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2024-09-23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精选12篇)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1

一、建立科研助理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科研、助教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造就优秀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 有助于激发和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思考, 勇于探索,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疑问得到及时的解答。

大学课堂上一般情况下只能提纲掣领地讲授主要内容, 细枝末节的地方要靠学生自己课外去自学和领会。既然是自学, 就不免会有疑问, 需要有解决学生疑问的机制。然而, 就实际情况而言, 大学里指望老师经常指导是不现实的。学生必须开阔视野, 突破瓶颈, 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科研助理担当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三) 学生科研助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生是校园真正的主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和挖潜也应从学生开始。大学生是高校中最活跃的主体, 喜欢尝试新事物, 具备推行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科研助理制度的具体实施

(一) 制定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 我院率先在会计系试点运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

1、学生科研助理职责。

协助系内教师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科研项目的研究, 帮助教师搜集科研相关材料、进行项目调研。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从学生角度给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协助教师进行其他的教学工作, 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选聘条件。

学习成绩优良,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积极要求进步的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且要学有余力, 能够保证辅助科研、教学所必需的时间;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认真负责, 态度积极主动, 自愿为同学和系里的科研及教学做出贡献。

3、具体管理办法。

学生科研助理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选用。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学生科研助理岗位需求, 填写《教师选用学生科研助理要求统计表》, 由系统一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师, 并填写《财经系学生科研助理申请表》, 经教师认可, 系批准, 就任岗位。系里向就任岗位的学生颁发《学生科研助理》聘书。学生就任岗位一年后, 系里对学生当年的表现和工作情况予以考核, 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

(二) 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均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会计系学生科研助理工作实施情况, 制定了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1、项目申报原则、申报条件和选题范围。

立项原则是要注重过程参与,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注重实践创新, 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注重切实可行, 训练计划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申报条件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人为全日制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 科研助理优先, 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同一主持人只能申报一项。申请人应品学兼优,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 善于独立思考, 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指导教师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一般应主持过项目研究。亦可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选题范围是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 (服务) 课题中的子项目;实验中心、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 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训练项目可与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一致。

2、过程管理与组织保障。

会计系指定了专人负责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具体落实前期遴选、中期检查、后期结题、档案管理工作。

学生在辅导员处进行一级申报, 按规定名额向系推荐。系组织专家评审, 遴选出立项项目。所有立项项目按申报建设周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 项目建设周期为1~2年。中期检查由系组织, 主要审核项目建设期间的进展情况、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预期结果等。项目结束后, 由系组织项目验收, 验收结果由系组织存档。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施, 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一) 加强了专业基础知识。

在选聘科研助理时, 系里就很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 明确了学生发展的方向, 要做好科研助理, 必须要先抓紧专业学习。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也首先强调专业学习, 介绍学习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大提高了科研助理的专业成绩, 在学期考试中, 91%的学生科研助理专业成绩名列班级前茅。

(二) 打下了科研基础。

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时, 了解了学科前沿, 知道了什么是科研, 怎么做科研,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浓厚了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部分科研助理能够根据学院现有条件, 并结合自身兴趣设计科研课题, 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初步的研究。按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会计系首批有四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立项, 均为应用型研究项目, 并顺利结题。

(三) 学会了总结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助理在协助指导教师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能够利用相关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他们自己总结说“通过帮助老师收集资料, 倾听老师论文撰写的体会, 我对论文的写作有了质的认识。了解了如何使用收集到的资料, 参考别人的论文, 突出自己的特色。看到老师一遍遍修改论文, 我懂得了每一篇论文的发表, 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再修改, 是深刻思考与扎实研究的结果。”据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反馈情况, 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过程中, 担任过科研助理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实际上, 对于科研助理的未来, 我们可以有更高的期许, 视野可以更开阔而长远。经过科研助理实践锻炼的大学生, 不但能够弥补了高校专职科研人员缺少的漏洞, 而且为高校构建科学、系统的科研体系有所帮助。但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推进此项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关于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3.

[2]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 Vol19.3.

[3]尹喜云, 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6.

[4]阎小平, 成旭.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6.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2

宁大政„2010‟222号

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

资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工作层次和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宁波大学关于各类项目的经费配套(资助、奖励)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与资助范围、对象及方式

1.奖励与资助范围包括高级别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和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等。

2.奖励与资助对象为本校在编教职工或单位。

3.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或集体,学校实行经费奖励、配套、补助、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经费配套按照到校经费计算(不含外拨经费,下同)。

二、科技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6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点项目,提供到 —2— 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研究期限一年及以上、三年以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指导性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每项补助经费2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分别不超过10万元、6万元和3万元。

7.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项目结题时经主管部门评估为“优秀”及以上等级的,每项奖励经费2万元。

8.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9.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及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

—3— 划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10.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部省级联合资助类项目,按照学校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或规定要求提供项目经费补助。

11.学校鼓励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对以企业为申报单位、宁波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前三位)的联合申报项目,项目主持人为本校教职工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经费配套按照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对待。

12.科技项目的配套、补助经费在项目立项时拨付80%,结题后拨付20%,逾期一年以上或在申请延期期限内不结题的项目,不再拨付剩余的配套、补助经费。项目配套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项目补助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和科研学术交流。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各部委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重点科 —4— 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教育部等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团队,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5.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

7.科技创新团队的配套经费按团队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团队配套经费用于团队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

四、科技成果奖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其他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20万元、5万元、1

—5— 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配套奖励5万元。

5.学校鼓励与外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五位)合作申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20%-40%;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位)合作申报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10%。

6.科技成果奖的配套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成果组织者,其中奖励金额20万元及以下的,直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万元以上的根据贡献大小协调分配,分配给成果完成人的不低于70%。成果完成人的配套奖励经费超过20万元的,超过部分的40%用于项目研究。

五、科技创新平台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 —6— 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以宁波大学为合作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主要用于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

6.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和部省级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7.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按平台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平台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平台配套经费用于平台运行管理和科研学术交流等。

六、学术论著的奖励与资助

1.对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0万元,论文简报、摘要、报道、介绍等每篇奖励5万元。

2.科学引文索引[SCI]索引论文奖励经费由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会提供,对标注有“本文受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英文统一标注“Sponsored by K.C.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并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不含子辑、增刊、特刊)中的article、review、letter栏目论文,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每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2万元、0.8万元;对未标注的每篇分别奖励2.5万元、1.5万元、1.0万元、0.6万元。对被[SCI]收录的其他学术论文(包括学术会议论文),—7— 有标注的每篇奖励0.5万元,未标注的每篇奖励0.4万元。3.对被工程索引[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6万元、0.4万元;对被[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4万元、0.2万元;对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原[ISTP])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奖励0.2万元。

4.对发表在国内一级期刊(不含专刊、增刊、特刊、专辑等)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5.对在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和SCD源期刊(以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C类为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1万元。

6.奖励的学术论文须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引文索引的论文由科技处委托有关单位统一进行检索,或由作者提供有关材料经科技处核审认定。

7.以第一作者(须在著作中体现第一作者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在国内一级出版社出版且著作字数不低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1万元。已获校其他著作出版资助的,不再奖励。

8.学术论著奖励每年办理一次;获得奖励的学术著作和A、B类学术论文,作者应向学校提供成果原件一份。

七、成果应用与采纳的奖励与资助

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论著等成果被中共中央(或国务院)采纳或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2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1万元;被宁波市委、市政府采纳或获得宁 —8— 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0.5万元。

八、成果知识产权的奖励与资助

1.对申请职务成果知识产权,获准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5万元,动植物与微生物新品种每项奖励0.4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0.3万元,外观设计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每项奖励0.05万元。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多家单位共有,学校按比例奖励。

2.学校对申请职务发明专利和获得授权的其他成果知识产权给予申请费等资助,具体资助办法参照《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

九、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名义承办或协办、在宁波召开、对我校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的自然科学类重要学术会议,根据会议的性质、规模等给予资助。

承办或协办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5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上,资助经费3—5万元;承办或协办由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委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资助3—5万元;承办或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3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2万元。

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10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

—9— 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5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省级系列学术会议等其他自然科学重要学术会议根据学校当年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资助。资助经费凭会议正式批文或委托证明、参会人员名单、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和相关报销凭证等材料经科技处审核后报销。

2.学校设立出国学术交流基金,在规定的经费额度内,学校资助各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学科团队负责人和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作短期学术访问,优先资助优势特色学科的相关人员。对经审批同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补助1万元。已享受学校其他学术交流经费资助或当年已享受本出国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人员,不重复资助。资助经费由出国人员凭国外旅费、交通费、会议注册费和出访报告等材料按学校出国经费报销相关规定审核后报销。

