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2024-10-22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1

银行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诸多方面,其中服务质量是指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在银行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中得到满足的程度。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良好,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创新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在具体服务层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服务意识的强化还略显不够,仍然存在着服务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制度不健全,量化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到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系统的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没有把银行服务质量考核明确纳入管理者绩效考核范畴之内。作为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中间力量的基层行的行领导、部门和网点负责人对实现规范化服务是否重视并起到带头作用,就表现在员工能否做到规范化服务。而服务制度的不健全,量化执行的不到位,使基层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难以大幅提升。

2.服务质量考核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银行还停留在重业务轻服务的经营层面,对员工的工作考核上,只要员工没有被投诉就不再细化考核其服务优劣。这种粗放式考核形式,逐渐造成某些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不热情。由于奖罚不挂钩,一些员工形成了无过就是功的思想和行为,日常工作表现越发平庸,进取精神锐减。

3.日常管理疏于检查。一些商业银行对服务检查的规范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涉及的范围面还很小。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多注重常规性例行检查,对于突击性检查和暗查很少进行。不仅如此,他们对于二线人员的检查也很浅泛,没有深入、具体、细化地检查。这样的检查制度对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有一些消极的作用,这使得工作人员只会在检查时才会注重服务的质量,而对于平时他们则会被弃之于不顾,这使得优质服务逐渐成为一种短期和应付的行为。长此以往,服务意识逐级弱化。

二、商业银行优化服务的解决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商业银行在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上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服务也逐渐在商业银行中兴起。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创新已成为每个行业生存的必要要素。因此,金融套餐等衍生服务,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服务、客户经理服务等纷纷从传统服务中创新而出。但是,在各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技术、金融产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主动选择性日益增强,选择面也被大大拓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的优劣就会成为客户选择银行的首要考量因素,也是银行间竞争的软实力较量。银行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和银行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优劣程度。

因此,银行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层面工作人员制定出科学的服务质量考核制度,明晰各自的职责,做到行动有目标,考核有标准,狠抓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质量。以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优质客户,提高业务在市场占额比重增加,提高声誉,增强竞争力,达到利润最大化。

(一)完善并切实落实科学的服务质量考核长效机制

1. 加大管理层服务质量的考核。

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设立专门的服务质量考核领导小组和优质服务督查组,认真落实引导和监督工作,使各层做好服务工作。此外,搞好“一把手”工程外,把服务质量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使考核服务质量重要性等同于考核业务经营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提升管理层自身对服务质量低重视,进而影响行内其他员工。

2. 注重二线人员服务质量考核。

二线人员在行内起传递信息和服务一线的作用,即把上级银行的各项金融政策、规定、经营战略传达到一线员工和为一线提供后勤保障、机器维等服务。二线人员对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线人员对客户的窗口服务质量,所以提高二线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要抓实“二线为一线服务”服务意识工程,开展优质服务工作总动员,进行优质服务工作重要性宣讲,进一步提高对落实二线服务一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使二线员工牢固树立服务一线的观念。另外抓服务培训工程,加强对二线员工的业务培训、服务技能和服务规范培训,使二线员工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更好地为一线解答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精湛的技术、高水准的服务做好二线服务工作。对二线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制定“二线为一线服务”的检查考核办法,通过量化考核提高二线岗位对一线的服务热情。考核办法具体可以从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二线人员是否深入一线征求建议,解决一线需求,是否耐心解决一线人员的问题,是否及时排出机器设备故障等问题。

3. 严抓一线人员服务质量的考核。

一线员工的服务工作体现着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孕育着银行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是金融机构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并保持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考核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

(1)服务质量,是否始终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让每名客户来的开心,走得满意,(2)服务效率,是否坚持先外后内,坚持接一待二招呼三,是否有工作拖沓,闲谈伤客,是否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客户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3)服务态度,能否做到常态使用文明用语,不怠慢客户,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考核能否做到不拒兑残币、拒收辅币,不无理拒付、压单、压票;临柜人员能否做到不延时开门和提前关门,不在营业时间内拒办业务,做到满时点服务。 (4) 服务素质,员工能否做到不带情绪上岗,坚持文明服务,态度亲和,遇到刁难客户耐心解释,对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做出补偿,虚心倾听客户提出的意见,以热心、真心、耐心与诚心赢得客户的认可,打造银行的服务品牌。

(二)健全提供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

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基础是健全提供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制度约束和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考核,也必须注重发挥监督检查外在动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严格的量化检查制度。

具体可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明查与暗查,自查与互查等方法。将考核结果计入员工服务质量考核档案,对优秀员工给予好评和奖励。

2. 聘请专门的外部监督人员。

以客户的身份与银行服务人员接触,考核员工的服务质量。

3. 完善培训体制,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体制。

有针对性的培训体制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很有必要。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可以开设专业的内部培训班,定期对不同岗位的职工分批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可以进行业务比赛、技术竞争等。从根本上调动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技术技能。

(2)与时俱进,开展新兴业务的培训。当今社会新兴事物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同样新兴业务也不断出现,应顺应业务发展和创新服务的时代要求,对职工开展新兴业务的培训。如加强职工的市场营销、个人理财等发面知识。

(3)服务方式的培训。常言道、顾客就是上帝。银行是面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良好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服务工作是一项既艰苦又要求责任心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职工有良好的素质,更要注重服务技巧。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也就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所以必须建立关于服务技巧方面的培训。从客户的语言、态度上分析客户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每个职工的亲和力和服务水平。

4. 完善有效的服务评价机制。

银行职工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所以客户对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具有发言权。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客户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不能以一系列的制度去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而应该把服务质量的好坏交给客户来评价。建立健全对客户回询的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客户对职工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以客户对职工的评价为主,结合银行日常的服务考核,对每个职工的服务质量做出科学评判。同样,通过对一线员工的评价方法展开对二线员工的服务质量做出鉴定。

5. 建立健全的激励体制。

在短时间内提高服务质量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逐步完善,树立服务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例如商业银行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开展创先争优和争当优质服务明星、优秀党员示范岗等评比活动。提高职工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

总之,尽管目前商业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几年前的状态相比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银行也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和银行接触的日渐频繁,在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人们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不断增强。银行服务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服务供给的质量不高、总体服务能力不足、服务督查的内外部体系不够完善等。存在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和声誉,甚至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管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尤其是要在服务考核体系建设上下工夫,同时加大外部督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通过优质的服务质量,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摘要:商业银行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性行业, 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商业银行经营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文针对当前商业银行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对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服务, 提高和保障服务质量, 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优化服务,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磊.金融服务创新刍议.现代金融.2008.3.

