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发展地区

2024-07-16

新兴发展地区(精选12篇)

新兴发展地区 篇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支柱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分别适用不同的融资模式, 这就要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合于不同的融资模式,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 一项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在产业初创期, 技术成熟度低, 市场不确定因素多,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 而商业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需要企业还本付息, 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 同时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因此, 在产业初创期债权融资往往便宜介入、也不愿介入, 当前,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 虽然有一些产业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发展期并向成熟期迈进, 但是, 大部分行业都是处于初创期, 这就为开发性金融提供了用武之地。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 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 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促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信用建设, 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开发性金融产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 无论是发达中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无法办到的事情,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世界银行集团下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 是全球性开发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是一个区域性开发金融机构, 它们是政府为主体的开发性资金, 运行模式是商业性的。我国国内开发性金融起步较晚, 国内开发性金融是基于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01年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第一次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提出财政、信贷、证券三种融资的相互关系理论, 是我国较早研究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成果。近些年来, 国内各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 对资金需求量很大, 而财政资金有限, 资本市场又覆盖不了, 开发性金融进一步引起人们关注。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中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西部地区仍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其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财政资金有限, 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对促进西部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迫切。对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扩大内部需求, 使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和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历史实践证明, 西部兴国家兴, 西部强国家强。中国的崛起必然要以西部的崛起为前提,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现阶段, 西部地区仍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地区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 加快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十二五”规划提出,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一这重要战略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成果, 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创新发展思维, 促进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体对策是:

一、为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资金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具有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 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 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 加快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是建设装备制造强国,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而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本身就是我国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利用开发性金融促进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把西部地区中关中 ——天水、成渝经济区建成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 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使经济区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为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资金

我国过去依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发展经济,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 我国西部地区本来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但是土地面积相对广阔,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今后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 运用开发性金融大力开拓节能环保产业和产品,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及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开发推广高效技术装备和产品, 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带动效能整体水平提高,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示范, 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 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三、为西部地区能源、资源深加工提供资金

西部地区总体经济相对落后, 但是土地面积比较广阔, 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比较丰富, 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 发挥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并积极发展高品质特种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 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开拓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 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水平,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四、为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及生态环境提供资金

西部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和现代中成药等创新药品,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 积极推广绿色农用产品, 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范区为依托,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农业, 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 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 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五、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我们要抓住机遇, 把文化产业放在更重要位置, 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结构、扩内需、增就业、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影响时代发展, 创造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 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独树一帜, 这为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前提。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形态最多样化的地区, 融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 深邃的宗教文化、多样的外来文化于一身, 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迁徙文化丰富多样, 地域文化特色浓郁。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把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充分的开发出来, 在发展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西部民族地区既有北方的“丝绸之路”, 又有“南方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性格豪放、能歌善舞;民族服饰绚丽多彩, 内涵丰富;民族餐饮烹饪都有独到之处, 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民族居所风格迥异, 精巧别致;民族婚恋五彩斑斓, 富有情趣;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等, 共同编织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民族文化长卷。西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部民族地区地形独特、高原耸立、大山环抱、峡谷纵横, 使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整体上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文化, 而且在不同区域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西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 充分挖掘其丰富资源, 既是西部民族地区把文化产业建成支柱性产业的重要资源, 也是保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 通过与开发性金融相结合, 使西部经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使西部地区成为统筹科技资源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陈元.当前经济形势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J].学习时报, 2010

[2].白钦先.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若干实践问题的思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

[3].李志辉, 黎维彬.中国开发性金融、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4].课题组.开发性金融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于财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5].房利斌.有关国家开发性金融的思考与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新兴发展地区 篇2

这是一个给予中国医药企业奋起直追机会的领域。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历程中,这里充满了希望,让中国医药企业有望在拼搏与创新中将与世界制药巨头比翼齐飞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这,就是热度不断攀升的生物医药产业。近期,政府部门宏观规划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国医药工业大省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你追我赶。

继北京、上海等地利用人才优势,大跨步迈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门之后,坐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第三把交椅的广东省也不甘落后,开始发力抢占制高点。

国家战略下的强省蓝图

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首批项目日前已经过论证,科技部正抓紧编制项目指南。同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科技部将尽快启动第二批项目相关准备工作。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对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R3等117项生物领域项目进行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授牌。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表明了我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就是抓住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生物医药产业将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升级换代,减少环境污染,获得高附加值。”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陈元胜表示。

据了解,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视其为调整产业结构,培养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是加快全省自主创新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把广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

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建立医药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企业,着力构建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创新平台,推动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生物医药大省向生物医药强省转变”。

广东省计划,到2012年,争取开发出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治疗人类重大疾病有确切效验、毒副作用小、能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可控、市场潜力大、具有品牌效应的新药;争取建设4个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广州、深圳打造成世界生物技术中心,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到2020年,争取形成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学药企业集团;研究出5个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于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及传输技术的化学药制剂新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以及家庭保健工程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现代中药产业的领头羊;科研创新能力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对社会保障的支持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建设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强省的战略 1

目标。

多措并举力推产业发展

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雄心勃勃,而这份自信来源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是一组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数字。近5年来,广东省一类创新药共申报制剂42个、化学药27个、中药1个、生物药15个,申报数量排在全国第2位,显示出广东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广东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920亿元,同比增长22.6%,居全国第3位;2010年1至9月,广东省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900亿元,同比增长28.6%,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良好。来自企业贡献的这些成绩背后,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身影。

今年年初,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由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由广东省一位副省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广东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人保厅、卫生厅、国资委、地税局、物价局、工商局、知识产权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省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作为联席会议召集人,陈元胜介绍,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研究部署和指导广东省推进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制定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今年6月1日,广东省政府召开了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要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合力。

据陈元胜介绍,作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今年2月3日,广东省局批准了省内第一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资质的物流中心——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物流中心成立。这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占地60亩。该项目对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年销售额达3.3亿元。去年以来,为应对市场变化,白云山和黄公司需要扩大产能,广东省局在事权范围内,通过了该企业增加生产场地的药品注册补充申请,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

记者了解到,丽珠医药集团兼并深圳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后,广东省局同意企业把清华源兴药业原有的原料药品种集中到丽珠集团内部,由专门生产原料药的丽达药业公司生产。这一调整,优化了企业品种结构,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同类品种的生产质量管理效能,为丽珠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支持。

“科学划分事权,将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窗口前移,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办事,这是广东省局在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实践中提出的。”陈元胜说,“广东省局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基础上,审批时限平均提速40%。此外,省局将部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制剂的许可证申办、变更、换证等相关审批事项下移到市、县局,方便了企业办事。”

“我们还支持药业集团集中设置药品检验中心,改变了过去集团内各企业分设检验中心的局面,企业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我们也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政策支持,扶持企业盘活生产资源,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实现做大做强。”陈元胜表示。

此外,广东省局组织制定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药材炮制规范》、《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以及《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等规章制度,为构建地方习用中药现代质量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打破瓶颈实现自主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广东省不少医药企业的共识。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白云山制药公司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头孢硫脒,成为临床上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头孢素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空白。

白云山制药公司还把研发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指标之一。公司成立了创新中心,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目前中心承担了近60项在研项目,包括一类新药头孢嗪脒钠、左旋优利沙星等。

2006年为9.10%,2007年为8.18%,2008年为11.25%……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坚持每年拿出约10%的销售收入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据公司副总裁郭根苗介绍,迈瑞在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已经累计申请了900余项国内专利、160多项美国专利,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并且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心脏介入手术用药等心血管药品和高端新型抗生素产品。公司在创新之初,就把技术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之本,成立了信立泰研发中心,开发了多个国内首家上市产品,为新药抢占市场赢得先机。该公司力争用3年时间,使部分产品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OS认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广东生物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目前,广东制药企业大多还处在单打独斗状态。纵观广东全省,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研发合力。广东缺乏一批国家级药物研发机构,需要提升创新药物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研发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的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对人才吸引力在下降。而北京、上海等地,在地域、科研氛围以及科研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在逐步加强。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苏薇薇教授建议,广东省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资助和政策上的倾斜,以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另外,政府应加大对药学类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加强药学类学科的建设。

关于人才“瓶颈”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按相关规定对产品和技术专利发明人提供技术奖励、技术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激励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目前,随着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总号角的吹响,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在提速,发力抢占制高点,努力实现医药强省目标。

