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影响

2024-10-12

气象影响(精选12篇)

气象影响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对气象台站的气象要素的影响日益严重, 邓芳莲、卢绮玲、刘勇等针对城市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作了相应的分析, 高红燕等研究地面气象台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程度, 他们的结论都认为气象台站城市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对处于城区及乡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为今后气象服务和指导本地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对促进香河县的未来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1 台站所处位置的基本现状

香河县位于廊坊市东北部, 周边与北京市、天津市及大厂回族自治县毗邻。其面积为458km2, 地处北纬39°45′, 东经116°59′。台站属于国家一般气象站 (以下简称“香河站”) 位于县城西北角, 目前已经处于城区中。

三河市位于廊坊市东北部, 周边与北京市、天津市及大厂回族自治县毗邻, 其面积为643km2, 地处北纬39°58′, 东经117°05′, 台站属于国家一般气象站 (以下简称“参考站”) 位于县城南高各庄村西, 目前处于乡村。

香河站1978年迁到现址时, 台站周边地势开阔, 四周为基本农田, 地形为平原, 地势平坦, 土壤质地为壤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台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地段, 台站周边时有项目建设, 台站环境的破坏程度逐年加重。

2 参考站选择

参考站选择标准:

(1) 参考站与本站距离近, 属于同一气候区。

(2) 参考站观测资料序列与本站序列平行年代长, 且未迁过站。

(3) 参考站周边环境较好, 多年来探测环境变化少, 拔海高度相差较小。

(4) 参考站位于所在城市上风方向, 以避免城市的发展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

综合以上4点考虑, 选取廊坊市三河市气象台站作为参考站。

由表1可见, 两站年平均气温与海拔高度相差不大, 且两站均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内;两站的资料长度均比较长, 且序列完整性好;经过调查参考站周围建筑物多为低矮平房, 无高大建筑物, 台站环境相对稳定, 台站周围比较开阔, 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

3 资料研究与方法

3.1 数据资料

为了保证资料一致, 以具有完整年份资料为起始年, 终止年一致, 故气象资料选取1979年~2013年35年的气温、湿度、风速。将参考站气象资料形成参考站序列, 将香河站1979年~2013年数据序列与参考站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3.2 研究方法

对35a气候变化趋势采用了统计学法及线性趋势比较法, 对香河站和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 (2分钟) 序列分别求取线性趋势, 以年代x为自变量 (年代为1979~2013) , y为各气象要素的因变量, a为线性趋势系数, b为常数, 将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用一元线性方程表示, 即Y=ax+b。

4 结果与分析

4.1 气温

根据香河站和三河站1979年~2013年以来35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 绘制年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香河站与参考站气温随时间变化均为上升趋势, 增温速率分别为0.63℃/10a、0.27℃/10a, 香河站年平均温度增长趋势明显大于参考站, 两站温度变化线从最初的值接近到1991年开始由负值变为正值。

分析认为, 90年代初, 台站周围陆续建造了平房、办公楼等, 大量的建筑不断向台站观测场逼近。到90年代末, 台站已经处于香河县城区中,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和香河县城总体规划的实施对台站周围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 年平均温度持续上升。2000年后台站周围陆续建起了多个居民区, 持续破坏站址周围环境, 造成年平均气温不断升高。

4.2 相对湿度

由图2可知, 香河站与参考站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 香河站减小速率1.65%/10a, 而参考站减小速率为0.29%/10a, 香河站相对湿度减少趋势是参考站的五倍, 2008年后, 香河站相对湿度开始低于参考站, 且趋势显著。

4.3 风速

由图3可知, 香河站与参考站平均风速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 减小速率分别为0.22 (m/s) /10a、0.15 (m/s) /10a, 由两者平均风速年际变化可以看出, 90年代后期开始, 香河站年平均风速与参考站相比开始明显减小, 且减小趋势越来越大。分析认为,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 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下, 香河站周围陆续建起家属院、住宅小区, 持续不断的破坏台站周围环境, 周围建筑物不断增多, 风速相对减小的趋势也变得更明显, 所以导致了香河站风速与参考站不一致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4.4 综合分析

趋势比较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香河站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明显, 而参考站处于乡村, 受影响较小, 所以香河站的气象要素变化更明显。

结语

(1) 由年平均温度变化和趋势分析得出, 香河站的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大于参考站, 其增温速率是参考站的两倍多;

(2) 由两站的相对湿度变化和趋势分析得出, 香河站的相对湿度减小明显快于参考站, 且其减小趋势是参考站的五倍;

(3) 由风速变化及趋势分析可知, 香河站的风速减小速率明显大于参考站,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减小的趋势越来越大。因此得出:受台站城市化的影响, 处于城区中的香河站比参考站气象要素的变化更明显, 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 相对湿度显著减小, 风速也明显减小。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台站周边建筑群的不断增多, 两站气象要素的差异将愈来愈明显。

参考文献

[1]邓连芳, 李社民.西安市市区与郊区气象要素对比分析.陕西气象, 2007 (05) :39-40.

[2]卢绮玲.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情况分析[J].广东气象, 2003 (02) :37-39.

[3]刘勇, 王东勇, 田红, 朱红芳, 汪小康.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 2006, 26 (04) :436-441.

[4]高红燕, 蔡新玲, 贺皓, 王骊华, 寇小兰, 张宏.西安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09, 64 (09) .

