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广播(共12篇)
网络广播 篇1
媒体是相互交流的工具, 它正在逐渐的发展, 使人们更加便于接收。无论是手语还是语言, 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和广播, 人们通过听和看来接收信息, 这就越来越和我们生活的真实情况相接近。互联网结合图文影音信息要素的多媒体时代是在人们使用网络看图像和听音乐时到来的。
现在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有优势, 它吸取了传统媒体的优点, 更丰富, 更全面, 更及时, 更互动, 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的途径。对于广播来说,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它虽使广播的使用人群减少, 但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融合。传统的广播只有声音而且不能自主选择所收听的节目, 所以如果和互联网相融合那么会大大提高广播的收听率。在相互融合的时代, 广播以另一种形式发展。
1 广播网络化雏形
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相结合产生了网络广播的概念。网络广播使传统广播可以在互联网上收听, 这就是广播网络化。其中包括点播和直播。直播 (Live) 就是电台即时在网上播出节目。更加实际, 而且即时性更强, 可让听众在第一时间收听到节目。据记载1997年底上海电台在国内首次进行互联网上直播广播, 长达4小时之久。点播 (On-demand Audio/Video) 则将节目根据内容做成一个个片段, 用户可以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收听。点播可以更合理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网上广播形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 将“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等重要新闻都制成了精彩的网上回放专题。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直播还是点播, 大都只是将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搬到网上进行“转播”。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 互联网在广播传播中仍属非主导性的,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出现。而网络化广播则是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独立制作和传播。
可以说, 真正意义的网络化广播是以网络直播而非“转播”、全面互动而非“补充”作为最显著的标志。长期以来, 网上视音频广播采制和播出一直是新闻网站的弱项。1998年12月, 广东电台连续三个晚上网上直播“阿虹的故事”特别节目, 在听众中反响极大。热线电话一个晚上有十多个, 而电子邮件有近万件。但是这种网上直播和互动只是作为传统广播的一个补充形式, 不能称为真正原创的网络直播。
2 六大特征
回顾20世纪80年代, 传统广播传播与受者界限分明。1986年底,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热线电话加主持直播先河,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 在广播改革史上具重要意义。然而, 这种直播主持与热线听众的对话只能是点对点, 听众的交流参与面还十分有限。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后, 主持人与网民从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 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面大大扩展。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网站采用的实时广播“直播在线” (Live Online) , 提供各种网上直播讨论节目, 由重要新闻人物、娱乐明星、定期邀请的嘉宾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与许多网上的“聊天 (室) ”不同, 它提供的是“理智的。有主持的讨论。”这可以看作网络化广播的雏形。网络化广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
2.1 网民的第一性。
网络广播在新闻制作和节目传播对象上, 首先要考虑网络受众的需求, 实现网络化广播信息接受的舒适性、第一时间的传播性和文字音频的互动性。目前, 已有网络电台利用网上资讯开播网络新闻联播意义上的“新闻听听看”。另外, 结合网站频道, 开设一些以网络时尚为话题广播节目, 如在线游戏、网上视听、医疗美容。美食购物、车行旅游等生活话题。
2.2 在线节目直播。网络化广播的播出采用不受制于传统广播
的“网上直播”形式。虽然网上直播比转播和录播对制作者及主持人要求更高, 但这是为了便于网络电台主持人能充分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而必须采取的方式。因为一旦播出的节目全部采用转播传统广播或录制节目方式, 网络电台的网民第一性和互动特点将会丧失。
2.3 互动交流评论。
在节目进行的时候, 听众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采用短信、论坛、QQ、MSN等多种方式和听众进行实时互动。听众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和主持人进行互动, 这就可以使节目更有参与性。比如在节目录制时可与网民在论坛或是QQ进行实时的沟通, 也可在网络节目中加入点歌、回答问题、进行评论等。
2.4 网络主持意识。
在网络上进行广播节目制作, 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这就使广播更加具有优势。这就考验主持人的能力和对网络的知识, 而且也要求主持人从以前的个人主导变为多人的谈话组织者, 如果主持人对于角色转变不能够适应那么节目就不会很好, 而且也考验主持人的临场应变能力
2.5 实现网上点播。
听众可以在节目播出的时候在节目中点播音乐和收听音乐。和传统的广播相比, 网络广播的主要听众是网民, 在查阅一些资料时更加丰富。听众可以更多点播自己喜爱的歌曲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网络具有广播所有的功能, 可以基本替代广播。网络的优势也是基本的特点就是可以看得见听得到。
2.6 与传统广播相融合。
在网络广播发展的时代, 不能够忘记对传统新闻资料的采集, 更多的和广播电台合作, 才可使网络广播更好的发展。更多的使用网络传播的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资源才可实现媒体的网络变革。例如, 可以和广播电视进行合作, 使传统广播的音乐类节目和旅游类节目和网络广播有机的结合。
3 网络化广播变革
越来越多的网络广播的兴起, 使网络化广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有不少新闻网站正利用网络广播的优势在网上录制节目, 它的互动性和多媒体的特点使这类节目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电台主要的播出节目有:网络播新闻, 网上谈新闻, 让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和看到新闻;谈论与交流, 可以谈论一些社会上比较受关注的趣事和焦点还有流行趋势等话题;点播歌曲, 网友可以通过短信留言、热线、QQ等方法进行点歌;我是麦霸, 网友可以打进热线电话进行歌曲翻唱, 谈论在歌唱表演时的一些感受, 还可以谈论一些感情方面的故事, 并且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听众可以在收听之后来对演唱者进行评分, 并且对冠军设有奖励等。中国宁波网去年年底尝试播放了“天一网络电台”, 没想到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访问量直线上升, 到达了每小时五万人以上。
于此同时, 网络化广播由于在很多功能方面的发展, 其前景也是十分乐观。根据统计, 现在的网民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原创网络电台, 而不是传统方面的网上转播。而对于广告商而言, 使网民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该网站上的一些广告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也乐于看到这种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可能会在网络广播节目中看到插播广告的情况, 此其一。其二, 开设收费增值服务。广播虽是即时性的产品, 但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库却可以储存许多节目资料, 即使听众忘了收听或是错过了精彩节目播出时间, 也可以在网上重复收听。
真正网络化的广播将很快地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和喜爱的网上尤物, 也会成为网络传媒重要的传播手段, 甚至可以改变广播直播室的物理概念和传统广播的受众对象, 孵化出一种新的广播传媒样式。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娱乐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广播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主要方式, 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 就要逐渐完善自身, 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广播网络化到网络广播化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广播网络化,网络化广播,发展
网络广播 篇2
人们对于这个新的传播工具十分喜爱,1995年7月,RealAudio第一次测试版测试结束,有超过20万份的试用版被下载。接下来的3个月,这个数字增长了3倍。1996年初,下载人次超过100万大关。到1996年10月,下载人次超过1000万。进步网络在这段时间内持续着改良RealAudio。1995年9月,ESPN的网站利用这项技术架设了一个新的棒球游戏。几天后,美国广播公司也用相同技术架设第一个现场新闻广播网站(辛普森杀妻案,也因为在此网站广播而更为渲染)。
随着RealAudio品质的提高,很多网站使用RealAudio来增添网页上的可看性,凸显网页的特色,并且吸引更多的人上网。许多新闻媒体(如美国广播公司和国家广播公司)也率先采用,许多原本没有传统广播电台的新闻机构特别是科技类),开始借此机会建立自己的传播渠道。
Real系统发展到现在风靡网上的RealPlayer G2,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音视频一体的、完整的网络流媒体解决方案,它在所有带宽上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流媒体的体验。对于网络广播来说,Real系统是可靠的、多功能的、经过充分测试的系统。它传输高品质的音频和视频,支持种类繁多的因特网、局域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对于节目制作来说,该系统功能强大,大大丰富了应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的网上广播。
(图1:Realplayer的最新版本RealOne的播放界面 2003年4月)
(图2:WindowsMedia 播放界面1)
(图3:WindowsMedia 播放界面2,WindowsMedia为用户提供了超过28种播放界面选择。)
三、网络广播的发展历程
“用网络打败网络” 篇3
恐怖主义存在于三个维度
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201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为27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9%;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43.4%,仅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就增加了2亿。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极端分子如虎添翼,为其利用网络空间突破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屏障创造了无限可能。
以往国际恐怖组织之间交流和招募成员主要依赖计算机网络,以及需要加密的各类网络账户。对反恐部门来说,以往对于网络恐怖主义的防范主要聚焦于应对恐怖组织可能发起的各类网络攻击。但事实表明,除了发动网络攻击,如今恐怖组织还能够充分利用其他网络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存空间、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形象,并放大其政治诉求。对“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圣战”势力来说,网络在其恐怖活动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网络发动信息战。目前,“伊斯兰国”及其追随者已经在全球建立了24个分支机构,经营着30多家媒体中心。这些媒体中心平均每天至少发布18条信息,包括图片、视频、新闻报道、广播、演讲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圣战”论坛、博客、微博、视频共享网站等平台进行发布,所使用语言大多数为阿拉伯语,其次是英语、俄语、库尔德语、法语和乌尔都语。
第二,利用网络实施心理战。“伊斯兰国”所实施的心理战包括两个层面:对内(控制区)主要通过实施严厉的“沙利亚”教法,压制不同政见者,清除内部颠覆活动,使普通民众保持顺从;对外主要是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发布网络视频和出版物传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道义上削弱对手的正当性,同时打击对方士气。比如,该组织多次在网络上公布针对西方人质的斩首视频,宣布“暗杀名单”等。2015年春,“伊斯兰国”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100多名参与反恐战争的美军士兵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住址、照片和家属等信息,并煽动其在美国的追随者对这些人员发动袭击。这样做的目的即在于震慑对手和民众,使其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恐怖袭击的目标。
