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2024-05-19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精选9篇)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1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是指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重要原则。

辛亥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又称武昌起义,其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从较早的商品输出到后来的资本输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彻底沦为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在经济上,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思想上从洋务运动中的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戊戌变法中与辛亥革命中对西方制度的学习,天赋人权,民主共和的西方先进思想观念,在中国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

三民主义

19,孙中山推动了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年11月,孙中山把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释为三民主义,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革命就此展开。其主要内容是民权,民生,民族。

19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又称为黄花岗起义,人民群众不断斗争。同年5月,保路运动在范围内掀起,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就此结束,19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三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就此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了人民的参政意识。

辛亥革命的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外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从此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顺和天理,应乎人情,资产阶级在近代化中国中无法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2

一、建筑是“容器”:我们该有怎样的容器?

建筑是什么?最简单易懂的解释是:它是保护人们不受严酷的气象条件和外敌侵害的“容器”。上古有巢氏带领人们在大树交叉的枝桠间搭建“巢居”,就是为了抵抗风雨,躲避野兽的袭击。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建筑这个“容器”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抵御严酷的气候与外敌了,它还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为人创造“便利舒适的环境”

衡量建筑的首要标准是当人处在建筑物内部时,是否感觉到便利、舒适。勒·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就是说建筑应为人们居住的便利、舒适提供正确、迅速的服务,要像机器那样有效率。人们为了在这个“容器”中的生活更加方便与舒适,导入了抽水马桶、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地暖等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会有更多的新设备进入建筑,为人类创设便利、舒适的环境服务。

然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要使这些使得人在建筑内部感觉便利、舒适的设备启动,需要付出多大的能源与外部环境的代价?这些代价反过来是否又制约了人们享受便利、舒适的生活?日本建筑结构师松村秀一在《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一文中指出:在消耗能源这一点上,除了工业和运输交通消耗的能源之外,其他的能源全部都在建筑这个容器中消耗掉,拿日本的例子来说,室内的能源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1/4以上,其中冷热空调占家庭能源消费的1/2以上,供应热水的能源消费占3/10之多。建筑成了消费大量能源和水并排出大量垃圾的末端机器似的东西。(1)因此,必须要在改善这种为了实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侵害外部环境的状态方面下一些工夫。

1. 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在墙壁和屋顶大量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减少外部环境对室内温热环境的影响。

2. 被动式Passive方法:

不设置机械装置,利用材料的本身特性单纯地利用自然能源。如白天从窗户和屋顶把太阳能吸收进来储存,到了晚上再把储蓄的能源放出来。

3. 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如想办法把用过的洗澡水引到厕所中再利用,或者设计时就安放把食物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的发酵器等等。

4. 延长建筑使用期限:尽量不让建筑拆除后变成垃圾。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材料将来的分解与再利用。

(二)给予人“乐在其中的场所”

勒·柯布西耶指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同时,也强调“住宅是为了沉思默想的重要且必需的场所”,他说“那里存在着美,能够给人们带来必不可少的心灵上的静逸。”确实,人除了温饱与安全的需求外,还有强烈的审美需求,建筑如果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静逸”,终究是失败的建筑。

如何让建筑成为安放人们心灵的场所呢?

1. 善于发现“心情好”的场所

日本作家松山岩在《感受建筑·为了小小的场所》一文中向建筑师疾呼:请想一想,对你来说,感到心情好的、喜欢的场所是什么样的地方?他强调:设计建筑物的建筑师,规划街区的城市规划家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发现自己喜欢的场所、心情好的场所,然后给这些场所以具体的素材、形式与尺寸。去发现心情好的场所,并把这个场所的秩序发掘出来,是建筑师必须经常返回的工作原点。(2)笔者认为,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使自己心情好的场所,更要从建筑物的具体用途出发去发现让使用对象“心情好”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融合到设计的具象中去。

2. 借用“特殊的标准”

松山岩评判建筑的一个特殊标准是“光脚少女自由走动”。他说:我眺望建筑的时候,常常试着想象让光着脚的少女走进来,少女有时走,有时停,然后再走。如果少女光脚不能走的话,我就认为那个建筑有缺点,光脚的少女在建筑内部可以自由地奔跑的话,我就认为它是卓越的建筑。(3)“光脚少女自由走动”的意义在于“安全与自由”,而“安全与自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松山岩的另一特殊标准是“家中有没有供奉死者——自己祖先的佛堂的场所”。他反问:失去供奉死者的场所,不正是丧失了可以考虑比自己的一生更长久的时间的场所吗?(4)这个特殊标准的意义在于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对“意义”的思考大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分野吧。

笔者认为,不管建筑师借用的标准如何特殊,都离不开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的需要。只有符合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需要的建筑才能安放人的心灵。

二、建筑是“综合体”:建筑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综合考虑?

日本建筑师松村秀一认为:建筑是把对人类来说重要的诸类东西联结起来的物体。(5)在他看来,这种附着在建筑上的联结关系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从产业联结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建筑的联结首先体现在产业上:木匠、泥水匠、五金匠、油漆匠、瓦匠、排水工、配电工、煤气工等等,不同的工种通过建筑联结在一起;而木匠使用的柱、梁等木材又是经林业人员之手栽种的,泥水匠使用的混凝土又来自水泥行业……因此,建造一栋建筑实际上需要众多产业的支撑,它们有时会跨越国境发生联系。建筑师在开始一个新项目时,应大胆自由地去构想“这次的项目让哪个产业的哪种技术来给我们作哪个部件,其优势是什么?