[5]魏风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43~47, 63.

气象影响 篇2

摘 要 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安徽省水产养殖气候资源丰富,但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因此,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是保证水产养殖生产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气象要素 气候资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把发展名特优水产品作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建立主导产业链。河蟹、青虾、甲鱼等产品已初步形成从种苗培育到商品生产、保鲜、加工、出口一条龙的格局。目前,安徽省淡水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8.5%,产值达162亿元;河蟹、青虾、鳜鱼、甲鱼等名优水产品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25%。但因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安徽省水产业也频繁遭受巨大损失。环境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水温通过改变水环境其它要素而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习性,可将鱼类分为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热带鱼类。

1.1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在适温范围,水温与摄食量呈正比。本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0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族箱中分别设定不同的水温,研究水温与摄食量的关系,结果见表1。

上表表明,水温与尼罗罗非鱼摄食量关系显著。水温在18-30℃,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在32-35℃,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30-32℃是尼罗罗非鱼最佳摄食水温。

1.2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水温与水产养殖对象生长的关系也极为显著。本实验于2003年12月-2004年6月在安徽蚌埠水产研究所进行。实验以中华鳖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半年温室加温以及自然条件下水温与生长的关系。实验选择中华鳖平均体重约为20g,此时其大于15℃的活动积温为22-40℃。实验期间每4小时观测养殖池内水温,计算其日平均值;同时每月1日和15日测定中华鳖的体重。实验结束时,温室内以及自然条件下中华鳖平均体重分别为210g和34g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温室养殖池内水温对中华鳖的生长有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积温量逐渐增大,中华鳖的体重逐步增加。对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养殖对象体重与活动积温量呈较好的“S”型曲线关系。

复相关系数R2=0.97366 其中x—>15℃的活动积温(℃);y—中华鳖平均体重(g)。图2表明,实验期间中华鳖体重先减少,2004年5月1日之后迅速增加;从水温平均值看,1月底水温达最低之后开始上升,但2004年5月1日之前均低于15℃。2004年4月15日中华鳖平均体重比2003年12月1日减少2.72g。

1.3 水温与水产养殖疾病的关系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水温关系密切,尤其是夏季,常出现热雷雨,使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当水温高于28℃时,草青鱼肠炎盛行;当水温高于20℃时,鱼类烂鳃病开始流行,水温27-34℃时最易发生;水温25-35℃时常出现出血性腐败病;冬季水温低于16℃时,罗非鱼肤霉病大量发生。光照条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光的影响。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2.1 光照强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影响

为研究光照强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关系,本实验以刚孵出2-4d的鲢鳙鱼毛仔为饵料,以尼罗罗非鱼(平均体长8.4±0.2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测,结果见图3。

由图3可见,400lx为尼罗罗非鱼最大摄食量的光照强度,光照太强太弱均不利于尼罗罗非鱼的摄食。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反映:

显著性检验R2=0.85438 其中:x—光照强度(lx);y—摄食强度(个/h·尾)。2.2 光照时间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光照能促进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鱼虾生活环境。一般光照时间长,水体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响,晴天下午(15-17时)水体溶氧量最高,上层池水溶氧量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水体溶氧量最低,高产塘此时一般有浮头现象。

此外,养殖对象因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对光照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对某些淡水鱼类来说,日照长度的缩短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相反,在日照延长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其生育活动。例如在长光照条件下,罗氏沼虾幼体摄食时间较长,摄食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幼体的同化效率。而中华鳖则喜欢栖息在安静、清洁而阳光充足的池边浅水中,当天气晴朗时,爬到岸滩、水泥台板或岩石上晒太阳。温室水产养殖生产中尽可能延长光照,满足水产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降水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水可使淡水流入池塘,对水源困难的水产养殖场以及旱情严重的季节意义特别重大。降水还可增加水体交换,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此外,降水改变养殖水体盐度,对某些有盐度要求的养殖品种影响更大。如南美白对虾适盐范围为2-25‰,最适盐度为10-35‰,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盐度为1-2‰的淡水中生存。罗氏沼虾在出苗前和培养成蚤状幼体前期盐度应保持在14‰左右,虾苗淡化一段时间盐度可保持在1-3‰范围。结语

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气象;农业生产;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36-2

气象主要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雨、云、霜、雪、露、闪电、打雷等大气的物理现象,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带来的一定的危害[1]。

1 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瑞雪兆丰年,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气象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农作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太阳的照射,有些农作物的授粉主要是通过风吹动农作物来进行,还有些农作物必须经过冷冻才可以生长的更好。气象的变化带来雨水,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总之,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2 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2.1 大风

一旦风的风力大于8级、风速大于17 m/s都会成为大风,我国的大风主要分为三种:台风侵袭、雷雨大风、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其中最多的就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大风会摧毁树木、庄稼、农房和通讯设备等,甚至可能会引起风沙走石,对于农作物的损害十分严重。

2.2 连阴雨

连阴雨就是指连续降水超过五天,而且累积的降水量大于30 mm的天气现象,连阴雨期间光照少、雨水多、湿度也比较大,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作物的收获都存在较大影响。连阴雨会影响花生、大豆、蔬菜和棉花的质量,如果播种期出现连阴雨,就会使得播种的时间推迟,农业生产会受到较大影响。

