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教学

2024-05-24

生活性教学(精选12篇)

生活性教学 篇1

新课改实行已有几年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 创设学习情景, 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 因此, 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 如“点不燃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奇景,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 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 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 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 创设学习物景, 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 “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 进行了一次调查, 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 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 4%。

(2)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 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3) 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

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并从该问题中, 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 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 展示学习情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 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 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 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 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 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 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象等, 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 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 创设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化学知识方面情景, 例如, 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气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 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 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 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 同时, 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这里, 可以进行知识拓展, 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 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总之,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性教学 篇2

2、你嘴角30度的微笑,百度搜索不到。

3、一段情续写雨漫年华。

4、心随你动,时间因你而静止。

5、雨是风的痕迹,风是雨的信息,彩虹则是风雨后的美丽

6、倾听一段安静的旋律、用一晃想念的时间。

7、傻瓜,我数星星,你智商差点,你数月亮?

8、唯美而迷幻之花香渗入心底。

9、是你路过我的倾城时光,是我改变了你的半夏流年。

10、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

11、圈圈圈圈,圈出快乐时光。

12、深深的庭院沈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

13、宅若久时天然呆,呆到深处自然萌。

14、喜欢那些唯美的歌曲,触动我心痛的旋律。

15、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个人,在我最伤心的时候,为我撑起一片天

16、七岁那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整个夏天。十七岁那年,吻过你的脸,以为能和你永远。

17、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以后的每一个梦都不会落空。

18、不停的在揣测你的心里可有我的.名字。

19、用云朵记录的情愫,用风级定义的心情。

20、我只想带着这与任何人任何事无关的爱情,走去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21、有些事,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22、我用向阳花,去诠释阳光。

23、说好就此放手,说好不为彼此停留,可回忆说走又不走。

24、那些一个人的漫漫时光如影像般定格在年少的底片上

25、我要变成一个可以让你永远感到温暖的小太阳。

26、特别的情愫,遇到你的那刻肆意释放。

27、也许每一个女孩的心理,都会有一个童话般的梦吧。

28、你只需要沿途流浪,看够风景,归属自然有。

29、快乐很简单,就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

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英语 生活性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才能推动教育向前发展,培养更多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才。初中英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而生活性教学理论也以其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形态逐渐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让这一新理论更好的推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去认真加以探讨。

一、生活性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生活性教学的内涵

生活性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的综合发展;注重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情境,强调情境往往对知识的生成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性教学还强调体验、交往与反思,认为这些是学生对未来进行构建的基本素质。

2.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中的成员,其所从事的教学过程本身便具备社会性。教师与学生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教师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向教师学习相关的间接知识。另外,在教师与学生经过共同努力之后,往往会产生社会价值,这可以说是其社会性的最佳表现。

(2)实践性。生活性教学是课内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要立足于课堂,还应该看到来自家庭、校园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更为广阔的视域内去多利用生活性教学方面的因素。另外,生活性教学还需要和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形成强大的活力。

(3)能动性。生活性教学是对真实生活的进一步的提炼与升华,对生活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概括。在开展教学时,本身就是对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加工,使其能够更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4)发展性。生活性教学的素材都是来自生活,但是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教学理念、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艺术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革。从另一方面来看,班级组成、学生来源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在开展生活性教学的时候,也需要真正体现出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

二、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1.新课程视阈下初中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

在新颁布的初中英语改革标准中规定,应该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继续发扬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与听、读、写等多个方面的技能,逐渐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力培养学生记忆、思维、观察与想象方面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能很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宽学生视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根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接下来重点论述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2.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第一,创建课堂模拟情境

英语情境教学是以情境教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在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本身出发,创建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在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来谈一下“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创建课堂模拟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活跃起来,让活动能够真正融入进英语学习当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系统性、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审美的愉悦性等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做既能够有效克服只重视知识而轻视能力的情况,也能避免因为单纯性质的活动导致知识陷入无体系状态的缺陷。在课堂模拟的情境当中,学生需要充当一定的角色,来开展语言练习,让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获得一个质的飞跃。教师也需要超越课本中的角色约束性,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角色,比如NBA球星、影星、老总等等,让学生通过表演恰当的对话,来让学生将角色与语言实现有效衔接,英语语言运用的更为自然,这样的话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自然会在兴趣的指引下获得最佳锻炼。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Uin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单元主要是探讨单数、复数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价格,询问价格的表达方式等,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将一些学习物品作为商品,来练习如何询问价格与买东西,让学生以此作为生活背景,检验其语言表达能力。如:

A:How much does that pants cost?

