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服务

2024-08-19

新兴服务(共12篇)

新兴服务 篇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比如贸易逆差问题、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较少问题、国际竞争力较弱等, 其根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急需加以扭转和改变。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合理而优化的服务贸易结构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服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为新兴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全球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科技型、知识型方向转变, 与科技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可是, 目前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科技服务相对落后, 服务贸易还没有达到较发达的阶段。同样, 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贸易的大多数, 比如运输、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 达到服务贸易量的一半以上, 显然与当今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趋势相左。2013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亿美元, 其中运输服务出口额为376.5亿美元, 同比下降3.2%, 占比为17.9%;运输服务进口额为943.2亿美元, 同比增长9.9%, 占比为28.7%。旅游出口总额51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3%, 在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占比为24.5%;旅游进口总额1285.8亿美元, 同比增长26.1%, 占比由上年的36.4%提升至39.1%。可是, 由于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落后, 或者由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高附加值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保险、金融、咨询、通讯、广告、影音等领域, 发展滞后, 不能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量, 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够合理。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有缺欠

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欠,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缺乏充分论证和实践检验, 服务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不能体现高效能, 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的政策制度方面不协调, 没有统一的推进服务贸易的管理协调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行业多头管理, 政出多门, 条块分割, 存在一些中间地带, 存在漏洞, 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的管理效能。有些部门对隶属系统实行垄断, 其业务也只限于管理直属系统, 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 造成了行业垄断经营, 比如:邮政、电信、民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 不利于促进行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更不利于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规模化程度低, 在国际上难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因为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 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很广泛, 所以服务贸易必须要有统一的整体的协调和管理。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虽然近些年建立并颁布了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比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律师法》等, 但是整体来看, 与世界上其他商贸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还严重滞后。

当前, 在全球经贸一体化的趋势下,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业的国家级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律, 因此应该在其他相关法规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法, 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尽管已经颁布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 可是可操作性不强, 比较抽象, 立法层次低, 很多都是行政规章制度。有的甚至与现行法律相冲突, 有的与国际法不接轨, 有的不能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现实需要。

四、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特别是专业的高级人才更是缺乏。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产业, 从全球商贸发展趋势看, 服务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 更需要外向型高级专业人才。

目前在我国, 虽然对服务贸易有所重视, 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都在进行, 但是很多教育学习脱离实际, 质量不高, 技能缺乏, 不适应服务贸易专业需要。同时, 我国优质人力资源大都聚集在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不高的地区, 服务贸易的人才更是短缺, 服务贸易发展更是滞后, 所以我国的东西部服务贸易发展也就不均衡。

新兴服务 篇2

供应链服务产业园——新兴物流地产模式

※动态资讯※

2017年1月19日,国家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推广使用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智能交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装备,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广网订店取、自助提取、代收服务等末端配送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物流服务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仓配一体化,推动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促进商贸物流转型升级。拓展集中采购、订单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金融、售后维修等增值服务,支持供应链集成创新。

※主题解析※

供应链经济作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经济网络,是对产业及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多维整合和组织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服务最早由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提出,即主要由第三方物流演变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其主要职能在于通过咨询、IT技术等手段,对买卖双方以及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资产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运作做出调整。

据统计,企业把自有物流交给第三方来运作可节约成本5%;借用第三方物流网络体系改造流程效益可节约成本10%;打造整个供应链体系,可节约费用20%。2015年我国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规模约1.5万亿美元,近几年年均增速约15%;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东滩视点 第78期

※主题观点※

供应链服务产业园——新兴的物流地产模式

顺丰快递的上市差点诞生新的中国首富,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大众的眼球,物流这样传统的领域竟蕴藏着这么大的机遇?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深入分析一下顺丰模式就会发现,顺丰提供的物流服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物流概念,那就是我们这里要讲的供应链服务。

供应链服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级业态,是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供应链服务旨在实现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整合,不单是最少的物流成本,而是要使企业运作达到最优化。你看这是不是一下就抓住了现代企业运营的痛点,所以说市场很大,机会很多。

顺丰就是瞄准了这样的商机,开始从单纯的 “收运转派”的快件服务起步,逐步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变,构建起速运事业群、商业事业群、供应链事业群、仓配物流事业群、金融服务事业群五大业务板块,全面整合电商平台、O2O“顺丰家”、物流普运和冷运、仓配一体服务、金融服务,形成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闭环,实现 “四流合一”的生态链。

1、供应链服务需求

大家都晓得,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到第四方物流,是企业业务流程环节外包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生产、流通到消费整体过程不断变革的过程。供应链服务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对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重新整合。在这方面,跨国巨头们已有很多的积淀,我国企业还在努力追赶中。近些年,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新的技术手段,供应链服务的内涵在不断扩展,玩法也在不断创新。东滩视点 第78期

一般来说,供应链服务都包括哪些可以外包的业务流程环节呢?根据东滩顾问对供应链环节和流程的理解,以及对企业需求的把握,总结出企业的六大供应链服务需求,包括:物流配送服务需求、公共仓储服务需求、金融信贷服务需求、电子采购平台需求、贸易代理服务需求和信息集成服务需求。

(1)物流配送服务需求

物流配送服务需求包括订单收集、车辆调度、产品保障等需求。订单收集是通过在线系统收集钢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及成品运输需求;车辆调度是指通过科学的车辆流线规划,集合钢铁运输的需求,降低物流成本;产品保障是通过运输前检查、运输中监管、运输后确认的程序确保产品的完整送达。

(2)公共仓储服务需求

公共仓储服务需求包括仓库管理、产品管理、物业服务等需求。仓库管理服务通过对仓库库存存储及调用的优化,实现仓库库存的最大化利用、缩短产品调度时间;产品管理服务通过对产品的科学养护,降低仓储过程中钢材等产品的损耗;物业服务指对仓库物业的养护维修服务。

(3)金融信贷服务需求

金融信贷服务需求包括抵押信贷、担保贷款、小额借贷、金融租赁等供应链过程中的的融资需求,具体指企业以物流数据、支付凭证进行的抵押担保贷款需求,以库存货品进行融资租赁等金融需求。

(4)电子采购平台需求

电子采购平台需求包括信息查询、竞价采购、在线验货、在线交易等需求。信息查询指企业能够查找供应商信息、过往交易记录、信用环节等;竞价采购指利用电子平台进行集合竞价,采购产品;在线验货指可通过视频等手段检查产品质量;在线交易指线上下单、支付等功能。东滩视点 第78期

(5)贸易代理服务需求

贸易流程服务需求包括贸易通关需求、单证办理需求、国际结算需求及税务办理需求。其中,贸易通关需求即为满足区域内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海外需求;单证办理需求即针对钢铁企业通关过程中产生的电子订单、单据传输等需求;国际结算需求主要为钢贸往来中的货币兑换提供代办服务;税务办理需求则主要为区域内钢铁企业在钢贸往来中产生的税收提供代收服务。