比如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在1928年构想的“Dymaxion居住机器”(Dymaxion是富勒创造出来的词,是“dynamic maximum tension”的缩写),设想借助美国先进的航空工业用铝合金来制造住宅部件,然后把这些小尺寸的部件打捆包装,用飞机向全世界运送。富勒将航空工业与住宅“联结”在一起的设想给人类创造了梦想。

(二)从功能转换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建筑物功能的转换已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本世纪初,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周围的金融企业把办公楼迁移到虽然偏远但环境好、建筑面积宽敞的地方,致使华尔街附近写字楼的空房间越来越多,最终,纽约市下决心将这些写字楼转换成高级出租公寓。

在我国,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学校面临合并(关门),而供老年人居住的福利设施又大量紧缺。因此,快速的时代变迁要求建筑前瞻性地拥有多重功能。

(三)从技术与艺术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一书中写道:“它(建筑物)所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浮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划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与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6)

如何做才能使建筑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非技术加艺术的分离状“怪物”呢?

1. 要追求技术的完美

即合于工学的构造。建筑形态合于工学的构造,就是要求力学的机能与建筑的基本样式保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力学的机能便可在建筑上显示一种特殊的美。因此,追求技术的完美是走向艺术顶峰的必由之路,正如密斯所说:“当技术达到完美之时,就升华为艺术。”密斯在建筑实践中一直把建筑艺术看作是建造之美。

2. 要注重建筑的实用性

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建筑艺术时指出:“美的建筑,就是实用性浓厚的建筑,工厂建筑在前代不列入美术中,现在成了建筑美术中的一大题目。”他说:“凡徒事外观美而不适实用的建筑,都没有美术的价值,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丑恶的。过去的建筑,常牺牲实用性而夸耀外观美,都是不合理的。现代建筑大多数是目的建筑,故首重平面图(房室支配),次重侧面图(房屋的外观),即以实用为第一义,以美为第二义。(7)

3. 要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色

古代建筑用石材,当表现出石材特有的美。现今建筑用铁,用玻璃,亦必发挥铁和玻璃所固有的材料美,如半透明玻璃的夜光的效果。用石材的建筑,柱是必要的,但是现代铁材建筑上没有柱的必要,就应当撤去。无用的装饰反而有损于建筑的美。

鉴于当代因使用不当的建筑材料导致“致病屋”现象频发的事实,早稻田大学教授、建筑环境学者田边新一重申“诚实的建筑”的概念。即使用木材、砖块、铁等“诚实的”材料依据“诚实的结构”建成的住宅。他认为,和食品一样,使用“诚实的材料”的想法在建筑上是必要的。

三、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通过建筑,我们这个时代当自省什么?

丰子恺认为:艺术之中,为社会政策宣传最有力的,要算建筑。我们看各时代或各地方的建筑,可以从它们的样式上窥知当时当地人的思想与生活。故建筑可以说是具体化的时代相。(8)

我们可以从埃及金字塔的大而“笨”窥知上古君主专权时代帝王的绝对权威与人智的未开化状态;从希腊神殿力学的均整与视觉的协调窥知希腊时代人们自由自治的精神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教堂建筑“高”而“尖”的特色窥知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基督教的勃兴与教徒们向上超升的渴望;从十七世纪华丽的宫室建筑,窥知“王权中心时代”的奢华浮夸;从现代新奇的高层建筑窥知商业的繁荣与资本的势力……

那么,若干年以后,后人亦可以通过当代建筑来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相。因此,当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时,应该自省。

(一)我们的建筑经济吗?

清华大学季元振教授在《建筑是什么》一书中引用了川口卫先生发表在2008年12月日本《新建筑》杂志上的对“鸟巢”工程的批评:“像‘鸟巢’这样的浪费性构筑物,作为代表现代奥林匹克的主要设施,是与奥林匹克精神不相符合的。”川口卫先生认为:“该方案(鸟巢)无论是四周还是开口部分的形状,采用的都是封闭的连续曲线,因此,采用更加合理的空间的轴力杆件系统就足以满足需求。而硬要采用巨大的刚性框架群来修建,只能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结构。”(9)

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很多政府的办公楼、形象工程造得堪比宫殿,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蜗居”现象并非个例。因此,我们更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不能让建筑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

(二)我们的建筑面向平民吗?

勒·柯布西耶曾向社会发出严重警告:“要么建筑革命,要么社会革命。”因为居住的保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住的不舒服是生活上莫大的一种苦痛。如果一方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得不到保障,另一方却占有大量的高档居住资源的话,矛盾终将会以最激烈的方式爆发。所以,住宅的供给是抚慰低收入群体、维持社会稳定的特别重要的条件。

(三)我们的建筑强韧吗?