十、附则

1.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作为学校互为配套的间接配套经费。

2.同一科技团队重复获创新团队资助、同一科技成果重复获奖、同一论文重复收录、同一成果重复被采纳等,学校按就高原则进行奖励和配套;对在中、英文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奖励一次。

3.离退休人员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著、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及成果应用与采纳均参照本办法执行。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被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而未立项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平台和进入会议答辩程序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每项 —10— 补助经费1万元,用于组织申报工作。同时,免除个人支付的国家级、部省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申报费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申报费、成果登记费。

5.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的立项奖励经费直接划拨项目、团队、平台所在学院(依托学院),用于组织申报工作,由学院根据实际组织申报情况合理分配使用;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资助经费分别由项目、团队、平台负责人或本校排名第一的教职工管理。

6.凡申报的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经科技处同意推荐,否则不予奖励与资助;对于科技项目、团队、成果和平台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7.本办法经第118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由科技处负责解释。原《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06‟62号)待2010年12月1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执行完毕后废止,原《宁波大学关于科研论文奖励的补充规定》(宁大政„2008‟95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科研 奖励 资助△ 办法 通知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12月31日印发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教育  英语教师  科研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从而适应国家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促使各大高校近年来陆续进行大规模扩招,使得各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在学生数量庞大的现实下努力创新,提升科研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

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成果从总体上看差距较大,以学科级、核心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以及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等高水平学术研究上的差距尤为突出,也就是说在科研水平上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明显的差距。大学英语教师也有自身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针对纯理论与教学水平都较高,例如在编纂专业书籍等方面就明显优于专业课教师。这就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在理论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大量的学习与借鉴,大部分英语教师还不能自成体系地在利用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将其相关理论吸收、消化,从而结合课堂将知识转化成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的问题

1.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沿用过去的课程,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学习的传统学习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以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均为对语言的实践能力,而对语言的理论课的可是较少,教学内容也没有革新,对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较为简略,在对国外最新文学方面的介绍的也不足,使得学生的英语文学功底不深厚,对外国的文化理解不深入,导致自身文化底蕴不足。

2.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也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状况不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单一、重点式培养而忽略了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即便是在对自身英语专业课掌握扎实的基础上,也无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而真正的英语人才是应该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对自身领域的知识掌握全面,且拥有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自身开拓创新、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创新能力。

3.缺乏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

扎实与创新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提倡的优良传统。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的问题涉及面广泛,就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科研来看,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自身的专业方向,而是单纯的授课,导致英语教学的整体氛围处于消极状态,使得英语教师逃避科研,对科研失去兴趣,更有甚者认为科研并没有其自身价值,因而对科研抱有一定的消极态度,缺乏科研热情与科研精神。

三、改善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的对策

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不足的原因来看,造成大学英语教师总体科研水平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个人兴趣不足、工作量大科研实践少、学科自身特点与专业制约等问题,经分析后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

1.提供教师深造与学术研討机会

虽然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但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校以及学院应积极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大学英语教师创造一定的培训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与跨学科领域更为完善。此外,还要加强国内外学术研讨与交流。学校以及学院应为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支持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提供他们学术交流的机会,从科研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2.培养业务骨干带动科研能力提升

要加强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让骨干人员带领大家认真钻研,吸收经验,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学院应建立奖惩体系,在英语教师团队中培养出优秀学术骨干,从而全面带动英语教学的整体进步。学院与学校制定完整的大学教师素质水平测评与鼓励机制,挖掘潜在科研工作者,从精神与物质层次分别给予奖励,从而促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培养科研爱好与科研精神

要培养自身科研爱好,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与兴趣爱好有关,只有对科研充满兴趣才能充分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因而就要求教师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维持长久的毅力与恒心,不懈的钻研从而获得跟深刻的指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与创造。学院的领导应坚持倡导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宗旨,将科研成果与评优、升值等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们的科研动力。

结语:

在21世纪这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实施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英语教师唯有充实自身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才能使得学生们跟进时代发展的脚步,使得自身成为新时代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8)

[2]宋丽霞.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3]刘泓.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徐泉.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4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实现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败,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因此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教学体系中, 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且是知识的探索者。以探索、认识未知为任务的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过一些基础课程后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 必将使学生对现代学科的一些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成就等有所了解,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必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大学教学面临一些共性的实际问题, 特别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笔者一直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并不断进行探索。下面就谈谈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培养方式和过程

让学生参与科研, 首先是课题的提供与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研工作拟定一定数量的课题, 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寻找研究课题, 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学生刚刚进入实验室时, 跟随导师进行一个课题的完整的科研过程, 然后在其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是如何进行之后, 让有时间、有精力和更大兴趣的学生进入第二个阶段。该阶段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在独自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等方面。在这个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步, 在学生遇到重大疑难时, 及时进行交流、商讨。课题的确定非常关键, 首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愿意选择并参与进来;还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 对于刚刚涉及科研新手的学生很难认识到课题是否可行以及课题可行性所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在提供给学生选择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文献查阅工作。课题确定后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科研的整个过程中来, 这个过程涉及到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 通过参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生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设备使用, 而且还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 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还切身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科学研究更加接近。整个过程完成后可以将学生的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这种合二为一的方式会增加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且可以避免时间有限造成的毕业论文内容贫乏, 对于提高学校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很有益的。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学期到两年, 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的进展而定。几年的实践证明, 该方式可以使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 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二、导师起辅助作用

要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 在这些同学参与科研的同时, 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 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 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 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师都有研究课题, 加上研究所的检测平台等, 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参与科研的具体时间。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中, 导师起帮扶作用。导师的指导程度, 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要区别对待, 有些人能力强, 知道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 有些人则需要耐心、详细的指导。指导的方式以启发式为主, 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 通过反复的讨论和探讨, 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有利于使“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而相得益彰[1]。这种方式, 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

三、实验室平台是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主要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地, 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在学校的支持下, 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已经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 并且具有完备的仪器设备, 这就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实验室开放的不仅是仪器的使用, 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 教师只是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科研需要用到的仪器比较多, 而且大部分都是学生没有用过的甚至没有见过的, 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 每周导师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其中某一种仪器的原理、用途、操作及维护, 并在使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所的教师以科研工作为主, 每个老师基本上每天都在做科研, 这样形成一个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 学生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且通过科研实验,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四、撰写研究论文是关键步骤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对自己参与科研工作的总结, 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 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 不仅使学生熟悉乃至掌握英文中科技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表达方式, 促进了大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而且可以让其亲身接触科研的前沿知识, 了解别人科研的创新点, 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五、参加活动是一种激励

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比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企业奖学金以及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由于这些活动获准立项限定研究时限、定期组织项目结题及成果验收, 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独立接受一套完整的科研训练程序, 还能获得实际收益, 很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并且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检验[2]。在研究所参与科研的学生更易于获得这些项目和奖励, 今年相关专业的很多学生主动来研究所要求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 可见这样的激励是很有效果的。总之, 通过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当然, 探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 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不断进行完善, 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和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语教学科研论文 篇5

-------初中英语新课的导入法

导入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新的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使学生迅速作好听课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为进入新课创造有利条件。

一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中学生活泼好动,课堂前思绪是分散的,上课时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不能集中到新课来,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师一开始平铺直叙地讲课,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此时,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课,无凝会营造一种新的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迅速进入新的情景或意景之中,构成师生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

二 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形式多种多样,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直观(实物)导入法

实物比语言更形象、生动,也更具有说服力,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实物引出新课。比如初一年的英语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文具来教学bag、book、pen、pencil、ruler等单词,利用教室的实物教学classroom、desk、chair、door、window、floor、blackboard等单词。利用穿着打扮来教学clothes、coat、trousers、shirt、sweater、shoe等单词。利用人体的五官四肢来教学head、hair、nose、mouth、foot、arm等单词,利用自带或自制的图片来教学apple、pear、cup、orange、banana等单词。利用实物引出新课很有趣味性,学生掌握也比较快。

