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艺术

2024-10-08

新兴艺术(精选4篇)

新兴艺术 篇1

新兴木刻一诞生就被赋予现实的功能, 它集叙事性、革命性和战斗性于一身, 以其直接的视觉力量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合理地适应着社会历史的选择。然而, 新兴木刻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 并对后来中国现、当代版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鲁迅先生反复强调要重视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艺术的垫脚石

通过对中外版画史的分析, 不难看出创作版画与古代复制木刻主要区别是它的自绘、自刻、自印具有创作性, 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它具有“力之美”。鲁迅在这一基础上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新兴木刻的种类, 即木面木刻和木口木刻, 认为木面木刻“可以挥凿自如, 但不宜细密”, (1) 木口木刻“可以坚, 宜于刻细”。 (2) 并一再强调:“木刻根底也仍然是素描, 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 木刻也刻不好。” (3) 也就是说木刻要按照它的艺术规律去成长、发展, 故而版画家就必须拥有过硬的艺术基础。素描速写是一切绘画艺术入门和造型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它借助单色线条的组合和明暗关系来表现客观的物象, 一般来说, 如果缺少素描基本功, 艺术创作便不能得心应手, 挥洒自如。

但在20世纪30年代, 许多木刻青年大都缺乏素描造型基本训练, 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进过美术学校, 造型基础非常薄弱, 针对这种现状, 鲁迅指出:“中国自然最需要刻人物和故事, 但我看木刻成绩, 这一门最坏, 这就因为蔑视技术, 缺少基础功夫之故, 这样下去, 木刻的发展倒要受害的。” (4) “至于人物, 则一者因为基本练习不够, 因此往往不像真或不生动, 二者还是为了和他们的生活离开, 不明底细。试看凡有木刻的人物, 即使是群像, 也都是极简单的就为此。要纠正这缺点, 我看一是要练习素描, 二是要随时观察一切。” (5) 可见鲁迅清楚地意识到要作好艺术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基于启蒙和变革的需要, 鲁迅虽然开始曾为新兴木刻确立了社会功利化的理论原则, 但是上世纪30年代的木刻青年过分追求政治目的而忽略了如何发展新艺术, 给木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一些木刻青年为达到功利目的而忽视艺术规律的现象, 鲁迅曾严肃地提出批评:“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具, 是不错的, 但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它之所以为工具, 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斧是木匠的工具, 但也要锋利, 如果不锋利, 则斧形虽存, 即非工具, 但有人仍称之为斧, 看做工具, 那是因为他自己并非木匠, 不知做工之故。” (6) 并对木刻青年在基本功方面练习不够而提出了批评:“并非有了木刻, 所以开会出书, 倒是因为要开会出书, 所以赶紧大家来刻木刻。所以草率, 幼稚的作品难免都拿来充数。” (7) 所谓“它是艺术”, 就不仅要求艺术家技术好, 而且要求他们能掌握如何构思和构图, 如何刻画形象和安排情节, 以及如何运用艺术联想, 进行艺术概括, 追求艺术意境, 表现主题等美术创作的规律。

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新兴木刻艺术创作的真实性需要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 也就是说, 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对象和生活场景。因此, 鲁迅在1933年7月6日致罗清桢的信中指出《挤兑》“不能确然显示银行”的造型, 以及在同年10月26六致罗清桢的信中提出《法国公园》中“一位工人的脚, 不大合乎现实, 这是因为对于人体的表现, 还未纯熟的缘故”;批评陈铁耕的《岭南之春》的牛头“太大”;《劫后余生》中蹲着的女人的身体“太大了一点”;指出何白涛的《田间十月》中“主要的打稻人太近于静止状态”, 而《雪景》的“雪点太小了”。即使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胡一川的《到前线去》, 虽然作者以大块而强烈的黑白, 以粗狂豪放的刀法和人物夸张的动势、表情表现了“九一八”之后要求抗日的爱国热情, 但我们仍可看到主体人物形体结构的不准确。新兴木刻艺术的真实性在要求表现客体真实的同时还要注入作者真挚的感情。但当时的木刻青年连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都难以做到, 更别说表现真挚的感情了。这便是上世纪30年代许多木刻青年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比较幼稚的原因。

