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性教学

2024-10-27

原理性教学(精选10篇)

原理性教学 篇1

一、问题提出

《浮力》章节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还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一个分化点。原因有三个方面: (1) 浮力内容比较抽象, 而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未发展到这一层次, 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2) 浮力这一部分内容学习学生受到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影响较大; (3) 浮力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多, 解题时, 常要用到密度知识、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综合运用等知识, 其中物理量多, 要进行单位换算, 考虑问题要求严谨, 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掌握好, 由于有畏难情绪, 存在心理阴影, 所以影响进一步学习。怎样解决问题, 是继续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解决问题方法之一是增加动手实验, 方法之二则是帮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加深对概念的建构。为此, 笔者在《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进行了生成性策略的尝试, 感觉可较好破解难题, 现与大家分享。

二、指导思想

笔者设想阿基米德躺在浴缸里, 看到溢出的水想到了两个不同物理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而发现了伟大的原理。所以把这节课直接改为让学生利用刚学过的知识, 用多种方法、多条途径测出这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然后根据数据, 归纳分析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既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又让学生在整个探索发现过程中建构阿基米德原理这个知识点, 并加深对它的认识。再通过习题加以巩固、提升, 有一定的效果。这节课尝试采用生成性策略, 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 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 并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教学支持。学生主要靠自己, 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

三、教学案例

直接出示这节课的主题:探究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关系。

问题1:要让这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关系, 首先应该考虑这两个量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联系, 那么怎样让它们发生联系? (同时性)

问题2:怎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测出这两个物理量?

问题3: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还需要完善实验步骤并对数据进行记录, 怎样设计?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法设计)

问题4:这样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吗?怎样完善? (同一物体多次测, 不同测, 不同物体重复测, 用其他液体代替水继续测)

问题5:这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实质研究的都是什么? (得出完整的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m液g=ρ液V排g)

在学生解决问题2时, 为了便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 笔者通过如下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讲V总、V露、V没的概念和V没=V排 (理清这种替代关系) , 为后面做好铺垫。

要求以个人为主体, 4人小组为团队, 以问题为线索, 在分析辩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并根据桌面上的器材完成实验报告, 得出实验结论。从学生的实验报告中, 可以反映出任务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再通过对两种实验报告的分析, 学生加深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以及G液的两种计算公式。

以下是两份比较优秀的实验报告, 只是除去了实验数据。

实验报告一

1. 实验目标。探究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关系。

2. 实验器材。大量筒、小烧杯、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水。

3.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 在量筒中放入大半量筒水, 记录此时的体积V1=______m L。

(2) 把系有细线的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重物未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即金属块所受的重力G=______N。

(3)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的1/3左右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4) 读出量筒内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______m L, 则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3=______m L, 并利用G液=ρ水V3g, 计算出排开液体的重力G液=______N。

(5) 重复 (3) 的操作,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的1/2左右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6) 读出量筒内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______m L, 则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3=______m L, 并利用G液=ρ水V3g, 计算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液=______N。

(7) 重复 (3) 的操作,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全部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8) 读出量筒内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______m L, 则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3=______m L, 并利用G液=ρ水V3g, 计算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液=______N。

(9) 比较各组F浮与G液的值, 并得出结论。

附实验过程图:

4. 实验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ρ液V排g。

实验报告二

1.实验目标。研究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关系。

2.实验器材。溢水杯一套、小烧杯、弹簧测力计、金属、细线、水。

3.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 把溢水杯中空桶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空桶所受的重力, 即G杯=______N。

(2) 把系有细线的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重物未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即金属块所受的重力G=______N。

(3)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的1/3左右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4) 把盛有溢出水的桶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桶所受的总重力, 即G总=______N, 并利用G液=G总-G杯, 计算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液=______N。

(5) 重复 (3) 的操作,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的1/2左右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6) 重复 (4) 的操作, 把盛有溢出水的桶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桶所受的总重力, 即G总=______N, 并利用G液=G总-G杯, 计算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液=______N。

(7) 重复 (3) 的操作, 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体积全部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 再次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______N, 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N。

(8) 重复 (4) 的操作, 把盛有溢出水的桶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记下桶所受的总重力, 即G总=______N, 并利用G液=G总-G杯, 计算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液=______N。

(9) 比较各组F浮与G液的值, 并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

课后再补充习题, 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1. 生成性策略的主要优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 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比较深入,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允许学生使用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成性策略的局限性。

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要有较高的智力投入, 这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认知超载和情绪低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周期较长;学习的成功有赖于学生以往具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具有的学习策略水平;按照这种方式获得的学习结果具有较明显的个人风格,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带有较浓的个人色彩。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浮力章节的内容比较抽象, 受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影响较大, 涉及知识点较多等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上尝试采用生成性策略, 意在为学生搭建操作平台, 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成性策略,尝试,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黄士力.《实效课堂》初中科学疑难问题解决丛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氧化性与漂白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篇2

【关键词】漂白 氧化性 漂白规律 氧化性规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83-02

漂白性与氧化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二者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有时甚至产生一些歧义。本文拟对此知识点做一归纳总结,以飨各位读者。

