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精选3篇)
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篇1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也是如此, 要想使采访获得成功, 决不能打“无准备之战”。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采访对象不是一件容易事, 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丰富而复杂, 记者采写新闻, 既要客观、真实、准确, 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 在短时间内要想达到采访目的是很难的。
我认为, 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它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新闻采访也是一样, 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多, 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知识素养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但是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具体问题时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 进行特定的采访, 就意味着记者要涉足某一特定的领域。记者并不是百科全书, 对于某一专门领域, 其知识难免会有所欠缺。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 抓紧时间, 突击学习。
许多著名记者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南方周末》记者孙亚菲曾经在对知名学者李敖进行专访前, 特地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李敖的多本著作。孙亚菲说:“只有了解他, 熟悉他的作品, 在采访时我的心中才有底, 采访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可见, 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具备新闻敏感性
所谓新闻敏感,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曾指出:“没有新闻鼻、新闻眼, 请滚蛋。”新闻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具备新闻鼻、新闻眼呢?那就需要在采访前做到:第一,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 就要在平时锻炼我们记者的政治素养, 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第二,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在西方新闻中, 要吸取受众眼球, 一般采用的是“黄色新闻”, 即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 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 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但我们倡导的是健康、高尚的趣味, 力求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第三, 透过一般现象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记者是一个勘探者, 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没有人会满意那些表面的材料。”
三、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 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面对记者, 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知道记者会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回答和配合记者的采访。记者对此进行分析, 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 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 每个人的性格都会不一样, 有的人是理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理性内向型, 而有的人是感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感性内向型, 这样的个性分类也促进了记者与采访对象更好地沟通。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 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也有着各自的社会利益, 所以当他们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 有的人就会热情的配合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消极的应付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借故回避、有的人则会故意阻挠, 发生这些情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不一样, 所要代表的利益也不一样。下面我们以作品《诚信为贫困户打开创业路》为例, 来进行分析:
当我们在确定这个采访内容时, 我们就对采访对象马红彬做了前期的了解, 在前期的谈话过程中, 我们就注意到他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人也热情大方, 所以我们在后期采访时不论是对他工作上了解还是生活上的交谈, 他都很积极地配合我们, 这对我们的采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采访对象没有做过多的了解, 不清楚他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立场, 而只是一味地去采访新闻, 那只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阻碍和不便。所以说, 只有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获得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资料。
四、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 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 这样才能够不慌张, 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层层深入。三是时刻换位思考。四是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
在作品《一个瑞典华裔医生的中国梦》中, 我们首先确定了采访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通过表现主人翁蒋重和的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以及工作对他的不断挑战和磨炼, 来体现他优秀的品格。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可以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感。其次, 我们使用分层次推进式的采访方法, 从紧绷思想弦到紧扣责任弦、从紧扣责任弦到弹出质量弦, 一步一步推进层次的分明, 层层深入。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觉太紧张。最后, 是时刻的换位思考, 看似最简单但却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有些记者往往只顾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不考虑被访者的需求, 穷追不舍, 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可能会造成被访者拒访或者是采访中止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采访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跟被访者的换位思考。
五、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当今时代, 记者为了争取到采访机会, 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没有采访的机会就绝不可能有采访的成功。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采访的机会呢?这就要记者想方设法的去创造采访机会, 以下几点就是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 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二,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三,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第四,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五,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这些方法不需要全部都具备,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当的采访机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访。
在《扶贫驻村干部离开以后》这篇新闻稿的创作中, 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法进行采访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编辑并没有放弃这个新闻选题, 而是一直不断地去找采访对象, 努力争取采访的时间, 他利用采访对象在工作和休息的空档进行新闻采访, 可能是看到他的努力, 采访对象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 并且采访的过程也很顺利。而这次的采访经验也让我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顺风顺水, 我们要学习要经历的还有很多。而了解和掌握各种能够创造采访机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 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 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 必须具有职业素养, 能够发掘题材, 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好新闻, 做好自己!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7-86.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26.
