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探究

2024-07-10

商业智能探究(通用12篇)

商业智能探究 篇1

一、智能路灯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速度不断扩大, 而路灯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肩负着城市的夜间照明重任, 随着路灯数量的增多, 路灯的能耗问题逐渐被引起重视。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国能源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局势, 进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路灯的能耗问题加剧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而路灯的电能过度消耗已经违背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智能路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 它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路灯能耗线路, 它以节能为主, 实现智能化控制, 能够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耗, 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节约更多的电能。

二、智能路灯节能技术原理分析

智能路灯节能技术结合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当线路通电时, 智能路灯节能系统通过设置在路面的光传感器检测路面光照状况, 并送入智能控制器, 智能控制器判断路灯照明系统是否需要起动。如果需要, 则控制功率变换单元完成路灯系统的软起动。路灯系统起动后, 设置在路面的噪声传感器检测路面交通的实时噪声状况, 送入智能控制器控制功率变换器, 改变路灯电压, 从而达到动态节能的目的, 如图1。

1、可变电抗器。

可变电抗器是在传统电抗器的一次结构性创新, 在传统电抗器的基础上引进了二次线圈, 将二次线圈与路灯中的电子功率变换器相连, 然后通过智能控制器对电子功率变换器进行调节, 进而达到改变电抗器一次抗阻的目的, 调节路灯的输入电流、电压, 进而对路灯的能耗实行智能调节。

2、智能控制器。

智能控制器是通过接收到的信号来来对进行智能调节。在智能控制器系统中, 当控制器受到信号时, 系统就会对信号进行处理, 进而输出相应的信号。而在路灯照明过程中, 当路灯所处的环境出现声音时, 智能控制器通过声音就会产生判断力, 进而开启路灯, 当路灯所处的环境未出现人生响声时, 智能控制器就会发出命令, 关掉路灯, 进而实现路灯的智能节能。

三、智能路灯节能技术

1、LED节能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人们对智能路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LED等作为智能路灯技能技术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半导体器件, 在LED中, 通过半导体晶片来连接芯片和电路板, 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晶片的时候, LED中的电子触发节能系统, 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 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据相关数据统计[1], LED单管功率为0.03-0.06瓦, 采用直流驱动, 单管驱动电压1.5-3.5伏。电流15-18毫安反映速度快, 可在高频操作, 用在同样照明效果的情况下, 耗电量是白炽灯的万分之一, 荧光管的二分之一, 由此可见, LED光源耗电量少, 节能效果好。2、智能灯光节能器。智能等光节能器是由可控制的磁通电感和智能控制器组成, 与路灯监控管理系统一道组成完整的节能与监控系统。智能灯光节能器通过扼流线圈降低电流, 进而达到降低路灯的功率的目的。在智能灯光节能器系统中, 扼流线圈的切入会受到MCU电路的控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路灯的节能效果, 在节能系统中利用单片机对扼流线圈实现智能控制, 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智能灯光节能器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路段对照度的不同需求, 实行智能化控制, 进而避免浪费。3、电子镇流器节能技术。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 我国电子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并在我国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镇流器节能技术是当前路灯照明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节能技术。电子镇流器节能技术是利用电子技术驱动光源, 使电子镇流器产生照明光线[2]。在智能路灯节能系统中, 利用半导体电子元件, 路灯系统中的直流或低频交流电压转换成高频交流电压, 驱动低压气体放电灯, 达到照明的效果。电子镇流器节能技术能够消除频闪, 稳定光照度, 利于节能。

四、结语

近年来, 我国对发展节能的号召力度不断加大, 大力发展节约、节能、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路灯照明工程中, 发展智能路灯节能技术是照明工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大力发展智能路灯节能技术, 做好节能降耗管理工作, 才能有效地优化电资源配置, 提高电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降耗, 进而逐步实现我国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路灯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路灯对电能的消耗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智能路灯节能技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智能路灯,节能技术,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凤贤.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陈凤贤, 胥布工, 汤玉峰.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智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仪表, 2012, 12:30-33.

商业智能探究 篇2

(1)加强本银行的企业文化。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贯穿到银行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等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银行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中小商业银行要想企业的发展好,员工们能上下一心的去工作,文化是不得不提到的东西。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或是政策优势来挖掘文化的潜质服务于自身,这样文化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

(2)重点支持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为突破口,打造自己的市场份额。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它的营销策略和定位就十分的准确,在武汉它向20余家民营企业授信6亿元。当其在武汉的分行成立时,又与湖北田野集团、武汉东湖软件公司、武汉猫人服饰等多家家民营企业,签订了超过3亿元的贷款合同。其中,授信额最大的达到了4000多万元。作为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武汉分行将全面推出广发行“民营100”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其“创业、成长、扩张”的不同阶段,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理财方案据介绍,广东发展银行各地分行在创新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产品、化解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题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广发行“民营100”金融服务方案就是打造一个为民营企业提供百分之百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平台,派出100个客户经理,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每年选择100家民营企业,重点为其服务。其他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以广东发展银行为模型,再根据自身的资产和地区影响力制定出一套支持民营企业的具体可实施性方案。

(3)社区理财服务为老百姓带来家门口的金融服务实惠。因为社区是最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消费群体庞大,中小商业银行可在在社区推广一些特色服务,例如发行集存取款、缴费、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卡业务,社区业主可通过卡实现个人外汇交易、银行卡转账、代缴物业管理费、市话、手机费等一系列银行自助服务。

商业银行审计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 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及审计尤为重要,有效的商业银行审计不仅能提高财务报表可行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也能提高监管效率。本文将结合金融环境变迁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创新进行探讨,并说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为以后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 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制度及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主要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目前只有上市商业银行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这种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的金融审计制度安排是由目前商业银行管理的结构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不足:

