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企业

2024-07-11

新兴企业(共12篇)

新兴企业 篇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 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落地, 是指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促使企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在企业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人人有事业心, 引领企业战略。而从根本上讲, 它是指将企业的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的心中, 传承于员工的血脉, 形成员工的行为习惯, 实现企业的文化自觉。

但企业文化如同空气一样, 来无形去无踪, 很容易流于形式, 造成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问题, 对于新兴企业尤其重要。

本文所指新兴企业, 是在市场化机制下新成立的企业。新兴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领导者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管理者

企业文化, 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把手文化, 对于新兴企业来讲尤其如此。企业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 他在日常工作中的身体力行, 通过会议以及日常活动, 能够积极带动员工心向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要落实好企业文化, 领导者很重要。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 领导者的作风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作风, 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和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习惯、价值观和经营哲学, 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落实的实质性内容。像阿里巴巴马云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始终鼓舞着阿里团队;微软盖茨提出“让每个人桌前拥有一台电脑”, 鼓舞着微软企业不断的创新;苹果的创新, 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落实好企业文化, 首先要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中层领导干部中开展好企业文化建设。新成立企业大多充满朝气、年轻向上,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振奋精神、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建设落实好企业文化成为领导班子的重要目标。在领导干部中落实企业文化一是要提高领导班子和广大中层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深认识理解, 在思想上统一, 在认识上同步;二是要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到平时各项工作实践行为中, 用自己正确的言行、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员工的思想行为。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纲要, 利用班子会组织学习, 交流心得体会, 在群众中起到带头作用。

二、制度建设是新兴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

企业文化是软实力, 制度是刚性的。一般意义上, 市场化的企业最注重客户需求, 客户至上, “以客户为中心”, 是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用户体验已经是企业文化建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足够的关注, 有足够的客户群, 才能使企业不断立于市场竞争的潮头。

新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 最需要的是高效, 强有力的执行力, 在企业营造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这种氛围的形成, 都需要强而有力的组织制度作为保障与支撑。能否建立一套相应的组织制度, 是企业文化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企业里面, 一个科学理念的提出、形成与产生效能, 有赖于先进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机制, 来执行与推进。这样, 通过组织管理的强大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才能避免一阵风, 做到长久持续地落实。比如说, “零缺陷”的质量理念一经提出, 组织就要出台一个在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及奖惩激励等方面, 与这一理念紧密相连的保障机制, 并实施与执行。如此, 才能有效地使得该质量理念, 深入员工的内心, 成为行为指南。

三、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凝聚力大小对企业的效率、利益、长远发展以及企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凝聚力成正比相互促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文化建设又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首先, 充分发挥形象标识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的物质体现, 企业文化要外化于物, 就能产生文化吸引, 体现文化感召力。好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企业标识、企业形象展示、展厅等多种途径来体现文化感召力。例如在文化用具如铅笔、尺子、记事本或小礼品等细微处, 印上统一标识;在办公地点的醒目处, 将我们的企业理念标示出来;在具体的工作管理中, 配上与企业文化理念相关的目标解释等等。企业标识还可以通过广告到达每个消费者心中, 深入到职工心目中。这些小细节, 虽然细微但是配合好宣贯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 可以对员起到心理暗示作用, 从而在员工心理上形成团队归属感, 使员工产生一种自豪感, 发自肺腑地以企业为荣, 热爱企业, 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工作。

其次, 培育先进典型, 通过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榜样力量在企业形成正能量, 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去执行企业的文化理念。大庆油田塑造了王进喜的“铁人”形象, 大力传播企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终不仅对自身企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在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四、宣贯培训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是否真正落地, 集中体现为企业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是否改变。从根本上说, 这些改变, 除了一般的宣传,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企业除了采取一般的培训、征文、演讲、网络、黑板报等宣传与推广方式之外, 有时还要借助外力, 实施军训、拓展训练等强制性的改造, 由外自内, 内外结合地去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 使员工能够认同企业价值观, 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 通过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 来以文化人。

要着力营造良好、宽松的人才环境。倡导包容与分享, 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职工, 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职工, 用适当的物质待遇来吸引职工, 努力营造有利于职工成长和创业的工作环境, 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营造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总之, 新兴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 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企业文化能够落地的主要手段, 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能够确保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不断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新兴企业 篇2

摘要: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兴产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探讨战略成本管理在新兴产业中适用性。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新兴产业的特征

1.1战略性

迈克尔・波特从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和社会变化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高到一种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速增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是未来的支柱产业。第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发展的前沿,资源能耗低,符合低碳、环保的先进理念。第三,新兴产业综合效益好,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实现赶超的重要机遇和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1.2产品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

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还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现代经济的价值正在转向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与旧的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从对有形的、物质的资源的依赖转向对无形的、智力资源的依赖,人才、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研发设计而非生产成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就是这类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1.3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高风险

新兴产业独有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这类产品和技术平均几个月就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已经实验成功并准备登场。产品和技术的较高的更新率,成长性很强,回报率也很高,但同时使得新兴产业的风险巨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新旧技术的一次更替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整个产业链被淘汰,迫使有的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新兴产业的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

新兴产业要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适应性。企业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所采取的竞争战略来设计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管理却仅注重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企业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会产生为降低成本而偏离战略的现象。因此,成本管理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

2.2成本管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特点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其产品更新换代快,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需要很大程度上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计算和评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可操作性强。按照传统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难以正确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误导产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2.3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外向性

成本发生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以及顾客服务。由于新兴产业内各个企业产品价值的相关性强,因而要求每个环节必须紧密地衔接,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确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从而对成本链进行优化。同时,新兴产业内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其置身于产业链中来进行统筹规划。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持良好合作。

2.4成本管理要考虑风险

对新兴产业规划时,必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平均几个月产品技术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上场,而上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在核算产品成本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风险。

3、在新兴产业的企业中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3.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分析,与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的少量的因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战略结合,以更宽广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性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和技术等,反映了组织结构、投资决策和企业的经营杠杆。它们与企业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发生与数量取决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因此结构性动因是一个最优选择的问题,选择意味着配置优化,但投入与业绩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投人越大越好,成本管理应该立足于适当的投入配置。

执行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管理等,反映了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执行性动因分析是在已有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以改善业绩,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实施的效率。

3.2价值链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有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价值链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等。新兴产业对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了解价值系统中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享情况,帮助企业确定自身价值链。然后,可以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找出价值链上下增值的作业,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和重构内部价值链寻求改进的途径。

3.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会计期间,计算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新兴产业企业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需求很大,这是因为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在核算与管理上具有现实可操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为新兴产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新兴产业能够正确识别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必须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新兴产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角度进行成本控制,并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4成本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经济结果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除了要应对本地要素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外,还可能收到相关联企业风险的影响。从成本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新兴产业内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有必要。为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好各方利益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成本和利润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1)

企业应关注新兴市场城市 篇3

在未来十年,新兴世界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将让全球“消费阶层”规模增长3倍,新兴市场因此将贡献四分之三的全球经济增长。

对于寻求新的增长机遇的商界领导人来说,这种前景显然令人兴奋。然而,在企业部署资源和发展战略时,“新兴市场”、乃至“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高潜力国家集团的概念,却不再有特别大的帮助。公司高管们需要从更细微的角度看世界,他们要越过广泛的集团乃至单个国家,聚焦于城市。

