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2024-09-22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精选12篇)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1

小学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形成, 也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科学教师要想高效地指导小学生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自己要具备完备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实验操作能力。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国家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 部分学生未来将承担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在校初教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 已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1,2]。本文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初教专业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动脑、动手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3,4]。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包括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实施、任务的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本文将以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实验、科学教具制作等结合的内容体系为载体, 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 探讨提升初教专业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 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扩充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 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5]。小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 从而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高质量的科学探究过程要求有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来指导实施。而高素质的科学教师, 必须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这也是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的理论支撑。初教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会经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的系统学习, 但学生将知识与生活事例联系的能力较差。而小学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 小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 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 教师在培养初教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时, 需要设计相关“任务”,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事例背后包含的科学知识。例如, 可以设计“任务”如下:参考小学科学教材, 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学生将以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教科版) 为依据, 自己带着“任务”分析教材中出现的光学知识, 了解光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趣味光学现象, 逐渐构建与小学科学教学匹配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任务的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制作PPT汇报来实施, 学生展示小组整理的相关光学知识, 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点评汇报小组知识体系的全面性、正确性等。这样的“任务”执行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不仅学会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成日常生活经验, 也将逐渐扩充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 为实验操作、设计等环节做好理论储备。

2 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推进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实验技能的训练需要依托科学实验操作来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的课程特点是操作性与实践性。任务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满堂灌”模式, 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增大、动手操作积极性被激发。实施“任务”教学模式推进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要注重基本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要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三是要注重学生教具制作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紧抓基本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研读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发现书中一些章节专门介绍科学实验仪器以及其规范使用的方法。例如, 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 让小学生观察温度计、熟悉温度计的使用、测量、与读数方法;而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中要求小学生熟练掌握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在此背景下, 为了加强初教专业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了解小学科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和材料, 并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学生通过剖析小学科学教材, 将明确自我实验技能训练的方向。任务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每一实验仪器的操作都列出细目, 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像托盘天平的使用, 要求学生注意调平、称量、读数等过程的正确操作方法;练习使用显微镜时, 指导学生规范进行取镜、安放、观察、收镜等环节的操作。通过严格的技能训练,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学生“任务”完成的好与坏, 教师可以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来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馈, 及时调整“任务”的难易程度,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提高“任务”实施的有效性。教师还可在期末安排技能考核以检查学生技能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效果可采取笔试与实操相结合的形式来考查, 也可直接通过实操来评分。这里需要强调: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给与学生分数, 而是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实验操作。通过“任务”的设置、实施以及评价环节, 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小学科学实验仪器和常用材料, 也可形成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 为日后的科学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2 强化实验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 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科学实验。然后, 目前许多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 科学实验室数量较少、实验仪器欠缺, 有时教材内容出现的实验也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同时, 小学科学课程的排课时间又比较集中, 薄弱的实验配备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班级的科学实验, 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进行再创造, 进行有益的设计与创新, 促进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6]。

初教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 就要具备一定的实验研究与设计能力。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 可以结合小学教材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任务”。例如, 以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七小结“传热比赛”为研究对象, 让学生思考:讲解金属丝传热比赛实验时, 教材图示实验仪器为配套教具, 如若学校没有购买, 科学教师该怎样进行实验?针对固定凡士林时存在大小均匀性无法保证的困难, 提出具体任务“如何改进金属丝传热比赛”。任务实施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改进和创新科学实验, 学生可以寻找到粗细长短一致的三根金属丝, 统一将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改进实验装置。在实验创新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认识温变材料,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温变材料对“金属丝传热比赛”实验进行改进, 自主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方案。

任务评价与反馈环节, 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这个环节中, 要求教师不能只评判学生实验设计的好与坏, 教师可结合自身丰富的学识, 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 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确实保证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3 注重教具制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具制作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验研究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展示的教具的优缺点, 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低级难度任务可以以科学教材图示教具为范本,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模仿制作教具;中级难度任务要求学生在现有教具的基础上改进教具;而高级别难度的任务就是根据教材内容, 自主设计与制作教具。明确“任务”后, 学生需要不断地查资料、设计、改进、反复论证自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使教具呈现最佳效果, 学生需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并用多种基本技能进行制作。整个任务实施过程, 学生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实践锻炼, 不断激发自我创造潜能, 让自己逐渐成为能设计、能制作、能进行简单科学研究的人才。任务评价环节, 可以通过教具展示来完成, 学生展示、演示、解读自制教具的性能, 师生共同评判教具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应以鼓励性话语为主, 看到学生教具制作背后的付出, 维护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动手的信念, 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等内容, 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初教专业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恰当设置“任务”、学生主动完成“任务”, 师生频繁互动共同评价“任务”,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实验的兴趣。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学会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日常生活经验, 自我的实验操作、设计、创新等能力也切实得到训练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陶陶, 尚雪峰.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3) :173-175.

[2]许亚宁.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训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1) :104.

[3]白碧慧.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以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提升为例[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2) :21-28.

[4]林琳.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国本土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25-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刘丽葵, 刘传荷.加强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3) :141-143.

[7]张新, 朱江海, 金建钰.小学科学实验与器材制作[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2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原则

1.1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对每一堂课、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对教材的任务认真的研究,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组织、选择和实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2阶段性。

教师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教材内容中对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以及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来对任务进行设计,让每堂课、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单一、清晰并且与每一个单元的目标保持一致,确保课程总体的目标能够实现。

1.3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在进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任务的难度应当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在对任务进行设计时,需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还需要在学生的可努力范围之内,让学生感受到学会了新知识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主体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参与到任务的设计中,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1.5语言交际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以意义的表述和信息的交流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在使用时的语境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我们在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英语课文的学习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阶段、阅读阶段以及课后阶段,以此来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

2.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是指对课堂学习进行准备的阶段,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激活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文进行导入,在这个阶段,学生要以完成任务的模式来对课文相关的知识材料进行查找、记录,要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阅读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阅读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技能以及情感的良好发展。这个阶段中,学生主要的任务包含了:在对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将其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合作性学习,通过有意义或是具有良好交际性的活动来对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巩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解,并且安排几个小组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对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向全班进行汇报,并且以此为话题进行讨论。在阅读阶段,采取阅读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对本节课中遇到的词汇和语法以及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一定的演练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使用的准确性。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需要扮演组织者、激励者、帮助者、调控者以及参与者等多个角色。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错误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要从正面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延伸,这个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合作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讨论、辩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同时,进行写作练习。课后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与课文和教学主题有直接的联系,同时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自我发挥空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更为明显。

三、结语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材 建设

一、前言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型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穿插到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任务驱动法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公路养护专业任务驱动型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现有公路养护专业教材存在的不足