第三,通过网络直接发起攻击,实施网络恐怖活动。“伊斯兰国”拥有一支专业黑客团队,能够利用木马程序和恶意软件攻击敌方网络系统。2015年,该组织一度入侵了美国《阿尔伯克基日报》的网站和Twitter账户,并攻击了马里兰WBOC第16电视台频道的网站和Twitter账户。2015年4月9日,该组织对法国国际电视台发动袭击,造成当天11个电视频道的节目信号传输被中断。不过,迄今为止,该组织只能进行比较有限的网络攻击,比如破坏网址、篡改网页、实施阻断服务式攻击等。
第四,利用网络作为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比如借助社交媒体招募新人、寻求资助、获取情报,在恐怖组织内部开展协调等。“伊斯兰国”与其各地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络,包括与效仿者和那些回流本国的“圣战”分子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在2015年11月的法国巴黎恐怖袭击案件中,恐怖分子之间就是使用手机软件进行交流。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专家丹尼尔·柯亨指出,当前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实际上存在于三个维度:首先是地理和物理层面;其次是网络层面;最后是思想和意识形态层面。如果说在9.11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的反恐努力主要集中于物理和地理层面的话,那么如今反恐斗争正在转向网络空间和意识形态层面,战争形态也逐渐由常规军事斗争向信息战、网络战和心理战拓展。
颠覆网络战的传统定义
国际恐怖势力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不仅颠覆了人们有关网络战的传统定义,也促使国际社会在此领域积极寻求应对之道。以美国为例,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就已经把伊拉克当成了“真实世界的计算机网络战实验室”。奥巴马上台执政后,美国政府内部多次就网络恐怖主义问题召开会议,成立了“关于恐怖分子使用互联网的跨部门战略行动小组”和专门的网络反恐力量,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网络威慑战略”的概念。尽管创建这些网络作战力量的初衷主要是防范来自主权国家和职业军事机构的网络攻击,但恐怖组织和“独狼”好战分子发动袭击的风险现在已是一个极大的关切。这些从事网络战的武装力量不仅可以直接对“伊斯兰国”和“基地”等组织发动网络攻击,还能渗透到其网络中发布虚假信息、仿制“网络水印”,对恐怖分子进行离间等。
2010年夏天,奥巴马还授权美国反恐官员在国务院内部设立一个“战略反恐中心”,该中心不仅拥有数十名以阿拉伯语、波斯语或乌尔都语为母语的工作人员,还包括一些来自军方的信息战人员和情报专家等,专门在与“圣战”有关的聊天室、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活动。这一工作的意义在于“用网络打败网络”,它不只是重复或宣示美国的政策,而是对那些与国际“圣战”有关的网络进行即时监测,同时寻求构建对抗极端主义的叙事,以打破国际“圣战”运动的“回音室效应”。实际上,从小布什执政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对主要国际恐怖组织实施“信息对抗”政策,即通过选择性地放大“伊斯兰国”、“基地”等恐怖组织的失误和负面影响,将其塑造成一个无恶不作、丧心病狂、嗜血成性的暴力极端组织,以破坏其在国际社会和追随者中的形象。同时,通过精选并放大温和派穆斯林的声音来抵消这些极端暴力组织的影响力。为此,美国政府不惜花费巨资,通过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等机构设立各种平台,利用公共外交、社交媒体、“超播”等各种形式对恐怖组织和容易被渗透的潜在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定向战略传播。
nlc202309081341
2016年3月,奥巴马颁布13721号行政命令,授权国务卿克里设立“全球参与中心”,由长期负责美军特种作战和低烈度冲突的助理国防部长迈克尔·伦普金担任中心特使和协调员。根据总统指令,该中心的职责在于“协调、整合、统一针对外国听众的政府宣传活动”,以揭穿包括“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等在内的暴力极端组织所散布的虚假信息,同时“授权和帮助那些官方和非官方的合作伙伴公开反对这些暴力极端组织”,进而压制国际恐怖组织的影响,减少其潜在的支持者和追随者。这与其说是一场网络战,倒不如说是一场以网络为攻防平台的信息战和宣传战。
大数据反恐的局限
今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迈阿密大学教授尼尔·约翰逊和斯蒂芬·乌切提等人的论文,该研究对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展反恐进行了探讨。他们通过对“伊斯兰国”支持者的在线活动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找到了“恐怖主义后援会”性质团体的生存规律。在观察中,约翰逊等人发现这些在线社团存在一些特点:“伊斯兰国”在社交媒体上招募成员时,女性支持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监管系统的存在,每个支持“伊斯兰国”的在线社团都有自己的生存周期;在线社团的产生和衰落与现实社会中的恐怖行为具有一致的关系,比如,他们选取了两次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件(“伊斯兰国”2014年9月18日对叙利亚城市科巴尼的恐怖袭击和巴西2013年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来比较恐怖主义社团的存在方式和那些关注社会运动的社团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大量支持“伊斯兰国”的在线社团随之销声匿迹;而在巴西抗议活动发生后,关注者的数量不降反升。约翰逊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网络极端主义进行适当的定量分析”,形成关于恐怖活动模式的规律性认识,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恐怖活动。
事实上,大数据技术早已被用于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利用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美国反恐机构可以在数秒内完成成千上万人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收集、分析、整理来自手机、网站和电子邮箱中的巨量信息,或是对发动恐怖袭击的嫌犯和作案工具等进行分析取证等,寻找其中可能存在联系的蛛丝马迹。通过大数据技术或许可以阻断一些恐怖分子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招募和发动袭击,或是对其进行甄别、跟踪乃至实施抓捕和袭击,让人们从大量极为繁杂琐碎的常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一前景固然值得期待,但就目前而言,大数据反恐还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障碍。
其一,大数据手段无法消除暴力极端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2015年2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从长期来看,美国和盟国一起打击造成暴力极端主义的根源和意识形态远比在战场上清除恐怖分子的能力更重要。”如果说地理空间的军事反恐和网络空间的大数据反恐是国际反恐的“硬件”,那么思想领域的反恐就好比是“软件”。虽然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硬件”建设,但无法从根本上取代“软件”领域的建设。
其二,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若干特征与缺陷会影响其在国际反恐中的应用。首先,恐怖分子除了使用搜索引擎无法找到的“黑暗网络”外,还大量使用其他公开网络进行活动,要想在这些网络上快速甄别和跟踪恐怖分子的信息并不容易。约翰逊也表示,“变数非常之多,要想设计出一个预测公式是非常困难的”。更重要的是,使用大数据技术有可能会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一些国家以反恐名义收集大数据的做法已经引起了诸多批评。其次,社交媒体网络的匿名特征可以让恐怖分子轻易地改头换面,以继续利用网络开展活动。2014年以来,美国逐步加强了对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监管,促使许多恐怖分子转而使用以俄语为主的VK社交网站。约翰逊等人发现,在对待涉及“伊斯兰国”的信息方面,Facebook和Twitter的反应相对积极强硬,会较迅速地清除有关内容。而支持“伊斯兰国”的团体在VK社交网站上往往能存在更长时间,而且由于该网站的用户主要来源于俄语国家,其中可能包括车臣的恐怖分子。同时也有一些证据表明“伊斯兰国”曾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在俄语国家进行宣传鼓动。最后,在各国政府反恐机构内部,对于如何使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反恐存在诸多分歧。通常来说,情报部门希望维持某些网络,以便继续从中获得有用的情报信息,而反恐行动部门则希望直接对其进行关闭。
其三,国际社会在网络反恐领域远未形成共识。在匿名的网络世界中,识别并追踪恐怖袭击的源头并不容易,开展国际协调更是困难重重。国际社会在此领域的政策不仅缺乏连贯性,而且行动迟缓、缺乏足够的共识。由于各国在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不对称性,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还容易危及一些国家的信息安全。不要说其他国家,就连技术最为领先的美国也未必愿意与别国分享有关技术和情报信息。
由此看来,无论是通过传统反恐手段,还是借助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技术,要想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漫谈网络广播发展趋势 篇4
目前, 网络广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 尤其以传统广播媒体嵌入式的加入到网站中实现在线收听, 在开发新媒体的同时并没有把握住媒体特性, 很大程度的只是将传统广播媒体的内容复制到网络上, 并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的优势与潜能, 不能充分把握媒体特性, 从而忽略了网上受众人群的真正需求。在媒体创新方面, 商业网上的网络广播形式要优于传统电台的单纯的广播网站。
尽管目前网络广播的存在价值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但对于节目收费还很难被相关企业所接受。网络广播还需要不断扩大影响力, 培养稳定的收听人群及听众规模, 以此获得广告, 实现其商业价值。
人才缺失也是目前网络广播发展的“软肋”, 培养一批具备从内容策划、节目监管、市场营销到网络主持等各方面的人才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网络电台必须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 目前网络广播的市场应该整合具备采、编、播等人才优势, 同时整合节目优势资源, 提高节目质量, 从而促使网络广播走向平稳, 可持续发展的正轨。
当下的媒体竞争空前激烈, 因此其发展方向既要深入创新, 又要融合创新。内容上做到丰富优化, 制作精良, 这些是大型网络广播网站的发展方向, 努力打造网络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网络广播内容。通过对网民收听习惯的分析, 充分了解和运用市场运作方式, 巩固和提升网站的浏览及点击量。通过对节目资源的发掘将网络广播打造成为一个独立鲜明的平台。
在政策上要加强对网络广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 抵制不良的网络风气的侵蚀。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对其加大监管力度, 出台行业自律标准, 大力提倡网络广播的职业素养, 从而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风气。
经营方面, 这是网络广播是否可以做大好强的命脉, 经营者应对市场营销方式和理念结合市场规律做出不断的调整, 并不断发掘网络广播的盈利空间,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崛起已成新世纪不可回避的话题。任何想单纯以传统方式在媒介领域独占鳌头的传播模式都将失去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这种挑战, 各种传统媒体纷纷掀起了与网络捆绑的大潮, 以期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变线性收听为非线性收听, 单项被动收听为双向互动收听, 参与性也增强了很多, 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和肯定。与此同时也克服了广播收听群众的环境限制, 使得互联网的用户也变成了广播收听的潜在用户, 更重要的是不但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 使得转瞬即逝的广播变成了可以保存的音频文件, 随点随播, 而且也提高了广播节目的利用率与收听率。
IP智能网络广播操作说明 篇5
一. 软件操作说明: 打开桌面上的“ITC智能网络广播”图标,显示如下:
点击
图标,查看终端的连通性与工作状态,正常情况下,连通性为:是;状态为:空闲;显示如下:
备注:此图片终端的状态未连通。打开选择文件播放,点击新建,显示如下: 在对话框里选择增加文件,与选择终端确定后显示如下:
点击开始,终端应有声音,显示如下: 打开选择终端,显示如下:
选择实时采播,点击新建,填好名称,7 打开选择实时采播,点击新建,填好名称,选择终端,确定后显示如下: 点击开始,终端应有声音,显示如下:
备注:在进行实时采播时,首先选择在打开的对话框里选择立体声混音,把右边所有的选项都打上勾,然后把拉条调到中间位置,这样才能确保实时采播有声音。打开分组配置,点击新建,填好名称、通话编码,选择需要分组的终端,显示如下:
定时打铃操作:选择显示如下:
点击新建方案,输入方案名称确定后,设为当前方案,显示如下: 然后点击新建,在对话框里填入名称,增加文件,选择终端,时间设置后,显示如下:
备注:用同样的方法新建第二步,第三步,这样就可实现定时播放的 功能,在进行完所有的终端配置,软件注册后,必须重启系统服务器,具体操作如下:
