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教学策略(共12篇)
语境教学策略 篇1
引言
小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 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研究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创设办法及其意义, 并对教学展开的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打造高效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语境意义
语言实践运用作为特定语境下的作品或结果之一, 直接地描述或传递了语境的内在、外在的各种知识要素与能力要求。
1. 语用启发
对于身心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 加强语言实践运用的学习、体验和总结教学, 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运用习惯。语境作为语用实践的综合性环境, 其启发意义有: (1) 语用延续性启发。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开展延续性或仿写性的语用实践活动, 是把学习与语言运用实践相统一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在学习《画》的语境中, 为了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育技术设施, 为学生展现一些风景名胜的图片甚至动态视频, 使小学生在对“画”产生直观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 运用文中“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等新字词, 在文本内容相似性的启发下, 开展口述或运用拼音等方式, 去体验新字词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 使小学生在不断的成功感悟中树立和提升学习信心。 (2) 语用创作性启发。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写作是必需的学习内容和个人语言能力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语境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词语与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 从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或动作等一个或多个视角, 开展新习作或创作活动。
为了启发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切入, 一方面, 能最大化地调动小学生语言学习和深入语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也通过多样性的素材启发使其思维更加发散和活跃。
2. 学习驱动
无论是小学生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 还是其他各种课外读物, 其文本自身都是出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具有某种中心思想的语境结晶。文本以充满各种想象或美好祈愿的意境, 既激活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更激发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引发其更积极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语用实践的目标和过程表现之一。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紫丁香与文中老师之间的关系时, 会由衷地结合自己和老师的关系, 产生更多的想象甚至反思活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能比喻老师的事物及其相关语句或诗词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老师的工作、老师的辛苦, 以及各种事物特质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这种学习冲动或学习驱动的激发, 能让小学生在各种题材与体裁文本的学习中, 既学习了语言知识, 又学习了体裁知识与各种文学知识。
但学习驱动作为学习主体内在的积极动力, 需要长期地培育与保护, 教师要注意发现其多样性与特殊性, 关注与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 例如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让那些喜欢养花的学生积极地发言, 运用鲜花的美与香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
二、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作为把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教学语境的操作方法和评估标准, 是支持与驱动教学展开的重要计划与教学过程蓝本。
1. 表演性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记叙文是适合学生角色表演的。组织小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 是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小学生加强体验的最佳方式之一。首先, 能让小学生以适当的语气、语调、表情与肢体语言, 创造一个从文学意象到现实的真实语境。尤其表演中的学生加入了个人的特点, 使得文本更加鲜活与多彩。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 就可以直接抽取其中的段落或整合其中的段落, 让学生去扮演小姑娘和水罐, 在焦渴、干涸与干枯的体验中, 引导学生去感悟爱心的力量。其次, 能让小学生在增加个人理解的基础上, 展现一个充满质疑与创新的课堂。如在《七颗钻石》的表演中, 有的小学生会想到“为何不采用网络募捐”呢?按照这个思路, 小学生把小水罐转化为“网络募捐的倡议与银行账号”等, 去全面地认知生活中的“七颗钻石”, 如献血、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抗洪救灾等, 都是人间真情的“钻石”。
但在教学中, 切忌过度的表演耽误了教学, 尤其是学生只对表演活动兴奋, 不关注文本及其知识自身。所以, 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或事先排练好, 让那些具有表现力的小学生, 去完整地展现知识和语境的基本特征。
2. 创作性策略
开展各种适当题材或体裁的创作活动, 是培养小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常见语境。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值得参考的策略有: (1) 自由想象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原有的语境下, 开展发散性的续写性创作活动, 是在强化新学知识和复习旧知识基础上的语用实践方式之一。如在学习《全神贯注》时, 可以让学生去写作当罗丹修改女神像的时候, 他的朋友斯帝芬·茨威格的心理动态。只要学生能运用文本中的新字词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 教师都可以支持并提出表扬[1]。 (2) 命题创作策略。让小学生在既定的教学语境基础上, 开展各种类型的命题习作活动, 是最能检验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常见做法。如学习《全神贯注》之后, 教师为学生布置描写一个自己熟悉人物的习作任务, 可以是课堂几句话的写作, 也可以是课后甚至写作课堂的长篇作文的写作等。
出于语用能力全面培养的需要, 创作策略的运用要以题材与体裁多样性为宜, 不能因为小学生不喜欢哪种体裁或题材就回避甚至逃避, 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题材或不同体裁之间的差异性, 引领学生去感悟其中比较性的乐趣。
3. 欣赏性策略
开展美文欣赏活动是丰富学生语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之一。总结课堂教学实践, 较常用的策略有: (1) 朗读或朗诵性欣赏。在课堂限时的情况下, 教师组织个别学生或学生集体朗诵某个语境美的段落, 甚至是几句话等, 使小学生能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去强化语言美与语言组织的技巧。 (2) 好词好句积累性欣赏。出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需要, 一般针对这种积累, 小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或个人兴趣, 把语文教材文本与课外书籍结合起来, 既推动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又在增加阅读经验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语言及其运用手法。当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等方式, 为小学生创造更加立体的语境和教学情境, 使他们的身心能高度地集中起来[2]。
结语
语用实践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过程, 需要创设各种类型语用的教学情境, 使语境特点与文本自身的语言特色、文学性统一起来, 既能激活小学生语用的欲望, 更能驱动小学生积极地开展力所能及的语用实践活动, 使小学生在语言美、意境美、情节美的语境中, 实现润物无声的语言学习、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何云清.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施策略[J].湖南教育, 2015 (06) .
[2]庄怡仁.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J].小学语文教学, 2016 (07) .
