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

2024-08-12

新兴产业(精选12篇)

新兴产业 篇1

2011年6月, 财政部印发修订的《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对贴息的对象、申报、审查和下达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新增为财政贴息的重点对象。

根据《管理办法》, 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贴息率不得超过当期的银行贷款利率, 贴息率由财政部根据年度贴息资金预算控制指标和当年贴息资金申报需求等因素一年一定, 原则上不高于3%。目前中国通胀局势仍然十分严峻, 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或仍会收紧, 这也加剧经济下滑的风险。

《管理办法》明确指出, 对于西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给予重点贴息支持。 (摘自中国建材新闻网)

新兴产业 篇2

这是一个给予中国医药企业奋起直追机会的领域。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历程中,这里充满了希望,让中国医药企业有望在拼搏与创新中将与世界制药巨头比翼齐飞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这,就是热度不断攀升的生物医药产业。近期,政府部门宏观规划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国医药工业大省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你追我赶。

继北京、上海等地利用人才优势,大跨步迈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门之后,坐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第三把交椅的广东省也不甘落后,开始发力抢占制高点。

国家战略下的强省蓝图

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首批项目日前已经过论证,科技部正抓紧编制项目指南。同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科技部将尽快启动第二批项目相关准备工作。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对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等117项生物领域项目进行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授牌。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表明了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就是抓住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生物医药产业将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升级换代,减少环境污染,获得高附加值。”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陈元胜表示。

据了解,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视其为调整产业结构,培养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是加快全省自主创新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把广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

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建立医药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企业,着力构建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创新平台,推动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生物医药大省向生物医药强省转变”。

广东省计划,到2012年,争取开发出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治疗人类重大疾病有确切效验、毒副作用小、能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可控、市场潜力大、具有品牌效应的新药;争取建设4个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广州、深圳打造成世界生物技术中心,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到2020年,争取形成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学药企业集团;研究出5个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于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及传输技术的化学药制剂新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以及家庭保健工程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现代中药产业的领头羊;科研创新能力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对社会保障的支持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建设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强省的战略 1

目标。

多措并举力推产业发展

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雄心勃勃,而这份自信来源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是一组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数字。近5年来,广东省一类创新药共申报制剂42个、化学药27个、中药1个、生物药15个,申报数量排在全国第2位,显示出广东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广东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920亿元,同比增长22.6%,居全国第3位;2010年1至9月,广东省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900亿元,同比增长28.6%,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良好。来自企业贡献的这些成绩背后,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身影。

今年年初,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由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由广东省一位副省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广东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人保厅、卫生厅、国资委、地税局、物价局、工商局、知识产权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省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作为联席会议召集人,陈元胜介绍,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研究部署和指导广东省推进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制定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今年6月1日,广东省政府召开了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要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合力。

据陈元胜介绍,作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今年2月3日,广东省局批准了省内第一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资质的物流中心——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物流中心成立。这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占地60亩。该项目对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年销售额达3.3亿元。去年以来,为应对市场变化,白云山和黄公司需要扩大产能,广东省局在事权范围内,通过了该企业增加生产场地的药品注册补充申请,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

记者了解到,丽珠医药集团兼并深圳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后,广东省局同意企业把清华源兴药业原有的原料药品种集中到丽珠集团内部,由专门生产原料药的丽达药业公司生产。这一调整,优化了企业品种结构,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同类品种的生产质量管理效能,为丽珠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支持。

“科学划分事权,将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窗口前移,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办事,这是广东省局在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实践中提出的。”陈元胜说,“广东省局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审批时限平均提速40%。此外,省局将部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制剂的许可证申办、变更、换证等相关审批事项下移到市、县局,方便了企业办事。”

“我们还支持药业集团集中设置药品检验中心,改变了过去集团内各企业分设检验中心的局面,企业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我们也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政策支持,扶持企业盘活生产资源,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实现做大做强。”陈元胜表示。

此外,广东省局组织制定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药材炮制规范》、《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以及《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等规章制度,为构建地方习用中药现代质量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打破瓶颈实现自主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广东省不少医药企业的共识。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白云山制药公司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头孢硫脒,成为临床上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头孢素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空白。

白云山制药公司还把研发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指标之一。公司成立了创新中心,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目前中心承担了近60项在研项目,包括一类新药头孢嗪脒钠、左旋优利沙星等。

