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2024-09-30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共12篇)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部分(2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课程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三类。以_____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______”学制或“_____”学制安排。

4.______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5.______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简述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部分(8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_______、_______课程。_____与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_____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课程围绕__________,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4._____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体现。

6._____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7._____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8.____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9._____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____ 组织与呈现。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_____”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_____““_____““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______”“______”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2.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13.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14.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5.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6.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7.____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8.语文课程评价包括______和______。

19._____评价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20.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是作业评价的关键。

21._____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2.短语的结构:_____、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2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______、定语、______、补语。

24.复句的类型:并列、_____、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25.常用标点符号:句号、_____、感叹号、_____、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26.常见修辞手法:比喻、_____、夸张、_____、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简答题(每题7分,一共28分)

1.简述语文课程理念

2.简述语文课程主要主题与载体形式。

3.简述语文课程实施教学建议。

4.简述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论述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部分(20分)

一、填空题

1.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2.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4.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5.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

二、简答题

1.简述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4)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部分(8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4.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6.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7.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8.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9.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2.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1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14.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6.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7.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8.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9.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20.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

21.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2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25.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26.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简答题(每题7分,一共28分)

1.简述语文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2.简述语文课程主要主题与载体形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革命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简述语文课程实施教学建议。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4.简述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1)坚持素养立意。

(2)坚持依标命题。

(3)坚持科学规范。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论述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2)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3)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4)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2

关键词:生理学,标准化考试,电脑阅卷

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为核心内容的科学, 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中医类院校, 生理学同样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为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学上的支持。基于目前形式及教学需要, 我们在本院部分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进行了期中标准化测试改革的探索。

1 标准化测试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要求, 目前高校本科总课时已从“98方案”制定时的3 800学时减少到目前的2 400学时, 因此本院各专业生理学课程的学时数也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生理学是一门内容复杂、理论性强且抽象难懂的学科, 课堂授课时间减少, 学生的自学时间大大增加,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阶段性测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定期的阶段性测试,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方法, 学生也可以通过测试情况, 找出自身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及知识点掌握上的欠缺。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个人承担的学时数和学生人数大幅增加, 面对教学工作量大, 学生数多的客观情况, 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及时完成大量试卷的评阅及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传统的试卷由多种题型组成, 题量很大, 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完成阅卷及分析任务, 而使阶段性测试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功能。因此, 寻找一套简明有效的阶段性测试模式有其客观必要性。标准化考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考试形式。它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组织程序、具有统一标准的考试。标准化考试有很多优点, 试题相对稳定, 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水平, 应试者不易猜题, 评分客观, 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评分误差, 并且可以把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引进阅卷和分析过程, 具有简明、高效的特点, 适合我们生理学阶段测试的需要。期中测试是教学过程中一次重要的阶段性考试, 我们首先以此是试点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

2 期中标准化测试改革方案

我们于2007~2008学年, 分别在2005级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006级医学影像学专业、2007级针灸推拿学专业 (针推方向、医学美容方向) 以及200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卫生管理方向) 等4个专业中进行了生理学课程期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试点。

2.1 试卷题型与题量的确定

参考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各科目以及全国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的试题类型, 我们把试卷题型设计为客观题, 目前主要为单项选择题以及多项选择题 (或双项选择题) 。今后还将引入最佳配对型选择题、实验操作顺序选择题、是非题等。并在部分专业中另设计了2题的论述题。总题量控制在70题到100题之间, 经过实际测试, 学生基本能在5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比较适合进行随堂考试。

2.2 试卷评阅方式

目前国内光电阅卷机价格均在万元以上, 而且需使用专门的答题卡, 在期中测试中使用成本过高, 难于普及使用。在综合考虑了设备经费等因素后, 我们选择了数码阅卷系统作为期中测试的阅卷系统。数码阅卷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台式计算机一台, 扫描仪一台或130万像素电脑摄像头一只, 软件系统采用厦门思奇软件电脑阅卷王V5.5。经过实际使用, 发现扫描仪模式效率不如摄像头模式, 经过测试, 最终以摄像头模式进行电脑阅卷。

2.3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包括各分数段统计, 学生成绩排名,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中等人数、及格人数、不及格人数及及格总人数、各题得分率、各选项错选率等各项指标。以上指标可直接由电脑阅卷王V5.5分析而得。成绩可直接输出为EXCEL格式数据, 并直接将数据导入其他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正态分布分析。

