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管理系统

2024-10-10

调查管理系统(共12篇)

调查管理系统 篇1

班级管理属于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基层单位管理,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进行得有效和高效。因为学校工作计划的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班级的配合,都要在班级工作中得到贯彻和实施,所以富有成效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拥有良好校风、学风的根本保障。

当今国内的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怎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的社会教育大形势下,班主任能否在班级管理中执行好《纲要》精神?能否贯彻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学生减负、校际均衡、家校沟通”的相关规划要求?能否把握小学生的特性与共性,开展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呢?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测量。为此,本人着手编写了这份《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一、资料的收集

首先做的工作是在部分教师和学生中采取小范围的调查和访谈,以获得提炼和构建问卷初始维度的翔实资料。

教师问卷的编制方面共做了三个调查:一是对班主任教师的个别访谈,二是以“我的班级”为主题的学生命题作文,三是对部分家长的访谈。根据以上访谈和作文的调查资料,构思、整理出“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这8个维度,并编制了88个条目,如“开展多元评价和自我评价,多视角评价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建立班级日志,每天逐项落实班级工作”,等等。试测修改后,最终得到上述8个维度和40个条目的“教师调查问卷”。

二、具体维度的提炼和项目的编写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和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家长是班级建设最主要的关心者。根据对班主任、学生、家长所做的调查,提炼出前面介绍的“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这8个具体维度。确定维度后,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在每个维度下编写出11条描述项目,共88个分项目。这样就形成了班主任问卷的雏形。

三、专家鉴定和试测修改

我请心理测评专家鲁东大学的张光旭教授对问卷的修改做了专业指导,对初步编写出的项目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帮助修改指导语。请潍坊市潍州外国语学校的16位班主任教师以不记名方式试测了这份问卷,然后进行项目分析和量表的结构分析。项目分析的标准有两条: (1) 以各个分问卷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分别作为高分组与低分组,求出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每题得分上的平均数差异,若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则该题剔除。 (2) 计算出每个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度,若该题与总分的相关度较低,则剔除该题。根据这两项标准,修订后最终得到8个维度40个条目的正式问卷,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在0.62~0.79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上述8个因子可解释全部方差的80%,三周后重测信度为0.55~0.83。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分析详见表1。

班主任问卷是从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8个维度来编制的,每个维度的构成项目如下:

(1) 管理理念包含1、9、17、25、33五道题。

(2) 奋斗目标包含2、10、18、26、34五道题。

(3) 规范管理包含3、11、19、27、35五道题。

(4) 民主管理包含4、12、20、28、36五道题。

(5) 个性教育包含5、13、21、29、37五道题。

(6) 集体活动包含6、14、22、38、40五道题。

(7) 心理优化包含7、15、23、30、31、39六道题。

(8) 家校协调包含8、16、24、32四道题。

班主任问卷中有6个维度都是5道题,只有个性教育维度包括6道题和家校协调维度包括4道题。计分方法: (1) 其中有下划线的19、25、33三道题为反向计分题目; (2) 每题以答案选择号记分,即“从不如此”记1分,“总是如此”记4分; (3) 分量表分为该分量表中所有题目得分之和。

下面的表2体现了班主任问卷8个维度分别包括的题目,具体问卷见附录一。

附录一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班主任卷)

尊敬的班主任老师:您好!本问卷是关于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研究的内容,非常感谢您抽时间回答本问卷。您只需在您所认同的答案上画一个“○”,答案代号为:1=从不如此;2=偶尔如此;3=经常如此;4=总是如此。本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对您所提供的信息将严格保密,完全是为了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放心如实回答。

您的个人信息:性别(男/女),执教年级(五/六),学校所在地区(潍城区/奎文区/高新区)。

调查管理系统 篇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

阐述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计算机管理调查数据;并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在掌握了业务流程的情况下提出建立起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林业调查数据后期的管理,为林业工作内业与外业之间架设了桥梁.

作 者:李新平梁志强 Li Xinping Liang Zhiqiang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41(1)分类号:S7关键词:森林资源 二类调查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 篇3

对此,笔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75份,问卷回收率为91.7%。其中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98.1%。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几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从多个侧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寻找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笔者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具体管理机构设置、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诉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你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感到满意”的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中,270份有效问卷中有155人表示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感到满意,这部分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57.4%;有100人表示不满意,占调查总数的37%;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满意的学生有12人,占调查总数的4.4%;另外有3名学生表示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大致认可,然而,近四成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不满意,这也就鞭策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不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与服务,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你认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欠缺的是什么”的调查中,问卷罗列了服务意识、管理强度、沟通意识、责任意识四个选项,每个学生只能勾选其中的一项,在270份有效问卷中有135位学生选择了“服务意识”,占到调查总数的50%,60位学生选择了“责任意识”,占总数的22.2%,68位学生选择了“沟通意识”,占到总数的25.2%,仅有2位学生认为“管理强度”是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为欠缺的(如表2所示)。

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半数学生的认识与体会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在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方面加以提升,而认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沟通意识应该首先提升的学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仅有极个别学生认为学校学生管理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沟通意识,牢固树立学生管理即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坚持一切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此外,笔者还对“你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有无信心”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收的270份有效问卷中,243位学生表示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信心,占总数的90%,21位学生表示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8%,另外还有6位学生选择了以“不知道”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3所示)。

以上数据表明,在高职院校能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怀有较高的期许与信心,这也是今后可以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必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对此充满信心,也为今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各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此外通过与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比较复杂,处理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同时管理工作的不力开展也严重影响着正常教学的进行,广大教师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样抱有较高的期许。

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主要存在着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人员缺乏服务与责任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与责任意识 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学校管理人员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准确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切忌采用粗暴蛮干的简单管理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好务。要努力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出发做好服务工作。要增强责任意识,始终将学生管理记挂在心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高职院校良好教育教学秩序,有效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依据。同时,规范而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外在依据。同时,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柔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合理督促上,而不应成为制约和束缚学生发展的枷锁。在学校层面,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高校管理靠近。同时,高职院校各院系要根据自身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充分调动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 任何管理方式与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跟得上现实情况的发展,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大力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方法,通过采用民主的方法来集中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同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例如对性格较为倔强的学生进行管理就要采用不同于性格温和的学生。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急救器材药品管理现状调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开放床位1143张, 床位使用率约130%, 52个部门或病区备有急救车或箱62个, 其中临床病区35个, 非临床病区27个, 急救车47辆, 急救箱15个。每个临床病区必备急救车, 每个医技科室备急救车或急救箱, 门诊各诊区则根据业务范围、地理位置备一定数量的急救车或箱, 或几个诊区共用一个急救车。

1.2 方法

1.2.1抽派医院急救器材、急救药品管理小组成员4人, 按照笔者所在医院急救器材药品管理质量评分表, 对所有准备了抢救车、箱的病区、诊区、部门进行检查。

1.2.2评分标准根据抢救工作制度及笔者所在医院急救器材药品管理要求制定评分标准, 满分为100分, 其中急救药品35分、急救器材35分、使用情况20分、急救车或箱管理10分, 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均有相应扣分标准。

1.2.3 管理标准100分为合格, 反之为不合格, 要求随时100%完好备用。

2 结果

合格情况:38辆急救车合格, 合格率为61.3%, 24个急救车不合格, 不合格占38.7%。

3 存在的问题

3.1 药品管理

11个急救车有缺陷, 其中药品数量多于固定基数的有2个急救车, 药品数量少于固定基数的有2个急救车, 急救药品混装的有2个急救车, 急救药品放置乱的有5个急救车。

3.2 急救仪器及物资的管理

13个急救车有缺陷, 其中吸引器吸力不足的1个、连接管过短无法使用的1个, 吸引器不清洁的3个, 简易呼吸器连接错误的1个、部件不齐的2个, 无氧源的3个, 放置乱无法快速使用的6个, 电池光源不足的1个, 急救物质多于固定基数的1个。