2006年为9.10%,2007年为8.18%,2008年为11.25%……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坚持每年拿出约1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据公司副总裁郭根苗介绍,迈瑞在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已经累计申请了900余项国内专利、160多项美国专利,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并且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心脏介入手术用药等心血管药品和高端新型抗生素产品。公司在创新之初,就把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之本,成立了信立泰研发中心,开发了多个国内首家上市产品,为新药抢占市场赢得先机。该公司力争用3年时间,使部分产品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OS认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广东生物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目前,广东制药企业大多还处在单打独斗状态。纵观广东全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研发合力。广东缺乏一批国家级药物研发机构,需要提升创新药物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研发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的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对人才吸引力在下降。而北京、上海等地,在地域、科研氛围以及科研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在逐步加强。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苏薇薇教授建议,广东省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资助和政策上的倾斜,以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另外,政府应加大对药学类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加强药学类学科的建设。

关于人才“瓶颈”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按相关规定对产品和技术专利发明人提供技术奖励、技术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激励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目前,随着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总号角的吹响,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在提速,发力抢占制高点,努力实现医药强省目标。

企业谈自主创新

充分的研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2008年,丽珠集团投入1.02亿元用于研发,这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了核心竞争力,而销售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又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优秀人才队伍是集团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药集团先后引进刘昌孝院士、姚开泰院士、肖培根院士等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这对广药集团未来的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广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作为集团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开展了消渴丸、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等多个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新产品的研究攻关,各项目成果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州医药集团

医药是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和监管的行业之一。

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经成长为长沙高新区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在九芝堂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群优势不断显现,对支撑整个园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形成医药的产供销、科工贸、产学研相链接的资源整合体系,成为湖南省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的重要基地。”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存在一定不足:如医药生产规模不大,研发水平有待提高。虽聚集了众多医药企业却没有有效整合,分布散乱,主营业务不突出,导致了长沙的生物医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吸引国内优秀企业和跨国公司落户高新区。没有这样的优质公司,高新区就不会成为生物医药人才的择业首选。而人才的匮乏又进一步制约了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此外,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被风险投资所青睐,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未来将强化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作用,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培育壮大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做大创新药物规模,做强中药和生物育种大品牌,形成高端药物和基因药物产业化突破,形成优势品牌集群。

新兴产业的抉择 篇3

但就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的新兴产业都经历了一场不小的考验。一方面是深重的资源危机,一方面是大量的资源浪费,至今仍被视为“破烂王”的再生资源产业,崛起得异常艰难;中外企业扎堆“云计算”,从新兴产业到竞争行业,“云”火爆似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C919大型客机、航母纷纷亮相,但高端装备仍未摆脱“心脏病”和“神经病”,自主创新仍路途长远;光伏产业内外交困,过度膨胀、过度依赖,光伏企业正经历一场寒风侵袭;全球核电热被日本福岛的地震震得四分五裂,核电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中国要弃核吗?

一年前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指出的未来中国产业的路径选择,今后将如何走?2012年,将是中国新兴产业的抉择之年。

中国资源战略新选择:改变世界的资源革命

主持人提问

中国再生资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太原创建一流新兴产业基地 篇4

“十一五”及2010年太原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狠抓工业经济运行

“十一五”末, 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005年的1.95倍, 接近翻番, 年均增长14.3%, 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3%的目标。2010年,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6亿元, 比2009年增长15.4%, 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的任务目标。

把节能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确保各项节能指标顺利完成

通过五年的努力, 全市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7%以上, 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2010年,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9年下降11.4%, 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9年下降6.3%以上, 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指标任务。

坚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十一五”期间, 做大做强了以不锈钢及深加工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大力发展铝及镁铝合金产品;巩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了以乙炔化工、橡胶加工为重点的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整合延伸了以煤炭、焦炭、电力为基础的能源产业;扶持特色食品饮料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2010年, 重点实施“绿色百强”工程,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通过“十五”、“十一五”近10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约1 445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 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2010年4月, 市政府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 收集上报88个企业的116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和12个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积极申请太原市为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

推进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布局调整

目前, 太原市共有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3个: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和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

“十二五”太原市工业经济规划思路

指导思想

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央企和省属企业等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太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和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三个产业集群, 推进省城主导产业高端化, 引领全省产业绿色转型, 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

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达到1 350亿元, 年均增长17%~18%;工业储备项目规模实现倍增, 完成工业投资3 500亿元。

工业转型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传统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下降;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2015年, 新兴产业比重达到30%。

工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园区经济“十二五”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0%。加快实施“绿色百强”工程, 到“十二五”末培育100个左右产值10亿元至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百强”企业,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

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循环发展和清洁生产实现重大突破,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削减, 达到国家和省约束指标。

