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2024-10-17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精选12篇)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篇1

(1)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是社会的共识。扩大内需是主要措施。“十二五”期间的全社会投资将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水泥产业发展仍然向好。

(2) 2011年预计GDP增速9%左右, “十二五”期间平均8%左右, 水泥市场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率, 但是各地区万元投资对水泥的需求系数差异较大, 在0.6~1.5之间。发达地区的系数较低。

(3) 政策性淘汰落后立窑、湿法窑、中空窑已接近尾声, 下一轮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淘汰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的NSP水泥。随着能耗对标和排放标准与监控的严格, 将迫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改造。

(4) 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水泥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鼓励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废物、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

(5) 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趋同, 产品市场需求无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规模大小、环保、能耗和原材料成本方面。

(6) 企业差异化竞争的主要突破点:

——达到最小生存规模;

——实施节能改造, 降低能耗

——采用替代燃料, 节能减排

——开发混合材资源, 降低水泥材料成本;

——利用矿山资源优势, 进入混凝土集料产业;

——利用水泥和集料优势, 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

——向环保型产业发展, 争取环保产品认定。

(7) 更多的水泥企业将“三位一体”发展, 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8) 技术风险较大或发展前景不大的领域:不能发挥资源优势, 市场需求小, 产业属性不同, 技术门槛高, 竞争对手较强的领域。

——高性能水泥;

——干粉砂浆;

——高端混凝土制品业, 例如管桩、PCCP管, 盾构管片, 无砟道板等;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

——预制建筑构件等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篇2

面,我就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问题,讲三个方面内容,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船舶工业抓住这一机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幅跃升。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占世界份额从6%提高到近2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了5.5倍。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分列第4、第6和第10位,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船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的格局。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17.5万吨大型散货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并已进入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半潜式钻井平台、30万吨fpso等高端产品市场。超大型船舶主机及其曲轴、大型螺旋桨、大型锚绞机等关键船用设备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

造船效率明显提高。在造船规模和能力扩大的同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强批量化、专业化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骨干船厂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万吨级散货船的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从首制船的369天和109天缩短为双50天;大连船舶重工批量建造4250teu集装箱船码头周期控制在40天以内。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近百亿元,超过“十五”时期利润总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不足4万元/人年提高到12.7万元/人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地方造船企业增长迅猛,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地方造船企业造船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2%,实现利润占全国的47%。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产量达到12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1%;新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7%%;手持船舶订单129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船舶出口金额亿87.56美元,同比增长61.9%;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0.49亿元,同比增长了125%。

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行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船舶配套发展滞后,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还比较低,关键配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三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万美元产值耗电量大大超过先进造船企业水平,原材料消耗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四是随着产能的增加,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也很突出.这些问题,是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突出显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更加扎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量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这为世界航运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初步判断,国际船舶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但出现“陡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我们自身角度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政府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船

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

根据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情况,综合考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造船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我们认为,上述规划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造船业是国际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造船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际造船业的稳定发展和海事业的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构建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船舶工业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合资合作,不断优化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高新技术船舶开发研究,努力突破关键配套设备研制的技术瓶颈,加快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推进船舶工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配套业一直是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快推进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重点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新建或技术改造,提升优势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鼓励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外资投资船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鼓励引进国外著名厂商和国际知名品牌,欢迎国外先进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和研发机构,与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中国船舶配套业,为整个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加快推进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大幅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是实现船舶工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适应新的国际造船规范、标准要求,进一步深化造船生产体系改造,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总装化水平;着力通过深化设计,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造船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大力推进数字化造船,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和水平。骨干企业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切实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第四,发展先进造船生产能力,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中国造船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无序和盲目性的现象。为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造船生产力为核心,反对和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未经批准盲目发展船舶生产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协助政府清理和淘汰一批生产设施落后,污染环境的造修船企业,提高船舶产业进入门槛,引进先进的造修船设施,做到企业、环境统一规划建设,提高造船企业的发展质量,为船舶工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五,保持冷静头脑,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近一段时间船舶市场持续兴旺,船价也不断攀升,船舶企业手持订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各方面要保持冷静头脑,认真进行市场分析,各方面跟踪经济、航运、金融市场的信息,承接订单的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适当采取谨慎的策略,尽量避免潮起潮落时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船市也近似股市,冷静和减少盲目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航天发展的未来展望 篇3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相继调整并制定了新的航天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将发展航天活动列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近地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仍将是世界航天活动的重点,并进入更大规模开发和服务社会的新阶段;载人航天向深空扩展,探索月球以及火星成为深空探测的新热点;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中国航天正处在重点跨越、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政府已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航天技术与生物、信息、材料、能源技术一起列为国家五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且明确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如下:

1、研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小型运载火箭,提高进入空间的能力。

为满足中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需要,我们已经启动了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低成本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新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0~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覆盖6~14吨,预计在2013年左右投入使用。目前,用于新型火箭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氢氧发动机已经取得技术突破。

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小型卫星发射任务需求,“十一五”期间将开展用于发射小卫星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研制。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按照“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周期短、三化”的设计原则,发射周期5~7天,700千米 SSO轨道运载能力500千克,具备双星或多星发射更小重量级卫星的能力。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适应绿色环保的要求。

2、开发高可靠大容量通信卫星,实现通信卫星型谱化。

中国已经成功研制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更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建立由电视直播卫星、大容量通信卫星、宽带多媒体卫星等组成的新一代卫星广播通信空间网;提供卫星直播、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等广泛的业务服务。

3、发展新型遥感卫星,提高对地观测的能力。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在研制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新型“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等遥感卫星系列;实现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填补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的空白;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同时,我们正在统筹发展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提高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面向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需求,我们还启动了更长远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建设。在天基、近空间、空基不同层次,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大气、陆地、海洋的综合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提升国家对地观测的整体能力。

4、分阶段发展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形成自主实用的卫星导航定位能力。

在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定位星座的基础上,我们已启动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并能向全球扩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将首先研制并建成由12颗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5、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实现驻留空间的能力。

继“神舟六号”成功飞行之后,我们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有人照料、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奠定基础。

6、实施月球探测二、三期计划,提高空间科学研究能力。

在完成月球探测第一阶段绕月探测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实施第二阶段计划,在2012年左右,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月球软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巡视勘察月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在完成第二阶段探测后,进一步实施第三阶段计划。在2017年左右,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将积极推进空间天文、空间物理与探测、空间环境利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支持空间天文与太阳系探测和日地空间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研制和发射硬X射线太阳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火星探测器等航天器。

