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2024-09-23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精选11篇)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1

成荫是北影著名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之一, 由于共同的艺术追求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成荫与水华、崔嵬、凌子风并称“北影四大帅”, 是北影集团电影创作的核心力量。

成荫以善于导演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真实的历史场景、史诗般的宏大叙事、高亢的抒情色彩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而独具特色, 自成一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成荫导演的《南征北战》、《停战以后》、《西安事变》等优秀影片风靡一时, 这些影片以其宏阔的历史视野, 英雄品质的深情述说, 以及浓郁的家国情结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在中国电影史的历史发展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并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荫将其一生都献给新中国电影事业, 他梦想用电影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 透过宏大的叙述视角, 纪实性地表现那个时代, 他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电影, 以创新意识拍摄电影,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他取得了较高的电影成就。1995年12月28日, 为纪念电影诞生百年、中国电影诞生90年, 由广电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电影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世纪奖在京举行, 有45位从影30年以上的电影艺术家获奖, 成荫以其独树一帜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入围15名优秀导演奖的行列, 标志着他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之一, 成荫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这些电影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同时也体现出成荫鲜明的个性特点。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在长期的电影创作实践中, 成荫探索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取得突破性发展的突围方向, 这些影片的成功创作对八十年代后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以及史诗意味浓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在1930年之前, 战争片是中国电影史缺失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登上了电影银幕。“中国战争片则是在民族危难这样一个外因的推动下, 由内在的民族情结的喷发, 多少有点仓促但充满激情地登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由于‘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 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基地, ‘一·二八’事变就成了中国战争片问世的直接导火索”。[1]中日之间的八年战争为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提供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中国的战争片在这个历史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 一批优秀的爱国电影人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胜利进行曲》、《八百壮士》、《中华儿女》等抗战救国宣传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战争时期, 出现了金山编导的战争片《松花江上》和以战争为背景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的史诗电影, 这些影片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重要前期积淀, 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以后, 顺应时代的要求, 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就成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之后, 新中国电影人开始大量创作战争题材作品以颂扬革命先烈的英雄情怀、回顾我党的光荣历史, 《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等优秀影片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的电影银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国家体制更加注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唱响主旋律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1987年7月4日, 正式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 1988年设立资助基金, 大力提倡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 陆续拍摄了《南昌起义》、《血战台儿庄》、《孙中山》、《开国大典》、《白色起义》等众多优秀影片, 九十年代之后出现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为代表的战争史诗, 这些影片真实反映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战争图景, 再现了国家领袖的历史功绩。

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它根植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历史的沃土中, 并从中获取滋养自身的艺术养分。同时, 成荫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也见证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成长历程, 《南征北战》、《停战以后》在题材选择、内容表达、艺术手法上都对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产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树立了创作典范;1982年拍摄完成的《西安事变》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原貌和演进过程, 再现老一辈革命领袖力挽狂澜的动人风采, 这部影片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奠基之作, 它从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范畴, 成为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作。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和反映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 为后世同类型影片的创作典范。

二、对后世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历史影响

建国后至“文革”结束,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一方面受到体制的鼓励支持, 一方面在政治的严格约束下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首先必须从急功近利的政治条条框框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为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可以纵横驰骋的开阔空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真实的内容还原历史, 澄清那些笼罩着重重迷雾的历史事实, 重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历史的哲学意蕴便是此类影片谋求发展的突围方向。

成荫在其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拍摄中, 坚持贯彻自己的“真实观”, 主张电影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力图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 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成荫的“真实观”在其后期作品《西安事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该片真实还原了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并栩栩如生地塑造这一事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 贯穿始终的“真实观”使影片取得巨大的成功。成荫的“真实观”不仅指导了自己的电影创作, 也为后继者所借鉴, 八十年代以后拍摄的《大决战》、《孙中山》、《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等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并存的优秀影片立足于历史的制高点, 客观历史地看待过往的历史烟云, 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并力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揭示出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将古今兴衰之理置于真实的历史画卷当中, 赋予历史以现实感和现代感。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历史传承来讲, 成荫是先行者, 他在其多年的艺术探索和电影实践中找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突围方向。

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可以归入史诗电影的范畴。戎马倥偬的艰难岁月和坎坷多舛的民族命运是革命历史题材史诗电影的孕育摇篮。中国的近代史就是炮声隆隆、硝烟滚滚、血迹斑斑的战争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 作为从烽火中站立起来的伟大民族, 需要用电影来记录和反映民族的战斗历史和那段艰难的历史岁月, 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史诗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成荫继承中国史诗电影的优良传统, 站在历史的高度真实地反映历史, 书写战争, 相继创作出《南征北战》、《万水千山》、《西安事变》等具有史诗价值的优秀影片, 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同时也展现出觉醒后的中国民众为中国的自强自立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 具有沧桑的历史感。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 成荫的《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 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1982年成荫拍摄的《西安事变》结构宏大,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 从宏观上表现战争, 与战争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以及具有影响全局意义的历史人物, 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史诗。这部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在思想和感情上给观众以史诗大片的冲击和满足。

成荫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具有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清醒的民族意识, 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生活图景, 塑造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群像, 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成荫的电影实践探索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取得突破性发展的突围方向, 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史诗电影的新篇章, 为后世史诗电影的创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摘要:成荫以善于导演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 他的作品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以及史诗意味浓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即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成荫,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影响

参考文献

[1]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2:38-39.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2