建筑是人类身体与心灵的庇护所。哲学家阿兰《关于艺术的二十讲》中谈到:“建筑在自然中,顺应着自然而建造。可以说那是第二个自然,更坚固、更忠实、更明确的自然……这些建筑必须要比人强……它们是优秀的坚固的,在这块大地上最坚固的物体……”

当我们的建筑以楼薄薄、楼脆脆、楼水水的形象出现时,我们怎么能不质疑:我们的建筑到底牢固吗?是什么使我们的建筑成为薄薄、脆脆?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日]安藤忠雄等.“建筑学”的教科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⑥[意]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⑦⑧丰子恺.丰子恺谈建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对十月革命最好的纪念是什么 篇3

此后我改行学习中共党史,这就需要重温一些理论书籍和查阅一些史料。正好这时俄罗斯当局陆续为大批档案解密,虽然我只直接或间接看到很少一点与我写《党史笔记》有关的材料,却发现自己过去受造神造假的影响极为深重,不但戴了有色眼镜学理论因而没学懂,还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造假信以为真。按理说,中共党史有3/4以上是我经历过的,应该能够辨别真假和是非了吧。然而不然,这是由于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自己不可能了解事件真相和全貌,而且接受了照顾大局的革命功利主义学说,养成了不论真假都要和主流舆论保持一致的习惯。只是“文革”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改习党史后,才觉得头脑逐渐清醒了些。

“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我们过去了解的十月革命有不真实的地方。1980年代,一次中央开会,有人提到现在有的文章要重新评价布哈林。一位老领导就说,怎么能为布哈林翻案,他不是刺杀过列宁吗?这就是上了电影的当。不久前崔永元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中国还不具备为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拨乱反正”的能力》(口气大了些),提到他做《电影传奇》节目中苏联的老影片,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却正式告知他:“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前的,别做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历史的真实不是电影里所讲的那样,不能再影响下一代!”崔永元就说:“过去的电影是载体。我们从电影出发,把新的旧的好好讲讲。”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并不觉得我们现在具备这个能力,因此毫不客气地问:“你现在能好好说说‘托派’吗?”

这一问,有道理。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给多年来挨整的托派正式平反呢。在十月革命及其后叱咤风云的托洛茨基早已从历史上抹掉了,一个当时并不出名的斯大林却成了仅次于列宁的主要角色。我们过去以《联共(布)党史》为主要教材培养出来好几代人,在一些事情已大白于天下时却没有做应有的拨乱反正工作,致使许多人还保留着旧观念,总在为苏联和斯大林模式辩护,给改革开放添乱。可见,指出《联共(布)党史》存在的问题、恢复十月革命的本来面目,不只是少数学者的学术责任,而是关系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的大问题。

十月革命并不是我们以前了解的那样,实际上没有经过什么流血冲突。所谓“炮轰冬宫”、“攻打冬宫”等都是电影编的。米高扬就说,“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转变

俄国的二月革命,是人民自发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各政党都参加了。由于是自发的,胜利后有点群龙无首,并很快形成两个并存的政权:一方面是以立宪民主党为主组成的临时政府,一方面是同属第二国际,被称为“社会主义党派”的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参加的苏维埃。临时政府本来就缺乏群众基础,加上七月事件中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群众和组织前线进攻遭到溃败,已经完全丧失军心民心,处于不能自保的境地;苏维埃则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比较容易地夺得政权,所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也提出采取和平手段,通过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口号。这就使二月革命后的七八个月里,国内政治斗争的重点是在参加苏维埃的三大政党之间进行的,而且力量的消长变化非常快。孟社两党由于不同程度地支持和参加临时政府(最后一任总理克伦斯基就是社会革命党人)、主张继续战争,因此在斗争中力量遭到迅速削弱。布尔什维克既有深得人心的政策口号(和平、面包、土地),又有列宁的坚强领导和出色的组织工作,再加上灵活的策略手段(例如原先支持选举成立立宪会议,后因得票不到1/4,遂用武力加以取缔),就使它取得十月革命的领导权,然后回过头来镇压孟社两党。列宁也从此和第二国际彻底决裂,另行建立了第三国际。所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界以至当局对十月革命的看法有很大变化,认为二月革命仍属革命,而十月革命则是不流血(或者很少流血)的政变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例如恩格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教导),在那些专制落后的国家,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主,实行宪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通道路。列宁修改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专制落后的俄国先拿下政权,然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促进世界革命。马克思原先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且只适于较短时期,列宁把它变成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他说:“有人指责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就说‘是的,我们是一党专政。’”

兄弟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尝苦果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实验,不仅影响到俄国和以俄为师的国家,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20世纪一个主要社会潮流,对推进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包括成为资本主义改革调整的压力和动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照搬十月革命后产生的苏联模式的国家,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1950年代我在中国驻苏大使馆当研究室主任,亲身经历苏联物资的严重短缺和群众生活特别是住和行的困难。1955年,欧亚各国经济已全面恢复到战前水平,但苏联东欧国家却大大落后于西欧。当时的说法是,苏联受战争破坏严重和西欧有美国的援助,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日本和德国破坏得更严重些,但恢复和发展很快就超过苏联。

战后的历史也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特别是中等以上国家)是靠外援发展起来的。在东西德的比赛中,东德落后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一次宴会上,我曾当场看到时任东德总理的格罗提渥同李富春谈话,他要中国支援若干万吨大豆搞人造黄油,说东德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民主橱窗,怎么也要赶上西德。李说,中国目前经济还很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大豆也很紧张。格说,中国那么多的人,为了共同事业,每人少吃一点就可解决我们的问题。最后的结果不得而知,不过按照我国的政策,是必然会给予一定支援的。奇怪的是,那时的兄弟国家在一起常常互相诉苦,但对群众和对外宣传却总要大肆夸富,其水分之大简直惊人。例如苏联1976年最后一次宣布它的经济总量已达美国的67%,可是后经世界银行等四大权威机构调查统计,苏联解体前的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1/10,可见过去中国从苏联学来的各种统计也不能再引用了。再以芬兰为例,当年它是沙俄最落后的一个省份,十月革命后取得独立,到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0美元左右,而比它条件好的苏联波罗的海三国人均产值还不到4000美元。