7、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太空属于人类,航天需要合作,这是航天活动的一大特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是我们开展航天合作的原则。

未来几年,我们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一是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是卫星通信广播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范围的扩大,卫星导航定位相关服务。

三是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及关键部件的制造;卫星整星及其零部件的出口。

四是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全球变化监测与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五是航天测控多资源共享。

六是航天活动各领域的人员交流与培训。

探索外层空间、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我们大家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愿意与所有有志于航天事业的朋友一起,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携手遨游于浩瀚的宇宙。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篇4

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水泥生产线烟气中的CO2捕集系统,水泥生产线烟气量大、烟气温度高,若直接排放至大气,将造成较严重的能量浪费及周边大气环境的空气热污染。随着世界性能源紧缺问题的出现,节能减排在各国被日益重视。当前针对水泥厂的高温废气所采取的主要节能减排措施是余热发电,而水泥厂烟气巨大的CO2捕集潜力目前尚未受到重视。

以5 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例,窑尾废气流量约350 000m3(标)/h,烟气中CO2含量约30%,据此估算,烟气中CO2含量约206t/h,碳捕捉潜力巨大。所捕集的CO2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合成气、醋酸、食品用CO2等,同时还有其他较为广泛的工业用途:可作为铸造添加剂、金属冶炼稳定剂、陶瓷固定剂、食品添加剂、消防灭火剂等。因此捕捉水泥熟

料生产线的CO2使其变废为宝,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1 CO2回收工艺

利用碱性溶液与酸性的CO2发生可逆反应,即:在40℃左右时吸收CO2,生成水溶性盐,CO2被吸收,富液升温时发生逆向反应,解析出CO2。

窑尾烟气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水泥厂窑尾收尘器出口烟气由引风机送入吸收塔,其中CO2被碱性溶液吸收,尾气由塔顶排入大气。吸收CO2后的富液由塔底经泵送入换热器,回收热量后送入再生塔。由溶液中释放出的CO2气体,处理后送入精处理系统,经压缩、加压、除湿、脱硫、制冷等工序,得到最终产品——液态CO2。

如图1所示,烟气中的CO2在吸收塔中被碱性吸收剂吸收变为富液,富液被输送至再生塔加热分解还原为碱性吸收剂和CO2,吸收剂溶液返回吸收塔进行再次吸附,而CO2气体则经加压、除杂、提纯、液化等工序,提出纯度为99.99%的CO2。

2 目前国内外CO2的主要用途

回收的CO2中,约40%用作生产其他化学品(例如尿素和甲醇)的原材料,约35%用于提高油采收率,约10%用于制冷,5%用于饮料碳酸化,其他应用占10%。

高纯CO2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CO2激光器、检测仪器的校正气及配制其他特种混合气,在聚乙烯聚合反应中用作调节剂。

固体CO2广泛用于冷藏奶品、肉类、冷冻食品和其他运输中易腐败的食品。在许多加工工业中用作冷冻剂,例如粉碎热敏材料、橡胶磨光、金属冷处理、机械零件的收缩装配、真空冷阱等。

气体CO2可用于碳化软饮料,水处理工艺的p H值控制、化学加工、食品保存、化学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惰性保护、焊接气体和植物生长刺激剂。在铸造工艺中用于硬芯和砂型、气动器件。也可以作为杀菌气的稀释剂,即用环氧乙烷和CO2的混合气作为杀菌、杀虫剂(特别是用于小麦和粮食杀菌)、熏蒸剂,广泛应用于医疗器具、包装材料、衣类、毛皮、被褥等的杀菌,骨粉消毒,仓库、工坊、文物、书籍的熏蒸。

液体CO2可用作飞机、导弹和电子部件低温试验的制冷剂;可用来提高油井采收率,控制化学反应;也可用作灭火剂。

用CO2作保护气体的半自动电弧焊机,其速度是一般焊机的10倍。

作为一种弱酸(在水溶液中),在纺织品制造过程中用CO2中和过量氢氧化物,不损坏纤维,易于使用。

3 应用前景与展望

日本京都大学乾智行教授将CO2与H2直接反应,合成了燃料汽油。这项世界首创新技术既有助于消除造成温室效应的CO2,又有望每年为日本减少原油进口4 000万吨。这项发明工艺分两步,首先CO2与H2以1:3在反应器中混合,经催化反应制成甲醇,然后将由氢、铁、硅合成的催化剂和少量丙烯投入反应器,加热到300℃,即获得汽油。

由Sierra Systems集团开发的CO2洗涤系统PC-1000,可将高纯CO2经特制喷嘴喷出后呈雪状,可除去精密构件表面上99.9%的≥0.1μm的粒子,还可减少表面烃含量,也可除去像表面膜、指纹印和少量胶质残留物等污染物。

美国能源部工业技术办公室对废CO2的利用设置了研究基金。在1992年,初期的探索开发阶段费用为50万美元。

日本将大量CO2用于燃料电池,这是一种高效熔融碳化燃料。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喷涂用的UNICARB系统可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减少80%,并可在喷洒作业中大大降低空气中毒性化学品量。超临界CO2在此工艺中作为高固体喷涂溶剂的替代品,可大大改善非粘性喷涂的质量,消除甲基氯仿的排放。

Ansul Fire Protection计划在北美将有专利权的INERGEN灭火剂商品化,用以取代1301卤素灭火剂。此种灭火剂由N2、Ar、CO2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由于它与空气的密度相当,所以更易与空气混合,浓度保持时间长。其硬件费用是1301费用的1.5~1.6倍,与CO2系统相当。

BOC在金矿工业中用CO2代替SO2或FeSO4以除去70%~80%的游离的氰化物。关于超临界CO2萃取(SCE)技术的应用,国外在上世纪60、70年代已实现了提取咖啡因和酒花浸膏的SCE工业化生产。在装置规模方面,目前法国最大为40m3,美国为1m3,日本为0.5m3。

在医药加工工艺中,正在研究用超临界CO2替代传统溶剂,比如二氯甲烷和丙酮。在日本,Takeda化学工业公司(大阪)正在大量使用超临界CO2以从抗生素中除去丙酮。霍夫曼—La Roche正在进行中试试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以纯化维他命E,此工艺可取代200℃下的真空精馏。