《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主要内容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日》作者是:吴强。主要内容是:描写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铁道游击队》作者是刘知侠。主要内容是:为了抑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枣庄成立了以刘洪为队长的铁道游击队 他们的目的是袭击铁路沿线。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并为山里的八路军提供弹药。

《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赤色小子,》 作者: 张品成, 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

而他,却是瘦小的杀亲仇人,他是个劣绅,是个剥削农人财产的胖子地主!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3

关键词:革命历史 题材 影视剧 热播 需求 文化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影视剧形式的节目内容成为了人们丰富精神生活、塑造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目前各大卫视热播影视剧中,在其剧本的创作和人物的设计中,革命历史题材类的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反应了当前阶段人们对于革命历史的回顾和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通过分析和研究当前各大卫视和地方台的热播影视剧,从中发现其存在的一定规律和现象,探讨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分析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反应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和革命者,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客观的把那个年代刻画出来,用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呼唤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和还念,更是让人民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和民族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现代生活丰富的今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还能成为热播的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究和分析。

一、现代影视剧的作品和发展

近年来,各类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其中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关注,一度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看点。比如长征题材的《长征》,抗日战争题材的《亮剑》《多刺》等,解放战争题材的《红日》,一大批以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送去了饕餮盛宴。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多种复杂的故事情节、急转直下的剧情、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赋予艺术化的形式,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特征。现代影视剧的发展,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发展,其在吸收了现代文明和思想的基础上,重视表现历史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触。

二、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的原因探究

1.当前社会和谐价值观体现和历史精神的再现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展示。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进一步落实和践行,更多人通过革命历史影视剧的观看了解到了过去的那段历史,以及无数的先烈为了新中国而付出的艰辛与苦难。同时各类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让更多的历史事件和画面展示给了观众。比如关于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度成为CCTV4频道的热播剧,通过这些电视+纪实的影视剧内容,让无数的人民群众了解到了老一辈在为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又比如在《恰同学少年》中,当年的张干未必料想到开除他的学生二十八画生未来就是国家领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人间最高的敬意;而板仓先生的料定,所谓的“强避桃源作太古,欲载大木柱长天”,他居然一眼也没有能瞧上。人世不是太多玩笑,人事往往有很多传奇。陶斯咏、向警予30年代就随风而逝,而蔡畅却刚从我们身边离开20年,曾经的“周南三杰”境遇如此不同。陶斯咏与润之的恋情已经随着润之的逝去画上句号,再也不会有记忆,我们能感受的,难道是到纪念堂看着润之的脸就能发现的?陶斯咏终究没有同潤之走到一起,缘于多少不知,而她短暂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很多似懂非懂的道理。年轻人是向上的,是理想的,但也是不成熟的,因此在剧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人是可以犯错而且是必须犯错的,但这些错误,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将化为火烧,镌刻在人生的印记中。将这些经历镶嵌进时代中,最后以毛泽东第一次军事行动作为高潮,将这批形态各异的青年集中在了一起,有的牺牲了,有的坚持了,有的动摇了,人生的分水岭在这里正式开始。《恰同学少年》紧扣“少年中国”,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

2.人民群众爱国和怀念革命先烈的体现

革命历史影视剧的热播,是人民群众爱国和怀念革命先烈的重要体现。在为新中国的奋斗中,无数的先烈流血与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去关注过去那一段历史,发人深省,牢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历史影视剧的热播,也是广大的观众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在近期广为热播的抗日电视剧,虽然在制作和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剧情设计,但是在大方向上还是值得鼓励和推荐的。通过抗日题材的影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抗日战争中无数的先烈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3.多样化的题材,丰富了革命历史剧的内容

近年来,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多样化的影视剧内容和形式,拓展了受众面,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看需求。比如谍战片《潜伏》,当观众第一次接触到《潜伏》时,很多人以为与《暗算》等类似的影视剧相似。但是从剧情来看,通过拍摄镜头的延伸和发展,《潜伏》把抗战后期和内战时期的中国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感觉。真假爱情、真假身份、真假手段、真假情报等剧情设计,跌宕起伏,在内容的张力上,同时又给了演员自我发挥和表现的空间。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重视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工作气息的表现,写实的表现手法也让更多人关注这部戏。《潜伏》的高位出场,编导的绝顶聪明在于善于制造亮点,突出亮点,让闪烁的亮点在故事中融汇成灼人的光芒,紧紧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俘获了观众对同类影视作品的期待和盼望。其实更在与编剧、导演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充分表现,编导在忠于反特影片弘扬真善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特别善于在主题抵达的公共盲区中挖掘最能触动观众软肋的东西,特别善于在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寻找传统影视剧鞭长莫及的意识形态的某些禁区,特别善于在人情、感情、爱情、师情、友情上做文章,并把反法西斯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的风云变幻,戴笠、郑介民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死浮沉与跌宕起伏的剧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刀光剑影中探幽历史,在暗流激浪中感受人物。比如:赤胆忠心、爱憎分明的“峨眉峰”“深海”余则成既要潜伏在敌人心脏进行多方较量,又不得不在真情假爱中承受着良心、道德、情感的博弈;貌似圆滑、老谋深算的军统局天津站协助站长吴敬中既要顽固地效忠党国利益,又不得不为了后路而贪赃枉法,强取豪夺;军统的忠实走狗马奎、陆桥山勾心斗角、相互猜忌,却恰恰被余则成利用,并各个击破,特别是余则成单枪匹马暗杀了李海丰、张冠李戴剪除眼中钉马奎;绣春楼刀杀袁佩林,陆、李鹬蚌相争,余则成尽收渔翁之利,成功稳坐副站长;军统潜伏在延安的“佛龛”和我党被俘人员的神奇交换等情节,处处柳暗花明,时时山重水复;忽而苦乐莫辩,忽而真假难妨。这些复杂的情节变幻、人物性格和充满矛盾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面目?往往叫观众悬着一颗心、捏着一把汗,每集结束后总有看不够、想不透、欲罢不能的无限感慨和焦人的期待。《潜伏》成为热播大剧,剧情设计与拍摄手法是一方面,更多的也是人们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的喜爱和关注,更是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三、结语