企业谈自主创新

充分的研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2008年,丽珠集团投入1.02亿元用于研发,这在国内医药企业中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了核心竞争力,而销售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又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优秀人才队伍是集团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药集团先后引进刘昌孝院士、姚开泰院士、肖培根院士等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这对广药集团未来的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广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作为集团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开展了消渴丸、复方丹参片、华佗再造丸等多个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新产品的研究攻关,各项目成果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州医药集团

医药是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和监管的行业之一。

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经成长为长沙高新区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在九芝堂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群优势不断显现,对支撑整个园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形成医药的产供销、科工贸、产学研相链接的资源整合体系,成为湖南省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的重要基地。”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存在一定不足:如医药生产规模不大,研发水平有待提高。虽聚集了众多医药企业却没有有效整合,分布散乱,主营业务不突出,导致了长沙的生物医药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吸引国内优秀企业和跨国公司落户高新区。没有这样的优质公司,高新区就不会成为生物医药人才的择业首选。而人才的匮乏又进一步制约了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此外,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被风险投资所青睐,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未来将强化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作用,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培育壮大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做大创新药物规模,做强中药和生物育种大品牌,形成高端药物和基因药物产业化突破,形成优势品牌集群。

新兴发展地区 篇3

Haidian Northern Area will be the grow pole to bring ZGC National Innovation Modeling Area develop rapidly, and become a global imp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re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base with trillion output value.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力争用10年时间,把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加快北清路至七北路沿线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海淀北部地区作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产业空间资源丰富,承担着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部署,引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快速发展的重大使命,理应率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突破发展。

海淀北部地区总体发展定位

海淀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定位于全球竞争及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带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值过万亿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要重点强化以下三项产业发展职能:

一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功能。瞄准全球竞争及国家战略需求的产业和环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引进与集成,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二是强化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孵化功能。坚持“总部、研发”和“高技术服务、创新成果转化”并举的原则,按照全球化视野,吸引和聚集一批全球500强、央企集团、大型科技企业的总部机构、研发中心,同时不断增强区域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功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总部研发、孵化聚集区。

三是强化高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功能。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做大经济规模为导向,坚持生态化、高端化路线,选择一批高附加值、带动效应明显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打造首都生态化高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支撑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空间。

海淀北部地区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条件

第一,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近年来,海淀区开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重心逐步向北部地区转移,以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环保园为代表的一批产业聚集区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在高端软件、信息通信、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良好积累。截止2009年底,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1000多亿元,电子信息类企业占基地总企业数的70%以上,聚集了包括联想、神州数码、方正、百度等在内的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创新基地。中关村软件园聚集了20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软件和研发企业,从业软件工程师近2万人,在软件研发、软件外包等领域引领我国软件发展潮流。永丰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约110亿元,聚集了安泰科技、百慕航材、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科纳米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入驻企业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成为北京新材料产业的重要聚集区。中关村环保园2009年实现总收入约12亿元,吸引了华为、中国人寿、雀巢、中联煤层气、国核电力规划设计院、佳讯飞鸿等重点企业入驻。

第二,具备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的有利区位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程度不同地参与和承担了全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项目总计968项,占全国的39%,承担了国家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个。北部地区空间区位毗邻中关村,在交通方面,有八达岭高速、中关村北大街、圆明园西路、地铁4号线(北延工程)等多条南北干线,一个贯穿山前、山后地带的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具备承接中关村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服务、重大项目等产业要素转移、落地的明显区位优势,可最大限度实现借势发展。

第三,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空间。产业承载空间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关村核心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批复海淀园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此后,海淀区政府对核心区空间范围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根据《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后的北部地区产业及配套设施用地约43平方公里,存量及新增产业用地约21平方公里,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集群培育提供广阔的承载空间。

加快海淀北部地区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一,加强产业引导政策,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向北部地区集聚。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以下简称《决定》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加快研究促进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据不完全统计,20多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相关部署,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工程和项目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淀区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部署,围绕核心区有基础的产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着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向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北部地区为重点,制定“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或发展部署”,明确发展重点、重点工程及支持政策;二是用足用活“核心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实现对北部地区的政策倾斜、项目倾斜;三是围绕北部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中关村科学城等专业聚集区的沟通协作,制定各类专项政策,吸引金融资本要素、产业平台要素、科技中介要素等向北部地区转移或提供服务,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推进重点领域部署,打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立足北部地区各专业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意见》,重点加强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快速做大产业规模。以原有专业园区为依托,结合北部地区产业空间拓展方向和范围,推进各聚集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承载力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打造上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永丰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原环保园及周边拓展区域)、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温泉科技产业基地周边)、新能源与环保产业集聚区(上庄路北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完善,快速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

第三,突出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2010年,龙芯芯片、曙光超级计算机、中科院激光显示等24个重大项目已在北部地区开工建设,拉开了北部地区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序幕。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资金、技术及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效能。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发现、筛选、支持与跟踪服务的流程和机制,积极争取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金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创新战略与重大项目部署,依托资源承接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示范项目、行业重大研究项目;二是加强与央企集团、中科院、军工集团等的战略框架合作,吸引其分支机构、重大投资项目落户;三是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拾遗补缺、功能提升”的原则,重点引进产业链和功能链上的紧缺环节,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等的联系,吸引其区域性总部型机构、研发中心、重大项目落户。

第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着力优化北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显著提速,但整体产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与市交通委、市发改委等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部门的沟通,推进北部地区整体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园区与乡镇之间、周边区县间的共建共享,探索通过政府垫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以及BT、BOT、保险资金融资等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加快道路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对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依托专业园区或重点企业,推进一批先进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集中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或科技孵化楼,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等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各类科技服务资源集聚或提供服务,完善北部地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北部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商贸、餐饮、教育、医疗、文化休闲、体育等为核心的社会服务配套环节发展,优化北部地区整体社会配套环境,为重大项目招商、产业要素引入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技术总监)

新兴发展地区 篇4

一、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体系框架。

相关学者对产业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若干成果, 并建立了相应统计指标。本文在相应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现行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 采用全面系统的原则, 从产业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以及发展潜力水平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鉴别力系数法对评级指标进行筛选。由于数据采集困难以及一些指标难以量化, 故而在指标的选取上稍有偏差, 但不影响整体评价结果。

为了进一步量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如表1所示, 本文将一级指标设置为3个, 二级指标16个, 并用函数Y=F (X1, X2, X3) 来表示。其中, Y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度量;X1是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指标;X2是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水平、规模大小、附加值的指标;X3是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和效益水平的综合指标。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水平方面, 包括6个二级指标:从业人员年平均数、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增固定资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水平方面, 包括5个二级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水平、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方面, 包括5个二级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性强, 其发展受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发展水平测度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尽管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理论上可以做到更细化, 但事实上并非越多越好, 只有选择适当才能分清主次, 从而准确反映出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用来进行实证部分的基础, 科学的构建方法对分析效果很重要。

(二) 发展水平测度函数。

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得出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 以及确定无量纲化的方法后, 最终必须根据所评价对象的特点来选用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根据文中指标体系及权重的层次划分,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逐级计算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及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函数如下:

分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式中, Fj为第j项指标评价的得分, F为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 Wi为一级指标的权重, wij为各二级指标xij所对应的指标权重, zij为各二级指标标准化后的值。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 通过AHP法综合调整赋值而确定。

二、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与说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提出不久, 因此相关数据较少, 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属于新兴产业范畴, 有高技术性、不确定因素多、主体为中小企业、均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等共同特点。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发展于高技术产业, 因此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以及西部民族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对2010~2012年的各指标数据取平均值来排除时间的偶然性因素。同时,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 本文要将高技术产业中技术相对成熟、不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据剔除。需要说明的是, 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及数据性质的不同, 为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要先将原始数据转化成无量纲判别的标准化值。

(二) 综合评价。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考虑到采用0-1标准化 (归一化) 会出现较高比例的0值和1值, 数据比对结果会出现误差, 故而本文通过Z-score标准化法 (以0为均值, 1为方差) 来处理原始数据。文中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 通过AHP方法综合调整赋权确定。 (表2) 然后,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通过逐级递加权重并加权综合后, 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最终得分及排序。 (表3) 由权重的分布可以看到, X15、X24及X31指标获取了较高的权重。由此可以得出, 专家策略认为, 在现阶段, 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新产品产值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评判的重要标准。

