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共8篇)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篇1
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却一直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开始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李洋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学号:2010301040157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篇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宣布中国民国的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劝说和逼迫下,清宣统皇帝退位,终结了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也随之宣告灭亡。[1]回顾历史、结合史实,这场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辛亥革命虽然没能彻底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但却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新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它对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和开启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中国政治奠定了全面近代化的基础。
对近代中国的诸多影响和改变,进一步将运用和升华为对如今政治现代化的历史启示作用,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政治形式向现代的、完善的政治形式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讲,是要实现政治权威的理想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等,通过不断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开展,从而使得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更好的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二、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推动作用
(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回顾历史,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处于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腐朽的政治制度导致落后的社会发展从而产生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由此,改革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便成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辛亥革命之前已有很多仁人志士做过相关的探索和改变,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制度的根基。然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采取了武装的革命方式,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变,不断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和资产阶级宪政的开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2]南京临时政府创立后,《临时约法》设计出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等政治体制,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新的民主政治形式和构架的创建。《临时约法》确立了议会、责任内阁制、五权宪法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形式,为中华民国设立了一套政治制度的构架,还提出了权能区分的原则来实现民权,成立参众两院的国会以表达民意等。第三,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创立。[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随后,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社会团体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通俗来讲就是:相信科学,相信创造,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来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对新事物和新思想秉持开放的态度。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有以下基本表现:第一,法治精神的树立。辛亥革命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的政治统治的转变,实现了“宪政之治”的新发展。中国民国国会的召开,制定了新的宪法和法律,自此,儒家圣王的传统被一种新的观念和法统所取代。[4]第二,近代中国社会心理的变更。在民意表达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共和政体更倡导民权的实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同时在日常行为模式方面,缠足恶习、称谓习惯、等级观念等都被新的行为模式所取代,因此,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的不断更新。
(三)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的扩大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的影响,表现在:第一,确立了政治民主的原则。《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人身、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诉讼等权利,并且提出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民主原则。[5]第二,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使得传统社会政治保守封闭以及被少数人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民参政的范围和程度,仅1912年间,各种社会团体达到了300多个。同时,工人也建立自己的组织参与政治,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人民群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还出现了女子参政的风潮,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华民国政治参与主体和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政治稳定。
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还起到了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关系的明确化等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些政治局面混乱、发展条件薄弱等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辛亥革命这一伟大的实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依然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些积极作用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的,并将其更好的运用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
三、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所开创的关于民主共和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时至今日,无论是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有利影响还是不利方面,我们都应该进行总结并加以运用,将其历史经验更好的融入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中。
(一)科学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辛亥革命虽然使得中国民主政治得到了一个新的开创,但其稳定发展的过程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必须解决军阀混乱、稳定政治局面、发动民众的政治热情等实现的长期性。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政权的不断更迭中体现出了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可能通过一次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国家完成。纵观其他各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也是如此,[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贵经验,将其运用于当代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蓦然前行或者急功近利。
(二)坚决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领导是一项核心的政治任务
历史无数次向我们证实了一个坚实的领导核心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意义,辛亥革命中我们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但却没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也没有树立统一的政治权威,因而最终没有实现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目标,使得政治权力被北洋政府所掌握。因此,为了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和“中国梦”就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权威领导。第一,必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一权威的执政地位要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法理基础。第二,必须强化党和政府的权威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制度和文化等的建设来维护。[7]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我国现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分析和突破。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同时,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领导,才能使得各项政治工作得以有序、高效的运作。
(三)有效把握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多元的有机系统
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首先,就政治现代化本身而言,它包括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政治参与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其次,就现代化而言,除了政治现代化,还有经济和文化等的现代化,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共筑一体。因此,我们要想更好的实现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将其与经济、思想文化、公民、国外经验等相结合,共同推动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第一,经济方面;要重视经济发展对于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着重夯实对政治起推动作用的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第二,思想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并且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三,公民方面;通过民主制度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来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政治文明的建设[8]第四,国外经验方面;西方政治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管理、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有效经验。所有这些,既已得出我们应该将政治的发展看着一个有机的系统,将系统内各要素加以整合,才能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更好更快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的政治改革仍然需要借鉴辛亥革命所论及的历史启示,因此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对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是深远的,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刘阿荣.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法治精神的建立[J].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3]李学智.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J].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4期.
[4]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J].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杜宏强.浅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2年第3期.
[6]张涛.中国的政治发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150-178.
