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科技

2024-10-11

新兴科技(精选10篇)

新兴科技 篇1

摘要:科技展会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中国“入世”之後, 会展业诱人的发展前景使得中国内地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会展活动空前活跃, 会展经济发展迅猛。文章从论坛、展览、洽谈三足鼎立的科技展会模式、展会发展的5大问题、科技传播的促进功能等方面讨论了科技展会的重要意义和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科技展会,会展经济,产业

科学技术类别的展览会 (简称科技展会) , 一般是指以某种科技产业或者科技优势产业为依托, 以展示、交流和交易相关技术以及进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销售与合作为主的展览会。自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科技展会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 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 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但是, 在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中国科技展会业的许多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1. 政府参与的办展模式

政府在科技展会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和职能, 众说纷纭, 意见不尽一致。问题关键不在于政府办不办会展, 而在于政府以什么方式办会展, 政府参与运作的程度有多深, 对市场机制的影响有多大。

在国外, 无论是“政府支持型”为主的德国和新加坡, 还是“协会主导”或“市场推动”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政府在科技展会经济的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的政府都通过间接的方式组织本国企业出国展, 以及为在本国举办的展览会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在中国目前发展阶段, 为了扶持会展行业的发展, 将中国会展行业做大做强, 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和资源, 发起、倡导乃至主办某些会议和展览, 只要不导致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 是应当鼓励的;即使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也没有完全排斥政府对会展活动的参与, 一些世界性会议和展览, 没有政府参与, 根本无法申办。事实证明, 在会展业并未完全市场化的现状下, 借助政府力量运作大规模会展活动, 会增强展会的品牌效应。

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 政府应当逐步淡出会展活动的具体操作, 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 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切实解决好所谓政府管理服务缺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在目前具体情况下, 或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政府在会展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宏观指导, 政策扶持, 条件提供, 市场培育。

2. 三足鼎立的组织构架

论坛、展览、洽谈三足鼎立的科技展会模式基本成熟, 短期内不会改变。

“展览”, 就是展出引领趋势潮流的、已经成熟的或者已经产业化的技术。运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会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论坛”主要是通过观点交流的形式, 或探讨一种科学发展的新思想, 或研究当前在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洽谈”, 就是经贸交易和投资贸易的洽谈会。在洽谈会中, 除了洽谈比较成熟的商品, 同时对那些已经接近产业化的技术, 可以有条件形成未来生产力的技术进行推介。

参观科技展会的观众主要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 科技人员主要是来看一年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技术, 而普通市民更喜欢看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是普通市民最关心的。同时, 无论是企业、科研人员、普通市民等人员还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展论坛, 了解新思想以及有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动向。可以说, 科技展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体现多层面的功能。

科技展会每年策划都要定一个主线, 科技展会的主题、个性就是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而内容方面每年都要保证有新的科技成果。科技展会的目标是让每年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 都能登上科技展会的展台。科技展的创新今后将主要考虑从内容上找突破点, 向专业化展览和专业化论坛方面发展。

3. 科技传播的促进功能

科技展会和其他各种展览会都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科技展会所要宣扬与展现的创新文化精神, 就是通过展会的这些社会功能加以实现的。

(1) 科技前景的展示功能。

科技展会在科技创新和发展前景的展示功能方面, 以每隔数年举行一次的世界综合性博览会体现得最为突出。在新世纪第1年2000年举办了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其中日本馆是以全部纸质结构的大型展厅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这些纸造的建筑结构材料在使用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 昭示了环保、节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和强大的工程技术水平。到2005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世界博览会时, 日本又是以智能机器人、人工气候环境等更为新奇的科技成果告诉人们, 21世纪必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超速发展的新时代。

(2) 技术进步的推动功能。

工程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科技展会上各种体现科学技术应用的工业产品具有着不断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功能。这可以从世界著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不断发展中清楚地看到。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自1948年8月创始以来历时50多年,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以展示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 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展览活动。

(3) 信息交流与传播功能。

我们注意到, 科技展会的重点在于展示和交流技术, 而不是现场直接销售。因此, 科技展会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功能就显得格外突出。例如, 每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博览会”和每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信息、通讯、办公自动化”博览会都是全世界电子和信息产业界人士必到的科技展会。

(4) 科学思想的宣教功能。

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目标在于要使全社会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根据《纲要》的规定, 我国要实施“科学教育”“科普共享”“科技传播”“基础设施”等重要工程, 以加快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仔细想来, 实施这些工程实际上都是与科技展会这种形式密不可分的。

(5) 国际合作的平台功能。

科技展会作为国际合作的平台功能更是显而易见的。科博会的展览会正在成为外国跨国企业最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市场的首选窗口之一, 在八届展览会搭建的数十万平米展台上, 先后有12 148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出其居国内外领先的高技术产品。有2900人次的境内外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500强企业首脑、世界著名金融投资机构高层决策人及共和国部长们到会演讲, 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新经济最前沿的思想理念介绍到中国, 同时将中国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规划、趋势传播到世界。

4. 展会发展的五大问题

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数目占世界第一。在展览主办方多元化的格局中, 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主办的展会大约只占5%~10%, 政府主办的占25%, 商协会主办的占55%, 其他主办约为10%~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全国范围展览企业数以万计, 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异军突起的大量民营企业虽然能独立举办或联名举办展会的还不多, 但对上世纪称霸展界的国营会展企业已形成分吃蛋糕的竞争态势。虽然中国会展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1) 知名展和品牌展数目少。

多年来, 在我国展览一直作为各级政府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加大投资、繁荣文化的手段, 致使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办展、商会、协会、贸促会协作组展模式, 绝大部分经过时间磨练的知名展和品牌展都是由政府和半官方机构的运作行为打造的。会展企业不具备较多的品牌展览说明我国会展企业的总体实力不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高, 未形成会展产业的中坚力量。

(2) 创新能力低。

中国大多数会展企业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挖掘第一桶金的阶段, 遵守游戏规则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方面的能力较差。盲目办展、克隆展会、没有策划理念、缺少办展特色、创新能力极低, 表露出国内会展企业的普遍弱点。中国会展企业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的进程缓慢, 革新力度不够, 追其根本原因是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未形成普遍风尚, 传统文化中的趋同一致、粗放经营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影响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会展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差, 在展会上践踏专利、展品侵权、盗版软件、冒牌招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的会展企业虽然也担忧自己的展会被别人克隆办展, 自己的名义被别人盗用冒牌招展, 自己的客户被别人挖走, 自己的客户在展会上发生侵权事件, 但会展企业积极考虑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却很少。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展览会的企业, 很少去注册展会商标, 不聘请常年律师和法律顾问, 不投入精力制定维护品牌的措施, 不投入资金加大品牌增值服务, 不考虑如何经营知识产权, 没有强强联合冲出国门的方略, 这直接影响着中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一个企业首先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 树立了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 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4) 会展人才培养缺失。

