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2024-10-25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共10篇)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1

肇始于2004年6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演变成一场金融海啸并造成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剧烈动荡。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正视现实,积极思谋良策,应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美国高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作为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高校的直接影响

1. 美国许多高校面临经费紧缩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遭受到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经费紧缩,因为政府拨款大幅削减。2008~2009财政年度,美国许多州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全美50个州中超过40个州面罽预算短缺。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税收收入,使得各州被迫调整自己的预算计划。其中,高等教育就成了替罪羊,因为许多州政府首先会考虑削减高等教育经费。预计在2009年之后几年,高等教育的投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减少。[1]

除政府拨款减少外,学校基金在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也是经费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在2008年6月30日时总值高达369亿美元,但随后的几个月里却损失了22%的账面价值,约80亿美元。预计2009年6月底之前,损失将达30%。[2]其他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威斯敏斯特学院等也在金融市场的投资中损失惨重。无疑,此次美国高校基金的金融市场损失为系统风险(1)所致,可以说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美国高校基金投资实行专业管理,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3]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损失仍在所难免。[4]当然总体而言,高校的基金损失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5]

受整体经济状况影响,高校所获得捐赠数大幅下降,预计2009年全国范围内捐赠数下降额度将超过30%。[6]与此同时,学生申请资助的人数却大幅上涨。部分高校出现了破产迹象,仅美联银行就冻结了近1,000家高校的账户,[7]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工资支付、校园建设、债务偿付等,使流动资金压力倍增。

2. 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

面对经费紧张,许多高校首先想到了提高学费。据美国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2008年发表的报告,美国高校学费在过去25年增长惊人。目前很多私立高校都表示学费仍会继续上涨,公立高校同样如此。美国大学委员会2008年10月29日公布《大学费用趋势调查》指出,2008年秋季美国各高校的平均学费至少上涨5%,2009年的学费还会继续上涨。[8]

3. 学生申请资助人数大大提高。

学费上涨过快,自然引起许多非议。国会为此召开听证会,多位议员提出质疑并威胁立法限制,广大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抱怨连连。学费上涨尽管能够弥补高校的部分经费缺口,但也会带来学生对资助申请的增加。2007年春天,由于亏损,许多借贷机构停止了对学生发放借贷项目。如美国两家最大的贷款机构(the Pennsylvania Higher Education Assistance Agency and The College Loan Corp)宣布将暂停联邦担保的学生贷款计划。[9]贷款困难对学生及其家长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失业人数持续增加的话,那么高校面临学生资助申请的压力也必然会增加。[10]

4. 不同高校境遇不同。

金融危机虽然席卷美国高等教育,但是对各个高校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有受损者也有获益者。总的来说,获益者有五类,一是捐赠基金数额巨大、低负债、声誉好的高校;二是社区学院、便宜的公立高校和远程教育计划;三是财力雄厚、能进行扩张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和抄底股市的高校;四是拥有着多元化捐赠渠道或富有的捐赠者的高校;五是那些能源生产州的高校,如阿拉斯加、科罗拉多、俄亥俄,它们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提价中获益。而受损者是以下五类:主要生源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高校;主要依靠捐赠提供学生资助的高校;高收费、学费依赖型私立学院;基金运营主要依靠华尔街的那些高校。[11]

5. 本次金融危机对美国高校影响程度尤甚。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高等教育以往并未因经济衰退蒙受严重损失,但这次金融危机却使高校负债垒垒,许多学校要用预算的5%来支付利息,而20年前只是3%左右。由于银行紧缩贷款和大幅提高利率,使高校向银行借贷的困难增加和负担加重,也降低了高校基金市场赢利空间,从而也导致了许多高校资金周转困难。

二、美国高校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

由于本次金融危机对不同院校的影响不同,各所高校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措施:

1. 校长高度重视,与师生共渡危机。

当金融风暴来临时,许多高校的校长都发表讲话,公开学校面临的状况,自愿减薪,并号召师生共渡危机。例如,自从2008年10月爆发金融风暴以来,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于2008年11月10日致信哈佛大学师生,谈全球经济危机;12月2日,再次致信哈佛大学各学院院长,讨论最新的经济信息及其对哈佛大学的影响;2009年2月18日,她又一次写信给哈佛大学师生,与大家讨论经济衰退之下的高等教育。同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2008年11月7日~9日,艾米·古特曼校长与其他教授一道,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全球峰会。12月4日,古特曼校长致信宾大师生,谈宾大与当前的经济危机。2009年2月17日,她又与宾大的一些专家一道,以《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已经被改变了?》为题,专题讨论经济危机及其后果。2月26日,宾大宣布增长来年的学费。[12]这些信息的及时发布,既使全校师生了解整个经济危机对于大学的影响,又使大家明确了应对经济危机的责任,促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来。

此外,多所高校校长自愿减薪,展示出共渡难关的决心和行动。例如,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马克·斯蒂文·瑞顿博士表示,将从2009年1月1日起将基本工资削减5%,到7月份再次削减5%。7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艾米·古特曼和她的丈夫向学校捐出10万美元,支持本科生研究。华盛顿大学校长马克·爱莫特也宣布将今年增加的部分工资返还给学校。华盛顿州立大学校长埃尔森·弗洛伊德供职于大学的头一年年薪为60万美元,2008年他的工资上涨了12.5万美元。但面对财政预算缩紧,他表示会将薪水自动削减10万美元。[13]还有前文中提及的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和教务长也自愿减薪10%。

2. 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教育经费。

金融危机使许多高校经费紧张,所以增长学费几乎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不仅是私立院校也还包括一些公立高校。但是,由于学费上涨在美国已经是个引人非议的敏感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期,这一措施的有效性可能会大打折扣。于是,许多高校转而采取压缩开支、节省办学成本的措施。事实上,高校也是在积极采取各种方法“省钱”来保障经费。其中,冻结人员雇用计划、停止或者推迟校园建设项目、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等是主要的措施。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解决经费问题的办法除了上涨学费外,还进一步削减预算开支。该校预算的削减是分不同性质组织进行的:学术人员的预算在原有基础上削减2.5%,学术辅助人员的预算削减3.5%,非学术人员的预算削减4.5%。波士顿大学宣布冻结新员工雇用并且停止所有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科罗拉多州出台议案,决定停止一些校园的建设计划。高校领导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编年史》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讨论并提出一些办法,例如要在晚上和周末上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雇用临时教师取代长期固定教学人员,并想办法提高现金流,通过体育场馆和书店等附属机构来赚钱,等等。另外,如果预算持续紧张,那么买断职位和裁员可能会是备选的。达特茅斯学院已经实施雇用冻结,停止招聘新员工。孟菲斯大学也宣布了一项包括115个职位的自愿买断计划,包括管理人员、教授和教学人员,这会节省150万美元。[14]康奈尔大学停止雇用校外人员的计划,其教务长说:“我们鼓励以校内雇用代替校外雇用,这会帮助一些因为计划取消而失去工作的人员。这不会影响师生比,康奈尔的人事雇用是暂停而非冻结。”康奈尔大学的措施是于2009年2月27日宣布了两项针对老教师的自愿退休计划。第一个计划针对的是55岁以上、至少在康奈尔工作10年以上者,可以获得一次性一揽子报酬,包括其基本的薪金及依据对学校所作贡献大小而获得的津贴。第二个计划为分阶段退休方案,同样针对55岁及以上、至少在康奈尔工作10年以上者,自3月1日开始申请。申请人将减少工作时数,同意接受每周工作20小时、最多再工作3年直至退休的方案。由此,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退休金。康奈尔大学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给予教师退休的选择;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校通过教师自愿退休而节省开支———在艰难的经济危机时刻,这是双赢的策略。[15]

除此之外,积极进行筹资活动争取捐赠及对捐赠基金进行良好运作,也是行之有效的保障教育经费的手段。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各高校的募捐变得困难,但积极募集捐款和获得基金投资收益仍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个时期更需要激发校友捐献来支持母校,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募捐运动并收到了大额的校友捐赠。如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一次性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捐赠,这也是该学院获得的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捐赠,为此法学院易名为“迈克尔·莫勒(Michael Maurer)法学院”。[16]密苏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学院主管财务的副校长韦恩表示,2008年开始他们将加倍努力进行筹资活动并运营好基金。新建的薇诺娜州立大学健康中心首次接收到来自招商银行50万美元的捐款,这在该银行历史上也是最大的一笔捐款。[17]