(6)信息集成服务需求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对产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等信息的及需求,要求相关产品和行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

2、供应链服务产业园

随着“互联网+”、“工业4.0”的兴起,产业和企业对供应链的创新和依赖显得更为重要,依靠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互联、供应链管理等高效的供应链产业系统,挤掉供应链中的水分,缩短供应链的长度,提升产业价值链效率,成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普遍诉求。

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链变革,我国一批优秀企业更是走在了“互联网+”变革的前沿,谋求在新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中不掉队,甚至引领变革。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海尔、蒙牛、华为、小米等生产企业在构建专业的供应链服务(公司)能力,也看到了利丰、怡亚、飞马等企业全面介入供应链服务,重构产业链。从区域供应链重构、全国供应链组织到融入全球供应链,正在不断催生着供应链服务产业的发展。

东滩顾问在参与巢湖产业新城项目的研究中,将以往有关现代物流、供应链变革的研究做了一次升华,提出了供应链服务产业园的概念。我们认为,在工业4.0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动下,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将会发生全新的变革,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将会重塑,其中供应链服务产业园是变革中的重要产业机会。

一般来说,供应链服务产业园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目的,以供应链服务企业的集聚为核心,整合优质的卖家资源与买家资源、商品资源与意向订单资源、物流服务企业与物流金融机构,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供采对接会专业云平台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区域生产和生活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基地。

这里结合巢湖产业新城项目的研究,对供应链服务产业园的几个子项目做一个简单解构,重点关注能落地的实体项目,包括智慧金融仓、展贸综合体、物流大数据中心、工业品超市、逆向维修中心、关键零配件检测中心等等。东滩视点 第78期

(1)智慧金融仓

整合普洛斯、宝供物流、科捷物流等专业的仓储型物流企业,打造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制造业仓储设施,服务于大型电商、大型物流、大型工业企业,形成区域制造业供应链仓配中心。

(2)展贸综合体

构筑区域性展贸中心,打造全天候无国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O2O交易平台,建设成为未来超大复合型专业市场园区,促进城市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制造业集采集销平台。

(3)物流大数据中心

整合物流大数据产业不同层面的技术服务企业,共建大数据中心,致力于为各大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提供先进的数据采集及智能化分析,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研究、决策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和分析服务,实现各大产业集群物联信息的集约式管理。

(4)工业品超市

打造工业配件的仓储式卖场,对接园区各类生产型企业,依托区域性物流配送基地,聚集各类通用工业零配件及标准部品部件,打造一站式自助工业用品采购超市和综合性工业生产材料综合采购中心,服务生产企业的生产材料采购需求。

(5)逆向维修园

建设专业的核心零部件逆向维修中心,对逆流物进行有效的专业化处理,充分发挥逆流物的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省资源,主要包含大宗物品逆向处理区(电子产品、器械、家电、汽车等)、品牌逆向专区。

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大潮中,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历程中,各个地方都需要在产业转出和产业转入中做出选择和努力,在区域供应链、全国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中谋求一席之地乃至更大的空间,那就要好好谋划一下,如何做好一方区域的供应链服务产业园。

※案例借鉴※

怡亚通供应链服务平台

怡亚通是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服务企业,服务对象覆盖IT、通讯、医疗器械、快速消费品、汽车、化工、家电、服装、安防、传媒等行业,提供采购、生产、流通、金东滩视点 第78期

融、互联网信息等供应链服务。

怡亚通创立于1997年,先后经历了“单一代理通关”和“IT物流”等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导入供应链管理模式,整合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囊括物流、采购、分销于一体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在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同时还提供采购、收款及相关结算服务。

1、供应链商业生态圈

怡亚通以消费者为核心,已经初步构建成五大服务平台:B2B/O2O分销平台(宇商网、380分销平台)、B2C/020零售平台(和乐网、云微店、终端联盟、和乐生活加盟连锁超市等)、O2O金融服务平台(B2C消费贷、O2O金融服务等)、O2O传媒营销平台(城市传媒、终端传媒、云传媒等)、O2O增值服务平台(智慧生活服务等增值服务),将全面覆盖流通行业里的500万家终端门店,聚合品牌(产品)企业、物流商、金融机构、增值服务商等各大群体,打造流通行业供应链生态圈。

怡亚通供应链商业生态圈的核心点有三点:

(1)聚焦客户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与全球战略伙伴形成稳定合作;

(2)融合现代互联网和深度供应链技术,建立覆盖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深度分销平台、一体化直供渠道、高效信息管理系统;

(3)联合各大金融机构,打造一站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从采购融资、订单融资、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服务,将银行借贷资金通过供应链管理服务方式投放给客户赚取“息差”,针对外汇结算业务开展金融衍生交易对冲外汇风险。

在怡亚通供应链商业生态圈中,广度供应链平台是一个核心平台,以上下游客户需求为核心,构建采购平台、销售平台和物流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供应链全程运作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采购平台提供采购及采购执行、采购资源整合服务,有效链接上游供应商,帮助企业实现阳光采购,零库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销售平台建立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链接,打造全新的增值分销供应链运营模式,提供销售执行、分销、渠道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渠道扁平化,提高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3)物流服务平台构建B2B/B2C一站式服务流程,在采购、生产、销售等供应链环节中为客户提供国际物流、国内物流、保税物流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供应链东滩视点 第78期

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

2、供应链基地建设

借助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及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怡亚通将供应链地产优势与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优势结合,开创了供应链地产服务的全新模式。目前怡亚通供应链基地总面积逾30万平方米,深圳、上海金桥、上海洋山港1期、大连、长沙供应链基地已落成启用,上海洋山港2期等供应链基地正在建设中。

培训合格师资服务新兴产业 篇3

一、中心的基本情况

洛阳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洛阳市政府引进的北京华唐教育集团(华唐教育集团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大型产教一体企业集团,是国内有影响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科技集团公司)和洛阳服务外包学院本着共同协作长远发展目标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中心主要业务:(1)商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2)开展长短期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3)进行服务外包行业研究及课程开发。(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承接外包业务。(5)培训优秀的师资与管理人员。(6)提供职业资格认证。目前,中心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组长单位、河南省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河南省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2012年,中心被评为全国十强服务外包培训机构。

三年来,中心为全国各地培训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骨干教师800余人,曾接待来自国家电子商务行业指导委员会、国家服务外包研究院的领导和安徽宿州、陕西略阳等地的政府考察团,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的企业考察团以及来自全国130余所职业学校的同行,并对曾来参观的职业学校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建设进行跟踪指导;安排来自河南省职业学校实习学生1082人;在华东师范大学全国职教专家徐国庆博士的指导下,正在开发中职学校客服专业校企合作教材,目前已经在高教出版社出版9本。

二、承办企业实践班情况

2013年2月,经河南省教育厅验收,中心被确定为河南省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中心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的要求,秉承“培训合格师资,服务新兴产业,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宗旨,围绕“用心去做,真诚沟通,贴心服务”开展工作,让参训教师带着课题上岗位,实现岗位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对接,把岗位能力点变成课题,把实践结果转变成教学成果,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组建团队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中心高度重视,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团队。