12.1 打开C盘,找到ITCCAST.2313文件,如下:
12.2 打开ITCCAST.2313文件,双击后,再双击,等程序运行完
等程序运行完后,再打开“ITC智能网络广播软件”这时所有的配置都已生效。
寻呼话筒T-6702的使用方法:
寻呼讲话按“CALL”键, 然后输入通话编,再按“OK”就可以对对应的分区讲话。
网络广播 篇6
作者简介:夏青(1983-),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及媒介发展研究。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广播在此背景下陷入多重困境,亟待转型。文章基于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新现象的研究,梳理了网络广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类型,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广播遭遇的挑战和机遇,并通过分析成功的网络广播案例,提出了关于未来网络广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广播;新媒体;传统广播
中图分类号:G206.2;G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3.007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3期夏青: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广播发展的思考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广播,其黄金阶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资料显示,二战爆发前后世界上共有广播电台1200多座,收音机4000多万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播真实生动地报道了战况。作为当时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新兴媒体,广播受到人们的追捧,当时广播的影响用“呼风唤雨”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电视的问世则使传统广播一夜之间黯然失色,电视将听觉性和视觉性融为一体,以无与伦比的直观感受使只具备单一功能的广播相形见绌,受到颠覆性打击。但广播以其独特的“伴随性”和在内容上“窄播化”的改进,还是成功度过了电视出现后带来的危机。广播在与电视的竞争中呈现出新的活力,也为自己创造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美国广播广告经营额在1999年增长幅度超过了电视。2001年中国广播广告营业额的增幅也高于同年报纸、电视、杂志等传媒。
如今,广播已迎来基于网络技术而生的新媒体的侵袭。新媒体的普及让广播的发展面临既电视出现之后更大的挑战。新媒体进一步挤压了广播的市场空间,广播发出的声音和创造的影响力也在持续萎缩。随着智能手机、数码播放器、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畅销,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传统广播开辟的专业化市场和忠实受众在多样化的选择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其生存与发展问题迫在眉睫,急需制定全新的战略方针。
一、困境与转型:从传统广播到网络广播
新媒体并非是第一个广播在发展历程中感受到生存压力的挑战。在20世纪70年代广播告别其黄金期之后,就一直抗争着电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新旧媒体交替期间,广播面对困境也做过不少转型的尝试。技术的进步促使广播信号的传输由调幅波改为调频波,抗干扰能力强,接收质量得到更大的保障。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网全面建立,汽车也迅速走进寻常百姓家,广播以其独特的“伴随性”与汽车的移动性天然契合,又迅速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1991年,中国第一座交通广播——上海交通信息台建立,该频率旨在为驾车一族提供及时全面的路况信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出行指南,同时也帮助疏导城市交通。创办交通广播的热潮又由此在全国展开,不断增长的移动受众为广播打开了全新的发展天地,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注意,彼一时交通广播的广告收入几乎占到了全国广播广告收入的一半,新一代移动媒体的地位由此奠定。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呼啸而来又使广播措手不及,广播陷入新的困境。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有许多,简单来说,就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据中国传媒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新媒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显示,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 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 。
新媒体的广阔市场和移动性更加增强的特点使传统广播开辟的专业化市场、车载交通市场显得脆弱不堪。对传统广播来说,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迫在眉睫。随着各种传统媒体纷纷掀起与网络技术捆绑的大潮,以期在与网络的融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广播也无法妄自菲薄、置身网外。在三网合一的时代背景下,这就诞生了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是广播与网络的结合体,从外延上看包含了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广播是一种流媒体技术,传播主体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节目播送软件,将节目内容传达给受众,而受众经过计算机网页或软件程序访问栏目地址,接收、阅读广播信息,也就是广播网络化。广义的网络广播不单单是指将传统的广播节目内容通过网络进行广播出去的过程,而是专门针对网络收听受众制作和传播的特定广播节目,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生命力的领域——网络化广播。
1995 年4 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ogressive Networks)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 Audio Systemtem的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Audio On demand)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随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公司都纷纷与网络联姻,BBC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 用23 种语言在Web 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 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1\]。
我国国内网络广播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以前是探路阶段,传统广播台开始入网;1996年—1998年是提升阶段,各类商业网站和互联网服务商开设的网络电台开始运营;1999年以后则是快速发展阶段,专业的社会团体和业余广播爱好者也开始不断建立网络广播\[2\]。
从创办机构以及网页属权的层面上看, 上面提到的几种网络广播形式不尽相同,区别较大,各有特点。
(一)传统的广播台入网
这些网络广播有些以现行实有的频率为首页,有些以播出的品牌节目为主页,还有的以主持人的个体网站为主页。听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与无线频率同步收听正在直播的节目, 还可以点播以往曾播出的广播节目。这种“音频网络版” 模式, 已几乎每一家地市级以上的广播电台都已经实现了播出节目网上点播收听的功能\[3\]。除此之外, 一些权威的主流媒体还开通了网络广播电台,主要用于对外广播。2005年7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 国际在线”网站, 提供中文、英文、德文和日文的网络广播服务。同年7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网”正式推出“银河台”,这是一个集娱乐、资讯、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网络广播电台。
(二)各类商业网站和互联网服务商开设的网络电台
随着网络广播的普及, 内地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大型商业网站也努力向网络电台广播方向发展,出现了21CN网站的21CN网络电台、腾讯QQ的Q radio、豆瓣的豆瓣FM、新浪微博的微电台。这些电台成为商业网站的推广站点,用以树立品牌和吸引人气。这些网络电台大都以音乐广播的形式抢先占领网络音频服务市场,作派活泼,符合青年人口味。
(三)专业的社会团体入网(查阅YY语音)
播客的快速普及也使得传统广播电台新推出的网络电台面临考验。播客网站或播客平台为许多网络广播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能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这种音频广播文件自由上传, 内容共享, 使得个体网络广播电台有些只是一段段的网络广播节目数量越来越多, 内容五花八门。
二、机遇与挑战:网络广播的发展现状
网络广播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媒介形态,它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正由于其兼具网络与广播的双重属性使它拥有良好的壮大机遇,同时,在选择多元化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网络广播也面临着市场检验等严峻挑战。
(一)机遇:广播功能的扩大化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广播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力求多元化生存的大势所趋。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广播的传播功能和特点不仅重现光芒,而且依托新媒体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广播功能的扩大化发展。
传统广播采取的多是单向传播,节目有时间表,一旦错过便难以捕捉。传统广播的即时互动更多的是以受众的电话方式表现。即广播开放有限时段,受众在这一时段拨打电台电话与节目进行互动。而网络广播的个性化传播模式则使受众变被动为主动,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安排个性化的节目表,这种自由灵活的接收模式也使网络文化的主力军——年轻一族,加入了网络广播的听众阵营。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APP应用程序的开发,也让广播的伴随性极大提高。广播会伴随着手机及无线网络,成为人们在坐公交、搭地铁以及生活中任何闲暇时间里时刻陪伴左右的知心媒体形态。所以各类商业网站的服务商几乎也已经全部开发了相关广播的手机官方应用程序,支持主流的iphone 和安卓系统的应用客户端。做得好的如Tuneln电台、豆瓣FM等,这意味着网络广播无时无刻不陪在你身边,随听随享。
最后,广播在网络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表达形态的突破。传统广播的信息传输形态是声音,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广播形式也非常明显。比如唱吧、啪啪一类的新型手机小播客的出现和活跃,提供给传统广播更多发展空间和转型方向的提示和参考。
(二)挑战:注意力的有限性
相较于报纸和电视与网络融合时表现出来的僵硬和情绪性排斥不同,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显得更自然,具有更多优越性。但结合实际来看,也不难发觉网络广播并未在大范围内受到广大听众的主力追捧,只是作为传统广播的补充手段之一而存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正是因为建筑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下,新媒体时代让人应接不暇的多元化选择面前,网络广播面临着严峻的注意力吸纳能力考验。
1. 网络多元化趋势增加了受众收听习惯的培养难度。长期以来广播都是以其独特的移动伴随性在新旧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收听广播的习惯是需要有较多的私人空间和时间的。但是人们谈及上网,绝大多数首先想到的是看视频、逛论坛、上SNS、打游戏等主流行为,网络广播处在的弱势角落不符合受众的网络习惯。培养受众收听网络广播习惯,将是网络广播吸纳注意力的第一个考验。
2. 节目制作专业化水平低考验受众收听的兴趣度。从网络广播节目自身来看,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自由网络电台,气氛鲜活的同时质量却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及制播规范的传统广播。网络电台主持人和传统电台受过严格播音训练的主持人相比, 播音水准差距比较大,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这些不够规范的广播节目,让很多网络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都显得缺乏精心设计,无法对受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3. 表现形式单一化降低了受众收听的忠诚度。国内的网络广播节目普遍以音乐和休闲娱乐的题材为主,涉及新闻政治性内容的电台比较少,传统的广播台入网后多为简单地复制母体媒体的内容,缺乏多媒体动态信息,缺乏深度报道,与读者即时交互功能欠缺,服务功能单一。在信息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里,靠单一的节目编排形式无法长期集中受众的注意力,不能培养大量的忠实听众。