语境教学策略 篇2
语用模糊策略的语境顺应性
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模糊策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作为语用策略的语用模糊研究较少.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模糊语言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作 者:李元胜 LI Yuan-sheng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2)分类号:H030关键词:模糊 语用策略 语言选择 顺应论
中学英语语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语境教学;实践
语言的意义要在合适的语境中实现。在一定的语境下,语言的意义可以被推测出来。语境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加强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语境教学的必要性,实施语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近年来,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日益突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学英语学科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如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开展语境教学的意义
语言的本质功能就是社会交际,因此英语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一定的场景里进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教学。英语语境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创造语言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学到的知识比仅仅靠老师的讲说获得的知识要多,知识掌握更牢固。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掌握书本语法的知识,是通过这些语法知识熟练运用这门外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语言和语境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脱离了语境,就成了一种符号,是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的。某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要了解这些语言背景,语境教学更符合这一教学目标。
二、中学英语语境教学的实施
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词汇的讲解脱离了句子和课文,忽视了语,使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单词的真正含义,长期如此,就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战胜对英语的恐惧心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发言,积极的语境教学是有效的途径。
1、通过分组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应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氛围。按照教学大纲的任务来看,老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即使课上提问,也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多数的学生是没有机会发言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共同来讨论。小组的各个成员扮演教学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在某一语境中练习口语。教师在情境设置中要把握度,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设置。比如:聊天气情况、见面问候语、校园趣事等等。这样分组不仅锻炼学生英语的应用,成员之间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是语境教学的着手点。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语言形式与语法的运用,即使学生掌握了,也只是对应试教育的应付,这种教育脱离了语言的本质。掌握语言就是为了与人交往,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当然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应该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其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如果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大,学生理解起来反倒很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将一些难懂的内容嫁接,围绕学生们日常的生活环境来展开,降低教学难度,使英语课堂教学更通俗易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英语知识。
3、英语教学中设计游戏、竞赛环节,丰富语境教学。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合适的游戏。合理的游戏设计应用于课堂语言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心放松。在英语教学中,设计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其中,一些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融入到自然的语言运用中。这种教学方式,不止局限于课堂上,课外也可以进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体会游戏教学的乐趣。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因此,专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延伸讲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仰来自于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知识点是学生感受英语知识的直接来源。教师的发音要尽量做到标准化,让学生在标准语言的熏陶下,培养语感。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境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对英语语言的运用。但是在语境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的学习状况创设不同的语境。还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忽视了语法知识的学习,语法毕竟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三、总结
中学英语教学是更高层次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巧妙的语境设置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感知英语文化,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让课堂英语教学不再以语法灌输为主,变成学生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的舞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语境教学策略 篇4
一、引导学生想象, 提升学生语境理解能力
通常情况下, 语文课本中描绘的情境即为课堂教学的情境, 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善于运用语言文字来将学生逐渐引入课文情境中, 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到课文中的丰富内涵。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并且容易受暗示, 因此教师可运用语言、音乐及图画等方式进行描述, 以增强教学情境的生动性, 使学生想象的画面符合课文的情境画面,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内容, 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例如, 在教《狼和小羊》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导入:森林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 所有的动物都会到这条河喝水, 一天, 一只小羊和一头大灰狼同时到河边喝水。同学们, 你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吗?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想象一下, 然后告诉老师你想到的事。之后, 学生便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情境, 有的学生想出大灰狼把小羊吃掉的情境;有的学生想到大灰狼和小羊为喝水的事吵起来的情境;还有的学生甚至想象出大灰狼和小羊成为好朋友的情境……然后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表扬, 并趁机导入课文: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但是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版本,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随后, 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羊和狼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狼还是想吃小羊呢?以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当遇到像大灰狼这样的坏人时, 向想他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教学情境的方法,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联想课文中的情境,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二、拓展延伸, 提升学生语境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怀, 而要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怀, 则需要首先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 教师在语文阅读过程中, 应加强对学生语境感悟能力的培养, 通过拓展延伸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境感悟能力。但在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找准语境感悟的点, 使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感悟, 从而提升语境感悟能力。
例如, 在教《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首先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如: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诚实与信任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 人与人之间正因为有诚实与信任, 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好。之后, 教师再导入课文:那么, 同学们知道诚实与信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吗?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到课文中的这个小故事体验一下。然后, 教师指导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并提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遇到这种情况, 你会像课文中主人公一样留下姓名、手机号码赔偿别人费用吗?对此, 有的学生回答:“会, 因为是自己撞坏了别人汽车的反光镜, 自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有的学生回答:“我会报警处理, 通过正规程序进行解决。”……此时, 教师应表扬学生的正确做法, 并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同学们说得都对, 因为如果当时换作是我们的东西被撞坏了, 我们也会着急、难过, 是不是?所以我们应该诚实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让别人的损失降至最低。
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 从而不断提升其语境感悟能力。
三、实践指导, 提升学生语境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还在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即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还应加强对学生语境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实践指导的方法, 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用词造句方式、段落结构布局技巧等, 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境运用能力。例如, 在教《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文时, 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一遍课文, 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叶子的美好后, 和学生一起分析作者用词造句及段落结构布局的技巧, 然后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如像一朵绿色的云、秋叶变黄、冬日飘零等, 进行口头造句, 以使学生逐渐掌握作者的语言运用要领。
通过实践指导的方法,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实际运用,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境运用能力。
总之, 语境运用能力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境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语境即是指语言环境, 强化语境教学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语境的教学, 使得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为此, 本文主要就如何在语用背景下强化学生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关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用背景,语文阅读教学,语境关注
参考文献
[1]石群.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海底世界》教学内容及策略解析[J].语文, 2016 (02) :66-67.
[2]罗才军.实施创意阅读, 实现积极语用[J].人物, 2014 (03) :4-7.
