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11-23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9篇)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今年四月我参加了在温二及第行的初中英语创造性教材解读塈课堂实践培训,第一天是由实验中学的副校长,温州名师王威然做的《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以后,我回家也拿起书品读。正如王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们要加强理解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当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惟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把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构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换的能力,进一步增进思惟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干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当着进步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构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构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这两点,我觉得人文性更重要。在当今的社会里,随着全面的开放,西方的思想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还在影响着,而且很可笑的是,我们学习都是人家糟的一面,而去掉他人精华的一面;同时,我们很多传统的优秀的品格在逐渐的消失,这一点在年轻的一代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做事急功近利。有些名校的大学生还对同学,室友下辣手,这真是教育的悲痛,民族的悲痛。很明显,教育要先树人。新的外语教育改革夸大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中心,以他们的茁壮成长为条件,以培养国家未来栋梁之才为方向。因此,在学习新课标以后,我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灌注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课堂变成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外,还将课堂变成培养人健康成长的乐土。比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 We are trying to save manatees!本单元出现的话题和语言材料是关于爱惜动物和保护环境。因此,我在设计情感教育时把一则新闻显现给学生看。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 应该充分肯定。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 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十年课改的成果需要珍惜, 更要下工夫梳理、总结, 清楚哪些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 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 应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清楚成果本身既是新成果,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 这也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 十年课改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 课程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内容, 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理念很好, 但可操作性不强。

二、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基本经验

作为参加了5轮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制的人员, 对近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冷静、兴奋与沮丧、挫折与成功等有多种多样的感受, 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与波澜不惊”的经历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与教师们共享。

(一) 课程改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 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用更扎实的工作,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涉及2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 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 避免空谈或空想, 只有理性、务实、实干才能解决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 课程改革要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克服片面性, 避免走Z字路, 避免折腾, 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不像建高楼大厦, 对人的塑造需要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因此, 对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 只有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曲折的、哪些是徘徊或倒退的, 知道我们现在走到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 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怎样走得更好。在课程建设中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不加分析地把教学大纲定为“内容体系”、把课程标准定为“目标体系”, 既不符合历史, 也不利于课程发展。所以, 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正确的。需要用全面、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改革, 避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推到重来等思想方法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或避免折腾。

(三)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使得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焕然一新”, 正说明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学和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实践很快就会验证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实践会不断提出改革的新需求、新经验。因此,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不断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机制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并协调专家、教授、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机制的完善和整合协作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观点的争鸣, 有些时候十分激烈。针对课程改革的学术研究,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越鲜明, 甚至有一点儿“对立”, 越能够激荡人们的思想, 使人明辨是非, 深入思考。有争鸣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幸事。但是, 应该区分学术争鸣和课程实施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争鸣主要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 而实施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课程完善和发展。面对艰巨复杂的课程建设,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学校体育同仁参与课程研究和实践, 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五)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课程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做支撑。仅仅从课程内容构建看, 我们从哪些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角度, 是从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角度,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是从娱乐学生身心的角度, 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 还是从侧重或综合的角度,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 也无论内容如何分类, 如何分段, 如何确定难易程度, 如何协调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都十分需要更加周密的理论研究, 更加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 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理论, 才能构建出更合适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陆续将个人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出一些建议, 供教师们参考。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请您谈谈研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心得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不超过3000字。(可以用附件形式上传)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学习,我对《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突出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要上好美术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反映了美术教师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对不同年段小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我们要充分建立起课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以整合的教育思维提出教学思路,既特别关注面对的不同群体,又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细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上厚

拿到新教材后要有针对性地对本册教材里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钻研,然后以学生的需求点出发,设计出几种可操作的教学思路。

三、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取决与教师是否用了好的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老师不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和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教模式,以学生为主题,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尝试、积极参与。过程中不仅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也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五、师生互动,共同创造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西宁市回族中学

周占虎

2011年7月12、13日学校教研室组织参加了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得培训会,对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有了一个全新得认识,具体如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获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新版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版课标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规范。把原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更加科学。

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新版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一、填空题(46分,每空2分)

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_______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2.《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_____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_____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3.《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___________”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中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_______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_______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5.7—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 _______课时。

6.___________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_______。

7.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能力。

8、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9、《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10、三维学习目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1.必修2.五、八3.能够做某事4.形成性、终结性

