行保险。其次, 改进风险定价。次级债、债权抵押担保凭证作为金融衍生产品, 甚至是将债权经过多次复合, 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将更多, 尤其是处在证券投资最末端的最终投资者。
参考文献
[1].陈文达, 李阿乙, 廖咸兴.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谢永江.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机构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3].刘峰, 叶红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警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9)
[4].John Kiff, Paul Mills.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启示[J].新金融, 2007 (10)
[5].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1)
[6].柳永明.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争论与启示[J].上海金融, 2007 (12)
次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篇6
1 抵押贷款到次债危机的传导机制
次债得以存在的技术根据在于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房价上涨保证了贷款买房者的资产增加, 而从贷款买房者角度来看, 还款则可以享受到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增加, 违约则房屋被没收, 不但享受不到房价上涨带来的好处, 反而损失其信用评级, 所以, 在房价上涨的周期中, 次级债的违约率是极低的, 这也就满足了商业银行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的技术要求, 由于美国多年持续扩张的货币政策, 商业银行必然寻找更多的贷款机会, 于是他们看中了信用分数低于620分 (优质贷款面向信用等级高, 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贷款人) 的市场, 虽然他们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凭证, 很多人负债本身就已经很重了, 但就因为房价的持续上涨, 经验数据反复的提醒商业银行这个市场违约率很低, 收益率很高, 然后经过投行的包装, 将原本BBB级别的次级债再进行细分, 根据债券获得偿付时间的先后调整其收益率, 最先被偿付的次级债券收益率相对较低, 信用级别被提升为AAA级, 最后被偿付的次级债券则给予20%以上的收益, 对于优先被偿付的债券来说, 即使次级房贷发生违约那也是最后被偿付的一部分投资人受损, 而即使是最后被偿付的那一部分债券也因为房价上涨周期中低的次级贷款违约率而表现出低风险, 于是, 同样具有AAA评级而收益高于美国国债的次级债受到了各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欢迎, 而最后偿付的那一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次级债券则受到了投机资本的追捧, 所以, 正如本文上节数据所显示的, 1995年到2006年次级债的规模大幅提高。
右图以次级抵押贷款的购房者向银行借款100万美元购买房屋为例, 揭示次级债的基本创造流程 (资产与发行证券的比例设置为1∶1, 与现实不完全相符, 但不影响研究结果) 。
这只是次债流程最简单的形式, 次债的各种变形则复杂许多, 从上图的流程看, 有三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 银行发行MBS, 投行发行CDO的过程实际上是转移风险的过程, 而且是将所有的风险都打包成债券卖出去获得现金, 但银行和投行也持有了很大一部分的MBS和CDO (一方面是由于该项资产所表现出来的高收益, 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客户推销这些产品) , 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 最终还是会使银行和投行蒙受大量的损失;
(2) 商业银行以现价100万美元的房产做抵押发行100万美元的MBS, 投行发行100万美元的CDO以及未知数量的对冲工具等衍生产品, 实际的抵押品只有现价100万美元的房产, 该机制的设定必然会导致房价下跌的风险数倍放大;
(3) CDS是用来对冲CDO风险的工具, 本身没有任何实物资产做抵押, 这也是次债危机爆发后无法准确估计次债规模到底多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房价上涨时, 对于买房者来说没有违约的动力, 即使买房者流动性紧缺, 卖房还款获得房地产投资收益也优于违约, 买房者财富增加, 商业银行贷款给买房者, 发行与抵押品—房产价格相应的MBS获得流动性, 分散风险, 获得买房者贷款利率与商业银行发行MBS利率的利差收益, 投行获得MBS利息与发行CDO利息的利差收益, 购买CDO的投资者获得利息, 于是房价上涨, 所有次债的参与者都获利。
当房价下跌时, 买房者财富缩水, 并承担贷款利息的支出, 无稳定收入作保障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概率大增, 一旦违约, 商业银行手中不留抵押品, 低价卖出买房者抵押的房产, 贷款买房者违约后不再支付利息, 部分MBS、CDO的利息支付流中断, MBS、CDO价值缩水, 当违约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AAA级别最先偿付的CDO也得不到偿付, 于是投行出现信用危机, 投资者抛售手中的CDO等次级债产品, 投行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支付, 这便加速了次债投资者对产品的兑现风潮, 最终引起了震惊世界的次债危机。
2 次债危机所暴露的问题
次债危机所带来的金融海啸导致数百万劳动者失业, 全世界经济衰退, 使各大投行、银行纷纷去“杠杆化”, 说到底, 人们开始怀疑金融衍生品的设计是否合理, 为规避风险, 世界范围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幅收缩。那么, 次债危机中主要暴露了哪些问题, 使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敬而远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①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脱离了实体资产。金融产品原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 即以资产做抵质押的证券, 而这些代表资产或资产收益权的证券又被用来作为资产, 进一步被包装成新的证券,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 通过房地产抵押发行MBS, 以MBS做质押发行CDO, 然后再用这种新的证券重新分类包装, 甚至进一步打包成各种更为复杂的衍生品形式。当衍生品被复杂的加工后, 投资者大多都无法充分了解这些证券背后的实际资产, 而这些复杂的衍生品被推销到世界各地, 一旦这些金融产品的源头——房地产的价格下跌到一定幅度, 风险被突然释放, 危机则由此而生了。②对冲工具被用来投机。截至2008年6月, 全球CDS的名义金额达到57万亿美元, 其规模远大于次级房贷, 所谓CDS即是信用违约互换, CDS的买方定期向CDS的卖方支付一定的保险费, 如果出现信用主体的违约, 卖方要给买方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的差额。CDS是投资者用来对冲风险的工具, 然而, CDS被用来过度投机, 不但原始的CDO可以用CDS来对冲风险, CDO的各种衍生工具也用CDS对冲风险, 甚至很多CDS的投资者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投机的工具。③信用评级公司评级不透明。导致本次金融海啸的次级债券被标准普尔公司给予了和美国国债一样的AAA级评级, 当然, 华尔街的天才金融家们通过各种复杂而豪华的数学模型获取了评级公司的信任, 给予了次级债券最高的信用评级, 然而, 由于评级公司的“黑箱式”的评级, 使产品无法得到大众投资者的检验, 投资者过于依赖评级公司的结论, 这也是次级债券市场盲目扩张的前提。
3 次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金融杠杆化程度不高, 而且我国银行参与次级债券投资的额度也不高, 次债危机并未对我国金融领域带来太大的直接冲击, 然而,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逐渐开放, 外资银行加入国内市场的竞争, 国内企业参与各种跨国的投资贸易活动越来越多, 这对我国银行业提供更复杂的金融服务, 更多的金融产品提出了客观的要求。通过次债危机的教训, 笔者认为,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点:①推出金融衍生品时, 应进行“压力测试”。要充分估计系统性风险发生时, 抵质押资产的价值变化所带来的金融衍生品价值的波动, 做好应急防范的工作。②严格管理对冲性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市场。对冲性金融衍生品本身并没有资产作为抵押, 其发行完全依赖于公司信用, 贝尔斯登的倒闭便是由于其推出了过多的CDS对冲工具。③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应当透明化。应让投资者有权了解这些衍生品的制作机制, 并充分提示投资者产品风险。
【美国次债危机】推荐阅读:
美国面对金融危机07-23
美国金融危机过程07-25
美国金融危机的轨迹10-18
美国的中产危机论文08-02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08-10
IMF与美国金融危机07-18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06-09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09-18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10-25
从 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