在日本,大部分超临界流体研究都集中在化学工艺上。1993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运转了一套中型装置,来开发一种使用超临界CO2纯化乙醇的工艺,其装置成本比传统精馏法低30%~40%,运行成本低66%。

美国一些大学已发现一种在超临界CO2中制备氟聚合物的方法,它能防止传统方法中氯氟烃(CFC)溶剂对环境的破坏。超临界CO2萃取是替代CFC溶剂把氟化丙烯酸酯聚合成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最佳选择。这是一大突破,相信超临界CO2法在其他均相和多相体系合成中有潜在的用途。

CF Systems已取得一项溶剂萃取专利,利用液体CO2从废水和地下水中萃取水溶性有机物。该过程也利用液化丙烷和丁烷从污泥和土壤中分离多氯化联苯(PCBs)、多芳香烃(PAHs)、农药等有机物。

超临界CO2可以作为清洗剂,除去硅片系统中的污染物。超临界流体具有像流体一样的溶解性质,像气体一样的扩散速率和粘度,可迅速渗透到缝隙和边界层膜中,可完全除掉所含的有机和无机杂质,高于超临界的CO2密度和溶解能力可与有机液体相比。

4 结语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篇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8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约占全球22%人口的吃穿问题,对世界农业乃至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重点抓好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等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围绕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

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重点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篇6

一、制定国家会展产业政策与政府会展资金安排

鉴于我国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国家应对会展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超常规的产业发展。

二、优化会展产业结构

会展业具有明显的服务产业属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从资源、产品、市场、区域、供给和组织六个因子出发分析其产业结构并进行优化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场馆规模结构优化、展会营收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优化产业结构。

三、提升服务能力与经营服务理念

与前面三种发展对策相比,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国内会展公司及相关企业而言的。与其他服务产业一样,会展活动的产业相关性极强,一次会展活动必然涉及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各个行业,因而会展企业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与会者、参展商及观众的参与程度,影响会展效益。因此,要增强中国会展业的总体竞争实力,除了必须有计划地兴建大规模的现代化场馆外,还有一项基础工作便是提升服务能力与会展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

为提升经营服务理念,我国会展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经营观念。树立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在专业化、信息化方面进行企业经营的改造。

其次,树立明确的企业目标。按照市场需求确立企业中长期奋斗目标,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企业短期目标的调整。

第三,要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手段,关键在于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

四、实现会展资本运营

中国会展业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在加入WTO后如何尽快培育自身会展品牌,并迅速增强产业竞争力。国内会展企业必须走资本运营的发展道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内会展界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实施资本运营战略:

首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市场化改革。

其次是大力推进会展企业的集团化进程。上海成立的世博集团公司,将对中国会展企业面临国际会展大公司竞争产生抗衡。

最后是积极鼓励会展企业上市。北京中展集团公司提出将该公司打造成为世界级会展公司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会展企业上市做积极准备。

五、强化产品创新意识

中国视频网站发展趋势展望 篇7

关键词:视频网站,发展趋势,自制内容,信息化

1 中国视频网站的发展概述

根据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亿, 较去年年底增加2 823万人, 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1%, 比去年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报告同时显示, 从2012年到2013年开始, 网络视频服务已经超过搜索引擎服务成为当下互联网的第一大应用[1]。视频网站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介, 尤其在进入web2.0时代之后, 视频网站也开始增加更多的交互性, 并开发移动终端。时至今日, 视频网站所具有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媒介属性, 大量的资本进入、海量的内容资源, 视频网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

对普通的受众来说, 视频网站不仅是一个观看视频的页面, 更是一个可供娱乐消遣和获取信息的工具。但从学术角度来说, 视频网站却不能局限在这一方面。视频网站的功能和面貌仍然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所以学界对于视频网站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视频网站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在线浏览、发布和分享视频服务的共享式、多终端的互动交流平台, 是集合文字、图片、声音及图像信息为一体的主要网络媒介之一。”[2]学界对视频网站定义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与视频网站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 在关于视频网站的众多定义中, 可以把握视频网站的几个核心特点, 包括早期定义中强调的“技术支持”“分享性”“交互性”, 到现在的“多终端”“国家授权”等, 对于视频网站的发展历程, 从这些关键词中可见一斑。

2 中国视频网站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2.1 全面推行自制内容的品牌化战略建设

国内的视频网站进入变革发展时期后, 纷纷致力于建设网站的整体品牌形象。如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这类的主流视频网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成果, 构建出了品牌认知度。诚然, 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 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版权内容和用户生产的内容仍然会并列成为网站的主要构成部分。未来, 自制内容是视频网站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2.1.1 细分受众市场, 拓宽题材及内容

细分需求本是市场营销学的概念。但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 视频网站可以在通过后台来收集、管理用户观看视频等行为的相关数据。利用这些数据,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学历和收入的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针对市场需求对自制内容的创意策划进行深度挖掘, 拓宽自制内容的题材和种类, 制作各类丰富的节目来满足各阶层受众的喜好, 让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覆盖更多的领域。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 自制内容是盈利多样化的前提条件。只有优质的网络自制内容才能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 有利于视频网站实现价值最大化, 形成系列化的产业经营。结合《万万没想到》的成功因素, 笔者认为“符合受众需求”“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特色”的题材既是视频网站制作自制内容获取成功的关键要素, 也是网站提升播内容播放量、赢得口碑的前提条件。

2.1.2 加大自制力度, 优化自制流程

网络视频用户多以内容为导向, 对视频网站的粘性小。笔者认为, 视频网站应当对自制内容进行持续性的发展, 将对版权内容投以的重心向自制内容方向进行过渡。在未来对自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为自制内容的拍摄、制作提供客观上的物质保障。同时, 进一步优化自制流程, 从剧本、策划等源头提升自制内容的整体质量。