一、概念的不同

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其强弱主要是指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需要指出的是氧化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数目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氧化性强,得电子数不一定多;反之,得电子数少,氧化性不一定弱。

漂白性是指本色或带颜色的纤维、织品等变为白色,也可理解为有机色质在某些条件下的褪色现象。无机物的褪色如:溴水褪色、氯水褪色、酸性高锰酸钾的褪色等不属于漂白范围。

二、涉及的类型不同

(一)高中化学的漂白从原理分析,大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1.强氧化性漂白(永久性漂白)

原理:将有机色质内部“生色团”破坏,氧化成无色物质。

常见的强氧化性漂白剂如:HClO、Ca(ClO)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NaClO、H2O2、Na2O2、O3 等。分述如下:

HClO:有强氧化性,因为 HClO 中 C l为 +1 价,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得电子,可用于自来水消毒(氯气通入水)。

Ca(ClO)2 :Ca(ClO)2、CO2和H2O生成HClO而呈漂白性,常用于衣服、织物的漂白。

H2O2:H2O2 中 O 为 -1 价,易得 1 个电子生成 H2O2,质量分数 3% 的双氧水用于医疗消毒。

Na2O2:其中 O 为 -1 价,易得 1 个电子生成 NaOH,用于麦秆、织物、麦秆等漂白。

2.化合性漂白

原理:与有色有机物加成或化合成无色的物质,无色的新物质分解后颜色消失。

常见漂白剂:二氧化硫。

品红可与二氧化硫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N- 亚磺酸亚硫酸副品红碱,此物质为无色有机物,受热易分解红色的三氨基三苯甲烷氯化物。它又分为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从化学原理分析,是 SO2 使品红中的不饱和键变为饱和键从而使品红的颜色消失。品红是三氨基三苯甲烷氯化物 ,它的产物是 N- 亚磺酸亚硫酸副品红碱,反应机理如下:

该产物受热就分解,品红颜色恢复。而品红对 SO2 的吸收量少,不能用它来吸收大量的 SO2。因此,常用品红检验 SO2 的存在。

SO2 漂白除去漂白品红溶液外还可漂白很多物质,如黄色的植物秸秆经 SO2 漂白就会变白,日常用秸秆造的纸也可用 SO2 漂白。

但要注意,SO2 不能与氧化性的漂白剂混用,SO2 中 +4 价硫有还原性,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失去漂白性质。

3.物理吸附性漂白

原理:將有机色质吸附而褪色。

常见的此类物质有:活性炭、胶体。

据此原理,活性炭可以做脱色剂、除臭剂、去味剂、防毒面具的滤毒罐等。

(二)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1.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

物质氧化性与氧化剂相对应,而还原性与还原剂相对应。所谓的强弱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即物质越易夺得电子,则反应出其氧化性越强,越难夺得电子则说明其氧化性越弱;反之,物质越易失去电子,则表明其还原性越强,越难失去电子,则反映其还原性越弱。

2.无机氧化剂与有机氧化剂

一般的无机物、有机物能做氧化剂的分别叫做无机氧化剂、有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是无机氧化剂,对有机物而言越是不饱和(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其氧化性越强。碳碳三键比碳碳双键更不饱和,所以乙炔的氧化性比乙烯强。碳氧双键比碳碳双键氧化性强是因为氧的电负性比碳大,至于碳氧双键比碳碳三键强是从实验现象得来的,醇就不提了,它在多数情况体现还原性。

3.固体氧化剂和液体氧化剂

根据物质状态分类。如:液体氧化剂有过氧乙酸、双氧水、浓硝酸、浓硫酸等一些高价酸。固体氧化剂有六氟化铂,一种常温下为暗红色固体但具有较强挥发性的极强的固体氧化剂和氟化剂。像过硫酸盐、过二硫酸盐和铋酸钠等强氧化剂尽管较为常用,但其氧化性都无法与六氟化铂相提并论。

三、规律的不同

(一)漂白性规律

1.SO2 的漂白性

SO2 能使许多有色物质褪色,但其褪色原理不同:

(1)还原性褪色:SO2 能使溴水、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利用 SO2 的还原性。

(2)漂白性褪色: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 SO2 的漂白性。

(3)酸性褪色:SO2 能使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褪色,利用 SO2 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2.常见的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

常见的用于漂白的物质的特点比较如下:

(二)氧化性的规律

1.反应关系规律

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还原产物;而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氧化产物。据此知,任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能力,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能力。

2.知识线索关系规律

3.常见氧化剂与其还原产物规律

常見氧化剂与其还原产物规律如下:

4.常见还原剂

常见还原剂如下:

5.氧化剂的强弱判断规律

(1)方法 1 ,依据“三度”判断(“三度”即浓度、温度、酸碱度)

一般情况下,浓度越大,温度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酸碱度是影响氧化性强弱的重要因素。例如①热HNO3的氧化性强于冷HNO3的氧化性;②HNO3浓的氧化性强于稀HNO3的氧化性;③KMnO4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常温下即可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2)方法 2,根据“三表”判断

①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③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3)方法 3 ,依据“两池”判断

①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得电子的阳离子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失电子的阴离子还原性较强。