[3]臧松刚.阎宗学.再现、发现、表现——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级[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05) :28-32.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旅游产业策略 篇5
【摘 要】本文为概述性策论。论述的逻辑结构为:以语言哲学的求证方法,结合人类行为本体论重新诠释旅游与旅游学基本概念,同时引进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试图以新思维新方式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本土旅游产业策略。针对新余市旅游资源现状与旅游局2010年工作计划,进一步讨论新余如何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整合以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构想。前两节
与后两节是哲学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 旅游学的哲学背景:跨文化想象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以维特根斯坦、海森堡、伯格曼、卡尔纳普为首的一大批西方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们宣称,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人类思想领域发生并持续为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这场变革使我们看清了研究学术的正确方向和方法。这场被描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变革就是“语言的转向”(linguistic turn),从形而上思辨向语言研究与意义研究转向,重新审视语言词汇与世界的关系。风暴袭来,许多人类学的经典词汇都被更全面深刻的重估、阐释、认知、理解。其中,十年来最热门的莫过于旅游与旅游学研究(笔者曾在香港夙负盛名的pageone书店看到,学术类畅销书目前列就有john hultsman的原版旅游学理论著作)。旅游既有多义性的内涵又具备广阔的外延,既涵盖人类学的理论又紧联繁华现代的产业实践。对于普罗观光客来说,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六要素的多层次体验;对于知识精英来说,旅游是古代士大夫行万里路,仗剑远游情怀的精神传承,是生发离情别恨、羁旅乡愁,诞生千古绝唱的绝佳题材,是借行走江湖游历山水来独抒性灵、品读自然、快意人生、怀古伤今、健全生命的必经途径(明高濂《起居安乐笺》:“四时游治,一岁韶华,毋令转眼成空,当自偷闲寻乐,已矣乎!”);对于旅游业者与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旅游是涉及国际环境、产经政策、区域规划、交通与服务业结构性布局、景区建设保护与会展经济等多个有机环节的综合性强关联性广的产业集群,是最具可持续动力、最符合未来时代发展主题的魅力行业;对于当代相对主义的前沿旅游学者来说,旅游则是个“现代”概念,象征着15以来西方中心论扩张时代的商业与休闲活动,以及充斥历史的后殖民、流亡、移民、混血儿、探险家(卡普兰caren kaplan),而克勒福德(jamesclifford)则从文化人格意义指出旅行一词乃是和欧洲的、男性的、中产阶级的、科学的、英雄的、娱乐的感觉相连,从中可以指认出旅游学现代价值的身影。笔者以为,在以上各种角度与观点之外,从人类行为本体论方面考察,我们可以对旅游的认知再有一个观念上的全面深化拓展,超越就产业谈论产业、就经济解决经济、就旅游理解旅游的思维模式,由此澄清旅游的起源、动因、用途、趋势,从而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认识评估、旅游产业规划、旅游行业发展将起到原则性的辅助指导作用。同济大学刘滨谊研究后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形式可分解为两类,一为固定化的定居,一为游荡性的聚集。旅游起源于人类生存的最原始需求:觅食与择居,因此旅游本质上是人类聚居中的一种聚集行为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在对历史的纵向研究与对文明考古发现后承认,人的物性本质或生存本能就是迁旅行游,人类的文明史是形成于迁徙与旅行之中。这也是人类发展至今旅游成为一大产业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旅游既是在文化间的跨越、转换,又是文化的深化。旅游的魅力来自跨文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时空异化”与“时空强化”的双重心理动因,是对另一个空间(所旅行之地)所有景观、传说、印象、体验的人格化的综合性的感受。文化的神秘性在流失,但独特性和差异性却是多元社会最宝贵的特质。在五百年来全球理念、价值、思想、生活趋于一致的语境下,信息化现代化给不同文化间造访交流带来的空前的便利,这个跨文化的想象所带来的,不仅是旅游行业的空前繁荣,也是各特色区域所面临的世纪性的机遇与挑战。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本土旅游策略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呢?二 旅游学的现代图景:闲暇游憩理论 从上述对旅游概念本身的探究与人类学讨论可以看出,旅游心理与旅游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是基于人性深处需求的,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为归依的。近百年尤其是二战后兴起的现代旅游学理论研究,提出的本源性的问题是:什么是旅游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经过发达国家三十年的学理辩论和实践证明,闲暇游憩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成为了现代旅游学科的龙头理论。刘滨谊的研究指出:为什么旅游在我们这个时代, 尤其在中国的作用如此之大? 地位如此重要? 正是因为旅游所创造牵动的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为什么可以创造牵动? 按照闲暇游憩学的理论, 就是1/3 和2/3 的原因。现代人类一天的活动, 大体上是三三三制, 即按24小时的一天计, 1/3 为8小时工作语境教学策略 篇6
【关健词】 词汇, 语境, 教学策略
【分类号】G633.41
一、语境词汇教学的背景及认识
英语词汇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关健,这就决定了词汇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词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一定会影响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在国外,语言学家Malinowski早在1923年就首先提出“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对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1999年Verschueren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讨论探究,提出了 “参与者不仅能适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还可以有目的的建构语境和操纵语境”的理论。
二、创设语境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现状和意义
因一直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忽略了词汇存在的特定环境,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写来掌握单词。这种忽视语境作用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大部分时间耗费在记单词上。一旦进行交际时,学生又因缺乏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了解,思维受到限制,无法用英语顺利地进行交流。
(二)词汇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创设语境学习词汇
⑴ 利用直观手段创设语境来学习词汇
① 运用图片或实物创设语境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为学生创造比较真实的、直观的语境。例如在教学名词orange时,事先备好一个桔子。当学生一看到实物马上就能直接理解orange的词义。减少或弱化汉语对英语词义理解的干扰,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② 运用幻灯片创设语境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感到陌生或是未知的领域时,笔者常常运用幻灯片教学,这样能把陌生的事物,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化难为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例如,课堂上如果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这时就可以把网上搜索来的相关信息做成幻灯片,通过声像、文字、图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航天知识的兴趣。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⑵ 创设语篇语境来学习词汇
Hadley (2003) 指出:建立在离散、孤独、无统一主题的句子之上的词汇学习是不正确的,语篇才能提供较好的词汇学习语境。因此,在教学词汇时,应该创设语篇语境。例如stand一词,学生最早学习到的意思是“站立”,但是到了八年级它不再是这个意思,而是“容忍”的意思。这时让学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段落语境中真正地理解其涵义。Before the teacher comes into the classroom, some students are talking loudly, some are playing games and others are running; The floor is very dirty; The desks and chairs are not in order. When he looks at these, he is very angry and says: “ Who is the monitor? I cant stand”。这个语段描绘教室的乱、吵、脏,老师对学生的不满。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stand是容忍、忍受之意。运用语篇语境,根据上下文关系,学生通过努力思考猜出了单词的意思,获得了学习的成功喜悦,相信他们对新学习的词汇永远都是记忆犹新的。
2.在语境中运用词汇。
⑴ 通过造句来运用词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初步理解词汇的基本词义后,紧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所学词汇进行更进一步的运用,用造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了就会用,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词汇学习方式会让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进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⑵ 通过短文填空来运用词汇
仁爱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4里很多动物名称的单词,因此在学完有关动物的单词后,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重新创设段落让学生进行填空。如:Last weekend my father and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got to the farm and saw many kinds of a______ there, such as ______ /?i:p/ ____(豬) ______(狗) _____(牛)and ______(马). Theyre running around。该题涉及语音知识、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及首字母填空。学生在进行短文填空时不仅是简单地填写单词,还要在短文所提供的语境里确定动物的单复数形式,结合首字母想出animals,运用语音知识拼读出sheep。因此,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他们往往会漏了名词的复数形式,但只要他们能够写出这几个词,就已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在语境中巩固词汇。
⑴ 通过模拟对话来巩固词汇
模拟对话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表达 、乐于交流。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创造练习和表演的机会,更好地落实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⑵ 通过对话改写来巩固词汇