(1)重知识,轻实践;重完整,轻实用。传统的教材一般是按照章、节、目的形式编写的,其编写模式大都是先叙述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然后是应用举例。在编写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与内容的结合考虑不够,学生对许多抽象的概念、名词和术语往往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感觉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授明白。

(2)重系统,轻可读。传统的教材往往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概念叙述、原理分析和公式推导,但是极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呈现形式单一。传统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一般比较简单,内容表现也是以教材为中心,没有考虑教材和学生的互动。

2.任务驱动型教材的优点

(1)任务驱动型教材采用模块、课题、任务的形式编写,以任务为基本单元,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教材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2)任务驱动型教材在编写时,按照任务对知识的要求插入知识点,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易看易学。此外,任务驱动型教材在满足理论知识对技能培训的支撑作用的原则下,尽可能降低教材难度,删除没有支撑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在对待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上,只要求“知其然”,一般情况下不对原理展开说明,而直接给出结论。必须要分析的原理,尽量用“过程”“结构”等代替“原理”。

(3)任务驱动型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教材总是企图更换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多动手,在学习时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三、公路养护专业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建设

公路养护专业任务驱动型教材建设的流程见图1。

1.准确定位教材的能力目标是编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基础

能力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力目标太低也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力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应的工作岗位的要求等确定。

2.任务的设计是编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关键

对于公路养护专业,“任务”就是一个个典型的工作,如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布置、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检测、坑槽修补、识别沥青路面损坏、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况调查等。

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零碎到系统的原则。针对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任务,在任务中蕴含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力求以任务来驱动教学。教材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让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任务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任务与知识点的联系。任务应能涵盖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知识点,任务的设置要使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2)任务是真实的。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自造的。只有真实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

(3)任务是可操作的。“可操作”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例如“修补裂缝”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怎样的裂缝?有什么施工设备、材料可供选择?这只能叫做要求。如果改为“修补缝宽为3mm的单条裂缝”,就可操作了。如果再加上可供选择的材料、设备等,就更具体了。

(4)任务是适当的。“适当”指的是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

(5)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如果教材中全是封闭性的任务(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完成的任务),则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是如果全是开放性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不利于学生的自学。

3.强化交互性是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创新点

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如可采用想一想、做一做、记一记、查一查、议一议、比一比、相关链接、温馨提示、小知识、请注意等呈现形式,增强交互性,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多动手,在学习时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同时通过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1为任务驱动型教材《公路养护技术》中任务三的任务结构。

四、结束语

任务驱动型教材具有实用性、可读性、交互性强及注重能力目标等特点,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若在建设驱动型教材时能全面考虑,就可避免不足,让驱动型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波.正确把握教材结构,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谈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与使用[J]. 职业,2008(8).

[2]楚永涛.“任务驱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 2007(3).

[3]姚武东.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EB].

http://wenku.baidu.com/view/743caed376a20029bd642dbb.html

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 篇4

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专业课教师,我认为职业学校农学专业课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给学生提出任务,让任务把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做中总结,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农学专业比较特殊,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农学专业课中灵活应用任务型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职高学生的特点

职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不会自主学习,但相对而言在技能实训课上领悟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比较强的。任务型教学,有载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净化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陶行知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

二、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的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型的教学学习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并且学生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兴趣提高了,课能听懂了,操作学会了。我们还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

三、掌握任务的设计

1.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

任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以确保在课堂中完成任务。当然在设计时应该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生物第六章讲到先天性行为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特别容易发生混淆,教师就需要指导与讲解,可以先设计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 (1) 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 (2) 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 (3)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 (4) 飞蛾扑火(趋性); (5) 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 (6) 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 (7) 望梅止渴(反射),等等。这样就在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任务的实施埋下伏笔。

2. 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材内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以保证任务的开展有具体的意义和目的。同时,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设计的任务要有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活动能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3. 任务的设计要实用可行。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注重基础性、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产生独特的想法或答案,并作出判断或评价。在讲述观赏植物分类及植物器官时,给学生提出实训项目———观赏植物识别任务,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校园的挂牌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并记录下它们的原产地、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用途等。同时,要求各组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并且主动问老师与学校的园艺师傅请教,设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去识记。事实上,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很强,学生的反映相当不错。特别当这些同学漫步在校园等场所,在其他同学面前说出许多的常见植物,看见那些同学敬佩的目光时,他们有了成就感,感到自己确实学到了知识。

四、任务的实施要有的放矢

任务型教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实施会给学习者带来新鲜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培养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任务实施阶段,要创设情景: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环节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养花时把花天天放在房间里合适吗?为什么晨练到公园里好?长跑后为什么两腿发酸?苹果放久了什么会有醇香?种在田里的黄豆苗和我们吃的黄豆芽都是黄豆发芽来的,为什么一个是绿色的,一个是黄色的?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的生物现象,恰当的时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教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引导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去想,使他们在思考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体验成功,收获喜悦,对农学专业的兴趣油然而生。在交流讨论阶段,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评价总结要到位

一个个任务的完成、知识的掌握、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一个个的成就感,学生会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畏难情绪,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在评判时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及时指出成果中不足。并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公正地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学分的考核实行奖励机制,让学生更有自信。

总之,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真正体现了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同时,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的发言权、提问权和评价权,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为今后迈入更高学府和走上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2]新课程标准.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5

李洪兴

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微信红包更是一度点燃了社交世界的激情。然而,微信红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增强社交黏度,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最近,辽宁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辽宁铁岭的一老师把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实际上,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肯定“内心是崩溃的”,如今又要发“惩罚红包”,试问如何计算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微信红包未免过于任性了。

不能冤枉美好的初衷,也不能纵容过分的言行。按照老师的说法,提议家长在群里发红包有多重考虑,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其一,加强群组中老师与家长们的互动;其二,“刺激”考试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再接再厉;其三,既督促孩子学习,又加强班级管理。如此看,老师的想法和初衷都“看上去很美”,但是用“惩罚红包”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然变了味。无论从情理还是规定出发,老师要求家长发红包属于“逾界之举”,家长不认可、学校不同意、教育主管单位也不允许。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不在于手段如何跟上时代,更在于是否具备适应性和可及性。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言,“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这样的尝试值得点赞、鼓掌。不过,能否用红包的形式、是否用张贴成绩的手段,都值得商榷。而这并非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孤例,诸如大学老师发口令红包点名、微信点名、刷脸点名等,都曾一度引来争议。不难发现,“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尴尬尝试。事实证明,不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可接受度和可适应性的教育管理创新,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也意味着所谓“教育创新的可及性”为零甚至是负数。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高校如此,中小学更是如此。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内的任何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活动都要做到精细、有序、科学。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这样才能让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

