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2024-10-12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精选10篇)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1

建国以来, 我市的工业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药、酒、盐、金属家具为主体的独具樟树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3亿元, 占GDP的52.4%, 其中医药工业增加值35亿元, 占GDP的12%。工业对樟树市财政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上交税收13.7亿元, 其中医药工业2.3亿元。为谋求樟树市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 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樟树市工业经济的现状, 根据市场、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变化, 本文认为发展医药工业是樟树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 樟树市发展医药工业的条件分析

发展一个产业 (或行业) , 必须有其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选择医药工业作为我市今后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理所当然有其必然的依据。

1.1 医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爱生命, 崇尚健康已成为共识, 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 医药产品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治病, 更广泛地用于防病、保健, 医药产品使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医药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1]。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由于其屡屡治愈无数疑难杂症而蜚声内外, 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热正在形成, 无疑拓展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作为集保健、疗病等功能于一体的中成药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 大行其道。因此医药工业是一个极具扩张潜力的产业。

1.2 樟树市有发展医药工业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第一, 樟树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位于江西中部,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对市外资金有良好的吸引作用, 是置业办厂的热土。最近我市企调队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 95%的外资企业对我市的区位优势表示满意。第二, 樟树药文化底蕴厚重。我市是中国药都, 药文化源远流长, 是全国知名的药材集散地, 有“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誉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药信息电子商务平台, 成为了解全国药材供销信息的重要平台。市内药店、药材批发店星罗棋布, 有全省面积最大, 设施齐全的药材交易市场。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 2014年樟树药交会参展药企700多家, 2014年樟树药交会签约项目12个, 合同资金达46.5亿元。第三, 樟树医药流通产业发达。2014年我市限额以上医药流通企业17家, 营业收入97.59亿元, 其中九洲医药, 仁翔医药等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医药流通企业的强势崛起, 为本地医药工业企业产品营销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为医药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先机。第四, 政府政策有利于医药产业的大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再是投资办企业的主体, 政府也不再干预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活动。因此, 在发展医药工业方面, 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如何创造一个适宜于医药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上, 引导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主发展医药工业。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我市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对企业法人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 做到一视同仁, 彰显公正、公开、公平、诚信的精神, 努力塑造开明、开放的对外形象。我市在改善软环境的同时, 加大了硬件建设的力度。培育、壮大扶持省级医药园, 著名药企仁和集团就座落在其中。上述这些都是发展医药工业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

1.3 发展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市工业呈药、酒、盐, 金属家具四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23.7%, 分别超出酒、盐、金属家具各15.7、7.5、10.1个百分点, 居领军地位。相对于酿酒业 (四特酒) , 制盐业仍然具有扩张潜力。首先是对财政贡献最大的酒业, 随着四特“两城”项目的投产, 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对饱和的阶段。而且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全国范围内酿酒企业的景气度逐渐下降。其次是盐业发展潜力也受到一定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食用盐属国家专控产品, 尽管产品销售受国家有关政策保护, 但食用盐市场容量毕竟有限, 制约了精制盐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第二, 盐化工产业发展形势低于预期。我市依托丰富的盐资源, 建有省级盐化工基地, 试图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由于近年来盐化工产品市场低迷, 许多盐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因此, 在发展药、酒、盐、金属家具这四大产业的问题上, 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而应有所侧重, 这个侧重点就应落在发展医药工业上。

1.4 发展医药工业能有效地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 这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我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发展经济, 不能急功近利,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医药工业既不同于纺织、造纸行业那样污染水源, 也不同于冶金等行业那样污染空气, 因而是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行业, 同时相对于盐化工产业而言也是低耗能产业, 从长远看, 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 发展医药工业是充实“药都”内涵和丰满“药都”外在形象的需要

我市作为中国药都, 对药都概念的诠释不能定位于药材集散地的认识, 而应该是商业药都、工业药都、农业药都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因此做大做强医药工业, 并使其成为药都内涵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樟树市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的评述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市发展医药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已经或正在被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捕捉并加以充分利用, 政府鼓励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软硬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 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市的医药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2.1 医药工业部分指标开始领跑其他产业

2014年底,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家, 其中医药企业27家, 占总量的20%,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28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利税13亿元, 占总量的18%, 在四大产业中仅次于酒业, 居第二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从业人员9135人, 占总量的26%,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

2.2 医药工业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以仁和集团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41亿元独占鳌头, 10~2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1家, 5~1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4家。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 当企业内部潜力挖掘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只能通过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我市的医药企业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在此方面, 仁和集团堪称典范。仁和集团是1998年成立的中港合资制药公司——江西康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发展而来的, 历十数年, 现在仁和旗下已拥有七家子公司和一家药物研究所, 2014年末资产总计32亿元, 上交税收2.03亿元。2002年仁和集团成功收购了原樟树齐力药厂和峡江县、铜鼓县两家外地药厂, 实现了企业跨县域、区域的扩张。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借助九江化纤成功上市, 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3 医药工业有着健全、完善的销售网络

狠抓销售网络建设是我市医药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始终绷紧了销售这根弦, 从而牢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营销人员和营销网络一方面把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 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把市场信息及时带回来反馈给企业, 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决定生产, 有效地避免了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仁和集团, 拥有员工5300人, 其中营销人员就达1000人, 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86个地级市。完善、稳固的销售网络已成为仁和集团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许多医药工业企业的前身就是医药流通企业, 他们对医药市场的需求非常熟悉, 有着自成体系的销售网络。许多药商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 转向利润较大的医药工业, 实现由销药到制药的飞跃,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仁和集团、樟树葛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企业。

2.4 医药工业企业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 企业管理实行董事会制, 不再是一言堂的家天下, 这有利于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 责权明晰[2]。走出家族制企业的苑囿, 这对于民营企业避免重蹈“一年兴, 二年衰, 三年败”的覆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 (2) 企业生产标准和国际接轨。早在本世纪初仁和集团就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GMP标准改造工程, 并于2002年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市内全部医药工业企业都完成了GMP标准改造工程并通过验收。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 以人为本, 任人为贤。“发展经济一靠科技, 二靠投入, 归根结底靠人才”,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人才。这些企业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坚持能者上, 庸者下, 量“才”使用, 唯才是举, 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远”;另一方面, 论功行赏, 重奖有功人员。在这种用人机制下, 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企业努力营造士为知己者用的良好氛围, 一大批懂经营, 善管理的人才聚集到他们的旗下。 (4) 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仁和集团请人谱写了厂歌, 自办了厂报, 定期举办歌咏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等文艺活动, 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而且还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强化了职工“厂兴我荣, 厂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

2.5 药工业与药农业联姻, “公司+农户”不再是纸上谈兵

以前我们在谈及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难问题时, 经常用“公司+农户”模式来作为一条出路, 实际上是讲得多, 落到实处的少。我市客观上存在中药材的供求关系。一方面, 我市医药产品中, 大部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 医药企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 我市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药农能够保证部分中药材的市场供给, 这种客观存在的供求关系, 使“公司+农户”变成现实成为可能。这样做既免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产后销售的后顾之忧, 也因此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 是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大好事。黄枝子、吴茱萸、枳壳等我市几大著名地产药材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

综上所述, 我市发展医药工业显然具有市场、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 而且医药工业作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基础较好, 大部分指标在四大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医药工业应当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预计到2020年, 我市医药工业将有三个大的“突破”, 即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将突破60家, 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上交税收突破10亿元。医药工业势必继续领跑我市的工业经济, 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引擎。

参考文献

[1]李以欣.制药工业展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02) .

