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卫生监管

2024-09-12

动物卫生监管(精选12篇)

动物卫生监管 篇1

近年来, 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动物养殖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将动物卫生监管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是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

1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缺乏合格的卫生防疫条件, 很多养殖户的卫生水平不合格、不达标, 一些以小门、小户为单位的养殖模式导致防疫条件较差。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 导致监管效果不佳。同时监管人员不负责和失职现象也较为明显, 使用的检测设备落后等问题也经常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

2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科学对策

2.1 制定制度, 加强宣传

动物卫生监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召开动物防疫技术研讨会, 邀请专家开展座谈分析, 组织养殖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并在舆论宣传氛围的影响下, 使养殖人员做到自觉配合卫生监管的目的。

2.2 组织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

动物卫生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监管工作的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对动物卫生监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使之能够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

2.3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动物卫生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方面, 要注重从上到下的监管与监督, 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全方位实施动物产地检疫报检制度, 制定、颁布并执行检疫流程、收费标准和举报电话等, 以此严格约束和控制动物产地的检疫工作, 防止暗箱操作、走后门开证等问题的出现。

(2) 针对屠宰点进行重点监管, 重点检查卫生状况、卫生条件和有无三证等问题, 对于存在卫生问题的屠宰单位给与警告或处罚, 并要求其整改。

(3) 加强对市区和镇区动物市场及肉蛋市场的监管, 重点查询其证件和票据, 对于无证经营的经销店严格整顿和处理。

(4) 仔细监管肉食专卖区域。围绕肉食品生产和加工单位建立卫生监管档案, 并严格肉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形成一种长效监管机制, 打造出一个规范、有序的肉食品生产经营环境, 维护广大消费群体的利益。

3 重点加强动物疫情防治工作

动物疫情防治是卫生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出现的疫情必须及时处理, 不留任何隐患。从动物养殖户到屠宰区有步骤、规范性地检查、防治, 对于有疫病的动物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从动物疫苗补贴、监测到消毒处理再到最后的执法监督都应该有条不紊地开展, 并加强对疫情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严格禁止非法挪用和非法截留等问题的发生。

建立疫情应急控制机制, 制定并完善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方案, 对疫情进行有效处理。采取消毒、隔离、封锁和免疫预防等多项措施, 从整体上维护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出入养殖基地和屠宰基地的动物必须严格卫生检测, 一旦发现疫情动物, 则要对其排泄物、饲料及其他接触过的设备消毒处理, 防止疫病的交叉传染。

4 加强动物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动物医疗基础设施是动物卫生监管的有效保证, 以乡镇为单位设定动物医疗中心, 并配置专业的兽医工作团队、药物和医疗器械, 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科学防范和治疗。充分发挥动物医疗工作站的作用, 支持并维护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

摘要:做好动物卫生监管工作, 为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负责。然而当前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管,科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邢全福袁程隆.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探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1 (7) 17-18.

[2]李国灿.强化动物卫生监管工作, 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J].中国动物检疫.2012 (6) :18-19.

动物卫生监管 篇2

2.建立动物卫生监管档案。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 监督动物卫生监管档案的建立。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的动物卫生 监管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保存, 卫生监管档案内容包括动物调入、调 出、无害化处理,投入品使用消毒及监测等情况,由防疫员填写,留 档备查。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未建立养殖档案,或未按照规定保 存养殖档案的, 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第六十六条由 县(区 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3、加强产地检疫。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加强产地 检疫工作的管理。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在畜禽出售或运输前,应 当向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申报检疫。散养

户畜禽出售或运输前, 应向所在地的动物防疫责任区申报检疫。由动 物防疫责任区委派检疫员到现场检疫。畜禽饲养者须提供免疫证、动 物卫生监管档案和抽检报告且畜禽标识齐全。经检疫合格的动物, 由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机打的检疫合格证明。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不 得出售、运输, 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散养户畜禽出售或运输前, 应向所在地的动物防疫责任区申报检疫。由动物防疫责任区委派检疫 员到现场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未经现场检疫或 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或者 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依 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条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 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 予处分。经营的动物、动物产品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 合格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 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 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 款。

4、向本市引入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向县(区动物卫生监督 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引入继续饲养的动物到达输入地后,货主 应在当日内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 构对引入动物进行查证验物, 索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查看检疫标识 是否齐全,按规定隔离观察 14 天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引入 动物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依照《动物防疫法》

第七十八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 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 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5、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定期对所饲养畜禽进行有害残留 检测,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对畜禽饲养 场(养殖小区所经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和检测。县 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未履行监督、检查和检测职责的, 依照 《动 物防疫法》第七十条由县(区人民政府或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 分。违反本条规定的畜禽饲养场(养殖小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条 款处理,情节严重的,上报兽医主管部门,吊销其《动物防疫条件合 格证》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

运输环节:

1、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 应当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要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进行监督抽查,但 不得重复检疫收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附有检疫证 明、检疫标志的动物、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依照《动物防疫法》 第七十条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未经检疫, 向无规定动

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的,依照《动物防疫法》 第七十七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 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2、动物、动物产品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 清洗、消毒。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没有 及时清洗、消毒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三条由动物卫生 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一 千元以下罚款。