3. 支持学生资助体系,保证学术声誉。

虽然金融危机使高校捉襟见肘,但许多学校都坚持给予学生资助体系以优先支持,特别是那些著名高校在维持极高的学术声誉上更是不惜资金投入。由常青藤盟校发布的声明和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有两个极为强烈的反响:其一,所有学校认为应优先维护学术声誉;其二,所有学校强调,它们承诺在这个经济危机中维持财政支持计划,以确保在经济困难期不会有任何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如康奈尔大学主管计划和预算的副校长保罗在公布新的学生资助方案时说:“支持学生进入康奈尔学习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我们将利用资源及基金优先支持学生资助体系。”布朗大学校长也表示,尽管财政趋紧,但布朗大学仍然提供与2007年相同水平的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并且,在支付2008年秋季学期费用时,学生的欠款最大额从5,000美元提高到7,500美元。如果学生仍无力支付,依然允许注册,可以赊欠到2009年春季学期再偿还。[18]再以哈佛大学为例,在2006~2007学年间,若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那么大学生就无需支付费用。到了2008~2009学年,事情有了更大的改观。家庭年收入在6万到12万美元之间的大学生,所支付的费用可以在10%以下。而家庭年收入在12万到18万美元之间的大学生,所支出的平均额也不会超过10%。这样一来,受益的学生可以说是成倍地增长。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2009~2010年的奖助学金预算扩大了1,760万美元,提高了15%,增至1.37亿美元。在2008~2009学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所有家庭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本科生都享受到了无息贷款。这种情况并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有。在全美,大约有50所私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是不考虑学生是否支付得起学费的,因为它们会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使其能够上得起大学。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古特曼所说:“教育未来的领导人,不应该考虑其经济背景,这是我们的责任。”[19]耶鲁大学学生财务服务中心主任凯瑟在电话采访中也承诺,他们将满足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的要求。并且,学生资助中心将会在2009年春季学期预先考虑更多数量的资助申请。同时,如果需要,学校也将会增加预算。[20]斯坦福大学2008年扩大了本科生资助,为大多数家庭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学生免去学费,并在2008年初追加了该校历史上最大数量的学生资助资金。教务长约翰还重申斯坦福大学不会改变新的资助办法,无论捐赠基金是否减少。普林斯顿大学2008年增加300万至400万美元的资金,以应对金融危机时学生资助申请的增长。一些私立学院也通过许多方式增加学生资助。在纽约州福德姆大学,150名左右的学生2007年申请到了私人贷款,但是2008年学生却没那么幸运。不过,学校改革了资助系统,凡是这种情况的学生仍然有资格申请佩尔奖学金或者获得更多的补助金。同时,该校还建立了一种制度专门资助那些没有来得及填写助学金申请和财务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学生,而这项措施2008年花费了该校几十万美元。波莫纳学院的副校长和财务总监凯伦也声明,捐赠基金价值的下滑不会影响对学生的资助,2008年该校将用补助金代替学生贷款,帮助学生渡过难关。[21]

三、关于金融危机对美国高校影响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了美国高校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为了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努力。我们对此还可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1. 金融危机对美国高校的影响真的很大吗?

从2008年秋至今关于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美国本土的文献资料看,尽管对面临的困境充满了忧虑,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似乎这种影响并没有想象的或者说预料的那么大。金融危机影响了一些州的财政收入,所以政府减少了对高校的拨款;金融危机中失业率上升、房地产贬值,所以一些家庭无力支持子女高昂的学费;金融危机中,金融资产损失惨重使得高校基金收益锐减;金融危机中人们面临经济的不确定性所以对高校的捐赠减少……但这次金融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多地是间接的、[22]暂时的影响。正如莫迪投资服务公司的分析员约翰·尼尔森戏称的那样:“大学就像翻旧了的书”,尽管处于困境,然而“它们会谨慎艰难运作直到经济好转”,大学“具有惊人的复苏力”。[23]

从高校基金来看,2008年缩水严重,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美国高校捐赠基金在2007年之前一直是处于较高的增长状态。2007年美国各高校平均捐赠基金额度比2006年增加16.9%,2006年的增长率也达到10.6%。从2007年算起近3年平均回报12.8%,5年的平均回报11.5%。以哈佛大学为例,2008年金融市场虽然损失严重,但2007年回报率为23%,这样看来金融危机的损失并未有大的影响。[24]从捐赠来看,高校的募捐活动在2008年确实受到影响,但是仍有学校获得大笔捐赠。而且,对于捐助人而言,大多数表示并非取消捐赠,而只是推迟了捐赠的时间。可以想见,经济情况一旦好转,各高校获得的捐赠也会随之上升。另外,在金融危机中还有一些州的高校是获益者。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必然影响美国高校,但是这种影响却是有限的。

2. 金融危机中政府该支持高等教育吗?

关于政府对高校的职责,在美国一直有着这样的基本观点:高等教育是州而非联邦政府的职责。[25]但是在金融危机这样的特殊环境之下,政府是否应该资助高校及在多大程度上资助高校,又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难题。因为对于公立高校而言,金融危机中许多州政府首先削减拨款,使很多州立高校困难加大,抱怨连连。但是,奥巴马的救市方案(给予教育至少1,000亿美元的资助)却有意改变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据《星岛日报》报道,1,000亿美元教育拨款的分配中:平衡各州预算540亿美元,其中390亿美元必须用于从幼儿园至12年级及高等教育;另外,50亿美元为教育部长对各州和校区改革创新的奖励;90亿美元用于其他方面,包括学校现代化;高等教育320亿美元用于弥补因“佩尔助学金”从4,731美元增加至5,350美元后的不足金额,以及将学费抵税额提高至2,500美元,使更多家庭可享受这一税务优惠。从中我们看到的是,联邦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资助的增加。我们认为,尽管奥巴马政府坚持不会过分参与高校的运营,但是其资助高校的态度却是积极的。

3. 金融危机中高校该如何抓住机遇?

我们通过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美国历次金融危机和经济的动荡几乎都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契机。这可以促使人们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哪些改革来改善自身发展环境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改善。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机遇,因此有效地来捕捉这些机遇,就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在美国,就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改革意见,包括:采用企业化模式组织和管理高等教育机构;扩大高校办学的规模效益;建立商业化的公司专门运作高校的募捐及知识产品的推广业务;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等等。从高校的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已经利用金融危机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尤其是高校商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等迅速在课程中把金融危机作为“千载难逢”的典型案例研究。我们认为,在危机中寻求发展机遇是一种大智慧,当前的困境对于美国高校备受非议的高办学成本、内部管理及相关制度而言,是一次改革的良机。

4. 如何合理地管理和使用高校的捐赠基金?

美国高校的基金如何管理,关乎每所高校和每个大学生的利益。所谓“捐赠基金”(endowment),就是附加某些约定或是条款而捐献给一个机构的一笔捐款或是一笔资产。一般来说,高校接受捐赠基金的用途包括:学生的经济资助、教学、研究与创新、公共服务、体育等。美国立法规定,私人基金会每年必须支出其基金总额的5%,但对高校的捐赠基金却无此规定。高校的捐赠基金同样享受免税待遇,这对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都一样,加之它可以用于长期的投资,因而基金的总额往往不断攀升,使各高校受益良多。但是鉴于近10年来美国学费快速上涨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如何使用基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捐赠基金对于许多高校而言是主要的资金,又因为其性质是“捐赠基金”,所以目的在于资助高校发展,故它不应该成为高校去赚取更多投资回报的“资本金”。因此,适当提高高校基金的使用比例是必须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每所高校的基金基数不同,每所高校的类型和发展重点不同等原因,高校的基金不能硬性规定每年必须支出基金总额的5%。另外,在金融危机中很多高校由于投资引发了基金缩水和现金流困难的问题,人们也开始思考究竟该如何管理基金。对于基金的投资问题,尽管美国强调“谨慎投资者”原则,但是近几年来由于高额投资回报的引诱,一些高校基金也成为风险偏好者。我们知道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偏好也许是有利的,但是不应忘记其“基金”的性质不是要获取多大的回报。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捐赠基金的投资必须严格坚持谨慎安全的原则,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

本文责编:晓洁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2

美国2006年金融风暴发生原因分析

(摘自郎咸平某次讲演)

美国银行跟中国的银行不一样,它把钱借出去,又可以把“债权”拿出来,卖出去。由此产生过多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导致美国金融危机。

