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理念论文(通用7篇)
科研理念论文 篇1
1 科研活动特点和科研管理
科研活动是以知识和智力为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人们习惯于把当代科学研究活动统称为“研究与开发”, 大体上划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基础研究是发现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性, 将其表述为一般化的基本原理。这类研究, 从本质上来说有知识取向, 往往没有明显的实用动机, 所取得的成果虽有学术上的不同价值, 却很难预料它在将来是否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应用而获得某种经济利益。不过,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有时或许可以期望某项基本原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技术过程。对于带有某些价值取向性的基础研究, 也称作“战略研究”。
应用研究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动机, 希望通过研究解决生产实践或其它社会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这类研究总是与某种特定的任务相联系, 指望在规定的期限内能够实现事先设想的某一经济目标或社会目际。这类研究有时也称作“任务取向研究”或“价值取向研究”。
技术开发是把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取得的成果引入技术过程, 使知识成果变为能够直接获益的物质产品。这类研究不仅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而且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
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在不同的部门或组织机构, 科研管理的范围、内容、任务、方法、作用则有所不同。
相对于其它领域的生产活动, 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有学者归纳为非线性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和混沌性。
非线性是指科研管理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非线性机制, 使得科研管理在科研选题、研究进展、发展方向、管理控制等方面都会出现复杂现象;整体性是指科研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也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演化, 其内部因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因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使得科研管理的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行为可能性;自组织性是说科研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科研活动的结果必然受科研水平的高低, 人才素质的高低、研发能力高低和资金规模等等因素的影响。科研活动的组织是在科技背景、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流动、资金流动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中, 通过自组织, 使科研活动向有利于达到科研目标的方向发展;混沌性是说在科研活动中, 管理者的创新偏好、课题组成员的创新能力, 各个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以及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等, 都可能成为影响科研成果的因素, 而各种因素的影响力通常是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
2 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科研领域的科研管理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改进和发展, 从国家科研宏观调控部门、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到各科研单位,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和制度, 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科研人员素质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研管理的内涵在发展变化, 也就对科研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科研管理存在着一些影响达到科研目标和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和素质发展的不利因素, 本文仅就这些不利因素或问题略述如下。
2.1 科研管理与科研实体融合度不够
大多数科研机构附属于各级管理部门或其各部门, 形成科研机构行政化格局, 科研立项以及科研技术路线有时主要取决于非学术力量或人为因素, 科研立项的合理性、资金额度和科研队伍组织及结构的合理性不尽理想, 科研目标不能很好地贯彻到全部参与科研的单位和人员,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有些领导随意行使管理权和科研决策权, 科研管理与科研活动脱节, 科研人员感到不被尊重, 限制了潜能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些学术领导不尊重不同学术流派, 不致力于营建学术争鸣的条件和气氛, 不利于人才成长。
科研机构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造成科研机构效率低下, 科研实体创新能力弱化, 而且助长了官本位倾向和科技体制官僚化, 异化了科研活动内涵, 助长了科研的功利性、浮躁性。同时, 科研机构行政化还阻止了合理的人才流动, 禁锢了人才的成长。
2.2 业绩考评机制不尽合理
业绩考评的意义本应是对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成果予以客观评价, 不断发现和激励人才, 保护和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可是有时业绩考评出现异化, 科研机构的业绩考评忽视对于科研人员实质性的创新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 甚至不把知识、技能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导致考评的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单位或个人的实际科研能力, 削弱了团队的学术凝聚力, 使一些有思路、有能力者感到压抑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 甚至于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在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致使科研队伍整体缺乏活力和动力。
业绩考评体系或多或少地把科研与官位、职称和工资直接挂钩, 导致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加重了官本位倾向, 引起科研道德退化, 对科技人员造成深层次伤害, 不利于健康的科学团体的形成。
2.3 科研环境建设注重物质而轻视精神
有些科研单位热衷于追求项目、资金、物质成果、经济利益等, 把成果和经济效益看得比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还重要。说起科研环境建设, 引进多少设备、引进多少人才是主要内容;说起科研能力, 一定是说博士、硕士占了多大比例, 但不重视对人的激励和培养, 不关心人员的思想动态甚至去留意向。科研能力评估只以论文和获奖项目数量为依据, 不关注个人和团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方法的积累。有的单位要求科研人员一年要完成多少科研经费、拿到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某一级别的奖励, 并且与个人职务晋升挂钩。使得一些科研人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做表面文章, 耽误了潜心研究学问和提高学术水平, 做成科研道德堕落、科学精神退化。