国内大多数展览公司规模在20~60人之间, 存在项目过多、工作繁杂、淡旺季不分、人员缺少培训、素质不高的现象;大部分会展企业基本未开展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在培养人才方面, 也应树立创新教育观, 改革教育模式, 结合国情和文化特点培养具有新思维的创意型人才, 具有复合型知识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我国会展教育师资不足, 教育与实践脱节, 缺少系统的学科体系, 教材不规范等弊病有待改善。会展企业应积极介入会展教育行列, 与院校接轨, 形成产、学、研的教育模式, 构成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坚持短期培训和职业培训的良好结合, 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会展企业人才济济的一天, 也是中国会展业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的时日。

(5) 会展体制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展会居多, 市场化的运作体制尚不健全, 会展企业体制创新的题目很少受人关注。加之会展企业一般投资回报率较高, 与其他领域的国营企业相比, 一向被认为是效益好、能赚钱的单位。由于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 认为效益好的企业不需要改制, 企业本身也没有改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但是, 企业体制和机制的缺陷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际会展界大举进攻中国, 国内会展市场份额缩水, 客户数量减少, 人才储备流失等问题相应显现, 暴露出企业现有体制引发的弊病: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竞争力不强、画地为牢、创新意识差、与国际脱轨, 阻碍了会展企业自身的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 会展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

5. 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

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 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也将会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个发展趋势, 必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带来重大影响, 也对会展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未来会展活动必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1) 发挥全球市场聚集功能。

科技展会活动在世界经济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经济体制焕发活力的时期, 一方面会展在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变革中不遗余力地调动起其特有的市场聚集功能, 成为未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会展产业所具有的“全球性市场系统”特点, 在促进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各个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联通相互独立和分割的市场、整合各国的生产、经济和管理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中, 形成统一的“全球市场融合”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呈现全球性加速发展态势。

中国作为当代世界会展经济中最活跃的区域, 2001-2005年中国会展场馆建设以平均30%的增长速度颇有代表性,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当代会展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未来会展产业将更加迅速发展, 科技展会将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节庆、赛事以及各类文化演出等会展活动形式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放量。未来十年内会展产业是一个最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 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产业推进器、企业新的利润区。

(3) 成为国际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会展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平台, 在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潮流中, 如鱼得水般地发挥其多功能的市场作用。其廉价、高效的交易方式成为了促成企业内部与外部围绕交易方式的企业管理革命, 催生出适于新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模式以及“主题会展”新营销理念。某一地区和区域举办的展会已经失去本地色彩, 会展活动促使全球商品交易体系的升级换代, 带来了新经济时代一场流通领域的“交易方式”革命。会展活动具有极强的世界性产业与市场渗透力, 伴随着会展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的开展, 会展成为各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4)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信息时代是会展的大发展时代, 一方面会展产业所造就的与传统产品不同的新产品、新空间、新理念, 如体验营销、眼球经济、网上会展, 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会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 资本、运作及其经营都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会展经济迅速发展, 在会展资本 (会展项目收购与企业兼并) 、项目、管理技术和人才已经实现全球性流动。世界会展经济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作用下进行更加广泛的资源整合, 会展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大调整, 从而加剧了全球性会展市场的竞争, 促进了全球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线会展在某些方面可与传统的实地会展活动产生竞争, 但是, 从总体上看却难以代替实地会展活动, 未来二者的关系更多的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促进, 在线会展将成为传统会展的补充与延伸。事实上, 实地会展与在线会展并不矛盾, 这也正是全球会展产业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获得创新力的源泉。

总而言之,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当代科技展会活动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合作、科学技术交流、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 将继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编辑孟燕)

新兴科技 篇2

——题记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0亮点之资源大平台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园区

2011年1月15日,庄严肃静的昆明市政协礼堂里,昆明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在召开,首次参会的政协委员赵和在审议昆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稿中发现,涵盖昆明政治、经济、文化未来5年发展大计的规划里,无一处一字提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昆明孵化器界的委员代表,他深感沉重和压力,孵化器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就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在国家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孵化器更是作为六大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措施之一,以“进一步加强”的措词得到整段的描述和规划。在沿海发达城市,孵化器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创新载体和支撑手段,在城市“十二五”规划中不只是提及体现,更规划细致到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人才战略等若干章节。

作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园区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赵总把成为政协委员当成了这些年创业的政府嘉奖,没想到第一次参会,就开出一脑子的责任和使命来。趁着会议间隙,赶紧回到办公室,把骨干召集过来研究,并亲自操刀开始了政协提案的撰写。好在这些年在孵化器这个大舞台上,团队是真刀真枪在干,不但卓有成效,而且还成为了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协会、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昆明市工业园区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一个创建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若干年的艰苦创新创业,打造成了云南昆明的孵化大平台,对昆明的孵化器现状和需求等早已了然于心。

正是借助于孵化资源大平台的影响力,正是这次不经意的参政议政,让新兴产业孵化器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审视了孵化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在昆明的生存发展状况。很快,一份《关于加快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建议》提案交了上去,成为备受关注的提案,交由昆明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办理。

第一节 溯源:源于经济落后、资源稀缺、势单力薄

审视一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布局版图便知,孵化器由开始的战略布局、探索建设,到现在,已成为一股自发的建设力量。版图清晰地告知我们: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其孵化器数量就越多,从北京、上海到长三角、珠三角依次到中部西部中心城市,如果前期的孵化器建设属于探索、安排、尝试,到今天,则是需求、需要和由内而外的动力驱使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和趋势,多以工业经济开发区为主,以聚集大型工业企业、产业为手段的云南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实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既无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基础,也没有丰厚的高校科研资源,外资也无法大量招引集中。好在2004年以民营力量身份进入孵化器行业的昆明新兴产业孵化器,从一开始就深知此中玄机,如果说2004年中国孵化器建设已成规模,先进发达城市已知并深切感受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和功能,那么新兴产业孵化器在昆明建设孵化器的手法和战略安排,则非常值得称道,值得所有孵化器建设者思考和借鉴。

和所有孵化器建设者开始一样,他们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选楼,和所有投资者、民营孵化器建设不同的是,他们一口气造了20万平方米楼宇,都只租不售,国家对一个孵化器的评定标准只需万余平方米即可,如果只想要个名号,大可不必造这么多。更多的成功经验是边造边售边租,概念也有了,流动资金也有了,利润也有了。

他们不这么认为,因为:“昆明这地方既然其他许多条件都比不上发达地区,尤其是软实力不够,那么我这个‘器’就应该足够规模、足够像样。有了像模像样的‘器’,其他事情才好办,才能办,政府才相信你办得好、做得到!”

