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型教材

2024-06-07

任务引领型教材(共11篇)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1

摘要:高职教材对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的特点、编写思路与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教材

高职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把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目标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 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工具和保证, 是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发展, 出版了大量高职高专教材, 但大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着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 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立体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的特点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是将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特点结合起来, 应用于高职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指选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在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中, 以一项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商业活动作为工作项目,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教学任务, 将知识点巧妙地穿插于任务中, 以任务驱动知识,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总的来说,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的编写应具备以下特点:

(1) 教材内容的选取具有实践性。在“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中, 工作项目的选取和工作任务的划分均来自于工厂生产一线或商业经营活动实际, 与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接, 将完成项目和任务所“必需, 够用”的理论知识隐藏于任务中, 使教学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又剔除了过旧的、未来用不上的知识点,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2) 教材编写思路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来源广泛, 有的学生来自于高中, 有的学生来自于中专, 文化课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的编写思路, 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又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可拼接的和可裁剪的。对于以前学习过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说可以免修, 留出时间学习其他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杜绝了因教师个人在表述上的偏差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3)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是利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尝试、探索, 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 在编写教材时, 内容上可适当“留白”, 留给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 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

(4) 教材编写应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完成项目工作, 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与技能进行评价, 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及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高职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 要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从高职教学方法所面向的评价侧重点出发,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整体教学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量化分析评价结果, 从而评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优缺点,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思路

(1) 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教材开发建设方案。包括教材编写的目标、指导思想和理念;教材编写的思路和实施步骤;教材的内容和主要任务;教材编写的要求和具体措施等内容。

(2) 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调研行业企业, 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内容。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深入企业调研, 例如调研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等,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汇总并掌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责、工作项目任务与流程、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实际情况, 形成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内容。

(3)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步骤。“先有课程再有教材”, 因此, 首先在教材编写前要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其次可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选取课程内容, 在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与序化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再次, 确定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可采用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选派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 学校教师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企业与学校、导师与教师共同参与考核与评价, 保证教学效果,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最后, 确定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如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模拟实训条件等, 有助于加强教材立体化建设。

(4) 组建教材建设与编写团队, 设计课程内容。教材建设与编写团队成员应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资深的企业专家组成, 在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工作岗位设置、工作过程、工作职责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后,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选取教学内容, 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确定编写提纲。主编要制定详尽的编写提纲, 包括教材编写模式和体例, 典型工作任务及案例, 教材内容及提纲。教材的编排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内容的编写要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主编要编写教材样章, 供其他人员参照编写。

三、编写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 高职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既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等级考核制度连接与融通, 但又不能只是职业资格与等级考核指导书。它要从奠定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等方面出发, 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 高职教材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因此, 高职教材在编写时要时刻体现高职课程改革新思路。例如, 校企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

(3) 高职教材编写内容要定位的使用者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要求是方便组织教学过程, 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同时, 编者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时的感受, 考虑高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多采用图、表、示例等方式, 增加教材的实用性、直观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丽荣.关于高职校本教材编写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4) .

[2]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3]孙百鸣.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10 (1) .

[4]刘建伟.高职教材建设开发与创新刍议[J].中国报业, 2011 (8) .

[5]杜强, 王建军.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职业, 2007 (17) .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2

Lesson 9 The Ninth Lesson

Task 1 Part 1

任务 比一比,说一说

目的 复习表示事物特征的形容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快速反映能力。

语言技能: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语言知识:表示长短、大小、轻重、高矮、新旧的形容词。

提示词语:long, short, big, small, tall, light, heavy, new, old, etc.

活动形式:3-4 人小组

操作过程:

(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陈述句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已学过的表示长短、大小、高矮、轻重、新旧的形容词;

(2) 学生3-4人一组合作造句(例如:“Our classroom is big./ His ruler is long.” 等),并推选一位学生记录;

(3) 小组成员将共同补充和修改后的句子誊抄后交给老师;

(4) 教师根据各组学生所写的句子的数量和质量作出等级评价,对有创意的句子(例如: “My hair is long, but Mr Li’s hair is short.” 等)酌情加分,并展示给全班学生。

Task 2 Part 1, Part 2

任务:帮忙

目的:巩固Part 1和Part 2的内容, 复习用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和寻求帮助

材料:垃圾桶

语言技能: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语言知识:

请求帮助: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Certainly/let me help you.

描述物品:It is too …(heavy, high,…)

提示词语: want to /dustbin/ dump/ I can’t carry/ certainly/ let me help/ thanks/you’re welcome

活动形式:两人小组

操作过程:

(1) 教师创设情景:一个学生爬墙,想下来时发现墙太高,需要别人帮忙才能下来;

(2) 学生两人一组,仿照part 2 的后半部分自编对话,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动作;

(3) 准备好在全班表演;

(4) 其他学生根据表演情况,评选出 “最佳表演奖”和 “最佳内容”奖.

Task 3 Part 3

任务:我想象中的外星人

目的:复习和巩固有关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其创造力。

材料:水彩笔、白纸

语言技能:writing and speaking

语言知识:描述有关身体特征、身体部位和颜色的词汇。

提示词语:This is an E.T. (外星人)It has a big mouth, two small red eyes…etc. It can’t run, but it can jump.

活动形式:同伴活动

操作过程:

(1) 教师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2) 学生同桌间协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外星人形象,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给外星人着色,并用英文词汇标注外星人身体的各个部位;

(3) 各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自己所想象的外星人;

(4) 全班选出“想象奖”数名。

Task 4 Part 5, Part 6, Part 7

任务:寻人启事

目的:通过模拟游戏,巩固用英语描述人物和辨别人物功能。

语言技能: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语言知识:

请求帮助: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 I can’t find my …

描述人物:He has a big nose. / His hair is short./ He is tall and thin. / He is wearing…

提示词语:look for, big eyes, a small nose; Thank you./ It’s a pleasure.