1、总体评价。

从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3年来的平均发展水平来看, 其综合得分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广西, 为-0.3811, 依次为宁夏、云南、内蒙古、甘肃、新疆, 而青海则得分最低, 仅有-0.5959。说明西部民族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整体都还处于幼稚阶段,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依旧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格局, 同时也说明了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其区域特色竞争优势的必要性。

2、分领域评价。

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由三项分项指标构成, 分别为产业投入水平、产业产出水平、产业发展潜力水平。

从分领域投入因子来看, 西部民族地区得分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甘肃得分最高, 为-0.4948, 青海得分最低, 仅为-0.6493, 中间依次为广西、云南、内蒙古、贵州、宁夏、新疆。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投入普遍不高, 尤其是在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的发展。相比全国其他发达省市, 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从产出水平因子来说, 产出能力因子得分最高的为广西, 为-0.4232, 其后依次排序为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 青海产出因子得分最低, 为-0.5667。通过对比发现, 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能力都较低, 说明西部五区三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尚处于初创阶段, 总产值以及新产品产值水平都还处于低端, 专利成果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水平还和全国其他省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发展潜力因子来看, 宁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最高, 为0.056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余省区得分排序依次为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甘肃、青海、贵州, 其中青海和贵州发展潜力最差, 得分分别为-0.5751、-0.5481。通过指标对比可以看出, 青海、贵州等地在技术成果转化程度以及新产品市场化方面与其他省区还存在大的差距, 而新疆、广西、云南等地虽然发展潜力也较低, 但较青海、贵州等地又有一定的优势。

注:考虑统计标准的不同可能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误差, 部分性质相同的指标不做结算单位的统一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可知, 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都低于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潜力方面除了宁夏外也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相对于全国来说, 西部民族五区三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较为落后, 主要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科研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方面, 这些评价结果都较为准确的反映了西部民族五区三省的现实发展状况, 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西部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掘其后发优势,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第一, 高起点打造各类园区, 实现产业规模化;第二,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强化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第三, 完善配套金融支持体系, 加速产业的成长;第四, 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十二五”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 以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作为研究切入视角, 从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以及发展潜力水平等方面出发, 对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西部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 单世超, 路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2.6.

[2]符想花.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 2010.1.

[3]王飞航, 汪静.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 2011.11.

[4]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政策设计[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1.9.

[5]杨英.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J].中国发展, 2012.2.

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篇5

报告四方面内容:

第一,技术革命一般性特征。

第二,未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经济形态。

第三,世界主要国家创新新动向和新国际竞争态势。

第四,我们现在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

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高过大约50年左右出现一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又一轮增长,现在我们处于第五个周期,包括我基因图谱、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生物芯片,重要的创新有互联网、电子商务、生物工程、软件,也有认为第二次革命是新兴技术革命,也有人认为是新能源革命。

一、技术革命的一般性特征。

1、它来源于基础科学和重大技术的突破。科学和技术的储备起到了一定的基础。

2、技术革命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并带来新兴产业,比如蒸汽机带来铁路和港口,汽车、石化、内燃机、家用电器形成高速公路,石油管网、电网、电话网,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产品形成互联网等。

3、每一次革命带来了空间的压缩,原材料、产品和其它物件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时间大大缩减,虽然没有带来物理空间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信息也更加便于沟通。

4、技术变革与金融危机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

技术发明和高速增长到成熟,市场发育过程中,金融资本最容易在爬坡阶段发生金融危机,这时候是投资达到狂热的时候,信息技术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刚开始网络经济开始膨胀,大家拿着1000万、1亿去投资,带来网络经济的泡沫破裂。我个人认为,当时就要发生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2000年后移了八年呢?就因为移动通讯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基站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很快从网络移到了通讯技术。美国格林斯潘在的时候,错误的经济政策,连续27次的降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

二、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经济形态。

1、重点高技术领域出现群体突破态势。

金融危机来了之后,世行有一个报告,信息技术的红利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回顾一下,通过我们做863和相应的科技规划时,各个专家都提出了一些意见。我们判断,信息技术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引领经济增长和支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2010年5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排了20个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除了我们的比亚迪以外,其它全是信息产业的企业。

当前的信息技术出现重大原始创新越来越难,信息技术处于应用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阶段,包括集成电路已经达到65—45纳米,将来还会到25、16、12纳米。网络系统在往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高性能计算也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还有软件系统以及泛在网发展。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重大、原始性的创新瓶颈。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在基础科学历会产生一些重大的突破。

尽管如此,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它不但有信息技术创新的特点,包括智慧地球、云计算、量子通讯。信息技术是以构造一个巨型应用系统推动整个应用的创新,比如智慧地球,把应用于物联网联合起来,推动巨型应用系统发展。当然,不管有小的创新(技术角度)会出现一些新的技术热点,比如iPhone、3D电视等等。

生物技术也是下一个大家谈论的热点。有专家认为,包括国际专家认为,信息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海洋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包括iPS多功能诱导干细胞的发现,产业发展也非常快。比如生物医药年销售增长率达到了15%—30%(国际上),比传统的7%—10%增长快得多。我们国家也有很大的发展,时间关系我就不介绍了。

我们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也非常快。从生物技术和生活医药的发展来看:1)目前生物技术体系还没有形成,生物技术和过去创新产生的特点不一样。2)过去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生物技术不具有这个特点。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人类滋生发展的伦理、道德和各种安全的阻碍,我们在谈论生物技术发展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和过去的创新还有不一样的特点,还有纳米技术及其产业。

能源,全球气候变化带来能源技术革命,尤其是新能源技术革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都是现在大家比较热议的点。我们也根据世界以及国内专家,包括中科院、科技组织的调查,我们组织了1500多个专家对相关发展重点进行了调查。我们从2010—2050年能源、生物、纳米发展形势图,同时进行研究。信息技术处于应用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阶段,原始创新遇到了巨大的瓶颈。生物技术刚刚处于爬坡的阶段,开始处于高增长阶段,当然也带来金融资本的关注也可能导致下一轮的危机。能源比较发散,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我没有画),包括核能,到2050年核能才能得到真正应用。现在我们关注的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国外关注的是千位数的应用,我仅仅把它放在更早范式的阶段,国外认为到2030年才能使用。

比较一下信息技术之后究竟是谁?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断层,大家认为可能是生物,有可能是能源,信息技术可能会有很大的带动。我个人理解,包括专家讨论,全球都陷入迷茫的阶段,也可能是这些技术交叉融合推动整个技术的发展,可能是信息,可能是纳米技术,可能是生物技术,可能是新材料技术结合推动技术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的当前科技发展的宏观判断。当前科学技术经过60年积累,已经孕育了实现群体性突破的巨大能量,后危机时代高技术领域发展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愈加明显。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蓄势待发。以构建巨型应用系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今后的10—20年会有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2、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不断涌现,尤其是基于高技术的创意产业,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背景的交叉融合,它不仅融合了高技术的新思想和新内容,同时也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集成创新的产物。我们也把创意产业作为很重要的科技发展的方向。

淘宝网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

08年淘宝网交易额已经达到了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是131%,当然还有阿里巴巴[14.64-0.81%]。它们不仅影响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对整个产业链分工以及经济增长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因素之一,这些产业改变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分工,而且深刻影响了创新模式。比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的研发外包、集成创新、开放式创新都成为一个创新的发展方向。

3、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

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已经实现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的战略调整;IBM公司已经实现了向服务业的转移,包括把个人电脑全部卖给联想。服务收入占整个销售的9恩%,但占利润额的17%,雇员中的一半都处于服务行业。

日本也提出“2.5G产业”的概念,“0.5”部分代表了生产基础上以新技术、新设计、新款式、灵活便利性等形式增加产品的知识性附加价值,也正是这个0.5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沉浮。

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占据产业链高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两个70%的现象,一GDP的比重70%,二是生产型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70%,也就是说生产型服务业是它现在的主导。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的时候,中国是整个世界的“大工厂”。(图)A表示开发占据高端部分,销售也占据高端部分,两个加起来70%左右,我们处于制造业环节占据整个价值链30%左右。

全球制造业大分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我想从“微笑曲线”给大家做一个解释,两端都是价值链的高端,我们制造业处于低端,对发达国家来讲,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这是我们占领价值链高端发展的一个道理。

4、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新的风险机制的分担,因为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增加,企业所需要的投入成本和风险程度都在增大。这时候我们需要建立创新联盟。

2)应对技术及市场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合作创新。

科技部从最早的创新企业以及技术创新工程都是为了打造产业技术的平台,其中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个抓手来抓,同时总书记也把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下一轮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载体来抓。产业创新联盟有几种模式:

1)合作开发模式。70年代日本政府支持五家主要的半导体公司组成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联盟。形成了很大的成功,带来了日本相应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2)技术标准展业联盟。比较标准的是DVD。

3)产业链合作联盟,比如现在的TD-SCDMA,现在会员达到了38家,覆盖系统、终端、芯片、测试仪器、软件等各个环节。

三、世界主要国家创新新动向及国际竞争新特点。

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美国到2010年的时候,达到3%,日本要达到3%,韩国提出来到2010年达到5%,我们现在是1.5%,达到2.5%是“十二五”规划提出来的目标。

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核心,包括提供法律的保障,包括制定创新政策和计划,为创新增加投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等等。

发展创新领域,进行先导性政策安排。国际竞争也出现新的特点:

1、新的国际规则正在形成,尤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重大问题,发达国家始终想建立有利于维护自身竞争优势的技术系统和国际贸易新规则,也就是说,他要维护具有技术优势的技术系统,同时要主导国际贸易新规则,也就是说碳汇,产品不考虑碳汇的时候,我现在卖出去是100美元,但由于我们现在还不是市场经济地位,它按照同等的价格来跟你核算的时候,可能要收你50美元的税收,这样大大增加了我们国家出口产品的成本。

万部长曾经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情况。欧洲用技术的标准维护技术优势,就是欧洲新的技术标准,我们现在的排放标准,二氧化碳排放是百公里180克左右,他限定你达到100克,每增加1克就要收10欧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进步,相应的产品根本出不去,在国际市场根本没有竞争优势。现在新的技术和国际规则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以及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在维护他的竞争优势,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和国际技术标准成为发达国家维护自己竞争优势的利器。

2、高技术出口管制更加严格。《美国有出口管制条例》清单,国际上有三大协议,对出口商品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对每个国家都进行了分类,分为A、B、C、D、E。A,我理解他们都是亲兄弟,B是比亲兄弟差一些,C他目前是保留的,我们国家分在D类,就是说你可能具有潜在军事用途,还有一类他们认为无赖国家,包括朝鲜等,我们是D类,实际对我们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2007年国家中长期国家发展纲要规划之后,他专门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搞了一个新的规定,就是对二次类产品出口进行限制。这次汇率作为主要谈判的议题,我们国家王岐山总理也对美出口进行讨论,真正的技术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得的话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

高技术人在也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资源。

四、我们试图通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环境等等来支持我国经济发展,从总书记到温总理都做了相应的讲话,发改委也在搞一个规划,昨天刚刚完成一个决定。主要的领域,总书记和总理也都讲过,大致在九个方面,包括航空航天;信息(主要指新兴网络产业,包括物联网、三网融合、3G等);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海洋产业等等。

我们也对相应的产业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风能属于缓慢增长,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大规模应用了。能源材料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都处于技术持续高增长阶段,能源产业和材料产业发展现在比较分散,它的有些比较成熟了,有些还属于刚刚开始起步。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针对这个阶段,未来我们产业发展,从政府角度来讲,一是要加强研发,抢占高端;二是把握规律,忧虑发展,比如多晶硅的案例,刚才局长也谈了产能过剩问题,其实新兴产业也开始有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新兴产业主要是应用,多晶硅卖到国外没有应用,业内有很大的争议,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事儿,我们要撬动整个应用,才能推动应用的发展。

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兴旅游形式;新兴旅游六要素;发展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从一般性商品需求转向新兴形式的转移,向新兴旅游形式的转移,表明人们在淡纯满足商品的物质性需求后,越来越追求商品精神性需求。这种消费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象征、一种身份、一种时尚、一种观念。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也随着旅游者出国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城市观光游览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而趋于追求能够满足其特殊需求且富于刺激性的旅游方式。现代旅游市场出现了市场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具有其独特之点,能够满足某一类型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组织者将注重从更深层次来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根据人们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情况组织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来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新兴旅游具体包括的旅游形式都有哪些呢、本文将简单的介绍一些新兴的旅游模式。

一,新兴旅游包含的旅游形式

1,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一种由农民向城市居住人们发起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不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为城市居民更好的了解和参与农村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是带来了相关产品的信息和未来更广阔的发展市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乐的发展使农民了解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使农村与城市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且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了全国各地的人们,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加开放的新思想以及新观念,使居民更加及时的了解市场和发展市场。

2,自驾游

自驾游顾名思义驾驶者为自己。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在选择对象、参与程序和体验自由等方面,给旅游者提供了伸缩自如的空间,其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等内在特点,与传统的参团方式相比具有本身的特点和魅力。自驾游顾名思义驾驶者为自己,

3,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兴的旅游产品,与此相应体育旅游也是一门新的学科。 体育旅游是将我们现代大家非常关注的体育运动和旅游形式结合起来得,二者同时具备了社会性。从广义上来看,体育旅游包括了各种带有体育项目的旅游活动,比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从事的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体育文化交流,以及体育设施场馆参观等各项活动,都可以算作是体育旅游的范畴。而从狭义上来看,体育旅游则是指以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赛事为主要目的,前往异地旅游的行为。

二,新兴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旅游活动的开展,除了旅游吸引物之外,向游客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即:食、住、行、娱、游、购传统。旅游活动六要素,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不断追求,传统的旅游活动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新兴旅游活动六要素是什么?根据本人多年在旅游策划、景区创A辅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新思路和想法,在此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同行讨论,共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新兴旅游活动六要素呢?答案是:安(安全)、健(健康)、养(养生)、思(思考)、学(学习)、创(创造)“新六要素”。

新六要素之一:安全 指在旅游活动中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气候地质灾害安全(恶劣天气、暴雨山洪暴发、雷电、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景区硬件设施安全统称安全旅游。人身安全还可包括当地治安环境、防盗防抢等安全,这里重点介绍游览过程的人身安全。

在游览过程中,做到不随意进入非参观游览区内;注意文明礼貌,讲环保,自觉维护公共安全,尊重当地习俗;注意防范社会上各种骚扰、偷窃、抢劫、诈骗、行凶,攀高时需防跌,在山间林地防止蛇虫咬伤;经过高处或钢索栈道必需扶好栏杆或钢索;远离缺少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示、游乐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等存在潜在隐患的硬件设施。

新六要素之二:健康 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旅游者身体健康状况的旅游活动称为健康旅游。健康旅游活动的目的强调自身素质和文化内涵的提高,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行为要健康,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旅游效果能够改善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在旅游中轻松、健康而富有情趣,更会使您旅游归来后神清气爽!健康旅游的类型有:求医疗养型、休闲调整型、增强体质型、自我实现型。

新六要素之三:养生 养生旅游是以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旅行,构成要素和条件包含疗养、恢复、增进健康为目的各种资源、设施和服务。国内目前养生旅游主要分为温泉养生、森林养生和海滨养生三大类。

新六要素之四:思考 是思索、考虑;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思考旅游是对旅途的景物、现象由景而发,触景生情,对景物、风土人情、习俗等涌发出对人生、社会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新六要素之五:学习 在旅游中能获得知识与快乐,参与性高,并将求知与休闲、学习与旅游之融合,通过游乐学习的新兴旅游方式称作学习旅游或“学习型旅游”。

在旅游中学习地理知识、动植物知识、风俗人情、他地的经营情况,得到知识、艺术、文化等信息。体现旅游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既要创造生活,也要享受生活”的“高品位”人生观。而学习旅游既能达到“创造与享受得兼”的新境界,代表人类旅游生活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亦即从“生存”到“享乐”再到“发展”之“升级”的趋势,反映出知识经济时代之信息化、全球化、人本化、双赢性等新特点。学习旅游是当代及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新六要素之六:创造 简单理解为在旅游活动中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意识地进行探索性劳动,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用极迅速的联想,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可称之为创造旅游。在古代,众多诗人在游历名山大川,留下许许多多的传世诗词,还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游过嵖岈山后创作了举世名著《西游记》等,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新兴旅游未来的发展

新兴旅游是个开放的大系统,他时刻在动态变化着,同时也不断的会有新的形式出现,与此同时有些也会消亡,所以对于新兴旅游的研究必须长期跟进,持之以恒,否则某些研究成果也是没有实现的意义。现代的旅游业虽然说正处于一个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但在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还存在诸多方向的问题和不足。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在世界性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过程,许多企业无力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芦爱英. 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 罗铮. 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