3、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动物、动物产品运输 环节的监管力度。发挥 13个临时 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的职能, 坚持 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运载动物、动物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消毒工作。并对其所载动物进行检查。对未经检疫的动物、动 物产品进行补检。切实做到未经检疫不放行,查验不合格不放行,运 载工具消毒不彻底不放行。县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未履行监督、检查和检测职责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条由县(区人民 政府或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 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依照《动物防 疫法》 第七十条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 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运输 的动物产品未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 七十八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 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 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屠宰环节:

1、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 驻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屠宰场(厂、点应当提供与屠宰规模相 适应的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室和检疫操作台等设施。官方兽医应当 查验进场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佩戴的畜禽标识以 及抽检报告,检查待宰动物健康状况,对证物不全及疑似染疫的 动物进行隔离观

察。期满后经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县(区动物 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的官方兽医未履行监 督、检查和检测职责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条由县(区 人民政府或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官方兽医应当按照农业部规定,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实施 全流程同步检疫和必要的实验室疫病检测。动物屠宰前后, 要按规 定进行有害残留抽检。抽检合格并经检疫合格,由官方兽医出具机 打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对胴体及分割、包装的动物产品加盖 检疫验讫印章或者加施其他检疫标志。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 物产品,要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未经 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 依 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条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 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 予处分。屠宰的动物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的,依照《动物防疫法》

第七十八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货值 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不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动物尸体,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的,依照《动 物防疫法》第七十五条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所需 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3、屠宰场(厂、点)在动物屠宰过程中,要自行负责所屠宰 动物的有害残留检测,并签订动物产品安全保证书,确保确保动 物产品质量安全。屠宰场(厂、点)未尽到检测责任,出现动物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条款处理,情节严重的,上报兽医主管部门,吊销其《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

4、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 的官方兽医应当回收进入屠宰场(厂、点)动物附具的《动物检 疫合格证明》及畜禽标识,填写宰前检疫记录、宰后检疫记录动 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回收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 各项记录应当保存二年以上,回收的畜禽标识应定期销毁。屠宰 加工企业应建立入厂查验记录、生产记录,记载品名、来源、去

向、数量、日期、检疫证号、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记录保存时间 不得少于二年。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的官方兽医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依照《动物防疫法》第 七十条由县(区)人民政府或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

动物卫生监管 篇3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监管 确保禽类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畜禽类动物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质量上,而是对其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成分和健康越来越重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家禽和家畜的肉类制品又是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畜牧防疫作为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就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下面,就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检疫,促进肉类食品安全,谈以下几点。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防疫检疫的意识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动物防疫法》的颁布实施,按照市、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动物防疫定点屠宰作为提高广大城镇居民菜蓝子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黑板报、专栏、发宣传材料、电视、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浓度”、“大密度”地宣传,力求做到面向社会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面向经营部门宣传,使他们能够懂法、守法经营;面向消费者宣传,使他们懂得怎样消费才能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和依法治疫的意识,认识到动物防检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争取得到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立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职工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理论过硬、技能过硬的基层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开展农村防疫员培训、家畜养殖改良技术员培训、农民养殖技术培训。使禽类养殖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观念,贯彻预防为主、养防并举的思想,重点抓好免疫工作。做好动物疫病的控制和防御,降低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机率。规范饲料生产和养殖,切实实行食品安全制度。严厉打击兜售假药、囤积饲料畜产品、养殖生产中滥用抗生、违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防止疫情传播

首先,建立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坚持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求,努力降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切实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对养殖过程、畜禽防疫、兽药使用、饲料喂养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各种跟踪类档案以及销售都要进行全程监控,要规范建立生产、免疫、饲养、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诊疗、消毒、防疫监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档案和记录,完善免疫档案管理,做到一村一册、一畜一档;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应严禁使用假劣兽药、违禁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严禁使用人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保证出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等均为合格品。其次,在确保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散养动物的产地检疫,坚持到场、到户临栏检疫,此外,还必须保证畜禽规模化饲养场产地检疫率、消毒率以及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都达到100%。严格执行凭免疫标识和免疫证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的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一律不出具产地检疫证明,严禁未经检疫或逃避检疫的畜(禽) 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对逃避检疫、拒绝强制免疫造成疫情流行的行为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及无检疫证明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形成全过程管理链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强化溯源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畜、禽肉质量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测工作力度 确保畜禽肉类的食品安全

近年来,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也时常在局部地方发生,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防疫、检疫形势,种类、次数、难度增加,防控、检测任务繁重。为切实搞好动物疫病检测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我们全面贯彻“防疫先行,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动物防疫工作方针,落实“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把产地、屠宰检疫关,加强生产、屠宰环节监督管理,规范检疫点的责任和行为,严防疫情传播。重拳打击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确保博兴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保证动物疫病检测的质量,严格按照“四禁止”的要求:第一,禁止收购、宰杀无耳标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第二,禁止运输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第三,禁止让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流入市场;第四,禁止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出饲养场所。与此同时,联合公安、工商、交通、卫生、新闻等部门联合执法,各司其职,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贩卖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确保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依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的管理工作,强化定点屠宰企业监管,坚决提高肉品质量安全;铲除私屠滥宰生存土壤,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继续开展回头看拉网行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的监管措施 篇4