活动形式:两人小组

操作过程:

(1) 教师创设情景:外出游玩时,你的同伴(或弟弟、妹妹)不见了,你焦急地向路人询问他们的下落;

(2) 学生两人一组,A扮演寻人者,B扮演好心的路人或警察,自编一段对话,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3) 准备好的小组在全班表演;

(4) 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表演情况,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对话奖”和“最佳内容奖”等。

Task 5

任务:车站接人

目的:复习有关描写人体部位和外形特征的词汇,强化“辨别人物”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语言技能:Listening and speaking

材料:卡片数张

语言知识:描述有关身体部位和身体特征的词汇和句型以及打招呼用语。

提示词语:

(1) I want to know where he /she is. (near the gate, at the station, over there, etc.)

(2) What does he / she look like?( tall/short, fat/ thin, long/short, big/small , a round face, black hair, etc.)

(3) He / She is wearing…(black shoes, a white sweater, glasses, brown trousers, a red skirt, etc.)

(4) Are you…?/ Yes, I am.

(5) Sorry. / That’s great.

活动形式:全班活动

操作过程:

(1) 教师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创设一个模拟车站的情景;

(2) 教师发给每们学生一张卡片,让其在卡片的正面用英语描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在卡片的反面用英语注出试同学的姓名,完成后教师把卡片收回;

(3) 教师让学生选出五位自愿去“车站”

接人者,每人从收集的卡片箱中抽取一张,并根据卡片的描述找到所要接的“客人”(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谈);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3

《电子产品制作》是电气、电子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等知识;具备电子产品的硬件线路设计、焊接、调试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用仪器仪表的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所在学院也开设了该门课程,原来的教学方案是先学习相关电子电路知识,介绍使用的设备,设计了几个实验,让学生完成几个实验的焊接、调试。在目前全国均在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个整体项目,分模块实施,让学生按照一个项目的模式来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分拆了一个个任务,采用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这里采用了“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为项目总目标。

一、整体设计思路

以综合实训多功能项目数字钟为任务引领,将项目分成6个模块,每个模块都以实训内容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前期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综合实训项目分成6个模块来实施,分别进行制作、调试、测试,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训项目中,使学生在实训中感悟理论。6个模块分别包括:振荡器电路、分频器电路、分秒计数器电路、小时计数器电路、显示译码电路、校时电路。6个模块分别调试完成后,就要采用积零为整的方式,将6种模块合在一起,完成数字钟主体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最后设计并组装一个多功能数字钟电子产品。

二、材料工具准备

预计用到的集成电路包括:(1)74LS48:BCD—7段译码驱动器,用来驱动共阴极的数码管显示器;(2)74LS74:双D触发器;(3)74LS191:单时钟4位同步加/减可逆计数器,是BCD码十进制计数器;(4)74LS92:二—六—十二进制计数器异步计数器;(5)74LS90:二—五—十进制计数器异步计数器;(6)555:集成定时器,因内部有三个5千欧电阻而得名;(7)BS202:7段发光共阴数码管,每段的驱动电流最大为15mA。

其他常用的电阻、二极管、三极管若干。

主要工具设备有示波器、万用表、数字实验台和直流稳压电源等电子仪器设备。

三、项目实施要点

首先是检查各元件。电阻、电容、各集成芯片,检查各逻辑功能。在插接安装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1)集成电路的插接应认清方向,不要倒插,所有集成电路的插入方向要保持一致,注意引脚不要弯曲;(2)元器件的位置要根据电路的各部分功能确定元器件在PCB板上的位置,相互有影响或产生干扰的元器件应尽可能分开或屏蔽,输入级与输出级之间要尽量安排远一些;(3)连接用的导线要紧贴电路板,避免接触不良,连线不允许跨接在集成电路器件上,一般从集成电路器件周围通过,尽量做到横平竖直,导线就尽可能短一些,避免交织混杂在一起;(4)接地的处理,线路组装时,电路之间要共地。

其次是调试。要对照电路图检查电路元器件连接是否正确,器件引脚、二极管方向、电容极性、电源线、地线是否接对,焊接是否牢固。要按功能模块分别调试,步骤可分为:(1)首先调整振荡电路部分,以为其他电路提供标准的时钟脉冲信号;(2)然后调整控制电路的分频器;(3)调整信号处理电路、计数、译码、显示;(4)调整按时电路。

最后是产品组装。主体电路安装调试完成后,将其放置在一个外壳盒里,在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这个外壳盒并将其组装好,最终完成一个DIY数字钟电子产品。

四、技能考核方案

直接采用一体化考核方式,在每个模块设置考核环节,占50%,最后整体设备制作及答辩占50%。其中,模块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元件的检查与选择;(2)按照给出的线路正确接线;(3)电路的调试,主要考核主要工具设备(如示波器、万用表、数字实验台和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4)电路测试,主要检查模块功能是否满足要求;(5)简述电路的工作原理,考核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个任务模块按ABC等级评定,A是指能高质、高效地完成此能力目标的全部内容,并能解决遇到的特殊问题;B指能按时完成此能力目标的全部内容; C指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此能力目标的全部内容。

五、教学过程

采用任务引领型方法进行分模块教学,每个模块的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1)提出任务或设计任务。一般来说,工作任务有这样几个特性:目标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2)分解任务。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模块中的任务一步一步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小任务,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实施任务操作。在对任务进行单个分解之后,老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实践知识的探讨,这些知识需要很多,够用就行,为完成任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4)成果评价。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目的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学生互动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评等。(5)拓展、提高与延伸。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走向生产、生活的实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来深化课堂教学,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采集相关信息用于下一个任务等。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4