斯大林死后,苏联当局开始为一些受迫害的人平反,有些从监狱和流放地回来的人住进了莫斯科的精神病院和各种疗养院。我曾去过其中一个疗养院,有不少院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被整得东倒西歪,精神失常,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真惨。

如何全面评价十月革命

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事实,只是那一声炮响并不是炮轰冬宫。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直接指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也帮助改组了中国国民党,这就使国共两党虽然政治上完全对立,但一些组织原则却同出一辙。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又“走俄国人的路”,立即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照搬斯大林模式,进行三大改造,实现全盘苏化,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外实行闭关自守。这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置身于世界和时代潮流之外,白白断送了30年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后来多亏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才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这不是说十月革命对中国没起过积极作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胜利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没有苏联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但客观地说,也有消极作用。党内大理论家胡乔木就说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追根溯源还要追到斯大林”。他还公开批判:“列宁建立了一个集中制的共产国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原则错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俄国要变成全世界的统治者”。(以上均见《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胡乔木对列宁、斯大林和十月革命所作的反思,实在难能可贵。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十月革命进行再认识,很有必要。中国在经济上摆脱苏联模式的约束实行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若能适应世界和时代潮流,像走经济市场化道路那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党现代化,中国一定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4

解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3页。)这条总路线,正确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和任务等基本问题,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进的灯塔。坚持这条总路线,实质上就是坚持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毛泽东指出,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不能不落在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或主要的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此外,曾经在一个长时期内勾结帝国主义、并和地主阶级结成反动的同盟、背叛了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实际上又是有所不同的。主要的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个敌人,同时打击背叛了革命或民族利益的大资产阶级分子,完成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

翻地主买办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这就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任务。两者既相区别、又相统一,构成了中国革命全部的历史使命。

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其内涵包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它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井冈山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象征。它的基本内涵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拼搏等。弘扬长征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政治路线为指导,以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必须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谨慎办事,兢兢业业。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被称为“中华魂”,是党的“瑰宝”。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群众,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在艰苦卓绝斗争的岁月里,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解放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我们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延安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弘扬中国精神的实现就要弘扬习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而中国精神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红色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的补充甚至是升华,体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现实精神诉求。“中国梦”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都连在了一起,虽然比起“中国梦”的宏大,西柏坡只是一个地处河北省平山县的小山村,貌似只有优美的风光。但实际上,伟大的中国梦的的确确是西柏坡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就现在而言,加大力度研究并且弘扬红色西柏坡精神,是加强改革共识的形成、加快作风转变的的进程、促进全国人民实干兴邦的意识,进而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共享伟大的社会主义文明所取得的成果的必需选择。

启示

1)任何路线和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本国 国情,这样才有落实和实现的必然性。2)革命和建设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 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生产 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 应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5

概论》期末终结考试大作业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中,毛泽东对这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内容包括:

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1.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3.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明了中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道路。

4.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它建立在剑是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5.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根据以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继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

9月l

1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

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

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坚决按照这条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和革命战争,开展各种革命运动,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6

09思想政治教育2班

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

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写道: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通过这样的论述,恩格斯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革命成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黑格尔的某些行为看出黑格尔思想可能具有的革命性质,例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热情讴歌,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7

而大众传媒的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社会政治表达途径的畅通为公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表达的普遍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政治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 一个缺乏秩序的社会里, 传媒的鼓动会导致狂热和盲从等现象的出现。因此, 我们在肯定大众传媒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民主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要警惕大众传媒对政治稳定和民主进程的破坏和阻碍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当前的新闻改革大多是吸收西方的新闻观念和做法。从管理体制上看, 现在的新闻组织走市场化道路, 形成“事业性质, 企业化管理”, 国家不再单一的集中管理, 不再行政拨款, 而是在台长负责制下自负盈亏。从传播方式上看, 从单向的灌输指导转变为平等交流服务的方式, 更加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贴近群众。从技术上看, 大力推进信息高速路和新媒体建设, 以技术促改革来更新人们的观念增强媒体互动。从新闻观念上看, 我国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现代新闻价值观, 既反对苏联的国家搞宣传的模式又反对西方唯利是图的模式, 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新闻改革中我们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像如何有序的行使言论自由权, 如何走产业化道路等, 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去探索。下面我们从本世纪初的“颜色革命”中来看它能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中国古话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在“颜色革命”中体现得极其充分, 媒体在影响人民意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局。在舆论战场上, 反对派媒体、西方媒体以及独立媒体相互配合共同打击代表政府利益的媒体, 迅速地使本国政府民心向背, 最终丧失政权。而在“颜色革命”中表现出来的舆论失控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失败的新闻改革, 我们应当吸取教训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新闻改革。在《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一书中, 刘明教授总结了东欧剧变和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新闻改革失误的基本模式:“新闻改革——媒体开放——外力介入——阴暗面曝光——群众不满情绪积累——反制无力——舆论彻底失控——政权丧失” (1) 。这个模式对于考虑我国的新闻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 我们要依法对大众传媒进行监督。纵观“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 该国原政府无一例外的失去了自身的舆论阵地。在“颜色革命”爆发时, 政府的媒体机构变得十分软弱无力, 缺乏作为;独立媒体则变得不独立, 出现了一边导向反对派的局面。在现今大众传媒对政治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 政府尤其不能放松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必须抓住这一重要的舆论阵地。只有掌握了对大众传媒的主导权, 才能有效地抵制西方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企图。我国的执政党也应提高对大众传媒的驾驭能力, 作为执政党, 应当为人民提供更为客观的信息, 不要出现当今新闻联播只报“国内喜, 国外忧”的局面, 在合理禁止负面信息的同时, 也应合理配置, 让新闻更为真实客观, 努力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第二, 媒体开放不能无节制。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是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 新闻改革的观念深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后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 反而越走越远。这种无节制的新闻开放开始时产生了不错的反响, 但不久一系列问题就暴露出来并加速了其崩溃的速度。苏联解体后,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这三国本身都没有新闻法的传统, 于是就不加消化地完全照搬美国的新闻制度, 加上之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就形成了绝对自由的新闻氛围, 同时也生成了舆论真空。