B:It cost 11 dollars.

A:That is very expensive. Do you have anything cheaper?

B:Sure. This pair only 6 dollars.

A:Great. I will take it.

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在练习相关的cost、spend等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难度更大的角色,比如拍卖师,而教师可以在相关的拍品的底价,让学生来扮演商品竞标人士,在竞标的过程中,熟练使用pay for等用法,如The one who pays more money for them will get one of them./I would like to pay 60 yuan for it./I will spend 90 yuan on it.具体如下:

Auctioneer: Who would like to have the clock? I will sell it for 60 yuan.

Student A: Let me see. If it is good, I will buy it. I would like to pay 70 yuan for it.

Student B: I like the clock. I will spend 100 yuan on it.

Auctioneer: Who would like to pay more? One, two, three. OK, Student B can have the clock.而剩余的物品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拍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句子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到英语知识与句子,通过创造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第二,积极营造英语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更好的开展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教师可以开展与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展现出学生多个方面的才能,这是大力培养与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能够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开展生活性教学的体现。积极开展初中英语的课外活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比如听说读写专项能力方面的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唱歌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另外,在营造英语学习校园文化环境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能接触到地道的国外课程资源,比如电视广播节目、多媒体教学光盘,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卡通片,鼓励学生读英语报刊等,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材料,让课余时间真正成为生活性教学的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的展开,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产生安全感并且精神上受到鼓舞,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在进行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英语教学设计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当中来,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实践来建构知识,确保学生发挥其学习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方面的综合实力。

总之,在新课改视阈下开展初中英语生活教学,还需要从创建课堂模拟情境、积极营造英语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出发,推动初中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丽丹 刍议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J].魅力中国,2010(12).

2.叶静飞 浅谈初中英语生活性的课堂教学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甘海红 初中英语生活性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6(25).

生活性教学 篇4

一、新知情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小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但由于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树立和养成,在学习活动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欲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问题融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中,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活跃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内容的现实生活性,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探知。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内容时,由于“千克、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理解较为困难,学习活动上表现出畏惧情感。此时,教师根据生活问题的情感特性,在新课导入环节,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积极学习情感,在认真研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置了“小明今天帮妈妈到超市买苹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使学生“情感发展区”得到激发,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解法要领传授要融入生活性,让学生掌握方法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将解题方法要领直接“塞”给学生,运用“单一”教学方式,将题海战术运用“贯穿”始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从属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和“创新者”,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解决生活性问题中,领悟问题解答要领,形成解题技能,从而将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转变为总结提炼解题方法的过程。

“路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则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案例开展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路程”应用题,实际是有关分数方面的应用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关键是还是正确认识“路程”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为解答分数方面的“路程”应用题提供了方法要领。

三、数学素养培养要包含生活性,让学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

数学思想素养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学生学习素养内涵要素的有效结合体。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知识学习、能力积淀和素养树立的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效教学资源,渗透一些浅显的数学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教师知识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多一些的生活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答辨析过程中,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逐步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

问题: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们对郊游的地点发生了分歧,然然想去东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们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郊游的地点,你认为公平吗?

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了观点相反的两派,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对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抛硬币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硬币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辨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析,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思考、分析、解题更具全面性、整体性,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民主生活会表态性发言稿 篇5

首先要感谢各位同志,给我提出的宝贵而忠恳的批评意见,在这里,我向各位同志表个态:

一、端正心态,虚心接受批评。以往我们常常碍于面子,不敢批评别人,也不乐于接受别人批评,敢于提意见的同志都是实事求是、出于公心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真心诚意为了促进工作,我虚心接受各位同志的批评意见。

二、拿出行动,坚决整改到位。对于民主生活会上各位同志给我提出的批评意见,我要坚定不移一一予以改正。会后我要第一时间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间表,落实整改措施,迅速采取行动,不观望、不拖延,争取早日整改到位,更好地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形象。

