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口贸易经济

2024-06-13

转口贸易经济(精选12篇)

转口贸易经济 篇1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式涌入我国。然而, 我国经济在同国际经济接轨的适应期时,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 对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等中小企业而言, 是一次毁灭性打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加入国际竞争, 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 究竟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 这有赖于我国制定和选择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说, 发展国际贸易, 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压力和竞争, 而如何把握时代给予的机会, 把握国际经济的发展机遇, 这也完全依托于我国对对外贸易战略的正确选择。

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 经济一直呈跨越式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步伐在不断加大、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 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取得优势地位,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一、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 长期的贸易顺差背后却并不容我们乐观, 通过分析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的出口商品往往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出的商品, 劳动附加值低下, 我国长期的贸易出口额是通过数量取胜, 这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若不能及时得到扭转, 我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甚至到最后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 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向发达国家看齐, 将知识价值转嫁到产品的价值当中去, 这也将会是我国今后出口的方向之一。

二、扩大并优化进口结构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经济落伍与时代发展潮流, 而为了赶超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国外产品的进口, 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实际上, 一个产品从设计、加工、生产再到最终销售, 产品上的附加值是通过一道道工序加工生产并附加上去的, 我国若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这些产品, 并保持学习的态度, 从这些产品身上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 这无疑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除此之外, 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内地,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打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会刺激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改进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因此, 进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本土经济, 但是, 我们也应当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进口商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带来压力, 刺激他们优化产品, 进而让来百姓用上高性价比的好商品, 享受到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对外贸易战略化升级

通过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的增长仍然主要是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陷入瓶颈。而为了有效扭转上述颓势, 笔者认为, 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应当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 通过增设科研基金,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际上, 我们不应当盲目悲观, 我国也有个别的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 例如我国的中兴公司以及华为有限责任公司, 这两家企业的产品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它们的科技性含量很高, 它们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若我国可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联动机制, 让这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去扶持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那么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就是要依靠我们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调控“看不见的手”, 若能通过财政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的方式, 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那么可以预见, 我国经济必然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结束语

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加入国际经济贸易既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也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我国出口额虽然一直位列世界前三, 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出口结构处于劣势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 在对我国出口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前提之下, 如何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 如何选择对外贸易战略, 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总结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优化进口结构以及实施我国企业的战略化升级等措施, 以期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比较优势陷阱[J].国际贸易, 2010.

[2]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 国际商务, 2012.

[3]刘恒, 陈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反思[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转口贸易经济 篇2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4、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5、转型时期的政府调控与市场定位

6、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通胀治理

7、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

8、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

9、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与路径研究

10、自主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

11、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配置研究

13、珠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研究

14、深圳高科技企业融资状况的经验分析

15、大学学生自由选课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博弈的视角

16、深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现状的研究

17、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中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18、通货膨胀与货币的关系

19、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

20、通货膨胀预期下厂商定价策略研究

21、经济学视角中的国际气候合作问题

22、当前我国汇率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研究

23、有效化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研究

24、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的产业发展研究

25、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26、利用外资与特区经济发展

27、新时期经济特区转型研究

转口贸易经济 篇3

分析经济形势须重点关注欧盟和美国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有可能停滞,主要世界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甚至面临着下滑的危险,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在明显增加。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紧密地关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两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和和美国的经济变化的情况。欧洲的经济形势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和蔓延,处在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而美国当前在削减财政赤字和控制债务过快增长方面,也面临着重大政策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特征的急剧增长,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都有了负面的影响,必须给予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

四项措施有助于抵御经济风险

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遇到的挑战甚至更为严峻,为改善财政状况,恢复经济的增长正常的态势,它们不得不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不得不削减社会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公众的工作,使得形成合力来应对挑战确实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此时,我们就要特别反对以邻为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不但伤害了别的国家,也严重伤害了自己。

要增加信心,同舟共济,妥善应对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危机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的世界经济总体保持了增长态势,世界各国特别是G20国家的政府能够及时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使得危机能最大范围地得以控制,经济复苏从而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得以实现。但目前实际,有些国家财政确实是十分困难,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而货币政策松动的余地也不大。这样,就需要我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握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增强市场的信任度 对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最后取得的成果,我们要看市场的反应,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防止出现政府的政策措施与市场的反应出现落差,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政策承诺准确地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经济调控行动,增强市场的信任度,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的信心非常重要。

