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论文

2024-06-20

新兴经济体论文(精选12篇)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1

10月3日,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新兴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分别会增长6.1%和6.7%, 明显低于之前预测的6.9%和7.3%, 理由是全球需求减弱以及本地区两个最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减缓。

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称, 欧洲债务危机仍未解决, 美国财政状况因为相关法案即将生效而令人担忧, 这是亚洲经济面对的最大威胁。亚行表示, 亚洲国家新兴经济体应该为多年快速增长之后“较长时期的较缓慢增长”做好准备。亚行建议发展中国家更加努力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并支持国内需求的增长。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全球气候;温室效应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反常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世界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 式。低碳经济是指经济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高能耗、高 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是强调低能耗、低排放、低污 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从而导致了全世界范围的 能源技术、经济产业结构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 改变,出现了一批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

1 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 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 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 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 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 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 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 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 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 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 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 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 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2010 年七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 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 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发达经济 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 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 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 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 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 争制高点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 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 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 代的大国责任,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20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 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 作,争取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年森林面积比 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 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 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这一承 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 经济,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都要求有一种新兴的产业或 者产业群为之作支撑,不然的话,这种模式将无法实践下 去,它的发展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低碳经济发展模 式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 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煤、天然气、石 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 的使用,极力倡导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 兴绿色能源的利用。新兴产业必将朝着低碳甚至非碳消耗 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兴产业必将大大降低碳的消耗,减少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人类生活对自然的破坏大 大减弱。对于这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主要有:生 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产业、地热能产业、氢 能产业等等。对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传统产 业的挑战和阻扰,同时对传统产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 了不让经济出现较大的不利变化,必须引进国家的力量,强 调国家的调控。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 划,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一些战略性的安排,保证新兴产业 在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平稳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主要从保护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和避免传统 产业遭受大的破坏两个方面入手,比如在制定第十二五规 划时应该加入对新兴产业的规划,极力推出对新兴产业的 优惠、扶助政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 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 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 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 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 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 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3.2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改传统经济 的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碳消耗,而这个要求是 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纯粹的摈弃高碳能源 而到达到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仅仅是消费角度考 虑的,而没有顾及生产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生产技术 和生产力方面考虑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技术和生产力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新兴产 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生态生产力也叫绿色生产 力,它是指社会经济生产力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复 合,生态生产力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量循环以及信 息传递的过程。产业生产力则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 融合是指人类自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许考虑自然的 承受能力、生态循环能力,而不应该无顾忌的发展经济、发 展工业,而不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同时产业生产力和 生态生产力之间不能相互抵消,产业生产力应该遵循生态 规律为生态服务。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应该相互融 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历史上的产业生产力抵消了生态生产 力,而是使得两个生产力共同作用。比如:将低碳经济发展 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计为x,生态生产力计为y,我们希望 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催生的这一场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 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即(x+y),而不是差 值效应(x-y)。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

3.3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 革命,对于以上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融合问题一直 都没有得到解决。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推 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也加大了高碳能源的利用,对自 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历史上的“雾都”伦敦就是工业 所排出的大量废气所导致的。同样的,二十世纪的“电器革 命”和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发展得到了快速的 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碳基燃料的 消耗,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对人 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 兴产业革命应该改变传统经济革命的作风,要朝着和谐、可 持续的发展方向进行。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新型产业发展 的趋势和标准,它要求工业的发展跟生态的发展相协调,要 求人类跟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 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 “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 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 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 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 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 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 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 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 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 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 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 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 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 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 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 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4 结语 总之,我国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 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 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和新 兴产业,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 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浩.浅析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J].产业经济,,(8).

[2]陈柳琴.世界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学报,,(9).

