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通用12篇)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1
爆发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 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不仅使美国经济大幅放缓, 而且波及欧洲、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 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经济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冲击
数据显示, 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以及生产成本上升, 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加入WTO七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 616.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8%, 增速同比减缓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 285.5亿美元, 增长17.2%, 增速同比减缓8.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 从2008年10月开始, 中国进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减缓;11月和12月, 则连续出现负增长。到2009年1月份, 中国进出口总值进一步加速下降, 为1 418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9%, 降幅之大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 下降17.5%, 创下1993年以来最大跌幅。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1. 就出口地区来看,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的双边贸易严重受挫
2008年, 中国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为2 928.8亿美元, 增长19.5%, 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9.7个百分点。2009年1月, 中国对欧盟出口再度同比下降17.4%。
中国对美出口自2008年10月起步入逐月下滑通道, 2008年11—12月、2009年1月对美出口分别同比下降6.1%、4.1%和9.8%。2008年全年对美出口同比增长8.4%, 加入WTO七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17.7%, 而2007年这一数值约为21%。
中日的双边贸易也不容乐观。中国对日出口从2008年11—12月份变为个位数增长, 到2009年1月深化为负增长, 同比下降9.0%。
2. 从贸易方式来看, 加工贸易出口回落幅度大于一般贸易
2008年, 中国一般贸易出口6 625.8亿美元, 增长22.9%, 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2009年1月份, 首次出现下降, 降幅为11.6%。
2008年,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6 751.8亿美元, 增长9.3%, 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 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47.3%。值得关注的是, 2008年8月份, 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中止了连续77个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记录, 随后连续三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份加工贸易出现逆转, 进出口增速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出现下降, 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 其中, 出口486亿美元, 同比下降15.7%, 较11月加深4.8个百分点。2009年1月份,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再度同比下降25.4%。
3. 从出口商品的种类来看, 占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明显
2008年,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8 229.3亿美元, 增长17.3%, 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 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57.6%, 与上年持平。2009年1月, 机电产品出口再度同比下降20.9%。
2008年,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 (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 出口4 156.1亿美元, 增长13.1%, 比上年回落11.7个百分点。从单月数据来看, 2008年5月份,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同比增速均达到年内峰值, 随后逐月收窄, 至11月份出现加入WTO后的首次单月下降后, 12月份降幅进一步扩大。12月份当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9.5亿美元, 下降15.8%, 比11月加深6.2个百分点。2009年1月,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加剧, 再次同比下降28%。
以上数据说明,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二、仍将影响中国未来出口的外部消极因素
2009年, 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出口前景令人担忧。总体来看,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1. 世界经济继续下行, 外部需求持续减弱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经济, 特别是经济总量占60%、70%的发达经济体, 其经济加剧收缩, 对中国产品需求出现大幅度回落。目前, 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基本面依然没有转好的迹象, 后期仍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同时, 受金融危机扩散和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的拖累, 后期新兴经济体也将面临经济快速下滑的风险, 这也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的减税及刺激经济的措施, 但全球消费需求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在全球消费者消费需求恢复之前, 中国出口难有大的起色。
2. 全球贸易信用危机正在蔓延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大量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出现了恶化, 并引发了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现象。金融机构财务恶化和去杠杆化必然导致信贷收缩, 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 进而加大企业拖欠货款的概率。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 (Coface Holding) 近期调低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风险评级, 2008年底和2007年同期相比, 科法斯全球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47%, 而位于震中区域的泡沫经济国家, 其企业欠款指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最极端的例子是西班牙, 达到了131%, 美国和英国分别是66%、64%。全球贸易信用危机的蔓延无疑会给中国严峻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现抬头迹象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被格林斯潘称之为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应付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严重衰退的压力, 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升温迹象。从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 到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和“雇佣美国人”等条款, 再到印度的绿色壁垒, 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又一次笼罩着衰退中的全球经济。中国一直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在经济前景看淡的情况下,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今年贸易摩擦形势之严峻或将是近年之最。如果贸易摩擦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 贸易战将不可避免, 届时, 造成的后果很难预料。
4. 全球金融危机或将进一步加深
金融危机爆发后, 虽然各主要大国均采取了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试图遏制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力挽经济狂澜, 但迄今收效并不显著, 近期美、英、德等国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新兴经济体的危机也不断凸显, 与国际金融体系关联有限的东欧经济体, 最近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经济增长预期降低、资金大量外流、外债比率居高不下、汇率波动剧烈、失业率骤增……。有分析预测, 东欧可能发生与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同等规模的经济动荡, 重创本已脆弱的欧洲金融体系, 甚至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如果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真的到来, 势必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上述因素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处于变化之中。虽然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近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贸易投资便利化、调整禁限类产品目录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并将继续采取措施稳定外贸增长。但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而言, 影响出口表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仍然是外部环境。国际上的实际需求在危机见底之前不太可能恢复。因此, 刺激出口措施减轻了出口下滑程度, 但是无法扭转出口增幅下降的趋势。预计2009年中国出口负增长有可能成为常态。
三、应对严峻出口局面的策略建议
应对此轮金融危机的冲击, 关键在于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而根本途径则是加快出口转型升级, 因此, 需要政企携手, 共同应对。
一方面,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帮助企业渡过危机。
1. 继续调整出口促进政策
针对日益严峻的形势,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未来出口退税政策应将调控重点落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上, 以及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上;适当增加信贷融资方面的支持, 鼓励地方政府出台诸如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减免收费、贷款贴息等应对措施, 同时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降低出口收汇风险, 帮助其渡过难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 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而引起企业大面积亏损;着力发展服务贸易,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并在航空、运输、金融、旅游等优势行业, 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 同时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培育服务贸易品牌;增强外贸企业信心, 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2.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在全球贸易形势恶化, 贸易争端急剧增多的情况下, 有关部门应继续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和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强沟通、磋商与交涉, 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继续推动有关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转变经营方式、避免盲目的数量扩张和简单的价格竞争;整合各方力量, 加强贸易摩擦应对;针对限制中国出口产品的不公平做法, 要加强双边交涉, 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尽量避免贸易摩擦演变成贸易战, 从而给出口企业创造较好的出口环境。同时也应未雨绸缪, 提前准备好贸易摩擦演变为贸易战的应对之策。
3. 推动出口转型升级
国家政策调整在“保出口”的同时, 要兼顾“促升级”这一目标, 尽量做到两个目标的统一。在“促升级”方面, 一是要促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出口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靠近, 做强主导产业, 巩固优势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移, 培育发展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生物医药、皮革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过分依赖成本优势的局面。促进出口企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知识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产品升级,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对出口企业在出口产品研发、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予以补助,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为提高出口产品的长远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促进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使企业的贸易方式逐渐由加工贸易、传统贸易方式向离岸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贸易方式转变。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出口转型升级基金, 并完善创新基础设施, 加强共用技术平台、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
4.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目前, 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加快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出台相关的政策, 加快出口基地建设, 培育新兴市场, 优化出口区域布局,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中东、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受危机影响较小的国际市场, 使亚非拉成为欧美日“主战场”以外的“第二战场”, 以增加中国贸易的腾挪空间。
另一方面, 企业是应对危机的主体, 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必须主动采取得力措施, 化危为机。
1.认清风险, 树立信心
出口企业应该重视和正视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一是要认清风险, 采取措施, 二是要看到, 金融危机虽然引发了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 出口量减少, 但国际市场需求总量并不会出现非常大规模的萎缩。同时, 还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出口企业仍有很多发展机会, 应当从全局角度看清其发展的前景, 坚定发展信心, 从长远规划行业发展。
2.加强管理, 降低风险
从短期来看, 企业应该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一是要主动跟踪相关的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 增加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了解, 提高企业决策的预见性, 并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不利状况。二是要专注于核心业务, 大力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和费用, 推出功能少、成本低的新产品, 以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 并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三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直接与外商对接和交易, 减少交易环节、降低贸易成本。四是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完善风险控制制度。随着贸易条件区域苛刻, 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整体上升, 出口企业应采取更为稳健的业务发展战略、更为稳妥的手段和更为完备的合同条款, 强化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 关注买方信用风险, 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安全“出行”。五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 防范汇率风险, 避免因汇率变动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从长期来看, 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业务战略, 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设计, 创新自主品牌, 加强自主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并不失时机地开展跨国并购, 收购海外创新型公司、销售渠道和品牌, 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谋求出口市场多元化, 稳定外需
在传统欧美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的情况下, 出口企业应该放眼全球, 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 力求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化解或减轻风险。比如, 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亚和中东市场等新兴市场, 通过向这些市场出口一定程度上来弥补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上遭受的损失。因为虽然这些地方的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受到的影响相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要小, 而且这些地方过去用的都是价格比较贵的欧美日韩产品, 在经济形势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 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出口企业应该关注这些市场, 开辟出另外一片发展空间。
4.充分利用国内市场, 拓展回旋空间
出口企业应重视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 抓住国内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 充分发挥出口企业产品设计新、质量好的优势, 加强与国内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 开拓国内市场求生存, 形成兼顾两个市场的新格局, 拓展回旋空间。
参考文献
[1]隆国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1) .
[2]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
[3]卫如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图景[J].决策与信息, 2009, (1) .
[4]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 2009, (2) .
[5]胡少甫.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6]梅新育.中国外贸在危机时期的主要风险[N].经济观察报, 2009-02-20.