斯涵涵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1月15日《华商晨报》)虽然当事人王老师解释说,让家长发红包,只是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们学习,消除不及格。但此举有三大不妥:

首先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公布考试分数在很多国家是一种惯例,甚至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发卷子都会背过来发,因为每个人的成绩都是隐私,不能公布更不能排名。但这位老师将学生期末成绩群发到微信群里,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并“强迫”用发红包予以弥补,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再则,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发“分数惩罚红包”几块钱到几十块钱,每次每个人貌似不多,但学校考试较多,如果每次考试不及格都要发红包,积少成多,长而久之必成后患;其三,一分一块钱,如此将分数与金钱直接挂钩,会给孩子留下金钱万能的印象,可见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督促方法实在错得离谱。

学生考试不及格有个体、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但老师的责任首当其冲,理应进行反思,是学生自身没有好好听课还是家长督促不够?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让学生不适应?该如何沟通改进,而不是将责任一股脑甩到家长身上。况且,如果家长发了红包就可以用心督促孩子学习,考试及格,那还要老师讲课作甚?索性大家都发红包好了。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不及格”红包将考试的分数金钱化,是赤裸裸的教育功利化,折射一些教师师德师能的“不及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每次考试都要公之于众并要求发红包,老师的“强权”、家长的焦虑、分数的压迫都将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将使孩子早早陷入不能正确认识分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的误区,老师的所作所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示范,错位的金钱处罚型教育观、错误的价值追求,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立即纠正。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

直隶巴人

1月11日晚,铁岭市民王女士(化姓)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内,看到了班主任发送的一条信息:“各位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辽一网-华商晨报 1月15日)

快过年了微信里红包多了,可没想到的是微信红包竟能和孩子的考试分数挂上钩。如果孩子期末考试不及格,在铁岭的这所学校家长要被老师罚红包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引发家长和网友的热议。有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学习,谁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如果老师不督促,家长们可能都有借口没时间管孩子,这样做可以理解;也有网友认为: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也有责任,红包惩罚家长这是索贿,这种方法不足取„„ 孩子考试不及格,老师心里恼火可以理解,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显然很不理智。一是农村家长挣钱不容易,几元到二十元不等的“红包”,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还会让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抬不起头来,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很难堪。二是中小学校规中明确规定,老师不准接受家长任何形式的钱物。让家长发红包老师抢,这和索取家长的“红包”并无本质区别。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虽然微信红包很多人把它当娱乐,可一旦涉及老师就该谨慎。三是用这种创新方法督促家长,太过于随意,不仅社会影响恶劣,相反可能出现反效果。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固然跟家长没时间好好管孩子有关,但作为老师,应该用各种激励方法,用“仁而爱人”的情怀,用润物细无声的师道来教育化人。很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遗憾的是在“成绩为王”的当下,一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少了耐心,多了惩罚。罚站、罚跑圈、罚扫地,罚钱,罚家长„„惩罚教育、功利教育虽然能让有的孩子“知耻而后勇”赶上来,但也极易让孩子走向反面,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自暴自弃,这样的教育很多时候违背了育人的本质。

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该掺杂和钱有关的东西。成绩差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不能一着急就整些奇葩的点子,管理方法可以创新,但不能太随意,更不能以公开学生成绩的方式惩罚家长。消除不及格的孩子,老师可以和家长私下通过其他方式沟通孩子的学习,也不妨在微信群里让成绩好的家长介绍学习经验,让家长共同探讨,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知识和智慧彰显教育化人、育人的本质。

考试不及格发红包,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好吗?

查睿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发红包的理由有很多,没想到,考试不及格也是其中一种。

近日,辽宁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1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

其实规则也不复杂,一条短信就能讲清楚:“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7个)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

有记者发现,微信群里共有42个人,家长们发送的红包数量一般在10个左右,金额从几块钱到20多块钱不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群里的红包也并非进了老师的口袋内。老师表示:“红包我也抢了,但是也通过红包形式发回给了家长们。”

看上去1分抵1元,并不是很贵,但孩子成绩太差的话,家长也会吃不消。比如班级里来自农村的一位家长,算完之后发现自己要发一两百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发,而自己不敢发。

这件事在网上一经曝光,也引来了舆论纷争。校领导赶忙表态,惩罚性发红包不合规,已被叫停。涉事老师也承认了错误,表示不再犯。

乍一看,不及格就得发红包有点荒诞,但也许并非毫无道理。

“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想要大家的红包,再说老师一个人也不可能抢到所有的红包。”东方网认为,老师的的初衷和目的,是希望以此来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让孩子都能够学习进步,顺利考上高中。

至于不及格就罚款的做法,也不是这位老师的首创。“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微信红包,而是直接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经济处罚,一分一块钱或者是几块钱,然后把这笔罚款充做班费,或者是给学习棒、成绩好的学生当成奖学金。”东方网表示,现在的学生不及格,家长发红包,不过是过去的老办法披了一件新外衣而已,从性质上来说并没有任何改变。

另外,正如这名老师所言,发红包不为敛财,而是一种班级管理手段。毕竟让家长“小出血”一把,能换来对孩子成绩的重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把老师逼得没办法了。”网友“Healerus”认为,这件事还可以侧面反映出,老师也算是负责任,“否则老师完全可以不闻不问,岂不更省事?”

网友“若冰淩”表示说:“优秀孩子是家校教育的合力结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都是同样的老师教,学生成绩差别咋那么大,作为家长不找找原因?”网友“小-3-鬼”觉得孩子成绩欠佳的家长也该反省:“那些觉得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的人,是不是该想想,自己是否为孩子的学习做过了什么。”

因此,网友“Skybig哟”建议:“大家都曾为人弟子,对自己的授业恩师尊重一些,就算个别老师担不住为人师表四个字,也不要以偏概全。”

即便老师的初衷不差,但简单粗暴的方法论也能透露出老师对教育本质的误解。

就像网友“马丁马小虎”说的:“一抓就行,一罚就行,是部分老师的法宝。”他认为,惩罚性红包并不是块儿八毛钱的事儿,“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绩不好谁更应当承担责任?难道不该是老师给不及格孩子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吗?”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学习真的和金钱直接挂钩,也并不是个好事。东方网评论说,不及格就发红包,人为地把学习和金钱扯上了关系,让成绩也沾染了铜臭味,对于背后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和影响,好像是在告诉他们,学习好就可以省钱甚至是挣钱,学习不好就要被罚钱,难道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金钱?这样的观念,未免太过狭隘。