3 在科研管理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 就是要把人才看作第一资源, 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 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 一流的科研队伍必然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队伍。结构优化是指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 基础学科、工程技术、管理三方面的人才搭配得当, 科研带头人是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 要注重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科研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但要有利于达到科研目标, 还要体现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 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力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 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使一流的科技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再次, 为科技人员营造宽松、有序、公正、合理的科研氛围, 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也是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开发科研队伍的最大创造力。由于科研人员特别注重人格的尊重, 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科研管理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也是科研管理的根本要求。
有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称为“软管理”。
软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强调依据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体到科研管理, 软管理的理念是把执行科研任务的人作为科研的原动力, 科研目标合理, 科研过程的组织符合人才能发挥要求, 在员工心目中产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软管理是一种人性的管理, 也称作人本的管理, 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式。
相对于软管理, 硬管理是以制度为中心的管理。管理者根据成文规范进行程式化的管理, 也包括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手段。硬管理凭借规章制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活动进行约束。硬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 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 弱化对科研人员个体兴趣、潜能以及其它需求的关注。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科研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认为科研管理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强科研管理中的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科研。这是由科研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所决定的。因为科学研究要服务于社会, 才需要科研管理为科研服务。并且决定了科研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人文环境;二是要为科研人员的能力发挥创造条件;三是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科研人员的业绩予以评价, 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热情。
科研管理者既有管理意识, 又要有相应的服务意识, 而且应该以服务推动管理。应该在科研管理者业绩考评机制中, 增加科研服务方面的考评内容, 监督科研管理者科研服务能力和质量。这方面可以借用西方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业绩评价理论。国内也有人提出了科研管理主管部门工作状况与管理工作效率评价的具体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科研单位在多个时间段的科研总量进步幅度进行比较.从而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科研管理业绩的持续变化状况。
3.2 遵循人本管理原则
在科研管理中遵循人本管理原则, 一是科学研究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提高科研效益的需要, 三是被管理者的特殊性所决定, 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是解决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六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科研管理中遵循人本管理原则, 即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让人本管理统领科研管理的一切工作, 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 住店是激励和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需要, 以鼓励为主;提供较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以及实现人与科研单位共同发展。
3.3 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
制度的文明程度对于人的能力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行为调适理论”, 其中心概念是“强化”, 某种规范的不断强化形成了相应的行为方式, 个人行为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是因为有不同的外部刺激, 它们鼓励或抑制某些反应, 从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形成或转变。具有“以人为本”理念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体系的必要基础。在科研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 就要进行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既要修订一些旧的规章制度, 如业绩考评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 又要充实一些新制度, 如管理者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考评制度、人才监测制度、单位负责人任用制度等。
体现组织意志的制度只有内化为人的思想才会产生出巨大的力量, 否则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 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企业文化, 就是通过文化来化人, 以塑造现代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在科研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需要逐步消除官本位等传统观念和利益观念等消极因素, 把“以人为本”作为文化理念来建设, 是建立现代科研管理体系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以“以人为本”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 使“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真正变成一种文化并持久发挥作用, 成为凝聚科研人员思想、激励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无疑需要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参与, 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实施更需要共同献策、共同监督。匹夫有责、积极参与, 应该成为每个科研人员的精神信念, 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要求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杰, 张金春.科研管理的复杂性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 2007, 7 (15) :86~87
[2]吴怀林, 张保伟.我国科研管理与以人为本[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9) :2~3.
