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的文化理论(精选4篇)
高低语境的文化理论 篇1
摘要:爱德华﹒霍尔按照语义对话背景和对话语言本身的依赖程度, 把文化大体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本文借助爱德华霍尔德“高低境文化”理论, 对自我的交际生活和翻译方法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交际能力,翻译
一、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定义
霍尔 (Hall, 1959) 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 将文化分为两种类型: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并提出两种交际类型: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不同文化对交际环境有着不同的依赖程度, 高语境的交际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有形的语境中, 或内化在个人身上, 极少存在于被编码的、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 (Hall, 1976:79) 。低语境交际刚好相反, 是大量的信息蕴含在清晰的编码中。霍尔将语境定义为: “包围在事件之外的信息”, 这些信息和事件意义纷繁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 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 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 以便弥补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Hall, 1988:96) 。”换言之, 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 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 一切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 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 不言而喻, 无需点明。
二、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自我经历中的分析:
1.直接明晰和间接委婉的表达方法。高低语境文化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表达方式。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重视集体, 且由于历史传统等原因, 社会变化速度缓慢, 人际网络呈现单一化。人们的交往通常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 人口同质性较高, 所以表达方式往往以含蓄表达为主, 常常会有肢体语言。而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恰恰相反, 人际关系相对独立, 人口同质性较低, 因此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 就要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背景。举一个自己参加此次南亚博览会的经历为例:在今年的南亚博览会中, 我为一位美国商人做翻译。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 在工作的最后两天有些体力不支, 因此, 想向老板说明放弃这份工作。由于深受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就寻理由, 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申请理由是身体不舒服。当老板得知我不舒服, 非常惶恐, 竟然拿药给我, 以至于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本没有可表达的机会, 所以, 此次交流以失败告终。
同样是告假, 在同是高语境文化的两个人交流就相对容易很多。一次, 学院召开学术会议, 恰逢有事, 不得不向导师请假。刚刚向老师询问这次会议重要与否, 老师马上回答:“有事是吧?有事就去忙吧, 没关系。”不费吹灰之力, 还没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次请假成功。
由于我和老师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人, 熟悉这种为了避免尴尬, 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蔽迂回, 隐晦表达的交际方式, 即使没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也明白。而南博会的老板属于低语境文化的人, 自己没有直截了当的把真实想法告诉他, 所以造成沟通困难。
2.人际关系的侧重点。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在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差序格局的伦理规范, 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则重视个体的表现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由于这种不同的群己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交际是以他人为取向, 而美国文化里的交际是以自主为取向的。由于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 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两种文化对待人际关系侧重点的不同上。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和朋友一行到一相对高档的餐馆吃饭, 服务员对我们的服务态度不冷不淡, 但是, 对邻桌的客人却十分热情。从邻桌客人的着装来看, 像是经商的老板, 而我们的穿着打扮学生气十足。服务员根据服务对方的身份、地位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 甚至改变服务态度。在高语境文化的中国, 这种行为称之为“看人下菜碟”。
而一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告诉我, 在美国即使是校长也要和他们一起排队, 首先因为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人际关系不具有特殊性。其次, 如果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就会违背公平、平等的个人价值观。
而且, 他还在排队时, 通过随意的交谈认识了一些朋友。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这是由于高语境文化交际中对待交际群体内与群体外成员之间常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差别在低语境文化中却不太明显。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人际关系内外有别,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说到, “某某是我们这一圈的人”, “我们几个玩得好”, 诸如此类的话。这体现了成员内部的某种亲密程度, 对“圈”外的人会相对冷淡。
提到朋友, 我又发现, 现在许多的朋友都是“朋友的朋友”发展而来的, 换旧话说, 就是一个朋友为中介, 他或是她把本属于他们群体内的人介绍给自己。由于中介都属于双方群体内的成员, 大家彼此熟悉了解, 双方自然不会拒绝中介的介绍, 因此新的关系就可以建立。再举一个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例子:“相亲”, 其形式就像刚才所说的朋友中介一样, 只是将要建立关系的双方交友的目的不同。不得不承认的是, 在当今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的时代, 相亲越来越成为青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的有效模式。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虽然他们也会有这种“中介”模式, 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低语境文化交际者只用职业性中介人来处理特定的问题, 在欧美电影中最常见的“中介”便是律师、法官等等这些属于调节当事双方, 不带有主观色彩的第三者, 他们视交流双方为平等, 独立的个体。这是与高语境文化国家本质上的不同点。
3.对于规则的依赖程度。从这一点来看, 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对于规则的依赖度也不同, 比方说, 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面子问题, 朋友借钱, 高语境文化交际者很少有写借条的习惯,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双方的关系。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 有许多准们的法律用语、合同用语, 凡事都要按照合同依法办理, 即使是朋友间也要写欠条。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 他们对规则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高语境文化国家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翻译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文化的产生又和人们的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所以从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天人合一”, 在思维认知上强调整体把握和领悟的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着汉语的语言结构, 所以虽然汉语句型结构流散, 需要借助一定的上下文, 在整个语境中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才不会产生歧义。相反, 西方传统文化中逻辑学发达, 重视分析。所以英语语言结构聚合严谨, 句和词, 句和句环环相扣。所以在做翻译练习时, 我们往往会感觉, 汉译英要比英译汉麻烦的多, 做英译汉练习时, 只要读懂原文, 一般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 翻译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做汉译英练习时, 由于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文章表达的比较隐晦, 这时, 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原文, 试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真实的意图。