1.成立了项目办,成员来自企业与推荐基地的学校。项目办主要工作任务是实现五个沟通:与省厅项目办沟通,领会培训的精神,认真落实;与推荐企业实践基地的学校沟通,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师的企业实践中进行解决;与选派学员的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学员培训情况和工作业绩;与学员沟通,及时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和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有关机构沟通,让学员有机会参与到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中。

2.建立班委会,协助搞好学员们的工作、生活。

3.组建培训团队:团队成员有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及洛阳服务外包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聘请的资深专家等。各部门人员按照中心制定的企业实践培训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协作配合,成效显著。

(二)分层实践、精心设计、循序渐进

实践学员报到前,中心即组织学员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所学专业、学校开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课程情况、自己担任的客服专业课程等,并根据这些分析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分别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

入企教育:包括行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学习、实践教育、做幸福职教人、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计划制订等内容。

岗前培训:包括沟通技巧的培训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等。

上岗实战:包括熟悉岗位、练习技能、全程感受、学以致用、成果展示等。

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拓展、心理辅导、团队激励等。

总结展示:包括周小结、月总结和阶段汇报。

三、实践成果

在组织河南省客户信息服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班的过程中,中心注重实践培训效果,保证参训教师的技能掌握和培训质量,做到培训前调研、培训中研讨、培训后跟进,及时提炼、总结推广。

(一)认真总结

培训结束前,培训师傅对全体学员进行技能指导,还聘请洛阳服务外包学院高级教师以及洛阳市教育局职业教研室的职教专家对学员的教学案例进行逐一指导;考核时,聘请洛阳市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担任评委,认真考核。同时根据学员的实践表现对刘蓓等23名教师分别授予坐席员、班组长、质检员“岗位标兵”称号。

(二)适时研讨

先后组织实践教师参加洛阳市教育局主办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课程方案研讨会和洛阳市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学计划研讨会;参与国家电子商务行指委组织的国家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学标准的问卷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调研报告论证会和课程体系搭建会以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学资源研讨会。

(三)及时提炼

电子商务打造新兴服务业 篇4

一、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 电子商务服务业在我国正处于形成期。随着经济全球化, 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金融、信息、物流、咨询等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将会进一步发展, 电子商务服务业本身也将参与全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业将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又一热点。

《规划》首次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 我国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局限, 难以跨入信息化门槛, 亟需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平台化的电子商务普遍服务, 提升自身品质和竞争能力。大型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 在成本和效率需求的驱动下, 呈现出专业化服务外包的发展态势。因此,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成为“十一五”发展的紧迫任务。

为了建设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工程, 国家通过引导性投资, 促进以第三方平台服务为主流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培育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此, 国家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从母体中剥离, 逐步形成行业性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机构;同时, 在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外包的基础上, 推进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商转型, 发展新型服务, 扩大服务领域, 使其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二、新兴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模式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认为, 目前主要有三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销售方主导的业务模式, 即由卖方建立网站发布信息或者出售产品;购买方主导的业务模式, 即由买方建立网站发布信息或进行采购;第三方模式, 即由中立的第三方所建立和控制的网站, 由第三方提供特定产业或产品的搜索工具, 包括许多卖主的店面在内的公共买卖场所。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广泛到各种服务行业中, 以下结合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案例介绍电子商务在物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是杭州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物流运营基地, 旨在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物流服务平台。

传化物流以综合物流 (集货、仓储、分货、拣选、配货、运输) 为基础, 以信息化为依托, 开展信息交流、商贸交易、商品展示、商务性服务等增值服务, 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物资流通中心。其主要有“信息管理中心、交易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转运中心”六大核心功能, 集储存、中转、运输、经销、货代、配送及信息服务为一体, 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能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运营系统能适应大量化和复杂化的物流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物流的需要, 更好地与国际物流接轨。

基于有形市场与资源整合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化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为指导, 围绕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依托传化物流的有形网络, 结合传化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 优化和创新面向公众、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物流交易与服务模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 打造以“四化 (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 为特征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 安全的电子物流服务, 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和传化物流产业的发展。

传化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四大应用系统、三大基础平台、二个保证体系、一个门户网站。四大应用系统包括:面向电子商务运作的“物流基地网业务管理系统”、面向物流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面向公众的“会员企业诚信管理系统”。三大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和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二个保证体系是物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一个门户网站则是以四大应用系纯为基础, 打包和升级各个系统后建立起来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参考文献

新兴服务 篇5

素 材

2011年4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落成启用仪式暨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5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该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位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内,面积6.6平方公里,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合肥高新区将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汇集全省乃至国内外创新成果在合肥创新平台转化,为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本次启用的“一中心”和孵化基地于2009年6月启动建设,占地面积308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16.35亿元。“一中心”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这一主线,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易、“科技路路通”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省市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中介等服务,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成果交易的总枢纽。孵化基地主要包括动漫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预计将于2011年6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87家科技型企业先期入驻,计划年内引入企业300家,到2012年培育基地企业产值过50亿元,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解决4-5万人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聚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和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区。

孵化抚育体系——完善合肥高新区从初创企业到毕业成长企业全流程、专业化、高效率的孵化服务体系。区内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园创业服务中心等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华亿科技园、科技实业园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在孵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300多家。合肥高新创业园通过多种形式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为在孵企业管理人员举办“创业辅导——周四讲堂”系列培训53次,培训逾1600人次。该讲堂时间确定、主题连续,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化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周四讲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在企业中颇受欢迎,一些已经从创业园毕业的企业也经常来参加培训。

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研发体系,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高新区通过整合中电三十八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质院等在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瞄准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应急信息技术、精确定位技术、热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及公共安全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阳光电源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联盟、安科生物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中科院理化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高新区建设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成立由合肥高创公司投资入股的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从事家电高性能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支撑和提升安徽家电及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融资体系——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便捷畅通的融资渠道。2010年全区R&D投入约40.3亿元,占GDP的7.5%。高新区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建设。由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的汇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已在高新区注册成立,首期募集资金规模1.93亿元。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发起设立了国安、高科、兴皖3支总额11.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已投项目8个,投资金额3.5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陆续发行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时雨”科技型企业信托贷款计划。在全省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积极推进新三板(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申报工作,培育上市企业10家,70余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意进入“新三板”。常年在区内活动的风投20多家;成立2家注册资本共计为4.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1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6亿元。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

中介服务体系——区内参与技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创业辅导等中介服务的企业60余家,拥有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徽省产权交易所、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人才支撑体系——区内年末从业人员96050人,大专以上67.5%,其中,本科29537人,研究生7092人,科技人员1.9万人,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位,海归300多人。