②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是电子流入的极。则两种金属的还原性:正极小于负极。

(4)方法 4 ,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若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依据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一般来说反应条件越苛刻,说明反应越难发生(即氧化剂得电子越困难),则对应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弱。

(5)方法 5 ,依据反应的能量变化判断

①当 H2+X2 === 2HX Δ H1=-Q1,H2+Y2 === 2HY

Δ H2=-Q2,Q1>Q2,X2 氧化性更强。

②当原子得电子(相同数目)形成稳定结构的阴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生成的离子越稳定,其原子氧化性越强。

③当元素原子失去相同数目电子形成阳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越易失电子,其还原性越弱。

综上所述,有氧化性的基本都可以用来漂白,只是漂白的速率、效果有区别而已,但能漂白的不一定是有氧化性的物质。

二元转换理论的原理性探讨 篇3

关键词:元认知,二语习得,二元转换理论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在“聋哑英语”问题日益显现的今天, 研究人员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听说能力在外语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外语教学的主导思想逐步变为“听说为先, 综合培养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 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各种探讨。元认知和二语习得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二元转换理论作为重要的思维理论日益被学者发展和完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 (1974) 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 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 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检测以及连续的调节或协调”。O’Mallev&Chamot (1990) 指出元认知策略对于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在听力学习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许梅英 (2008) 指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指出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元认知知识是进行自我监控活动的基础, 而元认知监控又能进一步丰富已有的元认知知识。高伟华 (2010) 根据元认知的运作方式, 从理论上构建了新的大学英语听说学习模式。目前, 国内研究者把元认知概念界定为“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这是目前关于元认知概念的一种新的解释, 也是一种广为接受和引用的新观点, 他们认为元认知又称“认知的认知”, 是指以认识策略为基础, 人类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 对主体的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Rod Ellis (1994) 出版了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经典教科书。Bill Van Patten (2007)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讨了听说能力从输入到输出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贾冠杰 (2005) 提出了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胡柏翠 (2010) 提出英语教学应该以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将理论运用于教学,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化听说教学模式。

从对研究现状的介绍和研究成果上来看, 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国学生所进行的听说研究抑或是从元认知角度展开, 抑或是从二语习得角度展开, 虽然两者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没有探讨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他们仍采用同样的理论指导, 因而使得这两个理论的应用效果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如果将两个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听说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将会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二、二元转换理论的理论框架

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元转换理论逐渐被学者发现和研究。二元转换理论的理论基础即元认知和二语习得。高伟华针对“聋哑英语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一个新理论——二元转换理论 (2012) 。

二元转换理论的原理性探讨。所谓二元, 就是元认知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元认知, 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 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有意识地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以及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二语习得, 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第二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三、二元转换理论的优势

第一, 从探讨学生听说水平差异入手,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理论指导。二元转换理论将元认知和二语习得两个理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听说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第二, 有效地解决了元认知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局限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体系的截然不同, 以及大学生听说能力较薄弱的特点, 因此元认知理论较适合于英语听说能力初级阶段的训练, 即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检测来提高听说能力;而二语习得理论适合于英语听说能力高级阶段的训练, 即适合于有一定的听说基础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已经较为适应英语的思维体系, 可以无意识地使用英语。将元认知和二语习得结合起来, 即二元转换理论, 这一举措能有效地解决元认知及二语习得这两个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

第三, 以二元转换理论为基础建设英语听说能力标准化测试量具。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标准化测试量具在设计上确保能够准确地体现学生听说能力的进步, 所选语料规范、地道, 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有现实感和现代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二元转换理论的构建将有效地解决针对“聋哑英语”所出现的问题, 为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创建了理论基础,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Brown, A.L.Knowing When, Where, and How to remember:AProblem of Metacognition.R.Glaser.Advances in InstructionalPsychology.Hillsdale, NJ:Erlbaum, 1978.

[2]Brown, A., Bransford, J.D., Ferrara R.&Campione, J.C.Learning, Remembering and Understanding.J.H.Flavell&E.M.Markman.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NewYork:Wiley, 1983.

[3]Flavell, 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L.B.Resnick.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Hillsdale, NJ:Erlbaum, 1976.

[4]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5]杜爱红.二语习得与元认知理论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 2007.

[6]高伟华.关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策略构建听说学习模式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7) .

[7]高伟华, 刘艳丽, 朱丹.新形势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2011.9.

