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专业建设

2024-09-23

国际化专业建设(通用12篇)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1

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近年来,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 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由此可见,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食品工业以超过15%的年均增速高速发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立足本土, 又要放眼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浙江工商大学 (浙商大) 一直是国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8年以前设有全国唯一的“食品卫生与检验”专业,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此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 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了只有着眼于全球食品产业与市场的变化, 才能适应快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 近10年来, 结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和缺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分为制度、理论和行动等三个层面,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制度层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一直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创新, 为教育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在理论层面, 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行动方面,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 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国际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何把专业建设国际化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享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价值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已经迫在眉睫。

二、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与目标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促使我们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化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商科氛围背景下, 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 构建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们创新与实践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工商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鉴于此,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论与目标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原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上努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浙商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的措施

1.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照“培养骨干、吸纳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建设方针, 坚持培养和引时并举, 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授课以外, 还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外籍专业教师直接授课, 实施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在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授课过程中, 通过在课程设计、讲授、辅导、评测和反馈等全环节的参与, 不仅拓展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了解到本学科、本专业的世界发展前沿知识, 在国内就可以真正体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模式。这一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 超过95%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建设, 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国际化的价值观。

2.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专业的设置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大商科的背景和平台支撑, 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理念探索与实施。以精品课程构建为例, 我们从优化核心专业课程模块, 将食品类课程系统重整, 结合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征, 对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形成了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等特色专业课程, 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2010年食品感官科学课程组的负责人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 课程的教学软件也获得了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二等奖。

3. 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拓展。

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心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成为及其迫切的任务, 因此, 需要充分利用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环境。近年来, 我们除了提升专业教材等传统优质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外, 还积极拓展更加贴近学生的国际化教学资源, 构建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此外, 2003年和2007年两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 直接面向社会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资源, 2010年超星学术视频也走进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课堂。这些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方式和方法, 充分发挥了国际化背景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优势,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 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演绎性的, 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加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和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 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方法与方式国际化建设过程中, 围绕专业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 结合主流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多元化进行发展。如专业主干课程《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就融合了国际上公认的案例教学与系统化理论讲授, 通过对全球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入, 形成了以食品卫生学核心概念、问题为背景的课程结构体系, 通过对安全案例的探讨和分析,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实践证明, 通过案例式教学,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因,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点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化食品安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学习的热情, 牢固专业化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32-33.

[2]孙满吉.探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4) :71-72.

[3]张敏, 肖新生, 夏岩石, 董家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1) :34-38.

[4]辛志宏, 史秋峰, 胡秋辉, 陆兆新.“技术管理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及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6) :25-28.

[5]王彦波, 傅玲琳, 韩剑众.新形势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5) :243-244.

[6]张立钢, 陈志红, 姜云庆, 赵玉红.食品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82-84.

[7]傅玲琳, 王彦波, 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 2011, (10) :59-60.------------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2

摘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已有100多年。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国际化有助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产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我们一定要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争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和国际工程建设中的话语权,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国际化和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充分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与历史任务

19,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成立。该联合会制定了许多建设项目管理规范与合同文本,为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普遍承认和广泛采用。在长期的国际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实施中,这些建设规范、施工标准、图形表达、管理文件等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都面临十分繁重的重建任务。现实需要带来了大量国际建筑项目承包合同,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很大,计划草率、设计缺陷和管理失误有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各国都非常需要一套通用的建设标准、施工规范和管理文件,作为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依据。这套国际标准可以确保在正常情况下工程质量和项目目标的实现[1]。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总的方法是:在图纸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图纸,依次开展招标、承包、咨询、监理等工作,最后以国际认可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在项目运作中,以契约、规范、图纸、合同的形式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项目目标主要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投资目标。为了达到这三大目标,必须对雇主﹙或业主﹚、承包人﹙或承包商﹚、监理人﹙或咨询工程师﹚、争端裁决委员会﹙DisputeAdjudicationBoard,缩写为DAB﹚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们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承担各自应承担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总之,只有实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按照设计图纸、质量标准正常建设,顺利竣工。

二、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公司和技术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国外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样,许多外国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承包工程项目。现在,国内的一些国际工程项目﹙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外资企业参与的工程项目﹙如郑州航空港、自由贸易区等﹚,以及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如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都采用国际标准、国际规范,按照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惯例进行工程管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缺乏国际工程常识,对一些标准、规范、合同条件等理解不透彻,所以在国际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实践中常犯一些错误,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2]。1981年,我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后,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水利部出台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建〔1995〕128号﹚第四章提出:推行“三项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改革,工程承建和监理制度全面开展[3]。,建筑行业的“事业向企业体制过渡”工作基本完成。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4],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建筑市场管理的“三项制度”。从此以后,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全部或部分采用国际通行的建筑标准、施工规范、图示表达方法来设计施工,根据FIDIC合同条款、图纸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项目管理,全面与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接轨。项目建设中“三项制度”的实施,在确保工期、提高质量、控制投资和按计划完成建设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国际化发展。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和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强劲,以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142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的6年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平均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平均同比增长8.90%,其增长速度接近两位数。1—2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25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折合19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新签合同额19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折合30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3%﹚[6]。20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亚投行﹙AIIB﹚的任务主要是服务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多数投向了建筑、水利、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缩写为OBOR﹚[7]。“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对与“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服务外包合同,其金额达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8]。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加快了中国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国际化的步伐。另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用语言铺路,在中国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国际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在146个国家﹙地区﹚设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9]。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通过开展商务汉语、职业汉语、工程汉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服务当地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