[3]李功阳.上海电视大学科研软管理体系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258~259
科研理念论文 篇2
——推进新课改经验材料
三年来,我县师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之中。回眸这三年,我们不时为课改带来的新理念而惊奇,为课改促进师生的发展而欣喜,为课改面临的困惑而忧心。作为新课改,我们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积极谋划,不断撮合,深化推进,负重超越。以新课改为依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开展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这三年是我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的三年,是教育发展最快的三年,是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明显改变、学习能力普遍提高的三年,也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三年。2011年高考上线率达到99.65%,本科上线率达81.05%,重点率达6.12%,2012年高考上线率达到100%,本科上线率达65.16%,重点率达4.03%,2013年高考同样实现100%上线率,本科上线率达75.8%,重点率为3.56%,全面实现了“高上线、多本科、出重点”的目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连续12年平均分和优生率名列全市第一,县职中连续15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幼儿美术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易门教育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牢教育内涵民展根基,举全力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易门教育新课程推进工作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在实施中摸索前进,在学习中理解提高
1、营造参与支持课改实验的氛围。我县在深入推进新课改实验过程中,为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县教科所及各校把课改实验工作列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及各校校长主要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为一线实验教师“架桥铺路”。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宣传课改的重要性,不管是不是实验教师都要关注课改,了解课改。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县实验学校开展的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新课程课堂,让家长感受新课程、体验新课程。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等交流形式强化家长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向家长宣讲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拓展了家长对学校课改等多项工作的了解渠道,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赢得家长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研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是完成课改工作的有利保证,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三年来,我们认真制定了深入推进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每学期制定课改工作计划,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成立教研组,每个教研组也围绕课改相应的制定出本校的活动计划,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个人的学科实验计划、学习计划等,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正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那样,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参加科学研究实验的教师,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而观念恰恰决定教师的行为。所以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常规工作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
1、有效备课。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提供一个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备课方式势在必行。我县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年级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注重高质量地开展单元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均建立在个体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讨论,同时做好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及时调整教案,提高实施的效率。同年级同学科教学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训练目标、统一检测评价,达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上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树立有效上课的教学理念。有了这个理念还不行,我们还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这个理念变成现实。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研究和把握课程计划
规定的学习目标,依据课程计划、参照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防止凭应试的经验和教辅练习来决定该教什么,教的深广度。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多要体现教学的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3、有效反思。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反思: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踏进教室前的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室中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及时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思维;二要反思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讲解;三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实践后的反思----离开教室后的行为。一要总结精彩之处,反思遗憾片断;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会对学生有伤害;三要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县坚持把教学反思当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4、有效研究。学校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我们立足于校本搞培训搞教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实行“带教”制度,校长、主任和教研员亲自带教,长期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把课堂教学达标考核的结果作为履职考核、评聘和晋职评优的一项依据,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自学自练,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理科交叉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以教研组、学科组为依托,认真抓好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辅导、作业批改、三笔字等各项基本技能的研究和培训。通过开展上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课堂教学达标、教学技能竞赛、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使常规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中,我们严密组织,层层筛选,领导带头参与,群策群力,精心指导,取得优异成绩:2010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高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获市一等奖13人,二等
奖7人,三等奖6人,其中,参加玉溪市高效课堂竞赛一等奖学科获奖率达50%。教师撰写的论文、教案等200多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194篇论文、教案和课件等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
1、我县教科所与时俱进,超前研究,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的教育教学实际,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进行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几易其稿,总结提炼出了中学10个学科、小学5个学科的“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后,有效地克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广大教师实现了从接受、熟悉到自如地应用,从只应用一种模式到博采众家模式之长。通过“模式”的过关考核,70%的教师能上合格课,20%的教师能上优质课,为我县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2、逐步构建了“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模式操作中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烈性原则等,达到了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其基本模式如下:科学安排分组,教授合作方法,形成合作基础—— 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引发独立思考——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开展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激发创新思维。