依据现行仁爱英语教材突出对话的特点,进行对话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生词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运用。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3 Topic 2 Section B中1a的对话主要是谈论pop music, folk music和classical music。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country music, jazz 和rock music 三种流行音乐来改写,并适当地说出其特点。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改写作业,但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单纯替换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要进行切合实际的替换、改写。通过对话改写,学生巩固了有关音乐的词汇,还加深了对音乐的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语
语境教学策略 篇7
目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因词汇量匮乏而导致听、说、读、写能力低下, 进而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之, 学生因学习动力不足, 对听、说、读、写训练不够, 导致词汇接触少、吸收少。这种恶性循环使中职英语教学变得举步维艰。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一方面, 作为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 词汇满堂灌, 要求学生强记强背, 孤立单词所处语言环境, 缺乏对单词的剖析、举例和应用, 以为把整堂课、整单元的词汇进行罗列就是词汇教学。这是一种词汇学习的强行输入。
另一方面, 作为学生, 平时对词汇学习认识不到位, 拼读不过关, 记忆不得法, 只是为应付老师的听写背诵任务强行记忆, 而缺乏在日常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导致词汇量一直不见增加。这是一种词汇学习的低效输出。
2 英语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 一是“情景语境”, 二是“文化语境”, 即“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很多语言学家在词汇教学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如Harmer (2007) 指出, 向学生介绍生词的最好方法也许是让其读文章或听录音并观察它们在语境中的运用。
在新课改中, 基于语境教学的词汇学习观念正越来越趋于成熟, 语境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可以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确定词的含义。
例如:
(1) There are a lot of work to do on their house.他们的房子有很多地方需要收拾。
(2) In my opinion, this is Rembrandt’s greatest work.我认为这是伦勃朗最伟大的作品。
在这儿, work作为名词可解释为“工作、著作”, 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区别其含义。
2) 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判断同义词。
例如:
(1) He jumps father than Mike.他跳得比迈克远。
(2) Can our Chinese Team go further?我们中国队能走得更远吗?
从两例句中可看出, farther和further虽然都解释为“更远”, 但前者强调距离上更远, 强调的是广度;后者强调在程度上更远, 强调的是深度。
3) 可以根据语境体验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体现在英语词汇学习上, 就使得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具备了不同的含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些动物名称、颜色名称及数词。例如“dog”一词, 在中国用狗形容人, 那是极具辱骂、鄙视意味的。但在西方国家, 用狗形容人, 代表的却是忠诚的形象。因此在词汇输入时千万不可以脱离文化背景而单纯地记忆词汇的表面含义。
语境教学的这些优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词汇教学将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当教师开始真正意识到词汇教学脱离不开“语境”时, 当教师开始重视词汇的内涵意义时, 词汇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再来研究词汇的输入与输出策略才会变得有意义。
3 语境教学下词汇的输入学习策略
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英语词汇、扩大丰富英语词汇, 这就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合理设计、精心创设, 使学生如临其境般的去进行语言的学习, 从而达到词汇的有效输入。
1) 拓展教学方式, 呈现词汇输入的多样性。
教师应创设英语课堂情景化语境,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能从语境中学习词汇。
直观教学法。要让财会专业的女生们牢记lotion这个单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出一瓶乳液, 指着上面的单词lotion, 相信她们会很快熟记这个单词。这种直观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把单词同实物直接联系, 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特别是对一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采用直观教学法, 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动作与英语直接联系起来, 获得了一个直观印象。
头脑风暴法。教师巧用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shopping这一话题时, 可将课堂变成一个竞赛的舞台,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记忆与该话题有关的单词, 然后分组进行PK。正所谓有竞争才会有收获。通过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快速记忆单词的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法、五步教学法 (Step1Warming up;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Step3 Presentation;Step4 Practice;Step5 Post Task) 、3P教学法 (Warming u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Homework) 、交际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不同角度呈现单词, 体现词汇输入的多样性。
2) 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词汇输入的生动性。
传统英语教学中词汇的输入往往是简单的单词呈现,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通, 这种记忆往往是短时的。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当前的英语教学资源中含有丰富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 更利于创设生动的语境, 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单词, 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立体地了解单词、记忆单词, 这种记忆往往来得更长效。 (下转第15页)
3) 关注文化情境, 把握词汇输入的准确性。
胡文仲先生曾说过, 只学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 (胡文仲, 1994) 。由此可见, 教师应利用文化情境让学生抓住词汇的内涵, 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能正确地运用恰当的词汇。
4 语境教学下词汇的输出学习策略
语境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新词汇的呈现上, 更在于对旧词汇的巩固。学生如何实现词汇从input到output的转化,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让学生动耳“听”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体听的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中让学生来“听”比起盲目地听句子、听对话、听短文来得更事半功倍。在学习了各国的礼仪后 (浙人版中职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 再让学生听, 更能检测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 而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听力材料也更能让他们接受, 能够“听懂”。
2) 让学生张口“说”
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它能将所学的抽象的词汇生活化。在学习了有关问路的词汇后 (浙人版中职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 , 教师将学校方位图搬进课堂,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巩固所学的词汇。
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 如商务外语班、财会班, 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辩论赛, 让学生能更灵活地使用所学的单词。将词汇的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3) 让学生动手“写”
写作是巩固学生词汇应用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却也是很多学校教师容易忽略的, 尤其是中职学校教师。一方面, 由于学生英语功底薄弱, 许多教师不愿花大量时间在批改和讲解写作上。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也对“枯燥”的写作缺乏兴趣。而这些, 关键在于教师需设计丰富多彩的写作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写作中要注意整体场景的描写, 帮助学生明确情境下的词汇应用。
目前, 学界推崇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其中就对教师在课堂乃至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了某一话题的词汇后, 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 就需创设一定的语境。如完成一份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浙人版中职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 , 学写一份简历 (浙人版中职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 ……
5 结束语
“情动而辞发”, 在创设语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后,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情境, 去体验, 去感受, 互动变得真实、有效。在互动中学生习得新的词汇, 运用新的表达, 这一切都是在学生自主活动中生成得到的, 与原有的认识相比是生成, 是创造。实践经验表明, 学生在语境化的教学互动模式下, 认识和情感会随着情境的演绎而发生变化, 不仅仅习得了词汇, 而且也体会到了词汇学习的满足感, 词汇的习得更正确有效。
摘要:英语词汇的教学, 如果想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就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中职英语词汇的教学是在每一个话题中开展的, 这就更离不开适当的语言环境。该文从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 阐述语境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指导语境教学下, 词汇的输入与输出学习策略。
关键词:语境教学,词汇输入,词汇输出
参考文献
[1]瞿巧玲.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 2013.