国际项目特别是大型、巨型工程项目,其具体实施受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影响很大。项目外部的政治、经济、市场环境具有多变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许多大型项目本身跨行业、跨专业,实施时间较长;项目建设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10]。就是说,项目实施有许多风险,有些风险是可预见的,而有些风险是无法预见的。风险结构、风险计量、风险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对项目中的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进行划分,对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费用进行计算,采取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措施,对项目实施科学管理[11]。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和工程师不仅掌握工程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的能力,而且掌握世界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工程招标投标、项目承包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工科院校开设了国际项目实施课程。21世纪初,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有关国际工程项目设计、招投标、承包、管理和监理的专业课程。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抓紧培养国际建设项目实施方面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同时,有关部门组织撰写和出版了中国工程项目国际化战略丛书,包括《国际项目实施方略》《国际工程项目试验检测标准指南》《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知识200问》《国际工程常用学科英汉词典》《国际工程项目英汉图集》等,为国际项目实施与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结束语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3

[关键词]国际化 联合培养IEEE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1-02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大方向。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确定为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选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地推动国际化就成为各大高校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本文结合所在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教育建设模式,探讨并总结了学院在基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这一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及表现出的突出特色。

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发挥学科优势,集中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学术科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突出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强了服务于学生培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教育特色,也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一、 建设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

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设置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以一比一配套的模式,启动18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16门研究生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开出了6门研究生双语课程和18门本科生双语课程,形成了系列化的优秀原版教材、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以及课程网站等双语教学资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以及本科生课程。共引进全英文课程8门。如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美国Stanford大学施敏教授来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微电子器件”课程,学生不仅来自本校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学生受益面广,在国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竞聘知名学者及优秀师资。2008年至2012年5月,学院共聘任49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来源覆盖了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了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视野。

此外,对于出国访学的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访学期间,要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一门全英语或双语课程。2008年以来,共带回26门国际化课程。

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为外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英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关系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外大学与我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创新合作形式,增加合作伙伴,扩展合作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的一流大学合作。截止到2013年5月,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12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项目涉及本科生2+2,3+1,3+2,2+3联合培养以及研究生1+1联合培养等多个类型共15个项目。另外,还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至2012年,学院共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上述项目。

走出去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需求,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也大力推动了学院国际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建立试点班, 积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2009年成立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至今已有2009~2013共四个国际班。试点班同时接纳以英语为母语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国际交流学生,采取小班授课,也允许学院其他班级学生选修试点班课程,以充分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针对国际班制定了160学分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45学分,学科门类教育105分和自主教育10学分,为了突出国际化培养模式,在基础课方面,学校统筹推进全校性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各学院国际班资源共享;专业课方面,学院继续采取教学立项、奖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工作,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英语教学班,稳定双语、英语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

国际班成立后,学院也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特别是引进已建立联合培养协议大学的在职教授进行授课,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联合项目的热情。以2010届国际班为例,全班共30名同学,全班同学有24名同学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或国际交流项目,比例高达80%。2011年,学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国际交流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院文件,对国际班同学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派、学籍管理、课程制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向参与国际交流的本科生工作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建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不仅建设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名牌专业、品牌专业,并将其建设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专业,在摸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人才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巩固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成果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2011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

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 Equivalency 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 Credentials 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EAC)负责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在研究国际IEEE专业评估的政策和体制、规范和标准、程序和过程等基础上,学院对接国际IEEE专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英文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下属的IEEE工程协会委派Rod Harker先生来我校实地进行了国际IEEE专业认证现场评估。在汇总各方面情况后,Rod Harker先生对我校“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的管理机制、实验室设备、教职工工作态度、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专业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要求。

五、结论

学院基于优势学科领域建设,面向国际化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等工作,利用本文所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多维的、立体的、一体化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

[2]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3]邵小桃,戴胜华,刘颖,陈后金.积极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推进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责任编辑:雷艳]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很多, 但最重要的内容还是课程的国际化。邦德 (S.Bond) 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时认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接近20个, 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本文主要讨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及优缺点

1.1 聘请外教授课的形式

聘请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教, 使用国外原版教材, 采取国外高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简单、粗暴”。“简单”是它的优点, 即实施起来相对简单, 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外教即可, 无需积累, 无需底蕴。“粗暴”是它的缺点, 即虽然可以很快开展, 在表面上看起来实施了国际化, 但这并不具备传承性, 很难让这门课程延续下去, 因为一旦教授此门课程的外教离开, 也就带走了这门专业课程国际化成果的主要内容。

1.2 由中国教师用英文或者中英双语授课的形式

由国内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参照国外的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具有传承性, 而且授课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 因为授课教师是中国人, 其流动性很低;缺点是很难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 现实中的情况是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 懂专业的老师则不会英语, 或者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够用英语授课。而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很难有出国学习的机会, 即使能够勉强讲授这类课程, 也是“形而上学”, 很难体现国际化课程的精华。