总之,当下革命历史题材的热播的原因有很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转变,推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出有利于转变社会不良的风气,转变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观念,塑造和培养社会大众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莹.“时间框架”下的起源叙事与历史呈现——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电影新作,2016,(04).

[2]林卫.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王稼祥》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J].当代电视,2011,(06).

[3]李春青.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汪守德.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视角——评电视剧《我的青春在延安》[J].新湘评论,2011,(15).

[5]丁红,彭可新.中国近年历史题材影视剧述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6]杨家深.革命历史题材影像表达的新坐标——解读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J].怀化学院学报,2008,(09).

[7]梁鸿鹰,黄献国,汪守德,柳建伟,丁临一,姜秀生,刘建华,徐贵祥,陈曦,许福芦,谭晓明,谷海慧.期待与前瞻——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建设规划座谈会发言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01).

[8]彭立,彭泺.新媒介技术正改变与增强新闻传媒——基于VR技术、AR技术及MR技术的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0).

[9]邵培仁,周颖.重绘电影地图:突破华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的“胡焕庸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

[10]王晓梅,李晓灵.张艺谋电影后殖民主义批评之批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4

《笨花》继承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 也找到了适合这一内容表达的完美形式, 以革命的历史观念和方法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民族革命和抗日战争, 使人们再一次重温了半个世纪以前的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的风云史。与梁斌的《红旗谱》相近, 《笨花》也是一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和冀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乡村画卷, 描写冀中农民在甲午风云后的生存现实和参与抗战后的命运历程。冀中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敌占区, 抗日的形势十分严峻。正是燕赵文化精髓的承传和党的正确领导, 使笨花人在民族灾难面前空前的觉醒, 笨花人深明大义, 没有国家的前途, 就没有个人的前途。他们在在党的领导下, 坚韧、智慧、机智、英勇的在敌后与日伪斗争, 各尽所能的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尽着自己的力量。但《笨花》中的“英雄人物”是退去了传统题材的神秘光环的现实中的“英雄”, 铁凝努力挖掘出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正义力量和英雄性格, 以向氏家族为首的一群“中国凡人”承担着演绎中国革命大历史的使命:旧军人向喜识破了日本人请他出山的阴谋, 支持两个儿子到抗日根据地, 宁愿回到笨花老家做一名大粪厂的经理, 最后为救自己的同胞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儿子向文成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中, 在自己的家中办起夜校, 向村民传授着文明和救国的道理, 腾出自家的大西屋做后方医院, 在笨花村的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女儿取灯的断事智慧而冷静, 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干部, 后被小袄子出卖而惨遭日寇杀害;长孙向武备是一名冀南特区的游击队员, 后来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位久经锻炼的领导人;十四岁的弟弟向有备也成为一名八路军的卫生员, 在实际的锻炼中成长。性格“各拧”的西贝时令积极要求进步, 成为尹区长的助理员;平时爱说大话的“瞎话”叔, 为了笨花全村人的利益, 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就连走动儿也在笨花的黄昏消失了, 他辞别了家和“幽会”的女人, 去了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他的地方, 成为一名抗日的交通员, 象一支黑暗中游走的烛光, 带领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希望奔走的人, 到该去的地方———“面对那个纷繁复杂的历史年代的种种艰难的选择, 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 揭示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耐力和韧性, 这是一个民族的底色.”[2]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乡村知识分子承担着革命的道义和民族的尊严, 在维护日常生活的正义和神圣的民族抗战中, 他们无私的为了国家民族倾其所有、流血牺牲, 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使平凡的生命焕发出强烈的光彩。《笨花》凸现的是在日常化、生活化的厚重叙事, 这种日常生活来自铁凝最真挚的个人体验和家族记忆, 那独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日常生活叙事极具感染力, 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凝聚人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这使小说超越了传统经典的现实主义叙事的美学命题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政治小说”, 维护的是主流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品中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浪漫的表达,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显示出了向传统文学的回归,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的正确性、历史的进步性, 推崇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正气, 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品具有唯物史观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但并不是传统革命题材的所“强制”写作的那中笼统的“革命史”, 《笨花》无论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在人物塑造上, 她超越了“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塑造及模式化、类型化、概括化的粗线条的叙事框架, 表现出更尊重历史真实、作家主体选择和文学本身规律的新的意识形态的特征, 比如对于向喜这个旧军人的塑造, 她说:“在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前, 一般中国百姓的国家观念是淡薄的, 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 民族的凝聚、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国家的意识在全民当中被唤起了。培育向喜这个人物的过程中, 刚开始我给他设计的不是回到粪场, 我设想他开了一个地下的兵工厂, 造枪的厂, 暗中支持八路军打日本人。我觉得这是戏剧化, 有几分做作的, 不太适合这个人物的归宿和性格的形成。于是我让他后退一步, 就要他去了大粪场, 没有让他和共产党直接合作。他坚决拒绝当汉奸, 他的后代子孙都是共产党, 但是他没有, 他后退一步。我觉得这个是恰如其分的。他回到粪场, 在粪场里和日本人有一场恶战, 最后死在粪池里。”[3]《笨花》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依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历史风云中的简单符码, 而是充满生活智慧和生命质感的。就是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中, 铁凝也没有忽略日常生活的暖意, 极具诗意的描绘了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以“和”为贵的处世姿态、四季的农事、不同的故事和命运, 饶有兴味的描绘了冀中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特征, 弥补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所缺乏的日常生活的恒久的魅力和诗意, 因为这正是统革命历史题材中常常被遮蔽的生活。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 革命的唯一目的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断净化演变成一种权威性的宰制力量, 它以排出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复杂为代价, 与革命无关的情感和欲望, 都被视为“不洁”和不道德的, 爱情和亲情不再成为一种询唤和感召, 战争的正义性被无限夸大为一种人性和道德宣战的实践。就是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家孙犁也被战争思维所主宰, 《荷花淀》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小说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中, 以对战争中人性美和人性美的歌颂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但它依然存在人性的压抑和失落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被战争需要神圣化和模式化了, 淡化了自然属性和个性自由。