2.3 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也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大的天气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和寒潮的入侵,气温会连续性的下降,给农作物的生长造成损伤,最终造成减产。

2.4 干旱

干旱属于灾害性气象,主要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降水不足,加上土壤的蒸发使得土地水分缺乏,江河的水量也减少,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影响。这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由于工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用水,人民和家畜饮水困难,损失十分严重。

2.5 洪涝

洪涝主要是指由于连续降雨、大雨、暴雨等气象使低洼地段出现积水、淹没等问题。我国的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的降水量不同,洪涝灾害很频繁。洪涝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减,影响了农业生产,这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一种很重要的气象灾害,会对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影响。

2.6 冰雹

冰雹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云中的上升气流相对一般雷雨云强的多,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撞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不能支撑时就下降到地面造成灾害。冰雹发生时,都是伴随着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冰雹的出现一般都会毁坏农作物,造成农业生产产量降低,甚至没有收入。

2.7 雪灾

所谓的雪灾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降雪使得大范围都积雪成灾的一种天气现象,雪灾的出现会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容易导致不抗冻的农作物死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

2.8 台风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现象,主要是指各种在热带大气中产生的中心气压低、温度高的强烈漩涡。每次台风登陆,都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受淹和粮食减产,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3 消除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消极影响的措施

3.1 对于大风的预防措施

对于果树和蔬菜大棚进行加固;减少田间劳动,尽量不到户外活动;将户外危险电源切断。

3.2 对于连阴雨的防御措施

关注气象预报,有效的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有效的处理好粮食的隔湿防潮;连阴雨期间田地做好清沟排水,防止水涝;在给农作物施药过程中,药液中应该增加粘着剂,可以在药液中添加淀粉、植物油等,确保施药的效果。

3.3 对于低温冷冻的有效措施

尽可能的种植比较抗冻的品种,合理有效的进行布局,根据种植品种的特性,准确的安排种植的时间和密度;有效地把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提升,培育壮苗过冬;有效采用灌水、镇压防冻的方法;有效地增加磷钾肥的数量,做好越冬覆盖工作。

3.4 对于干旱的主要措施

根据旱区的分布状况,调整植物的种植布局,尽可能选用抗旱的农作物;灌溉时,选择节约水的灌溉方式,比如滴管技术;将田地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有效利用控制资源,根据天气条件,进行人工降雨。

3.5 对于洪涝的防御措施

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疏通河道,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检查;及时抢收农作物或是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农作物死亡。

3.6 冰雹的防御手段

冰雹发生时,应该及时的抢收成熟的农作物;对于多冰雹地带,应该有效地增加绿化的面积,有效的破坏雹云的形成;再多冰雹季节,农民下地劳动时,应该携带防冰雹工具,气象部门有效地开展消除冰雹作业,降低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4 结语

总而言之,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我们必须有效的处理好气象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诸多影响,使之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松霞,魏明英.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浅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责任编辑:刘昀)

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篇4

一、降水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降水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过程中和降水之后。降水时会使能见度降低, 从而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降水之后由于其存留物对路况和交通造成持续不良影响。

降水天气对交通的影响与降水的性质、强度、及降水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从降水性质上来说, 降雪和雨夹雪对交通的影响最明显。降雪和雨夹雪时气温较低, 可在路面形成积雪、积冰等造成车辆打滑, 在车辆转弯和刹车时容易发生侧滑, 极易造成交通事故。降水强度和降水量不同对交通的影响也不同。降水强度越强, 降水量越大, 对车辆行驶产生的影响越大。

二、风对交通的影响

风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比高速公路小得多。一般情况下, 风力4级或以下时对车辆正常行驶基本没有影响, 风力5-6级时有一定的影响, 风力在7级以上时可产生明显影响。大风对高速行驶的大货车和大型客车的影响最大。当车辆迎风行驶时, 车身易发生摆动, 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三、能见度对交通的影响

根据对能见度的实况资料分析, 城市能见度距离多数在10~20千米之间, 天气条件好时可达30千米以上, 差时不足百米。恶劣能见度是影响交通的重要因子。当能见度为5~10千米时, 对市内交通基本没有影响;当能见度下降到2 000米以下时, 对市内正常行驶的车辆产生影响。需要指出的是, 气象能见度的定义和观测方法与司机驾车时前方路面可视距离有很大差别。气象能见度距离是指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大小适度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而“能见”的标准时能辨别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司机驾车时需要清楚地分辨前方路面上不同颜色、大小的物体、车辆、行人、路障、指示标志等, 并判断其运动状态和应采取的措施, 其要求明显高于气象能见度观测的视物清晰度标准。根据实践调查, 气象观测的能见度距离大约是司机行车时可视距离的3~5倍。能见度对市内的交通的影响见表2。

气象条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路况、司机视野、行车速度及车辆本身的影响。影响交通的主要气象条件是各种降水现象和恶劣能见度, 其次是大风等天气, 这些现象是相互关联的。因此, 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是各种天气现象共同的作用, 在实践预报中要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5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影响卢氏山区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积冰等.其中暴雨、冰雹出现频率较高,且危害最大.为防御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应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及时把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播至千家万户;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预案.