1 落实动物防疫监管责任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即不同规模的养殖场由不同级别的人员实行监管, 建立健全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对一”监管制度, 明确规模场防疫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和行政责任人, 并以动物防疫监管责任公示牌进行公示, 接收社会监督。建立监管人员工作记录制度, 监管责任人每周到场巡查监管不少于1次。制定监管责任, 实行责任追究, 加强对防疫责任制、监管责任制和各项防疫措施落实考核, 确保各项工作责任有效落实。

2 加强防疫监管及监督检查

通过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 推进规模养殖场内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具备必要的消毒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及病畜禽隔离圈舍等标准化建设, 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使用等制度, 健全养殖档案、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畜牧投入品使用记录等, 制定规模养殖场各项人员岗位职责, 实施封闭管理, 提高规模养殖场管理水平。

3 做好规模养殖场免疫监管

监督规模养殖场每个强制免疫项目确保做全做到位, 不漏一畜一禽, 不留空挡, 不留死角。对自行免疫的规模场要实行备案制度, 加强对自免记录、档案等的监管, 以确保免疫工作真实有效。加强免疫抗体监测, 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对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多次抽检不合格、不配合开展监督抽检及不接受免疫监管的场, 要依据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对拒绝、阻碍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的, 依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从严处理。

4 加强动物检疫监管

要监督和指导养殖场做好相关工作:一是严格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区,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确保“外病”不传入;二是严格产地检疫。官方兽医严格按规程实施临栏检疫, 经检疫合格的出具产地检疫证明, 不合格的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严格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畜禽严格做到“四不准一处理”, 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无害化处理, 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登记。四是严格动物隔离制度。对新调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处理, 隔离场所要远离养殖区, 隔离期间要专人定时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 要立即上报, 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的准备;五是严格养殖场消毒制度。建立日常消毒、集中消毒和突击消毒制度, 科学规范使用消毒药品, 切实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5 加强规模养殖场兽医人员管理

要通过结合实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监督、指导畜禽规模场配备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 组织规模场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乡村兽医登记、从业人员体检和人员信息档案建立等工作, 确保兽医从业人员条件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要求。组织规模场兽医人员积极参加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各类培训,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养殖水平。

6 强化外引动物的监管

规模养殖场跨省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必须按规定申报, 经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审批同意后方可引进, 经批准引入的必须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报验, 引进的动物需隔离观察45d, 经检疫人员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从源头上控制, 实现健康养殖。凡擅自引入畜禽的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造成疫情发生传播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7 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动物卫生监管 篇5

管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为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我局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严禁非法制售和使用“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通告》的要求,紧扣“迎全运、爱家乡、建某某”,以“瘦肉精”专项整治为重点的畜产品安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开展一系列“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生猪及牛羊“瘦肉精”监管力度,消除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净化了肉食品市场环境,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了我区社会稳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瘦肉精”监管工作是近年来我局工作的重点,我局为此建立了“瘦肉精”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兽医专业人员参加。为有效打击不法分子使用“瘦肉精”,领导小组在整治行动初期就制定了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整治工作的目标、整治重点、整治对象和整 1 治行动的步骤,明确了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为整个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我局高度重视“瘦肉精”监管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如何识别“瘦肉精”猪肉和“瘦肉精”牛羊肉,宣传《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农贸集市日,在各乡镇,以广播、图文板块、宣传单形式开展“瘦肉精”的宣传咨询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体系,协调联动

今年我区成立了某某区畜产品安全监察所及曙光畜产品安全监察所并明确了区级畜产品检测单位。至此,我区“瘦肉精”监管实现了全覆盖。今年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企业8家、饲料生产企业1家、鲜肉和肉制品经营户17家,养殖场(户)372家,出动执法人员7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8台次,共抽检“莱克多巴胺”211批次、“盐酸克伦特罗”396批次、“沙丁胺醇”103批次,结果均呈阴性,未发现违法使用情况。

1、养殖环节监管。健全养殖场(户)日常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实施月巡查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督促养殖场(小区)建立完善养殖档案,按照《某某省畜禽养殖场养殖档案(格式)》如实记录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并保留相关凭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增强养殖场(户)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假劣饲料兽药识别能 力;对于非法使用“瘦肉精”的养殖户,按照《通告》要求严厉查处,并实行黑名单制度,3年内不得享受任何政府畜牧扶持政策;严厉打击养殖环节非法使用“瘦肉精”和自配料中添加“瘦肉精”的行为;加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进程,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典型示范、先进引路作用,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不定期全区范围内开展生猪、牛羊养殖场“瘦肉精”专项突击监督检查行动。对养殖场的饲料、兽药购进、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全区8家兽药饲料经营店继续完善购销台账,加强店内兽药饲料的管理。不定期对养殖场的生猪、牛羊进行尿样抽检工作,今年共抽检尿样385批次。