《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弥补和纠正了历史叙事在两个方的偏差: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过度历史化和概念化;后新时期以来文学个人化和私人化方向的极端发展。这是铁凝在新世纪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经典叙事的回望中做出了世纪性的超越。传统革命题材的小说中因主要写革命斗争的生活而忽视人的生活, 集中表现人在战争中的生活;而《笨花》更多地体现战争中人的生活。因此, 冲破了既定的意识形态模式,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抓住了主流文学为革命现代性诉求论证的精髓, 跨越既往社会主义的历史政治遗产与现实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的鸿沟, 以一个党员作家和文学官员的政治身份完成了主流文学的使命。

摘要:论文将铁凝的《笨花》与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进行对比, 指出《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

关键词:“笨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日常生活叙事,超越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第182页

[2]铁凝、崔立秋:《笨重与轻盈的奇妙世界——关于铁凝〈笨花〉的对话》, 河北日报2006年1月6日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5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 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6

关键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课堂教学 中学生 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在学校的广泛应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将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等音像资料列入重要课程资源之中。但是中学课堂教学中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和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如何通过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然就成了教育的一门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引导学校、教师和家庭转变陈旧观念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对于家庭,首先要更新他们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看法。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说,学校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一旦与应试教育冲突,学校就会选择后者。学习教育评价仍以学生学业为主,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没有课余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说,现实中很多教师还停留在“粉笔+黑板”的年代。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家长这个层面来说,家长过分加强学生在课业上的任务,不注重生活中的引导。无论影视作品的好坏,都允许学生观看而不加以观影指导。因此,学校、教师和家庭三者都处于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首先都应该端正自身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态度,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观看此类作品。

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1.开发中学课堂教学影视资源

可以引进中学课堂的影视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电视纪录片。它是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的,具有“科普”的属性。现今的电视纪录片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身,更符合青少年的观看需求,更易于被他们接受。二是历史故事片。这类艺术性的影视作品,虽然不是历史影像的真实再现,不能完全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素材,但也能重现历史风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寻求影视教学的最佳作用点

影视片段在营造历史情景、再现历史情境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学生形成有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丰富素材。有些影视片段的使用居然成为“哄堂”的源头。可见,教师在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教学时应该寻找影视教学的最佳作用点。

影视教学的最佳作用点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强化、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影视教学过程中,应当被努力的突出和强化。其次,突破、解决教学难点。由于知识的深浅度不同以及学生经历的欠缺和知识的模糊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了教学对象、内容、目标的特点之后,找到了影视教学的最佳作用点。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时,可能有批判性的见解,也可能有跨越时空隔阂的理解。总之,原本被拍摄者赋予特定含义的片段又由教师开发出了新的意义。

3.利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甲午大海战》,谈谈对李鸿章着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清朝皇帝、清官的一系列历史剧,客观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等等。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理、利用影视材料,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正确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单纯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而不加以评价思考是不行的,学生还必须学会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方法,如此才能提高孩子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效果。因此,中学生观影行为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指导。

1.开设历史影视作品赏析课程

作为中学教师,有责任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态度观看影视历史剧的任务,坚决抵制消极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开设历史影视作品赏析课就是践行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宜设计为班会形式,有放映历史影视作品条件的,可以截取一段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观看并思考,教师适当做出引导。实际上,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观看每一部影视历史剧,并对其逐一进行赏评,但应利用教学中的时机帮助学生建构正确观看影视历史剧的意识,以观看、分析、赏评、批判的态度,理解影视剧为追求“商业效应”而采取的种种手段,要慎待“戏说”剧。从整体上把握“影视历史剧”,对其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尤其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史料、甄别判断影视剧情与真实历史的贴合度。

2.辅导学生写影视评析

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写出评价,必须建立在严格史实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历史价值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这势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修养:二是要坚持严肃、科学的评价态度。评价的态度对评论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评论不顾事实,以吹捧为出发点,”评价就有失公正。通过辅导学生写影视评析,使学生学会对电影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其中蕴涵的思想价值有所体会,有所阐述,有所发现,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影的目的。

总之,在中学课堂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其中存在的影视作品戏说历史和教学过程中对影视教学的不重视等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及时解决。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具体运用的“观看影视作品+问题+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果。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展影视资源,开发适应未来中学课堂教学需要的影视作品模块,改革教育环境,服务于广大师生,必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蒋兆强.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6).