2.1.3 订阅服务的深化

订阅服务可以加大用户对视频网站的粘性, 减少用户的流失, 使服务更人性化。一般网站的订阅服务都可以在“我的订阅”板块中找到。订阅成功后在订阅频道及时获知节目的更新。订阅服务包含定期推送, 当新内容更新时。每天的推送不超过2次, 以免让用户感到反感。因为让用户喜欢上订阅并且主动地使用, 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笔者认为, 首先订阅服务的深化发展对于视频网站可以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 即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向100个用户提供订阅服务和向1 000个用户提供订阅服务的成本几乎相同, 但是产生的效益却很大的不同。其次, 对于用户来说节约了交易费用, 即在完成一笔交易时, 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相关成本。显然用户不用再费力地寻找自己喜欢的节目, 只要节目更新就能看到。

2.2 打通上中下游产业价值链, 创造更多盈利空间

产业价值链, 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 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关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视频行业的价值链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涉及三个主体:内容整合、平台运营和用户。

上游价值链的内容整合就是视频网站的主要内容, 大致可分为用户自行生产、视频网站自制及购买版权获取的内容三块构成。前文已对这三块内容的定义有过诠释, 这里不再赘述。中游价值链是平台运营, 即视频网站本身, 视频网站运用自己搭建的平台来让所有的视频内容营销出去, 赋予它们价值, 而用户对其的使用也赋予了平台本身价值。下游价值链是用户, 是视频网站的受众群体, 也是视频网站获取盈利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变革环境下, 视频网站的产业链不再仅仅局限于平台和内容, 而是“平台+内容十硬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自制内容势必会成为视频网站发展最重要的方向, 成为了打通上中下游价值链的无形力量, 也为视频网站寻求清晰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3 以“多终端+多平台”的互动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

渠道是企业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用户的途径和方式, 直接关系产品和服务的受众接触规模。在视频行业开始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后, 各大视频网站必须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渠道, 来保证自己平台内容的受众到达率。视频网站不但要依据各类播放端口特性及用户的习惯来制定内容, 还要积极抢占端口的覆盖率来夺得第一个制高点。视频网站可借助移动APP客户端或者电脑客户端的属性直接对内容进行推送服务。

除了抢占各类终端外, 视频网站应该打通多平台的互动。一个视频网站的发展不仅依靠于本平台的资源和硬件, 传播推广渠道也是考量视频网站商业化运行的要素之一。视频网站既要保证内容的质量, 也要打造多终端+多平台的联动新模式, 实现真正意义上跨平台、跨媒介的制作与传播。

多平台的互动融合能够创造双赢, 对优质内容进行全面的输出, 提升用户粘性。多终端发展模式保证了优质的内容在PC端、移动端、电视端的跨屏播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视频在全媒体跨界互动深度整合。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 只有擅长水陆空多栖作战的视频网站能笑到最后。

3 结语

视频网站对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从下游到上游, 从大数据到O2O, 从线上到线下, 视频网站似乎在努力建立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 连同用户、内容、广告主甚至整个行业和社会在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而无论如何, 视频网站的生存之道始终在于它所拥资源的内容质量。对于视频网站来说, 内容就是一切, 提供优质的视频剧集是视频网站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3) [2016-09-04]http://www.199it.com/archives/369025.html

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 篇8

1. 新物种塑造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 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我们的科技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有了质的飞跃, 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物种塑造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它主要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 使得他们能够有效的结合, 采取各种科学技术的各自优势, 人为控制植物的种子繁育过程和种子的性状改变, 使得它能够综合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 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植物生长, 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物种类型的一种科学而高效的物种塑造新技术。

2. 新型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

它是一项新的前沿性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又一有益尝试, 它是利用植物细胞所具有的全能性, 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赖有性行为模式, 通过无性繁殖途径, 人为控制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的一项全新技术;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最新的胚胎移植技术和胚胎分割技术, 推动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通过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 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 人为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

3. 构建新型农业工厂

21世纪, 对于人类来说, 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 各项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极大地飞跃, 并且逐步运用到各种生产实践中去, 伴随而来的就是各个生产领域的飞速发展, 大型的新兴的规模化的新型产业之路正在向我们招手。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这几项技术能够综合运用到一起, 发挥出综合技术的优势, 使得农业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简单生产, 而是形成农业工厂化的生产, 生产将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可以很好的建成种植养殖全过程的工厂化, 自动化的生产综合体系, 使得农业生产迈上更高的台阶, 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得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环境和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4. 新型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

有人曾经预言, 21世纪,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人类的生物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长足进步,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 很好的处理秸秆, 使得能够很好的还田, 或者用于动物饲养。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 培育全新的菌类物种。可以利用氨基酸的性能, 加快氨基酸发酵的有效利用, 大规模生产出来各种不同的氨基酸, 这些氨基酸等单细胞蛋白资源的产生, 可以生产出很多的高蛋白质的饲料和可以供人类食用的食品, 解决人类发展对于食品和饲料的需求。

5. 新能源开发

21世纪, 人类完全可以利用植物自身所产生的生物能量, 很好的为我们的发展服务, 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我们完全可以开发纯天然的无污染的“绿色新能源”, 除薪炭林外, 我们可以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藻类及作物秸秆等现有的可再生资源, 利用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大量生物能量, 可以大量生产沼气、乙醇等, 部分替代石油, 既可以减少对于石油的完全依赖, 又可以减少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污染, 不失为一项简单易行的好的技术。

6. 新的空间领域拓展

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 促进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使得它们能够增值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 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 实现“蓝色革命”。还可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 发展太空农业。

从以上的趋势预测不难看出:未来的农业是一种知识型农业, 也看到了我国农业的未来。

我们认为, 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 如果说未来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 应该是努力改变眼下的粗放经营、靠天吃饭、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工厂化、现代化、高效化。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趋势与展望 篇9

一、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趋势

(一) 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 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 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 达到了4亿多。此后, 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 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 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 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 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 2005年, 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突破了100亿美元, 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 我们再上一个台阶, 突破了500亿美元, 达到了559亿;2009年, 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 达到了565.3亿美元, 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 (表1) 。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 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 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 2000年略有下降, 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 (表2) 。2000~2009年的10年间,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如果按30%测算, 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 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 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 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 而且最近10来年, 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 有的时候1000多亿, 有的时候2000多亿, 有的时候3000多亿, 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 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37.3%的速度增长, 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 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 如果按10%测算,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 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 到2015年, 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 2018年达1450亿美元, 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同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 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 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 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 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 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 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 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 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家, 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 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 截止今年6月底, 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 比例现在是0.25︰1, 也就是1︰4, 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 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 还有间接投资, 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 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 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们更加安全, 如何保值增值。