3 期中标准化测试改革试点情况

我们在4个专业共315名学生中进行了生理学课程期中测试标准化改革的试点工作, 4个专业分别以随堂考试的形式进行了期中测试。各专业考试后, 采用数码阅卷系统进行机读阅卷并进行了试卷分析。通过实际阅卷后发现, 采用该系统进行数码阅卷1分钟阅卷数量可达20份左右, 在数分钟即可完成阅卷工作, 并完成成绩输出及试卷分析, 及时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极大提高了考试评卷效率, 使教师及学生能及时根据前阶段具体情况进行教与学上的调整。

在试点工作中, 我们也注意到几个问题: (1) 该阅卷系统答题纸使用一般A4纸印刷即可, 但是印刷过程中要保持A4页面原始大小, 放大或缩小印刷可导致无法阅卷; (2) 要求学生用2B铅笔填涂, 规范填涂, 否则误判率会提高; (3) 在每次阅卷前要先测试性阅卷数份, 测试阅卷准确后再进行批量阅卷。经过实际阅卷后, 我们随机抽取了200份试卷进行了误判率的分析, 阅卷准确率为99%, 仅有2份试卷由于填涂不规范出现了误判。

从题型上看, 把以往名词解释、问答、填空等试题中的知识点分解到选择题中, 同样能测试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但是就是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部分专业中另外适当增加了部分论述题, 以评价学生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经过试点, 我们认为目前期中测试标准化改革模式具有阅卷速度快, 阅卷准确率高, 试卷分析内容全面等优势。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3

关键词软件测试;课程标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37-01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软件测试》是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员岗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自学等能力。

前修课程:办公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界面设计、软件编程。

后续课程:企业级软件项目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软件技术服务等。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分析,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与企业专家研讨,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学生已具有的专业技能为入口,同时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参考学时为96学时,参考学分为6学分。

整体设计思路:

1.2.1校企合作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施“点对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丰富课程开发资源:案例库,实践技能测试题库,特色教材,测试流程及测试工具。

1.2.2内容选取

通过对软件测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以软件测试员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网上购物系统的测试活动和超市管理系统的测试活动,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两个项目展开教学和训练。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其中网上购物系统的测试为教学项目,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超市管理系统的测试活动为拓展项目,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1.2.3教学内容的组织

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1.2.4教學模式的采用

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项目引领、课内外兼修、“双师”共育项目实战的教学模式。真实项目引领指的是教学项目与拓展项目均为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内外兼修是指学生除了课内的学习,还有课外的学习任务;“双师”共育指的是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将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彻底融入项目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专注能力、可视化能力、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培养了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神。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测试流程、测试工具和测试总结分析报告等技术,具备软件测试员岗位所需的技能,为今后从事软件测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自学等能力。

2.1知识目标

掌握软件测试的企业级流程;掌握测试计划五要素;掌握测试计划主要模式;精通功能测试用例的设计;精通性能测试用例设计;精通兼容性测试用例的设计;精通界面测试用例的设计;精通链接测试用例的设计;掌握测试工具LoadRunner主要技术;精通测试总结。

2.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应用测试方法;能够使用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独立编写测试计划;能够熟练进行测试用例设计;能够独立编写测试总结;能够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场景设计;能够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脚本录制;能够利用软件测试相关技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完整测试活动。

2.3素质目标

1)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总结的能力;

4)培养沟通的能力;

5)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内容

根据《软件评测师》(国人部发[2003]39号)的要求,根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企业调研,同时参照软件评测师标准,以及前续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软件测试员的岗位所需的技能。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引进了学习性工作项目,通过在软件实习工厂—软件测试实训中心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与环境,有效将所学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真实化,实践化。

4教学设计

根据行业专家对软件测试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照软件测试实际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对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确定软件测试的教学项目。项目由易到难、知识由繁到简、教师指导由多到少、学生实际操作由少到多,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项目都是按照软件测试流程进行的,项目的实施都是按照“计划、实施、评估”三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

5考核与评价

打破以往的单一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结果与过程结合,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提问、独立技能操作、实习报告等)、独立任务成绩、期末综合成绩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领域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权重比为4:6。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作者简介

于艳华,硕士,现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分院软件教研室教师,从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工作。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4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

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A、成绩B、目的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A、一B、二C、三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A 组织者 合作者B组织者 引导者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 几何直观 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

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

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

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

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

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

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

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

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

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

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

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

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培训测试题 篇5

一、名词解释:(10分)

生物科学(《生物课程标准》定义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

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每空4分,6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是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

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3、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 普及性、基础性和 发展性

4、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生物课程标准选

取了10个主题。

5、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注意终结

性 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

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方面进行评价。

三、简答题:(30分)

1、《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理念是什么?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2、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它们是什么?