3.3 急救车管理

有2个急救车是无护理职业资质的护理人员为急救车专管员, 有3个急救车的专管员未履行急救车的管理职责, 有1个急救车的护士长未每周检查, 有4个急救车不清洁, 有1个加锁的抢救车找不到相应钥匙。

3.4 急救车使用

有1人不熟悉车内药品及物品种类, 有1人不能快速找到所需急救药品, 有6人不熟悉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 有1个贴在墙上的心肺复苏操作流程错误 (是2005年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

4 原因分析

4.1 对急救器材、药品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急救车放置的位置、急救绿色通道是否通畅, 急救车内急救药品、物品的品种、数量、质量、功能等, 均会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质量, 如果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不到位, 就会贻误抢救时机, 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造成不良后果, 导致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发生[3]。对这些重要性认知不足, 是导致急救车管理不规范及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

4.2 急救车管理知识缺乏

对急救车、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质量评分标准及管理规定不熟悉, 不知道如何正确管理。

4.3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流于形式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是无资质的护理人员管理或急救药品、物品的专业管理人员未按照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要求每周检查, 使急救车处于无专人监督管理的状态。

4.4 未实行岗位责任制

误将急救药品、物品专人管理理解为只有一个人专门管理, 其余人员则不参与管理, 导致急救药品、物品大部分时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4.5 挪用急救药品、物品

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意识不强, 随意将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物品当成常规备用物资, 为了方便在非抢救状态使用, 用后未及时补充, 这也是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4.6 急救车物品管理质量评分表设计不合理

笔者误认为急救车完好率100%是管理无缺陷, 药品、物品无缺陷, 这就导致评分表设计不合理, 计算完好率的方法不当, 这也是急救车质量不达标的原因之一。

5 对策

5.1 急救车管理查房

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急救车管理查房。以达到全员参与急救车管理的目的。 (1) 护理部实行每季度通报笔者所在医院急救药品、物品管理检查的情况。 (2)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 讨论并制定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 (4)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抢救工作制度及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各临床科室及非临床科室根据各专科特点, 制定相应病种的抢救流程及流程图, 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 要求人人提高抢救患者的意识并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5.2 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物品、药品管理相关知识

护理部发放的急救物品、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 要求各临床科室、非临床科室组织各级医护人员学习, 由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组长组织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知识专题讲座。

5.3 按照“五定、三无、二及时、一专”的抢救工作制度进行管理

急救车内药品、物品实行定位管理, 做到五定:定急救药品物品种类、定放置位置、定数量、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用后及时整理、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急救车, 明确各急救药品、物品专管员。各科室的急救车、急救箱专管员由有资质并且有丰富的临床及管理经验的人员承担[4]。由急救车或急救箱的部门上报急救车、急救药品物品专管员名单, 由护理部对专管员的资质、能力评估后, 以书面形式发放相应文件并存档。

5.4 实行急救器材药品标准化分类放置

统一规定全院急救车内布局, 用示意图标识急救车内布局、药品物品放置位置、数量, 并制成塑封卡, 一份贴在急救车盖的上面, 通过此示意图在未打开急救车的状况下, 就对急救车内物资的种类、数量、放置位置一目了然, 便于熟悉车内药品及物资、提高抢救速度, 另一份贴在急救车盖的内面, 便于检查、清点。示意图管理急救车对于批量患者抢救, 需调集其他部门人员或机动护士库人员参与抢救时, 也能快速找到所需急救药品物资, 提高抢救速度及成功率[5]。

5.5 公示各急救药品或物品放置位置

发放文字资料到各病区、诊区等各职能部门, 让全院医务人员知晓急救药品物品放置的位置, 以便抢救患者时能迅速找到急救车。

5.6 建立交接班登记本

急救车或急救箱做到班班交接, 及时补充。交接班登记本以表格式制成, 交接班登记本内容有日期、时间、药品名称、数量、规格、物品名称和数量、交班人、接班人签名。这样可以一项一项查对, 防止交接时遗漏。科室急救药品物品专管员、护士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并将检查结果登记在急救药品物品质量控制本上。各系统每月检查一次急救药品物品并进行质量汇总。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急救药品物品检查有分析、反馈及追踪[6]。

5.7 严禁挪用

非抢救的情况下, 不能随意挪用急救药品物品物资。

5.8 重视非临床区域急救车管理

指定临床病区护士长为相邻非临床区域急救车专管员, 并制定出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 (包括通知人员名单、电话等) 。

5.9 修改急救器材药品质量检查标准

急救组质量控制人员及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共同讨论质检标准, 逐项修改, 将以往权重评分法改为每一项未做好扣多少分, 使检查、评分标准更细化、具体, 可操作性强。

5.1 0 加强法制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日常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 及时准确对急救药品物品检查登记, 并将各种登记本保存两年以上。

护士是临床急救药品物品保管和使用的直接责任人, 护士对物品的掌握程度, 责任心的强弱, 直接影响临床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和使用质量, 而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已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 其潜在的护理事故, 差错或纠纷, 无论是过期药品还是保管不当效价降低的药品, 一旦用于人体重者危害生命, 轻者损害患者的健康[7,8]。因此, 急救药品物品必须规范管理, 制定急救药品物品固定基数表, 班班交接登记。急救车内物品放置规范, 固定位置, 专人管理, 定期消毒灭菌, 定期检查维修。同时, 全体护士必须增强责任心, 加强业务学习, 掌握急救药品有关知识和急救仪器的功能及熟练使用, 使急救物品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保证临床患者抢救,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赢得最佳抢救时机, 才能提升全院抢救质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 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9]。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急救器材药品管现状, 以便规范管理。方法:由医院急救器材药品管理小组成员, 按照自行设计的急救器材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标准, 对所有准备了急救车、箱的病区、诊区、职能部门进行检查, 记录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结果:全院62辆急救车, 完好率100%的38辆, 合格率为61.3%, 24辆急救车不合格, 不合格占38.7%。结论:急救车管理存在的问题多、合格率低, 存在安全隐患,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及抢救工作制度进行管理。

关键词:急救,器材,药品,The status quo,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慧娟, 王红, 杭太香, 等.急诊抢救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7, 3 (5) :35-37.

[2]姚雪芬, 李爱霞, 徐芬.急救药品与器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医学, 2009, 18 (2) :106.

[3]张良才, 李晓东, 李朝伟.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及应急处理[J].管理与维修, 2004, 3 (6) :58-60.

[4]赵杨秋.抢救药品定位训练法效果初探[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6) :110.

[5]马续威, 芦秀丽.抢救车示意图结合封条管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便捷影响[J].哈尔滨医药, 2013, 33 (4) :309.

[6]吴春香, 林腾珠, 王翠玉.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18 (7) :177-178

[7]吕翠萍.病房药品管理中的护理差错隐患[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67.

[8]王书杰, 史志翔, 蔡大伟, 等.防止门诊药房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J].医药导报, 2006, 25 (3) :271-272.