传媒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属性于一身,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改革, 势必要注意资本在传媒中的作用, 不要让资本绑架了传媒。在颜色革命中, “独立媒体”积极活动, 推动了局势的发展。“独立媒体”以标榜自己没有政治和资本操纵的背景, 是代表着“公正”、“客观”的媒体来获得大众的青睐, 其靠非赢利的公共基金来运作。然而苏联解体后这些加盟共和国都有很长时间的休克期, 政府、民众都经济困难, 那么是谁有能力来提供资金供“独立媒体”运作呢?无外乎是寡头们和境外势力。于是这些媒体也变得不独立, 即便刚开始是客观公正的, 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沦为资本的附庸。而反对媒体往往通过非政府组织来获得补给, 这些非政府组织不仅积极进行社会活动, 同时也是资金传送的通道。著名的如索罗斯基金会, 在格鲁吉亚“玫瑰革命”期间, 它为“鲁斯塔为-2”电视台投入100多万美元进行新闻宣传, 迅速推进“革命”进程。但在这些非政府组织后往往有大国的身影, 值得各国警惕。媒体开放让这些组织大力建设自己的发声筒并不断蚕食官方媒体, 削弱其影响力。

媒体的绝对自由为这些带有目的的媒体大开方便大门, 他们毫无忌惮的攻击政府, 揭露和丑化当局, 使人民丧失对政府的信任, 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而当局却不采取任何限制手段, 抱残守缺, 认为这就是媒体自由, 实则早已陷入新闻自由的陷阱中。俄罗斯意识到这一点, 普京上台后的严整寡头, 夺取舆论的话语权, 将其发展成“可控民主”, 成功预防“颜色革命”在俄罗斯发生。可见任何国家都不能放任媒体, 必须形成一套合乎国情的有效的管理体制。

第三, 媒体应承担“安全阀” (1) 和“第四等级” (2) 的责任。我们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 既要媒体自律又要法律, 规范媒体行业和媒体工作者, 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媒体要及时监测舆情, 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 营造一个舆情“安全阀”, 及时表达民众的不满情绪并进行引导。“管理舆论是一门艺术”“对舆论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善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喜闻乐见的内容对任命群众进行宣传”。 (3) “颜色革命”中的三国都没能有效地进行媒体管理, 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新闻管理制度到完全放开的新闻自由, 走了两个极端, 过犹不及。

媒体要得到人民的信赖首先要有威信, 而威信来自于社会责任。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在苏联新闻管理体制下, 只有单向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而无须顾及民众的反应, 故其政府媒体没有在人民心中生出威信, 一旦舆论市场开放, 它就会迅速被竞争吞没。另外媒体要有度地曝光社会阴暗面, 有序监督政府工作, 慢慢地推进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可疾风骤雨般全部倾泻。媒体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当其大篇幅选择阴暗面曝光时, 会给人以错觉, 将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全盘否定自己。正如在“颜色革命”中, 人们只关注反对媒体的报道, 而很少接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信息, 以至于民众将自己关注的焦点放在政府无能腐败上, 而忽略反对派的用心。此时的反政府媒体全然不顾媒体的准则, 肆意抹黑政府, 甚至造谣来蛊惑群众, 不断激化政府和人民的矛盾, 以实现其政治目的。

所以, 在改革的过程中, 既要发挥媒体的主动性, 承担“第四等级”的责任, 监督政府解决问题, 又要进行合理管理, 使其与政府相互合作, 在人们和政府间构建一个民意缓冲带。

第四,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 正面引导舆论。首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的工作, 作为人类思想的深层结构, 意识形态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 在“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中,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渗透起着明显的作用。自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多元化”后, 独联体国家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引导, 当“颜色革命”发生时人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判断, 只能听任大众传媒来进行评判。而大众媒体很大一部分是反对政府的媒体, 有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目的, 其传播结果可想而知。可是亲政府媒体在关键时刻竟然失声了,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媒体的从业人员早已认同了西式的价值观, 这样他们怎么会为政府说话呢?所以说政权更迭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形态的混乱。

“颜色革命”都是始于国家的大选期, 当投票结果对“革命者”不利时, 他们就利用“选举舞弊”这一理由, 号召人们上街游行来反对当选者, 令其下台。而率先发布“选举不合法”消息的往往是反对派媒体, 紧跟其后的就是西方媒体和独立媒体。他们大篇幅的“揭露”选举的“内幕”。此时政府媒体就处于被动状态, 因为人们早已对政府媒体丧失了信心, 一旦有这种消息发生, 他们更倾向于相信选举的“黑暗”。并且, 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反对媒体都有很大的优势, 他们有众多的传播渠道进行铺天盖地的渲染, 有西方专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 政府媒体想要有所作为实在很难, 而这则根源于政府新闻改革走上了歧路。于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政府的声音陷入孤立, 直到最后被反对派接管或取缔。人们即便想相信政府也会被这种舆论波冲到, 意念也会产生怀疑。