新兴经济体的“过热”风险 篇3

对全球各大经济体来说,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萧条。随着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的经济迅速复苏,多数新兴经济体都重新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此前的萧条被复苏所弥补。

在主要新兴经济体,贸易和外部需求越发旺盛,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的信心都在提高,信贷资金流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在收紧,现有的政策和经济形势也刺激了资本项目的资金流动。在此环境下,仍然带有经济刺激作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得很多新兴经济体表现出越发明显的经济过热信号。

由于经济过热、国内需求越发旺盛,主要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是食品价格问题。在新兴经济体,食品消费占据了消费者日常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过程中,食品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食品价格上涨最容易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因此也很容易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由于单个国家很难对高企的全球粮食价格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最迫切的是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低收入家庭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保证社会的稳定。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缓和速度过快的国内需求增长,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这一点在巴西体现得最为明显。巴西在2010年进行了3次加息,使得其实际利率达到了全球大型经济体的最高水平——其利率已经在2011年1月达到了11.25%。

巴西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快速增长的信贷使得其国内需求状况出现了过热迹象,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资本项目的明显过剩进一步刺激了巴西国内经济。

在把本国的利率水平推到一个令人惊讶的高点之后,巴西正面临着高利率本身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在警示其他新兴经济体。过高的利率不仅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导致所谓“经济硬着陆”的发生,同时还会因为国内国外明显的利率差而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境内。如此就会对本国货币造成更大的升值压力。有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币值已经偏离了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水平。

巴西央行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种风险,不得不在高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夹击下做出妥协。3月30日,巴西央行表示,如果要把2011年通胀率控制在5.6%以下,巴西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过于高昂。

巴西国内的利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利率,巴西货币雷亚尔也一直呈现出升值的势头。这些因素导致巴西负担的外部债务迅速增长。巴西的外债从2010年底的2568.2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2月底的2711.11亿美元,新增外债142.87亿美元,其中短期债务增加的速度远远高于中长期债务增加的速度。

巴西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外债激增的情况。他们开始通过一些谨慎的宏观措施去抑制这种国外贷款。当然,巴西的现状还远远谈不上外债危机或支付危机,巴西经济也有足够的弹性去应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尽管如此,当前外部债务迅速增长的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提高利率之外,收紧财政政策、限制公共开支也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财政政策收紧是配合货币政策收紧的一项必要措施,如此才能给中央银行以足够的空间,从而避免将货币政策收得过紧。巴西政府已计划在2011年削减财政预算500亿雷亚尔。有人担心,由于巴西要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举办世界杯和奥运会,这两项大型国际赛事带来的场馆修建等基础设施投资会对其削减预算政策造成影响。不过,巴西是一个很庞大的经济体,其公共支出大约占到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40%,数目十分可观。因此,在举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必要投资之外,巴西还可以有足够的财政预算削减空间,使其理性地去应对各项公共开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呼吁各国进行全球层面的合作来应对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全球层面的合作是有益的,但同时,单独的国家也可以为平衡本国宏观经济做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使其更少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市场的力量通常会矫枉过正,商品价格与货币币值的灵活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篇4

(一) 金融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金融创新?许多知名学者就其概念进行商榷, 但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 但总归来说, 就是在经济利润的驱动下, 促使人们不断探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结构、新的金融服务等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 进而变更现在所运行的金融体系, 实现利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 金融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金融概念的理清也是一个过程。总而言之, 对金融创新概念的理解可以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解释。

从宏观层面来说, 金融创新就像人类发展一样是一部不断更新的历史, 它的发展往往与金融界的重大事项紧密相连, 金融界每一次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都是金融创新推动的结果。在此层面上的金融创新呈现以下特征:时间跨度特别长, 波及范围特别广, 且形式多种多样。之所以呈现时间长, 是因为每一次创新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过程, 都需要时间来完成;之所以范围广, 是因为创新不仅仅在技术领域还包括服务领域、市场机制、结构体系以及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业务。

从中观层面来说, 金融创新的内涵要比宏观层面的内涵更加清晰,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局限在金融领域的技术以及产品上, 通过对这些金融项目进行更新, 进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从而提高金融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就技术创新而言, 是指运用新的技术或者重新组合各个要素, 从而制造出新功能的产品。就产品创新而言, 是指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传统产品所不具有的新性能, 也提高了原有产品的质量, 整体上性价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制度创新而言, 则是指变更原有的管理、形式、规则等, 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都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就此层面的意义来说, 这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转嫁金融风险, 把风险限制在最低限度, 积极地适应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变化而做的努力调整。