由此看来,网络广播想要突破困顿的现状实现华丽转身,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更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更具策略性的思维方向。
三、策略与建议:网络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广播既存在独特的发展空间,又面临着众多的市场挑战,未来网络广播要想在众多新媒体中脱颖而出,真正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博采众长,找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一)依托网站资源建立个性化定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文化需求的品味也不断上升,以往“大而全”、“广而浅”的综合频道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要求,广播的针对性越来越强,逐渐打造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频道才是网络广播发展的主流。
按照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的描述,未来的媒体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讯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4\]结合这一特性,未来的网络广播也应该如此,利用数字技术从庞大的服务器数据库里提取用户的体验历史和使用习惯,加以分析和扩展,进而延伸出为用户专门打造的个性化节目单。
豆瓣电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是豆瓣网推出的一个在线音乐收听页面,也支持移动客户端包括iphone和安卓的手机应用。豆瓣电台功能包括一个音量调节和一个开关,“喜爱、丢弃”标记,跳歌功能,不同于传统移动音乐播放器,豆瓣电台的特点在于不用设置播放列表,打开就能播放音乐;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内容。每个人的豆瓣电台播放内容都是基于其历史播放行为而推荐。虽然目前互联网上在线音乐电台产品颇多,但这一特色是其它电台无法比拟的。经过不断完善,豆瓣电台目前已经可以提供私人频道和公共频道。其中私人频道主要依据注册用户的个人收听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歌曲;公共频道则细分为华语、外语、爵士、摇滚等大量细分频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利用NJ形成明星效应
NJ,全称Net Jockey(网络骑士),也就是网络直播节目主持的特有称谓。网络电台相对传统电台来说,有更大的自由度,设定什么节目主题、怎样做节目,才能让自己让听众都能得到更大的乐趣,完全由NJ自己把握。
2011 年11月,网络上流传出一段搞笑音频,一对基友的对话,因为富于戏剧性,诙谐幽默,受到众网友的疯狂追捧。作为主角之一的“回音哥”在之后的短短一年内迅速走红,并于2012年7月31日发行了首张个人原创专辑《回音Echo》。他的走红有赖于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团队语音通信平台软件——YY语音。
YY语音一开始只是宅男打网游时的语音群聊工具,随着用户的增多,YY建立频道,开设语音专区。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拥有自己的听众粉丝,成为一名网络脱口秀主持人;草根歌手通过个人频道发布专辑、举办个人演唱会;还有白领通过它学习外语、练习K歌。目前YY语音在我国的注册人数接近3亿,同时在线人数接近1000万,在语音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
YY语音为网络广播设置低门槛,能吸引更多有个性有特长的达人进入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千万网友中脱颖而出的NJ,不仅极具亲和力,还能灵敏地把握住听众想听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做出可听性和流传度高的热门节目。NJ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们草根阶级的广播明星,他们的明星效应却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活跃在娱乐圈中的明星们。而且在亲和力、号召力上更容易形成与受众的黏着度,在培养忠实受众群上更具有影响力。但若要将这种影响力持续下去,并扩散到更广的范围,就意味着NJ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都需要有更具说服力的提升,打造真正具有明星气质的明星NJ,进一步形成网络广播的明星品牌。
(三)重塑广播的新闻力量,强化广播新闻全天候发布体系
新闻信息依旧是媒介生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发展变化,传递信息是媒介功能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种。网络广播要发展,除了要利用当前电台新闻传播的优势,在原创的前提下提供大量可靠的新闻信息,还要思考如何拿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媒介产品,建立新闻全天候发布体系,抓住受众分散的注意力。
另外,利用网络互动性特点增加网络广播的社交性,也算是网络广播在发展过程中的有力探索方向。绝大多数网民都拥有自己的网络社区,并且往往不只一个,类似豆瓣、空间、贴吧、微博在内的这些网络家园和社区凭借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友的狂热追逐,忠实用户的含金量大,这也为广播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载体,将网站的固定受众作为直接优势转化为网络广播的受众,其中微电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微电台是新浪推出的将微博与传统电台相结合的全新产品,于2011年5月正式上线,两年以来已经实现了全国28个省在内的300多家主流电台频率入驻。微电台更倾向于一个互动平台,实现了一站式听广播、聊广播、看广播,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它不仅包含傻瓜式的操作、DJ和网友的全方位参与互动、节目预告单、热门排行榜等多样化功能,还可以一边刷微博、一边玩游戏、一边听广播,边听边聊边玩和深度分享使微电台掀起了新一轮的广播热。
微电台的成功也为以后网络广播的发展和商业网站的扩展打造了一套双赢的模式,商业网站和SNS网站既可以通过增加网络广播应用来丰富自己的服务、拓展自己的业务,而其本身数目庞大的固定受众就是潜在的广播听众,依托着商网屏障发展的网络广播自然能拥有不寻常的起跑速度和影响力,自然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新旧媒体融合时代,广播虽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发展的良好机遇,广播电台拥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广播要抓住媒体融合时代的大好时机,让新技术为宣传服务,绝不让融合来削弱广播的媒体特性,而是让广播获得更广阔的传输平台,让广播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神伟.网络广播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04(12):3436 .
\[2\]钟超.网络广播的发展现状分析\[C\]//第八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
\[3\]蒋明明.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形态研究\[D\].河南: 河南大学,2007.
\[4\]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 泳,译.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8891.
我国网络广播发展现状研究 篇7
本文研究的网络广播指大陆境内的传统电台电视台、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个人及其它机构创办的网络广播, 文中在分析、研究和资料采用中将网络电台和网络广播统称为网络广播。
通俗地讲, 网络广播即利用互联网进行广播, 受众通过上网收听或下载广播节目。关于网络广播的学术定义, 国内外学术和研究机构也不尽统一。有的认为 (1) , 网络广播, 即通过网络进行广播。网络广播通过在因特网站点上建立广播服务器, 在服务器上运行节目播送软件, 将节目广播出去, 访问者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用节目接收软件, 访问该站点, 收听、收看、阅读广播信息。
有的认为 (2) , 网络广播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编、制作数字化节目内容并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载体的广播电台, 是指通过编码器, 将电脑里面正在播放的音频或视频数据转换成为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传送的格式。
二、网络广播的主要类别
1. 传统类, 指传统电台开设的网络广播。
这些网络广播依托传统电台的网站建立, 目前主要是将电台广播的节目上网, 提供点播和直播服务。我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省级电台多数已开通网络广播。
2. 校园类, 指在校学生创办的网络广播。
这类网络广播被称为“校园网络广播”, 目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3. 公共类, 指政府和公共机构开办的网络广播。
2005年, 中国政府领导人作出关注网络广播的批示后, 一些政府部门如国务院新闻办和社会机构如共青团有关机构, 自建或共建了一批网络广播, 如青少年广播网、青檬网等。
4. 商业类, 网站或服务商开设的网络广播。
这类网络广播主要根据自身网络覆盖和技术人才优势, 在原网站的基础新办的网络广播。比如21CN网络电台、QQ网络电台与猫扑电台、新浪电台等。
5. 个人类, 指个人爱好者自发设立的网络广播。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类网络广播。他们一般是依托个人网站或大的网络广播社区开设的。
三、网络广播的受众情况
青少年是网络广播受众的主体, 受众年龄有更加年轻化的趋势, 其学历或文化水准相对比较高。通过高校调查中发现, 网络广播受众面比较广, 其中, 学生成了网络广播受众的主体, 占41.3%。社会机构调查显示, 18岁~38岁的受众占78.9%, 高于CNNIC第16次报告同年龄段网民的比例, 28岁以下受众的比例为68.3%, 18岁以下的受众比例远高于39岁以上的受众比例。此外, 网络广播的受众中, 男性超过三分之二, 学生比例较高, 大学以上文化者达到74.1%, 受众多以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
网络电台受众因为大多数为青少年, 收听网络广播的网民年龄18至35岁占38%、25至35岁占40.47%, 他们作为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在运用网络广播方面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调查显示, 受众对网站开设的BBS或博客的关注度达到了80%以上;接近1/2的受众在网络电台点过歌;88%的受众通过手机短信、QQ/MSN等方式参与网络广播的互动;超过2/3的受众愿意尝试做NJ (网络电台节目主持人) 或网络电视节目主持人。超过1/3的受众每天访问网络广播, 有相当比例的受众已经形成定时收听收视的习惯。在使用习惯上, 晚上收听/收视率高于上午和下午。
四、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
1. 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
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除了选用传统广播的内容如音乐节目、情感类、访问类、新闻类外, 主要增加了NJ、电影等娱乐类节目。相比传统广播来说, 网络广播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互动性特点更强。如银河网络电台的节目主要以娱乐 (内地娱报、港台娱报、环球娱报、最星闻) 、访谈和点播为主。青檬网络电台节目主要为音乐、体育和访谈三类, 其中音乐以播送流行歌曲并提供最新歌曲排行榜为主。
2. 网络广播节目内容来源。
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来源与其广播电台开办机构、属性和类别有直接关系, 目前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传统电台开办的网络广播内容来源主要是电台的音乐、新闻和其它资讯。政府和公共机构开办的网络广播内容来源大都是传播政府资讯和转播传统电台、互联网和其它媒体的节目。
五、网络广播的收听渠道
由于网络广播是网络与广播的融合, 收听渠道有很强的网络特点。高校调查显示, 选择一般网站或论坛等的链接的人数颇多, 占28.18%;选择专门的网络广播网站的人数只占15.54%;也有6.36%的人是选择随手点击收听。
社会专业调查公司调查显示, 有36.6%的网络广播听众目前主要通过电台的官方网站收听网络广播, 而且大多还是收听本地电台。目前, 新浪、网易、腾讯、21CN等很多门户网站都投入巨资试水网络广播, 播客运营商如猫扑音频网站、QQ网络电台等一批播客新势力也正在崛起, 故分别有28.4%和22.3%的网络广播听众也通过网络广播网站和播客收听。此外, 还有听众通过一些专业网站或论坛的链接收听。
研究表明, 网络广播这一新兴媒体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分支, 也成为广播数字化的良好开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网络广播的发展趋势, 商业网站和其它机构也看好网络广播并偿试探索赢利模式。网络广播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节目质量和互动特点等优势特点, 受到一些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欢迎, 还有些网络广播渐渐成为一些小众群体网上结社的平台, 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摘要:目前, 我国网络广播主要有政府、媒体和个人开办, 受众以35岁以下青少年居多, 节目内容以音乐播放和下载为主、内容来源与开办机构属性直接相关, 网络广播虽然比传统广播有传播速度、互动交流等优势特点, 但也受互联网带宽、视频网站发展迅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广播,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新元, 《网络广播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中华传媒网。