[7]李健.一月份进出口数据解读:严冬尚未过去[N].国际商报, 2009-02-20.
[8]高远.2008年度经济述评:对外贸易在挑战中前行[N].中国信息报, 2009-02-06.
[9]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 2009-01-20.
[10]徐平生.中国外贸环境将面临多重挑战[N].上海证券报, 2009-01-05.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2
1.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影响状况研究 2.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民营企业问题研究 3.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研究 4.金融危机对某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劳动合同法实施状况研究 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较研究 7.外资撤离状况研究
8.外资撤离与劳动合同法相关性研究
9.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劳动成本增加的影响研究 10.中国GDP总额中劳动份额增长状况研究 11.中央政府扩大内需政策评述 12.对山东省政府扩大内需政策评述
13.中国资本产权保护与劳动产权保护的比较研究 14.中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15.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研究 16.中国的村庄转型与前景研究 17.企业倒闭潮分析 18.中国房地产走势研究
19.中国房地产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研究 20.扩大内需与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21.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22.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验教训研究 23.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研究 24.中国的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25.扩大内需措施研究
26.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效应研究 27.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研究 28.中国国企和民企发展中的不同问题研究 29.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对扩大内需影响机制研究 30.农民收入提高的措施及对内需扩大的影响 31.行政垄断存在产业及其效率研究(以某产业为例)32.行政垄断存在区域及其效率研究(以某地区为例)33.行政垄断表现及其问题研究 34.反垄断法实施现状考察 35.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后的判例研究 36.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判例增长状况研究 37.山东省外资企业发展及对环境状况的影响 38.中国外资企业发展及对GDP增长的影响 39.不同性质企业利税贡献研究 40.不同性质企业劳动所得状况研究 41.新医改方案问题研究
42.中国不同性质企业劳动培训状况研究 43.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社会保障状况比较研究 4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5.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测算标准研究 46.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47.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48.中国能源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49.扩大内需措施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50.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状况研究 51.“楼市回暖说”说明什么?
52.“缓征企业失业保险金”的政策依据研究 5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
54.全球金融危机下中美携手化解危机问题研究 55.世界货币体系演进及发展趋势研究 56.燃油税改方案提出背景研究 57.《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经济学分析 58.“进出口7年再现负增长”现象分析 59.央企盲目投资并购问题研究 60.“利差损”对保险业的影响
61.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研究 62.人民币贬值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63.中小企业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64.涉农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65.中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比较研究 66.电企全年亏损的经济学分析 67.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68.裁员潮对当前经济困局的影响研究 69.货币创造及其经济影响
70.09年扩大财政赤字预算的原因分析 71.中国近十个货币政策及经验教训分析 72.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 73.企业家信托责任研究 74.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75.奶粉事件对中华民族品牌的影响分析 76.民族品牌信用危机的整治方案研究 77.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78.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79.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对企业负担的影响 80.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81.保险中介市场结构状况研究 82.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研究 83.银保合作产品销售模式研究 84.FDI增长状况研究
85.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86.“地方政府财政掏钱为房地产托底”现象分析 87.“国美’教父’黄光裕被拘”的经济学分析 88.医疗体制改革中的规制问题探究
89.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中短期合同设计 90.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91.法律援助的合同设计 92.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93.质量竞争的博弈分析 94.合伙人制企业的规制与治理 95.出租车市场的合同与规制 96.庇古税与污染治理政策 97.和谐社会福利方程探究
98.全球经济危机与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分析 99.山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山东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调查分析 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县为例 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展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点及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出路 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 中国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中美反垄断法比较研究 企业控制权研究综述
反垄断法背景下的竞争政策研究 专利法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电信产业竞争政策分析、中国电力产业竞争政策分析 网络外部性下的产业竞争 行政性垄断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说史方面的研究(人物和理论); 某一经济学理论的评析及创新; 有关货币的理论探索; 通货膨胀方面的研究; 通货紧缩方面的研究;
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世界和中国); 三农和经济发展问题; 探求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股市方面的问题。
深化流转(或所得、财产)税制改革的设想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税收制度改革 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探讨 税收收入正常增长研究 增值税全面转型的效应分析 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构想 税收信息化问题研究 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营业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资源税改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对策
税收法制问题探讨(可细化为税收立法研究、税收执法研究等)应对经济下滑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构想 完善财政体制研究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会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与税收征管的关系研究 房地产税收体系研究
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探讨 部门预算问题研究 国库集中支付问题研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层财政风险及化解对策 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构想 基层财政制度和财源建设问题研究 不动产开征物业税问题探索 税收成本问题研究
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研究 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与遗产税制度研究 税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税收遵从问题研究
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正策研究 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加快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公共财政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研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
国有资本运营问题研究(或: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国际税收协调问题研究
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问题研究 关税制度改革研究 城乡税制一体化问题研究 工业反哺农业的税收政策研究 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构筑诚信纳税体系问题研究
近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实证研究
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或:构建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问题研究)公共品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或: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可细分为各类支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可细分为各类支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研究 我国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研究 财政支出的民主化问题研究
中国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优化配置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可细分为各类支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研究 203.204.“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
各级政府预算行为研究(可选择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等不同的视角)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税制绿化问题研究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促进内需扩大和经济发展的策略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摆脱经济困难局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协调机理与预期效应 发放消费券及贫困救助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土地转让经营的意义、规模效应与农业现代化之路 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内涵与政策措施 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政府预算效率研究 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行为研究 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研究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研究 博客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研究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税收问题研究 网络经济下税收体系的构建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储蓄效应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转轨经济中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研究 韩资逃逸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 WTO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农产品应对美国绿色壁垒的策略选择 美国对华贸易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推行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探析
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问题 教育服务贸易:趋势及问题 金融危机对欧盟经济的影响 欧盟东扩后地区政策的调整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变化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与产业特征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趋减的原因探析 日本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及启示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中日合作的途径 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建议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评价 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新形势下的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政策探讨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东亚合作的可行性与政策设计 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研究 动态比较优势与国际间产业转移 国际间产业转移与产业内分工专业化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际R&D竞争、溢出效应与战略贸易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和方式 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国际生产网络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引进外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进及其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化趋势分析
跨国公司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对中国经济效应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偏差及其对策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 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市场结构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选择 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 引进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的竞争政策 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投资伦理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汇率政策探析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论证以及走向分析 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产业组织分析 论技术贸易壁垒与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油价相关性分析 中国和印度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和欧盟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品牌战略分析 汇率变动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经贸发展分析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分析 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与差异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 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中日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模式探析 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和安全问题分析 促进中国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资流入(或对外投资)趋势展望 我国FDI流入的技术溢出效应(鼓励分地区、分行业来做)外资在华研发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
外资并购与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或外资并购与我国反垄断建设)汇率波动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或地区选择)我国农业部门利用外资
我国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零售业、物流业等)吸引外资 中国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态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对策 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中国战略研究(可据产业分析)入世七年与中国的开放政策探讨 中国农产品开放与适度保护政策分析 山东出口产业与世界性金融危机关联分析 加快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 中国工业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汇率变动与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分析 中日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前景分析 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中日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及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日经贸发展的新问题 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关系 中美贸易知识产权纠纷的症结及对策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对美国经济和贸易依存度分析 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与结构分析
从中美贸易摩擦看贸易壁垒的有效性(以某产业为例)美国对华xx产品反倾销及我国应对策略分析 社会责任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山东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 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外土地产权制度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商业风险防范问题探析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信用证及其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应用
谈信用证业务中的单证严格相符原则
实质性相符与表面性相符的利弊分析____谈信用证业务的审单原则 网络贸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种植业风险区域划分及费率区域划分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有效合作的博弈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的PPP模式研究 我国银保业务投资激励的博弈分析
我国寿险增长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性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反垄断法在中国保险业的适用性分析 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论保险金融化现象
我国首先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西方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 保险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论保险公估业发展的瓶颈及出路
财政补贴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论再保险要素的保险商品均衡价格形成 保险业双重角色下的政府责任
论保险市场中的纵向关系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与防范 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和突破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巨灾债券—巨灾风险分散的新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中国保险业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存款保险制度问题规避 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 中国保险业制度变迁与经营绩效分析 保险产业组织变迁与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析民营保险的生存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进退壁垒
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演化的特征及趋势 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监管及政府职责
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看保险营销员激励监督机制的构建 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实证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业中主体定位分析 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经济全球化下保险跨国并购与中国保险市场结构 民营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的路径选择 中国再保险监管框架的构建
再论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本土化 地震保险:国际经验与中国思路 农业巨灾风险的再保险 存款保险定价研究 再保险监管的区域化协作
试论我国体操运动员的伤残医疗保险问题 论汽车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
论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构建 证券市场异常现象与行为金融 我国开放式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研究 金融风暴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与对策 简论我国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
谈谈如何回避交易风险--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我国契约型投资基金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探析 有关我国当前货币调控基准利率选择研究 信用卡风险分析及防范 我国金融市场退出机制探讨
美国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你所熟悉的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s-c-p分析; 你所熟悉的任何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产品差别策略; 你感兴趣的一个具体产业(或产品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你所熟悉的一个企业的某种行为——创新、R&D、广告——分析; 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寡头行业(如石油行业、电信行业、钢铁行业等)的垄断与竞争分析; 有关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
有关交易成本与企业纵向关系研究; 企业产权问题的比较研究;
企业契约问题比较研究,如:用工合同; 企业激励问题的比较研究。
基于需求结构变动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基于资源结构变动的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分析问题; 基于开放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问题; 上述某个方面的各产业内部结构问题分析;
区域性(如山东省、长三角、黄三角、山东半岛等)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电力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铁路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民航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医疗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 电信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分析或改革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等等 金融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变革; 保险行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 城市供水的管制或制度演进; 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与管制;