原理:美国的银行借出1万就少了1万,它不会停止,它会拿着1万的债券,把这个债权卖给像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资银行,这些公司买到这些债券后,会做成10张的债券,每张1000美元,加在一起是1万美金。拿到像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如AIG,AIG那里,就给这10张债券提供了担保,于是创造出10张保单。还可以再卖掉,卖给美国金融市场,明明是1万的债券,等到保险公司参与后,又创造出了10张新的金融工具,即保单。原来1万块钱的债券,保险公司参与了,让金融工具加了一倍,投资银行也进来了,创造出更多、更多的金融工具,但是这么多的金融工具真正的基础就是这1万的债券。

如果这个债务链跳不中断,也不会发生问题。只要最初的借款人按时还债,一切会顺利运行下去。而且各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收益,如1%-2%的手续费。但是,这些参与者太贪婪,为了赚钱,鼓励那些资质不够的人也去银行借钱,继续扩大这种游戏规模。为了使这些资质不够的人也能从银行借出钱,各类中介机构都挖空心思造假骗银行,而银行也有利可图,不再认真调查借款人资质,于是信誉不好,能力不够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充当了债务人。

这些人一旦出现信誉危机,偿还不了银行债务,连锁反应发生,金融危机初现端倪。美国民众发现金融机构联手造假,发现金融机构创造的衍生性金融工具都有“三聚氰胺”在里面。一些债务人不付利息了,一些想借钱的人也不借钱,利息链条中断。20%的人不付钱的结果,就造成美国的金融机构因为民众的信心丧失逐渐崩溃。金融市场崩溃,金融机构开始扛不住了,AIG公司也扛不住了,所以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宣布破产。

金融危机让美国人睡眠不足 篇3

美国睡眠基金会每年都要进行国民睡眠时间的调查。今年有1000人接受了此项调查。调查表明,与2001年的7小时相比,美国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缩短了0.3小时。

在调查中,回答睡眠时间为8小时以上的人,由2001年的38%减少到28%。而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则为20%,远远超过了2001年的13%。

对此,达拉斯睡眠障碍中心的拉基·卡卡尔博士指出,近来的经济问题是导致美国人睡眠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状况近2-3年来急剧恶化,受此影响精神上感到紧张的美国人在不断增加。美国心理学会去年对7000人的调查表明,52%的受访者表示由于精神紧张而导致了睡眠时间的减少。

卡卡尔博士称,过去10-20年,人们的生活24小时都处在紧张之中。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化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现代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开展活动。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4

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至关重要, 在经济动荡时期更是如此。本文以美联储在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导向, 总结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应用, 以期为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提供借鉴。

二、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的救助方案一直被人们所诟病, 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常规经济波动在不确定的经济政策作用下的“经济灾难”。1929—1933年, 美国货币存量下降35%, 狭义货币M1同期下降25%, 政府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本已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罗斯福总统上台后, 将货币政策作为反危机的重点, 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1933年开始, 美国货币供给急剧膨胀, 到1937年, 美国货币供给与1933年相比增加了将近42%。罗斯福总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根本上为大萧条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三、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创新

1、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常规货币政策

2007年夏以来, 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项果断措施。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 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 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 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 共下调500个基点,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 速度之快, 十分罕见。目前, 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之间。

2、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

(1) 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 2008年3月开始, 回购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 回购融资量大幅下降, 相应地, 成本在提高。为解决主要交易商资金紧张的形势, 联储在债券借贷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 (PDCF) 是美联储于2008年3月16日推出的一项针对一级交易商的工具创新。2008年3月13日, 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流动性严重恶化, 如果无法获得其他融资来源, 它将被迫在第二天破产, 而因贝尔斯登不是存款性金融机构, 不能申请贴现贷款。美联储为了救助流动性严重缺乏的大交易商, 阻止信贷市场流动性危机向其他市场蔓延, 根据紧急授权创设了PDCF。PDCF使一级交易商获得了与存款机构相同的进入贴现窗口的权利, 一级交易商可以按存款机构同样的贴现率借款, 资金数量取决于交易商的需要, 而且利率是固定的, 抵押物可以是各种投资级证券。2008年9月14日PDCF抵押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三方回购市场的抵押品。这样, 政府通过PDCF改善了一级交易商的融资能力。

(2) 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 稳定金融市场, 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 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 (AMLF) , 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 为其购买高质量ABCP提供融资;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 (AMLF) 是2008年9月19日由美联储设立。AMLF允许存款机构、银行控股公司和外国银行在美的分支机构以高质量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为抵押, 从联储获得相应的资金, 期限一般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的到期日, 最长不得超过270天。AMLF提高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ABCP) 的流动性, 维护了货币市场的正常运行。

(3) 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2007年8月以来, 美联储在放宽存款机构在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降低贴现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的基础上, 对银行贴现窗口进行改革和创新。

定期拍卖便利 (TAF) 是由美联储2007年12月12日设立一种新型的贴现窗口, 即通过招标方式向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达到一级信贷方案合格要求的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规定程序向所在地联储银行提交利率报价和竞拍额, 由联储决定拍卖结果。在抵押物方面, 贴现窗接受的抵押资产即可作为TAF的抵押资产。在资金数量方面, 每次TAF拍卖的资金总量是由联储预先确定并公布的, 利率通过存款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序确定, 投标利率最高的机构将得到资金。

(4) 为了刺激实体经济, 阻止信贷紧缩在实体经济的蔓延, 美联储创造了新型融资方式商业票据信贷便利 (CPFF) , 直接将资金送人继续的相关企业。

商业票据信贷便利 (CPFF) 是联储在2008年10月7日新开的短期融资窗口。联储将通过一个特殊目的公司 (SPV) 给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者提供流动性支持。一般由特殊目的公司 (SPV) 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那里直接购买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向有资金需求商业票据发行者直接融出资金。

四、对我国的启示

美联储在应对危机中, 采用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对于其他国家央行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传导链条的断裂与应对

危机发生后, 美联储并没有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而是通过FAF、PDCF, TSLF、AMLF、TABSLF等创新工具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企业债券, 跳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先导环节 (正是这些环节的瘫痪导致了政策传导不畅) , 向市场、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特定的企业和法人注入资金, 缓解它们的资金紧张局面, 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 刺激它们的经济活动, 从而拉动需求的最终增长。

2、从“最终贷款人”到“第一贷款人和惟一贷款人”

本次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了金融系统, 造成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缺, 货币市场资金紧张, 为了防止流动性紧缺向实体经济蔓延, 美联储被迫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资产价值的缩水、不确定性的增加, 增加了银行惜贷行为, 实体经济资金压力很大。为了解决实体流动性问题, 美联储不得不代替金融部门承担了融资功能。利用TAF、CPFF、TABSLF等创新工具, 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履行“最终贷款人”角色的同时承担了“第一贷款人和惟一贷款人”的角色, 对稳定经济金融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货币政策组合与协调配合

一般来说, 央行除了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放松银根之外, 还可以采用“非常规方式”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央行可以通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引导舆论走向, 制造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二是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增加基础货币;三是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 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 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随着美国经济进一步减速, 美联储运用上述三种非常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从2008年底以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长期维持在0%~0.25%之间, 并在其报告中承诺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 这实际上是给公众制造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通过新型融资工具, 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企业手中购买了大量的各类债券, 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急剧扩大;同时, 为了解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 美联储放宽了抵押物的范围, 使得美国国债以外的地方政府债、地方政府MBS、投资级别的债券、高质量ABCP、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住房和商业抵押贷款相关资产等出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 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五、结语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 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在出台相应政策时必须把短期政策目标和中长期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紧密联合起来, 才能够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1、中长期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 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仍然是“重增长, 轻调整”, “重行政控制和政策调节, 轻体制转型和机制改革”, 这从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可以看得出来。最近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 如新医疗体制改革、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等。有的有所进步, 如医疗改革坚持了有管理的市场化;有的问题不少, 如城乡统筹很多是变相征地。但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 即实行措施很差。有的政策措施无法实施, 有的政策措施与目标矛盾。

2、短期政策安排有助于积蓄复苏的足够能量

有专家提出, 在经济萧条或筑底的过程中, 要实现复苏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经济复苏不能仅仅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 更要重视消费的增加。为此必须增加居民购买力。购买力的增长既依赖于工资水平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 更依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因此, 政府要利用各种可行的有效手段, 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 增加有效需求。例如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

3、改善政府服务质量, 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提供着超过3/4的就业岗位, 其发展对于稳定就业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 就经济长远发展来看, 中小企业的成长对于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获得成功的。例如从人均总量的角度来看, 美国人均中小企业数量为0.1, 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小企业;日本人均中小企业数量为0.05, 即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小企业。与这些国家相比, 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 要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必须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变力, 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 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 以及自由价格机制等等。根据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 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要及时, 并应当具有前瞻性。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整个西方社会遭受了重创, 美国最终成功应对了这次危机;80年后, 美国的金融体系又出现了危机, 殃及全球金融市场。本文通过对比两次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为我国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提供参考, 确保经济稳健增长。

关键词:大萧条,次贷危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启示

参考文献

[1]Stephen Jen, Spyros Andreopoulos:The Fed's QE Operations and the Dollar[R].Morgan Stanley, 2008 (11) .