而在“运动”中的人们往往有“群氓心理 (5) ”, 竞相效尤, 在匿名的状态下, 人们常常相信法不责众, 看别人干什么他也干什么, 再加上这些民众往往集聚多年的不满, 行为会更加激烈, 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此时, 舆论已经转化为行动波, 应对的策略:要么政府以武力制裁, 要么就是下台。可见, 当舆论的风向出现偏离时, 政府要积极引导, 此时尚处于可控的状态, 一旦舆论为不法的势力利用, 此螺旋不断变大, 那么后果将难以挽回。

我国的新闻报道更多的不是报道, 而是宣传, 新闻报道缺乏新闻性, 夹杂的意识形态的因素过多, 社会上,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缺乏社会公信力。其一味的强调导向作用, 却忽视了报道方法和报道艺术, 使得群众在看完新闻报道后也不会完全相信, 这样群众的政治认同感自然就无法提高。时间一长, 民众便从内心不相信本国媒体, 反而更信任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观点。格鲁吉亚, 乌克兰等国的民众在“颜色革命”爆发时, 并不相信政府的媒体机构, 而是倒向反对派和国外的媒体, 这正是事件发生国主流媒体没有做好的后果。

结论

对媒体的运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和法制水平,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在新闻改革中都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新闻管理制度和运作方法, 以至于在关键时刻舆论失控, 为政权的迅速瓦解埋下祸根。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 新闻改革也是重中之重, 我们不仅要从“颜色革命”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要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新闻制度, 在分析和研究它们的同时,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发展道路, 完善新闻法制建设, 与时俱进, 维护我国的新闻安全。另外还要实现话语权的公平分配, 把握好舆论导向, 让媒体充分发挥优势服务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在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集中体现了媒体在政治变革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当事国政府媒体在面对反对派媒体、西方媒体、独立媒体时, 缺乏灵活度和竞争力, 迅速崩溃以致舆论失控, 民心涣散。整个“革命”过程中, 西方成熟的传播手段、传播观念和传播管理方法的运用十分成功。所以我国在当今的新闻改革中应吸取“颜色革命”的教训, 绝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新闻模式, 而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优秀的新闻传统相结合, 同时借鉴西方媒体的经验, 走出一条扎根我国的新闻道路。

关键词:颜色革命,大众传媒,新闻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赵常庆.“颜色革命”在中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1]赵永华.大众传媒与政治变迁--聚焦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2]孙壮志.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3]潘志平.“颜色革命”袭击下的中亚[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4]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 (1991-2007)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M].时事出版社, 第1版.2013.

[6]刘明.大众传媒与政权更迭——从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看传媒的作用[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6, 1.

[7]曾向红, 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 2.

[8]张美玲.“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潘志平, 石岚.民主与“革命”——“颜色革命”后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 2007, 2.

[10]曾枝盛.“颜色革命”及其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篇8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處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一个行业是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拥有全球著名的企业和著名品牌。中国在重点突破的制造领域应培育出处于全球顶级地位的著名企业或著名品牌,某些行业的主导产品应占有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拥有全球行业制造品的定价权、质量认证权、国际话语权,重要行业要成为全球发展的旗帜或标杆。

3.拥有强国重器和创造性产品。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拥有强国重器和创造性产品。强国重器或大国重器,是代表世界顶级制造技术的制造产品,体现当代世界最前沿的制造技术,其在一段时期或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能被一般国家模仿制造,是独一无二或少有国家才能制造的创造性产品,通常体现为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品、制造技术最前沿最复杂制造品、拥有核心技术和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先进制造品。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中国在某些制造领域应当拥有独一无二的绝门技术,具备独领风骚的制造能力。

4.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要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国制造只有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才有前景,才会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辛亥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篇9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记住经常使用,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什么是雷鲍夫法则?

在下面八条中,有六条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总结提炼的,只有第一条和第四条是别人补充的。管理界将这语言交往中应注意的八条,统称为雷鲍夫法则。也有人将雷鲍夫法则称为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法则,还有人将雷鲍夫法则称为交流沟通的法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雷鲍夫法则分析

仔细观察雷鲍夫法则的八条定律,你会发现它们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要建立合作和信任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和尊重他人。而上述定律无疑就是进行这一过程的最好表现。

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主动认错不仅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而且还要求执行者不断反省自身。能身体力行做到这一点,并且真正地是发自内心,贯彻到底,往往会产生出人意外的良好效果。1990年2月,通用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伯涅特在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应得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便给公司总裁斯通写信说“我们总是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这已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感到失望了”。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三天之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他们利用这件为职工补发工资的小事大做文章。第一是向伯涅特道歉;第二是在这件事情的推动下,了解那些“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问题,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第三,向《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在全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想想通用公司的工程师真是幸福。通用总裁改正了一个错误,但他得到的远不是看起来这么少。

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回应别人的反应,学会关注,然后鼓励别人,是学习合作的第二条秘籍。松下幸之助在创业阶段一直和员工同甘共苦,日后创立了三洋的景值熏就常常回忆起当时他在松下时不断受到松下幸之助的鼓励,即使是在他把电池厂赔光了之后也还是如此。松下认为他能安全回来就已经是值得鼓励的了。

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在优秀的企业中,不可能是由老板操控一切、切忌与人合作时不顾别人的感受,集思广益才是成功之道、与人合作,一定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个好的合作者是能够享受分权后的轻松的,瑞典商业银行近30年一直保持着在北欧所有银行中赢利最多的状况、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部门经理只能称得上是“基层干部”,至于那些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就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了。但是在瑞典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里,分行经理却是最有权力的。