[3]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20.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篇2
说到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奥林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著名的记者, 一生采访过邓小平等众多大人物, 每次采访前, 她都要花上好几个星期做准备, 甚至还会花时间去仔细阅读受访者的书籍并随时做读书笔记。用法拉奇的话说, 我能通过搜集与采访者有关的资料, 形成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找出人物的闪光点以及读者会感兴趣的地方, 最后再围绕总结出来的重点想出应提的问题, 这样采访就能事半功倍。像这样优秀的记者都要如此认真地准备每次采访, 就更不要说我们了。
我们再来谈一下准备不足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美联社著名记者尤金·莱昂斯就出现过后悔一辈子的采访。一次, 莱昂斯对斯大林进行采访, 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 可两分钟后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 而尤金·莱昂斯却提不出更多有准备的问题。事后莱昂斯后悔道:“尽管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呆了近两个小时, 但使我一辈子后悔的是, 当时没有趁机提出更多富有意义的问题来。”还有一次, 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 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问题, 几分钟就谈完了, 而采访时巴列维谈兴正浓, 等待继续提问, 可莱昂斯却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事后, 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誓言, 今后, 哪怕约定只有1分钟的采访, 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的问题, 便绝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前。”
与莱昂斯未做准备工作不同, 有一些特殊的采访不是想采就有, 不想采就不存在的, 地震、泥石流、爆炸等自然灾害, 往往在发生之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 如2015年8月12 日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还有2008 年的“5·12 汶川大地震”。如此新闻事件发生后, 我们一线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而在之前真的没有任何时间做采访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能凭借自己的基本功和实际经验进行采访。另外, 在有些新闻现场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这就对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采访震区或暗访时遇到暴力分子的阻拦等等, 所以怎样才能避免或者说尽量降低发生意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成了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
第一点, 采访前要做好访前计划。任何事情有了计划、有了任务目标, 做起来就会简单很多,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了解到, 采访不都是对临时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有很多新闻是提前预约和设计的, 像会议报道、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等, 这些都是事先通知到记者本人的, 所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采访, 甚至是去计划采访中的每个细节。比如, 一年一度的“两会”采访, 会议日程都是提前发到记者手中的, 按照会序提示, 在这几天, 每个时间段开什么会、都有什么领导参加、会议都研究什么内容等, 我们都要提前掌握到, 我们只要按照这个日程计划, 提前预约采访对象, 提前摆放摄像机位置, 不出意外的话, 我们还可以提前拟好新闻稿件的初稿, 这样, 我们在采访时就会顺利很多, 很容易就完成了采访任务, 避免和减少了失误的发生。
第二点, 采访前要搜集相关资料。这里我们要先确定所采访的是新闻事件还是新闻人物, 如果是新闻事件, 那就需要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其他相关内容。这些东西都上哪里去找?其实, 现在网络发达, 报纸、报刊的印刷也很及时, 而且我们身边始终都不缺少有识之士, 可以向他们请教诸多难题, 所以想要寻找一些好的素材应该不是难事。另外, 如果我们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人物, 那我们就要提前打听好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出过什么样的书刊、获得过什么样的奖项和喜欢什么样的事物等等, 将与其有关的生活和工作信息都提前捕捉好, 这样你对这个人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沟通时就会很简单, 就能够找到共同话题, 减少彼此间的陌生感, 这样采访就容易顺利进行。
第三点, 采访前要准备好问题提纲。提问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环节, 作为记者, 绝对不能用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去判断事情的真伪, 看到的事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更多详实的信息需要我们去请教专家、学者或询问现场的目击者, 只有这样才能把事件还原, 确保采访的真实性。如果对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不了解, 没有准备好问题提纲, 那么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难免会不知所云, 提的问题也会东一撇、西一块的。准备充分, 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记得第一次采访, 那是刚当上记者的第三天, 领导派我跟单位一位老记者去乡里采访秋整地工作。到了乡里, 老记者被熟人找到别的屋里说话, 走时告诉我, 让我先做农业副乡长的采访, 十分钟后, 老记者回来了, 我给他看了看我的采访笔记, 看到写着密密麻麻字体的记录本, 他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其实我知道, 这都是因为我提前做好了问题提纲, 所以也就不用担心问不出来问题了。