关键词:任务引领,校本教材,开发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会计专业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 由原来传统的重理论、重体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向重实践、重技能的模块教学模式转变。校本教材是由学校自行设计的个性化教材, 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会计行业发展, 对原有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的选择、改编、整合和拓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体系中, 校本教材开发建设既是改革的目标, 也是促进教改的手段;既是课程改革的结果, 也是教改深化实施过程。

一、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国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是, 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在编写和使用中, 不注意消除这些问题, 很可能影响会计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 中职会计专业师资针对岗位需求研发校本教材的能力不足

近年来, 中职专任教师中, 大学毕业生占较大比例。现有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均有所欠缺, 其中年长教师理论基础不足, 年轻教师行业经验馈乏, 传统的教材和教学不足以培养适应社会的会计岗位人才。要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单纯依靠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研发显得远远不够, 各校师资队伍也确实不能完全满足开发优质校本教材的需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创新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国家财政部针对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陆续出台了多项修订及解释, 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原来的教材在实际运用操作中, 有部分已不适用于现今新准则下的规定。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数在一线教学岗位, 每年仅仅依靠会计专业继续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机会等, 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 因此中职会计校本教材开发难以跟上行业实际的更新步伐。

(三) 中职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

现有的大多数会计专业校本教材是按原有知识体系构建编排的教材,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兴趣, 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会计专业的教学始终没有摆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既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更应考虑企业的需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想要解决好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这更是中职会计校本教材开发的难点。

要想有效地解决以上种种问题, 就必须彻底地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改革, 构建“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 让学生在“乐”中“做”, 在“做”中“学”。

二、校企合作开发中职会计专业“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的途径与策略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教材设置, 并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教材。“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以企业岗位训练设计为牵引, 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 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

(一) 明确“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校本教材开发理念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会计岗位工作进行系统分析, 开发分解出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 按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来进行排列组合知识, 并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的课程模式。它比学科系统化课程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实操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任务引领、做学一体”为根本。教材编写过程中, 以培养应用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 重视中职会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从中职会计学生的角度考虑,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 根据中职会计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让会计学生不仅成为掌握符合岗位职业要求的社会人, 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二) 确立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双主体的开发地位

会计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应以本校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会计专家以及技术人员为双主体研发。由于中职教师掌握教学规律, 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熟悉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素质基础和实际状况, 了解何种方式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企业专家工作在行业第一线, 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 更为了解现实职场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双方互相合作, 既反映会计行业岗位的要求, 也为顺利构建“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提取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开发内容

为了实现与行业对接, 会计校本教材研发组聘请企业专家, 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采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 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具体需求,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设计, 确定教材的定位。同时, 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深入了解企业内部会计专业岗位的应用情况, 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升路径进行调研, 现场收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 以增加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完全按照“以岗位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体系, 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有力分析, 围绕出纳岗位具体要求所需的实践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开发编写 (见表) 。

首先,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突破了原来以文字叙述经济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 构建了体现出纳职业岗位能力的模块训练操作体系。紧紧围绕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责, 以出纳工作具体任务为主线, 划分具体的训练操作任务, 先由知识点的训练任务 (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 再到知识群的训练任务 (处理现金收支业务、处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填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填写账簿启用及交接表和出纳交接表) , 最后形成知识体的训练任务 (处理出纳岗位综合业务) , 这样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便于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出纳知识体系逐步形成, 出纳岗位职业能力逐步增强。

其次,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引进企业最新版本的案例、原始票据等材料, 比如, 情境案例来自于企业出纳岗位上时常发生的典型经济业务, 所使用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均与企业一致,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熟悉、使用真实的会计资料,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与企业专家商定在货币资金业务处理中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能按照步骤完整处理经济业务。校本教材资料仿真、步骤清晰,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为学生上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者, 《出纳实务》校本教材的开发, 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完善相关电子教案、课件、学件、实训题、学习平台、微课资源、考核任务和考核方式等资源库。

(四) 拓展学生为主体的校本教材适用度

“任务引领型”会计校本教材是为学生开发的, 如何能使教材更适应会计专业各就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做到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因此在编写时要根据内容的深浅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会计教学运用中可有不同的选择来进行组合。学生也进行分层学习, 根据自身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不同的选择, 大大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度。

如《收银实务》校本教材,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培养的不同方向, 选取不同的任务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 会计专业学生选取技能性强的任务 (点钞、验钞、小键盘录入等) 进行训练, 客服专业学生则选取综合素质强的任务 (服务规范、趣味学习等) 进行训练, 以有效提升校本教材的利用率和适用率。

(五) 创新校本教材呈现方式

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应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 尽可能地引入行业最新会计准则, 结合会计专业最新发展动向, 使校本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 引入企业第一手原始资料, 力求教材科学、规范、实用。

学校与畅捷通公司联合开发的《出纳实务》, 就是先与技术专家确定教材内容的难度和适用范围, 商讨编写思路、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 紧接着考虑编排体系, 做到教材内容篇幅适当简洁, 安排适量的插图 (将学生放在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下, 配备行业上真实的票据、印章与业务流程) , 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每一业务流程后附有实训题, 以便教学后巩固相关知识, 最后编上本部分知识的目录, 以便整合。同时, 开发时还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动手能力较好的实际情况,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多一些动手操作, 少一些理论研究;多一些行业真实情境作业, 少一些课堂教学。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收银实务》, 通过研发校本教材的过程, 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网上学习平台, 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收银场景下工作, 更加具有适用性。运用校本教材的同时, 可以探讨与企业的合作, 采用教师自制微课、企业开发练习平台等形式, 将教学资源放到各学习平台上, 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练习与测试。