三、保持干劲,努力做好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积极进取,做到不怕吃苦,不怕累,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接受监督,把自己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活性教学 篇6

关键词:开放 生活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品设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第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第二,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哟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1.更新评价观念。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四、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

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又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寒假里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生活性教学 篇7

一、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宝藏, 它博大无边, 没有外延, 包容一切。你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可以发现, 得到你称心如意的东西。斗转星移, 日月流逝, 自有它运行的规律。草木的一枯一荣, 人们的一颦一笑, 自有他的特点个性。用心观察思考所有的一切, 就会发现生活奇妙无比。如果经常用二、三百字描述一种现象, 用三、五十字记载一些感受, 你的视野就会大开, 你的胸怀就会宽广。这样今天记一点, 明天写一点, 原始积累就多了, 就会升华出一种思想。具有思想水平的人, 回过头再审视语文, 就可谓居高临下, 游刃有余。这样考试时, 写作文不但言之有物, 而且行文流畅。

如果你不能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认为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两点一线, 枯燥单调, 那么请你给学生多一些交流的机会。学校规定每周讲一次, 每天一次安全教育, 达到各种规章制度周周讲的目的。于是, 我在几分钟安全教育之后, 挪用了这块时间, 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有组织性“畅所欲言”栏目。要同学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 到众人面前站一站, 谈一谈, 谈话的内容不受限制, 可时间每人不超过五分钟, 内容必须是“金玉良言”, 即积极向上的, 对人有益的, 并明确提醒“谁参与, 谁受益”。于是轮到的同学就是这周栏目主持人, 今周一个主题, 下周一个立意, 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学生反映, 在这项活动中, 了解到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奥巴马、习近平、普京等风云人物及时事, 还有涉及民生问题, 如毒奶粉、地沟油、工业盐;乃至环境问题, 如全球温室效应、各种动植物都成了谈话的资料, 大家谈得非常开心。这一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精彩。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漫谈,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作文素材, 丰富了思想。在交谈中, 作文思想、材料、技巧都随手拈来。原来应试作文可以很自然和生活挂钩, 何必在课堂上磨磨唧唧老半天还挤不出一篇闪光的文章呢?向生活学习语文, 轻松愉快, 受益匪浅。有了很多知识积累在应试中就能随手拈来, 水到渠成。

二、应试命题为语文教学切脉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试题内容源于新课标, 要求评价既关注“三维目标”, 又落实“五大板块”;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又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体现评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为此,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看似较“虚”的隐性目标要现实化, 就必须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考察之中。如:“这学期学过的课文中, 你最喜欢哪个人?最不喜欢哪个人?请说明原因。”“读了短文, 提出你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问题。”“短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能引起你的注意, 如果在平时, 你会摘抄些什么?”“加点的字你将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这样的试题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考查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认知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是依据生活中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入文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应试性的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和应试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新课标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 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为此, 要改变以往考试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被忽视的局面, 现在考试中已增设了这两方面的客观试题。如:“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可渗透到其他试题之中, 又可单独测试。如:学了许多有关环保的文章, 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设计一份“保护母亲河”的活动规划。这样的试题考查了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些考核的内容都扣紧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加强这方面的应试性练习, 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新课标彰显了这样一个新理念:语文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 到生活中用语文。现在出题人员会依据课标设计试题, 注重选择社会生活的内容, 努力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如:漳州市实验小学五 (5) 班的赵小宇同学 (邮政编码:363000) 准备向“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的王军叔叔 (邮政编码:430079) 邮寄53.2元订购《小学生天地》2007年第1—12期杂志1份。请你帮赵小宇同学填好邮局汇款单。这样的试题生活气息浓郁, 体现了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描述生活的新理念。

语文考题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 因为考试也在改革, 教材只是拐杖, 而提升题都在生活中, 很多口语交际的题目, 作文的命题都是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或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让语文教学中落实到生活中,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才富有灵动气息, 不至呆板, 也顺应了当今考试改革, 是生活化和应试性的有机结合。

生活性教学 篇8

[示例1]《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游戏快乐多”

针对本课中“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 上课时,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到操场中开展游戏活动。有的小组玩荡秋千, 有的小组玩滑滑梯, 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 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 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

生5:我们小组的同学玩游戏时都非常遵守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 不遵守游戏规则, 也能玩得开心呀!玩滑梯的时候, 我就不排队, 抢着玩那才叫过瘾呢!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生6:这一次你是过瘾, 可万一哪一次, 你抢的时候不注意从滑梯上摔下来, 就来不及后悔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 我一个人玩。

生7: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 可你只顾自己玩得开心, 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 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你不觉得寂寞吗?