(三) 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 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 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 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 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 2009年, 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 北京超过10000美元, 天津9000多美元, 有的省5000多, 有的2000多美元, 贵州的最少, 仅为1501.7美元 (表3) , 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 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中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中, 处在第二阶段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有6个, 占19.4%, 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 占48.4%, 处在第四阶段的有10个, 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 中国80%左右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 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 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 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 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 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 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 (表4) , 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 北京是17.4美元, 从人均来看, 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 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 中石油对外宣称, 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 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 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 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 大体上为66.7亿美元, 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 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 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 渐进发展, 逐步提高。

总之,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企业发展的动向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 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 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 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 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 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 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以随心摆布。实际上, 整合并购的品牌的难度, 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成组成部分。

(一) 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 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对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 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 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 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 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 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 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 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 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 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口碑并购比较感兴趣, 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海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 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 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 联想并购IBM, 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 有的失败了, 有的效果一般, 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 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

事实证明, 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 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 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

这也是一个误区, 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 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

实际上错了, 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 蒸蒸日上的品牌, 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三) 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 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 发展国际知名品牌, 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 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 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而不是买来的, 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 想走捷径行不通, 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 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 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3.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不了主导品牌。这里的“血缘”关系是指人家培育的, 不是自己企业培育的, 我们的一些企业误把并购来的海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 当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这实际上是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了, 但儿媳妇毕竟不是闺女, 没有血缘关系, 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会产生婆媳矛盾。当然, 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 有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 但是这里讲的是一般的道理;闺女十月怀胎, 有血缘关系, 肯定是能说悄悄话的;儿媳妇是跟你儿子结婚, 法律上领了一个证, 成了一家人, 不能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买来的品牌成不了主导品牌, 只能成为辅助品牌。

4.并购辅助品牌成功概率较高, 但并购后需要认真整合, 需要呵护。最近这些年的海外品牌并购也并不是都不成功, 在机床和化工行业有一部分海外品牌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 并购与本企业业务相近的品牌;第二, 并购辅助性的品牌;第三, 并购后, 认真整合, 不求造势。真正的并购往往是要沉住气, 并购完了要认真整合, 要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中国视频监控市场发展展望 篇10

中国市场发展前景

在最新出版的《2009中国CCTV和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研究中, IMS Research对中国视频监控市场今后几年的发展, 仍然持乐观的态度。从2009年至2012年, 市场发展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4.4%。从应用市场的角度来看, 在金融业萎缩, 制造业减速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政策, 将毋庸置疑地成为驱动视频监控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的消息, 政府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将有近一半投资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而这几个市场又是视频监控应用非常成熟的地方。因此可以预见, 交通、机场和电站将会属于今后几年视频监控发展较为迅速的几个领域。另外, 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中也包含相当数量的对于环境、医疗和教育的投资。这些涉及高科技的领域应用最新视频监控技术的速度也快于其他领域, 因此发展前景也将相当好。其次, 公共安全和政府办公场所的视频监控应用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世博会建设带来的安防投资, 将会在短时间内拉高场馆应用市场的增长速度。

国际品牌VS本土品牌

对于中国市场上的高新技术产品, 曾有很多人迷信国外产品。在中国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进程中, 同样曾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随着一批本土企业的崛起, 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是实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IMS Research研究显示, 在当前的中国视频监控市场中, 国际品牌大约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 双方暂时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双方有各自固守的市场, 同时在一些热点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品牌的优势市场包括金融、机场、跨国企业等高端领域。这是因为这些企业都和国际品牌有长期的合作经历, 考虑到目前的产品满意度、各分公司之间的系统兼容性以及更换品牌的风险, 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至本土品牌。本土品牌则在中低端价格较敏感的市场占有优势, 同时在军用、保密等敏感领域, 本土品牌也会被作为首选。高端商业楼宇和政府投资的一些中高端项目, 是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除了产品本身, 竞争的输赢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品牌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合作伙伴的实力。

单就产品性能而言, 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差距并不明显。国际品牌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提供整个系统的能力和经验。IMS Research认为, 本土品牌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在细分应用市场发现机会, 积累经验, 从而形成自己的局部优势。对于有更强实力的本土品牌, 则应该从企业本身着眼, 努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全方位的提高企业实力, 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模拟监控VS网络监控

网络监控是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网络监控比传统的模拟监控有明显的优势, 如易升级、结构经济和可远程访问。但IMS Research的全球视频监控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地区的监控网络化速度要慢于欧美发达地区。事实上, 目前网络监控在中国地区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既有大型的项目需求, 又有具备很强实力的厂商参与。网络监控的快速发展时代已经开始。然而这个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这些大型项目拉动的。

谈到网络监控的真正普及, 也就是在中小项目的广泛应用, 中国市场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这种培育包括对终端用户的培育, 更重要的是对代理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培育。网络监控技术对视频监控的中间商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对已经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的中间商来说, 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就单个网络监控品牌而言, 快速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营销网络, 就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抢占先机。就整个网络监控市场来说, 只有大部分的中间商都成功转型, 才意味着网络监控的真正普及。

IMS Research认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视频监控还是会处在一个“模拟为主, 两者并存”的模式。并存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模拟摄像机和网络摄像机并存。网络摄像机价格将开始大幅度下跌, 但仍高于模拟摄像机与视频服务器的组合。而且很多模拟摄像机未到更换期, 采用视频服务器向网络监控转型更易于接受。

2) 硬盘录像机 (DVR) 和网络录像机 (NVR) 以及网络存储的并存。模拟摄像机的存在必将导致价格便宜的DVR的大量应用。混合式硬盘录像机 (Hybrid DVR) 也比NVR价格便宜, 与DVR配合完全可以解决前端存储的问题。NVR的价格预计将在一两年后大幅下降, 从而真正被大批量采用。

智能化视频监控的发展

视频监控智能化必将伴随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被反复提及, 因为这是视频监控的最终目的。在理想的智能化监控系统中, 只有被判断为有用的信息才会被存储, 而不是不管内容的重要性全部录下来, 从而节约存储空间。智能设备可以判断在必要的时候有效地传输视频, 从而节省带宽。同时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监控效率, 可以从复杂的数据中辨认行为和类型, 可提供操作命令、数据和信息, 实现报警、提醒关注、智能检索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 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现场或记录的视频流, 从而检测出可疑的活动、事件或者行为模式, 可以使视频监控系统从事后搜寻犯罪嫌疑人的手段, 转换为一种阻止犯罪发生的辅助手段。当视频监控规模越来越大, 收集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单纯靠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监控的需求时, 智能化视频监控技术将必须被采用。