尽管如此, 还是有少数优秀的作品曾得到了鲁迅热情的赞扬, 如张望的《负伤的头》和何白涛的《上市》。在《负伤的头》中, 作者以强烈的艺术语言, 揭露了反动势力的凶残, 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战斗意志。充分调动黑白木刻艺术手段,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愤怒的表情, 痉挛的肌肉, 变型的嘴角, 抛向两边的头发, 加之怒目圆睁使整个头部凝聚着力量、勇气和仇恨, 刻画了负伤工人坚强不屈而又嫉恶如仇, 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愤怒, 具有真挚的感情。《上市》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夫妻的痛苦, 看到了那贫困交加的凄惨景象, 尤其表现了挑担者“苦于生活的神情。”

三、要创造“神形俱似”的作品

鲁迅认为木刻之所以是艺术, 除了真实外还必须美观, 如果不能唤起大家的美感, 也就不称其为艺术。在中外造型艺术史上, 产生过片面追求“形似”和单纯追求“神似”这样两种极端, 鲁迅批判地吸收了两者的可用之点, 对艺术美提出了“神形俱似”的要求。他认为:“虽说‘神似’比‘形似’更高一著, 但我总以为并非插图的正规, 中国画家是用不着学他的——倘能‘神形俱似’, 不是单单的‘神似’又更高一著么?” (8) “形似”是绘画艺术最起码的要求。它要求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外部特征, 做到画什么象什么。“神似”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事物的神态, 人物精神, 特别是要追求和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如果连客观对象都不能准确地加以表现, “神似”便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因此, 创造出一幅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强烈、更集中的更带有普遍性的人物个性的作品, 才能称得上是一幅具有艺术美的好作品。当时, 鲁迅对那些基本上能做到“形似”的作者, 提出了“神似”的要求。例如, 他批评张影的《奔波》“虽以‘奔波’为题, 而人物还是不见奔忙之状”。批评力群的《三个受难的青年》“脸部都不明白”。鲁迅对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的“形似”给予肯定, 称誉她的版画“紧握着世事的形象”, 指出《自画像》“隐然可见的悲悯、愤怒和慈祥”;指出《面包》这幅版画中“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 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 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 是在背人饮泣”, (9) 由此可见这两幅作品都再现了人物的灵魂, 达到了“神形俱似”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 鲁迅判断艺术美的重要标准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典型化的方法创建“神形俱似”的艺术形象, 这也是他对艺术美的极其重要的要求。

注释

1鲁迅:《近代木刻选集》 (二) 小引, 引自张望《鲁迅论美术》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出版, 第61页.

2同上

3鲁迅:《1934年12月18日致金肇野信》

4鲁迅:《1935年6月16日致李桦信》

5鲁迅:《1935年1月18日致段干青信》

6鲁迅:《1935年6月16日鲁迅致李桦信》, 引自张望编《鲁迅论美术》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出版, 第307页.

7鲁迅:《1934年4月19日鲁迅致陈烟桥信》, 引自张望编《鲁迅论美术》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出版, 第307页.

8鲁迅:《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者后记

9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全球化时代的新兴艺术收藏家 篇2

全球化时代的新兴收藏家已经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于传统收藏家的认知。典型的是史蒂文·科恩(StevenCohen)这样的金融富豪,他1978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在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从事期权套利交易,1992年募集2500万美元成立了SAC资本顾问公司SACCapitalAdvisor),从事对冲基金等金融投资,2008年最高峰时公司管理的资产曾达160亿美元,个人的资产约在20亿美元。

他的艺术品收藏生涯开始于2000年,早期主要收藏印象派的作品,不过很快又转向了现代艺术。迄今为止他在艺术品上的投资已经超过6亿美元,他花费800万美元从画廊主萨奇手中买下的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一条鲨鱼,是他最为有名的收藏。2006年10月,科恩花6350万美元从娱乐业巨子——梦工场共同创始人大卫·格芬手里买下当代艺术大师威廉·德·库宁的名画《PoliceGazette》。2007年他更是以1.375亿美元买下了威廉·德·库宁的油画《女人三号》。2009年苏富比纽约总部曾举行科恩的收藏展,展出了20件重要藏品,包括爱德华·蒙克的《圣母像》、毕加索的《LeRepos》(科恩2006年从佳士得拍卖而得,成交价3474万美元)、安迪·沃霍的《玛丽莲·梦露》(2007年科恩以8000万美元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得)。据估计这批藏品的总估价为4.5亿美元。