瑞典商业银行全球执行副总裁薄安沛这样解释道:“我们的分行经理是银行的基石,他们比在集中管理体制下有着许多条约的经理们更像一个领导者,批准信贷申请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的利润情况。但是在我们银行里,首席执行官(行长)是没有批准贷款这个权力的,因为按照我们银行的规定,行长是不能干涉具体业务的,业务只能由分行来操作。显然,审批贷款的重任就落在了分行经理的身上,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总裁没有权力做的事情,部门经理却可以,这对于大多数管理层人士来说肯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如果真有人这样做了,难免会被扣上“造反”的恶名,但是这样的体制却在现实中确确实实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信任的威力。

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在优秀的公司,“咱们一起干”并不是仅仅说给合伙人听的,当然作为合伙人,往往要负更大的责任,但是一家公司要成功就必定要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如果可以让所有的员工都有与老板一起干的信心与决心,那么这必然会是一家好公司。4月,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沟通宣传周”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向员工介绍公司的12种沟通方式。比如:

我建议:书面形式提出您对公司各方面的改善建议,全面参与公司管理。

畅所欲言:保密的双向沟通渠道,您可以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评论、建议或投诉。

总经理座谈会:定期召开的座谈会,您的问题会在当场得到答复,7日内对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予以反馈。

报纸及杂志:《大家》、《移动之声》等杂志可以使您及时了解公司的大事动态和员工生活的丰富内容。

公司每年都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对话会,向广大员工代表介绍公司司经营状况、重大政策等,并由总裁、人力资源总监等回答员工代表的各种问题。

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与伙伴的合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双方在各方面的互补性得到发挥。“试试”就是鼓励合作者不断地进行创新。“不妨”其实是这里的关键。不妨就是不要太在意结果,有创意就一定要付诸实施,一定会有收获的。有近60年历史的惠普公司是著名的计算机、通讯及测量用品生产厂商,一向以卓越的质量和完善的技术支持而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全球销售额达422。7亿美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从上年的第六十位跃居第四十七位。惠普公司实行“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就清楚地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这种态度。实验室备用品库就是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开放政策就是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在实际上还鼓励他们拿回自己家里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的想法是,不管工程师们拿这些设备所做的事是不是跟他们手头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反正他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玩意时总能学到一点东西,公司因而加强了对革新的赞助。据说这一政策起源于惠普的另一个创始人比尔·休莱特先生。有一回,他在周末到一家分厂去视察,看到实验室备用品库门上了锁,他马上到修理组拿来一柄螺栓切割剪,把备用品库门上的锁剪断、扔掉。星期一早上,人们见到他留下的纸条:“请勿再锁此门。谢谢。比尔。”于是这一政策措施就一直延续至今。惠普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它的这一政策想必可以给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以比较大的收获。遇事抱有不妨试试的心态,可以有收获又可以减少失望,实在是合作中最佳的心态。

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谢谢您”似乎是最常用的礼貌用语,但是到底要如何说出这个礼貌用语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艺术的事情。并非把谢谢挂在嘴边就可以了,真正说到人心里的谢谢是不需要用嘴表达的。下面我们来看一家餐馆的经营之道:一家经营瑞士菜肴的餐馆开张有7个月了,生意一直很好。餐馆的老板是凯希,她出生在法国,多年来都在学习烹饪,终于学到了一套本领,她宣称自己可以说是一名大厨师了。凯希来到美国,她决定在达拉斯经营餐馆。凯希热爱达拉斯这个地方,并且感到达拉斯人会喜欢上她的饮食及服务方式,她决定把重点放在饮食质量和服务态度上。

凯希按照欧洲的方式提供顾客以饮食和服务,一开始就大获成功。餐馆的职员穿着极为整洁,并且有一套严格的服务制度。凯希甚至希望他们在为顾客服务时说法语。所有的酒都是从欧洲进口的,而牛排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德克萨斯牛排。凯希所标出的价格是很高的,但这并未影响她的生意,并且她还在继续涨价,她的销售也不断上涨。当有熟悉的顾客打电话给凯希,询问她在一次小型聚会上该用什么酒时,凯希会送几瓶好酒给这些顾客,并且是直接送到他们家里,还免费。凯希没有打广告,也不必这么做。她的名声就是她最好的广告。我们可以看到,谢谢惠顾不用写在最明显的地方,而应该写在所有的地方。

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最后两条我们放在一起谈。这两条最简单,但也最重要。越简单越美丽,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其实这两条没什么太深的含义,执行起来也很简单。一是要时刻记住你是在与人合作,任何事情都不要专断——咱们就是要有整体的概念;二是要时刻记得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就是尊重。

理解这八条,掌握这八条,你会在合作中无往不利。

管理启示

每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合作,在合作中前进,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成功。那么,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合作呢?通过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给我们的建议,我们可以深度概括出以下的道理:

1.尊重将要达成合作的人

孔子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刘邦被困汉中之时,筑台拜将,极大地满足了韩信的自尊心,终于在韩信的辅助下,杀出汉中,取得天下。企业招贤纳士好比刘邦拜将,尊重才是取得圣贤归的良方,在企业的招聘行为中,一个好的招聘环境,认真而专业的考核程序,平等而友善的交流,没有歧视、没有质问,给慕名而来的求职者充分的礼遇和尊重,这一切会影响着人才对企业的认识,左右着他们的选择。或者企业不可能录用所有的应聘者,但企业礼贤下士的美名却会随求职者流传业界,这不失为企业形象建立的重要举措。