把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中长期的财政整顿计划有机结合 从中长期来看,财政整顿非常重要,因为一个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实施良好的经济政策的重要前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最关键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经济的增长才能最终有利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

对外经济贸易数据 篇4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

1.截止2011年3月底, 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16 578家,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 815.17亿美元。2.此表数据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数据

金额单位:万美元

转口贸易经济 篇5

一 择校

我的择校过程相当坎坷。去年大概三月份的时候,就进入了考研准备。当时在晚上搜集了不少信息,初步决定报考南开大学的世界经济学。刚开始时,大家都是热血澎湃,非名校不选,我当时也处于这个状态。而最终准备了半年后,压力太大而放弃了。实际上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有些好笑。经济类好的985高校只有那么几所,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南开、武大、厦大,再其次是中山、南京大学,其他的985要么偏工要么偏理,而如北大、清华等名校,竞争压力大,除非你实力强大,很难考上。再说理工类985,虽然有名气,但就业不一定比211财经类高校好。所以,像我这样出身不好的同学,如果不想冒险,211财经类学校是好的选择。财经类首推地理位置好、就业也很好的对外、央财、上财,其次是西财、中南财经、暨南大学等。我当时九月份就是这样确定考对外的,现在想想我的选择很对,对外很适合我。

二 初试

数学

报考经济类院校,可谓成也数学,拜也数学。从一开始准备考研,数学就是重点。我最终数学考了136,虽然没过140,倒也不差。我是三月份开始看数学教材,高数用的是同济的,概统是浙大的,线性代数也是同济的,这基本教材很经典,当时我系统的把书看了一遍,并且很认真的把课后习题做了一遍。看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把忘了的基础知识捡回来,还是锻炼自己运算能力的时候。我当时做过的题都坚持计算出结果,事实证明,这个好习惯很好,后来我基本不会在计算上出错。我用了一个多月把教材看完了,然后就开始啃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这本书我从四月中旬开始看,到六月底才看完一遍,进度有点慢(当时还要准备本科考试)。第一遍我强迫自己不看解答,动手做题,确实不会的再看答案,分析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就这样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来了。暑假两个月是我效率最低的两个月,也最终导致了我换学校考贸大。当时报了政治和数学辅导班,光上课就用了一个月时间。再加上我中间回家一趟,压力大病了半个月,我最后暑假只把数学全书再看了一遍,效率之低,可见之。其实暑期强化班完全可以不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浪费了不少时间,还不如自己钻研。

我觉得我的数学真正得到提高是在暑假后九月份开始。九月后,学校确定后,我也定下心来,开始进入状态。当时做了一套真题测试,我大受打击,开始着急。我自己又看不进去全书,于是买了李的660题,想通过做题巩固。当时我很认真的做了每一道题,虽然全是客观题,我都写上解答过程,做得很踏实、认真。实际上,就是把这本书做完,我开始看到希望。对660题进行整理后,很快到了十月。我开始做数学真题,用的还是老李的真题。我从97年往前做,第一天卡时间模拟做完后打分,然后分析错题,再自己试图做一遍,然后才看答案,第二天再整理错题。我大约用了一个月把真题做完了,刚开始做得不是很顺利,但后来感觉越来越好,每套都接近140分,当时很兴奋,信心就上来了。做完真题,就是400题了。这也是李的很经典的模拟题,难度很大,但做完后,就会脱胎换骨。这套题一共有十套,我是每套用三天时间,第一天卡时间做,第二天对完答案重新做不会的和做错的,第三天总结,把以前做过的真题和400题一起总结。做完400题就到了十一月底了。十二月是冲刺的一个月,早就听别人说真题很重要,至少要做两遍,才能体会其精髓,我也不敢怠慢。于是将真题拿出,这次我是分版块做的,不是一套套做,李的出后半部分已帮你分好

快,很好。我又仔仔细细的将真题做了一遍,总结规律、题型、解法,大约用了半个多月吧。此后,我又将400题拿出来一套套做,并且将大题解答过程工工整整的写在本子上。这样就到了考试了。

英语

关于英语我没有多少经验。因为自开始备考到最后,我没有背过单词,做很多阅读。因为一直英语不错,我没有花多少时间做英语。上半年就买了张剑的150基础版做了,就开始做真题,真题第一遍做得很仔细,期间也买过张剑的150篇冲刺版阅读,不过没做多少。总之,英语真题很重要,至少要做三遍以上。