证券业的竞争与管制或制度演进等。区域发展有关研究; 产业集群有关研究;
具体产业政策(如汽车产业、石油产业、交通业、文化产业)的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央银行独立性 货币政策效果
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 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货币需求与供给 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自由兑换 区域货币合作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证券市场功能 企业债券市场建设 股权分置改革 封闭式基金折价
基于实物期权的公司投资战略 股指期货问题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 风险价值VaR模型及其应用 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 民间融资问题 非正式金融 金融中介理论 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保险市场结构与竞争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风险 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问题 农业保险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因与启示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原因; 启示;监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21-04
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梳理了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及其影响,剖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试图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及救助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新世纪金融公司、 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等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2008年前后, 花旗、 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6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扩散成为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被政府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区,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特别是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危机,主要手段有:(1)注资。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了注资, 以保持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2)担保。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很多国家都对银行同业拆借进行了担保。(3) 保险。 通过提高存款保险的限额或对全部存款进行担保, 防止金融机构挤提带来的危机。(4)降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国家纷纷降息,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实体经济下滑。
作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寻求合作,纷纷联合采取措施,以共同度过危机。同时,寻找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11月15日和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G20)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金融峰会, 确立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则和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深刻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格局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历史被终结,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被政府接管,大量商业银行破产,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美国的金融版图被彻底改变(见表1)。在欧洲,大量银行被政府接管和收购。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将其境内的富通集团业务出售和国有化, 冰岛将其前三大银行Kaupthing、Sandbank、Glitnir接管, 英国将诺森罗克银行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国有化,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对德克夏注资并提供担保, 瑞士政府出资53亿美元购入瑞银9.3%股权,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被英国莱斯银行收购。在亚洲,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申请破产, 韩国多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被调低。
(二)打破了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由于它面临着“特里芬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逐渐解体,1976年确立了牙买加体系,转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货币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美元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它面临两个“两难困境”:(1)对于美国来说,美元作为本国货币, 需要为本国的货币政策服务, 作为世界货币,需要加强对美元的约束。因此美元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2) 对于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为满足对外贸易和国际清偿的需要, 需要大量持有美元;而美元过多将带来美元的贬值, 从而产生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 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将下降,持有美元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已不能够适应现有的经济金融需要。
(三)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渠道。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金融体系的瓦解必然会带来信贷紧缩, 损害企业的正常信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工业生产的下降,制造业等将出现萎缩。(2)财富渠道。随着金融产品等价格的下跌,居民的财富将大大缩水,人们的消费能力将大幅下降,消费信心将大幅下滑,而消费能力的下跌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这将对零售业、汽车业等产生重大影响。(3)贸易渠道。随着全球消费能力的下降, 不仅会打击美国、 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带来损害,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4)投资渠道。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 还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IMF已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殃及中国的经济金融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将出现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以下两类:(1)雷曼兄弟债券或贷款,共涉及7家商业银行,6.7亿美元资产;(2) “两房”相关债券,共涉及6家商业银行,253亿美元资产(见表2)。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上述金融资产将受到损失。
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资产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中50%以上为美元资产,包括美国国债、机构债、公司债等。
三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将面临损失。 中投公司分别投资摩根斯坦利和百仕通集团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 而目前百仕通和摩根斯坦利股票仅为投资价格和中投转股价的50%左右。
四是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消费的不振和全球经济的下滑, 将通过外需渠道打击中国经济的出口。同时,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将有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紧缩,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对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
目前, 对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创新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创新过度。在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程技术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如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CDS(信贷违约掉期)等。其中CDS到2007年底名义市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或美国GDP的4倍多,然后在住房抵押信贷公司、评级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机构的设计下,把大量不具备足够偿付能力的贷款,通过打包和信用评级后大量发放给投资者, 放大了风险,助长了投机,最终酿成危机。
二是监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监管失败。在美国,投行通过追求高杠杆率来实现高利润,主要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达到30倍左右。但是美国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投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 同时也不受联邦存款保护机制的保护, 还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 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也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 金融衍生品在场外交易甚至绕过了监管, 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同时,在市场繁荣时,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反周期性监管措施,导致金融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危机。
三是货币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美元的泛滥。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为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下调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导致流动性过剩,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房价快速上升,一些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也获得了金融工具的支持,从而产生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危机。
四是失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经济失衡。在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和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信贷, 这些都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的基础上,都需要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而同时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从2005年起,美国储蓄率一直为负数,分别为-0.4%、-1%和-1.7%。当美国居民债务难以支撑房市和信贷泡沫的时候, 将造成各类次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这将风险传递给大量债券和衍生品,从而使危机不可避免。
五是干预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在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人们提供住房融资,设立了“两房”,其虽为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从而放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同时,政府放低贷款发放标准,对长期贷款提供补贴,放任甚至鼓励表外融资,从而扭曲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六是自由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过快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快速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特别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建立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混合经营,但相应的风险管控没有跟上。在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发起-分销”的低资本消耗型的商业模式下, 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信贷市场一紧张,流动性就迅速干涸,从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带来金融动荡。
七是贪婪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过度贪婪。 在华尔街现行的治理体制特别是短期巨额奖金制度的激励中,缺乏正确的价值约束,资本家道德风险被持续放大, 其为了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忘记职业操守,放松风险管控,缺乏长远考虑,不计风险地追求高回报,将巨额收益建立在欺诈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身上,最终也引火烧身。
八是雷曼论, 认为美国政府错误地让雷曼破产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雷曼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行,有6200亿美元资产,其中1800亿是无担保债券。 它的破产将其无担保债券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其交易对手。同时,雷曼作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的主经纪商, 它的破产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迅速萎缩, 导致大量银行不能及时获得流动性而破产, 并且还带来了对冲基金的倒闭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缩水, 从而将美国的信用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金融危机表明, 不管是成熟还是新兴的金融市场,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实践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要始终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监管。在监管中,要高度关注银行资产分类、风险资产拨备、表内外风险等基础性监管工作,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重视对系统性风险和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2)加强银行亲周期行为的监管。新会计准则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使金融机构经营往往具有亲周期的特征。在经济景气时银行能够放大信贷,从而出现泡沫,而经济下滑时,信贷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来保持银行信贷的合理投放。(3) 要积极采取逆周期监管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督促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经济萧条时, 采取适当的金融宽容措施来缓解信贷紧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和透明
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本源上来看,本轮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创新造成,而是金融创新偏离了审慎经营原则,放松了风险管控。从金融危机来看, 在金融创新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即金融创新的“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只有良好的基础信贷产品,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2)风险可控原则。金融创新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 因此金融创新是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3)透明度原则。在危机中,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在场内市场进行交易, 透明度很低,客户并不能充分了解其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中,要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让创新在“阳光下”运行。
(三)审慎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在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 需深刻汲取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教训,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慎推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这次金融危机表明, 混合经营后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没有跟得上, 不仅易引发危机, 也会加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因此,综合经营必须与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协调。(2)审慎推进银行“走出去”战略。危机表明,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必须有良好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应对预案。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战略须稳步推进。(3)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最后贷款人制度,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提前制定金融危机处理预案。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1)要积极推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 在制定国际金融规则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2) 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抓住本轮危机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金融基础,逐步推进人民币区建设,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3)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各国金融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加强监管的跨境合作和协调,不仅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快速共同应对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4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美欧日对中国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美、欧、日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由于美、欧、日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需求的减少。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当前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继续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日本仍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
(二)美元贬值导致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暴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当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
(四)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外部影响加大。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涨,从而进一步削弱出口产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对企业的外部影响还包括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等。除外部影响之外,出口企业遭遇的困境也与企业或行业自身的问题有关,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五)出口信用风险增大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风险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的风险增加。2008年1~4月,美国买家出险案件132宗,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报损金额9301.76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0%;美国买家案件赔款金额689.72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44%。但是,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保险意识还比较滞后,通过保险转嫁信用风险的企业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实现承保金额仅为396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总额仅3%。因此,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信用风险进一步向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建议
(一)调整政策,推动出口增长
自2008年12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提高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并调整了部分钢材、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其中仅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累计从11%上调到15%,有将近160多种商品达到了17%的“触底线”,相当于零税率出口。
针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应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进一步推动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降低出口收汇风险。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改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鼓励地方政府出台诸如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减免收费、贷款贴息等应对措施,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外贸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等贸易大国,一旦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出口市场,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放眼全球,近年来,拉丁美洲、南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市场拥有巨大商机,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值得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市场作为自己较好的出口市场加以考虑,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因此,要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就应该摆脱单一的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只有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来拓宽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才能分散我国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三)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主动出击,开展跨国收购
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部分企业陷入了暂时的困境,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国企业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一些欧洲企业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并购机会,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国内已有成功的收购案例,值得出口企业借鉴。
(五)出口转内销
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5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所以在此大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寻找积极应对危机的方法,吸取教训,抢抓机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人结合严峻的经济现状,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之问题与从中得到的启示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