5.四6.听力测试、主观题7.综合语言应用

8、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9、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

10、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判断题: 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错误 10.正确

8、正确

9、错误

7、正确

6、错误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2、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

4、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从小至单个的词到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文化内涵。()

5、提倡探究式学习是排除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6、听和读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说和写是由外部语言转换成内部语言。()

7、少年儿童具有成年人不可比拟的语言学习优势。()

8、我们提倡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以及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评价。()

9、评价就是指考试。()

10、考试成绩统计常常要做的是通过计算集中趋势,了解考生的典型的或是普遍的应试表现。平均数是计算集中趋势最常用的方法。()

三、简答题:(30分)

1、什么事高效课堂?

2、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包括哪几个教学环节?

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3)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4)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4、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4)对学生的平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5、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综合题(14分)

运用《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1)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价值的直接感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任务驱动型学习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有助于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5)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有利于培养责任心。(6)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7)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8)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因此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学生更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9)学生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较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10)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一、多选题

()1.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

A.语言技能B.情感态度C.教学评价 D.学习策略 E.文化意识

()2.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_______的重要工具。

A.文化意识B.国际交往C.科技交流D.文化交流

()3.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______

A.练习册B.录像带C.挂图D.教学实物E.计算机软件

()4.平时的教学要避免_____________的倾向,特别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干

扰正常教学的做法。

A.为考而教B.不考不教C.考也不教D.以考代教

()5.学习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_

A.认知策略B.调控策略C.交际策略D.资源策略

()6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______的英语学习资源。

A.贴近教师B.贴近学生C.贴近生活D.贴近时代

()

7、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开发和利用______资源。

A、教材B、学校C、网络D、学生

()

8、教材的编写就体现__________原则。

A、思想性B、科学性C、趣味性D、灵活性

()

9、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_________等形式。

A、平时测验B、学习档案C、成长记录袋D、问卷调查()

10、终结性评价应采取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A、口试B、听力C、笔试D、面试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 工具性 和 人文性 双重性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

4.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 渐进性 和 持续性 特点。

5.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和 教学资源 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6.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7.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三、简答题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总目标要求是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英语学业考试的命题应遵循什么原则?

(1)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

(2)要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避免单纯考查语言知识;

(3)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

(4)要选用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根据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命题;

(5)要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偏、旧的试题,要控制题量;

(6)要根据试题的考查目的和考查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四、论述题

阐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修订的重点如下。

(1) 价值观。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加强社会主

河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建议教材编写中加入介绍北

“祖国文化”的内容, 积极渗透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唐德以及民主与法治教育。

(2) 目标和项目分级。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第

●三部分“分级标准”和附录中“语音项目表”“语法项张

丽目表”“词汇表”“话题项目表”, 删掉了实验稿中八级丽

的内容, 词汇按照二、五级分级给出, 其他三个项目表给出五级内容, 直接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 更具有针对性。

(3) 基本理念。 (1) 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 整体设计目标,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 强调学习过程, 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 优化评价考试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修订后的语言学科特点更鲜明, 与课堂教学实际切合更紧密, 表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更利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4) 功能意念和话题项目。功能意念由66个变成了62个, 删掉了原稿中的英文例句;话题项目仍然是24个, 子话题 (小话题) 由123项精简到85项。删去个别话题“热点话题”, 原来属于“热点话题”的子话题“人口”归入“世界与环境”。原来的“文学与艺术”变成了“故事与诗歌”。子话题表述方式由双语代替了英语。

(5) 课程内容和容量。 (1) 把课程内容和容量进行调整, 大大降低了语法难度。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改变了对词汇学习的认识, 重新修订了词汇表。词汇表按照二级和五级分级列出词汇, 未列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学生应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和词汇的表意功能, 能够用词汇来描述或命名事物, 而不是单纯地学习和记忆词汇本身的含义, 突出语言的运用。 (3) 提高语音、语调要求, 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定位。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把“了解英语语音中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改为“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 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态度”。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

(6) 实施建议。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由九条变为八条, 但是篇幅由四页增到九页, 表述更具体、细致, 更加贴近教学实际。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利用十一页的篇幅给出了适合一至五级、不同类型的教学实例, 作为示例, 不是范例。希望广大教师深入研究,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项目,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徘徊在10年前