2009年, 很多厂商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智能化视频监控产品, 包括一些视频分析软件和集成了视频分析模块的硬件设备, 如DVR和视频服务器等。但不得不说,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智能化视频监控设备还远没有达到大家所想象的水平。更多的情况下, 智能化监控系统只能发挥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作用, 从而给监控人员提供帮助。要真正依靠智能监控系统进行复杂独立的行为判断,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本土企业发展智能化监控的主要阻碍因素在于, 中国市场对软件产品的附加值认可度不高。在国外市场软件属于高利润行业, 而在国内, 很多厂家投入50%或者更高进行软件方面的开发, 而软件带来的收益可能只占10%。就目前的智能化视频监控软件来讲, 国外厂商的平均水平要高于本土企业。但本土软件产业也并非没有优势, 由于不同终端用户的工作环境和对安防的要求都有较大差异, 本土软件产业在客户化软件定制方面的优势是国外软件厂商无法比拟的。

民用视频监控的发展

视频监控在民用市场的发展也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旦视频监控产品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 带来的市场必将是巨大的。已经有一些厂商将家庭和个人作为目标客户推出相应的产品, 产品价格也已经降到家庭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中国电信的“全球眼”和中国网通的“宽视界”也已经推行了几年。然而当前民用市场上并没有显现出期盼中的火爆现象。

究其原因, IMS Research认为主要因为以下几点。首先, 终端用户接受度不高。视频监控产品对民用市场首先针对的客户是中高端收入的人群, 这些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 对新技术更易于接受, 而这些人群一般居住在物业成熟的住宅小区中。这类小区一般安防设施齐全, 管理较为严格, 安全系数较高。因此独户加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家庭安全提高不大。其次, 系统安装维护不便。目前家庭装修时考虑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的用户很少, 一旦装修完成后加装监控系统, 就为布线增加了难度。而且一旦系统需要维护, 也会给用户造成不便。另外, 网络提供商还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应对于民用监控市场。例如目前全球眼和宽视界的主要客户还是商业用户。如能针对个人用户的特点, 多推出一些适合家庭客户的业务模式, 将会对民用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 随着家庭视频监控系统观念的普及, 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的成熟, 民用视频监控市场有可能在3~5年内爆发。

总结

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 篇11

【关键词】水彩画 传统中国画 融汇 发展

水彩画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盛行于欧洲,它是以三度空间的造型和光色表现为原则、用溶水的透明颜料绘制的作品,属于西方范畴的绘画门类。作为西方的画种,水彩画传入中国已将近三百年,但中国人真正研究水彩画是清末维新变法后,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时代背景下,相继创办了一些仿照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学校,这些学校开设水彩课,在形式技巧和创作方法上,水彩画直接引进西方模式,是西方水彩画理论和表达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尽管是“舶来品”,但受到中国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绘画意念和表现方法上与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快就成为中国人易于接受的西方画种。更重要的是水彩画与文人画在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上都有许多“暗合”。中国艺术家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水彩画的艺术表现规律,起到了兼收并蓄、触类旁通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在现代艺术出现之前,西方绘画艺术是以“摹仿说”和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为基础的,重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合理、有秩序的绘画观念,注重表现客观存在。水彩画作为西画的范畴很自然地接受了西方传统的绘画观念。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表达主观感受,也就是以“气韵生动”作为指导思想的“写意”,注重精神品格的追求,取物象的意气神韵之精髓。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体悟,感受着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和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注重客观真实的描绘。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都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意象美的追求。水彩画传到中国后,用笔、用水的作画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习惯和文化审美心理产生了近距离的共鸣和融汇,中国艺术灵动、含蓄的审美,又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水彩画的创作方式产生影响和渗透。中国人画水彩画无疑可以从水墨画的意象表现中得到启迪,赋水彩在画中的笔触和水迹予更多的表现性,在刻划物象外在具体特征的同时获得对人和自然神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中国水彩画的各种技法,充分体现了尚意与造境的独特追求,所表现出的水气、彩韵、诗魂,渗透于不同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其重情趣、讲意境、主含蓄、富神韵的创作方法和基本格局。在欧洲,水彩画发展的后期,也进一步拓展了表现空间,出现了“泼彩法”,有人曾记录了著名风景画家威廉-透纳画水彩画的作画过程:“透纳的手法是在纸湿时泼入色彩,有时是几种颜色同时泼入……,把纸舒展在板上,趁画纸湿透时把色彩滴入,不停地造出纹理和层次。作品收尾非常迅速,他标明画中景物和情节,去掉散光,擦出高光,拖笔,连涂,点色,直至作品完成。”这种创作方法是在水与色流动和对偶然效果因势利导的控制中完成作品的,其画面形象想必不是客观物象原封不动的搬移,而是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相对忠实,融入的是画家在物象或画面上水色纹理触发下的情感。对于这种物我相交产生的形象用合理再现的审美标准品评已有所错位,但却吻合意象与神韵的中国绘画精神,意念上大有“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很有点像中国画的“泼墨”。由此,水彩画与水墨画之间的共通可见一斑。如果说工具材料相似是一种巧合,那么画法、画理和绘画意念上的相通则是这巧合的必然产物。就此而言,水彩画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些东方特性,或说是具备容纳东方因素的可行性。水彩画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东西方绘画特质的一个结合物。正由于这样的融合与渗透,水彩画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快速发展,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早期的中国艺术家在水彩画的民族化上进行了不懈尝试,如,李叔同的《山茶花》、李剑晨的《东海风云》等水彩画作品,集水墨技法与西洋光色关系为一体,明显地带有中西合璧的痕迹,这些都是水彩画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开始和尝试。五十年代王之江先生的水彩画用笔洒脱、水色酣畅,作品《金秋》朝雾弥漫、空气润泽,不仅体现了水彩画的淋漓苍茫、通透空灵、令人心爽的气氛,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山区浑厚博大的气势,虽然是一份纯西洋水彩画却有一种中国人的豪爽气派,这不能不说是前辈水彩艺术家深入专研的体现。吴冠中先生也曾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渗透、磨合的历史,其传统也可以认为是中西渗透、磨合的传统,中西文化的许多精华在这里得到交汇、碰撞,显现出迷人的艺术空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的艺术家在水彩画的东方情调和中国意韵上下功夫,创作出了一批带有浓厚中国审美特色的水彩画作品,如王涌的花卉静物,以中国式的笔墨精神,西方式的表现构架来营造一种宁静恬适的超凡空间和一种清雅淡泊的人生趣味。平龙的水彩风景更是融通了多种艺术语言,意笔互生、心画合一,将绘画中的多种元素在水彩画创作中运用的千变万化,领人观之忘情。