[2]陈颖.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 2013.
[3]殷爱琴.论英语课堂的语境教学[J].语数外学习, 2013.
[4]李黎娇.浅谈中职英语词汇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13.
语境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语境,英语词汇,策略
1 词汇与语境
词汇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理论语言学框架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 词汇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词汇学习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有资源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词汇学习已成为学生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主要妨碍因素之一。词汇贫乏, 会造成阅读、听力、翻译和写作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和障碍,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近些年, 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新的词汇教学法层出不穷, 例如词根词缀法、类比法、分类法、构词法、联想记忆法等。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 拟从语境关联的角度探讨词汇教学中的一些技巧, 期望能对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有所启示。
语境也叫上下文, 顾名思义, 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环境的总和。语境最早属于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范畴;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家们也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背景, 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实际应用和诠释。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词汇的含义可以通过联系不同的语言环境来进行理解。在词组搭配、上下文语境这些因素之外, 词汇的意义有时候还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因为, 在不同的语言使用领域, 不同的使用者所选择的词组搭配或句子所表达的语义会产生很大差别。虽然语境在语言学领域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新兴研究领域, 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引起过西方学者的注意。在我国古代, 许多学者在对古典著作评述时也多次涉及到语境。由此看来, 语境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门陌生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语用学、语义学、修辞学、文体学等以及对语言教学研究的兴起, 国内外学术界对语境研究产生了广泛的重视, 各语言学分支学科和语言教学及习得研究也将其纳入各自的重要研究内容。如今, 对语境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语境学, 并得到了中外语言学界的认可和支持。
2 利用语境提高英语词汇教学
通过对语境的研究和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语境和词汇习得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或听力过程中, 大多数的单词的词义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 如果脱离了上下文环境, 我们对词义的理解就有可能产生偏差, 甚至完全相反。社会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 如果没有语言环境, 词就没有意义, 什么也不能代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认为, 如果放在新的环境中, 每个词都将是新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本无义, 义随文生”。通过语境进行词汇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者根据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和环境, 对遇到的生词进行词义推测, 从而巩固并加深语言的词汇学习。在国内, 胡文仲先生也曾说过, “只学习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因此, 对语境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的含义并掌握其文化背景知识。因此, 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 面对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积极性的现状, 我们要主动创造出适合学生现状、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习得词汇。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对大学生词汇学习现状的观察, 我们发现, 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在遇到生词的情况下, 会通过推断词义来理解, 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许多知识层面, 例如语言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等等。语境这一概念, 不是简单的语言上下文, 还涉及到其他广泛的领域。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因此, 语言知识只是学习者进行词义推测所需要的第一步, 也就是最基本的部分, 它包括句法知识、词汇知识等等。理解词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进一步的能力, 也更有难度, 它对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进行了更高的要求。在特定的语篇环境中能结合情景特征和文化背景, 快速及时地反应出某些词的特别含义, 这是对学习者更大的挑战。因此, 在实践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词汇语境教学法, 在情境中教单词, 改变以往孤立地讲解词汇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状态, 让这一过程变得不再枯燥。词汇的语境教学法可以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学生的技能,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提高效率,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从而发展大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近年来, 将语境策略贯彻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 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们科研和课堂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相信,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 词汇的语境教学法将会在实践中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3 结论
虽然利用语境策略进行词汇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教学途径, 但并非所有的语境都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无误地判断词义。一般来说, 运用语境策略来获取词汇及语篇的含义, 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要想以一概全, 利用语境策略来化解所有语言词汇难题, 这是不可能, 也是不现实的。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语境策略来引导学生推断知识, 最大程度地获取语境提示, 最高效率地推断目标字词的意义, 这是灵使用该策略的关键, 也是我们接下来应该注意改善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72.
[2]顾建敏.语境因素与语篇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
[3]郭卫平.语境对语篇意义的选择与制约[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3) .
语境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念,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1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播音主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播音学、新闻传播学、哲学美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播音主持专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一百三十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著名院校如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并且专业就业率较好,已经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
2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
“后现代主义”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随后传播至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怀疑、否定是其思想特征,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其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亦不例外,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对于丰富教育理论具有重要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希望课程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和鉴赏能力。
广播电视是一种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传播媒介,对现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已经超过130 多所,这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也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率不甚理想,充分认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 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专业培养目标存在错误认识
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理论研究还不太成熟。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重要阻碍。政府日益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整体的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划。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错误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存在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重理论轻实践,显然不能达到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误认识,导致并没有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专门人才放在教学首位。
3.2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院校正在不断增多,播音主持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全国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单一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许多高等院校也很迷茫。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都以教材为主,并且局限于课堂。甚至在有的高等院校,从学生入学直到毕业都没有去媒体企业实习过。虽然课堂教学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很重要,但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不强,创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刻不容缓。
3.3 课程设置不科学
课程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课程问题主要是指以什么样的形式实施教育目标,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安排,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实践课程教学不足、忽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陈旧等。在课程体系中重视专业理论教学是对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要求。但是播音主持专业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其课程体系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4 以后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具体策略
4.1 充分认识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培育人格、建构人生意义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育应将如何实现人生的多方面价值和意义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熟练掌握播音主持基础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应当具备的素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是一个广泛的综合性研究客体,更好地明确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特点。研究高等院校管理教学的学者们都对一项观点表示赞同,那就是高等院校教学是以培养人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本任务,学生应用能力的强弱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实质上也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培养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是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提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者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充分认识,加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4.2 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后现代主义是反对普遍性和同一性的教育,提倡多元性,其认为,个体的差异应得到充分重视,教育应当做到开放化、多元化,具有能动性。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多样化是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诚然,理论知识教学对播音主持专业至关重要,但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则会适得其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式的创新是极具意义的一项变革。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并能不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上要不断研究更新,保证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形式是一项需要通过不断努力的艰巨任务。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做到融会贯通,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如将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录音、录像教材来辅助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熟练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外,要积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将其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创新教学的一种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推广,社会实践能力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另外,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工作者应当以提升人才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多开设户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如帮助学生到媒体公司实践、对市内具有代表性的播音电台进行走访、采访重大会议等,让学生深入广播电视活动的一线,提高学生的认知,并让学生写下工作心得,作为作业上交老师,教师通过学生作业总结教学工作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完善课程设置
现代课程以元叙事为基础,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则不同,其不但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历史性,还要求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播音主持专业综合性强,课程设置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在这方面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重视育人,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要求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其次,打好基础。当前时代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播音主持专业日新月异,加快了播音主持专业行业内职业流动,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就业压力。在课程设置上重视播音主持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第三,提高课程综合性。播音主持专业在设置专业课上要以市场需求为根据,同时又要做好与其他专业之间的渗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保持课程先进性。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汲取先进的技能和方法,并做好新课程开发。第五,强化实践。实践能力培养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大播音主持专业课的实训课时,以播音主持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需要为根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对重大会议进行新闻采访,编写新闻稿件、去电台实习等。第六,结构灵活。即要实现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市场需求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应切实做到以上六点,以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5 结语
改革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加强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播音专业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引。后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成熟的教育理念,播音主持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从中汲取经验,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卫中.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启示[J].电影评介,2008.15:80,82.