就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有不少国内专家和学者撰稿指出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国在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小了,而是略带滞后而已,如今中国在各方面都在经受着考验。做为一名金融业的从业人员,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业、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业和就业四大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所面临重重深刻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海外投资遭受损失,且风险加剧。许多中国的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贷款的债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接近160亿美元。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上市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按揭债券,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外,美国金融危机虽然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第二,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将加大。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估,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撤资情况,就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另一方面,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安全的避难所。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无疑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另外,由于股市的联动效应,美国股市下挫对欧洲、亚洲乃至全球的股票市场都会有重大影响。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我国股市未受影响,还创历史新高,直到2008年1月,花旗、美林等大投资银行爆出第四季度巨额亏损后,A股走势开始与全球股指联动,其中A股指数与恒生指数联动性较强。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2008年9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一,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比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均有所提高,并且出口依存度每年都高于20%。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目前美国消费者对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和就业市场的恶化使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08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008年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而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测,同样并不乐观,认为收入会增长的人数,从18%下降到14.9%。而我国对美国
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美国政府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带动的连锁效应,那么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金融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趋缓,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前一段时间,美国不断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在对待我国输出的纺织品上,为了移植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美国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的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便是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的很好的例证。另外,美参众两院还相继出台针对我国汇率问题的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对通过“汇率失调”而获取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制裁。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对华贸易壁垒有进一步政治化的趋势,对华经贸政策将更趋强硬。除了美国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以外,其他国家也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稳,为转移国内经济和舆论的压力,也利用我国出口的个别产品的安全问题大做文章,借此打压中国的商品出口。这些都显示,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壁垒或会层出不穷。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会遭遇到更多的艰险。
第三,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样,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出口的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会上升,这样便降低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另外,在金融危机下,美元走软还影响了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比如原油、铁矿石等,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一些出口行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获得原先相同的利润水平,出口企业势必要提高价格,这样就减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向其他国家包括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国内通胀的压力,促使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势必会影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从而影响其出口。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第一,影响购房者预期。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极其敏感,“买涨不买跌”是普遍的心态。2001年以来,美国楼市的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中国购房者的信心,对房价的快速上扬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次贷危机影响,使国内购房者认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进而由热烈入市买房转为持币观望,具体表现为成交量的急剧下滑和房价的滞涨。2007秋季开始,从深圳、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发端,逐渐蔓延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成交量滑坡、房价滞涨甚至下跌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据最新的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平均销售价格环比仅上涨0.3%。整体房价水平虽然略涨,然而急剧的量缩已经改变了很多地区楼市“跌量不跌价”的状况,楼盘以各种名义和各种方式暗降价格的现象日趋增多。
第二,影响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次贷危机对政府房地产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打破了国内房地产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之神话,也改变中央政府对国内房地产发展的看法”(易宪容
2007)。首先,不少商业银行放松个人住房按揭市场准入,贷后又放松风险管理。在2007年三季度前,国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人一般只要购买都可以获得贷款,一些人还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进行“假按揭”,再加上“循环贷”、“加按揭”、“转按揭”等五花八门房贷产品大量涌现。如果房价持续低迷,利率又处于上升周期,那么购房者的负担将逐步加重,会有大量违约客户出现,银行将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其次,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成为房价疯涨的助推器。2003年初到2006年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共增长10800亿元;而2007一年的时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接近前四年的总和,达到9000多亿元(数据见人民银行2003-2006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量投机者利用银行杠杆和低利率政策,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疯狂炒作,造成房价快速飙升。种种迹象表明,国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正在逐渐积累。为此管理层近些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的政策,这些政策含义主要包括:一是全面的确立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对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做出严格的区分;三是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市场准入;四是完全禁止各商业银行加按揭及转按揭。2007年冬季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决定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适时提高利率,严控信贷规模。政府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理念,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盲目乐观和松弛管理成为过去。从2008年起,个贷申请人不仅要提供收入证明、信用记录、公司工资证明、学历等,还必须向银行提交自己的3个月以上工资卡上资金对账单,从而防止贷款人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这些规定的实施,将有三成以上的购房者受到影响,有一半以上的购买者贷款申请将被拒绝。
第三,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美国的次贷危机如一面镜子,也反衬出了我国房地产潜藏的大量问题,除了前文所述的问题以外,还存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涨价过和违约风险等潜在危机。从涨价速度上看,如果从2003年为基期来计算,那么全国多数地方的房价至少上涨了1倍,多的甚至2倍以上。而美国从1995至2006年用了12年才实现了房价的翻番。可见近年来,中国房价涨幅远远超过美国。违约风险是指借款者拖延或拒绝按合同还款给银行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内房贷违约风险有加剧的趋势。首先,我国已进入加息周期,贷款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央行连续7次加息,但由于通胀的加剧,国内居民的消费开支开始增加,而预期收入却不明朗,进一步加大了还贷难度,当贷款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风险累到一定程度,稍有风吹草动,违约率就将急剧攀升。其次,我国房价评估体系仍较混乱,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价格的高估从银行获得贷款。当出现大面积违约时,由于房价下跌,原先评估的价格明显偏高,加上银行处置资产的费用,抵押品处置后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再次,房地产金融市场建设的滞后,我国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大跌,这些积累的违约风险将给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带来巨额不良贷款。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就业。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
其次,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份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万人,合计有2442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年1-9月,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三,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最容易遭受冲击。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就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外出数量的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有了较大改善,如在地方政府帮助下解决了部分倒闭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在政策上,这些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失业统计和失业保险体系,返乡就成为这些人最后的无奈选择。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1个省份120个村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10月,大约有6.5%的农民工返乡。如果按照1.3亿农民工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
最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启示:
然而冲击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关键在于我国怎么积极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怎么去缓解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出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我们没有勇气更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去应对,任其侵害我国的经济。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后期,我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动,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尽管中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但国内房地产业近年来的繁荣及我国宏观货币政策与美国都有几分相似,需要引起我国银行业的高度关注。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信贷规模控制,按季控制,严控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和投向,宏观调控形势趋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二)、健全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力度,防止恶性竞争
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受供求影响的,它有可能脱离内在价值而产生大量泡沫。如放松资金融通的条件,会使泡沫膨胀,为危机留下隐患。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给各国的监管带来了巨大难题。金融衍生品以它的高获利受到众人追捧,却又带着它的杠杆效应及复杂性成为风险之源。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国内市场开放的迫切要求,金融当局应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力度,迅速立法,以取代现有的《破产法》、《担保法》,以便规范市场交易者的权利与义务,防止恶性竞争。
(三)、加快国内产业调整,对其进行政策扶持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来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对以冲对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四)、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挖掘的人均消费能力还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此次金融危机,国外的需求一减弱,马上反映在我国的出口上。另外,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所受的损失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要弱。因此,我们要结合国情,发扩大内需,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培养金融、技能型人才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给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
四、结尾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探究,才能在扭曲道路中取得进步。也只有遭遇了挫折,我们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风险意识,壮大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和预测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把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把原先对金融危机所持有的恐惧,转化为动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综合国力,完善经济体制,成为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 张文祥,潘建国.跨世纪世界经济大调整的若干矛盾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9,(3):40-45.[2] 马玉梅.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8(9).[3] 钟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中国经贸,2009(2).[4] 候本勇.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贸易 影响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行出现严重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瘫痪或者全面崩溃,进而逐渐蔓延到社会经济其他领域,并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的最初表现是金融体系各项运营指标的不断恶化,然后逐渐发展至其上市公司的资产价格暴跌,直至大量的金融机构崩溃、倒闭,最终致使实体经济受到牵连。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外贸产品市场的萎缩以及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外贸风险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本文以农贸为例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探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而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升值、企业出口成本上涨、国际技术性壁垒增加等几个方面。而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金融危机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国际贸易环境,而随着环境变换给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现象,尤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然而此时人民币依然坚挺,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出现了升值现象。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急剧减少,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保持顺差局面。
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提高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是随着我国食品产业连续出现“毒水饺”、“问题鸡蛋”以及“三鹿奶粉”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处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同时也促使主要的进口国加大了检验、检疫的力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了众多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以及非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例如出口产品检验指标的增加、检验费用的上涨,使得国内企业产品达标率下降,出口产品数量由此急剧下降。
3、国际消费市场产品需求下降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的低迷,致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我国外贸订单减少或者是无法兑现,从而致使国内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甚至有不少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现象。图1所示的是2005—2008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制造业产值出现了大幅下降,增长率也急速下跌,体现了金融危机对国际消费市场的巨大冲击。
(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放大了经营风险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由于受世界粮油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稻米价格、北方地区的果蔬价格以及生猪、肉牛等畜牧产品价格、经济农作物价格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使得原本在生产成本上就不占优势的我国农产品相关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更为艰难。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更是给农产品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经营风险。
(三)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与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国际投机资本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大举进军磷矿、原油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原料行业。导致化肥价格不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使的农民增收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以2008年1—8月的山东农业生产资料为例,其在8个月内价格上涨了19.8%,其中的化肥一项就使得每亩农作物多支出50元左右,基本上完全抵消了农资综合直补的实惠。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势必带动出口成本的上涨,这无疑给原本就不景气的农产品出口又增添了压力。
三、对我国农业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市场要想成功度过此次金融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有:设立省级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省外、国外开办展览展销会,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扩大市场知名度,努力创造我国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同时,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或者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地设立政府专项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畜牧产品、果蔬产品以及大蒜、生姜等出口比重较大农产品的宏观调控力度,不仅要在建立生产、加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上加大力度,同时还应该协调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以加快农产品的通关速度;最后,加大出口信保的保费补贴力度。尽管在最近新出台的政策中政府已经将保费补贴力度提高到了25%,但是农产品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收汇风险加剧,因此出口保费的金额也开始上涨,因此我们还应该酌情增加保费的补贴力度,是农产品贸易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政府在金融危机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用“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农业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帮助他们摆脱金融危机,努力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更好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增加各级财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我们应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规模大的农业企业进行重点关注与扶持,让它们在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都能受到过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各项补贴或者是税收优惠,以促进它们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其次,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应该建立其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针对各类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季节性或者阶段性的支持资金,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降低贷款门槛,为它们的贷款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以保证它们的发展资金需求。最后,制定健全的农产品初加工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公布,争取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同时在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农产品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实行三年内免收或者是缓收、减收的政策。此外,还应该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检验、检疫、检测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以提高国内农产品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冯舒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33—35
[2]王晓红,王晶晶.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7—18
[3]汪占熬. 次贷危机传导路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 2009(35):21—22.