网络广播简介和技术特点分析 篇8
20世纪90年代中期, 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 (Progressive Networks) 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网络广播由此诞生。随后, 国内的传媒机构迅速跟进并积极开拓, 使得网络广播技术在1996年到1999年迅速发展[1,2,3,4,5,6,7]。
1.1 原理和设备组成
网络广播是指借助网络音视频流媒体技术将广播节目数字化, 并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将节目数据流传送给受众, 再由受众的接收终端将节目内容还原出来的新形广播。它主要由服务器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组成。服务器是1套处理、存取和组织节目, 收发客户端数据、应答和处理客户端需求的计算机系统, 客户端软件是进行收发、处理和播放等操作的虚拟化的收音机。
1.2 实现的环境和技术
与传统广播相比, 网络广播的实现过程比较简单, 它的硬件环境需要1台可连接到因特网和可进行节目制作处理的服务器 (专门向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提供内容传输或者计算处理等服务的增强型计算机) ;软件方面则需要1套进行节目制作处理的软件和1套可以提供音视频服务的流媒体软件, 目前, 应用比较广泛的流媒体软件主要有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系统、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系统和苹果公司的Quick Time系统等。如果要进行实时的广播服务, 还要增加专门的音频采集卡等其他音频实时处理设备。
1.3 播发和收听过程
网络广播的前期制作和处理过程和传统广播基本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节目播发和收听过程。其播发过程是流媒体节目被封装成数据包并在网络中遵照TCP/IP协议进行传输的过程, 收听过程是流媒体软件对数据包的接收、处理和播放的操作过程。用流媒体软件进行节目的播发和收听的大致过程为:1) 播发过程, 包括安装流媒体软件、启动流媒体软件、配置IP地址、选择传输速率、设置其他参数和选择节目进行广播;2) 收听过程, 包括安装流媒体接收和播放软件、启动流媒体接收和播放软件、输入播放地址和播放网络广播。
1.4 分类及区别
从播发和收听形式, 可以将网络广播分为直播式和非直播式 (点播) 2种。直播式的网络广播播出方式和传统的广播类似, 是时间线性播出方式。这种方式能将重要新闻或者重大活动的实时情况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非直播方式也被称为点播方式, 即将事先编辑好的节目内容传到服务器上, 用户可以依据网页上的节目索引或者介绍自主选择节目进行播放。
类似于传统广播和CD播放机之间的不同, 直播式和非直播式2种网络广播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节目内容和时间的选择权。对于直播式的网络广播, 受众无法选择收听节目的时间和特定时间内接收到的节目内容, 但是经过简单的几次鼠标点击, 就可以收听到节目;非直播式网络广播则使受众拥有了节目内容和收听时间的选择权, 然而用户选择的节目可能不是最新的。一般来说, 直播式网络广播比较适合播报新闻、政治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等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节目, 非直播式网络广播则更适合于播报休闲、娱乐和其他的对于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节目。当然, 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1.5 创办机构
国内的网络广播主要由3种机构创办:传统的广播媒体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商业网站和网络运营商。这些机构都争相创办和发展网络广播, 一时间, 网络广播在国内迅速普及, 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其中不乏专业、正规、权威的和以公益、慈善以及纯粹的技术研究为主的, 也有以追求商业价值和其他动机为主的。为了规范和优化网络广播的井喷式、无拘无束和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 中国适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禁止了公益和商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渗透和糅合, 并对网络广播的创办机构实施许可管理制度。
2 网络广播的技术变化及特点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网络广播相较于传统广播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 它们赋予了网络广播许多新的性质, 也给它带来了许多新特点。
2.1 数字化
数字信号在线路中的传输只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高电平和低电平, 它们分别代表二进制的0和1。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将连续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 (滤波、压缩、采样、量化、编码和加密等) , 最终用二进制序列来表示原始信号的过程。相对于连续的模拟信号来说, 数字信号需要处理和传输的数据从连续不间断的模拟量变成离散的、量化的和有限的数字量, 用于传输数字信号的电平之间有了规律化和台阶化差异。从无限的模拟量到有限的数字量的变化大大简化和改善了信号的处理、传输和存储方式及过程, 也同时简化和改善了处理信号的硬件及设备设施;规律化和台阶化的变化则大大增强了信号的抗干扰和抗失真的能力以及信号失真后的还原和再生的能力。另外, 在数字化后, 不受时间限制的存储、处理、查询和调用信息将变得很容易。
网络广播在节目的采集、制作、传输和发射的全过程中均实现了数字化, 这使得网络广播具有信噪比高、信号质量好、可实现异步传输、传输过程更安全 (加密传输) 、数据传输量相对减少 (数据的数字化和压缩) 以及受众可自主选择节目等优点, 也使网络广播的制播设备向着模块化、封装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固态化等方向发展。网络广播的这些特点和变化也是数字广播所拥有的。
2.2 软件化
软件是按照特定顺序组织起来的电脑数据和指令的集合, 它一般可以分为编程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3类。软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是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也是可以代替许多设备和硬件来完成特定任务的简单、便捷、统一和廉价的解决方案。
纯模拟时代的广播设备基本上以硬件为主, 当代的广播设备正逐步向着软件化的方向推进。网络广播设备更是如此, 尤其是它的传输处理设备和节目接收终端。软件化使得网络广播的建设成本廉价化, 应用管理灵活化, 设备系统的维护、扩展、改造和更新轻量化和简易化, 作业环境要求宽松化, 接收终端多元和虚拟化等。
2.3 数据库化
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用来分类、存储和查询大量甚至海量资料的解决方案。它其实就是1套管理海量资料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综合。
广播在数字化、网络化、软件化和多媒体化之后, 数据库化就势在必行, 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步。有了数据库系统, 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添加和保存节目, 建立1整套节目和资料的数据库, 并同时在客户层面实现往期节目的查询和回放功能。这一变化使得网络广播节目的分类、保存和查询更加轻量、便捷、高效和简明化。
2.4 多媒体化
多媒体指的是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中的2种或2种以上信息类型的综合, 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媒体形态。多媒体使得传媒机构可以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段内用多种不同的相结合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相同或者不同的内容。
基于互联网传输的网络广播也继承了多媒体的性质, 这使得它有了集成性、丰富性、直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有了多媒体, 网络广播的受众接收到的将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和生动直观的信息。
2.5 网络化
世界各地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网线连接起来, 达到网络中的终端设备与其他终端设备都能相互通信, 就构成了互联网。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是由若干个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 数据的传输过程是相互的、独立的、一对一的, 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也不受数据的种类和内容的限制。在网络发展的早期, 互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只有个人计算机系统;如今, 具备计算处理和存储功能的新型设备也陆续地参与其中, 例如PDA、智能手机、智能MP4、电子阅读器、平板PC和MID (移动互联网设备) 等, 以及许多智能化可联网的家用和商用电器等。
网络广播以互联网为传播信道, 这使得它具备了传播范围全球化、接收终端多样化、信息传输点对点 (P2P) 和双工化、受众群体多元动态和分散化、信息接收异步和多样化等特征。
3 网络广播的技术缺憾和不足
作为新兴媒体中的一员, 网络广播相较于传统广播发生了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变化, 这些变化也是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所共有的, 它们在传统广播的发展变化中已经有了一些体现, 比如数字化、软件化和数据库化, 尤其在传统广播的节目采集制作过程中。网络广播的这些变化给广播带来许多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3.1 数字化、软件化和数据库化的不足
数字化意味着更复杂的技术要求, 不可逆的信号失真和更高的硬件技术维护门槛。软件化则大大降低了广播制播的资金和技术门槛, 使得广播制播技术平民化, 给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的违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据库化使得资料进一步虚拟化和高度压缩化, 海量的数据集中存储于体积微小而不堪一击的以硬盘、磁盘等为核心的存储设备中, 这无疑增加了数据大量损坏和遗失的风险, 以及数据损坏后的维护和修复难度。
3.2 多媒体化的不足
多种媒体的不适当应用也将给网络广播带来一些弊端。传统模拟广播制作、播出和发射的都是单纯的音频信号, 网络广播打破了这个规则——它在制播音频信号的同时还可以附带制播文字、图形、图像甚至是视频。网络广播向用户传输的信号可以是这些信息类型的综合, 即多媒体信号。
理论上, 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可以使网络广播的内容和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 受众接收到的将是综合了多种媒体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和信息。网络广播如果能将各种富有特色的媒体融洽地综合起来, 将变得更加强势。但是业在专而不在广, 用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把众多的媒体都很好地利用起来为网络广播服务, 是难以实现的。网络广播对多种媒体的不适当应用, 只能算是糅合。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下, 众多媒体不分主次地共同发展, 意味着对其中单一媒体的投入将减少, 这势必导致对每一种媒体的研究利用不如以往那么专一和深入, 结果是每一种媒体都未能被充分利用。并且, 不同的媒体可能被用于传播重复的内容, 造成资源的浪费。网络广播中众多媒体的糅合式发展, 将使网络广播失去作为广播的特色和优势, 变得越来越不像广播了。
3.3 网络化带来的问题
在广播制播的全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广播的传播过程, 即广播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传播信道。传统广播的信道主要是通过发射塔发射出来的传向一定区域内的无线电磁波。它具有点对面、实时性、无线式、大范围和专用化等特性, 这些特性给传统广播带来了公益性、便捷性、低成本、权威性、健壮性和广泛性等优点, 而以互联网为传播信道的网络广播则完全不同, 其具有点对点、异步性、交互性、有线式和虚拟化等特点。
3.3.1 点对点
在点对点的传输模式下, 服务器对每个发出请求的客户端 (收听者) 都建立1条数据传输通路, 这些通路之间是相互独立没有直接联系的, 这一特点令网络广播可以针对特定的用户提供特定的节目和增值业务;不过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 数据流量剧增, 相应的传输带宽也必须增加。所以网络广播总是要定期购置和升级新的设备。由此可见, 网络广播的用户数量的多少与传输带宽的大小以及传输设备的数量和性能是成正比的。
网络广播在初期建设阶段的资金投入量很小, 简单的几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和几款流媒体软件就能基本实现。在中后期的运营维护过程中, 资金的投入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持续增加。渐渐它的资金需求会像雪球似的滚起来。点对面传播的传统广播就没有这个问题, 只要在初期一次性投入足够的资金就可以相对稳定地运行。网络广播的这一特性使得广播无法继续维持公益性。