2、创设情景导入法

创设语言环境,运用情景来教学,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较浅显、易懂、易学、易说、易用。在教学“not so/as„as”的句式时,学生对than句子已有很深了解,我先请两位学生(一高一短或一胖一瘦)站起来说道:A is taller/fatter than B / B is shorter / thinner than A.而后又指着A和B说:“A isn’t as short / thin as B.”“B isn’t as tall / fat as A.”而后再利用衣服、头发、年龄相比,使用和教学这个句型。又如:为了创设情景,学会句型Is watching TV too much bad or good for your health?铃声过后,教师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吃面包,满脸痛苦的样子,走上讲台自言自语道:“Is eating too much bad or good for my health? I think it’s bad.”然后我提出了“What is good(bad)for your health?”四人一组的讨论开始了,很快答案产生了。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Keeping the classroom clean is good for your health.Watching TV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Playing games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study„„ 接着教师在动词下面划了线,问“为什么?”便会有学生回答,动词加了ing才能充当主语。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突破了难点。创造情景进行导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利用简笔画和图表导入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需要,画出适当的简笔画,以表达相应的内容。学生因喜欢简笔画而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领会老师所讲的内容。比如教公园的情景对话,可以在黑板上画公园的船、亭子、人物、动物,且配以相关的问话:What picture is it? Can you see any boats in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etc.教学人物、动物、工具、水果等都可用此方法。在讲到时态时,可利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达。

did

do

be going to do(will do)

past

now

future 利用这个时间线,学生就更能掌握时态间的对比。

4竞赛导入法

好胜是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以竞赛的方法设计新课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竞赛促思考。

我在教阅读课的时候,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而后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两人一组,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解答,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快,做得准确。在上复习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词汇归类比赛。实践证明,竞赛导入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形成互相竞争的好风气。

5、故事和歌曲导入法

教师有意,编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文,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兴趣,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了起来。在教The Lost Books这一文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I borrowed some books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but I lost them yesterday.I’m very sad.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这种引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英语歌来教学或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引用英语歌来教学数字,四季的名称,利用英语歌,也能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放松,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6、动作、表情导入法

在教人体器官、四肢、轻重、爱好和厌恶、体育运动、招呼他人、打的、问路、指路及比较级和最高级等时,某些动作可运用这种方法。如指着黑板介绍:“This is a blackboard.”既运用实物教学,又动用了手指。也可运用动作教时态,如叫学生擦玻璃,问:What is she doing? 自答:She is cleaning the window.让学生明白be doing结构。叫别学生回答问题,对全班说:He is answering my question.接着可问What are you doing? 让学生试着回答,I am doing „通过动作,配合教学,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印象,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7、复习导入法

在复习的基础上导入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借助现代电教设备,如录像、幻灯、收录机更方便了我们复习之后引入新课。例如我们可通过复习现在进行时来教学过去进行时,复习现在完成时来教学过去完成时,复习一般将来时教学过去将来时,这种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自然过渡,在教学中使用很广,很受欢迎。

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探索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 项目管理 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122-02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科研活动已在全国高校中展开,这对培养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的科研

高校教师通常被许多繁杂工作所困,有时想进行科研也是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把教师科研的一小部分任务拿出来,让学生参与完成,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锻炼,也是对高校教师科研的促进。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学了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常常无法真正理解其作用,有时也期望能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项目,来检验一下自己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把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更好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助力。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企业通常希望所招的人,一进来就能独当一面,因此大学生能在本科期间就能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或工程,无疑对就业有极大帮助。

二、大学生科研活动存在的冲突

(一)时间上的冲突

高校教师一般身兼多职,比如是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某几门课的任课教师,还要进行科研(开展科研项和写论文)。这样一来,教师便无暇来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

(二)观念上的冲突

教师通常认为自己应该处于教的地位,总是想把知识准备好等着学生来学,而学生也认为处于被教的地位,也总是希望直接从教师那学得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只要一套用,即起作用的理论或方法。

(三)期望的冲突

指导教师希望自己的科研成员是成熟而熟练的技术人员,能直接完成具体的事情。而学生的想法却只要进行一些程式化的操作就可以了。

三、大学生科研活动被不正常地演变成以下几个形式

(一)包办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做什么事情,仅仅是挂个名而已,而拿以前完成的项目,去应付学校的验收。

(二)放任型

科研项目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既无管理,也无科研上的指导,任其发展。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到验收时,学生草草了事。结果学生发现原来从事科研工作也不过如此,有大失所望的感觉。

(三)被动型

指导教师不断催促,学生才有所动作,学生每做完一步就停在原地,等着教师的下一步指令,或者干脆就不再想这事了,当指导教师又一次催促才又一次慢慢地进入角色。

四、解决思路

(一)整合学生管理工作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整合学生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考虑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之间的矛盾。 通常一个人同时完成两件事,不会做得很好,其原因在于一个人的思维难以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型下运行,也就是,一会做一下这个工作,当这个思维模型建立起来了,则会对其他思维模型造成冲击。所以,要尽可能地把学生管理工作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统一起来,也就是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密切,能相互促进。比如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数值模拟,而学生做车辆控制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向差距太大,它们在所使用的知识、技能和最终成果的运用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别,教师就无法给学生做具体的指导,学生最后的成果对教师的专业研究几乎无作用,其结果是费力而无果。如果能把学生的科研方向转变一下,变作车厢内部散热和通风问题的研究,由学生来进行实验,教师则进行理论分析,这样既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又使学生受益匪浅。如果能把两事件都上升到管理层面,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团队有效地合作,要让团队各成员能自由地交流并去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

(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已是市场经济的模式,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由于全国高校的扩招和高校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得学生开始认为,学校收钱来提供教育,来学校是花钱买教育,学生自身只要学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就可以了,因为碰到问题一套用即能解决。这一理念一旦进入大学生科研活动中,会使大学生科研几乎难以开展。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使这一理念进入大学生科研活动中,而不被单纯的金钱效益腐蚀。

笔者在参与多次学生科研项目后,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擅长交流,有些人则擅长动手,这些可能是天生的,很难由教师来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它。教师只能去发掘各种人才,并给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和一定的专业指导,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付光玺.大学生科研失信问题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88-91.

[2] 白文苑,张文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0,(4):99-102.

[3] 姚亦佳,李娆燕.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的借鉴[J].政策与管理,2002(5),40-42.

[4] 穆荣平,连燕华.重大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研究.科研管理,1978(34):50-68.

[5] 毕星,翟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初探 篇7

我国大学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科研档次、争取科研经费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一些地方性大学科研目的不明晰,偏重学术模式,片面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的档次,而缺乏对地方性大学科研特殊性的研究;另外对教师科研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长效机制,对成果的评价周期太短;三是科研评价标准存在问题。对科研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理性评价指导,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实效性和伦理性等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研究不够,所以主要是根据期刊的级别和项目的级别这些“流行”标准进行科研评价,而缺乏区分性、实质性评价。当然期刊的档次和项目的级别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科研水平,但作为大学科研管理人员自身必须有坚实的科研评价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对于每一项成果的鉴定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根有据”,不能盲目地追随外部的“权威性”或“流行性”评价标准。不同专业在成果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如果只注重短期成果,那么会对一些基础专业的发展造成极大伤害[1]。中国现行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和方法过于简单化,与科学活动及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实质相背离,因而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也使中国科学研究和成果评价工作陷入尴尬局面[2]。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对大学科研管理的价值基础、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论基础以及基本路径进行梳理,以提高大学科研管理的理性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大学科研评价的价值基础

科研的价值判断一般需要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着手。大学科研评价也必须明确这三方面的价值基础,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侧重。

1. 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主要看某一科学研究与邻近领域的相关程度,其对相邻科学的贡献率越大或启发性越大,并且被相关领域的人们所接受,那么其自身的科学价值越大。比方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诸如语言翻译等非数字领域。对其价值的判断不能仅仅取决于本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需要倾听来自其他领域专家的评价,要树立“大科学观”。有的研究的科学价值对其它领域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证实,谁也无法想到核磁共振的发现会成为生物化学分析的重要工具、无线电化学研究能导致核能研究、对特异粒子世界的了解会教我们更多物理学知识;再比方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行为科学,他们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看其科学价值很高,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但由于其实效性不明显,所以得到的公共认可程度和科研经费比较少。科学价值与其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

对科学价值的判断有“真”的标准,也有“善”的标准,或者说有内在标准,也有外在标准。比方社会急需临床医师,但很多有潜能的年轻人却选择了从事生物科学研究,攻读生物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接受政府和企业的科研资助,而不愿意选择医生职业。从社会标准看,并没有证据表明社会从生物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益处比从医疗服务中获得的益处大。但从人类长远利益和医学理念范式转换的视角看,预防保健和营养可能比治疗更有利于人类。科学家倾向于相信对科学的追求是社会最高的善,这也是科学人道主义的最高境界。另外,科学价值的内在评价标准还要考虑研究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在文献资料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人员的专业素质如何、是否能够胜任此研究,这是保证科学信度的基础。当一项研究完成后我们需要审察这项研究做得好不好?程序合理吗?方法恰当吗?结论可靠吗?研究属于成功的研究吗?总之,对科学价值的判断要将科学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结合起来理性地加以分析。