[2]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2) .

美国金融危机 篇5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囧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囧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看美国挪移金融危机 篇6

一、转嫁危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惯用伎俩

转嫁危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惯用伎俩,老牌的英帝国是这样。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英帝国加紧了入侵缅甸的战争。通过战争逼迫缅甸签订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支付一百万英镑的战争赔款,割让南部若开、丹那沙林两省,签订缅英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舰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

1857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爆发了货币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等欧洲大陆,使英国的证券急剧贬值,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大规模停工、减产,一系列工业企业雪崩、失业人口剧增,仅曼彻斯特就有一万多人失业,18000人半失业,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工业中的工人失业,这让英国人痛不欲生。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英帝国纠合法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支付18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以及压低关税。向中国倾销商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掠夺中国的原材料,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当代的美帝国也是这样。1957年3月起,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到1958年第三季度,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为了摆脱持续的经济危机困扰,1961年起美帝国在中国的南方边陲发动并逐步参与了越南战争。越南战争初期,一度因为战争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美国经济受益。资料显示,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后,欧洲统一货币摆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欧元的诞生抵挡了美元对欧盟各国的冲击,动摇着美元的霸主地位,改变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组织构成。恰逢这时,亚洲97金融风暴又波及到了美国,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美国谎称巴尔干半岛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扛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1999年3月24日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并悍然轰炸我住南联盟大使馆。持续78天对一个人口仅仅1200万的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造成了二战以来对欧洲空前的惨绝人寰的战争浩劫。通过战争,成功地转移了大众视线并使几千亿的资金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让美国经济迅速得到提振,使欧元兑美元一路由战争开始时的1.09下跌到2000年11月的0.82,最大时,跌去24.5%,消退了欧元的挑战。

二、美国转嫁次贷金融危机

从长期来看,欧美各国的经济将进入中期衰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让这种衰退得到明显表现。美国不会那么傻,自己独力承担次贷金融危机的恶果,必然千方百计把危机转嫁出去。为此,美国正在同时进行着几场战争。

(一) 引发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

希腊,一个奥林匹克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经济规模在欧盟中最小,GDP占比还不到欧盟的2%。正因为其弱小,更容易被攻破。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3.6%,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2.6%。转嫁危机的机会来了,美国嗅到了攻击对象,2009年12月初,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普和惠誉,纷纷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这三大评级机构的立场果真有那么中立客观吗?他们只不过是华尔街和美国政府的御用工具,从2009年2月27日,美国财政部针对2008年AIG出现巨额亏损,而召集三大评级机构,明确要求不要调低AIG信用级别一例就可见一斑。

调低希腊信用评级,拉开了一场席卷欧洲,动摇欧元体系,扯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债务危机的序幕。在欧盟还在为救助希腊僵持不下之时,又一颗炸弹引爆了。2010年4月26日,标普将葡萄牙主权评级下调两个等级;4月27日,标普直接将希腊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4月28日,标普将西班牙评级从AA+下调至AA。西班牙和希腊不可同日而语,其GDP规模占了欧盟的8.9%,拥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务。评级一出笼,顿时市场恐慌情绪飙升,欧盟各国的融资成本迅速提升。可怜的英法正在为自己的信用评级互相口水战时,浑然不知人家要绞杀欧元,瓦解欧元,摧毁欧元对自己霸主地位的挑战,而动用的评级机构的砍刀又向他们砍去了。虽然杀敌三千自伤八百,美国绞杀欧元对自身的经济也有很大影响,但从消长的角度,绞杀过程和绞杀后,霸主美元都在得益。

(二) 大量印钞全世界为其买单

自从1946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性的储备货币,在世界经济中得到广泛使用而登上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后,美元就成了美国最强有力的战略武器,到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这件战略武器的使用更是变得肆无忌惮。如今,因次贷爆发的金融危机他哪能不挥舞?

2008年11月25日开始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开动印钞机总计为金融系统及市场注入超额资金1.725万亿美元, 用以购买国债、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机构债等, 旨在降低市场利率, 刺激经济增长。这还不够, 2010年11月3日又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前,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 还将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连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不受任何约束无限制地加大马力开动印钞机, 印制钞票发行美元, 将过多2012年第6期中旬刊 (总第483期) 时代Times的美元输出到全世界, 将美元贬值的压力不断转嫁给其他国家, 让全世界为其提振经济摆脱危机买单。

(三) 压迫人民币升值变相赖账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2月9日在白宫接受美国《商业周刊》专访时说:“在接下来的一年中, 我的目标是让中国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符合他们的利益。”3月15日, 美国130名议员联名致信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 要求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3月16日美国国会议员公布一项汇率议案, 称中国的“货币操纵”正在损害美国经济, “除了正面回击中国的货币操纵行为, 我们已没有其他努力空间来促进美国的就业创造, 尤其是在生产领域。”同日,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福克斯商业网称, 中国最终将认识到, 转向更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符合其自身利益。从总统到国会议员再到财政部长他们你方唱罢我来唱, 红脸白脸轮番表演, 志在压迫人民币升值。

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2011年7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735万亿美元。美国压迫我国人民币对其每升值1%,我国就损失真金白银117.35亿美元,相当于这时的人民币746.32亿元,意味着美国欠中国的债务有117.35亿美元被稀释了,意味着国内的人民币746.32亿元储蓄直接被美国掠夺了,这就是美国转嫁危机变相赖账。

(四)煽起阿拉伯国家战乱,炒作伊朗核危机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但这动荡不足以有效转移美国民众的视线,转移美国的金融危机,这需要更大规模的战乱。首当其冲的是利比亚。美国再次祭起“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武装和训练反对派、空袭卡扎菲政府武装(因受伤而体力不支还把指挥权半途硬塞给北约)、召开“利比亚之友”大会。可悲的狂人卡扎菲本来已倒向欧美了,但很不幸,他还是不能与他们为伍而成为弃儿,死于非命。经历半年战火后,利比亚电力、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亟待修复或者重建,商业机会巨大。新当政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急于获取重建资金,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又为欧美大企业提供了机会。

接下来的叙利亚正在经历着与利比亚类似的经历,“叙利亚之友”接连召开,反对派被武装和训练,国内进入内战边缘。这些“成果”也离不开美国的影子。

在煽起并介入阿拉伯国家战乱的同时,美国也不忘炒作伊朗核危机。一时间使得伊朗周边狼烟四起,战云密布。炒作伊朗核危机,在国内可以转移民众的视线,在国际,伊朗周边,有伊朗本身的波斯人、有阿拉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四大传统民族,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会对其他三方都构成威胁,当这些国家不能对付伊朗的时候,就需要借助美国给他们提供保护伞,需要借助美国打压伊朗。美国就是想制造伊核的这种紧张气氛,来实现美国存在的价值,使这些国家对美国产生依存。至少这些国家有购买美国军火的需要,这是为美国的经济服务,为美国转嫁金融危机服务。

(五) 高调重返亚洲

奥巴马在发表2012国情咨文前,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哀叹:中国将超越美国,“很快就会变成最大的经济体,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中国的发展挑战着美国全球经济老大的地位,金融危机加速着美国的衰退。承认归承认哀叹归哀叹,美国可不会拱手相让,而是高调重返亚洲剑指中国。

奥巴马政府以各种方式宣示美国的亚太属性,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多方论证美国的存在对亚太安全与繁荣的重要性,全方位加大战略投入,强化与传统盟友的安全合作,宣布在澳大利亚驻军,加大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热谈“空海一体”作战概念,引导“第一岛链”“第二岛链”舆论,积极介入东亚合作机制,拉拢区域内国家,插手地区热点议题和争端,推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图取代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等。