[评析]在教学中, 当师生达成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的共识后, 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而是抛出了相反的话题, 这些话题不仅可以使一些学生反观自己的错误行为, 还把学生引入了积极的思考当中, 学生在与教师的“交际冲突”中对遵守规则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示例2]《规则有什么用》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主题二)

当大家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展开评论时,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规则有什么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 排队打水, 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教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有的同学排队排了很长时间, 可是还没排到, 上课铃就响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一声不响, 似乎在等老师的批评。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 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 想想解决方法。教室一下子炸开了, 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同学一次少打一点, 够喝就行了, 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节约了用水。老师又问刚才那个学生:“你同意吗?”他高兴地点了点头。

[评析]学生的一句看似不和谐的话成了对话的起点, 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 同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在师生的交际中得出结论证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以上两位教师在教学的交际中灵活地运用交际语言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使学生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 使交际目标有效地达成。

首先, 根据年龄特征灵活使用语言。针对《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这两个阶段教学语言要各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对抽象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所以本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地使用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 语言应以短句为主, 但要避免“娃娃腔”。不能把一粒种子说成“小种种”, 而应说成“种子娃娃”或“种子宝宝”,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语言和丰富的词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认识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则应使用表义更严谨、更丰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 尽量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必须用规范的口语给予他们良好的影响。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类教学语言, 如情感性语言、趣味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议论性语言等。

对于历史性教学内容,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 通晓历史进程, 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 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 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 在学生了解事件后, 要重点引领学生感悟林则徐的民族精神, 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体会爱国情感, 从当时的鸦片联系到的当今的毒品, 认识毒品的危害,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所以, 这一类型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更多的要体现情感性, 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用富于情感性的语言体悟历史、以史育人、陶冶情操。地理性教学内容中涉及地理知识时语言要准确、精练, 介绍自然风光时语言要使用流畅优美的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类教学内容, 如《安全的生活》、《花钱的学问》等课, 教师可使用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生活化语言以及趣味性语言。

总之, 在教学中使用具有什么特点的语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学生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生成, 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固守成规。

第三, 注意突发事件的生成。对于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教师要因势利导, 灵活及时地运用应变的语言驾驭课堂,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机智的教学语言中体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会机智、幽默与智慧地使用语言。

[示例1]某教师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当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后, 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家人关怀我成长”的故事, 全班学生都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并说起了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哭了, 老师怔了一下, 但马上面带微笑, 走到这位学生身旁, 并请这个学生站了起来, 边摸着学生的头, 边弯腰亲切地问到:“你为什么哭啊?你能说说父母关爱你的故事吗?”可是学生不作声, 继续抽泣着。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但学生依旧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尴尬地笑了笑, 就让学生坐了下去, 继续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评析]这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事件, 学生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充满了期待, 面对这样的“节外生枝”, 教师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但显然教师的反应使学生的期待落空, 老师不仅没有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使课堂失色很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动态的交际过程, 这个不断成长推动的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具有不可预测性, 教师应用机智的语言将其化解, 使课堂教学转危为安。

[示例2]《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

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时, 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 怎样关爱自己, 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 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时, 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来这位学生在他两岁的时候, 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 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各自的家庭, 就再没有管过他, 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老师走了过去, 轻轻地抚摩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 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 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 亲切地说:“孩子, 以后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 有什么困难, 有什么委屈, 你都可以找我说, 好吗?”这时,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当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时, 这位教师并没有逃避, 而是用自己的饱含真情的语言融化孩子的心,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只支言片语就升华了师生的感情。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善诱, 积极引导, 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灵动的课堂。在该课堂中, 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还在教师灵活的教学语言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 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学生才有望获得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小议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 篇9