有些人或许对这些话的含义莫衷一是,随着我的仔细解读,将会逐渐清楚:孵化器在国家战略中是一颗战略棋子,其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在孵化器建设的战略安排中,长远的战略眼光更为重要,否则很难在孵化器建设中有所作为。

建一个大大的孵化器如果只是初衷,是因为这个初衷里蕴藏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机遇,任何事情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创造并把握机遇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节 布局:集聚八方资源成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

所有孵化器建成后的第一件事其实都是招商(招商这事在孵化器圈里很少被人谈及,一是之前招商压力不大可以等商;二是没有正确理解对待招商;三是各使各招不上台面,这话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昆明经开区孵化器也不例外,随着一批又一批企业的入孵,新楼渐渐热闹起来,不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还是团队成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但高兴之余,决策层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原因非常简单,进驻的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创业属性不强,产业特征不显著,孵化器里的企业如果不是集创新技术、创业精神于一体的优质项目创业团队,孵化器就很容易混同于任何一个开发区或商务楼。仔细了解情况后还发现,这就是昆明的现状,城市的现状,经济结构环境的现状,企业群体质量的现状。

开发区和地方领导却大加赞赏,因为企业的聚集创造了税收,这才是地方首先想要的。至于产值税收的质量,大家还没来得及多想,更没有把这些问题和孵化器的关联度当成问题。积极的方式是要为这种现状找到出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消极的方式是现在这样也行,收益也不错,所出现的问题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只是离新兴产业孵化器规划中理想的孵化器太有距离。

有句话叫作办法总比困难多。昆明孵化平台的建设及其成效后来证明这句话在孵化器界也很受用。全国类同于昆明这样的城市并不少,缺这少那似乎这也不行那也不成熟,只能如此作罢。而昆明最终选定的方案或出路是:千方百计聚集八方资源,让孵化器成为企业、政府的桥梁纽带,从根本上改变或带动一城一区的创新创业事业,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火炬燎原之地。思路理清了,主意拿定了,新兴产业孵化器及其团队从造幢楼做个孵化器的个体角色,瞬间转换成了搭建个大平台,撑起一片天的任重道远使命者。团队对内做好孵化器该做的事,对外成了带动呼吁一个行业的服务者。

于是,下述看上去让人肃然起敬的招牌先后一一挂到了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大西路39号的创业大厦前:

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协会(该协会由云南海归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地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新思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4家单位筹备发起。协会现有会员50个,会员主要来自留学归国人员在滇创业的企业和企业家,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及经理人。该协会将在留学回国创业人员的创业互助、建言献策、合作交流、互动发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理事长单位(该联盟是由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发起,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支持下设立的全国孵化器非营利性自主联盟)。

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该协会是由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及相关中介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质社会组织,由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已有90多个会员)。

昆明市工业园协会(该协会是由昆明地区各类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以及从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环境评价、招商引资服务等的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性、地方性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有会员单位91家,其中,包括昆明日报社在内的39家单位当选理事单位)。

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孵化区管理办公室(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科技)孵化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二级招商平台”,是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占地面积266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1万平方米,为入孵企业提供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场地和3.8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是一个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只是一个孵化器的创业大厦,一头连着成百上千的科技企业,不断完善和释放它的孵化服务能力、创业氛围和聚集效应,一头连着所有的行业协会机构及相关部门。以此为平台,成为企业和政府间的理想桥梁和纽带,从宏观政策层面完善和催生优惠政策,着眼长远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几乎所有问题,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市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第三节 收获:孵化器成为无边界资源平台获得发展机遇

看上去花了大部分精力、财力在为行业、政府搭台唱戏,看上去创业大厦里各路官员、干部络绎不绝,各种会议、活动日程满满,也就是在这种不经意中,昆明新兴孵化器悄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孵化器成为了无边界的资源平台,资源的积累和逗留派生出很多的生意,完成了单纯招商引资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和任务。

截至到2010年,昆明新兴孵化器共计孵化企业千余家,创业企业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设备制造业、光机电产业、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孵化器对科技企业的聚集和孵化,成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撑杆”,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和发展的聚宝盆,其企业产生的产值税收不断让人刮目相看,创新型企业对原有传统工业的引领和新型产业的形成,更给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在新兴孵化器取得长足成长机遇的同时,针对国家对留学生创业和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孵化器大力投资兴建了云南海归创业园,海归创业园从一开始规划便大手笔,在海归大厦的基础上,规划了七大专业孵化器,分别是:信息产业专业孵化器、光机电专业孵化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器、新材料专业孵化器、高能源专业孵化器、环保技术专业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在规划定位专业清晰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同时,孵化器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留学人员和博士高层次人才进区创办企业实施办法》,除房租补贴外,每年从财政预算的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作为创业者的启动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科技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企业10~20万元启动资金资助。

在大环境不断改善趋好,孵化器渐成气候。绩效凸显的同时,新兴孵化器未雨绸缪,坚持“要孵化企业,先孵化自己”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强孵化器的自身建设。孵化器内已建成“网络信息平台”、“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科技动态,实现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转移。与此同时,依托政策支持建立的“昆明技术转移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站”,为孵化器孵化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创造了执行条件,新兴孵化器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被昆明市经委列为昆明市的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之一,孵化器被评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机构”。

初具环境规模、政策优势的新兴孵化器,随着孵化服务链的打造和完善,不但让一大批创业企业受到了各种政策支持、项目资助、中介服务,更在很短的时间里,孵化培育了一批健康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云南惠乐高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汽车换代型配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孵化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并获发明专利的“圆盘型汽车发动机、内燃型可变涡流节气门”以其节能减排、提升动力的特点,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目前已与红塔一汽、绵阳新晨动力机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节气门产品已在首都出租汽车行业小批量使用,以此为契机,有望全国推广,鉴于良好的市场反应和前景,惠乐高科技已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兴办节气门组装厂。

昆明金域入孵新兴孵化器不到两年,作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昆明金域以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和严谨的从业态度、创业精神,将其业务迅速扩展至云南省80%的地区。为保证企业的梯级发展,新兴孵化器为昆明金域提供了一个楼层的办公面积,总计达2500余平方米,按照国际现代临床实验室标准设计和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1500多万元为各学科匹配了先进齐全的设备与设施,中心技术现可开展10个学科、28个系列、近千个检测项目。

云南顶顶高是2008年才创业成立的孵化企业,专业设计、制造和销售环保节能隔音门窗和建筑智能门窗,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门窗可实现遇风和雨水自动关闭,接到防盗报警信号后自动关闭并发出80分贝以上的警报声,接烟雾传感信号或可燃气体泄漏信号自动开启排烟排气等功能。顶顶高依托孵化器的孵化服务资源,做强研发,扩展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已成为孵化企业中快速成长的新星。