举一些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活到老, 学到老”就会不假思索的套用“live and learn”。后来经过查字典发现, 中文中的“学”字强调的是动作本身, 这就话的含义旨在勉励人们不断学习。而英语谚语中的“learn”属于结果动词, 他强调的含义为“学到”, 那么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变成“one can learn something new as long as one lives” (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这样一来, 就与原文的意义相差甚远。后来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目, 这句话如果译为“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或是“one has to study aslong as one lives”则比较恰当。
四、结语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增强了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不仅更好的促进对异文化的了解, 促进跨文化交流, 而且可以运用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帮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陈国卿.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境文化对比概述[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2001.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俄交际差异 篇2
文化、交际、语言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只有从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才能理清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各个领域的研究重心也许不同, 但语言、交际与文化的不可脱离性观点却是相同的。首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某种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各种语言是无法脱离文化而被认知的, 只有交织蕴藏在各自语言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并且不同文化背景及教育背景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作为文化的传承与流动, 交际受文化的影响, 其以文化为背景, 以文化为纽带。文化塑造个人的人格以及人际交往形式, 影响个人的认知程序以及认知结构, 决定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交往过程。
总而言之, 个人人际交往的行为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化既能够影响个人的交际行为, 也能够制约和控制个人的社会交往, 语言在文化的引导之下得以继承和弘扬, 在不断的社会化以及人际交往中, 民族文化得以繁荣与发展。交际方式、交际风格、交际过程以及交际的编码和译码都会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与交际两者相辅相成。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一) 高语境文化的具体概念
在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低语境和高语境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他指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塑造不同的文化, 不管是低语境文化还是高语境文化,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会影响个人的交际行为。
高语境文化中, 在产生交往活动之前每个人会根据交际活动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方式。每一种交际活动方式都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相比之下, 在低语境文化中个人的交际行为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主动性。
通过对低语境以及高语境文化下人们交际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高语境文化交际中, 个人的行为与语境联系较为紧密。在产生各类行为之前, 人们会对各种行为的交际方式进行预先设计, 尽量选择能够获得普遍公众认可的行为模式与他人进行交往, 因此各种传统习俗以及习惯对个人的人际交往影响较大。与此相反, 在低语境文化交际中, 个人的交际行为十分直接且坦率, 严格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来与他人进行交往, 保障表达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学者普遍认为, 像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都属于高语境文化。相比之下, 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以及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属于低语境文化。
(二) 中国与俄罗斯高低语境文化产生的因素
中国高语境文化的成因受几方面因素影响, 一方面中国农耕文明下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没有明显的时间概念,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束缚了人们的自由, 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日益牢固, 大家彼此之间互帮互助, 于是就形成了以他人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 到了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每一个人都与他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整个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与他人交际以及社会化的过程中, 个人必须了解与他人的相关性并加深对自己的认知, 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继承, 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地理和经济因素来看,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人们习惯于群居、混居。在漫长的集体生活中互相依赖, 互相帮助, 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高语境的文化意识。
低语境文化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和相对独立性, 美国以及英国是低语境文化的代表, 在这些地区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分散,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交往方式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较强, 不会受外部交际环境的影响, 个人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外部环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行为。因此大部分的信息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来传递, 外部环境中所包含的信息较少, 只有保障交际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才能够实现顺畅的沟通与交流。
三、从高低语境解读中俄交际差异
(一) 中俄言语风格差异