从微观层面来说, 金融创新单单指金融工具的创新。从创新实践上来看,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以及股权创造创新型。

(二) 新兴经济体的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 “新兴经济体”这一新的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世界, 那么如何对新兴经济体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如何正确的审视新兴经济体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新兴经济体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处理同发达国家与加强自身合作的关系?这些问题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都讨论的话题, 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都认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持续不断的蓬勃发展, 进而成为新的经济实体, 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再者, 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新兴经济体逐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迅速增长, 呈现赶超态势, 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另外, 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 虽然新兴经济体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是主要的冲击在发达国家, 且新兴经济体在危机过后恢复崛起的势头很是强劲。

(三) 金融创新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那么新兴经济体与金融创新有何联系呢?新兴经济体能够快速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推动, 金融创新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发展、后劲充足的动力, 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日益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掀开了人类迈向新世纪的新篇章, 但是这一过程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机遇, 促使其发展,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助力, 这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充分认可。根据数据统计, 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而金融的创新又给新兴的经济实体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 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 在21世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抓住第三产业的机遇发展自己, 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新型经济体的增多和发展, 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日益有声, 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也有了希望。旧的国际经济格局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他们才是最大获益者, 促使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新兴经济体登上历史舞台, 将有利于构建平衡、稳定、互利互惠的格局。

二、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稳定性的影响

新时期, 经济领域的环境十分复杂, 尽管金融创新促进新兴经济体经济不断增长, 但是经济的过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制约着经济的增长速度, 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总而言之, 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有利也有弊, 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第一, 相对于投资者而言, 投资者可以审时度势选择比较安全的金融方, 增多了选择项, 提高了投资者实际的效益收入;第二, 对于筹资者来说, 为筹资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使其能够聚集社会上闲散资金, 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第三, 对金融机构而言, 减少了程序处理的流程, 节约了时间, 大大提高了资金运转的效率;第四, 对经济发展本身而言, 打破了资金流通堵塞的障碍, 促进经济迅速的发展。但是, 金融创新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给世界各国, 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金融工具, 这些新的金融工具货币性较强, 给货币政策如何制定、如何实施带来了困惑。与此同时, 金融创新给金融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竞争, 因此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性就大大减弱, 这些矛盾的存在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新时期, 世界各国普遍呈现出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 出现放缓态势一是由于需求不足;二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了牵连性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以缓解金融创新带来的压力。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疲软不仅仅在发达国家, 也表现在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需求乏力将是各国面对的一种经济常态。

(二) 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自从爆发了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找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 其中, 低碳经济被人们提上了讨论的日程,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试图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 开发清洁能源, 研发高新技术支持能源的循环利用。然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没能在低碳经济原则上达成一致意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 倡导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想而知,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还是正在进行时, 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还是支撑产业, 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实施无疑会限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三) 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年间, 世界各国的大宗商品, 其价格都有所上升, 有的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商品价格有的呈现回调之势, 但总体上仍然会持续增长。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更重要的是, 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逐步迈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创新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但更多的是一项挑战, 因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掌握着更多的资源。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健康稳定发展的路径

在金融创新背景下, 新兴经济体的出路在于能够适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以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性的发展。而今, 新兴经济体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这些成就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掌声, 这就在客观实际上掩盖了新兴经济实体追求经济发展与快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 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跳出大多数国家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 培育中产阶级, 扩大内部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金融业的创新带来的机遇是共享的, 带来的危机也是波及各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 新兴经济体不应该被外部的需求减少打垮, 因为新兴经济体内部还有未开发出来的潜在消费者,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像中国、巴西等这些新兴经济体要设法把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消费者, 培育正在发展中的中产阶级群体, 激发其消费需求, 给予其消费能力, 创造各种条件发挥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

(二) 调整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升级。

20世纪末期,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发达国家把自己成熟或者增加值低的产业向外转移, 转移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 获取最大的效益。从客观角度来讲, 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推动了新兴经济体走上工业化的进程,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发达国家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 新兴经济体应该调节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推动自身的产业实现升级, 适应发达国家的需要, 另外还要抓住改革创新中的机遇, 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三) 完善市场机制, 创造制度环境。

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 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制度来规范实施。再者, 金融创新要想顺利进行, 也需要健康的市场机制来保障, 没有好的市场秩序, 金融创新就是一纸空谈, 金融业也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 从而使经济陷入困境。总之, 新兴经济体能否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下实现调整, 既关乎自身命运, 也关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宇燕, 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 2010.4.