[8]高伟华, 李庆玲.浅谈在CET-4中听力理解的应试策略[J].考试周刊, 2010 (10) .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会计原理的趣味教学 篇4

一、技能训练

1. 数字敏感度训练

(1)培养数字感觉:请同学们听几组数字,试着记住它们。

(2)口算:加减乘除的速算。

(3)数字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小写、大写及银行单据上大写数字的规范化书写。

2. 点钞训练

(1)给学生提供银行的训练用钞票本,让学生亲自体验,并举办点钞大赛。

(2)辨别真假人民币。

3. 收据和发票的演示

(1)发动周围的人收集各种收据和发票,让学生认识和熟悉这些原始票据,如车票、学费收据、购物的发票联、餐饮发票、服务业发票、工商企业各类发票等。

(2)学习开具收据和发票,尤其是增值税发票的正确开具。

(3)区分收据、发票、白条的区别

二、专业术语的理解

会计的专业术语很难理解,学生背诵时会很费劲,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1.语言幽默化

网上曾有过这样的趣味比喻:本人是——固定资产:生活是——持续经营;反思是——内部盘点;爱情是——无形资产;爱人是——实收资本;孩子是——应付账款;思念是——日记账;吵架是——坏账准备;结婚是——合并报表;暗恋是——收不回的呆账;错爱是——高估净利润;疾病是——营业损失;年龄是——累计折旧;眼泪是——所有者权益;人情是——其他应付款;误会是——错误分录;解释是——更正分录;回忆是——财务分析;分手是——破产清算;复合是——回转分录;再婚是——资产重组;读书是——长期投资。

2.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例如:你有多少钱?——货币资金;开学时家里给你多少钱?——现金收入;到目前为止你花了多少?——现金支出;到月末的时候,你剩余多少?——利润;你总认为自己挣的太少,于是,你就用业余时间到餐馆打工,算一算一年也挣了3 000元——其他业务收入;另外,你给别人做一次电脑系统挣了100元——营业外收入;上班一年后,同学突然宣布结婚,贺礼200元——营业外支出。

三、会计科目名称的记忆

1.通俗讲解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会计科目。让学生扮演企业的财会人员、库管员、出差人员、外单位人员,进行同一项业务不同的账务处理。

2.背诵

让学生课堂上背诵资产类科目: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待摊费用、应收账款、产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原材料。

3.猜谜语

比如,打一资产类科目:存在公司金库里的钱称为——( );存在银行里的钱称为——();花钱购买股票,一年内卖出——( );1月份支付全年的报刊费用,受益期为一年,应在全年内摊销的费用——( );购货方欠我公司货款,未还。——( );生产完工的产品——( );包装商品的物品——( );价值较低,容易损耗的物品——( );构成商品主要实体的材料——( );单价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公司与职工个人之间的款项往来——();商标权、商誉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 );因商品紧俏,购买较难,而事先支付的货款 ——( )。

四、会计实战

课前准备好实战用的物品:记账凭证每人一本,胶水一瓶或胶棒一只,小剪刀一个。

以某家公司某月份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说明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运用,由此进入实训阶段。让学生通过每一项经济业务,寻找相关原始凭证,找出相应的会计科目,做出会计分录,粘贴会计原始凭证,记账,算账,最后做出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

会计实战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制作会计凭证。同学间、师生间沟通无阻,随时提问,随时解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参与意识空前高涨,往往一会的功夫,一堂课就过去了,意犹未尽。大大鼓舞了同学们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

总之,会计原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课程的讲解可以是传统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教学方法,但轻松、幽默、活跃的教学氛围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原理性教学 篇5

“微机原理”课程是我校工学院机电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 它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PLC原理与应用》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该体系课程的学习, 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 还应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过去, 微机原理实验基本上就做一些基础性实验项目, 部分学生就按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步骤做完实验, 根本不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效果不明显。本课程组通过这两年的课程建设, 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把实验过程分为几个层次, 逐层深入。首先学生在较好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再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 指导老师只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电路与程序, 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自定设计方案, 自行设计、编制调试程序,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写出实验报告。学生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 建立了系统控制的概念, 可以更加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好的辐射作用。

1、实验原理

本文讨论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交通灯控制实验, 实验时数为6学时, 其目的是实现交通灯定时控制, 并实现数码管显示。本实验采用8086CPU芯片作为控制器, 其控制对象是该系统配置的数码管和红绿灯, 利用系统中的可编程定时器8253和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实现定时和中断, 并利用并行I/O接口芯片8255实现数码管显示。系统框图如图1。

2、芯片设置

8255具有A、B、C三个8位并行接口和一个控制口, 其工作方式包括:方式0 (基本输入/输出) 、方式1 (选通输入/输出) 和方式2 (双向选通输入/输出) 。本实验用A口分别与4个红灯与4个绿灯相连, A口工作在方式0;用B口的与数码管相连, 显示红绿灯时间。B口工作在方式0, 且为输出, 其方式选择控制字为80 H (10000000B) , D7=1为方式选择控制字特征位, D6 D5=00设定A口工作于方式0 (基本输入/输出) , D4=0设定A口为输出端口, D3=0设定B口工作于方式0 (基本输入/输出) , D2=0设定B口为输出端口。此方式选择控制字必须在初始化时写入8255的控制口;8253计数定时器有3个计数定时通道, 可以工作于6种方式, 由于8253定时时间的限制, 用两个通道级连的方式进行定时设置, 工作于方式3;8259中断控制器主要提供定时中断信号, 控制较简单。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控制要求编写软件, 最终实现控制要求。图1是系统的实验流程图。主程序中进行系统初始化, 循环等待, 等待定时中断, 然后进行数码管和红绿灯的定时刷新。

3、定时中断流程

结合实验室试验箱条件, 有些硬件连线已固定, 不能更改, 例如各芯片的地址译码电路已确定, 初始化主要包括中断向量表、8255、8253、8259芯片的初始化, 还有数码管和灯状态的初始化。

3、结束语

通过交通灯控制实验, 使学生能够掌握可编程并行I/O接口芯片8255、计数定时芯片8253、中断控制芯片8259等芯片的使用, 掌握各I/O接口芯片之间以及与CPU的硬件连接。结合软件的编写和系统调试, 首先巩固了《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所学知识, 而且也让学生建立起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实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交通灯控制实验为例, 结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硬件接口与软件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微机原理,交通灯控制,设计性实验

参考文献

[1]周荷琴, 吴秀清.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四版) [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2

[2]陈甦欣.《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综合性实验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

[3]左韬, 熊庆国.微机原理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7.34.