低语境文化的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 说话方式通常简单而直接, 不惯于根据语境去揣测对方的想法。俄罗斯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 在这种文化模式之下, 每一个人的相对独立性较强, 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进行交谈和社会化交往,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建立交谈关系, 并从中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因此话题的转化速度较快, 如果无法找到双方的共同话题就会产生沉默,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 交际各方会积极地寻找各种交往话题, 这是由地域性文化影响下的直线型思维决定的。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 其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 这就决定了他们一般采用归纳式的语言。并且在这种语言环境之下, 人们会采取十分委婉含蓄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 注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表达, 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来尽量避免双方陷入交往的尴尬。高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会话方式与低语境截然不同, 他们遵循一定的次序, 一个一个地轮流进行, 被人打断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与俄罗斯人不同, 有时在会话中中国人往往会通过沉默聆听来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谨慎, 更多时候沉默是一种委婉的表达以保全双方的面子避免双方陷入会话尴尬。
(二) 中俄思维方式差异
除了最明显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不同语境的文化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语言结构、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在高语境以及低语境文化交往中, 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截然不同。首先,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而俄罗斯文化注重个体, 不管是社会化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交往方式的不同, 比如在书写姓名时, 中国会将个人的名字放在后面, 家族的姓氏放在前面, 相比之下俄罗斯则先说个体, 然后再说整体。
另外, 中国人在与人交往以及沟通表达的过程中会带有趋同性以及群体取向的特点, 这些都是整体思维观念的反映。中国人会十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极易出现从众现象,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 就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除此之外, 中国在日本疯狂抢购的新闻频频爆出, 越难以购买的商品反而能引起大众的购买欲, 这都证实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观念。而俄罗斯注重个体,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关注个人意见的表达, 严格遵循个人的内心想法。其次, 俄罗斯人关注逻辑思维,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 更注重个体作用的发挥, 并以个体作为价值单位和逻辑单位, 在为人处事以及社会化交往中, 这种个体取向会直接导致不同人的思维以及方式截然不同。但是个体观念并非是指个人在社会化交往过程中直接忽略集体的取向和集体价值, 个体观念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在个体观念的影响之下个人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 其次会关注集体的价值和需求, 因此趋同行为以及系统思维的产生概率较小。
在中国, 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不是独立的, 都要视情境而定。这种高语境文化中的社会交往会更加关注人情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极易产生系统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通过对这种交往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高语境文化缺乏变通性, 相反, 美国注重个体主义, 关注个人意见和情绪的表达, 因此美国人能够树立规则意识, 各种人情因素对美国人的影响较小, 美国人会在各种规则以及制度的引导之下与他人进行交往, 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会以已经获得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来要求自己。
(三) 中俄交际礼仪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注重交际时的礼貌, 而且交际礼节视交际的人和场合也会发生变化。以中国为例, 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更注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 因此难以避免会存在许多客套话以及不真实的信息, 比如中国人非常谦虚, 在各种公共场合中十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相比之下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的交往十分直接和坦率, 因此许多俄罗斯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交往方式, 甚至会反感。
四、中俄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 俄罗斯属于低语境文化,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之下, 中国和俄罗斯的交际模式和交际方式截然相反, 最终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效率较低。但是两种不同的语境文化并非是完全矛盾的, 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就能够尽量避免交际中的尴尬, 提高交际效率。
在不同语境文化下交流时, 交际双方必须注重对交际方式、语言风格以及交流理念的分析, 了解在不同交际环境中双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注重包容理解和求同存异。不管是高语境文化还是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都需要注重换位思考,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 尽量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双方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采取合理的交际方式, 从而更好地消除单一文化观念,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交际双方要善于表达自己, 让对方可以获得足够的语言信息, 以便进行更好的交流。
五、结语
虽然学术界一直质疑霍尔理论,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 世界各国文化趋于一致性, 差异已经日益模糊。但爱德华·霍尔提出高低语境理论的意义和贡献不容忽视。这一理论能够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交际方式的差异,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加深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通过对不同语言环境下交际方式的研究, 帮助人们采取正确的交际方式与他人进行顺畅沟通, 了解在不同语境交际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正确认识交际模式的差异, 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实现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其次, 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不同语境下的交际双方,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并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了解中国和俄罗斯文化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指导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要: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会有一套显性或隐性的行为模式, 与这种行为模式相关的各类活动即为文化, 不同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 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之下每个人的交往方式以及社会化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本文以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作为切入点, 了解群体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特性, 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背景, 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 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高低语境理论,跨文化交际,中俄
参考文献
[1]司彩玲.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02) :74-77.