[2]应寅锋.金融结构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功能观的分析视角[J].经济理沦与经济管理, 2009.8.

[3]陈景艳.浅议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现代金融, 2010.7.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5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仅中央层面颁布的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就多达416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众多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产业政策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政策往往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产业政策的碎片化。一是政策主体多元化导致政策之间有矛盾。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导致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相互矛盾,问题突出。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增加了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我国产业政策并不唯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政策文件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指导意见、纲要、指南、目录、管理办法、通知等形式,名目繁多,包罗万象。汇总起来看,主要有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中央部委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专项检验和专项整顿七大类,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政策变化频繁缺少稳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而且每个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产业政策要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新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又造成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引发贯彻执行难题。

2.从内容上看,过于强调选择性政策而忽视功能性政策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没有注重对市场功能的培育,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是产业政策覆盖面太广。由于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的科学指标,导致政策执行越来越宽,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不严谨,重复建设十分突出。二是政策干预市场过多。既包含了从产业初创时期的研发支出支持,到中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培育扶持,甚至对部分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相关的政策优惠,政策体系覆盖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均有明显的价格扭曲情况产生,并显著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效率。三是政策选择性太强。从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内容上看,现有的政策倾向对于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技术路线加以支持,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不确定性高、研发风险大,很难预测到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会被市场选择,最终结果就是政策无法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分割了有限的产品市场和创新资源,以致出现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3.从执行结果看,产业政策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有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推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一是政策并未起到明显的技术创新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创新作用。例如,政府直接补助与产业产能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间接补助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政府补贴甚至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政策执行扭曲违背初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本意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但由于方式不当、措施不力,结果诱发了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过强,一辆车补贴的金额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出现了多家汽车企业“骗补”的问题,企业不是通过补贴促进技术进步,而是“寻租谋补”或“琢磨骗补”,导致政府补贴成了“唐僧肉”,而非“药引子”。三是政策脱离实际难“落地”。一些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相脱节,造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根据政策,只有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没有考虑到新业态、“互联网+”等新发展模式,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产业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它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基础,以相对价格为分析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从静态看,对于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一定的,这种特定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不一致,产业中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从动态看,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最优产业结构可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禀赋结构。有效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价格竞争机制,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引导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是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进入哪种产业、采用何种技术。因此,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的前提是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也就是要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整个经济才可以创造最大资本积累,使得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逐渐向资本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解决企业之间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协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企业选择的技术符合了区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交易成本过高,而政府一旦采取措施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交易成本,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二是总有一些企业处在创新前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创新完成在不容易通过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无法收回创新投入,为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提供创新激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了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根据潜在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把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成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五大类。分析不同产业,利用两轨六步法分别应用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一轨,甄别什么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轨,根据这个产业中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因势利导,改善软硬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具体过程如下:对于追赶型产业,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国外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先型产业,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必须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领先型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退出型产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过剩的产能。战略型产业,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有政府的保护才能发展起来,但要避免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由政府的`财政直接拨款来支持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政府采购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支持其产品的生产。

三、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举措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主张,产业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取消可能影响反映资源真实相对价格的一切政策,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渗透兼容,避免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人为干预和扭曲,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将政府作用限制在“有为”区间。新结构经济认为有为政府的有为就是除去“不作为”与“乱为”之后剩下的补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因为行业特殊性政府既不能“无为而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政策不当而“乱为”。政府的作用限定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产业政策不要产生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直接干预,对行业中第一个而非所有技术研发者进行鼓励支持,其余问题交给市场解决,让企业家有最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协调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者是不同的目标,两者都重要,有效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解决公平问题,有为政府可以促进公平却缺少有效率的激励机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2.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相机抉择,协调好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关键是对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进行有效组合。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应鼓励企业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符合的技术组织生产,这其中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空间范围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特定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性政策要选择性和功能性相结合,选择性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提供具体分行业的指导性政策,重点支持关键少数“吃螃蟹”的企业,功能性政策则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上,在产业发展初期注重选择性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在产业发展中期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并用,以促进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自主创新转变,鼓励转型升级。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性政策应以支持涉及国家安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技术为主,而功能性政策则更适合产业中的一般技术和大部分企业。