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知,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其本体语言特征和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方面的相似性有很大的关系。水彩画用水与色的调合在纸上作画,水和水的交接,色和色的渗透,色与水的相互渗透、碰撞,产生出种种谐趣。水色的酣畅淋漓,充满生命的节奏,有其流动的韵律美;水彩颜色所特有的透明澄澈,犹如山涧之泉,有其清灵的明净美:水彩画用笔的强弱、迅缓等等对比,产生了其对洒脱的笔意美;水彩画尤其擅长表现风云即逝、烟水浩渺的景观,形成空灵的艺术之境等等。这些特质,与东方民族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与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水墨关系有极大的相似性。其二,特殊的肌理效果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所谓“肌理”,是对一种宏观效果的审视。肌理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树皮的裂痕中体现着一种苍老,花瓣的纹理中流落出几分晶莹。如果把这些肌理纹样变成一定的艺术信息,更容易使人触景生情、诱发联想。在中国画传统用笔方法中,“积墨法”、“冲水法”、“斧披皴”、“披麻皴”,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种肌理。同样在水彩画中,也大量的使用肌理效果,如:“沉淀法”、“遮挡法”、“撒盐法”、“滴水法”。这些肌理效果的运用注入了艺术作品新的的灵魂。其三,在中国在水彩画发展的后期,飘逸空灵、水色淋漓的意境更是得到凸现,中国文化也滋润着来自西方的水彩艺术。水彩画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了天然的结合,表现出了浓厚的东方情调和中国意韵,与中国人的审美框架、土壤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纯粹照搬国画的“皱擦点染”、“勾勒填色”等表现程式,无疑会产生“生吞活剥”、“消化不良”。其结果是既妨碍了色彩表现力的充分发挥,也无法展示笔墨的风采。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引起人们对旧有模式的逆反心理。

当前正是水彩画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批的实力派水彩画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吸收传统,一方面掌握西方水彩画的技巧和表现规律,以山川自然为对象,以西洋色彩为依据,以传统笔墨为参照,获得水彩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识和优秀传统,以中国诗境为灵魂,取中西绘画之精华使其有机融合,紧随时代步伐,畅神达意,在精神和气质上赋予中国水彩画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民族艺术的传统进行深入地挖掘、嫁接,焕发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光辉,同时测重画家的创造力和艺术个性,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在水彩画的内容上也不断地探索,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注入作品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折射出当代精神和气息、当代人的心态和风貌。同时水彩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艺术家们摆脱了各种束缚,大胆创新,不懈的开拓。在研究水彩本体语言的同时吸收一切有益的观念、媒介,引进新的材料、新的技法和符合语言,充分关注材质、色彩、造型的表现性和形式感,拓展中国水彩画的表现空间,通过具象的或意象的或抽象的多种方法来体现情感世界,从深层次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上注入民族的魂魄,通神于中国艺术精神,畅游于东方哲学空间,创作出了一批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和中国气魄的水彩画。扎根于本土的中国水彩画必将焕发更绚丽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贺建国.此时无声胜有声.北方美术,1995.2.

[2]陈九如.谈谈水彩画.北方美术,1995.2.

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篇12

1 由物流大国逐渐向物流强国转变

从2009年的数字看, 中国社会物流总额96.7万亿元, 同比增长7.4%;社会物流总费用为60826亿元, 同比增长7.2%,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物流业增加值为23078亿元, 同比增长7.3%。2009年中国物流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从2010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看 (如表2所示) , 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8万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8.4%, 比2009年同期加快12.4个百分点, 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 呈现明显回升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901亿元, 同比增长17.8%, 比2009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 比2009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226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15.6%, 比GDP增速快 3.7个百分点, 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6个百分点,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 同比分别提高0.6个和1.7个百分点, 表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说明:2009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9%,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

说明:2010年上半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7.1%,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7%。

交通运输方面, 2010年初, 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0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6.5万公里, 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8万公里的美国。中国高速公路规划通车里程将达10万公里, 到2020年, 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2008年底,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9687.5公里, 居亚洲第一位, 拥有铁路货车584961辆, 全国铁路货运量 (含行包) 33.04亿吨, 预计2010年铁路货物发送量将达到32亿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为3.7%。货物周转量将达到25, 000亿吨公里, 年均增长速度为4.0%。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加快完善步伐。截止2009年, 中国拥有通用航空器900余架, 机场70余个, 起降点330余个, 飞行员3000余人, 2009年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31.61亿吨公里, 年均增长速度为3.7%。货邮运输量455.67万吨, 年均增长速度为3.7%。中国拥有400多个港口和31400个生产性泊位, 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港口群。2009年, 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约76.87亿吨, 其中, 沿海港口完成48.74亿吨, 内河港口完成27.83亿吨。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 拥有20个亿吨大港。

预计今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100万亿元, 到202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能达到500万亿元。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物流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 将逐步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同时我国的物流占GDP的比重降为10%-12%左右, 接近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2 物流作为独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 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中国, 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独立产业, 其发展水平也影响了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 物流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促进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资源配置, 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并增加了消费者剩余。

2005年,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 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2009年,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加快推进我国物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国务院于2009年3月30日发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发[2009]8号) (下简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把物流业纳入我国十大调整与振兴规划产业之一。该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领域广, 吸纳就业人数多, 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区域物流全面推进, 物流一体化发展渐成趋势

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全面推进物流一体化建设, 既是贯彻我国区域振兴规划的需要, 更是我国物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国家明确提出,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 建设大型物流枢纽, 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 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 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

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物流一体化建设, 我国将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 (如表4所示)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 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 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 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 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

为了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我国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 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 (如表5所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 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 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 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区域物流环境, 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