政治

可以说政治是我准备得最没底的一门,最终考了73完全是幸运。政治大纲解析是9月中旬出的,我从那时开始准备的。买了大纲解析后,在买了徐之明的梯度,看一节大纲做一节习题。大纲很繁琐,做题帮助我们增强理解和记忆。徐的书分基础篇和提高篇,我看第一遍大纲解析是做的基础篇,用了一个月才把书看完了一遍。此时已是十月中旬,我开始看第二遍,并把提高篇做完。经过这个过程,我已经对政治有个框架,基础的选择题会做。政治100分,选择题50分,主观题一般人只能拿30分左右,所以要过70,选择题很重要。可以说准备政治的初期,就是狂做选择题。我在十一月份时又买了任汝芬的序列三,上面有时事和选择题,不错的一本书。选择题,尤其是哲学选择题要靠做题理解。有的人说那大题怎么办?其实,大题比选择题简单。考前半个月会有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和海天的小册子,把那上面狂背,大题30分以上没问题。我当时那几本书一下来,我每天下午只背政治。

815经济学

有的人说,考贸大专业课很难。其实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人而异。如果您英语底子很好,那么你就比别人有更大的优势。因为50分翻译,你只需考前一个月训练一下,完全没问题,不会给你拉分。

再说经济学,有四本指定参考书。其实就三本,多恩的宏观,没时间不看也行,有时间,大致看一下就行,基本不会考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风险;贸易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周定溶(1956-),女,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2-03

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护正常国际贸易交易的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调整器,还能有效地防范因别国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2011年对外贸易总额3.64万亿美元,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贸易主导权还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贸易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客观地认清危及贸易安全的风险所在,科学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及中国贸易安全的风险

1.对外贸易依存度大,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

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一方面说明我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85%上升到近些年的6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增大。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全面衰退,使我国出口市场大幅萎缩,如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较2008年下降16%,当年的GDP8.7%的增长率中出口为负3.9%,主要依靠投资与消费才避免了经济的严重下滑。中国的石化、钢铁、船舶、建材、电信、电力、航空等产业,几乎全套生产和运营设备都是引进的,零备件都是进口的。支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能源资源进口都在世界前列,巨额利润流出本国不说,一旦发生战争,外国停止供应,我们的很多重要产业都可能停止运行,造成中国经济瘫痪、交通停顿、社会动荡。

2.效益低,替人打工还替人受过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东莞企业平均利润率跌至2% 。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价值链的低端,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6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外国企业从中赚走了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品牌费、管理费,留给中国的只有低微的利润、税收和工资。比如,苹果公司的许多手机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如果一种高端款型的售价是750美元,中国能拿到25美元就不错了。中国主要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资源消耗换来的贸易顺差竟然成为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达近30%。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口商会粗略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还待时日,东南沿海一些企业在订单持续减少、面临原材料涨价、贷款难、环境合规成本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许多小型制造企业已到了经营不下去的地步。

3.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形势更为严峻

目前中国的出口占全球的10%,但遭受的反倾销案占到全球的40%,反补贴案占全球的75%,遭遇的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非传统的贸易摩擦强度大增。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的热点。前不久美国修改反补贴法,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从此有法可依。以前中国国际贸易纠纷主要发生与发达国家之间,现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急剧上升,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贸易摩擦增多使我国出口形势变得严峻,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4.资源瓶颈制约突显,生态环境堪忧

中国对外贸易60%是加工贸易,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外商投资企业也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持续增长瓶颈制约突显。近年来氧化铝需求50%依靠进口,铜矿需求 60%依靠进口。2009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1年5个前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2%,首次超过美国(53.5%)。中国的大多数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石油出口国,几乎所有的进口石油都要经由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能源与运输安全受制与人。中国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进口铁矿石数量也自2003年后占据世界第一,2010年进口铁矿石依存度达70%,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却不拥有定价权。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连续2年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中钢协多次强调“高昂的进口矿价是榨干钢企利润的一大主因”。在中国的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因成本和技术的原因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污染企业国外跨国公司也榜上有名,从2006年10月的33家,到2007年6月的80家,再到2010年的百余家,在华违规污染的跨国公司数量迅速攀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贸易安全的对策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只有一个国家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结构合理,国民经济才有较高的安全状态,才具备防范国际贸易波动的能力。高科技及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使中国彻底走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低效益及受制于人的困境,冲破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与市场的垄断,并以此提升传统的产业水平,带动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合理产业格局。现阶段特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增加投入和各种政策,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引导跨国公司把高新技术的研发环节和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在合作中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和超越。积极鼓励研究院所和大学、企业联合研发,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性与商品化程度,促进科技优势迅速转变为产业及市场优势,力争在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要改变我国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应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手段。从增值幅度看, 制造业一般在2%至5%、最高不超过15%,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则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从环保看,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 。作为服务贸易整体,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而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运输等项目,也处于逆差状态,反映出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而且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已进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新阶段,这也将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因此,要把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机遇,作为重中之重。第一,要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保障。第二,要把“外引内训”服务外包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尽快出台相应措施。第三,要把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作为重要策略,把投资、并购国外中小服务外包企业作为重要导向,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实力。第四,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尤其在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性服务业外包基地,开展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医疗服务等服务外包项目,构建针对全球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各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品牌。