作 者:莫爱勰 马丽征 蔡涛 胡韶华 吕国华 王梅娟 Mo Aixie Ma Lizheng Cai Tao Hu Shaohua Lu Guohua Wang Meijuan 作者单位:卢氏县气象局,河南,卢氏,472200刊 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2(z1)分类号:P429关键词:灾害性天气 成因 预警 防御

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探讨 篇6

摘要:在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航空运输这种交通运输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航空运输不仅速度较快,且十分便捷,因此,被选择与使用的几率也不断提高。然而,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其安全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文章以影响程度最大的气象要素为研究重点展开探讨,希望为航空安全飞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航空飞行;安全;气象要素;探討

【中图分类号】V3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6-01

在飞机飞行中,因为处于大气的平流层,所以,很多天气现象与气象要素都会影响其实际的飞行状况。为此,要想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就一定要深入研究并分析气象要素。而气象部门也同样需要及时提供高精准度的气象信息,为飞行工作人员的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一、低云气象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所谓低云,具体指的就是与地面距离不超过两千米的云层。若云层和地面距离不超过300米,就会影响垂直能见度,最终对航空飞行的安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1]。若机场上空有低云,那么飞机在确保最低安全高度的情况下,始终处于云中或者是在云上飞行,会影响驾驶人员对地面目标的识别度,导致飞机难以着陆。同时,如低云当中存在积雨云,那么其内部气流就会波动较大而不稳定,很容易导致雷电或者是积冰等情况的发生,对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航空飞行而言,最好远离低云飞行。

二、风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风速与风向在飞机爬升或者是平飞、起降等操作方面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讲,飞机起降是逆风,主要的原因是在逆风的作用下,能够使飞机阻力与升力不断提高,以保证飞机滑跑的距离更短。而在飞机起飞的过程中,在逆风状态之下,使其附加进气量也随之提高,所以,使得飞机的稳定性以及操作性也能够随之增强。但是,在航空飞行安全方面,风速和风向还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动力湍流,进而形成涡旋,而在这种形势之下,飞机不仅会出现颠簸,同样也会影响到其起降的安全性。

三、气压状态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飞机在实际飞行的过程中,因为和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通过气压值来进行有效地调节。其中,飞机在降落时,机场的气象台就会对机场气压予以及时观测,并且提供气压数值,以帮助驾驶人员设定飞行的高度[2]。但是,如果气压的状态不正常,就会影响高度设置的合理性,甚至是报错气压,都会对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四、积冰情况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水蒸气是大气中常见的情况,而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若温度满足要求,那么水蒸气就会在飞机表面聚集并形成冰,使得飞机出现积冰的现象。而积冰很容易对飞机流线型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削弱飞机空气动力的性能,还会加大其正面的阻力,最终使得飞机自身的推力与升力都不断下降。若飞机的机翼存在积冰,会对其气流的平滑性产生影响,使飞行与升降的速度下降,还会导致燃料的消耗量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飞机内部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导航仪产生影响,使其无法正常运行,最终对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带来危害。若飞机的积冰情况相对严重,也会影响到飞机的操纵效果,使其稳定程度受到影响等。

五、能见度低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能见度是航空飞行前需要判断的主要气象条件,其中,如果能见度较低,会直接影响到航空飞行的效果,特别是在起降方面,而且还会对驾驶员的目视飞行带来危害。即便在飞机内部与机场都已经安装着陆与导航设备,但是,在航空飞行过程中,能见度始终是不容忽视的要素。所以,对于航空飞行安全管理工作而言,需要制定出明确的飞行条件,必须要保证能见度符合飞行的标准才能够起飞[3]。

六、气温条件对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

气温条件也是航空飞行安全中的重要气象要素,特别是在飞机发动机运作或者是升限和滑跑距离等多项指标方面,其影响度也很大。另外,气温条件也能够为雷击或者是台风等多种气象要素带来指示性的影响。其中,若空气的密度不超过10%,那么飞机就必须要加快滑跑距离。而气温的升高,飞机载重量需要随之减少,如果此时燃料的消耗相同,那么飞机实际飞行的距离就会更远。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自身重量也随之提高,所以,气温要素对于航空飞行的安全影响度也更大,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来有效应对,确保航空飞行的安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运输工具,所以,其飞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然而,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气象要素会对飞行的安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以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通过以上对多种气象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希望为航空飞行提供保障,使得人们在出行方面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春凤,王荣,李新泉等.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7-298.

[2]唐凯.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291-291.

气象条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篇7

梨树县农业总站承担的丰欠定点定位观测试验, 对研究农作物产量形成的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 以及对农作物生育及灾害发生信息的反馈, 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从1987年起已连续25年进行该项试验研究, 从而分析出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和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 为改善玉米栽培基础和指导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明确农业投入方向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点:梨树乡泉眼沟村。

供试品种:郑单958, 保苗6.0万株/hm2。

气象资料取自试验点的同期观测资料, 自每年4月1日起至9月20日止, 每旬统计一次, 观测的项目有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每旬对作物的生育性状进行观测, 主要有株高、可见叶和干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年结果及分析

梨树县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10℃积温为3046.8℃ (个别年份可达3300℃) , 无霜期平均为152天, 年降水量为577.2mm。