1.3 使用国外网络课程的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高校和部分其他国家的高校开发了一个国际联合项目, 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免费提供网络课程。国内高校可以直接把这些资源用作课堂教学资源。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让国内高校的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这些“原汁原味”的课程, 可以领略世界名师的风采。但是这种形式也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 (1) 很多课程内容不是最新的, 录制时间相对久远。国内网易的网络公开课算是比较成果的, 但是在网易公开课的资源库里有很多七八年前的课程。 (2) 国内高校买不到与课程匹配的课本。通常情况下所有网络课程都有与之配套的课本, 但是网络课程里一般不会明确指出使用哪本教材, 而且即使知道是哪本教材, 这些教材也很难买到, 没有课本就导致借助网络课程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很难实施。 (3) 不能进行答疑和讨论。一般情况下课程会开展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需要答疑, 这些都需要在线完成, 但是网络课程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1.4 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求学, 而且国内的“1+3”、“2+2”、“1+2+1”等双校园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一年或者两到三年的时间到国外高校学习, 这实际也是一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享受国际化课程, 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与国外课程没有太大差别;缺点是对学生的英语要求比较高,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太低, 会跟不上国外高校的授课进度。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 其生均拨款远远低于部署高校。这类高校建校时间短, 学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建设发展, 用“百废待兴”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 所以这些院校能够用于支持国际化办学的经费很少, 而且国际化办学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因此能够用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这些院校基本上不可能投入很多经费支持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不足会导致这类课程不被重视, 没有教师愿意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2.2 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不高, 能够提供给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低, 科研条件也教差, 所以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加入, 更难吸引有海外经历优秀教师的加入。这就导致这类学校能够开展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极其匮乏, 大部分学校基本没有能够开展这类教学的教师。一些学校即使勉强开展了这类课程的教学, 授课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这些教师要么来自外语学院, 作为外语教师他们只懂英语不懂专业, 要么是各学院的专业教师, 他们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 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 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 教材的建设非常落后。一般情况下课程需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但是这类教材国内很难买到, 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一些评价高、质量好、知名学者编著的教材单价高达两千多元人民币, 这就使得使用这类教材具有很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 国内授课教师会到淘宝上购买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的PDF文件, 然后根据需要打印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使用,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材费用, 但是教材选择的范围就限定在能够购买到的数量不多的教材上。而且国内教师对国外同一课程教材的优劣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 也不可能把市面上所有的教材都买回来进行比较。

3 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3.1 思想上重视, 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投入

高校领导要重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 要意识到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 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进行国际化将来会被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淘汰。学校领导要站在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问题。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 但如果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 那么学校投入到这一方面的经费也会增加, 因为学校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经费的投入比例。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 才会在经费上有更多的投入。

3.2 做好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长远规划

专业课程国际化涉及到很多方面, 而且建设周期长, 这就要求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要提前做好规划, 不能无目的开展这项工作。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会分布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 这就表明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周期最少是三年, 如果缺乏授课教师, 周期会更长。学校要针对所要开设的国际化课程,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而且学校的规划必须是长期规划, 最好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 在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教师是影响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多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可以设立诸如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具有优先被录取的权利等条件;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以课程引进的方式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学校授课, 还可以给该课程配一个教师助理, 让助理教师通过跟堂听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4 加强教材的建设

对于教材的选用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不要选用经过中国出版社增加了内容或者删除了内容的教材, 要选用最地道的原版教材。对于专业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可以咨询相关外教, 或者专门组织教材选用研讨会, 把对这些专业课程和教材熟悉的国内外专家、外教请来研讨, 讨论各版教材的优缺点, 最终选定本专业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外文教材。相关学院也要把历年授课教师的教案、讲义、PPT等资料收集存档, 供下一任授课教师参考使用。

4 结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在我国高校中占很大比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 虽然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但是国际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 如果不进行国际化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淘汰。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千头万绪, 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要抓重点, 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 对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清, 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20) :56-63.

[2]许晴云.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河南日报, 2012-01-28 (08) .

[3]杨志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解析[J].唐山学院学报, 2014, (02) :87-90.

[4]钱小龙, 汪霞.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之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03) :102-108.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5

2012年3月,公司酝酿成立国际业务部,而后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具有国际业务经验的骨干,经过严格筛选组建了国际经营部。目前,国际经营部人员编制7人,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涵盖了国际贸易、商务外语专业(含英语、法语、德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业务经理分别具备3~5年不等的海外工作经验,电子第一文库网商务管理人员均具备娴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经验。国际经营部在成立初期,上有公司总经理直接统领,下有国际经营部办公室主任直接负责。在实际运营中,公司又根据业务开展需要,为国际经营部人员配备了采购支持和技术支持。此外,公司将另招聘一名既懂得技术、又懂英语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做好技术支持,以完善人员配备。

1.2 立人才培育机制,国际化经营人才储量不断增长

针对国际部职员大多从跨行业以选聘方式引进,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缺乏系统培训的现状,公司加大对国际部职员的.集中培训,强化脱产培训力度。在组建国际经营部初期,公司聘请大学专业教师,为员工重新梳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时从各车间选派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师,采取专业授课和车间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部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常规化脱产培训,并在最终进行了严格的考评,目的是使国际部职员尽快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公司产品及制作工艺,为国际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国际部职员系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银行助力山西矿业国际化 篇6

蒙特利尔银行(简称“BMO”),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银行,至今已有188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蒙特利尔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三大块:全球企业和个人财富管理,投资企业银行,能源矿业投融资。

能源矿业是“BMO”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一块业务,特殊在全球很少有银行为能源矿业的投融资开辟专门的版块,而这正是BMO最主要的业务之一。这跟“BHO”所在国家——加拿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加拿大是全球能源矿业大国。加拿大的能源矿业不仅在技术上领先于全世界,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加拿大矿业的投融资市场非常成熟发达。

蒙特利尔银行没有把业务仅仅局限于加拿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BMO”已把业务扩张到了100多个国家地区,员工也达到了34D00人。“BMO”与中国的渊源也很深,1961年我们就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后来受朱镕基总理的邀请,“BMO”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参观了北京,这也标志看我们与内地真正合作的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在中国的业务是“BMO”最主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BMO”有一块最主要的业务是能源矿业的投融资,而能源矿业正是山西的主导产业。这就是我们的共同话题,“BMO”与山西的合作有着无限的可能。今天的这个矿业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一个绝好的契机。

论高校国际化教材建设 篇7

1 国际化教材建设的意义

首先, 国际化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有学者认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包括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与结构要素四个方面[1]。其中, 信息要素的国际化是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知识的国际化。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持。从操作难易程度上来讲, 与教育理念、师资的国际化相比, 教材国际化更容易走在前面。在教学过程中, 能否保证一批高质量的国际化教材走进课堂, 应用于实际教学, 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杆。