3.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外部的贸易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绕开各国的贸易壁垒,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由传统的出口转为到东道国直接投资,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进行海外并购具备了较好的条件,比如我国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有望成三大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稳步进行、海外经济仍未复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提升等。第一,要选好投资领域,从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发展角度看,海外投资有五个方面可重点关注:一是地下资源;二是地表产品;三是资源类加工;四是发达的装备技术;五是建工业园区。第二,应充分调查论证,准确选择海外目标市场,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和相关产业发展、市场辐射以及宗教文化生活习俗都应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第三,加大支持与扶助力度做强中国的跨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国际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角,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可以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建厂,将富裕的设备和劳动力转移过去,既可回避贸易壁垒,还能降低成本。也可到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开设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智力资源,迅速弥补技术差距。第四,抓住机遇进行海外并购,这是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和高级要素的重要途径。由于跨国并购具有经营风险、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政府应以“商业外交”思维来对待海外并购,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海外并购能够得以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

4.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事实证明,一个完全外向型的国家,经济上发展是不稳定的,政治上也将受制于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内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目前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国民消费预期脆弱的现实下,撬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占消费群体80%以上的中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充分调动政府投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积极性,适度扩大全社会再生产能力,充分创造劳动岗位,以实现中低收入者家庭收入的稳定增长。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劳动利益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来缩小贫富差距。第三,要把尽快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目前农村2.1亿多个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相比城镇市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与过低的消费率共存,这一矛盾能否顺利解决对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改革,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一些社会保险制度,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促使一些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第五,我国的民族企业应针对中国的国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地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并打破国外跨国公司部分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参考文献:

[1] 张弘笙.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新趋势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0,(52).

[2] 岑鹤、吴茜茜.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J].商场现代化,2010,(06).

转口贸易经济 篇7

1 加工贸易相对于一般贸易的利弊分析

1.1 优势

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 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 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生产方式。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加工贸易充分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 参与世界分工。它有着一般贸易所没有的优势:

(1) 技术溢出效应显著, 加速高技术人才本土化。一般贸易进口品大多数为最终消费品, 不参与生产环节, 对生产起不了指导作用。但是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商品进入生产后, 工人可以进行模仿, 学习, 再创造, 促进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则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 积极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 不断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我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 扩大我国比较优势范围。产业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比较优势范围, 一般贸易下我国的比较优势限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是加工贸易允许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环节, 深化了我国国际分工的范围, 马欣 (2011) 通过改进比较优势模型, 得出产品内分工使得生产链条拉长, 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最终产品上, 而且体现在产品价值链环节,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发挥比较优势。

(3) 创汇能力强。据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国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贸易顺差的扩大可以使得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 贸易顺差弥补我国的投资, 外汇缺口。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 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的顺差远远大于逆差, 有一些年份甚至弥补了一般贸易的逆差。

1.2 劣势

加工贸易以上优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得到体现, 但是它“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 也使得它自身存着许多不足:

(1) 附加值低。我国大多数加工企业核心技术不强, 竞争力弱。加工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深, 附加值不高。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的收益主要来自加工费, 其中来料加工收费只有7%~10%, 而进料加工也只有15%-20%, 提高商品附加值, 使商品结构往微笑曲线两端上升仍然是我国今后加工贸易升级的重点。

(2) 企业规模小, 产业关联度不高。在我国对外贸易500强的企业中, 加工贸易企业所占的比重很低。一方面我国加工企业的规模经济不突出, 另一方面加产品的加工链条短, 导致对上下游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对产业调整的拉动度不高。