另外,老板了解员工的才能,人尽其才地进行任命,也是对员工能力和价值的承认,也是对员工的莫大的尊重。而员工的涌泉以报,不就是老板所期待的吗?三国时期,诸葛孔明能为刘备和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报刘备屈尊枉驾、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吧。这正说明了尊重的二重性和互动性。老板尊重员工价值体现需求,同时员工也尊重企业使命,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价值。

2.多交换意见

赢得他人的合作就是通过对他人的影响,使双方能够走到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要影响别人,先得与其交换意见,先要考虑并体谅对方的处境,然后从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在你想交换意见前,先得问自己:“如果我是他,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呢?”比如,你要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同事去做某件事,你得先问问自己,站在新参加工作人员的立场上,我是不是愿意做这件事?再如,你打电话的方式,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接电话者,对于打电话的人的语气有什么感想呢?这里要求的是换位思考,即推己及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能在交换意见时达成一致。

有这样一个发生在国外的例子:

某人买车后还有部分款未付清,卖方一名员工多次打电话催要未果,最后那名员工只得告诉买主,如果下个星期一仍不能付款,公司将采取进一步行动。星期一,那名员工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时,实在没有钱付的买主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对待员工的责问,他设想着站在对方的处境上考虑这件事,然后真诚地向对方抱歉,说自己一定是最令对方头疼的顾客云云。出乎意外的是,那名员工的语气立刻缓和了,说买主并不是最令他头疼的那种顾客,并举例说,有的顾客十分蛮横,满口谎言,有意躲避他。他还称赞买主让他吐出了心里的不快。最后,那位员工终于同意让他延期付款。

在交换意见时,还应该谦虚地对待他人,鼓励他人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在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中寻求双方的一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喜欢被强迫命令行事,所以我们要尽量想办法让他们觉得主意是自己的,这样他们才会高兴地接受。

罗斯福在当纽约州州长时,一个重要职位出现空缺。罗斯福既要保持与当地那些实力人物的良好关系,又要选出自己认可的人选。于是他就把人选交由那些实力人物推荐。那些人物先后推荐了四位,第一位很差劲,自然难以接受,第二位又过于保守,被罗斯福推却,第三位各方面都还可以,但还有点不如罗斯福的意,因此也被婉言谢绝,于是罗斯福表示希望再次得到大家的支持,结果第四次被推荐出来的人物正是罗斯福所希望的人物,他们自然非常高兴。罗斯福事后说:起先是我让他们高兴,现在轮到他们使我高兴了。罗斯福通过向他人请教,并尊重他们的意见,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赢得了与别人的合作。

3.多赞美对方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让人觉得自己重要是人性的普遍特征。因此,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要把别人看得都很重要,关心他们,以鼓励代替挑剔,以赞美启迪人们内在的动力,用人情温暖别人,使别人愿意与你合作。丘吉尔曾经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赞美他。”实事求是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在你的赞美激励下,他会在受到赞扬的方面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在处理事情时,要尽量使用符合人性的方法,你不能当独裁者,什么事都不征求下属的意见,更不能害怕下属的意见正确,因为聪明的部属不可能永远受制于人;你也要尽量避免那种铁面无私、不通人情的刻板方式。当别人有了差错,最好只在私下跟他们说;事前尽量称赞他们已经做得很好的那部分;而后指出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并且帮他们找出适当的方法;最后再一次称赞他们的优点。人是在激励中前进的,如果你在每一个场合都称赞你的部下,设法夸奖地位比你低的人,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你在上司眼里的地位,反而会使你成为一个伟大而谦虚的人,比那些轻浮的人更受人尊敬,你的合作者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即使小小的谦虚都对你非常有用,赞美部属的个人成就,赞美他人的合作,嘉奖他额外的努力或尝试,你的收益将远不止于此。

当然,也有人不一定吃你赞美的那一套。首先你要相信,人非草木,人皆有情。所以遇到这种情形就要想别的办法,不妨请求对手的帮助,也许可以获得意外的友谊与合作。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在为人处事上有很多地方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值得我们学习。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曾为谋得一份州议会办事员的职务而欣喜不已。不幸的是议会中有位最有钱而且十分能干的议员对富兰克林却总看不顺眼,时常公开斥骂他。对此,富兰克林想了一个小小的办法,很快就摆脱了窘境。原来,他听说该议员喜爱藏书,现在手头上正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富兰克林于是写信表示要借书看一看,并向议员学习。议员收到信后.很快派助手把书送给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看完书后,表示了强烈的谢意。那以后,那位议员对待富兰克林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

富兰克林运用的正是一种请人帮助的心理战术,通过请教于人,使其获得了某种满足,从而为寻求合作找到了出路。

4.学会认错

经理人也是凡人,不可能不犯错。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坦诚地承认。

戴尔在就曾对手下20名高级经理认错:承认自己过于腼腆,有时显得冷淡、难于接近,承诺将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大家对“极度内向”的戴尔公开反省非常震惊——如果戴尔为了公司都可以改变自己。其他人有什么理由不效仿呢?戴尔不是心血来潮自我批评,或者突发狂想改变自已,事情的起因是调查发现戴尔公司半数员工想跳槽。随后的内部访谈表明:下属认为戴尔不近人情。所以感情疏远,没有强烈的忠诚感。戴尔以员工为镜,照出都是自己腼腆惹的祸。腼腆是错误吗?戴尔的回答是:“如果员工说是,那就是。…‘认错要认员工眼中的错。不是认自己脑中的错。”

上一篇:多难兴邦是什么意思下一篇: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