更不用提,惩罚性红包,会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同时家境也一般的家庭。事实上,的确已经有家长为此有所怨言。

回归孩子本身来说,《半岛都市报》认为,惩罚性红包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也许惩罚性红包还不是重点,关键的是,背后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意”滥用职权的行为,更值得质疑。

《市场星报》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基本权益,学校负有神圣的职责。教育部曾出台《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位老师在微信群中公开学生成绩,显然与教育部规定相违背。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分数成为学生隐私,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文章表示,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是对学生隐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权利的严重侵犯,必须予以制止。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这事虽然看上去小,也不要掉以轻心哦。

罚”家长发红包不是好方法

木须虫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1月15日《华商晨报》)

应当可以理解当事教师的良苦用心,“罚”家长发红包不是目的,特别是早在去年9月,该教师与学生家长约定,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督促孩子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学生成绩,也算得上是对学生负责。显然,当初的“约定”是一种制约手段。

然而,“罚”发红包客观来说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哪怕额度再小。必须正视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权力相对人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教师没有对家长处罚的权力。

不过,这也不宜看作是教师刻意越权,利用教师身份对家长的影响有意胁迫,而是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即方式方法的问题。应当来说,教师与家长都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具体到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方法,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单纯让家长督促学习“大而空”的要求,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往往再好的善意也会落空。事实上,个案也是明证,老师提前打招呼并有“约”在先,仍有那么多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足见用“罚”家长发红包来倒逼并不是好方法。

事实上,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短板通常都在方法上。一些家长工作忙、生存压力大,平时可能没太多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一些家长的确也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却效果欠佳。其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师需要遵循,家长同样需要遵循。家长有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与家长沟通却不仅仅只是给家长落实责任、施加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优缺点、在校表现、学业状况等等,向家长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家长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的困难,沟通互动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搞好配合。

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维扬书生

近日,辽宁铁岭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一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有学生家长计算后发现,如果按要求做的话自己得发一两百元钱红包,认为老师此举欠妥。随后老师辩解,只想让家长多督促孩子学习。(1月16日《华商报》)

辽宁铁岭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罚家长发红包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广泛争议。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笔者觉得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荒唐一,班主任通过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传递班级管理信息,发布有关考试、放假、作业通知,确实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是家长微信群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群、战友群,更不同于亲友群,无论班主任是不是该家长群的管理员,班主任在家长群里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班主任是家长微信群里最有分量、说话最有影响的VIP角色,班主任在微信群里与家长交流,一定要把握分寸,谨言慎行。家长之间互相要求发红包无伤大雅,发与不发,纯属自由,但班主任让成绩不及格的孩子的家长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家长就要掂量掂量了,一般而言,家长心里即便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面场上也不会不给班主任面子,家长被罚发红包,明显有老师利用职权胁迫他人就范的成分。

荒唐二,班主任将每个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发在家长微信群里,这就等于将所有学生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一做法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等于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对家长来说也是很伤自尊的一件事。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大多希望老师把考试成绩晒在网上,借此收获许多“羡慕嫉妒恨”,但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少。老师不问三七二十一将所有成绩一股脑儿公布在家长微信群里,显然没有顾及到一部分成绩不佳学生的颜面,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班主任可以在微信群里公布前五名或前十名,公布各类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对考试成绩暂时不理想的那些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约谈或QQ、微信私聊等与家长沟通,探讨老师和家长更紧密配合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荒唐三,罚家长发红包,本意想引起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督促孩子提高成绩,形成家校合力,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发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别人,也就是说,发红包发的是开心,发的是祝福,可是让成绩不及格的家长发红包,传递的不是快乐,它不但是对家长的一种经济惩罚,更是一种心灵惩罚。家长在请微信群里看到自家孩子成绩不及格窝了一肚子的火,本来就觉得很丢面子,可是“屋漏偏逢连天雨”,班主任竟要求他们给其他人发红包,做家长的能不心痛吗?“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人们不禁要问:按照老师事先约定的标准发红包的家长,就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不按老师说的做的家长,就不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这是哪一家的逻辑?考得好的孩子的家长,既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抢到红包,可谓喜上加喜,而考试不及格孩子的家长,丢了面子又丢“里子”,可谓祸不单行。按照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的标准,有位王女士要为孩子发近二百元的红包,其他家长可以从红包大小推断人家孩子离及格分的实际距离,难怪有网友笑称:还好毕业了,不然家里连米缸都输了。

孩子成绩不及格,负主要责任的当然是孩子本人,家长固然有督促不严的责任,但做教师的也要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成就不在于让基础本来就好的学生考出高分,而在于让基础差的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学生成绩不及格,说明教师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点对点帮扶不到位。照那位班主任的逻辑,孩子没考好,家长被罚在群里发红包了,那该班的任课教师要不要在群里给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6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20-02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相连接,让学员能够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员行为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行动方式,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员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角色转换。

一、紧贴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士官职业教育主要为部队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士官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教研室多次到部队及地方单位、院校进行调研,从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提炼归纳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对其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根据这一做法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机构的特点、运动特性及实际应用,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和维护的一般知识,建立必备的机械常识;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机械分析能力,具备设备使用、维护、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在使用、维护中的共性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素质目标: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利用典型工序、典型设备、典型零部件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以士官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为核心,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对职业能力逆推确定课程的能力模块。以模块为主线,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设置若干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不同,将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课程知识点,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为技能服务,技能贴近岗位的目的。在工作任务的选取上,要彻底打破学习型任务与实践型任务的绝对划分,结合典型装备,用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真正實现“学中做,做中学”。

三、对接岗位创新教学实施

1.试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实践、多维互动、激发求知欲”等优点成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最优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提出任务。学员分组,按组发放任务书、相关设备与工具;第二,分析任务要求,制定整体方案。根据任务书,小组讨论拟定任务解决方案;第三,任务实施。根据任务的方法、步骤开展,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第四,教员跟踪指导。教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引导学员解决任务实施中的重难点,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第五,任务评价。学员按组汇报所完成的任务,通过多方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如机械基础课程“单级减速器的拆装”这一任务,针对任务有目的地开展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引导学员主动探索任务技能及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小组商议、制定方案、操作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训练学员的技能和素质。

2.建立教学与取证双轨制教学

士官职业院校要积极与部队岗位、专业,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贯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学与CAXC(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认证)工作结合,鼓励学员积极参加二维、三维辅助设计的学习与认证,鼓励学员参加全国、省级或企业大力参与的技能等级鉴定。积极与部队、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融入教材,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保证学员毕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依托比赛提升学员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北京市以及军内组织的各类机械设计表达、机械创新比赛多数依托企业、部队单位支持,比赛主题多为与地方、部队岗位结合密切的行业产品设计创新,比赛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流程实践。鼓励并选拔学员参加各类机械创新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对学员从理念、方案、设计、模拟、加工全流程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实践职业化,不仅极大地提高学员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进一步提高士官学员军地两用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

四、以过程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中,依据课程性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提供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在考虑考核方式时,要做好两个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核,又要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既要重视最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重视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考核。具体评定办法可采取过程性考核50分,课终考核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由教员根据平时表现及实际操作评价、协作能力、职业态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定。

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将课程发展、专业需求、岗位要求密切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可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士官专业教学向岗位贴近、向部队靠拢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小群,刘季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类课程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6-18.