[2]叶永广.历史·影视·教育[M].学林出版社,2004:(78).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7

1. 立体阅读,补充背景资料

革命类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足量的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类课文的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学习文本。《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首诗的内涵无疑是有难度的。鉴于此,课前我请孩子们搜集了“长征”相关资料,观看了电视剧《长征》,初步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缩短了“长征”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

2. 创设情境,介入媒体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习是情境的。作为远离学生活动经验的革命类题材课文的教学,更需要我们提供这种情境。当文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超乎学生想象时,我们应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音乐、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我用课件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行军的线路、方向以及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同样,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为学生出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电影视频。轰隆的炮火声,浴血奋战的红军,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再来品读体会“暖”和“寒”用词的精妙,学生立刻便有了顿悟。

3. 拓展资料,传承英雄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阅读革命英雄题材的文章,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的;革命英雄的舍生取义,也是学生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其中的距离,对一些历史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了解历史,知晓过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行为,才能感同身受,在内心深处产生向善的力量,促进其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了《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红军过草地的系列文章,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 细读文本,挖掘内心体验

在教学革命类题材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学习革命英雄题材文章,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故事来读,必须引领学生深入语言文字的深处,细细咀嚼品味语文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课文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面对着死去的大黑骡子,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彭德怀,你会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学生紧接着省略号,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相信学生会对彭德怀的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5. 提取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8

关键词: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形象

在世界浩如烟海的历史题材电影中, 美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无论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影响之深远, 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题材电影所不及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发展成为一种集多种类型电影特征为一体的宽泛意义上的电影形态, 其题材涵盖远古、圣经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历史, 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战争、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而且, 由于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电影诞生以来, 其形式、内容和风格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 作为观众的认知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认为非历史的, 现在可以整合到泛历史文本当中, 观众也会作出历史意味的价值判断。历史因人而异, 历史题材电影也因拍摄人而异, 同一历史题材, 既可以做此种意义上的读解, 也可以做另一种形式上的解读, 这既有拍摄者的个人历史观念的影响, 也受拍摄时代文化社会因素的制约, 即使是同一部影片, 观众都可能作出不同的理解, 而这其中, 对于历史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耐人寻味。

历史从来就不缺少英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史就是一部大写的英雄史, 无数英雄在影像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尽情舒展出英雄的丰姿。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延续着美国好莱坞典型的电影风格, “‘英雄情结’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生产与消费的绝对主体, 英雄经验在无数摹本中从方方面面不断地累积, 建构了好莱坞电影美学中英雄的价值观, 英雄叙事因而成为好莱坞的经典叙事。”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之多也许是人们出于对历史的不可把握性、复杂性和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的感觉, 而希望自己或类似英雄似的人物能够指引出未来的方向, 避免可能的失败或消散心中的恐惧, 从而能够把握未来的命运。正是因为历史题材电影描写的是历史, 在对历史的顺叙描写时, 他人或英雄人物是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现实基础上把握变动不拘的未来历史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的, 在一个现实、安全的影像世界里便可对即将可知的历史命运作出安全的非自我的预测。成功时自是对类似自身命运的一种正确把握, 而失败时却是他人的命运历史, 在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作为自身命运的借鉴。“英雄是从想象与象征的文化谱系中抽象出来的, 他们为人们提供了试图效仿的典范”, 人类是善于学习、模仿的动物, 天生具有善于借鉴、吸收的智慧。英雄的历史之具有的可看性与借鉴性更是高于一般历史的, 因为即使是英雄的失败也是比常人的失败更具有借鉴性, 而假如是一个成功英雄, 那么其价值就具有更高的可借鉴性与可学习性了。这也是美国好莱坞总是给英雄美满的结局, 而总是给悲剧历史留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原因。而且, 在影像中历史不久即可得知, 在现实中不可知的历史却又如何得知, 这就需要历史题材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了。也许人类自身将会遭受历史的某种相似命运, 也许人类历史将走入一个更不可预测的未来, 在未来没有到来以前, 只有历史可供借鉴。在现实中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需要找到适合的排遣方式, 而作出历史式的消解也许是一种最两相得益的方法。而要消解恐惧与不安, 就要有终结这一恐惧的有力力量, 于是, 影像中的历史英雄就开始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结果是恐惧的一面被影像的力量所打破, 在历史的消解中战胜了不可知的未来。历史战胜了未来, 现实被抛在了一边。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可谓种类繁多, 有帝王英雄、将领英雄、平民英雄、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 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赋予了英雄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是何种英雄, 必是具有人性的人之英雄, 即便是改编自神化, 也是对之作出人性化的处理, 如《特洛伊》。同样, 即使是尊贵如帝王, 也是具有普通人的血肉情感的, 如《亚历山大大帝》、《亚瑟王》, 这样做, 在达到一种整体平衡后是观众对英雄产生心理认同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出身平民的英雄人物, 就赋予他们极为不同于常人的天赋或高于常人的智慧、武力, 如《天国王朝》, 这样又从另一方面达到了观众预期的英雄高度感, 而不至于使其淹没于常人。而作为将领型的英雄则一般具有悲剧般的命运, 使人不期然对其产生同情, 而不论其所作所为如何, 如《角斗士》、《巴顿将军》。