原理性教学 篇6

初中学生学习了物理热现象中金属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金属热胀冷缩的微观原理是在金属固体中,金属离子间力的作用比较大,绝大多数金属离子被束缚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温度升高,金属离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加剧到一定程度,离子间的作用力已经不能把金属离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宏观表现为金属受热温度升高后体积膨胀。高中学生在磁场章节磁性材料中学习了磁性物质的居里点,任何物质在磁场的作用下都能或多或少地被磁化,只是被磁化程度不同。像铁那样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铁磁性材料。磁化后的铁磁性物质,它们的磁性并不因外磁场消失而完全消失,仍然剩余一部分磁性。铁磁性物质按剩余磁性的情形分为两种,一种如碳钢、钨钢、铝、镍、钴的合金等,它们的剩余磁性较强而且不易消失,能够保留较强的磁性,这种材料叫做硬磁性 (又称永磁材料) ,另一种如软铁、硅钢、镍铁合金,它们的剩余磁性较弱而且容易消失,这种材料叫做软磁性材料。实验指出,当温度高达一定程度时,硬磁性材料将消失而成为软磁性材料,这一温度叫居里点。电饭锅中使用的是居里点为105℃左右的稀土磁性材料。金属热胀冷缩、磁性材料居里点这两个物理原理在电饭锅温度控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电饭锅温度控制的过程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电饭锅煮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通过电饭锅的红黄两个指示灯来判断它是否工作。其实它们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1) 插上导线插头通电→红指示灯亮→发热盘发热→升温至70℃低温控制电路断开→升温至105℃高温控制电路断开→两条电路都断开黄指示灯亮。

(2) 红黄两指示灯有三根引出线,电路有两种,一是氖管和电阻串联后直接通在220伏电路上,另一种是低压发光二极管和变压电路相连接。三根引出线中红灯线直接和发热盘的一个接头相连接 (同时连到了电源的一条线) ,黄灯线和高温控制触头相连 (它的上游是低温控制开关和电源另一条线的连接点) ,第三根线也称中性线和高温控制开关的另一个触头相连 (它的上游是发热盘的另一个接头) 。

(3) 红指示灯的作用是监督发热盘是否存在电压,表示发热盘是否在工作。黄指示灯是被高温控制开关和低温控制开关所控制,二者只要有一个导通就对黄指示灯短路,黄指示灯就不亮。但是如果两者都断开则黄指示灯通过发热盘电阻和电源相通而发光。

三、电饭锅温度控制的物理解释

(1) 双电路供电,分高温控制电路和低温控制电路。高温控制就是内锅底部高于某温度 (具体温度由磁性材料决定) 就断开电路,让发热盘停止工作。低温控制是当内锅底部低于某温度 (具体温度可调整) 电路导通能够让发热盘工作,高于某温度则断开电路,不再向发热盘供电。对发热盘而言只要有一路导通就能工作。在高温控制电路和低温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发热盘就能在某一温度区间自动工作,完成煮饭、保温的任务。

(2) 高温控制的原理,电路中有一个常开触头,磁缸中有一块磁性材料,居里点大约105℃,开始煮饭时通过拨动杠杆吸在发热盘底部 (同时将一根弹簧压缩) ,这是利用了磁极能吸引铁磁质的物理原理,常开触头闭合,电路导通,电饭锅发热盘工作,当温度升高到105℃以上超过了磁性材料的居里点而失去磁性,在被压缩的弹簧作用下,磁性材料自动脱落,带动电路断开。当然如果需要可用手拨动杠杆使磁铁性材料块脱离底部—触头断开—断电—停止工作。

(3) 低温控制的原理,金属片热胀冷缩—高温时断开电路—低温时合上电路供电。它是一个常闭触头,升温后金属片受热膨胀压迫簧片,使触头断开;降温后金属片冷缩簧片反弹,触头闭合。调温开关可调节临界点,一般在70℃~80℃。

四、电饭锅温度控制的两个探究性物理实验

实验1:低温控制开关对温度的控制

原理:常温下闭合是一个常闭开关,温度升至某值 (如70℃) 就自动断开。反之,温度下降低于70℃就自动闭合。电饭锅中用来实现保温目的。利用的是金属热胀冷缩物理学原理。