[2]杨慧.高低语境影响下中西方交际差异[J].文学界:理论版, 2012 (03) :79-80.
[3]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 :73-75.
[4]赵子然.高低语境交际的对比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3) :243-243.
[5]杨家云.中国高语境文化之我见[J].语文学刊, 2016 (24) .
[6]马风书.比较文化语境中的中俄关系[J].外交评论, 2008 (02) :32-41.
[7]毛京京, 周长雨.从霍夫斯蒂德文化维度理论浅析中俄文化差异[J].华章, 2014 (06) .
[8]何明霞.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1.
[9]贺琳.高低语境文化冲突及有效沟通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161-162.
[10][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M].居延安等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
[11]林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J].武夷学院学报, 2008 (04) .
高低语境的文化理论 篇3
汉语欧化现象主要指欧洲语言对汉语的语法、句式、风格及修辞等方面影响的结果或过程。1996年出版的《汉语知识辞典》对“欧化语法”的定义为:“在运用汉语时, 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印欧语言用语习惯相同或相近, 与汉民族用语习惯不同的特殊语法现象。”
汉语欧化现象由来已久, 且一个世纪以来论争不断。虽然“欧化”一词的提出者已不可考, 但欧化现象的爆发无疑开始于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傅斯年最早提倡汉语欧化, 胡适也曾明确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与此同时, 还有许多文坛巨匠如鲁迅, 瞿秋白, 徐志摩对欧化持肯定态度。
王力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 认为“欧化是大势所趋, 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但是, 西洋语法和中国语法相离太远的地方, 也不是中国所能勉强迁就的。”[1]
纵观欧化现象的发展, 可谓深受时代的桎梏。白话文运动在推翻了文言的统治地位的同时, 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著述和思想。可以说, 当时的文化引领者和文学巨匠无不雅善译著西方的文学作品。为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 难免留有西方句法的印记。进而对当时的文学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而究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之利弊, 亦是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历代学者也多有论著。然多以主观评述, 缺乏理论支撑, 导致观点一时无法印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尝试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 望能有所助益。
2 霍尔高低语境理论简述
高低语境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 (Edward T.Hall) 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人类交际 (包括语言交际) 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 并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 将文化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和低语境 (Low Context) 。[2]
换言之, 语境的高低是用来衡量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的指标。高语境意味着对语境高度依赖, 具有鲜明的文化统一性。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 相似的价值观和较为统一的认知思想等。而低语境则意味着对语境依赖性不强, 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对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完整性要求较高, 强调理性和逻辑的表达。
基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古迪孔思特 (William B.Gudykunst) 于20世纪80年代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高语境”到“低语境”的方式排列, 其中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欧美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3]据M.W.Lusting和J.Koester归纳的高语境文化 (HC) 和低语境文化 (LC) 及沟通的特点[4], 得知汉语具有表达间接, 内容含蓄, 传达的信息量小的特点;而欧美语言的特点是表达直接, 明白易懂, 传达的信息量大。
总而言之, 通过霍尔高低语境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 汉语作为一种含蓄间接的语言, 与欧美语言简单直接的风格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于汉语欧化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 汉语欧化的必然性分析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传承至今经历过无数的发展和演变。自明末清初西方文化渐渐广泛传入中国至白话文运动所带来的革故鼎新, 欧化现象无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本文所强调的必然性, 则着眼于相关语言学理论, 并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及若干汉语欧化的实例进行系统分析,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1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 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套用于交流和传递消息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指代意义, 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流行语就是典型的代表。社会语言学的主流方向就是研究“语言的变异”现象, 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更是着眼于“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5]由此可见, 外来因素能够对语言产生影响。这也是汉语欧化的最基本的前提。