1、信息披露不足,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国家审计的结果并不向公众披露,广大银行客户和投资者无法了解到银行的真实财务水平和经营状况,不能判断出银行的风险程度。

2、商业银行改制对审计造成了较大困难。进行股份改制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商业银行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化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轨迹及传统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近年来,商业银行审计的审计内容由财务收支扩展到检查银行的业绩经营,信贷资产质量,再到关注银行业务风险,审计目标不断提高,审计内容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银行审计模式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审计方法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审计内容仅限于银行的收入和支出。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审计实务中开始重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三阶段商业银行审计主要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审计。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上市,社会审计中商业银行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不断发展,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得到广泛运用。同时,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也逐渐运用到审计实务当中。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对银行非常了解,关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面对新的环境,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相对于账项审计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设计风险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存在的风险,而过度关注银行的内部控制,使审计人员过度依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点而忽略其他的审计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

银行监控分为静态风险监控和动态风险监控。传统的静态风险监控方法已经难以有效监控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动态风险监控,是指对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标(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监控方法进行转变,对业务经营管理的全流程进行监控,根据风险指标的变动,不断进行调整,实施动态的监控方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预期和市场的变动,对业务运作全流程确定不同程度的风险指标进行控制;二是根据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风险目标的控制。因此,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从源头进行全流程的风险动态监控,不断的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为了适应新的风险和挑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为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模式,其核心是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和检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在金融业务大而复杂的几天,风险导向审计将控制审计风险放在首位符合显示需要,尤其是重要性水平的引进,使审计人员关注重大且异常的业务,有的放矢的实现审计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审计都选择风险导向模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由传统模式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当今形势的必然选择。

五、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应关注的问题

诚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适应现今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要求的。但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提高审计质量。

(一)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必须关注风险影响程度,科学确定风险点

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同时作用并形成负面制约影响。在进行全流程的控制中,必须在经营活动的事先、事中选择可能导致防御风险成本大、影响资产、效益损失大的重要风险点作为审计目标,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减少风险防范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损失。因此,选择风险点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业务领域,加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排查,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二是要高度关注与金融创新伴生的风险点。

(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压力测试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点进行压力测试,导致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与经营管理实际情况脱节。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当将审计风险放在首要目标,但不能忽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内控制度进行压力测试能通过对不同机构、业务品种等内部控制实力、风险能力承受能力强弱进行区别测试,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免疫能力。

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措施的思考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促进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

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高低与银行的内控制度完善与否联系紧密。内控制度完善的商业银行其风险点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我们应关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重点检查授权和业务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找出薄弱的环节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而确定相应的审计方法。

(二)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基础,实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的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要解决审计覆盖面小和监督滞后的问题, 就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 探索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要实现非现场监督,一是要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采集、 转换、 分析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电子数据及时传递到审计机关,由审计人员进行转换和分析;二是要设计出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覆盖银行在业务运行中的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大额资金流向、资金清算及经营效益的信息,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三是组织计算机审计人员和金融审计专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异常变动的金额和业务,作为现场检查的重点,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文华宜.商业银行审计发展趋势初探.审计研究,2003(4)

[2]王永海,文华宜.商业银行审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3]包强,万静芳.商业银行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审计研究,2004(5)

[4]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08(9)

[5]王永海,文华宜.关于风险导向型商业银行审计的思考.审计研究,2005(3)

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探究 篇4

Petersen等(1997)从多个范畴探讨了造成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差异的原因,发现显著因素包括投资机会、企业规模、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度、企业年龄、现金流以及所属行业。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指出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企业,更加广泛地运用商业信用。同时在法制健全的地域,公司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运用较少。Fisman(200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在金融体系较为落后的背景下,如果行业中运用的商业信用较多,则企业的成长速度较快。John Wiley和Sons(2003)认为对商业信用产生作用的要素还包括竞争程度、价格要素等。Van Horen等(2007)认为,处于竞争程度和缓的行业中的企业,更容易从供应商处得到商业信用融资。Inessa Love(2007)从宏观层面着手,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危机对于商业信用确实产生了影响,商业信用规模在危机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得以增长,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呈减少趋势。

1外部因素

在区域差异方面,余明桂和潘红波(2010)研究结果显示处于经济和金融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会较多的运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而李斌和江伟(2006)却得出相反结论,即金融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其所辖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数额越大。胡海清等(2011)也支持地区差异影响的存在。曹向和匡小平(2013)发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少、外部金融体系较为发达、法律保障机制较好的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融资。

宏观政策方面,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提出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运用商业信用途径融资的差异性。其给出的解释是作为与企业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的投融资领域,公司管理层在这方面进行计划和决定时,必然会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郑立东和程小可(2014)则从宏观经济角度肯定了这种影响。

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叶炜(2015)以2001年~2012年在沪深主板A股上市的公司为实证样本,发现水准较优的独立审计以及良好的企业声誉可以明显加强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且在这个过程中二者呈现出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冯延超(2015)以201年~2013年中国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却得出效果不明显的结论。

2内部因素

内部特征方面,谭伟强(2006)和赵宇翔(2008)的研究都表明公司规模对商业信用融资呈现正向作用,规模效应同样显现于商业信用中。叶栋梁(2008)通过经验数据的研究却否定了规模因素的影响。与上述情况均不同,张婧超等(2013)的实证研究却得出规模较小的公司反而能够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经营状况方面,学者尽管选取的度量指标有所不同,但均提出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均是导致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差异的显著要素。