[4]赵亚明,马艳红.美元弱势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9(12):45—46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7
根据报告, 巴西出口工业的企业家们表示, 世界经济下滑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市场战略, 同时对出口的前景非常担忧。巴西国家工业联合会经济部主任弗拉维奥·卡斯特洛·布兰科说, 这份报告确认了“危机最坏的影响发生在我们的出口企业身上”。
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出口企业分别是汽车、木材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受影响比例分别达到92%、90%和86%。
此外, 54%使用进口原材料的工业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 特别是巴西货币雷亚尔在2005~2008年期间的不断升值让很多企业都放弃了国产原材料而大量使用进口材料。
论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 篇8
韩国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联系相对紧密,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然加剧了这一变化。年初以来,韩国股市最多时下跌了50.5%,(参见图1)。而韩元对美元汇率今年以来也从935.37韩元/美元下跌至1330.70韩元/美元(11月6日),跌幅达29.7%,最多时下跌了36.3%。其中9月15日之前下跌了15.6%,9月15日之后又下跌了16.7%(参见图2)。从数字上来看,雷曼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至金融危机全面升级之后的一个半月,韩国股市汇市下跌速度明显加快。
外资的持续流出是韩国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9月初以来,外资在韩国股市就处于持续的净卖出状态,从9月1日到11月4日,累计超卖金额超过7万亿韩元(参见图3)。外资的持续做空对韩国股市和汇市都构成持续的压力。
美国的经济放缓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对韩国经济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经济贡献很大的出口在10月份同比仅增长了10%,为13个月以来的最低。今年韩国的经常项目在1-9月经季节调整后出现109.4亿美元的赤字,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赤字,而去年同期为69.5亿美元的盈余。10月份,由于进口增速也大幅萎缩,经常账户当月出现顺差,并且韩国政府预计第四季度也会是盈余,但仍预计全年会有未经季调的赤字110亿美元。10月韩国的制造业信心指数跌至四年低位,连续四个月下滑,而工业生产的跌幅也大于预期。最近公布的三季度GDP环比增长为0.6%,同比为3.9%,也为四年来最低。因此从经济数据上看,韩国经济减缓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韩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一)干预汇市
韩元的剧烈波动对韩国的经济造成了显著的不利影响,而金融危机升级以来韩元的加速贬值和资本外流加剧了这一影响。虽然韩国的外汇管理部门——韩国央行和企划财政部早已表态会采取行动抑制韩元的大幅波动,并在必要时为本地换汇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且也已实际入场干预,但收效并不明显。即使韩国拥有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外汇储备,市场对于韩元稳定似乎并没有很强的信心。
3月以来,韩国的外汇储备连续下降,显示了韩国干预汇率的影响。从3月到9月,韩国的外汇储备共下降了245.8亿美元,而10月一个月就下降了274.2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影响,显示在危机升级后韩国干预的力度也急剧加大(参见图4)。
(二)支持股市
面对股市的持续下跌,韩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撑股市,但是尚未产生明显的效果。
9月24日,韩国即推出限制卖空行为的规定,如将要求所有股票投资人在下空单时,提出其具有交割能力的证明;并将提高借券担保品价值水准,藉以降低不履行风险;同时也将强化作空股票抛盘的信息披露规定。9月30日,韩国政府宣布禁止股票作空,并将上市公司股票回购上限大幅提高为10倍,以协助提振重创的股市。
10月28日,韩国的国家退休基金(NPS)开始入市买入。而11月6日,韩国证交所、股市结算机构和证券及资产经理人协会等团体也同意共同筹资5000亿韩元(3.95亿美元),投入国内股票市场。这些措施将为股市提供一定的支持力量,但效果仍待观察。
(三)援助银行业
随着金融危机加剧和韩元的大幅贬值,市场开始怀疑韩国本地银行偿付短期海外债务的能力。10月初,韩国企划财政部终于承认银行业在筹措美元资金时遇到了困难,将考虑支持银行业的计划,包括担保银行外币债务等。
10月17日,韩国央行宣布将通过标售的方式,扩大通过换汇交易可获得美元的银行范围至所有商业银行,此前只有少数大银行可参与交易。
10月19日,韩国宣布了一项超过130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包括1000亿美元的外币债务担保,另外将向银行和出口商提供300亿美元资金,并协助中小企业取得相当于90亿美元的贷款。韩国政府表示暂时不考虑注资取得国内银行股权,但称如有必要,也可能采取这样的措施,并提供存款担保。21日,韩国政府宣布获得总计1000亿美元外债担保的18家银行名单。30日,韩国国会通过了这一计划。
10月27日,韩国央行行长李成太表示,正考虑买进多达10万亿韩元(70.2亿美元)国内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债券,以协助银行业者缓解信用紧缩问题。
10月30日,韩国与美联储达成300亿美元的换汇协议,希望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韩国央行强调,签定这项货币交换协议并不是因为手中已经没有银弹,而是将之视为备用机制,必要时用来缓解美元融资短缺问题。
此外,韩国还称,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10+3)将争取于2009年上半年成立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以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成立一个区域性监管机构。另外,韩国还表示韩国和中国的财经首长已经原则上同意扩大现有的换汇协议,藉以加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四)刺激经济计划
从9月15日以后金融危机升级开始,韩国推出了一系列的计划以援助中小企业、出口商、建筑商,和刺激实体经济,可以看出韩国提出的这些计划是有针对性的行动,但其效果也还需要观察,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9月23日,计划对持有大量房地产的民众降低部份房产税。
10月9日,提出总额达8000亿韩元(5.596亿美元)的计划,向现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援助,主要采用应收账款保险和贷款等方式。
10月21日,宣布多项措施援助房屋建筑商,包括出资2万亿(15.1亿美元)韩元购买待售新屋,另外3万亿韩元用来购买土地,以协助国内建筑商偿还债务。国营信用担保机构将透过提供信用担保,协助建筑公司更容易出售债券。
10月22日,韩国将允许出口商在收到海外订单款项前,就将该订单的预估外汇收益入账,使他们能抵减外汇相关衍生性合约损失。
10月23日,韩国央行宣布调高提供给当地中小企业优惠贷款的上限,从6.5万亿韩元提高到提高至9万亿韩元(66.1亿美元)。
10月30日,韩国监管当局表示将通过银行贷款,提供数百家小型企业流动性支援,使其得以结算外汇选择权交易。
11月3日,韩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规模14万亿韩元(11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方案。将在2009年扩大财政支出11万亿韩元,并进一步提供3万亿韩元的减税。除政府支出以外,公共企业也将增加1万亿韩元投资,等等。企划财政部表示,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把2009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
除经济刺激方案外,该计划还提出了稳定金融市场措施,包括试着扩大和中国与日本的双边换汇协定,提高外汇稳定基金公债标售额度和给予外币存款和本币存款相同的保证,等等;以及援助中小企业及低收入家庭的措施,包括提供1.3万亿韩元给国营银行业者以协助中小企业,扩增中小企业信贷保证,等等。
(五)韩国央行减息
自8月份升息25基点至5.25%之后,从10月开始,韩国央行已连续减息三次。10月9日,韩国加入全球联合减息行动,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虽然韩国央行暗示减息可能不止一次,且市场也认为仅降息25基点不足以改善流动性和提振经济,但是由于持续减息可能继续削弱韩元,当时即使韩国央行也表示大幅减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在10月27日,韩国央行就紧急减息75基点,并在11月7日再次下降25基点。目前韩国基准利率水平为4%。
韩国减息的目的是防止经济过快滑落。韩国央行当前认为通胀虽然短期可能还处于较高水平,但在明年年中以后将回落到4%以下;而当年全球其他国家很多都在大幅降息,因此对于韩元的压力不大,未来利率变动将视金融市场和经济表现而定。这表明韩国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
三、韩国经济前景预期
金融危机升级以来,韩国已经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2007年韩国经济增长为5%,9月底时,韩国企划财政部预计2008年增长为4.7%,2009年增长在5%左右;10月底时,对2009年经济增长预估已经降到了3%,而在推出11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计划后,企划财政部预计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4%,但是市场认为很难达到这一目标。韩国央行的预估也类似,10月下旬时的预计为2009年增长在3%-4%之间。
9月16日,亚洲发展银行(ADB)曾经下调韩国经济增长预估,将2008年增长预估从5.0%下调至4.6%,2009年从5.2%下调至4.5%。10月下旬时,ADB官员表示可能再次大幅下调预估,怀疑韩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很难达到4%。
与之相比,评级机构穆迪的预估更为悲观。穆迪预计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为4%,而2009年增长只有2.2%。
10月份,穆迪和惠誉都确认了韩国的主权信用评级(A2/A+),信用展望都为稳定。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入,韩元表现持续疲软,市场对韩国2009年的预期进一步下调,其中,韩国央行12月12日表示,2008年全年预期增长3.7%,2009年预计增长2.0%,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经济最低增幅。韩国央行的最新估算与主要国际机构预测数字基本相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银行对韩国2009年增长率的估计均为2%,亚洲开发银行(ADB)则进一步讲韩国增长预估调整为3%。
全球几大投行对韩国经济在2009年的表现也普遍持悲观态度。12月8日,韩联社援引官方数据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几大投行的预期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将进一步打击韩国出口,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仅为约1%。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对韩国经济的预期较为乐观,分别为增长3.1%和2.7%;摩根、美林和巴克莱银行的预期分别为增长1.5%、1.5%和1%;而瑞银集团的预期最为悲观,仅为负增长3%。
总体上看,如果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得到显著缓解,韩国经济将继续面对国内需求严重萎缩以及出口急速下降的双重打击,韩元的疲软走势将持续,可能导致其国内经济大幅下滑。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主要是对韩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韩国股市、汇市下跌速度明显加快,韩国经济减缓等方面。虽然韩国政府采取了诸如干预汇市,支持股市,援助银行业,刺激经济计划、央行减息等一些列救援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如果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得到显著缓解,韩国经济将继续面对国内需求严重萎缩以及出口急速下降的双重打击,韩元的疲软走势将持续,可能导致其国内经济大幅下滑。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9
1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外贸出口的影响
1.1 总额渐趋下降, 规模萎缩
从海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可知, 江苏省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922.7亿美元,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比2007年增长12.2%, 比2007年的增幅下降了5.7个百分点, 这是我国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者”以来江苏外贸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一次低于20%。其中出口2380.4亿美元, 增长16.9%, 下降了8.5个百分点。
1.2 加工贸易比重下降
2008年, 江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60亿美元, 增长8.7%, 占2008年全国总值的57.6%, 比2007年下降4%。截止2008年8月份,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江苏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幅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个位数。 (而此前的增速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而到了2008年的11月, 江苏进出口增速首度出现同时下降的情况, 12月份的情况更为严重, 2008年12月江苏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为100.5亿美元, 下降了17.8个百分点;进口43亿美元, 下降41%;12月份的进出口跌幅分别比11月份增加了6.5%和2.2%。从2008年最后两个月加工贸易的现状, 可以预测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形势将会很严峻。而对于江苏而言, 其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在总出口额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下降将会导致江苏总体经济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
1.3 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2008年, 在江苏出口的产品中, 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1614.1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4.1%, (2007年的增速为27%) , 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7.8%, 所占比重提高了了0.9个百分点。此外, 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的总额为292.2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5.3%, 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1.4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
2008年, 江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011.8亿美元, 增长了12.5%, 比2007年下降了25.7个百分点, 占当年江苏出口总额的76.77%。其中出口1749.6亿美元, 增长12.9%, 占当年江苏出口总值的72.86%;进口1277.3亿美元, 增长3.6%, 占当年江苏进口总额的82.7%。
2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出口影响的原因
2.1 美国等国际市场需求减少
由于江苏是全国对外贸易大省之一, 全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89.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由于全省的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占着较高的比重, 因此出口情况稍有变化就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在出口中, 美国及欧盟等国家是江苏出口的主要地区, 约占总出口的47%。因此, 江苏出口受首发于美国然后波及欧洲等国家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统计数据表明, 美国个人消费开支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国个人开支总额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 。但是此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的商业环境、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 使许多消费者对美国经济前景感到担忧, 对未来持悲观的态度。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显示,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8年11月份的44.7下降到12月的38, 为自1967年以来的最低点。种种迹象都显示出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已受到了重挫。而以往的国际贸易经验告诉我们, 当美国消费减少1%, 我们的出口就会下降5~6%;如果美国消费减少3%, 美国的经济就步入衰退时代, 而我们的出口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2.2 美元的贬值