2、收购贩运环节监管。加强对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的监督管理,对经纪人实行备案制度,根据经纪人备案信息,建立、完善经纪人监管档案,掌握辖区内经纪人经纪活动动态,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严格实行运往省外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瘦肉精”自检制度,做好与动物检疫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检疫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瘦肉精”试纸条抽检;饲养场(户)、畜主要签订《未使用瘦肉精保证书》,出栏动物经现场检疫合格且畜主已签订保证书后方可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保证书要与出栏动物一起流动,并要监督做好保证书在屠宰环节的查验与保存;督促经纪人建立《未使用瘦肉精保证书》等证明材料查验制度和收购贩运信息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并保存活畜来源、销售去向、时间等收购信息;加强对销售和运输过程中活畜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出栏活畜“瘦肉精”筛查,对发现含“瘦肉精” 的活畜,要监督实施销毁处理;严厉打击活畜收购贩运经纪人兜售“瘦肉精”和收购贩运“瘦肉精”检测不合格活畜的行为。

3、屠宰环节监管。实行生猪屠宰厂“瘦肉精”自检制度,屠宰企业不履行“瘦肉精”自检义务的,停止对其屠宰的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落实屠宰厂“瘦肉精”自检与屠宰检疫同步制度,屠宰厂未按规定的方法对屠宰的生猪进行“瘦肉精”自检或自检不合格的,检疫监督人员不得出具动物产品检疫证明,该动物产品更不得上市。对生猪屠宰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求检疫员严格实施屠宰场准入制度,严把入场检查、待宰巡查、宰后检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监管“四道关”,对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坚决按照“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进行处置,严防病害动物产品上市,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屠宰环节共抽检尿样325批次。

4、市场流通环节监管。加强肉品市场的巡查监管,要求肉品经营户严格执行亮证经营制度,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定期对集贸市场及超市的肉品进行监督抽样,做好相关抽样记录,将所抽样品及时送市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共市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查样品45批次。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虽然我区成立了区镇两级畜牧产品安全监察所,但实际上是以“合署办公”和“加挂牌子”的形式成立的,只 4 是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增加的畜产品安全监管的职能,而专业人员的编制、数量、经费等均没变化。

1、目前我区畜产品检验检测仪器滞后,技术手段不足,不能对“瘦肉精”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2、我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职能)检测力量薄弱,缺乏检测技术人员。

3、“瘦肉精”检测工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局没有此项专门经费。

建议:

1、建议成立独立的区级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

2、建议加大基层畜产品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

3、建议增设编制;

4、建议拨付专项经费。

通过开展“瘦肉精”专项监管工作,使我区的肉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今后,我局将继续加大对养殖场(户)、肉品贩运户、兽药饲料经营户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继续加大“瘦肉精”整治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的行为,确保我区肉品市场合法、有序、安全,切实保障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某某区畜牧局

动物卫生监管 篇6

一是下发了《关于开展病死动物尸体乱抛乱弃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临农牧发[2013]9号)和《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落实了相关责任。

二是印制了40000份关于严禁随意抛弃病死动物尸体、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禽流感疫病防控等内容宣传单、告知书和联系卡,发放到乡镇养殖场户、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单位手中,向他们宣传随意抛弃病死动物尸体的危害性,现有条件下如何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禽流感防控要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要求等以及对乱抛乱弃病死动物行为的处罚等知识。同时,在电视、临江报播发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通知,让市民家喻户晓。

三是抽调专人到镇、村规模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使用情况。雇用乡镇人员沿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河两岸,临江至桦树、花山、临城公路两侧,以及养殖密集村屯周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病死动物污染地区进行了消毒。组织人员排查了市区内养鸽户,规劝养鸽户在动物疫病流行时期不准放养,并进行了说服教育。同时,向雇用人员发放了防护工作服、防水靴、手灯、喷雾器、消毒药等防疫设备。加大对养殖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冷库、冷鲜肉店等动物产品交易市场和活禽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

浅谈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的监管 篇7

1 加强规模养殖场科学规划布局

巴中市生态环境优越,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 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畜禽规模养殖蓬勃发展, 因此, 在规划布局上要统筹考虑, 从长远着眼, 从眼前着手, 结合全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市经济发展规划、资源优势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 合理规划布局养殖区域和产业带, 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证, 通过政策手段给予引导。目前, 全市规划并基本形成了以巴山土鸡、生猪、肉牛、南江黄羊为特色的四大生产基地。

2 掌握规模养殖场防疫监管内容

2.1 监督指导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监督指导业主落实常年免疫制度, 按规定程序自主实施强制免疫和二次强化免疫;认真落实饲养管理、消毒清洗、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确定补免时间。

2.2 监督指导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和防疫档案

监督指导业主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如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使用、引种审批及隔离观察等制度, 并上墙公示和严格执行;完善养殖档案、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畜牧投入品使用记录等, 督促业主如实记录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车辆及人员进出、引进动物申报审批及隔离观察等有关防疫措施执行情况。

2.3 监督指导动物调入调出管理和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监督指导业主按规定落实检疫申报、引种审批、市外动物调入备案、隔离观察等制度;严格落实病害畜禽生物安全处理措施, 严格消毒, 严禁无关车辆及人员进入场内, 特别是要杜绝畜禽贩运人员随意进场选购畜禽等情况发生。

2.4 监督业主完善动物防疫条件

监督业主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完善动物防疫条件, 确保规模养殖场 (小区) 内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具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及病畜禽隔离圈舍等, 以进一步提高防控动物疫病能力。