[2]刘瑜, 徐文方.制药工业的发展[J].齐鲁药事, 2008 (08) .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魏星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5-16

8:41:05

摘要:对我国石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石油行业近期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说明了能源的转变趋势。

关键词:石油现状 发展趋势 非常规能源 开发

引言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内的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经济增长,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在7%左右,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在43%左右。一方面,加大对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力度,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另一方面,要将油气的供应多元化,以减少可能遇到的风险。一.石油工业的近期展望 1.石油的现状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从1859年在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来,世界对石油的渴求和使用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历经100多年不间断地开采和无节制地使用,目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据美国能源研究机构估计,石油企业每年可找到120亿-150亿桶石油储量,而全球每年消费量为300亿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仅靠常规能源是不可能满足消费需求的。2.未来我国石油的发展方向 2.1常规油气

(1)高含硫化氢﹑高含CO2的酸性气田

四川宣汉发现的普光气田,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50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硫化氢平均含量15.2 %,CO2平均含量8.3%。未来5年,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规划在达州投入近千亿元,揭开了开发酸性气藏的新篇章。在开发普光气田中不断获得技术进展,这对四川盆地乃至全国酸性气藏开发都会是一个有益的借鉴。表1 我国主要的含硫气田

气田名称 产层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CO2 H2S 海南涯13-1气田 83.87 3.83 1.47 0.78 7.65 7.07 塔里木克拉2气田 97.93 0.71 0.04 0.02 / 0.56 川西北中坝2气田 雷三 84.84 2.05 0.47 0.28 4.13 6.32 重庆气矿卧龙河 嘉四3 64.91 0.35 0.09 0.09 1.65 31.95 重庆气矿开县梁平飞仙关 84.68 0.07 0.03 / 5.44 8.77 建南气田 长二段 85.89 0.15 / / 9.30 4.05(2)超低渗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大牛地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内蒙古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已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属于非均质性极强致密岩性气田,呈现出典型的“低渗、渗压、低丰度、低产”特征。鄂尔多斯天然气属于世界性难题的低压、低渗储层,单井产量低,稳产难度大。国内类似的天然气储量资源巨大,苏里格﹑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开发将积极推动这类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十分重大。由于我国近期主要发现的是几个大气田,再加上考虑环保因素,未来将是天然气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2.2非常规油气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开展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煤层气

目前中石油在山西沁水盆地开发煤层气,但获得的工业气量并不理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增产改造,才可能获得经济效益。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成功地开始了煤层气开发,现已成为占全美国天然气年总量10%的重要能源产业。现在,美国开发煤层气的技术已趋于成熟,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2)重油

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目前,我国已探明重油地质储量为20.6亿吨,已动用地质储量13.59亿吨,剩余未动用地质储量7.01亿吨。2005年中国重油年产量达到2386万吨,占石油年产量的13.2%。在常规稀油储量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重油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3)天然气水合物

迄今为止,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被高度压缩,一旦减压便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且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极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甚至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对“天然气水合物”,目前还处于理论摸索和勘探调查阶段。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方法的研究工作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向石油行业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2.3节能

我国是人均石油拥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石油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不广泛,采出程度较低,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水平还不高,这些已成为提高我国石油产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强化石油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从管理、技术和结构三个角度,在改进能效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在节能方向上,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石油供应多元化

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且船运任务多由外轮承担,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力求原油供给途径多元化,对维护石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以作为石油类燃料的替代品,也是必要手段。(1)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目前已建成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四大基地(镇海、乔山、大连、黄岛),未来可能陆续在中部地区也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也能大大减小由油价波动所导致的经济方面的影响。(2)中俄和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

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通向新疆独山子,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跨境输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还将建第二条石油管道。

中俄泰纳线已经动工,泰纳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将修建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的支线,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原油进口的压力和风险。同时,在俄罗斯彻底完成铁路现代化改造后,对我国原油运量可提高到3000万吨。

目前,中俄哈三国已经成为能源战略合作伙伴,正在进行很好的合作。

二﹑能源发展的趋势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2004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

从全球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出于对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的担忧,还是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是必然趋势。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等。其中,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风能利用在未来5~10年,将是国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已于近日表示,2020

年,生物质液体燃料将替代1000万吨中国成品油消费。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中国能源消耗比重的10%。

未来几年,可能会掀起一股开发生物质能的热潮,这就会导致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1)粮食

生物能源分为二类:一是从甘蔗、玉米和薯类作物中提炼燃料酒精(乙醇),二是从向日葵、油棕榈和蓖麻等油料作物中精炼成生物柴油。过度开发会导致油粮价格上涨,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问题。我国日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能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能同粮食争夺耕地。由中德合作的秸秆变柴油项目已落户山东淄博,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再生能源发展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2)水

若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则需大量粮食,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水。而我国水

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很多地区都存在水资源贫乏,这是一个严重制约。

2.从环保的角度的建议(1)从煤和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

可从煤炭、木头甚至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直接添加到汽油中作为清洁的汽车燃料,可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2)开采垃圾气

全球每年产生 有机废料,通常人们把它们作为垃圾进行焚烧,这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缺氧条件下经生物降解,垃圾能大量产生甲烷气。全球每年可利用的垃圾气约为,对这种气体进行开采不仅可降低垃圾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有助于降低世界能源的供应负担。三﹑总结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人类对能源的渴望会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和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切要求我们要清醒地了解能源的发展趋势,重新认识未来的能源格局,走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

只有降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能源的竞争力,将核能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居于主导,这样人类才能携手共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D.G.豪厄尔 主编 杨登维 李大艮 等译.能源气的未来[M].石油工业出版社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3

关键词:汽车工业;工业自动化;零部件;发展趋势

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了60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国民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向着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向汽车工业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汽车工业自动化生产主要采用的是,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提供的自动化方案,基本实现了汽车工业自动化。

1.西门子公司A&D与我国汽车工业自动化生产

1.1A&D提供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方案

想要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自动化,首要的关注重点包括工厂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处理管理、工程管理、通讯安全管理。汽车工业的敏捷性和个性都很强,生产过程中需要一个信息容量较大、工具开发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平台。西门子公司在1996年推出了TIA、TIP等概念,并逐渐引入到了中国汽车制造工业中来。

TIA的作用就是建立起集成的数据库,通讯和编程组态软件,将整个企业的工作流程、生产秩序、商务工作都结合在一起,实现简单便捷的操作和环境保护,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更加方便的编程、组态、调试、诊断平台。TIA可以将整个冲压车间到总装车间增值链的生产流程统一管理,保持生产过程始终是一致的,有效节约了成本。

汽车工业是高科技产业,最后的装配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技术要求:在物流中自动精密定位、装配、固定测试装置。西门子公司为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服务,涵盖各个领域:控制器制造、电力系统供应、测试系统服务、整个工厂的规划,以上这些工作都可以归于同一来源。例如:在装配的生产线上,物流要求零部件能够智能化的供应,西门子的传送机系统和操作系统便能将各个步骤连接起来,提供一个连续的生产线。

1.2有效拓展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

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工业自动化这个概念是耳熟能详的,但是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的企业却很少。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汽车市场的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有些汽车产品的生产技术一般,但是采用了低端的装备,结果价格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针对中国这种价格差异问题,西门子公司的汽车工业技术中心向中国引进了自动化的先进技术并推广,有效提升汽车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将欧美先进国家与当地汽车行业合作的经验带到中国,稍微改动后继续推广具备本土特色的技术装备,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想要有效拓展新市场,首先要重视品牌效应,例如,西门子(中国)和上汽罗孚、奇瑞、长城、长安、东风、江淮等企业都有合作,发展至今几乎与中国所有的汽车企业都有过业务上的来往。无论是高端或自主品牌,中国的汽车企业想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或是技术,首选都是西门子的产品或技术。

1.3引导汽车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

西门子A&D集团在我国拥有强大的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地域覆盖辽阔,汽车工业的技术指导中心在各个地区的分公司都能为当地的大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并及时处理客户的临时需求。现阶段国外的汽车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相对完善,其服务加工中心正在向著中国转移。所以,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要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重视装备质量,控制制造成本。