第四点, 采访前要准备好应急预案。这一点对我们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我们自身安全都很重要。比如, 我们在两会期间做采访, 如果遇到设备出故障怎么办?被采访人突然有急事着急要走,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怎么面对?采访负面新闻遇到不讲理的人要抢夺摄录机或者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又怎样处理?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很难预料, 虽然我所列举的事情没有发生到我们身上, 但是往往却有很多实例, 会时不时出现在报纸、电视和网站上, 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提前设计好应急预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 而且这种预案是长远的、没有时效性的, 你设计的预案越早, 能够避免的矛盾就越少, 设计的预案越全面, 发生的危险就越低。
第五点, 采访前要检查好物质工具。物质工具也需要准备?无非就是纸、笔和机器吗。有的人会感觉这没什么必要。可是如果不信, 你可以问问身边的老记者们, 有谁采访没忘带过笔和纸、忘拿采访证, 甚至有的只拿了摄像机没有拿磁带, 这些情况都不是我们主观想落下的, 只是有的时候确实是因为采访时间太急, 或者准备工具时别人正跟你说话和接听电话等因素的干扰, 难免会忙中出错。所以, 在采访前要仔细检查摄像机是否好用, 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麦克风、纸笔等用品是否齐全, 采访提纲、准备资料放没放到身边等等,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我看来, 跟战士上战场前准备好枪支弹药一样重要,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在采访前检查好物质工具的习惯, 否则真的出现只拿机器不拿磁带的情况发生, 所有的工作就都白做了。
总之, 有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加上采访时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 注意多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那么好的新闻采访就会变得轻松容易许多。
摘要:要想采好一个新闻、做好一个报道, 除了记者要有好的新闻基础以外, 更重要的是对所采访的新闻做好大量的、有效的采访准备工作, 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得心应手, 将所需要的信息都采回来, 做出好的新闻。
关键词:采访,准备工作,访前计划,搜集资料,问题提纲,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新闻传播学》, 黄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2]《新闻理论基础》, 甘惜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探讨 篇3
在我国, 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和鼓舞大众的舆论工具的新闻, 一方面它要把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无误地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另一方面它要独立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舆论监督职责,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因而, 对于我国新闻工作的从业者而言, 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支撑的话, 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新闻采访这项工作而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根本素质。
2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日常资料收集及针对性资料收集
记者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可能各行各业十分精通, 因此, 在日常根据自己经常报道的重点范围收集储存资料十分必要。一般来讲, 记者应积累的资料应包括:政治性资料, 如党的政策、国家法令、政府政策性文件、重要会议的相关资料以及所从事采访领域的有关规章、条例等;业务性资料, 如采写经验, 好稿评价等;知识性资料, 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分工采访的部门、行业的知识、资料等;语言资料, 如格言、名句、典故、群众语言等;地域资料, 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而采访对象确定后, 记者还应着手对采访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 深入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 包括人物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事物 (事件) 采访对象的背景、来源、目的、意义等。对人物采访对象“档案”的了解, 有助于找到与人物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 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 打开人物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如果对人物采访对象的“档案”一无所知, 提出一些不恰当问题, 极可能引起人物采访对象的不耐而导致采访中止或提前结束, 无法完成写作资料的采集。比如, 采访一些众所周知的知名人士时, 却仍旧一一提问, 让对方将自己的基本简历再一次复述, 这样的采访取得的写作资料将会是毫无新意可言的老生常谈, 甚至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对事物 (事件) 采访对象的了解, 有助于快速溶入到事物 (事件) 中去, 挖掘出与不一样的新闻。比如在对运动会网球比赛的报道前, 先对代表队有个深入的了解, 就可以在完成赛事报道的同时, 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幕后故事报道, 增强新闻的立体感, 增强新闻的可读。