[2]张颖,张广龙.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0(3):51-52.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任务引领,校本教材,开发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会计专业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 由原来传统的重理论、重体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向重实践、重技能的模块教学模式转变。校本教材是由学校自行设计的个性化教材, 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会计行业发展, 对原有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的选择、改编、整合和拓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体系中,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既是改革的目标, 也是促进教改的手段;既是课程改革的结果, 也是教改深化实施过程。

一、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国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是, 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在编写和使用中, 不注意消除这些问题, 很可能影响会计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 中职会计专业师资针对岗位需求研发校本教材的能力不足

近年来, 中职专任教师中, 大学毕业生占较大比例。现有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均有所欠缺, 其中年长教师理论基础不足, 年轻教师行业经验馈乏, 传统的教材和教学不足以培养适应社会的会计岗位人才。要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单纯依靠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研发显得远远不够, 各校师资队伍也确实不能完全满足开发优质校本教材的需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创新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国家财政部针对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陆续出台了多项修订及解释, 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原来的教材在实际运用操作中, 有部分已不适用于现今新准则下的规定。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数在一线教学岗位, 每年仅仅依靠会计专业继续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机会等, 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 因此中职会计校本教材开发难以跟上行业实际的更新步伐。

(三) 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

现有的大多数会计专业校本教材是按原有知识体系构建编排的教材,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兴趣, 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会计专业的教学始终没有摆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既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更应考虑企业的需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想要解决好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这更是中职会计校本教材开发的难点。

要想有效地解决以上种种问题, 就必须彻底地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改革, 构建“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 让学生在“乐”中“做”, 在“做”中“学”。

二、校企合作开发中职会计专业“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的途径与策略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教材设置, 并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教材。“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以企业岗位训练设计为牵引, 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 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

(一) 明确“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校本教材开发理念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会计岗位工作进行系统分析, 开发分解出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 按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来进行排列组合知识, 并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的课程模式。它比学科系统化课程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实操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任务引领、做学一体”为根本。教材编写过程中, 以培养应用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 重视中职会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从中职会计学生的角度考虑,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 根据中职会计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让会计学生不仅成为掌握符合岗位职业要求的社会人, 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二) 确立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双主体的开发地位

会计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应以本校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会计专家以及技术人员为双主体研发。由于中职教师掌握教学规律, 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熟悉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素质基础和实际状况, 了解何种方式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企业专家工作在行业第一线, 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 更为了解现实职场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双方互相合作, 既反映会计行业岗位的要求, 也为顺利构建“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提取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开发内容

为了实现与行业对接, 会计校本教材研发组聘请企业专家, 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采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 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具体需求,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设计, 确定教材的定位。同时, 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深入了解企业内部会计专业岗位的应用情况, 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升路径进行调研, 现场收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 以增加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完全按照“以岗位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体系, 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有力分析, 围绕出纳岗位具体要求所需的实践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开发编写 (见表) 。

首先,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突破了原来以文字叙述经济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 构建了体现出纳职业岗位能力的模块训练操作体系。紧紧围绕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责, 以出纳工作具体任务为主线, 划分具体的训练操作任务, 先由知识点的训练任务 (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 再到知识群的训练任务 (处理现金收支业务、处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填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填写账簿启用及交接表和出纳交接表) , 最后形成知识体的训练任务 (处理出纳岗位综合业务) , 这样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便于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出纳知识体系逐步形成, 出纳岗位职业能力逐步增强。

其次,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引进企业最新版本的案例、原始票据等材料, 比如, 情境案例来自于企业出纳岗位上时常发生的典型经济业务, 所使用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均与企业一致,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熟悉、使用真实的会计资料,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与企业专家商定在货币资金业务处理中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能按照步骤完整处理经济业务。校本教材资料仿真、步骤清晰,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为学生上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者,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的开发, 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完善相关电子教案、课件、学件、实训题、学习平台、微课资源、考核任务和考核方式等资源库。

(四) 拓展学生为主体的校本教材适用度

“任务引领型”会计校本教材是为学生开发的, 如何能使教材更适应会计专业各就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做到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因此在编写时要根据内容的深浅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会计教学运用中可有不同的选择来进行组合。学生也进行分层学习, 根据自身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不同的选择, 大大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度。

如《收银实务》校本教材,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培养的不同方向, 选取不同的任务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 会计专业学生选取技能性强的任务 (点钞、验钞、小键盘录入等) 进行训练, 客服专业学生则选取综合素质强的任务 (服务规范、趣味学习等) 进行训练, 以有效提升校本教材的利用率和适用率。

(五) 创新校本教材呈现方式

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应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 尽可能地引入行业最新会计准则, 结合会计专业最新发展动向, 使校本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 引入企业第一手原始资料, 力求教材科学、规范、实用。

学校与畅捷通公司联合开发的《出纳实务》, 就是先与技术专家确定教材内容的难度和适用范围, 商讨编写思路、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 紧接着考虑编排体系, 做到教材内容篇幅适当简洁, 安排适量的插图 (将学生放在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下, 配备行业上真实的票据、印章与业务流程) , 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每一业务流程后附有实训题, 以便教学后巩固相关知识, 最后编上本部分知识的目录, 以便整合。同时, 开发时还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动手能力较好的实际情况,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多一些动手操作, 少一些理论研究;多一些行业真实情境作业, 少一些课堂教学。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收银实务》, 通过研发校本教材的过程, 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网上学习平台, 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收银场景下工作, 更加具有适用性。运用校本教材的同时, 可以探讨与企业的合作, 采用教师自制微课、企业开发练习平台等形式, 将教学资源放到各学习平台上, 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练习与测试。

学校与厦门网中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企业会计综合实训》, 是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 建立的“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它打破传统实训课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等学科的界限, 以“适度、够用”的原则分解和重构这几门课的理论和技能知识, 以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和完成企业具体会计岗位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讯息→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考核”六个工作任务过程步骤实施教学, 做到“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