2. 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主要是看一种新的技术是否可以淘汰落后的技术,带来新的技术革新或革命。新技术革命往往会导致产业革命和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以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是分离的,现在二者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基础研究向技术转化更直接,周期越来越短。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自身的结合意识也在增强,基础研究的技术相关性也成为科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有的效果是立竿见影、有目共睹的;有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并且有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比方核能与人类的福祉密切相关,地壳中存在的镭和钍可以满足人类几百万年的能量需求,但其价值很难被公众认同;有的社会价值较难评判,比方载人航天探险的确能够提高国家声望,也能体现人类的科学精神,但其对宇航员的身体损害以及巨大的投资是否值得,这些问题都很难预测。科研的内在评价标准是看一项研究是否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外在的评价标准是看其实际的效果如何,不仅能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而且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同,比方提高了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改善了产品的质量,有益于健康,有益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3]。

目前,一些大学科研评价更多地关注了作为科研产出的科研成果的静态评价,而对科研过程、科研方法、科研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分析和判断。有时即使是关注了科研实效性,但也不够理性,比方是否基于工作过程对科研的方法、途径、选题、成本、效益进行实效性分析,或者全面论证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有机切合点是否最优,是否能够结合自身人力资源和地域环境、科研条件选择适切的路径和方法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近10年来科研的实践导向更加明显,强调作为实践者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知识分享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强调“地方性知识”和群众科研模式。托马斯.A.史蒂沃特强调组织中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现代知识生产的特点,即学者之间的合作趋势加强,以单个作者名誉发表的作品数量减少;其次是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4]。

三、大学科研评价的方法、评价模式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于大学科研评价的研究“一是基于对科技投资,科研投资及科技人才投资进行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包括同行评议、回溯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定量评估方法最重要的是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经济计量学这些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如财务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技术经济方法、层次分析法(ARP)、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效用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运筹学方法、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分析(DEA)等;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随着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日趋成熟,各种相应的计量指标和评价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价科学、评估国家的科技实力、评价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评价科研项目、评价科技人员的绩效[5]等。

国外在教育评价领域主要有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和应答模式[6],这些评价模式对大学科研评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CIPP模式是1966年由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来的,其主旨是为决策服务,为决策收集、组织、分析和报告有用的信息,使这些信息通过决策者的决策产生社会效用。CIPP模式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ion evaluation)组成。背景评价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对所选择项目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了解这些社会需要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本项目的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输入评价是对用以实现项目目标的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包括对所需的人、财、物等基本保障条件和具体策略、方法进行的比较、选优和优化组合等,最终确定最佳实施方案。过程评价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或终止已有方案。成果评价是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测量、解释和判断方案实施的成效,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测量和评价,为项目的后续申请和获得支持提供依据。

目标游离模式是由迈克尔.斯克里文(Michea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的。他认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收到与预定目标一致的预期效果外,还会出现一些“非预期效应”或“副效应”。为了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评价者不应事先了解项目目标和意图,而是根据自己的参与性观察和对实际效果的分析进行价值判断,而不是仅仅根据既定目标“对号入座”式地逐一对项目进行验收。这一模式与相对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情景因素的变化性和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自主生成性。

反对者模式是由欧文斯(T.Owens)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提出的。该模式采用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对项目方案和活动进行正反两方面优劣得失的揭示和评判。重视听取不同意见,目的是使评价更全面。这种模式在科研项目评估中演变成关注多方利益群体代表(诸如各领域专家代表、企业代表、政府官员、项目主管等)的立场、需求和价值观等,从多视角判断项目的价值,最终决定能否得到资助。

应答性评价由斯塔克(R.E.Stake)于1975年,该方法强调评价不能仅仅迎合小部分人的胃口,也不应该盲目相信外部权威和评价者的意见,而应该从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信息,了解多方需求,形成多元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应答性评价方法首先注重评价问题,然后制定评价计划。评价问题和计划的确定都建立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包括学生、家长、纳税人、方案发起人、方案执行人等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其次是收集资料,最后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要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这种方法对地方性大学科研管理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科研管理者要善于深入群众,倾听来自多方面的需求,了解实际的科研情形,根据群众需求调整科研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见表1)。

以上研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科研管理要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管理与培训,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研评价既要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又要重视多元性和包容性。大学科研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导向性和激励性,目的是更好地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关注科研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科研效能感、幸福感。科研管理者必须树立人本理念,努力为教师科研创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也为他们争取更多取得成果,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同时作为科研管理者自身必须提高政策的理性化水平,掌握科学的评价观和评价方法,做一名既专业化、理性化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科研管理专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制定一套有普适性和针对性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参照权威性的评价指标,结合对学校人、财、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具体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最优化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能够遵循全面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科研评价原则对科研实体、科研行为、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

总之,大学科研评价要提高科学性,重视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同时还要整合多方力量,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和价值观对科研的目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内外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促进科研主体能力的发展以及加深各界的理解与深度合作。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将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比较性评价、常模参照性和目标参照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水平。

四、非理性范式指导下的大学科研评价

1. 范式概论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含义有些接近,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而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集团。这个集团有着自己特定的规范和价值,有共同的目标,培养接班人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他们对专业的看法能够达到一致意见,从而使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和科学学科的“生产”。范式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或形而上学的思辨;二是社会范式,指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三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指一个成功的范例、一个解决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或模型,可以为某一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模型。这些共同信念、习惯和公认范例使科学共同体在采纳一般性假定时能达成某种默契,从而引导科学家去取得成就。科学范式的概念也用来泛指由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概念体系、主导性学术风气、学科文化、理论倾向和思维风格等,也可以被看成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的行动纲领。科学范式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将大批的拥护者吸引到科学共同体中来,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留下了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14]。库恩既承认范式和为学科划界,又强调不同范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视角的转换,它的贡献在于使我们对科学合理性的理解深深植根于历史和实践之中。20世纪后半叶,科学的合理性标准受到质疑,科学技术社会学以及科学实践哲学兴起,地方性知识受到重视,科学哲学开始了其实践转向。

2. 基于动机论研究科学研究的类型

从行为动机来看,科学研究大致包括四种类型:痴迷型、好奇型、表现型和蜜蜂型。科学共同体大致由这四种类型的科学家构成。痴迷型是指视科学如同宗教,具有一种狂热的献身精神。这类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往往是划时代的;好奇型是指人类对新奇的事物具有的一种探究天性,这种好奇心能够使人达到忘我境界。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是高级理性思维的初始状态。表现型的科学家希望在科学研究中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科学探索看成是一种智力游戏;蜜蜂型的科学家将科学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需要敬业、勤勉和埋头苦干,以取得相应回报。科学共同体成员多数将科学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为此,科学共同体必须有一套共同接受的信念和准备让学生去从事专业实践的那些教学知识,通过教育让学生接受共同的信念。这便是所谓的“常规科学”。

3. 科学哲学的范式讨论

科学哲学一般将科学范式的转换分为四种模式: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消解科学划界、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科学哲学中存在着理性与批判理性、理性与非理性范式之争。例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Popper)认为,知识不是任何信念,不是不变的观念,也不是实证的经验。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任何理论迟早要被反驳。知识的进步和增长依靠其被反驳或证伪。知识在被反驳的过程中产生出预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新知识、新问题。客观知识包括从没有人想过的问题和推论,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但总存在未被发现和没有预见到的问题。科学研究不是证实的过程而是证伪的过程,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而其“三个世界”中的“客观知识”则具有方法论意义和衍生功能[15]。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的多元方法论主张“怎么都行”。他指出只有采取开放的态度才能公平地对待各种传统、理论和文化,才有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学术民主的气氛,也才能促使理论不断增生。这种多元观反对“一致性”,提倡自由选择。只要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有利于理论的增生,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都可以使用。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理性,而是反对一致性和先入之见,反对科学沙文主义。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认为,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并且指出,不要急于淘汰一个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承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承认其进步性和革命性[16]。

4. 社会哲学的演进历史和科学家的角色

19世纪后期哲学的一个根本转向就是从逻辑推论转向经验事实。例如以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rice)、詹姆斯(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杜威认为实效主义是一种真正的实证主义,由于接受了从经验事实出发的基本主张,实证主义才在经验中发挥了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胡塞尔早期强调意识对经验现象的建构作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到了晚期也认识到追求真理的理论思维应当关注现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人们凭着对生活的直接感受,追求直接的生活利益,同时进行着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理解,建构着意义。海德格尔则把日常生活中的人看成是基本的存在,其表现形式又是在对话、交谈、沟通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从主体间关系中看到人生现实。