城市是增长的源头。到2025年,城市消费者每年的支出可能比现在增加20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而额外增加的10万亿美元有形资本投资。

这样的速度和规模是历史性的:中国和印度两国人口总数超过25亿,它们分别在12年和16年的时间里使人均GDP翻倍。相比之下,英国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时的人口不足1000万,用了逾150年才实现人均GDP翻倍。尽管新兴市场确实是增长源头,但新兴市场概念对于资源配置战略不再是有用的单元。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在从现在到2025年预期的全球GDP增长中,440个新兴市场城市(其中很少是“特大型城市”)所占比例将接近一半。

其中许多城市可能不为人熟悉。以佛山、阿雷格里港和苏拉特为例,这3个城市在众多西方公司高管的重点关注清单上不太可能排在前列,尽管每个城市都有逾400万居民和富有活力的消费者基础。苏拉特位于孟买北部180英里处,大约占到印度纺织业生产的五分之二。按GDP计算,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是中国第七大城市。阿雷格里港是巴西第四大州的首府。

在未来十年,这些城市中的每座城市对全球增长的贡献都将超过马德里、米兰或者苏黎世。

如果透过新兴市场或者金砖国家等国家集团的棱镜来追求城市化驱动的增长,资源就有可能被错误配置。曼谷和雅加达的增长潜力超过德里。胡志明市和拉各斯提供的机遇超过芒格洛尔和乌鲁木齐。在对洗衣产品市场增长的定向研究中,圣保罗、北京、里约热内卢和上海排名最高,但拉各斯、达累斯萨拉姆和达卡的入门级年轻消费者人数最多。在中国,就酸奶的家庭消费量来说,武汉远高于金华或者合肥。

大多数高管直到不久前还没有足够重视城市。实际上,麦肯锡在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逾60%的高管认为城市在战略规划中不是重要的单元。现在这种状况开始发生改变。战略上以城市为重点的公司可能赢得先行优势。对一些公司来说,更好地洞察人口和收入趋势——比如城市区域中哪里较年长、较富裕的消费者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就足够了。其他公司可能需要更深入地挖掘,了解目标城市中具体产品的市场动态。

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篇4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一定意义上,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行业保护之下, 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国有企业垄断状态, 汽车工业结构也长期处于“缺重少轻, 轿车几乎是空白”的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行业市场的逐步开放, 合资品牌汽车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 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此期间,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 一大批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迅速崛起, 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带来汽车行业的充分市场竞争, 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井喷式增长。以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汽车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强劲需求的独到理解力和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 销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市场份额得到了逐年的提高。

随着整个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 我国新兴汽车企业也已经步入了创新的新历程, 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如果理性地看待这些发展变化, 我们不难发现, 除了产销数字能够作为与世界汽车产业相比较的最大亮点, 中国汽车产业综合水平与世界汽车产业总体上存在着较大差距。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 后起国家要发展汽车产业, 必须建立相应的创新机制与体系。因此, 要缩小中国汽车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稳定中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 就必须谋求建立一套适应市场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机制。而在创新机制建设过程中, 由于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基本发展动力, 代表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实际水平, 同时, 其创新的体制束缚少、创新动力足、资源获取能力差, 因此, 尤其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在这里, 创新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涉及企业、政府及民众等多个方面, 创新也不仅指技术和产品创新, 还包括市场销售与推广以及政策配套与支持等方面的创新。

1 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新兴汽车企业自上世纪末开始起步, 直至2004年前后才逐步迅速发展, 因此, 学界对其创新机制的研究并不十分全面和深入。综合来看, 在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各方基本达成共识, 即创新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汽车技术本身, 还包括管理、组织和市场创新, 有必要树立构建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制约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的内外因素

钟易谋认为, 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备、汽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生产与研究的脱节、混乱的市场竞争与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1]。董本云认为, 在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国家对于汽车领域重大项目研究投入相对分散、政府采购对自主品牌支持不足、现有汽车零部件体系对整车自主开发支撑乏力、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支撑体系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的最重要因素是汽车企业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 包括企业家的精神, 即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冒险意识等[2]。江童林认为, 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处于发掘和培育阶段, 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 自主品牌少, 管理经验缺乏, 企业文化缺失等不利因素。引进适用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自立;积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养团队精神, 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是培育和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

1.2 关于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形成模式

(1) 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长安模式”。长安汽车创新机制形成模式最大特点是视国外合资合作方为资源而非创新主体, 通过技术创新的渐进式升级构建“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 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2) 内资驱动型的“奇瑞模式”。奇瑞、吉利等企业在起步阶段没有与跨国公司合资, 没有现成的车型或者成套技术, 所以只有大量地从国有大型汽车企业“挖”人才搞自主研发。它们在提升生产能力和装备能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己的研发能力。 (3) 无知识产权的“华晨模式”。华晨汽车等有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借助国外力量开发新产品, 但是没有知识产权和控制权, 主要依靠外部资源搞自主创新, 委托国外研发机构设计车型, 然后逐步提升自身研发能力[4]。

1.3 关于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形成路径

李显君等从价值转移和路径创新的新视角, 建立提升我国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框架和分析方法。这为我国汽车企业寻求新的竞争范式和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并为我国汽车行业制定突破性创新竞争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5]。关于企业出口能力与技术创新, 研究发现企业出口和国际化对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影响, 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维持其国际市场竞争力[6]。后续的研究发现, 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需求, 通过研发投入生产出的新产品有助于扩大对这些新产品的出口[7]。在市场创新方面, 我国新兴汽车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着销售网络上层次混乱, 顾客需求信息尚不健全, 销售人员随意性大以及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8]。

2 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过程在技术与产品创新、市场开发与推广及政策配套与支持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厘清其创新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促进创新外部环境的实现, 为新兴汽车企业创新创造更为合理的环境。

2.1 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

(1) 核心技术缺失状况得到缓解却没根本改善。一方面, 新兴汽车企业围绕自主攻关汽车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工作, 使得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得到了较大改观。如, 获得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吉利集团“Z系列AT自动变速器”攻克了从产品设计、开发、实验到制造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已经在吉利轿车上实现批量生产[9]。另一方面, 部分核心技术仍未取得突破, 制约了我国新兴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 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 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电解液技术仍被其他国家控制, 动力电池的一致性和成组匹配、动力电池用隔膜等关键材料、驱动电机用功率元件等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动力电池和电机大批量生产工艺及成套装备尚不配套等。 (2) 产品开发能力有所增强但仍需不断提高。一方面, 新兴汽车企业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完整开发流程, 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如, 2003年初奇瑞成立了汽车工程研究院, 使其形成了自主创新、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开发平台, 奇瑞汽车从最初开发低端的风云系列到QQ, 逐步发展到后来中高端系列的东方之子、瑞虎等产品[10]。另一方面, 产品开发过程中自主创新成分不足, 影响了我国新兴汽车企业的产品口碑。如, 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产品亮相后常常受到“抄袭”的指责, 此前, 奇瑞与雪佛兰SPARK之争、双环来宝与本田CRV之争, 均为外观设计方面的争议。