[2]包春静.电子支付的兴起与商业银行服务边界的改变.上海金融.2008.9.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2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 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关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深入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2.1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 ,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2.2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2.3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3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4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5.2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3

摘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银行信息管理带来的深刻警示,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服务体系、支持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的发展方向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转型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信息管理的警示

仍在不断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危机的根源、传染机制和途径也从一个侧面对银行的信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关警示令人深思。

1.信息严重失真是促发危机的重要诱因

欧美现行的金融评级制度和会计制度掩盖了过度信贷的危险性,评级和审计结果大量失真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许多高风险结构产品被评为AAA级或AA级资产,大行其道,误导了市场。金融机构失真的资产负债表在市场繁荣时期放大了繁荣,在危机时期加剧了危机。

2.过分依赖计算机和模型使金融创新潜藏着高风险

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被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机构再利用计算机模型等“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予以出售。产品创新搞得异常复杂,基础资产被不断证券化,最后连经营者都找不到风险在哪里了。

3.信息滥用是形成错误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多年里,美联储总是通过放开货币闸门来遏止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但“反周期”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达到了脱离实际的程度,本应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反被错用,形成所谓完全熨平经济周期的幻想。由于没有周期性的调整和消化,该暴露的问题没有暴露,许多矛盾最终集中爆发。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金融业务,与欧美银行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但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与信息如同相互制约的孪生兄弟。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1.需要进一步数据集中模式下的信息应用能力

核心账务数据的集中和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海量信息。但是,去芜存菁,为经营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还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未能与长期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有效整合,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和专业智慧没有得到提炼和深化,形成信息资源的隐形损失和巨大浪费。

2.需要尽快改变粗放的信息服务方式

用户信息需求基本上还是只在表面上得到满足,数据挖掘多还停留在简单多维分析和一般的分析预测的粗糙层次上。往往更多地注重信息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宽泛的数据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关联集成,对信息内容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信息质量更多偏重于可靠性而忽略了信息自身实用价值的保护、丰富和拓展,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过载,令用户感到无所适从,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却苦于难以得到。

3.需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对信息流进行规范管理

从数据规划、数据标准、系统开发、日常运维到与用户服务,大多还没有做到始终围绕业务发展需要设计、引导和管理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交付使用还处于直线运转状态,相应形成单点控制、纵向分散应用的格局容易引发很多人为的结构性差异,上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各类信息服务渠道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技术色彩非常浓厚,主动推送的信息经常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出网络本身支持横向联系和交叉联想的优势。

三、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议

专业化、精细化强调的是内涵竞争力的提升。专业化就是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建立集约式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差别化的服务能力;精细化就是细分用户、细分业务,充实丰富信息内容,在信息共享时充分考虑应用差异。

1.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不仅要打破系统林立造成的“数据孤岛”,更要破除因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资源孤岛”。对网络作进一步“信息集成”,通过建立目录索引指南、应用智能搜索引擎、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发“系统的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实现进一步“相乘”,而不是简单“相加”和“汇总”,用户由共享数据变为共享资源。

2.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要适应组织扁平化和矩阵式管理架构的发展,使账务核算、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客户、用户为中心。根据前后台分离和中后台集约作业的新营运模式,进行数据管控,实现非线式的信息流转,加速横向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发挥各级信息服务机构团队的快速响应作用,支持跨部门、跨条线、跨分行的无缝链接和模块化运作。

3.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越先进越容易被赶超,越先进越容易被攻击,这是缠绕信息化的两个怪圈,但也说明用坚持创新来从容应变的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严格、规范、清晰的数据来支持分类分层业务的量化分析预测;同时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使电脑和人脑真正结合起来,深入感知用户关切,做到用户信息简洁化,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总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紧密结合,紧跟业务发展。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当人们站在金字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实现银行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郝向荣王松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2]王小燕田小丹周建民:构建流程银行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8.2.

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策略 篇4

一、认清商业银行服务基本问题

金融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信誉的竞争, 是服务的竞争。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 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其受服务影响更深。就历史来看, 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持续到80年代的“以银行为中心”服务理念, 在这一阶段, 顾客过分依赖银行, 金融活动基本完全受制于银行业, 此时的银行在其服务理念中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顾客或其他因素;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金融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具发展, 商业银行的竞争开始露出矛头, 以此为背景, 商业银行开始注意到顾客对于银行日后发展的重要性, 但此时的商业银行仍在过渡期, 对顾客服务的重视还不够高;到了第三阶段, 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商业银行开始了“以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理念。[1]由于现在的社会, 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强, 商业银行必须重视服务质量, 保证顾客的满意度, 只有这样, 商业银行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更长远的未来。

商业银行服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服务体系, 并且认真贯彻执行。

二、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相继建立起了一定的银行服务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在建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 服务体系中服务要求不到位, 量化工作不够

虽然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已经建立, 但是对于体系中躯体的服务要求是不精确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员工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找到适合的服务方法或者找不到服务工作的立足点, 另外, 体系中对于服务的量化工作也是不够的。没有具体的量和度, 服务体系就是一个框架, 没有血肉, 员工很难真正实行。

2. 服务体系中对顾客考虑不够

显而易见, 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进而实现银行业绩的提升, 而在商业银行服务体系中, 对于顾客实际情况的考虑是欠缺的, 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从顾客角度出发来建立服务体系, 这样的服务体系制定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三、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策略

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服务体系, 服务就很难落实到位, 也很难真正因服务而获得客户量的增加, 也就是说, 服务体系建立的不完善, 自然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应做到:

1. 健全提供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

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是服务得以进行的基础, 离开服务质量保障措施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就像没有根基的大厦, 是很难取得真正发展的。因此, 商业银行在建立服务体系时应健全提供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比如, 商业银行可以量化服务工作, 把每一个服务具体到每个员工, 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项服务都能得到真正实行;还可以增加对员工服务能力的培训, 员工对于服务的掌握是不到位的, 这就需要一定的培训工作来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 保障最终的服务完美进行;也可以增加员工服务激励机制,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提供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2. 提高客户的参与程度

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最终是要服务于顾客的, 因此, 顾客的参与度有利于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顾客的参与度可以从两方面的来理解:

首先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电子银行的普及来实现顾客的自助业务, 顾客在电子银行中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和业务自由, 这样, 顾客就可以真正的参与到商业银行的服务中来, 这样, 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使顾客收益。

另一方面是指增加顾客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情况的反馈机制。完整的反馈体制可以成为顾客和银行工作人员的纽带。商业银行在服务体系建立中应加强对顾客的反馈的重视, 增加顾客对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情况的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体系的建立目的。

3. 注重对国外优秀服务体系的学习

目前的金融业是国际的金融业, 银行的业务范围也不只是局限在国内, 商业银行要发展, 就必须把目光放到国际中去, 因此, 国际上优秀的服务体系是必须要学习的。美国的金融业是目前最发达的, 美国也有很多先进的服务理念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

我们在学习国外的服务体系时要注意对自身环境和实际情况的思考, 不能盲目的学习和引进, 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同时也要适当的加入自身元素, 建立起适合自己的, 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断的完善, 其建立策略关系到银行最终服务的质量, 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 因此, 好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立策略是十分有利的。

摘要:加入WTO以后, 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所带来的挑战,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内的金融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的发展了起来, 这也为金融行业的生存提出了新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最具代表的行业, 在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中遭遇最大的挑战。为此, 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求立足, 探发展的生存之道。在此背景下, 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磊.金融服务创新刍议[J].现代金融, 2006, (3) :14-15.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民众的体育服务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人民经济收人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运动健身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社会体育资源的建设远远达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体育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并不全由政府负责,政府只是起主导作用。而高校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的部门,其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尽可能多的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逐步解决民众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1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界定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一文中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张永保、沈克印在《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与内涵解析》一文中根据公共事务管理等理论依据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为:高校以自身为主导,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借助一定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的实施途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为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基本体育需求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我国高校不仅是执行国家教育权力和提供教育服务的事业单位,而且拥有的是国家投资的公益性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其基本责任和义务。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是高校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责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篇6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LI Yu-xi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The essay analyz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growing sports demand,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du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Sports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have a plan to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fitness work to the letter.