考虑到会计学生的就业,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应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开发团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相关情况, 使教材内容尽量具体化、岗位化、实用化。使教材编排更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他们将来就业所用的, 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保障措施

从校企合作开发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中可以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 将学生放在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下,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强化学生职业工作任务能力, 缩短了学习教材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与此同时, 学校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 值得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 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尽快制定相关的规定和保障措施, 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利用各级各类平台, 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架构, 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二) 提升伴随校本教材使用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改革

在校本教材使用的同时,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 以促进实现学生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任务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作业、问卷调查及活动记录给予相应的评价, 提升教学与考核评价质量。

(三) 提升仿真工作场景中的软硬件条件

仿真工作场景的软硬件建设是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将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 加大仿真工作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 重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建立健全各仿真工作场景的规章制度, 努力实现工作场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校本教材研发设计理念。中职学校会计校本教材开发应以“任务引领”为指导, 努力创设出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材, 为培养会计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丰建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2 (5) .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8

一、任务驱动型课程的含义

任务驱动型课程, 就是教师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型课程建立在教学理论基础上, 围绕学生建立目标和构建任务情景, 改变以往一贯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理论, 将实际问题带入到生活中去, 以互动、探索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感受真实的教学模式, 根据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认知解决问题, 获取经验, 建立自信, 激发对知识的求知, 对处理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结合学生实践能力, 制定任务驱动型课程

( 一) 改变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实践为主

传统的中职物流教学专业课, 教师普遍以讲授课本理论知识后, 再让学生自主实践, “教师———学生———实践”这样教导模式没有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理解, 可能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降低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缺乏对问题的认知。教师与教师之间加强教学交流, 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提高教学质量。布置任务的同时, 也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教学, 例如, 学习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物流技术, 掌握开叉车的技术, 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力都不同, 对于一些技术性的课程学习, 最好将男女分组, 结合学习教学环境, 带学生到实训场地, 让学生充分了解叉车结构、名称、功能、操作步骤等,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开叉车的操作和安全规范, 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耐心引导, 掌握不同操作技术和操作手段, 教练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 提高学生实践基础能力, 为以后学生进入企业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 二) 改善教学环境, 提高任务驱动型教学质量

1. 中职物流学院应该以学生为本, 落后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不足以提供任务驱动型课程的实施, 开展网络教学模式, 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 让生动形象的教学带入到实践操作中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与此同时, 学校因投入教育资金, 改善和引进具体教学操作设施, 避免因破旧设施, 教学数据和步骤出错, 影响教师教学质量, 以及器材缺乏, 影响学生对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全面认知。

3. 增加优良的师资, 对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进行奖金奖励方式, 对教师设置专业的教学培训, 派遣教师到教育模范物流院校进行学术学习和交流, 交换良好的学习方法, 吸取优质的教学方法。

4.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院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 设立多个有关物流专业任务驱动型项目比赛, 通过奖学金和学分奖励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以学生组团自主参赛为主, 教师引导和设备协助为辅, 加强学生参赛过程中实践操作能力, 增加学生竞争意识, 促进合作, 丰富实践经验。

( 三) 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任务驱动型课程中

在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 一些教学设备不能涉及到的教学只能通过教学情境来实现, 对学生进行能力引导, 将各课程的实验相联系, 分模块去完成。例如, 模拟物流供应链操作情境, 其供应链包括管理系统、操作、采购、生产计划、订单加工、库存管理、运输、仓存和客户服务, 教师提供一个任务, 将学生分成对应的职能组织, 模拟成部门之间的合作, 兼顾顾客需求和货物供应, 就活动过程提出问题, 教师分析问题和引导解决思路, 学生内组和组间进行讨论, 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质, 促进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提高授课效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 四) 与社会物流企业合作, 突显任务驱动型课程的优势

再好的校园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传授, 也要到物流企业实践来获取实战知识, 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自主、自愿参加企业培训, 与物流企业员工共同学习, 加强技术指导, 丰富物流知识, 增强参与物流工作的详细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 结合自身学习优势, 全面发展。企业还能通过设立奖学金方式, 联合学校设立大型任务驱动型课程比赛, 学生利用教学资源, 对比赛题目进行分析、讨论、设计、实施的实践环节, 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同时, 有利于企业吸收优质的学源, 加大物流企业品牌效益。

( 五) 利用网络, 模拟虚拟的任务驱动型课程

网络发达, 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企业, 设计网络虚拟比赛, 将虚幻的物流运作设计和管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另外,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控, 对以后进入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软件操作、电子商务等工作的学生有大的帮助。

三、任务驱动型课程应用的注意事项

避免教师重复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思维开发, 将教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推动任务驱动型课程在中职物流专业课上的实施。以学生为主, 着重提高学生整体实践水平, 教师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品质。设立不同的任务驱动型课程, 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多方位拔尖的技术性学生。引进优良师资, 注重教师教学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素质, 加强学术交流。改善学校教学环境, 设立奖学金, 改良教学机械设备。注意任务驱动型课程在中职物流专业课中的可操作性, 避免脱离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结语

社会发展, 中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物流企业崛起, 需要大批的实用性、技能性强的人才, 将专业任务驱动型课程应用到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 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情景和物流企业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任务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和开发自我的一个实践平台。促进中职物流教育的发展, 以及为以后促进物流专业学生在物流企业中更好的发展, 增强和完善社会物流行业的管理规模和运营技术,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01) .

[2]杜凤顺.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于雪静.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4]李静.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5) .

[5]黄梅妹.“案例+任务驱动”在中职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 2008, (02) .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9

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用外语在涉外和国际护理领域进行学习、工作和交际, 培养符合国际化护理要求的护理人才。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相当高[2]。针对外语水平不高, 学习缺乏动力的高职学生, 笔者尝试在双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2 任务型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 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方法[3], 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进行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 (1859~1952) 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 提出了“学生中心, 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该理论认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 N.S.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项强交际法实验 (Bargalore Project) , 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 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语言的乐趣和魅力, 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4]。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和其他教学法并不排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可让学生在模拟或全真的医学语言环境中, 通过实践完成目标, 缩小语言学习与临床运用间的差距, 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使学生一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就能用所学语言完成各项实际工作。

3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意义

3.1 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1) 任务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设置不同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不但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 而且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医学术语和护理技术。 (2) 任务型教学法的可接受性能让学生在简单的生活中产生专业知识及外语学习兴趣。 (3) 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性对未来护士工作、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能使语言以专业知识作为载体, 又能在实践中体现专业知识。当专业知识与语言相互促进时, 学生便可体会到护理工作的乐趣和语言的意义。

3.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优势

护理技术实践性很强。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已存在畏难情绪, 如果再用双语教学, 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和学生反复实践相结合。通过反复实践, 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外语语言交流。