在此次次贷危机的前后时期, 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对人民币贬值明显。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 连续9次降息, 另外由于受危机的影响人们争相在市场上抛售美元资产, 加速了美元贬值, 再加上有一部分资金为了避开风险而被转移至中国国内市场, 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导致人民币升值。在此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通过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来调节金融市场, 以避免出现因投资过热、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局面, 不断加大紧缩力度。从2008年1月~8月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了6.88%, 占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总升值的32%。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 一方面, 使江苏传统的出口商品 (加工出口商品) 的价格优势丧失, 另一方面, 由于人民币升值速度难以预期, 许多企业不敢接大单和长单。
2.3 发达国家出现新贸易保护主义
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至2009年1月24日, 美国第一次申请失业救济的总人数达到了58.8万人。至2009年1月17日, 美国连续续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达到了477.6万人, 创下了历史新高。因此失业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一个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公众问题。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直指中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壁垒等事件会有所增加。而江苏的外贸出口又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这些事件将会使江苏的出口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2.4 江苏进出口企业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低
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多元化程度较低。2008年, 江苏对欧盟的出口总额为446.7亿美元, 增长了22.8%, 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为534.9亿美元, 增长了39.4%;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 出口总额达到了167.8亿美元, 增长22.2%。虽然近年来江苏对非洲、拉丁美洲等非洲和美洲市场加大了出口开拓的力度, 对拉丁美洲、非洲出口增幅也出现高达41.8%和37.5%的喜人局面, 在对各大洲的出口增速中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高出全部出口市场的平均增幅。但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在江苏出口市场中仍然占着较高的比重。这些会给江苏的出口带来很多风险:一将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的贸易摩擦风险上升;二是出口产品很容易成为贸易摩擦和限制的对象;三是在发生摩擦后, 会使产品处于被动的地位, 缺乏回旋余地, 丧失市场, 使大量企业关门倒闭。因此当此次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严重影响了江苏出口企业的发展。
3 江苏出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3.1 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 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 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 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 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 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 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 抓住机遇, 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减轻出口的压力。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 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 减少企业成本, 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 苏南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苏北地区, 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 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苏北, 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利于出口, 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3.2 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转变升级的步伐, 升级出口产品档次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 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 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事实上,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等国家的消费市场的影响, 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 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 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 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 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 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 以此来减小金融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打造自己的品牌, 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3 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战略
长期以来江苏外贸的依存度较高, 江苏省进出口市场过度依赖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和东盟等国家或地区,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江苏省产品的出口, 虽然近几年来江苏的外贸发展一直在强调市场多元化, 但是至今仍没有多少改变。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 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应该重新寻早新的海外市场, 减少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依存度, 从而降低它们对江苏省出口企业的潜在影响, 金融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 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蓬勃商机。因此, 江苏出口企业应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3.4 寻求新的策略, 以投资带动贸易的形式来寻求国际市场
当前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江苏应继续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市场危机进一步加剧, 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贬值, 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国家企业的估值, 与此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各国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 从而降低了对这些企业收购的政治性风险。这所有的一切都为江苏外贸及其他企业提供了一次契机。江苏出口企业和其他非出口企业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能够更加积极地选择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作为自己并购的对象, 整合他们的优质资源为己所用, 以此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 江苏的出口明显下滑, 出口形势严峻。本文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江苏,外贸出口
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08, (15) .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10
2008年9月中旬, 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 “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冲击明显加重, 外需不足和出口增长逐步放缓, 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08年四季度,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开始得到进一步释放, 出口增长速度迅速滑落, 2008年11月份出现了新世纪进出口各项指标首次负增长。进入2009年, 外贸形势继续较为严峻, 其中2月份出口达到最大降幅25.73%, 虽然在出口退税等多项对外经济政策及措施的作用下, 出口快速下降的势头在3月份得到明显减缓, 降幅为17.1%, 但4月份出口降幅又扩大到22.6%, 5月份出口降幅更是扩大到26.4%, 6月份有所回落, 为21.5%, 7、8月份又开始扩大到22.9%、23.1%, 单月进出口各项指标已连续10个月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本文拟通过建立我国出口的时间序列SARIMA模型来定量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程度, 以克服传统“同期比”方法分析该问题时不考虑出口自身发展趋势的不足。以期得到关于金融危机对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客观认识, 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二、SARIMA模型概述
ARMA模型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 是研究时间序列的重要方法, 由自回归模型 (简称AR模型) 与滑动平均模型 (简称MA模型) 为基础“混合”构成。在市场研究中常用于长期追踪资料的研究, 如:Panel研究中, 用于消费行为模式变迁研究;在零售研究中, 用于具有季节变动特征的销售量、市场规模的预测等。
ARMA模型有三种基本类型:自回归 (AR:Auto-regressive) 模型AR (p) , 其中p为自回归的阶数;移动平均 (MA:Moving Avergae) 模型MA (q) , 其中q为移动平均的阶数;自回归移动平均 (ARMA:Auto-regerssive Moving Avegare) 模型ARMA (p, q) , 时间序列用它的当期和前期的随机误差项以及前期值的线性函数表示, 其中p为自回归项数, q为移动平均数。
运用ARMA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为零均值的平稳随机过程。对于包含趋势性或季节性的非平稳时间序列, 须经过适当的逐期差分及季节差分消除趋势影响后, 再对形成的新的平稳序列建立ARMA (p, q) 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只包含趋势性的原序列, 可表示为ARIMA (p, d, q) 模型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其中AR是自回归, p为自回归项;MA为移动平均, q为移动平均项数, 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若原序列同时包含趋势性和季节性, 则可表示为SARI-MA (p, d, q) (p, D, Q) S模型 (乘积季节ARIMA模型) , 其中d, D分别为逐期差分和季节差分的阶数, 而p, q分别为自回归和移动平均的阶数, P, Q分别为季节自回归和季节移动平均的阶数。
由于我国出口的月度数据同时展现趋势性与季节性特点, 因而本文将采用SARIMA模型的一般形式, 即:
式中:yt为时间序列, μt为随机项, φP (B) 为非季节AR (p) 部分, ΦP (BS) 为季节AR (P) 部分, (1-B) d为d阶逐期差分, (1-BS) D为D阶季节差分, θq (B) 为非季节MA (q) 部分, ΘQ (Bs) 为季节MA (Q) 部分。
三、我国出口SARIMA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同时, 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 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上升。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 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文通过建立我国出口的SARIMA模型, 来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进出口商品国家 (地区) 总值表》。由于我国出口额序列是分断趋势平稳的, 比较集中的结构变化断点发生在2001年中期, 其它断点发生在1994年2月、1996年7月和1997年11月, 它们与很多重大事件相对应, 如汇率体制并轨、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软着陆、加入世贸组织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长期影响因素, 每一次重大事件产生的冲击都会持续到下一次事件的发生。我国出口贸易额序列是分段趋势平稳过程, 无论在计量建模预测方面还是我国出口贸易政策分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段为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的月度数据, 具体模型建立过程由Eviews5.0实现。
图1为2002年1月到2009年8月我国出口额以及经季节调整后的折线图, 可以看出, 在2008年9月之前, 我国出口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季节波动, 符合SARIMA模型建立的数据特征;2003年10月, 由于金融危机暴发, 我国出口处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 多重因素交互作用, 推动出口持续下滑。其发展趋势较2008年9月之前发生了明显改变。为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本文首先利用2002年1月到2008年8月的旅游外汇收入资料建立SARIMA模型, 然后依据该模型得出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我国出口的预报值, 再计算各月实际值与预报值的差额, 该差额即可认为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减少的出口额。
(一) 序列的平稳性及零均值检验。
为消除序列CK的增长趋势及季节波动, 对其进行一阶逐期差分和一阶季节差分, 即得到新的序列为SICK。图2和图3分别为序列SICK的折线图及自相关分析图, 直观来看, 序列的各观测值围绕其均值上下波动, 且该均值与时间t无关;自q>1和p>1之后, 样本自相关系数与样本偏自相关系数落在随机区间之内, 即可以认为序列的趋势性和季节性已经基本消除。同时根据具有平稳性序列SITR的均值以及样本标准差可以得出, 样本均值落入±2s之间, 不能拒绝序列SITR均值为0的原假设。由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可进一步说明序列SITR具有平稳性 (ADF检验值为-10.06, 1%的临界值为-2.60) 。综上, 我们可以认为对序列SITR拟合ARMA模型是比较合适的。
(二) 模型的选择。
由于序列SICK是对序列CK进行一阶逐期差分和一阶季节差分得到的, 因而有d=D=1;由图3可以看出, 当滞后期数k=12时, 序列CK进行一阶逐期差分样本自相关系数与偏自相关系数都显著不为0, 故可得P=Q=1;由图4可以看出, SICK序列的自相关呈现出一阶截尾, 而偏自相关呈现出二阶截尾, 因而取p=2, q=1较为合适, 而模型具体阶数的判断要结合相关的判定准则。此外, 由于相对于MA模型和ARMA模型的非线性估计来说, AR模型线性方程的估计要较为容易, 且参数意义也更便于解释, 因此考虑用高阶的AR模型去替换相应的ARMA模型, 故 (p, q) 的可供选择组合有 (1, 0) 、 (1, 1) 、 (2, 0) 、 (2, 1) 。
对于上述的两个初选模型拟合结果如下 (见表1、表2) :
拟合结果及对残差序列的检验结果表明, 上述模型均满足ARMA过程的平稳条件及可逆条件, 各模型的残差也均满足独立性及正态性假设的要求。比较而言, 第2个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可决系数最大, AIC和SC值都最小, 因此选择该模型即ARIMA (1, 1, 1) (1, 1, 1) 12比较合适。其展开式为:
(三) 预测与比较分析。