【Keywords】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这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我省提出了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建设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通过结合我省的实际,研究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1 研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省的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形势。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是今后我省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我省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是体育公共产品需求旺盛、体育产品消费增长、体育事业地位日益凸显的重要机遇期。从我省体育建设的外部环境看,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利益诉求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体育公共产品服务热点难点增多,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手段,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寻找具体对策和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我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2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2.1 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是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落实“两个条例”和“两个计划”。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对体育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和《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所以,贯彻落实好两个《条例》、全面完成《实施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各级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努力推进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引领、责任到位、注重机制、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新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推进全民健身“三纳入”。近两年来,全省体育部门在贯彻两个《条例》、推动政府“三纳入”、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去年以来,结合地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我省大部分地区按照《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两年过去了,县(市)区一级推动政府“三纳入”工作仍未实现全覆盖,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差距较大;在制定地方《实施计划》方面,还有个别省辖市尚未发布,县(市)区级的制定工作相对迟缓。

将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情况作为群众体育考核工作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应尽职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用和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功能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十二五”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事关建设体育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各级体育部门一定要继续将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作为主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责,切实将“三纳入”工作做实,并不断延伸和拓展纳入的内容,同时要指导和督促县区和乡镇政府制定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2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要科学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组织、设施和活动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切实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是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在我省全民健身各项工作中,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薄弱是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突出表现一是数量少,二是发展不规范,三是发挥作用不明显。从去年十月份起,我省就开始着手计划开展“组织建设年”工作,今年的全国群体会上,总局也提出了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作为今年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充分说明了组织建设在当前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我省与国家工作思路的一致性。大家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工程,努力建立和完善由“行政组织—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健身组织”等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努力实现一年成立组织,两年发挥功能,三年形成网络的目标。

一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都要成立体育总会,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职能。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尽快完成体育总会成立工作,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体育总会职能,切实利用体育总会加强和督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普遍成立太极拳协会。太极拳运动遍布我省城乡,已经成为我省群众体育的一张名片。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突出我省这一体育文化特色,吸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积极参与,利用协会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并做好协会对外交流工作。三是发挥体育社会团体和基层健身组织的作用。各级体育部门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间体育社会团体,引导成立不同类型的晨晚练点和健身指导站,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健身站点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备案登记等工作,保证健身站点规范有序发展。四是要发展壮大指导员队伍。去年群体会结束后,专门召开了全省首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会议,会议强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长效性,从各省辖市的全年工作来看,大部分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但仍有个别省辖市做得较差。各省辖市要尽快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根据我省人口情况,大力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程;要积极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指导和服务创造条件,切实发挥他们在引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骨干作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深入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万里行”活动。

第二,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体育工作“面向基层、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国家和省两级将80%以上的群众体育经费用于场地设施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各类“全民健身工程”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今后,省级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将逐年增加,市县两级体育部门也要在争取社会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本级彩票公益金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经济、实用、优质、安全的场地条件。各地以建设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完善和创新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模式,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丰富体育健身设施内容,增加体育健身设施数量。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县(市)区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加大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和“雪炭工程”建设力度,做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场馆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挖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体育功能,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要做明白人,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体育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是最好地为大局服务,关心民生、关注民生,体育在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近年来,通过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推动,我省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全民健身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开展的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不高;二是城乡以及各类人群的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三是品牌活动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小型多样、普遍经常的健身活动还不普及,健身活动的生活化、长效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问题制约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开展。

3 结语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全省体育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所作为,努力构建覆盖全省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7

1 高校学生校外月消费的调查分析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发现青岛市大学生每月在校外的消费额度呈以下饼状图,如图1 所示。

其中每月消费额在50 元以下的仅占9. 06% ,而大多数集中在50 ~ 350 元之间,约占65. 58% ,在350 ~ 550 元及以上的也占着不小的比例,约为24. 44%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在校外的消费需求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在校外消费数额甚至达到在校消费总额的50% 以上。

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的校外消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餐饮( 餐馆、水果店、甜品饮品店等) 、杂货、文体( 书店、体育用品店等) 、娱乐( KTV、电影院等) 、自行车行、美容美发及服饰、药店、校外通信服务等,而以上各类项目占校外消费总额的比例如图2 所示。

高校学生在餐饮消费方面消费额是最高的,占到31% ,其次分别是美容美发及服饰、娱乐,所对应的占比是26% 、23% ,从理论上说校外商铺的规模比例也应该是与此需求规模相符合。

2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实证调查

2. 1 城中校型: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是其老校区,建于1924 年,距现在已经91 年了,而其周围分布着大酒店以及一些景点,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固定的格局,与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需求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2. 2 无序待改型: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共有四万多师生,学校周围的商业服务设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不过,由于商家对师生、社区居民的需求状况不够了解,规划部门也未做好规划事宜,使得学校北门的商业服务设施虽然较为齐备,但缺乏集约性、规模化和科学化。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共有四个校门: 北门、南门、东门及西北门。由于南门面朝大海,地理环境限制,未形成集中的商业区域,而东门和西北门则较为偏僻,也没有形成较为集中的商业区域,只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北门,有一片整体的区域形成了商业区域,北门的商业区如图3 所示。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北门的商业服务设施虽说是 “五脏俱全”,但却分布散乱,使得这个商业机制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经济及社会价值。而且,摊贩自发形成的水果街抑或小吃街,这样的形势不仅使得管理更加复杂、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严重的是会影响交通,直接危及师生、居民及商贩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各个商贩所供应商品或服务具有重复性,再加上存在闲置土地这会导致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使得商家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而又由于它的自发性,这就必然地会导致商铺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不健全、不到位,不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2. 3 空白待建型: 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

青岛理工大学校区是新建成的,由于建成时间较短,所以现在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商业服务体系,只是零星的布局着几个餐饮店和酒店,校内学生如需购买物品还需要等到几天一次的市场集会,这种严重缺失商业服务体系的情况的确给校内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这种空白商业布局会使得新的商业布局更具可建设性。见图4。