3.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注重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匹配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融入到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一是产业政策目标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从注重激励要素投入、扩大规模转向以鼓励增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投入为重心。二是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梳理、清理以及评估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实施成效,尤其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由供给型产业政策为主向供需结合型转变。三是产业政策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国防科技工业中也有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从以往“以民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力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是产业政策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及世界政治有重要影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借助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布局、联动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李美桂,林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韩超,肖兴志,李姝:《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政策与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差异?》,《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新兴经济体增速下降是好事 篇6

但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时候,过多的贷款和资产质量会产生潜在的风险。如果说发达国家面临的是需要政府采取果断的措施,来预防潜在的危机,那么对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未来的危机。

第一是要不断地紧缩货币政策。因为新兴市场信贷方面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是比较宽松的,是要遏制住各种通胀的压力,同时也要降低长远的增长速度,保证银行业的稳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在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中,银行业的角色至关重要,远远高于资本市场或者是债权市场。所以银行业最为关键。

亚洲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增长迅速 篇7

亚开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办公室主任阿什克沙玛认为, 东亚新兴经济体债券市场的增长基础日益广泛。同时市场扩张涵盖的范围更具包容性, 企业债券市场的扩张超过政府债券。

亚开行报告中所指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2010年,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币企业债券市场增幅20.3%, 达到16000亿美元。除了沙玛提到的中国大陆和越南外, 新加坡、印尼和韩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也有显著增长。据亚开行的分析, 这些市场的债券发行大多由6至8家大型企业主导, 其余的30到50家企业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和企业债券市场相比, 该地区政府债券市场份额仍然占据将近七成的主导地位, 但扩张速度远远不及企业债市, 仅为10.8%。其中, 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政府债券市场增长较快。

新兴经济体成网商外贸增长新引擎 篇8

“一个巴西客户2008年刚通过阿里巴巴找到我们准备下单时, 订单只有几款, 每款只有50个包;而现在, 这个巴西客户的订单超过800万个。”广州锦淋皮具总经理林伟说。

皮具这类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产品在巴西这样的葡萄牙语系市场具有相当的优势。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产品分别列巴西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的第三位和第七位, 占巴西进口市场的43.0%和54.7%。

事实上, 中国已经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阿里巴巴出口趋势报告也显示, 今年第四季度, 阿里巴巴上来自巴西的出口指数也是最强的。此外, 来自南美、中东以及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指数也明显高于平均指数。

与年初相比, 目前阿里巴巴在非英语地区的买家流量增长就达到了3倍。非英语地区新流量的进入主要来自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语系的海外买家。

为了应对市场的这种变化, 更好地帮忙国内卖家开拓非英语地区市场, 阿里巴巴计划在2012年推出多种语种服务, 满足国内供应商面对更多非英语地区采购商的需求, 使他们能自主地用英语之外的语种进行产品、信息的发布。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9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在3月底和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南非的对等机构签署备忘录,准备向这些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该报援引巴西开发银行和南非财政部的官员报道说,上述五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将在3月29日在新德里召开的峰会上签署的主要协议中就人民币贷款的细节做出具体安排,这项协议还将允许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使用本国货币提供贷款。

麻萨诸塞州经济咨询公司经济展望集团的首席国际经济师伯纳德·鲍默尔估计,中国向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的贷款将主要用于和这些国家的贸易结算以及贸易融资。他认为,通过这种安排,中国可以和这些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10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二战以来, 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 即美国和前苏联各占一极。前苏联的解体, 使“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第二次, 即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是“一超多强”, 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 (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 并存的格局。从本质上讲,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 美国不是决策型的霸权, 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 而是一种博弈型的霸权, 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 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美国经济遭到了有史以来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各种力量对比, 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是, 这次危机并没有令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 美、日、欧经济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 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数据显示, 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占全球的50%, 贸易量占40%, 外汇储备占70%。有关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爆发, 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 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关于新兴经济体,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笼统地将新兴经济体分成前后两个梯队: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也称“金砖四国”, 为第一梯队;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 为第二梯队。