今年我县作物生长季节的气候特点:与历年相比, 气温略低, 降水减少, 光照减少。

根据2012年玉米旬末生长情况与2011年、历年的对比来看产量与积温呈现负相关性 (见表1) , 随着积温的增加, 产量降低, 而随着积温减少, 产量增加;产量与降水呈现正相关, 随着降水的增加而产量增加, 这说明当日照基本能满足玉米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降水多少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从降水来看, 5月上旬、7月下旬、7月总量和5~9月总量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 说明5月上旬的降水多有利玉米产量的形成, 7月份的降水尤其是7月下旬的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形成有利, 这期间正是玉米抽雄授粉时期, 是需水的临界期, 水份不足, 授粉不良, 影响玉米的结实。

从日照看, 各阶段的日照对产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生长发育, 今年在作物生长前期, 由于温度较低, 作物生长缓慢, 导致玉米的株高、可见叶和干重均低于去年和历年同期。7、8月份温度与历年相比略高, 农作物正处在灌浆乳熟干物质积累阶段, 适宜的温度与降水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育时期:今年玉米播种期为5月9日, 与历年相比, 晚4d播种。出苗期是5月22日, 比历年的5月17日晚5d出苗。由于玉米出苗期错后, 玉米的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与历年相比相应的延迟。

产量:2012年郑单958的百粒重为36.7g, 比2010年低3g。在产量方面, 郑单958的平均公顷产量为12668.65kg, 比2011年增产7.5%。

2.2 25年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 玉米的植株高度与产量成正相关, 玉米植株越高, 产量越高。而可见叶的多少与产量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干物质是形成产量的基础, 各类型年的干物质增长呈连续动态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前5次 (5、6月份) 调查结果, 增长速度很慢, 第6次至第11次 (7、8月份) 增长速度最快, 第11次以后增长速度缓慢。也就是说, 在6月30日之前玉米呈缓慢生长阶段, 6月30日拔节以后开始迅速生长, 进入9月份, 在玉米灌浆后期生长速度变缓。

各类型年虽然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在生长速度变化上也有差异。丰年在7月10日之前干物质重量比平年还低, 居中等水平, 而后呈现上升趋势, 高于平年和欠年。欠年干物质积累一直处于最低, 这说明产量的形成与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前期控苗生长, 后期促苗生长, 增加干物质积累的数量, 这样才能获得高产。

从观测的数据结果看, 影响玉米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间的气象要素分布情况, 主要是降水量的多少。我县是雨养农业, 农业生产对自然降水的依赖性强。目前干旱已成为威胁玉米产量的第一限制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有水浇条件的地区, 应采用适时节水灌溉技术。

3 结论

玉米的干物质增长和产量于8月上旬开始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该时段应该加强田间管理, 积极采取促熟措施, 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提高干物质积累能力。

本试验条件下, 玉米出苗的生物学温度为9.5℃, 影响玉米生育进程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一般年份下温度、日照基本可满足玉米生育进程的需要。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8

1 气象因素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作物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指土壤、气候、地形等,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 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 光、热、水、气等气象因子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不同气象因子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随着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 极端天气的数量逐渐增多,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 农业气象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率, 还会造成农田受灾, 每年受灾农作物占农作物面积比例大, 影响农作物生长, 轻则会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重则就会对农业生产不利, 进而造成农产品减产甚至绝收,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影响严重, 还对农田水利设施和设施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每年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2 气象因素与农业气象灾害

气象因素的变化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变化, 高温天气、大风天气、少雨干旱都会使土壤中的水分骤减,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随着近年来的极端气候的不断发生, 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极端天气的最好体现, 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的种植结构及种植制度, 地理分布影响气候特点决定了每一地区的植被类型, 同时也决定了每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类型,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能扩大植物的种植范围, 增加农作物产量, 影响品种布局。同时气候的变化对于农药的施用、化肥的用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气候的变暖对于作物的病虫害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使病虫害的分布区扩大, 生长季节延长, 繁殖加快, 农药用量增加。

作物的生长发育期间可以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作物生长季节如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而引起的低温冷害, 会造成植物体死亡或部分死亡, 尤以“倒春寒”危害严重, 一旦受灾必然造成减产减收, 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 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低温阴雨天气会导致很多农作物病害的发生, 甚至产生霉变, 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降水过多, 排水不畅等原因会造成洪涝灾害, 使农田积水成灾, 洪涝灾害可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等;冰雹会对成熟的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特别是对于刚出土不久农作物幼苗, 冰雹可能导致其全面死亡, 对于果实类农作物, 造成果实破裂, 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加强防灾减灾, 抵御气象灾害

农业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生产系统,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已经列为我国保持农业持续稳定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农业气象业务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气象业务的重要性, 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展开相应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 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并且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增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气象服务本身就是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 重视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技术研究, 提高农业生产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 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可洪, 居辉, 熊伟, 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5) :439-441.

[2]秦大河, 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3]陶战, 蔡罗保, 杨书润, 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4, 11 (3) :1-7.

[4]王馥棠.近十年来中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2 (6) :755-765.