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省市政策叠加的基础上,高新区出台更加有力、高效的政策支持,对重大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吸引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政策。精选80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对列入小巨人培育计划的企业从项目申报、资金、投融资、科技保险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亿元规模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鼓励企业推进专利保护和标准化工作。近年来,高新区实施产业化项目1000多项,累计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合肥市奖励,1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

得益于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初具雏形,新能源、公共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动漫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90亿元。2011年1-2月累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57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阳光电源公司1-2月产值同比增长420.13%。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为全球同类项目单体投资最大,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8个月。总投资135亿元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产业基地——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4月11日开工;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开工建设,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签约高新区……一个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高新区也因此成功跻身全国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示范区。

公共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涉及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140余家公共安全企业,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在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大立安的消防自动监控和灭火系统为奥运场馆和世博会场馆作“消防员”。四创电子的天气雷达让奥帆船赛更安全。合肥阳光电源公司承建了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测试系统为航天服进行“体检”。四十三所用“芯片”掌控宇航服“体温”。新一代信息产业。高新区在智能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基础相对较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拥有以科大讯飞、工大高科、中电四十三所、维天运通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智能技术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语音、图像、传感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并推动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2010年6月,高新区申报的“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智能语音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对推动语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产业链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2010年科大讯飞连续五年夺得了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的冠军,并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拓展海外市场。动漫及服务外包企业300余家,依托时代出版、幸星数字、科大恒星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动漫、手机游戏、数字出版和软件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依托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中药创新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产业。环保节能产业方面:依托国桢环保、东方美捷、瑞煌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水质检测设备、LED照明等产业。

新兴服务 篇6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深入和中国IT市场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重要,国际各大IT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用户的需求以及相应的产品研发。日前,在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成立5周年之际,EMC在中国又有了新举措——在原EMC中国实验室和EMC首席技术官办公室技术创投组的基础上,组建EMC中国研究院,隶属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主要从事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产品原型开发与孵化,并开展高校合作及标准化组织工作。

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CTO、新任中国研究院院长陶波博士介绍,EMC中国研究院将下设3个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云基础构建实验室和云平台与应用实验室。陶波表示,研究院还将与中国高校等相关科研机构深入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化组织,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存储、云计算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在EMC中国研究院成立大会上,EMC高级副总裁兼CTO Jeff Nick表示,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是EMC在全球发展最快、最有激情和活力的人才团队之一。EMC成立中国研究院,是看好中国的智力资源,也是因为EMC中国团队不断为EMC全球研发项目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聆听中国这一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服务。

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报告 篇7

新兴服务业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按其属性划分, 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

目前, 新兴服务业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 因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目前, 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加快第三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列入“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

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扩大内需;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新兴服务业, 从高污染、高耗能的增长、转变为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型, 而转型的基础就要依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没有新兴服务业, 就很难完成新兴产业的转型。因此, 在这里讨论新兴服务业, 实际上是与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所强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兴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科技交流业与推广服务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业、社会福利业等。本文主要是针对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科学研究业、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等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领域。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一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其中电信包括固定电信、移动电信和其他电信;其他信息传输包括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传输和卫星传输。二是计算机服务业, 包括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计算机维修、其他计算机服务。三是软件业, 包括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其他软件。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括:一是研究和试验发展, 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农业科学、医学、社会人文科学。二是专业技术服务, 包括气象、地震、海洋、测绘、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管理、其他。三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包括技术推广、科技中介、其他科技。四是地质勘查业, 包括能源矿产、固体矿产、其他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等。

金融业包括:一是银行业, 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二是证券业, 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三是保险业, 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保险辅助服务。四是其他金融活动, 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一) 总体水平的变化

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2004-2009年,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法人单位数发展非常显著, 从72913个增加到176326个, 增长141.8%, 其中计算机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发展最快, 从38971个增加到99514个, 增长155.4%;其次是软件业, 法人单位数从21126个增加到48389个, 增长129.0%;信息传输业的法人单位数从12816个增加到28423个, 增长121.8%。

2009年我国传统的固定电话用户31373.2万户, 比2004年增加197.6万户, 但比最高年份2006年减少5405.4万户, 下降14.7%, 而移动电话用户74721.4万户, 比2004年, 增长12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397.8万户, 比2004年, 增长318%。2009年, 我国步入3G和全业务运营时代, 3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3G基站展开大规模建设, 截至2009年年末, 3G基站规模达到28.7万个, 建设总量接近2G网络十几年来累计规模的35%, 开创了全球规模最大, 速度最快的建设记录。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04-2009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法人单位数从136555个增加到233221个, 增长70.8%, 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法人单位数从14598个增加到26573个, 增长82.0%;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从50139个增加到90652个, 增长80.8%;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从69403个增加到111782个, 增长61.1‰;地质勘查业的法人单位数从2415个增加到4214个, 增长74.5%, 其发展状况比较平稳。

3.金融业。

2004-2009年, 金融业的法人单位数从23793个增加到36907个, 增长55.1%, 其中银行业的法人单位数从16458个减少到9242个, 下降43.8%, 而2008年则下降53.2%;证券业的法人单位数从865个增加到1437个, 增长66.1%;保险业的法人单位数从3713个增加到10580个, 增长185.0%;其他金融活动的法人单位数从2757个增加到15648个, 增长467.6%。2004-2009年传统的银行业法人单位数显著下降, 而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的法人单位数发展很快。

(二) 劳动生产率与增长速度

劳动生产率是指人均现价增加值。由于资料所限, 劳动生产率与增长速度只能用2004-2008年的数据。此期间,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人均现价增加值由177615.2元增加到245079.5元, 增长38.0%, 企业平均人数从33人降到21人。其中, 软件业发展比较快, 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81.8%, 企业平均人数在20~23人之间;信息传输业的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69.6%, 企业平均人数由128人降至68人;计算机服务业的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59.9%, 企业平均人数8人。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均现价增加值由53982.3元增加到89220.0元, 增长65.3%, 企业平均人数从24人降至22人, 其中, 地质勘查业发展最好, 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142.5%, 企业平均人数从133人降至103人;其次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增长77.1%, 企业平均人数13人;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59.7%, 企业平均人数从24人降至23人之间;研究与试验发展, 人均现价增加值增长58.4%, 企业平均人数从45人降至37人。

金融业发展很快, 人均现价增加值由143990.0元增加到291717.5元, 增长102.6%, 企业平均人数从157增加到178人之间, 而银行业平均人数从150人增加到366人;证券业从117人增加到133人;而保险业则从301人减少到208人;其他金融活动人数从18人增加至21人。

三、行业、地区特征与人均平均工资

截至2009年,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企业个数占比最大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占52.2%;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占39.5%;金融业最小, 占8.3%, 银行业更低, 占2%。现价增加值占比最大的是金融业, 占57.9%;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占26.7%;最后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占15.4%。