第四节 重点:大平台需要坦诚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 审视昆明新兴孵化器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中国孵化器行业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亮点或案例。如果在新兴孵化器眼里,打造成孵化资源大平台只是孵化器发展的一个战略决策,一种在特定城市区域资源局限条件下的特定做法的话,应该说,他们基于特定条件所做成的事业,撇开事业本身意义的同时,许多方面都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建成大平台需要坦诚的心态

我们给孵化器的定位本身就是中介平台,对平台本身的解释其实非常简单,它应该是通畅的信息交汇点,必须是相关资源愿意聚集的洼地,它充满着双赢、多赢的良好氛围,它有着强烈的公益性色彩,同时它又具备了鲜明的成长成功价值和宝贵的机遇挑战。

不论是建成建好孵化器这个平台,还是通过新兴孵化器建成区域行业的大平台,坦诚的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会议室采访赵总时,有工作人员进来说,昆明市律师协会想把协会的办公地址放在创业大厦里,赵总当即表示同意。工作人员进一步说明:协会所需的办公面积得是免费的,对公司和孵化器其实没有实际房租效益。赵总的回答十分简单:对企业有好处呀,那么多律师天天往这儿跑,企业的法律顾问、咨询、诉讼问题不是都近水楼台了吗?

估计不久,昆明市律师协会也将在创业大厦挂牌了。熟悉赵总的人都知道,不论平日还是在会上,他都寡言少语,但一打交道都充满信任。有没有困难?双方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如何保证双赢、多赢?这些在许多人眼里都得反复探讨研究的问题,他表达起来往往就几句话,但绝对坦诚,而且答应的事绝对落实。

需要补充的是,坦诚的心态不但决策者自身必须具备,还得融进企业文化之中,成为孵化器团队的共同品质,因为在每天川流不息的信息交流中,每位孵化器团队人员,都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交流角色,坦诚的心态时时、事事、处处都在体现。

在对孵化器的众多形象比喻中,不论是学校、园丁、服务者还是创业沃土、成功之地等等,都或多或少包含着这些概念中的必备素质,就是宽阔的胸怀。在新兴孵化器和赵和这里,宽阔的胸怀更是体现得完美之至,以至使这么个边远城市,渐而成为了中国孵化器行业的热点重镇。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的筹建,当全国各地百余位同行聚集到昆明新兴孵化器大会议室,出席孵化联盟成立大会时还在疑惑,一个如此全国性的联盟机构怎么会云集到昆明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孵化器会议室里,一个国字头的行业联盟,怎么会是赵和出任理事长。撇开他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不说,恰恰是他宽阔胸怀的体现,也才形成了全国孵化联盟目前的格局。

其实,担任联盟的发起人、理事长,所有的工作都是公益,都是奉献,都是对行业的热爱,理事长单位除了多交点会费,并无其他任何职权或待遇收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思想准备,他才能为联盟的事东奔西跑,参与筹备中孵基金,鼓励各地设立分联盟,到孵化器做得好的城市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代表联盟上传下达寻找政策资源,反映民情民意,为联盟各单位孵化器建设出谋划策,体现服务职能。正是这些看上去没有收益的工作,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孵化器人应该具备的公益心,更在不知不觉间,把昆明孵化大平台的概念渐渐编织得完整而富有活力,并因此进一步带动提升了昆明新兴孵化器的知名度、美誉度。

换种表达方式,宽阔的胸怀意味着许多不图回报的奉献。在新兴孵化器的创业大厦里,几乎所有的招牌背后,都有着一个有关宽阔胸怀的故事。不论是免费提供办公场地,还是成为某个协会联盟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对一位民营企业家而言,既没有政治上的收获,也没有待遇上的提升,有的只是资源的分享、有的只是对相关政府行业资源机构的配合服务、有的只是更忙更累更多的应酬去沟通交流。而所有这一切,唯一享受到了其中莫大好处和利益的是孵化企业,他们离政府政策近了,出门上楼就是所需资源单位,在一个本已局部优化的新兴孵化器里,更享受到了独一无二的政策资源聚集优势,孵化器通过最大量的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由硬到软,真正形成了孵化企业的局部优良生态环境。

第五节 条件: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若干保障条件

昆明新兴孵化器的形成和状态,或对孵化器建设的启示思考,其功能和作用有待读者体会品味。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亮点之一,或许更多人会说,能做成大平台当然好,可是„„不论多好的事,一“可是”便大都没有下文了,而可是之后往往是强调困难,并非迈不过去的坎。因此,有必要把昆明新兴孵化器形成孵化大平台的若干保障条件一一整理成文,对照这些基本条件,如果你真做不到或的确没有,那么这一孵化大平台的亮点,就真的只能晃晃眼睛了。

条件一:吻合区域经济的需求

昆明新兴孵化器选址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在建设伊始,便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源头、基地和科技政策职能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大量的招商引资后,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企业环境基础,随着企业聚集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对科技、创业、企业、产业链的服务需求与时俱进,可以说,新兴孵化器的创建,高度吻合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所涉及区域经济的需求,弥补了区域经济的不足,替代了区域经济必须具备的诸多功能。

也正是如此,新兴孵化器从建设到工作的开展,从资金周转到政府服务购买,都得到了经开区的鼎力支持资助,高度吻合相同的利益诉求,使新兴孵化器获得了优良的建设发展环境,确保了新兴孵化器的投资收益,提供了建设孵化大平台环境背景的基础条件。

条件二:强身健体具备基本实力

凡事都得量力而行,能有效建成孵化大平台,显然新兴孵化器自身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而且有实力是建大平台的前提条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力来自于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方面,往往成为我们最为忽略的地方,眼睛只对外看,唠叨许多困难为自己开脱,殊不知或许绝大多数来自自我经营管理不足。换句话说,孵化器自身必须强大,必须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必须成为资源的洼地,必须成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资源丰沛地去建大平台,去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并在这些服务中进一步聚集资源,良性循环地发展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孵化服务能力。

条件三:对创业精神的深刻理解

对创业精神的深刻体会或理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孵化器作为服务创业者的中介机构或平台,首先必须懂得创业精神的内涵实质,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创业的价值,在服务中提升、丰富这种价值。新兴孵化器创始人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显然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创业者、创业团队,因此对所有服务对象没有隔阂和鸿沟。

对创业精神的深刻体会,还会直接形成服务创业事业中的奉献精神,未必每个人都是创业者,但悟到创业精神内涵,在服务中自然而然会把心态调整到珍惜奉献的状态中来,才能最终确保孵化大平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条件四:四通八达的资源整合能力