美国重返亚洲, 就是想继续围堵遏制中国, 明里让中国看到实实在在的威胁。之所以高调, 就是暗里想把中国拽进他的战略思维里, 掉进他设计的陷阱中, 跟着他所调动的力量转, 与他进行全方位金融F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的军备竞赛。明暗夹击想要中国重蹈前苏联的覆辙。拖垮了中国, 也就转嫁了自己的危机。

三、我们应有的应对措施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汹涌浪潮, 面对美国转嫁金融危机的强力攻势, 我们应有科学的应对战略与措施。

(一) 加强战略智库建设

当今世界,战略智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争夺各种主动权的支撑力量。为避免怆促应对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迷惑,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掉进他人所设陷阱,为他人做嫁衣。我们应在经济科技金融军事社会全方位加强战略智库建设。

我们的战略智库应该能够基于国内外:一是对过去的热点事件、被忽略事件有客观的总结和精准的提炼,为现时和将来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避免重蹈覆辙;二是对现时的现象有敏锐的触角,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该现象的各种趋势进行演绎推断,精炼出充足的备选对策。例如,资料显示外贸进出口大幅滑坡,对经济增长拉动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引发了一些工厂的关停和大批失业的流动的农民工,这一现象是好事、麻烦事、坏事还是凶险事呢?国家面临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是否会出现一丝慌乱呢?为什么会出现慌乱呢?对此,大批失业的流动的农民工,也不一定就不是件好事,失业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了一定时日,在知识、阅历、视野、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长进,要是能够因势利导,适当鼓励引导组织他们回乡发展农业产业或许会形成一股无可限量的能量。他们回乡发展农业产业需要些什么扶持?是乡村道路,供电线路,农产品种质资源,农业技术,启动资金,统筹协调?这些,国家都有相应机制都能扶持,这些扶持同样能拉动经济发展。这一鼓励引导成功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件能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大好事。一些工厂的关停,也不一定就不是件好事,工厂的关停促使业主产生求变欲望,业主的求变需要哪些扶持呢?是资金借贷,技术研发,消费群体,土地资源,政策优惠?这些,国家都能扶持引导,通过业主的求变国家的扶持引导,淘汰了污染、落后产能,成功完成产业升级转身,拉动经济发展,这又成为了一件大好事。经过提炼这一事件的各种态势,可为国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三是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有科学超前的嗅觉,演绎论证出创新性的突破性的战略策略,提炼出充分的预警应对措施。

我们的战略智库这种敏锐触角超前嗅觉,既基于严谨科学的知识积累,畅通严密的资讯网络,长幼无间的激烈争辩,真实细腻的模型演绎,又基于优悠反复的周游列国踏遍祖国。

通过战略智库的多种正负反复碰撞演绎论证,为党政军民提供科学的备用战略决策预案。

(二) 要有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

基于我们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有13亿中国人民做后盾,有手到拈来的战略智库提供的战略策略储备,我们应该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情怀,任凭黑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按既定目标全神贯注谋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三) 适时断喝以儆四方

我们不称霸。不去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也没必要去挑战他的地位,自然有人去挑战他,如欧盟等。但也不允许有人经常骚扰我们的国门。虽然他的骚扰,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走在前台的马前小卒的表演,自有后台老板在唆使,既然是躲在后台,就有他的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我们应适时断喝经常骚扰的小卒以靖四方。

(四) 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我们人民币不去跟美元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老大, 自然有人去跟他争, 如欧元等。但我们也要使人民币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逐步流动流通, 占有一席之地。这就需要完成国际普遍认同的标准——汇率市场化, 即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兑换的价格要由国际外汇市场来决定。但当今全球主要货币已完全没有货币纪律, 外汇市场流动性泛滥已沦为投机行为为主, 防止国际金融投机大鳄利用外汇市场冲击一国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我们可以在逐步2012年第6期中旬刊 (总第483期) 时代Times F放宽人民币汇率管制的同时, 推动国际外汇市场相关规则的改变——流动性的“足够”以贸易支付规模为标准。如果能在这项标准的改革上达成共识, 人民币只需要部分可兑换就可以推进其汇率市场形成机制。从而筑高夯实人民币防洪堤坝, 绕开外汇市场陷阱, 实现利益最大化。

(五)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前途命运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研发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生物能源、宇宙空间等有潜力的领域深入研究,尽力做到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领军者。这一策略,不但对现有的国有科研机构适用,对民营机构、海内外个体研究学者也适应。建立专家评审论证机制,评审论证机构、学者提出的科研课题和需求,对有价值的,创新性的,革命性的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人力配套及物资基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也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通过技术革新来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由此,消弭外部因素的侵蚀。

(六) 力抓培育引导消费工程

消费并不单单是消费者的个体自觉行为, 人们的消费是需要培育引导的, 要形成一种消费潮流, 不是简单的消费补贴就可以达成。我们应把培育引导消费当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找出并消除抑制消金融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费的因素, 培育消费热点, 开拓消费市场, 改善消费环境, 切实提高消费服务质量, 挖掘消费潜能, 释放消费信心, 创新消费模式, 构建新型营销网络, 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育引导消费, 使13亿人民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也由此, 抵消外部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转嫁输出国内危机是帝国主义的惯用伎俩,美国也正在转嫁输出次贷金融危机。为此,美国正在同时进行着三场战争:一场是无形的无硝烟的货币战争。一方面他要绞杀对其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构成现时直接挑战的欧元,另一方面他大量印钞大量输出美元,让全世界为其危机买单;一场是有硝烟的介入战争,他要降服中东国家攫取中东战略资源输出其军事资源,他颠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煽起叙利亚内乱,炒作伊朗核危机;再一场是对其经济世界老大地位构成将来威胁的若明若暗的围堵遏制的邀斗战争,他想拖垮中国。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混业经营,金融监管

一、美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特点

1、美国混业经营模式。

目前, 国际上占据主要地位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有两种, 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和以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全能型银行模式允许在同一个公司内部分设不同部门来经营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母子公司结构, 是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子公司, 通过资本控股纽带, 实现各种功能和业务的一体化经营。根据控股公司母公司职能的不同, 可分为事业型控股公司和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金融业混业发展的产物, 采用的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纯粹型控股公司构架中, 母公司没有自己特有的事业领域, 而是企业整体性经营战略的决策部门, 或者只是单纯法律意义上的法人主体, 实际的决策运作由子公司完成。事业型控股公司则是母公司有独立的事业领域, 并通过控有其他事业领域的子公司的股份来对子公司进行支配和管理。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 虽然在以防火墙作用为代表的约束机制下生产了一些效率上的损失, 但其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对资本投资的责任是有限的, 因此其子公司的经营损失对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影响不大。同时也减少了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全能银行模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对金融市场发展利益的牺牲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抑制。当然, 从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来看, 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不能过于迅猛, 应有严格的监管机制。

2、美国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爆发前, 美国实行的是“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 双重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利, 多头指有多个履行监管的金融机构。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确定了伞形监管模式 (如图1) 。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的银行、保险、证券各子公司, 分别由联邦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监管机构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作为监管人, 是综合管理的上级机构, 负责评估和监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潜在的影响。

这种伞形监管结构的优点在于监管机构有义务相互提供信息和尽可能利用对方的既有信息, 并在对其所管辖范围内事务实施监管时, 若涉及到其他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 能够事先进行协商, 同时减少潜在的法律上的冲突, 并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冲突解决机制。虽然如此,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说明了这种监管构架存在着严重的监管失效。

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3月29日公布了改革蓝图, 这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计划。其主要的改革建议包括短期和中期建议, 并提出了长期的概念化的最优监管框架, 而短期的改革措施是向中期和长期最优监管框架的一种过渡。短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针对目前的信贷和房屋抵押市场、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当局的合作、强化市场的监管等;中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消除美国监管制度中的重叠、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着重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长期的建议是向以目标为导向的监管方式转变, 更加集中地执行特定的监管目标。具体措施是设立三个不同的监管当局, 一个负责市场稳定的监管当局, 第二个负责与政府担保有关的安全稳健的谨慎金融监管当局, 第三个负责商业行为的监管当局。

二、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1、金融监管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不相适应。

这场危机的爆发, 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失灵。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要有持续的金融创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又暗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对创新产品进行有效的审查与控制, 以保持金融创新能够健康发展。然而,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不断推陈出新, 一环扣一环, 市场风险不断叠加, 监管部门却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以美国住房贷款方面的金融创新为例, 其金融衍生品纷繁复杂, 尤其是表现在抵押房贷和资产证券化上, 而这些正是引发次贷危机的一个导火线。最后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中发生了断裂, 引发了金融衍生品乃至金融机构的瓦解。正是由于美国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久而久之就导致了金融监管的严重失调。