2.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工业自动化改造

我国的中小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其实已经存在着自动化装备了,但是自动化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传统的零部件制造企业经过自动化改造后,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要逐渐过度,首先选择批量化生产的专业性车间,产品品种单一的零部件为对象,尽量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车间,即便出现了错误,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充分发挥出企业原有的工人技师的功用,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技师,他们往往掌握了很多零部件生产中的窍门,改造时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鼓励;刚开始改造可能会出现零件加工工序没有完成的问题,这时可以将生产线一分为二,分成两条生产线,改造完毕后在恢复正常生产;改造完毕后,计件工资要重新调整,在保证职工工资上涨的幅度低于生产效率增加的幅度的前提下,尽量提升职工的工资;产品考核方法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从管理的角度重新调整;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停机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改造完毕后要对生产线的运行状况作好记录,找出每台设备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

3.我国汽车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整体上来看,国际竞争力很弱,融入到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跨国公司正在向中国的汽车行业投资,我国的汽车企业将与跨国公司紧密联合起来,共同进步、开发市场、分享利益。

为了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幅度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不断引进新型的先进生产技术。由于外国的汽车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水平要高出中国汽车业很多,即便向中国转移技术也不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利益,我们可以尽量从外国引进优秀的生产技术。此外,中国汽车行业还应该有意识的培养高技术专业性人才,吸引外国的高技术人才,逐步提高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地位。

4.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工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要不断引进外国的先进自动化技术,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海霞.为汽车工业提供最佳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汽车工业技术中心崔卫国总经理[J].汽车与配件,2006(42):36-38.

[2]张莉.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前景展望[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21-26+43.

[3]朱天合.在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实施工业自动化的探讨[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2006(04).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篇4

(一) 取得的成绩

1、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吨, 同比增长17.8%, 与2005年相比, 产量净增长5.9亿吨, 平均增速达到11.7%。水泥行业完成增加值1806亿元, 同比增长14.10%;水泥制品行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 同比增长19.85%。

2006~2009年, 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50、240、280、400亿元, 与2005年的81亿元相比, 2009年利润总额增长了近5倍。

2、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间, 共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2亿吨。浙江、河南、北京、上海四省市基本淘汰或停止机立窑等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也有大幅度提升, 2005年新型干法熟料产量3亿吨, 2009年增长到7.8亿吨, 新型干法熟料产量比重由39.7%上升到69.3%,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1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 年设计熟料产能95954万吨。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设计熟料产能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总产能的比重为51%。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一些大企业管理和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9年国内产能超过千万吨的水泥企业 (集团) 已有20家, 合计熟料产能4.8亿吨, 占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4.8%, 水泥熟料产量4.19亿吨, 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38.8%。前十家企业水泥产量3.69亿吨, 占全国水泥产量的22.6%, 较2005年的15%增长了七点六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取得进展

水泥行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 加大余热利用、节能粉磨、高压变频、水泥助磨剂、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成效显著。2009年吨水泥综合能耗113千克标煤, 比2005年下降了14.4%左右;单位水泥CO2排放量0.64吨/吨, 比2005年下降9.1%。年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

我国已基本掌握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和装备取得新进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工程陆续启动, 逐步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同时, 以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燃料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4、技术进步硕果累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水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取得了一批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设计与成套工程、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辊压机粉磨系统、水泥工业除尘技术、高压变频调速系统、水泥助磨剂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国产化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熟料高效篦冷机等新型干法生产关键设备设计制造获得重大突破, 推动我国水泥装备国产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水泥大型装备设计、技术、安装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水泥机械产品出口量已占中国机械出口第一位。目前, 我国已经能够向海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成套技术装备, 并承包全部工厂建设工程。近两年我国水泥对外工程已占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二) 存在的问题

1、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技术创新还需突破

落后水泥工艺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一批早期建设的中小规模的预分解生产线中, 生产及配套设备已经相对落后;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 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耗、能耗偏高, 个别企业粉尘排放不达标;相当一部分水泥矿山资源开采方式陈旧, 管理水平落后,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干法工艺, 单位熟料标准煤耗已大大下降, 但CO2排放量仍占全国排放量总量的15%左右, 加大节能减排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目前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过多地集中在对成熟工艺技术和成熟的国产化装备的平行推广, 而新一代的技术创新和更高层面的技术提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水泥工业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密集型产业, 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并排放大量CO2。水泥工业亟需加快节能减排、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2、区域发展不均衡, 生产力布局需优化

水泥行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现象开始显现, 市场竞争加剧。缺少科学合理的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或规划执行不到位, 使新上项目过多, 总量失控, 无序扩张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起, 部分产能过剩地区就开始出现企业开工不足、水泥价格下滑, 盈利水平下降的现象, 给行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3、产业链过短, 抗风险能力不强

水泥工业目前仍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产业。由于水泥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 产品附加值低, 在市场波动时对上游原材料和下游产品议价能力不强, 行业抗风险能力和获利能力受上下游价格制约较大。

延伸产业链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世界主要大型水泥集团均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制品-骨料, 乃至延伸到建筑领域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国个别水泥企业也曾经尝试向下游发展预拌混凝土、砂浆等产业, 但受外部条件和运作模式的制约收益欠佳。我国水泥行业产业链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

4、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存在体制上的障碍

水泥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决定其在协同处置利用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大有可为, 国外对此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我国虽有部分水泥企业成功实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工业化生产, 但目前全面推广难度较大, 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 初期投资高;二是政府在投资、税收政策上缺少支持力度;三是受到相关部门利益的制约。

5、企业管理水平没有跟上行业快速扩张速度

国内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习惯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 以及由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和责任程度左右企业管理的做法。管理粗放, 管理现代化水平低, 大部分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

水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开发上, 相对疏于内部管理, 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履行社会责任, 创建价值型企业, 是企业提升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水泥企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在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权益, 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层面上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和提高。

二、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机遇

1、我国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 对水泥的需求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尽管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遭遇一定的困难, 但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 经济发展的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 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在这期间, 经济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为水泥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对水泥的消费需求增速将加快。

我国政府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很重视, 在“三农“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将是持续和逐步增大的。

3、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继续拉动水泥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政府在解决人民住房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与建设廉租住房、改造棚户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 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改善民生。所以, 即使近年商品房建设有所调整, 安居工程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拉动对建材产品的需求。

4、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水泥消费将处在较快增长阶段, 并进一步带动区域水泥工业的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但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 关系到现代化化建设的全局, 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 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提速, 未来20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建设规模仍将处在上升期。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 将进一步推动水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在自然资源消耗急剧增长,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的现实面前,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水泥工业走低碳发展道路, 将成为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 挑战

1、产能过剩, 水泥市场仍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2、以低碳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将对水泥工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3、资源、能源、环境要素对水泥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4、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对中国经济发展会有一定影响。

三、2015年水泥需求预测

从未来水泥需求趋势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我国大规模建设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城镇化、新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成为拉动水泥消费的主要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水泥消费总体仍呈低速增长之势。

我院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作为预测依据。建立了趋势外推、回归分析和弹性系数法的预测模型。各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见下表:

综合分析, 如果国民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 初步判定2015年全国水泥需求量约为 (20.4±0.3) 亿吨。

初步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9.5亿吨, 折合水泥生产能力13.7亿吨 (折算系数0.7, 下同) 。如果按2015年水泥消费量20.4亿吨, 按90%的新型干法水泥计算, 预计2015年前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还有约3.3亿吨的发展空间。

同时, 截止2009年底全国日产2000吨 (不含) 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为1.2亿吨。这些生产线中大部分将成为未来10年改造和提升的对象。

前期发展过热地区还存在一定量的不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而盲目建设的新干法线, 可视为无效产能。

“十二五”是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需重视适度扩张产能。

四、水泥工业的发展思路

(一)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 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水泥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