2. 4 企校合作型: 青岛黄海学院

青岛黄海学院对面有一片比较系统化的商业区,该区域是由青岛康大集团与黄海学院共同开发建设的,商业总用地20000 平方米,整个规划设计比较合理。如图4 所示,将整个区域又划分为6 个小区域,总体2 层,局部3 ~ 6 层,沿灵海路自西向东依次展开。商业街是以欧洲小镇的建筑精髓来处理建筑形态,以形成强烈的具有浪漫气息的地中海建筑风格,符合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并且打破了传统的临街商业模式,通过内街立体交通的处理,使商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主入口设置在灵海路一侧偏东位置,并强化东北侧入口,分别在此两个入口设置大踏步楼梯和自动扶梯将人流引入二层,同时二层南北商铺采用独特的连廊相接,既突出了时尚感和艺术气息,又集中了消费群,可谓是既美观又实用。在业态分布上,东北侧为商业街的主力店,东侧部分为特色精品店( 品牌折扣店、外贸服饰等) ,中间部分为大型购物超市及休闲娱乐区,西侧部分为特色餐饮街( 川菜、特色小吃类) ,三层以上部分为宾馆和酒店式公寓。以上各种业态的规划既突出了商业零售的主要职能,又配备了相应规模的休闲娱乐、餐饮等完善的配套,使该区域成为一个以风情购物、餐饮娱乐、阳光旅店、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乐园。该商业区的设立不仅方便了周围的社区居民,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并且使得土地利用的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当然,在黄海学院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校周围有很多流动摊贩,从而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 其次,学校内部只有申通一家快递公司,校外商业区也只有天天快递。因此,在网购盛行的今天,会给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发展带来阻碍。

3 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针对不同的现状模式,需要不同的方案来针对性的解决现存问题,根据上述四种模式,提出以下四种解决方案。

3. 1 城中校型: 校内优化

鉴于这种模式校外建设已成模式化,要想在原有基础上改建难度会特别大,例如,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周围主要分布的是高档的酒店和一些景点等,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的,但是已经分布在此,若进行拆除重新建设与学生相关的商业设施,成本会过大,所以只能采取在校内布局与学生需求相关的商业设施。当然,如果在校内不加科学管理地进行布局的话,也会出现自发混乱的商业布局情况,所以在此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及倾向消费种类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从而来确定商业种类及各种类规模的大小; 二是充分体现便捷、高效、质优、节约、环保、安全的市场经济原则。在校内的商业布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将相关商业设施集聚,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对于商家,这样的布局易使消费者产生锁链式消费,商家达到更大收益。对于学生,可以集中购买相关商品或服务,极大地节约时间,达到便捷高效的目标。同时商业设施的聚集,可以更大限度节约使用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实现集中供应,产生垃圾集中处理,达到环保、安全的要求; 可采取立体式建设的模式,即建设多层建筑以供多种商业设施的分布。

3. 2 无序待改型: 多方面整顿

对于无序待改型的业态布局,也只能靠调整的方式来实现优化的目的,因为拆除重建的成本过大,但是以拆除部分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的方式是可行的,例如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为例,下图是根据实际情况简单调整后的布局图,该规划示意图本着以最小的业态分布调整,来实现调整效益的最大化。该规划示意图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宾馆区、杂货区、水果餐饮区、娱乐区、服装区、文体区、电子通信区、物流区。

将每种相关的商业布局在一个区域内,或者相邻区域内,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形成锁链式消费,不需要到多个地方购买所需物品; 同时相关联的商业布局在一起,可以便于管理部门有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节约管理成本。

各种区域的布局位置与学校门口的距离是根据学生对于该种商业服务的需求程度以及该商业服务本身的一些特点来设置的,例如: 宾馆区布局在离校门口最远的位置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对于宾馆的需求不属于生活常用品的范畴,对其需求程度较低; 二是宾馆的设置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如果分布在街边与校门口较近的位置,显然会影响其他商业设施的分布,并且学生对于宾馆的需求具有季节性,即只是在开学季的时候需求量会比较大,但是在学期中的时候需求量是相对较小的,若分布在此,对于宾馆的经营者来说也是不划算的,因为越是距离消费群体近房租会越高。

在各种商业设施布局的时候,有些是采取多层式的布局方式,例如宾馆区、娱乐区、超市等,因为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针对街边的水果摊和百货零售摊,我们主张采取 “退路入室”的策略,即撤掉可移动的摊点,盖起商铺房,这样既便于商家对于自己货物的管理,也有利于交通的畅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样在进行调整型布局的时候,也要遵循节约环保的原则,可以增设诸如旧书市场、旧自行车市场等,这样在弥补此种业态空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节省了资金,为商家带来了利润,也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好的平台。见图5。

3. 3 空白待建型: 建立高效安全的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高校周围大片的低建筑商业服务形式变得低效,为节约资源,可以用高层的建筑来代替原来的低层建筑,将服务体系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分为七大区域,每个区域又根据服务的关联程度进行划分。如示意图中所示,每个区域的不同楼层分摊不同的服务,供学生更好的需求。如图6 所示,每个区域的大小代表每种商业类型所占面积的大小,具体商业分布参照无序待改型对策的规划示意图。

3. 4 企校合作型: 适度调整,发挥优势

企校合作型的商业设置模式是较为完善的模式,可以使得学校和企业利益共赢,对于以房地产商来说,这样的商业布局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购物的便利,甚至由于完善的商业提供,可以抬高房价,从而为房地产商带来极大的利润;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利用房地产商提供的商业服务,方便本校学生购物的需要,同时由于企业自带的安保系统,可以为商业区提供可靠的安保系统,为学校学生提供安全保卫措施。但企校合作型的商业布局模式最需要的就是使得商业种类更加全面,安保措施做得更到位,这样的话可将此种模式作为典范,为空白待建型的模式提供模板。

本文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如何优化现状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虽然当前的体系并不完善,但在服务消费者方面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如果当前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仍不进行优化改造,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会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对其进行优化式改造很有必要。我们会在以后继续追踪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动态。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周边的商业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城中校型1、无序待改型、空白待建型和企校合作型,通过实证调查,发现这四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一个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可以使多方受益,有利于高校周边商业区的规范管理,辅助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加社区税收,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益,提高环境效益等。

关键词:高校周边,商业服务体系,锁链式消费,需求程度

参考文献

[1]司林波.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6).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意义探究 篇8

(一)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健康问题, 从政策等各个方面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其中社区体育服务是实现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全民健身活动如何不断地获得推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完全。目前,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社区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 居民未能形成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因此, 必须通过不断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从而为广大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从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二)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 居民的健身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对精神文明小区进行评价时, 居民的体育健身将作为其重要的评估标准。正是由于社区精神文明对体育健身活动有这样的要求, 才使得体育健身活动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正是因为有了体育健身活动, 人们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被极大地丰富, 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可见,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对于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体育社会化。其一,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过去的生活观念中, 人们并不重视社区体育锻炼, 大多数人认为体育事业只是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有关。然而,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体育事业已经渗透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 实现体育社会化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体育事业的改革, 增强了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提高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使得居民的社区体育锻炼成为可能, 也就为体育社会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能为体育社会化提供社会基础。从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状况来看,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 另一方面则是体育场馆、学校、空地等一些方便于体育锻炼的场所。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则是需要在改善老年人体育锻炼条件的基础上, 逐渐发展中青年人的体育锻炼, 从而使体育锻炼社会化、全龄化。这也是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四)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实现体育生活化。现如今, 我国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小区化, 尤其是城市中的小区住宅人群, 越来越感受到小区所提供的生活服务有着这样明显的变化特点。而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作为社区服务中的重要内容, 则是不断地贴近于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 越来越方便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另外, 体育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 只有社区体育服务是最贴近于人们生活的, 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由于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就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小区内或附近, 使得人们的体育锻炼更为方便, 也就更加有利于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标。