物业管理调查 篇5

陈伟明

梅林社区地处梅林,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25个居民小组,4个农业社。最近几年,梅林社区发展很快。现有人口已达到1.9万人,其中常驻人口0.8万人,流动人口1.1万人。居民由老城居民移民、占地移民、破产企业移民、农村进城购房移民和流动人员组成。从人口组成来看,人员素质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小区内毁绿种菜,养鸡、养鸭、养狗等时有发生,乱扔垃圾、乱堆乱放、乱撑乱挂、随地大小便现象也屡禁不止。社区环境卫由于社区向每户居民每月收取15元的垃圾清运费,组织清洁工每天按时清扫清运生活垃圾。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对居住环境也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粗放式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社区加强对市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根据各居民小区的情况相继成立5个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从近几年我社区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物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规模在不断扩大,它推进和改变了旧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方式,改善了广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已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但在物业管理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显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物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梅林社区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运行情况

我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有两种形式即:一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派生的物业管理分公司,属“谁开发、谁管理”的形式;(2)由一些老企业的总务科、后勤劳动服务公司演变成的物业公司(如自来水公司),由企业、个人参与部分资金入股,取得营业执照后,开展物业管理。两种形式的物业管理并存,服务标准不一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状况也有很大差别。

1、服务收费标准

物业服务收费包括综合服务费、专项服务费及特约服务费。普通住宅的综合服务费及专项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物业管理单位与业主委员会在政府指导价范围内协商确定收费标准经业主大会通过后执行;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物业管理单位提出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备案,其他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普通住宅的综合服务费,(多层住宅及不带电梯的7层住宅)为0.5元—0.7元/月•m2。

2、经营状况

以民治小区为例:,民治小区,现有住户709户,90%以上为公司职工。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平安和谐有很高的要求,多数居民要求成立物管公司。如果成立物管公司,其所需开支如下:保安员4名,工资1800X4=7200元,保洁员2名,工资1500X2=3000元,绿化工1名工资1320元,物管管理员1名1800元,每月水、电费开支1500元,管理维修及化粪池清捞等费用均摊2500元。小区住房面积分为90平方米、110平方米、130平方米三种。按照每月0.5元/平方米收取物管费。,每月收支基本平衡。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前,需要电力公司出资协助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加高加固现有围墙;二是要对现有大门进行改造;三是要对门卫室进行整修。以上三项所需资金大约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物业管理是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产物,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是以服务为宗旨,集服务、管理、经营于一体的特殊产业,伴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发现,物业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物业服务收费方面

1、现行我社区物业综合服务费收费体现不出物业管理服务面积大小、资质等级高低、服务质量好坏、绿化环境优劣等因素以及小区住户消费的公平性,不利物业公司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物业公司之间竞争发展。

2、物业管理综合服务费收缴不到位,企业负担沉重。从我们调查的2个物业公司,管理的普通住宅1100住户,物业管理服务费收缴率平均为75%,有近25%的住户因种种原因拖欠,企业利益难以保障,物业管理企业又不能强制业主缴费。一些物业管理企业采取限购电的方式收缴,又引起住户的不满和矛盾的激化,追讨的最终方式只有起诉,一些物业公司虽有通过诉讼追缴的,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是追讨物业费金额不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律师等相关费用可能远远超过所获,成本过高;二是即使胜诉也有可能讨不回所欠物业费。这使得物业管理企业最终陷入两难境地。

(二)代收代缴费方面

大部分物业公司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所以物业公司一般很难洗脱“和开发商一个鼻孔出气”的嫌疑,让业主自然而然觉得物业管理公司是开发商的维护和售后服务者,就应该承担所有的问题。还有一些物业公司本身以前就是机关、企业后勤服务公司演变成的物业公司,业主对以前福利分房时的,福利管理方式已根深蒂固,还有很多都是破产企业、下岗职工,业主对物业付费的概念接受不了。大家过去住的是平房或单位分的房,没有付费一说。习惯了住公房的居民,一下子买房成了业主,要缴物业管理费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另外,缴多少钱,享受什么样的服务,并不是业主自己的选择,有时,人们对于这种“硬派”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拒绝。一时对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不能理解,同物业公司矛盾较多,形成对立。还有单位原住宅区或新住宅小区开发时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中遗留下诸多问题,都将矛盾转嫁到了物业公司,加深了业主对物业公司的误解,使拖欠或拒交物业管理费较为普遍。

四、解决物业收费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1、根据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内容,确定社区物业管理按面积收费核定的基准价,最终由各住宅小区业主同物业公司在确定的基准价上下浮动10%的范围内,签订综合服务费收费合同,体现收费公平、按质论价的原则,使业主享受到的服务与所付费用成正比,尽快使社区物业收费走上正轨。促使各物业公司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相互竞争发展壮大。

2、加强立法,深入贯彻《物业管理条例》。建议县上制定物业管量规范性文件,对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和相关职能服务部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依靠。

3、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是直接关系到业主和物业公司利益的敏感问题。物业管理企业要强化管理,建立规范自身行为的约束机制,使收费与提供的服务相符合。要加强收费的内外监督,加强财务审计和成本核算,规范收费行为。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收费标准,定期公布收支情况,接受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质询和监督。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社区居委会要转变观念,要配合物业开展服务,减少纠纷,为企业排忧解难。

4、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的协调和引导,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改变广大业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将物业管理作为福利的陈旧观念。物业管理不是为一家服务的,“众口难调”,表面上看似容易的事,在实施中却不那么容易。因此很需要公众,舆论对物业管理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并积极宣传业主委员会的群体自治作用,协助物业公司搞好管理。

5、xx社区还有很大部分小区还不具备成立物管公司的条件,如小区围墙、小区绿化、小区内的市政设施,小区内路灯等,还需要相关部门大量投入资金解决后,方可实行物业管理。

调查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业务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使用;调查

为了解市直机关各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电子文件形成、备份、归档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收回问卷48份。

1 基本情况

1.1 业务信息系统已在大多数单位普遍使用。在问及您所在的单位是否配备使用有业务信息系统时, 回答“有”42人,占 87.5%; 回答“没有”2人,占 4.17%; 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2 半数单位使用业务信息系统数量不超过6种。在问及所在单位配备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量时,回答“1种~3种”11人,占 22.92%;回答“4种~6种”14人,占 29.17%;回答“7种~9种”8人,占 16.67%;回答“10种~12种”7人,占 14.58%;回答“13种~15种”4人,占 8.33%;回答“16种~18种”3人,占 6.25%;回答“>19种”1人,占 2.08%。

1.3 不同层级统一使用的系统中,市级占比最高。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中各层级所占数量时,回答“全国统一使用”29人,占 60.42%;回答“全省统一使用”33人,占 68.75%;回答“全市统一使用”40人,占 83.33%;回答“单位统一使用”35人,占 72.92%;回答“部门单独使用”27人,占 56.25%;回答“其他”8人,占 16.67%。

1.4 公文管理系统占比最高,账务管理次之,人事管理第三。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涉及的具体业务类型时,回答“公文管理”46人,占 95.83%;回答“档案管理”26人,占 54.17%;回答“账务管理”40人,占 83.33%;回答“人事管理”36人,占 75%;回答“资产管理”31人,占 64.58%;回答“车辆管理”18人,占 37.5%;回答“招投标管理”22人,占 45.83%;回答“其他一” 9人,占 18.75%;回答“其他二”8人,占 16.67%;回答“其他三” 7人,占 14.58%。

1.5 多数单位设有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全部业务信息系统的部门。在问及所在单位是否有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全部业务信息系统的部门(如信息中心)时,回答“有”34人,占 70.83%;回答“没有”10人,占 20.83%;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6 数据库文件和电子表格文件已超过文本文件,成为电子文件的主要类型。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格式时,回答“文本文件”39人,占 81.25%;回答“电子表格”45人,占 93.75%;回答“电子邮件”11人,占 22.92%;回答“数据库文件”48人,占 100%;回答“视频文件”10人,占 20.83%;回答“音频文件”12人,占 25%;回答“图像文件”18人,占 37.5%;回答“图形文件”19人,占 39.58%;回答“网页文件”5人,占 10.42%;回答“其他”32人,占 66.67%。

1.7 对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已经成为共识。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是否进行了备份时,回答“是”44人,占 91.67%;回答“否”0人,占 0%;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8 电子文件多头管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由哪个部门管理时,回答“产生部门自行管理”44人,占 91.67%;回答“系统专门管理机构(如信息中心)”30人,占 62.5%;回答“档案室”12人,占 25%;回答“办公室”22人,占 45.83%;回答“其他”3人,占 6.25%。