[7]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J].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
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篇3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二、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篇4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七十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辛亥革命给我的启示: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篇5
作者:步平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点击数: 131 更新时间:2011年08月25日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固然是短暂的,但是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时期。这也就是人们重视辛亥百年的纪念,思想界、学术界对此进行活跃讨论的原因。我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身并未进行过实证性的学术研究,但是作为近代历史的研究者,作为身处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的体验者,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的时候,感到对辛亥革命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向进行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辛亥革命放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
对于辛亥革命得失成败的考察,其实从辛亥革命结束后就开始了。辛亥革命亲历者们的回忆,虽然还不能作为对革命的全面完整的总结,但是当事人的叙述,无论如何也给后人提供了观察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最值得重视的资料,可以说首开反思革命之先河。而从1961年即辛亥革命50周年起,历经70周年、80周年和90周年的纪念活动,人们对于这一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成败得失,对于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进行了辩证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去年,在对辛亥百年纪念进行“预热”的时候,我曾在武汉市举办的会议上聆听了章开沅先生的三个一百年的思考。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越来越从更长的时段对辛亥革命进行考察。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存在这样的观点,即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有的则套用现代化的理论,认为“后发外生型”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的高度权威却在辛亥革命中被打倒,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以致近代化进程中断。这些都是针对辛亥革命当时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走向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无需讳言,长期以来,对于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革命,往往被认为是捣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不二法门,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确实没有彻底告别旧制度,这也是引起人们对辛亥革命加以反思的原因。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在学术上确实有启发,但作为历史学者,也不能不提出警惕“反历史”的逻辑推理的危险性。如果我们把考察视野扩展到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中,是否会有些新的启示呢?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列强的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当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时候,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的时候,清王朝考虑的是什么?那个政权是否还能够依靠?当年辛亥革命亲历者们的体验是最直接的。
对辛亥革命时代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用和平请愿的手段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早在1960年,作为辛亥革命参加者的吴玉章就曾对立宪派与立宪运动有过中肯的评价。他认为当时各省成立的谘议局具有双重作用:一是起了提高民主主义觉悟的作用,“谘议局的议员们虽然大多数只是一些改良主义者,并不赞成革命,可是他们还是做了革命的不自觉的工具”;二是“起了消磨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加强它的妥协性的作用”。可见,当时的革命者也并未全面否定立宪派的作用,但是他们也深知不可能把立宪道路作为改革的理想模式,更不认为立宪道路较革命道路更为优越,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连“谘议局的议员们也有很多人因为清朝统治者缺乏进行改革的诚意而失望”。①如今,辛亥革命亲历者们已基本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尽管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象,但在看到那些完全不顾当时历史环境的议论的时候,我们还是对作为辛亥革命亲历者的前辈们的离去而感到遗憾。
中国衰落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侵略,与封建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进步的巨大阻力与障碍,所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的“历史正当性”在于迈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一步。我们不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环境,不能模糊对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关键点的认识,当然也不能不承认启蒙的逻辑发展和必然趋势就是救亡。
在评价辛亥革命的成果、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的时候,人们往往注意到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的功绩,则有时被淡化或忽略了。
我们都知道,在帝国主义列强以血与火的野蛮行径入侵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传承的中国的时候,在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的民族独立受到侵害、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的时候,不甘心忍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奋力而起,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抗和斗争。孙中山先生是全身心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革命事业,奔走于海内外,联合各方力量,建立革命团体,从事宣传鼓动,发动武装起义的最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领导人。他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纲领路线,高举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由及民主革命的旗帜,形成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孙中山先生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反对帝制和反对封建制度,并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失败了。其实,这种观点只是就同盟会的纲领来分析辛亥革命,认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是强调国内民族矛盾和反封建,而没有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强调中国与外国侵略者民族矛盾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对当时革命派的宣传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看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都用明白警醒的语言,指出革命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革命是要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不至被帝国主义最后鲸吞瓜分。他们对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与外国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都有明确的阐述。他们并没有以反满为唯一目标,相反,他们以为革命最终要解决的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是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全民族的要求。