2、双重多头监管体制造成监管效率低下。

多头的监管, 使一家美国金融机构接受多家监管机构的管理, 造成监管存在明显的重叠和错配。在金融市场密切联系的环境下, 这种模式的监管必会致使美国的资本市场逐渐丧失竞争力。美国监管体制的弊端并不是没有被发现,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 2007年11月《提升美国金融竞争力蓝图》批评了美国的监管制度, 限制了监管者适应全球市场变化的能力, 造成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推广变得越来越困难, 降低了监管者和进入机构的灵活性, 监管方式过于僵硬, 法网过密易使被监管者疲于应付, 机构设置过多, 导致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增加了监管成本, 降低了监管效率。

3、国际监管合作不足。

监管合作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的政策协调和技术援助, 采取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立场并充分考虑各国国内的政策架构和监管措施, 从而寻求监管目标统一的政策融合过程。而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体现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不足, 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平台, 监管者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了解不够具体。相关的国际机构在监管全球资本流动上的关注远远少于对新兴国家的汇率的关注, 并且对经济衰退时的资金流动逆转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 这也是由美国次贷危机转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中国的启示

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同时, 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金融模式, 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探寻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发展道路。

1、建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我国现行的金融模式仍是以分业经营为主, “三行一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与分业经营体制基本相适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局面同金融业的管理水平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处于较低层次的现状相吻合, 主要注重的是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和风险的可控性。目前来看, 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与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的混业经营模式较相近, 所以金融控股公司制将会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在此模式下, 结合我国“三行一会”的监管体系, 成立金融监管局, 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分别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化持续监督管理, 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披露, 提高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逐渐建立起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

2、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衍生品的监管。

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 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致新的风险。因此在追求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重风险的防范。虽然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但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创新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 金融创新仍就停滞不前。温家宝总理曾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处理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 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这就道出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但是鉴于国外先进的金融创新经验及金融危机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教训, 我国应结合发展中的实际情况, 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 实行信息披露, 保持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以促进金融创新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 避免类似于由此次金融衍生品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危害。

3、建立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及风险预警机制。

在向混业经营模式迈进的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 建立起必要的防火墙机制, 合理划分内部职责和权限, 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目的是减少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的传递, 限制各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 并控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流通。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监管机构应定期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 对风险暴露较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双边会谈的形式予以风险预警。具体的设定需有选择地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混业经营发展的程度, 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4、完善国际间合作。

金融危机表明, 仅在一个国家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是不够的, 而需要各国共同加强对评级体系的国际监管。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发达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我国也要完善与国际间的相互合作。近年来, 虽然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合作, 但是在具体的实质性举措中仍停留在原则性的框架协议上。因此, 我国需要在双边、多边监管合作中对信息共享及信息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加强, 并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 以促使我国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迈进。

目前, 国际合作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二十个国际集团于今年4月2日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金融峰会上, 主要探讨的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问题, 与会的还有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中国在此次峰会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将会逐步增强同各国间的相互合作, 以促进国际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兵: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学术纵横, 2008 (7) .

[2]林朴:论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0) .

[3]秦凯: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J].理论与改革, 2009 (1) .

[4]阮建文、杜丽萍: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金融监管[J].福建金融, 2009 (1) .

美国金融危机的会计原罪 篇8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许多美国金融巨头倒闭的根源是它们滥用一些高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譬如信用违约掉期 (CDS) 、次贷担保债务凭证 (CDO) 、资产证券化产品 (ABS) 。导致AIG、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CDS。所谓CDS就是一份买卖双方的协议, 其中买方承诺定期按照固定的价格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以换取在第三方 (如住房贷款中的买房人) 违约情形下由卖方予以补偿的权利。从产品性质上看, CDS类似于信用保证保险, 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债务保险政策, 而且还可以不受一般保险合同常有的管制。一般来说, CDS的购买者是银行, 而CDS的销售者通常是保险公司。由于CDS定价中没有考虑系统风险溢价, 故而定价极低。一方面, 银行由于可以通过CDS来规避风险而获取次贷的巨额收益, 从而积极放贷;另一方面, 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住房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使得人们愿意贷款买房。然而, 由于住房“只涨不跌”的神话最终破灭, 次贷违约比例升高, 最终导致泡沫破灭, 酿成金融危机。

表面上看来, 金融危机的爆发似乎与会计的关系不大, 但是深入分析却表明, 正是公允价值计量与表外项目会计处理方面的缺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失效, 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1. 公允价值计量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 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界一直在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随着投资者、政客, 甚至新闻界人士都加入讨论中来, 金融危机已经将这种讨论带到社会意识前沿 (Moody, 2008) 。公允价值的批评者认为, 在金融危机中, 当金融机构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价值冲减到投资者认为是不合情理的低价值时, 会降低金融机构筹集新资本的能力, 最终限制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能力, 从而扩大了金融危机的深化与蔓延。公允价值的批评者还指出, 由于市场流动性极差, 交易很少, 拥有许多资产交易 (包括CDS) 的市场并不能反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证券的真实“经济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认为, 公允价值尽管不算完美, 但它是编制财务报告时唯一合理的计量方法 (Moody, 2008) 。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评估公司的流动性非常重要。公司对于长期经济价值估计的额外披露对投资者评估这些公司的长期健康性与未来前景非常有价值。如果仅仅因为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而放弃公允价值计量, 显然不能顺应会计发展的趋势, 也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发展逻辑, 更不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徐玉德, 2009) 。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还指出,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竭力掩盖问题的真实情况反而加重了金融危机。

(2) 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问题, 曾是安然破产的根源,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Moody, 2008) 。很多人认为, 是结构化的投资工具的表外业务促进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当前与证券相关的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是建立在合格的特殊目的实体基础之上的, 基于合格的特殊目的实体证券可以自动满足表外业务会计处理要求, 而不用进一步分析是否应该合并。这个规则太过于机械, 公司如果愿意, 其总能有效保持相关业务在表外反映———尽管这些业务可能对风险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Moody, 2008)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急迫要求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已经建议对相应会计处理进行修改。预计最早在2010年第一季度, 许多证券化资产与其他表外业务可能会放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反映 (Moody, 2008) 。同时, 为了应对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指责, 提高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FASB还要求增加表外业务相关信息的披露。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失效。

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经营风险, 可能导致巨额损失。例如, 1995年的巴林银行由于交易员越权私自交易而遭受13亿美元损失;2005年瑞富公司由于隐瞒债务而导致破产;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由于进行虚假欧洲股指期货“套利”而导致71亿美元巨额损失。因此, 金融机构尤其要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审慎操作。一个审慎的操作方法就是同时买卖CDS合约, 即在卖保护的同时买保护。在违约时, 金融机构就可以对冲CDS的风险。但是, 很多金融机构, 譬如AIG,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 宁愿冒着风险暴露的危险, 仅仅只卖CDS合约, 从来不买CDS合约, 这和法国兴业银行的虚假欧洲股指期货“套利”异曲同工。一旦抵押债券市场违约, AIG将不得不代偿其CDS所担保的债务。截至2008年6月底, AIG还在为价值约4 400亿美元的CDO产品提供此类担保。AIG在2009年上半年仅信用违约掉期就损失了146.72亿美元。

当前的金融危机还与不能及时记录和报告企业风险有关。实际上, 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审计师与管制者没有意识到存在如此大规模的风险, 而忽视了集聚的企业风险。譬如, 在次贷危机中, AIG本应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报告大量未实现损失, 但是却没有报告, 所以外部审计师对AIG关于CDS价值与盈余质量的报告给予了非标准审计意见。普华永道断定, AIG在向SEC报告时隐瞒了CDS估值方法的缺陷, 显示AIG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要缺陷。

正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效、冒险操作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加速了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深化。

二、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风险会计与全面风险管理

为了有效预防与治理金融危机, 必须改善现行风险管理系统, 完善风险计量程序与方法, 树立风险文化,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1. 风险会计。

风险管理专家意识到很难计量与管理经营风险, 所有风险计量系统都很难将经营指标整合到企业风险会计系统。传统风险会计方法导致风险计量指标不能恰当地记录在传统业绩和风险报告系统, 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失败。为了完善风险会计系统, 巴塞尔协议给出了一个计量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框架。然而, 这些新风险计量方法还是没有得到真正验证。许多情况下, 导致一个危害事件的经营风险因素不能被单一决定, 而且那些导致未来损失增加的经营风险因素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 在近期还不可能编制反映未来损失风险增加的、全面的管理层报告。