[2]刘丽娟.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策略探究[J].新闻知识,2013.9:69,78.
[3]温晓文.浅析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J].电子制作,2014.17:202.
语境教学策略 篇10
新近在杭州结束的“千课万人”名师观摩会上, 挂出了“高效低耗最精彩, ‘生本课堂’也是‘低碳课堂’”的口号。所谓“低碳”, 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之意, 而“低碳课堂”, 也就是指那些实现了“高效低耗”“轻负优质”的课。可以相信, “生本”攻略, 正是打造“低碳课堂”的决胜之道。
一、“课基”踏实:路在脚下, “万丈高楼平地起”
曾有一位教师上《画鸡蛋》一课, 课后, 听课教师问学生:“达·芬奇是男是女?”结果, 竟有相当多学生都说达·芬奇“是女的”。或许, 学生是被课文插图上达·芬奇的一头长发所迷惑才导致“男女不分”, 可执教者为何就没考虑到这一层呢?吃透教材和掌握学情不正是教师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吗?
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宁波的黄铁成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时, 针对文中人物名字难读难记的特点设计了极为务实的教程。请看:
师: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呢?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吧。
(屏显: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火神、赫拉克勒斯)
师:最后一个名字比较长, 请读得流利一点。 (生再读“赫拉克勒斯”)
师:谁先来说说普罗米修斯和阿波罗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驾着的太阳车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了人间。
师:接下来, 请你们照这样的方法, 选择其中一位天神, 用简单的一两句话, 说说他们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练说)
生: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而从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 所以宙斯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生:宙斯派火神去惩罚普罗米修斯, 火神劝普罗米修斯认错,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听从, 于是火神只好执行了惩罚。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 很气愤, 于是拿石头砸开锁链的锁, 把鹫鹰射死了, 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步把那么复杂的关系说清楚了。现在, 请用上自己的话, 连起来说一说。
生:很久以前, 地面上没有火, 普罗米修斯为了能造福人类, 从阿波罗太阳车那里拿取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 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吩咐火神立即执行。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 可是普罗米修斯没有听, 火神只好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关在高加索山上, 便解救了他。
师:我们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来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后碰上这类人物较多、关系较复杂的故事, 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说。
《教学建议》指出:“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 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普罗米修斯》内容不算复杂, 但人物名字难读难记。教师对这一非常现实的“拦路虎”并未视而不见, 他先是着力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名字, 接着又趁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由此, 课文的大体脉络得以巧妙而稳妥地厘定和廓清。这难道不正是上乘的语言文字训练吗?当然是。看了本案, 谁能不对执教者这一“贴近地面”的踏实做法由衷激赏呢?
二、“课本”落实:返璞归真, “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学建议》指出, 教师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 多角度解读课文, 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说, 这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要有一桶水”理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对一堂语文课而言, 如能在充分用足用好课本的同时再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补充, 往往能收丰实文本、有效拓展之功效。只是, 当前不少语文课中仍存在着资料补充失当的情况, 往往导致得不偿失。
倡导“和美语文”的盛新凤老师在义乌市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 或许也因“沉醉不知归路”而在课中硬性引入作者另一首充满“酒意象”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作为补充。结果, 由于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 导致“冷清”“凄惨”的《声声慢》让学生“载不动, 许多愁”。后来再上此课, 盛老师果断撤下《声声慢》, 而代之以另一首风格近同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情况果然有了极大改观。
笔者为配合“生本课堂”县级课题研究而执教《渔歌子》时, 就努力做到“尊重课本”。课始, 以本人在“凤凰语文论坛”的等级名称“闲适钓翁”引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 一名学生读时语速过快, 我随即评价:“如果渔翁如此性急, 还能钓到鱼吗?”他顿时醒悟。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揣摩词句等路径读解全词后, 我补充张志和之兄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几句———“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 (指向大屏幕) 谁来读读张松龄的词句?
生: (读)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较为平淡)
师:听起来, 即使张志和不“还”, 他哥哥也不会太牵挂。 (笑声) 谁再来?
生: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明显好转)
师:是呀, 这才像哥哥, 他牵挂弟弟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 一人当哥哥张松龄, 读“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另一人当张志和, 读“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 现在提高难度, 能否加上相应动作来读, 那就更形象。
生: (双手在嘴前作喇叭状)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 (微微摇头、轻轻摆手)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这样的, 看来真是亲兄弟。 (众笑) 请“两兄弟”回座。下面, 请左边两大组当哥哥张松龄, 右边两大组当弟弟张志和, 我们再来试试。
(全班四组分当兄弟两人, 一呼一应, 气氛热烈)
曾有教师在教《渔歌子》时以柳宗元的《江雪》作为补充材料引入课堂, 但我总觉得两者在风格上并不协调。我择取的是与教材更加“一脉相承”的张松龄的“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同时, 为用好这一材料, 又将它与教材中“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精巧链接, 设置了兄弟间对答呼应的情境。这样一来, 补充材料既实现了对课文的“输血”, 又不致出现“血型不合”等“副作用”,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课堂的“生态环境”。
笔者曾听过一堂《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师为“体现读写结合”, 竟在后半节课让学生以“六一的校园”为题进行片段习作。读写结合当然没错, 可也得根据课文特定情境和基调。身处如此悲情课堂, 学生能有心思去想“六一”吗?事实上, 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以课本为“圆心”。具体而言, 在“研读课文”时, 应倾力开掘课文中蕴含着的可供言语操练的“触点”;而在“补充课外”时, 则应尽力做到与课文原有“型号”全面“匹配”。
三、“课风”朴实:冗繁削尽, “何曾粉黛去争妍”
浙派名师张化万先生曾称赞其弟子虞大明:“课风朴实, 不专为取悦专家而设计环节, 洗刷观摩课气味。”细看《教学建议》, 字里行间同样弥漫着对“朴实”“朴素”课风的强烈吁求。如, “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 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再如, “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的做法都或多或少地与之难以“合拍”。例如:
(一) 情境设置太刻意
有一位教师上《景阳冈》一课时, 为了让问题情境的引出更加“自然”, 设计了如下细密繁琐的步骤:
1.观影片, 入情入境
课件播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2.写感受, 提升情意
(1) 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后结合初读时的感受, 用一个字概括、赞扬武松。
(2) 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 如“勇”“猛”“神”“智”“威”等。
3.赞武松, 引出专题
(1) 请学生用上“武松真 () 啊”句式放声赞叹。
(2) 教师设问:“这些字中, 哪一个比较全面、概括地赞扬了武松?”