2.2 市场开发与推广方面

(1) 品牌建设取得成效但品牌战略水平不高。一方面, 新兴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依靠低端品牌扩大市场, 随着品牌认知不断扩大, 逐步向高端车型拓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 吉利汽车在低端战略实施一段时间后, 于2009年7月推出旗下首个中高端品牌帝豪, 以极富竞争力的价格和高配置冲击着这块曾经被合资品牌牢牢占领的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以低端产品切入市场赢得占有率的同时, 也使品牌形象与低端产品划上等号, 导致品牌溢价较低。如, 一些新兴汽车企业销量的激增普遍以牺牲利润空间为代价, 其单车利润与合资品牌车型之间存在十几倍的差距, 利润不足最终影响品牌价值, 也不利于企业抵御风险。 (2) 营销渠道有所拓展但手段有待加强。一方面, 为顺应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势, 深耕区域市场, 很多新兴汽车企业对原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梳理。如, 2012年5月, 吉利汽车对本公司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深入调整, 调整后的营销模式由原先3个子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汽车营销事业部, 改成了南区、中区与北区营销事业部。另一方面, 多数新兴汽车企业照搬国外企业的服务与营销模式, 拓展市场过于注重价格策略, 缺乏价值竞争、品牌打造、市场创造、网络经营的顶层设计。有些新兴汽车企业没有与售后服务机构建立规范的合作关系, 对其维修点的管理更不到位, 致使厂家对售后服务终端的约束严重不足, 影响企业的整体营销业绩。

2.3 政策配套与支持方面

(1) 相关政策已有积极影响但总体政策支持仍不足。一方面, 由于政府日渐重视新兴汽车企业的发展, 逐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使新兴汽车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如工信部在今年2月24日发布的 《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 (征求意见稿) 》[11]中, 列入的412款入围车型多数为新兴汽车企业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 无疑使这些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整体尚不成熟, 改革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优惠扶持的政策在设计、实施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如, 扶持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取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不足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为技术创新提供的条款较笼统, 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不多等。 (2) 民众消费支持热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不够。一方面, 由于新兴汽车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外观、质量、配置和技术工艺, 尤其是具有合资品牌难以比拟的价格优势, 民众对其产品的认可程度在逐步提升。如76%的消费者对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关注度有较大提升, 七成以上的消费者表示, 如果未来买车, 有可能会购买中国自主品牌。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环境和历史原因, 部分民众受崇洋心理、面子文化影响, 存在对小型车歧视、对国产车和进口车“宽容反差”等现象。如奇瑞A5, 在C-NCAP碰撞试验中, 其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实验的分数达到13.5, 不但是自主品牌的最高分, 而且超过了速腾、雨燕、帕萨特领驭[12], 远远超过雅绅特, 但在多数民众心目中, 国产车的安全性能仍远不如合资品牌的汽车。

3 中国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的增强, 我国在推进新兴汽车企业创新过程中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但在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开发与推广能力等方面尚需改善和提高。

3.1 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

(1) 持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首先, 要从发动机、变速箱、整车集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技术等核心技术入手, 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协同创新, 争取形成合理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其次, 要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 在政府给予一定的财税、金融支持的前提下, 新兴汽车企业要努力将节余的资金投入到R&D上, 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 注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2) 持续推动产品开发创新。①新兴汽车企业要继续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 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适时开发和推广中高端产品。②新兴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以高科技为先导,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权利保障意识;政府也应坚决打击抄袭模仿的市场投机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 营造有利于创新产品开发的良好外部环境。

3.2 提高市场开发与推广能力

(1) 不断强化自身品牌建设。①要在立足自身进行创新的基础上, 注重广泛引进、吸收和改进世界先进技术成果, 整合国际国内相关资源, 弥补自身发展不足, 紧跟时代前沿, 积极稳妥地推出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②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企业品牌, 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加工工艺的提高, 同时培养一批认真负责的一线生产工人。 (2) 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手段。①企业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和产品特性、评估投资经营风险, 选择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销售渠道模式, 尤其是要树立激励相容的理念, 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的收益。②要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形成特色文化、增强对外宣传、强化售后服务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感, 使品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载体。

3.3 强化政策配套与支持力度

(1) 不断强化政府政策支持。①制定更多鼓励新兴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建立对汽车发展后续技术与标准演进相关研究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在新兴汽车企业推行税收抵扣、税制统一、消费型增值税试点等一系列措施。②加大金融优惠的力度, 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新兴汽车企业的支持, 利用设立自主创新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2) 强化民众引导营造良好外部氛围。①社会各界要宽容对待新兴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 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新兴汽车企业, 让民众全面真实地了解新兴汽车企业的发展水平。②要引导民众理性消费, 一方面新兴汽车企业切实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舒适度, 具备更高的性价比, 改变民众对其品牌低端化的成见;另一方面, 政府和媒体也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新兴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 在深入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

摘要: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 促进了新兴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 创新机制的缺乏制约了新兴汽车企业的持续发展, 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品牌战略水平不高、营销手段不强, 政策支持不足、消费支持热度不高, 是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而, 需要通过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开发和推广能力以及强化政策配套和支持力度等方式加快推进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建设。

关键词:新兴汽车企业,创新机制,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易谋.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6) :95~97

[2].董本云.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2) :2~5

[3].江童林.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0) :54~56

[4].镭射, 谷岩.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溢出效应[J].上海汽车, 2006, (12) :1

[5].李显君, 庞丽.中国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突破机制探讨[J].科学学研究, 2008, (1) :110~114

[6].GALENDE J, DE LA FUENTE J M.Internal FactorsDeter-mining a firm s Innovative Behavior[J].Research Pol-icy, 2003, (32) :715~736

[7].FLOR M L, OLTRA M J.Identification of InnovatingFirm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icators:an Applicationto the Spanish Ceramic til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 2004, (33) :323~336

[8].王重阳.我国汽车市场营销管理探讨与分析[J].商业经济, 2011, (10) :74~75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200

[10].胡树华, 汪秀婷, 侯仁勇.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51

[11].唐杰, 杨沿平, 周文杰.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87

新兴企业 篇5

为展示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塑造“央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头兵”的形象,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承办了“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国企业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化集团、新兴际华、中国航信、华侨城集团等多家央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在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此背景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困难,谋划更远的发展格局。

显著的业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不能单纯用经营性考察,而应该用战略性、创新性、效益性考察。

首先,从战略性来看,央企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并且成功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项目;中国移动已经成为5G技术的引领者,5G应用标准化的领导者;中冶集团是中国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大唐环境承建的环保类工程在国内位居前列;华侨城集团不仅拥有全球闻名的欢乐谷,而且还将打造举世无双的100个民俗小镇,并且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创意产业;康佳集团的大数据挖掘系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全的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集成商。

其次,从创新性来看,央企突破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瓶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先者。大唐环境的脱硝、脱硫、除尘、催化剂等多项环保产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电科突破了包括预警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太赫兹、高端芯片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4000余项,取得150多项国际领先和16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基础软件平台是中国民航核心实时交易系统第一次实现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的先例,更是国产基础软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互联网级大规模应用中规模容量最大的应用,创造了中国国产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在大型核心交易系统中应用零的突破。葛洲坝集团自主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乡生活垃圾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创造性开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属于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化泉州石化着力通过联合创新,将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工业流程,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融合。