二、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意义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 加大体育服务体系资金投入, 改善社区体育设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是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拨出适量的资金, 作为体育设施建设之用, 逐年增加社区内的体育设施, 改善社区体育锻炼的条件。体育主管部门对于社区体育投资的比重也应当相应地提高, 调整竞技性体育与大众性体育的资金投入比例, 使社区体育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产业, 从而获得体育产业中更多企业的投资, 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的筹集渠道。同时, 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企业、单位进行社区体育建设, 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来。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资金投入, 社区体育设施才能够建设得更为完备, 才能够为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保障, 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意义。

(二) 培养综合型社区体育服务人才。一是要完善社区体育人才培育机制, 不断培养更为优秀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 吸引广大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体育服务中来, 为社区体育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二是争取学校与社区进行体育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 这不仅为学校的师生提供了更多发挥其体育才能的机会, 也为社区解决社区体育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使得社区体育服务更具专业性。三是要设置专门的社区体育服务岗位, 使体育服务人员能够直接为居民的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意见, 且能够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挥其专业性的作用。四是要大力吸引社会中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体育服务中来。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具备专业体育能力和经验的人才, 尤其是高校学生, 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 对于体育锻炼事业非常热衷, 如果能够将这一股力量吸引过来, 将会为社区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非常优秀的人力资源。有了社区体育服务人才的支持, 则更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意义的发挥。

(三) 丰富社区体育服务内容。随着人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热情的不断高涨, 人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 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的扩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活动应当大众化, 使得社区内的居民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 充分享受社区提供的体育服务。这就要求社区体育锻炼服务不只针对来年人, 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以及妇女、儿童等都要提供平等的体育服务。二是体育活动的内容应当更为多样化, 使得不同的体育爱好者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三是体育活动的内容应当具有当地特色, 能够适用于当地人民的体育锻炼习惯。四是体育活动规模小型化, 通过大量的体育活动, 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三、结语

不断地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对于居民实现生活化的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此重要意义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体现出来, 才能真正地改善居民社区体育锻炼的条件, 使居民感受到社区体育服务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时殿辉, 刘敏.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 2011

[2]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J].体育学刊, 2011

株洲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研究 篇9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为宗旨, 建立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1]。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部, 共有五县四区, 常住人口385.71万人, 曾经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是一个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 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科技进步促进了株洲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12年, 全市生产总值 (GDP) 1759.4亿元, 增长11.8%, 第二产业增加值1066.4亿元, 增长13.4%。[2]随着经济的发展, 株洲市人民的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 体育需求越来越多。为满足株洲市人民的体育需求, 提高株洲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株洲市加大了公共体育服务力度, 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现有研究来看, 国内关于中部中小工业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较少, 本文对株洲市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九大要素, 即体育政策法规、体育资金、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开展要素、国民体质测试、体育社团组织、体育信息、体育指导员要素、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进行分析, [3]旨在发现株洲市公共体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为完善我国中小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株洲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 以“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为关键词, 查阅相关文献200多篇, 通过株洲市统计年鉴电子版和株洲市体育局网站对株洲市2000年以来, 体育规章制度和群众体育工作大事件进行了梳理。

2.2.2 访谈法

2013年5月对株洲市体育局群体科、株洲市体协的主管领导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株洲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有了较宏观的把握。6月与株洲市自行车、广场舞、乒乓球、武术等15个单项体育协会的负责人进行座谈, 了解各协会及体育社团开展体育活动情况。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政策法规要素

株洲市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 制订了《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育篇》。在《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 树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打造株洲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和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农民体育品牌, 推动全市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力争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 保障体育经费的总目标;确定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2012年底, 株洲市体育局成立了全面健身工作计划制定小组, 为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 制定了《株洲市全民健身工作章程》和《株洲市体育总会章程》。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二是依据株洲市经济状况及地方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3.2 体育经费要素

株洲市全面健身经费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株洲市坚持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 即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到市财政的预算。如2010年, 在株洲市的沿江风光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准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 这些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买投资达1900万元。二是体育彩票。2012年, 株洲市发行体育彩票约2个亿, 其中百分之一为公益金, 用于五县四区群体活动经费、全市群众职工各项体育活动及会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各协会群体活动等。三是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单项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赞助和自筹资金。如株洲市广场舞的比赛由三一歌雅郡赞助10万元, 《自行车协会》的台湾环岛游以自筹经费的方式, 每个参与者出资一万多元。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民健身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经费主要投入到场地设施的建设;三是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经费人均将近6元, 比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经费较少。主要原因是株洲市与我国东部的中小城镇相比, 经济欠发达, 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3 体育场地、设施要素

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 体育馆15座, 运动场204个, 游泳池17个, 各种训练房1252个, 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4]十二五期间, 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 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以村为重点对象, 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设施, 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2015年, 力争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5]2011年, 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 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2012年, 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 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 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 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 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因投资大, 收益小, 所以以政府投入为主, 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3.4 体育活动开展要素

2011年以来, 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 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 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等等。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据统计, 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12万人次。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 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 其中城区达到70%。[5]届时, 株洲市将超过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 即:32%。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 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 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3.5 国民体质监测

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但2005年、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 参与了全国国民体质测试, 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表明: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 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 他们没有运动处方, 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3.6 体育社团组织要素

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 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 还有新兴项目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其中, 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 广场舞协会上万人, 场地上千个场地, 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 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 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资助。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 它们采用付费租赁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 每个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 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瓶颈。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自行车协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 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 改造了道路, 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 株洲市拥有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 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 目前在株洲市主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 20000辆车为广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 因此, 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 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另外, 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 社团发展较慢, 如:网球协会。

3.7 体育信息要素

株洲市体育信息发布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 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部门文件发布了《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 在法律法规一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发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除此之外, 在全民健身日, 各小区用宣传栏传播体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体育比赛新闻发布及时, 发布信息的途径多, 且较全面;二是其门户网站上发布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 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3.8 体育指导员要素

至2012年底, 株洲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超过6000人, 每千人中有两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株洲市培养体育指导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株洲市体育局培训。株洲市体育局每年开设培训班6期, 根据体育项目、内容的变化, 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内容。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是每年进行一次, 其它运动项目则是不定期开班。二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由国家体育总会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途径有两种:一是由各协会推荐, 二是全国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 2012年株洲市4名一级体育指导员经培训升至国家级。从2010年开始, 株洲市体育局对于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采取网上建档的形式, 对于他们的体育指导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湖南省队退役运动员, 指导水平较高;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年级较大、学历较低的女同志。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群众体育基础好, 热心参与体育指导的人数多;二是株洲市体育局能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的培训, 保证了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数量多, 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9 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