2.5 加强规模场 (小区) 驻场兽医业务指导

督促规模养殖场 (小区) 配备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驻场兽医 (取得执业兽医资格或者乡村兽医登记证的人员) , 指导驻场兽医依照《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落实动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和兽药使用规定, 加强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 确保驻场兽医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3 落实规模场官方兽医监管责任制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落实规模场 (小区) 官方兽医监管责任制, 对每个规模场落实1~2名官方兽医, 实行“一对一”监管。明确规模场 (小区) 防疫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和行政责任人, 并以动物防疫监管责任公示牌进行公示, 接收社会监督。官方兽医对规模场 (小区) 的巡查每月不少于2次, 并做好巡查监管记录。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确定专人每月收集汇总辖区内驻场官方兽医监管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跟踪落实整改措施。

4 从严查处违法行为

动物卫生监管 篇8

1 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体制没有理顺

《动物防疫法》明确提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但执法主体不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特别是基层乡镇, 没有设立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形成垂直管理的体制。乡镇畜牧兽医站仍负责辖区内的畜牧兽医服务职能, 又兼顾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职能, 以承包、检疫和收费任务挂钩的形式存在, 致使辖区内的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混乱, 执法不力, 同时给违法违纪违规留下了发生的空间。表现在倒卖、转让检疫票证, 检疫票证异地“流通”使用;只收费不检疫;收费但少开或不开票据, 不足额出证或不出证;检疫相对人只要愿付一定检疫费, 多少都不管, 按车、按摊位按月收费。

1.2 执法行为不规范

表现在:一是执法程序不规范。没有按照农业部检疫“四到位”的要求实施动物检疫, 有的实施产地检疫没有到场到户, “隔山开证”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办案行为不规范。表现为空手办案、口头处罚。三是处罚行为不规范。表现为处罚随意性大, 处罚标准不一。

1.3 宣传力度不够大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范围不够广, 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有相当一部分畜牧生产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 导致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意识淡薄, 守法观念不强。

1.4 没有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设备不齐, 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经费短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执法难度大、人员不足、危险性高、没有一套严格的机制保障, 让执法人员放心、放胆、放手依法执法、依法行政、依法治牧。

2 建议

2.1 加强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

依据《动物防疫法》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负责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 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其进行归口管理, 并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相应改革, 把畜牧兽医站的综合职能细化, 分离出独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 县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实行垂直管理, 做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违法。

2.2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 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等进行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建立内外相结合的执法管理机制, 对内实行层级执法监督、执法案件评查, 行政处罚案件上报备案制度;对外实行政务公开、群众监督, 强化整改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

2.3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执法氛围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 (画、标语) 等方式, 扩大宣传面,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的新形象, 在执法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营造依法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良好氛围。

2.4 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

动物卫生监管 篇9

为继续深化动物卫生体制改革, 确保辽宁省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通过加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之乡镇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及畜产品安全事件的政府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1指导思想

以实施辽宁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主线, 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为核心, 以标准化达标建设为工作理念, 以常态、预防性监管为工作基础, 着力推进乡镇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 动物卫生管理相对人动物及动物产品无疫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 创新基层动物卫生监管模式及工作机制。

2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辽宁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之乡 (镇) 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 实现老年省“十二五”时期, 畜禽养殖防疫标准化, 动物产品安全化, 病死畜禽全部无害化, 监管人员专业化,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全省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全面提升。

3工作措施

3.1机构建设

设置县局 (所) 派出机构, 名称为“×××动物卫生监督所”。

3.2职能整合

承担检疫、监督、疫情处置、可追溯体系建设及动物诊疗、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监管等工作。

3.3人员管理

(1) 电子档案:监督员、检疫员和协检员; (2) 持证 (章) 上岗:监督员和检疫员; (3) 协检:每村均聘一名协检员; (4) 培训:签到簿 (培训内容) 和考试试卷。

3.4场所条件

独立办公场所, 办公楼、会议室悬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悬挂“中国动物卫生监督”中英文字。

3.5设施设备

(1) 设施:设备保存室或柜; (2) 设备:快速检疫箱1个、冰柜1台、冰箱1台、摄像机1台、照相机1、传真机1台、录音笔1支、汽车1台、移动职能识读器2台以上和电脑1台 (接外网) 。

3.6制度建设

(1) 走廊:挂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全所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2) 办公室:挂置《检疫管理办法》、《检疫员守则》、收费标准 (452号文件) 、《产地检疫规程》、《屠宰检疫规程》、《动物检疫证明填写规范》、《监督管理办法》、《监督员守则》、《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乡村兽医管理办法》、《动物卫生证章管理办法》、《动物卫生证章、标志和标识领取、发放程序》和《畜禽标识管理办法》。

3.7记录

(1) 检疫:检疫申报记录, 屠宰场入场登记记录, 屠宰场出场动物产品登记记录; (2) 监督:饲养场、屠宰场、诊疗机构、农贸市场 (超市) 、牲畜交易市场、村、无害化处理、动物产品加工 (储存) 等和外引动物落地监管等记录; (3) 追溯:二维码耳标领取、发放 (使用) 登记。