这些英雄人物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能力总有其合理的来源。《特洛伊》的阿喀琉斯是神的后代, 介乎人神之间, 是天生的绝世战士, 这就使其在战场上的战无不胜有了合理的解释;《天国王朝》的巴里安是十字军骑士的后代, 更在其领主父亲的教导下迅速成长, 从而文韬武略均有所成;《勇敢的心》的华莱士是苏格兰英雄的后代, 更有一个智者般的叔父和广游天下的视野。而作为个体的英雄又是各具特色的。阿喀琉斯狂放桀骜, 不受羁绊, 充分展现了其神性般的自由自在;巴里安多愁善感, 面对危险坚挺不屈, 面对挫折百折不挠, 面对失败处之泰然;华莱士刚强中不乏温情脉脉;亚历山大对敌人宽厚相待;亚瑟王对朋友有情有义;巴顿将军治军严厉而夸夸其谈。英雄的各具特色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自身情感投射到这些英雄身上, 找到与他们相同的地方, 从而取得自身投照式的认同, 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影像中的英雄, 从而在历史的天地里放飞英雄的梦想, 释放现实中积聚的不尽意与失意的感觉, 在想象中获得超越真实的力量。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没有英雄情结的人生则是悲剧人生, 而英雄精神的延续不仅在战场, 也在银幕上。”对英雄的最大写恐怕就是作为“民族英雄”这一形象了, 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它不同于帝王、将领英雄的先天身份优势, 也不同于平民英雄的自我奋斗, 而是将几种英雄人物的特征集于一身――出身如平民英雄, 奋斗如战争英雄, 归宿如帝王、将领英雄, 民族英雄身上承担着太多非个人的意义与作为集体的他人的期望, 更有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历史沉荷。而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如意、无奈的心情又常常伴随着最爱的伴侣的逝去而无处倾诉, 于是, 情感的重负与现实的重压常常使英雄的反抗带有悲壮的意味, 他们身上不可能有《特洛伊》中阿喀琉斯般的神采飞扬、《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式的忧郁安详、《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的镇定与隐忍, 他们的结局也就往往朝着悲壮的道路前行。

英雄的壮举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 总是有一定的起因和缘由, 哪怕并非是历史史实而是编导的安排。“并非任何个人勇敢的表现都是英雄的起因, 而只有那种为服务于人民、先进阶级的利益和人道主义观念的高尚目标所证实的东西, 才是英雄的起因。”《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反抗英军源于妻子的无端被杀, 从而使国仇家恨一并迸发;《特洛伊》中阿喀琉斯是朋友用史上最伟大战争的号召引发了他天生的战斗意志;《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率军远征既有捍卫新王国的需要也有对他母亲的刻意逃避;《亚瑟王》中亚瑟领导人民是要保卫他们的家乡不受野蛮人的进攻;《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则是为了捍卫故世国王的国土和保卫城市的居民不受屠戮, 达成父亲的心愿;《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是国仇家恨、个人悲惨命运的交织所作出的复仇的最终了断。可见, 英雄的壮举也具有凡人的情感特征, 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救世主, 这也是观众能够作出与英雄身份不至于差别太大的认同感的原因之一。在这里, 英雄的身份又与其壮举的产生息息相关。华莱士是英雄之后, 广受众人拥戴;亚历山大作为帝王有其身份上的天然性;巴里安之父与两代国王交往甚密, 他本人又对国王敬重有加, 国王之妹又是其情人, 种种身份上的交织使他必须肩负起护城保民的责任;亚瑟作为罗马派遣保卫英国的圆桌武士首脑, 在英国遭受异族侵略时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卫的责任。可见, 英雄总是在适当的时代环境中作出时代赋予他的壮举, 这又是他们区别于凡人之处, 而这种区别又是观众所需要的。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并非都是孤胆英雄, 他们也与常人一样, 有亲密的朋友与战友,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真情流露。英雄对朋友自是仁爱有加, 而朋友对英雄则是敬佩有加之余忠诚无私。并肩的战斗在大写了英雄的业绩之时也培养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患难来临之时的不离不弃又见证了朋友友谊的真诚宝贵。这种对英雄友情的刻画不仅升华了英雄的人格品质, 又在另一程度上加深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感觉, 使之区别于孤胆英雄的难以接近, 而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贴近感。即使英雄如《特洛伊》中阿喀琉斯也是朋友成群的, 严格来说, 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友谊性朋友, 如英雄奥德修斯, 又有亲情意义上的朋友, 如他的表弟, 同时, 还有一群为他奋勇而战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天国王朝》中的巴里安最接近孤胆英雄, 但他除了有一群父亲留给他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外, 还有一个敌手意义上的朋友, 撒拉丁的大将, 甚至可以说, 他真正意义上的敌手撒拉丁也是他精神层面上的朋友, 正如一个好敌手就如一个好朋友一样;《角斗士》中的马克西默斯有一群同生共死的角斗士朋友, 还有政治联盟意义上的朋友和部属意义上的朋友;相比之下, 《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的朋友可谓多种多样, 有儿时朋友、并肩战斗的朋友、部属朋友、政治联盟朋友、道义朋友、背叛后复又肩负其遗志的朋友, 众多宽泛意义上的朋友也正是一个民族英雄所需要具备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而即使他死后, 依然有众多朋友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战斗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从这一层面来讲, 朋友实已成为他精神不死的寄寓和见证;《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友情更多的带有一种政治笼络的成分和个人暧昧的含义;《亚瑟王》中亚瑟的圆桌骑士朋友则在提倡平等的信念中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 《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2]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 《艺术评论》, 2004年第11期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9