1.9 只有半数人会使用本单位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在问及对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否了解或会使用时,回答“会使用”25人,占 52.08%;回答“了解但不会使用”16人,占 33.33%;回答“不了解也不会使用”7人,占 14.58%。

2 反映出的问题

综上,反映出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子文件的形成、产生,涉及不同层次的多个系统已是普遍情况,统一管理难度大增。二是业务信息系统的多样化与使用人员熟悉系统数量有限形成反差,将影响到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保管。三是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业务信息系统部门的设立,有助于从源头上对电子文件实施管理。但非文本电子文件种类与数量的激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虽然电子文件备份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电子文件多头管理的情况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变。

3 对策与措施

3.1 开展调查或建立年报制度,掌握辖区内业务信息系统的变化情况。增量电子文件多数来自各种业务信息系统,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各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量、层级、类别了解较少。心中无数,家底不清,监管自然费劲。因此,应当通过定期调查,或者建立业务信息系统作用情况年报,来掌握行政辖区内各单位,特别是行政及公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使用业务信息系统的情况。

3.2 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必要的通用业务信息系统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业务信息系统种类繁多,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全部熟悉是不现实的。通过调查和年报,我们可以梳理出某一区域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若干种通用或公共业务信息系统,请相关机构与部门的专业人士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有所了解、掌握和熟悉。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3 推行形成部门保存电子文件,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档案化管理,并使之制度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文件形成后及时保存是电子文件管理最有效、最便捷、最安全的方法。但各业务信息系统对电子文件,或者称之为数据的保管有自己的一套程序与方法,与档案管理部门所要求的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方法不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数据)档案化管理,是较为可靠的解决方案。要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与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密切配合,一个业务信息系统、一个业务信息系统地摸清该系统的特点,重点是信息数据的格式、结构、类型,再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原则,制定出较为科学,重点是方便有效的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数据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3.4 尝试在信息中心等业务信息系统集中管理与维护机构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使之成为与档案室并列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保管地。从理论上和习惯上,档案室都应当是集中管理档案的地方。电子文件归档后成为电子档案,也应当由档案室集中管理。现实是档案室基本上不接触单位的业务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者对业务信息系统知之不多,有些甚至根本不了解。部分单位设立的专门集中管理与维护本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集中管理电子文件的思路。这就是在这种专门集中管理与维护本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机构建立单位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这种思路如果能够得以实施,档案室工作人员就可以从与多个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打交道,变为只与这专门机构打交道;从多点控制,变为一点控制。沟通的成本将明显下降,管理的难度将明显降低。

泾县森林资源管理调查 篇7

1 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泾县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泾县林业工作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依法治林、限额采伐、林地管理、流通运输、野生植物保护及林业站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森林保护有所加强, 森林资源面积与质量都出现上升态势。据2013年二类调查统计,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已达149 988 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73%, 有林地面积128 223 hm2, 林木蓄积量597.2万m3, 其中竹林面积24 603.8 hm2, 数量6 080.87万株, 森林覆盖率64.41%, 林木绿化率69.05%。

林业产业发展方面, 在第一产业中, 泾县已初步建成以杉、松、阔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4.33万hm2, 国家生公益林3万hm2, 经济林基地1万hm2, 以毛竹为主的竹林基地1.53万hm2。社会办林业蓬勃发展, 全县买断、租赁、承包林地经营权面积逾9 333.33 hm2。在第二产业中, 木竹加工产业群已初具雏形。全县木竹加工个私企业350余户, 从业人员8 000余人, 年加工木材5万m3, 毛竹400万根, 木竹加工产值2.5亿元。已形成以油画笔、木珠门帘、木梳、竹地板、竹拉丝及木 (竹) 胶合板为主的主导产业, 并成为泾县农村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森林旅游业, 截至“十五”末, 全县已有森林生态旅游企业5家, 森林生态旅游收入1 000余万元。

2 森林类型认定与管理情况

泾县国家公益林2001年界定面积2.67万hm2, 2006年界定3 333.33 hm2, 合计3万hm2。省级公益林2006年界定面积2 613.33 hm2, 界定书及管护协议全部签订完毕。省厅下达省财政补助的国家公益林指标5 366.67 hm2, 省级公益林指标3 660 hm2, 合计9 026.67 hm2。生态公益林的采伐, 泾县严格执行省厅《重点公益林采伐管理办法》, 按照批准程序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毛竹采伐由县局批准, 抚育间伐报市局批准, 低效林改造及其他采伐报省厅批准。公益林的采伐限额由县局统一掌握, 不下达到乡镇。泾县“十一五”期间, 公益林采伐限额33 840 m3, 2013年实际批准采伐林木蓄积量939 m3。查处乱砍滥伐案件9起, 滥伐林木采伐蓄积量46 m3, 处罚11人次 (主要是林农自行无证采伐林木) , 有效地保护了重点公益林。

工业原料林面积1.13万hm2, 蓄积量1 129 455 m3, 树种为外松, 主要依据“十一五”采伐限额编制方案, 工业原料林认定面积1.13万hm2, 但未完善相关工作手续, 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原料林认定无标准, 因为其作为商品林中的一部分, 尚不明确可否将全县商品林纳入工业原料林。二是制定了林木采伐、运输、经营加工管理规定, 对各树种的采伐年龄作了规定, 如杉木20年、外松20年。单纯地实施工业原料林采伐政策容易引起混乱。三是“十一五”采伐限额分配使用不易操作, 既要按森林类别消耗结构、采伐类型进行分配, 又包含有世行、工业原料林等采伐限额, 且每年又下达木材生产计划, 非常复杂, 计划分配到村组难以落实。

国有林场商品林采伐执行省厅下达采伐限额, 国有林场是编限单位, 采伐限额单列, 林木采伐由县局核发采伐证。泾县马头林场已经进行林场改制, 职工完成了身份置换。小溪、白华、景星3个林场还未进行改制, 景星林场林木采伐限额每年结余1 000 m3以上。森林经营方案泾县林场近年来未进行编制, 笔者认为应在林场改制结束后才能进行, 因为林场改制经费主要是通过林权流转取得, 林权流转后林权权利人发生了变化, 林场经营范围缩小。

3 木材检查站管理情况

泾县木材检查站省批新桥、古楼、云岭3个, 现有人员47人, 全部为自收自支单位, 人员工资来源于行政处罚没收变价部分, 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员工资经费日渐紧张, 难以维继。泾县3个木材检查站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力地打击了非法运输木材的违法行为, 仅2013年泾县木材检查站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案件3 000余起, 处罚3 100人次, 罚没收入逾90万元。

4 林改及物权法实施对商品林采伐管理的影响

泾县林改工作已全面结束, 林改工作及物权法的实施对商品林采伐管理存在一定的影响。林权是物权, 受物权法保护, 林权权利人享有处置权、受益权等权利。商品林采伐政策应作调整, 与市场经济相衔接, 放开商品林的采伐, 要尊重林权权利人意愿, 充分提高林地生产率, 以工艺成熟为主要依据[1,2]。放开商品林的采伐,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 1982年泾县分山到户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就有人担心群众把树砍完, 但经过逾20年, 分山到户的山场林木仍保持郁郁葱葱。二是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 过去认为荒山造林是政府及林业部门的责任, 之后政府实施了“五八”绿化规划及二次创业, 林业部门上门做工作动员造林, 目前人们争先恐后荒山承包,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抢荒山造林的现象。三是有利于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受采伐限额影响, 同一个小班林木采伐不能同时作业, 影响了林业的规模经营, 另外木材价格受市场、下达木材生产计划等制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3,4]。

参考文献

[1]陈翠云.河南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J].河南农业科学, 1987 (11) :23-24.

[2]黄水生, 姜爱萍, 李志萌, 等.东江源区森林水源涵养、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价值核算[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12) :176-177.

[3]徐有琪, 潘正良, 陈德传, 等.浅述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3) :17-37.