(3) 污染严重, 贸易摩擦大。加工贸易业务往往来自于承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 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刘婧 (2009) 实证得出加工贸易出口额是导致污染废水排放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贸易顺差逐年攀升, 使得贸易摩擦日渐加剧,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年我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67起, 涉案金额59亿美元。

通过上述阐述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有利弊。下面通过eviews 6.0定量分析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更直观的角度阐述两者的差别。

2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2.1 模型说明和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分析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建立如下模型:

GDP表示历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YE是历年的一般贸易出口额, JE是加工贸易出口额, JM是加工贸易进口额, 取对数是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

数据范围从1981年到2010年, 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均以现价表示, 单位为美元。通过前期分析,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所以剔除了不显著变量“一般贸易进口额”。

2.2 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首先做单位根检验, 检验的变量为INGDP, INYE, INJE, INJM, 滞后项根据SIC准则, 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变量都为一阶单整, 由于原序列不稳定所以不能直接用最小二乘法回归, 必须协整检验四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本文采取适合于多变量的johenson检验。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协整分析选择了有截距和确定趋势的协整方程得出:

注:加“*”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2表明4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得出回归方程

调整的R2=0.982480F=524.3764

由括号里的置信水平5%下的概率可知三个变量都显著, F的值比较大, 说明整个方程显著, 调整后的R2表明方程拟合效果好。通过回归方程可以看两种贸易的出口对GDP都有促进作用, 加工贸易的进口对GDP有反向作用。根据方程的系数可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每增加1%, GDP分别增长0.78%和0.71%, 但是加工贸易进口每增加1%, GDP减少0.81%。一般贸易进口对GDP没有显著关系, 可能是由于一般贸易进口的都是最终消耗产品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

2.3 脉冲响应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模型可以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根据AR根图看出所有的点都落在圆圈内, var模型是稳定, 可以进行脉冲效应分析。由于Cholesky分解严重依赖变量的次序, 本文运用广义脉冲响应模型, 其中横轴为表示冲击的滞后期间, 纵轴为响应程度, 实线代表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由图1可知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给GDP带来的冲击是相似的。若分别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一个正冲击, 第一个时期对GDP都有负响应, 但随后立即上升, 在第二期就已经有正效应, 第四个时期已开始趋于平稳, 这说明加工贸易进出口对GDP的影响程度相当。这是因为在初期加工贸易仅仅是简单的粗加工, 附加值非常低, 优惠政策在初期效果不显著, 由于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比较优势范围, 增加我国就业率, 后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提升了加工贸易的竞争力, 所以后期GDP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若在本期给一般贸易出口 (YE) 一个正向冲击后, 会给GDP带来同样方向的冲击, 到第三期后开始稳定, 从图中可以看出YE, JE, JM在四期后对GDP拉动作用不相上下, 即可以得出出加工贸易进出口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相当。

3 结语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 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析得出加工贸易的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对GDP的影响不相上下, 我国近十年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也来源于这两种贸易的平衡发展,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贸易刚好弥补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局势, 所以在政策上我们应该鼓励两种贸易的平衡, 并且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意企业的选择, 改善商品结构以及利用我国前期的积累资本加强人力资本培养, 从根本上实施产业升级政策。

摘要: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一直备受争论, 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1981年到2010年的数据做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模型检验得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出口对GDP贡献程度不相上下,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两种贸易方式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脉冲响应

参考文献

[1]朱启荣, 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已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06 (6) .

[2]杨志龙.浅析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综合管理, 2009 (2) .

[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明, 胡兵.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4) .

[5]黄斌全, 熊启泉.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机理[J].国际经贸探索, 2009 (9) .

[6]李瑞琴.产品内内贸易与传统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那个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世界经济, 2010 (3) .

[7]刘婧.我国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8) .

[8]马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1.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篇8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 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 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 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 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 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 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 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 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 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 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 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 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 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 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 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 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 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 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 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 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 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 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 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 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 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 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 凸显了综合效益; (2) 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 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 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 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 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 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 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 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 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 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 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 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 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 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 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 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 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 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 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 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 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 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 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 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 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 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这些高新网络类技术, 不管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抑或企业的实际生产。网络的应用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 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各项经济发展和建设。在当前社会, 网络相关的经济模式已逐步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信息特征的世纪,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在将来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结合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发现网络经济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就目前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一定的研究及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杨丽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4) :147-148.