器材:酒精灯、火柴、低温开关、导线、电池、小灯。

步骤: (1) 将低温开关和导线、电池、小灯组成一个串联电路,常温下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导通。 (2) 点燃酒精灯,对低温开关加热,温度升高超过某一温度 (如70℃) 后,小灯熄灭,说明电路断开。 (3) 当低温开关冷却温度下降低于70℃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又导通。

实验2:高温控制开关对温度的控制

原理:常温下断开是一个常开开关,手动操作后依靠磁性吸合,当温度升至某值 (如105℃) 就自动断开。电饭锅中用来实现防止煮饭煮过头的目的。利用的是磁性材料居里点的物理学原理。

器材:酒精灯、火柴、磁缸、金属线、老虎钳、烧杯、清水。

步骤: (1) 用老虎钳将一段金属线和固定磁性材料的金属片连接,提起金属线下面的磁性材料块能和铁片吸合,说明具有磁性。 (2) 点燃酒精灯,对磁性材料加热,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和磁性材料吸合的金属片自动分离,说明磁性材料块失去磁性。 (3) 将磁性材料块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冷却,再和金属片接触能吸合,说明磁性材料恢复了磁性。

五、电饭锅的简单维修

学习了电饭锅的物理原理就可以对电饭锅进行简单维修,需要的工具有:大小合适的螺丝刀、老虎钳、万用表。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饭锅先拿出内锅再倒置从底部打开,第一步先目测检查有没有烧坏的地方,主要是各连接导线。第二步用万用表测量发热盘是否存在电阻,电阻为无穷大说明发热盘已坏。第三步测量低温开关是否导通,一般情况下它不易损坏,常温下客观存在应该导通即电阻为零,否则已坏。第四步用左手从电饭锅壳体内压住高温开关再用右手轻压和高温开关相连的一根金属杠杆 (类似于煮饭时在外壳侧面的操作) ,如果发现有磁性吸力说明高温开关没有坏,否则已坏。

参考文献

原理性教学 篇7

*本论文为北京林业大学“基于培养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硬件课程原有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逐步协调。为此,自2007年以来,我们按照教育部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精神,以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个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的建立

1. 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实例性实验

传统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验证硬件芯片工作原理的实验,学生实验结束后虽然也能巩固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实验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会不太明白实验的真正目的何在,不能掌握各种控制芯片到底有什么用,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收效甚微。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实例性实验。例如,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学中设计了步进电机驱动实验,要求控制步进电机缓慢起停、正反向运转。具体要求是:利用8253定时/计数器进行定时,定时时间到则向8259A申请中断,利用8255A驱动步进电机,使步进电机按照准确的速度运转。在此实验中,要求学生查找步进电机的相关资料,了解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及应用场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绘制实验电路原理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完成程序的调试。通过实验,学生综合应用了步进电机8253、8259A、8255A、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诸多知识,独立完成硬件设计和程序设计。学生对类似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验证性实验之后,我们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系统(可包含芯片有74LS244、ADC0809、DAC0832等),用实验箱上的电位器模拟工业现场的温度传感器,要求当温度高于60℃时系统输出方波信号,低于60℃时系统输出另一种波形(可为三角波或锯齿波)。学生仔细复习ADC0809、DAC0832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机理,设计软件框图、自行连线及联机调试。在调试的时候,同学们看到示波器上随输入电压(即模拟温度)的改变而显示不同的波形时,很有成就感。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说:“虽然完成这个系统花了很长时间,甚至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才完成的,但我们掌握了软硬件调试的技巧、感觉到了创新的魅力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可能。”

通过这种综合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每一种控制芯片的工作机理,锻炼了他们硬件调试能力。

2. 摒弃实验箱的弊端,自行开发实验板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公司开发的教学实验箱对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及验证芯片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我校所使用的北京理工达盛公司的实验箱要求程序起始地址为100H(即每个程序开始都要用伪指令ORG 100H说明,否则程序不能通过链接),学生做完简单的芯片验证实验后大多数并不知道100H的意思,致使学生作业中或者考核时编写程序时在每个程序前均加上ORG 100H。另外,现有的实验箱上芯片的引脚集中,并未在芯片周围,在使用实验箱时学生只需连接引线,对芯片封装形式、工作时序及片选地址的译码计算等丝毫不清楚,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关于8255A芯片的端口地址为数不少的学生并未根据题目所给定的译码电路进行计算,而是直接书写04A0H、04A2H等,这主要是实验箱上学生经常将8255A的片选端连接到系统所提供的片选插孔CS0上,而系统片选插孔CS0所提供的地址范围给定为04A0H到04A F H(偶地址有效)所致。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说明学生不但没有从实验中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使得所学内容更加概念不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一些简单的系统开发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开发实验板。例如,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生产流水线产品统计电路,该电路的功能是用8253监视一个生产流水线,每通过50个工件,扬声器响5秒钟,频率为2000H Z。在设计时学生可以用实验箱上提供的8086C P U板,但其他电路均要求自行设计。我们只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提出参考书目,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电路与程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而电路的构建、硬件资源的分配、译码地址的计算、程序的输入、程序的调试等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已动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学生钻研硬件实用技术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结束语

创新之根在实践。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开设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硬件创新设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今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的更新,如EDA技术及VHDL语言的应用对于培养好学生扎实的硬件开发能力亦不容忽视。