(二) 发展重点

回顾“十一五”, 我国水泥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同时, 产业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已成为我国水泥生产的主体。展望未来, “十二五”将是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水泥工业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水泥工业将通过兼并重组, 从竞争走向竞合;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低碳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确立“大水泥”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 产品附加值低。要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提高行业效益水平, 就必须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 实现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水泥工业由产品生产转向应用服务, 成为建筑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不仅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发展模式, 也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获利空间。

随着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泥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并且随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对于水泥企业而言,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做水泥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将成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扩大效益空间的趋势。当然,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并不指单纯的发展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建筑集料等, 包括要成为结构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产业链可适时延伸至建筑业。

目前已有冀东水泥集团向房地产业延伸, 并进一步延伸至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等下游产业, 华新水泥集团、华润水泥公司、北京金隅集团等也向混凝土业延伸。在国际上, 许多跨国水泥企业, 如拉法基、HOL-CIM、海德堡、CRH等都已将产业触角延伸至混凝土、水泥制品、集料等产业。

为了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要坚持树立“大水泥”的发展概念, 要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提升水泥工厂化深加工率, 力争“十二五”末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

2、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任务

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水泥工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和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但远未达到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仍将是未来水泥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水泥工业是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燃料和电力, 而且不但能源消耗需要排放二氧化碳, 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也需要排放二氧化碳。“十二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的要求下, 水泥工业将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点,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同时也要加大碳减排技术、碳减排途径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力争“十二五”水泥工业碳减排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水泥工业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一方面水泥工业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 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具有优于其它处置方法的优势。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装备可基本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需要行业内外提高认识, 包括在取得政府及相关行业的支持, 加快推进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步伐, 使水泥企业成为大中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产业和城市净化器, 在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力支持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十二五”期间, 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已有生产线进行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改造, 支持水泥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垃圾等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水泥企业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技术改造。

3、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并且在许多环节上国内水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产5000吨生产线已实现国产化, 投资水平也很低。“十二五”水泥工业的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有机整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的现代化, 还要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行业文明程度现代化。经营管理和行业文明程度的现代化还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 当今水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延伸成为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 也是“十二五”水泥工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体制机制、战略文化、流程管理、经营销售、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精细化管理, 提高全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升发展质量。

4、重视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近两年部分地区出现无序扩张造成水泥产能过剩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省区缺少科学合理的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或规划执行不到位。而且许多地区规划是站在自身利益上, 带有很强的局限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落实贯彻好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 要使水泥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 通过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正确引导水泥工业理性、协调地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 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要站在全局高度和利益上深入研究产业布局,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区市场、资源、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其它外部条件,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控制好投资力度与节奏, 实现均衡布局。对目前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已经很高和几个水泥投资热点地区, 严格控制新上扩能项目,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5、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总体来看, 目前国内已有的水泥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水泥产品已从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要改变当前水泥工业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状, 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 行业发展重点将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 通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发展先进、淘汰落后。除少数西部和边远地区外, 大部分省市都应该考虑列出近期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在“十二五”初期实现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将通过集约化发展, 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由粗放式无序竞争转向规范有序的竞争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水泥工业将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先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通过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行业运行效益的提升。

6、提升行业集中度与核心竞争力

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 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近几年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后, 我国水泥生产力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区域市场核心企业已经初步确立, 在扩张空间有限、优质资源日趋减少、市场竞争逐步升级的前提下,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还将加快。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 也将力促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着力支持企业间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 其中也包括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 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 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特别是38号文出台后, 新建项目的速度会放慢, 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将成行业发展的主流。

产能过剩已是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未来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优势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乃至到2020年, 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将会延续,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 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利时期。通过集团化发展, 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行业整合目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有机整合, 形成若干个具备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国内市场日渐饱和,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 支持企业出口水泥成套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 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海外开展并购和直接投资建厂。

摘要: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一五”以来, 水泥工业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科技创新、加快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当前我国水泥生产能力及产业布局基本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水泥工业要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发展先进、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5

作者:雷前治 2011年05月04日[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我要评论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抓住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拉动水泥需求高速增长的机遇,水泥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在此期间,中国水泥工业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水泥产量快速增长,连年创下历史新高;新型干法窑高速发展;落后产能快速退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集约度明显提升;大型企业加快成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标签:转变发展方式,水泥工业,“十一五”期间,中国水泥工业基本完成了技术结构调整的任务。在此期间,我国水泥产业历史性地创造了3项纪录:一是新型干法窑的比重突破了80%;二是达到经济规模即4000t/d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产能突破50%;三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这3项成就凝聚了全行业的智慧和汗水,将成为镌刻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章节。与此同时,这些成就也向全行业发出了嘹亮的集结号,中国向世界水泥强国迈进的步伐更加强劲有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最重要的机遇主要有:一是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水泥市场需求持续适度增长。水利跨越式的发展、高速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保障房等民生建设,都将会为水泥提供持续性的商机。二是盲目和重复建设必然得到有效遏制,将为水泥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环境。三是最近国家把水泥列入重点支持战略重组的行业,这将有力推进水泥产业战略重组。四是围绕水泥延长产业链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五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利废的政策,充分利用城市垃圾和工业废物将成为水泥产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对“十二五”期间水泥市场的预测。根据前20年统计数据的规律看,倘若“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7%的增长速度,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不低于17%,由此来推算,“十二五”水泥还会有5%~6%的增长速度,水泥市场容量预计会扩大到24亿吨左右;若考虑年均3%通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7%,水泥需求基本是零增长,水泥市场容量保持2010年的水平上下波动;若通货膨胀率年均为3%左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到9%,那么水泥市场容量将保持3%~4%的增长幅度,年需求量可能在22亿吨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当全球范围内的能源都正在日趋紧张时,水泥作为经济产业中重要的消耗能源产业,将会继续承受来自政策及金融等方面的压力。二是由于近年来以及今明两年还会井喷式的水泥产量激增,已经埋下了水泥产能系统性过剩的深度隐患。三是随着国际环境变数增加及频发的自然灾害,将会加剧全球能源趋向短缺,由此伴随的是能源涨价,这必定会推动水泥成本的刚性提升。另一个推动水泥产品成本增加的因素即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升,也值得关注。四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水泥价格在相对低位徘徊,将会渐进式的弱化水泥企业的有效赢利能力,同时持续损伤水泥产业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的五大重要历史使命。一是锲而不舍地推进水泥产业发展方

式的转变;二是矢志不渝地继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在规模结构的调整;三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四是推进水泥企业战略重组;五是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努力使水泥产业成为消纳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的支柱产业,打造低碳水泥产业、环保水泥产业、绿色水泥产业。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在对“十一五”乃至前10年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进行谋划与展望。对于水泥产业来说,无论是回顾还是展望,都是为了更加坚定科学发展的决心,都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回顾“十一五”精彩纷呈亮点频出

上个世纪末,中国水泥产量虽然已经达到5.95亿吨,但生产水泥的技术和装备仍然还是以立窑和湿法窑为主,新型干法的比重只有6%,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把水泥列入全国重点调控的产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行业抓住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拉动水泥需求高速增长的机遇,水泥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十一五”的5年,是我国水泥行业发展最为辉煌、发展质量最好的5年,是水泥行业发展的“黄金”5年。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泥工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诸多奇迹。

主要成就:

1、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生产水泥18.68亿吨,年均增长11.7%。5年间共生产水泥75亿吨,占建国60年来水泥总产量的40%,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大规模快速建设的需要。

2、新型干法窑高速发展:5年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5755亿元,已经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696条,新增熟料产能7.7亿吨,分别占总量的55.55%和61.45%。

3、落后产能迅速退出:5年间共淘汰各种落后产能4.34亿吨,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5.50%。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到“十一五”末已经有700余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增设了余热发电,已经建成561台(套)机组总装机容量达4786兆瓦,2010年发电177亿千瓦时。5年间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1.7%而总能耗只增长了7.6%,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4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吨水泥的综合能耗预计下降到97.6千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了24.6%,年均下降5.5%。