[2]芦笑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 2011, (9) :12-13.

转口贸易经济 篇9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经济发展,高等院校

贸易经济专业 (代码为020106W) 是1998年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 也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2010年教育部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修订一稿) 》拟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 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 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 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 我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 (不含国际贸易) 人才不足4, 000人, 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我们认为需要更多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扩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近10年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 消费需求持续低迷, 国内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 而消费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 且至今仍未出现拐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严重失衡。这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模式, 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的, 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影响国民经济质量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今后,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转移到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的轨道。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转型必然导致国内消费规模和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 国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 流通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流通业的大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流通专业人才, 这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因此, 需要更多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二、实现国内商品顺畅流通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是生产和消费顺利实现的必要途径,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在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目前, 我国流通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梗阻问题, 商品流通不顺畅, 造成商品流通速度比较缓慢甚至造成部分商品浪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我国的GDP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目前GDP总量已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已达到3万元, 绝大部分GDP需要通过流通媒介来实现。但是, 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秩序仍不很规范, 经常出现一些乱象, 如疯抢商品、囤积居奇、个别商品价格被投机者人为操纵出现暴涨暴跌等。例如, 2009~2010年全国多地发生过大蒜、生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 短短一年多内最大涨幅超过10倍, 被消费者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乱象阻碍商品顺畅流通, 影响居民消费需要的满足。要解决流通梗阻问题, 实现商品顺畅流通, 治理流通乱象, 保证流通的正常秩序, 需要大量深谙商品流通的专业人才运用流通规律从事流通工作。从这个层面来看, 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三、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我国正在逐步向经济现代化迈进, 国民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 和消费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流通的现代化, 即商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等。实现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 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 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 使商品流通流域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因此, 实现商品流通现代化需要大量深谙商品流通的专业人才, 因而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近10多年来, 我国城乡关系失调, 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导致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除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外, 还有城乡之间商品流通体制不健全、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满足农村生产需要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供销合作社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作用甚微。许多农村地区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农副产品“卖难”和工业品“买难”问题, 许多农村居民经常购买到质量较差甚至过期变质的工业品, 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向城市供给的主要是竞争性很强的初级低档农副产品,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需要城市提供的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和竞争性很强的低档工业品。这些竞争性产品的流通只能依靠农副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超市。我国许多省是农业大省, 农副产品要流向全国各地, 也需要畅通的流通渠道。几年前, 我国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新农村, 这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量农副产品需要销往城市, 大量工业品需要销往农村, 实现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城乡之间的充分流通。因此, 迫切需要城市批发零售链条向农村延伸, 在农村建设更多的农副产品收购网点和超市。地方政府要借鉴国外农副产品流通的成功经验, 把农副产品流通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提供, 加大对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投入, 建设更多的农副产品市场, 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创造条件。因此, 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五、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趋势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商业类地产, 是除住宅及工业地产以外的地产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专业市场、批发市场, 等等。近年来, 我国商业地产发展迅速,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人均商业地产占有面积达2m2, 高于国际人均1.6m2的水平, 已出现整体过剩。目前, 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比较僵化, 主要采取只租不售、出售和租售结合三种。只租不售的模式通常是指把物业建成以后形成独立的产权, 通过招商合作, 将地产租出去, 以租金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出售模式是商业地产最原始的经营模式, 随着商业地产逐渐火暴, 单纯的出售已经不再适应商业地产的发展要求。租售结合的模式通常是投资商和开发商把其中的部分物业出租, 另一部分销售。由于缺乏商业地产经营的专业人才, 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较低。我国商业地产必将迎来围绕商业模式为主的淘汰整合。为了提高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 需要对商业地产进行优化配置。因此, 需要大量从事商业地产策划、销售和运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商业地产方向) 是适应我国商业地产快速发展, 使其得到优化配置, 提高其运营效益的需要。

六、开办贸易经济专业是部分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结构的需要

综合性本科院校一般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 拥有理、工、管、文等学科门类。但部分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仍然存在不足, 表现之一就是只开设了1~2个甚至没有开设经济类专业。这种专业结构与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要求与师资结构特点不相符合。目前还没有开设经济类专业的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多个与贸易经济专业相近的管理类本科专业;从事经济类课程教学的师资比较齐备, 且职称较高, 由于没有经济类专业, 师资存在较大浪费。因此, 从优化专业结构和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角度考虑, 部分高校迫切需要增设1~2个经济类专业。这能够使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师资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使高校的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从而推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相互促进向纵深发展。