各地区各行业的法人单位数虽然差距很大, 但与2004年相比增长都比较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很快, 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都在1万家以上, 与2004年比, 分别增长136.1%、115.4%、334.4%、142.4%, 而西部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的法人单位数只有几百家, 发展状况也是参差不齐;与2004年比, 分别增长了116.4%、102.0%、44.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法人单位数差别较大, 北京、山东、湖北分别增长135.1%、189.1%和118.5%, 而西部的四川、宁夏分别增长7.2%和28.6%, 甘肃下降7.2%;差别最大的是金融行业, 江苏、黑龙江、陕西的法人单位数分别增长286.4%、682.4%和1717.9%, 而甘肃、安徽、青海的法人单位数分别下降了31.6%、43.6%和52.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很大。

平均工资不含私营企业和个体户, 我们考察的年份为2004-2009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人均平均工资比较平稳, 由34988元上升到58154元, 增长66.2%;其中软件业发展比较快, 由42835元增加到80286元, 增长87.4%, 信息传输由32264元增加到49497元, 增长53.4%, 计算机服务业由47725元增加到71367元, 增长49.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均平均工资由23593元上升到50143元, 增长112.5%;其中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增长最快, 由19923元增加到48337元, 增长142.6%, 地质勘查业由18458元增加到40831元, 增长121.2%, 专业技术服务业由25349元增加到52724元, 增长108.0%, 研究与试验发展由25052元增加到51784元, 增长106.7%。金融业的人均平均工资由26982元上升到60398元, 增长123.8%;其中证券业发展最快, 由50529元增加到166985元, 增长230.5%, 银行业由26349元增加到70041元, 增长165.8%, 其他金融活动由41795元增加到76211元, 增长82.3%, 而2008年增长最高, 增长105.4%, 保险业由25185增加到33152元, 增长31.6%。

总体来看, 地区间人均平均工资的差距很大, 2009年最低的是甘肃, 为22186元;最高的是北京, 为143187元, 这表明地区间的收益水平差距很大。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领域里, 人均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上海、北京, 分别为101367元和100794元;最低的是甘肃、江西, 分别为22186元和2611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领域, 最高的是北京、上海, 分别为77632元和76108元;最低的是海南、贵州, 分别为26211元和28087元。金融领域里最高的是北京、上海, 分别为143187元和134581元;最低的是甘肃、江西, 分别为30627元和33055元。地区间差距巨大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市场需求量大小不同之外, 还与地区间地方政府政策的差异有很大关系。目前,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从法律的层面非常重视和维护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均有详细的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四、分析与建议

2004年以来, 我国新兴服务业有了空前的发展, 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万个,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对其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个数发展很快, 新兴的服务模式多如繁星。创新模式领跑产业快速发展, “整机+配套”改变笔电生产模式, “贸易+结算”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制造+研发”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出现了“3G”产业、物联网产业、“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广电产业、动漫产业、数字内容服务产业、电子商务结算与认证产业和以NFC技术为核心的软件产业, 日益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金融业企业个数发展平缓, 但2009年发展很快, 增加8239家, 这主要是政府加大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的改革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设立了20只创业投资基金。例如, 2006年, 苏州创投集团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国内第一支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基金, 为苏州引进了16家国内知名的子基金, 总规模43亿元。2010年与国开金融再次合作发起设立了国开开元股权投资母基金 (PE母基金) 和国开元禾创业投资母基金 (VC母基金) , 总规模达600亿元, 支持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使高技术产业走出生产低迷、效益下滑的局面, 呈现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2011年3月末, 天津市累计注册1282家股权投资基金 (管理) 企业, 注册 (认缴) 资本2384亿元, 还有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32家、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14家、小额贷款公司53家、融资担保公司93家等金融机构。江苏的一站式金融外包服务模式发展也很快。例如, 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站式金融外包服务的企业, 战略性地进入信用卡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外包业务, 成为信用卡外包业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10年, 远洋数据完成销售额3.55亿元, 年账单封装能力达到192.72亿次, 呼叫能力达到54.75亿次, 是目前唯一一家在账单处理业务上和5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公司, 目前远洋数据每月的平均账单打印量达到4700万左右, 年内达到7000万, 信函邮寄数量约3000万。在人均劳动报酬方面, 金融业发展也最快, 像上海、江苏、湖北等一些地区与2004年相比都已增长2倍以上。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近几年发展得比较稳定,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2011年年初对十几所高校调查显示, 原来都是非常强大的研究团队, 现在却弄得七零八落, 基本上都谈不上科研水平了, 原来的科学院体系基本上被打散了。可以看出, 我国技术服务的基础非常薄弱。如果“十二五”期间要把大力发展基础性新型产业作为重要规划内容, 那么就要重点描述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形成产生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体制, 如何具体建立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资金基础。如果我们还是一笔带过这三个基础, 最终的结果将会导致“十二五”期间发展基础性新兴产业难以出现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魏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报告, 2011.

[2]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按照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3]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

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8

一、新兴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 学术界对“新兴服务业”没有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 “新兴服务业”是利用现代经营理念、信息技术和销售手段以及服务创新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属于服务业中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 但是还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 是需要我们大力扶持的薄弱环节, 还不是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一种被市场认可的成熟产业或行业, 只是服务业的一种新兴业态。

新兴服务业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 加上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质是服务业的逐步现代化, 是一种知识和科学技术运用比较密集的服务业。它们主要是指五个行业:第一个行业就是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第二个行业是金融业;第三个行业是以物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行业, 是广义的电子商务, 包括零售批发;第四个行业领域是教育, 教育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第五个行业是医疗保健服务等。

和传统的服务业相比较, 新兴服务业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较高的附加价等特征。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 大大地提升了新兴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并且新兴服务业辐射的区域要比传统服务业宽广的多。新兴服务业的经济附加值较高, 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程度低, 环境污染较少,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兴服务业还具有高成长性, 新兴服务业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增长速度一般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成长性较强。

二、新兴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缺乏明确的服务标准

新兴服务业属于新生事物, 不同行业之间的表现的差异非常大, 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服务标准, 存在国家监管的空缺, 离发展国家统一的行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扩大服务业的标准化覆盖范围比较困难。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服务标准, 就没有办法扩大新兴服务业的规模, 更不能与国际高水平的标准实现对接, 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以家庭服务业为例, 欧美的家庭服务业通常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 通过网上预订、线下考察、签订服务合同迅速便捷地提供服务, 但是我国家政市场则还处于无序状态, 在服务人员的素质、提供服务应达到的标准等方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导致家政服务的质量良莠不齐。

2、新兴服务业的融资渠道较窄

我国当前的融资环境不能满足新兴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新兴服务业一般以小微型企业居多, 因为没有合适的抵押物、经营规模较小而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高新技术服务业风险较大、资金需求量大, 往往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国家投资与社会投资没有结合起来, 国家投资的项目社会资本往往进不去, 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往往不在国家投资的计划之内, 国家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3、行业价格机制有待健全