摘要:针对传统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建立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在学阶段学生的硬件开发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微机原理,综合设计,创新能力,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宁.微机原理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8:35~37

[2]张园园.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探讨硬件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09,5:6

原理性教学 篇8

目前, 学者多从信用评级指标选择、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等方面研究国家信用风险。缺乏对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关系的研究。本文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反身性原理和危机加强论论证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逻辑关系。

二、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 (1) 定义

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由国家控制而非私人企业控制的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主权信用评级 (又称主权评级) , 即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进行测量和排名, 给出一定级别。

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无力偿还以本国主权为担保的债务。

(2) 三者关系一般论证

主权信用评级与国家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 主权评级预测国家未来信用风险, 而未来风险, 今天人们一无所知, 评级只能给出各国信用风险的相对测量。主权债务危机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违约, 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

1. 主权信用评级对主权债务危机的预测性

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应致力于预测各国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各国债务危机时的效果并不明显。

2. 主权信用评级的滥用诱发危机

由于评级的不透明性, 缺乏应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不仅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功能, 相反时常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3.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及危机加强论 (1)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

主权评级具有滞后性,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酝酿之时, 评级公司未能发出任何警告, 等到危机爆发后, 才慌张应对, 降级过激, 加剧市场恐慌。

(2) 危机加强论

如果主权评级有市场影响力, 却滞后而不是领先金融市场, 那么, 在高峰期调高评级会加强乐观预期, 刺激私人资本过度流动。在低谷期, 调低评级增加投资者恐慌, 驱使资本外流和主权利差上升, 加剧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

2009年12月中旬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正是从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开始。在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并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下调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级别, 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不安情绪。

三、反身性原理论证三者关系

主权评级预估国家信用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家信用风险的实现, 主权评级对危机有加强效应, 有时是危机的直接诱因。评级降低预估危险增加, 危机预期加强。用反身性原理说明, 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认识) , 预期影响情境, 情境又影响评级, 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预期 (认识) 的实现, 其实不是未来现象证实了现在的预期, 而是预期导致了预期在未来的实现。用x代表评级, y代表人们预期 (认识) , z代表情境, 即评级所依赖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等。用公式表示如下:

y=f (x) 评级影响预期;x=φ (z) 情境影响评级;z=φ (y) 预期影响情境。

所以, y=f[φ (φ (y) ) ]z=φ[f (φ (z) ) ]

总之, 主权信用评级影响人们对国家信用风险 (或主权债务危机) 的认识, 而评级往往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一国经济结构、政策稳定性、突发政治事件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基础上, 而人们对风险 (或危机) 的认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境。这样的循环影响不会有最终的均衡, 只有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四、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债务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结论是:无风险无评级, 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需要主权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权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未来风险的实现、危机的产生不是预期被证实, 相反正是预期导致了预期的实现。因为, 评级准确性影响评级的权威性, 其实评级本就是一个预测, 无论其是否正确, 只要市场认为其正确, 就会产生预期的结果。而国家信用风险, 关键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 而不能也难以确认“可信与不可信”的问题。所以, 本文列举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实例论证评级难以预测危机, 有时甚至是诱发危机的罪魁祸首, 其滞后性往往对危机有“加强效应”。最后本文尝试用“反身性理论”分析论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是论证目前有些简略, 有待进一步改进。

摘要:本文运用反身性原理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逻辑关系。评估国家信用风险需要主权信用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不能预测主权债务危机, 现实是评级的突然下调常是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 或是其滞后性导致危机的加强。

关键词: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 化工原理 工程意识 教学改革

校级课题: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课题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项目资助

化工原理课程是吉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手工制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动量传递为基础,叙述了流体输送、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绕流及其相关的单元操作;以热量传递为基础,阐述了换热和蒸发操作;以质量传递的原理说明了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结晶、膜分离等传质单元操作,最后阐述了热量、质量同时传递过程的特点及干燥操作。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中基本单元操作的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操作原理,设计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课程设计,树立正确的科学思考方法。教学特点是强调工程观点,强化对化工过程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及设计能力的训练,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训练其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考察、解释、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习者首先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和识图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化工原理知识是为了后续课程例如发酵设备、发酵原理、酒精工艺学、淀粉工艺学、变性淀粉、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知识体系服务的。

为了完成化工原理课程的目标,实现其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素质,就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对于本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尝试和探索了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探讨。

1.教学方法多元化

本门课程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板书内容,还有大量的模型供使用,课程设计了几个实验以强化理论学习,还设立一周的动手实习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模型,模拟工程实际的工艺。课程采用立体教学理念,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入手。

2.因材施教

教学中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高等数学理论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授课的深浅,并且要了解学生机械识图的基本技能,作到有的放矢,另外要通过随机的课堂测验或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的基本程度,以大纲为基准,做到灵活机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比如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再讲非均相混合物分离时不仅要讲常见的几种分离方法,相应的设备,构造原理,如何操作,而且要详细讲解过程的计算。但是对应联合培养的大专生则要注重实际操作,而把难于理解和把握的过程计算删掉。