像史蒂文·科恩这样的新兴收藏家是全球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在伦敦、莫斯科、香港、上海等地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人物,他们有如下的特点:

新兴收藏家更加重视艺术品的投资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势力大行于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最显著的现象就是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影响到全球艺术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界影响甚大。在此风潮下,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间关联度逐年提高,艺术界对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关注,传统收藏家群体出现了加速衰减,新兴的注重投资效益的收藏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其中不少人就是金融业者。从金融、资源行业发财的新藏家增多,他们喜欢用重金在拍卖会这样的公开市场购买高价艺术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艺术品当作一种资产配置的投资品。

顶级收藏家更加习惯通过大型拍卖行、艺术博览会选购藏品。巴塞尔艺术博览会1990年代就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画廊博览会。意识到当代艺术的国家化趋势,它也率先进行国际化扩张,2002年开始举办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2013年收购了香港国际艺术展(ARTHK)后改名“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BaselHK)持续运营,同时在欧洲、美洲、亚洲运营三个当代艺术博览会。而很多参展画廊在展览上的销售额会占他们全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

新兴艺术 篇3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艺术教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创造外部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 推动文化大发展繁荣大繁荣, 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 新兴文化业态利用集群化所具有的专业化分工和协同能力, 建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教育培训中心, 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文化产业的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 不仅扩大了文化企业的自身实力, 而且使整个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1]在日益深入推进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 社会艺术教育以其广泛的社会文化需求和艺术教育的巨大文化价值, 必将成为一种富有市场潜力的新兴文化业态。如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充分整合并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沿着“一业为主”“多业态经营”的道路, 积极发展各项业务, 在演出剧目的同时, 利用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开设儿童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内容的艺术培训, 使其发展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一些艺术院校积极面向社会需求, 开办各种非学历类的艺术培训, 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影响力较高的市场优势;一些文化 (艺术) 馆、文化站、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 也利用自身的人才和阵地和与基层联系紧密的优势, 盘活原有闲置或使用率较低的资源, 开展各种艺术培训, 为国办群文事业培育了一块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艺术培训, 还有力推动了传统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为当地特色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特色艺术在本地区的普及与提高, 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社会艺术教育的积极开展, 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引导人的文化需要, 增强人的艺术鉴赏力, 培训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艺术骨干, 建立业余艺术团队, 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广泛联系, 为社会艺术教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提供内部条件。

一直以来, 艺术教育所依托的学科———艺术学一直作为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 下设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等二级学科。无论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 其空间和舞台是相当狭窄的。相应的,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开展的艺术教育, 无非是音乐、美术, 加上少量一点舞蹈、戏曲等。这种艺术教育要么作为一种审美素质教育, 要么是为学生参加艺术高考进而进入艺术专业学校和专业做准备。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高科技为引擎、以产业化为路径的文化生产, 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业态, 大大拓宽和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艺术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艺术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涉及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方面面, 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和人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2011年4月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独立出来, 成为与文学经济学等相并列的学科门类, 设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这是1997年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的再次升级, 是我国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背景之下, 这五个一级学科无论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还是社会服务, 都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有着广泛的联系。各种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开发与繁荣, 都需要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的学科支撑和教育支持。

在此背景之下, 在拓展现有学校艺术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同时, 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发挥众多文化产业、部门的知识和人才集聚优势, 开展社会艺术教育,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业态, 作为文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 调动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和个体的有生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 也为艺术新秀的发现和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为艺术人才的选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库, 促进艺术学科和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三、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对社会艺术教育发展成为新兴文化业态, 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直以来, 除了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教育, 艺术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形态, 而是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特别是从国家政策层面, 艺术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提供的, 亦即学校艺术教育。2002年教育部令第13号发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1989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 》和2004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这些文件规定的都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式, 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指出[2], 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 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要求各地各校要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体育、艺术2+1项目”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创新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 单单依靠学校艺术教育不仅难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资源保障, 而且会加大艺术教育的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 造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社会艺术教育, 通过公益的、市场的多种方式向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教育服务, 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弥补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又有助于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完善优惠政策, 鼓励公平竞争,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 发展民办教育, 提供选择机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些政策都为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空间。