5、行业整体效益得到改善:2010年前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550亿元,同比增长34.61%,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实现利润近1500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

6、大企业快速成长,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前10强企业迅速崛起,新型干法窑熟料总产能由“十五”末的1.41亿吨提高到5.28亿吨,产业集中度由32.5%提高到43.5%。中国建材已经进入世界前三强,海螺水泥也进入世界前五强。

7、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的水泥产品以质优、价廉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也让国际同行感到忧虑和压力,更令行业骄傲和国人欣慰的是中国的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在国际市场上厚积薄发、异军突起,在与国际最强的公司同台竞争中,已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国外采用以中国设备为主建设的生产线已经有140余条,中国的市场份额已接近50%,中材国际工程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中国水泥工业“十一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其中最突出的是全行业基本完成了技术结构调整的任务。其主要标志是:一是新型干法窑的比重突破了80%;二是达到经济规模即4000t/d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产能突破50%;三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和CSI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泥产业的能耗等技术指标已位列世界水泥业的第三或第四,碳排放强度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十二五”水泥产业发展展望

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水泥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水泥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为水泥产能增长过快,一些区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生产集中度不高,大集团、大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水泥产业的节能减排的任务繁重、潜力巨大;水泥产业的国际化战略有待加强;水泥企业的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水泥技术和装备的科研开发工作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结合水泥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和创新水平,真正使我国由水泥生产大国走向水泥产业强国。

未来5年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水泥产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产业,应当以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为重点,以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水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把水泥产业建成现代原材料加工和制品业奠定基础。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要从过去重视量的增长转变到要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里所指的“量”和“质”既包括水泥产品,同时也包含水泥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GDP仍会增长,只是增速会有所趋缓。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随着国家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会有所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量仍会很大。因此,水泥的需求量仍然会增加。如何满足水泥需求量的增长?目前我国水泥产能已有23亿吨,我们应当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产能的利用率,而不要重复走过度扩大产能总量的老路,特别是在一些水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地区,更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当然,我们也应当控制一个合理的产业产能利用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力争到2015年年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90%以上。

在水泥产品结构上,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延长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寿命。通过与建设业的合作,切实提高我国运用在建筑物、构筑物中混凝土的标号,增加高标号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水泥产品用量和石灰石资源的消耗。要注重特种水泥的开发研究,增加特种水泥的品种和应用。努力探索开发研制非钙硅系列的新型胶凝材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特殊要求。

在企业结构上,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争显示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水泥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力争到2015年年末,位列前10家的水泥产量达到总量的35%以上。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和运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使水泥产业向低碳化、环保化、清洁化方向转变,为建设“两型社会”做贡献。一是要进一步降低水泥产品综合能耗。虽然我国一些设备先进、运行管理水平高、单条生产线规模大的企业单位水泥产品的综合能耗已经接近或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还有占全国新型干法水泥产能30%的中小型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设计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它们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已经落后,单位水泥产品的综合能耗和排放指标均与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必须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加以改造提升或淘汰。另外,我国现有的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单位水泥产品综合能耗和排放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应当通过节能环保改造和精细管理,努力挖掘节能潜力,提高环保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开展余热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在水泥工业自身降低一次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进一步改进余热发电的工艺流程,提高装备水平和发电效率,增加水泥烧成工艺和余热发电操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有条件的生产线都装配余热发电装置新建的生产线要做到水泥生产线与余热发电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要大力开展低品位矿石原料和燃料的合理利用,提高原燃材料的利用率,以节约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要继续利用水泥工艺特点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消纳其他工业的废弃物作为水泥的原料和混合材,为发展循环经济做贡献。三是要大力推广水泥窑处置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作为替代燃料技术。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和工业实践,我们对这项技术的工艺、装备和运行操作有了突破和提高,应当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积极而稳妥地加以推广。政府应当根据我国情况,制订在采取应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作为水泥窑替代燃料时的水泥熟料质量标准、水泥窑废气排放标准。为支持企业推广和运用这项技术,政府需要制定“谁排放、谁付费,谁处置、谁收费”的具体政策措施,这样可以调动处置企业的积极性,在完成社会责任和提高环境效益的同时,企业本身也能取得应有的经济补偿,同时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企业应用这项技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应放在对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和利用及对工业危险废弃物的处置上,以解环境保护工作的燃眉之急和难题,为我国环保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四是要着眼于未来愈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排放标准,开展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对水泥窑废气中氮氧化物成分的控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这需要进一步改进窑头和分解炉燃烧器的结构,优化分解炉的型式和构造,以达到煤粉的充分燃烧和氮氧化物的减少。对水泥厂粉尘排放总量的控制,无论是有组织排放还是无组织排放,都要严格控制,加强绿化、美化,营造清洁优美的生产环境。要特别注意矿山开采后的地貌恢复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做好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工程。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二氧化碳既是一种温室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应当对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作好准备。

3、加快推进水泥产业国际化战略步伐。根据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有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要求,水泥产业应当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际化战略步伐。虽然我国不少水泥企业在国际市场(水泥产品出口、劳务服务和工程承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国企业,这是因为我国大企业集团的资本组成、经营收入、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技术来源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际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时候,水泥产业应当从战略高度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要充分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的条件,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发挥我国水泥技术装备先进实用、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等优势,采取独资、合资、参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水泥产业的竞争。为推进水泥产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企业要加快适应“走出去”战略所需人才的培养,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加强项目管理,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实现“本土化”,以及投资方和企业所在地的互利双赢。为提高投资效益,减少投资风险,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4、延长水泥产业链,扩大发展空间。水泥只是一种建筑材料的半成品,是制备混凝土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建筑物、构筑物的混凝土中发挥胶凝材料的作用。要想提高建筑物、构筑物的质量,延长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寿命,除了提高水泥产品的质量外,还必须关注应用在混凝土中骨料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当前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迅速,大多是由建筑施工企业兴办或由一些中小企业投资兴办。其中混凝土的骨料(石料和砂子),大多向地方上采购,其质量还难以保证。不少建筑工程因混凝土质量问题,造成建筑物、构筑物出现问题或使用寿命减少,因此,水泥产业应当向水泥产业的下游混凝土产业发展。

随着水泥预制构件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广泛采用,水泥制品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广,水泥产业应当逐步由半成品生产向制成品产业扩充,逐步形成矿山开采—水泥生产—混凝土制备和水泥制品的较为完整的生产链,真正实现建筑材料产业与建筑业的充分融合。

我国的水泥产业中,除了上述主产业链外,还包括研究、设计、装备制造、施工安装、物流运输等业务,它们都是围绕主产业链来开展和拓宽业务的,这些业务也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来单独扩展市场。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水泥生产工艺的特点,其在处置和利用工业、生活废弃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水泥企业有可能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上述发展思路,必须推动水泥产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其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近年来,我们通过工作实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认真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得多,要达到创新目标任务布置得多,但对如何通过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创新的目标研究得少,对创新人材、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环境、创新工具等方面所组成的创新体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改进。因此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多为跟随国外的步子走,缺乏

超越式或原始创新;个别技术和产品的性能改进多,系统技术的创新少;科研成果理论水平高,但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的难度大、时间长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如何进行自主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切实在一些薄弱环节上加以改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水泥产业要在未来10年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着力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空间。要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方面有所突破,要在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上有所改进,为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产业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全球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等诸多挑战。在“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我国水泥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水泥产业国际化战略步伐,延长水泥产业链扩展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水泥产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水泥工业协同消纳废弃物发展探讨 篇6

水泥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资源。利用废弃物代替水泥生产中的原燃料, 利用水泥窑的工艺特点合理处置工业和城市废弃物, 加强与环境的亲和力, 是水泥企业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水泥生产与废弃物消纳