4 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由于中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已达到年均2万~3万人, 其中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专业人才在2003年已被列为我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

一方面, 大力发展物流专业学历教育。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 全国已有开设物流专业的各类院校2000余所, 在校生突破100万人。与此同时, 国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另一方面, 全面推进物流职业培训。为了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制定了物流师的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认证标准, 在全国推行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 并且还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并从美国、英国等引进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目前, 物流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已经越来越受到青睐。

5 物流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加入WTO后, 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缺乏核心竞争力。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一是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 而我国这一指标为18.5%,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物流产业效率偏低;二是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 增值服务少, 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供给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 缺少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三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程度的粗放阶段。

随着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 特别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我国的物流企业正通过敏捷物流等精细化经营方式, 改善物流管理水平, 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实现物流粗放式经营向节约型、精益经营模式的转变。

6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将逐渐成长壮大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上与马士基、UPS、DHL、FedEx、日通公司、TPG等国际上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特别是物流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 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速度加快, 能够适应企业专业化生产需要的物流服务及能够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 集公路运输、航空货代、铁路货代、国际货代、市区快递、仓储配送于一体, 实现跨区域、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由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转型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大通空运、中邮物流、中储物流、中集物流等;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宝供物流、大田物流、大连锦程物流、德邦物流、远成物流、吉泰物流等。

根据测算, 到2010年, 中国物流总成本将达到28505亿元, 按照国际上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所占平均份额24.42%, 物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960亿元。另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2-4月的调查, 57%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 而在99年的同类统计中, 该比例只有45.3%。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对于众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建成的企业, 现在正面临资产重组和企业再造。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把物流业务重新调整。物流业务应该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对于新建立的企业, 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 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协作, 物流业务由专业公司承担。到一定的时期, 这样的改革就会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7 物流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第一, 大型国际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 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如表6所示) 。Exel1984年在中国设立第一个办事处, 1996年与中外运集团建立了合资公司——金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DHL (敦豪国际航空快递公司) 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于1986年12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TNT (荷皇天地投资有限公司) 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 (SINOTRANS) 1988年成立国际快递合资公司, 2007年3月收购了华宇集团。日本通运株式会社 (日通公司) 1995年1月3日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日通国际物流 (中国) 有限公司。KWE (近铁运通) 与北京实业开发总公司、近铁远东开发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共同投资成立北京近铁运通运输有限公司。马士基1998年在中国获得经营执照并成立独资公司马士基物流 (中国) 有限公司。UPS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 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 2004年UPS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的外资物流企业。FedEx (联邦快递) 2004年11月在上海设立中国业务分区总部, 2005年7月联邦快递宣布投资1.5亿美元在广州白云机场建设全新的亚太转运中心。法国邮政 (La poste) 2005年与嘉里大通签订意向协议, 共同组建合资子公司。

第二, 中国民航的机队规模由1998年的523架增加到2009年的1400余架, 航线数由1998年的1122条增加到2009年的1532条。其中国际航线244条, 联结132个国内城市、33个国家的75个城市。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国际化港口有14个, 如青岛港、天津港等。全国共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253个, 其中水运口岸133个、铁路口岸17个、公路口岸47个、航空口岸56个。

第三, 国际性的物流中心逐步形成。我国正在建设以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港口群为依托的三大国际航运中心, 提出了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等具体要求。作为唯一的综合试验区, 明确提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纳税人从事海上国际航运业务或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天津滨海新区也表示力争在5~6年初步建成服务中国北方、东北亚、中西亚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大连则通过建设“数字口岸”, 逐步向东北亚航运中心迈进。深圳与香港物流正在加强合作, 通过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建全球性物流中心。如表7所示。

第四, 国际物流区域对话与交流不断完善。包括中、日、韩流通及物流领域合作机制、大湄公河区域物流合作机制, 交通部参与建立的中、日、韩海上运输与物流部长级会议机制。

第五, 中国物流企业也纷纷到国外安营扎寨。中远、中外运已在多个国家建立码头等物流设施。

8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产业当中

到目前为止,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物流产业当中。

物联网“物—物”相连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物流业是重点推广应用领域。在物联网基础上, 人类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实现对物品的有效管理以及人与物的对话、物与物的交流。物联网的建立将直接促进供应链可视化的实现, 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标识, 实现商品的实时查询、跟踪、路径优化和资源调配, 大大优化全球供应链的性能, 这将对物流业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 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 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此外, 中国也具备了推广物联网的条件。2009年年底, 我国IPv4地址已经达到2.3亿, 仅次于美国, 是全球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 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互联网的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其中, 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首次超过1亿人;网络支付的使用率达到24.5%, 用户规模9406万人, 年增幅高达80.9%, 是用户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

9 低碳经济加快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遏制气候变暖, 拯救地球家园, 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我国政府为此作出庄严承诺,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经济已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 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物流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 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 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这就要求尽快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物流运作模式, 千方百计减轻物流运作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倡导绿色物流, 促进节能减排。我国一直致力于物流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 (如表8所示) 。2003年9月,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统一协调解决我国物流标准化方面的部门分立、衔接不畅、标准之间不配套等问题。2007年10月31日,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2009年,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 发展绿色物流。2009年12月3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海关总署和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 (交运发[2009]808号) , 要大力发展甩挂运输, 促进节能减排和现代物流的发展。2010年4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 要加强商品过度包装管理, 整治商品过度包装之风, 减少资源的消耗。另外, 我国积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托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51) 的合作, 致力于托盘国际标准化工作, 推进联运托盘的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 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绿色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0 物流企业逐步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

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 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是一种发展潮流, 这直接推动了全球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零售直至消费的整个过程。在全球经济背景下, 今后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延伸为它们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供应链管理优化的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与整个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完全集成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制造企业设计、协调和实施供应链策略, 通过提供增值信息服务来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其核心能力, 并能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来降低物流费用。

中国企业已开始接受供应链管理的观念。由于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中心, 且中国已是跨国公司重要的供应商, 又是成长性最好的消费市场, 因此, 中国完全有机会在全球供应链中构筑自己的核心地位, 中国的物流企业将借助于所在供应链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

摘要:目前, 物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独立产业。随着我国区域物流全面推进、物流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物流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我国也正在由物流大国逐渐向物流强国转变。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 物流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促进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资源配置, 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上一篇: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下一篇:电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