(3) 估计学生讨论、辨析后趋向于“神”, 教师用红笔圈出“神”字, 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啊!”
(4) 由此, 引出全课研读专题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
“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设置看似圆融周密, 但其纰漏也是显见的。首先, 在学生仅是“初读”的情况下便让其用“一个字”概括武松, 显得要求过高、揠苗助长。第二, 在整课研读活动起始时就让其赞叹武松真“神”, 好比一下从冰点到沸点, 少了中间过程。第三, 在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后却又抛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 岂不证明师生刚才的赞叹实乃“言不由衷”?第四, 将“神”字嵌入专题以“装点门面”, 看似精彩煽情, 实则肤浅空洞。
(二) 教学语言太“诗意”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采访一位农村致富领头人时曾碰过“钉子”, 她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宽?”结果这位农民听不明白。于是, 敬一丹只好改口:“我想问, 您手下还管理着多少人?”那位农民这才明白。试想, 如果敬一丹采访的是一名高端主管或时尚白领, 或许就可避免尴尬。但无论如何, 此处出现的“暂停”只能归咎于手持话筒的敬一丹。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想一想, 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儿童化真是太重要了,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啊!
在不少观摩课中, 教师的语言存在过分“诗意”、过于“书面”等现象, 常常既弄晕了学生又误导了听课教师。笔者曾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语录”:
(1) “好长的一篇课文, 我们把它读成了两句话, 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还读出两个词‘精巧’和‘韵味无穷’, 这就是把课文读准了。”
(2) “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嵌在眼里、嵌在心里、嵌在记忆里, 那就让我们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
(3) “如果你有一颗敏感的心, 你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 就能知道星星在黑夜里说的悄悄话, 当作家并不难,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4) “上帝也有美中不足的, 白鹭不会唱歌, 维纳斯不会说话, 但他们都是美的天使、美的精灵、美的化身, 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
以上第 (1) 句, “读短”和“读准”的说法“浓度”过高, 学生难以“吸收”。第 (2) 句, 只“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已显繁复, 三个“嵌在”更是玄乎。第 (3) 句, 教师这一大堆话显然更像是某些慈善捐助仪式上的发言。第 (4) 句, 教师没必要提维纳斯, 相信很多学生都不熟悉。另外, “用心与之共舞”应怎么舞?就不怕转晕学生?郑板桥《题兰竹册页》诗有“何曾粉黛去争妍”一句, 我们的教学语言也无须“粉黛”, 更不必“争妍”, 朴实最好, 自然最美!
语境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语境理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既通常又细致复杂的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说明了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字、词、句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生字是基础,是根基。但如果没有了对新词语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显得空洞和苍白。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印象记忆,他们常常是以完整的语言模式接受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小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写不好或无从下笔,除了对作文的构思不成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词语理解不透彻、词汇量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重视词语教学,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到一本书,小到一个词语,道理都是一样的。而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大量的课文与课外读物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词语。
一、当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有的老师甚至将词语解释集中安排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不再讲解这些词语,使得词语讲解脱离了具体语境。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把握,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按照语境自身的呈现形式,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类,两类的含义范围均限定在一言语交际过程中。前者是指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特定价值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包括语义关系、语法关系、词法关系和句法关系。其界限是灵活的,取决于受语境制约的某个言语单位的长短。其对于一个词而言可能是一个短语或句子;对于一个短语而言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语段;对于一个句子而言可能是一个语段、一个语篇、或与之有关的另一场合所说的话。后者指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种种特定意义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交际程度、交际媒体、交际主题及交际领域。一些因素构成了整个言语交际活动的语用场,对理解话语和语篇起着积极的作用。非语言语境因素在语篇中的体现可从下列方面去寻求答案:语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写作目的,读者背景,阅读目的,其文体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等。
三、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1.联系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中感悟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是我们在理解词语时最经常用到也是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对自身日后的长久性学习有着更为深刻的积极影响。新课标中着重而且反复地强调这一点。实践也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应用此点,是词语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运用联系比较法,把握用词的准确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语文的词语训练中,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是学生理解、掌握语言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这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在词语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而又快乐的事情,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良好的情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安排听写字词,这样的听写只是从表面上起到了检测或督促学生识记字词写法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地促进其理解、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进行词语积累的检测工作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语境,引导学生推测教师所描述的词语,然后亮出词语让学生写下来。如听写“轻举妄动”,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人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无可计数,在作出某项抉择之前,应谨慎对待,切忌——(轻举妄动)。结合所学课文,学生听后很快猜出这是“轻举妄动”。采用了语境引导式的听写方式后,相信学生对词语默写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碧鹤.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J].语文教学通讯,2009(1):48-49.
[2]张晓华.词语教学例谈[J].云南教育,2008(12):39-40.
[3]姜利波.词语教学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2008(2):240-241.