3.3.2 异步性
网络广播的异步传输性意味着听众将拥有节目的内容和播出时间的选择权。从某种程度来说, 这是1种进步, 但问题接踵而至:
1) 受众需要懂得一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 并需要花费时间完成一系列不是很难却比较复杂的键鼠操作才能收听到喜欢的节目。打开电源开关, 简单地旋几下旋钮就能享受到悦耳的声音, 这种便捷性和休闲性在网络广播身上荡然无存。
2) 在线受众收听节目的时间和内容不再统一和准时, 实时和重大新闻、重要通知将得不到广泛和及时的传播。
3.3.3 双工性
双工性指的是信息在线路中的传输可以沿2个方向进行。在互联网的传输中, 正是因为有了双工传输特性, 点对点的传输形式才能成为现实。它使得互联网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对等地收发信息, 即实现交互性。网络广播同样从互联网上继承了这点属性。严格来说, 交互性不能算作网络广播的本质属性。受众在收听网络广播时能与网络电台进行交互的, 只限于简单地通过网络留言或交谈。这种互动基本不会对网络广播的制播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网络广播的传输性质本质上还是单工的。
3.3.4 有线式
互联网中的各个节点之间是通过网线相互连通的, 数据包在服务器端经过若干个用网线连接的节点才能到达客户端, 这个过程有点像接力赛, 不同的是数据包每到达1个节点之后都有1个或者多个下一结点。通过仔细地对比和分析不难发现有线式传输的不足:
1) 在当今信息多样化和多媒体化的环境里, 购置1台个人电脑, 每月花费一些积蓄连入因特网, 不仅可以进行网上冲浪和娱乐消遣, 还能捎带听听网络广播, 看看在线视频。对于时常接触电脑和频频上网的人, 这是1个便利统一的解决方案。但对于经济拮据或较少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人们来说, 这是比较虚幻的。
2) 在信息传播史上, 从有线到无线的变革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它省去了繁琐复杂的线路和设备的铺设过程, 大大缩减了信道建设的资金, 并轻松解决了有线设备在地势艰险、人烟稀少等区域的覆盖问题。
3) 在经济危机、战乱四起或者狂风暴雨、天撼地动等非常时期, 有线信道和设备将立即凸显出其不堪一击的脆弱一面。
3.3.5 虚拟化
网络广播的传输信道同无线电波相比的另一差异是制播机构对网络广播的信道失去了所有权和专用权。它的信道被虚拟化, 接收终端也由实体收音机变成了软件接收机。
1) 由于信道和接收端的非专用化, 受众对网络广播的收听会和聊天、打字、看电影、网上冲浪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进行, 这势必导致无法专心收听网络广播, 任由这种状态发展, 网络广播将很难留住大量和固定的受众。
2) 使用互联网作为信道直接导致了用于数据传输的信道不再固定和专一, 无法确定数据的传输路径, 以及该传输路径上是否始终为网络广播提供了保证数据流畅传输的充足带宽和优质线路, 也无法确定传输过程中的必要中间节点是否正常工作并及时响应。
3) 维持网络设备正常运转的运营商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化机构, 他们很少会向以公益性为主导的广播制播机构提供免费的传播信道, 更不会为了网络广播的需求而专门在网络用户稀少和地势艰险的地区提供网络覆盖, 除非网络广播制播机构愿意提供建设和维护所需的资金。
4 小结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信息传播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 新媒体强势登陆和迅猛发展, 结束了以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何进行有效的发展和革新, 使得传统媒体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信息需求, 延续当年的成就和辉煌, 继续充当信息传播的中梁砥柱, 是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 凭借着互动、异步、自主选择节目以及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等不同于传统广播的一些优势和特质, 网络广播这一新兴媒体在国内得到了广播传媒机构等的广泛青睐和大力支持。从诞生到现在, 它已经历了十几个年头的长足发展。单从变化、性质和特点来看, 网络广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算得上是广播技术的一大进步。然而,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 网络广播的现状却与当年传统广播的阔步发展和迅速壮大的辉煌场面相形见绌, 令人倍感意外。
网络广播是计算机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衍生物, 相较于传统广播, 它有了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等新变化。这些变化中的数字化、软件化、数据库化和多媒体化给它带来的新的性质和特点, 总的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并且优势居多, 而网络化却使得作为广播的它彻底发生了改变。假如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不曾有过瓜葛, 作为另一种媒体运作, 它的这些特性和变化还是有可能被接受的, 但是网络广播的这些特质带来的缺陷和不足, 从本质上阻碍了它发展成为传统广播的接班人, 更决定了它不能像传统广播那样充当国家和党政机构的重要和可靠的宣传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其林.网络广播[J].西部广播电视, 2005 (10) :14-15.
[2]欧政权.网络广播的发展思路[J].电视技术, 2011, 35 (11) :72-74.
[3]高馨.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广播[J].电声技术, 2003, 27 (8) :68.
[4]黄峥.广播电台的网络化广播[J].电声技术, 2001, 25 (1) :56-57.
[5]唐静.网络广播的优势及前瞻[J].管理观察, 2009 (6) :203-204.
[6]徐晓兰.网络广播的发展探讨[J].科技广场, 2008 (9) :252-253.
网络广播电视台内容建设探析 篇9
截至2012年底, 我国共有19家广电机构和1家城市联合网台获得网络广播电视台运营牌照, 经批准参与开办CUTV的地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达22家。广电系统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发展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然而多数网络台还存在音视频内容匮乏, 图文居多等缺陷, 对技术系统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质量欠佳。在网络视频行业中, 网络台普遍在用户量、访问量、用户体验、节目营销能力、传播力等指标上与国内大型商业视频网站有较大差距, 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广电行业如何通过积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实现内容丰富、台网互动、多屏合一, 从而使之更能适应受众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1 网台互动, 资源整合
我国最早的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作为传统广电的网络宣传门户而出现的, 仅仅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发布平台, 疏于运营。近年来, 网络媒体作为我国第四媒体的重要地位得到认可, 主流媒体占领网络新闻传播市场份额, 加强舆论引导力迫在眉睫,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内容建设、整体运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高品质内容是传统媒体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团队、长期塑造的品牌形象与公信力、广阔的信息来源等, 这些雄厚的媒体资源都是新兴的网络媒体短期内所难以具备的。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必须利用其背靠的优势, 深入强化网台互动。
网络台对其传统电视媒体的利用首先就在于将其优势节目资源组织、整合上网, 如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就凭借央视强大的内容生产力, 构建了海量视频资源库, 其“直播中国”业务中嵌入的电视直播信号包括所有央视频道以及36套卫视频道、84套城市频道和708家网络视听联盟成员。除直播节目外, 它还开通了对央视各频道王牌节目和体育频道节目的点播业务, 令商业视频网站望尘莫及。
其次, 除去最简易地将其搬上网络渠道, 实现直播、点播, 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着眼于差异化, 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调整节目的剪辑、播放策略。如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就推出过《非诚勿扰》的“网络抢先看”, 剪辑了与电视版具有一定差异的片段, 在网络上再掀收视热潮, 通过这种多层次运用的方式, 既提高了节目资源的利用率, 又实现了加倍的传播效果。
再次, 网络台与电视台的联动可以横向扩大范围, 不仅仅局限于对自有电视台的节目资源利用, 而是通过合作, 联合打造更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尤其是地方网络广播电视台, 单靠本地节目的视频资源则过于单薄, 难以支撑起网台的内容, 需要通过多家网络台的联合, 各取所需、互通有无, 对所获得的各台内容重新组合架构, 制作出新的系列视频节目, 丰富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内容呈现, 实现规模与效益。
2 聚合与分享, 启动网民生产力
互联网Web2.0所引起的传播方式的演变在于使单向传播走向了双向传播, 它的一大特征便是“社会化”, 传受双方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网民不仅是互联网的用户和受众, 更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和应用的主导者。网络广播电视台相较于传统电视台的一个优势, 就在于网台与网民的内容互动。
一方面, 网络广播电视台可以作为一个交互的平台, 在媒体机构向网民传递信息的同时鼓励网民也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中来, 网民作为积极的参与者通过这个平台上传原创的视频内容, 丰富网台的内容构架。如CNTV的“爱西柚播客”就是一个用户原创内容频道, 它设置了“原创”、“拍客”、“达人”等版块, 并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归类, 设置了“幽默”、“宠物”、“游戏”、“校园”、“新闻”等栏目, 供网民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观看。同时, CNTV还通过“微电影”大赛鼓励网民上传作品, 激发受众的生产力量。这些视频来源不仅有普通网民、达人原创个体的加入, 还有与高校、专业影视制作机构的合作, 为CNTV带来了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庞大的用户量。网络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影响力, 开通用户上传视频节目的服务既满足了自媒体时代个体表达的诉求, 又为网台和传统电台、电视台输送了新闻及各类节目素材, 两全其美。当然, 网民提供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原创视频, 还包括诸如“弹幕”、“字幕”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贡献, 这些应用的开通不仅提升了网民的参与感和对网站的粘性, 还增加了其观看视频的趣味性, 诸多大型商业视频网站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另一方面, 网络广播电视台除了吸收网民的原创性生产, 还可以通过与各类社区网站如微博、人人网、微信、豆瓣等等构建互动关系, 使网民通过评论交流、分享的方式实现互动性生产和增值性生产。社交网站拥有巨大的用户量且忠诚度高, 是视频网站流量导入的重要平台, 网络台通过社交网站的助力能推动新闻或节目内容的扩散, 提升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度, 通过多功能的传播放大网台优势内容在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而网民的评论作为对节目的反馈也可以为制作者改进节目做一定的参考。我国网络广播电视台基本都打通了第三方社会化媒体分享通道,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和中国时刻网甚至有50多条分享通道供用户选择。
3 多屏合一, 内容整合传播力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1.0%。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拥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用户上网黏性。而我国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7亿, 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 增长率83.8%, 智能手机的发展、Wi-Fi使用率的提升以及未来4G网的发展都促进了手机视频的增长, 手机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移动互联网集电脑、手机、电视于一体, 各种功能逐渐完善, 实现了三屏合一, 它已经成为网络广播电视台必须攻略的一个阵地, 网络台要把内容拓展到移动智能终端, 利用自身传统电视台的优势节目, 顺延电视屏固有观众, 并积极覆盖新的庞大用户群, 同时加强与社交媒体的视频推荐合作, 为自己带来流量。