内部治理方面,应千伟和蒋天娇(2012)提出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然而张婧超等(2013)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曹向和匡小平(2013)的研究也支持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更多的说法,但是其同时也指出在政府干预经济较少、金融发展较好、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这种情况会发生转变。

内部控制方面,郑军林、钟高和彭琳(2013)的研究肯定了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扩大商业信用融资方面的效果,并且即使面临着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等不利的外部经济大环境,这种积极的效果也依然存在。冯延超(2015)也认同质量水平越高、实施效果越明显的内部控制手段,越有利于商业信用融资的获取,其机理阐述主要基于获取供应商信任方面。

Mc M illa n和Wood r u f f(1999)认为当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时反而会给予客户企业较多的商业信用。他们所作出的解释为供应商较强的市场势力使之获得了一种非正规机制,即能够通过采用停止供应原材料这类可置信的威胁,获取对信贷合同的执行。

然而一些学者却持有相反的观点。Fisman和Raturi(2004)构建了竞争性假说理论,他们提出企业凭借竞争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势力。当客户企业的市场势力较强、地位越高时,具有能够更换供应商的优势,可以利用威胁供应商的手段,争取更大规模的商业信用。而供应商出于争取客户、扩展销路等原因,也会同意给予客户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当客户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较弱时,供应商则具备了选择客户企业的优势,此时企业难以从供应商处获取所需的商业信用。

Love、Preve和Sarria-AIlende(2007)选取东亚国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上市公司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商业信用情况,结果显示,当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上市公司无法从银行渠道获得所需资金时,从而转向从商业信用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但前提是上市公司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较容易地从供应商处获得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用的替代,从而缓解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支持了竞争性假说理论。

Fabbri和Menichini(2010)指出买方较强的市场势力是现在商业信用融资广泛运用的原因,尽管并不存在融资困境,但是这些强势的买方企业仍然从供应商处以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多的资金流动性。

国内对于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商业信用在交易市场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作为经营性融资途径的有效性日益显现,其在资金短缺、融资受限的企业中发挥的效果越来越受到肯定。国内较多学者也逐渐将目光放到商业信用融资的考察上,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丰硕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大环境、背景和企业的现实状态,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都开展了较多研究,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其中对商业信用融资运用领域的探讨分析,为缓解我国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参考、思路和措施,同时在学术意义方面,丰富了国内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利用尚不充分,因此,较多学者着眼于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情况进行考察研究,涵盖了区域差异、宏观政策、内部特征等多个层面,得到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给国内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具备较强现实意义的可行思路和建议。

摘要:商业信用融资是客户企业在获得商品后,供应商同意其拖延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付款,相当于供应商对客户企业的一种短期融资,其在当今国内资本市场中的运用日渐增加,并逐步成为非传统金融体系融资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商业信用,融资,客户企业

参考文献

[1]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

[2]苏存,马力,侯世宇.商业信用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2).

[3]胡海青,崔杰,张道宏.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区域差异研究[J].财经研究,2011(5).

商业智能探究 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产业化;可再生资源

1引言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电网的运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的促进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在新能源的运用成为主流的今天,智能电网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电网耗能严重的问题。智能电网可谓是新世纪的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

2智能电网建设

2.1智能电网的本质

智能电网的建设普遍以原有的物理电网为建设基础,打好底子,再辅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传统电网的各个环节进行联通,从而建立起结构优化的智能电网系统[1]。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运作输送的电量及电能质量等都能有所保障,对提高电网运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更是功不可没。

2.2智能电网的优势

智能电网拥有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将故障进行隔离,从而将故障控制在最小范围,随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我修复处理故障,使系统恢复正常运作。智能电网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原有的系统进行了优化,在运行中,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2.3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智能用户端系统关键技术探究 篇6

【关键词】智能用户系统 电网发展

1 电网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制订一系列政策致力于建设信息化、新元件、新能源、新材料的智能电网,加强智能电网投资,促进电力部门发展,增加用户自主权。欧洲把发展具有跨边界的高效运营、远距离输送电能和接入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作为战略目标,更加注重分布式管理、微电网的构建、智能用户端系统的理念。日本在新世纪更加注重新能源的发现和智能电网的切入。我国也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并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也是属于前列的,已经建成了2项1 000 kV高压交流和2项1 800 kV高压直流工程;安装了1.5亿个智能电表对用户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累计构建了353座电动汽车快速充换电站、1.5万个充电桩等等。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能源的紧缺问题,更加追求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结构更加趋于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智能电网建设以应对能源战略转型带来的挑战。

2 智能用户端系统

用于电能传送、分配、使用、控制、管理的所有系统和设备都属于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包括用户端的智能电器设备、电能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互动服务系统等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构架体系如图2-1所示。

图2-1 智能电网用户系统总体架构图

电网系统经过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过程,智能用户端是其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关系着电力电网的发展收益和建设成效,因此被称为智能电网“高速公路”的最后1 km。智能用户端支持多种分布式能源接入,发展绿色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电能的智能管理,节能减排;实现双向互动服务方式代替过去单一的生产消费模式;加快多层次系统的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互联。最终形成用户用电的全面解决方案。

3 智能用户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电能大部分的传输、配电、控制和管理都发生在用户端系统,用户端又是电能的实际消耗端。发展智能电网用户端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关键技术众多,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形可视化技术和仪器仪表工程等多个学科。