新兴服务业由于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在行业价格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定价机制不健全, 定价机制不透明等。实际生活中例子比比皆是, 以房产中介服务业为例, 提供中介服务收取的价格因不同中介有所不同, 房产中介费由承租方还是出租房支付没有约定, 完全凭借三方博弈的结果而定。服务业生产成本要素的定价体制也不健全。各种新兴的服务行业的用水、用电等消耗价格高于工业, 使得服务业成本增大, 制约了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

4、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 呈现滞后状态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服务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服务业增加值, 增加就业数量, 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目前, 我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也迫切要求服务业尤其是中间需求型服务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 金融、航运、教育、卫生保健、科技、贸易、旅游等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之对比, 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 明显滞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水平。

5、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与各地区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密切相关。当前, 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 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就业增长能力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地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和非协调性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首先, 适时建立准入标准, 适当调低准入门槛。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视同仁的准入标准, 既规范行业的准入秩序, 同时鼓励不同资本参与到行业的投资中来。其次, 规范不同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对于信息通信服务业、软件、节能服务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着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推进标准化建设, 鼓励经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于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着力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加强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建设, 开展技能培训,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

2、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行业发展投入机制

资本的投入对于新兴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吸引各种国内外资本, 不断改善资本投资结构, 提高资本投资规模,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 非常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 财政上要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 发展新兴服务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该专门有财政预算资金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财政支持的重点在于基础性服务业行业, 比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教育培训等。另一方面, 银行业要加快银行自身的金融运行机制改革步伐, 信贷资金应该向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行业企业多倾斜, 为新兴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其次, 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私营等非国有经济形式进入新兴服务行业,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最后, 加大新兴服务业的开放力度, 积极吸引外资投入与承接国际新兴服务业的转移。对于外资投入的行业可以放宽, 重点应放在新兴服务行业上, 比如各种高新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以及中介服务业等。外商的进入可以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资金, 又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技术, 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竞争, 这在加入WTO背景下全面提升我国新兴服务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3、完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定价机制

新兴服务业生产要素的价格机制还未形成, 因此在定价上会存在一定价格歧视, 导致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负担较重。我们应该理顺新兴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的价格形成机制, 综合运用财政和税收等手段给予适当的优惠补贴, 例如用电、用水价格给予优惠, 用地价格可以略低于工业用地价格等。

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化改革的产品价格分类管理制度。在服务产品的定价权利方面, 以市场定价为主, 同时大力规范新兴服务业乱收费、漫天要价等行为, 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针对目前中介机构、家政服务机构存在收费不规范、变相增加收费等行为, 应根据《价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制, 以此规范行业价格秩序。

4、协调新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与均衡。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始终没有摆脱农业大国的处境, 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同时, 中国工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 但是还处于工业化的不发达阶段, 与西方先进国家以及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建设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还不是很明显, 但从更长的时间内则堪忧。因此, 在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 保持服务业与其余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上, 今后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占人口优势的服务业, 在最终消费型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加快中间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务业整体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

5、促进新兴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东西南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服务业发展水平也随之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 要着重发展金融证券、保险、教育、科技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 努力让服务业中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层次更上一层楼。而且, 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的聚集与辐射作用, 实现城市新兴服务业向农村地区发展, 有效促进广大农村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因为中部省份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消费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而且耍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餐饮业等行业, 在促进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也应该适当向农村倾斜。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因此, 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 有效的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摘要:新兴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投入高、科学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价值高和成长性高等特征。新兴服务业发展面临着缺乏明确的服务标准、融资渠道不畅通、价格机制有待健全、总量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应当建立健全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行业发展投入机制;完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定价机制;协调新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兴服务业,特征,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2]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 2011, (12) .

[3]张颖熙, 夏杰长.服务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 2011 (11) .

[4]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 2011 (4)

[5]郑长娟, 徐建中.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国际商务, 2005 (1)

[6]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篇9

一、新兴服务业的特征

新兴服务业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生态旅游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 它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新兴服务业工作效率, 降低了运营成本, 而且其服务辐射范围也比传统服务业大得多。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经济附加值高, 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 因此发展新兴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作用

1.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其他产业的基础,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经济社会功能, 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 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 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丰富和拓展我国文化特色,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 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新兴服务业成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新兴服务业在现代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环节, 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国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迫使中国的服务业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3.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很快, 顺差很大, 但中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 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更是处于相对劣势, 存在较大贸易逆差。增加新兴服务业产品进口既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 又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所以就目前来说增加新兴服务贸易进口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4. 促进我国技术进步。

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新兴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由于技术进步往往首先发生在新兴服务领域, 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咨询、培训及其他信息。二是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有利于吸引外国新兴服务业对华直接投资增加, 引致先进技术流入。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中国的新兴服务业加快技术进步以提高竞争力, 并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5. 增加我国劳动就业。

中国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劳动密集程度高, 劳动力素质较差, 向其他部们转移较困难。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 畅通就业渠道, 有利于扩大新兴服务业出口, 增加劳动就业, 促进和谐发展。

6. 提高我国服务业抗风险能力。

如果国内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 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增加对国外的依赖, 受人以柄。例如, 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东南亚国家过度依赖国外的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 最后导致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新兴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高, 有利于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战略

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 我国新兴服务业分为“深度挖掘”、“加强扶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四类。

1.“深度挖掘”旅游、运输、劳务输出、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旅游业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行业, 尽管近年来增长缓慢, 但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40%左右, 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量规模就扩大近0.5个百分点。旅游贸易要抓住契机, 深度开发, 提高规格和结构。中国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深度挖掘可以带动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使之产生规模效益。

2.“加强扶持”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医药卫生等服务业。

这些部门尽管目前金额不大, 实力不强, 但从长远来看, 需要支持和发展。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 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在调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体育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 应该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 适当强化体育、文艺等文化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应该支持其发展。

3.“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文化、金融保险、特许专利等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中介咨询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很大的新兴服务业, 要制定发展战略, 重点推动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 其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 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 可以作为中国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4.“优先发展”服务外包和软件业等服务业。

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兴起。虽然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中国具备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应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服务外包业务, 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而“软件业”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 是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软件业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无形的服务贸易方式转变。

四、对策建议

1. 宏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 重视教育和人才。

新兴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 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我国应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 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 通过产学研结合,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第二, 鼓励竞争和创新。

竞争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则, 多数服务必须在与顾客的交互作用中产出。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 而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高要求的竞争和创新。

第三, 采取较灵活的发展政策。

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有优势的新兴服务业倾斜, 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 在世贸组织有关框架内,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政策加以保护, 以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业均衡发展。

第四, 加快新兴服务业开放力度。

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产业,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 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增长。

2. 微观上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 采用渠道致胜策略。

从理论上讲, 服务国际化的渠道与有形产品没有多大分别。但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受服务特性的制约, 出口交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很小, 契约进入方式主要对服务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的企业适用。所以, 新兴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式, 其中又以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 在东道国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多数会选择独资经营。

第二, 采用质量致胜策略。

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因素”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 从目前国际竞争的势态看, 对新兴服务业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才能实现真正提升新兴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 采用文化致胜策略。