[5]郑大玮, 张波.农业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影响牧草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 篇9

一、光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是牧草生长的自然能源, 太阳光的强弱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波长大于0.76μm的红外线, 虽然不能直接为牧草所利用, 但也能产生热效应, 维持近地面层的温度。紫外线中波长较长的部分能使牧草矮化和叶片变厚, 其余的紫外线具有杀死病菌和微生物的能力, 还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二、温度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牧草返青受春季温度的影响很大, 在内蒙古地区若2~3月份平均温度高, 日照时数大, 回暖早, 则牧草返青早;反之返青就晚。在水分满足的条件下, 温度决定牧草的生长发育。即使喜凉牧草, 一般平均气温未稳定通过0℃时不能萌动返青;不稳定通过5℃时难以出现青草期[1]。牧草返青后进入分蘖 (展叶) 、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枯黄等物候期速度的快慢, 也主要决定于温度和水分。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方, 即使是喜凉牧草的种子也难以成熟, 大部分依靠根蘖繁殖。在我国内蒙古广大牧区气候干、冷同季的条件下, 部分牧草往往因为冬季低温而遭受冻害。有些喜温牧草对温度要求更严。如沙打旺牧草, 在内蒙古种植, 因生长季短, 积温不够, 不能开花, 或开花后温度低, 多数地区种子不能成熟, 即使能成熟者, 结果的数量也很少。

三、水分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既是牧草生长、发育的基本气象条件, 又是牧草自身重要组成物质之一。以内蒙古的乔本科草类为例, 从幼苗到抽穗、开花期, 水分均占其组成物质的75%以上, 即使在种子形成至成熟期, 水分含量也达65%左右。因此, 一个地方水分条件的好坏, 决定了牧草的种类特性和草场类型。牧草生长的高度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6~8月份降水量的多少对牧草生长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近三年 (2005~2007年) 6~8月牧草观测资料 (见表1) 可以看出牧草生长的高度与6~8月份降水量呈线性关系。水分不仅对牧草和草场生态类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而且影响其发育, 即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如果水分严重不足, 仍然不能进入青草期。

四、风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风作为生态气候因子, 对牧草生长发育起到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作用。有利方面, 风帮助一部分牧草传播花粉和种子, 使之在草场上世代繁衍;同时, 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也靠风力运送。不利方面, 风力加大牧草水分蒸腾, 造成生理干旱。大风甚至移动沙丘, 覆盖草场, 加速草场沙化, 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摘要:文章选用了光照、温度、水分、风四个气象因子, 分别阐述各因子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永宁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大白菜常规观测资料:大白菜生长发育期和产量资料。气象资料:收集永宁县近4年大白菜生育期≥0℃的积温、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等资料。

1.2 研究方法

观测场地设在永宁县农业气象试验站邻近的作物所试验田里, 垄作种植, 人工管理, 土质为壤土, 灌溉条件便利, 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根据大白菜常规观测资料及相应的永宁县气象局地面常规基本观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相关普查, 了解大白菜产量与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对比分析, 研究大白菜产量与各气象因子关系的趋势, 选择生物意义明显的因子作为影响白菜产量的气象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白菜产量与全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利用永宁县农业气象试验站近4年对大白菜生长发育期的常规观测资料, 对大白菜产量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得出≥0℃的积温、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总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55、0.870、0.683、0.935, 其影响大小顺序为≥0℃的积温、平均温度、日照时数、最高温度和总降雨量。宁夏地区处黄河中上游, 灌溉便利, 降水量对大白菜产量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2.2 大白菜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因子的关系

通过对历年大白菜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以下气象因子关系密切 (表1) , 即:各生育期积温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8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各生育期平均温度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7月下旬, 各生育期日照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8月中旬、7月下旬。可以看出, 8月上旬气温高、日照充足, 有利于幼苗生长, 根系生成, 促进产量提高;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正值大白菜结球期, 日照充足,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增加, 从而增加产量[5,6]。

2.3 大白菜产量与出苗-基生叶展开期气象因子的关系

分析大白菜产量与出苗-基生叶展开期气象因子的关系, 可以看出:产量与≥0℃积温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积温越大, 产量越高 (图1) ;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平均温度越高, 产量越高 (图2) ;产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日照时数越长, 产量越高 (图3) 。

2.4 大白菜产量与团棵-叶球成熟期日照时数的关系

由图4可以看出, 大白菜产量与团棵-叶球形成期的日照时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日照时数越长, 产量越高。

3 结论与讨论

(1) 对大白菜产量影响最大的为8月上旬出苗-基生叶展开期的积温、平均温度、日照时数。此时正值大白菜幼苗生长期, 气温高、日照充足, 有利于幼苗生长, 根系生成, 促进产量提高。

(2) 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对大白菜产量影响较大, 此时正值大白菜结球期, 日照充足则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增加, 从而增加产量。

因资料序列较短, 研究了大白菜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的基本趋势, 有待于进一步积累资料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利用永宁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常规观测大白菜产量和相关气象条件的资料, 分析了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研究表明:对大白菜产量影响最大的为8月上旬出苗-基生叶展开期的积温、平均温度、日照时数。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对大白菜产量影响较大。

关键词:大白菜,产量,气象因子,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家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加速大白菜繁育世代[J].农业科技通讯, 1981 (5) :23-24.

[2]钮心恪, 吴飞燕, 钟惠宏, 等.大白菜快速加代繁育技术[J].中国蔬菜, 1986 (3) :12-l4.

[3]奥岩松, 李式军, 陈广福, 等.种子春化与光周期处理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27 (3) :250-254.

[4]庄丽玲, 卢淑云.气象要素对大白菜的影响及栽培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6) :84.

[5]牟传民, 罗应国.石河子垦区气象因子与大白菜生产关系的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 1992 (4) :25-26.