学校与厦门网中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企业会计综合实训》, 是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 建立的“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它打破传统实训课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等学科的界限, 以“适度、够用”的原则分解和重构这几门课的理论和技能知识, 以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和完成企业具体会计岗位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讯息→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考核”六个工作任务过程步骤实施教学, 做到“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

考虑到会计学生的就业, “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应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开发团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相关情况, 使教材内容尽量具体化、岗位化、实用化。使教材编排更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他们将来就业所用的, 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保障措施

从校企合作开发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中可以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 将学生放在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下,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强化学生职业工作任务能力, 缩短了学习教材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与此同时, 学校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 值得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 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尽快制定相关的规定和保障措施, 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利用各级各类平台, 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架构, 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二) 提升伴随校本教材使用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改革

在校本教材使用的同时,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 以促进实现学生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任务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作业、问卷调查及活动记录给予相应的评价, 提升教学与考核评价质量。

(三) 提升仿真工作场景中的软硬件条件

仿真工作场景的软硬件建设是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将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 加大仿真工作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 重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建立健全各仿真工作场景的规章制度, 努力实现工作场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校本教材研发设计理念。中职学校会计校本教材开发应以“任务引领”为指导, 努力创设出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材, 为培养会计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丰建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2 (5) .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5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20-02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相连接,让学员能够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员行为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行动方式,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员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角色转换。

一、紧贴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士官职业教育主要为部队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士官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教研室多次到部队及地方单位、院校进行调研,从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提炼归纳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对其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根据这一做法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机构的特点、运动特性及实际应用,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和维护的一般知识,建立必备的机械常识;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机械分析能力,具备设备使用、维护、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在使用、维护中的共性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素质目标: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利用典型工序、典型设备、典型零部件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以士官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为核心,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对职业能力逆推确定课程的能力模块。以模块为主线,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设置若干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不同,将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课程知识点,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为技能服务,技能贴近岗位的目的。在工作任务的选取上,要彻底打破学习型任务与实践型任务的绝对划分,结合典型装备,用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真正實现“学中做,做中学”。

三、对接岗位创新教学实施

1.试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实践、多维互动、激发求知欲”等优点成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最优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提出任务。学员分组,按组发放任务书、相关设备与工具;第二,分析任务要求,制定整体方案。根据任务书,小组讨论拟定任务解决方案;第三,任务实施。根据任务的方法、步骤开展,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第四,教员跟踪指导。教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引导学员解决任务实施中的重难点,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第五,任务评价。学员按组汇报所完成的任务,通过多方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如机械基础课程“单级减速器的拆装”这一任务,针对任务有目的地开展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引导学员主动探索任务技能及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小组商议、制定方案、操作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训练学员的技能和素质。

2.建立教学与取证双轨制教学

士官职业院校要积极与部队岗位、专业,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贯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学与CAXC(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认证)工作结合,鼓励学员积极参加二维、三维辅助设计的学习与认证,鼓励学员参加全国、省级或企业大力参与的技能等级鉴定。积极与部队、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融入教材,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保证学员毕业以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依托比赛提升学员创新能力

当前,全国、北京市以及军内组织的各类机械设计表达、机械创新比赛多数依托企业、部队单位支持,比赛主题多为与地方、部队岗位结合密切的行业产品设计创新,比赛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流程实践。鼓励并选拔学员参加各类机械创新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对学员从理念、方案、设计、模拟、加工全流程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实践职业化,不仅极大地提高学员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进一步提高士官学员军地两用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

四、以过程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中,依据课程性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提供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在考虑考核方式时,要做好两个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核,又要有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既要重视最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重视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考核。具体评定办法可采取过程性考核50分,课终考核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由教员根据平时表现及实际操作评价、协作能力、职业态度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定。

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可有效将课程发展、专业需求、岗位要求密切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可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士官专业教学向岗位贴近、向部队靠拢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小群,刘季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类课程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6-18.

[2]张颖,张广龙.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0(3):51-52.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6

从上世纪以来, 中职教育经历了最初的繁荣, 又经历了逐渐的衰落, 如今, 随着国家产业的调整又迎来了另一个春天。2004年, 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 国家教委提出了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中职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道路是曲折的。不可否认的是, 中职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改革是唯一出路, 而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传统的课程在设计时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 讲究知识的完整性, 技能的培养很零散, 它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中职学生大多以前学习成绩不好, 知识基础不牢固, 喜欢动手, 不喜欢动脑, 对于这类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并不适应。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将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中, 注重技能的培养, 让知识为技能服务, 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定义

任务引领型课程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 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是指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工作任务和学习过程的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 不讲究知识的完整性, 而是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来选择需要的知识。

3设计

3.1确定人才需求岗位群

成立调研工作小组,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现场考察、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 对行业、企业、毕业生进行调研, 了解本行业对中职学生的人才需求以及岗位分布情况, 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3.2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了解本行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情况之后, 就是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这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核心步骤, 对课程建设意义重大。

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首先要在人才需求岗位群中邀请10位以上实践专家参与, 另外还要邀请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主持这个会议。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针对的是中职课程设计, 所以邀请的最好是中职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实践专家。另外, 由于主持人是整个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的核心, 所以经验必须要丰富, 否则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分析会进行之后, 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3.3制定课程标准

接下来, 是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时, 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 设计课程内容。

在设置课程目标时, 要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制定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 技能目标是核心, 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围绕技能目标设定。

设计课程内容时,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按工作流程设计学习过程。例如, 我校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小型网络搭建与维护》课程标准时, 将小型网络搭建与维护这个任务按工作流程分解为需求分析、网络规划、选购布线材料和硬件设备、布线施工、安装设备、配置设备、网络维护七部分。