[3] 蒋冰华. 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

新兴发展地区 篇7

( 一) 保障性政策机制不完善

虽然辽宁已经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以下称“新兴产业”)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重点,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辽宁的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并不高, 以2014 年为例, 辽宁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实现4020. 2 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9% ; 增速较2013 年下降4. 2% , 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 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 8% ) 。而资源枯竭型地区的新兴产业规模更小, 对当地经济影响更是有限。尽管辽宁省委省政府对于发展新兴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本省新兴产业却并未相应地实现快速发展, 归咎其原因, 是辽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机制、融资机制等还不完善, 特别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不完善, 导致新兴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 二) 产业转换风险大

资源枯竭型地区培养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 产业转换的跨度较大对本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辽宁的资源枯竭型地区大都从事能源生产, 本地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 技术革新速度缓慢, 并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来说, 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和影响, 在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结合自身实际, 盲目上项目, 导致产业转换失败的风险也要相对较高。

( 三) 专业人才紧缺

人才是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 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 很多地区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职工学历结构严重不合理, 缺少“高精尖”化的专业人才。此外, 由于很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从业职工大都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力或农村转移劳动力, 企业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等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很难获得社会优秀人才的青睐。

二、促进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几点建议

( 一) 完善各项保障性政策措施

辽宁省委省政府应当借助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契机, 重点完善一批促进本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保障性制度和措施, 包括建立完善的金融信贷政策、政府补贴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创新激励政策等。

在完善金融信贷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进一步侧重于对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扩大信贷额度, 简化审批流程, 建立反担保机制, 并提供适当额度的政府信贷贴息。在制定政府补贴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新兴产业政府补贴名录, 将符合补贴条件的行业向社会进行公示, 鼓励社会机构、企业及个人创办新兴产业企业, 并为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更新升级的相关补贴, 充分发挥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

( 二) 有效降低转型风险

资源枯竭型地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新兴产业建设、地区经济转型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效果评估机制, 切实降低转型风险。地区政府应当对本地区可能引发转型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系统准确地评估, 合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和风险。与此同时, 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合理编制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避免出现盲目转型的现象。还应当根据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规划, 建立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效果评价机制, 及时发现本地区新兴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 三)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资源枯竭型地区应当全面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优化本地区新兴产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结构。

一是要将本地区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输送出去。要加大对本地区新兴产业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选拔力度, 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将这部分优秀人才定期输送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培养, 使之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技术经验带到本地区企业之中, 进而带动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是要向社会广泛选拔优秀人才。资源枯竭型地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鼓励本地区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 在新兴产业企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优势, 为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 确保人才实现良性和合理化的流动。

摘要:长期以来, 辽宁多个资源型地区依靠资源发展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种资源产业独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模式, 在本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逐步体现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随着地区资源消耗殆尽, 部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严重影响到本省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如何借助国家振兴东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自身资源特色出发, 立足自身比较优势, 培育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这些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地区,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 .

[2]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

新兴发展地区 篇8

一、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

1.美国的新兴产业发展

20世纪中后期,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美国曾先后制定三次大规模的高技术发展战略与计划, 第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 第三次是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前两次计划使以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由此分离出来的产品促使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兴起, 并直接导致“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的崛起。第三次计划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前两次, 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高技术和前沿学科。1993年, 克林顿上台执政以后, 美国又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面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 美国推出了科技新政, 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物联网和生物医药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注重优先投资新能源开发, 支持干细胞研究, 关注航天领域。在1200亿美元的科技刺激计划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了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了100亿美元。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高效电池、电网改造、碳储存和碳捕获, 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其目标是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来恢复工业, 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作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2.日本的新兴产业发展

日本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是在政府推动下, 通过对新兴产业的突破实现的。在工业化初期, 日本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 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 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 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本世纪以后, 日本加快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 信息通讯、现代物流、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近期, 日本又积极实施国家、财团的行政干预和投资引领,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物医药, 提出“可再生能源刺激计划”, 通过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实现“低碳革命”;提出“生物产业立国”口号, 并成立生物技术战略研究会, 通过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导产业发展。

二、国内先进地区的新兴产业

1.上海的新兴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 上海以纺织产业为切入口, 进行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进入21世纪, 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复杂影响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 上海发挥优势, 高点占位,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 以高新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来推进“二次产业革命”。

2009年, 上海市明确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九大重点领域, 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并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规划。其中, 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太阳能光伏等, 主要集聚在嘉定、浦东、金山、闵行区;民用航空以打造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为主, 推动张江、浦东机场、闵行紫竹、大场、临港5个区域的专业化发展;集成电路集聚到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和漕河泾、松江“一带两区”。同时, 政府部门设立了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 并与工行、交行等八家金融机构签约《产业与金融发展合作备忘录》, 承诺3年内投入1000亿元信贷资金,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此外, 又制定出台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若干规定”, 加快推进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例, 上海市以新能源行业协会作为运作平台, 利用国内外资源, 在美国加州硅谷专门设立办事机构, 在国内联合闵行开发区、金山工业区、南通市经济开发区、盐城市经济开发区等建立新能源产业园联盟, 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易、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项目的平台, 进行新能源项目多元开发与合作。

2.深圳的新兴产业发展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人均GDP已经接近14000美元, 这意味着未来产业必须向更高端发展。2004年以来, 通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抢占产业制高点, 深圳有节奏地从加工重镇向创新型城市迈进。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和发展了互联网产业, 吸引了国内外资金争相投资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2010年, 深圳市又将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并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互联网产业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发展的领先地区;新能源成为国家新能源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围绕规划, 政府部门明确了产业导向政策, 如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计划投资105亿元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 并重点在三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攻关、应用、创新技术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人才培养, 以及知识产权标准战略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等方面, 调动资源, 采取措施。

3.台湾的新兴产业发展

台湾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和后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发展行列, 台湾原有的传统工业和重化工业失去比较优势, 面临发展瓶颈。为此, 台湾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吸引海归人才和培养高科技人才, 打造科技园区载体,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构建起了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新兴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尤其是在科技投入的运行机制方面, 台湾改革了风投企业税收制度, 规定对组建创投公司, 公司盈利部分全免税;投资创投公司持股3年, 持股比例的20%可抵扣所得税;创投未分配利润, 转资部分免费;允许保险、社保和银行等资金根据相关原则进入创投事业等。

2009年,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调整和优化台湾产业结构, 改变过去过分依赖资通讯产业的局面, 台湾连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规划, 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生物科技产业方面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 内容主要包括:建构生技中心、工研院医材中心等法人单位转译研究试验及雏型品开发基盘;强化审查效率, 推动法规协和化。提供生技整合育成服务平台, 引进专业人才, 协助研发成果产业化;成立生技创投, 官民以4:6募资等。观光旅游产业方面的“观光拔尖领航方案”, 主要内容为发展5大区域观光旗舰计划;辅导地方政府创造至少10处具国际魅力的独特景点;推动至少10处无缝隙旅游信息及接驳服务;深化观光内涵, 依各区域特色定位, 推出独特性、长期定点定时、可吸引国际旅客之产品等。绿色能源产业方面的“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 将太阳光电产业和LED照明光电产业列为主力产业, 能源风火轮产业列为一般具潜力产业, 计划通过“旭升方案”, 引领台湾产业向低碳及高值化发展。医疗照护产业方面的“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 以医疗照护、长期照护作为服务产业, 以养生保健、智慧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 以及台湾卫生安全作为加值产业, 规划提供完善的医疗照护以促进健康, 并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 明确了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进军国际的发展战略, 计划通过资金挹注、加强产业研发辅导、市场流通拓展、人才培育及媒合机制、产业聚集效应等措施建构友善的发展环境, 通过电影产业、流行音乐产业、数位内容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电视内容六大产业旗舰计划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

三、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1.有限目标

在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中, 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国家, 或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先进城市, 新兴产业的发展只选择在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有限领域之中。如美国以新能源与环保、信息与互联网、生物和医疗、空间、海洋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台湾确定了精致农业、绿色能源、医疗、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及生物科技六大重点新兴产业。经验表明, 真正推动产业革命, 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少数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们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花费一定的时间, 才能最终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 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2.跨越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以前沿技术为支撑, 实行破旧立新、跨越发展, 而不是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推陈出新、循序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例, 美国跳出“模拟技术”延伸的发展道路, 直接进行数字技术开发, 实行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抢占了信息革命的先机, 占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相反, 日本则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通过国家的巨额投资, 对信息模拟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结果落入了美国设置的模拟线路“技术陷阱”, 失去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先机。