对于历史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都会对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历史事实给出基于自身道德观点和观察角度的主观考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 永恒的真理和绝对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存在,但是从总体上说,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某个侧面和瞬间是有其相对稳定性的。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所以电影在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有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不偏不倚的切入视角。任何事件在未得到证实之前都要慎重地呈现在大荧幕之上。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在这一点上的做法着 实令人难以满意。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偷窥癖好, 各种并未有确凿证据和事实依据的历史事件以并不严肃的方式直接出现在观众面前。更有甚者,为了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神秘化和极端化。但这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不负责任的解构,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电影艺术的严肃性,给本就处于信息爆炸年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信息接收上的困扰。

在好莱坞的传统叙事体系当中,围绕一个主体事件所引发的矛盾冲突而进行相应的剖析,一直是编剧们实现电影类型化的不二法门。因此,好莱坞电影以其宣扬的无处不在的主流价值观念、精密奇巧的叙事和亘古不变的大团圆结局塑造了其独具特色并行销全球的电影模式。尤其以希区柯克、霍克斯及约翰福特等为代表的“电 影作者”们,在追求精巧技法、追求电影类型化的基础上还兼顾了个人的电影风格,使得这一套精密严谨而又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在好莱坞电影与欧洲、亚洲等电影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逐渐主宰了全世界的主流电影。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叙事策略的消解之风愈演愈烈,除去其中有一些导演对电影叙事艺术手法的执着探索之外——如导演大卫·林奇一向以探索阴森鬼魅的风格和虚幻迷离的情节著称——很多电影已严重偏离传统叙事策略的轨道。尤其是在历史题材领 域,这种有意无意的偏离打破了传统历史剧正统、严肃的既定观感,导致很多“戏说历史”纷纷出现。尤其是近几年,许多历史题材电影以勇于创新叙事手法为名, 行肆意消解叙事策略之实,对历史事实缺乏必要的尊重, 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局势的逐步解冻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自“两伊战争”以来,伊斯兰世界也陷入了持久动荡之中,各种恐怖组织、分裂势力不断出现,宗教矛盾日益凸显,客观上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战乱持续不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此动荡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产生至今,以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表现形态对人类的精神意识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七艺术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也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逐渐深入到了电影的创作环节当中,并在某些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从美国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流变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来看,预防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倡和弘扬社会正气,应是我们当代电影工作者所要担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自诞生以来,就成为社会思想家、理论家探究的焦点,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就出现了对“美国精神”的摒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构、对传统叙事策略的消解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叛离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这启发了我国当今电影事业的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10

一、当下电影市场环境:商业片独占市场

(一)经济社会电影商业化

不可否认,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早已脱离了旧社会充当意识形态宣传的角色,电影的制作越来越与商业利益挂钩。由于需要资金推进电影的制作和宣传,上映电影收益至少应该达到损益点,加上制片人制度下希望电影获得最大利润的影响,电影制作在无形中都会朝着商业片的方向发展。在各国每年的电影排行榜上,无疑都是商业片的影子。

(二)商业片市场需求大于非商业电影

电影院线同样希望排挡的影片能吸引更多的观影人数以带动影院消费,获取利益,大制作和当红明星拍摄等商业电影是他们的首选。影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无明星、少宣传、低热度影片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国内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当日排片9.27%,而同档《栀子花开》排片占比32.38%,《小时代4》排片占比39.09%;再如2016年《百鸟朝凤》首映日排片仅2%,大部分场次被安排在上午或晚上10点之后。尽管后来两部影片都因为口碑和事件影响取得了更多的排片率,但这也反映出整个电影产业对于利益的追求。

二、《东柱》《鬼乡》:低成本,高收益

2016年初春期间,韩国电影市场两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东柱》《鬼乡》在进口大片《伦敦陷落》《疯狂动物城》《死待》以及广受好评的本土电影《等着你》的夹击下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成果。其中,《鬼乡》连续3周守住韩国日票房榜冠军,它引发的舆论、社会关注度、海外话题度早已超过了电影本身,成为2016年韩国独立电影的代表。

《东柱》(制片成本约300万人民币)讲述了二战期间朝鲜被日军实行殖民统治,年轻的朝鲜诗人尹东柱和表兄弟独立运动家宋梦奎,为了改变黑暗统治的社会而努力,但最终两人都被日本军逮捕,在监狱里去世。《东柱》的导演李浚益为了让世人铭记爱国诗人尹东柱而把其不为人熟知的一面搬上荧幕,影片没有接受任何商业投资,题材、演员阵容都数冷门,没有大规模的宣传,但依旧超过了100万观影人次(损益点为60万人次)。

《鬼乡》(制片成本约1350万人民币)讲述的是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期间,14岁少女正敏以及年纪相仿的少女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受尽了折磨的故事。影片以二战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导演赵廷看到姜日出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受到很大的冲击后决定拍摄电影,意在铭记历史、反对战争。耗时14年,通过众筹得到75000名韩国网友支持开机。就是这样一部没有明星、靠众筹得到资金的电影观影人次达300万,成为韩国独立电影观影排名第二,其产生的影响力远超过了韩国电影市场。

三、历史题材独立电影的宣传对策

历史题材的电影通常涉及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有时在营销上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过度宣传反而会引起民众的反感。还有如《鬼乡》中因为拍摄慰安妇经历要涉及尺度问题,为保护参演的小演员也不适合过分宣传。受题材的限制以及独立电影一般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电影营销该如何开展而达到吸引观影人次的目的,以下将对此作出探讨。