也有人在强调五四时期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政治诉求的同时,忽视了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提出了民主要求的事实,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事实上,政治上,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观念。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2正因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所以,孙中山先生也被认为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二、把辛亥革命放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
从近代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半岛等东亚国家在近代前处于基本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开始,在共同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的背景下,分别思考并选择改革与向近代发展的道路,可以中国的洋务运动甚至包括后来的戊戌变法等、日本的明治维新、朝鲜的开化运动为代表。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只有日本的明治维新获得成功,而日本也以亚洲唯一强国的身份跻身列强之一,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朝鲜甚至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亚各国在向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拉开了距离。
然而,虽然从国家近代化发展的角度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成功的改革,但是,一方面,日本以西方列强对待东方国家的方式对待中国与朝鲜,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其迅速发展建立在掠夺、牺牲亚洲邻国主权利益的基础上;而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保留的封建残余使日本社会具有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属性。由于天皇的绝对权威在政治上被神化,所以近代天皇制其实是以所谓君主立宪的名义存在的专制制度,给日本军人以发挥其影响的极大空间,导致军部干预政权,把日本一步一步地推向战争的道路。而战败的结果导致日本近代化的成果毁于一旦,不得不从战后开始新的起步。日本战前的教训证明:“君主立宪”并没有导致政治的稳定和民主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长的,所以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中国废除专制制度的进程却令世界刮目相看。辛亥革命之际,东亚的日本和欧洲的英、德、俄、意都还有君主在位,尽管废除帝制并不等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帝制,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3列宁把辛亥革命看作是亚洲人民觉醒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新生的中国》一文,指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4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下,1912年,旅居中国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独立党,提出了民族解放和建立独立共和国的主张。1913年,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的侨民建立了民族协会和群众大会。朝鲜、菲律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了新的发展。
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革命运动中也有相当多的国际力量的加入,如作为孙中山朋友的日本人的参与。这些人的社会身份的多样化和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大亚洲主义”的复杂性,也告诉我们研究辛亥革命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日本明治维新后,“亚洲同盟”、“日中提携”的议论便不绝于耳,以至发展为“大亚洲主义”。坚持大陆扩张政策的右翼活动家将“日本文化优越论”发展为“只有日本有资格领导亚洲”的主张,即“日本责任论”、“解放亚洲论”,为后来的一系列侵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思想来源,也亵渎了本来应当作为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压迫的亚洲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武器的“亚洲精神”。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关于“大亚洲主义”的讲演中有一段著名的话:“你们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欧洲的霸道文化,又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王道的王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去详审慎择。”5戴季陶认为孙中山关于“大亚洲主义”的讲演反映了他的中心思想,因为他“心目中的亚洲并不是亚洲这一块土,在事实上是亚洲八万万被迫民族可怜的痛苦事实,在思想上是对中国古来仁民爱物的道德文化的憧憬,而统一这许多事实和思想的中心,就是先生自身以一诚贯知仁勇三德的全人格”。6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并不是以日本为盟主的“大亚洲主义”,而是以“亚洲精神”联合各国与各民族,恢复亚洲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主张。其实,所谓“大亚洲主义”的讲演题目,亦非孙中山本人命名,而是由策划讲演的神户商业会议所给孙中山拟定的讲题。7由于许多人对“大亚洲主义”概念的理解基本上是由孙中山的讲演而来,不能不说一直背着日本“大亚洲主义”的负面的影响。
在亚洲的多数国家,特别是中国尚处于受列强任意宰割的时代,提倡“亚洲主义”,号召亚洲民族的联合,确实有一些理想化的倾向,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冲击世界的今天,在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时候,把辛亥革命放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孙中山所主张的“亚洲精神”其实是值得发扬的正面财富。
正是在纪念辛亥百年之际,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亚洲精神”,认为弘扬亚洲精神及价值观的意义,在于打破以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单极化格局。他还特别指出了亚洲人民历来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博鳌亚洲论坛作为向全球发出亚洲声音的平台,将提升亚洲在全球的代表性与开放性。可以说,辛亥革命的目标在百年后正在真正获得实现。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 篇6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观辛亥革命有感
观看主旋律影片,很多人都是抱着“数星星”的态度去的。我不敢说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态,但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个人对于革命的那种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
纵观革命历史,为了战争,为了正义,为了胜利,被逼死,被迫害死,为了守口如瓶被就地杀害的英雄人物有千千万,还有那数不清的无名烈士。一次辛亥革命就能如此震撼我,更别说那8年多的抗日战争了。
有时候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他们胸腔内到底活跃着怎样的一颗跳动的心,何以让他们如此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无惧无畏。那鞭子底下抽的,枪口对准的,刀子劈下去的可是活生生的肉体啊!他们面对这疼痛,这死亡为何能如此淡然?他们都风华正茂啊!