传统电视对受众的收视空间与节目观看的灵活性有较强的限制, 而手机媒体的便携性、私密属性让用户能随时、随地、随身地个性化收视, 受众的收视时空得到前所未有的延展, 这种特性也使手机用户在收视时间、空间、频率上表现出“随意性”, 在节目时长的选择上倾向于短小精悍。因此, 在进行网络广播电视台移动终端的内容布局时要契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不能将网台上的内容直接平移到手机终端上, 要着手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把网台拥有的视频资源进行碎片化、产品化处理, 拆分、重新聚合、重新包装, 打包推送给不同用户, 将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最大化, 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
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发力手机屏的同时还要注意将电视屏、电脑屏与其联通互动, 实现电视内容、互联网内容、移动互联网内容的差异化、层次性。尤其是在娱乐综艺性节目中或者是举办线上活动时, 可以将三个渠道连通:网络用户的投票或者评论等互动实时搬上 (或反映到) 电视屏幕, 电视台的活动让用户可由网络台通道、手机扫二维码等方式参与进来。可借鉴的如湖南卫视的“呼啦”、东方卫视的“哇啦”, 通过扫描码领任务, 在线答问题、积分兑换, 还有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集赞领奖品等, 既提高了传统电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又聚拢了年轻收视群, 易于实现病毒式传播。
4 打造优质网络视听节目
在媒体发展历程中, “内容为王”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经营法则, 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总裁Redstone认为, 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是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Web2.0所带来的关系传播的背后体现的是信息爆炸社会给受众带来的无所适从, 受众接收信息的数量几何倍增, 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五花八门, 注意力被极度分化, 于是需要通过关系网络寻求信息与自己的相关性, 获取有效资源。这意味着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传播活动也要向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 不断进行内容创新, 打造优质的网络视听节目, 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受众不再囿于从电视、报纸获知最新消息, 甚至很多新闻事件都是经由网络首先发布, 它抢占了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突发事件的“第一”话语权。然而由于大众提供的这些信息往往较为分散、碎片化, 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谣言, 其真实性、准确性受到质疑, 这也使传统媒体开启了新闻报道对“第二落点”的着力, 即全面、详尽报道事实, 发表意见、评论, 并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抓住受众在“获知”过后的“求证”需求。网络广播电视台既天然继承了其母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又拥有网络平台信息搜集和传播的优势, 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一方面观测网络信息, 采集其中有新闻价值的、备受争议的热点事件、谣言, 进行专业的报道分析, 或给予权威的意见, 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母台报道聚焦的话题, 对其进行网络策划, 实现二次传播, 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值得借鉴的节目形式如:中央台的《是真的吗》、北京电视台的《一辨真伪》, 其选题同时具有接近性、实用性、重要性, 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台可以探索推出辨真伪、清谣言、表态度的自办视频栏目, 活跃网络讨论氛围, 增强其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此外, 除了新闻资讯类节目, 网台还要充分利用起专业团队加强文艺、娱乐、科技、财经、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节目的创作生产, 在一众商业视频网站中取得竞争优势。
网台优质视频内容的另一大重量级版块在于电视剧。电视剧是网络视频服务中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网络广播电视台要争取在其母台购买电视剧电视播出版权时, 一并购入其网络版权, 这对网台吸引用户至关重要。除了利用对外购买的电视剧, 网台还应该与母台共同发力, 投入自制剧的制作, 使其更具有主动性, 不仅丰富了自有平台的播出资源, 还可以进行二次销售, 围绕自制剧进行一系列策划甚至可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 媒体机构自制剧也能促使电视剧市场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5 拓展公共服务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播模式的不断演变, 网络广播电视从单一的收视逐步延伸拓展其功能, 向相关行业产业渗透,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力求打造成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体, 全方位满足用户的资讯需求。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服务从电子商务到市政信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无一不及。地方网络广播电视台应着重于立足本地资源, 突出本地资讯的服务, 全面覆盖本省的新闻资讯内容、提供各种同城活动信息、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交互产品, 如新篮网的“米粒社区”、湖北网台的“楚汉论坛”等, 满足本地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网台的移动终端更是可以开办地理位置服务, 涉足天气、路况、公交、医疗资讯、购物资讯等各类城市生活服务, 为用户提供出行、娱乐指南。
传统媒体转型、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最终是要达成台与用户的有机互动, 实现广电信息服务的数字化、综合化和个性化。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内容建设要紧紧以用户为中心, 盘活所拥有的媒体资源, 实现网台与母台、移动终端资源的三向流动、聚合网民的生产力, 制作高品质视听内容, 打造全方位的公共信息服务, 使受众从“看”升级到“用”到“玩”, 得到高品质的用户体验, 从而赢得庞大的用户群体, 确立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曹云霞.网络广播电视台内容建设思考[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13:4.
[2]张守信.2012-2013年我国网络电视台发展现状考察与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2013, 09:69.
[3]陆地, 刘菲菲.从“手机电视”回归“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的用户偏好和发展前景[J].视听界.2009, 04:50.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研究 篇10
一、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定位和建设需求
网络广播电视台, 是依托于网络媒介, 集合广播和电视为一体的网络技术平台, 将社会服务和新闻媒体一体化的网络运营平台。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兼具了网站所有功能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媒体, 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电视和广播的节目, 进行结合整理再制作, 上传由于网路之中, 提供在线观看直播、点播和下载等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台区别于传统的电视台, 它的传播方式是从线性的传播走向互动性,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以试听视听互动为核心, 融网络特色和电视特色为一体的立体化的传输平台。
网络广播电视台具有信息形态的多样化与关联性的主要特征, 网络上发布的音视频都必须要有相互的关联性, 在制作的时候应该是一体化的系统平台。在资源上, 内容的采集制作和发布, 都要统一化的进行管理, 建设专门的转码和发布体系, 适用于不同的系统结构, 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网络广播电视台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在内容上应该对音视频和图片进行不同的编辑方式, 根据节目的要求, 调试发布的内容。在编辑专稿的过程中, 提高各种媒体资源的应用率, 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 网络的大众传播是重要的形态, 大众传播的趋势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的, 专业的网民进行传播, 可以更大的扩展网络广播电视的舆论的形成, 从而扩大网络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二、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行业的徐素发展, 我国经年来也建立了许多的视频类网站, 但是网站的整体的实力相对的较弱, 技术的手段也不够的先进, 影响力相对也比较小。快速有效的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是未来的发展目标。网络广播电视台和传统的电视台一样, 都是能容为主的, 优秀的电视节目和强大的编辑传播体系, 才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展的条件需要。我国现今的电视媒体资源是在传统的电视平台上产生的, 想要转化成网络电视节目, 还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相对成熟的媒体视频资源库, 以及配套的网络传播技术是要努力的方向。另外,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跨越国界的, 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提供相对符合本地区文化特点的节目,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今网民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网联网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在不断的增加, 网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视频技术的日渐成熟, 从而促进了网络广播电视台的迅速发展。
三、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构建
系统的建设要针对安全实用高效的原则, 设计构成一个集网络媒体资源的共享, 音视频网络制作编辑和媒体字长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广播电视台系统。
建设完整适用的电脑控制终端作为技术支持的平台, 实现音视频的同步直播和点播过程, 按照媒体的特殊性, 将媒体节目进行有效的结合, 实现增值的服务系统。
视频的发布平台, 在生产管理的系统条件下得到延伸。在生产管理的系统中, 高码的视频产生后, 即可进行工作, 在发布系统的界面中, 可以有选择的进行有效资源的发布, 也可以从生产管理系统向发布系统推荐节目。
非音视频增值业务的管理发展, 该种业务一般不经过审核, 是一种相对来讲较为灵活的业务。针对该业务, 在网站上的统一认证, 对该系统网站上的用户进行管理。针对开展业务的不同, 管理的系统也有一定的实效差, 但是, 由于此项业务是进过网络电视台的网站进行发布的, 该系统对业务的实时监控也有一定的作用。
互动系统的建设, 一般采用相对成熟的第三方的产品进行相应的定制, 从而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使开发的难度降低, 在管理上一般采用接口式的管理方法。
数字版权系统的建立,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可以严格控制非法的复制、下载和拷贝。其功能主要是基于DRM服务器软件, 实现在一个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中发布数字化的产品, 它主要采用密码学技术, 系统的构架和具体的应用相结合。
内容的管理和生产系统, 网络广播电视台统一媒体的资源, 其生产系统是在完成多媒体格式的统一转化和整合的过程, 从而满足媒体的发布, 实现网络电视台和台内资源的共享和系统的整合。
播出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遵循光电总局的要求进行安全的播出的控制, 在系统安全、反应迅速和功能全面的情况下, 为播出良好的网络电视节目做出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播出控制, 其中包含了严格的内容审核, 负责节目的上下线的紧急处理。
四、总结
在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当中, 不知不觉的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它具有传统的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 发展的前景广阔, 使网络广播电视行业带给我们更好的观看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斌, 卢琦.建立网络电视台抢占网络视频制高点——对网络电视台技术方案的探讨[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张童舟.网络电视台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张伟.物联网发展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1.