主要任务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 着眼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 强化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打造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和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三个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深加工和制成品, 提高附加值, 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市场高端化,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培育竞争新优势。推进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重组, 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进产业规模化进程。立足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 培育千亿集团, 发展千亿元级产业, 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狠抓产业、产品、工艺三大创新, 在先进装备制造、不锈钢及深加工、镁及合金、高技术煤化工、清洁能源、物联网和信息产业、节能环保再利用等重点产业领域, 掌握清洁技术、节能技术等十大共性技术, 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并用好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民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 实现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2011年太原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及措施

主要目标

工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17%;

工业投资:实现工业投资350亿元, 同比增长53.5%, 力争达到400亿元, 增长75.4%;

节能降耗: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左右。

主要任务及措施

新兴产业创业项目 篇5

主要经营项目是将人物艺术照等作品,图片加工成瓷像。投入需要2万元左右,其中1.2万元用于购置一套数码瓷像砖,烤印设备,一台电脑,一台扫描仪,打印机;5000元用于人员工资和一间20平方米店面(包括加工间)的首期房租;3000元用于流动资金。加工人员会简单电脑操作,2人即可营业。

主要经营项目将物艺术照作品,图片加工成瓷像。投入需要2万元左右,中1.2万元购置套数码瓷像砖,烤印设备,台电脑,台扫描仪,印机;5000元员工资间20平方米店面(包括加工间)首期房租;3000元流动资金。加工员会简单电脑操作,2营业。

新兴产业 合作共赢 篇6

海西高新技术企业港

近年来,长乐的新兴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正在建设中的东湖·海西高新技术企业港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未来5年内有望形成2000亿元的产值。同时,长乐市将持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电力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新能源聚合多模式发电、博那德房屋科技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紧鹤上钢贸城、漳港总部经济片区及8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等一批商贸物流、总部经济、会展酒店、休闲旅游项目的谋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博那德钢构产业园

据了解,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钢构生产基地“博那德钢构产业园”落户长乐航空港工业集中区。

壮大宿迁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篇7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 发展新兴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必将成为国内各地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宿迁市是苏北最欠发达地区, 是江苏省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十二五”时期, 宿迁市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 即工业化跨越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新兴产业应用范围广、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 是促进宿迁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源动力。

一、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 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 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 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 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演进, 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从科学知识的产生到应用, 直至商业化的线性演进过程。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具有以下特征:

(一) 创新性强。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技术产业化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 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不成熟、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等不完善, R&D投入大,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成熟需要新兴产业强烈的创新能力。

(二) 增长性大。

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成长潜力, 增长速度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 一般呈现出非线性发展的态势。而且这种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三) 产业链长。

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 与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就业机会多, 可形成行业和区域性发展优势。

(四) 资金密集, 风险性高。

新兴产业具有开创性特征, 新兴产业研发或产业化所需经费巨大, 且新兴产业成本高, 市场接受程度低, 投入绩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成长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和风险的过程。

二、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按照江苏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要求, 2012年1~11月, 宿迁市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 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同比增长44%,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2.5%。近年来, 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 发展速度快, 重点领域初具规模。

根据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查数据, 宿迁市新材料企业数量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的比重约30%, 但是其销售收入占比近40%。宿迁市新材料产业在功能性膜材料、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纤维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初具规模。

(二) 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双星新材、强维橡塑、绿陵润发等一批重点企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双星新材2011年研发投入为5, 100万元, 研究人员61人;江苏欧亚薄膜有限公司总投资16.4亿元, 拥有国际领先的聚酯设备以及8条先进的德国多尼尔 (Dornier) 拉膜生产线。

宿迁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较大的问题, 主要有:

(一) 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如, 功能性膜材料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双星新材、欧亚薄膜、首义薄膜、金田塑业分别分布在宿豫区、沭阳县、泗洪县和市开发区。

(二) 科技含量较低, 高端领域产业多为空白。例如, 复合材料中的玻璃钢, 宿迁市企业多为生产通用玻璃钢, 而未开发输气管道、轴承、渔船、汽车覆盖件等高性能玻璃钢产品;新材料方面除了在功能性膜材料上有一些比较优势外, 目前运用范围比较广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基本空白。新兴产业技术存在技术差距, 产品层次不高, 产品附加值不高, 市场竞争力弱, 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三) 产业研发能力薄弱,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 宿迁市新兴材料产业科研的投入机制仍不健全, 研发人才不足, 科研力量薄弱, 已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整体规模偏小。

例如, 宿迁市的光伏产业,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缺少龙头骨干型企业, 产业聚集度和规模程度都较低, 同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研发能力, 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在光伏产业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激烈竞争中, 无法通过规模化量产实现低成本控制, 也无法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品品质。