是信任,信念,还是信仰?我相信这是对孙中山的信任,对黄兴的信任,更是对奋战在沙场上的无数名革命人的信任;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选择守口如瓶,选择坚持革命,选择放弃生命来扞卫自己的信仰。
无论是当初即将要做父亲的林觉民,还是义气凛然的秋瑾,还是那长眠于黄花岗的烈士们,包括那使节之女唐曼柔都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尽管他们知道前方的路到处是枪眼,是炮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我相信他们曾经一定也挣扎过,畏惧过,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前进,选择了牺牲,选择无愧于心。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对于生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做这样的选择更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此时我们身陷战乱之中,是选择保命逃避﹑舍家弃国,还是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如果此刻枪口对准着我们,是将组织的机密合盘托出,还是紧闭双唇誓死不言?我不知道,也不敢说。
当今社会是安定的﹑和谐的,但有时候也是让人心寒的。温州动车事件,政府让人心寒;广州小悦悦事件,路人让人心寒。是国家不够强大,政府太腐败,还是很多人内心的本质已经开始被腐蚀?个人的利益真的已经超过了内心的良知了吗?__年前的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可以战死在杀场,而现在呢?是可以为了尽早通车而无视鲜活的生命,还是可以眼看着车轮一次次轧过一个小生命而无动于衷?
《辛亥革命》中,一位华侨卖了祖屋,集资给孙中山用于革命,他说:“家都没有了,还要什么祖屋!”那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联最基本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都做不到,那还如何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将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还如何保卫国家,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篇7
这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虽然故事不同,但是有一些共同点,即它们都根据当代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心理,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一、还原真实的历史,人民的历史
《亮剑》、《历史的天空》、《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满足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心理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片中,对战争的描写往往是浪漫化和非现实化的,有时甚至非常“小儿科”,我军善良朴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敌人则凶猛残暴,人数装备极佳,貌似强大,实际上愚蠢无能。在这一基础上,《亮剑》有其突出性的变革,它真实地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敌人并非愚蠢之极,我军也不是战无不胜,我军在面临强敌的时候也有全军覆灭的惨况出现。如此一来就打破了用理想和谎言编织的“战争童话”,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战争的真实,历史的真实。
二、平民化英雄,真实的英雄
《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电视剧的一个突出特质还在于对观众平民化和反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把握,塑造平民化英雄。这几部剧中的主人公,大都出身于民间,崛起于草莽之中,本身就很具有平民性。李云龙是来路不明的平民英雄,姜大牙是浑身流氓、无产者习性的米店伙计,李大本事的“本事”一半来自天分和锤炼,一半来自评书和小说。他们靠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天才不断努力走向成功,成为统帅。这几部剧中的英雄人物,与我们传统意义中的英雄人物有着非常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使得电视剧的世俗感和喜感大增,而且也拉近了主人公和观众的距离。主角们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勇敢、正直、豪爽、血性、讲义气、重情重义,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又确实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这些有缺陷的英雄、真实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对于观众来说是如此真实、自然和亲切。
三、个性的人物,传奇的故事
《亮剑》等电视剧的成功还体现在对观众欣赏习惯和心理的尊重。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几部电视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可爱人物,他们不仅外部特征有其特别之处,语言往往也别具个性。他们的外表有的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奇特,但是却并不桥揉造作;他们的话很糙,经常夹带着脏话,但是却真实有道理,让观众听过之后能够会心一笑。
其次,对故事性与传奇性的强烈刻意追求。这几部电视剧通常都以一个出身草莽的小人物为主角,讲述其将自己在平民生活中积攒的经验用于战争并取得胜利,他们一开始可能政治素养并不高、集体意识并不强,但是经过战争的历练与军队的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的人民军队指挥官。例如《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李大本事,他完全颠覆以往革命军人的形象,以戏谑对抗主流、以杂耍对抗王牌,这与其说是个人的本事,不如说是暗合了中国观众对于传奇的期许。
四、讲述的是故事,传达的是精神
《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电视剧注重把握观众对雄性精神的寻求,强化民族精神的生命元阳。《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极力张扬雄性、野性的精神,暗中切合了观众潜在的价值取向和隐蔽的心理补偿意向。这在《亮剑》中被概括成“亮剑”精神,也就是李云龙的那句名言:“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当下的社会和人民也在呼唤这种“亮剑”精神、硬汉精神和野性精神。正是这种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以及民众价值取向和心理的需要,“亮剑”一下成为流行语和时代精神,被广泛使用。这种野性的精神其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阳,甚至是我们的精神动力与支撑。
五、凄美的爱情,漂亮的点缀
这些电视剧中虽然增加了爱情的成分,但是爱情自始至终却从来没有成为过主角。但丁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剧中女主角的存在有些是为了以其女性魅力对男主角的革命道路起引导作用,例如《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正是受到女兵东方闻英气质的吸引,留在了游击队里,开始了他有声有色的战斗生涯,也开始了从一个匪气很重的流氓无产者向一个自觉自愿的真正革命者的艰难转变。有些是为了塑造男主角的性格多面性、立体感而存在,如《永不磨灭的番号》中赛貂蝉决定去替李大本事决战骑兵队时对他说:“你记住,你是貂蝉的男人,是万夫莫敌的吕布。你是英雄,你不能死。”而李大本事在最后的决战时也说:“媳妇,你在天上看着,你的男人就是万夫莫敌的吕布。”肃杀的话语配上炙热的爱情使得这部分戏分外感人。此外,剧中女人的命运大多逃不开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生命。革命与爱情,历史与激情,在女性和爱情的陪衬下,血色的浪漫将历史的书页浸染,使其不再高高在上难以触摸,而是让历史有了“人”的温度。
总之,这几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峥嵘岁月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革命情怀,同时以人性化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主人公从一名流氓无产者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的艰难转变。它们的魅力也正在于此,透过大的时代背景,直面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生动感人的再现了一个革命家和革命集体的成长过程。在市场定位中,切中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因此,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在取得良好市场效应的同时,也取得了成功的宣传效果。
摘要:近年来革命历史剧成为收视热潮,较之前有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当下革命历史剧注重还原真实的历史,塑造平民化英雄,讲述传奇故事,传达时代精神,并不失漂亮地点缀凄美的爱情。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篇8