新兴经济体的构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 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都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在经济上, 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逐步缩小, 作为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增大。经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 目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已达43.7%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预计到2013年该数字将上升为50.2%。截至2010年底, 新兴经济体九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已从2000年的11%升至16%以上, 与西方七国同期从77%降到56%以下相比, 扩展与萎缩对比鲜明。

二是经济拉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增幅的约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 全球石油金属消费增幅的90%和粮食消费增幅的80%都依赖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拉动,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 “金砖四国”更是贡献了约50%的世界经济增幅。

三是国际竞争力提高。连续近10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尼等国的位次每年都在前移。在西欧并购案中, 新兴经济体并购次数和金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实体工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201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中期增长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增长驱动力进行再平衡, 即更多的增长应来自国内, 而不是依靠外部需求。报告预计2011年, 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将增长9.2%和7.9%。印度经济2011年将增长8.4%。巴西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为4.1%。东欧新兴经济体2011年预计将增长3.1%。俄罗斯经济2011年将增长4.3%。

二、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 新兴经济体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

有相当数量的新兴经济体成员互为邻国, 在亚洲、美洲的一些地区, 新兴经济体呈现块状分布, 彼此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而紧密, 互补性强。

一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 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力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地区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967年由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五国创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目前成员国数量已扩大一倍, 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南美洲, 2004年诞生的南美国家共同体, 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为紧密层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平台——南美洲国家联盟成长速度很快, 有蔓延之势。

二是地区经济环境和平稳定。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亟需和平稳定的环境, 协同维护周边和区域内安全秩序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亚欧大陆, 由中、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长期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进行反恐合作。在南美洲, 殖民统治的烙印和大国纷争, 给该地区留下了政见不和、领土纷争和战乱频发等“旧伤”,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有鉴于此, 在巴西等国的倡议下, 成立了南美洲国家防务理事会, 由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组成, 对避免新冲突的发生和塑造稳定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意义深远。

(二) 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是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 受新兴经济体的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 由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另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日益得到首肯,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 使得其长期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倡导者、推动者的形象受损。一直以来雄踞世界经济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顽强挑战。

二是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众多新兴大国参与20国集团峰会, 因而备受瞩目, “金砖四国”财长就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联合发表一揽子方案, 展现了新兴经济体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的强烈愿望, 会议作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特别提款权的决定, 被认为是认同了新兴经济体的关切。实际上,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上升。

三、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类似“中国模式论”、“中美共治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各样的言论脱颖而出, 不绝于耳, “捧杀性”言论和“指责性”言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大多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 中国的定位, 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主要发达国家在综合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一是理智地处理好与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硬约束”是指逼迫人民币升值、提高关税、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软约束”是指炮制“中国制造威胁”、“人权”等问题牵制中国, 通常以媒体为先导, 捏造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 甚至以局部民意为名, 达到分散中国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增加中国经济运行成本的目的。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不畏浮云遮望眼, 要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入木三分地认清本质。

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 要理智地处理好与中美、中欧、中日和中俄等大国间的关系, 核心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由于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 要建立全方位的互信至少在短期内是奢望的, 但不能建立互信不等于不能建立互惠, 利益的双赢也可以促使两国加强合作, 谋求各取所需的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 即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 美国也需要中国的产品和资金, 互为贸易伙伴, 这为两国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成就巨大, 但是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贫富差距已超越社会大多数人可接受的限度, 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让改革成果得到广大人民即全社会公平合理的分享,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让社会成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在一定程度上, 允许和宽容非主流的发展模式,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 抓主流, 看基本, 放眼大方向。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 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 但主要的症结在于缺乏配套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 体制改革不到位、深层次问题没有有效涉及, 缺乏预见性, 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还严重滞后。

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是前进中的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不打破改革的障碍机制, 只会使改革半途而废。在当前, 要特别注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 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格市场主体。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改革, 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 包括自负盈亏的约束力。通过深化行政、财税、金融、资源和价格等领域的改革, 注意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真正使全社会各阶层公平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改革的成果, 把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限度内, 使差距成为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动力,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能够得到弥合。此外, 还要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 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 不断解放思想,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美]温迪·道伯森.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2]何海峰.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征途待启与变中求稳[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3]魏松明.新经济时代浮出地平线[J].新重庆, 2009 (9) .