3.4编写教材

制定课程标准之后, 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材, 若市场上没有, 则要自己编写, 教材的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将课程的目标任务具体化, 教材化, 需要注意的是, 仍然以技能的掌握为中心, 围绕技能选择相关的知识。具体操作时, 可以将企业的项目引入教材。例如, 我校编写《小型网络搭建与维护》教材时, 引入了企业中一个网吧组建的案例, 用这个案例编写整本教材的内容。

3.5建设实训室

实训室的建设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因此, 它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在建设实训室时, 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任务引领型课程注重操作技能, 但也需要知识的学习, 所以可以将实训室设计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我校在设计《小型网络搭建与维护》实训室时, 是将一间大房间划分为讨论区和操作区, 其中操作区只做基础装修。学生在上课时将操作区建设成一个小网吧, 在建设过程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3.6课程实施

这种课程的实施围绕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成果、拓展提高五个环节来进行。

1) 提出任务。

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以确定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再确定工作任务。

2) 分析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将任务一步一步分解成多个小任务,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一个小任务的过程中拥有成就感。

3) 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之前, 教师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生完成任务时, 应根据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4) 评价成果。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使用适当的方法对成果进行评价, 并且对学生进行激励。

5) 拓展提高。

可以将拓展任务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这种任务可以多样化, 可以是动手完成一个作品, 也可以是做一项调研, 还可以是自学一些知识。

4特点

1) 按照工作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要求, 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在课程标准设计上,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结构体系, 设计教学活动, 体现了职教特色。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按工作流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培养态度, 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 在教材编写上以任务为引领, 以活动为载体, 在信息呈现方式上以技能为主线, 紧紧围绕任务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让知识围绕技能转, 打破传统课程设计中技能围绕知识转的局面。

4) 在实训环境设计上, 摒弃以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方式,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5) 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完成工作任务,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获得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6) 根据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 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组织教学内容, 体现现代职教理念。

摘要:传统课程在设计时往往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 技能的培养很零散, 中职学生乐于动手, 不乐于动脑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限。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将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中, 往往注重技能的培养, 让知识为技能服务, 符合中职生的行为特点。本文对于如何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进行探索。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7

一、“任务引领”型课堂的相关概念

“任务引领”型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包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 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分析、讨论、完成的过程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任务引领”型课堂中, 学生能够通过“做学一体”完成新课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如, 在桌面排版一节新课中要讲解“文本绕排”这一技术点, 如果单从知识点来看就是几个按钮的说明。知识单薄而枯燥, 学完后学生仍然不会利用该技术进行排版。但是根据该班即将毕业的特点, 将这个知识点包含到一个有关“师生情”的板报设计任务中去, 这样的任务就会马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热情地去想做好这个任务, 从而驱动去学习更多更新的技术。一个设计精良的任务是否就是成功课堂的全部, 通过多次实践, 答案是否定的。它只能算是一个成功课堂的开头。在课堂上, 往往很多学生, 会对到手的任务一筹莫展, 尤其在计算机类操作课中。如果教师将任务模拟一遍就会失去学生主体地位, 如果教师放任学生独自完成任务就会失去教师主导地位, 成为放羊式课堂。此刻, 笔者应该尝试在伴随教案的同时备一份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二、学案导学的相关概念

(一) 什么是学案

学案,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 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了解相关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同时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三) “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笔者实践研究得出, 在“任务引领”型课堂中, “学案导学”, 应该摆脱传统课堂中知识本位的设计模式, 摆脱从知识目标为出发设计思路, 应该紧紧围绕任务, 围绕具体项目, 从任务剖析入手, 从任务分析中让学生去学习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在中职任务型课堂中, “学案导学”不能单单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局限思维中, 还要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任务评价这一环节。

笔者在课堂中尝试学案指导教学, 一般按照下图的流程进行。首先, 学案让学生明确任务及任务有关要求等;其次, 学生在学案提示下自学相关知识技能;然后, 在学案引导下小组合作或者自我检查, 课堂交流等, 落实自学成果初效;最后, 进行巩固实践并相关评价。整个流程贯穿课堂始终, 并且确保学生的“学”为主体, 学案的“导”为辅助。

三、“学案导学”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 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 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 重点突出, 难点到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 即教案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 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 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 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 给学生以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 引领者的角色, 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一) 让课堂更有序

“学案导学”的关键字在一个“导”字上, 灵活性是“任务引领”型课堂的特色, 同时也容易让此类课堂陷入无序的怪圈。有了学案支撑, 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 按流程使用有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让课堂更有序, 任务的推进循序渐进。

仍然以这节有关“文本绕排”的课为例, 在本节课学案之初就通过对任务的提出和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此任务的技能方法。

通过学案学生理解任务和要求, 可以开始第一步实践操作, 比如说新建文档, 进行初步排版, 置入文字和图片等内容, 并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图文混排, 对本节课技能点“文本绕图”产生求知欲, 展开预习。在这份学案中紧接着笔者安排了简单的关于In Design软件中关于文本绕排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对照图, 并引导学生尝试操作。

(二) 让学习更深入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同学不是不想学习, 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学。比如一个任务需要达到A级层次才算完成, 可是他只完成到B级层次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了。试想, 如果此时有一份详尽的学案指导他, 可以让他一步步深入下去。

如, 笔者在一节关于Photoshop自由变换命令的课堂教学中, 设计是以完成一把折扇为任务来展开教与学。以一把扇子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一把扇子掌握并巩固再次变换命令, 是教学目标。在学案设计时, 学习目标笔者将它分解融入三个层阶任务中去, 学生通过学案的指导, 自然不断深入学习。