3.集中集聚

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 还应该发挥其关联性强的特点, 走集中布局、集约发展的道路。通过高端占位、引领前沿的重点研发平台, 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拓展产业链,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高地, 扩大边际效应。如德国通过倾斜性政策奖励和引导, 推动风电企业在荷尔斯泰因州的集群化发展, 形成了著名的“风谷”。

4.体系保障

健全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服务体系越健全, 新兴产业成长越快。从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来看, 必须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业化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必须建立科研机构为支撑、企业为平台、产学研用依托的研发转化体系;建立以市场为纽带、以知识产权资本化为重点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必须将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各类服务平台、发展载体, 加快体制创新, 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和服务力。

5.人才兴业

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人才兴业。从美国二战以后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经验, 到台湾20世纪70年代集聚海归形成后发优势的实践, 都体现了以人才优势打造产业优势的特点。因此,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 必须突出人才为本、人才制胜的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平台,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注重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军人才的引进和高素质人才团队的集聚。注重人才成长、使用环境建设, 通过创新文化氛围, 改善生活条件, 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6.发展与改革联动

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 不仅要创新发展路径, 还要创新发展机制, 实行发展与改革的协调推进。美国在发展新生物产业中, 面对胚胎干细胞研究应用的伦理困境, 大胆突破传统习惯和文化观念的各种制约, 冲破原有法律框架束缚, 取消了研究禁令, 开放研究和应用范围, 推动生物产业向深度发展。从现实而言, 发展新兴产业既要创新原有的企业制度, 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财产多元化、资本市场化、治理扁平化的公众企业制度, 又要改革旧有的企业组织经营方式, 在更大范围上建立中间分离、两端延伸的社会协作机制, 使企业更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邻义钧, 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10.

[2]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08, (5) .

[3]程巍.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兴产业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 2006, (12) .

[4]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J].理论导刊, 2004, (2) .

新兴发展地区 篇9

1 研究述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一个崭新课题。近年来, 我国学者进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内涵, 国外经验的借鉴以及发展所需备的条件和对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的研究多是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研究中延伸出来, 主要方法有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理论和Walt Whitman Rtstow的产业关联度理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的直接研究中, 贺正楚等从“产业全局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动态性”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武瑞杰从科技贡献率、区域需求和规模增长优势、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效应、低碳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选择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进行了实证分析。樊茗玥结合波特钻石理论, 构建以产业资源潜力、产业联动效应、产业需求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一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模型, 并对江苏省镇江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总的来看, 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选择研究相对匮乏, 研究主要思路来源于主导产业理论, 尚未形成规范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国际产业研究机构常用的评价产业发展前景的EAP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以期为国家或地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依据。

2 基于EAP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

2.1 基于EAP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EAP产业发展前景评价体系是指从产业发展环境 (E) 、能力 (A) 、绩效 (P) 三大方面综合评价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三大方面进行了细分, 详见表1, 以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细致可行。

(1) 产业环境评价 (Environment)

产业环境是指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扶持政策和需求状况,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接近通常说的“硬环境”;其他三个因素与通常说的“软环境”比较类似。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评价主要考量战略性性产业在本地区自然所赋予的基本条件, 评价指标包括资源禀赋程度和交通基础设施。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评价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宏观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这里主要评价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资本供给、行业诚信, 其中人才供给由相关专业毕业生占当地毕业生数量比重反映;资本供给反映的是新兴产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行业诚信状况反映的是当地新兴产业诚信管理体系完善程度。

3) 扶持政策。扶持政策评价是考量政府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的税收、投融资的扶持力度, 通过比较本地区与同类地区在政策数量上的比较反映。

4) 需求状况。预测新兴产业未来市场需求状况, 采用筱原基准中的需求收入弹性。

(2) 产业能力评价 (Ability)

产业能力评价反映产业发展的内在能力状况, 包括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引领能力、协同能力和避险能力。

1) 创新能力。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科研经费、人员投入以及科研绩效。其中科研经费包括新兴产业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支出、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科研人员衡量指标为每万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员数量;科研绩效衡量指标为新兴产业科技发明专利拥有数、科研课题数占全国新兴产业科研课题数比重。

2) 引领能力。战略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初创阶段, 其培育和发展方向是未来的主导产业, 参照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兼顾产业发展潜力, 以赫希曼基准选择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

3) 协同能力。战略新型产业的成熟发展需要产业链的高度协同, 产业集群是产业链内各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因此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程度。这里采用区位商法考察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协同能力。区位商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第i个产业, j为第j个地区, 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个产业的产出指标;则是该j区的总产值;是第i个行业在全国的总产值;是全国各行业的总产值。当LQij>时, 则表示i产业在j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LQij<1时, 则表示i产业在j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LQij=1时, 则表示i产业在j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4) 避险能力。大多数战略新兴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避险能力指的是新兴产业抵御未来风险的抗压程度, 从产业整体风险、产品市场风险两方面衡量。其中产业整体风险主要衡量原材料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产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出现、替代产品的出现和产业内部竞争的综合不确定性;产品市场风险包括价格和市场销量两方面, 主要从产品市场有效市场容量、生产成本市场价格比、消费需求变化的可能性以及市场需求对各种社会信息的敏感性来衡量风险。

(3) 产业绩效评价 (Performance)

1) 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衡量战略新兴产业的资本回报情况, 投资产值比衡量的是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成本带来的产业产值大小, 投资利润率反映了投资成本带来的净利润率, 投资产值比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

2) 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衡量战略新兴产业的市场地位, 当年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国相关产值比重指标和近五年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率指标能反映出战略新兴产业市场份额静态、动态变化程度。

3) 产业贡献。产业贡献反映战略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贡献。单位耗能产值率和单位三废排放产值率衡量战略新兴产业对环境的贡献程度, 就业增长率衡量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2.2 基于EAP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方法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指标 (如表1) , 包括三大类, 四个层级, 共33个指标, 数量较多, 且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指标,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和选择。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指标权重反映了评价指标对于总评价目标贡献率的大小。目前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比较多, 但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颖性与前瞻性, 尚未有可参考依据, 采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 (AHP) 能较好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值的获取与处理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值的获取, 通过地区统计年鉴和相关的科技统计年鉴计算获得;对于定性指标值, 采用Delphi法, 选取本地区行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评价, 通过统计整理获得。

2)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值的处理

在对定性与定量指标数据初步获取之后, 鉴于各个指标所代表的物流含义不同, 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这种异量纲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本文采用的无量纲化方法为线性插值法。

(3) 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确立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和指标值无量纲化的基础上, 采用关联矩阵法来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评价值。

3 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

3.1 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青岛市已形成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等主导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 贯彻国家和山东省“转结构、调方式”的战略部署下, 青岛市在稳定“存量”即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 全力提升“增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 青岛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将超过2192亿元, 较2010年增长11.6%, 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 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其中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90亿元, 约占新兴产业产值的五分之一, 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均达到90亿元, 总体来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但发展水平不一。而战略新兴产业的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 且风险高。因此, 要想真正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有必要对青岛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才能有主有次、集中力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2 基于EAP的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

(1) 指标权重确立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和Delphi法确定。调查问卷采用Likert式7点量尺打分法, 按照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的层级关系, 依次将上下级相关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列出并打分。通过青岛市高级人才专家库, 选取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 通过E-mail、电话、当面咨询等形式, 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打分计算。本次问卷共发放50份, 回收43份。将每一项的得分加和后再求平均值, 即为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得分。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如表1。

(2) 指标评价值的确立

为能客观评价青岛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针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不同特性, 采用不同的指标获取途径。定性指标获取和权重确定方式一样, 采用Likert式7点量尺打分法通过专家咨询获取。定量指标评价值通过《2011青岛市统计年鉴》、《2011山东省科技统计年鉴》和《2007年山东省投入产出表》统计数据整理获得, 鉴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未有精确的统计口径, 本课题依托统计年鉴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 经过专家适当调整获得。

通过专家调查和统计年鉴, 获得的青岛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量纲各异, 指标性质不一, 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所有评价指标转化为1-10之间的数据, 无量纲值越大说明该指标得分越好。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青岛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值如表1所示。