3.8档案

(1) 检疫、监督、追溯、疫情处置工作的计划和要点; (2) 乡 (镇) 监督所与村协检员签订的责任状和屠宰场、饲养场签订的承诺书; (3) 监督记录; (4) 案卷; (5) 阶段、专项工作总结; (6) 检疫、监督月、季报表; (7) 检疫证明领取、使用台帐和回收的检疫证明存根; (8) 设施、设备一览表、使用说明书和借用登记表; (9) 检疫、监督专项审核、考核登记表等。

3.9动动物物、动物产品检疫

(1) 产地检疫:检疫申报点建设数量 (每个行政村1个) ;自身建立检疫申报点, 包括检疫申报点牌、检疫申报程序、检疫申报记录、检疫结果;所辖村屯饲养动物存栏、引入、发病死亡、淘汰、出栏对比板。 (2) 屠宰检疫:执法标志、驻厂检疫人员一览表、猪 (牛、羊、禽) 屠宰检疫规程和屠宰检疫流程图;备品保存柜、快速检疫工作箱、显微镜;动物入场、屠宰检疫登记表;回收“三证”、出场检疫证明存根。

3.10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1) 饲养场、屠宰场、诊疗机构、农贸市场 (超市) 、牲畜交易市场、乡镇监督所、动物产品加工 (储存) 等, 每个场所监督2次/月; (2) 外引动物落地监管等记录; (3) 案卷; (4) 进京、进沪现场审核资料; (5) 无害化处理监督记录。

3.11追溯体系建设

(1) 识读器使用; (2) 二维码耳标申请、签收、发放、保存。

3.12疫情处置

疫情处置备案资料。

3.13村屯检疫工作建设

3.13.1协检员聘用 (1) 协检员聘书; (2) 协助检疫责任; (3) 协检员证。

3.13.2检疫申报点建设 (1) 检疫申报点牌; (2) 产地检疫程序; (3) 检疫申报程序; (4) 电话1部; (5) 公示:受理电话、收费标准、受理人等。

3.13.3记录 (1) 检疫申报记录; (2) 产地检疫证明。

3.13.4宣传工作《动物防疫法》宣传板1块。

动物卫生监管 篇10

1 牲畜交易市场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1.1 场址的选择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明确规定:专营牲畜交易市场应当距离人口集中区域、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500 m以上, 距离种畜禽场、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 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兼营牲畜交易市场应当距离动物饲养场和养殖小区500 m以上, 距离种畜禽场、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 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

1.2 完善场内基础设施

1.2.1 市场围墙及消毒池

牲畜交易市场须设有围墙, 与外界隔离;在场区出入口均须设置消毒池, 规格:门宽×长4 m×深0.3 m以上, 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整车喷淋消毒通道。消毒设施需按时清洗、及时更换消毒药, 保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

1.2.2 区域隔离

利用物理隔离或者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功能区, 包括交易区、装卸区、检疫区、消毒区、办公区、居住区、废弃物处理区等。交易区设置防雨棚, 在装卸区设置装卸坡道。污染区和洁净区隔离, 动物交易区与动物产品交易区相对隔离, 不同种类的牲畜交易要进行区域划分及隔离, 可有效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杜绝疫病交叉感染。

1.2.3 配备清洗、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配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清洗、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及人员, 并要有15日以上消毒药物的储备, 污水污物的排放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1.3 建立相关制度

1.3.1 强化监督管理制度

1.3.1. 1 查证验物, 全面实行电子出证

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牲畜必须佩戴免疫耳标, 经查验无误后, 可入场交易。成交动物出场前, 申请更换检疫证明, 原证明收回, 官方兽医实施检疫, 合格的予以换证;不合格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患病动物或疑似染疫动物采取指定场所隔离观察,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3.1. 2 严格实行动物检疫

检疫人员要对每一批动物进行群体和个体检查, 主要对精神状态、体温测试。不合格者均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实验室检验是检疫监督工作必要的诊断措施, 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的重要手段, 是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的重要保障, 是无疫区建成的必备基础。

1.3.1. 3 严控输入动物和动物产品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免疫无疫区”输入的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免疫无疫区”或“非免疫无疫区”, 非免疫无疫区输入的易感动物只能来自于相应的非免疫无疫区。

1.3.2 建全消毒机制

采取日常消毒与休市大消毒相结合的方式。各地的牲畜交易市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定期休市, 在每个交易市场开市前和休市后, 对整个交易市场进行场地、道路、设施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同时, 设立专人负责日常消毒工作。交易完成后, 对交易区内的场地、设施设备等进行清洗消毒;对排泄物、废弃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 防止病原繁殖和扩散。

1.3.3 明确疫情报告责任制度

牲畜交易市场内所有人员必须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 由责任人将发病情况在2小时内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1.3.4 做好无害化处理

由于长途运输、应激反应、温度不适等多种因素造成牲畜的死亡, 患病、疑似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及其垫料、粪便等辅料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车辆经彻底消毒后方可离场。无害化处理措施以保护环境, 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需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无害化处理可彻底消灭传染源, 防止病死动物流入市场, 保证百姓吃上“放心肉”, 保障我省畜牧业健康平稳发展。