孵化器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大都已达成共识,但在所有复合型人才的众多才能中,资源整合能力却必须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因为不论我们自身多么复合,人都不是万能的,到了一定的水平,反而必须专业专注,对创业者的服务,需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若干环节、阶段的帮助服务中完成这样一个庞杂的过程,最可靠有效的保障是通畅地整合社会各类资源,齐聚孵化大平台,然后根据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优势,完成各自专业专长的服务职能。

失去资源整合能力的孵化器人,不但会把孵化器本身带入孤芳自赏的境地,更多的时候则游离于区域经济需求,游离于新兴战略产业,不但失去了孵化器本身存在的价值,更无法满足孵化企业的基本服务需求。

条件五:创业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一种意识或观点,尤其对于孵化器人而言,更应该牢固树立这种观点,唯其如此,我们才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摆正位置,理清思路,端正态度,才会急为创业者急,想为创业者想。也正是如此,昆明新兴孵化器才会放开许多赚钱赢利的机会,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去建设孵化大平台,而这个大平台的建成,正是创业者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动写照。

认识到创业者利益高于一切,需要具备许多品质。国家、民族利益也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罢,直至个人的梦想理想实现,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创业都是最为珍贵的行为和财富,创业者身上具备的责任感、成功欲望、风险意识、激情和能力,不但是珍贵的稀缺元素,更是我们应该备加呵护的创新基因和希望。

第六节 启示:孵化器都应该建成通畅大平台

昆明新兴孵化器对孵化大平台的建设,大平台建设对新兴孵化器带来的多重效益,作为中国孵化器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的亮点,的确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炬华科技:定增打造新兴盈利点 篇3

募投10亿深入布局,优质公司继续开拓业务版图。公司募投10亿资金用于公司能源需求侧物联网信息平台生产建设项目、智能电力仪表和智能配用电设备智慧制造建设项目、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营销及技术服务的网络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质地优秀,新募投项目能为公司提供更广阔的业务平台,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持。

布局智能配电装备制造领域,有望分享充电桩的成长:募投智能电力仪表和智能配用电设备智慧制造建设项目,利用公司对电力系统的深厚理解及人脉关系,有望快速打开百亿充电桩市场,为公司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

太谷电力在电力管理及解决方案领域具备竞争力:公司通过其产业并购基金炬华联昕拟增资太谷电力合计投资金额为1,704.3万元,增资后炬华联昕持股比例为4.76%。太谷电力是专业从事电力行业电能管理技术研究与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拥有目前国内领先的电力用户电能管理技术与电能分析、优化、评估技术,在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平台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公司均线系统呈现出多头趋势,目前市盈率仅有40倍,估值合理,可逢低关注。

新兴科技为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篇4

在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绽放的时节, 杂志社开始陆续收到农民朋友来电询问春播和农田病虫草害防治的问题, 编辑部在联络植保技术人员支招解题当中, 发现“物理农业”这个词频频出现。恰当此时, 天津市农业机械推广总站来信邀请本刊参加在天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会上, 物理农业领域的专家们深入浅出地从声、光、电、磁学知识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充分论证了这些新技术的运用, 为作物生长全程创造了一个绿色的生长环境, 为农业增产和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之后的天津物理农业示范园区之行, 那壮观的温室和匪夷所思的机具, 以及参观农民不绝于口的赞誉, 把会议带到了高潮。在强调绿色农业、食品安全的今天, 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升级向更新更高阶段发展的寄托与希望。

归程火车上, 随手翻看会上收集的资料, 邻铺的老奶奶好奇地凑过来, 在听我解释后恍然大悟:“姑娘, 这可是好东西呀!现在在菜市场买菜, 长得好看的菜都不敢买, 专挑那些有虫眼儿的才放心, 你说孙子还小, 吃坏了可怎么办!”“就是, 你看现在的猪, 都是吃催肥剂长大的, 人吃了那肉能好吗!你们这技术真能用上, 我们这些消费者就省心喽!”对铺的大叔大声接口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乎, 大半个车厢的旅客都加入到讨论的队伍, 夜深方休。

新兴科技 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性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而科技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加速器,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俗语讲,木本水源。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要想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就必须从科技创新的源头出发。况且,当前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占领了先机、赢得优势,具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实力。

1.增强创新自信,激发创新热情

众所周知,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我们小到一个独立个体的成功,大到一个组织的强大,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自信。而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当前所具有的这种创新自信却一点都不强,因此我们首先要增强创新自信。

创新自信的含义即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相信自己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按时圆满完成给定的任务,并且能够产生创新的成果。创新自信是一种隐藏在内心的动力,可以促进创新活动的进行;创新自信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念,可以使我们勇敢面对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我们不断的增强创新自信,才敢为自己设立更高的创新目标,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才能有更多的原创发现并提出更多的原创理论,从而把自主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够使我们拥有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进而挖掘、释放我们的创新潜能,使我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攻破坚壁,不断的做出一流成果。

2.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基础研究

很多人一听到科技创新,就会以为科技创新就是指科学技术的创新。然而实质上科技创新还包括知识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具体的过程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研究和生产成果转化等环节。其中,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并且,放眼全球我们会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发展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都要依赖于基础研究。然而,这却是我国的一个短板。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基础研究则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然而,近年来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却不容乐观。由于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复杂性和风险性,从开始研究到取得最后成果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研究人员的认真和坚持,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论是加大研发投入,还是注重基础研究都是对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一种好的投资。鉴于此,我们对科研院所和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可以使那些致力于风险小、见效快研究的人员少一些急功近利,转向更复杂、难度系数更高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增进基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总之,我们只有从源头出发,不断提高源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才能促进科技创新之活水滚滚长流。

3.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由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一个体系。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阻碍科技创新。其中,科技体制机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制度保障。

然而,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譬如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率较低,科研项目管理不科学,科研经费没有合理规范使用,项目课题审批程序复杂,创新和转化环节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的问题,阻塞了创新链条的快速运转,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

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健全体制机制,扫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障碍。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断补充完善科技创新的整体战略规划,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第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各领域、各主体、各部门、各方面互相分享、协调高效运作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第三,从科技创新基础制度着手,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完善国家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审核监督制度;第四,健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高度重视具有前沿性、社会公益性、战略性等特点的基础研究,从而达到国际科学前沿水平,促进科技创新。

4.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实施更多优惠政策

政府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了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新兴产业领域中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应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鼓励银行机构和金融担保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创建立项评审和成果验收评估机构,过程监督机构,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政府还要简政放权,该放则放,该管则管,放管结合,加强市场监督,让利于企业,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最后,我们都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大产业,各产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人才,融资,资金,设备,金融,税收等资源需求也不同,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各自的需求分业实施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也是其发展永远不可或缺的的必需品。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繁荣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何郁冰. 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中国软科学.2011.4.