株洲市对体育工作的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的考核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株洲市政府每年对株洲市体育局的工作进行评价, 其中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权重为45%;二是株洲市体育局采取自评的方式, 对各部门每年的工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 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体育部门进行考核;二是体育部门采取自评的方法;三是群众参与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2.体育经费来源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以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投入和参与较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株洲市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多, 为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促进了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

4.信息发布的途径多且较全面, 但时效性不强, 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5. 国民体质监测力度不大。

6. 在体育监督和绩效评价方面缺乏群众参与。

4.2建议

1.株洲市政府投入资金, 提供保障性公共体育服务, 满足公民基本的体育需求;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参与发展性公共体育服务, 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体育需求。

2.鼓励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向市民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指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

3.为提高市民体育锻炼效果, 尽快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迈进小康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和服务需求同相对落后的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地进行体育公共服务改革,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并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纳入其中。同时明确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2、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现状

2.1、供求矛盾突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由政府包办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比如,我国政府对体育的拨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体育公共场地设施存量不足、增量有限,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都显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仍然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形没有得到改善;且提供专门公益性体育服务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有限。

2.2、资源的行政垄断不合理

“行政垄断是凭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而形成的垄断”。学者们将行政垄断区分为合理垄断和不合理垄断二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非理性的干预”。多年来,政府对体育公共资源和服务的近乎垄断性的占有和供给,冲击了公共服务所强调的公平、效率和优质的原则,造成种种弊端。

2.3、存在“政府管理型”的体制性障碍

我国体育实行“政府管理型”的体制,扩大和泛化政府管理职能,具有明显特征:一是政府办体育,各级政府部门直接举办体育事业、提供体育服务;二是政府管体育,即体育事业和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均由政府部门直接控制;三是政府养体育,即体育事业(含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开支多由国家各级财政支付。这种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得过死、灵活性差、民主性低,难以调动下属机关和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3、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供给主体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就当前的社会结构而言,可能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有四类:第一类是政府组织,特征是代表者—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第二类是形式多样的企业组织,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效益、效率。西方学者称为“私人部门”;第三类是第三部门的各种组织,其价值取向是以发展为目的,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具备组织性、自愿性、非赢利性等特点,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第三部门作为独特主体参与,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第四类是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的社会共同体,20多年的社区发展,使社区自治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代替了计划经济下的居民委员会。

4、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发展的路径选择

4.1、坚持体育公共服务有限市场化理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在部分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使得政府有可能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在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上仍应强调政府作为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加快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坚持宏观管理和制度安排,维护社会公平,以有效推动市场化的运行和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取向。

4.2、形式多样:多元化供给模式

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要使得各供给主体参与竞争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以往单一的公共服务政府供给形式要转化为“个体民营”、“政府与私人合作”、“谁用谁付费”等多种形式。正是因为这种多重的主体和多样的形式,才使得竞争机制能得以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才能得以互补,“只要有竞争机制的存在,无论是政府提供,还是各种各样的企业或第三部门参与供给,同样都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效率和质量”。这样就把政府的功能和社会的各种力量结合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制衡的新的治理模式,而实际上,随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各国达到善治的理想途径就是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因此,我们制定政策时,应有意识的培育社会不同主体的成长,建立长远的良性竞争机制。

4.3、增加社会资本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的高速增长,社会各界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使得审核方面有可能对体育提供必要支持,来自社会的支持变得日益重要。社会资本有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被定义为影响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各种政府制度。包括契约实施效率,法律规则,国家允许的公民自由度。民间社会资本包括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非正式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促进了公民体育参与,加速两种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进而规范和激励了人们的行为,让社会资本逐步丰富。

4.4、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活动,在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因此,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内容的了解,提高其参与行政过程的能力,进而满足体育公共服务的民主化要求。按照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政府在社区管理中所发挥的应是主导、引导、组织、协调、服务作用。建构社区体系,实现社区居民体育参与与自治的途径是社区自治组织机制创新与推进基层民主紧密结合。

5、结语

5.1、政府包办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造成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不能极大地满足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时代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5.2、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生产供给存在着供求失衡、资源行政垄断不合理和“政府管理型”的体制性障碍等基本问题。

5.3、在市场经济中,能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有政府组织、盈利企业、第三部门和社区自治组织。形成一种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摘要: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和服务需求同相对落后的体育公共服务生产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生产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能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有政府组织、盈利企业、第三部门和社区自治组织。它们可以通过功能优势互补,来形成一种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多元化,体系,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

[4]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 (7):24-26.

[5]金太军.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11

摘要:在大量的普查和典型案例调查的基础上,从农村学校参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总结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有:1) 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包括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免费向校外村民开放的模式、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和学校体育场地(馆)市场化经营模式。2) 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包括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开展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特定项目人人会”模式和利用校外资源促发展模式。

关键词:体育;学校体育;农村;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发展模式;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57-03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如何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好形势,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使其也能更好地为农村人(包括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对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考察普通农村学校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已经出现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以期能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北京、天津、吉林、湖北、成都、上海、广州7个省市乡级和乡级以下30个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典型个案调查法本课题组利用设在北京、天津、苏州、吉林、河南、湖北、陕西的7个子课题组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进行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的信息支持,加上本课题组部分成员于2007年的4月至7月,随国家体育总局到北京、天津、吉林、湖北、成都、上海、广州7个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省市调研检查的机会,选定了上述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农村学校共30个,进行了实地深入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资料。

1.2.2访谈法本课题组对选定的部分典型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校领导、附近村的村领导和村民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提纲进行专门的访谈。还与部分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育主管部分领导等进行了访谈。

1.2.3文献法本研究查阅了农村体育、农村教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文化、农村改革、国家政策、其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文献共约500篇。另外还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等信息途径寻找到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彭堡中学、青海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小学、四川南充、岳池地区的农村学校等案例的关键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本次调查中已发现的、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典型模式主要有:

2.1.1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向村民开放的模式在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农村学校中,大多数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存在的原因主要是:1)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多是室外的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台或单双杠等其它一些金属健身设施等,有的甚至仅仅有一块可供运动的平地,平地上什么都没有。村民用这样的体育场地设施锻炼时,造成的损耗以及其维护费用并不大;2)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园的围墙之外,如河南长垣县孟岗乡的纸房中心小学、伯玉中学。村民锻炼对学校的干扰也不明显;3) 由于学生大多是附近村民的孩子,村民也明白,这些体育场地设施是让自己的孩子用的,大多会自觉的爱护这些体育场地设施;4) 学校不派专门的人员来看护这些体育场地设施;5) 农村的学校与临村联系多,人情关系好,会不好意思收费。所以这种模式很普遍(表1)。