其三,从经营性来看,央企不仅抢占战略定位,大胆创新,而且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制定发展战略,经营业绩也持续向好。在传统产业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中,中国中冶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从的49.3%上升至的83%,从过去传统业务的“亏损王”到现在借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为“央企增利第一”;大唐环境公司营业收入由20的37.8亿元增长至20的117.3亿元,年均增长45.9%;实现利润由3.23亿元提升至9.07亿元,年均增长41.1%;镇海炼化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化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仍创下近110亿国内炼化企业利润的新纪录。

面临的难点

尽管央企在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探索,还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核心人才激励、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难点问题,许多企业希望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市场需求的政策引导、金融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大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例如,对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企业,在申报省部级各类项目上不受指标限制;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一批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并且对企业建设或牵头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给予补助。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体系和主导产品标准体系。

二、完善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仍受到政策制约,对于高素质人才吸引、激励既有骨干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对于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制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等有关体制机制,推行工效挂钩的薪酬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国企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和优化企业创新人才规模、结构、层次。

三、完善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形势必然是复杂多变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分,市场需求者认同度低、进入市场难度大。因此,不仅需要企业自主决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也需要政府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完善行业标准及简化审批手续等。

四、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的资金风险。在当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也更加强调金融支持的效率。因此,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不断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高效融资体系。利用资本市场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给予奖励。加大财税政策扶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前期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税种特征、税制改革方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完善和实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

未来的布局

尽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但这些央企不等不靠,认真研究和积极调整发展模式、路径,有效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方略。

大唐环境提出了“立足国内,走向海外”的发展举措;中国航信一直以来坚持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造,不断创新,彻底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自主掌控;中国移动提出“5G”联合创新,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的发展方略;中国电科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行业特性的变化,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加强顶层谋划、强化战略引领,提出“一五五三”发展战略,重构了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了军工、民品、科技“三业”良性互动,系统、设备、元器件“三级”有效协同,和以中国电科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层、以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平台为紧密层、以常态化技术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和高校为松散层的“三层”布局的“三三制”创新组织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汇聚平台。

新兴市场家族企业发展之道 篇6

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和智慧结晶很多。此类研究往往围绕以下两点展开论述:

首先,此类研究称,家族企业往往倾向于重点打造自身的适应能力,而非创造突破性增长。数据显示,家族企业的增速明显逊于其他类型企业。家族企业的利润稳定,负债较少,并购交易规模不大,承担的风险往往也较小——种种迹象表明,家族企业更看重稳定性和适应力。

第二,此类调查还显示,随着企业和家庭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渐渐退出企业经营角色。他们从企业所有者兼管理者,转变为企业所有者兼投资者,再到只扮演投资者一种角色,并且往往引进家族外的管理人才来带领企业发展前行。

但我们困惑的是,很多此类研究的数据和推断均来自发达国家。那么对于家族企业,这一事实是否依然成立?有鉴于此,我们对新兴市场上的家族企业进行了研究和梳理。我们选择了来自印度、东南亚、东欧的1500多家家族企业,分析其业绩和发展演进情况,并将其结果与我们已有的发达国家家族企业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非常有趣,我们发现新兴市场家族企业的表现和发展轨迹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截然相反,而且这种差异甚至体现在业绩和发展轨迹的方方面面。

那么新兴市场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发现90%以上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身兼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积极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在研究这些企业过去200多年的发展轨迹后,随着时间推移,发达市场上家族人员扮演的角色有所减少,但是在新兴市场上,家族成员随着时间推移,往往会扮演更多的角色。

上述发现不仅与发达市场上的情况截然相反,而且也与我们惯常的认知背道而驰!因此,新兴市场上的家族企业不应只盯着发达市场上的对标企业和数据,而是需要勾勒自身独特的发展路线!它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下分享三种主要思维:

1. 长期任职,忌退居二线!

新兴市场上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并不一定非要退居二线。我们曾向一些家族成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够给企业带来哪些独特且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东西?”一名家族成员称:“我们能够带来信誉和信任,那么企业的信誉度也会得到相应提升,这在新兴市场上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提供方向,敦促决策制定,并且给予长期引导——我们的目的是要确保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此类家族成员退居二线,安心当个纯粹的投资者确是极大的浪费。

2. 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忌照搬硬套!

考虑到家族企业在某些阶段的发展速度很快,即便是那些能力超凡的企业家和女强人,若仅凭顽强意志、个人魅力和勤勉不怠来管理公司亦会捉襟见肘。然而不幸的是,某些家族企业受到某些发达国家企业的启发,一股脑地引入了各式各样的制度、流程、架构和关键绩效指标,最终搞得一团糟糕,而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这些企业不仅未能获得差异化的企业管理哲学,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率水平。它们需要的是建立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结合不同的流程规章以及创业速度,因地制宜的选择和运用。

3. 发扬“管家”精神,忌贪婪无度!

我们认为家族企业需要一种特质,我们称其为“管家精神”。这种特质的内涵是耐心、沉着、大度和目标明确,看重的首先是带来更广泛的贡献,其次才是追求财富。在摧毁家族企业价值的种种因素中,家族争端是破坏力最强的一种。很多家族耗费了大量时间用于达成家族内部的各种契约,从而管理家族风险。毫无疑问,这些契约和制度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必须的。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唯一有助于缓解家族争端风险的做法就是发扬“管家精神”和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即“企业的未来寄望于家族!”

新兴市场上的家族企业将成为未来的弄潮儿,而且是拉动未来增长的中坚力量。它们正在各行各业攻城拔寨,逐步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我们认为它们将给全球商业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前提是它们能够充分认清自身的特质并且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路线。

新兴企业 篇7

1、我国鞋类企业产能比较充足。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成本较低, 制鞋业早已成为我国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鞋类产品的加工中心和销售中心。从产业分布上来看, 中国鞋业保持着集群式的发展状态, 四大产业集群分别是:以广州、东莞、惠东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 以生产中

我国鞋类企业如何立足于东盟新兴市场

□文/李志娟

高档鞋为主;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 以生产中低档鞋为主;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 以生产女鞋为主;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 以生产运动鞋为主。

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 在这几大传统市场上, 贸易保护主义时常采取行动, 限制进口我国的鞋类产品。据中国网报道, 2010年1月起欧盟成员国对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反倾销措施再延长15个月, 继续征收16.5%的反倾销税。这些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增长, 使得我国鞋类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

2、东盟零关税市场发展契机良好。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东盟对中国鞋类产品进口实行零关税政策, 1~2月份我国对东盟出口鞋类产品迅猛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1~2月份我国对东盟出口鞋1.7亿双, 比上年同期增长180%, 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 广东鞋1~2月份对东盟出口1.4亿美元, 比2009年同期增长91.4%, 比2008年同期增长4.7倍。面对东盟这个新兴市场, 我国鞋类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部分鞋企抓住零关税带来的机遇, 把目光瞄向了这个新兴市场。