[2] 秦竟芝,高建华.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1.

作者简介:

浅谈新兴科技在服装中的运用 篇6

1 3D打印服装

3D打印技术是增材制造的一种, 是通过一系列的横截面切片叠加来制造产品, 每层的接合采用熔化和沉积等技术来实现。通过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软件, 原三维模型就被切成数以千计的薄层, 利用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 3D打印机会将每一个薄层打印出来, 并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使各层粘结硬化, 最终叠加成型, 制造出实体产品[1]。

3D打印技术正活跃于时尚领域。如耐克2014年秋冬系列中, 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运动鞋的成品制作 (图1) 。设计师Iris Van Herpen的Fingertrap Dress系列, 将3D打印技术的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2) 。美国加州高科技项目Electroloom致力于完善3D打印的形式, 其通过3D打印制造的材料像纤维一般细, 可媲美棉花, 使从而使得3D打印的服装可获得与传统服装近乎相同的感觉, 且材料可以循坏使用。在理论上, 该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定制, 而且也会减少对棉的依赖, 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虚拟人体建模

三维人体模型是三维服装CAD系统的基础。三维人体建模方法分为线框建模、实体建模、曲面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等方法[2]。真实的人体数据是三维人体建模的必要工具。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是构建三维人体模型的主要技术之一, 典型的是英国的LASS技术, 运用一组摄像机观察投影到人体表面的投影线条, 经过数字化处理产生人体模型。美国TC2开发了白光测量技术, 通过图像得到人体数据点, 并输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 从而得到全面的人体三维形态。

时装CAD软件的研发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中, 设计师完成设计后可将设计图穿着在人体模型上再进行调整和完善, 或直接在三维模型环境中进行设计, 并直接剥离得到样板。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已尝试用三维人体扫描仪的好莱坞式动作捕捉设备的组合, 并创造超逼真的数字娱乐活动 (图3) 。随着技术的更新, 这些数字化身可以穿着任何服装, 运用于网络销售中, 人们可直接通过个性化的逼真的人体模型体验穿着过程。

随意改变服装的颜色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颜色可变织物使之成为了可能。早期的变色主要通过在织物或其纤维中添加光敏、湿敏、温敏等变色材料实现, 此类变色的刺激来自外部环境, 不可人为控制。而通过电流或电场作用将其转变为人为控制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途径[3]。将电致织物应用于可变色的服装, 制造出智能化的电致变色服装, 并将微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融合到纺织品中, 使其能够拥有感知、识别、信息传输及处理、调控等功能[4]。

纺织品设计师Judit Eszter Karpati和Esteban de la Torre在Chromosonic项目中, 利用一个小12V的Arduino控制器板将声波变为低电平热量, 进而影响面料的染料的性质实现变色。此外, 还可通过人体手的热量影响染料的色彩, 在接触时实现变色 (图4) 。

4 自我修复织物

自我修复织物也就是受损后能够自我修复, 恢复原有性能的织物。防水面料的循坏利用一直是近期研究的热点, 科学家尝试自我修复功能运用于防水面料中,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涂料处理, 织物损坏后, 可在低温下熔化, 从而修复裂缝等, 实现性能的格式化复原[5]。经过测试发现, 该种自愈防水面料可以在100次刀片划痕破坏后修复其防水功能, 并能禁受超过超过200洗涤。另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正在试验将大肠杆菌的自我复制的特性运用于服装面料中, 面料就如具有生命般, 可以实现重组和自我修复。3变色织物

参考文献

[1]汪文娟.3D打印技术背景下社会化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3.

[2]朱李丽, 邓中民, 李刚炎.三维服装CAD人体建模综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 .

[3]肖红, 代国亮, 等.可控变色织物制备及颜色控制研究[J].高分子学报, 2012 (7) .

[4]辛斌杰, 田媛, 等.聚苯胺电致变色织物的发展[J].进展与述评, 2013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 篇7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科技体制在体系结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主体活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体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科技体系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已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主体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系统结构布局得到重大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随着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机制不断凸显,扭转了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竞争择优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逐渐发挥出其主导作用。

三是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机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改革精干了科研队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研院所数量结构得以优化、技术能力和创新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伴随着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约一半以上的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

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在重大工程中,我国攻克了一批长期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关系民生和发展的重大项目。

(1)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5%左右,大幅超过了工业领域的平均增速。但缺乏相应的资源保障、税收优惠等具体政策安排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区域科技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地方政府缺乏配套实施的政策手段;政策呈现“超国民待遇”倾向,对节能环保产业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内的科技发展权利,存在变相差别对待的情况。

(2)信息技术产业。现阶段,在通用技术标准制度、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攻关机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行业在内的专利制度、数字虚拟、文化创意等领域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压力。

(3)生物科技产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产学研合作机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生物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安全与发展并重的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严格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重大疫情防控和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现代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既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等,也包括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的组成较为复杂。虽然,围绕能源工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等产业的迫切要求,我国已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但其科技发展机制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管理模式的条块化分割较为明显,特别是在通用技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转让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障碍。

(5)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的新兴产业。目前,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我国其他新能源的技术水平仍然偏低。我国新能源产业“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即90%以上的原材料和90%以上的市场均依赖国外的问题十分突出,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设备、制造技术落后,加之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新能源产业技术转化总体能力偏低。

(6)新材料产业。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受此影响,地方政府纷纷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本地区优先发展领域,中科院系统和中央所属与材料相关的科研机构超过100家,设置材料类专业的高校占普通高等高校的66%,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中,设置了材料类专业的占到88%的比例,材料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4家,占国内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0%,形成了一整套基础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即产业缺乏整体性布局,科研能力过度集中,技术创新规模效应较弱,资源保障与整合机制不完善、缺乏技术创新的风险保障体制等方面。

(7)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的确定上较为模糊,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等,亟需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运行机制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运行涉及组织架构、主体作用机制、自主创新机制、科技政策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1]。主要特点如下。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组织架构

科技发展的管理与实施的组织架构作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运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提升和进步的主要框架体系,其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体制运行的效率。当前,我国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组织结构,如图1示。