由于城市结构组成与交通运输的错综复杂,不同的城市街道在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很难以单一的标准来分类。通常情况下根据城市街道交通及景观特征,城市街道可划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和其它步行空间。而其中生活性街道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和人们生活最为密切,也是最能代表不同城市文化与特色的一种街道类型。

1 城市规划性街道的表现形式

城市生活性街道在城市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有五种。

1.1 城市传统街区

传统的城市街区蕴含了一个城市最深的感情和文化积淀。像老北京的胡同、旧上海的里弄、广州传统的骑楼等等都是地方文化在街道形式上非常具体而生动的表现。这些老城市中心区保留下来的传统街区,正是城市传统文化和历史生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刮起的旧城改造之风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极具活力的城市面貌,如今大都已经被喧闹的车流和冷漠的都市面孔所代替。许多传统街区被无情的吞噬,取而代之的是丧失了人性尺度的混凝土建筑。

城市面貌变得不可分辨,十分雷同。所有的城市都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归属感,街道的“场所精神”被遗忘。

1.2 城市小区及居住区级道路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一片又一片的城市新型居住区拔地而起。规范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小区设施方便了社区住户,也为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在大多数的居住小区里,宅间道路成为了人们闲暇之余交流的重要场所。

新建小区居民之前的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和担任的社会角色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不同阶层之间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交流手段和交流目的。这就需要创造出一种适合不同阶层共同使用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

1.3 城市商业步行街(区)

步行街最早出现在西德埃森市,1927年当地政府就对林贝克大街采取了封闭交通的办法。现今步行街的意义有了广泛的扩大。美国一位建筑师称之为“步行者革命”。现代步行街保持了传统步行街道的艺术感染力,又融合了购物中心所具有的安全、方便、舒适、多功能的特点。

现在的很多城市都有步行街,例如北京改建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商业街、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区、天津的和平路步行街、杭州的湖滨路步行商业街区。这些步行街为我国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购物、交流的场所,也是复兴城市中心区的重要手段。

1.4 城市滨江(湖、海)步行道

城市水系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环境资源,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水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都沿着水系建立了休闲步行道,例如长沙的湘江步行道、广州的珠江步行道、上海的外滩、杭州环西湖步行道、厦门鼓浪屿的沿海步行街区等,都设计建造了十分良好的滨水空间,表现了各自特色。

这些沿水系建设的步行道和传统意义上的街道不太一样。传统街道的两侧是以建筑实体围合作为界面,而滨水步行道则有一侧以水体作为界面。这样的一种界面构成,使得在街道中行进的人的视域由线状转换成面状,由于人亲水的本性,人的活动范围由街道两侧转向了面向水域的方向。

1.5 城市水巷

城市水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街道形式,多存在于由河道交织成网状的城市空间当中,例如江浙一带的水乡、意大利的威尼斯等。水巷的空间形态是根据水体的变化而确定的,建构形态和接口空间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街道空间更为复杂。但居民间的交流也相对稳定。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人们活动的空间集中在邻水的两侧建筑及水面上。建筑与水面结合的十分紧密,复杂的街道空间与传统街区比较接近。

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的行为场所,都不确定在某一种具体的功能,常常是商业、居住、工作、娱乐各种职能融为一体却并不混乱。因为在水乡行为场所中仍有一个职能中心——生活。这个生活空间的重心是家庭的生活起居,经营、工作反而依附于日常家居生活。这一方面说明了水乡人们独特的家居生活观,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水乡传统城镇一种按生活分区、模糊思维的城镇形态特征。

2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主要脉络,城市与街道互相依存。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先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柱的交通要道上便出现了由点到线逐步形成的一条街,和由街衍生出的店铺和作坊。待人口聚集、市场繁荣以后,一字街发展成为十字街,居民住宅就在十字街周围兴建起来,而十字路口成为最繁华的地点。这就是村镇的雏型。如果气候与水源适宜,随后便出现了棋盘式的道路网,形成城市格局。在我国许多古城中,至今还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发展迹象。