(三) 让学习更有效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实事求是存在的,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一份合格的学案, 在全班基础上准备, 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我们对基础层的目标定为“打基础, 树信心”, 提高层的目标是“发展”, 发展层的目标是“创新”。

如在上例中三个阶层, 在当初完整的学案中明确“玉掌握、域理解、芋挑战”, 也就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但是对于较难任务不做硬性要求。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性, 又不伤害有些同学自尊心。

四、“学案导学”应避免的误区

(一) 面面俱到

学案作为教师用来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中介, 倾注教师想教给学生的方方面面, 所以很多教师在撰写学案时往往会写出洋洋洒洒好几页。如今中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时间给学生”,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为“我不能过多讲课, 那么我将这些都放在学案上即可”。笔者以为这种面面俱到的学案并不可取, 而且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一份好的学案应该重难点明确, 让学生一目了然, 清晰明了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往前走。比如我们计算机专业课, 面面俱到的学案就会变成一份工具使用说明书, 缺乏设计思想, 缺乏导向性, 就某一节课而言更加是缺乏重点。

(二) 重教轻学

学案的提出宗旨即是改变课堂中重“教”轻“学”的现状, 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落实实践中存在差距等原因, 重教轻学仍然是存在学案中的一大问题。很多教师教案学案几乎无异, 学案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的设计结果, 由教师撰写的学案往往仍然摆脱不了教师立场的痕迹。学案应该强调动态生成性, 结果不应是教师事先设定, 教师只是指引学生思考、学习、讨论和实践。如, 在笔者任教的计算机媒体类课程中, 学案应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在解决难题时给予学生尝试性提示, 而不是知识点一二三四的直接罗列。或者有些教师的学案就是直接的操作步骤, 试问, 这样的学案和传统的教师“手把手”演示教学又有何不同?

(三) 千篇一律

在教学中我们教案、说课稿等一般都有统一的格式, 从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一一道来。所以在思维定势影响下, 教师制定学案通常也千篇一律化。笔者认为就学案其特点, 应该不同课不同班级学案应有所区别。尤其在任务引领型课堂中, 不同于传统课堂, 更加不同于普通教育中数语外等基础课程, 新授课和实训课也有不同的启发模式。所以, 教师设计学案要每节课每个班级独立考量设计, 不能用一个模式生搬硬套。在基本原则上基础上也要体现个性, 总之是以学生为主体。

(四) 喧宾夺主

制定学案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为了提升课堂有效性, 为了更好沟通学与教。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优秀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今也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推崇, 于是现在在课堂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课中, 学案导学成为重头戏。在观摩有些课中, 笔者有时不免疑惑, 当教学辅助策略成为主角得到过分关注, 似乎也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势。笔者认为学案导学宗旨始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学更会学, 只要把握宗旨达到目标即可, 不必设计太过花哨。

综上教师采用“任务引领”法能改善职业教育课堂, 使用“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更能提高课堂有效性, 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注意避免误区, 牢记把握学案导学宗旨, 科学设计学案。

摘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论证, 探讨了“任务引领”型课堂中采取合适的“学案导学”法, 对提高课堂有效性, 具备诸多优越性。同时笔者通过分析自身教学经验, 提出在此类课堂中“学案导学”要注意避免误区, 最大化发挥学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案,导学,任务引领

参考文献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8

关键词: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任务完成过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 为了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能向地方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市场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建构的。

一、“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的要领解读

“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有两个要领, 一是要在教学全程的各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评价, 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全程的各个过程中进行评价的“任务”包括与职业或职业生活相关的某种任务、项目实训任务、某种技能操作任务和小项目作业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专业课教师要将教学的总体目标转化为若干个项目任务, 每个项目任务中又要分解为几个阶段性技能达成目标, 并对各阶段性技能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及最终结果进行量化考核评分。同样, 文化课也要基于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指多种形式评价和多种标准评价。这是因为传统学业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书面测试轻实践操作以及一考定总评的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因而笔者强调学业评价要实现多种形式评价和多种标准评价。

(一) 多种形式评价

要做到等级评价与分数评价相结合, 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考试成绩与学习表现相结合, 调查与考核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书面检测与实践展示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二) 多种标准评价

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讲述实践成果等过程中的方法、态度、能力等因素, 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这就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在文化、专业理论课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 而且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发言、课外作业、学习态度等方面;在专业操作、实习中要关注绘图能力、工具使用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实践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应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遵纪守规的习惯, 可以把学习态度和在课堂或实训场所的表现纳入到学业评价中来。

二、“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的实践效果

(一) 实践学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在实践学校———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实践较长的一段时间后, 笔者对一千名以上学生作了调查:对“现在任课教师在每堂课前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任务, 并在结束后给予评价, 这样的课堂模式你欢迎吗?”回答“欢迎”的同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9.0%;对“你认为现在的学业评价方式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吗?”回答“能够”的学生占68.9%;对“你认为现在教师对你进行的学业评价与过去“一考定成绩”效果一样吗?”回答“不一样, 现在效果很好, 我很重视平时的学业表现, 因为它能直接影响到我的学期成绩”的学生占68.6%;对“现行的学生评价方式下, 你的整体成绩比较以前有否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回答“有, 整体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学生占67.0%。这都说明“任务引领型评价法”确实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 实践学校学生的中、高级专业技能证书考核通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随着专业教师应用“任务引领型评价法”后学生技能水平比较快捷且扎实的提高, 实践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中级合格率也明显提升。09年在学生专业技能证书考核初级合格率100%的基础上, 全校的中级合格率达到了96.2%。2010年, 校技能节首次对有关项目的获奖者, 由劳动局颁发中、高级工证书, 全校共有12名学生获中级工证书和15名学生获高级工证书。在2010年, 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频频获奖, 其中获市级一等奖20名, 省级二等奖6名, 省级一等奖5名 (其中全省第一名3人) , 国家级二等奖3名。