3.结合专业特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特点,有它独特地研究问题的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突出这些特点,往往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生物产品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一些微生物或它们的代谢产物。因此,若要将这类产品进行工业化生产,在设计时就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如何选育菌种、优化培养基从而使目的产物的收率最大。第二,如何从发酵液中提取和纯化目的产物。前者是生物产品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后者是保证生物产品质量的关键。由大多数已工业化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分析可知,流体流动、过滤、传热、蒸馏、干燥等是生物工程中使用最多的单元操作。所以,我们在讲授化工原理时,以上述单元操作过程为重点,而对于其他单元过程,则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单元操作的原理,了解相关设备的选型。这种结合专业特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不仅可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同时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总结归纳研究各类工程问题时的工程方法,引导科学思维方式

在各单元操作的分析和描述中,体现了研究工程问题的共性和方法论。对于所研究问题(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相平衡关系描述、传递速率描述等以及经济性基本分析,是研究工程问题的最基本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4.1 数学解析法

某些化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定的简化处理前提下,可以直接应用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描述。这种方法是基础理论课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培養学生由科学到技术、由理到工的基本能力和工程问题基本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4.2 实验研究方法

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恰好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化学工程中的某些问题,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利用单一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即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管内流体湍流流动时的机械能损失和管内流体湍流流动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研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该方法是在因次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分析问题的。

原理性教学 篇10

那么何谓“信息领悟性原则”?格式塔学派的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学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他提出了知觉促动即信息领悟的两层涵义:其一, “孩子们对他们不能领悟的东西不会感到有吸引力……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经验就是, 在可见的东西中, 毕竟有着某些能理解的成分”。其二,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也就是说, 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 施教者必须揭示出与受教者的生存、个体体验等相关的事实, 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

而对于现代职业高校的美术课程教育来讲,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掌握并理解艺术技巧及多变的手法。无论是追求散点透视, 绘画品格偏重精神性的中国画, 还是讲求焦点透视, 视觉真实性及画艺要求科学意识的西洋画, 都有着一整套千古流传下来的学术技法发展体系。如何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 并使之领悟, 这就需要教师在逐步讲解绘画技法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多做示范。只有在教师亲身示范画作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笔触行迹的多变、转化, 画面明暗、色彩冷暖上的众多方法以及师生之间在技术层次上的差异。当然在学习的长河里, 失败是再所难免的, 再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只看一次教师的示范, 而不依靠训练就大获成功。所以, 绘画技法经验需要依靠学生不断的练习才能逐步累积起来。

在这漫长的过程里, 就怕有的学生一但遭受到打击就一蹶不振, 半途而废。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对某一事物进行枯燥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去尝试一些既新鲜却又常见的景或人物, 如宁静的野外写生, 熟悉的闹市街景写生等。目的在于抓住每个能对学生产生兴趣点的各种经验事物, 从而将其完全激化为学生在绘画学习上的兴奋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层层训练中逐渐得到进步。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如若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 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也就只会停留在“艺匠”的层次之上。如果说先前我们谈到的艺术技法的理解与掌握只是表层效果, 那么意蕴则是在此之上的深层效果。这层效果能不能产生, 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受教者是否具有“深刻的人格”, 即精神上的深度。那如何来提高他们的精神深度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要有精神上的深度, 才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如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其次, 开设绘画鉴赏这门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此间, 教师在意蕴的发现和解释中必须发挥好它们各自之间互相映衬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作品意蕴的发掘与阐释应当不离开画面形象又要超越画面形象。不离开画面形象就是要依据画面中的具体鉴赏对象, 来进行研究分析。超越画面形象即是不能一味地只在画中循求意蕴的踪迹, 而是要将作品中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发掘出来。它或许是一种暗示, 是一种象征, 更或者是一片待填充的空白。通常在这时, 教师要结合作者当年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文化变迁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情景材料等, 来对其中的意蕴进行充分地佐证。学生在如此丰富的背景知识下, 来认识作品, 就不会觉得空洞无味, 反而可能在教师某一点的引发下, 引起了他们与此类似事件的相关共鸣, 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深一步探究作品意蕴的兴趣。光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意蕴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后的努力。关于一些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类型, 例如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 也要鼓励学生多去尝试, 多去研究, 以次来拓宽他们的在人文精神教育上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历练, 多体验, 才能找到新的创作元素;多鉴赏名画, 只有在模仿之后, 才能吸收到精华, 更将在他们日后自己的画作中追寻到自身意蕴的存在。

诚然, 以美术绘画教育为例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多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它并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 它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教育方式。这就对我们这些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授的过程中, 教育信息的传递不能只在表象中游历思辨, 必须在感性中渗透理性, 形式中积淀内容。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我的业务水平,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悟知识的力量伟大。

摘要:在现代的高职类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 结合先前所学的美术绘画知识, 联系现在所给予他们在古典与现代艺术上的熏陶, 为以后几年的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美学基础。在与现代学生的具体授课活动中, 艺术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你讲我记”填鸭般的机械模式, 而是贯穿了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性原则, 让学生不只在技法上有所长进, 更能在意蕴上得到新的感悟。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领悟性原理,知觉促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what下一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