(一)导演:个人品牌价值的转换

和其他电影一样,导演的个人品牌依然能为独立电影增加宣传噱头。《东柱》的导演李浚益指导过《王的男人》《素媛》,以及2015年韩国电影票房排行第六的《思悼》,多次提名韩国电影大赏和获导演奖,所以凭借李浚益导演个人的品牌已经让观影者有了期待。虽然依靠导演品牌进行营销不算创新途径,但对于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来说,在缺少知名演员带来的明星效应的情况下,导演起到了很大的营销作用。

(二)借势:小成本创收的重要途径

好的借势营销可四两拨千斤,特别是对于小成本的电影来说,能在低投入中创造收益最大化。《东柱》《鬼乡》都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日“3.1”前上映,在整个社会、民众以及媒体都在纪念日中抒发悲怆的爱国情感之时,过于娱乐化的活动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而两部电影由于内容与大环境相契合,借此时机能让更多观影者走进影院,以达到从艺术产品中实现铭记历史、反思现实的目的。

(三)话题:借助媒体保持电影热度

媒体为话题的创造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在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话题的创造能够给电影带来关注度。历史影片因年代和内容严肃的影响,观影群众范围较小,此时就需要公益话题的创造。《鬼乡》历经14年制作并通过众筹网筹集开机资金为该片创造了网络话题度,上映后,韩媒曾报道首尔一位高中老师得知影片排片量少、上映时间不理想后,自费包下首尔一间影院的5个影厅共430个座位,并在Twitter上发出观影邀请,此举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支持,使得电影的话题量在媒体间只增不减。《鬼乡》还于2015年7月在美国新泽西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并在华盛顿Rayburn House Office Building举行的慰安妇决议案通过8周年纪念仪式上,播放了《鬼乡》的宣传影像,使得该片的话题讨论不局限于韩国本土,还拓宽了海外市场。

(四)口碑:电影宣传的不二法则

电影营销中,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历史片的严肃内容以及独立电影的小众性来说,口碑能实现影片的逆袭。《东柱》《鬼乡》两部独立影片在上映初期都没有很多的排片量,《东柱》因导演和青年演员(电影制作完成才出名)的影响力有300块银幕,而《鬼乡》最开始仅有20块银幕,上映后经过口碑相传,《东柱》扩至近500块,《鬼乡》增至700块银幕。在Naver(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上,前者网友评分9.45,后者评分9.23。口碑使得观影群众自发抗议排片少的问题,并使电影能够打败同档电影突出重围。

(五)海外市场:扩大本土电影的影响力

近几年来,韩国电影凭借好片和电影节推广开拓了海外市场。《鬼乡》在国内热映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海外映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成规模公映;上映前该片在海外的新闻和曝光率已得到传播,为电影海外上映打下了基础,加上影片有关慰安妇、战争的内容早就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关系到国际政治和人类历史,其公益作用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对于纠正历史错误、铭记历史、反思战争具有教育作用。

四、《东柱》《鬼乡》对我国历史题材及非主流电影的启示

(一)电影质量是营销之本

电影质量的提升是国内电影产业一直提及的问题,也是电影营销的根本。质量上乘的影片即使首映不利,后面也可靠口碑逆袭而上。韩国电影能在近几年来经受住全球电影市场的考验,与其精致的细节处理和情感的细腻演绎分不开,成为学习与借鉴的好范本。

(二)有思想导演、有深度的作品需各界支持

在娱乐泛滥与利益至上的今天,不乏像大导演李浚益追求更纯粹的制作,舍掉商业投资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诗人尹东柱,以及像新锐赵廷卧薪尝胆14载只为让世人铭记历史和战争的伤痛反思当下一样不求商业回报的电影人,拍摄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无论是政策还是影院,都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适度营销赢得好感

历史题材的电影虽小众,但也不能为了票房制作浮夸,宣传过度引起消费者的不适。不过分渲染能显示出电影人对于历史的尊重,反而能够赢得观影者的好感。历史题材电影经常牵涉敏感话题,应适当营销以避免政治雷区。另外,还要避免因过度宣传给历史经历者带来二次伤害,以及避免对大尺度戏份的过度宣传给演员造成伤害。历史题材不同于其他题材,人文诉求高于娱乐诉求,营销时要与之相契合。

五、结语

在电影市场一边要应对好莱坞大片冲击使得大制作商业片层出不穷的状况,一边要追求票房利益的今天,小众的独立电影要在夹击中寻求生存,就需要借助巧妙的营销方式。《东柱》《鬼乡》两部历史题材的独立电影凭借导演、借势、话题、口碑、海外市场的推广成为韩国春季档中的黑马,其公益性远大于电影艺术性,在有限的营销条件下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收益。我国小众非主流电影从中可获得制作与营销的启示,期望未来中国电影也能自成一派,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伟,冯凝.亚洲之窗,好莱坞之桥?——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J].当代电影,2013(05):137-141.

[2]宋晓利.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研究[J].海外传媒,2016(02):59-61.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 篇11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选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拟定,并经中办和中宣部批复同意后公布实施。“创作工程”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国家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102件参展作品是经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出来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众多艺术家数年的心血。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参与到创作中来,把对于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

作为国家组织实施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方面以严格的艺术标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树立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标准和品格追求,鼓励和引导艺术家关注主题性美术创作,关注历史和现实,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

展览设立了文献展区,通过创作草图、手记、图片及影像资料,全面展示“创作工程”的实施过程。

上一篇:中国筝曲下一篇:知识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