当前的金融危机和近期金融机构倒闭都说明企业风险很难计量。如法国兴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缺失、风险管理失效而导致的49亿欧元损失 (何玉, 2009) ;贝尔斯登由于持有次级贷款债券的抵押组合被误评为无风险级别而倒闭;Credit Suisse由于风险评估模型定价错误和使用过时价格而造成的28亿美元损失等。所有这些风险现行会计系统根本不能计量, 同样也不可能计量与报告这些风险导致的期望损失, 所以监管者、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等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风险的规模和损失如此之大, 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

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开展的金融风险的计量和报告研究以外, 还有其他大量研究考察了企业风险和相应事件的风险计量与报告问题, 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譬如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系统。这些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持续的风险计量和稳健的风险价值 (VAR) 估计与报告。譬如, Grody和Hughes (2009) 构建了一个风险会计框架, 通过事先对风险过程取值, 并将风险过程和损失以及企业资本联系起来, 向管理层提供近乎实时的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数据。该风险会计框架还要求拓展财务报告, 以涵盖新的企业风险指标。它将传统的财务报告变化与企业活动及经营业绩指标报告变化联系起来, 从而使得财务报告对于利益相关者更有效、及时。

2. 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Andrew教授评论道, 由于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些根本性缺陷, 许多精明的金融机构经理们常受到误导, 因此并不能仅仅责备经理们的失职与贪婪, 有必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体系 (何玉, 2009) 。许多企业已经将风险管理提高到董事会层级。安永近来的调查发现, 尽管审计委员会职责已经非常繁多, 许多企业董事会还在向审计委员会分配额外的风险评估任务。而且, 审计委员会不仅仅被要求评估管理层的风险政策, 还被要求与管理层讨论企业主要风险, 包括那些财务报告风险之外的风险。另外, 一份2006年对世界百强企业的调查发现, 71%的公司要求财务总监向董事会汇报风险管理情况。但是,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花旗集团现任董事长罗伯特·鲁宾也指出, 董事会不能操纵公司的风险管理……董事会整体上并没有具体经营的知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还要求企业优化风险管理流程。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求企业风险管理应持续进行、独立评估。风险会计系统提供的前瞻性的风险指标, 将为风险活动调整与业绩评价系统奠定基础, 将允许董事会在完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监管。企业还需针对自身特点, 进行恰当的流程再造, 设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措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严格按内部审计规范进行内部审计, 并且强调在内部审计中, 务必要坚持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在完成常规审计任务的同时, 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特殊和异常情况及时开展专项审计。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说, 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产品使用泛滥、定价过低以及信贷膨胀与流动性危机导致的。导致这一切发生与蔓延的正是公允价值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面的缺陷。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计量和报告体系, 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很难计量, 金融衍生产品信息不能充分披露, 从而不能有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不能有效地计量与报告风险, 导致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不能充分评估与计量, 定价过低, 从而造成金融衍生品使用泛滥, 信贷泡沫膨胀, 最终酿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为了治理金融危机, 防范其再发生, 必须改善现行风险会计系统, 完善风险计量程序与方法, 树立风险文化,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何玉.职务舞弊、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审计研究, 2009;2

[2].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稳定与风险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会计思考.经济研究参考, 2009;7

[3].蔡祥锋, 蔡青青.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财会月刊, 2009;24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9

在美国次贷金融产业链延长的过程中, 信用评级机构往往给金融产品MBS (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 、CDOs (债务抵押支持债券) 、CDS (信用违约互换) 等很高的评级, 其表面的理由之一是预期房价不断上涨, MBS及CDOs的还本付息不成问题;其理由之二是万一出现MBS及CDOs不能还本付息的情况, 保险公司也会还本付息, 因为事先已经为这些金融产品办理了保险。其实, 信用评级机构给金融产品很高的评级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因为信用评级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给金融产品很高的评级, 作为“生产及发行”金融产品的机构 (如住房抵押货款公司、投资银行等) 会感到不满意, 从而将评级业务交给其他的信用评级机构。因此, 为了自己的“生存”, 信用评级机构置金融产品的巨大的风险于不顾, 给其很高的评级。

由于金融产品MBS、CDOs及CDS等的信用等级很高, 其在市场上的销售很火爆, 价格也卖得很高, 造成了这些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 即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是资产价格的过渡膨胀和投资者权益 (即投资人财富) 的增加, 因为“资产=负债+投资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始终是要保持平衡的。随着美国次贷金融产业链延长, 参与到金融产业链中的有关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扩大, 即资产越来越大, 投资者权益越来越多。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定义,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资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定义是: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 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见, FASB和IASB都强调资产要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可靠性和相关性是资产的两大质量特征, 资产的可靠性是指其交易价格符合客观情况, 即符合其价值要求;相关性是指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是可靠性的基础。由于信用评级机构高评级和相关投资机构炒作造成的资产价格泡沫, 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反映资产既不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也不符合相关性的质量要求。因此, 资产价格的过渡膨胀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的前凑。

二、资产价格过渡收缩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的表现

公允价值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 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按照I-ASB的规定,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 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格是当日的公允价值, 若编表日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化 (即与上一次编表日的公允价值相比的变化) , 则将变化的部分作为收益或损失计入损益表, 而损益表中的损益部分最终反映到资产负债表的投资者权益项目中来, 使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投资者权益”得以保持平衡,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于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项目。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 金融机构持有的MBS、CDOs及CDS产品的公允价值大幅度缩水, 虽然金融机构并没有处置这些金融资产, 但是其缩水的部分仍然要冲减资产项目的金额,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要求。例如, 某金融机构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亿美元 (为便于分析, 假设其全部为金融资产) , 负债总额为60亿美元, 投资者权益总额为40亿美元, 即年初时“资产100亿美元=负债60亿美元+投资者权益40亿美元”。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该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幅度缩水80亿美元, 年末时公允价值只有20亿美元, 则年末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总额为20亿美元。资产公允价值缩水的80亿美元首先是作为损失反映到损益表中, 然后转入资产负债表, 冲减投资者权益项目金额80亿美元, 到年末时投资者权益项目的金额为“-40亿美元” (40-80) , 年末时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20亿美元=负债60亿美元+投资者权益负40亿美元”。可见, 资产价格的过渡收缩已经通过资产负债表体现出来, 并传递给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高杠杆操作加深了资产负债表危机

高杠杆操作是指投资银行等投资者为了赚取暴利, 向商业银行借入比自有资金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金投资于金融产品的行为。假设一家投资银行的自有资金为40亿美元, 30倍杠杆就是1200亿美元。杠杆操作的过程如下:该投行以40亿美资产为抵押去借12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 假如投资盈利5%, 那么投行就获得60亿美元 (1200×5%) 的盈利, 相对于投行自身资产40亿美元而言, 这是150% (60÷40) 的暴利。当然, 投资金融产品的风险极大, 假如投资亏损5%, 那么投行就亏损60亿美元, 由于投行自有资金只有40亿美元, 全部用来弥补亏损后, 还欠商业银行20亿美元, 投资银行因资不抵债而破产, 商业银行由于投资银行的破产而有20亿美元的贷款无法收回。

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 投行的杠杆率高达20-30倍。例如, 雷曼兄弟的财务报表显示:自2007年7月次贷危机开始, 其杠杆率仍然在20倍以上, 到2007年8月31日其杠杆率为30.3倍, 在2008年2月底达到了高峰———31.7倍, 直到2008年8月31日, 这一比率才降至21.1倍。因此, 可以说高杠杆操作是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美联储批准从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高杠杆操作不仅恶化了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也恶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加深了资产负债表危机。

摘要:在负债不变及资产价格下跌的情况下, 所有者权益必然减少, 否则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投资者权益”就不平衡了。因此, 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资产负债表危机, 是由于资产价格从过渡膨胀到过渡收缩引发的危机。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 篇1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其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 危机从美国已延伸到全球, 从美国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的学者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监管模式不能适应金融创新或监管不力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廖岷, 2008) , 有些学者认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邱兆祥, 2008) 。有些学者甚至表现出对金融创新的怀疑, 对市场经济的动摇。这次危机有很多新特点, 采用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践难以解释次贷危机的起因和特征, 会错判危机发生的原因。事实上, 美国次贷危机是由金融产品的异化主导着危机的发生和深化 (陆晓明, 2008) 。近年来, 次贷产品的过度衍生, 链条不断延长, 部分次贷机构为了增加次贷发放量, 放松风险控制, 风险失控, 影响范围扩展到全球。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我们深刻启示是在金融衍生品契约设计中尽可能压缩产品出现异化的空间, 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正异化行为的监管机制。