文化不仅多样性而且无处不在,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对商业活动有巨大的影响, 服务企业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 在新兴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中, 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会更多、更明显。对发展跨国服务贸易的企业来说, 要尊重东道国所在地的文化, 实行员工本地化, 具体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文化。

参考文献

[1]郑长娟徐建中: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国际商务, 2005 (1)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P213

新兴服务 篇10

本刊通讯员:根据《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250.2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653.37亿元。其中, 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905个, 投资总额为505.72亿元, 比上年增长22.62%, 实现节能量达到1774.46万吨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430多万吨。

2013年起, 中国在节能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撑将逐渐向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转变, 节能服务从产业到市场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各地政府已逐步意识到从产业整体协同效应出发, 更加注重节能服务产业集聚引导, 节能服务产业化集聚发展有望实现突破。

在需求侧, 节能服务公司将从提供单项服务向提供整体综合的解决方案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将在“节能诊断-方案设计-项目融资-工程建设-项目运营”的服务链上自发形成协同发展态势。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辐射带动相关产业,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服务 篇11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指出,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这份报告特别指出:新兴服务业产生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它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家庭服务产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婚育家庭”和“空巢老龄家庭”。“月嫂”难请已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合格家庭服务从业者却明显不足。另外,“老龄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对家庭与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民政部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随着子女出国留学和异地就业增加,“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加快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花大力气解决目前的薄弱环节,其次需构筑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其薄弱环节,关键是要建设“两大工程”:一是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即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实施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该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管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即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服务从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家庭与养老服务业既有私人性质,也有部分公益性质,所以需要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策略推进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家庭与养老服务市场秩序。

新兴服务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是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国更多地以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新兴服务业的研究第一条要有全球的视野,要从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视角来关注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态势逐步加大,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改革,这正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展开,而且覆盖了各个领域,推动了新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新业态大量的涌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表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的涌现。”

白津夫对《经济》记者说:“所谓新兴服务业除了书里面概括的这些方面之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的核心内含,就是传统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新兴服务业或者智能服务业进一步形成了云服务的理念。”他认为,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云服务的概念,就是一种海量的,集成的服务,基于云计算又大量产生了云服务。“比方说在生产领域云服务已经覆盖了生活的部分领域,由于有了云服务,就进一步的把生活制造和生产服务融合在了一块,我看到了很多高科技企业和一些制造企业,生产服务转型为全流程服务,特别是借助网上平台,远程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原有的生产商大大地扩大了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新兴服务业有四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他们分别是:第一,引领战略;第二,科技支撑战略;第三,政策扶持战略;第四,积极开放的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对《经济》记者说:“服务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其效果也是依赖事后的评价,所以相比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新兴服务业更加依赖无形资产的作用,所以如何来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制度需求,制度创新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新兴服务业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夏杰长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务的全球化浪潮非常强烈。“我们服务之所以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变得可贸易,这样带动了服务的全球化发展。”同时,他指出,“我们的新兴服务业在这几年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如何走出去,这一块相对比较弱。我们在服务业的积极开放战略当中,必须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要同等同步地进行,不能厚外薄内。”

关于如何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应该有多方面的工作加强,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到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夏农指出,这里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制度创新在现阶段,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更加依赖于无形资产的发展。因此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健全,而且制度创新能够保持和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有一条专门强调了要积极探索适合服务业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将这方面的创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当前,由欧美经济新的振荡所导致的全球经济的波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呈现放缓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目前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需求研究非常不足。“我们需要把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下去,特别是它作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以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本刊讯 3月24日,中国市县招商网(www.zgsxzs.com)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中外企业家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是中国市县招商网快速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是中国市县招商网根据服务于市县政务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的权威咨询和联谊机构,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有关领导、专家、著名企业家组成,企业家俱乐部由中外著名企业家组成。两个机构旨在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真知灼见的影响力及企业家在业内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市县招商网的发展建言献策,对市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咨询,对市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发面的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总编张丹青在讲话中指出,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的成立,对于指导中国市县招商网的科学决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国际资本与国内项目的对接,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张玲爱和北京润发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滕和显分别代表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激昂喜庆的音乐声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王若竹及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十余个部委的领导为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成立揭牌。

新兴服务 篇12

《指导目录》依据《决定》确定的7个产业、24个发展方向, 进一步细化到近31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 (其中, 节能环保产业约740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约950项, 生物产业约500项,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约270项, 新能源产业约300项, 新材料产业约280项, 新能源汽车产业约60项) 。

发布《指导目录》的作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 体现了战略性和前瞻性, 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投向, 利于各部门、各地区以此为依据, 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现将与农业机械、农业装备等领域有关的重点产品摘录如下。

1 节能环保产业

1.1 高效节能产业

1.1.8 节能交通工具

汽油直喷技术、多挡化的机械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节能型或纯电动机场地面服务保障车辆和专业设备。缸内汽油直喷发动机技术、胶带传动启动机和发动机系统 (BSG)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 (ISG)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中度和重度混合动力技术等节油减排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

1.2 先进环保产业

1.2.3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 畜禽养殖污染、有毒与危险化学品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污染等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选种和培育, 植物修复收获物的安全处置技术与设备, 土壤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铬渣及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1.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3.4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餐厨废弃物预处理技术设备、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厌氧发酵产沼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制成生物柴油、有机肥及沼气、工业乙醇等资源化产品与提纯净化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1.3.5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拆解清洗设备, 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办公设备、轮胎等产品再制造。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高密度能源的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技术。

1.3.6 资源再生利用

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包括真空吸油机、防爆抽油机、漏斗式废油回收机等废液收集装置以及各种废液的专用密闭容器, 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 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 报废汽车贵金属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 车身破碎和材料分选成套技术及装备, 油水分离环保设施。

废弃生物质再生利用。包括秸秆、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废塑料等废弃材料制成木塑、生物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等, 发泡技术、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液化技术等。秸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园林绿化垃圾、城市粪便等废弃生物质材料制成纤维乙醇或成型燃料, 节能节水型城市粪便收集输送装置。提高国产转化酶的性能并降低转化成本技术、制备成型燃料的原料配比技术、制备专用设备和使用成型燃料及木炭的小型锅炉专用燃烧设备、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低能耗熔融气化裂解成套装备、生物质型煤锅炉。

1.3.8 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还田、林区三剩物、代木代塑、制作生物培养基、炭化生物质燃料、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技术与装备, 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畜禽养殖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 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秸秆清洁制浆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研究与装备。

3 生物产业

3.3 生物农业产业

3.3.2 生物农药

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新农药 (制剂) ,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源制剂, 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原药 (母药) , 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制剂, 新型Bt杀虫剂及Bt微生物与化学农药复配剂, 杀虫荧光假单胞菌菌剂, 植物源杀虫剂, 植物源抑菌杀菌剂, 动物信息素及天敌产品, 仿生性农药原药 (母药) 及其制剂等。