调查管理系统 篇8

一、基本情况

玉溪中支重视风险监督管理系统的推广运行管理工作, 积极采取措施, 发挥系统作用加强岗位 (廉政) 风险的防控。

(一) 加强责任落实, 为系统运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党委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表》、《2014年辖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表》中明确党委、纪委加强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中明确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工作要求, 增强领导班子及科室负责人风险管理工作的约束;把风险防控和系统运行的内容纳入对县支行、机关科室《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标准》中, 明确风险防控工作目标任务;专门成立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系统运行的领导、组织实施、业务操作、运行维护等工作。

(二) 做好统筹协调, 维护系统高效稳健运行

制定《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实施方案》, 统筹安排辖区工作准备、学习培训、基础数据资料录入、监督检查情况反馈、系统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和阶段的工作。纪委对系统管理进行严格把关, 督促县支行及机关科室把熟悉业务、责任感强及计算机操作的人员确定为系统管理员。同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单位系统管理员、部门系统管理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纪委指定的专人反馈, 纪委统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系统有序、正常运行。

(三) 实行动态管理, 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按照“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全风险管理原则, 借助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推广运行, 重新组织对各岗位的职权职责、风险点及风险等级、潜在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排查和修改, 完善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 全辖共梳理编制了职权职责891项、风险点1875个、潜在风险668个、防控措施1132条、工作流程图146个。

(四) 加强风险评估,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纪检监察部门发挥好再监督职责, 对业务部门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对县支行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书, 进行风险提示, 督促其整改落实。党委 (党组)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上定期组织对风险状况的分析、研判和评估。业务部门认真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职责, 对各类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风险苗头或倾向, 依据本单位《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 确定风险事项、预警等级, 督促责任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考核管理体系不明确

一是缺乏明确考核要求。系统考核重点是监督计划的实施, 但对监督计划涉及的“监督检查”、“风险点内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项目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导致单位部门负责人、部门系统管理员以及干部职工只注重录入监督计划, 而对监督计划的具体项目随意处理。二是考核成果运用方式和方向不清晰, 纪检监察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监督标准, 难以运用考核成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系统风险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 信息录入随意性明显

系统的监督信息由被监督对象录入, 被监督对象在录入监督信息时存在利己信息选择的偏好, 导致信息录入随意性、不完整性情况突出。调查显示, 有的部门对检查发现的6个问题, 只选择了台账要素不全、学习记录过于简单等3个问题录入, 而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分管领导检查次数不够等相对突出的问题则未录入。

(三) 风险动态管理实施难

2014年5月26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 (A C S) 正式上线运行, 县支行在整个业务处理流程、核算业务内容、岗位设置、风险防控上都发生显著变化, 纪检监察部门本应按照《岗位 (廉政) 风险防控手册》中有关内容对县支行风险管理实施动态调整。但目前基层会计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国库部门都在等待上级行的统一安排, 尚未进行动态调整, 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滞后于业务改革调整。

(四) 系统操作逻辑严谨性不强

系统中没有设置必要的控制选项来确保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和约束系统管理相关关系人责任的落实, 逻辑严谨性不强。录入信息时, 即使没有按照《风险监督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把“检查方案”上传到系统, 没有按照系统设置的栏目录入“监督检查”、“风险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内容, 也能完成任务提交, 部门负责人也能通过审核。玉溪中支部分县支行在系统中显示已经完成监督信息录入工作, 实际上风险点选择、整改措施、责任追究等项目仍然是空白。

(五) 监督信息管理岗位协调难

不同部门以及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风险点分布不均衡, 导致风险点多的部门被监督考核频率高, 风险点少的部门被监督考核频率低。如果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 严格把风险监督管理成果与干部管理挂钩, 会导致职工对业务岗位选择提出要求, 回避风险点多的业务岗位。玉溪辖区有发行库的县支行基础业务部门平均每月要接受部门负责人、库主任以及上级行业务部门、行领导发行库检查5次, 而办公室、综合业务部门则只接受分管行领导、监督部门的季度检查;事后监督岗位涉及风险点27个, 而党支部管理岗位涉及的风险点只有3项。

三、工作建议

(一) 建立考核指标, 对系统实施科学的管理

建议采取非现场考核和现场考核、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 设定监督计划实施、监督信息录入、制度建设、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系统管理人员的责任、督促整改、责任追究等考核指标, 对不同的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 便于监督部门实施考核管理, 确保计划得到执行、各层级责任得到落实、监督信息录入及时真实全面准确规范、整改彻底和责任追究到位, 促进系统运行有效。

(二)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完善ACS上线后的管理工作

针对A C S系统上线, 上级部门应及时调整下发新的风险岗位、业务流程、风险点内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便于自上而下地统一操作和规范管理, 使风险监督管理与业务发展同步, 避免出现岗位 (廉政) 风险监督管理的真空。同时, 及时修改完善《A C S系统处置应急预案》, 并通过组织开展预案演练, 使所有系统涉及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 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 及时控制风险和隐患。

(三) 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 确保监督信息的完整

把“检查方案”、“风险点风险表现形式”、“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等重点项目设置为必选项, 不录入前一项信息或前一项信息录入不完整的情况下就进入不了下一项, 对监督信息录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且在整改情况及责任追究类型中增设一项“现场整改”, 以便较真实、客观地反映整改的情况。避免系统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发生应付交差的行为, 避免部门负责人的审核管理职责为认真履行的情况下就可结束监督信息录入反馈工作, 确保各层级责任的有效落实。

(四) 改进信息录入方式, 进一步落实相关关系人的责任

监督工作实施以后, 监督信息的录入应划分内容、划分层次, 以便明确系统管理者、参与者等关系人的责任。监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当由监督主体录入, 风险点的对照、整改情况应该由被监督对象录入, 落实责任人、开展责任追究应该由被监督对象的部门负责人录入, 这样工作责任对应工作任务内容, 便于实施考核管理。

(五) 关注监督成果运用, 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调查管理系统 篇9

交通量是交通三大基本参数之一, 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参数。在交通规划中, 必须获取相应的交通量数据, 才能明确交通量在建立或检验预测模型中的功用[1]。我国的交通调查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早, 但交通调查的组织方法和调查设备落后, 特别是在针对于具体项目的交通调查中, 目前还多采用人工计数或机械计数的落后方式, 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在交通量较大情况下调查的准确度难以保证, 同时, 上述交通调查方式的数据记录后期处理任务繁重, 严重影响了交通调查数据的有效、充分利用[2]。因此, 在当前计算机应用以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研发新一代的交通调查设备对于促进交通调查技术发展和提高交通调查效率有着重要意义[3,4,5,6,7]。

1 设计原理

1.1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手机端的交通调查及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分为两大模块:手机端数据采集模块和电脑端数据分析模块。手机端数据采集模块具有交通数据调查功能, 并且可以将手机端采集的数据上传至电脑端, 在电脑端完成交通数据的处理分析系统, 进一步得到交通分析图表。项目流程图如图1所示。

1.2 手机端数据采集系统原理

手机端的设计是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 主要包括4个子模块:调查资料填写模块;调查内容选择模块;交通量计数模块;Android调查数据上传模块。手机端软件设计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1.3 电脑端数据分析系统原理

电脑端的开发是基于VB.NET语言和My SQL数据库进行软件开发的, 主要功能包括:接收手机端发送过来的交通调查数据, 利用My SQL数据库语言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采用VB.NET中Chart插件完成对数据图表化的直观显示。

2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2.1 手机端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的4个子模块中, 调查资料填写模块是此次调查的重要信息模块, 包含调查基本资料, 如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类型选择、服务器的IP地址等;交通量计数模块是交通调查仪的核心模块, 通过为不同车型的Button按钮添加事件监听器, 调用方法实现点击计数功能;发送数据模块是调用多线程结构实现数据的传输, 采用Socket通信机制, 将交通量调查数据以特定的格式发送至服务器, 等待后续数据处理工作。