(三) 实践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实施“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 不但要求教师面向社会, 深入企业, 经常去体验职业生活, 紧密接触职业实际, 进行实践锻炼, 而且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师实现相关的职业素质达标, 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有一套言传身教的本领, 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由此激发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教师更是自觉地在每年抽一段时间到企业或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同时, 他们自己也苦炼技能, 不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的技能培训后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举办的考核, 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三级 (高级技工) 或四级 (技师) 或五级 (高级技师) 证书, 而且在各级中职学校教师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现在, 实践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已经突破80%。

三、“中职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存在的问题与拟改进的措施

对于“任务引领型学业评价法”来说, 有“任务”才有“任务评价”;有了好的“任务”设计, 才有好的“任务评价”;因而“任务”设计具有关键的意义。但在实践中, 发现部分教师的“任务”设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如总体目标细化不够, 形成“任务”过大;欠考虑任务的综合性;欠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没有与个别化学习相结合等。在今后继续实践时, 将采取一些措施克服以上不足。例如通过教研组内的课例研究, 集思广益, 发挥组内教师的集体力量, 设计出优秀的能与职业生活或职业行为密切相关的“任务”并在组内展开听课活动;又如在校园网上提供各教研组的优秀“任务”设计方案让大家浏览, 做到领会其精神, 借鉴其思路, 参考其做法;总之利用多种方式让教师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形成搞好“任务”设计的良好的研究氛围和交流平台, 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取得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霍力岩, 赵清梅.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4) .

[2]严启英.多元学业评价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3) .

[3]徐魁鸿, 张荣娟.发展性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5) .

[4]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周亚亭.构建新型教学评价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

新课标、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篇9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用语言做事情”, 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使学生通过听、读、说、写等活动, 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笔者认为, 要想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两个转变

1. 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 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所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就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标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开展任务型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变“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为“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变“教学生学会”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转变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精讲 (知识) 多练 (句型) 式的学习方法一直控制着教师的思维。只要教师能把精心准备的语言知识按照精讲多练的方式单方面传授给学生, 这位教师就是出色的教师, 他所上的课就是示范课。而任务型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提倡实践、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教学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找出规律从而达到使用语言、掌握语言的目的。

二、做到两个拓宽

1. 拓宽自身知识宽度。

多年来, 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 很多教师把自己禁锢在自己所教的教科书和练习册里面, 很少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除了自己所教的课本、所做的练习外, 别的东西几乎什么都不懂,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正像有的中学生所评介的那样, “我们某某老师只会他教的那几本书, 别的一无所知。”要知道任务型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许多的爱好。每一科知识、每一个爱好都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都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仅应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还应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经常学习前沿知识, 充实自己的头脑,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自身的知识宽度,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合格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敬佩, 有利于师生沟通, 更重要的是能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投身到任务型学习中, 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拓宽教学资源渠道。

新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积极地利用其他课外资源。”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教师们一直认为, 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教师备课、讲课的根据, 谁都不敢跨越雷池一步。教师讲完课本内容后, 加入大量的应考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被大量的练习题搞得焦头烂额, 对学习英语感到非常厌倦和吃力, 考试成绩提高缓慢。但是, 因为英语是一门主课, 尽管不感兴趣, 还是硬着头皮去学, 所以许多学生叫苦连天。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科书中的信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地加入一些最新的、热点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活动,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活动当中, 在活动当中获得学习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 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这样做不仅拓宽了教学资源渠道, 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阅读量,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在朗文版教材的实践 篇10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朗文教材 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进行朗文版2B教材Chapter 2 Make Fruit Salad的教学时,笔者采取了任务型教法,带领学生分解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骤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动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英语课堂,以下是对本节课例各个环节的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配乐吟诵有效热身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热身能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的活动。本节课以My favourite food作为引子,让学生听者节奏,打着拍子进行课堂前的吟诵。诵词恰恰围绕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水果沙拉(fruit salad)吻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吟诵时配上了背景节奏,学生手打拍子,乐感十足,对于掌握英语的重读、停顿、韵律等语音知识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寻宝游戏趣味温故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有效热身后,学生已被顺利引进了水果沙拉这个话题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复习相关的词汇与句型,我创设情境,加入游戏。此时的课件上呈现出一片神奇的土地,而土地里则埋藏了食物和地雷,学生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去挖土地,挖到食物越多的小组得分将会越高,这便充分地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个环节能完成学生对旧词的温故。当整片土地都被挖开后,课件上弹出了一个大篮子,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用there be句型把篮子里装有的食物都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对句型层面的温故。

三、展示实物引导竞猜

认知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在众多的食物中将挑选什么来作为本节课的制作材料呢?在这个环节中,我并非直接呈现将要用到的材料,而是把材料全部放进一个真实而精致的小冰箱里,再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么一个“实物”,他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马上又调动起来,并且自然而然地用上句型Is there/Are there any XXX 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真切的实感体验和激烈的小组竞争下,学习变得更快乐和简单。

四、现场制作乐学活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授制作水果沙拉的四个步骤(1.cut up the fruits; 2.put them in a bowl; 3.add salad dressing; 4.mix together)。因此,精彩的呈现尤为重要。在由始至终的分解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参与,多提问。比如,在呈现第一步cut up the fruits之前,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切水果的音效,让大家“听一听”并“猜一猜”,学生各抒己见后,我拿出刀、水果进行现场示范。随后,再把机会留给学生,邀请他们出来“试一试”。每个步骤都穿插了演示,操练,游戏,互动,课堂不再是被动的机械输入,而是一次穿越,一场厨艺秀,一次在活动和游戏中展开学习的旅程。