3.1 共性技术。⑴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保障通信网络硬件、软件、数据的安全可靠,阻止其遭受恶意的破坏和泄露,稳定系统的可靠、正常运作。⑵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作为智能电网的神经系统,发展利用智能电网进行大数据挖掘、智能分析、智能决策的能力,完成智能电网高度信息化。⑶多电源协调管理技术。多电源协调管理技术要求统一对各个电源系统输出的电压的频率、相位、幅值和波形等统一调度,实现分布式电源发电系统的发电和运、停。⑷交互终端和可视化技术。交互终端和可视化技术为电网公司和用户的互动提供技术平台,实现电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和运作。

3.2 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是用户端技术的总要部分,关系着用户在智能系统上的直接体验。该部分技术主要包括:⑴智能配电保护技术;⑵负载预测和平衡技术;⑶微电网技术;⑷需求响应互动技术;⑸ 系统节能技术;⑹智能家居技术等。

3.3 外围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的外围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比如材料学、微电子、大数据挖掘和自动化控制等,这些学科的发展对于智能用户端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典型技术有:仿真与模拟技术、智能芯片技术、快速储能技术和超导体技术等。

4 未来用户端系统的发展方向

为了保证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能安全、可靠、兼容地运行,未来用户端需要朝着实时数据采集、精确分析、统一监控、协调控制等集成化管理交互平台,并逐步形成智能友好的系统网络。

⑴智能电器将不再是单一功能设计,需要形成多功能集成系统。比如智能电网用户端低压电器产品将全面采用智能控制芯片,搭载智能传感器和通信模块,能够智能控制、在线监测和故障修复等功能,为系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⑵用户端系统将实现平台标准化,进行统一管理,逐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技术标准的实施,完成各种技术的高度融合,發展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的规范性和集成性。

⑶实现需求响应和需量控制。需求响应和需量控制是用户端电能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供电方和用户作为智能电网中的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建立一个可视化、友好化、开放性的智能用户端系统,有利于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和即时信息的发布。

⑷支持多种分布式电源接入和高效管理。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发展成能够接入不同电源的产能,实现统一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实现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减排的目标,高效管理和最大限度利用各种能源。

5 结束语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篇7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一)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就是从根本上把重存轻贷、重放轻管、重速度轻效益的经营格局调整为资产负债联合治理, 速度效益相互统一,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的经营策略上来。

(二)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在强化经营的同时, 要强化治理, 做到经营和治理均衡发展。为此, 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要依法稳健经营, 稳健经营的标志是在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下以合理的负债增长速度及其绝对量来决定资产占有量, 在扩大负债业务上开拓, 在资产业务上谨慎。二是农村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治理中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均衡原则。三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劳动人事治理、机构网点治理和监督保卫控制相协调。

(三)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 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 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 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 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2、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 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 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 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 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 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 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 不能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 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 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3、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 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 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 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 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 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 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 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 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强化营销、加大宣传。

农村商业银行应系统地开展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 向社会推荐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 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一是推行一体化营销策略, 实现中间业务综合化经营, 做到集中营销与分散营销相结合、重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要把优化营销手段, 改进营销策略作为抢占市场份额, 促进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宣传。农信社经营机构多数位于“三农”之地, 劳务输出旺, 并抓住元旦、春节前后大量务工人员返乡, 资金回流的契机, 有的放矢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 组织人员在营业网点、途经车站、街头巷尾, 摆摊设点, 宣传咨询, 放送资料, 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工作。

5、协调关系、强化内控。

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是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特别注重对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运作方案, 真正把中间业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做到有章可循, 执章必严, 违章必纠, 合法经营;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中间业务运作的管理制度, 如业务发展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三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对中间业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要加大稽核监督力度, 适时对中间业务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 把监督机制贯穿到中间业务的始终, 确保中间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

二、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策略探究

(一) 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

农村商业银行应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 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 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各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 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 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

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性很强, 只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商业银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构建本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体系, 积极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用于流动性管理中, 延长流动性管理期间的时间跨度, 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精细化程度, 为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 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

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把流动性管理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银行的资金结构, 形成产品多样化、期限合理化并能兼顾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资金结构。

(四) 合理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结构。

基于智能电网优化调控技术探究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地提高, 国内电网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而且电网系统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变电运行与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 智能电网成为电网建设的发展大势。随着智能电网技术与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 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例如, 电力信息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智能电网模式的应用进行高度的重视, 并将其与电网调控一体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使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有效地提升。当前, 在促进电网运行效率方面, 智能电网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 在电网管理方面, 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智能电网的优势与效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 因此, 对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进行分析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2.1 实时性

智能电网模式下, 电网调控一体化所具有的实时性主要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在厂站与遥测等技术的基础上, 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即时地收集与整理, 并将其纳入到数据库中, 便于调控人员与运行人员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系统能够使遥控指令得以及时并快速的响应, 从而保证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厂站端, 使调控指令的有效控制与执行得以实现。

2.2 开放性

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对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 且具有较强兼容性的平台进行构建, 并保证其能够允许第三方软件的介入, 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信息、数据库以及通讯系统等连接起来。

2.3 系统性

(1) 基于智能电网的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网网架与各变电站的实时监控, 当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进行快速及时地报警; (2) 以系统收集到的信息为前提, 评估电网的运行状态, 对潮流进行分析, 并考量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从而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 (3) 在分析与整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之后, 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 从而使电网运行管理人员能够正确的做出决策, 使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得以切实有效的提高。

3 目前电网调控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当前电网的管理情况来看, 其在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对于一些城郊接合部或者是城市的郊区来说, 线缆混合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与电缆及线路运维等多个部门有着较大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 还会涉及到一些供电营业站。由于多个部门的参与,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的难度, 管理方面也会存在一些漏洞, 甚至可能会出现管理真空的问题, 而这种模式将有可能会影响到调度发布指令的及时有效执行, 甚至会对其产生一定的阻碍。