芽孢杆菌等活体微生物活性保持技术, 微生物活体制品资源化利用技术, 动植物及微生物毒素基因重组技术, 外源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设计与构建技术, 重组外源基因生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与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离纯化技术, 基因转移与生物微囊技术, 植物源天然农药规模化生产技术, 寡糖分子结构化学修饰与改造技术, 生物农药的广谱、长效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靶标害物选择性技术, 降解农药残留生物制品克隆及仿生生产技术, 生物农药质检技术、生物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致病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快繁技术等。

基于农业生物技术开展的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检测等服务。

3.3.3 生物肥料

农用微生物菌剂, 有机物料腐熟剂, 生物有机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等。

多功能多效工程菌株生产技术, 快速腐熟有机物料技术, 土壤保水抗旱生物肥料技术, 低温发酵菌筛选及应用技术, 生物肥料保活材料技术, 生物肥料缓释技术与装备,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覆盖技术, 蚯蚓繁育及肥田技术, 共生固氮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原理及新技术、人造有机物和危险废弃物微生物降解技术等。

3.3.4 生物饲料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酵母源生物饲料, 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 饲用氨基酸添加剂和酶制剂, 微生态制剂, 植物提取添加剂, 无抗全价生物饲料, 生物活性肽及抗菌肽, 新型饲料蛋白和酶制剂, 饲料用寡聚糖和生物色素, 幼龄动物专用饲料, 昆虫动物源类的抗病毒感染饲料用缓控释补充剂, 植物提取添加剂, 生物药物饲料添加剂等。

筛选、改造动物微生态目标菌群遗传基因共性技术, 新型饲料酶制剂耐高温、耐酸性、耐胃蛋白酶水解共性技术, 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设备, 高效渔用饲料配制技术及动物性饲料源替代技术, 补充性饲料及低营养水平饲料配制技术等。

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4.2 卫星及应用产业

4.2.3 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

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 (含连续观测网络、实时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 导航信息行业应用 (含各部门及区域的应用, 如高精度形变监测、交通安全、应急服务等) , 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芯片, RNSS授时接收机, 基于位置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及其应用服务终端 (与无线通信网络结合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和室内定位技术) 、具有导航、通信、视听等多种功能的车辆、船舶信息系统、个人导航信息终端, 兼容型卫星导航接收机, 卫星导航用芯片和嵌入式软件, 基于BD-2的气象测风终端、高现实性导航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高精度测地应用平台, 精确授时设备, 卫星导航产品专用测试设备, 卫星导航应用系统集成产品等。

4.2.4 卫星遥感应用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综合应用平台, 遥感数据标准产品, 遥感数据增值产品。卫星遥感在国土测绘与监测、气象观测与服务、资源考察、城市规划管理与监测、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监测、地质勘探、海洋监测、地震、环保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系统, 卫星遥感区域应用系统, 城市空间信息服务。遥感应用支撑数据库、软件, 数字化综合应用 (3S+C) 终端。航空遥感应用系统。

4.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4.5.1 智能测控装置

智能控制系统制造, 指用于数控机床、基础加工装备、连续和离散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以及非制造产业的智能装备中, 实现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制造。包括机床数控系统、分散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系统、嵌入式专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工业计算机系统。

智能仪器仪表, 指用于连续和离散智能制造过程和装备以及非制造产业中, 连续测量温度、压力、位置、转速等变量的仪器和仪表的制造。包括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测量仪器仪表、在线分析仪器、在线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和阀门定位器以及调节阀、特殊变量在线测量仪表和仪器、在线无损探伤仪器、在线材料性能试验仪器、智能电表、水表、煤气表、热量表及其监测装置等其他智能仪器仪表。

4.5.2 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

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包括P4、P2级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 P5、P4级高速精密冶金轧机轴承。

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 指用于传递动力, 实现机械输送和提升重物的基础件, 铰接式链条等高速精密机械传动装置的制造。包括大功率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大功率采煤机减速箱。

伺服控制机构, 指使输出的机械位移 (或转角) 准确地跟踪输入的位移, 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包括高性能变频调速设备、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式伺服系统。

液气密元件及系统, 指以液体为工作介质, 靠液体静压力来传送能量的装置制造。包括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高性能密封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耦合其调速装置。

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 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和特殊领域用的机器人。包括焊接、涂装、搬运、包装、装配等工业机器人, 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专用机器人。

5 新能源产业

5.2 风能产业

5.2.1 风力发电机组

适合我国风能资源和气候条件、高效的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5.2.2 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制造

3 MW及以上海上和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各类发电机, 风电叶片, 风电轴承, 风电齿轮箱, 风电整机控制系统, 风电变桨系统, 风电偏航系统, 风电变压器, 风电变流器, 风电密封件等。

5.2.3 风电场相关系统与装备

风能监测与应用装备、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风电机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风电机组叶片维护平台、风电场监控系统、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风电场群区域集控系统。

5.4 生物质能产业

5.4.1 生物质能

规模化原料收集设备、生物质/煤混燃发电计量装置、大容量沼气发酵装置、大型沼气发电机组、大型沼气提纯设备、规模化生物质气化设备、大型低热值生物质燃气发电机组、高效低耗大功率压缩成型机、高效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热力系统、规模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工艺和成套设备、生物质发电锅炉。

5.4.2 生物液体燃料

非粮能源作 (植) 物育种、种植、采收、储运专业机械及成套设备, 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小桐子、蓖麻等能源作 (植) 物和废弃油脂、微生物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及航空生物燃料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农林废弃物及新型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以农林废弃物及新型能源作 (植) 物为原料生产合成生物燃油的工艺和成套设备。

糖化酶、生物燃气费-托合成生物柴油催化剂、航空生物燃料加氢催化剂、农林剩余物纤维素分离工艺及设备。

7 新能源汽车产业

7.1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以储能电池作为主要能量源, 由电动机驱动行驶, 30 min最高车速不低于100 km/h、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100 km, 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150 km;车辆0~50 km/h、50~80km/h加速时间分别不超过10 s和15 s, 车辆最大爬坡度不低于2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一定的纯电续驶里程,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能量, 市区工况纯电续驶里程不低于25 km, 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50 km;能量消耗降低率不低于45%。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源或主动力源。

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储能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电控系统等。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主要包括根据动力系统设计需求进行适应性开发的专用发动机和专用变速器。

电控系统。包括整车控制系统、专用发动机控制、专用变速器控制、电池管理系统、整车一体化控制。满足整车实现功能及性能要求。

新能源汽车电动附件。电动空调系统, 包括热敏电阻 (PTC) 加热装置, 电动压缩机制冷装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包括转向轴助力式, 小齿轮助力式, 齿条助力式、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制动系统, 包括电动真空泵、电动空压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装置。包括整车控制策略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试验台、动力电机试验台、储能系统试验台、高压部件试验台、EMC测试台等试验装置。

上一篇:软件性能测试研究下一篇:商业建筑概念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