生活性街道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线性空间,包括购物商场、娱乐及休闲、活动等各种设施;另一方面街道空间自身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与街道存在着主要功能上的匹配关系。不同的城市分区要求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而街道空间又是城市空间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表达和表现了城市空间的内涵和文化积淀。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空间中,交通与交往互相融合、相互包容。例如街道往往被设计成了尽端路,以免外部车辆的进入;将车行路线设计为折线型或蛇形,以限制车速;设置车挡或驼峰,以限制车行范围及提醒减速。与此同时,在步行带精心布置花台、座椅、灯具等,车挡色彩强烈、人行道铺装材料质感细腻。街道的步行空间随着车型道的折线亦曲折变化,因而形成了舒适、美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使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增加了人在街道中体验和感知的机会。

而伴随着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和全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促使街道的场所感回归。室内生活向街道空间延伸,私密与公共互相融合,街道变成了各式各样活动交织的场所,街道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3 结语

生活离不开街道。街道空间支持了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日常活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城市空间更离不开街道,街道及街道周边的建筑之间的相互关联、组合,构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街道空间的延续意味着城市空间的再发展,只有各种城市功能与街道之间的衔接紧凑完整,才能体现城市生活的有机组织与合理配置,使城市和街道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简要阐述了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概念,从传统街区、居住小区、商业步行街区、滨水街道和水巷空间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活性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了生活性街道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生活性街道,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生活性教学 篇10

一、编剧:依据课程标准,挖掘生活素材,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

二、导演: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激发生活热情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主持:围绕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体验多彩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再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召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四、伴舞: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学会生活,演绎生活精彩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生活性教学 篇11

生活化是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实践中,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却存在二元化、形式化、运动化、技术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生活化教育的内在意蕴和有效策略缺乏准确把握和运用。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全面把握生活化教学内涵,依托合适、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我们实现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反思:当前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简单倾向

1.二元化。首先,从主体而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引导作用的趋向。例如,课堂上,教师一味迁就学生言行,放任学生“自由探索与发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也离场而去,误以为此即谓学生为主。其次,从时限而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当下生活而忽视过去、未来生活的趋向。教育中,过去生活的价值体现在经验与知识的传承,当下生活则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经历与情感态度的关注,未来生活则体现在对学生智慧的启迪。生活化教学改革中,不少教师简单地抛弃语法等基础知识教授,机械设计情感、经验、兴趣课程,结果导致教学改革效果不佳。再次,从内容而言,存在过分强调价值生活而忽略事实生活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化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唯知识与技能等事实生活至上的批判与对意义、交往等价值生活的推崇,被夸大成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全盘否定和对个体经验、情感和态度的无限重视,使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形式化。这主要指过分重视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与方式,而忽略教学价值与效果的达成。改革中,活动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情景教学等种种新教学方法,以及团队、小组、个体等教学组织形式被广泛采用。但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须持谨慎态度。在许多生活化教学中,“生活化情景”只是学生表演剧的展示,“对话”只是师生之间的惯常问答,“小组合作”也只是班级小规模化的变种,甚至成为个别优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此中,既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也谈不上师生和生生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生活化、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生活化异化为一种时髦话语,生活化教学成了一种最简单不过的教学形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

3.运动化。一是行政权力对改革的干预和强制推广,二是教师在从众文化心态与专业误导下对改革的蜂拥与逐流。有效的改革不应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而应是基于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主体地位的“促进——支持”。教育行政权力倘若披上学术外衣对教学改革作过多的干预,往往只能是削弱乃至摧毁改革进程;而教学专业人员缺乏理性的随波逐流,往往也只会使自己迷失自我和改革方向。

4.技术化。生活化教学追求一定的生活化策略与技能,但其根本目的和本意在于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提升英语语言智慧,理解、选择、创新英语文化,促进个性自我的升化发展。但现实中,不少人却恰恰本末倒置,错误地认为生活化就是一种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从而苦苦追求和探寻种种生活化教学技术,而非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教育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并未真正动摇传统英语教学的根基。

二、超越:推进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内在意蕴。教学决不是仅仅为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更强调人情感体验、个性发展与价值养成,强调人自我生命的展示、提升、完善与价值的实现;教学过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化操作程序与过程,而是一种充满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生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本身是一种生活过程,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人类既有经验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要体验和关注当下生活。因此,它主张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特别是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具有生成性可能的英语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英语情感体验、思想共鸣、人文态度形成与信仰提升,实现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生命价值的完满充实、展示与提升。可见,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内涵在于强调教学必须注重人的生命意识,注重过程意识与生成意义。