3.2 缺乏可靠的数据

电网调控一体化中, 数据信息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如果调度管辖有着比较广的范围, 在该种情况下, 如果需要对调控的精确性得以保证, 仅仅依靠相关电力运行信息与工程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在电网调控中, 会涉及到多种电力设备, 调控人员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数据的是否精确有着重要的关系。从目前来看, 在电网调控中, 可以参考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

3.3 盲目调控十分常见

由于调控人员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再加上分散式管理的影响, 电力调控一体化一直没有得以切实有效的实现, 而上述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调控人员盲目调控问题十分常见。现阶段, 在我国一些电力部门中, 其采用的调控方式仍然是比较传统的方式, 这与当今智能化时代对于调控质量与效率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管理电网架空线的过程中, 有些调控人员对其开关进行不正当的变更, 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 是难以对其进行控制的。再加上, 电网运行部门在对配网调控数据信息上报到上级有关部门时, 通常是将一张电网以及单馈路图进行上报, 仅有一小部分的电力部门上交的是区域性的电网图, 如此一来, 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调控人员难以清楚地认识到调控设备的功能, 进而出现盲目调控的现象。

3.4 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在智能电网模式下, 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对其进行顺利地实施。但是, 当前的调控人员对于调控一体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关的技能与素质也比较缺乏, 从而使智能电网下的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的优势难以充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 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技术措施

4.1 对调度系统的性能进行提高

通常来说, 主网是在输电线路与变电设备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导网络体系, 其第一要素是安全。而配网是面向广大电力用户的, 使客户的用电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是其主要的目的。鉴于此, 为了能够使电网调控系统的针对性得以切实的提高, 使其能够与一般的调控运行系统不同, 需要对具有电力地图的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充分地利用, 并对线路、电缆、变电站以及电力用户等各类电网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信息, 使调度操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得以不断地提高。

4.2 发挥GIS系统的优势

GIS能够在电力地图的基础上, 将电网线路与地理位置融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 使归类与分层管理成为现实, 进而有效地提高电网调控管理的质量;其对于盲目调控方面具有一定规避作用。另外, SCADA系统能够将电网的实时信息在图纸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这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电网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图形的二次绘制等问题, 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实际上, 电网调控一体化就是在配网SCADA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升级。原先的调控分开的运行模式中, 尽管能够在线监控线路等设备, 但是, 自动化覆盖率仍然不高,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调度操作运行全面有效地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智能电网模式下, 对GIS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 并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能够使调度与监控的有机融合成为现实。

4.3 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调控人员

现阶段, 在我国的电力部门中, 不仅存在着人员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存在着分工不合理以及各个工作人员压力大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缺乏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人员应该全方面的认识与了解目前我国电网运营的现状, 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地调整, 对于存在较大操作难度的电网设备, 应该多配备工作人员, 而对于那些工作量不大的地区或者是部门, 应该对人员的安排进行适当地减少。有些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管理者应该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另外, 电网部门应该对科技建设进行重视, 对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或者是引进, 从而使电网操作的成本得以降低, 切实提高电网部门的经济效益。

4.4 对人才的培养进行重视

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电网调控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 (1) 对岗位职业培训的方式进行充分地利用, 从而使专业化智能电网调控人才的培养成为现实; (2) 对良好的技术学习环境进行营造, 引导电力运行人员进行不断地学习, 并对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使配网调控技巧得以提高, 并对自身的效能进行更好地发挥。电网调控一体化对原有的调度模式进行了简化,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并且能够使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进行减少, 这对于故障抢修时间的缩短十分有利, 并使调度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得以有效地提升。有必要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使调控一体化的硬件基础得以提高。同时, 需要对调控人员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 对调控一体化的软实力进行提高, 从而使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

5 结语

随着电网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目前, 电力系统中已经普遍实现了电力自动化。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电力调控一体化在实际发展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但更重要的是, 需要对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加强, 使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得以不断地提高。在高度的管理模式下, 对高科技核心技术与企业人才进行充分地利用, 不断实现电力企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昌龙, 张荣华, 周定松.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 2010 (16) .

[2]傅书逷.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20) .

移动互联网站商业模式探究 篇9

商业模式的内容由下面六个方面组成:区隔市场, 掌握客户需求;形成竞争优势与保持竞争优势;创造市场与顾客价值;设计利润目标成本与收入成本的结构;建造价值网络的竞合关系;构建价值, 掌握核心能力。

商业模式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等特点, 同时还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特点, 其中创新性是让创业者在茫茫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也是商业模式中的主要特点。其次就是稳定性, 在创业者的商业模式中, 只有具备可持续性的稳定生长, 才能充分稳定在市场中的发展速度。根据目前的商业模式, 顾客价值与顾客粘连能力、能力和资源、市场与机会的把握、价值网络、财务结构和价值链执行是构成目前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顾客价值与粘连能力, 就是在让产品吸引顾客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客户数量, 以及在为顾客提供价值与价值增值信息的同时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能力和资源, 指的是在企业中特有的资源以及将这部分资源化为能力。市场与机会的把握, 指的是在市场中能够把握机会, 认清和了解顾客的需求。价值网络, 它是企业必须回答相关利益者参加你的商业模式的原因, 要向参与者描述利益的来源、潜在的利益合伙人和供应商等。财务结构, 是由成本、盈利方式和合适的定价策略构成的结构, 由于互联网需要的资金成本和前期的投入比较大, 所以不能指望短期盈利, 而只能看长期的盈利状况。价值链的执行, 指的是企业既要有良好的组织结构, 还要有战略设计的概念、功能以及执行能力。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状