[4]冯明, 唐宏, 陈戈.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 篇11
继“宽带中国”之后,网络安全也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小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新设立的中央网信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据悉,在成立中央网信小组之后,一些工作将摆在重要位置,如:制定一个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力气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主体……
中央网信小组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也标志着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真正成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们这个拥有6亿网民的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开始提速。
网络大国≠网络强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一书风靡世界,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份惊喜。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作为领跑农业文明几千年的中国,却在自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文明中落伍。这个发明火药的国家,却在1000多年之后用大刀、长矛迎战“洋枪、洋炮”,导致长达一个世纪的“被动挨打”局面。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与西方列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
应该说,中国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科技改变生活。20年前,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舞台,在党、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整个社会得以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在发扬民主、建言献策,尤其是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反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然而,“大”不一定“强”,“网络大国”并不一定是“网络强国”,中国离网络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也都需要尽快解决。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数据通常在70%~80%以上。更何况,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8.6%。
同时,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元。中国目前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此外,我国网络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对互联网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明确表示,“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
顶层设计破解发展桎梏
如今,中国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在对信息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僵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年间,我国先后成立了不同的机构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中央网信小组成立之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推进工作,后归口到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曾经单设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负责网络安全管理。
然而,相比其他国家将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提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在《中央网信小组由来及影响》一文中写道,我国信息化管理机构缺乏权威,难以统揽全局。国家层面缺乏具有权威性、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当前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
nlc202309051029
201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力度。《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央网信小组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汪玉凯看来,中央网信小组与之前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整体格局有着重大变化:首先,新组建的中央网信小组是党中央层面上设置的一个高层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其次,出任组长的已经不是过去最高政府首脑总理,而是党的总书记,这将大大提高整体规划能力和高层协调能力。再次,这个小组不单是信息化领导小组,而是把网络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国家的网络安全上升到一个十分紧迫问题的情况下,突出网络安全并将其与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经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在中央层面设立一个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驾齐驱的机构,就是因为这三个方面都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谋划,防止由于战略失误导致颠覆性错误的发生。
这种顶层设计可视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也可看出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视。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国家需要顶层设计来整体统筹考虑。成立中央网信小组使互联网管理更趋集中、更有效,特别是在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将更有作为,也更有意义。
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仅美国就颁布了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美国还在白宫设立“网络办公室”,并任命首席网络官,直接对总统负责。2014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宣布启动美国《网络安全框架》。德国总理默克尔2月19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探讨建立欧洲独立互联网,拟从战略层面绕开美国以强化数据安全。欧盟三大领导机构明确表示,计划在2014年年底通过欧洲数据保护改革方案。作为中国邻国的日本和印度也一直在积极行动,日本2013年6月出台《网络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2013年5月出台《国家网络安全策略》,目标是“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因此,接轨国际,建设坚固可靠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是中国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
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如果把网络强国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今年的“微软XP停摆”事件,去年的“斯诺登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安全成为我国迈向网络强国的第一道关卡。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互联网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网络安全问题。
常态化的互联网治理必须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石之上。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中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窃取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暗流涌动,广大网民对信息安全的呼声十分强烈。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成为各方角力的主战场。2013年震惊世界的“斯诺登事件”再次证明,没有关键技术和自主产权的网络,没有对于网络安全的保护与防护,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将无秘密可言,都将无安全可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再强大的硬件设施都可能成为“聋子瞎子”。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变成“自由市场”。世界主要国家对网络空间战略的价值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并把网络空问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注重加强战略筹划与指导,以期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
2011年,美国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网络安全,全面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力和控制力。俄罗斯把维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放在首位,强调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坚持技术发展与安全并重;2011年2月,德国颁布《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提出联邦政府应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保德国信息技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十大战略举措;2013年2月,欧盟颁布《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提出五项战略重点:日本防卫厅也已组建了一支由陆海空自卫队专家组成的5000人左右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系统的攻防作战。由此可见,加强战略部署,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惯例。
面对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严峻形势,我国需尽早调整战略方向,打造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打破西方国家的钳制局面。
首先,明确我国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并定位到国家安全角度:认清我国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明确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技术产业体系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发展现状,承认在技术产业上的巨大差距,循序渐进地发展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技术,充分保持自主性。
其次,全面构建信息安全积极防御体系。采取以防为主的积极防御策略,强化对安全风险、威胁和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发现能力,构建以可信计算、访问控制等为基础的主动防御技术体系:整合现有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形成国家网络空间积极防御协作机制、建设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平台;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国家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研究各种网络攻防对抗技术,提升网络攻防能力;加强有关信息安全漏洞、恶意代码等核心信息的共享,提升漏洞分析验证、恶意代码检测等核心技术能力。
最后,打造自主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扶持信息安全“国家队”: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品高度依赖国外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可信计算产业化,并有序推进国产化替代;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产品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自主信息安全产业链:坚持以应用促发展,支持政府部门和重要领域率先采用具有自主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带动从基础产品到应用产品和服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以产权的产业发展。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几本普及、自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伴随着中央网信小组的成立,我国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必将,皮生深刻变化,这个新框架不仅预示着我国新的信息化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会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在打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翻身仗,未来不可限量。
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研究 篇12
关键词: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架构
一、前言
当前,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广播电视是在电视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上发展起来的, 它以地方台为依托, 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要载体, 并以此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门户, 为电视台的节目直播和网络直播提供良好的服务, 成为当前新兴的电视传播机构。广播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进行服务业务的扩展,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 建立专业的业务技术构架, 以符合当前网络技术的要求, 实现网络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电视传播形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逐渐向着视频网络式的方向迈进。这促进了电视信息的传播, 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相关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所以不能为网络化的传播带来推动作用。加快网络电视台的发展, 是当前广播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网络电视台和传统的电视台一样, 都是在播放电视节目。因此要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它们须为电视节目的播放提供良好的平台。当前的网络广播媒体的传播形式建立在传统电视的应用上, 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应该建立丰富的视频资源库, 建立配套的网络传播技术。现如今,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互联网的覆盖率不断扩大, 网络电视技术逐渐成熟, 网络广播电视台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
三、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技术架构
(一) 信息收录系统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建立在电视和网络的综合业务上, 它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主要业务就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收录, 收录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信息和综合内容信息。收录视频音频信息主要是指对信号进行采集、调度和存储, 它能够方便我们做好详细的连接工作, 是信息收录系统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是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在生产管理工作和成品视频完成后, 采取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发布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选择界面, 自身具有独立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节目库中的内容, 进行节目的发布。
(三) 版权管理信息系统
版权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数字版权进行保护。在实行的过程中, 应该按一定的平台来发布数字产品, 将密码学的核心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版权管理信息系统中, 实现完整的系统构架, 并与实际的应用情况相结合。
(四) 互动信息系统
互动信息系统是当前广播电视台新型技术的重要体现, 其最主要的应用是微博、博客和论坛, 这些实现了业务之间的交互。互动信息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借鉴成熟产品的优势, 建立在成熟的第三方应用平台上。因为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并且开发的难度较大, 管理的形式较为简单, 所以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接口管理形式。[2]
四、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需求及总体设计分析
(一)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需求
在网络电视台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 实现网络业务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 应该密切关注网络电视台的信息, 系统分析多样化和信息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对网络信息制定的内容使用统一的平台, 以实现对电视内容的有效采集和制作工作。其次, 应该统一采集媒体资料。媒体资料在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实现以内容的多端适配和管理为主的功能。可以从素材的管理着手。由于当前的网络广播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电视有密切的联系, 但在采编工作和管理内容的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传统的电视媒体播放形式不能满足当前视频信息的发展需求。最后, 业务拓展的安全需求。网络电视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 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对相关的技术加以规范, 以进一步实现系统技术的完善。[3]
(二)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设计分析
网络广播电视台要想发展, 离不开总体的设计工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涉及的业务和功能进行有效的拓展, 对综合性的网站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网络电视的系统构架主要是由制作中心、发布运营平台、传输分发网络和用户终端等项目共同组成的。其中, 制作中心为设计的最上层, 主要是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汇聚, 保证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一管理。运营中心为第二层, 能够提供基础环节。运营发布平台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由前后端的系统平台共同组成, 实现对系统业务的发布, 以及对视频的有效管理。而传输分发网络位于第三层, 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视频的智能发布, 为客户提供清晰和流畅的视频享受。用户终端项目作为第四层, 位于最底层, 主要可分为传统终端和IPTV终端两种形式。
五、结论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当前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它促进了网络电视节目的发展, 为电视信息的传播拓宽了营销平台和播放渠道, 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继承和发展。但当前, 网络广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建立网络广播媒体的技术构架, 能够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的快速传播, 促进新兴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浩.基于云架构的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J].电视技术, 2014 (06) :31-33.
[2]唐锋.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