①科学安排分组,教授合作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 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②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
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
④全班交流评优,提高合作质量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以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生、组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以上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于年级的不同,各学科内容的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
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开展专题研究,强化新课改理念
我县的教科研工作是在省教科院和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的。三年来,省教科院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多次进驻我县指导教研工作。他们开展专题讲座、深入学校听课、参加教学研讨,通过专家多次指导,我县教研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形成了“校校有课题”“每周有反思”的教研模式。
1.树精品课堂。在学校开展的诸多教研活动中,“精品课堂”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通过集体备课、讲示范课、评课、复讲,确定精品课堂,进行课堂录像,并通过办公网站实现全县资源共享。
2.“教学反思交流会”是我县教研活动的又一个亮点。围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结论即成果”的教科研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普遍性且有价值的问题一一记录后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反思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定期就新课程教材教法问题进行探究讨论,答疑解惑。每次检测后认真举办了“学生学情分析会”、“质量分析会”等专题活动。
3.实施名师引领活动。我县建立了优秀教师的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易门县骨干教师考评认定方案》的要求,遵循“坚持导向、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推、查、考、评”的方法步骤,在各中小学校推荐考核的基础上,经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组全面认真细致的考核,通过县教育局审核,再报县评选工作领导
小组审定,县委、政府发文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认定了第一、二、三、四批县级骨干教师共423名,并分批召开了骨干教师认定表彰大会,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已初具雏形。通过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支敬业精神强,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脱颖而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省级骨干教师、36名市级骨干教师。
4、加强课题管理,提升科研引力。
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易门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一是抓好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结题与成果推广的管理;二是抓好已立项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工作。做好教研室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防止重申报与结题,轻过程与推广的现象,确保课题质量;三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教师人人有小课题,要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学科教研员要加强对学校学科立项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积极开展在研课题、学校小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工作,广泛开展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推广教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认真开展好高中课改课题、职教课题、特教课题、幼教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化课改理念,转变教与学方式,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年来,县、校两级都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了一批有实际意义,针对性强的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市级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县级课题“ 优化课题教学策略研究”“小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山区少数民族中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协调性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成果的取得和推广,不但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县教育教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大提升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率,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教研教学骨干,促进了全县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狠抓三环节 确保新课改的实施
1、注重对校长、教研员和教师的培训。我们以建设一支“专家型、科研
型、创新型”的校长和管理人才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力度和激励机制。制定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核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继续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校长主任中开展了以读好一本专著、发表一篇文章、编写一个优秀教案、上一堂公开课为主要内容的“新课改四个一”活动,并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主任教学综合技能竞赛,通过上课、评课和作专题讲座待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超前、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校长队伍。我县从2009年以来,共选派中小学校长、主任近32人次到华东师大及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挂职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为建立一支作风务实,既善于管理,又精通业务的教育家办学的校长队伍奠定了基础;教研员尽管不是领导,却重任在肩,要分管承担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任。他无论身处哪一个位置,都应该始终站在教育教改的前沿,始终将教育创新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极为重视教研员业务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的本领。
首先是注重发挥好教研员的指导示范作用。指导示范中突出“三个示范、四个务必”,三个示范:公开课教学示范、理论专题讲座示范、学科质量检测分析示范。四个务必:务必指导教师学习理论,确立正确教育观,使理论先行指导实践;务必指导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认真备课,在个人、集体备课时给予点评指导;务必指导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务必使命题的指导思想导向好平时的教学,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其次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教研员的根在学校,教研员的实践在基层,教研员的活动要在教师中开展,教研员的研究成果必须回归教师实践应用。教研员的工作一定要务实,这个“实”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课题务实,根据学校条件,教师素质来确定符合校情的研究课题。二是教研基地务实,有自己的课题实验基地,能正确处理点上经验与面上推广的关系,做到手中有典型,同时又能驾驭分管学科的教研工作。三是指导务实,能上好研讨课,写好论文,介绍推广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广大教研员服务上门到学校,做到与学校脉搏一起跳动,热血一起沸腾,目标同向,行为同轨,发挥了学科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
发展的前提,我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等为重点的校本培训和研本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抓好新教师培训,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对每学年新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办法,安排优秀教师做导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学年末进行认真考核。二是抓好在职教师培训。对在职教师按“研训一体化”要求,以教研组为依托,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本培训,坚持开展集体备课、上研究课为形式的文、理科交叉每周进行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以“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类问题,培养一支队伍,打造一批名校”为出发点,结合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多形式组织开展系列教育科研活动,切实解决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校教师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出经验、出成果、出精品,较好地发挥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开发、汇编了《易门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等多本校本培训丛书,供全县教师学习使用,促进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收到明显成效。