2l世纪初,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的数据, 早在2008年底, 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58%, 用户数达40亿, 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 用户数超过15亿。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9年7月发表的统计报告看, 早在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扩大到3.38亿人, 全球最多,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目前的平均水平。现在,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位列世界第一, 手机上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前手机市场逐渐庞大化, 反应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市场前景, 而且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要想移动互联网持续长远地发展, 就要找到一个合理的、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所以, 积极寻找合理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在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 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首要任务, 它关系到移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成败。

三、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发展的决策

1. 应该在服务内容上显出差异化

移动互联网目前仅仅通过接入费和通讯费的收取实现少量盈利, 但是要真正获利, 就应该在现有业务上增加富于市场前景和内容针对性强的产品, 就目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情况来看, 可分为服务内容和广告盈利两大类。企业应该做到加强业务创新, 将客户体验作为工作的中心, 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碎片化和差异化的服务, 从高品质产品上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使得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提高对顾客的粘连能力和增加顾客价值

前些年的移动互联网是以访问量为唯一指标, 要想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就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访问量, 接下来的阶段里互联网的发展就是看顾客驻足时间的长短, 谁的时间长, 谁就更有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些方法都不是明智之举, 要想从满足顾客的条件下获取盈利, 就应该想办法粘连住顾客, 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拿腾讯公司提供微信等功能来说, 这些功能不仅为顾客带来方便, 也为顾客提供价值及其增值等服务, 这样的产品就能达到粘连用户的作用, 这样的粘连作用对互联网站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 正确的客户定位

随处漫游的个人通和允许大量信息资源有效访问, 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 所以移动互联网客户群和传统互联网客户相比较, 在很多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形成具有“时尚消费带动——大众消费普及——商务应用价值凸显”的特点, 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道路, 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应该进行正确的客户定位, 从客户的消费倾向入手, 制定好相关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满同, 阁卫中.芨思商业褴式[J].企业管理, 2008

[2]尹生.让先行者为自己埋单, 腾讯创新与创新平衡术[J].21世纪商业评论, 2008

[3]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7

[4]鲁维, 胡山.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信技术, 2009

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探究 篇10

一、商业建筑中的火灾特点

(一) 蔓延快、影响大

当前的商业建筑为了达到经营的良好效果, 会采取大区域的经营场所方式, 而商业建筑中的经营活动, 大多以服饰、鞋帽等可燃物为主, 一旦发生火灾, 这些可燃物会成为火灾帮凶, 迅速蔓延,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此外, 商铺密集, 隔离墙达不到应有的隔离效果[1], 一店受灾, 火势很容易蔓延至其他店铺。由于商业建筑的内封闭性, 导致热能的积累, 使得附近的可燃物达到燃点, 火灾由店铺内蔓延至店铺外。例如, 当室内商业步行街发生火灾时, 若商铺内分隔墙达不到标准的耐火极限, 火灾就会蔓延至其他商铺, 在封闭的环境下, 热能的累积导致火灾向整个步行街蔓延。

(二) 人员密集、疏散难

商业建筑内发生火灾时, 势必产生大量浓烟, 浓烟密度大, 甚至包含有害气体, 使得建筑内能见度降低, 人员疏散困难。另外, 若是底层发生火灾, 处于建筑上层的人员更加难以疏散, 当前绝大部分商业建筑不具有由首层、高层直达室外的安全通道, 基本都是由上至下疏散。虽说当前建筑规模大、中厅空间大、火灾荷载大等, 在空间上增加了容纳量,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反而增加了疏散的难度, 再加上发生火灾时, 人们因为恐慌, 到处乱跑, 造成拥挤等易引发新的安全问题, 对安全疏散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

(三) 火场情况复杂、救援难

由于商业建筑自身构造的复杂, 建筑内店铺数量的繁多, 建筑内边边角角、死角多等, 一定程度上造成救援工作的难度加大。一旦建筑内发生火灾, 受浓烟的影响, 消防员难以从外部把握建筑内火情;另外, 商业建筑一般建设在经济发达、人流量大、交通便捷的地方, 受道路交通车流量大等的影响, 导致消防车不能迅速赶到火灾现场, 由此火灾造成的损失就会扩大化。

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 我国2015年共接报火灾33.8万起, 造成17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 其中, 经济发达地区火灾总量较大。由2015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火灾隐患越大[2]。

二、商业建筑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好的防火设计能有效防治火灾, 控制火灾蔓延。目前, 我国在防火设计上主要从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平面、消防制度等方面展开, 虽然在原来商业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改进措施, 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火灾的损害范围, 但我们还是得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良的问题。第一, 当前大多数商场采用防火卷帘来防止火势的蔓延, 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火情, 但是, 当防火卷帘受到热力冲击时, 会产生变形等现象, 使得火势和浓烟蔓延出来, 影响防火卷帘防火效用的充分发挥。第二, 火灾造成人员恐慌时, 必定堵住安全通道, 特别是在人员密集的商业建筑内, 原本可以有效疏散的安全通道也会水泄不通, 既不利于人员的快速疏散, 也增加了消防救援的难度。第三, 由于建筑内商家众多, 各商家对其内部布局有自己的考虑, 在店铺装修中对空间进行复杂的改造等, 另外, 大多数商业建筑的安全通道以楼梯为主, 而商业建筑以营利为目的, 如果花大面积建设安全通道, 势必挤占商铺空间。第四, 随着地下交通、地下商业街的发展, 综合性的地下商业街近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 部分商业建筑将其商业活动往地下蔓延, 对地下防火设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要增加地下商业街安全疏散的考虑, 比如, 地下商铺到疏散口的最大距离设计, 防火区面积划分等, 当前地下商业街的迅猛发展, 要求建筑设计者要加强对地下商业街防火设计的创新思考。