二、目前我国鞋类企业在东盟新兴市场面临的问题

1、行业内价格恶性竞争严重。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10年1月份经深圳口岸对东盟出口鞋均价为每双1.1美元, 而同期对美国出口每双均价4美元, 整体出口均价为每双2.1美元。我国在东盟的鞋类市场, 是靠低价产品拉动市场购买, 而不是引导市场需求拉动产品销售。我国对东盟鞋类产品的出口, 属于价格较低的品种,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低价竞销。

2、自有知名品牌较少。

我国鞋类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虽然已经有了中国品牌、驰名商标等, 但这些中国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很低, 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更是很少。出现欧盟反倾销和西班牙中国鞋城被烧事件, 与我国鞋类企业缺乏品牌战略, 以及由此导致的价格太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鞋类自有品牌较少, 但并不代表我国鞋类生产技术落后, 世界知名品牌鞋的原产地基本上都是中国, 是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做贴牌加工。例如, 泉州市拥有各类制鞋企业3, 000多家, 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4亿双, 占世界产量近1/5, 跻身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但许多企业只是纯粹卖产品, 品牌附加值低, 成为国外品牌的加工场, 赚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由此看出, 我国虽然有很强的鞋类产品加工生产能力, 但却没有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

3、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

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在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中起主要作用, 在成品鞋的成本中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仅次于原材料的成本。通过对沿海和内地多家制鞋企业调查发现, 劳动力成本约占其生产经营总成本的1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是人口大国, 劳动力成本低, 使得我国鞋类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然而, 2010年春节过后, “用工荒”矛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爆发, 并迅速蔓延到内地部分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多为劳动力输入大省, 如广东省, 也是鞋类产品出口的大省。鞋企招工难, 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 成为制约鞋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行业协会服务力度不够。

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欧盟, 要受到欧盟行业协会制定的各种标准的限制, 如皮革的有害物质限量指标。在欧盟, 存在代表会员利益的行业协会以及完善的行业标准, 这样保护了行业协会内企业的利益。而在我国, 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的微乎其微。我国鞋类产品出口, 60%均是来自于私企, 而私企的发言权在国内外均是有限的, 这就更需要鞋企的行业协会通过对外对内交流, 为鞋企谋得利益。

三、我国鞋类企业应对挑战的对策

1、防止低价竞销带来的贸易摩擦风险。

所谓低价竞销是指外贸企业之间在出口时, 相互竞价、自压价格、国家遭受损失、外商从中渔利的现象。低价竞销不仅使我国的外汇收入减少、贸易条件恶化, 也使汇率的调节机制难以发挥, 更主要的是低价竞销易引起贸易摩擦。鞋企应该吸取在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上频遭反倾销的教训, 企业之间实现理性竞争, 从产品的质量、设计上入手, 而不是从价格上进行恶性竞争。

2、创建国际知名鞋类品牌。

鞋企要创建自主品牌, 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东盟零关税给鞋企带来了产品升级转型的机会。在这个新兴市场上, 鞋企应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从开始就把产品定位, 苦练内功, 创建几个国际知名品牌。所以, 我国鞋类企业在积极争取自身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 同时应该超越产品竞争层面, 从打造品牌的角度多一些企业长久发展战略的思考。

定位准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 鞋企在给产品定位时, 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东盟十国既包括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 又包括相对落后的越南、老挝, 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 鞋企的经营方略应该是:跟着市场走、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 通过细分市场, 采取不同的经营方略, 针对不同的市场, 采取不同的品牌战略。

3、适当采取国际直接投资形式。

在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攀升、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鞋企应充分利用东盟当地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现有的鞋类产能,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在当地设厂。成本比较高的, 和东盟当地企业展开合作。部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各国缺少大型能够垄断市场的企业。如果中国企业能将生产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等这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就可以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 进而增强我国鞋类产品的竞争力。但同时鞋企也应关注到, 东盟的制鞋配套设施远不如中国, 如果在当地设厂,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有的原料需要从我国国内供给, 生产效率比较低。东盟国家工人的熟练程度也不如中国, 加之有些鞋企对当地的文化背景不甚清楚,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综上所述, 鞋企在东盟市场上投资需要谨慎, 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4、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力度。

在鞋企面对东盟这个零关税的新兴市场时, 行业协会应积极行动起来。首先, 鞋类行业协会应在了解东盟各成员国内法律规定、产业规模和消费习惯等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企业开发东盟市场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引导鞋企有序开发, 阻止无序竞争的继续;其次, 鞋类行业协会应及时关注东盟市场贸易发展变化, 以提高我国鞋企对东盟贸易、投资的质量和效率, 确立我国的竞争优势;再次, 鞋类行业协会应加强与鞋企的联系, 广泛吸纳会员, 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深入行业, 加强与会员的互动, 清楚鞋企的现状和所需, 及时开展相关活动, 如开展员工培训、为了鞋企的利益加强对外交流, 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为鞋企开拓商机。

参考文献

[1]张迎春.东盟市场:中小企业淘金之地[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4.2.

[2]李淑燕.泉州鞋业品牌发展策略[J].工业技术经济, 2009.6.

新兴企业 篇8

一、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与贸易总体现状与趋势

(一) 经济运行现状与趋势

进入2014以后, 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改善,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 新兴经济体经济企稳趋势明显, 但全球经济仍然处于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6%。其中,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2.2%, 美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2.8%;欧元区将触底回升, 增长率达1.2%;日本也会有1.4%的增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9%, 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见表1。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资料整理

(二) 贸易运行现状与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2.1%, 较上年的2.3%进一步放缓。其中, 发达国家出口增长1.5%, 进口下降0.2%;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3.3%, 进口增长4.4%。2013年我国与金砖国家双边贸易统计见表2。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资料整理

2014年, 全球贸易有望好于上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速, 工业生产趋于回升, 将带动进口需求回归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 经济缓中趋稳, 也将对进出口起到支撑作用。WTO预计, 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 增速比2013年提高一倍多, 但仍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其中, 发达经济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和3.4%, 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4%和6.3%。可见, 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长趋势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

二、我国外贸企业在新兴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新兴经济体在总体经济与外贸的增长率上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但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 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 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 2014年以来, 印度、巴西、南非等国金融形势趋于改善, 汇市、股市基本稳定甚至小幅回升, 通胀压力开始减轻。但不少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 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我国外贸企业在与这些新兴经济体开展贸易时, 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 国家风险

根据中国信用保险的分类, 国家风险可以分为9级, 分别用1-9表示, 9级是最高风险水平。1至4以欧美国家为主, 风险水平较低, 占所有国家的25%。第9级国家或地区占5%。5-8类的中等风险国家占70%左右, 以地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等地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主。

近几年来, 在发达国家财政仍处于困难境地的同时, 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4年新兴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仍处于33.7%的较低水平, 但财政赤字率达到2.5%, 创2011年以来新高。金砖国家中, 印度、南非、巴西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7.2%、4.4%和3.3%, 均超过3%的警戒线 (见表3) 。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 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可能通过汇率变动化解危机, 也有可能实行更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外汇制度不连续使我国外贸企业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