经济专家“把脉"新兴市场 篇11

在“通向财务稳定之路:二十国集团和行业视角”分论坛上,朱民发表了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看法。

“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世界是否需要重定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全球监管模式。我们都认同市场经济,它一直以来都非常有效,并且监管部门和市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但这次危机中市场失灵了、监管也失灵了,现在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走得更远,有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

朱民举例说:“比如小额信贷,在现在的金融发展中我们只有盘子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但我们想搞清楚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之间究竟有那些互动关系,如何相互影响,有很多东西我们都不理解,西方的经典理论无法帮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以及应对挑战,这是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的挑战。”

他认为,现在新兴经济体有很多经验,在过去十到二十年发展得非常成功,现在应该把更多目光放在新兴经济体上,但他觉得现在还是初期。

“我们现在都在讲审慎监管,以及央行的作用,但看看亚洲,在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央行都是早早用微观的审慎监管工具来稳定金融市场了。所以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并总结这些经验,并介绍给全世界,提高亚洲国家、新兴国家的声音,把他们的观点和声音推向全世界。”

中国新竞争力在于创新

在本次论坛上另外一场名为“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研讨会上,朱民发表了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看法。他认为要乐观看待中国经济转型后的增长。他指出,创新和战略将是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后的高速增长的关键。

朱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后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水平。首先,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使中国实现由出口拉动型到消费拉动型模式的转变;其次,目前,全球制造业都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始出现拐点;第三,汇率的波动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球都在调整结构,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迫使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已经到达了人均GDP 4000美元的临界值,要想保持增长,提高收入水平,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朱民认为,打造中国的新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在于创新。他指出,在面临发展的新节点时,中国的创新要从简单的模仿走向产业的高端价值链,才能带动一系列的发展。而其核心在于人力资本的创新,因此,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提升中国竞争力所要面临的突破点,朱民认为是发展战略。他表示,中国发展的速度很快,目前,要从更广的角度考虑未来。外需环境难以改善,内需增长目前并不多,人口增长、环境变化加剧,所以未来的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海外业务需与新兴国家政府目标一致

“在下一前沿市场开展业务”分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朱鸿杰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掌握国际上的一些惯例规则。

他说,我们到一个国家去搞投资也好,搞承包工程也好,我们的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项目的所在地、居民的福利我们要考虑,这样才有利于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

“我想就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这些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的话,我们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了解这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他们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状况,债务的情况和他政治法律环境,以及风俗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我想这是作为我们对这些前沿市场国家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做的。另一个方面,如果做项目的话,我想首先我们要跟前沿市场国家政府的目标,或者是长远想取得的目标达到一致。有很多国家要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或者农业现代化,或者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们做业务的时候就要跟他们保持一致。”

他认为,做业务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另外,新兴市场国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了解,掌握国际上的一些惯例规则。多国经济专家

为新兴市场开“危机免疫处方”

在本届论坛上,一场名为“假如新兴市场在2011年出现危机”的假想式讨论,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美洲、中东等地的行业经济专家,为新兴市场国家避免危机出现“把脉开方”。

来自非洲开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姆苏利·恩库贝指出,需要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危机会导致生产力下滑,必须努力防范。他还谈到非洲经济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认为应当采取措施提供信贷和促进消费,同时他还指出应当加强金融监管,提供储蓄保险。

越南女企业家邓燕从国家和企业的层面谈对越南和亚洲经济的看法。她对中国和越南近年来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经济措施表示高度赞赏。她认为,政府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支持经济,而经济增长的回报则十分可观,而且有利于保障就业。她指出,投资者在新兴市场目前拥有很多机会。