2.1.2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教职工、主要是体育教师,义务为附近村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组织策划、指导或裁判等服务。如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天津北辰双街模范小学、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卢家中心校。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小学和中学)的体育老师就经常给村里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当裁判。另外,在该村举行每2年1届的大型运动会时,该校的3名体育老师和10多名其他学科教师都参加运动会的组织、策划、竞赛编排以及开、闭幕式的指挥、裁判等活动。各省市农村学校义务向附近村民提供组织、策划、裁判服务的详细情况见表2。

2.1.3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到学校健身的村民,加入到设在本校的体育俱乐部中,以俱乐部会员的身份或名义使用本校的体育场地、参加体育活动。这类学校在全国农村目前数量很少。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的卢家中心校、天津北辰区的双街模范小学和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都成立了体育俱乐部。俱乐部不仅是一种组织学生或村民开展体育活动的机构,还是学校体育场地(馆)设施收费开放时的一种避税途径。这种以社团形式开展的活动,即使收点费用,也可认为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不缴税。对于那些处于发达地区实施收费开放的农村学校来说,俱乐部这种形式就可使学校免于缴税。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就成立了一个“骏驰羽毛球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把本校的羽毛球馆实施了收费开放,前来锻炼者首先要加入这个俱乐部,办理会员卡,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以会员的身份参加活动,税务局不要求其缴税。天津北辰区的双街模范小学的学生在参加乒乓球训练时是要缴费的,但由于施行了俱乐部制,学校也不用向税务局缴税。其特征是:大多数是对体育比较重视、体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或是附近村民进校锻炼较多的学校。

2.1.4农村学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体育场馆进行投资、管理或经营。学校与个人、校外企业等签订协议,由签约的个人、企业等来对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馆)进行投资或经营管理等等。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对外实行收费开放。学校既节省了开支、减少了人员负担,同时还会在不投资的情况下改善场馆条件,并得到一定的收入。苏南地区农村学校中,属于这种模式的学校较多。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也采用了这种模式,该校与校外一家企业签订了一份协议,由该企业投资了100多万元,对本校的室内羽毛球馆的地板、墙面及灯光等都进行了改造装修,并由其负责这个羽毛球馆的经营管理,实施收费开放,开放所得收入,学校与该企业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天津北辰区双街模范小学则与该村的双赢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成立了用该公司的名字来冠名的 “双赢体育俱乐部”,以此俱乐部名义实施开放。

2.2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

2.2.1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包括学生的家长、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建设不标准的体育场地、制作不标准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并利用这些来开展体育活动。如: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学自制了不标准的棒球器材,在学校大力开展经过改造了的棒球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彭堡中学的体育教师“变废为宝”,用从废品收购站中购买的废铁及其它废旧物品,如废旧钢管、饮料瓶、轮胎甚至废纸团等,在进行巧妙设计后,制作出各种健身器材,放在学校操场内作为学生们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6]。天津市蓟县马伸桥小学的体育老师自制了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四川南充、岳池等地的很多农村学校也有大量的自建体育场地、自制体育器材。

农村学校自建的体育场地、自制的体育器材大多具有自发性,也有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北京市密云县教育局于2001年向全县下发了大力开展自制体育器材的通知,要求全县各中小学在“四坚持”和“四结合”原则下,大力开展自制体育器材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密云县广大中小学发动群众,土法上马,人人动手自制体育器材,收到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县近60所学校总共投入资金近10万元,制出150余种6万件体育器材,总价值30余万元,节省资金20余万元。其中穆家峪中心校就研制了30余种3 000多件,节约资金4万多元。这些器材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如向四个方向用力的拔河器、实心球投准轮胎、多用游戏环、降落伞式手榴弹、加速带、蹬摆练习器、花布投掷棍、软包装手雷、沙袋、塑料毽子……其中综合练习器受到了出席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专家们的高度赞扬。[8]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教育局2006年制定了《关于以体育器材为主的教学具制作活动方案》,还在位于山区的彭堡中学召开了“自制体育器材、教学具现场观摩会”,发动广大师生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了体育器材、教学具共8万余件,大大弥补了仪器设备不足。[7]

2.2.2开展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非标准的体育项目是相对于那些对场地设施器材、身体运动形式、得分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标准体育项目而言的,是指那些没有严格的规则限定的体育活动项目。它包括:将那些具有严格规则的标准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后形成的项目、一些民族民间的身体活动项目、或是由于利用一些特殊的场地设施器材所应运而生的特殊活动项目。比如:经过改造后的篮球、跳绳、踢毽子、玩沙包、老鹰抓小鸡、武术、爬山、拉车等。

河南省长垣县孟岗乡伯玉村小学的学生,一到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就冲出教室,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体育器材,如沙包、毽子、绳子、皮筋等开始活动,或是做老鹰抓小鸡、各种追逐游戏,将瓦片等在地上画的格子里单脚跳着踢来踢去等。在没有老师采取任何组织措施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活动,场面甚是热闹。

青海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小学体育老师朱成虎,多年来收集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80多种,现在已有64种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其中既有拉趴牛、抛儿石、打蚂蚱等青海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跳方格、跳圈圈、解绷绷等民间传统游戏,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9]

2.2.3特定项目人人会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与体育传统,在一个特定的体育项目上超常规发展,要求全校每个学生都经常参加这个项目,并且每个学生在这个项目上都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河南焦作因陈式太极拳而闻名于世,故当地农村学校要求学生人人都要会打太极拳,属于这种模式。其它学校以人手一个乒乓球拍或羽毛球拍较为常见,较为典型的是两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个是吉林省长春九台市沐石河镇陆家中心小学,一个是广州荔湾区葵蓬村葵蓬小学。前者是吉林省唯一的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虽然条件比较差,但却克服困难自制了14张室外水泥的乒乓球台,并买了一张室内乒乓球台和发球机。该校要求本校学生人手一副乒乓球拍,人人都要参加乒乓球运动,人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该校充分利用体育课、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等一切机会向学生传授乒乓球技术,每次课间操中都要做乒乓球操。后者也是如此,不过该校的项目是羽毛球,是人手一支羽毛球拍。这种模式验证了毛泽东同志“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的论断,给我们树立了现实条件下如何务实地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好榜样。

2.2.4校外资源促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利用校外的资源如资金、场地设施器材、人力资源等来开展体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已经发现的利用校外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寻求资金、器材或人力上的赞助;使用校外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自带体育器材;请校外人员做教练或老师;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如天津北辰区双街模范小学的乒乓球台和部分比赛经费是由该村的双赢房地产开发公司赞助的,该校的棒球队所使用的全部训练器材是由美国棒球大联盟赞助的,该校还从校外聘请了四名高水平的乒乓球教练员来校训练,还聘请了该村一位八极拳的正宗传人来校免费向学生传授八极拳。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卢家中心校在修建室外乒乓球台时,附近村民帮助预制了乒乓球台,支撑乒乓球台所需的砖是由附近的一个砖厂老板赞助的,一位学生家长还送给学校一张乒乓球台。河南长垣县孟岗乡伯玉小学的学生们所用的体育器材几乎全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则经常利用村里的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健身设施等来上体育课或搞课外训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包括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免费向校外村民开放的模式、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和学校体育场地(馆)市场化经营模式。第二类是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包括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人手一拍”模式和利用校外资源促发展模式。

3.2建议上述模式是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的模式。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战略的实施,各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和农村学校的条件肯定会逐渐得到改善。比如:已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学校院内或附近的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上肯定会明显改善;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落实,也会增加农村学生和农民了解体育信息的途径。同时,农村学校与附近村民在体育方面的关系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极可能会催生新的发展模式出现,或促使原有发展模式的调整变化等。这些仍需我们给予关注并及时地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2005-10-11.