2 几点建议

2.1 强化检疫监管, 做好监督检查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的监督检查, 增加检查频次, 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检查是否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是否建立定期休市和消毒制度, 是否有专门的兽医工作室, 记录填写是否规范、详实, 入场动物是否附有检疫证明, 核对畜禽标识佩带情况, 是否有清洗、消毒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消毒药品的存放、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2.2 加大资金倾斜力度, 完善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各地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及时更新实验室检测方法, 淘汰陈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配齐清洗、消毒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加大无害化处理力度, 保证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又不污染环境。

2.3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科学引导监管政策

构建有效的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体系, 能够科学引导监管政策的制定, 有利于科学评价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状况, 有利于提升重点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有利于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进一步为全省畜牧业倍增计划保驾护航。按照农业部门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 从低风险地区或可控地区调进牲畜, 随时掌握调入地动物疫情信息, 多从企业信誉好、防疫水平高、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调入。

2.4 增强宣传工作, 提高群防群控意识

无疫区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特别是养殖场 (户) 、屠宰场等管理相对人对无疫区建设知识、法律法规的普及, 充分利用网路、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及印发宣传资料、横幅、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理解无疫区建设、知法、懂法、自觉守法, 主动接受监管, 为无疫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思考

动物卫生监管 篇11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评价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5-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社会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发挥疾病防控的作用。该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慢性病防治情况和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保障人民公平、可及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本文重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模式进行阐述。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且面临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同时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多数医疗机构未对医务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且上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层缺乏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力监督,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下降[1]。基层医疗机构忽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推行对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绩效考核,但对考核结果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仍未及时跟进。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建立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上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并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未得到有力落实,因此难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方法

监管层次划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监管层次可划分为管理层、执行层和结果层三个层次。其中卫生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属于管理层,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起整体领导作用。执行层和结果层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负责和承担后续服务职责。

作用机制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中运用各项作用机制,有助于质量监管的顺利开展,并且可有效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⑴考评机制:上级卫生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和医务人员服务水平考核,并及时定期上报检查和考核结果,同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就检查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⑵奖惩机制:通过施行薪资奖励、荣誉奖励和晋升奖励,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考核不合格或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和通报制度,以提高医務人员的服务质量[2]。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体现服务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委托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可有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提升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率。

3.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核心是公信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设立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的科学举措,因此第三方评价模式需以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可信度和规范程度,从而赢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3]。

关键是专业水平,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包括项目、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季度年度报告、预算和职能行使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以保障评价的权威性。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事项的不同,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并在实施评价前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立足点是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需接受上级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但若监管部门过度行使监督职权会对第三方评价造成消极影响,并使第三方评价丧失其独立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监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应尽量减少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过度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3.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前、中、后期的评价,评价前期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评价部门,需委托有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并签订第三方评价协议,对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认定。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就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管部门确立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期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项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在评估后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写出评价报告[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评价结果,为其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向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使用效果,为其改进评价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健康干预措施,在具体施行各项服务举措的过程中,需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全社会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从而实现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等.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1):70-72

[2]谢明霏,等.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质量监管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27(04):01-03

[3]练惠敏,等.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5(01):74-76.

加强兽药监管确保动物产品安全 篇12

1 存在问题

1.1 兽药生产环节

1.1.1 兽药标签不规范

兽药的标签是兽医工作者或养殖户了解兽药成分、含量, 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的重要标识。在养殖生产指导的工作中, 我们发现许多兽药厂家的兽药产品标签记录不全或者记录不规范;有的适应症扩大化, 极易误导消费者;有的使用方法规定只注明每头猪 (鸡) 每千克体重用量, 但配料或饮水用量却没有标注清楚, 不方便养殖户操作使用。

1.1.2 未按照农业部兽药批准文号生产兽药

存在套用、冒用批准文号的现象, 比如农业部就某厂某种产品的批准文号通用名为“氟苯尼考”, 但实际产品通用名却为:“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替米考星等成分”。有的还有一些保密成分, 造成专业人员指导养殖用药的过程中重复给药、药量不准确的现象。有的甚至加入了违禁药品, 给养殖产品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1.1.3 无兽药商品识别码

作为消费者甚至兽药执法人员也很难辨别某兽药产品是否出自标签上的生产厂家。近年, 在兽药抽检过程中, 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 有的厂家为了规避处罚, 往往不承认销售该产品, 兽药执法部门只好对兽药经营企业进行处罚, 这对兽药经营企业是不公平的。另外, 在违规兽药溯源查处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1.2 兽药销售环节

1.2.1 兽药经营者认识不到位

兽药经营者往往注重产品的使用效果, 产品的销售量, 但不注重产品的主要成分、是否符合农业部正规批准的产品等内容。《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8月1日经农业部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但许多地方未执行处方药凭兽医处方购买的规定。兽用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也没有标注“兽用处方药”字样。