以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主张用日常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评判者,一个构造者、实践者,而且是一个受动者、被作用者、被评判者。在常人方法学那里,神一般的主体和自然一般的客体都在常人的生活世界中消失了。以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反对用纯粹的逻辑实证方法作为衡量科学合法性的标准,而重视对语言内在意义及具体语境的分析,把语言学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经验;哈贝马斯从意识形态批判展开对语言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建立了交往行动理论,研究以语言沟通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生活行动。

知识社会学则将知识和真理视为与特定文化和权力相关,知识是一种特定观点、范式、利益的表征。知识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级性等特征。柯诺·塞蒂纳(K.D.Knorr-Cetina)在《知识的生成》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构造出来的。知识是在特定范式、文化和时空中建构出来的;B.劳托和S.沃尔格发现,任何科学结论只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本质不是它的实证性和普遍有效性,它的形成和进化受个体性、地域性、研究条件、科学范式及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

知识政治学又进一步将知识与权力结合起来,福柯指出,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和知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不仅反映权力关系而且蕴含在权力之中[17]。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共同体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确定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禁止的,从而控制科学发展的方向、规模、利益及社会控制。他指出,从培养科学家的教育实践,到各种监视、规范化和为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及其可靠性提供了保障的限制形式,规训对于科学而言都是及其重要的[18];库恩和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决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政治和宣传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声望、权力、年龄和雄辩在相互竞争的理论和理论家之间的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劳丹认为,权力之所以能作为论辩、宣传、意识形态来运作,正是以我们的信念为中介的。“我们也许不得不修改或拒斥某些特定的知识或合理性模式,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区分以合理的(或科学的)方式获得的信念和那些实质上受权力、论战所影响的信念,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19]。“权力本质上是压制性的。权力运用惩罚和奖励来禁止、监督、约束和胁迫。“权力可以被用于反对那些倡导危险看法的人,或用来奖励那些思想上与当权者的利益或偏好紧密地保持一致的人。但它无法制造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知识……科学家在活动过程中运用权力,与其他机构中的活动没有两样。政治影响、职业发展、财政限制、法律禁止、意识形态的扭曲等问题也出现在科学中,科学毕竟不能完全摆脱世俗的考虑”[19]。

在后工业社会,主导社会的是科学家集团。但科学职业社团的官僚层化限制了科学创立初期的自由创造性和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美国哲学家胡克指出科学发展需要学术自由作为保障,它是指,在专业上够资格的人享有自由去探讨、发现、出版并教导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看到的真理。这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听任何权威指挥,除非该种限制及权威来自于运用理性的方法在那些专业学科中建立的或获得的真理或结论[19]。我们强调的学术自由不仅指摆脱什么的消极自由,而且力求在求真与求善、主体与客体、科学——技术——社会、理论与实践、专家与大众等对子中寻找一种平衡,是一种行动哲学导向的积极自由。

五、结语

通过对科研评价的价值基础、原则和方法以及多元理论的梳理,大学科研管理应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分类指导。在科研项目论证过程中应采取“大科学观”,吸纳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视角对科研选题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结构、专业化水平、胜任力以及研究条件和资料准备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各领域专家主要依据科学的内在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同时还需要吸纳企业主、政府官员等多元利益群体参与项目论证和成果验收,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使科研投入价值最大化。

摘要:大学科研评价要兼顾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理论基础包括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社会学等理论,关注科学的人类学意义及实践模式,尊重个体和群体的经验智慧以及科研的实效性。它的基本原则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大学科研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知识计量学的方法、知识地图分析法、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目标游离、反对者和应答式等项目评估模式等。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8

关键词:教育科研,大学英语教育,脱节,师生关系,人文关怀

目前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蓬勃发展与大学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之间的矛盾不仅令旁观者不解, 也令当事人———兼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大学英语教育者———感到尴尬。大学英语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讨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不足, 并提出改进办法。

1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的相关数据

以目前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知网平台的数据来分析, 运用跨库检索方法, 设定“自1979年至2011年”的数据范围,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笔者分别以“大学英语”为“主题”和“题名”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分别为57260篇、33372篇文章, 其中以“学生”为“主题”和“题名”的检索结果分别为37893篇、1261篇文章, 分别占66.17%、3.78%。从以上数据来看, 一方面, 在短短的33年间,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科研成绩斐然。另一方面, 如果可以说“题名”包含“学生”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了直接的研究, 那么我们可以说, 3.78%的微小比列体现出大学英语教育科研缺乏对学生的直接关注和研究。教育科研应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帮助十分有限,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实践之间出现严重脱节。

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师生关系, 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以下分别从四个角度探讨师生间的关系:

2.1 研究者的角度

刘美凤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了关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七种观点:“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说”、“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交往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说”和“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学生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等观点。[1]p7-9

2.2 教师的角度

有的教师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 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专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把师生关系与导游和游客、律师和当事人等之间的关系对应, 指出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并尽量使他们满意。有的教师从责任和义务关系出发, 认为教师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 决定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应担当的教书育人和传递人类文化的责任。也有教师从个体生存需求出发, 认为教师是来谋取饭碗的, 学生是来获取知识技能的, 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时, 也就意味着那一段师生关系的结束。

2.3 学生的角度

有的学生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汽车和指示牌的关系, 认为教师为学生指导正确的方向, 但方向盘却始终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有的学生将教师比作可以引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导航者。也有学生将老师比作父母, 因为教师拥有学生暂时没有掌握的知识和价值观, 而学生则要从教师那里汲取精华, 为自己所用;这种关系是只索取, 不回报的。还有学生将教师比作伴奏者, 认为舞台的中心应该属于学生。

2.4 医患关系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位老医生说:“在成为病人前, 我行医已有50年了, 直到那时才弄清楚医生和病人所想的并非同一件事, 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荷兰裔美国哲学家图姆斯对医生与患者关系的思考也为我们体认教师与学生关系带来更多启示。图姆斯认为, 疾病是医患之间“共有”的事实,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2]p17在医患关系中, 病患者 (主体) 鲜活、异常丰富的病患体验与医生 (客体) 通过逻辑实证及理性建构的对这类体验的科学说明之间存在着的根本性分歧, 两者之间存在一条巨大鸿沟, 它不仅带来医、患之间认识、情感、伦理判断及行为等方面的冲突, 也使得西方现代医学只配作为一堆“知识”、“信息”、“技术项目”, 而不能嵌入生命与情感世界。[3]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 我们发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条巨大鸿沟, 师生关系中客观而冷酷的分歧往往使教育教学难以取得令师生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3 大学英语教育的改进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 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大学英语教育的改进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离不开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的大学英语教育科研。

3.1 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科研当中

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科研上, 教师都难以摆脱“客体”的身份, 无法与有着鲜活学习体验的学生“主体”达成深层的联结。脱离学生学习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是有真正价值的教育科研;误读学生学习的教师, 更不可能作出优秀的教育科研成就来。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要服务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 就必须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研究对象, 动员和吸收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且研究课题应与教师所授课程相结合。这不仅能够使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英语学习, 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对教学科研的兴趣, 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足于英语教学, 而学生正是英语教学的受众, 学生的直接参与对科研项目的客观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有极大的提高作用。同时, 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有助于加强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师生近距离相处, 有利于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之外的内容, 如教师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原则等, 而教师则能了解在课堂上不易察觉到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3.2 教师自己重新当学生

既然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 就必须先清楚地了解学生。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教师看待学习与学生看待学习的根本区别。即使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查看学生档案、与学生座谈、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等, 也无法真正体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遭遇和情感。对学生最直接、最真实的了解与认识, 就是教师自己重新当学生, 再次体验学习, 这样才可以真正、切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会与感受。

理论上, 每个人, 包括教师, 都应该保持终身学习。大学自身的教育环境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学习空间。况且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 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使得远程学习变得便利。大学英语教师也有参加国内外一些教学或学术研讨会议和短期学习、培训等的机会。但笔者强调, 除了以上的各种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进取, 积极争取在国内外大学脱产学习的机会, 重新体验学习生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学识、给学生树立榜样, 还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学习, 从而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

3.3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的, 并为知识所引导。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用一颗心, 相互付出真诚和爱, 给英语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大学英语教师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 都能理解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与困难。面对学生, 尤其是面对对英语失去兴趣的学生、面对自卑、甚至憎恶英语学习的学生, 大学英语教师都应当用用心灵触动心灵, 以真诚和爱使学生走出困难、超越障碍, 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只是教师人生中的一小步, 但却是学生人生的一大步。良好的英语水平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将有力助推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2) :7-9.

[2]王一方.结识图姆斯——一位病中的女哲人与她的骇俗思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5 (12) :17.