1.1 水泥粉磨站在消纳无机固废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泥工业消纳废弃物, 粉煤灰、矿渣、钢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经过粉磨加工后, 可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此类无机废弃物的利用技术目前发展已很成熟, 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行, 产生废弃物企业与水泥生产企业通过废弃物向水泥生产原料转化的物料流向, 形成初步的产业协作,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部分产业伴生或者协作的联盟。

1.2 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废弃物显现优越发展前景

实践证实, 利用现代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处理废弃物与垃圾焚烧炉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被国际上公认为焚烧处理城市和工业废弃物最有效的方法。

(1) 水泥回转窑可以消纳废弃物的种类多。水泥窑内温度高达1 600℃, 热容量和热惯性特大, 无论是固体或液体的, 块状、粒状或膏状的, 一般的、有危险性或有毒性的, 都可在水泥窑内燃烧殆尽。按照各种废物的性能与特点, 可以分别用作水泥工业的混合材、替代原料 (如电石渣、硫酸渣、夹层土、脱硫石膏等) 或替代燃料。水泥的消费量和生产规模很大, 水泥窑的单机产能很高, 水泥工业对各种废物的消纳发展潜力巨大。

(2) 水泥回转窑对消纳各种废弃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对生产工艺略作调整, 烧废弃物就不会影响水泥熟料的正常性能和质量, 也不会影响窑的正常操作运行。尤其是对兼作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的废物, 如煤矸石、河道淤泥、动物骨肉等, 无论其热值多少, 都能充分利用, 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窑内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可全部直接用于窑系统内的热交换过程。

(3) 水泥回转窑消纳废弃物可不产生二次污染。水泥回转窑系统中高浓度气固悬浮体及其碱性气氛对酸性有害成分的中和与吸附作用, 致使回转窑废气中的重金属、氯化合物、二恶英等含量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可燃废物在水泥回转窑内燃烧后的残渣, 即使其中含有硫、氯或某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也可通过控制有害物质成分浓度, 使残渣全部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之中, 保证在水泥混凝土制品中的低释放水平, 满足环保法令的要求。

2 国内水泥工业处置利用废弃物概况

2.1 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水泥工业消纳废弃物

近年来, 为促进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07年修订) 》鼓励“利用新型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可燃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年本) 》鼓励“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利用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附近大型水泥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 把水泥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 《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 (2009年版) 》中鼓励引进“危险废物旋转窑焚烧技术与关键设备生产技术”。

2.2 水泥工业已是消纳工业固废的主导产业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我国就已开始利用工业废渣制造水泥产品, 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钢渣、磷渣、铜渣、赤泥、糖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相继进入水泥生产领域, 不但用作水泥混合材, 还用作了水泥生产配料。目前水泥行业每年利用粉煤灰、矿渣各类工业废弃物已超过4亿多t, 吨水泥的利用率已超过300 kg, 水泥工业成为我国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导产业。

2.3 利用水泥旋窑消纳废弃物开始起步

我国在利用水泥旋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广州越堡水泥有限公司、上海万安集团等水泥企业在处置废弃物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对水泥行业开展可燃性废物的协同处置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最大规模利用水泥窑处置湿污泥工程, 该项目新建一座日处理含水分80%污泥600 t的干化处置中心, 干化后含水小于30%的半干污泥通过新建的接口设备在6 000 t/d水泥熟料生产线烧成系统中焚烧处理, 年处理污泥18.9万t, 约相当于广州市2006年污泥总产量的50%, 该示范工程已于2009年3月投入运行。

2.4 制订消纳废弃物相关规范标准工作启动

由于水泥行业在废弃物处置、资源综合利用上具有众多优势, 在贯彻落实国家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同时, 在合理利用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方面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 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委托, 由天津水泥院有限公司主编的国家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的工作开始启动, 并于2009年4月通过了大纲审查, 为更好更快地推动水泥工业处置废物事业的发展, 从标准制订方面做好先行准备工作。

3 江苏水泥工业资源及利废简况

3.1 江苏水泥矿藏资源贫乏制约熟料生产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 (截止2008年底) 》数据, 江苏现有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为30亿t, 扣除占了一半的禁采、限采区内的资源储量, 能利用的只有约15亿t。根据生产1 t水泥熟料约需要消耗1.3 t水泥用灰岩来计算, 以最近调查的2008年全省水泥熟料设计产能为6230万t来考虑, 若生产熟料产能开足并全部使用省内灰岩资源, 则现有省内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将只能保证我省水泥熟料18年的生产年限。

3.2 粉磨站消纳固废取得较好成效

根据省硅酸盐学会提供的资料, 2008年度我省水泥行业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4142万t, 其中粉煤灰2022万t、煤矸石540万t、炉渣674万t、冶炼废渣353万t、化工废渣283万t、尾矿269万t, 消纳废弃物占全年水泥总产量的32.7%。我省水泥行业消纳废弃物, 主要是在通过粉磨工艺将部分固体工业废弃物转化为水泥混合料, 在旋窑工艺生产中消纳废弃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小, 仅仅是消纳了一些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 消纳污泥和垃圾等废弃物的工作尚未开展。根据调查, 江苏省水泥行业共有旋窑57座, 若发挥这部分旋窑消纳废弃物的功能, 将对可燃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置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3.3 水泥工业生态转型是可持续发展方向

资源日见枯竭、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 不久的将来将影响到江苏水泥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威胁到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不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处理, 也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大隐患。把工业和城市废弃物作为煅烧水泥熟料的原燃料是废弃物资源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苏省水泥工业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实现水泥工业的原、燃材料战略化转移, 乃至整个行业的生态化转型, 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4 旋窑消纳废弃物应注意的问题

4.1 系统工程。

利用水泥旋窑处置废弃物 (包括危险废弃物) 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单靠水泥企业本身是难以实施的。要成规模地处理各类废弃物, 应建立废弃物调配中心, 完善废弃物收集、分拣、贮存、运输体系。

4.2 市场因素。

由于危险废弃物的转移和运输有法规的限制和运输距离的限制, 所以地区性可提供的废弃物量是应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另外其他废物处理公司的竞争、废物的处理习惯和处理费用, 是经济核算时应考虑的问题。

4.3 人力资源。

废物处理特别是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要求都与传统的水泥生产不一样, 所以必须引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4.4 质量控制。

由于水泥旋窑处理废弃物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为保证水泥产品质量和水泥生产过程不受影响, 在利用废弃物有利组分的同时, 还要注意不利组分的影响, 予以恰当使用, 必须对被处理废弃物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进行控制, 规范替代原燃料的性能。

4.5 与社区关系。

利用水泥窑处理废弃物特别是危险废弃物时, 需严格控制可能会产生的超标准排放, 因此要处理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加强交流和沟通, 使大家了解水泥窑处理废弃物的优越性, 消除认识误区。

5 需要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5.1 建立法律规定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制定水泥工业处置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战略发展规划,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联席会议一体化管理, 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按照职责分工管理。根据国家《循环经济法》、《节能法》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等法律法规强制实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明确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的目标, 明确各级地方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的责任, 本着谁投资处理谁受益的原则, 推动水泥旋窑处置废弃物工作的开展。

5.2 制订与消纳废弃物工作相配套的规范标准

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应协调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会同行业协会, 制订相关产业与技术标准 (包括废弃物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等) 、市场准入条件、利用水泥窑处置与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与污泥等的环境与排放标准、处置技术路线与技术规范、所涉及的水泥与建材产品标准、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燃材料替代的研究、评估体系与方法。

5.3 加大鼓励消纳废弃物的经济政策力度

对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作进一步修改, 扩大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废弃物种类, 既要鼓励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替代天然原料, 也要鼓励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和各类副产品替代天然燃料, 明确把处理、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垃圾焚烧飞灰和底渣列入水泥窑利用废弃物的税收优惠范围。地方政府要主动与投资建设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设施的水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 并直接予以经济补贴。