三、商业建筑中的防火设计方法

(一) 排烟系统的防火设计

排烟系统在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中尤为重要, 作为商业建筑的设计者, 一定要具备高度的安全防护意识。设计排烟系统,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充分考虑商业建筑内荷载的实际情况, 对排烟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以确保排烟的实际需求。第二, 注重自然排烟的面积布置, 保证火灾发生时的能见度足以使人们正常疏散。第三, 在设计排烟系统时, 需将当地的常年盛行风向和建筑方位考虑其中, 以保证浓烟能顺利排出。

(二) 疏散通道的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工作是商业建筑中的重要环节, 商业建筑内人员密集、人们对建筑内布局不熟悉等, 使得疏散工作难度加大, 另外, 疏散通道的设计和分布不合理, 会加剧火灾造成的损失。在设计疏散通道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对防火区进行合理划分, 保证其防火布局的科学性, 防止火势蔓延。第二, 在走道设计上, 要防止“袋形走道”的出现, 即每层的疏散通道连接时, 增加每层直达室外的设计, 有效分流人群, 为救援增加便利[3]。第三, 在疏散楼道的设计过程中, 采用防火性能强的材料拖延火势和浓烟蔓延时间, 为救援争取时间。

一般情况而言, 商业建筑内任何一个点到最近的安全出口距离不大于30米, 以保障人员的迅速疏散。

(三) 设置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的设置主要考虑竖直方向的防火分区和水平方向的防火分区。第一, 竖直方向上的防火分区, 采用耐火性强的楼板对上下楼层间进行分隔, 起到防火作用, 另外, 当前的商业建筑多采用共享中厅的建筑模式, 因此, 在竖直方向上的防火分区, 要考虑到, 在中厅周围设置防火卷帘或防火门, 并在中厅顶部做好排烟设计。第二, 水平方向上的防火分区, 采用防火卷帘和防火墙将水平方向上的区域进行分隔, 并确保每个分隔区间内都有2个疏散通道, 形成双向疏散。

我国对商业建筑的防火分区隔间面积有明确规定, 即其建筑面积不能超过6㎡, 防火隔间的间距在4米以上, 在隔间的材料使用上, 统一使用A级装修材料, 隔间门采用甲级防火门[4]。

(四) 有顶步行街的防火设计

在现代商业建筑中, 由于有顶商业步行街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达到遮阳遮雨的功效, 使得很多商业建筑采取这种建筑设计, 但是, 独特的设计会带来新的消防设计问题。第一, 有顶步行街的防火设计要结合实际形式的步行街结构, 在步行街顶棚的材料使用上, 要求可燃性低、燃烧度有限或不燃的材料, 采取耐火极限高于2.5h的材料来实现其安全 (商业建筑构建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见下表) 。第二, 有顶棚步行街防火技术中, 要考虑火灾荷载, 步行街设计使用材料要求严格, 对宽度、高度、燃烧性、耐火性都提出了高要求, 比如, 从店铺到安全出口的露天步行街的距离要控制在60m以内[5]。第三, 街道内排烟窗面积要尽量大, 每个店铺有单独的排烟装置, 将烟雾排出步行街以外。第四, 防火分隔, 当步行街建筑超过一定规模时, 建筑内需要设计喷水灭火装置和烟雾报警装置, 在商业步行街的储存区设计中, 采用耐火性高的墙体和楼板, 另外, 加强火灾探测系统和自动消防灭火系统的建设。

四、结语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 在当前建筑形势还在不断求新的背景下, 商业建筑的防火技术也需不断更新, 合理处置经营与安全的关系, 实现商业建筑与防火设计的同步发展, 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丁沛.大型商业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2年.

[2]郭冉.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 2016, (11) :169-170.

[3]顾梦奇, 吕志静, 陈文明等.现代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与安全疏散[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1) :15-17+29.

[4]吴盛.浅析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05) :637.

商业智能探究 篇11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 战略联盟 路径选择 分散竞争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7—01

近年来,为应对外资医药零售业进入及适应自身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医药商业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商商、工商结盟浪潮。而要组建医药商业战略联盟,首要问题是路径的选择。包括联盟对象的选择,联盟方式的选择,联盟的纽带等等。

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人条件的限制,加上药政权与药事权的分离,地方保护政策等多种原因促使大量医药批发企业产生并生存了下来。导致我国医药批发商业行业存着诸多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结构是过度的分散竞争状态。中国医药商业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商业模式仍占较大的市场份额;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传统医药商业模式仍为主流。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2)企业数量过多,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序现象频频发生。目前我国仍具有医药批发资格的企业7000多家,加上很多挂靠借壳经营的私人药贩(公司)将更多。美国是医药事业发达的国家,其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也已减少到了现在的70多家。与之高度规模化相比,我国医药流通组织结构显得不甚合理。数量虽多,却是鱼龙混杂。

(3)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生产批量,企业至少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水平。在一定阶段内,由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分散竞争条件下,将使达到起始经济规模的医药批发商业企业比重下降,同时又可能压缩原本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市场份额,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使那些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成为某些局部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导致整个医药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下降,造成整体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整体提高。

(4)企业恶性竞争。在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进入、退出不对称,表现为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目前医药商业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能力(资源闲置),相关成本难以分摊,为维持生存或是为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现金流,企业之间竞相降价以削减库存、加速流通,造成销量“越来越大”亏损也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

(5)发展失衡化,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6年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企业营业额的50%;而西部地区8省营业额只占7%。