1.2.2 兽药经营管理不到位

2013年, 各地都开展兽药GSP认证, 规定兽药经营企业需要配备兽药质量管理人员、采购员、销售员等。但是对于销售量小的县级兽药经营企业, 因销量小, 无法承担人员工资和店面仓库租金, 为节约成本, 采取检查时或换证时临时聘请专业人员, 检查过后, 又将相应人员辞退。而乡镇无法开展GSP认证, 以调查的某县为例, 全县13个乡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四五十家兽药店, 有的一个乡镇有6~7家兽药店,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 散养在不断萎缩, 大部分乡镇养殖量少, 目前只剩下1家兽药店, 如果按照兽药GSP管理, 则一家无法通过。但如果不开一家便民兽药店, 有些群众有需求, 又不方便。

1.3 养殖生产环节

养殖者缺乏兽药相关知识, 养殖的门槛太低。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中小规模为主, 企业主既是饲养员, 又是技术员, 很大比例的养殖者是中小学文化, 没有相关的兽药知识,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养殖条件差, 投入不足, 养殖设施落后, 在生产中存在滥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没有科学配伍、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等诸多问题。

据笔者调查, 某县专业场年出栏商品猪8.6万头, 共有中小规模养殖场89个, 其中存栏200头以上养殖场22个, 年出栏1 000头以上养殖场8个, 而拥有畜牧兽医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的养殖场仅3个。大部分养殖场, 甚至是年出栏千头以上的养殖场没有兽医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只能边养边学, 凭经验用药。某养殖户存栏商品猪800头, 养猪10余年, 业主兼职技术员, 却不知道青霉素的抗菌谱。

1.4 兽药监管环节

1.4.1 县级体制不健全

省、市级有兽药饲料办, 但县一级没有专门的兽药饲料管理机构, 有些县挂靠在动物卫生监督所, 有些县挂靠在农业执法大队。由于该两个机构事务繁忙, 人员编制有限, 没有大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兽药的监管工作。

1.4.2 兽药监管缺乏必需的设备条件

目前仅有省一级有兽药检验所, 而作为基层的市县均无兽药检验设备。在兽药执法过程中, 大部分仅以肉眼观察为主, 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检验结果。又如检查养殖企业兽药残留的问题, 由于县级没有检测设备, 只有按照省市的要求, 一年开展1~2次将产品送到省里检测。笔者认为这种检测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兽药残留检测率应达到100%, 并且有些养殖场一年需要做不仅一次的抽检。

1.5 兽药培训环节

近年基层兽药知识培训工作滞后, 存在注重兽药监管、轻视兽药知识培训的现象。目前基层大部分是以兽药厂家组织对养殖户培训为主, 兽药厂家目的是推销兽药, 以盈利为目的, 致使兽药使用过程中存在品种增加、使用时间延长等过度用药的情况, 既造成养殖成本增加, 又影响养殖产品的品质, 同时也给环境造成污染。笔者曾参加某兽药厂家的培训会, 会上, 厂家技术人员没有很好指导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 加强防疫和消毒, 却注重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往往指导养殖户全场同时使用四五种兽药 (抗生素至少3种) 预防保健, 连用7~10 d, 每月1~2次。可以理解为每头动物几乎天天吃“药”。

2 建议

2.1 从兽药生产环节入手, 规范兽药生产企业的行为

兽药生产环节是兽药管理最初的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做好兽药企业的监管工作,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 要建立兽药产品二维码标识认证制度

规定每一个企业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要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方便销售经销商、养殖户和兽药执法者识别产品真伪。

2.1.2 规范兽药企业生产行为

督促企业遵守兽药生产的有关规定, 按照兽药批复生产兽药, 禁止套用、冒用批准文号生产兽药, 更不得生产禁用兽药和原粉类兽药产品, 在源头上堵住违规兽药流入市场。

2.2 从兽药经营企业入手, 规范经营企业销售行为

强化兽药经营企业的管理, 完善经营企业的基本条件, 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规范兽药经营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是督促兽药经营企业禁止销售禁用兽药。

2.3 从养殖户环节入手, 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

提高养殖准入门槛, 先从规模养殖企业入手, 规定每个养殖场要一名具有兽医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负责养殖场的用药等技术工作。享受国家补贴年出栏3 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应有1名以上的职业兽医师。

由于中小规模养殖场业主投入相对不足, 养殖设施落后, 基础条件差, 用药也相应增加, 给动物产品安全构成威胁。为此, 国家应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中小养殖户, 鼓励和扶持发展中大规模的养殖户, 引导规模养殖企业朝着健康、标准化、良种化方向发展。

2.4 从兽药监管环节入手, 规范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兽药的规范生产、经营、使用, 关键要有严格的兽药监管才能落到实处。2014年5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修订草案) 》时强调, “要让违法犯罪分子承受付不起的代价”, “让失职、渎职人员受到躲不掉的惩处”, 这表明了本届政府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1) 完善兽药监管机构, 县级要配备专门的兽药监管机构, 做到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要加强兽药执法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检测设备, 提高执法水平。

2) 加强兽药执法人员的管理, 强化人员培训, 提高兽药执法人员的素质, 兽药执法人员要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

3) 加大对兽药执法的投入, 改善执法装备, 提高执法能力。

4) 加大执法力度, 对发现的兽药违规行为做到“零容忍”。加大打击力度, 让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有“切肤之痛”, “承受付不起的代价”。

2.5 强化兽药知识的培训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基地下一篇:装饰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