[2]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10-11.

[3]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

[4] 曲宗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8:1-22.

[5] 周登嵩.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教学,2006(3):1.

[6] 王思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堡中学的教师变废为宝[N/OL].新华网,2006-10-11 16:37:00 ,http://news.sports.cn/others/photo/2006-10-11/941572.html.

[7]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教育局.教育局2006年工作总结[N/OL].原州教研网.http://blog.cersp.com/userlog13/120927/archives/2007/506235.shtml.

[8] 朱巾芳.北京密云县农村学校自制体育器材建立体育乐园[N/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2-24. http://www.edu.cn/ji_jiao_news_279/20060323/t20060323_21682.shtml.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 篇1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成员亲临共青城,实地考察访问了“鸭鸭集团、海联科技共青实业公司、启维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硕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星驰环保有限公司、德尔博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盛宏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锦兴纺织、华航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长江酒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余暇体育及全民健身的落实情况。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职工的体育态度情况

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众所周知,态度也是一个人做事情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事情或他人的行为,往往或多或少所持有不同的态度。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推动职工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而消极的体育态度则会阻碍职工的体育行为。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职工体育的态度情况,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达28.9%人数接近调查者的三分之一;喜欢体育锻炼的职工达49.2%几乎占调查者人数的一般,明显高于其他项;而选“一般”选项的调查者只占一小部分,不喜欢和极度厌恶的也是极个别人数;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职工们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见表1)。

2.2、职工对本企业公共体育设施的看法

从对企业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调查来看在被调查的1000人中仅仅有2.1%的职工认为设施完备的可怜数据: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职工认为相对完备;而认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职工居然多达94.4%,也可以肯定有些企业或根本没有任何体育器材设施。由此可见职工体育的公共体育设施应该加大力度配备,才能配合“全民健身”伟大工程的贯彻落实。

2.3、职工对本企业配备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

企业配备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统计表显示:调查对象中近三分之一的职工愿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大多数职工全心全意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只有极少数人反对和强烈反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立。不难看出,在多数人积极的意识形态作用下,职工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实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4、职工参加健身活动的特点

被调查人群中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3—4次的人群最庞大;每周参加锻炼1—2次的职工较次之;表中还显示能坚持每天都参加锻炼的人数大约在7.3%左右,每周参加5—6次锻炼的人不足20%;另外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数据,在国家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进程中起着阻碍作用。

参加健身活动的职工从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来看选择早晨和晚上的职工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它时间段明显较少的原因可能与生活习惯和余暇时间锻炼内容以及场地设施等其他因素有关。

2.5、职工体育的开展形式情况

由表2得知,职工的活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占比例最大的是与朋友一起主要表现为三十岁以下的单身职工,因此形式可以增加相互间交往的机会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多数职工还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新型模式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结婚生子的三口之家;另外,单位组织的比赛或者健身娱乐活动也引起很多职工重视,减少了工作的乏味性,使广大职工的得到了健康和愉悦的心情。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职工体育的调查统计表显示:首先,从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来看,有78.1%的职工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一般、不喜欢、厌恶的只有极为少数的人。在调查体育设施器材配备情况中统计显示,所调查企业的体育设施情况严重不足的占54.3%,但在调查对企业建设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愿意为次出钱出力的职工占总数的71.3%,表明了职工对体育事业的积极热情。大多数的职工都选择在早上或者晚上和家人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值得惊讶的是依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个庞大的数字事实上阻碍了全民健身的推广。最后,余暇体育服务体系组织管理看法统计表中显示健身过程中62.4%的人希望得到有效地指导,但都否定需要监督措施,毕竟全民健身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运动健身的重视态度,而不是要强迫大家参与体育锻炼。

3.2、对策

3.2.1、更新观念,加强宣传

首先,要让体育与健康密切联系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应该借助于全面健身的热潮,然后通过大众传媒和体育媒介大力宣传开展职工体育,使得的在企业中掀起“生命在于运动”的职工体育狂潮。同时大力普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挥企业工会和业余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围绕个人、家庭、企业的余暇生活的体育运动为重要突破口,以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式,使职工充分认识到身体锻炼和体质增强的实际意义和长远价值,对个人可以强身健体,缓解生活压力;对家庭可以促进交流,增进家庭和睦,对企业也可以延长工作年限,加强工作效率,提高职工的事业感,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2.2、组织领导,提高参与

职工体育作为一项参与度非常强的健身运动和社会活动。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健身意识的加强,也就意味着职工在体育氛围和体育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健身氛围也就越高涨,领导也会越发重视,职工体育开展的也越好。企业领导对职工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职工体育的开展。如,一些企业领导喜好体育,职工体育就开展的好;反之亦然。企业领导应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支持企业职工体育的多维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趣味性活动的竞赛、家庭社区结合等多种方式来激发职工的体育兴趣,来提高职工的体育参与意识,激发职工参与体育的热情,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不同爱好的职工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开展、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使职工参与到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中来。像这样职工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缓解了工作带来的压力,从而会吸引更多的职工经常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体育人口,也使职工体育成为共青城群众体育的特色。

3.2.3、加大投入,提供保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工体育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器材和设施的保证。一般必要的是综合性职工健身场馆的建设,因为体育馆不受时间、天气的影响,室内的健身器械可以为企业职工晚间和休息时间锻炼使用。然后是室外体育设施的建设,以为相对于体育场馆的封闭性和空间性小的特点,室外体育的开展则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因地制宜,比如,可以开展集体项目的拔河、球类比赛,还可以选择一些娱乐性较高、实用性强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球案,因为这类器材对场地的要求并不高,适合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开展,在一个是社区体育的设施。因为职工生活小区是职工度过余暇时间较多的地方,也是职工体育开展的重要场地,根据社区体育的群体性特征保证器材和体育设施组织和社区体育开展,并把社区周围的场地进行资源整合,以便满足不同的职工需求,增强职工余暇体育设施的服务体系健全。

3.2.4、完善体系,拓宽渠道

企业不仅要重视职工体育的开展,还要提高对职工体育的认识水平,切实加强职工体育的领导工作。以工会为主的体育部门要积极投入到健身运动中去,同时企业领导也要参与到职工体育中来,以实际行动带动企业的体育活动开展。并且相关部门要做好专项资金运用,将职工体育经费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分,要定期进行核查和监管。以相关职工体育政策为依据,以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为中心,鼓励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渠道。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计划和管理,完善职工余暇体育的服务体系,促进职工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王志斌等.江西省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9).

[2]郑倩.陕西省成阳市国有大型企业职工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档案现状下一篇:材料管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