(五) 支持政策不完善, 投融资政策不完善。

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 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 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新兴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滞后。

三、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一) 强化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大力支持, 政府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中应发挥重大作用, 但政府不应充当主攻手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培育者。

1、强化产业规划引导。

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抓紧出台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明确其战略目标、发展重点, 以此作为宿迁市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宿迁市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区域优势和人才优势, 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 整合产业资源, 建设各类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 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重点培育和发展功能性有机薄膜材料、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产业, 建立三大产业研究机构。围绕产业链研究制定宿迁市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路线图, 明确产业链招商重点, 通过产业链招商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加强财税政策扶持。

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技术研发、运营维护成本以及产品价格较高等特点, 许多地区均采取了积极的财税优惠政策。宿迁市应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强化新兴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建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填补产业链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充分落实、利用好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完善新兴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3、建立投融资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 逐步构建“政产学研金”投融资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 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兴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商业银行针对新兴产业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加强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

4、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发挥新兴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双星新材、金田塑业、欧亚薄膜、恒州玻纤、苏华达新材料、秀强玻璃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支持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联动发展, 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每年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 建立面向新兴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鼓励三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建立薄膜、玻纤、特种玻璃工程中心 (工程实验室) , 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工程中心, 相关配套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围绕新兴产业换代升级, 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此, 可以组建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 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来打造重点产业链。

(二) 从战略角度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选择。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基于当地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状况, 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选对了新兴产业就能跨越发展, 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宿迁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 科技、人才资源匮乏, 进行新兴产业的选择应注意以下方面:

1、坚持新兴产业发展与当地传统产业相结合。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重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未来, 选择正确则发展长期主动, 选择失当则长期被动, 且纠正起来费时费力, 代价高昂。宿迁市进行新兴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本地区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状况,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着力选择那些本地区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 而对于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技术难度比较高, 且在短时期内又很难取得突破的产业要暂缓选择, 防止出现重复建设, 减少资源浪费。

2、注重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

市场是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力量, 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其发展目标, 而且还要考虑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需求状况。只要市场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 该产业就不会停止自我发展;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3、注重新兴产业集聚。

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标志之一。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并具有快速成长的能力, 且能尽快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新的产业群, 从而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聚集发展。

4、注重新兴产业的低碳化、生态化。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2~2030) 》中明确宿迁建设“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立市, 是宿迁“十二五”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因此, 宿迁在新兴产业选择中, 要高度自觉坚持“三低”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和“三高” (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为原则, 要求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能够使用比传统产业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 所使用的工艺方法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有利于生态保护。

摘要: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宿迁市是苏北欠发达地区, 正迈入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本文具体研究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兴产业,宿迁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J].理论导刊, 2004.2.

[2]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11.1.

新兴产业构建多元产业新的支撑点 篇8

中国同样不例外。在绘制“十二五”蓝图的关键时刻,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在“产业立国”的新历史阶段,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也必须给出新的方向定位, 并做出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目前, 它已在各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释放出了让人备受期待的信号。

诚如本刊上期报道, 我们依然将目光放到山西。

如今的山西, 转型发展的思路已非常清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以来, 屡次提出要“两条腿走路”——传统产业抓提升, 新兴产业抓培植。山西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 围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铝镁合金、光伏产业等, 这意味着山西传统主导产业将精彩转身, 而新兴产业也将异军突起。然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份之一, 煤炭对于山西的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减少新兴产业成本, 依托煤炭而不依赖煤炭, 跳出煤炭而不放弃煤炭,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了未来新山西的表现之一;所以抓好新兴产业这个龙头, 构建多元产业结构新的支撑点便成了当务之急。

于是, 山西痛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 走上了一条摆脱资源依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当2010年年底, 山西省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之时, 山西也迈上选择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个新起点。在此基础上, 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山西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确定了推进“7+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在国家确定的七大产业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了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和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要求, 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两大新兴产业。2011年7月28日, 山西省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山西要抓住这一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昂首前行,

于是, 经过了多年的结构调整, 特别是近年来的努力, 山西转型发展的成效显现, 山西新兴产业的培植和成长令人振奋, 新兴产业小露峥嵘。从2011年山西省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看, 装备制造、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 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 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 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 成为仅次于煤炭、冶金行业拉动山西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建材、食品工业分别增长20.1%、23.6%, 两行业合计对工业经济贡献率为5.9%, 超过了焦炭 (贡献率为3.3%) 、电力 (贡献率为3.7%) 两大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9%, 增幅同比提高30.9个百分点, 占山西省工业投资比重达27.4%, 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非煤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2%, 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5.5个百分点。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9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会上,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毫无疑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既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性。2009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国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 也再次强化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这一发展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上, 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长此以往, 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当前,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排在世界前列, 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变, 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的阶段。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无疑将成为结构转型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不仅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推动整个社会转型的重大举措, 更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将最终决定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 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还须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有所侧重、详加筛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科学慎重地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 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规划,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得到快速发展。