2.1.1 主要关键技术

(1) XML布局

该应用使用XML布局文件来控制视图, 这样不仅实现简单, 而且可以将应用的视图控制逻辑从Java代码中分离出来, 放入XML文件中, 对组件的控制更加简单, 使用如下Java代码即可在Activity中显示对应的视图文件:

set Content View (R.layout.<资源文件名>) ;

通过如下代码即可在Java代码中访问指定UI组件, 通过事件监听器以及创建方法实现对不同组件的控制。

find View By Id (R.id.<android.id.属性值>) ;

(2)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

TCP/IP是一种可靠的网络协议, 它在通信的两端各建立一个Socket, 从而在通信的两端建立虚拟链路, 然后服务器和客户端即可相互通信, TCP协议使用重发机制, 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无误的在端对端之间传输。本设计使用TC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不仅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而且也便于后续的功能扩展。如图3所示。

2.2 电脑端数据管理分析系统设计

2.2.1 界面组成

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用户登录界面和用户操作主界面。

登录界面工作流程为:用户名→密码→系统验证 (出错提醒机制) →登录操作主界面。如图4所示。

2.2.2 数据读取并存储模块

用户通过此模块来管理手机端传送至电脑端的交通调查数据, 包括数据接收、数据读取、数据存储:

(1) 将手机端发送过来的数据以文本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端, 采用TCP/IP网络传输协议。

(2) 数据的读取采用VB.NET中对于文本文件的读取, 用到的关键技术是READALLTEXT (文本文件) 和Split函数 (文件数据的分割)

(3) 数据的存储主要采用将读取的数据存储入MYSQL数据库中, 主要采用ADO.NET建立数据库连接, 并将读取到数据存入My SQL数据库中对应的表格中。

2.2.3 数据分析模块

本模块能够将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读取出来并分析为相对应的柱状图。其中采用Data Grid View插件来读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并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分析出来。本文采用Chart插件将读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表示出来。

3 功能实现

在上述的环境、设计和开发规程步骤情况下实现了基于手机端的交通数据分析统计系统, 以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口为例, 对软件功能进行调试。

3.1 手机端调查软件的功能

(1) 具有断面流量调查和交叉口流量调查功能, 实现对各种路口的流量统计功能。

(2) 具有调用系统实时时间记录调查时间的功能, 可以准确记录调查时间, 保证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3) 软件通过计时器设置每次采集流量的短周期T, 并在短周期时间范围内发送数据, 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4) 软件能够在Wi Fi热点创建的局域网中, 将调查数据通过可靠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 按设定周期T上传至服务器, 在电脑上进行数据分析、整理。

实际应用效果图如图5所示: (a) 为登陆界面, 验证调查员的验证信息; (b) 是调查前的调查资料填写界面, 完成资料填写后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 (c) 为调查计数界面, 通过点击按钮实现计数功能, 并且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将数据实时上传。

3.2 电脑端的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系统集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功能于一体, 实现了数据的前台可视化界面和调查信息存储的后台数据库的结合, 并且完成对交通状况趋势的分析。通过对大客车和小汽车数量的统计分析, 最终的数据结果如图6所示, 证明了软件的有效性。

4 结语

盈余管理的犯罪调查视角分析 篇10

一、盈余管理存在分析

犯罪调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或者反过来说, 调查一下这些结果是不是因为某些自然原因而产生的, 比如, 人员的死亡是由于自杀、意外, 还是他杀?一般而言, 需要搜寻大量的证据才能做出判断, 因此判定过程往往很难。盈余管理的判断也是如此, 这正如Healy和Wahlen (1999) 所言, 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 但是研究者要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却非常困难, 发现盈余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要想确定盈余是否被管理, 首先要估计出盈余管理影响之前的盈余或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的盈余。换言之, 研究者必须区分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盈余和盈余管理活动所带来的盈余。从研究内容上看, 盈余管理大致可归纳为时间序列分析、横截面分析和跨国分析三类。其中, 最著名的时间序列分析是Teoh, Welch和Wong (1998) , 他们将IPO前募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报表作为基准, 与IPO年度的会计数字进行比较;在横截面分析的研究中, Bal和Shivakumar (2005) 比较了英国私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跨国分析主要是利用国际制度差异进行的分析, 其实是横截面分析的一种变形, 比如Ball和Shivakumar (2007) 。从使用的研究方法上看, 研究者一般借助应计额估计模型和盈余分布法设定研究基准, 前者使用模型估计, 首先估计出正常应计额, 而后从总应计额中扣除正常应计额即可分离出异常应计额;而后者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 盈余分布函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光滑的, 而当在某点存在盈余管理时, 在盈余分布函数的直方图中, 该点左边相邻区间内的公司就会不寻常地少, 右边相邻间隔内的公司却会不寻常地多, 从而造成该点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 比如著名的点就是零利润, 即公司有避免亏损的趋势 (Burgstahler和Dichev, 1997) 。在这些研究中, 分析的基准不同, 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基准越不完美, 噪音也就越大, 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基准非常重要。

是否存在造成该事件发生的其它解释?异常应计额模型存在重大测度误差是公认的 (Dechow、Sloan和Sweeney, 1995) , 模型估计出的异常应计额可能太大。而且, 盈余管理的手段有操纵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和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借助应计额模型的估计只能发现后者, 不能发现企业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也不断怀疑盈余分布法, 因为比如规模、特殊项目实体和税收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

二、从盈余管理的主体看, 谁应该负责

犯罪谜团的揭晓, 对应负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是谁的考问是调查事件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盈余管理研究中竟然很少探讨。虽然犯罪调查一定会竭尽全力查明罪魁祸首, 但是学术研究是较少有兴趣设想和识别是否某类公司和某些人进行了盈余管理, 却将更多兴趣放在理解盈余管理的动机上了。盈余管理的责任主要应该由内部人 (包括经理和控股股东) 来承担, 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我国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内部人控制;第二, 与会计人员相比, 内部人不仅拥有公司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他们往往在公司还拥有其它很大的利益, 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普通员工, 他们会受到企业经理的监督, 却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监督经理, 因此他们为影响财务呈报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力不大。但是, 当会计人员也有剩余索取权时, 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责任是财务呈报, 因而此时会计人员的剩余索取权激励会比经理的可能会更大, 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也应该会有所不同。最近, Jiang, Petroni和Wang (2010) 利用1993年至200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确实发现盈余管理对CFO的股权激励比对CEO的更敏感。这为证券监管机构要求披露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报酬, 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证据, 也为我国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三、从盈余管理的客体分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受害人

查明凶杀案的受害人显然并不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费心, 但是对于盈余管理而言, 这个受害人问题却是模糊不清的。潜在的盈余管理受害者当然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和客户等。然而, 使用者是否都是盈余管理的受害者却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比如, IPO公司中的盈余管理, 潜在的受害者显然是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人, 但带来的后续问题是, 投资者为这些股票支付过多是盈余管理所造成的吗?Teoh, Welch和Wong (1998) 研究了这个问题, 发现存在高盈余管理的公司确实是在未来期间往往表现不佳。这一结果对有效资本市场的信仰者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为什么投资者没有预料到盈余管理, 并根据这些信息给IPO的股价打个折?一种可能性是, 效率需要买方和卖方之间力量的均衡, 价格是均衡调整的结果, IPO市场并不像二级市场那样运转, 因此有不同程度的效率。在二级市场中, 现有股东、短期交易者和潜在无数的买家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力量, 而在IPO的初级市场, 卖方完全由公司内部人所构成, IPO价格是由包销的投资银行所决定, 这种平衡力量并不存在。另一可能的解释是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并不重视IPO公司业绩, 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 这在目前中国投机浓厚的股市上表现非常明显, 只可惜缺少这方面研究的经验证据。