其次, 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教材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国际化人才。教材作为课程知识的载体,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学生通过国际化教材的学习, 可以接触当今世界前沿的知识, 建立起国际化的视野, 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2 国外高校教材特点

2.1 遵循学生认知与学习规律

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水平, 国外高校教材编写人员注重将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材编写过程中, 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教材中的知识。一是采用大量的图片及例证。概念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显得枯燥单调, 而形象的图片以及生动的举例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二是侧重对相关知识的拓展性介绍。拓展性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将各知识点有机的窜连起来, 形成知识网络。另外, 语言风格活泼生动, 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斯蒂芬·P·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 该书由于其创新性的语言风格受到广泛欢迎, 再版十余次。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易于理解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与之相比, 国内高校的教材在语言风格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规范性, 比较生硬刻板。

2.2 教材编写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国外教材作者的经历不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 大多都有在社会各行业工作或兼职的背景, 他们的工作实践经验很丰富, 因此, 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与使用。很多在各领域有所建树的集大成者也都从事教材编写工作,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编写的《经济学》一书。而国内一流的的学者很少专注于教材编写工作, 即便有一两本教材出版, 也多是其名下研究生所写, 难以保证质量。

2.3 突出教材中的实践性知识

国内高校教材的编写多在学科逻辑的指导下进行, 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国外大学的教材注重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 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一般而言,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贯穿于教材的始终, 或者在开篇的引言中举一些实际例子, 或者将应用的实例附着于相关的理论阐释之后。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从实际出发, 倡导学以致用[2]。

2.4 国际化特征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趋势下, 国外高校大多都站在国际的视角来看本国人才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将受教育者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中学习、生活。具体到教材而言, 一方面, 在编写相关知识时, 从国际化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深入地阐述与分析。例如, 《国际市场营销学 (10版) 》一书, 该书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雷厄姆教授和科罗拉多大学凯特拉教授合著, 每章都设有“全球视角”专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另一方面, 从全球化的视角考虑教材的出版, 例如美国菲利普·科特勒为了更符合亚洲市场的实际状况, 专门编写了《市场营销管理》的亚洲版本。

3 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路径探析

教材是知识的直接载体,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的当下, 教材建设理应对此做出呼应, 在教材建设中注入国际化元素, 积极探索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路径。

3.1 更新教材建设理念

教材编写人员在开始编写一本教材时, 约定俗称的做法就是参照国内以往研究者的写作范式, 将知识的逻辑性放在第一位置, 结果就是国内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 旨在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本原理。然而, 这种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远逊于国外大学的教材。因此,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树立国际化理念, 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国外教材的研究, 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写作风格、语言风格, 乃至装帧图片、出版发行, 都要认真学习, 取其适合我国教材建设的做法。

3.2 完善原版教材的引进与选用工作

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是教材建设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讲, 已经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外文阅读水平。从国外引进一批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外文原版专业课教材或者专著进行双语教学, 不但可以让学生接触国际性的前沿知识, 拓宽思维广度, 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3]原版教材的引进与选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材的选用要结合国内的教育学改革, 不能单纯为引进而引进, 必须为实际教学服务;二是注重原版教材的实用性、前瞻性, 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 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三是兼顾配套教材的引进。丰富的教辅资料是国外大学教材的一大特色, 通过图书、幻灯片、多媒体、电脑软件、电影胶片等媒介构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材组合。这些配套教材的引进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消化教材知识。

3.3 加强国际化教材编写工作

教材建设的国际化不只是单方面的引进, 还应包括本土教材的输出, 双向互动才符合教材国际化的内涵。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国际化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方面,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引入国际元素, 将知识的陈述、分析与研究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下, 与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 亦可在每一章节的开篇设一块国际专栏, 专门介绍与之相关的国际性知识。另一方面, 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汲取文化的精华, 专门针对国外市场编撰一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社科类书籍, 通过本土文化的输出, 提高国际影响力。

3.4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 建立教材编写激励制度。由于教材在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术发展中的影响较小, 很多教师都专注于科研而忽视教材的编写, 因此, 有必要提高教材编写在教师学术生涯中的影响因子。可以将教材的数量与质量和教师的评聘晋职直接挂钩, 并将国际化教材的编写单独评价, 国际化教材编写的水平越高, 其所占权重越大,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从事国际化教材编写工作的积极性。其次, 建立教材选用质量保证机制。由于国际化的教材浩瀚繁多, 质量亦是参差不齐, 要选用高质量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教材必须依赖于成熟的教材选用质量保证机制。教材选用的初期, 可以组织全国各学科专家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研究、评价, 推荐出质量较好的国际化教材。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 要对教材进行跟踪评价, 及时听取使用者的反馈意见, 对评价较好的教材列入后期的推荐名单中。

3.5 实施国际化教材建设基金项目

无论是自编教材, 还是引进原版教材, 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高校应成立教材建设基金项目, 对于自编国际化教材, 要坚持创新原则, 扶持符合教学需要, 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 与现有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优先出版。由于外文原版教材购买费用较高, 对使用原版教材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教材购买费用补贴。

4 结束语

国际化教材的引进与建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题中之义, 需要在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前提下, 处理好“引进”与“输出”的关系, 从制度到资金全方位地支持教师翻译、编写国际化教材, 使我国高校国际化教材建设跟得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陈林汉.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与实施[J].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1) :74.