气象影响 篇11

一、干旱

1. 对池塘养殖生产的影响

干旱发生时,水分蒸发量大,水源相对不足,导致池塘养殖易出现加水换水难、水位下降、水质变差、鱼类生长减缓、鱼类病害频发和鱼类缺氧等情况。严重时,池塘水质恶化,造成泛池死鱼。

2. 应对措施

①利用有限的水源合理调配水量,确保池塘用水。利用抗旱灌溉设施与寻找水源相结合,尽力满足池塘对水源、水量的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加注新水保证水位。相对稳定的池塘水位在伏旱时可以降低池水温度,冬旱时能确保池水水温相对稳定。此外,要合理调配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优先保证重要养殖池塘如亲鱼池、鱼种池、高档优质鱼类和高密度养殖池的用水。

②加强水质调控。一是做好新水加注。干旱时,池塘水位一般比正常水位偏低,水质变化大,可通过加注新水来改善池塘水质。二是使用药物改良水质。每隔10~15天,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或用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用量为0.3~0.5毫克/升;也可每隔15~20天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活水宝和底改净等改良水质、底质。三是通过培植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净化改良水质,覆盖面一般为池塘面积的5%~10%,浮性水生植物在伏旱时还可起到遮阴降温效果。

③适当控制投饵量。一是掌握好投饵技术,提高饵料利用率,以减少残饵造成的水质污染。二是减少无机肥施用量,不施有机肥,以避免水质过肥或受污染而老化变差。三是勤捞除残饵和杂草,以免影响水质。四是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遵循“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清晨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的原则,达到有效增氧的目的,以避免或减少鱼类浮头。在干旱条件下,切忌采用搅动底泥改良底质和水质的方法,因干旱时水体空间变小,底泥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干旱池塘溶氧水平继续下降,导致鱼类缺氧浮头。

④降低鱼类存塘量,减少损失。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对不能保持最低水位的商品鱼养殖池塘,应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捕捞上市,降低存塘量,减少损失;对于鱼种池则采取分池、并池或转池的方法,降低养殖密度。

⑤加强病害防治,严防病害暴发。池塘水位低,会造成致病因子密度增大,而水体载鱼量也相对增加,造成鱼类抗病能力下降,一旦发生病害,传染速度加快。因此,要特别防止传染性鱼病的发生,遵循“先杀虫、后消毒”的原则,对池塘进行病害普防1次。此外,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如维生素C等,以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二、洪涝与台风

1.对池塘养殖生产的影响

无论是夏季多雨还是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以及台风减弱为低气压所带来的强降雨,都可能引起洪涝的发生。如果排涝不及时或排涝不畅,易导致鱼池被淹、鱼池设施损毁和养殖鱼类大量外逃;水交换量的突增,易引起鱼类应激反应;水质混浊,病菌与敌害生物流入,易引起鱼病发生与鱼类死亡。

2. 应对措施

①做好拦鱼设施检修。暴雨前应检查围栏网等拦鱼设施,确保安全完好。灾后应迅速修复拦鱼设施,防止继续逃鱼。

②及时补放鱼种。发生大量逃鱼的养殖池,要迅速采购、补放鱼种。鱼类逃逸比例低于50%的,适当补充投放鱼种;鱼类逃逸比例大于50%的,可考虑并池,空出的鱼池再重新投放鱼种。鱼种应抢早补放,加强投喂,适时养成上市。洪涝发生月份较晚时,补放鱼种时可采取稀养的方式,加快鱼类生长速度,争取提高鱼产量。

③管好池塘水质。池塘进水口应设置过滤网以拦截野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暴雨常使池塘水质混浊,可用明矾等沉降泥沙。经常发生暴雨的地区,在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池塘进水口开挖一过滤池,既可以净化水源水质,又可防止敌害生物和杂物随水直接进入池塘。台风、洪灾、暴雨多发生在6~9月,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此时鱼类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池塘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要及时做好池塘水质调节,可每隔20天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1次。施用生石灰,不仅可以调节池水酸碱度,尤其对山区池塘暴雨后池水pH值偏低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杀灭雨水带入的一些病菌。

④加强投饵、施肥等日常管理。池塘因暴雨造成水质变瘦的,应适当施用经发酵的畜禽粪肥。池水肥度增加后,改用化肥泼施,以免高温季节有机肥的过度施用导致池水水质变差。施肥次数与施肥量以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宜。洪灾后要加强鱼类饲养管理:一是要适当控制投饲量。投饲量以控制鱼类吃到八成饱为好,水温过高(超过33℃)时应暂停投饵。二是多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高,饵料系数低,既可预防鱼病的发生和减轻对水体的污染,又能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⑤加强增氧措施,防止鱼类浮头泛池。如有机物等随雨水流入池塘,易引起鱼类浮头,应适当延长增氧机增氧时间。雨后还应及时加注新水,以减轻或避免鱼类浮头。

⑥加强病害防治。夏秋季是鱼类生长旺盛的阶段,也是鱼类病害多发的时期,应有针对性地使用渔药开展病害防治。对于鱼类细菌性病害,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做好疾病的预防。水灾后,水中各种细菌易滋生繁殖,易暴发的疾病主要有细菌性出血病、烂腮病、肠炎病等,可定期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泼洒消毒。二是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三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多维、中药三黄粉、免疫多糖等,以改善鱼类消化能力,增强抗应激能力与抗病能力。四是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取,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鱼类寄生虫类病害,采用的治疗措施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0.7毫克/升,以杀灭车轮虫、鳃隐虫等原生动物;用敌百虫、强力灭虫净、硫酸铜与菊酯类合剂等可杀灭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甲壳动物。一般要用药两次,以达到除杀效果。