盈余管理的手段通常分有两大类, 影响了现金流量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通过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动等而影响应计项目的应计额盈余管理。目前, 一般认为, 不同方法的盈余管理成本是不一样的,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一般被认为对企业更昂贵 (Roychowdhury, 2006) 。但是, Graham, Harvey和Rajgopa (2005) 的调查证据却表明, 与应计额盈余管理相比, 经理更愿意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只有28%的人会动用准备类项目和8%的人会改变会计假设相比, 80%会减少异常性开支, 55%会推迟新投资项目。因此, 该调查证据看起来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的观点并不一致。换个不同的角度, 从犯罪调查来看可能更有助于解释该调查结果。由于企业环境中固有的不确定性, 没有任何基准来据以确定在任何特定情况应如何处理事情, 而且在法律上, 管理当局会受到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 这使得很难找到他们应为不良企业决策负责的证据, 因此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更难发现, 从而使得经理更愿意从事成本高昂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此相对照, 应计项目和其他应计额盈余管理会经受审计人员、甚至政府管制部门、税务机关和法院等的检查, 并有会计准则为依据, 所以应计额盈余管理会更容易被发现, 因此这类盈余管理行为也更少。从目前为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更容易反映这一现象, 由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很难找到相关证据, 所以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盈余管理论文都是有关应计额盈余管理和总体盈余管理的, 只有Roychowdhury (2006) 发现了企业从事销售额操纵、异常性支出缩减和过度生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系统证据, 而我国的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 (2007) 也只是从现金流量总体上发现了相关证据, 尚没有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从主观方面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

人们如果没有任何具体的理由, 通常是不会犯罪的, 因此犯罪调查常常试图推断涉嫌犯罪的动机。无论是经济上的收益、报复、自卫, 还是其它一些原因, 通常都会涉及到一些个人收益的攫取或损失的避免。根据Watts和Zimmerman (1986) 及Fields, Lys和Vincent (2001) 的分类, 主要存在三类盈余管理的目标或动机:薪酬契约假设或债务契约假设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避税及避免管制动机。目前为止, 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此, 比如Teoh, Welch和Wong (1998) 、Ball和Shivakumar (2005, 2007) 等等, 这里不再详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动机在盈余管理定义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误导使用者或者为了影响契约结果 (Healy和Wahlen, 1999) , 鉴于会计自身所固有的主观性, 以无个人私利的善意方式进行判断是不应被视为盈余管理的。然而, 与日常犯罪相比, 盈余管理动机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深奥, 因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预期到潜在的盈余管理, 因此盈余管理是一个均衡结果。比如, 管理当局呈报夸大的盈余, 可能是因为夸大的盈余已经被使用者和资本市场所预期并据以调整他们的行为了, 否则他们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 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于它满足人们的预期。一般而言, 预期的行为是会被认为合理的, 因此会计环境上的差异在确定可接受的盈余管理大小及种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和美国会计环境的差异较小, 所以使用英国的会计环境来推断美国的风险不大, 如Ball和Shivakumar (2007) 那样, 但如果用美国的会计环境来推断中国就很不合适了。因此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 不存在唯一的盈余管理均衡, 盈余管理的程度和动机取决于每个环境下对该行为的预期。

五、从客观方面分析盈余管理的机会

是否犯罪当然取决于是否有这样一个犯罪的机会。假设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你对这个地方也一无所知。你观察到的第一个场景是警察的无处不在。你的结论是你已经来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还是你已经到了一个高犯罪率地区?你可能赞同前者, 因为大量的警察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 这使得几乎没有犯罪发生的机会。但在另一方面, 后者似乎也是成立的, 大量警察的存在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着高犯罪机会的地方。如果没有更多的资料, 我们不能说哪一个结论是更合乎情理的。目前的研究, 大多是从政府管制和公司治理特征进行研究, 忽略了财务分析师和法律外制度等方面的新成果, 在一些情况下, 尽管存在外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董事会、审计人员和分析师的正式监督, 但是产品市场竞争、新闻媒体和税收等法律外制度对会计选择的监督作用也不可忽视。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在内的外部投资者的权利, 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法律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问题。Allen和Qian (2005) 就认为, 中国无论法律还是金融制度都十分落后, 但却是世界上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很明显是法律、金融和增长文献研究中的一个著名反例, 这也说明非标准的融资途径和声誉替代了正式机制, 并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结论

盈余管理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人们已经对它有了很多的了解, 但是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 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的发展。本文从犯罪调查视角的五个方面出发, 通过构建一个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 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有趣而深入的探讨, 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 盈余管理的受害人是谁、哪类公司和哪些人更易进行盈余管理、如何发现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等等, 都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并且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但人们对它的理解仍旧有限, 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的发展。正是基于此, 从犯罪调查视角的五个方面出发, 即盈余管理是否存在、责任人主体、手段及受害人客体、主观方面的动机和客观方面的机会, 构建一个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 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犯罪调查视角,应计额,真实活动,盈余分布法

参考文献

〔1〕Ball Ray, Shivakumar Lakshmanan.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Vol.39:83-128.

〔2〕Burgstahler D., Dichev I.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Vol.24:99-126.

〔3〕Graham John R, Harvey Campbell R.and Rajgopa Shiva.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40:3-73.

〔4〕Healy Paul M.Wahlen James A.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Vol.13:365-384.

〔5〕Jiang John (Xuefeng) ;Petroni Kathy R.Wang, Isabel Yanyan:CFOs and CEOs:Who has the most influence on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Forthcoming

国内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现状调查 篇11

摘 要:根据项目需要,对北京、广州、大连等很多国内城市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目前国内投注使用的地铁标识系统设计,呈现出共性化的设计风格。但是,在共性化的设计趋势下,设计理念和细节处理上却明显出现定位不准或不足等缺点。

关键词:地铁;标识;城市;品牌

(2014年大创国家级项目 项目编号201410841000002 项目名称“大连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研究”)

一、国内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现状调查

(一)北京城市地铁站标识系统设计现状

从北京地铁站分布图和线路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以各种色彩作为区分的各条线路盘踞在北京的各个区域:1号线为红、2号线为蓝、3号线为黄等。标识

色彩和图形的设计非常醒目,特别是北京奥运支线四个车站以“四季”为主色调,进行合理的色彩处理和图形搭配。

在北京地铁车上都设有此车行程路线图,每一个站都设有指示灯。交通图运用垂直线条、水平线以及45度线条进行高度概括,视觉效果清晰,设计元素统一,画面简练,易辨别,增强了旅客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现在的北京地铁站方位指示图已经由平面向立体转换,立体导示图真实模拟街面和地下交通路线,每一站,每一条街道都有具体标注,其真实性和具体化,让旅客更清楚、更直接、更容易地确定自己的方位和向目的地行进的方向。

北京地铁站出入口标识牌最具特色的为北土城地铁站出入口标识,标识载体建筑采用柱式造型,有顶天立地之气势。其他地铁站出入口的标识都非常醒目。

北京地铁站在标识设计上越来越人性化,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标识存放的地点没有充分考虑到人行的规律,即标识设置位置存在盲点。

近几年来,特别是从开始筹备奥运会以来,北京地铁在规划、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改善了以往的缺陷和不足(标识不统一、各条线路识别性差等),使得北京地铁内的视觉设计与日中天。北京地铁站通过色彩将各条线路作以区分:1号线为红、2号线为蓝等,特别是北京奥运支线四个车站以“四季”为主色调,进行合理的色彩处理。

(二)广州城市地铁站标识系统设计现状

(图片来自百度)

广州地铁站地上标识物设计在阈限问题上非常理性和严谨,采用红色和黄色这对非常醒目,与周边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地上行人能够非常快速的找到地铁入口。