[2]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04) :123.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8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 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 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 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 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 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 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 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 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 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 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 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 总体来说, 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 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 即突出外语优势。 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 要求具有国际视野, 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 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 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 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 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 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课程等, 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 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 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 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 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 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 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 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一方面, 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 通俗地说, 即课程门数不够多, 涵盖面不够广, 另一方面, 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 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课程陈旧, 国际化的课程少,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 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 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 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 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 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 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 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因此, 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 拓宽课程的宽度, 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 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 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 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 另一方面, 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 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 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 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 基于此, 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 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 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 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 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四) 扩大国际交流, 促进课程国际化。

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一方面, 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教学理念、教材等, 加大课程中国际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 注重国际问题的研究, 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 (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 , 进行英语教学, 运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开放学习学习等。 另一方面, 加大学校间学生的交流力度, 推动校际访学和校级交流生等项目, 支持和鼓励学生出国学习深造, 赴美带薪, 扩大海外留学的规模和比例。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完善知识结构, 着力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基于教育的国际和国内的竞争需要, 要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化需求两大原则。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及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此,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要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有效拓宽课程的宽度, 加深课程的深度, 扩大国际交流, 从而促进课程国际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正胜.国际化、本土化、全球化——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 2014.1.

[2]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03.

[3]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 2012.05.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9

2013年我国汽车销售有望突破2000辆。到目前为止, 国际跨国汽车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中国市场。与此同时,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不断加快, 国际化人才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我在这里主要讲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现状、中国汽车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管理, 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hr系统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现状

出口方面: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辆从2005年的16.43万辆, 增加到2012年的105.61万辆, 年均增长率为49.46%。2013年1-11月, 我国汽车出96.47万辆, 同比增长27.2%。

海外并购方面:进入21世纪, 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 提高了并购的深度和层次。

海外建厂方面:截止到2012年10月底,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有60多个, 海外生产基地集中在东欧、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海外研发中心方面:上汽建立英国长桥欧洲设计中心;长安汽车在都灵、横滨、诺丁汉和底特律等地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北汽集团在都灵和斯图加特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吉利在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同时, 长城、奇瑞汽车都正在或谋划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因此, 中国汽车企业从出口、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都旨在利用海外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资源等更大程度开拓海外市场, 同时提升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程度。

二、中国汽车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管理

人才的国际化是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核心标志。中国汽车企业通过两方面实现人才国际化, 一方面引进国际性人才, 尤其在研发、生产技术领域;另一方面, 海外生产基地和海外研发中心聘用当地劳动力和管理及研发人才。

三、中国汽车企业应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才体系 (hr系统)

进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求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才体系, 即全球化hr系统。

全球一体化的人才体系要求4个方面的国际化:研发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产销国际化。

对我国汽车企业而言, 随着发展, 要逐步建立全球化hr系统。在人才招聘与管理方面, 一要重点做好人才需求定位;二要做到提前招聘储备;三要加强技术和市场的人才储备, 同时做好派出人才的类别管理。

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 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人才任用与考核方面, 人才任用以本地化和全球轮岗为原则;人才激励与提升方面, 本着企业目标和职工目标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设立员工提升通道, 以全球范围内的升迁和调动为平台, 提供提升空间;人才服务方面, 做好海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总部的沟通和协调;人才网络化方面, 随着企业建立的全球网络系统。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人才体系的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重视加强全球人才体系建设是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10

关键词:临沂商城,国际化,机遇,挑战,对策

以“商”兴市、以“市”兴市,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发展的特有现象,是临沂经济的突出亮点,是临沂模式的重要内容。 作为江北“第一批发城”的“临沂商城”经过30 多年的培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市场集群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积极实施推进商城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临沂商城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加快推进临沂商城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的临沂商城,在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5 个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国际化带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是实现临沂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临沂市十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十二五末,临沂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200 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0 亿元,年均增长15%国地税收入占GDP比重提高3 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 客观地分析,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临沂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将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目前,临沂虽然GDP总量在山东省排名中上, 但是人均GDP排名却连年处于下游水平。 同时,由于临沂经济结构性矛盾相对较为突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也很大。在重重压力下,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必须立足地方发展优势,将加快临沂商城国际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突破口。

1.2 是提升临沂中心城区功能的强劲助推器

县域经济实力弱,是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 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临沂持续加大中心城区与区内县城的对接力度,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郯城、费县、沂南、临沭等县市已经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沂水、莒南、苍山、平邑、蒙阴等县市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为使“泛城市圈”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增强中心城区活力,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通过发展国际商贸活动,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商贸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推动区域发展, 带动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跃升,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包容性。 可见,把推进商城国际化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切实发挥商贸物流枢纽作用,强化临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必要而可行的。

1.3 是实现临沂商城转型发展的首选着力点

商贸物流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 竞争最充分业态升级最快的领域。 从全国来看,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正处在转型升级、重新洗牌、二次发展的战略关键期。 各地市场加速升级,并呈现出流通渠道扁平化和经营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流通方式的现代化也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批发行业,尤其是连锁零售商业和网上零售的发展, 直接绕过了批发环节。 在此形势下,商贸优势集中在内贸批发领域的临沂商城面临着“不变必衰”的挑战,面临着发展方式粗放、高端业态缺失、外贸占比较低等多重压力可以说,临沂商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节点,如果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今天的优势就会变成明天的“包袱”。 为此,未来发展中必须加快建设国际商贸名城,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中走出一条内外贸相互促进、外贸高速拓展的新发展道路。

2 临沂商城国际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过30 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临沂商城已经基本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临沂商城已经与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商品主要出口欧洲、非洲、美国、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014 年, 临沂商城出口额54.5 亿美元, 同比增长69.6%,出口涉及129 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 702 家, 进出口总量占全市的51%。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商城国际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发展中既存在着因历史成因所固有的自身问题和发展困境,也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挑战。

2.1 市场主体公司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弱

在临沂商城各专业市场兴建初期, 政府按照“先兴市、后建场,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引导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建设,曾为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由于各投资主体对专业市场拥有所有权、管理权和利益支配权,形成了专业市场之间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局面。 政府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市场公司化改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部分投资主体只注重当前利益,满足于赚取眼前小利而不注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地产品率和经营商品质量档次, 除板材、五金等少数几个产业地产品占有率较高之外,绝大部分产品缺乏本地制造业支撑,批发市场上游产业基础不稳固,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面临可持续发展能力缺失的困境。 三是在不断发展壮大进程中,临沂商城因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市场整体规划, 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直接导致了现代化、 信息化的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拓展的速度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2.2 国际贸易氛围不浓,市场外向度不高