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科研,教学相长

一、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

在高校里,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两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它也是高校改革与教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孰重孰轻, 两者之间真的是对立的吗?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的这种思潮中, 很多高校也都在积极地思考并进行着改革。但是, 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轰动性的事件值得反思: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讲师, 直到他2005年3月12日去世。但是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师,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充满激情的讲解让学生茅塞顿开。然而, 就是这样的老师至死也没有评上副教授, 究其原因, 晏老师或许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学中, 教学工作量非常大, 从而, 无暇顾及科学研究, 在科研方面没有什么成果———按照原有的上海交通大学执行的考核机制。

清华大学从1993年开始施行人事制度改革, 其中规定:助教、讲师、副教授等在规定的任期时间内, 如果他们的学术成果达不到或者不足以晋升上一级职称, 那么, 就应该自行离职。这就所谓的“非升即走”的高校人事制度。这种人事制度是从国外的tenure制度演变而来的。类似于这样的人事政策在中国其他高校也逐渐开始在实施了。比如, 南京理工大学对于新引进人才和教师制定了系列文件, 有《南京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南京理工大学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其中, 规定学校将不再聘用那些新进校助理教授, 如果他们在连续两个聘期内, 都没有能够晋升到更高一级的职务, 学校试图建立一种真正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这种机制也是一种“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

2014年4月, 清华大学外语系讲师方艳华被清华大学宣布不再续聘, 一石激起千层浪, 清华大学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清华毕业生的上百封共计10万余字的请愿书, 这些来信都表达了同一个呼声, 希望清华大学留住这位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异常优秀的、不可多得的、不可替代的优秀老师, 不要因为方艳华全身心投入教学, 而9年没有出科研成果, 导致没有能够得到职称上的晋升, 而因此错失良师。清华大学迫于各方压力, 对人事制度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由“非升即走”的模式改变为“非升即转”的模式了, 即如果教师没有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晋升上一级职称的时候, 可以由教师岗转聘到非教师岗, 如行政岗位上。不得不说, 清华大学的这种折中的办法可以解决一些老师转岗的工作机会问题。但实际上, 就算对于方艳华老师而言, 也是失败的举措。一个教学优秀、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从此不能上讲台上课,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解聘方艳华老师是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战线的损失, 那么转聘方艳华老师也是清华大学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对于方艳华老师而言, 如果是真正的喜欢教学, 我想她也应该离开清华大学, 而不必为了安求一份清华的工作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方艳华老师如果最后离开了清华大学, 面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自己的前景, 笔者认为也许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这里, 我们不禁要讲另一个故事, 它是关于阿西莫夫的故事。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医学专家。他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工作。同样, 在国外, 波士顿大学是非常重视科研的学校, 然而, 刚开始的阿西莫夫专注于教学, 教育了学生, 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 1958年, 阿西莫夫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解聘, 幸运的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通过投票反对了当时波士顿大学基辅。1979年, 阿西莫夫晋升为教授。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美国科普大师。

大学教育中, 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 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大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对于身处其中的大学领导、广大教师和广大学生而言, 都是什么重要的。大学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承、创新文化。因此, 教学是传承, 科研是创新。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教育管理层的学校领导, 在制定这个规则制度的时候, 必须考虑将两者融入其中, 不得重其一而废其他。那么, 同样作为教育的主体, 教师更应该将两者很好地兼顾, 即重视教育的同时, 也必须从事科研。教学是大学老师的使命, 是一种文化义务, 而将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和教育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更是大学老师的责任。大学教育与科研很好的结合是对大学老师一个基本的考核。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认认真真教学。可以说, 教师的科研成果的一种转换形式就是教学。如果一个教师只重视教学, 那么他只能传承知识文化, 不能创新。而一个大学教师如果只关心科研, 而不重视教学, 那么他的科研也将偏离实际。

因此, 大学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科研双管齐下, 教学相长。大学的这种绩效政策必须鼓励教师教学科研, 鼓励在教学中融入科研, 科研中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科研, 在科研中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问题的深挖, 重视探索式教学, 重视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发展, 在研究中融入科研, 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带入自己的研究课题, 培养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新型人才。为什么现在很多高校出现了所谓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呢?其实, 看似重科研轻教学, 其实质问题, 在于我们的管理和考核指标在科研这块比较明确, 比较容易量化。相反, 在教学方面, 怎么考核教学, 管理和考核的指标怎么量化, 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 从而, 导致了很多高校出现了看似重科研轻教育的局面。怎么评价教学质量,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学评教、督导评价的方式, 学评教就是学生对所在的课程任课老师进行评价, 填写满意度表格。督导采取听课的方式, 对每一个大学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教学质量量化的方法。

二、如果做到大学数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学相长

讨论数学教学的论文非常之多, 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 讨论大学教育教学与科研问题之间的关系和改革的论文也很多, 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大学数学教育, 在此, 浅谈一下教学和科研怎么进行结合, 做到教学相长。

1. 在数学教学本身的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重视对数学教学本身的改进和改革。数学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 与实际脱节严重。因此, 对大学数学教学, 我们应该积极思考, 转变这种局面。笔者在从事数学教学中, 尝试了一下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的讲解, 重视数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重视数学兴趣的培养, 将上述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而不是仅仅在第一次课, 讲绪论时阐述, 从而,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我们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查、考试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数学考试卷上加入了论述题, 简述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 对所学课程的感受, 浅谈所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怎么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所学课程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位置, 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2. 在数学教学中科研。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对所教授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仅仅对其发展历史, 对所产生的实际背景进行阐述, 更重要的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阅读, 了解这个知识和问题的发展现状;并且在教学中, 进行探讨式的教学。通过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而不仅仅满足于将现有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已。启发学生思考, 使得学生对所学问题不仅能得到知识, 而且也有了探索的欲望, 从而, 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研究课题。比如, 笔者在教学模糊数学中, 对于模糊数的讲解, 不仅仅讲解模糊数的现有定义, 而且反问现有的模糊数定义是否合适, 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从而, 在和学生的讨论中, 提炼了研究问题, 最后, 我们将这个问题形成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 让学生进行研究, 会取得了不错的研究的成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将自己的研究课题融入课堂教学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3. 在科研中教学。

笔者所在的学校, 积极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 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首先, 对数学专业学生施行了基础班、实验班教学。在教学中施行小班教学, 重视探索式的教学和学习, 对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名学术导师,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兴趣培养。这一个过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就开始, 一直贯穿整个大学数学教学。学术导师将所指导的本科生有针对性地带入自己的科学研究团队,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和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另外, 学院对一些特别优秀的本科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让学院有研究项目的老师带领这些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深入地进入了教师所在的科研研究课题中。通过对文献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大量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了其理论知识。同时, 也使得学生具备了进行科研研究的必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贾红艳.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99-100.

[2]邱东, 陈六新.关于大学数学课的教学和考试方法的一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11, (416) :117-118.

[3]李霞, 乔海英.大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5) :58-59.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10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使受教者的智识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1998年, 美国“博伊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该报告指出大学生态系统是指一种有效运作的整体的、有机的探索事物的智识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与以研究为中心互动不悖, 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研究活动之间互动、交流, 形成统一均衡的系统, 共同合作、探索和创造。[2]

在多年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确定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以营建和维护“大学科研生态环境”为志旨 (见图1) 。

以协调和规范作用于科研生态的各个要素为抓手, 平衡和聚力各种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生态要素, 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大学科研生态环境, 以期达到环境育人、氛围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多年的实践显示, 营建“大学科研生态环境”有利于师生、生生、教研、学研等要素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换,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和促进集体智识能力, 更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和训练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型平衡状态, 充分彰显了“大学科研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大学科研生态环境的建立与运行机制

1. 注重科研愿景宣讲, 以明确的方向凝聚人。

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首推科研愿景的建立, 以明确的人生成长方向凝聚大学新生, 营造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培养大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 使他们从大学伊始就走到投身科研、努力创新的成长道路上去。

为此每年开学后, 学院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向大一新生展示科研愿景, 使学生从进入校园即感受到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具体有效的措施有:第一, 聘请院士、专家为新生做口述史的演讲, 结合顶级专家的自身成长经历, 生动形象地阐释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收获。使大学生在学习科研的起点就感受到来自一线专家学者的传、帮、带, 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标杆。第二, 邀请优秀硕博士回到学院向师弟师妹们畅谈自己的大学科研生活, 年龄相仿的同时代大学生具有相同的思想和兴趣, 他们的现身说法蕴含着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第三, 举办一系列的有助于展示科研愿景的活动, 比如往届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展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深度观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国家近年来重大科研成果的述评会等等。

实践证明学院创建的一系列的大学新生“科研愿景教育课堂”对建立大学科研生态环境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使大学生能深入了解感受科研生活, 也能最大程度地聚集立志科研、勇于创新的优秀学生。