2、抓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就是生产力,抓好了校本教研就抓住了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我县教研活动在内容、时间、课题、程序等方面都具体规定,在形式上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小学实行的乡(镇)中心校为单位的联片教研,组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小教研组、全乡同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大教研组,每周一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听报告、问题讨论、集体备课、讲评课、优质课观摩等活动,教育局不定时对各乡镇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们进行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指导。二是初中各学校每周文、理科交替进行集体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科所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各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大教研组。三是城乡联动,以强带弱。教育局组织教研员与各乡(镇)中心校结成了校际帮扶对子,定期下乡作示范课、交流、解答各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校本教研已成为我县校本教研的又一面旗帜。
3、重视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本县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县教科所在抓常规教学的同时,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引领全县教师在学习外地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引用和创造性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提出给课堂要成绩,给40分钟要效益的口号,推广: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使用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有限公司推出的《辩证看,务实办——课改理论篇》和《学习小组建设与授课流程——实操篇》以及《打造主题班会,健全学生人格——理论篇》和《高效主题班会设计与操作流程——实践篇》。从我县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开发出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体育共十四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每个“教学资源包”中主要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通过教育信息平台供全县教师使用,实现教研成果及优质资源的共享。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效益”,逐步构建适用于我县各学科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年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新课改为教育教学探索出一种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育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为推动范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研理念论文 篇3
关键词:转化医学,生理学,科研启示
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 指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连续过程, 其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概念首次提出后[1], 世界多家科学杂志竞相报道, 使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深刻地传播, 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基础研究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 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学带来了根本性的进步。抗生素、疫苗的使用使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胰岛素等新药的应用、心脏起搏器等新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寿命得以延长;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 从以急性病为主导转为以慢性病为主导。目前人类对慢性疾病如癌症、艾滋病所取得的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要想攻克这些难题, 需要充分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将其转化为临床治疗的新技术、新药物, 只有这样, 才能完全发挥基础研究的作用, 从而获得确实的成效。许多基础研究的成果不能有效转为应用成果, 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只是获得了研究论文, 而临床实效并不大, 且多数基础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临床治疗癌症的新技术和新疗法。另外,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患者为中心”, 而依靠单一学科进行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就颇显力不从心, 因而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应对。转化医学概念顺应了这一形势需求, 它主张打破以往单一学科“单打独斗”的模式, 主张多学科联合协作, 旨在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 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成果的转化[2]。
2 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 推进生理学教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对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有重大影响。转化医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基础和临床的整合, 是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融合[3]。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到生理学教学中, 势必会对生理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其理论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无不以生理学原理为基础, 所以学好生理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生理学概念、原理多, 逻辑性强, 教材中和临床相联系的例子又较少, 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 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另外,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缺少交流沟通, 教师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使教学水平仅停留在“接受与灌输”层面,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中间传递信息的作用。将转化医学理念纳入到生理课程建设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要将生理学的重要知识点与临床知识进行合理连接,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的生理作用, 更要说明基本原理在临床上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好本专业的同时, 要与临床医生相互沟通, 共同构建一个交流平台, 这些都有利于教师生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3 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 推进生理学科研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理念备受关注, 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创新, 还需要注重实际效益。由于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互沟通的距离在不断增大,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的现象。一方面, 基础研究工作者注重细胞水平研究和动物实验, 热衷在权威杂志上发表高影响力文章, 从而对临床缺乏了解, 忽略了研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 临床医生的精力则主要放在对患者的救治上, 缺乏时间进行学术前沿学习, 不知道用哪些基础研究成果来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且对一些新药物、新技术的应用“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这些都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降低了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也导致了科学研究中“重研究、轻应用, 重水平、轻效益, 科研成果与应用成果脱节”现象的存在。因此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走进临床, 了解基本临床知识, 发现问题, 寻找切入点, 转化医学理念, 选准有实际效益的创新课题, 从而加强团队协作, 做出有更多实际效益的科研成果, 将医学研究由无序、自发、被动转为有序、自觉、主动。
在未来医学发展中, 转化医学将扮演重要角色, 转化医学的发展与成熟也将推动其他领域的进步。在医学教育中, 要强化转化医学理念, 加强多学科协作, 培养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人才。但也要意识到, 转化医学距离真正的实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多方面努力, 共谋发展, 以满足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orrow GR, Bellg AJ.Behavioral science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cancer control[J].Cancer, 1994 (74) :1409-1417.