三、寒潮

1. 寒潮对池塘养殖生产的影响

寒潮主要出现在秋末到初春期间。寒潮来临时,池塘水温下降幅度大,常引起鱼类摄食量减少,水温过低还易导致部分鱼类发生病害、冻伤甚至死亡。

2. 应对措施

①做好保温工作。为了抵御寒潮低温对池塘养殖鱼类的影响,必须做好抗寒防冻工作。主要从保温措施做起,应提前采取池塘加水、提高池塘水位、调节池水肥度和搭建保温棚等措施进行保温。养殖池塘,特别是苗种越冬池内,要尽可能提高水位,但注入的新水水温不能与原池水水温相差太大,在中午水温比较高的时候加水较好;还要调节好池水的肥度,透明度应大于50厘米,以利于池水吸收太阳光的辐射热量,提高中、下层水体的温度。淡水白鲳、罗非鱼等热带鱼类的苗种池,可搭建保温棚保温,有条件的养殖场可注入温泉水加温。

②适时捕捞成鱼上市销售。对于池塘养殖,特别是热带鱼养殖池,池水水温已接近鱼类生长极限低温且无法对池水进行增温保温,在寒潮即将到来时要抓紧时间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捕捞上市,将鱼种转移到有保温条件的池塘暂养避寒,待气温回升到适宜温度后再移回原池养殖。

③对池塘水体增氧。气温下降时,特别是阴雨低温天气,大气气压低,池水溶解氧会随之下降,此时表层池水温度低、底层池水温度高,易引起池水上下对流,使池底的腐殖质翻起,加速分解,消耗大量氧气,而且底层缺氧的水体上浮,也会造成上层水体溶氧减少,易引起鱼类浮头、冻伤死亡。因此,要适时开启增氧机,提高池水溶氧含量,防止鱼类浮头冻伤。

④做好鱼病防治。低温天气,热带鱼类应避免拉网、捕捉,确实需要时,应细心操作,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以防鱼类感染病菌。一旦发现鱼类发生冻伤、水霉病时,可使用水霉净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00克,连用3天;或用硫醚沙星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00~200克。发生死鱼时,应及时捞出深埋,以防病菌扩散传播。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华安县大同西路2号农业局 邮编:363800)

气象因素对家兔的影响及疾病防控 篇12

1 气象因素对家兔的影响

1.1 对家兔生长发育的影响

研究证实, 温度对家兔不同阶段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常10~25℃为适宜温度, 而18℃左右最佳。25℃以上的高温环境会导致家兔生长缓慢, 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现象, 并降低饲料转化率。而10℃以下的低温环境可导致家兔生长发育受阻, 并会增加饲料消耗。在光照方面, 每天宜持续8~10h, 空气流速在夏季时以0.2~0.4m/s为宜, 冬季则以0.1~0.2m/s为宜。

1.2 对家兔繁殖性能的影响

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家兔繁殖性能的重要气象因素。在温度方面, 通常以15~25℃为适宜温度, 而19℃左右最佳。气温在32℃以上时可导致公兔的体重下降、精子密度降低、射精量减少、死精子数增加, 进而影响其交配能力, 导致配种率急剧下降, 部分家庭甚至会因中暑而死亡。而母兔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烦躁不安, 特别是孕兔怀孕后期极易导致其死亡率增加。在光照方面, 应确保家兔拥有足够的光照时间, 但不能过久, 否则会影响其繁殖性能。通常情况下, 繁殖母兔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以12~16h为宜, 而公兔则以8~12h为宜。

1.3 对家兔抗病能力的影响

温度低至零下5~35℃时不仅不适宜家兔生长, 并可直接导致其死亡。一般来说, 1周龄的仔兔其适宜温度为32℃, 2~4周龄兔适宜温度为30℃, 而气温低于15℃时可导致其冻伤甚至冻死。家兔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介于50~60%之间, 不应低于55%或超出75%, 否则可能会引发应激反应。一般而言, 湿度低于55%时可能会导致家兔呼吸道黏膜干裂、被毛粗糙, 甚至招致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高于75%则会出现被毛污染、笼舍内过于潮湿, 利于细菌和寄生虫繁殖, 易导致球虫、疥癣、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蔓延。此外, 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家兔健康, 当空气中有害气体超标时易诱发眼病及各种呼吸道疾病, 并会引发巴氏杆菌病。

2 家兔疾病防控措施

从上文来看, 环境因素是引发家兔疾病的重要因素, 有些疾病的发生甚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由此可见家兔疾病与气象因素密相关。总的来看, 温度、湿度、光照是影响家兔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 为有效减少或避免家兔疾病, 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控。

应为家兔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在不同生长阶段做好保温或降暑工作, 确保温湿度适宜, 同时考虑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机体状况适当调整温湿度。养殖环境应清洁、卫生, 适时通风, 以控制有害气体对家兔的影响, 尽可能减少应激, 防止相关疾病发生。

上一篇:实训资源下一篇:工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