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财政监测报告》, 2014年4月。

地缘政治危机也加剧经济危机, 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经济有显著的影响。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加, 油气贸易也可能受到冲击, 对双方经济增长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周边国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泰国政局持续动荡, 朝韩关系依旧紧张。此外, 2014年内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 政府更迭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 加剧市场波动。

(二) 法律风险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 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 我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3年, 我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 比2012年增长了18%, 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

总体来说, 新兴经济体的关税水平不低, 而且政策的持续性较差, 产业的倾向性较强。2013年, 一些新兴经济体调整了贸易管理的政策。例如, 俄罗斯在农产品、鱼及鱼类制品、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领域仍然保留了显著的关税高峰, 并对禽肉、猪肉和牛肉等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 对我国部分优势产品对俄出口构成不利影响;对木材出口保留出口关税;修订了相应国内法, 对进口汽车征收的回收费将同样适用于俄罗斯国产汽车。又如, 南非取消进口沥青退税制, 采取进口许可证制;限制含铁及不含铁废旧金属的出口;公布知识产权法修正法;公布有关电气通讯设备型式认证和标签要求的框架指南;规定几类特定货物的外包装上必须带有指定内容的贸易标签;对有关电子电气设备强制性规范进行修订。

(三) 经营风险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低, 缺乏竞争力。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小, 根本没有内控机制, 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凤毛麟角。与此对应的是, 新兴市场的客户良莠不齐, 规模各异, 我国企业对其资信基本不了解。大多数企业对客户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 交易中往往凭主观感觉做决策, 缺乏必要技术手段和操作规程。一旦客户破产, 就意味着提供信用的企业损失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赊销款。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少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加以管控, 后果将十分严重。例如, 浙江某一企业的巴西客户由于汇率的波动, 宁愿损失订金也不愿意按合同接收货物, 致使企业遭受400多万美元的损失。

(四) 结算风险

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外贸企业对客户提供赊销的结算方式, 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坏账风险。金融危机以来, 大量的新兴经济体企业财务风险积聚, 企业经营困难, 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破产状况。另外, 由于新兴经济体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与外部开放性, 极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 导致国家不得不实施外汇管制, 汇率变动频繁, 也影响这些国家企业的对外支付能力, 从而诱发买卖纠纷。实践中, 这类案例屡见不鲜。

总之, 来自于新兴市场的需求对我国企业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分散风险, 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自身存在的诸多经济结构问题, 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影响, 贸易政策表现出重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外贸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并且努力设法规避这些风险, 从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着手, 在分享新兴市场盛宴的同时, 保护好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自立, 等.中国贸易安全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9-02

[2]毕夫.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 2009 (3)

新兴企业 篇9

W斩兴铸箐Uk.XINX1NG PIPES世界500强——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原生产部及所辖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目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 是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兴际华集团的核心企业, 是以铸管、钢铁、机械等多业并举, 跨地区、跨行业、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是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 公司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30.14亿元。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河北邯郸、安傲芜湖、湖北黄石、新疆库尔勒、湖南益阳等五大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件生产基地, 下设八个生产厂, 可生产DN80至DN2600mm�长度为6m和8.15m的各种规格、各种涂层的离心球墨铸铁管, 年生产能力为3万km管道。新兴铸管的综合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超过3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己形成新兴铸管、新兴管件、新兴钢铁、新兴复合管、新兴格板等系列产品。公司连续13年创造铸管产量、技术经济指标、出口创汇、市场占有率等多项中国企业新纪录, 连续8年入选“中国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 2013年公司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优秀水利企业”荣誉称号。公司整体通过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离心球墨铸铁管产品通过了法国BV�韩国KS等质量认证。热藏祝貲新兴铸贅蒙羡“金國优秀水剩企A”M軒兴铸營股份有限公司XINXINGDUCTILE IRON PIPES CO., LTD, 处理中r水输送项目2000mm^新兴离丨Cj球墨铸.铁管用无太原31黄·工·程离球墨铸铁顶管用丨玉郑州五·龙0污

新兴企业 篇10

y) 斩兴铸營·XINXING PIPES热烈祝贺新兴铸管荣获“全国优秀水利企业”世界500强——新兴际华集闭有限公司, 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原生产部及所辖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0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 是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兴际华集闭的核心企业, 是以铸管、钢铁、机械等多业并举, 跨地区、跨行业、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是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 公司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30.14亿元。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河北邯郸、安徽芜湖、湖北黄石、新疆库尔勒、湖南益阳等五大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件生产基地, 下设八个生产厂, 可生产DN80至DN260 (Mm�长度为6m和8.15m的各种规格、各种涂层的离心球墨铸铁管, 年生产能力为3万km管道。新兴铸管的综合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超过3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形成新兴铸管、新兴管件、新兴钢铁、新兴复合管、新兴格板等系列产品。公司连续13年创造铸管产量、技术经济指标、出口创汇、市场占有率等多项屮国企业新纪录, 连续8年入选“中国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 2013年公司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优秀水利企业”荣誉称号。0310-4189877公司整体通过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离心球墨铸铁管产品通过了法国BV�韩国KS等质量认证。酬·装丨平产.便丨

新兴企业 篇11

关键词: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

一、新兴技术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

1. 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在新兴技术领域,通常如果一个公司扣开了新兴市场的第一扇大门,其他的公司就只有选择退出。基于此,新兴技术企业需要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人力资本问题。

2. 回报的潜在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回报的丰厚性和潜在性。一项新兴技术,从发现、识别、评估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中完成价值创造,通常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对公司而言,则是需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后才能获得第一笔收入,投入包括研发试制投入,以及市场沉默期的持续推广投入,而当公司一旦以适当的产品扣开适当市场的时候,新兴技术也就会产出丰厚的利润。

3. 成长的不可预期性。新兴技术企业一旦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就会迅速成长。技术与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相应地也就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人力资本问题。

4. 技术秘密的向心性。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知识本身却是复杂的,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新兴技术公司要赶上革新所需的步伐,应当能对员工个体如何更新知识加强引导和控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兴技术是存在于员工个体的脑海中的,员工个体对其由专长和革新带来的成果有所有权的要求,而公司为保持其竞争力,也需要对这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新兴技术公司应当对两方面的合法要求进行平衡。

5. 人才争夺的竞争性。新兴技术公司是建立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秘密的复杂性、不断发展性和专用性,新兴技术公司可利用的人才就非常少。建立并拥有人才集中营是通向竞争胜利的最佳途径,而人才集中营不仅包括研发技术秘密的高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

二、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性。周其仁的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可分性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本身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1)主观能动性;(2)排他性;(3)实际贡献的不确定性。

2. 可交易性。可交易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可以让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载体与企业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了分解,所有权归其载体,企业法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控制权、使用权、决策权等。另外,上文曾述及,人力资本是新兴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要人力资本创造收益的潜在空间存在,自由竞争就必然促使人力资本向市场转移。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内在条件。

3. 价值信息的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向:一是成本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产出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实际贡献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两种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由于人力资本载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事前的计算核定出来,而只能通过事后(即根据创造的物化价值大小与所起作用)来界定。

4. 专用性。目前文献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因为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其载体的,所以这种资本是属于其载体专有专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与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对专用性内涵的解释不同,或者说看待专用性的角度不同。