2001年7月创刊旬刊2011年第12期总第294期

4月25日出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原江苏省机械设备成套局)

主办单位江苏《机电信息》杂志社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机械设备成套工程协会

国信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招标网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机电企业网

编委主任陈洪斌

副主任李有纯顾永恒钱斌陈海陆编委委员葛永东戚成栋秦明秦培连

主编陈思洲责任编辑卢军

出版发行江苏《机电信息》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讯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283号1号楼4楼邮政编码210003

网址www.machineinfo.com.cn

电子信箱tougao@vip.163.com

编辑部025-83472192发行部025-83472764传真025-8347251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200004010600

印刷南京瑞普电子实业公司科技印刷厂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5日、15日、25日国内定价12元

邮发代号28-285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ISSN 1671-0797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篇10

在国家层面, 为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 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截至2011年年底, 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 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 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

我国还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 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在体制改革方面, 我国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 (城市) 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 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

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 我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 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 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我国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 (CPU) 、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为积极培育市场, 我国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 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 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我国去年共批准发布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其中, 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新兴产业需要科学布局 篇11

新兴产业发展依靠政府职能的转变

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 徐冠华

新兴产业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但是我国一些新兴产业没有获得高利润,反而进入了低附加值陷阱。一些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一是战略规划前瞻性不足,导致判断失误。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市场机会前瞻性研究严重缺失,研发不利。对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有效担当新兴产业实质性技术支撑。三是缺乏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宏观布局。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发展规划战略和政策协调衔接不利。导致了在市场、研发、金融、贸易整个产业链的脱节,难以形成配合有序的高价值产业链。

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我认为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但在管理服务方面政府职能仍然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原因在于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或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要转型,科技要与经济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项目操作是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的,运用有度效果快而且明确,过度延伸则带来巨大的问题。这样会耗掉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削弱政府宏观管理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自己操办或支持操办企业,以及通过大量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少数涉及国家经济和国防战略安全的领域,不应成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因为技术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往往导致巨大的风险。

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和经济结合体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

政府应引导规划新兴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 李毅中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跨越,夯实了新兴工业化发展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还要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我国的专利总数并不少,但是发明专利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还要依靠进口。比如电子制造我们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1.8亿部手机、3.5亿部计算机、1.3亿台电视机。但是其中芯片80%靠进口。我国航海航空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动机还要进口或者依靠外部专利。我国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轴承这些部件还要进口。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大体上还是被国外品牌所占据。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到销售收入的1%,远低于跨国公司的水平。

二是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工业增长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投入,付出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过大。比如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2012年我国的能源总耗量36.2亿吨标准煤,世界第一。占了全球20.5%,超过了美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铁矿石一半进口,铜和铜材70%要进口。在排污方面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是全球首位。虽然近年来节能减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再不转变生产方式,环境和资源难以支撑。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落后产能占了20%。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2010年只有12.5%。一些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不够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的大集团。一些产品品种质量低下,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四是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状况突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禀赋不匹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影响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上4个问题如果没有明显改善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新兴工业化的难点也是工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形势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国际经济技术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发达国家深刻吸取金融危机教训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本土回归、智慧地球等理念,继续占领经济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提高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国际贸易战和货币战加剧,国家科技的突破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以上这些国际经济技术新变革,促进我们必须加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危机感,奋起直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努力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当前,我国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趣很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比如政府规划、专项规划,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这些也要靠政府组织,抓好典型示范。这些事情企业做不了,要靠政府来引导,靠行业协会来做。

尤其是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新兴产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几乎没有脱离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它们两者应该密切结合。实现工业化完成上述任务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业,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提升,关键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还要组织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科技瓶颈,要产、学、研相结合,还应该加一个“用”,首先用户参与研发,研发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市场,要大力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成果推广应用。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敢于挑战权威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张国宝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要敢于挑战权威。很多所谓权威认为的不可能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拓展的空间。现在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和思维。社会上还有一些技术老泰斗和所谓的技术权威不能准确把握新事物发展方向,甚至还不断地扼杀了一些新的思维,这些必须要引起重视。