科学探究,生物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

动和行为,生物的繁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

3、课程改革的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学科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2 篇6

出题人:济水东街 郑金金

一、填空(25分)

1.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

2.()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3.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和()的全过程。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就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红星歌》适于()时演唱。

6.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7.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8.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

9.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10.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

二、选择题(14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唢呐属于民族乐器中的()

A、吹管乐器 B、拉弦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3.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5.百鸟朝凤是()独奏曲。

A、笛子独奏 B、唢呐独奏 C、鼓乐 D、古筝 6.下列作品都是聂耳作曲的一组是()A、渔歌彩云追月牧歌卖报歌 B、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 C、渔光曲彩云追月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D、摇篮曲金蛇狂舞毕业歌渔歌

7.“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是哪位音乐家或名人所说()A、马克思B、苏霍姆林斯基、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冼星海

三、判断(6分)

1.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2.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简谱和五线谱。()

3.《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 2—3首。()

4.《音乐课程标准》中 3-6年级的学段目标,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 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 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5.《看大戏》是京剧戏曲风格。()6.《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作者是瞿希贤。()

四、简答题(35分)

1.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课程目标中的教学过程方法包括哪些?

3.音乐课程标准内容中是从哪四个领域来进行表述?

4.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有哪些?

5.《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

6.声乐演唱形式有哪些?

7.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人声分为哪三类?

五、论述题(20分)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7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 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 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 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 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 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 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 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 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 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 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 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培训前期准备, 解决好“学”的问题。

(1) 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 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 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 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 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 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整体提高。

(2) 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 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 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 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 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 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 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 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 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 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 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 然后进行集中展示, 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 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 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 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 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 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 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 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 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 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 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 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 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 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 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坚持了“三个面向”的方针,按照民主、科学的程序进行。此次修订工作经历了开展实验情况的调研、确定修订的原则和重点、加强力量,建立机制、组织开展修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等阶段,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部对落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二是根据修订后印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科书的修订和审查工作。三是要指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五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教研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6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9

学校姓名哪些主要体现?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33分)

1.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具有、、等五

个特征。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4、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哪四条教学建议?

其中“” 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3.“课程内容” 部分由“”和“”组成。

4.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

个方面在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哪五个“注重”?

5.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和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6.丰富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

有、、。

三、论述(每小题13.5分,计27分)

7.教师在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性,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1、结合实际谈谈初中地理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

8.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全面落实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各项要求,使地理教科书成为

和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9.“内容标准”的修订中显示出、、、10.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 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简答(每小题8分,计40分)

2、对地图这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从目标教学要求及有关内容的详细说明等方面论述。

1、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测试 篇10

学校

教师姓名

日期

得分

一、选择题(50分 每空5分)

1.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

A.奠基作用 B.交流作用 C.工具作用 D.核心作用

2.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潜移默化 B.训练 C.熏陶 D.积累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 4.()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A、合理地教 B、创造性地使用 C、按照要求使用 D、按部就班地用 6.判定一节课的是否有实效最重要标准是看()。A、生动的课堂气氛 B、热烈的小组活动

C、有效的课堂设计 D、是否完成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7.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科学素养 B.知识储备 C.道德品质 D.探究能力

8.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态度 D.教学效果 9.“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0.对于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众传媒

B、青少年活动场所 C、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

D、学校附近的各种环境

二、判断题(25分 每空5分)1.备课就是写教案。()

2.教育教学设计的好,教育教学就必定能成功。()

3.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4.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5.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三、简答题(10分)

1.什么是“新课程标准”?(5分)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2.什么是“有效课堂” ?(5分)

四、论述题(15分)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通过“新课标” 解读后,请列举出: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的哪四项内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B 6.D 7.A 8.C 9.D 10.D

二、判断题

1、X

2.X

3.√

4.X

5.√

三、简答题

1、答: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答:定义: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

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目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

发展,强化过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检测试卷 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四、论述题

答: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浅探 篇11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标准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积极寻求办出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看来高职教育的特色并不明显。要办出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来,必须转变观念,大力进行课程改革,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开发和创建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引领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探索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真正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1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改革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逐步形成完善的、系统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潜力。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编制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 课程标准的概念都是一样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应注重“三性”和“三观”。高职教师在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根据各门课程的目标和具有的特点,设计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1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构的主体问题