5. 可抵押性。抵押品是一种筹码,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做筹码,我们便可以称其可抵押,否则就是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现实中,人力资本的形式面临很多社会的物质的约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知名的总经理而赢得了项目和顾客,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低能的管理者而使得银行不给其继续贷款。这说明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筹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一方面,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衡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也有打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用其未来收益来做抵押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风险的关系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从而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特征也就日益明显。

6. 市场性。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大小,不仅靠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对一的谈判,还要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新兴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新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只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的分析力、计算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型人力资本(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1)价值优越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使组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仿制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3)难于替代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源都难于替代的。

前文讲到,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新兴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从人员构成的比例上来说,新兴技术企业拥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极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平衡的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约束,引起组织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效应。另外,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难以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不能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因此,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程度取决于对其激励的适当性。

新兴技术企业是由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组成的一个“能力集合体”,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新兴技术企业,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人力资本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风险承担提供了主观上的能力基础,也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四、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勵特征

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是: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创新必须给创新者提供激励,或者说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因为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对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效益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最好的保证就是产权。

上面提到,在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和贡献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设计出成功的激励制度,是促进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激励制度设计的优化,必须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含风险(risk)、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ree)和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human capital structure)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I=f(R,F,H)。其中:R代表行业风险,F代表交易费用,H 代表人力资本,I代表激励契约的选择结果,即激励模式。

根据“张五常假说”(Cheung,1969):劳资双方之所以存在定额租约、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原因在于合约双方在合约安排的选择问题上都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使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取的收益最大化”。这一假说又被称为“R—F分析范式”。根据该分析式,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不能补偿F时,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下,I倾向于工资合约;当R很高,超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如果仍维持“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I是定额租金式的承包合约的可能性很低。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在补偿F有剩余时,劳资双方签订分成式的、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就较为普遍。

新兴技术具有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而风险分散带来的潜在收益空间也很大。董事会代表股东的意志,与人力资本载体签订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仍然能够实现“在交易费用存在的前提下,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天然私有性决定了其贡献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统一规划,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1.George S.Day,Paul J.H.Schoemaker,Robert E.Gunther.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John Wiley & Sons,Inc,2000.

2.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银路,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石忠国,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硕士。

新兴企业知识网络中最优关系强度 篇12

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转型经济中的新兴企业而言, 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外部新的知识, 并和自身内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结合来应对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由于每个行为主体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企业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对组织学习、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有效地促进个体间的知识传播。

对于关系强度的研究, 早在1973年Granovetter[1]就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 将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并通过四个维度来界定强关系与弱关系。Uzzi (1997) [2]在研究产业集群时, 把集群内部的交易关系划分为市场性关系与嵌入性关系两类。Nooteboome和Gilsing (2004) [3]针对创新网络提出了关系强弱的定义, 分别用六个指标来描述关系的强弱程度。Cowan[4]对知识网络通过仿真发现, 小世界网中的知识传播速度中等但可以达到最高的网络平均知识水平, 并且主体间知识水平差异最大, 主体间知识水平差异与网络平均知识水平的比值最小。在其另一篇文献[5]中通过仿真发现并非在所有产业中空间聚集都是有利的。只有在隐性知识居多的产业中, 当网络的集群系数较大时, 才会导致较高的知识增长率。国内学者研究方面, 吴绍波和顾新[6]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度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蔡双立和刘捷[7]研究了组织合作关系强度的柔性调节问题, 构建了基于组织正式程序调节的动态关系强度管理模型。蒋春燕、赵曙明[8]对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影响组织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张兵和王文平[9]在保持非正式知识网络结构小世界特性的同时, 基于关系变动策略改变关系强度分布进行仿真研究, 发现改变关系强度分布能够极大地提高网络均衡状态下的知识流动效率。

本文拟把关系强度引入新兴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中, 通过组织学习, 在企业的知识协作网络中建立一个关于关系强度的知识效用函数模型, 考察企业为了获得最优的知识效用, 最优的关系强度是怎样的?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关系强度的强弱?

2 模型

2.1 理论描述

在组织学习领域, 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是相互补充的, 企业必须同时进行这两种学习过程。利用式学习以精炼、执行、效率、和选择为特点, 是在组织当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旨在全面充分利用组织已有的知识;而探索式学习以发现、试验、冒险和创新为特点, 倾向于脱离组织当前已有的知识, 旨在开创全新的知识领域。

而社会关系网络对组织学习的不同类型产生作用, Hansen[10]指出, 弱关系对搜寻全新的知识最有效, 而强关系则对传递现有的知识最有效。由于保持弱关系的网络成员彼此并不是十分熟悉, 背景领域也大不相同, 并且从结构上来说相对自由, 这为探索式学习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能更容易脱离已有的常规知识去搜寻或实验全新的知识[8]。而强关系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方面, 并且从结构上来说是不自由的, 这有利于成员彼此之间进行传递、交流, 并达到共享, 企业往往只能遵守既定的规则加以充分利用, 从而促进利用式学习[8]。

2.2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对于企业的知识我们从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这二个维度来考察 (如图1) , 每根柱条表示企业的一类知识域, 横轴表示知识域的多少, 纵轴表示企业的每类知识域的利用程度。知识宽度与探索式学习获取知识密切相关, 探索式学习的本质就是对各种各样新知识的搜寻和发现, 这些新的知识大大扩充了企业的知识宽度存量;知识深度与利用式学习获取知识密切相关, 利用式学习的本质就是把当前的知识精炼、标准化和常规化, 从而充分地利用它们。另外, 知识宽度存量越广, 探索式学习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重合的概率就越高, 就越能促进利用式学习, 从而越容易把新知识转化成企业自身的知识, 而被企业所利用。

(1) 各类变量定义

(2) 知识效用最大化的最优关系强度

uij表示企业i与其他企业j建立关系所获得的知识效用,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表达其函数形式:

uij=[xi+ (1-rij) δijxj]α[yi+rij (1-δij) ηijyj]β (1)

其中, xi, xj, yi, yj>0, 0≤rij, δij, ηij, α, β≤1。

上面的表达式中, δijxj表示新兴企业i与企业j在知识宽度上的差异, 由于关系强度rij越弱, 就越能为企业带来探索式学习知识, 所以新兴企业i在知识宽度上从企业j获得的探索式学习所带来的新知识为 (1-rij) δijxj; 同理, δijxj表示新兴企业i与企业j在知识宽度上相同的部分, (1-δij) ηijyj则为与企业j在知识宽度上相同部分上的知识深度的差异, 用rij (1-δij) ηijyj表示建立强关系新兴企业i所获得的利用式学习知识。

uijrij=0可知, 新兴企业i与企业j联系时, 知识效用函数达到最大时的关系水平为:

rij*=βα+βxi+δijxjδijxj-αα+βyi (1-δij) ηijyj (2)

α+β=1, 则最优关系强度

rij*=β (1+xiδijxj) -αyi (1-δij) ηijyj (3)

假设rij∈ (θl, θ) 表示企业i与企业j建立弱关系;rij∈ (θ, θh) 表示新兴企业i与企业j建立强关系。其中θl为建立弱关系的下限, θh为关系强度达到的上限。