3.2 存在一种语言影响另一种语言的可能
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牛津大学的教授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 类比遗传学中“基因”的含义, 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 或模仿的单位”。[6]此后, 模因论渐渐成为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并将翻译过程定性为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不同语言间的差异, 小到字、词、句的表达方式, 大到意象, 理念, 习俗等文化理念, 都将以模因为载体相互影响, 传播, 并如基因一般代代传承。这是不同语言间能够产生影响的极好证明。而这也是西方语言能够对汉语产生欧化影响的重要条件。
3.3 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自西方文化传入至今, 汉语中的欧化现象有些已成为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已成为人们所习惯的表达方式。由于本文并非着眼于论证欧化本身特点, 所以在此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以佐证。
马春华在《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一文中认为汉语中“如果……将……”的表达形式和“将”表“将来”的用法来源于英文中“if…will…”的形式。并在文中举出了一个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 英文版和中文版新闻对比的例子:
“The Mexican package, if drawn down, would take one-third of what the fund had left to lend this year. (The MF Mission:possi⁃ble, 2009.04.08)
墨西哥的信贷限额如果用尽的话, 将会消耗MF今年剩余贷款资金的三分之一。”
在音译词的使用方面, 徐鹏绪, 周逢琴在《论欧化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中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句为例并从美学角度做了简评:“被视为具有东方式风格和气韵的典型篇章《荷塘月色》中, 也有欧化明显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译音词‘梵婀玲’丝毫不显得突兀, 反而让人觉得它与文中的意境化合了, 柔美婉转, 有特别的妙处。”
由此可见, 汉语欧化现象的确存在, 由此可以确认欧洲语言已经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 由霍尔理论谈欧化的必然性
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 可以确定的是汉语欧化现象满足发生的前提且汉语欧化现象也确实存在。然而若论汉语欧化现象的必然性, 就必须通过霍尔高低语境理论进行阐述。
由第二章可知, 汉语的语境较高, 符合高语境的特点;而欧美属于低语境的语言文化。根据霍尔理论, 汉语欧化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汉语从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其直接表现就是高语境的交际特点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影响正逐渐减弱, 而低语境的特点所占比例正不断增强。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3.4.1 政权的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 汉语也因此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然而, 这期间虽然朝代更迭不断, 但封建社会的本质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古白话文自唐宋成型至清末民国千余年间鲜有变化, 受封建社会严格的社会结构影响, 人们重视社会地位的高低, 讲究上下尊卑的礼仪, 因而形成了汉语高语境文化的特性。然而从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当前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权使得社会结构大大宽松, 相处方式也更为平等, 这些变化都逐渐倾向于低语境文化的适用环境。而自五·四以来最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低语境语言即为以英语为主的欧洲语言, 基于语言表达方式应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汉语欧化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
3.4.2 国家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重农思想传承数千年, 农业社会的交流方式对于汉语的影响更是尤为深远。长久以来单一的社会形态使得汉语形成了指代简单的特点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继而导致语境的普遍共识以及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密, 最终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的氛围。
然而自从近现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 打破了重农轻商的社会格局, 到现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 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大大增加了对汉语表达和传播能力的要求。一方面, 原本指代简单的特点被大量舶来词与专业术语所侵袭, 如“光曲角”“量子基金”“脂肪醇聚氧乙烯”等。教育差异和专业区分打破了高语境所需的共识环境, 大大增加了对汉语解释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农业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渐行渐远, 这也促使汉语产生向低语境发展的态势。
3.4.3 思想的解放
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民主与科学”的主张在中华大地上唱响。传承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就注定要被文明的进步所取代。直至今日, 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在大力推进。思想的解放直接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语言的表达更加直接, 情感的表现更加明显, 平等的相处更加自然。在思维方式上也受到科学严谨思想的影响, 更加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而削弱了汉语原本含蓄, 隐喻的表达特点。这些对汉语的新要求促使其不得不吸收作为低语境的欧洲语言的一些特点, 来弥补汉语本身的不足, 欧化现象也就必然要产生。