七、贸易经济人才供需缺口大, 要求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于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贸易营销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很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的法人企业共有95, 468家, 从业人员749万人, 商品销售额达到了201, 166.2亿元, 其中湖南省限额以上的批发企业有823家, 从业人员61, 846人, 限额以上的零售企业有1, 333家, 从业人员133, 913人。这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批发和零售个体经营户, 如仅长沙市高桥大市场就有6~7万个从事批发零售的商户。随着国家拉动内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 商业经济增长迅速, 商业企业发展迅猛, 从业人员迅速扩大, 我国目前直接从事批发零售的从业人员接近2, 000万人。据有关专家估计, 如果按1%的比例配置管理人员的话, 全国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20万人, 按每10年1次调整周期, 平均每年产生2万专业人员的需求。而我国现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学校只有30余所, 全国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足4, 000人,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人才供求缺口巨大。据教育部2008年各专业就业率统计:“211工程”院校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80%~85%之间, 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和经济落后地区招聘不到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 因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 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参考文献

[1]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3.4.

世行:自由贸易是刺激经济良方 篇10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011年7月在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日内瓦敦促美国带头推动停滞的多哈回合自由贸易会谈。他认为,实际上全世界所有人都处在窘迫的经济困境里,欧洲在与欧元区奋战;美国陷在债务和赤字的泥淖,急需一个增长策略;日本才要从核灾走出来,正在和低增长率搏斗,而开放贸易是拯救陷入困境的全球经济的最佳办法。

不过,农业仍旧是达成协议最大的绊脚石。因为发展中国家要求美国和欧盟削减农业补助,但美国和欧盟要求发展中国家以及印度和巴西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将市场开放给外国的进口工业产品和投资服务业。由于这些要求互相冲突,无法解决,多哈谈判人员在讨论一组可能的较小的贸易让步交易,但这组交易里究竟应该包括什么还没达成共识。这种“迷你交易”会使大的协议难以达成。

佐利克警告,主要贸易国家如果不能降低全球贸易壁垒,将使经济增长陷入危机,尤其是最贫穷的国家。在这个世界急需增长策略的时刻,关闭市场、而非开放市场将会是最坏的行动。

转口贸易经济 篇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新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 篇12

1、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要素不可流动的条件下由李嘉图模型发展而得,认为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会生产并交换不同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只能解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则失去了理论意义。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国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为了利用其收益递增的优势;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各国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贸易政策,创造比较优势,改变专业化模式。

2、区位理论

1826年冯·杜伦(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冯·杜伦理论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区域经济学》提出了“中心区位理论”。但是对新经济地理影响最大的还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区位理论方面的贡献。哈里斯(1954)认为制造商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工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测量美国各县接近市场的程度,该指数实际上是与各县附近市场购买力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取决于该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并与距离成反比。结果表明:美国工业集中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而且生产的聚集能够自我加强。厂商选择离市场较近的地区进行生产;但同时接近市场的地区也是其他厂商会选择的地区。普雷德(1966)则关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他采用了“基础乘数”分析法。他认为收入中用于当地支出的份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那么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此反复,便会启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3、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规模经济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就要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开始,其中影响最甚的当然要数马歇尔模型。该模型将规模经济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而引起的。马歇尔认为厂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因:首先,厂商的集中形成了劳动市场的集中和共享;其次,产业的集中能够降低投入品的获得成本;最后,集中还会带来技术的外溢。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被克鲁格曼用来解释产业地方化的动机,而这种解释也渐渐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新经济地理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发现,其实所谓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正是这种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

克鲁格曼(1991)第一次试图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观点。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两个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存在两个行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产品没有贸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贸易存在运输成本。为了简化模型,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并且限制农民不能在两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工人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作用力,其作用与外部经济相似。向心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三个方面的互相作用。简单的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总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进行生产;但同时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也是别的厂商选择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造就了经济中的“聚焦”现象。而“离心力”则是那些阻止厂商聚集在一块儿的力量,例如农业生产受地理限制。