总体而言,目前临沂商城的国际贸易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市场和经营户缺乏开发国际市场的意识,对国际市场不敏感,欠缺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市场从事新型外贸模式的主体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对批发交易市场的路径依赖,目前临沂商城中现代零售业态、生活服务业种、新兴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等现代商贸发展严重不足,且缺乏规模化的现代流通领军企业。 同时,围绕交易活动的金融、信托等中介机构配备不完善,致使开展国际贸易过多地依赖于传统的交易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外向度。

2.3 贸易环境现状离国际化要求差距大

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强有力的运输力量保障,还要有国际化的商贸环境。 但是,临沂商城在这些方面与外贸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虽然临沂商城物流企业数量多、运输车辆多、物流园区规模大但是运输路径单一,仍然以公路为主,铁路运输量小,缺乏航空运输网络。 运输途径的单一性严重局限了商贸业对外扩张的发展势头。 同时,临沂商城物流多为配载型,企业规模小,物流成本低但缺乏规范性。 与市场紧邻布局,以配货为主体的物流车辆穿梭于市场和物流站点之间, 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现有的各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部分是单一的商品交易场所, 与之配套的场内服务机制相对欠缺,与国际化商贸环境差距较大。

2.4 面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和竞争加剧的挑战

除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之外,受各种复杂经济环境影响, 临沂商城也正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一是面临着批发环节被“边缘化”的商流趋势带来的集散批发模式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挑战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看,批发环节被“边缘化的商流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生产———批发———零售的商贸运作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解体的威胁,原来作为流通体系和市场网络中心环节的批发商,经营举步唯艰,地位一落千丈,原有的市场份额一缩再缩。 目前,临沂商城的市场辐射面也面临着有所缩小的境地,传统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将进一步被弱化。 二是面临着周边城市商贸物流业崛起的竞争挑战。 当前,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局势,全国各地都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国内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城市。 临沂虽然商贸物流业发达,但主要以内贸为主外贸仍是 “短板”, 由此导致了和周边不少城市相比,对外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局面,商城国际化任重道远。

3 加快推进临沂商城国际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建设临沂国际商城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结合临沂商城目前的发展现状,特提出相关对策性建议。

3.1 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做好定位规划工作

创新是市场发展永恒的主体。 临沂商城今天的成就正是临沂各级党委政府及市场从业人员不断创新和提升的结果。 但是客观地分析,虽然临沂商城每一次新的发展变迁都带来了购物环境的大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大提升,但是对于传统经营业态的变革力度一直不是很大。 如果在商城国际化变革中仍然抱着原有的传统商贸模式不放,国际化就会缺乏真正的内生动力,变为徒有其表却无其实的贸易空壳载体。 因此,推进商城国际化,必须顺应时代,勇立潮头,敢于突破抱守残缺的思想观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为此应正确认知目前临沂商城在全国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南方城市及市场间贸易实力差距大的事实, 建议将商城总定位为“中国北方国际商品集散中心”,立足于临沂与东亚国家距离近的实际,将贸易发展定位为东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市场,近期将东亚国家作为重点市场开拓目标。

3.2 统一规划,集中领导,做好空间布局工作

目前临沂商城的规划布局与国际化的需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亟待整合调整。 为此,应由临沂商城管委会牵头领导,汇同有关专家和部门,整合临沂中心城区商贸、物流两大空间占用主体,实施错位发展,构建功能分区,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商贸物流发展框架,积极构筑专业市场圈、现代物流圈、地产品加工圈“三圈”功能分区。 其中,将第一圈层规划建设为专业市场圈,遵循“控制规模、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整体提升”的思路,对主城区内的市场逐步进行优化升级和调整外迁,在核心区周围发展适应产业升级和为城市功能服务的集散型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专业、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专业市场体系。 将第二圈层规划建设为现代物流圈,按照经济合理性、环境合理性和服务市场、适度超前的原则,在专业市场外围区域,有计划地规划建设、 整合搬迁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和企业通过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的联动,提升临沂在全国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将第三圈层规划建设为地产品加工圈,在经济园区、重点镇和重点社区布局一批地产品加工区, 建立研发制造平台,完善配套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地产品市场占有率。

3.3 改造提升商贸市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实力

为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对商城内市场进行转型升级,提升市场质量、拓展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品牌化、专业化、集群化、信息化水平,培植壮大骨干特色市场。 一是按照“一品一市、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和“产业关联、突出特色、滚动开发、与城市建设同步”的思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整合改造提升步伐。 二是进一步理顺产权,明晰权责,打造股本多元化、运作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商城集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是借助贸易改革试点和商城品牌影响力,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不断增强在全国大宗商品领域的定价权、话语权,并进一步完善临沂商城价格指数编制发布机制,增强临沂商城商品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功能,扩大临沂商城的综合影响力。 四是加速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为方向,依托产业优势和商贸物流特色,发展多门类、多层次、强辐射的会展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3.4 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国际商品配送水平