4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双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必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当组织者、示范者、指导者角色, 为学习者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双语教学任务型教学[5]法实施如下。

4.1 目标

教师每节课都要给学生规定具体的任务目标, 地点最好选在实训基地或实习医院, 让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完成任务, 达成目标。

4.2 步骤

在实训基地或实习医院, 学生按任务要求, 熟悉护理操作步骤和语言[6]。教师课前把医疗操作顺序写在纸上, 学生课前背熟所有步骤, 以便课堂上按步骤操作, 且边操作边用外语描述, 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教师课堂上用双语讲授知识, 设定完成任务所需时间。下课前, 教师评定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语言实际掌握程度, 并根据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判断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

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如设计气管插管方法时, 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并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以便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学生也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下边看、边理解、边掌握, 之后独立完成这项任务,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5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

(1) 双语教师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案, 以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 (2) 学校需要聘请高素质教师, 或组织医学护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外语培训, 并适当引进外籍教师。 (3) 实训基地或实习医院设施必须完备, 能让学生切实感受真实工作情景。 (4) 学校应与双语教学资源丰富的医院合作,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条件。

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 专业知识和外语语言的应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使护理专业学生用外语思维探索基础医学专业知识, 并参与国际竞争, 涉外护理外语教学必须与学科知识教学融为一体, 遵循工作实际设计相应操作任务, 并成功地实施任务, 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涉外及国际医疗机构中无障碍工作, 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对外语的熟练应用为教学目标, 在高职高专护理双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弥补了传统双语教学的不足,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 而且为学生实际应用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健.顺应WTO规则, 促进护理服务贸易[EB/OL].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g/2008-07-01/49267.html, 2008-06-26.

[2]朱行梅.高职英语教学贯穿任务教学主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278~279.

[3]黄芸.浅谈任务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 :119~120.

[4]孙宝志.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2) :24~26.

[5]高君强, 王春生.高职高专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127~128.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10

1 基础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精读课又称作综合英语课程, 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英语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但是一直以来, 精读课程以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占主导的模式进行, 使得教学相对沉闷, 学生缺乏主动性。以上问题使得精读课程不怎么受学生欢迎, 但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沉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造成的。

通常来讲, 精读课程以教师的灌输为主, 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 对课本中的语法挖掘过深, 同时也靠翻译成汉语来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减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学生则过多依靠教师, 不去思考, 只知道听和写。而且老师讲得越多,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越有水平。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从本质上磨灭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应该具有的交际性。具体来讲有如下问题:

(1) 教师处理精读课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

(2) 过多的语法讲解使得学生只知道抠语法, 而忽略了英语是交流工具的作用;

(3) 长期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

(4) 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 精读课想要照顾到英语学习的所有面, 如口语、阅读、听力、词汇等, 结果力量分散, 收效不大。

以上问题使得教育者对精读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学者认为精读课就是一门综合课, 理应涉及到所有方面。还有人认为精读课不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 应予以取缔。

2 任务型教学法的介绍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earning, 简称TBL) 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勃雷泊提出来的, 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其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所掌握的语言技能来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任务型教学法有两大特点: (1) 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的, 而不是单纯地练习某种语言; (2)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语言中的交际问题, 任务的设置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社会背景且能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学的活动, 而且要有连贯性。在完成老师设计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兴趣加强, 参与性加深, 对知识和语言也进行了应用,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无形中也帮助了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 任务型教学法在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可以细化为:比较型任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下面笔者将对常用的一些任务教学类型进行阐述。

(1) 比较型任务

顾名思义, 比较型任务是指使用比较即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讲到“Chinese Food” (何兆熊版, 第三册) 这一单元时, 可让学生对中西文化中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进行对比, 同时为了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PPT, 使中西饮食文化以画面和声音以及视频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学生在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介绍饮食文化。比较型教学法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查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根据需要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精读课上, 学生可以依据课文指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还原课文内容, 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例如, 讲到“Fresh Start” (何兆熊版, 第三册) 时, 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任务:找一些同学扮演文章中遭遇尴尬的大一新生, 一些同学担当旁观的学生。当然, 活动地点不同, 背景不同, 有的发生在学校食堂, 有的发生在上课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表演欲得到满足, 深刻体会到作者遭遇尴尬的心情, 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开展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 更好地理解问题。讨论可以是学生参与讨论, 发表不同意见, 使各种思想得以体现;也可以是学生讨论后做出选择, 达成一致意见。无论哪种讨论, 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在讲到“Alienation and the Internet” (何兆熊版, 第四册) 这一单元时, 可以让学生围绕“因特网的利与弊进行讨论。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

(4) 课堂辩论

辩论是思想碰撞的最佳方式, 是体现学生智慧的最好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除了结合精读课的文章进行锻炼,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主题的辩论活动。比如, 笔者在讲到“On Becoming a Better Student” (何兆熊版, 第三册) 这一单元时, 会讲到中国教育体制下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 进而拓展到现在国内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就业问题。于是笔者便组织了一场辩论, 主题是“Unemployment Comes with Graduation”意即毕业就是失业。在教师的组织下, 学生积极参与, 分工明确, 辩论前做了积极的准备, 辩论中也兴趣盎然, 信心满满。课堂辩论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4 结束语

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传授者过渡到学生的启发者、合作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在实际设计任务时,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最恰当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也为自己的课堂提供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解决任务的同时, 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Prabhu, 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39-4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

[3]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何兆熊.综合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胡丽玲, 回嘉莹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24) :195-196.

[6]黄剑如.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2) .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教学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词汇量更大,且多数单词为非常用词,文章的句法结构也更为复杂,同时因为牵涉的专业知识较多,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枯燥,因此,对于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当前,大部分学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了普通高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五步教学法,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授新课、新课小结、课后练习或是3P模式,即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上述两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他们的优势,但是只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运用”,尤其在专业英语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无法得到体现。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提倡在“做中学”,将应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布朗(Brown, H.D. 1994:83)将任务型教学定义为“任务型学习是学习者将任务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过程是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为课程目标服务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任务型教学也颇为推崇,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纵观在专业英语教学领域,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运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寥寥无几。我所任教的江苏常州技师学院作用国家重点技师学院,在英语教学方面一直鼓励教师探索与专业结合,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公开课“汽车专业英语实用对话”,对在专业英语中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一些探讨。

二、教学实例,评价和启示

1.教学实例与设计意图。本课所教授内容为该教材第一单元第一部分:汽车实用英语对话,主要教学内容为三个基本任务:任务一,完成与汽车专业相关的自我介绍;任务二,熟悉汽车维修工具和维修设备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与短语表达;任务三:完成相关情境下的汽车专业英语对话练习。下面具体来讲下各项任务的内容。