语境教学策略 篇12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释放文本的信息,不能不适当运用历史语境。历史语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历史背景、生平史料、共时态语境、历时态语境。
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背景释放文本信息
历史背境是指文本语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语义的土壤。文本语言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有联系的。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社会现象绝缘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各现象间必得彼此关联、交叉、影响, 才能朝着一定途径向前推进。文本语言既然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当然也不能超越这个规律。一定的历史文化生活会形成一定的交际背景,会产生出与之对应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民族心理特点,产生出一定的社会伦理观点和道德规范,它影响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创作风格等。 这些也就是历史语境知识,它必然制约着作品对所处时代现实的反映,制约着对作者主观情感意绪的表达。因此,弄清这些历史背景知识是对文本阐释的首要一步,这既是文本意义阐释的内部证据,又是语言文字历史语境的基本内涵。如我国古代爱用代字、典故、成语,如不了解这些习惯,只从字面去理解,自然不得要领。比如,中国成语短短四个字, 言简意赅,凝练厚重,凝聚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的外国翻译不懂成语的表意特点,勉强翻译,啰啰嗦嗦;有的是内容与原意大相径庭,非驴非马。比如“积毁销骨”,原意是说诽谤太多,令人无以自存。而一位法国翻译者译为:“积极地筹划一次战争,造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销售死人的骨头。”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解词释义,还是思想内容的分析,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古代以“左”边的位子为上位,这样学生自然会明白:“虚左”是表示尊重的意思,它体现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隆中对》中说:诸葛亮“身长八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于是有学生错误地认为:邹忌比诸葛亮个头高,这就是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就要讲一点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邹忌是秦汉前的人,其一尺相当于今尺的6寸9分,即23公分,他八尺有余,相当于今尺的5尺2分,即1.84米。诸葛亮是汉末人,他一尺相当于今尺的7寸1分余,即23.8公分,诸葛亮8尺就相当于今尺的5尺6寸8分,即1.904米,因此,身长8尺的诸葛亮比身长8尺有余的邹忌高。有时,教师要借助对民情风俗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郑愁予《错误》中有“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孤立地看,不知所云,就是联系全诗,也未必能解其中味,但如果我们再联系民族心理特点来思考,情况就不同了。原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是希望行人留下不走。因此,见柳生愁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王昌龄 《归怨》:“闺中女儿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扬花愁杀渡口人。”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这些诗都写出了见柳生愁之意。弄清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错误》,这首诗从整体上讲,是写一个古典美女正在等待、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她要是见到杨柳色,能不钩起她的离愁别绪吗?可见,“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就好像连东风也善解思妇的闺怨,不愿吹飞柳絮去招惹思妇。这两句诗恰好含蓄地写出了思妇的凄苦。这和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对作家风格流派的介绍也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了解苏轼豪放中的飘逸、潇洒,才能更深入地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旷达的情怀;了解了辛弃疾豪放中的沉郁顿挫,才能更深入体验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悲愤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运用生平史料释放文本信息
所谓生平史料,是指与解读文本同类型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者的书信、其他文字材料、以及作者的性格、喜好、人际交流等情况。这些是文本意义产生的外部证据,多半属作者的创作意图材料,这些对于解读文本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比如要让学生对鲁迅《药》中瑜儿坟上花环意义有深刻体验,教师就有必要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告诉学生:“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往往不惜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学生结合这段材料来理解瑜儿坟上花环的意义,自然会明白: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革命者惨遭屠杀,但他们并未斩尽杀绝,夏瑜的战友们会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继续战斗。《药》中,华老栓夫妇用革命者夏瑜鲜血染红的馒头给儿子治病,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行为的含义,教师可提供鲁迅给孙伏园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药》写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因了群众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了群众牺牲了,可是愚昧的群众却不知道是为了谁,并用了愚昧的见解,以为牺牲可以享用,为了群众中某一个人的私利。”学生凭借这信中的话来体会人血馒头事件的意义,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药》把革命者的悲哀与群众的不觉悟放在一起,就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从而表达了革命必须唤起民众的主题。
三、引导学生运用共时态语境释放文本信息
所谓共时态语境,是指与阅读作品同时代的作品或哲学思想、时代思潮、历史事件。这些是作为扩展了的共时态历时语境,要准确解读文本,有时还真得依靠共时代语境知识。比如运用历史事件来体会文本主题,就不乏其例。建国以来,普天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都把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概括为这样: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腾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这种归纳是本末倒置,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这就是因为对范仲淹写文的历史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范仲淹与腾子京同年考中进士,范仲淹十分欣赏腾子京在与西夏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过人才智,所以,当范仲淹提升时,即推荐腾子京“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后来范仲淹还朝领导庆历新政,其改革因遭大地主强烈反对而失败,革新者或与新政关系密切的人,陆续贬离朝廷。腾子京也蒙冤守岳州。到岳州后,腾子京备感前途渺茫,心情凄苦。虽然做了些事,但心里很不平衡,精神颓唐不振。范仲淹对此极为痛心,借腾子京向他索文之际,进行劝导。所以 《岳阳楼记》应是一篇规箴的文章,其主题应归纳为:文章以作“记”为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腾子京的规箴之意。
四、引导学生运用历时态语境释放文本的信息
所谓历时态语境,是指扩展了的历时态历史语境,也就是作品产生之前或之后的同类作品,以便作为判定其时代特性的不可少的参照。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传统的理解是:写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这认识固然不错,但把这句话放在作品反映的历史大背景中、特别是联系历时态语境来考查,就会发现,这句话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前夕,是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写这篇小说时,文化界正在开展一场 “文白之争”。复古派林琴南等抨击白话文学“覆孔孟,铲伦常”,叫嚷就是要“抱残守缺,至死不易其操”。林琴南还说:“白话文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鲁迅对此作了有力的揭露:“高雅的人说: ‘白话文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中国不识字的人,单会说话,‘鄙俚浅陋’不必说了……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也还不能如《镜花缘》里所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却只有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旦要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1]鲁迅特意把高雅的林琴南的之乎者也引出,又把《镜花缘》第22回 《说酸话酒保咬文》中一段“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话引出以回敬提倡文言文的林琴南。鲁迅多次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明显的是针对提倡国粹主义的复古派的。《镜花缘》中讽刺酒保咬着文言满口酸话令人发笑,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也是“之乎者也”的满口酸话,一次次地引起众人哄笑,在这笑声中,不是也夹着对复古派的尖锐嘲笑吗?可见《孔乙己》不仅揭露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批判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同时还抨击了当时维护“国粹”的复古派。
如前所说,历史语境属语外境,它必须与文本的前后文这个语内境结合使用,方能准确、全面深入地破译文本语言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的教学实施建议中要求:“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 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语境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语境资料还有个时机问题,可以在文本学习之初运用,起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也可以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学生遇到难点时适时提示相关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点拨作用;还可以在文本学习即将结束时出示相关资料,起到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的时机不当,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摘要:历史语境积淀着文本产生的历史遗迹,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客观现实以及产生这种反映的历史上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对历史久远的作品,需要依靠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史料、共时态语境和历时态语境等历史语境,才能准确释放文本的信息。
关键词:阅读教学,历史情境,文本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