2. 定期召开开放式Freshman seminar, 以浓厚的科研氛围涵养人。

1959年, 哈佛大学为了提高大学新生教育的学术性, 开始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3]2003年秋, 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首次推出“新生研讨课” (Freshman Seminar) 。[4]国内外的相关实践经验证明新生研讨课在培训大学新生, 扭转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的应试倾向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它能够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科研环境, 并能很有效地将大学课堂从教师为主体的现状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科研为主体的新型课堂。[5]

有鉴于此, 学院领导非常关注新生研讨课的建设, 并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基础上对新生研讨课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保留了专家坐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成功经验, 增设了开放性、全时空、全员性等要素。“开放性”就是并不固定班级人数, 任何对研讨课题感兴趣的学生都可参加, 研讨课课题每周一在新生研讨课门户网站公布, 并提供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论文, 学生自主下载研读, 对课题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广泛收集资料, 实验考察形成自己的观点, 每周五下午的新生研讨课上除了专家进行讲解评论, 还会甄选优秀学生宣读其研究成果, 然后再由到会学生进行自由式发言辩论。“全时空”是指研讨课不仅局限于课堂本身, 从课题公布起学生就可在门户网站上提交论点, 研讨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堂结束后学生也可在门户网站继续阐述自己的论点, 有了新证据、新观点也可随时共享。论点分歧较大的学生也可在课堂以外自主形成新的讨论小组延伸探讨。这样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研讨使课题的探讨延伸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时空。“全员性”是指不限定班级人员, 研讨课面向全体的学生, 学习优秀兴趣浓烈的学生可以成为新生研讨课的核心成员, 能力一般只希望了解的学生也可作为新生研讨课的观摩成员, 他们并不一定要形成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需要沉浸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就可。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思想是活跃的, 科研的热情是高涨的, 但是科研的素养却是欠缺的, 开设大量的开放的面向全员的新生研讨课, 学生在谈论激辩、争论磨合中训练自己的科研素养, 有助于其实现人生的蜕化, 达成高效快速成长。同时也为学院“大学科研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形成了有源活水蓬勃生机的科研生态池。

3. 加强课题梯队建设, 以科研共同体锻炼人。

大学的教育既要强调关注面向全体成员, 不能忽视了教育中的大多数, 使最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得到科研环境的熏陶教育, 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忽视对优秀人才的针对性选拔和助力, 从而延缓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了涌现更多的素质过硬, 能力超前的创新人才, 使科研发展后继有人, 学院极其重视科研梯队的建设, 形成了以课题为中心的各级各层次的科研团队, 并在资源、经费、人力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性支撑。

第一, 重视科研课题的孕育过程。一个有创新价值的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团聚优秀的人才, 同时也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经常会产生很好的创新创业的点子, 可是如何由一个想法孕育成可供实施的研究课题以及对课题成果的预估和课题实施困难的预判就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前瞻性的考量。学院常设课题立项专家团, 借鉴专业杂志的审稿人制度, 不间断地对学生随时提交的课题idea进行审核指导, 确保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得到专家学者的呵护和培育, 不因为时间流逝而渐渐淡忘流失。

第二, 积极鼓励和指导各级课题的申报工作。每年开学伊始, 学院都会编制《课题申报时序表》, 按时序列出各级课题的申报时间和要求, 并配发往年申报成功的课题目录, 形成课题申报的舆论态势。学院层面也会召开多次的课题立项谈论交流会, 采取多种方式预审、润色、修改大学生提交的课题, 助力学生的科研课题申报, 增加课题申报成功的概率。

第三, 协调资金、仪器、空间等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学院不仅要求各个教学实验室在完成实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 而且还出面协调各个科研实验室, 在科研间隙方便学生预约使用教学实验室不具有的仪器设备, 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动手实验。并且每年从教学经费中调拨相当经费依据实报实销的原则购置实验的耗材, 提供给实验学生, 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实践自己的课题。

在全院上下多年来的努力和赞襄下, 每年获得各级立项的大学生双创项目数量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序运转的科研梯队, 使大批有求索志向、有科研潜质的同学更多地投入学术活动中, 在团队的带领和熏染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严谨的科研能力, 锻炼了精深的学术思维, 夯实了未来的“学术大师”成长基础。科研梯队也成为学院“大学科研生态环境”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价值高地, 是学院实施“生态育人”的教育理念最集中的体现点。

4. 引进容错机制, 以成果奖励机制激励人。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虽然可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很多。结合多年的学生双创课题、SAT课题验收结果的分析来看, 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申请课题的学生基本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群体, 学生的覆盖面不广, 达不到大学本科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第二, 很多课题都是教师所申请课题的子课题, 项目的idea基本是教师指定, 来源于学生原创的成果较少, 容易使学生成为实验的操作工, 对其创新能力的激发深度不够。

针对这一现象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很多没有申请课题的学生并非是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 只是不够自信, 害怕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实验失败, 所以不敢主动申请。导致他们失去了高强度训练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渐渐地泯灭了产生独创思路的热情。如何调动最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不怕失败, 而且有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有力支撑, 就是实践全员教育理念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运作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要具有相当的容错机制, 否则就很难长期存在下去。梅森校长曾经指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 一个大三的学生可以从事在凯尔特语或在微积分的变分学中的研究。我非常清楚他们做不了。但却知道让他加入一个研究小组做点实事有多么重要。”[6]因此学院认为要建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学科研生态环境”就必须能够最大程度地容忍学生的不成功、失败甚至半途而废。因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多出成果, 而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培养学生, 只要学生能在实验失利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总结就不失为一例成功的教育过程。因此学院增设了科研预实验环节, 让任何有想法的学生在排除了安全性、科学性错误之后, 均能申请在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方案, 学院提供必要的耗材经费。最后将其中实践成熟的方案升格成双创课题或SAT课题, 确保了课题设立的质量。

另外学院改革了课题项目的考核办法, 由原来申请高门槛、验收走过场的现状, 改变为申请低门槛, 结题严把关。成果优秀的项目给予证书奖励并可替代毕业论文设计, 成果一般的项目给予一定学分认可, 成果可疑的由专家组投票决定是否撤销其立项。指导教师也采取回溯性考核, 指导学生顺利结题的承认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 对项目撤销的不再认可或减半认可其工作量。从而从制度上杜绝了粗制滥造项目的产生, 维护了教研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转。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营建秩序优良的“大学科研生态环境”, 打破大学垂直型学术组织结构, 建构以生态多维的扁平生态结构, 推动更有深度、更精细的指导和培养, 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术追随者, 实践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教育引导, 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为导向, 以学生受益为检验,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一扫大学教育中弥漫的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功利诉求, 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彰显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结合多年的本科教改实践, 论述了营建“大学科研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涵养人才的作用, 突出了团队育人、氛围育人的先进教育理念。着重从注重科研愿景教育、召开Freshman seminar、加强课题梯队建设、改善目标考评制度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科研生态”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研生态,教育品质,环境育人,建立与运行机制,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卢君臻.教育生态环境简论[J].临沂师专学报, 1998, (02) :63-65.

[2]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王辉, 潘敏.新生研讨课发展历程及中美新生研讨课类型划分[J].教学研究, 2013, (06) :57-60.

[4]汪劲松, 张文雪, 汪蕙, 张佐, 宗俊峰.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04) :1-4.

[5]张文雪, 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S1) :139-143.

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78-4

Abstra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English teacher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who arent willing to conduct teaching research or not good at i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some English teacher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enan. It explores the possible reas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and also puts forwards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Key words: English teacher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research situation, reasons, solutions

1. 引言

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不愿搞科研、不会搞科研。正如王宗炎教授所言“某些教师以教学为主,捎带着弄点科研;或者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由于申请提职,不得不找一块敲门砖。对多数人来说,科研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情,自己是‘槛外人。”“只有少数教师认真做教学工作,大力搞科研。”(转引自徐珺,2003:4)因此,笔者对河南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探究了相关原因。

2. 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2.1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被调查的106名高职英语教师三年来的科研成果以及他们对科研的认识、进行科研的方法、科研的目的、科研困难、科研的时间等,弄清目前高职英语教师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这次调查分析能为其今后的科研及管理者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访谈的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英语教师,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全体英语教师及部分学校的科研处领导。

2.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出并收回科研情况调查表9份(每份表可填14人,调查内容均为选择项)、科研成果调查表9份(每份表可填14人,调查内容均为填写项)。此次调查中106名教师填写的问卷完整、有效,当面或电话访谈英语教师38人、科研处领导3人。

2.4 调查结果分析

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调查如下:

从调查和访谈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高职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论文发表的数量上看,平均每人每年不足1篇;已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26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只有11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37%;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高职英语教师的专著、译著数量极少。从论文发表的多少与刊物级别高低、获奖等级看,发表论文和获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译著则更应有所突破。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被调查的106名高职英语教师中,没有一人具有英语硕士学历,只有25名属于副高级职称,这就意味着科研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访谈的38名教师中,在被问及对科研的认识时,有16人认为科研无关紧要,7人认为科研毫有意义。至于科研的目的,答案非常统一,都是为了评职称。而科研的方法,做过科研的教师回答是先看别人的文章,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多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部分教师则直接回答“东拼西凑”。科研困难主要表现在:缺乏组织、信息不畅、经验不足、知识面窄、发表困难、经费短缺、时间难找等。调查显示,能够主动以教学为目的搞科研或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7.3%,这说明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科研是被动式、任务式的,还没有真正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总体科研能力不强;从每周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来看,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质量、增加科研效益是高职英语教师今后应该追求的目标。

3. 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英语教师的总体科研状况不容乐观,虽有部分教师把教学与科研较好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成果,但从高职英语教师的总体科研状况看,多数人还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学术水平不高,这无疑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极大地制约着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科研现状的原因复杂,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3.1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高职英语教师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而语言理论知识贫乏,对国内外最新的语言教学研究成果了解不多。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与科研相关的学科理论积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涉猎不多。平时因事繁暇少而不太注意博览群书,不太重视加强人文素养。

3.2 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以来普遍重教轻研”(夏纪梅,2002:37),许多高职英语教师对科研缺乏足够认识。从调查和访谈得知,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不愿搞科研,甚至患有科研恐惧症,搞科研的目的是为提职晋级所迫,以提高教学质量、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去搞科研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还有人认为科研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很多教师把科研看作是泡图书馆、资料室,阅读繁杂的学术著作和国内外专业期刊;不愿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根本不愿牺牲节假日去搞调查研究、设计表格、处理复杂的数据;更不愿花钱去买书、订杂志来搞科研。

3.3 科研方法欠缺

从这次访谈得知,绝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是本科毕业,很少硕士研究生。在学生时代,他们对必要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关注不多,也没有受过科研方面的专门训练。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他们对科研的意义认识不够,也没有认真钻研有关的科研理论著作,忽略了科研方法的学习,因此对科研工作无从下手。另外,被调查的绝大多数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评职称,这难免会造成急功近利的情况,很少有人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写论文大多是闭门造车。结果是文章是写了,职称评了,教学水平并没有多大提高,“使科研与教学成为‘两张皮”(徐珺,2003:4),科研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这说明科研方法存在严重问题。

3.4 科研时间少

据了解,高职英语教师的周工作量平均都在16—24课时之间,这使教师疲于奔命,应付教学工作已感不堪重负,再加上其他临时性任务,剩下的自由支配时间已少得可怜,很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至于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教改方案并认真实施,最后将经验总结升华成理论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更显得力不从心。

3.5 科研环境欠佳

科研环境欠佳是指:一是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不够,缺乏精神和物质支持;二是缺少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许多高职英语教师没有自己具体的研究方向,个别教师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所探索,但科研工作纯属个人行为,缺乏以院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的横向协调组织,缺乏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合作科研及成果推广;三是获得最新信息的渠道不畅,与著名高校的直接联系极少,无法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四是图书资料匮乏,设备陈旧,科研条件差。

3.6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

时下,各地人士、教育部门评定教师职称的主要标准是看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几本书籍、文章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至于文章的质量如何、是否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甚至对于文章作者的真实身份都缺乏有效的评价措施。难怪一些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面临的境地如此尴尬:尽管他们的教学方法得到大多数师生的认可,但由于他们的看法得不到编辑的青睐,其科研成果往往无法发表,因此评不了职称,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就是最好的例证。

另外,除了晋升职称与科研成果挂钩之外,很多学校在外出进修、年终考核等方面没有将科研成果考虑进去,更没有给予任何物质奖励。

4. 几点对策

针对造成高职英语教师目前科研状况的原因,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对策供管理部门和老师们参考。

4.1 创造科研条件

院系宜尽力为英语教师创造重新学习的机会,包括考硕读博、在职进修、脱产进修,也可几校联合请专家开办一些强化辅导培训班,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位层次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尽快使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和跨学科知识结构充实完善。此外,应支持英语教师多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尽量多为他们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还可派他们到兄弟院校调研、听课,拜会一些专家学者,聆听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指导等。

学校还应努力向科研倾斜,创造条件为高职英语教师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困难,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

4.2 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育科学发展到今天,科研课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研究一个课题常常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因此,院系应有全盘计划,在高职英语教师中培养出若干学术带头人,由他们带动其他英语教师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发挥其示范性作用,使大家集体合作、共同攻关、形成合力,从而在科研上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

在集体合作的科研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要从事业、大局出发,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优势互补、默契配合,为完成集体科研项目作出应有的贡献。

4.3 科学评价科研 促进教研整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衡量科研工作的优劣是根据发表文章的多寡和所发刊物是否核心。然而,有些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对于教学和科研并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没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的科研成果不应评为优秀;相反,围绕所教课程开展的科研,只要对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益,即使并没有公开发表,只在本校或本系统交流,也应该给予奖励。根据高职英语教师工作量大、优秀英语教师缺乏的现实,学校宜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并将科研与评优、提职、出外进修等挂钩,调动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

“要有效消除‘教-研对立,鼓励‘教-研融合,将研究性理念引入教学中去,以研促教,寓教于研,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加快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曹德明,2007:4)

4.4 强化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

高职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教学又为科研提供了“试验田”。二者“彼此辉映,相辅相成,教学因科研而精彩,科研因教学而生辉!”(毛荣贵,2004:22)

如果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是为评职称,难免会有一些教师因为课时多、发表难等原因而放弃科研,宁愿做晏才宏式的教师;也会有许多教师想方设法东掠西抄,将时间花在能让自己名利双收的科研上,而不愿把心思放在教学上。

4.5 培养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

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坚持正确的学风是最起码的要求。要开拓进取,不能因循守旧;要立足国情,不能照抄照搬;要尊重事实,不能随心所欲;要深入本质,不能停留表面;要占有资料,不能凭空想象;要潜心研究,不能心浮气躁;要甘于寂莫,不能追名逐利;要精益求精,不能粗制滥造。”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领域探索的研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具有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

4.6 提高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必须依靠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主要是通过施教主体进行的,这就要提高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徐珺,2003:4)

在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欠佳的情况下,高职英语教师要有专业和生存危机感,反思自己的知识缺欠,想方设法弥补;围绕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大趋势重新设计自己,整合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多读书和坚持不懈地搞科研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5. 结语

范存忠先生曾经指出:“教学和科研是一种工作的两个方面,原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教学能够指出科研的方向,显示科研的作用。”(转引自束定芳,2004:309)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科研意识,培养科研精神,从课堂教学入手,注意观察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从经验型“教书匠” 转变成科研学者型大学英语教师。这样的英语教师才能综合素质过硬、具有全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调查局限于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因此反映的只是本地的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及笔者分析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曹德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 外国语,2007(4):4.

毛荣贵. 英语人生[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2.

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309.

夏纪梅. 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 外语界,2002(5):37.

大学英语科研论文 篇12

笔者以为, 这种认识片面且不正确。科学研究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 也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因为通过参加课外科学研究, 你会知道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 今后自己应该着重去补充哪些有用的知识。在这种“学以致用”与“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科研”的良性互动中, 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书本知识, 还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说,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 才是真正合格的人才, 才能真正对社会有用。

那么, 在校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 不妨做到“五字当头”。

一是“敢字当头”。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山西农民王衡只有小学文化, 却在一无资金、二无专业技术、三无实验室的条件下, 经过2000多次试验, 研制成功一种新型高效防水材料, 并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衡的事迹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在校大学生应克服一切怕字, 要敢于实践, 敢于尝试,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敢于挑战书本上已有的定论。

二是“思字当头”。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 人有三个大脑———天生一个大脑, 从书本得来一个大脑, 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来一个大脑。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不但要学会观察, 学会分析, 还要善于创造性地思考, 在积极思考中做到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并最终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是“恒字当头”。科学研究是艰苦的, 要想取得成果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在校大学生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恒心, 要有“先坐冷板凳再坐金板凳”的吃苦精神, 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一经确定, 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四是“践字当头”。周恩来说过:“坐着言莫如起来行。”宋代诗人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外研究中, 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大胆尝试, 勤于动手, 争取在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五是“小字当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幽默地说:“大学生的研究应注意选择小课题, 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大;而选择大课题,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 从研究小课题入手,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探索科研规律, 另一方面也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增加从事科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上一篇:差错分析下一篇:国际化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