最近美国的副总统拜登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在演讲时,他说,有人说中国吃了我们的午餐,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而且我们也乐意看到中国的发展。但是大家不要担心,中国不可能超越美国。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了不起的东西,但是中国没有创新的思维环境。他举了一个例子,乔布斯在学校演讲的时候有人问他,说我怎么能够像你一样,乔布斯回答说要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样的讲话引起参加毕业典礼的中国家长和一部分中国学生很大的不满,向校方提出的抗议。但是这番讲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做前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新兴产业中一些代表性的人或者很有成就的人物,像马云等,他们在新兴产业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成为引领者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首席代表 柯文斯

中国现在正站在一个交叉口,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30年取得了飞速发展的成就,现在来看不太符合市场要求了,要更加依赖内需。中国不仅仅要制造利润空间太小的商品,还必须往价值链上游移动,我们必须要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我们必须在工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这都需要创新。

中国的企业要想创业,必须把梦想转化成现实。首先就是政府不能去创新,企业应该去做这方面的事。他们不想创新的话,政府可以跟他们去谈创新多么重要,但是光谈是没有用的。政府必须要支持这些公司,让他们去承担一些风险,去进行创新。政府必须要去支持这些制造商,给他们一些机会去进行创新,给他们资金,不给他们造成障碍,这样的话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

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的联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能确保政府和公司之间有效的沟通。这个对话是双方的,不仅仅是政府用联盟的形式给企业一些政策上的指引。同时通过联盟,企业要给政府一些信心,要让政府知道企业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同时政府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创新,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创新并不是一个小精灵,自己在实验里就能成功。创新是来自大家共同的努力,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公司之外还需要比如政府政策的支持,还有行业协会、研究院、大学和很多金融机构和像我们这样的联合国组织的帮助,这样大家才可以更好地创新。

未来新兴产业要集群化发展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总经理 郭莹辉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能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科技园区是以产业耦合为基础,通过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政府的政策优惠和市场各方提供的配套产业服务,这样才得以发展起来。不仅如此,科技园区通过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间的互信合作,减少企业间交易的成本,使企业更好地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并通过产业关联的各个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合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中关村为例,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企业实现缴税1500亿元,同比增长50%。企业利润总额1731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231亿美元,约占北京市出口总额近40%。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5%。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科技园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聚焦电子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扶持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将占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50%。

此外,科技地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本质是通过产业积聚和人口积聚,实现工业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先导区,拥有房地产的规划和运营能力,丰富商务、商业和居住、休闲等功能。同时,政府完善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公共资源的投入,使产业园区具备更加丰富的功能,在产业园区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也是城镇化的一种途径之一。城镇化离不开产业积聚,未来的科技园区也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工业化的前端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未来是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和智慧城市下的政府高效服务和高效管理。

系统规划对产业创新至关重要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郜春海

自主创新不能在家里闭门造车,自主创新是有方法论的。国际上利用自主创新体系和系统方法理论,这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实现一些重大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所以新兴产业创新一定要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在前期要把所有的系统想明白。我们说的是设计出来,这个难度确实很大。现在很多研究是水平不够就摸着来,但是这样的话到后面基本做不成,失败很多。

在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以前都强调要产、学、研结合,但我觉得真的还不够,因为缺少政府、用户这两个环节,应该是政、产、学、研、用,政府要搭台,给政策,用户做牵引,谁离用户越近产品越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谁离用户越远基本没有市场。做企业做产业一定要有用户才做。

另外,核心技术一定要坚持,没有10年的功夫,自主创新掌握一些核心技术不太可能。另外作为一个产业链,一个核心技术如何落地,一定要在具体的时间、由具体的角色来承担。我认为协同创新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求各个参与方要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各方最佳优势合作起来能创造额外的附加值,两家合作一定是“1+1 > 2”。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作为自主创新要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文化。

科技展会: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篇12

关键词:科技展会,会展经济,产业

科学技术类别的展览会 (简称科技展会) , 一般是指以某种科技产业或者科技优势产业为依托, 以展示、交流和交易相关技术以及进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销售与合作为主的展览会。自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科技展会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 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 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但是, 在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中国科技展会业的许多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1. 政府参与的办展模式

政府在科技展会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和职能, 众说纷纭, 意见不尽一致。问题关键不在于政府办不办会展, 而在于政府以什么方式办会展, 政府参与运作的程度有多深, 对市场机制的影响有多大。

在国外, 无论是“政府支持型”为主的德国和新加坡, 还是“协会主导”或“市场推动”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政府在科技展会经济的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的政府都通过间接的方式组织本国企业出国展, 以及为在本国举办的展览会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在中国目前发展阶段, 为了扶持会展行业的发展, 将中国会展行业做大做强, 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和资源, 发起、倡导乃至主办某些会议和展览, 只要不导致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 是应当鼓励的;即使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也没有完全排斥政府对会展活动的参与, 一些世界性会议和展览, 没有政府参与, 根本无法申办。事实证明, 在会展业并未完全市场化的现状下, 借助政府力量运作大规模会展活动, 会增强展会的品牌效应。