五、寓教于乐妙读句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每个步骤时都配上生动的动作,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句型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还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语言环境。因此,在巩固环节,我采取了“我做你说”的游戏,让学生“动一动”,身心放松的同时,妙读句型。另外,我还故意捧着有由师生合作而成水果沙拉在课堂上穿梭,只要学生能用英语说出对应的制作步骤便可以“尝一尝”。为了品尝美味的成品,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进而达到了句型操练的目的。

六、小组合作回归生活

如何能让学生熟练地达到“四会”的效果之余,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当中呢?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推崇的“从做中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做”就是动手,就是活动,就是游戏。带着现场制作水果沙拉的任务,学生备齐了工具和材料,分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动手,流利表达,齐心协力,彼此分享。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后,个别小组还被邀请出来讲解他们制作的步骤,最后,学生品尝了自制的水果沙拉,真正体验了劳动的滋味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为宗旨,是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倡此法已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一种必然。朗文教材中大量的活动内容,为此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廣阔的天地。同时,我们教学设计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任务引领型教材 篇11

1 角色分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别为, 教师是最高统帅, 下达命令;教师是顾问, 及时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是评价者, 对学生的作品、结果进行最终评价, 让学生明白每个数字, 甚至符号的意义。学生是战士, 根据命令完成任务;学生是专家, 提出关于实验的方案并予以执行学生是运动员, 为了出最好的成果而进行艰苦的锻炼;学生是受益者, 根据实验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提交实验报告, 实现波浪式进步模式。

2 课程实施

分析化学是化工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分析理论以及分析测试的基本技能。在这门学科的实验中采取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独立自主设计、实施、完成、评价整个实验, 从而获得对分析化学整体的认识, 同时在技能上有所提高, 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无差别转换。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1) 在实验前首先做好安全、纪律方面的讲解。要让学生认识到, 安全第一。在实验室中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 易燃易爆、腐蚀性药品等等的危害, 以及操作失误造成的损伤在上实验课之前要讲解清楚, 务必让学生小心谨慎, 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安全。

(2) 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确定并实施。实验方案如同一项工作的计划, 一个人的大脑。由学生自主动手完成有利于锻炼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 锻炼运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锻炼在实验中思考与反思的能力, 最终让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3) 实验方案评价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方案凝结着学生的心血, 但实验方案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些许问题, 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审核, 可以在实验方案上精益求精,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学生亲手完成实验并允许提出改良方案。归根结底分析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课程, 必须由学生亲手完成, 在锻炼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生会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和主张, 形成改良方案, 这是对实验的升华。改良方案体现了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 在其日后遇到类似实验时就会游刃有余, 具备一个检测员应有的素质。

(5) 实验结果严格把关。实验结果是最终的目标, 是一项检测最终的结论和评价, 是检测员对于自己所做实验的总结, 也是他人可以看到的唯一与实验相关的内容, 并且实验结果关系到工艺改进、原料预处理方法等问题。在实验结果上从有效数字到数据分析必须严格把关, 只有严格把关才能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结果书写习惯, 养成实验结果在实验后及时处理。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称为一名合格的检测员。

3 学生表现

每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都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 开始阶段, 由于学生的主动实验意识不足, 实验进行不够顺利, 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完成一次实验的内容, 在相继完成两个实验后可以很顺利顺利地完成下一个实验, 对于实验中的每个步骤也有较为正确和充分的认识而不是仅仅知道应该如此做, 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每一步骤所做内容的意义。学生的表现按照时间顺序如下。

(1) 开始阶段对实验课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在实验室中无所适从。由于过去实验课程均由教师完全指导, 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去预习和准备实验。此阶段我们会询问其对于实验的理解, 实验应该如何去设计, 其相关的分析化学知识又有哪些, 授之以渔。在克服开始试验的困难后, 可以感受到预习和准备实验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实验中做到胸有成竹。

(2) 逐步适应阶段, 抵触情绪消失, 开始提出很多关于实验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此时已经开始明白所做实验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但对于如何做好实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够清晰, 问题开始具体化。在这一阶段, 教师最需要耐心, 并且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令学生领悟做实验的乐趣, 促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的不断顿悟。

(3) 实验乐趣浓厚阶段。经过实验当中不断的成果出现, 学生逐步进入到一种自我满足并且自我认可的模式, 做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 完成速度也有所加快, 出错率明显降低, 开始主动要求承担更多实验。

(4) 独立设计与完成实验阶段。学生开始对一些生活物品的检测感兴趣, 主动提出要检测生活中常见物品, 如可乐、酸奶酸度的检测, 蔬菜中VC含量和矿物质含量的检测等等。

总之, 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的讲授及运行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分别完成各自角色赋予的任务, 做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共同完成分析化学实验这一需要锻炼学生技能和教师教学技巧的课程。最终要达到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发展好的目标。

摘要:作为一门有理论依据的实践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连接着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即由理论作为依据, 以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为课程目标, 最终完成分析测试任务。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改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成功。

关键词:教学,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杨明.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下谈电子技能课入门教学[J].理论爱好者, 2010, 2 (2) :30~31.

[2]何敏.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EB/OL].http://www.paper.edu.cn.

[3]魏戈, 阎亚军.生命化教育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重构[J].基础教育, 2010, 7 (7) :56~59.

[4]陈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J].时代经贸, 2010 (26) :86.

[5]肖俊洪.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3) :33~3 6.

[6]孙冬梅, 梅红娟.从“学者”到“创业者”[J].江苏高教, 2010 (2) :77~79.

上一篇:开支范围下一篇:旅游宣传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