的项目设计上。所以, 对中考体育加试的革每个中学生的情况改革变得很有必要。不一样每个地, 所以比较难区的情况和中制定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标准。但是, 不江考个性化难想象, 制定个多元化的中考体育加试、横向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地域化、扬苏体不难的。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考体育加试州育一中个性方、面的设计中考项目多。●元化, 增强体育学习禹加宙兴趣试

在一些地方进行调查分析时, 发现提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中考体育项目很多地方的中考体育项目还是在继续沿。高对于现在个性化的学生来说, 项目已经学和借鉴过于陈旧。比。如有些, 积极引入三大地方做得很好, 球可, 将原本以学习生身体素质类的中考体育项目, 加入一些体程性评价技巧类的项, 目将中, 学体育变得多姿多彩并及时和正确地引入过。育此外, 很多地方和院校为了凸显终身体技育的价值增设了大学, 体育加试增设了高考, 体育加试反而将应试, 教育甚至能从小学带到了大学, 并不能凸显学生的

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 把体育中考当做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更加实际和有效。宁可“赋之以渔”, 而不可“赋之以鱼”。

二、分地区设定特色项目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年轻人的职责所在。比如, 地方的竹竿舞, 武术之乡的武术学习, 发展“特色体育乡镇”“民族地方特色”, 乡镇的舞龙舞狮等等, 能成为中学生的体育项目之一。研究和申报特色体育项目一定能成为地方体育的亮点, 同时为中国的非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作用。

三、体育中考融入并延伸“体艺2+1”

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艺2+1”活动, 让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前, 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终身体育和终身艺术带来的魅力。但是, “体艺2+1”并不是孤立的, 我觉得体育中考正是“体艺2+1”的延伸和升华。将“体艺2+1”中的项目融入到中考体育加试中来, 培养学生连续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将“体艺2+1”的项目变成中考体育的首选项目和必选项目, 让学生在平时“体艺2+1”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认真。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在研读标准的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这一学生培养目标,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第二,标准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原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组成了“四能”;

第三,调整和界定了10个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进一步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

第五,第一、二学段一些具体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

下面就对以上几点谈谈自己的研读体会与思考。

一、从“双基”到“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在实验稿基础上对传统“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发展,虽然实验稿中的总目标也出现过“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但没有像修订稿这样明确地把这四方面的目标并列起来作为统一要求。这说明标准修订专家组在充分肯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优势的同时,更加关注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应该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获得“四基”,可以看做是学生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它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这是对“双基”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标研制组专家孙晓天教授则把“四基”的提出誉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长性的标志性成果”。

我们知道,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依靠熟练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更需要思想方法的指引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那么,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标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说明,研究者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这也给了研究者更大的研究和讨论的空间。相信在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一个基本的共识。

关于基本思想

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有很多,比如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方程思想等,在众多数学思想中,哪些属于基本思想呢?基本思想应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这些基本思想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怎样的理解和接受状态,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才算适宜?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史宁中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最上位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大的思想,不仅仅是在数学学科中,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同时,他也强调,如果站在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基本思想有3个: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顾沛教授则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数学审美的思想。” 相较史宁中教授的观点,又增加了“数学审美的思想”,并认为“通过数学审美,看到数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谐统一众多事物’中美的成份,感受到数学‘以简驭繁’‘天衣无缝’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并且从‘美’的角度发现和创造新的数学。”

上述这些基本思想应该属于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由其演变、派生、发展出来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比如:分类思想、集合思想、符号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某一类问题反复推敲,会逐渐形成某一类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了“数学方法”。如等量代换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等。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往往是观念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内在的,而数学方法往往是操作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数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映了某种数学思想。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归纳、演绎、抽象、转化、分类、模型、数形结合、随机等。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先从这些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的数学思想入手。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逐步感悟、领会这些思想。但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感悟数学思想,并不依赖于知识本身的难度。同时,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感悟尤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

关于基本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王新民等学者则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尽管不同学者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指向于“学习者在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当前以及后续学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经历、体验”。