二、金融衍生品的契约性质及风险

契约理论认为, 金融衍生品是一系列合同的统一体, 它赋予交易一方在将来某个时刻或时段对既定资产的债权, 或明确规定了另一方的债务, 或是只为一方提供一种决定期权交割与否的权力。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交易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是不确定的。事实上, 只要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投机行为, 则作为规避风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合约本身是不完全的。因此, 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的不完全契约。

金融衍生品的不完全契约性质集中表现在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契约的多样性上。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是一组基于基础金融产品或已有衍生产品的价值预期的契约, “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不可能对未来情况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期, 同时双方都有“机会主义”倾向。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既可以由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出来, 也可以由已有的衍生产品再衍生出新的产品, 随着这种衍生、再衍生的创新螺旋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品契约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导致了金融衍生品契约的不完全。

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 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契约, 其信用风险与身俱来 (葛强, 2008) 。金融衍生品的高关联性、高杠杆性、虚拟性是催生衍生产品交易高风险的重要因素。金融衍生品运用不当, 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 甚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广泛存在对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金融衍生品是为适应风险管理而产生的金融工具, 其灵魂就是风险。

三、金融衍生品的异化与次贷产品的风险失控

金融衍生品的异化是指金融产品承担的规避风险的功能丧失, 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出现了异化。风险逐渐集聚和放大, 却无法完全分担风险, 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紊乱的现象。形象地讲, 金融产品就是金融体系的细胞, 细胞如发生病变, 必然会殃及整个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中, 从贷款发起人开始, 投资银行、评级公司到最后的投资人, 各个环节对于产品的风险都缺乏了解, 并且将风险转移给没有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手里。道德风险充斥了整个次贷产品市场, 次贷风险成倍放大, 却没有有效的防范与释放, 次贷市场参与人行为出现异化, 最终风险失控, 导致危机的爆发。

(一) 次贷的借款人本来就是信用高风险的人群, 加剧逆向选择现象

与传统的优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面向信誉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风险低的借款人不同,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是高风险、低信誉的人群。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低且变化较大、其信用记录缺失或有不良记录, 他们对次级贷款及相关金融产品缺乏认识, 并不能从各种金融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只能依赖于经纪人或贷款机构的推荐。金融产品的选择随意性很强。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经济现象。因此, 与优质贷款相比, 次级贷款风险较大。

(二) 参与机构风险意识降低

在美国, 高度发达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压缩了贷款机构的利润。优质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生产, 利润空间大大减小。贷款机构发放次级贷款, 争夺高风险的客户 (邱兆祥等, 2008) 。加上高度证券化的次级贷款被大量拆分和重新包装, 经过多次衍生形成极为复杂的衍生产品, 最终的投资者已经无法分辨住房抵押贷款与原贷款机构之间的关系, “追索权”失效 (黄小军, 2008) 。风险顺利的转移, 大大地降低了贷款机构控制风险的意愿, 借款人违约风险不能制约贷款机构的贷款行为, 贷款机构甚至以更低的贷款标准贷款, 贷款机构产生道德风险。

次贷这种产品在其证券化的过程之中的定价与流动性极强的股票或债券衍生产品 (如期权) 存在极大的差别。而次贷证券化后的产品是通过数学模型或评级来进行的。信用评级成为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 评级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并未达成共识, 即评级机构自认为它们对风险的评估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本身, 而不包括流动性风险。而投资者则认为评级机构涵盖了以上两种风险。另外, 信用评级公司的精巧包装, 有些资产质量较低的贷款也得到AAA或AA级别, 对某些简单的投资者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评级机构给予次贷衍生产品中高层级的部分以AAA评级, 显然对风险低估了。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向结构化产品的发起人收取评级费用, 这影响了评级机构的公正性, 它们往往给予这类产品较高的评级, 得以不断地发行证券、获取收益。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

(三) 金融创新超过了微观金融监管的能力, 宏观监管微不足道

微观监管把监管责任归于金融机构, 理论上讲, 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创新战略、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利润分配转移制度, 有效地控制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然而, 各类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近些年都在不断放大, 2007底, 9家美国银行机构的平均杠杆率为20倍, 放大的杠杆率导致金融泛滥和过剩。还有, 另外, 监管当局对次贷相关机构的监管存在缺失。他们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45%左右的银行类机构, 如商业银行、储蓄机构、银行分支机构, 尚有比较谨慎严格的监管措施, 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约43%的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缺乏严格的监管, 而对于占次房贷发放量约12%的房贷公司的监管则十分薄弱。次贷产品市场上, 缺乏监管, 没有即时校正异化的行为, 风险越积越多, 任其泛滥。

(四) 次贷产品的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风险最终失控

次级贷款机构对次级贷款产品与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次贷产品违约的不确定性很高, 贷款人忽视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投资银行通过从贷款发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 进行结构化处理和设计, 将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 形成衍生产品抵押支持证券 (MBS) , 进而再形成衍生产品资产支持证券 (ABS) 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并向市场发售, 使次级贷款的风险链条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由次贷机构内部向多元化机构延伸, 进一步加剧了次贷的风险 (刘克崮, 2007) 。次级贷款衍生产品的投资者在分享次级贷款收益的同时, 成为了风险链条中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通过这么一个长长的链条, 利益被刮分, 风险却没能有效分散。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 美国与全球金融各个环节紧密关联, 次贷风险爆发的效应, 在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等各个市场进行传导, 出现风险共振。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被过度滥用, 其增长速度超越了管理该领域风险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导致市场约束机制失灵, 形成系统性风险。

次贷产品的风险承担者对风险认识模糊不清 (刘克崮, 2007) , 对风险疏于防范。次贷产品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 商业银行将各类贷款证券化, 形成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过程中, 市场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直接传递到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次贷产品的高杠杆性使得投资资金大部分要依赖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 而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是投资者持有的证券, 在危机冲击下流动性的消失, 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市场变现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证券价值的损失最终只能由银行自身来承担, 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初衷在于分散和转移银行体系承担的风险, 结果危机过后, 最终风险仍然由银行来承担。总之, 次贷产品的委托-代理链过长, 原始的借贷关系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责任约束变得越来越松散, 致使链条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化, 导致风险失控。

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的天然性是金融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行为产生的, 这不确定的行为又取决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应从金融衍生品契约的设计着手,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关注参与者对风险控制的意愿和能力。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经济现象。

(一) 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环境

金融理论认为, 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依赖于金融市场工具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即通过竞争所形成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在完全竞争状态下, “看不见的手”能达到全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交易费用、公共物品等会造成市场失灵。一般意义上的价格信号是一种即期价格, 在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实际经济会表现出周期性的供求失衡。而如果存在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反之, 如果市场存在着垄断和操纵价格的行为, 那么金融衍生品就发挥了劣化资源配置的负向功能, 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必须加强市场基础环境建设, 使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 (蒋志芬, 2008) 。

(二) 减少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衍生品市场近十年来的显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创新, 这些创新回避不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托马斯·赫因, 2008) 。次贷危机表明, 用来克服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机制没有我们想象的完善。事实上, 金融衍生品市场契约总是不完全的, 契约条款的完全程度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契约越完全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信息不对称是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那么减少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弥补契约不完善的缺陷,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使得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三) 提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监管的能力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曾将金融衍生品称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交易参与者的理解和风险控制水平所能驾驭的程度。为了防范与控制风险, 首先, 要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包括压力测试、止损机制等, 增强投资者的应对危机的能力。金融产品发行者应向投资者说明潜在的风险, 避免借款人由于缺乏对此类产品风险的了解, 往往盲目选择。为确保风险与收益匹配, 有效应对风险, 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标准, 不能允许盲目扩张信用。其次,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国际上金融创新不断, 产品层出不穷, 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合作, 建立联动机制, 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岷.全球金融监管热点问题与思考〔J〕.比较, 2008 (37) .

〔2〕邱兆祥, 粟勤.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 2008 (8) .

〔3〕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4〕葛强.论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的来源.江海纵横〔J〕, 2008 (1) .

〔5〕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 2007 (12) .

〔6〕黄小军, 陆晓明, 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 2008 (5) .

〔7〕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8 (1) .

上一篇:混合循环图下一篇:模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