不难看出,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组织架构,基本沿袭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体系布局的特点,同时也呈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别与其他产业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1)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科技产业化研发组织呈不断壮大趋势,并逐渐取代原有的科研机构和院校成为科技体系的主体;(2)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科研和原始自主创新成果由科研院所、院校实验室垄断的局面正在被以企业、科技中介机构为代表的新兴主体所打破;(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引导下,国有科研机构和院校纷纷开设相应领域和专业的研究方向,以便搭乘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快车。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主体作用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体制中的主体是由需求者、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形成的综合体[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各自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主体作用,只有综合主体的相关方能充分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内的主体作用,科技体制才能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政府管理机构和技术需求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中扮演着引导主体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过程中,从需求角度和规范性、科学性角度,对科技发展给予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引导[3]。技术需求方,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有效资源,为其所需产品和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生产。而政府则从科学发展角度对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加以行政干预和调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轨迹始终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实施主体的角色。其中,又以企业为科技发展的核心,科研机构作为辅助性主体,发挥着基础性辅助作用。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就会变成沙滩上建的大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不仅关系未来主导产业竞争,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过程所面临的背景和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包括:集成创新机制、联合攻关机制,国际分工合作机制,技术引进机制、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机制等[4]。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发展层面均表现出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现象。现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很多领域内的自主创新机制正在向加强国际间合作攻关、技术引进、吸收与再创新等方向发展。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政策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政策机制,在结构层次上可分为:法律、部门规章、地方规章3个层次;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等几种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政策,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5]、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统筹协调等8个方面。

科技投入政策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激励发挥对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其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在研发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关于配套资金规定是科技投入政策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的关键;现行税收激励政策既包括对企业在研发、硬件购买等活动中的税收补贴,也包括对风险投资商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和服务的税收优惠;金融政策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加快资本市场调节、提高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保险等几方面;政府采购本身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减少腐败为目的的一类政策,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采购中的一些倾向性政策也能够对市场起到一定的导引和示范作用,因此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中对科技创新产品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成为可能;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仅仅针对了技术引进这一个环节。对引进技术到消化和吸收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应,不能确保技术转化是否及时到位,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来协调参与方的技术利益纠纷;知识产权相关政策不仅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的方向,也可进一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实现技术标准方面的整体提升和完善;在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政策中,诸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与企业相关性不高,受访企业较为关心的是有关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的管理办法;目前,出台的配套政策中的统筹协调政策主要集中在鼓励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转移,允许非公经济参与攻防科技领域建设的方面。上述政策虽然实现了准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企业的产品市场,但国防领域专业化程度较高,针对的企业面实际较窄。

2.5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包括:一是资本配置机制,特别是引入社会资本后的市场化资本调配机制;二是人才配置机制,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机制;三是技术配置机制,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高精尖设备的采购、研发和配置的市场化引导机制[6]。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产品相对成熟的领域,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核心的配置模式;在技术和产品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领域,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核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对未来一段时期可能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配置机制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多管齐下的模式,对于高端人才的配置基本还停留在引进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所需要得高端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资源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且集中的对象多为科研机构,在基层企业中则表现得较为分散。对于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也多由资金雄厚、拥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垄断,技术资源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体制的发展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不相适应,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不明晰,辐射作用不突出,产出效应不明显。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缺乏具有产业发展引领作用的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集成创新、联合创新等创新模式未得到广泛采用;二是科技管理条块分割,面向产业化发展的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小,渠道分散,缺乏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统筹保障机制;三是产学研脱节,创新乏力,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互动机制;四是一些新兴产业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搞重复建设,产能布局高度集中在产业链低端,造成新兴产业发展庸俗化。具体原因包括: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前瞻性与高风险性,因此其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自主创新活动,就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创新。这就需要形成一整套从制度、资源、以及成果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协同组织、科学保障的体制机制,以避免由于风险超出单个个体承受范围,而产生的某些领域技术创新停滞的现象。但受制于现有的科技体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保障。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管理的行政色彩浓厚

科技管理的行政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科研组织的行政层级特点明显,影响到科技创新与攻关的成效[7];二是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的行政特点明显,影响到对科技创新方向的把握;三是科技管理体系结构复杂,程序繁琐。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配套的高端科技人才

人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特别是领域内的专家领军人物,只有拥有了这样一大批尖端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中,对尖端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工作,永远是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缺失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并行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在大工业发展的背景下,打通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之间的科研成果转化壁垒,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的机制,将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另一方面,民用科技的市场化运作也与产业发展需要存在距离,不少科研成果难以得到产业化应用,逐步失去了市场价值[8]。

3.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政策制定与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都是交叉学科,因此,在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将牵扯到多个部门、多个地区[9]。而不同部门在宏观科技政策制定和协同方面,由于部门利益化特点,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相对较低。政策在很多时候无法形成合力,进而分散了资源,也拖延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以生物产业为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产业包括动植物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等多方面,因此管理部门除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外,还包括农业部、林业部、卫生部等部门,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多头指导和真空地带,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生物产业快速良性发展。

3.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涉及国家整体发展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地方发展利益的体现。现阶段,由于各地蜂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导致各地方在技术、人才、以及资本方面的大量浪费,在建设和研发方面重复多次投入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具体领域的划分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导致相关产业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大肆扩张规模、霸占资源。

4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在综合管理机制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弱化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所属科研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色彩,特别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尽量消除行政干预;二是工信部和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统筹建立全国和各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体系;三是要由国务院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多部委共同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管理协同机制,同时建立,工业和信息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针对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协同实施机制。

(2)在能力培育机制方面,一是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在高等院校广泛设立与之相关的研究专业和科研机构;二是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国外该领域高端人才加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三是,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对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产学研”项目的行政扶持力度。

(3)在创新发展机制方面,一是要在战略新兴产业内确立主次分明,梯次配置的研发组织体系,特别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内明确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研发机构,以便集中和调配优势资源,合理规划研究方向和实施路径[10]。二是要将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机制同新兴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突出其在各产业科技间相互融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等方面的功效。三是完善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主导,行政调控为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四是进一步深化国内外政府管理部门、科技研发部门、以及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交流机制,包括人才交流、信息交流、以及技术交流机制。

(4)在保障激励机制方面,一是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保护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重点和方向。二是要形成支撑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最大程度地分担和减轻企业在研发和产业化等阶段所承担的高额风险[11]。三是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资源得以优先保障,在包括融资投入、专利保护、设备引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供资源的有效保障。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内,取得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

5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12],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统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研机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助和引导。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通过支持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13]。

(2)由工业主管部门牵头,在承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刚要》精神基础上,立足工业与科技互动发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主线,制定国家工业科技发展纲要,明确工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

(3)建立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在科技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政策反馈等方面形成有效协调和统一的工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形成政策合力提供顶层制度保障。同时,考虑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发展有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地方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区域发展委员会,负责相关科技政策的协调实施。

(4)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产学研”基地[14]。并从技术服务、产业化指导、平台建设等多角度,构建相应科技发展服务机构,为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5)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体系,在高等院校建立适合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长远发展的专业设置系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作为高等院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主要方向,其中对交叉学科的设置要作为构建的重点。同时,在部属高校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对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能力的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性技术重点实验室。