3.4.4 全球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不可遏制的进步趋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和直接的接触到来自西方各国的语言和文化, 与国际的交流也日益加深。而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 也承担着全球各地区和民族交流的重任。中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和提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汉语和英语这两种高、低文化相冲突的语言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难。
由此可见, 在中国对外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 各国的跨文化交流都日益广泛和深入, 作为世界文娱产业消费大国, 对各国文化的多元吸收和发展注定不可避免。在汉语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的同时, 汉语自然也不能故步自封, 应当广泛吸收西方的语言文化, 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语言表现力。
4 结论
自20世纪20年代始, 对欧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一直存在。但长期以来的研究角度大都局限于对汉语的句法、结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以及对欧化现象存在的利弊及合理性的探讨, 却忽略了语言作为社会文明表达与传播的媒介其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的这一事实。且在研究方法上一直偏重于对翻译语句的分析对比, 主观论述性较强, 缺乏实际的理论支持。本文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另辟蹊径, 以发展较为成熟的霍尔高低语境理论为基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进行了逻辑论证, 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但本文并未涉及对汉语欧化的程度及利弊等问题的研究。
摘要:自西方文化传入, 经洋务变法开蒙, 至五·四民主革命。破封建, 废帝制, 兴民主, 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条效法西学的长河。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 欧化问题一直纷争不断。该文首次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现象分四步进行逻辑论证:1、语言可以被影响;2、语言可以被其他语言影响;3、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4、无法避免欧洲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
关键词:欧化,霍尔理论,高低语境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Hall T.Beyond C.Garden City[M].New York:Doubleday, 1976.
[3]Gudykunst B, LEA P, et al.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Processes[M].Beverly Hills, CA:Sage, 198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89.
[5]Romaine, S.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Oxford:Pergamon, 1994.
高低语境的文化理论 篇4
语言的意义和语境总是互相纠结在一起, 因此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迄今为止, 关于文化语境这个概念的诠释, 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爱德华.T.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霍尔的这一理论把文化分成了两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处于文化语境这个连续体的两端, 而事实上现实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位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一点, 高或低都只是相对而言。
很显然, 这篇文章涉及到几个概念, 有必要在此先做界定。
第一, 语境是指对一定背景或者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形式 (Larry, Richard, 2002) 。根据Hendon et al. (1996) , 语境包括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 他们围绕着某个词或某个篇章并阐述上下文的意思——情景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交流的进行。语境的言语因素包括人们说话的频率, 语调的高低, 声音的强度, 声音对于当时具体情境的适应度或弹性, 声音频率、音调、强度的变化, 以及说话的流利度, 表达方式, 或者言辞的一些细微差别。而非言语因素则包括眼神接触, 瞳孔的放大或收缩, 面部表情, 气味, 颜色, 手势, 身体移动, 亲近, 以及对空间的运用。换句话说, 语境就是指与某件事或个人相关联的整个情景, 背景或者环境。因此, 如果在一种文化的交流中语境占据的比例越重, 传递或接受信息就越困难 (Hendon et al.1996) 。相反, 在语境对信息传达影响越小的文化中, 交流就简单些。
什么是高语境文化?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的理论, 所谓高语境文化, 就是在传播时, 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 或内化在个人身上, 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William, Bella 2002:79)