5.4 科技部门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由于中国的城市垃圾与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成分还是发热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常大城市的垃圾的发热量仅只有德国的二分之一, 日本的三分之二, 因此对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技术与装备应该走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攻关、自行开发的道路。财政和科技部门应设立水泥窑处置污泥和垃圾专项科研经费, 支持相关的技术研究、科研开发与装备制造。

5.5 建设消纳废弃物示范生产线

在生活垃圾发热量相对比较高并能简单分类管理的大城市, 选择建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企业进行改造, 对其相应的技术攻关和建设贷款给予财政补贴, 建设水泥旋窑消纳废弃物的示范生产线, 通过示范生产线在解决原燃料和消纳废弃物方面的示范效应, 引导和带动水泥行业消纳废弃物工作的逐步开展。

(编辑:张岚嵘) (收稿日期:2009-10-10)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7

水泥工业近200年来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了两个事实:一是至今用于粉磨作业的电耗仍占整个水泥生产电耗的70%;二是粉磨作业的效率十分低下,大量的能量都耗费在无用功上面,即使是在现今最先进的料层挤压粉磨理论指导下研发应用的辊式立磨和辊压机等技术装备,其真正用于粉磨——克服物料结构分子结合力、粘聚力、吸引力,使其粒径不断减小的机械物理过程的有用功,大概也只有其实际能耗的20%左右,即有80%的粉磨能耗基本上浪费掉了。

关于物料粉碎机理的粉碎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不及熟料形成机理及其理论热耗的研究。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更没有较确切的数据表明,在物料粉磨作业中其理论上的粉磨能耗是多少(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因而对许多粉磨装备的所谓粉磨效率也只是一个经验性的估计值而已。众所周知,熟料形成的理论热耗是1880k J/kg左右,而且还可以按生料成分、熟料率值的不同进行准确的理论计算。两者相比,由此可知人们对粉磨机理及其理论的研究是多么肤浅,从而说明了在粉磨理论和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中我们还任重道远。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更广阔更活跃思考的课题,那就是采用现今这种直观的机械力做功的方法进行粉磨——使物料粒径不断减小的作业方式可能不是一种行之有效之策。是否可以在分子键、流体膨胀、电磁波、分子振盈、结构共振、微波冲击、化学劈裂、速度差转移或其他种种领域中激发人们的灵感,把粉磨作业的效率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必须在粉磨机理与理论方面进行艰苦的探索研究,基础理论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这些或许使人感到很遥远,太飘渺了。事实上,却有人始终在尝试探索之中。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这一信息,并希望能适当关注之。

下面让我们对水泥工业的粉磨技术及其装备选型趋向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 生料粉磨

根据2008~2010年国外水泥工业粉磨装备主要供应商(FLSmisth,Polysius,FCB,Loesche,Pfeiffer,UBE,KHD等)销售业绩的大致统计,其平均值是辊式立磨(简称立磨,下同)占81%,辊压机终粉磨系统和联合粉磨系统占12%,球磨系统占7%。我国因为最近两年内国产立磨制造技术日益成熟,所以生料立磨的选用率大有提升,开始扭转过去那种只能选用辊压机系统的情况。事实上我国今后新建水泥厂或老厂技改的生料粉磨系统选型中,立磨将列为首选之势已经显露,业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没有太多争议。

当然基于各厂客户情况以及他们自己的判断与抉择,我们也应该尊重业主的意愿,这与我们推荐的选型趋向是两回事。

2 煤粉制备

在国外,水泥厂煤粉制备主要选用立磨或风扫式球磨。从2000年至今,两者的选用率大致是由60:40发展为80:20。发达国家用立磨更多一些,约达90%;而新兴国家,亚洲国家则仍然沿用风扫球磨的较多,这显然与国家的经济与装备配套等水平有关。

我国水泥厂2008年以前习惯选用风扫球磨,与生料粉磨的情况相仿。近年立磨在煤粉制备方面的优势已获较广泛的认同,前景应该会类似发达国家那样比较看好。

3 水泥粉磨

现今水泥粉磨装备主要是两种选型,一是立磨,二是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国际上最近5年新建水泥生产线水泥粉磨系统对立磨的选用率约达70%,而我们在2008年以前,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的选用率几乎为100%,只有个别企业引进了欧洲生产的水泥立磨。随着国产水泥立磨制造与应用的成功,2009~2010年水泥立磨的选用率已有显著提升,估计可能占有10%~15%。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还会逐步扩大。

对于立磨有这样一些看法:立磨水泥需水量较球磨的高,水泥粒径范围、组成及颗粒形状不太理想,强度稍差;所制成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也令人不太习惯;对外加剂的相容性也感觉不爽或者是外加剂的用量要增加,从而提升成本等等。总之,与史密斯公司30年前的老牌康比丹(Combidan)球磨机相比,立磨水泥所节省的那些电耗还不够补偿它所引发的各种成本增加的损失。有些用户好像也有这样的感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有顾虑,以致不敢或不愿吃立磨这只“螃蟹”。

几年前甚至时至今日,仍发生在我国水泥界的上述情况和说法,笔者十分理解,而且对于这方面研究的试验数据也确信无疑。但是有关“得不偿失”的结论,笔者却不能苟同。简言之,这里包含着一个各相关方的适应与博弈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混凝土搅拌站和外加剂生产者遍地开花、良莠不齐、无序竞争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市场上供需双方对立磨水泥相互适应过程的复杂性。其实,所谓的立磨水泥性能问题在20多年前欧美也曾发生过,而且也有许多深入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实践表明,他们的适应期或过渡期并不太长,额外的干涉因素也远没有我国那么复杂诡异,因而10多年前立磨水泥的问题已经解决,否则史密斯公司也不会研发推出OK型水泥(矿渣)立磨来代替康比丹水泥球磨了。欧美的这段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增加了我们采用立磨系统生产水泥(矿渣)的信心。虽然所需要的过渡期将会长一些,但其发展的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观点,至于每个水泥企业,每一位客户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做出的任何抉择以及某些学者专家的不同观点,本人真诚地表示尊重且愿意从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4 混合材深加工

我国水泥中混合材的平均掺入量2010年达到34%,即熟料系数为0.62,1t熟料生产1.6t水泥。主要问题并非混合材掺入很多,而是在于超过国家相应水泥标准故意多掺混合材;更有甚者,不论什么东西,只要他认为可以掺的,都当作混合材掺入水泥中,完全无视水泥标准的规定。各种假冒伪劣的水泥就是这样超标滥掺造出来的。所以关于混合材问题,首要任务是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监管,刹住超标滥掺歪风并争取杜绝之。

其次,既然我们的混合材掺入量这么多,如何提高混合材的性能品质就很重要。不单纯把它看作填充料,而是设法改性成激发或改善水泥某些性能的“激发剂”,或者是能替代部分熟料胶凝性的新材料,这就是混合材深加工的意义所在。例如矿渣和粉煤灰的超细磨,可以达到纳米级的深度加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技术途径才能达到高效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目的,这正是混合材深加工课题需要研究探求的。目前在国内外有一些初步的报导,研究前景很广阔,某些未知的领域尚待发掘探索。

如表1所示,2001~2010年间,国际上粉磨装备选型率变化最大的是水泥(矿渣)立磨,由20%上升到70%;相反地,水泥(矿渣)球磨则由70%下降为13%。水泥立磨取代水泥球磨的趋势十分明显。在我国则是水泥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的选用率由14%上升为66%,立磨则由9%上升为19%;同时球磨却由77%下降为15%,球磨水泥的颓势已无可挽回。由此可见,在我国采用立磨来生产水泥,其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已经在消解之中。

2010年下半年,两家专门生产立磨的德国公司相继推出了为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配套的各自特大型的6个磨辊模块式设计的立磨,传动功率6800kW,生料、水泥与矿渣的产能分别可达700t/h、350t/h和250t/h,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立磨技术装备的顶峰。这个最新进展表明粉磨装备制造商对今后立磨广泛采用的利好预期。这是辊压机粉磨系统所不能及的,因为辊压机的大型化似乎早就到了顶点。看来立磨竞争力的后劲还是相当强劲的,何况我国水泥工业推广应用立磨的时机现在才刚开始光临,广阔前景值得期许!