[2]詹启敏, 赵仲堂.医学科学研究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科研理念论文 篇4
在“中国建筑千米级摩天大楼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利用了绿建技术中较为精准、真实的风环境模拟手段,在模拟过程中发现在层高较高处的平台风速极大,人们行走是极不舒适甚至是不安全的,通过加一些档墙、格栅等建筑语言,我们很好地解决了在高层建筑平台出现的风速较大问题,使得人们可以在几百米的露天平台进行舒适的活动,这也是千米高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此外,将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模拟的结果几乎接近真实,实践证明绿色建筑技术中的模拟手段对于建筑方案的推敲帮助是很大的。建议现在建筑行业从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把各种问题提前避免,提高设计院本身的业务能力,为广大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近期我们新建科研用房的定位是绿色建筑设计、运行绿色建筑双三星级,也是想为东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打造沈阳至东北地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我个人乃至很多专家都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简单的新技术的堆砌,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地域、气候、周边环境的新技术,做到利用最少的增量成本实现最大化的投资回报率,为我们的员工提供绿色、舒适、健康的优质生态办公环境。
同时,东北院也积极参与了沈阳市多个有关“蓝天工程”节能减排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燃煤锅炉进行替代,项目运行效果较好,同时把原有锅炉房进行绿色建筑改造,改造成为球场、运动场等适合人们活动的场所,在环保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一举两得!个人还认为能源管理平台应该同步用于绿色建筑施工和后期运营监管中,让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让业主实实在在受益于绿色建筑。同时,能源管理平台也更方便后期的专业运营管理,由专业的第三方来监管和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科研理念论文 篇5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作了明确规定。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 在科研管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面对新的形势,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立有效的科研新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是科研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社会活动要以人为根本,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也有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管理, 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 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就是将人置于管理的核心, 确立人的主导地位, 通过管理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证科研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民办高职科研管理的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 某些民办高职院校重视教学, 轻视科研, 很少有专职的科研机构。经调查, 南京地区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民办高职院校, 没有一所学校设立专职科研部门, 科研业务基本上由教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兼管。 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得到真正提升。 我们根据中国知网统计了2015年南京地区4所民办高职院校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 虽然科研论文所占比例都超过了50%, 但是数量和公办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高水平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同样也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 在申报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课题等方面, 民办高职教师基本没有名额。 即使有幸立项, 也可能是立项不资助项目, 如果学校不给予资助, 教师只能自己花钱开展研究工作,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比同类公办院校偏低, 导致很多老师没有兴趣做科研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15年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研研究项目, 立项资助的重大重点项目48项, 民办高职院校0项;立项资助的一般项目871项, 民办高职院校0项。 像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同类的民办高职院校只有几项不资助的一般项目, 严重挫伤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1.民办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 为民办高职科研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传统观念认为, 科研是本科院校的事情, 和民办高职院校关系不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办得较好的民办高职院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平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入。 事实证明民办高职院校能够搞科研, 所以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必须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 把科研当做内涵建设的一件重要工作做, 确立科研工作的地位, 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真正做到重视科研。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工作并付诸行动。《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 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成5个专业研发技术服务中心, 申报立项省部级、市厅级各类项目20项, 申报取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 力争在国家级项目立项中实现零的突破。努力提高科研完成质量, 注重实际成效, “十三五”期间各类社会收入总额累计达2000万元。 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扩大社会服务成效, 进一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并提供优惠服务。
政府部门在加快制定鼓励高校参与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政策。江苏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 ”充分肯定高校在科研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承诺给予高校科研工作更多的自主权。 民办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潮流, 发挥自身办学灵活的特点, 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 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
2.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为民办高职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没有制度, 工作搞不起来。”人们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这些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今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 因而就没有不变的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 要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 既不要妄自菲薄, 又不要好高骛远, 盲目自大。 所有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 要以人文本, 鼓励和支持教师做好科研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应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民办高职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 需要结合实际, 不断摸索。 在新的形势下, 各种能量的集中汇合, 民办高职科研管理的创新成果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3.增加经费投入, 为民办高职科研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大半来源于学生的学费。 经费问题是目前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一个瓶颈。 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 招生规模在减小, 经费问题日益突出, 对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果没有经费的及时投入, 科研工作就可能胎死腹中; 如果没有经费的持续投入, 有的项目即使已经开始就已经命中注定半途而废。
民办高职院校要保持科研经费的投入, 可以从学费中单独抽出固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 保障科研经费的落实。 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也可以在有资助的项目在审批上适当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 鼓励民办高职院校投身科研工作。
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对于当前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 困难更大, 需要多渠道地吸引资金方可解决经费欠缺的燃眉之急。 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便是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经费解决渠道之一。 企业有的是资金, 缺的是人才, 而民办高职院校有的是人才, 缺的是资金, 两者结合,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为民办高职科研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没有一流的科研,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教师是科研的主力军, 科研工作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由应届硕士研究生或是本科生、返聘离退休老教师、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一些高技能人才和兼职教师组成。 然而, 由于工资待遇偏低,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使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民办高职院校当前比较棘手也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流失的严重问题, 这是造成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科研就无从谈起。 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把教师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重视教师各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工作科研条件, 从而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用好人才, 留住人才,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有了人才, 科研工作才会欣欣向荣,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5.统筹协调教学、科研和服务, 为民办高职科研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高等学院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 民办高职院校要引导好各类人才承担教书育人、科研研究、服务社会的任务, 并做到“三促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走在知识前沿,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检验新知。