广州地铁标识系统设计利用一站一色的形式用于区分和营造不同的地铁空间气氛,比如汉溪长隆站是蓝色、潭村就用红色,站内站外全部采用统一的色彩,给行人以清新时尚的感觉。

线路图与其他城市相同,不同线路不同色彩,例如1号线选用黄色,在整个1号线地铁上的公共标识都采用黄色,使得色彩上达到了高度协调统一。

除色彩之外,广州地铁在图形和文字上也达到了整体化的设计效果。

报站标识设计采用了线路图报站、电子屏幕报站和语音报站几种形式。这样会使得在车上的旅客不至于误站。

但是,据调查,广州地铁导向标识设计存在标识系统不够统一、指引性不够连续、引导标志与国际规范不相连、缺乏人性化设计、设置的量不够等缺陷。在广州地铁站内外,经常能看到左右张望寻找地铁标识的人们。

(三)大连城市地铁站标识系统设计现状

大连地铁站目前已经投注使用,项目组针对大连地铁标识系统设计做了调查。调查发现,从入口标志物到地铁站内标识系统设计缺乏新意,并且在阈限设置方面没有研究和关注,导致,标志物识别性能差,整个标识系统设计从色彩、图形到版式、设置都存在不合理性,例如,入口地上标志物高度在3.5米左右,色彩采用灰色,横截面0.5平米左右,整体设计与周边环境混杂在一起,识别性、个性都无从谈起;地铁标识牌上的图形和版式设计都失了美感。

二、国内城市地铁站标识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除了北京、广州、大连,项目组还对深圳、上海、沈阳等城市地铁标识系统设计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

(一)依据地铁站标识的使用心理和设计原则,国内以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地铁标识设计上有共性化的优点:

1.利用不同色彩区别不同线路

2.整个地铁站内部视觉设计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色彩

3.设计中充分运用图形、色彩和空间关系以及美学原理,体现较强的艺术性。

4.根据城市地域文化特点、人口密度等的不同,设计风格各具特色。

(二)国内地铁标识系统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标识设计并不只是一个“指示符号”。在对标识设计项目进行管理、维护和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将之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交通行为学、美学等理论基础密切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品牌建设长远发展,亲身参与到地铁标识设计项目中来,改变角色,,充分调动专业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扩到设计公司或设计个人的参与范围,发挥设计人员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尊重其设计成果。

(三)缺乏标准化的地铁标识设计规范系统

目前中国地铁特别是新建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整体统筹,既违背了自己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形象了。在对地铁标识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国家、城市管理部门和专业设计部门完善地铁标识系统,严格履行标识设计的统一设计标准和原则,从标志、色彩、文字、材料、制作工艺、安装方式、数量设定、摆放位置、悬挂距离等。地铁属于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在标识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全民化设计理念,打破民族、地域、年龄层次的限制,发挥其视觉传播使用功能的最大化。

(四)城市文化展示的不够

地铁标识设计理念要服从于所处城市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底蕴。地铁是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的见证,地铁标识设计要服从于该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在对地铁标识系统进行设计时,要通过整体性、连贯性、服务性的设计理念,以图形、色彩、文字、造型等设计语言,展示城市魅力。

(五) “标识”细节不够重视,设计缺乏严谨性

地铁标识系统在设计和使用上不严谨。例如:色彩的使用模式、图形的按比例缩放、线条的斜率等;标识缩放范围、标识设置的地点和数量、标识牌设置位置与距离是否人机工程原理等。

(六)“人性化”体现不足

国内地铁标识设计,总会发现“人性化”体现不足的现象。例如:指示标识信息传达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使用,标识与标识间连贯性差,存在断片现象等。在对地铁标识设计人性化服务时,要对“人”进行充分调研,将人的标准身高、坐高、有效视距等数据作以总结,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将“人性化”设计体现到极致。

随着城市品牌化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地铁交通的延伸,地铁标识系统设计已经成为人们顺利出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铁标识系统的品牌化设计将成为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景象。但愿我们的地铁标识设计越来越好,预祝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国家品牌形象更佳。

参考文献:

[1]鲍诗度.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海林.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敏.公共空间艺术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5]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谢欣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

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调查报告 篇12

一、调查情况说明

本调查以湖南省作为研究对象, 对湖南省部分县市进行抽样调查, 共抽样调查了25所高职高专院校, 占96.4%。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82份, 回收率96.4%;有效答卷467份, 有效率96.9%。现将调查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二、湖南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现状

1. 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情况

(1) 高职院校教师趋于年轻化。在调查的数据中, 高职院校男女教师比例为6∶7, 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年轻化程度较高, 20~40岁之间的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63.5%, 41~50岁之间的占33.9%, 高职院校的教师年轻化程度逐渐加强, 使高职院校更多地注入新鲜血液, 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程度较高。虽然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有所差距,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较高。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文化程度为本科的占48.1%, 硕士的占46.8%, 博士或以上的占0.6%,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5.5%。

(3) 高职院校教师在固定单位工作时间较长。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在固定单位工作时间较长, 流动性不大, 稳定性强。调查显示, 在固定单位工作3年及以下的占13.5%, 4~6年的占14.7%, 在校7~9年的占12.8%, 10年及以上的占59%。高职院校教师在固定单位时间较长, 相对于企业单位流动性不大, 有经验的教师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应想方设法留住这些教师, 促进学校发展。

(4)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占44.2%的教师认为目前工作负荷重了, 有些难以承受, 只有占50.7%的教师认为工作量适中。

2. 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管理认识不清

(1) 高职院校教师不清楚教师管理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教师有占35.3%的人不太清楚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还有占3.2%的人不清楚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2) 高职院校教师了解教师管理内容途径不正规。近一半的教师了解教师管理内容的途径不正规, 无论是领导口头宣布还是教师私下告知都不是了解教师管理内容的正规途径。这样不利于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 不利于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3. 高职院校教师对目前教师管理评价欠佳

(1) 高职院校教师对管理工作满意程度不高。 (2) 高职院校教师认为管理标准合理程度不够。 (3) 高职院校教师认为管理标准制定透明度不高。 (4) 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不足。

三、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原因分析

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原因有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制度落实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等。

1.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1) 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学校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 往往只强调“管”:行政权利、学校利益、刚性执行等;而忽视“理”:以人为本、教师和学校共赢、弹性执行等。没有真正把教师视为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因素, 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 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

(2) 教师自身认识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管理普遍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只是注意到平时上课教书等方面, 其他管理政策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管理。高职院校女教师占多数, 女教师还要面临多种角色的冲突, 作为女性要充当着母亲、妻子、女儿、家庭主妇等多种角色, 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 作为女性为了顾及好家庭往往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2. 制度落实不到位

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并且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情况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这些法规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实际实施情况却不令人满意。法律法规在实施上不能得到完全的落实, 政策法规在法律效力和适用性上也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功能, 这就给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弊端。并且,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对教师管理的具体评判标准, 这样容易使很多人钻了法律的漏洞。

3. 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首要问题, 没有充足的经费, 管理措施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

(1) 政府的投入难以惠及所有高职院校。政府投资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使更多高职教师受益, 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投资。但是政府的投入却难以普及所有的高职院校。

2004~2007年, 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 重点支持尚未实现“两基”的西部农村地区新建和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2003~2007年, 中央和地方共同安排资金100亿元, 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而在整个“十一五”中央投入100亿元,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虽然国家在职业教育上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 但是整个职业教育所得到的资金只是支持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一半。

(2) 学校自身经济基础薄弱。高职院校不能像企业单位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作后盾, 并且从资金构成比来看, 有些高职院校很少在教师管理方面拨相应的专项资金, 如教师培训、进修等方面, 没有专门资金或资金比例很小, 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自己的积极性。

以上可知,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是动态的、创造性的管理, 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与时俱进, 实施弹性管理, 即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需要,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 依靠教师并为其主体性发挥创造适宜条件, 以实现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 找出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以期对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能有所帮助, 为高职院校教师成长、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促进高职院校长足发展。

上一篇:内涵特质下一篇:把握契机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