商贸业和物流业是贸易链条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的两大基础产业。 推进商城国际化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撑。 为此,应培育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以物流服务促进商贸业、制造业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制造业、金融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努力将临沂建成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鲁苏豫皖区域性分拨中心。 重点抓好鲁南铁路综合物流园、高端仓储快运园区、大型专线仓储配载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建设, 集聚公铁联运仓储、干线运输、零担配送、专线配载、快递分拨、流通加工、信息支持于一体,重点服务于临沂商城各类经营业户、商业企业及工业企业。 依托临沂综合保税区,建设高端制造业物流园、综合保税区物流园、空港物流中心,集聚仓储、集装箱、公铁联运以及国际货运代理、保税仓储、疏港运输等功能,重点发展专业特色物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航空物流;应积极培育扶持物流龙头企业;按照补链、强链原则,引进和培育一批业态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电商和专业特色物流,做到以外助内、内外结合,促进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3.5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国际贸易服务环境

班组文化建设向国际化接轨 篇11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局”)在创建国际先进供电企业的过程中,注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赵建国董事长提出的“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作风优秀’的员工队伍”的要求,将南网文化与企业优秀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基层班组员工在企业科学发展、接轨国际先进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培育班组文化建设示范点、开展班组长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研究等工作,不断促进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水平提高。从2008年起,我局先后在番禺供电局大石供电所、白云供电局配电一班、增城局石滩供电所、花都供电局花东供电所、从化供电局鳌头供电所召开班组文化建设现场会,通过交流经验、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等做法,使班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为我局接轨国际先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形势需要班组文化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组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班组成员爱岗敬业的优良品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班组文化建设,实现班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强化诚信经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理念,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从内部动因看。随着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出台,南方电网公司明确要求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从国内领先供电企业向国际一流供电企业的历史性跨越,到2015年年底,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年底,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安全方面,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安全生产水平,人身死亡事故率、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率、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率保持为零。要完成上述目标和各项指标,对我局而言,既是历史性发展机遇,又是长期而又艰巨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局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化”成为着力点

我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班组文化建设,以文化环境学习化、宣传阵地齐全化、行为习惯规范化和班组管理民主化(简称“四化”)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培育班组团队精神,强化班组成员主人意识;打造一个团结、务实、规范、创新的学习型班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南网文化落地生根,从而提高我局基层班组的整体管理水平。从番禺供电局大石供电所、白云供电局配电一班、增城供电局石滩供电所、花都供电局花东供电所和从化供电局鳌头供电所这五个班组文化建设示范点来看,就充分体现了这“四化”。

文化环境学习化。我局注重加强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遵纪守法的氛围,实施“学习型班组工程”,不断推进班组精神文明建设。在学习中,强调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倡一专多能、一岗多证、超前跨岗学习。根据员工递交的学习需求,组织学习培训、知识讲座,开展技术攻关、读书评书等,坚持把岗位需求与个人成长因素结合起来。花都局花东供电所创新学习培训模式,采用“人人上讲台,个个当师傅”的员工技能培训方式,让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员工带动业务技能偏低、经验不足的新员工,促进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能力”。新员工为了准备好讲课材料,与技能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结成对子,开展新老员工互补的“电费业务流程”“95598工作单系统流程”等系列培训,共同研究技术难题,一起编写讲课材料,促使其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大大增强了学习培训效果。

宣传阵地齐全化。开展班组文化建设要有阵地,而阵地可分为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有形阵地包括公告栏、阅览室、支部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电子显示屏等;无形阵地包括局域网、短信平台、电子邮件、微博等。我局注重扩大班组文化宣传阵地,建立学习园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展现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坚持做到形式设计新颖,内容常换常新。花都局花东供电所注重情感投入,在营业大厅设立“笑脸墙”,将每位员工的笑容照片用数码技术制作成为一道亮丽的“笑脸墙”。增城局石滩所在大院车库旁边设立“文化墙”,将企业文化相关的专业文化内容制作成丰富多彩的展览照片和解说词,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鳌头供电所员工把温馨家庭照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照片上印有本人有感而发的一句话,有的是“为了家人,我要努力工作”,或者是“平安归来是对家人最好的礼物”等,这种做法使员工时刻感受到家人殷切的目光,也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行为习惯规范化。我局强调班组在规范化上下工夫,强调班容班貌整洁,工作台摆放岗位姓名卡,物品摆放整齐统一。班组物品实行定置管理,文件资料、记录分类整理保管。积极保护环境,遵守节能降耗要求,增强节约能源意识。番禺局大石所和白云局配电一班,在班组推广“6S”管理模式,(“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重视过程,狠抓细节,积极营造班组科学文明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班组还积极组织和开展具有较高文化艺术品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组文化活动以及业余文体活动,陶冶员工思想道德情操,培养班组成员群体竞争意识以及自我实现意识,极大地增强了班组凝聚力。

班组管理民主化。我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优化班组管理机制,实施民主管理,推行“开放式管理”模式,鼓励班员参与班组管理,定期开展班员班长换位思考交流会,加强班组内部交流与沟通,以提高员工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为了提升班组管理能动水平,在注重刚性管理的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发展和需求,为职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建平台,从而培养自信、自立、自律的职工队伍。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供电企业借鉴运用了鞍钢宪法中民主管理的做法,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在基层一线班组员工中推选出“八大员”参与班务管理。“八大员”就是“政治宣传员、生产计划员、安全员、培训员、财务核算员、工具材料员、考勤员、卫生员”。直到现在,许多班组还保留了“安全员、培训员、财务核算员、工具材料员、考勤员”的设置。我局属下的海珠局新滘供电所、黄埔局大南供电所、增城局新塘供电所等单位的班组民主管理做得比较好。

nlc202309031958

抓好“火车头”作用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者,是班组的“火车头”,也是班组文化直接的影响者和指挥者。我局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分析了851名班组长的学历、技能水平结构,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班组长普遍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是行业的技能专家和单位的技能骨干。二是班组长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班组长要承担本班组的管理职能,其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是短板,需要得到提高。为了满足我局未来发展对班组长结构和质量的需求,搞好班组文化建设,建立一套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班组长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就显得迫切重要。