在对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权重和指标值确定后, 采用关联矩阵法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评价, 结果如表1所示。评价结果显示,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分分别为, 节能环保6.199、新一代信息技术9.069、生物7.202、高端装备制造7.227、新能源5.939、新材料6.018、新能源汽车1.445, 排名顺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因此, 青岛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发展方面, 应结合本地产业基础, 有主有次, 分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 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 争取将其发展为青岛市未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 争取将其发展为青岛市的优势产业;引导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争取将其发展成为青岛市的先导产业。

4 结论

地区战略新兴产业的选择对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必须结合当地产业基础, 选择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 切忌盲目跟从。从产业发展环境、能力和绩效三大方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对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 评价结果与青岛现有产业发展基本吻合, 为青岛市有选择、有重点、有层次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PEREZ C.The Double Bubble at the Tum of the Century: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V01.33, No.4, pp.779-805

[2]GOURINCHAS, REY.From World Banker to World Venture Capitalist:US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Exorbitant Privilege.NBER Working Paper No.11653.August, 2005

[3]贺正楚,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5) :10-14

[4]樊茗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1) :121-123

新兴发展地区 篇10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光电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落,这些产业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该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经验。目前广东省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根据广东省省情科学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这些新兴产业培育为未来五年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对于广东省经济建设全局意义重大。

1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回顾

1.1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80年代,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以及提高产业附加值,台湾地区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迄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

(1)产业萌芽期。

从1973年到1983年,台湾当局发现以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不适合在台湾地区长期发展,必须以更少的资源消耗为目标,转入发展低能耗型高科技产业。当时台湾当局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台科技会议”,确定以“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大、耗用能源少”为目标寻找技术突破口,最终选定了以能源、材料、信息、自动化、生物、光电、食品和疾病防治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准备积极推进高科技产业。1980年后,台湾当局根据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污染程度低、技术密集度高等指标,决定同时发展机械工业和电子信息业,至此共敲定十项高科技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台湾地区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开设“新竹科学园”以支撑本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产业发展期。

从1984年到1995年,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一时期,“代工模式”让台湾地区的电信制造业直接跳过设计和研发阶段,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被引入。这一模式使得电脑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产业迅速成为台湾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的计算机零件和整机组装业迅速提高了新产业的技术水平。

1991年台湾当局出台一项与提高民生和产业水平紧密相关的“六年计划”,这项计划提出要“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预计投资8.23万亿元新台币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台湾地区的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由此进入一轮高速增长时期。

(3)产业转型期。

1996年至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进入转型调整期,前期典型的代工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与其相关的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半导体产业和彩色显示产业演变为台湾地区最核心的两大高科技产业。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开始进入有选择性的转型发展阶段。

在此同时,台湾当局对新产业规划并没有停止。2000年台湾当局开始推行“两兆双星核心优势产业计划”,决定在继续推进半导体和彩色影像显示两项产业的同时,重点促成“数位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包括计算机动漫产业、游戏软件产业和网络服务等内容)和“生物科技产业”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2003年台湾当局又出台了“纳米科技计划”。至此,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期,朝着优势明显和技术前瞻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1.2 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

自从80年代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来,台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逐年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明显,高科技产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1986年台湾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整个地区工业比重的24%,1996年已经提升到37.7%,而且依靠高科技产业,台湾地区在1999年大地震之年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5.67%,排名全球第六[2]。

以台湾地区龙头产业的IC业为例,1990年该产业产值为20亿元新台币,1995年达到720亿元新台币,2000年则猛增到5 273亿元新台币,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5%;IC业中的设计业居全球第二,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代工制造和封装居全球第一。在2000年台湾当局推行“两兆双星”计划后,2004年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总产值为1.14万亿元新台币,而根据“台湾工研院”IEKITIS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台湾地区的IC产业产值达新台币1.768万亿元,较2009年大幅增长41.5%。

2 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先进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在近30年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先进经验均值得国内其他各省市地区借鉴。

2.1 制定周密的科技规划和产业规划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

从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制定了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和“高科技产业政策”推动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3],其部分相关“产业规划”如表1所示。

从以上的“规划”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呈“关键技术+科技园区+产业化方案”的发展路径,在这些产业布局规划指导下,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有了更明朗的发展方向。

2.2 以低碳、低能耗为目标发展高科技产业

1973年,第一次全球性能源危机爆发;隔年,世界经济开始陷入衰退,当时台湾地区也受到波及,台湾当局决定开始以低碳和低能耗为目标布局高科技产业。而在1980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出现时,台湾当局的“经设会”提出经济建设要以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污染低为原则,符合这些原则的产业将可以享受低息融资、研发投资抵扣税等优惠政策的奖励。此后,半导体工业、信息产业等低碳产业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产业[4],低碳发展成为台湾地区产业界的共识。

2.3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

在1980年设立“新竹工业园区”后,台湾当局相继又建成了“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南港软件园区”、“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和“高雄软件科技园区”等多个高新技术科技园区。依靠这些科技园区,台湾当局先是吸收了大量的地区外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管理人才,又依托这些工业园区出台刺激本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税收、创新创业等政策,还通过当局的园区管理部门与企业的联结关系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显著放大了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效益。

以“新竹工业园”为例,其GDP占整个台湾地区的10%,整个台湾地区的IC设计基本来自该园区。依靠“新竹工业园”,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

2.4 利用研究机构支持高科技产业成果转化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腾飞与其科技咨询决策机构、研发机构和情报服务等研究机构所提供的科技决策关系重大。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它的任务是接受台湾当局相关管理部门委托开展研究开发,辅导相关企业进行研发,针对关键的技术和产品给出客观评估报告等,通过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将优秀技术推广到民间,实现高端技术的快速孵化。

2.5 注重储备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

为发展台湾地区高端产业,台湾当局从80年代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储备了数十万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重返台湾地区后为本地区输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在高新园区工作的人员将硅谷等地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精神移植到本地区,直接充当起台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力军。

当时台湾地区的“青辅会”制定了“辅导青年创业办法”,为海外归来的创业人员提供许多政策优惠,对回台湾地区的学生增加工资和津贴,在台湾当局公立大学任职的海归人员除了享有一般员工的薪酬外还有其他研究补助及津贴。“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还从大学吸收新人,在集中培训后将人力资源和产业技术一同转入民间。

3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挑战

从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看,广东省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地区当时有众多相似之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是广东省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广东省委在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广东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认清当前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意义重大。

3.1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

首先,广东省在科技投入增长的带动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产出成效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据统计,2010年广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34万人年,是“十一五”期初的2.8倍;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800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3.2倍。

其次,全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成果突出。2010年广东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49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4家。广东在国内首创“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模式,“累计已有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值8 000多亿元,新增利税1 200多亿元,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7.4万人。

同时,在高技术产出方面,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09万亿元,出口交货值1.38万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2.0倍和2.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2%和17.8%,总量规模保持全国第一[5]。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科技和财政等管理部门就如何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具体支持措施,除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由省财政集中投入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外,还将通过完善财政支持方案、大力发展创投基金以及优先保障土地供给等方式,多部门、多形式地形成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活力。

与台湾地区刚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时相比,广东省的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研究实力要相对有利得多,再加上目前国内促内需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使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优势较为明显。

3.2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

在看到以上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广东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可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挑战的因素。

首先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省在各个领域所掌握的自主创新技术总量还相对较少,核心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缺乏一些能够使产业在关键点出现突破的技术和设备研发能力,将有可能导致产业下游应用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产业附加值难以提升。

同时,虽然广东省在IT领域拥有例如华为、中兴等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但是在其他产业领域仍缺乏能起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多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示范效应和集群效应。

另外,广东省创新资源环境仍然有待提高。创新人才的缺乏、标准的缺失,以及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与各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将有可能成为制约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以及技术成果快速孵化的较大障碍。

在这些方面,广东更要吸取台湾地区当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尽可能缩小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是发达国家的距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4 发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建议

广东省选择率先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同时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作为潜力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力争五年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领域的新兴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下给出若干建议:

(1)注重各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的布局。

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与该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情况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攻克关键技术分支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在产业发展之初应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以及科技奖励等方式确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早日出现实质性突破,把好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脉络。

(2)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

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完全抛弃,相反,对于一些地方的优势产业更应该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对其进行转型升级,按照新产业的新要求、新特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得传统产业附加值提升,并且成为新兴产业的能量补充,为发展新兴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3)注重市场化机制的布局。

新兴产业必然伴随新的市场机制的出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将会为其迅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例如加大对创业和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上更多资金以市场化的形式投入到科研中,形成政府引导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兴产业的前端研发起到合力促进的作用。