一手抓教学, 一手抓科研和服务, 两手都要硬。 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手硬, 一手软”, 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服务的功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每年科研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数量较少, 处于一个较低的研究水平, 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以人文本的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的有机统一。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到传道授业解惑工作, 另一方面, 要做好科研和服务工作。 科研对于教师授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能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的目的。
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到教学、科研、服务的有机统一, 路还很长, 困难也很多,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忠生.“以人文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初探[J].科技咨询, 2009 (29) .
[2]高闰青.“以人为本”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 (3) .
科研理念论文 篇6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首先尊重人的价值存在,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的一切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本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重视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培育和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不仅为人的潜力发挥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提高了人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因而提高了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科研管理中的体现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科研管理工作中去,就是将人始终置于管理的核心,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使科研人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在科研管理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必要条件。在科研管理中,只有重视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拓展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2)人力资源是科研力量的核心,也是科研力量的灵魂。没有人力资源就无所谓科研力量,科研力量能否实现内聚力、集约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即广大的科研人员,人是具有生命的鲜活个体,人的整体发展态势决定着“物”的流向与存在的状态。
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就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科研人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科研管理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现代科研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因为人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体现科研水平的决定因素。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才的首要作用,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也就是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研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科研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坚持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在科研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研人员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他们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以发展为前提的需要。他们的劳动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希望在一种较为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他们的需要更多地进入以自我需要、自我完善为发展趋势的层面。当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金钱、荣誉、权力并不能成为挖掘他们深层次潜力的根本因素,他们更重视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力,追求一种群体认同感、事业成就感、人生归属感,获得实现自我需要的价值。
(2)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需要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已知探索未知,其生命在于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是创造性的,自主性强,难以采用有效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对他们的劳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体现在高度个体化的思维活动中,因而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科研人员的劳动同时也具有群体劳动的特点,需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需要个性思维的碰撞和互相激发。以物为本的管理把人物化,不利于人的主体性发挥,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科研的创新能力是极不相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主体性的升华,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性。科研管理者只有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个性化管理,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创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科技创新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创新集体。
(3)是培养科研团队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科研团队才能实现,一流的科研团队必然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队伍。科研人员是一个知识层次高、事业心强、综合素质好的群体,他们懂得珍惜社会的承认与尊重,重视良好的、能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应加强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把合理使用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以培养科研团队为重点,造就一批帅才、将才,以及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
4、科研管理中实践“以人为本”的几点建议
科研人员大多是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特有的素质与修养决定了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他们有更高的抱负,更强的价值追求,希望自身价值得到承认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些特点决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能适应他们的需要。因此,现代科研管理应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才能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在科研管理中,“管”是要确定科研工作的路线和方向,使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关键是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理”是要理顺科研活动的各种关系,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强调的是服务功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要“管”、“理”并重,寓“管”于“理”,即将管理的意识融入服务中,在服务中完成管理工作。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凝聚科研人员思想、激励科研人员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和保障。科研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让科研人员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
(2)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要把人才看作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培养科研人员的内在自觉意识,发挥科研人员的无限能量,着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要争取创造机会使所有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干有所能、用有所长,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合理使用人才资源,要为人找事,不能为事找人,尤其要充分重视年轻人的创新思维。
(3)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的过程就是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的过程,科研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服务意识,只有服务到位才能体现管理,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科研人员,要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他们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境界。另外,要充分了解科研人员的心理需求,要了解他们希望受人尊重、被人重视、被人理解、渴望成功的心理。在管理制度的引导下,应采取灵活的手段为科研人员服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主动想办法解决。
(4)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政策和专业学习,随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及时、准确地收集科技信息,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科技需求和学科前沿,为进一步开展好科研工作打基础。熟悉科研管理工作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技能,了解整个业务工作的流程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联系,精通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不断总结、思考、创新,及时学习、补充新的有关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以适应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科研管理是由多要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对科研工作起着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的作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是科研管理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实现,将人的主体性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推动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闰青.以人为本: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 (3) :74-75.