利用模型 (*) 对2008年9月出口额进行预测, 即样本外1期预测。把2008年9月的预测结果加入原始出口序列中, 建立新的ARIMA (1, 1, 1) (1, 1, 1) 12模型, 得到新的模型参数, 对2008年10月进行预测, 依此类推, 求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各月的预测模型参数并对我国出口额进行预测。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各月出口SARIMA模型预测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预测值与相应实际值的差额即可认为是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减少的出口额,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从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我国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出口额急剧减少, 其中2009年2月最为严重, 出口额较预测值的最大减幅达到45.30%。2008年以来, 我国出口处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 多重因素交互作用, 推动出口持续下滑。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外需不足和出口增长逐步放缓的局面, 为稳定出口增长, 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国家采取了多项对外经济政策及措施。从对外贸易政策看, 针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的产品出口问题, 主要采取调高出口退税率及出口关税等措施。自2008年8月以来, 国家已7次调高出口退税率, 同时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钢材、铝材、化工及粮食类产品的出口关税或特别出口关税。从对外金融政策看, 主要采取了调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国际双边货币互换等策措施。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多种措施,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上调出口退税率,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 连续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取消了贷款的规模限制, 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 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随着外需萎缩的影响凸显, 2009年我国出口形势极不乐观。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与“同期比”方法相比较, 利用SARIMA模型预测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程度, 由于其充分考虑了时间序列自身的趋势变化, 因而预测结果会相对“严重”, 当然这也相对比较准确和客观。由于建立SARIMA模型是以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发生重大变动为前提,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ARIMA模型在测算重大突发事件对经济序列影响中的使用和推广。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我国经济在一个短期内面临经济增速减缓的风险, 长期面临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巨大压力。为了防范经济持续下滑, 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本文的预测结果是实际值较预测值减少的幅度, 与同比下降幅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台的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应, 稳定了出口增长, 避免了下滑势头过快的局面。
虽然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方面出台了很多及时的政策措施, 目前政策效应显著, 但是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我们必须政府与企业联手, 共度难关。
(一) 政府着力引导解决出口受阻问题。
首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 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出口受阻问题;其次, 对企业加强出口情况监控和考核, 引导、支持和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出口;最后, 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 着力打造特色原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链, 加强能源类产品 (煤炭、天然原油、煤油) 、直接原材料产品 (钢铁、有色金属) 、高新技术产品 (机电设备) 等相关上下游产品间的供应链协作, 进一步加大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的出口。
(二) 抓住机遇, 在应对危机中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 应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 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层次, 在应对危机中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 从根本上寻求扩大出口的长期发展途径。
(三) 探索创新产销区合作形式, 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产区企业与国外销区企业积极开展产品购销贸易、代收、代储、代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搭建销售平台, 积极举办各种类型产品推介会, 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
(四) 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工作。
在做好企业出口统计工作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企业执行出口流通统计制度的督促和检查, 实行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有效监测和预测, 健全出口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统计调查质量。
(五) 及时调整政策, 采取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
策措施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首先, 运用多种货币工具, 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降低出口收汇风险。其次, 密切关注出口统计数据, 建立预警机制, 对出口政策的潜在风险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第三,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灵活的出口政策效应评价体系, 做到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Hylleberg S.Modeli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Har-greaves, C P. (e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cointegr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54~66
[2].Ghysels E, Lee H S, Noh J.Testing for unit root s in seasonal time series[J].Journal of Economet rics, 1994, 62 (3) :415~424
[3].Miron J A.The Economics of seasonal cycles[M].Massachusettes:MIT Press, 1996.176~189
[4].孙玉环.基于SARIMA模型的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J].旅游科学, 2006, 2:18~21
[5].王振全, 田延宾, 汪寿阳.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2
[6].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时间序列X12ARIMA季节调整.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7].Philip Hans Franses.商业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王丽娜等.基于ARMA模型的经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1) :133~136
[9].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10].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和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1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环境
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美国民众超前的消费观、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处理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7年美国最终爆发了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等。英国《经济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受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至少倒退10年,由此可见次贷危机的危害程度之深。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国际市场环境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强,而美国作为国际市场中的金融霸主,自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飞快的速度对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进而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包括多个国家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导致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以股市暴跌、资本外逃、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出现偿债困难作为主要的表现,是在国际范围内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体中的重要构成部门,国际金融危机自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对很多企业和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冲击,加剧了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力度,降低了相关公司的经济利润收入。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和顺应公司当前经营状况发展的需要,很多公司和企业纷纷采取裁减员工这一措施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而提高了世界上的失业率。以美国为例,美国2006年6月的失业率为4.67%,2009年的失业率上升到10.10%。失业率的上升大大降低了人均收入,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的缩减,因此对出口产品的需求降低,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伙伴,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份额的60%。美国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源头,本国的经济发展自然受到重创,导致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减低当前消费,因此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调查显示,欧洲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倒退了7年或者更多,例如受商业投资和家庭需求下滑的影响,意大利2009年GDP较2008年下降5.0%,导致欧洲一些国家从中国进口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减少。日本因其国土面积比较小、自然资源匮乏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又临近日本,运输成本便宜,使得日本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对象之一。日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大幅度贬值,造成中国对日的贸易规模大幅度下降。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总额为82029.69亿元,比2008年的出口贸易总额100394.94亿元,同比下降18.29%。
(二)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加速国际订单的转移
中国因劳动力资源和原产料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出口的产品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品价格低,因而出口成本价格低廉也是近年来中国产品深受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欢迎的原因所在。资本撤离、国内储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击了美元汇市以及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石油和黄金的价格上涨使得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同于以往在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中美元的暴跌,而是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快了美元的贬值速度。美国为了刺激本国贸易出口市场的发展,实施了降低美元利率这一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抢占国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引起美国的不满。再加上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外贸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感到了不安,因此在国际上形成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提高利率这一局面。人民币的升值虽然具有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等积极影响,但是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的紧缩性的政策形成了矛盾,最终造成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国际订单正在向比中国出口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出口信用风险增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公司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了增加公司的出口贸易数量,一些企业和公司將传统的货到付款的结算方式改变为赊销结算的方式,造成将进口国家的债务负担转嫁到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常面临着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再加上融资难度的加深,造成很多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从而使得我国出口企业中有很多债款根本无法进行收回,严重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一方面因为赊账无法收回;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企业的经济利润大幅度降低,因此我国很多出口企业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进而采取贷款的方式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但是进口方一旦无法按期还款或者破产,就会使得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按期还银行的贷款,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nlc202309081110