(4)注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布局。

产业链上某项技术或产品的优劣程度会对链上其他节点的技术或产品产生影响,某项技术瓶颈势必成为制约该产业链水平提升的短板,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产品质量也同理,因此要通过建立产业链上各参与者良性竞争的机制,以同步研发的形式提升整个产业链水平,再对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发挥其集聚效益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腾飞。

(5)注重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布局。

人才是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端人才更是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核心因素,能否在发展新兴产业初期储备大量高端人才是新兴产业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省要继续推行“重金引才”和“以才引才”的政策,为高效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树立标杆。

5 结语

本文从我国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模式入手,对台湾地区近30年来的科技政策、产业集群以及研发力量等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结合当前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若干条对广东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以期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台湾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011

[2]朱毅.台湾地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及其启示[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3):12-15

[3]蔡荣海.台湾科技管理体系与措施[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4):29-33

[4]孙震.台湾产业转型经验对大陆的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9(4):56-59

[5]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数据公报[EB/OL].(2011-08-25)http://www.gdstats.gov.cn/

[6]刘蒙.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82

[7]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EB/OL].(2011-07-20)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107/t20110727_194436.html

[8]林思达,王立军,严新根.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5):74-79

[9]张秀贵,朱斌,林晓强.我国台湾省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问题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103

[10]钟荣丙.在绿色经济浪潮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0):31

[11]施蕴函,朱斌,方金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深度对接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67-71

新兴发展地区 篇11

2012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规划和意见。知识产权服务是高技术服务业的八个重点发展领域,是科技服务业的九大重点任务,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将服务创新创业,助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作为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要措施,2012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遴选了两批共97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培育单位扩大服务地域、拓展业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年8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中华商标协会、《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社对首批培育单位工作成效联合开展评鉴,46家培育单位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称号。

2014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天津首次举办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取得了广泛好评。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行动,旨在架设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的桥梁,化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引导品牌机构贡献先进理念、新兴模式和成功经验,帮助创新主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质服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

为贵州大数据新兴产业发展助力

2015年4月28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2015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贵州发展行动”在贵阳高新区启动,此次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贵州活动是2014京津冀、西安举办品牌机构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的延续。据《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了解,2015年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继贵州后,还将牵手黑龙江及福建,以更好的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龚亚麟司长、贵州省科技厅秦水介副厅长、贵阳高新区管委会黄昌祥主任在此次启动仪式上致辞。此外,贵阳市等10个地(市)知识产权局、25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110多家贵州省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加了此次牵手行动。

龚亚麟在此次牵手贵州行动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中央部署‘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强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双引擎。贵州省正在推动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将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贵州省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必将发挥连接创新和市场,实现从科技强到经济强、产业强的桥梁纽带作用。这对知识产权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宣讲活动中,合肥汇众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总经理郑舫挺、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默闻、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总经理于立彪、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副总经理胡炜,分别就“专利大数据推动区域创新探索和成效”、“专利质量提升的起点——创新点挖掘与知识产权管理”、“专利预警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运用盈利、增值和开拓国外市场”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品牌机构对接“创客”团队及企事业单位

此次牵手贵州活动,设立了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与贵州省有关企事业单位供需对接洽谈,对接洽谈活动成果丰硕,贵州省科技厅、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与此次赴黔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中的几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深入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

据了解,近期,贵州省科技厅、团贵州省委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创客”孵化器——黔青梦工场,首期一千平米孵化场地将落户贵州商学院新校区。黔青梦工场首期一千平米将包括200余平方米的创客空间、300余平方米种子创客培育平台、200余平方米创客孵化加速平台、100余平方米多媒体路演平台和100余平方米黔青创客咖啡交流区。凡是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的创业青年都可以通过申请,免费入驻“种子创客培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将有科技专家和创业导师带领有创业想法的人完善创业方案并提供持续培训服务,特别设立的“创客”发现区域将帮助创业者寻找到合适的团队小伙伴。同时,省科技厅、团省委将积极引入投资人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

贵阳提出大力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建立了数据中心,第一家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块”数据公共平台的出现,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的落户,这些都向创客们展现了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健康体系。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大数据交易所的出现可以将数据‘孤岛联系在一起,让数据更具有价值。

此次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为贵州“创客”团队提供专业咨询,也将更好的帮助创客,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

政策推介及实地考察

28日下午,在贵州政策环境推介与交流研讨活动环节中,北京携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赖晓南与大家分享了服务业扶持相关政策解读。近三年,赖晓南曾先后主持、管理和参与过近百项政府政策研究咨询项目及数十项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咨询服务项目,在科技创新及产业政策的研究咨询与综合运用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为大家详细梳理了如何更深入理解扶持政策,如何更有效利用扶持政策。

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方来福处长也就贵州省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政策向大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常州地区新兴产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12

在2009年常州地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225亿元的销售收入, 超过常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半, 达到54.6%, 其中新能源551亿元, 新材料895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153亿元,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156亿元, 软件和服务外包8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1340亿元, 物联网50亿元。

一、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大部分产业缺乏龙头企业。除了新能源产业拥有天合光能和亿晶光电两家龙头企业外, 其他产业尚缺乏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 产业规模小。新兴产业中除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外, 其他几个产业规模较小, 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低。

3. 产业集中度偏低。

新兴产业虽然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 但布局比较分散, 集约化程度不高, 企业综合实力仍较弱, 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还没有形成。

4. 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产品开发方面, 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结构矛盾突出, 缺乏相关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5. 招商引资缺乏战略项目。纵观近几年来招商引资项目, 新兴产业项目偏少, 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完善产业规划, 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基地。

完善常州地区的产业规划, 结合“一核八园”的产业布局, 集中资源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选择符合常州产业基础的的主导产品, 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基地, 着重培养软件动漫、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努力争取国家、省部级政策资源,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配套环境, 促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合理集聚, 防止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 为特色基地保驾护航。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推进大型项目建设, 努力形成规模效应。

以合理的地区产业规划为指引, 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 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 促进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培育龙头企业, 形成产品、产业、技术、资金的规模效应, 提高产业集中度, 带动整条供应链的发展。对于国家、省、市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时刻把握其动态, 逐步形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3. 鼓励科技创新, 凝聚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企业成长, 鼓励其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 优化企业制度, 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新兴产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 共建可以平台, 推动产学研全方位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手段、优势互补、长期共赢、深化合作的战略联盟, 集中力量攻克科研难题, 图片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

4. 实现双轮驱动,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打破传统产业中企业“小而全”的发展模式, 轻装上阵做自己最核心最擅长的部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咨询培训、技术验证、产品检测、仓储物流、融资、担保等实现社会化分工协作、互利发展。加速融合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互动发展模式, 推进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融资租赁、人才培养等平台的构建, 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5. 落实产业政策, 加快推广示范应用和实行政府优先采购。

紧抓国家、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上的各种支持, 落实各项有利政策, 加速常州地区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同时, 努力帮助常州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创新产品进入各级政府机构的采购目录, 帮助国家解决现实问题, 推广示范应用,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等有关名牌产品。

6.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投资体系。

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先导性, 也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常州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的时候也应该在金融、投融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给予新兴产业必要的支持。金融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信贷业务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对于新兴产业项目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 支持其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法, 针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有形资产稀少的特点开展知识产业抵押贷款的尝试, 推进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抵押贷款;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7. 强化组织保障, 完善考评制度。

针对新兴产业涉及面大、影响力强, 与常州地区已经实施的五大产业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交叉面多的特点, 加快建立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由市政府领导牵头,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按照“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原则, 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建立常州地区新兴产业统计监控制度, 适时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 准确反映产业状况与工作效果。定期对重点项目、领域进行综合考核。

8. 开发人才支援, 发挥人才优势。

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优化常州地区人才结构, 营造优秀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备基础。同时, 要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 积极进行对外学习交流, 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创新性强的复合技术人才。对于科研人员取得的成果可以采用分工、入股、收益分配等方式进行激励。

9. 实施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等方面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加大对商标权、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建立由工商局、海关、知识产权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 打击侵权行为, 保护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树华, 范玮, 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年6月[1]王树华, 范玮, 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年6月

[2]楼新明.江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与启示.[J].今日科技.2010年9月[2]楼新明.江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与启示.[J].今日科技.2010年9月

[3]任英华, 邱碧槐, 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年7月[3]任英华, 邱碧槐, 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年7月

上一篇:河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下一篇:物理化学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