2.2 从大局上把握新闻事实的时空价值
接到一个采访任务, 发现一条新闻线索, 记者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条新闻的价值有多大, 它在现实时空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记者采访的前提。因为价值的判断, 决定了记者采访投入的力度、采访的范围。所以, 采访一个事物, 报道一个新问题, 要有大局观念, 背景意识。否则, 就可能把大问题当小问题去抓, 或者把小事情当做大问题去采访。
2.3 熟悉采访领域的知识
无论记者的学科背景怎样, 无论记者的知识多么广博, 在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时候, 都会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熟悉。特别是采访专家、教授、科学工作者, 他们所从事的不同专业, 要求记者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 有一些了解和熟悉。否则, 连提问都不知从哪里入手。
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 主要包括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这种对采访对象“档案”的了解, 有助于找到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 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而对对方的“档案”一无所知, 找不到共同语言, 不仅双方距离难以拉近, 而且有时因问题提得很鲁莽, 令对方尴尬。比如, 对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 记者贸然地请她谈谈她的孩子的情况, 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 采访效果可想而知。
2.4 人脉上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些人脉中应该不拘泥于上层或中层, 因为基层的劳动人民也是新闻重要的来源。上层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记者有责任走“上层路线”, 学会与上层部门和上层领导打交道, 要学会与他们交朋友, 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的独家新闻。而在此, 中层力量也不可小觑, 它可是各类信息传播的中介。在基层的群众中间, 那里有最原始、最生动、最丰富的新闻素材。记者的采访主要靠记者的普通人际交往, 从普通民众那里最广泛的得到最真实的声音。而在平时, 记者要想多得到一些新闻线索, 还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之于众, 这样, 在第一时间里, 你就有可能较别的记者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 所以, 在平时的积累中, 打好人脉战是很重要的。
2.5 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
对采访所涉及的背景、资料有了初步了解后, 记者还应对采访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规划, 即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这种采访方案, 可以熟记于心, 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 当然, 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 计划越应该周密, 提纲越应该细致。采访方案一般应该包括:第一, 采访对象, 即, 要采访哪些人。如记者采访某一先进人物的事迹, 这一先进人事肯定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 而人物周边的人, 如人物的亲友、领导也可能是记者应采访的对象, 采访对象确定错了, 或漏掉了, 都会给采访带来缺憾。在采访对象比较多时, 还应本着“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的原则, 拟定采访的顺序及轻重。第二, 采访内容。记者应根据报道意图和已掌握的新闻线索, 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即谈话的题目。拟定的内容要尽可能多一些, 有些设想性提问不一定在现场采访时用得上, 但仍应列入, 以备不时之须。
2.6 采访的事物准备
这个毋庸置疑, 包括采访本、笔、包、证件等, 这是采访的基本常识。
3 结论
总之, 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采访对象不是一件容易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丰富而复杂, 记者采写新闻既要客观、真实、准确, 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选取精巧的采访角度, 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 短时间内达到采访目的是很难完成的。我对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些。平时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积累和学习, 而在正式采访前, 我们也要做足功课,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克服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才能将采访做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秋霞, 韩晓敏.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角度[J].新闻传播, 2009 (6) .
[2]王雪春.重新认识新闻采访的组织运作方式──兼议开辟信息源有效挖掘新闻线索[J];新闻爱好者, 2001 (8) .
[3]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 2013 (10) .
【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推荐阅读:
做好酒店开业前的准备工作05-25
班主任如何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07-25
怎样做好教务主任10-29
怎样做好校外教育10-31
怎样做好团队建设07-14
怎样做好生产计划08-18
怎样做好人物报道09-15
怎样做好语文老师10-24
怎样做好数学分层教学05-26
怎样做好高校教学秘书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