2.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就在于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克服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时空上的有限性,实现正式与非正式教学——特别是第二课堂在过程、方式、内容、资源等方面的双向延伸、交汇、融通、生息与拓展,实现课堂与生活在形式上、功能上和价值上的融通、结合。有效完善利用教学方法,摒弃为创新而创新,以某一种新方法淘汰一种旧方法或对旧方法作形式上的改造的简单做法,要根据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状态和不同教学方法特点,选择相对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既可以是单独运用或改造某一种方法,也可是综合运用或整合多种方法,创设、生成“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景和教学组织模式。

3.拓展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的文字类与活动类、预成类与生成类、知识类与情感类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但传统英语课堂却常常将教学资源主要限于来自既有教材及教辅资料的书面知识。这些资源不仅内容、数量有限、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其学习动力,而且其作为“过去的生活经验”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它在关照学生当下与未来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知识经济对传统人才的改造和时代新人的呼唤就在于此。因此,“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学英语新课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既是改革传统英语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英语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与有效方式。

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肿瘤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42例恶性肝肿瘤患者,应用立意取样法,与患者进行了深度交谈。患者年龄30岁~80岁,平均年龄(49.8±8.5)岁;男32例,女10例;受访者均排除其他疾患,意识清晰、对答准确,记忆力正常,并主动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面对面、半结构性、深度交流访谈方式收集资料[1]。事先对要交流的内容先做框架设计,以当作访谈的指引,因交谈对象多为老年患者,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跑题或遗失主题,所以通过多次反复确认谈话内容,防止收集到资料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受到影响。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进行交流前主动把交流目的、交流内容、交流方法向患者说明,并征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选择患者无不适时,与其在轻松安静的环境中拉家常式交流,时间尽量控制在2 h内,患者不感到劳累前结束交流。向患者保证使用编码代替姓名,绝对保证患者的隐私,以获得患者理解及同意。交流时以“你是怎样理解生活质量的,即你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痛苦的活着和无痛苦的离世?”引导患者无拘束地述说疾病诊断开始、治疗过程中及疾病晚期并发症出现时,精神上承受的恐惧不安、焦虑彷徨,肉体上承受的疼痛、发热、黄疸、呕吐等不适,以及影响患者不适出现或加重的原因。做现场录音和笔录,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肢体语言。在4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明确表示,宁愿立刻离世,也不愿忍受疼痛,不愿因肝区疼痛而大汗淋漓,手足抽搐;有32例患者表示可以接受安乐死,只要不再疼痛,腹水,恶心,呕吐,高热。

1.2.3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2]关于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1)仔细阅读所有记录;(2)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3)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6)辨别出相似的观点;(7)返回参与者处求证。对交流内容归纳整理成书面文字,然后仔细研究记录内容,斟酌患者表述时的表情变化及肢体语言动作,对交流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

2 结果

2.1 生理层面

肝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常出现精神食欲差、乏力、消化功能差;中期患者在上述不适情况下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腹痛、腹泻、大便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晚期出现疼痛加重、夜间明显,甚至因疼痛影响睡眠质量、可有高热、腹痛、腹泻、腹部憋胀,不能进食水,出血、厌油腻、全身水肿等不适。患者因大量腹水等原因不能行走,因疼痛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患者因此头晕乏力、疲倦感。一部分患者由于肝功异常,腹水挤压胃肠消化及蠕动功能减退,进食水后腹胀,腹部疼痛,患者拒绝进食水,渐出现消瘦,体力差,免疫功能降低,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加重了心理负担,产生沮丧和焦虑[3],对治疗失去信心;加之经济负担重,有的患者治疗不及时,病情较前加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