从这个概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高语境文化中, 个体能把信息和意思内在化。也就是说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由身体语言, 语境和环境实现。因此, 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的成功有赖于一种高度密切的联系, 在高语境文化中, 如果两人之间存在着长时间稳定的关系, 那么他们的交流能毫无障碍的建立在一些很细小的手势或者很简洁的评述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 依赖于他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诸如历史, 传统和一些繁复精密的社会价值体系, 这些信息事实上在真实的交流发生前早已经像程序一样编入了交流者的头脑之中, 因此他们交流言简意赅。Barnlund就曾指出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对别人的话较为敏感, 这就是他人导向。 (史蒂夫·莫滕森1999:240) ) 所以对于交流者来说就没有必要以语言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交换。因而这种交流模式也被称为抑制——扩展模式。故而, 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都有较强的文化过滤意识;相反如果他们用言语说出过多的信息, 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听话者误认为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意味着听话者不够敏感, 不够聪明, 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那下一步就该讨论文化语境连续体的另一端了——低语境文化:
所谓低语境文化, 就是在交流或消息中信息和意思的表述清晰明确。低语境文化中的个体在接收到不够明确的表述或处于不够明朗的处境时会期待解释。信息和意思并不是内化于个体之中, 而是来自与语境, 如当时的情景或事件。 (William, Bella2002:79)
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里, 大量信息都是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这种文化倡导直接的言语交谈, 非言语直观性, 也就是所说的以信息发出者为导向的观念 (比如说, 信息发出者有责任确保交流的清晰明了) 。在低语境文化中, 个体通过明确的言语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讲话者有责任构建明白的, 有说服性的信息, 从而方便听话者能轻松地解读自己的意思。他们的整个言行体系是建立在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和线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 (Hall, 1984)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的观点, 或者就是个体本身成为了整个交流的焦点。低语境文化的这种交流方式被冠以扩张——收缩式。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被社会告知:消息在发送之前, 必须确保它被扩张到含有足够的信息, 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宽敞的信息发送端口, 而不是预先消化或甚至跳过一些细节。因此同高语境文化的抑制——扩展的交流模式比较起来, 低语境文化中的扩张——收缩模式的过滤信息的心理机制和内心反应体系必然比较直截了当, 这一点也能同美国价值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观念有紧密联系。
尽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别会体现在很多方面, 不过语境扮演了一个很微妙的角色。霍尔和Hendon都曾指出汉语生于高语境文化之中, 它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味, 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美国英语则根植于低语境文化, 它被打上了美国个体主义和天人相分的烙印 (Hall, 1984, 19-80) 。而作为广告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广告语言,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 都势必折射出高低语境文化的各自特点。
二、语境和中英广告语言
在各种交流方式中, 包括广告, 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准则, 但有时未必能被对方接受。因为信息接受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发出者和接收者在知识积累, 历史背景, 社会地位和语境等方面的距离。
在广告这种交流中, 上文所提到的依赖被称为文化一致性。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术语——期待融合, 意思是只有当受众的期待视野同文本相融合, 受众才能理解并接受它。广告文案, 作为一种文本也符合这一原则。
我们知道广告文案不可避免的要采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引起受众共鸣的线索——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诱惑受众做出购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 线索负载了大量可见或不可见的文化因素, 因而也成为了受众期待和文案信息的联系纽带。这些因素中语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在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 艺术和人际关系是显性的, 象征是语言符号运用的主要特点, 因此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的表达原则就是尽可能深的挖掘产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 (郁金龙, 1989) , 它强调文化背景的融合, 以及语言编码中的文化象征的一致性。而在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 科学和理智是显性的, 语言符号的运用侧重直接陈述, 因此, 表达原则是对产品真实具体的描述, 广告信息的交流倾向于合理化文案的主题并尽可能让事实说话。
在中国广告人和消费者这种特殊的交流中, 中国文化 (高语境文化) 占主导地位, 信息的发出者将众所周知的象征含义运用到广告这种文化行为中来对广告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编码, 从而也强化了受众对广告文案欣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度, 但更重要的是, 这样能激发读者和消费者将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更多的隐形附加值, 这种附加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甚至超过了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
比如:
1.拈花微笑
毋须任何言辞沟通, 只须微笑即可了解。
(大宇汽车广告)