我局选取了美国恩达国际能源企业、英国核电能源企业、中国香港中电集团等8家国内外同行知名企业,对班组长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对标分析,得出结论:能源服务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更多需要客户服务意识、应变能力、追求卓越、领导团队等能力素质,其中,客户服务意识、应变能力这两项能力素质是能源服务行业重要特征。

通过探索,我局建成了班组长能力素质模型及配套课程体系。通过统筹班组长目前的培训需求和长远职业发展需要、班组长能力素质要求、电网行业班组管理特点等因素,挑选出与课程大纲和培训需求契合度最高的36门课程。同时,针对班组长总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集中课堂时间有限等特点,在内容形式上注重浅显、易懂,减少生僻字的理论内容,在学习方式上采用以基于多媒体课件自学的方式为主,以工具和案例为辅,注重引入图片、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增强培训课程实施落地的可操作性。目前,班组长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及其在培训评价中应用后,在基层单位领导、班组长、班员三个层级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班组文化建设效果

随着班组文化建设工作的扎实展开,我局班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班组根基更加扎实。在南方电网公司首次实施的“星级员工”评选中,我局入选的员工有不少是生产一线的班组长。我局推进了“师带徒”制度,建立了优秀班组长“师带徒”工作坊。在目前生产一线人员维持在6 600人左右不变、班组长维持在800人左右不变的情况下,而我局的供电量、售电量等指标却分别有了增长,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员配备和人员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真正做到了“氛围好、状态好、面貌好、成效好”。在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我局注重基层实践,有力推动了南网文化理念落地,提升了规范管理水平,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充分调动了员工在接轨工作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保持良好心态,着力建设幸福企业。2010年,在亚运保供电任务中,我局班组长作为生产一线的骨干,带领班员严谨细致地工作,做到了“零失误”“零事故”“零投诉”。2011年城市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1.84小时,同比减少3.49小时。2012年在广州市公共服务社情民意调查中,供电服务实现“十二连冠”好成绩,并跻身全国供电可靠性A级金牌企业行列。

(责任编辑:李万全)

国际化专业建设 篇12

一、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

(一)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到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编织了庞大的经济全球化网络,推动了资本、人才、商品、服务、技术等跨国流动,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世界和平主题使各个国家开始共同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发展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各国开始求同存异,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时空距离的缩短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教育国际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为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 “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纲要》同时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强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力量。由此可见,教育国际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它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国际型人才和民族的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对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理解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国际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育应保证本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指培养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全球问题,有国际眼光,为本国发展所需要的人;三是指充分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使这种交流合作达到国际水平。我国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国际化指在经济全球化前景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不同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过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战略、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手段国际化。从基础教育角度结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教育国际化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从学校角度,应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从教师角度,应以开放促改革和理念提升,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 拓展视野,明确教师职责所在,找准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成为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从培养对象角度,教育国际化应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全球,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二、教育国际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师资、课程和学生是教育国际化的三大要素, 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关键需要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教师,因此教育国际化对教师的理念、视野、素养、能力和专业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考验和挑战。

(一)教师的观念和视野受到挑战

教育国际化首先是理念的问题,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转变提升教师的理念。只有具有国际理念的教师,才会在教书育人中注重学生国际竞争和国际意识的培养,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培养出学生理解、 认同、包容的品质。教育国际化其次是视野问题,当前国际社会最重要特点是国际社会交流不分时空, 要求教师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以宽容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国际思维,营造理解和宽容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公民。

(二)教师的教育能力受到挑战

一是课程的整合能力,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但不能照搬照抄,要适应中国国情和学生的特点,做到本土化和校本化,才能培养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人才; 二是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广泛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如“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实证教学法”,又要注重创新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方法;三是育人能力,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既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的人才,又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师的信息素养受到挑战

信息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良莠不齐,如何从大数据中辨别信息真伪,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以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四)教师的学习精神受到挑战

教育国际化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时代人人都是学习者,教师作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和引领者,必须树立和培养处处能学和时时可学的习惯,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在品格的完善、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作出表率,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国际理念、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和国际知识,因此加强校本培训、创新培养形式是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习,转变理念

提倡教育国际化最主要工作不是把教师学生送出去,而是通过学习借鉴使教师具有国际化意识,因此加强学习、转变理念显得特别重要。一是要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国际化时代为契机,引导教师学习国际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信息处理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二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做好请进来工作,依托国外大学、专业教育机构的学者和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介绍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制定教师国际化专业发展规划,包括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教学手段国际化,提升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力。

(二)投身实践,提升能力

课程实践是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的最重要载体,它能使全体教师在实践中全面了解国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国际化能力。一是引进国外优质课程体系,包括优质的课程设置及配套教材,课程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方法,这不但能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课程能力,还能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二是开发国际化课程,学校既可以根据国外的教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本校学生特点对国外课程教材进行改造,又可以根据本校教师特长和学生培养目标开发国际课程。通过课程开发,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提升了教师国际化能力,使教育国际化有载体可依;三是学科渗透。学校可以根据各学科教材体系特点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语文、 英语学科让教师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科学和技术学科让教师了解国外教育思想、教育思维和科学精神。总之,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体系、开发国际化课程、学科渗透等形式,可以全面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

(三)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除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外,搭建平台,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开展有效的交流活动等,对教师提高国际化素养、加强专业发展会起到独特的作用。一是和国内外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国际部,引进国际交流课程,使教师全面感受国外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使教师在本校感受国外学校氛围,感受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环境;二是和国外大学合作,建立学生出国直通车项目,以学生国际素养的提升倒逼教师成为国际化教师,同时也推动学校管理的国际化;三是借力政府友好城市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项目,邀请国外教师来中国开展国际夏令营,让教师感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氛围。通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大大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使学校教育国际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网络研修,持续发展

上一篇:大学英语科研论文下一篇:小学剪纸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