四、社会艺术教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 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

毋庸置疑, 社会艺术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正在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社会艺术教育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就现实来看, 社会艺术教育发展迅速, 但一直处在一种自在的状态, 存在缺乏资质、教学无序、师资缺乏、恶性竞争、收费价格混乱等诸多问题。正像有人描述的:“社会艺术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人人都想分一块的诱人‘唐僧肉’。因此, 在完全社会化的艺术教育中, 家长的权益、孩子的健康成长总让人感觉无处可依。”[3]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尚未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业态来建设和规范。目前该领域仅仅只有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见》。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 使之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1. 明确管理主体, 形成分类管理、依法经营的业态秩序。

明确而言, 社会艺术教育存在着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的双重困惑。一方面, 是多头管理, 如国家财政保障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由教育、文化、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部门管理;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 向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 并向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文化部门或文化企业举办的社会艺术教育, 则归口由宣传、文化部门管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 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另一方面, 大力开展艺术培训和辅导的单位和从业者, 则是在没有任何审批和准入情况下进行的。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 造成社会艺术教育领域乱象丛生。为此, 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建立社会艺术教育的资质认证和审批制度,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加强对社会艺术教育的审批力度, 对其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要严格把关, 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并对社会艺术教育的从业主体进行合理分类, 在坚持基本的资质要求和行业准入同时, 根据类别进行归口, 做到分类管理、依法经营。

2. 建立社会艺术教育师资的执业许可制度。

目前, 社会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多数是一种兼职, 或第二职业, 包括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艺术团体的在职职工、学校的艺术教师、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的在职人员。师资缺乏专业化或职业化, 分身无术反过来也影响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2006制定了《社会艺术教育 (音乐) 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 由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采取笔试、专业能力测试等方式对社会艺术教育 (音乐) 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考试认证。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印制, 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共同用印的《上海市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证书》, 获得从事社会艺术教育 (音乐) 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这是国内外首个针对社会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进行认证的项目, 值得推广。

3. 建立符合艺术教学规律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准则。

社会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业态, 既遵循市场规则, 具有产业属性, 又是教育事业, 应当遵循教育规律, 具有教育品性。目前, 社会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市场, 各种利益主体纷至沓来, 甚至将其作为获取高额利润的产业在经营, 而忽视或削弱了它的社会公益职能和教育品性。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稳定的师资队伍, 教学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混乱。为此, 主管部门应引导其建立一套符合艺术教学规律的管理规程, 建立和形成一套合乎教育规律和职业伦理的行业规范,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使社会艺术教育的公益性得到保障。

当前的社会艺术教育普遍采取自主定价, 很难看到统一的价格标准, 缺乏价格平抑和控制机制, 存在很多教育和文化管理不到、税务部门征收不到的“死角”。为此, 应将各种形式的社会艺术教育包括私人办班和家庭辅导纳入管理范畴, 坚决取缔非法办学, 加强税收的增收和管理。针对培训项目内容的不同, 采取有偿、低偿或无偿的多种收费方式, 对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参加艺术培训可实行费用减免。同时, 发挥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办学优越性, 促进各种类型社会艺术教育的良性竞争。

与其同时, 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社会艺术教育办学单位进行行业督查和考核评估, 促使各类艺术教育机构做到传艺与育人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对办学信誉好、管理规范、坚持社会责任、教学成果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对那些存在教学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搞不正当竞争和缺乏社会责任的单位, 要依法依规进行整改直至取缔。主管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社会艺术教育市场进行督查,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接受社会监督, 增强群众对社会艺术教育市场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摘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 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与文化产业及社会需要的广泛联系, 正在使社会艺术教育凸显文化产业属性, 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业态。与此同时, 社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明确管理主体, 形成分类管理、依法经营的业态秩序;建立社会艺术教育师资的执业许可制度;实行社会艺术教育的价格许可和行业督查。

关键词: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业态,政策引导,法规规范

参考文献

[1]肖荣莲.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N].学习时报, 2010-5-5.

[2]熊旭.教育部在义教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4687875.html.

新兴专业前景排名 篇4

4月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18号),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国家发展需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各地建设

山东

上一篇:阅读广泛性下一篇: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