(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指的是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一国的贸易行为对另一国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而产生的摩擦,主要表現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高于进口贸易总额,即贸易顺差大于贸易逆差。由此可见,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自然扩大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产品需求,为贸易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简而言之就是僧多粥也多,因此大大减低了贸易摩擦的发生频率,但是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呈现疲软状态,势必会带来国内外市场产品需求的减少,造成僧多粥少,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从而发生各种冲突。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加剧了贸易摩擦。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产业的发展,通过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政策来抑制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大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从而使得贸易摩擦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起,中国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当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范围单一,主要以欧美等贸易大国为主,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或者这些贸易大国的国内经济市场发生波动以及对华贸易政策发生改变,就会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贸易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除了需要保持对一些贸易大国出口贸易数量外,还应该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降低某一个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实现出口贸易风险的分散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拉丁美洲、南亚、南非等一些国家的经济也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这些国家同样有着广阔的经济市场,值得引起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应该在结合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市场进行严格科学的调查分析,制定出既能满足当地国家的市场需求,又能体现我国出口企业发展优势的出口贸易方案,实现贸易渠道的多元化,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问题。除此之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缩小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的差距,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数量,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阻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首先,可以从产品的生产区域进行转移,将产品的生产地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转移到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中西部地区,降低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从而降低出口成品的成本;其次,加强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和一些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进行共同合作,为产品的加工提供人力支持。这样做不仅能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也能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贸易交流合作的双赢;最后,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之所以成本增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口税收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
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策,关键在于改变当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和原产料产业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有效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前随着东南亚和南非等国家的兴起,这些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减少的背景下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出口产品产业的转型和升值是迫在眉睫的。首先,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重视,加大对科研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企业内部,从而为出口企业的转型提供技术保障;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型产业的扶植力度,对企业科研创新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完善出口配套政策,更应该为出口企业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不灵、技术不足等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这个难关,为以后出口产品产业的转型保留实力。
(三)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针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应该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首先,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学会利用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力;其次,中国应该加强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对话,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促进公平、公正贸易规则的构建和出台;最后,中国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深受贸易摩擦的困扰,除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管,制定出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从而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减少贸易摩擦。除此之外,国际贸易市场的维护和建立需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努力,应该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降低金融危机对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订单转移加速、出口信用风险增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影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从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三个方面做起,以此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健康快速的增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平,张倩,胡志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8).
[2]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3]何毅,申晓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机遇[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9).
[5]耿颖.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6).
作者简介:包万能(1992-),男,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 篇12
主要问题及成因
作为我国物流市场主要力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了一系列日益突出的问题,徐州香山物流也不例外。目前香山物流公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业务量明显下降;运营成本高,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竞争激烈程度增加。香山物流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服务质量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与大型物流企业抗衡,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金融危机对香山物流的影响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资金压力大等方面。
徐州作为中国铁路的枢纽,香山物流的货物运输离不开铁路运输及公路运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运输环节业务量大幅度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虽然运输的成本在上升,但由于货物量减少,运输力相对过剩,运输空车率高,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增加,运价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企业压力不断增大。
据相关统计,徐州物流企业中包含仓储业务的很少,香山物流就是其中一家较为大型的一体化物流企业。依靠仓储周转创造效益的香山物流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以外贸为主的仓储业务量大幅度下降,主要体现在客户减少、出租率下降、租金下跌、大量的仓库资源闲置、货物周转率降低等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土地使用费改税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影响,导致香山仓储的运营成本大量上升,堆积在仓库的货物无法及时创造周转价值和时间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香山物流带来了停滞效应。
随着徐州加工制造业和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将物流配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而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加工制造业的生产量和交易量明显下降,导致香山物流服务于加工制造业的业务量减少和订单周期延长,而且制造业利润降低会通过压低配送价格而降低成本,进一步挤压香山物流配送的利润空间。
资金压力大,不良影响扩散。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家货币政策从紧、企业利润下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香山物流出现了发展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困难、利息成本增大等问题,再加上现在物流企业都是先行垫付运费或者商品资金,受到委托企业的影响,很难及时实现资金回笼,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出口业务量下降,给徐州香山物流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剧。迫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迫使徐州香山物流要迅速做出反应,物流作为配套产业,当配套对象转移时,反应要快,动作要灵敏。用内需带动商贸流通,从而推动物流的发展,是香山物流逐步摆脱过分依赖外贸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果说金融危机是一次灾难,倒不如说是一个机会,是一个使产业升级的机会,体现在金融危机带给香山物流的压力,促使香山物流从内外部管理和理念上,改善企业运作的水平。
徐州香山物流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问题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毫无保留的显现出来,比如成本控制能力、到货准确度低下、缺少诚信机制等,导致客户投诉不断。在未来两年,预计国内将有一批中小物流企业面临倒闭,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徐州香山物流要想在大浪淘沙的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成为行业内的强者。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行业洗牌后,徐州香山必定能增强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
徐州香山物流位于市区以东的食品城内,食品城是一个集批发和零售为一体的徐州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那里有很多物流企业潜在的客户,比如烟酒商贸公司,干货批发公司,百货商贸公司等,都是需要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的客户,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实体经济企业遭到了重创,但对于这些小型商贸公司来说,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香山物流也不会象其他一些物流企业那么损失惨重,这就是物流企业所必须重视的针对性。
徐州香山物流公司不能提供全国性物流服务,原因是没有统一的开放式的信息平台,无法实时监控并设计流程。这就要归咎于我国没有规范的行业管理,行业立法也不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的整合也不够,各地方政府、各相关部委的物流发展规划难以彼此衔接,从这个角度看,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物流行业才能继续良好的发展。
物流企业之间的整合,目的不仅限于单纯追求扩大规模,从徐州香山物流来看,必须要着重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香山物流的自救措施
改善企业管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徐州香山物流更应该积极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方式,创新服务功能;重新确定市场定位,优化业务运行方式,提高业务运行效率;加强成本管理,整合资源,提高资金流动性,避免因资源浪费造成的资金流短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行业整合的契机,兼并重组,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时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改造升级,将企业做大做强。
增加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回笼。减少应收款项,加大追款力度并注意客户的动态,非常时期非常小心,回款的状态关系到公司的正常运作,现金流决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要有防范意识,对每单业务都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风险的发生,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加强印章管理,对客户进行甄别,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付款买单客户一定要事先声明,同意公司在提单释放前有权留置所有单据。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徐州香山物流依靠自己的能力创建强势品牌,搭建自主生态系统,注定是一条价值最大化的出路,可以不断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徐州香山物流有限公司只有保持创新意识,坚定的将创新之路一路走下去,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物流供应链。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全球产业链上地位的逐步提高,进入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在赢得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直以来,徐州香山物流有限公司走的是粗犷发展路线,以低成本为核心战略,近年来,随着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徐州香山物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事实证明,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间物流供应链已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源,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将给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徐州香山物流也不例外,只要掌握了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才可以在以后扭亏为盈,将劣势成功转换为优势,以保证香山物流健康稳健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金融危机下,香山物流必须审时度势,以变革保生存促发展。其中物流人才是变革的动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和观念的创新,工作模式的转变都有赖于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引进。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比引进新的物流人员更有意义。
【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影响】推荐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08-02
全球性金融危机06-02
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10-16
IMF为全球过度举债敲警钟 债务规模高于金融危机时水平08-29
全球金融观察室07-27
全球金融资本主义10-23
金融专业全球大学排名09-09
经济政策与金融全球化10-08
金融危机经济影响06-21
金融危机对国税收入的影响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