则当β (1+xiδijxj) -αyi (1-δij) ηijyj<θl时, 表示企业i与企业j不建立任何关系;

θl<β (1+xiδijxj) -αyi (1-δij) ηijyj<θ时, 企业i与企业j建立弱关系;

θ<β (1+xiδijxj) -αyi (1-δij) ηijyj<θh时, 企业i与企业j建立强关系。

对最优关系强度表达式进行分析, 可得到如下结论:

rij*δij=-βxiδij2xj-αyi (1-δij) 2ηijyj<0, 可见 r*ijδij是反向的关系, 即随着知识宽度差异率的不断增大, 关系强度是不断减小, 当超越某一点时,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探索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rij*xi=βδijxj>0, 所以r*ijxi是正向的关系, 即随着企业自身知识量宽度的不断增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强关系, 进行利用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rij*ηij=αyi (1-δij) ηij2yj>0, 可见r*ijηij是正向的关系, 即随着新兴企业i与企业j知识深度差异率的不断增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强关系, 进行利用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rij*yi=-α (1-δij) ηijyj<0, 可见r*ijyi是反向的关系, 即随着自身对知识利用的效率不断增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与别的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rij*α=-yi (1-δij) ηijyj<0, 可见r*ijα是反向的关系, 即随着探索式学习获取知识的弹性系数不断增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与别的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rij*β=1+xiδijxj>0, 可见r*ijβ是正向的关系, 即随着利用式学习获取知识的弹性系数不断增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与别的企业进行利用式创新知识的获取。

(3) 考虑成本时, 最优的关系强度

对于在知识协作网络中的新兴企业i来说, 它要使总的知识效用和达到最大, 即:

maxui=j=1nuij=j=1n[xi+ (1-rij) δijxj]α[yi+rij) 1-δij) ηijyj]β (4)

假设关系强度rij与成本cij满足:cij=ei+drij, 则新兴企业i建立于各个企业的成本为:

ci=j=1ncij=ei+dj=1nrij, ij (5)

则新兴企业i对成本最小化和效用函数最大化有一个偏好问题, 喜好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知识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设置权值分别为li和1-li, 分别表示新兴企业i在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时对知识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相关权。

根据上面的两个式子, 可以得到企业i的最值函数

max[liui- (1-li) ci]=maxli{j=1n[xi+ (1-rij) δijxj]α[yi+rij (1-δij) ηijyj]β}- (1-li) dj=1nrij (6)

式中, 0≤li≤1, xi, xj, yi, yj>0, 0≤rij, δij, ηij, α, β≤1, d>0, α+β=1。

[liui- (1-li) ci]rik=0可知, 新兴企业i的最优关系水平分布满足:

[xi+ (1-rik*) δikxk]α[yi+rik* (1-δik) ηikyk]β[βηikykxi (1-δik) +βηikykxkδik (1-δik) -αxkyiδik-rik*ηikxkykδik (1-δik) ]= (1-li) d/li (7)

图2给出了在一些具体参数下满足上述时的最优关系水平r*ikδik, ηik, xi, yi变化的趋势。图2 (a) 中, ηik分别取0.1、0.5、0.9, xi=yi=10;图2 (b) 中, δik=0.1和0.5, xi=yi=10;图2 (c) 中, ηik=0.5, δik=0.5, yi=10;图2 (d) 中, ηik=0.5, δik=0.5, xi=10;其他参数取值分别为xk=10, yk=10, li=0.5, α=β=0.5, d=1。

由图2 (a) 可以得出, 当δik超过一定值之后, r*ik随着δik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随ηik的不断增大, 对于相同的δik值, 关系强度r*ik倾向于增强, 同时r*ikηik的增大而出现下降速率变缓。

在图2 (b) 中, 当ηik超过一定值之后, r*ik随着ηik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随δik的增加, 关系强度r*ik倾向于减弱, 同时r*ikδik的增大而出现上升速率变缓。

图2 (c) 中, 在两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时, 当企业i知识宽度存量xi较少, 越倾向与企业k建立弱关系。当知识宽度存量xi达到一定值之后, 关系强度r*ik随着它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企业i倾向与企业k建立强关系来获取利用式学习带来的知识。

图2 (d) 中, 在两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时, 当企业i知识深度存量yi较少, 越倾向与企业k建立强关系。但是很快随着yi的增加, 关系强度r*ik呈现下降的趋势, 企业i倾向与企业k建立弱关系来获取探索式学习带来的新知识。

同时, 对企业i的最优关系水平分布式子进行变形可得:

uik=[xi+ (1-rik*) δikxk]α[yi+rik* (1-δik) ηikyk]β= (1-li) dli[βηikykxi (1-δik) +βηikykxkδik (1-δik) -αxkyiδik-rik*ηikxkykδik (1-δik) ] (8)

由于uikrik*>0, 即知识效用函数随着关系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在考虑有成本情况下知识效用函数并未达到最大, 相比不考虑成本时的情况, 企业倾向于减小关系强度。

3 模型结论

3.1 不考虑成本约束情况

关系强度与知识宽度差异率、自身对知识利用的效率、探索式学习获取知识的弹性系数是呈反向的关系。而关系强度与企业自身知识量宽度、与别的企业知识深度差异率、利用式学习获取知识的弹性系数呈正向的关系。

3.2 考虑成本约束情况

①当两个企业知识宽度差异率很小的时候, 关系强度大, 新兴企业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强关系;但是随着知识宽度差异率的不断增大, 关系强度变小,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弱关系。

②当两个企业知识深度差异率很小的时候, 新兴企业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弱关系;但是随着知识深度差异率的不断增大, 关系强度变大, 新兴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强关系。

③若新兴企业开始时知识宽度存量较少, 越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弱关系。

④若新兴企业开始时知识深度存量较少, 越倾向与别的企业建立强关系。

⑤相比不考虑成本时的情况, 由于知识效用函数并未达到最大, 表明新兴企业减少了与别的企业建立的关系强度。

4 结束语

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考察新兴企业建立最优关系强度的各种影响因素, 对新兴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新兴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转型经济的特殊环境, 在组织学习过程中, 如何确定关系强度, 获得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所带来的知识, 显得尤为重要。为使知识效用达到最大, 应分析企业自身对知识利用的效率、企业自身知识量宽度, 以及建立关系企业之间的知识宽度差异率、知识深度差异率。只有这样, 才能在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中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有利于新兴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 :1360~1380.

[2]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3]Nooteboom, Gilsing V A.Density and strength of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A competence andgovernance view[J].Ecis, 2004, (1) :1~44.

[4]Cowan R, Jonard N.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diffusion of knowledge[J].Journal of EconomicDynamics&Control, 2004, 28:1557~157.

[5]Cowan R, Jonard N, Ozman M.Knowledgedynamics in a network industry[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 Change, 2004, 71:469~484.

[6]吴绍波, 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113~118.

[7]蔡双立, 刘捷.组织合作关系强度的柔性调节:客户关系动态管理的艺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71~76.

[8]蒋春燕, 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江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10:90~99.

[9]张兵, 王文平.知识流动的小世界——基于关系强度的观点[J].科学学研究, 2009, 9:1312~1321.

上一篇:善治理念下一篇:小说教学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