本人比较倾向王新民等学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阐述,尤其是他们对“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的解读,并关注到了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体验,更加全面、深入、细致。“感性知识是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是指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数学严谨性与数学结果确定性的感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受与欣赏等;应用意识包括“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而且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去探索,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是要选择那些蕴涵丰富数学思想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思想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难度和过早的抽象化、形式化就能“速成”的,它是需要学生慢慢理解、逐步感悟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深化的不断内化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在重视 “四基”目标整体实现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走入形式化倾向,走向“唯思想”、“唯经验”的另一个教学极端。

二、从“两能”到“四能”——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标志,也是产生数学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二条中特别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稿相比,由过去一贯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到要“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并将原来总目标中4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充分表明了数学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创新的前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急需的。《标准》在对“创新意识”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由“两能”发展到“四能”,强化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动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将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美国的“问题解决标准”对比,会发现我们的标准要求的比美国高。其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中出现。我们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呼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阶段要给孩子们埋下一些创新和发现的种子,激发出他们创造的潜能。但美国的问题解决更加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挑战性,强调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学会如何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一点对我们的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对问题解决情境的设计与教学会带来很大启发。

在美国的问题解决标准中,对教师的作用也给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包括一些教学策略,明确提出“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基本技能、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题策略都会得到发展。”“教师为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所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当教师创设一个对全班大多数学生来说既质疑又能解的情境时,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我们过去更习惯于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交流、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要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给学生反馈以肯定正确、指出错误,什么时候不表达意见但设计同类题目以及什么时候借助课堂讨论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给学生思考时间,相信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以及创设一个重视学生努力的环境,教师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阐明自己的解题策略。” 这些教学策略对于我们更好地落实“问题解决”的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篇一: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聆听了xx师范大学x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有些许收获。xxx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第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进行解读。为我们解析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理念。尤其侧重强调了核心素养,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最明显的变革是增加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相应的教学提示,给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进行了解析。语文任务群的特点更加注重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他们的关系是整体推进侧重发展相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整合型的。

第三,从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解析。xx教授先从学业质量的研制思路向我们阐明了2022版新课标的诞生。接着从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其目的就是为了关注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

第四,从增强指导性方面进行了解析。主要从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两大板块给我们解释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更重视。尤其是注重学习任务全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

第五,从加强学段衔接这方面进行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虽然独立但内部之间有相互牵连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注意

学段之间的衔接。

听完xx教授的这堂讲座,让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又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为我指明了方向。

篇二: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篇三: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再次树立语文的核心素养理念的价值观,明确了义务教育各学习任务群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以及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

新课标与旧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方案上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设置以及细化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新课标中也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在这次讲座中,我认识到这6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体对应的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色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这给我在教学中也有了很大的启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有梯度,层层递进,在教学设计中要以螺旋式上升结构,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将语文的知识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择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加

以引导。

在这次讲座中,也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一到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文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普通高中阶段分别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融入到学习群中,并且对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教学建议,这对我们做好。小初高的衔接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讲座中也对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列举了实例分析,让我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估,新课标凸显的人文价值越来越重要,应试教育中,过分追求分数,已经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质量如何评估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是否达成。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方面综合评价,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积极变化。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也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

识,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聆听xx教授对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全体语文老师们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也让教师们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明晰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老师们会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老师们会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四: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篇五: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

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缺乏学习情境,实践活动就是没有依托,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就不会在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样靠机械记忆习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或无法被运用。

例如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靠口头说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表达中真切感受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情感。

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我们一定要厘清一个事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简单地将“双基”等同于素养。现在我们已经愈加清晰的

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使用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做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内化、转化,并升华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的价值。

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脱离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谈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篇六: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

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不是纸上谈兵。

二是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跟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一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

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三是“整本书阅读”。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学习目标中提到,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则是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也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三个学段都提到整本书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篇七: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线上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新解读,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一、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内容,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都得到了一种彰显,在这里可能老师们也一直在关注这个,实际上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强调语文课程它的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这样的一种体现。

二、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在这个课程标准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两个体现是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那么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到底是和我们原来的课程目标有什么大的差别或者是差异。结构化的这个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标准里做了很多的探索。那么这样的一些探索,我们到底怎么来理解和认识?以及我们在未来如何落实?这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变化。

三、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课程标准当中可以看到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我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强调了实践主线。那么实践的主线,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整合,强调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也就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表现。

四、主题统整,强调情境

主题统整和强调情境这方面,我们强调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那么我刚才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真正的落实。

上一篇:律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版下一篇:商铺推广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