[2]邹学家.高职科研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23 (12) :27-29.
[3]陈辉.人本管理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5 (5) :298-299.
[4]吴怀林, 张保伟.我国科研管理与以人为本[J].科技管理研究.2005 (9) :1-3.
[5]韩云松.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 (1) :25-27.
[6]王仁蓉.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思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5, 7 (1) :65-66.
[7]王瑞华, 路玲, 何松林.以人为本, 做好科研管理工作[J].河南科技.2006 (5) :18-19.
科研理念论文 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习方法,教学,科研
“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 用平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 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 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 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当书房墙上的座右铭依然映入眼帘, 时间的脚步却匆匆走过。2004年8月18日当我走进哈十四中的校园时, 我深知自己的教师梦已经圆了一半, 那另一半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桃李满天下。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 我开始登上了三尺讲台, 也开始登上了这注定要奉献青春的舞台, 那种喜悦就像小孩子得到糖果和小红花一样。然而, 前进的道路上没有风调雨顺, 我以为凭借自己这颗赤诚的心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就能胜任这项工作。经过半个学期后, 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不再听之任之, 而是喜欢张扬个性, 表现欲极强。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转变, 而且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 尤其是新课程, 新课标的实行, 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我体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要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我们的目的。21世纪不再需要教书匠, 而是需要博学多才, 专业化发展的人才。换句话说, 想要吸引和打动学生, 不仅要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还要靠精良的业务水平和投契所好的博学, 从而成为真正受欢迎的老师。因此, 我在教学中努力探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真正有所学。
值得一提的是, 我参与了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培养》的研究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学会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我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了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培养”。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其形式是:1、在课堂教学中深化教学内容, 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2、在学科活动中发展学生能力, 拓展学习空间。3、在实践作业和特色作业中巩固学习成果, 张扬学生个性。4、综合实践活动与教材有机整合, 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5、网络的运用, 拓展英语学习空间。比如在期末紧张的复习中, 说是复习, 可是我的课程还没有结束, 眼前还有多张在学生手重的练习卷子没有讲解。与其我自己在这里埋头苦干, 不如调动学生一起和我完成任务。所以我将班级分为8个组, 每组6人, 分别负责完型填空、阅读理解, 由我来讲解单选题。这样既能摆脱复习阶段沉闷枯燥的气氛, 又充分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组的实验证明效果还不错, 尤其从来都没有认真对待每一篇阅读的孩子当听说自己要像老师一样站在前面给大家讲解时, 他不仅把题目做好, 而且把全文都翻译了一遍, 这种态度令我很感动。可以说, 整个的研究过程也是我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英语教师的过程。是啊, 科研和教学是不分家的两件宝贝, 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宝贝, 才使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点滴的成绩。可以说教学使我更加专业, 而科研使我更加理智和自信。
课上是老师, 课下是朋友。通过参加学习教师礼仪, 收获也不小, 每次讲座结束后, 我都认真翻看记过的笔记和写过的感悟, 觉得无论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还是与同事的相处中, 许多问题都有了头绪, 并且迎刃而解。“礼由心生”使我明白对学生的爱要真诚, 微笑要会心, 而不是演员在演戏。
作为青年党员教师的我,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 都应该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 多吸取老教师的经验, 并从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中, 学习克服困难和做人的道理。我想这是我今后的目标, 也是令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今后的日子里, 我还要严格要求自己, 并积极帮助周围有困难的同志, 并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仅对自身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服好务, 愿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推进者, 愿做学生家长的知心者, 更愿做学校的主人和真诚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