邓燕还说,遇到危机时不能只是等待外来者救助,“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计划,如果没有自救计划,可能就会死在别人救助之前。此外,还应当关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

来自美洲开发银行的专家罗伯托·韦卢蒂尼则强调了风险管理,认为风险随时都有,重要的是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管理。

他提出从两个层面来应对危机:预防性的,要加强金融监管,不要等一切都太迟了才采取行动;在危机出现时应当采取紧急救助措施,通过适当干预来减轻危害。

新兴经济体论文 篇12

以新兴产业的培育牵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惠东县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定位和任务, 以及建设“环大亚湾经济带”的要求, 依托稔平半岛滨海资源丰富、腹地宽广的优势, 引进了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引擎。其中, 平海电厂项目规划建设6台100万千瓦机组, 是中国煤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源项目, 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所装备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内最先进和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 其设计供电标准煤耗比国内平均供电煤耗低16.3%,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 投资85亿元的一期2台机组已于去年初正式投产, 年发电约110亿度, 销售产值约50亿元, 是惠东目前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同时, 总投资37亿元的惠州国储石油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封洞库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动工 (正在申报扩容到1000万立方米) , 预计2015年投产注油。此外, 东山海黄埠风电、莲花山风电项目已启动招标代理工作, 惠州核电项目已意向落户惠东。这些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正在有力推进惠东工业的适度重型化。

以现代服务业的壮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惠东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建设了一批高端滨海旅游项目, 以此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2006年, 惠东县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 高起点规划建设巽寮金海湾旅游项目, 吹响了惠东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高端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的号角。喜来登、海宸、嘉华、康帝、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 以及中区滨海小镇和北区的滨海生态景观项目的同步创设, 使惠东创建成全国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总投资400亿元的富茂威尼斯湾滨海旅游地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碧桂园十里银滩、总投资30亿元的合正尚湾等旅游项目首期工程陆续竣工。投资50亿元的万科旅游地产项目、双月湾旅游、檀悦五星级酒店等滨海旅游项目与广惠高速东延线、厦深铁路站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俯瞰整个大亚湾东岸, 东起港口沙咀尾、西至稔山亚婆角, 已初步形成了推进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的合力, “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即将成为惠东更亮丽的名片和现代服务业更有力的支柱。

以项目引建平台的构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提升产业的聚集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益。近年来, 惠东积极抢抓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 立足区域、资源和交通优势, 加强与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合作, 强势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中航谟岭工业园和女鞋生产基地等三大园区建设,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其中, 珠三角产业转移园规划面积4.27平方公里 (已批准扩园7.47平方公里) , 主要承接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 (L E D) 、绿色家具、高端制鞋等产业。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 签订入园协议项目81个, 协议总投资138.9亿元, 其中投产项目 (含一期投产项目) 35个, 在建项目3个。中航谟岭工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 目前已平整土地535亩, 10宗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 其中2项目的厂房已经建成。中国女鞋生产基地规划面积6000亩, 计划建成集研发、生产、会展、仓储物流、教育培训于一体, 汇聚女鞋高端资源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主题工业集聚园区, 目前该园区桩基工程已完工。三大园区的聚合发展, 正逐步改变惠东县工业规模偏小的现状, 未来制鞋工业的重要高地正具雏形。

以传统产业的提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惠东县坚持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化进程为抓手,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提升农业效益。通过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把耕地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有偿集中, 大力发展优质高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 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效益。目前, 全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 农业龙头企业64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全县每年冬种春收马铃薯13万亩, 亩产2400公斤, 产值5.6亿元。上海世博会期间, 惠东县日供“世博菜”70吨。二是实施创新带动战略, 推进技术创新。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成立了6家省级、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促进产品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同时, 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上申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 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培育产品名牌。为了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惠东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对获评国家和省、市级名牌名标的企业给予3至50万元的奖励, 今年奖励金额达到150多万元。目前, 全县拥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30多件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 传统产业正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以生态环保的优化促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上一篇:自愿报告下一篇:探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