当前,涉及职业教育的国家机构主要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诸多的行业部门。职业岗位名称与标准、技能标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事情,而高职教育却是教育部的事情,使用与管理职业人才又是行业部门的事情。当前,这三者在主体上没能完全形成彼此关联的、相互直通的紧密关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避免。因此,应成立一个权威的组织来协调各职能部门并最终指导制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

此外,在高职课程标准建设中,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主体。如果说,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具有权威性的职能部门是为了管理与指导课程标准的建设,那么,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则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具体制定的主体。由于两种不同层次主体的存在,理想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过程,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适应与调整过程。

2.2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问题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体系的对接问题凸显在当代职业门类的多样性, 我国于2005 年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上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管理层面上,必须将这一任务进行逐步分解到地区、行业、学校、专业等层面,国家进行组织、规划、指导、监督、评价与验收;而在技术层面,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将职业种类转变成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课程要素与模块,针对职业岗位群来进行开发与设计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国外在这领域已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流行于英、美、瑞典、加拿大等国的MES课程开发模式着眼于如何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求同存异,使学员获得社会生产中实际有用的技能,MES将职业领域内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按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相互关系分成若干工作范围,再将工作范围按生产活动的性质、任务分为具体的工作,而生产者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标准。

2.3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构建中的适应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一种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指导下,需要构建不同层级与层次的课程标准,如建设具有地方与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标准,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标准以及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领域课程标准等等。在建构多层级的课程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各个地区、各个院校、各个行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支援与合作,要以领先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课程标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与体现地方特征和学校特征的地方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作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体系的适应性是立足于全国总体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条件,并以此作为基础和前提的适应性。因此其课程目标的定位首先应该具有一般性和统一性,它不可以和地方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标准意义上的适应性相混淆。后者追求的是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色以及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即通过差异性来寻求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 篇12

课程标准是院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 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文件, 是选编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以课程标准代替课程教学大纲, 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 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制订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特殊性, 其培养对象是专业技术士官, 他们入伍前的文化基础存在很大差异, 有初中、高中、大专等层次;入伍前的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针对这样的特殊群体,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制订课程标准, 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必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做到有据可循、科学严谨。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人的先天差别甚微,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 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 9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这一思想为军队院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与制订课程标准的出发点相契合, 那就是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 使绝大部分培养对象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 为部队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军事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培养对象的就业方向具有很强的定向性, 就是要为部队的不同专业技术岗位培养合格的专业技师。因此, 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以工作需求为牵引, 以更新教学观念为先导, 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创新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为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 坚持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准确把握课程设定, 科学确定课程目标, 系统规范内容标准, 整体优化教学实施, 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促进学生德、智、军、体全面发展。

四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

制订课程标准是推进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严密组织、深入研究、充分论证, 才能确保课程标准特色鲜明、科学可行, 以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有效落实。制订课程标准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岗位的实际需求决定了军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就确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 即着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 确立学员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系统规划教学的准备、组织、实施和评价等环节, 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 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 针对性原则

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坚持因材施教。遵循课程教学规律, 突出课程特色, 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 发展性原则

紧密跟踪军事、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 并及时吸纳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改革成果, 优化教学设计, 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五课程标准的特点

1. 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标准中, 课程所包含项目中的每个学习任务, 都规定了学习内容, 并明确了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同时, 还提供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安排, 从而使教师明白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员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 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 课程标准使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纵性

课程标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格式规范、表述准确。陈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应使用恰当、内涵明确, 如说出、复述、解释、比较、判断、使用、完成等, 根据这些行为动词的实际含义, 学生能明确课程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及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也便于教员把握教学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3. 课程标准便于教学实效的即时掌握, 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把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分为平时评价和课终评价。平时评价是对教学实效的即时反馈, 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 并即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六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标准是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实施的基本依据, 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部队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搞好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分析课程标准, 认真备课

备课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首要环节。教师备课时, 要在明确课程的地位与性质、秉承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首先把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然后分析各个项目的教学目标, 最后找出项目中的各项任务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 教师才能以目标为牵引, 认真筹划各个教学环节, 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无论落实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都要注重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不断地向学员传递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重视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他们树立起献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 培养出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锻造出遵章守则、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从而彰显军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2. 注重过程与方法, 瞄准目标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因此, 无论落实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都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 坚持评价标准, 落实目标

上一篇:法律专业实践实习报告下一篇:《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