任务一:利用所学知识作自我介绍。教学步骤:学生首先学习一些专业表达的词组词汇,接着教师引入一些自我介绍的句型,让学生熟读;最后,教师让学生自愿上台表演一分钟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该部分的设计直接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相关。关于本专业单词和词组的介绍首先为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做了词汇的准备;同时也是对下面任务二以及任务三的完成进行词汇的准备。

任务二:掌握常用的汽车修理工具和仪器名称。教学步骤:本任务首先由教师通过PPT展示生词,让学生猜测生词大概是什么意思,接着通过图像展示明确生词和词组的中文意思。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朗读单词,一边做身势动作,记忆汽车专业英语词汇及短语。最后,完成工具摆放的小游戏:教师首先朗读一段关于工具位置的短文;参与比赛的同学边听边进行工具摆放;台下的学生根据比赛学生完成摆放的时间和正确性,评选出比较的获胜一方。

设计意图:单词的讲解采取猜测单词含义的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固有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单词。

在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新授单词这一环节,教师带动学生一起做手势的目的是探索专业英语单词记忆的新的方式:在读的同时辅以手部动作,一方面使学生的记忆更灵活多样;另一方面也带动课堂气氛的活跃。最后,我采取了工具摆放这一小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单词记忆掌握情况的检测,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单词记忆中去。

任务三:掌握在汽车专业环境下的实用对话句型。教学步骤:学生首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一些基本句型,接着朗读一篇典型的专业英语对话。在任务三的第二阶段,由学生抽签选取相关专业环境,学生在实训教室内完成专业对话,接着进入一墙之隔的实训车间,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对话的演练。在评价环节,学生根据其他小组完成情况,从对话内容,语言流利程度,团队合作以及表情与动作四个方面为表演小组打分,评选出最佳小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仍然按照循序渐进的流程展开,在对话表演环节,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环境下进行对话操练,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加对话的情景感。

2.教学评价。在不同的任务阶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如在任务一,一分钟自我介绍环节,评价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在评价的同时,也会给予学生自我介绍方面更多的建议;在任务二中,二位同学上台来进行工具摆放,这时候的评价方式为同伴评价,同学们举手选出优胜者可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提高自信,敢于表达;任务三是小组活动,在对话评价环节,引入小组互评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评价中去,学生必须认真听其他小组的对话然后才能作出评价,同时教师的点评教授了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好的对话的要素。

三、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教学启示:

1.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专业英语教学一直以来给人留下的映像就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以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为主要的专业英语学习目的。本次公开课的经验表明,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可以对于专业英语课程产生兴趣,也愿意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较好的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结合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完成学生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输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占有突出地位。Swain(1985)的输出理论认为:学生要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有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必须促使学习者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其更加恰当、准确、容易理解。与输入相比,输出促使学习者花更多的精力对语言进行更深层次加工。因此,输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也应当将学生的输出作用教学的一个重点来看待,输出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专业英语教学不能成为“哑巴英语”,要让学生敢于交流,善于交流。

3.在教学环节中探索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须的。在公开课环节,我尝试在学生记忆单词环节加入了利用动作记忆的方式,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记忆复杂的专业英语单词有一定效用,同时它是原本枯燥的记忆过程变得有趣。我们在专业英语中应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度的实效为标准,不断引进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是词汇,语法的学习,更是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输出的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ules of comprehension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S.M.& Madden,G.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Newbury House,1985.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宗兆宏.通过写英语阅读笔记提高英语读写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任务型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12

1 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 通过在语言认知和实践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机会,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课程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工作、学习生活中用语言进行的各类活动, 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把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今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那么结合韩语播音主持专业的特点, 在韩语播音主持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的意义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效地综合运用韩语语言与专业知识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参与、探究、合作等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发展能力, 而不是单纯一味依赖教师或书本获取知识。能够使韩语语言知识与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相融合, 满足学生播音主持与外语能力提高的要求。

1.2 有效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模仿力强, 如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所以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与专业相关的任务目标, 使学生主动利用专业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综合运用韩语语言知识。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 消化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效果。

1.3 任务型教学法能把语言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任务型教学法能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播音专业技能的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具体的任务下,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把学习的焦点放在韩语的表达和采编播综合知识的运用上, 从而促进韩语语言的自动生成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 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具有结构性, 可以把韩语播音与主持的专业教学目标任务化, 使学生在做中学,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任务导入

教师通过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影像资料设计相关任务, 并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韩语语言知识和采编播知识, 激活学生对已有的认知中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课堂真实化、实践化创造良好条件。任务设计应体现由简单到繁琐, 体现知识的前后衔接。

2.2 任务执行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根据任务教学法的探究合作的特点, 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 一个人、或小组形式来完成任务。注意性别、学习能力的差异与搭配。

2.3 任务展示及评价

利用任务展示和评价纠正学生有关韩语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正确用法, 强调语言使用的精确度, 对播音主持知识给与指导, 并对任务给予总体评价, 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

3 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韩语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具有跨专业的特性, 那么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能否同时兼顾艺术与韩语的跨专业培养以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是能否达成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要求。

3.1 情景设计要真实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贴近生活真实的韩语语言情景, 语言情景要符合韩语的表达思维, 要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播音主持情景中体会韩语的表达。

3.2 任务设计应由易到难

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形成由韩语表达的巩固到后期作品设计剪辑, 以及后期检查及展示的过程, 做到韩语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使任务环环相扣。

3.3 强调在做中学

在任务设计中,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要使学生在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习, 能够不断地对韩语和专业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 从而获得韩语运用的能力, 这样, 随着任务的完成过程, 整个专业知识的运用会越来越自主化。

3.4 强调学生间小组合作

强调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以上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操作中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从而推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该文从韩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从专业教学的问题点、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实施步骤以及要求中总结出任务型教学法对本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可以说采取以“学生为中心, 在做中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设计出语言表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任务, 是一种既能进行知识传授, 又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韩语语言表达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的韩语语言表达技能和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结合, 既能突出韩语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又能强化播音理论与实践的渗透, 突出专业基础课程对播音实践能力的主导, 使二者有效达到统一, 从而培养“韩语+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摘要:韩语播音主持专业兼有语言和艺术的双重性, 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韩语语言和播音主持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文通过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韩语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应用可能性, 以提高韩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的韩语水平。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韩语播音主持专业,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慧媛.任务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J].中国外语教育, 2008 (2) :11-18.

[2]文静.任务型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8 (31) :117-118.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9) :17-20.

上一篇:短期气候预测下一篇:低温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