参考文献

[1]ICR:The Global Cement Report,Ninth Edi?tion(2011).

[2]Nanocem:2009-2010General Review.

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 篇8

从长远来看, 工业企业节能的发展必然要从设备节能、生产流程的末端节能这一初级节能模式转向生产工艺节能以及生产流程的全过程节能的高级模式, 从而最终形成工业系统生产全流程的节能。绿色工厂、低碳工厂将建立在生产全流程的基础之上。

谈起工业节能, 就会提起能源管理中心。能源管理中心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 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 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目前在国内企业已经有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未来, 能源管理中心作为主动型的能效管理中心。根据生产主工艺, 生成最佳供水、供能模型, 动态供水、供能, 将是绿色工业、低碳工业的重要措施。

浅析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节能理念,应用

1.前言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能源的使用密切相关, 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中, 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既可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 又可节约能源, 应用价值极大。发展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是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

2.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

从目前来看,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 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事宜。若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不合理应用节能理念, 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 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因素。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若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 积极推广绿色工业建筑, 那么必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 改善生活环境的必然因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这必然就会增加建筑中的设备设施。而大力绿色工业建筑, 既不会影响到工业建筑的使用性能, 又能够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

3.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3.1 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工业建筑中若要真正贯彻节能理念, 那么就需要应用多种新能源和节能设备设施。例如, 若该地区地热能资源、水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 那么可安装相应的发电装置或热水器来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若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那么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 而清洁能源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的优势较为明显:第一, 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通常都安放在建筑顶层, 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 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用户使用的热能和电能, 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暖气供应、热水供应与照明供应等的需要;未用完的热能和电能还可储存到太阳能电池中, 以供日后利用。这样一来, 既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电力能源的消耗, 又能够起到较佳的环保、节能的效果。第二, 目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太阳能采集与转化系统, 并且还不断优化其主要设备, 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也利于贯彻节能理念。

3.2 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3.2.1 合理选址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 就应该深入分析、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 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合理选址, 为日后的节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外部环境的科学设计

务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 来合理设计工业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体形、太阳直射方向、位置朝向等, 以便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北方, 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业建筑物的热源效率, 并且让采暖能耗尽量减少;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南方, 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遮阳和通风, 尤其是气候闷热、潮湿的沿海区域, 更要注意合理应用自然通风技术, 并且还要注意有效利用工业建筑物周边水系来平衡环境湿度。

3.3 提高施工技术, 避免建材的浪费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 务必要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以此来有效节省建筑施工能源, 缩短施工时间, 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 传统工业建筑施工需要通过人工搭接的方式来连接钢筋, 但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钢筋的性能, 会大量浪费资源;而现代工业建筑施工则采用螺纹连接法, 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由此可见, 工业建筑节能也应从施工中工艺改进着手, 避免建材浪费现象的发生。

3.4 建筑绿化

屋顶绿化是最为主要的建筑绿化方式, 屋顶绿化具有较多优点:第一, 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屋顶的室外综合温度, 能够提高屋面的隔热保温性能;第二, 可降低屋面温度, 据统计, 绿化过的屋顶温度通常要比未绿化过的屋顶温度低2.8℃~7.7℃;与无隔热层的刚性防水屋顶相比, 绿化过的屋顶温度振幅只为其25%。

从目前来看, 屋顶绿化通常有2 种方式, 第一种是无土栽培方式, 第二种是覆土栽培方式, 其中无土栽培是目前研发的新方向, 日本鹿岛建设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植物能够生长在其表面的混凝土,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 这种新型混凝土的重量减少了30%, 强度不变, 价格仅高10%, 且内有植物纤维, 只需要在屋顶敷设2-4 个月之后就能够生长出许多的水草和杂草, 尤其适用于屋顶绿化、建筑墙壁绿化中。

4. 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

4.1 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从目前来看,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还在处于探索阶段, 还相当不成熟, 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问题, 尤其是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不能较好地规范和指导绿色工业建筑施工, 也很难将节能技术真正地落到实处, 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2 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

节能理念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需要以先进的节能技术作为应用基础, 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但是从目前来看, 问题较多, 弊端较大, 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仅仅只将节能理念作为营销的卖点, 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建筑施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成本较高, 而放弃应用。

4.3 建筑施工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第一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 我国在采暖地区维护结构的热功能相差甚远。施工节能设计的不足, 使设计无法指导施工的有效实施。

5.结束语

总之, 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只有全方位地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绿色节能理念, 才能够确保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国全.浅谈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 22 (08) :143-146.

[2]吕丹桂.浅析建筑节能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6 (20) ;190-193.

[3]刘毅.基于房屋建筑节能技术施工初探[J].企业导报.2011, 17 (20) :178-183.

[4]陈旭智.住宅建筑施工中节能措施的合理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 44 (14) :177-179.

[5]黄建文.浅谈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J].陕西建筑.2011, 45 (03) :167-169.

[6]郑拥军.优化建筑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J].建筑知识.2010, 22 (S2) :113-117.

学政府工作报告谈水泥工业发展 篇10

2012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了水泥工业,一是在总结成绩的时候,提到2011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t”;二是部署2012年主要任务中提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前一句话肯定了水泥行业取得的成绩,后一句话为今后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水泥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结合学习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我院参与完成的《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对未来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重点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控制增量

控制水泥产能的增长,是近两年来行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自2009年国发38号文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下发后,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水泥行业“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监管力度,严格新建扩能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才有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吨”的成绩。但《通知》下发时,正值国家4万亿的投资计划刚刚启动,大量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提前动工,水泥需求迅速释放,许多投资者盲目乐观地估计市场,投资水泥行业的热情异常高涨,《通知》下发之时,国内有400余条熟料生产线已通过核准待建,这也是近两年水泥建设项目过猛的原因。此轮的产能扩张虽已接近尾声,但“控制增量”的任务依然艰巨,不能放松。

近几年,水泥行业获利空间较大,许多水泥企业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水泥生产线的建设投资量适中,技术成熟,见效快,通常被地方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首选。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工作中接触到的个别企业或地区仍然对建设水泥生产线充满热情。如果不严格控制,难免会出现个别地区违规或以其它变通方式上项目,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以及还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部区域,更要严格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规划,引导行业理性投资,避免重蹈产能过剩地区的覆辙。“控制增量”依然是行业重要任务之一。

2 优化存量

优化存量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近几年水泥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线的窑系统、配套的大型立式磨、辊压机均可实现国产化, 实际生产中的能耗水平也大幅度下降, 余热发电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也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应该说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建材集团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但从行业总体情况看, 目前国内日产4 000t (不含) 以下规模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合计熟料产能约4.2亿t, 日产2 000t (不含) 以下的新干法窑生产能力1.2亿t左右,中小规模的新干法线的技术升级空间很大,即日产2 000t以下规模生产线将成为近几年改造升级的对象。同时,行业的管理水平还待增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十二五”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由大变强,就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来实现,这就是优化存量。

3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与水泥工业发展相关的许多政策中,都提出“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兼并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三个层次加以强调,表明了政府支持行业结构调整的决心。水泥行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提升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是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能力扩张的速度很快,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水泥集团率先垂范,对行业兼并重组和提高集中度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行业的发展除了产能集中度提升之外,最重要是运行效益的提升。要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大企业病”,也就是不能只重视单纯的企业规模扩张,而要通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规模效益的提升,实现企业真正的做大做强。

4 节能减排是重中之重

水泥工业是资源、能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产业,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水泥工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燃料替代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其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能源消耗目标、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碳减排技术、脱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已成为水泥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上一篇:爆破钻孔下一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