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 政府应当逐步淡出会展活动的具体操作, 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 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切实解决好所谓政府管理服务缺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在目前具体情况下, 或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政府在会展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宏观指导, 政策扶持, 条件提供, 市场培育。

2. 三足鼎立的组织构架

论坛、展览、洽谈三足鼎立的科技展会模式基本成熟, 短期内不会改变。

“展览”, 就是展出引领趋势潮流的、已经成熟的或者已经产业化的技术。运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论坛”主要是通过观点交流的形式, 或探讨一种科学发展的新思想, 或研究当前在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洽谈”, 就是经贸交易和投资贸易的洽谈会。在洽谈会中, 除了洽谈比较成熟的商品, 同时对那些已经接近产业化的技术, 可以有条件形成未来生产力的技术进行推介。

参观科技展会的观众主要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 科技人员主要是来看一年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技术, 而普通市民更喜欢看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是普通市民最关心的。同时, 无论是企业、科研人员、普通市民等人员还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展论坛, 了解新思想以及有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动向。可以说, 科技展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体现多层面的功能。

科技展会每年策划都要定一个主线, 科技展会的主题、个性就是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而内容方面每年都要保证有新的科技成果。科技展会的目标是让每年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 都能登上科技展会的展台。科技展的创新今后将主要考虑从内容上找突破点, 向专业化展览和专业化论坛方面发展。

3. 科技传播的促进功能

科技展会和其他各种展览会都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科技展会所要宣扬与展现的创新文化精神, 就是通过展会的这些社会功能加以实现的。

(1) 科技前景的展示功能。

科技展会在科技创新和发展前景的展示功能方面, 以每隔数年举行一次的世界综合性博览会体现得最为突出。在新世纪第1年2000年举办了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其中日本馆是以全部纸质结构的大型展厅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这些纸造的建筑结构材料在使用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 昭示了环保、节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和强大的工程技术水平。到2005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世界博览会时, 日本又是以智能机器人、人工气候环境等更为新奇的科技成果告诉人们, 21世纪必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超速发展的新时代。

(2) 技术进步的推动功能。

工程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科技展会上各种体现科学技术应用的工业产品具有着不断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功能。这可以从世界著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不断发展中清楚地看到。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自1948年8月创始以来历时50多年,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以展示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 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展览活动。

(3) 信息交流与传播功能。

我们注意到, 科技展会的重点在于展示和交流技术, 而不是现场直接销售。因此, 科技展会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功能就显得格外突出。例如, 每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博览会”和每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信息、通讯、办公自动化”博览会都是全世界电子和信息产业界人士必到的科技展会。

(4) 科学思想的宣教功能。

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目标在于要使全社会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根据《纲要》的规定, 我国要实施“科学教育”“科普共享”“科技传播”“基础设施”等重要工程, 以加快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仔细想来, 实施这些工程实际上都是与科技展会这种形式密不可分的。

(5) 国际合作的平台功能。

科技展会作为国际合作的平台功能更是显而易见的。科博会的展览会正在成为外国跨国企业最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市场的首选窗口之一, 在八届展览会搭建的数十万平米展台上, 先后有12 148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出其居国内外领先的高技术产品。有2900人次的境内外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500强企业首脑、世界著名金融投资机构高层决策人及共和国部长们到会演讲, 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新经济最前沿的思想理念介绍到中国, 同时将中国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规划、趋势传播到世界。

4. 展会发展的五大问题

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数目占世界第一。在展览主办方多元化的格局中, 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主办的展会大约只占5%~10%, 政府主办的占25%, 商协会主办的占55%, 其他主办约为10%~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全国范围展览企业数以万计, 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异军突起的大量民营企业虽然能独立举办或联名举办展会的还不多, 但对上世纪称霸展界的国营会展企业已形成分吃蛋糕的竞争态势。虽然中国会展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1) 知名展和品牌展数目少。

多年来, 在我国展览一直作为各级政府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加大投资、繁荣文化的手段, 致使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办展、商会、协会、贸促会协作组展模式, 绝大部分经过时间磨练的知名展和品牌展都是由政府和半官方机构的运作行为打造的。会展企业不具备较多的品牌展览说明我国会展企业的总体实力不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高, 未形成会展产业的中坚力量。