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很少有区域间贸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收入减少。此时的均衡就是制造业人口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运输成本很低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厂商会在两个地区都销售其产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会更加接近市场,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工人由于接近市场,其工资能够转化成高的购买力。因此,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是均衡的,因为工人不会有离开的动机。除此以外,人口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也是一种均衡,因此,运输成本较低时存在三个可能的均衡。当运输成本中等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当。如果两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向心力占优势;而当两个地区条件相似的时候,离心力占优势。因此,在运输成本中的时候,存在五种可能的均衡状态。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稳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运输成本时,均衡只有一个——制造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会达到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对称分布的均衡不再稳定。只要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少许增长就会导致几乎全部制造业集中于该地区,最后该区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经济的这种自发调节过程,可能只依赖于一件十分偶然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经济的走向。克鲁格曼对历史与预期给均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历史与预期究竟哪个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的影响力大小和调整速度,如果贴现率很大、外部经济作用小或者调整速度很慢,历史会起决定作用,克鲁格曼的这些理论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引路石,后来的研究虽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新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

目前,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主要目标,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致力于将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分析国家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聚集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1、基本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还是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的模型。这个建立在克鲁格曼(1980)和伊希尔(1982)基础之上的经济地理模型,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模型(1991)。为了体现国家和区域间的区别,该模型取消了劳动力具有流动性的假设,而加入了中间品贸易。这样一来,导致产业活动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厂商和工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变成了厂商和厂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进一步被解释为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地区便能为中间品提供较大的市场,这就使得这个地区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制造业厂商,这是所谓的需求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能够生产较别地更多的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的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就要比别处低,这是成本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前向关联),这两种联系使得厂商越来越多的聚集于该地。当运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就会自发的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工业化地区为外围的产业分布。

他们还进一步解释:如果制造业部门足够大,还会造成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会使得工业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则会降低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地区实际工资会上升,而非工业的外围地区实际工资下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但是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厂商会逐渐失去由于接近市场和供应商所带来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的优势。同时,外围的非工业化地区,由于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具备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当运输成本降低到足够低时,外围地区低成本的优势将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应商带来的不便。此时,制造商将搬出中心地带,到外围地区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工资率差距逐渐缩小。所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增大,各国的工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采用了更极端的模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地区不再是可分的断续的数值,而是完全连续的。他们认为,一个“平坦的世界”——所有产品和要素均匀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的分布若发生些微变化,整个世界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距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参数的变化将会导致“断续均衡”,即一旦区域专业化结构建立起来,即使经济体中的条件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当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专业化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出现另一种经济地理结构。

2、聚焦与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迈开了经济地理迈向国际贸易的第一步,他们建立起了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这篇文章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帕格和维纳布尔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产业的均衡方面又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聚集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聚集的一个动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刺激厂商在接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生产。而这种聚集使得某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工资。如果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膨胀,会使得该国的工资过高,刺激厂商从该国转移到非工业化的外围进行生产。如果产业继续膨胀,外围国家也会逐渐变为工业化国家,进而厂商会继续向更加落后的国家转移。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工业化就犹如一股浪潮,从中心国家逐渐波及外围国家。在不同的行业中,产业间关联较弱的行业,处于上游位置的行业或是劳动密集度较弱的行业,在工业化的蔓延中会先行调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业。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理和贸易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循环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要素的积累,拥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往往会进行较多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又进一步扩大了该国的市场。

3、贸易政策与经济福利

新贸易理论认为,单边贸易壁垒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该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鲍德温(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强化了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然而这种效应是从一系列简化的假设结果。虽然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从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但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实贸易自由化也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帕格和维纳布尔斯(1997)首次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与进口补贴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效果上较为接近,但是前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福利。鲍德温和福斯里德(2002)详细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指出全球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大国而不利于小国。在多边自由化过程中,最小的国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业,随着自由化的推进,其他国家依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程度,依次变为“边缘”国家。当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所有工业将集中于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就会形成很大的市场,从而引起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而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会使成员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非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贸易集团的形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种“多米诺”效应,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地理和贸易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新经济地理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引进了区位的分析方法。而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应用到了模型中去。

摘要:20世纪末,经济地理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的国家界限。从区位的角度讨论规模收益递增、外部性、比较优势等时产业的区位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并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关联作用,聚集力

参考文献

[1]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贸易与地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安虎森:空间经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Martin,R.&Sunley,P.1996.Paul 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m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Economic Geography Vol,72,No.3.

[5]Krugman,P.1998.Space:The Final Frontier The Journal of Econ- 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Spring,1998.

[6]Puga,D.and A.Venables,1996“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EPR.Working Paper #1354,1996.

上一篇: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下一篇:女性导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