2.2 情绪、心理方面

病情晚期,由于疾病本身进展及医疗水平的限制,患者的病情日渐加重,对治疗效果产生极大的怀疑,对疾病预后失去信心,甚至对抗治疗。患者出现恐惧、不安、焦虑、敏感、易怒,不能控制情绪,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沟通差,恶劣的情绪导致身体更加不适,陷于身体病痛及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中。日渐加重的经济负担,家人对待患者的不耐心,护理质量、住院病房条件等因素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加重病情,导致死亡[5]。在交流访谈的4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因经济条件差,脾气暴躁,与陪护家人及医护人员多次发生不愉快,未按疗程继续接受肝动脉介入化疗,患者感肝区疼痛加重,且出现腹水,最终因肝衰竭离世。

2.3 经济方面

多次反复的检查、化疗、放疗、提高免疫力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日渐加重的病情使患者考虑“人财两空”,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使疾病加重,进一步从生理、心理上加重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患者早逝。

2.4 社会方面

因治疗,体力差的原因,患者不能耐受正常的工作。社会信息闭塞,接触的事和人单调,失去正常人该有的权利、责任、义务,使患者产生无用感、无力感。与42例交谈患者中,有14例患者认为就这样生活,不如尽快死去,有厌世想法,自杀倾向。这时家人陪伴、亲情的鼓励非常重要,可使患者从病霾中走出,走向健康,再次回归社会。

2.5 不同层次患者的不同需求

我国现行的省市医保,居民医保及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已很完善,但我国国民低收入、恶性肿瘤治疗的高费用等特点,许多患者仍然不能承受,患者们都希望再次得到社会、政府、团体的帮助,完成规范化序贯治疗。交流中,有的患者渴望治疗自付比例部分再降低;有的患者希望得到正规医院、著名专家的治疗,并希望得到有关恶性肿瘤发病病因、疾病进展、疾病治疗和治疗后保健方面的知识;有的患者要求住院环境好,医护人员态度好,认为自己已经活不多久了,尽可能享受;一部分患者“有病乱求医”而误入歧途,错过最佳治疗期,耽误病情。访谈中有1例患者,男,43岁,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确诊后拒绝在医院规范治疗,相信虚假广告,吃所谓祖传秘方药物,2个月后,再次入院后,患者肝区肿瘤并未增大,但肝功已衰竭,丙氨酸转氨酶(ALT)高达1 00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9 U/L,给予积极保肝治疗,患者于13 d后死亡。考虑患者死于药物导致的肝衰竭,而不是死于肝肿瘤。

3 讨论

3.1 对于肝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的目标。

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疼痛、呕吐、恶心、发热、咳嗽、咳痰、胸憋、气紧、腹胀腹痛、便秘、腹泻,且体能下降,睡眠差,焦躁不安、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精神上的负担,对病情的恐惧不安,对家人的歉意,对社会的不认同感,对家庭经济的担忧等,都是健康状态差的表现,而健康状态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家人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病痛,开诚布公地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目前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嘱其面对现实,坚强勇敢,配合治疗,以期得到最好的疗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满足患者自我价值心理需要。

3.2 注重健康理念教育。

在42例患者中,无一不渴望得到专家专业化的指导,临床工作者大型义诊,免费发放小册子,图片等方式普及化教育。入院患者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病情宣教,个体化交流方式,针对同病种患者或小数量家属可采用小讲座,观看幻灯等形式;必要时根据患者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价值观实行“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请乐观、开朗,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的患者讲解治疗期、恢复期、复发期各期的心得,战胜疾病的体会,活动原则,饮食结构等。提高患者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决心,使患者相互帮助,彼此鼓励,乐观地面对疾病。

3.3 争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稳定。“血浓于水”,亲情的支持是患者遭遇应激和身心危机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患者生病期间心理脆弱,亲情对患者的支持度与患者的疾病适应能力成正比关系。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家人在患者治疗期间的悉心照料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家人的安慰、陪伴使患者精神放松,思想愉快,积极的生活护理使患者营养不缺失,有利于疾病治疗后身体的尽早恢复。患者身心健康,则生活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刘瑶,张永雷,乔瑜,等.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3-286.

[2]Colaizzi P.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 views it[M]//Valle RS,King M.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8-71.

[3]滕晶,齐向华,王利,等.失眠症思虑过度状态评定量表信效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94-96.

[4]王登峰,周帆.症状检查表(SCL-90)在非临床群体中的构想效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7.

上一篇:翻译模型下一篇:GPS测量技术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