(2) 创新能力低。

中国大多数会展企业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挖掘第一桶金的阶段, 遵守游戏规则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方面的能力较差。盲目办展、克隆展会、没有策划理念、缺少办展特色、创新能力极低, 表露出国内会展企业的普遍弱点。中国会展企业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的进程缓慢, 革新力度不够, 追其根本原因是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未形成普遍风尚, 传统文化中的趋同一致、粗放经营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影响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会展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差, 在展会上践踏专利、展品侵权、盗版软件、冒牌招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的会展企业虽然也担忧自己的展会被别人克隆办展, 自己的名义被别人盗用冒牌招展, 自己的客户被别人挖走, 自己的客户在展会上发生侵权事件, 但会展企业积极考虑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却很少。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展览会的企业, 很少去注册展会商标, 不聘请常年律师和法律顾问, 不投入精力制定维护品牌的措施, 不投入资金加大品牌增值服务, 不考虑如何经营知识产权, 没有强强联合冲出国门的方略, 这直接影响着中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一个企业首先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 树立了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 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4) 会展人才培养缺失。

国内大多数展览公司规模在20~60人之间, 存在项目过多、工作繁杂、淡旺季不分、人员缺少培训、素质不高的现象;大部分会展企业基本未开展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在培养人才方面, 也应树立创新教育观, 改革教育模式, 结合国情和文化特点培养具有新思维的创意型人才, 具有复合型知识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我国会展教育师资不足, 教育与实践脱节, 缺少系统的学科体系, 教材不规范等弊病有待改善。会展企业应积极介入会展教育行列, 与院校接轨, 形成产、学、研的教育模式, 构成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坚持短期培训和职业培训的良好结合, 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会展企业人才济济的一天, 也是中国会展业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的时日。

(5) 会展体制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展会居多, 市场化的运作体制尚不健全, 会展企业体制创新的题目很少受人关注。加之会展企业一般投资回报率较高, 与其他领域的国营企业相比, 一向被认为是效益好、能赚钱的单位。由于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 认为效益好的企业不需要改制, 企业本身也没有改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但是, 企业体制和机制的缺陷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际会展界大举进攻中国, 国内会展市场份额缩水, 客户数量减少, 人才储备流失等问题相应显现, 暴露出企业现有体制引发的弊病: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竞争力不强、画地为牢、创新意识差、与国际脱轨, 阻碍了会展企业自身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 会展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

5. 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

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 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也将会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个发展趋势, 必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带来重大影响, 也对会展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未来会展活动必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1) 发挥全球市场聚集功能。

科技展会活动在世界经济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经济体制焕发活力的时期, 一方面会展在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变革中不遗余力地调动起其特有的市场聚集功能, 成为未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会展产业所具有的“全球性市场系统”特点, 在促进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各个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联通相互独立和分割的市场、整合各国的生产、经济和管理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中, 形成统一的“全球市场融合”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呈现全球性加速发展态势。

中国作为当代世界会展经济中最活跃的区域, 2001-2005年中国会展场馆建设以平均30%的增长速度颇有代表性,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当代会展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未来会展产业将更加迅速发展, 科技展会将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节庆、赛事以及各类文化演出等会展活动形式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放量。未来十年内会展产业是一个最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 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产业推进器、企业新的利润区。

(3) 成为国际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会展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平台, 在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潮流中, 如鱼得水般地发挥其多功能的市场作用。其廉价、高效的交易方式成为了促成企业内部与外部围绕交易方式的企业管理革命, 催生出适于新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模式以及“主题会展”新营销理念。某一地区和区域举办的展会已经失去本地色彩, 会展活动促使全球商品交易体系的升级换代, 带来了新经济时代一场流通领域的“交易方式”革命。会展活动具有极强的世界性产业与市场渗透力, 伴随着会展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的开展, 会展成为各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4)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信息时代是会展的大发展时代, 一方面会展产业所造就的与传统产品不同的新产品、新空间、新理念, 如体验营销、眼球经济、网上会展, 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会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 资本、运作及其经营都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会展经济迅速发展, 在会展资本 (会展项目收购与企业兼并) 、项目、管理技术和人才已经实现全球性流动。世界会展经济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作用下进行更加广泛的资源整合, 会展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大调整, 从而加剧了全球性会展市场的竞争, 促进了全球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线会展在某些方面可与传统的实地会展活动产生竞争, 但是, 从总体上看却难以代替实地会展活动, 未来二者的关系更多的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促进, 在线会展将成为传统会展的补充与延伸。事实上, 实地会展与在线会展并不矛盾, 这也正是全球会展产业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获得创新力的源泉。

总而言之,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当代科技展会活动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合作、科学技术交流、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 将继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社会机构养老下一篇: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