摘 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寻找民族出路,反抗外敌入侵,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大多数人是针对辛亥革命在国内的具体影响,而没有详谈辛亥革命对国外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超越的研究。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历史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2-01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所趋,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略强占国土,封建王朝腐败不堪,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封建王朝虽在重压之下,采取了些许仿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但依旧由满族人或王亲贵族掌握大权,享受最大的利益,并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引起民众的不满。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但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浓墨重笔,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社会还是对当时的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辈们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成就,更多的是注重对当时国内的影响,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谈得比较少。所以,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超越的研究。
一、以革命团体为坚实基础,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清政府推行立宪运动,目的在于使清政府与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相结合,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改变清王朝的政治局面。但是改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大众百姓更加寒心,尤其是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们。早在1894年在美国,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兴中会,之后各地其他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性质的华兴会、光复会相继成立。之后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不断发展,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武装起义的不断尝试,虽然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终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是民族革命有了明确的目标三民主义,也有了公认的领导人孙中山,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播,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展开,在革命队伍的英勇奉献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二、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
领导人孙中山为了推翻帝制,愿意让位给袁世凯,虽然这个举动让孙中山后来非常后悔,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可是在当时具体条件限制下,虽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也推翻了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袁世凯企图复辟,但却被民心所扼杀在摇篮里,这就充分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推翻封建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的发生虽然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也恰恰证明了在资产阶级发展不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完全消除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其相应的社会基础,而且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依旧存在。辛亥革命在打破了封建传统主义思想的禁锢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具有权威性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影响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主张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而且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可是辛亥革命也是对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促进了国内资产阶级的发展,辛亥革命胜利后,紧接着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为核心,推行利国利民的可行性的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当时的国家迎来了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安全与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国民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辛亥革命的胜利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有学者认为“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很高。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为后来的民族革命运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革命领导者应该与普通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团结一心,共同反封建反侵略,不应该对列强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幻想和示弱妥协。
三、打击侵略势力,鼓舞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虽然没有完成祖国的统一,恢复国家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因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满清政府不再是列强侵略中国有效的工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一次有效的革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一开始建设兴中会就主要是在海外华侨的大力资助下,一步步完成革命任务,开展革命活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海外华人华侨的资金帮助,资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很难展开。孙中山之前一直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直到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才回国,他所宣扬的革命思想深深影响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冲击了当地存在的华人旧社会和旧传统。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结语: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趋向与人民的选择。辛亥革命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胜利,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因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妥协,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且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于辛亥革命所取得的历史性的胜利也是不能抹杀的。列宁曾将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周恩来也曾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辛亥革命虽然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革命运动,但不仅将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活,也深深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致使袁世凯想复辟的幻想破灭。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全战胜入侵的外敌,但在一定程度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不仅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爱国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朝柱.辛亥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2] 张 利.辛亥革命[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推荐阅读: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07-1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07-01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0-02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学案05-25
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08-22
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11-15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