(6)商业经营的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在医药商业企业快速扩张中,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供应没有规范,作业没有标准,物流配送网点不足,加盟商管理不到位,商圈拓点成本过高,品牌发展策略模糊,专业人才仍较缺乏。

二、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医药商业战略联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

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企业间存在着恶性降价竞争。另一方面,外国知名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给本土医药商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2.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与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客户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防止竞争过度。随着大企业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定容量的市场分割最终会在大企业之间告一段落。这时,如果大企业间继续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各自的盈利水平,而且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为避免丧失企业的未来竞争地位,避免在诸如竞争、成本、特许及贸易等方面引发纠纷,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可以理顺市场、共同维护竞争秩序。

三、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路径选择

1.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了股权合资企业,还包含了涉及到生产、营销、分销、R&D;的非股权协议。在战略联盟的分类上,根据联盟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广义的战略联盟可分为:

(1)股权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由各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其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股权式联盟中一般不包括各成员的核心业务,具体又可分为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和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是指合资生产和经营的项目分属联盟成员的局部功能,双方母公司各拥有50%的股权,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中联盟成员为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地相互持有对方少量的股份,与合资、合作或兼并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不涉及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合并。

商业智能探究 篇12

智能电网是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电网基于集成、双效、高速的通信网络,以电力系统为服务对象,通过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现代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提升电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打造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基本特征的智能电网,以满足社会对电网服务的需求。

智能电网的建设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是一项革命性的发展,随着近些年电力企业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以下典型特点:(1)当前的智能电网网络结构中,有很多高水平的智能型元件装备,这对于改善电网硬件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智能电网可以高效地将企业各项信息进行整合、传输、归纳等,进而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模式来对电网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管理,提高电网企业的运行效率。(3)智能电网推动了电力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市场对各类型电能产品的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信息化是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方向,电力企业需借助当前的发展便利,推动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建设。

2 信息网络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2.1 电网智能化的实现需依托信息系统载体

当前,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而信息系统无疑是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如今的电力系统在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信息通信系统、监控系统等,构成了一体化的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网的自动化水平、运营管理能力等都有了显著提升。想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电网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对传统电网的控制及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全网可观可控。

2.2 信息网络是智能电网的支撑平台

信息管理是当前智能电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信息网络平台保障了电力系统管理的可靠性。由于当前电力系统各业务联系日益紧密,为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智能电网的信息网络平台必须以系统开放、数据共享为原则,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电网各业务环节中,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优势,为智能电网的业务处理和数据管理打好基础。

2.3 信息技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保障

智能电网的建设并非简单移植信息网络技术,而是需要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要求,对信息通信系统做出严格且特殊的规范要求,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求。这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例如近些年发展迅猛的云计算技术,就可以与智能电网的信息资源整合,进而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3 当前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智能电网调控难度变大

随着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及影响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就智能电网的发展而言,对其运行规律的认识问题就是当前的一个难点。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智能电网的调控难题亟待解决,而这也影响着智能电网信息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分析智能电网控制管理难度变大的原因可以发现,电力系统自身的复杂程度提升、新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配电网及用户端的智能化发展等,都是造成智能电网调控难度变大的主要原因。

3.2 智能电网各具体应用环节所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与智能电网的实际业务环节相关,集中表现在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上。例如,电网建设受资源环境的限制;智能电网输电环节不协调,配电网络难以满足智能电网建设需求等。

3.3 其他问题

智能电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社会、市场环境问题,电网内部建设问题,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稳定性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对智能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4 加强智能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4.1 加快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

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就必须对电力系统的信息规划平台进行优化。为此,需结合当前电网建设的实际需要,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信息规划平台。在这一平台中,要能够满足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按需分配,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和软件平台,打造一体化运行、集成、展示环境,提升信息平台的信息传输、存储、处理、集成和展现能力,满足新时期智能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的建设需要。

4.2 加强电网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实践应用

大量现代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对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网络智能化技术与电网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例如在发电环节中变频逆变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应用,就极大地提升了电力企业的发电能力;再比如在线监测技术、超导技术等在输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电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可推动智能电网的创新发展。

4.3 加强电网调度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想要实现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保证电网调节的智能化。可以考虑电网调节控制系统的平行化设置,以多个系统来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互动沟通形式。其次,要做到电网监控的智能化。这里可以有效利用现代电网调度系统的监控装置,将智能电网实际运行情况预设其中,进而有针对性地对电网进行监控分析,结合系统与网络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要加强用户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建设。结合当前实际,可发挥电能平衡法、电流平衡法等技术优势,依托WEB手段,打造智能化的用户管理体系,方便用户办理各项业务。

4.4 加强业务应用集成规划,构建信息化保障体系

首先,业务应用集成规划强调的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安全、效率和效益关系,在规划阶段及项目管理阶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协调好各方关系。其次,在智能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一定的信息化保障体系,具体涵盖安全防护,信息管控、运行、技术、人才保障、标准规范等诸多方面,进而有效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建设是当前电力行业的热点内容,也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网络智能化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因此,在智能电网日益普及且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加强智能电网信息网络的智能化建设,发挥智能电网优势,提升电网企业的综合效益。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就需要电网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利用好信息网络优势,不断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发展,最终促进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网建设也正朝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探究智能电网趋势下的信息网络智能化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信息网络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总结了当前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智能电网的信息网络智能化建设问题给出了合理建议,以供相关研究或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网络,智能化,应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贾启升.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2):104,144.

[2]黄宇清,何世林.智能电网建设下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4):133-134.

[3]李靖科.浅析智能电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信息化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2(14):196.

[4]张贵红,何宇宏.智能电网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J].华东科技,2015(12):52-54.

上一篇:非意识形态性下一篇: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