这是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为韩国大宇汽车所做的广告。画面上有两个纯洁的女孩, 一个韩国的, 一个中国的, 他们都面带微笑。然后是对画面所做的解释:一天, 释迦牟尼正在传教布道时, 他拿出一片莲花让众生思考, 结果众人之中只有一个叫迎叶的门徒明白了其中含义并微笑示之。因此释迦牟尼将佛法传授给了迎叶。此后, 这个故事就用来指中国人和韩国人都熟知并接受的以心传心或者心印。这则广告的文本正是这个故事的最好注解:无需任何言语, 微笑就能实现交流。作为中国的邻邦, 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不难在韩国文化中找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子:在各种文化相似中, 在中韩两国都存续了数千年的佛教影响甚为深远。
这个文本, 作为一则商业广告尽管是为大宇汽车而创作, 其中并未有只言片语关乎产品本身, 但是却挖掘出了隐藏在标题“拈花微笑”后并深植与中韩两国人民中的深厚文化意蕴。所以, 尽管没有直白的解释, 仅凭广为人知的佛家典故, 广告人就成功的唤醒了中韩两种文化中宗教和历史认同感——既然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存在着历史性的情意, 那么双方必然知之甚深, 因此读者 (中国人) 就会信赖老朋友的产品 (大宇汽车) 。所以事实上从佛家到商业目的的成功过度仍然依赖着两国之间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隐形而微妙, 只有在高语境文化中才能实现信息发出者原意同信息接收者期待的融合。
与之相反, 作为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 美国文化在广告交流中, 当然追求确定准确的信息, 拒绝任何模糊或者含混不清。因此广告文案中的美国英语要求直白明晰的表达, 以此来吹捧它的产品而避免产生任何误解。在低语境文化中, 语境 (包括文化背景, 交流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功能在美国的广告交流中体现的不如其在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中那么明显, 其中的文化符号也不如中国广告语言中的那么明显。下面一则关于美国速递公司——COLOR DIREC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SO...YOU WANT TO MAIL A STRAWBERRY SORBET?
(速递公司COLOR DIRECT的广告)
你能想象邮递冰激淋吗?我们先把这则广告疯狂的创意所提到的可能性放到一边。读者首先解读出来的是COLOR DIRECT服务的特殊:速度, 安全和无所不包, 而这些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到了吹捧。草莓冰激淋, 一种很平常的冰冻甜品, 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熟知, 在这里它成了该速递公司的一个服务客体, 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条线索:哪怕冰激淋也可以邮寄, 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这个公司寄不到的呢?尽管广告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个公司服务的优点, 但我们必须承认美国读者读完后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其推荐的服务。也就是说, 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美国广告文案更乐于直接把其产品的吸引点呈现在其读者或消费者面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由高语境文化孕育出来的广告语言, 由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经常让低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迷惑, 因为他们可能在高语境文化中的那些看似毫无干系的信息中迷失;相反, 根植于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 由于提供了太多的细节信息, 反而让高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觉得缺乏张力, 甚至有盛气凌人之感——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信息, 难道我们读者就不能透彻的理解这则广告吗?故而, 希望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的对比能为这两种语言的广告创作和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语境很重要。到目前为止, 爱德华.T.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最具影响。根据霍尔的理论, 高语境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反映, 是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或大量信息隐含在某种个体特性之中。在低语境文化中, 正如霍尔所解释的那样, 大部分信息必须清晰传递从而来弥补语境内外所丢失的信息。作为广告的一个有力工具, 中英广告语言都折射出高低语境的特点。
关键词:语境,文化,中美广告语言
参考文献
[1]Hall, E.T..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 NY:Doubleday.1984
[2]Hendon, Donald, Hendon, R.&Herbig, P..Cross 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s[M].Westpost.CT:uorum.1996
[3]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 Calif:Wadsworth--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 2002
[4]William B.Gudykunst&Bella Mody.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communication[M].2nd, ed.US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2
[5]史蒂夫·莫滕森关世杰胡兴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高低语境的文化理论】推荐阅读: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05-15
高低语境理论08-05
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08-14
语境层次理论10-15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09-30
质量的高低08-17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05-26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08-26
语言交际语境理论07-19
数字文化语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