(6)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机构评级机制,包括一是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内的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结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保障水平、成果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做出科学评价,并将此评价结果,作为科研机构申报专项基金、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资格评定标准;二是对以产业化为目的企业和科技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产业化研究方面进行及时科学评价,以便将此结果,相关科技政策执行的依据。(下转第68页)

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发挥科技体制支撑作用,并以此作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扩大产业化应用范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体制现状分析入手,深入探究制约科技体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主要方向和政策建议。

新兴科技 篇8

文献综述

在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范畴,与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围绕其相关内容展开。在银行金融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Stulz、Alessandra、Stoneman、Luigi、Fabio和Alessandro等,通过对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企业的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不利于创新,如Weinstein和Yafeh、Morck和Nakamura等,他们认为银行遵循稳健经营原则,将导致那些创新程度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在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方面,Kortum、Lerner、Hall、Kaplan和Stomberg、 Casamatta、Keuschning等均认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少数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和创新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使技术创新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在资本市场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从国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来看,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与产业发展所处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关系。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金融、市场金融等理论研究的诞生,以及科技与金融结合实务的发展,诞生了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范畴。

在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与金融相关研究以及科技与金融结合实务发展的基础上,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才逐渐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赵昌文和房汉延等对科技金融的理解。随后,国内学者游达明和朱桂菊、 李兴伟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对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丰富了科技金融相关理论成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方面,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研究,对于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相对当前处于快速发展势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理论研究仍比较匮乏和滞后。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科技金融也正是当前科技、金融、产业等融合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结论,都对研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目前科技金融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但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空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技金融内涵分析

科技金融的产生及类型。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与科技、产业发生交互作用,并不断融合。在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基本范式下,科技金融诞生,从内涵和外延上来说,科技金融的范畴更加复杂和系统,更具创新性,包括了与技术创新发生交互作用(即能够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资本形态、要素及其组合。以逐利性质为依据,科技金融可以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以技术创新的公共价值和资本的保值为目的,如科技财政投入、科技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首购、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政府创新基金等各种政策性、制度性金融安排。市场科技金融主要以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以及资本增值为目的,主要包括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债券、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当然,在实际中二者经常组合或联合,进而形成科技金融的第3种形态,即混合型科技金融,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并通过不同模式运作。

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交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更加系统复杂,且更具创新性。正如Carlota Prez关于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一样,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在新技术领域产生高度融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从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两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存在一种耦合互动关系。这种融合互动关系基于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二者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3点:

价值创造和实现方面。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建立在科技金融资本之上,离不开公共科技金融的支持以及市场科技金融的滋养;而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生产效率和科技产业是科技金融,尤其是市场型科技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科技金融成长与市场空间拓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

风险分担和分散方面。技术创新借助不同类型的科技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尤其是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市场培育阶段,在资本逐利过程中,科技金融同样可以通过不同参与主体、资本类型在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交叉组合,实现风险分担与分散。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驱动的两翼。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设计

依据科技金融的内涵,在各种资本形态(财政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组合与交互作用,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路径。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质导致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主体还是公共科技金融,尤其是在产业研发期和成果转化期。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安排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度创新的利益驱动作用, 使各种社会资本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及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使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发期、成果转化期、市场导入期、产业化期)、不同科技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创新团队、自主创新产品)和不同的科技金融产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债券、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实现交叉和互动,形成资金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立体化和开放式的科技金融支持网络和路径(如图2所示)。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交叉型、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关键要做好资金供给、政策安排、制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5个方面的工作:

资金供给。相对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好,银行、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资金较多,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也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关键,不仅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各种科技金融政策措施, 还包括与科技金融服务配套的产业规划、中介服务、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

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保障。由于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市场培育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因此,要想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成为影响市场科技金融资本主体决策的首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包括投资模式、退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分散机制等。如政府、银行、保险公司、 担保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必须创新现有金融制度,才可能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和投资方式,完成科技金融转型,驱动其投资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前移和多样化。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府引导,联合有关中介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 各种金融主体等成立网络,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和纽带,提供科技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综合性服务,包括资金供求信息、信用评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技术咨询及交易、资本市场上市服务、担保服务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与科技金融主体之间的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交互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使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必须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在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与交互作用下,商业模式有了创新空间。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推广的“EMC+供应链+ 金融”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过程中的产物。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必须充分调动相关的科技金融主体,结合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围绕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资本要素的互动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生态。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内各省市做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以及科技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金融资源和有关政策,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如图3所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科技金融体系、混合科技金融体系和市场科技金融体系。

公共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又可分为政策性科技金融、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以及市场导入阶段。政策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即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完善和细化采购目录、制度、准入条件等;全面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减免等。 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科技投入(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创新工程等)、 产业专项资金(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国家及地方政府创新资金)以及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应当加强创投引导基金的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

混合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属于公共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与属于市场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通过参股、投资、贷款等方式, 形成的一种以市场运作为前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科技金融演进为根本的科技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引导牵引和市场利益的驱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除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期和市场导入期的支持外,不断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实现科技金融路径的演进与循环。具体形式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一般创投基金以及科技银行等。

市场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各种科技金融资本形态和要素,可以分为直接科技金融体系和间接科技金融体系。直接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多层次资本市场, 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及其他场外交易市场。除了主板、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资项目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外, 还要加快新三板扩容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转板体制改革与机制设计。间接性科技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资本主体,通过自身组织结构、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组建科技银行、科技支行或科技担保公司, 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有关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 如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资组建的浦发硅谷银行;2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产业链融资服务;3专门设计针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和保险产品,如上海、 杭州等地的“科灵通”、“投贷宝”,研发团队人身险、研发技术损失险等;4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

新兴科技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为目的, 其代表产业为新能源、纳米技术、电动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这是转变各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尽管我国在过去30多年进行了改革开放, 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 这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无法持续, 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政府启动了跨越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 加大对战略性技术的投入。如深圳市计划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5年达到6500亿元的规模。武汉市计划6年将15种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提高到6000亿元。各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 对其发展高度重视。

虽然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薄弱, 尽管理论界对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是,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许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从外国引进;基础配套政策有一定的缺陷,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机制并不健全,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各级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进行新兴产业的发展, 但是和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上依旧存在差距, 我国缺乏健全的融资体系, 专业化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缺乏, 几大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

二、发展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积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展基于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既有科技的特征, 也具有金融的属性, 其重点在于科技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提升的空间;金融市场的繁荣, 资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基础。科技和金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源泉, 资金支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 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 探究科技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对于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科技金融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体系

在新的时代发展形势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科技、政策和资金投入, 因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统筹协调作用, 整合当前的科技和金融资源, 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帮助科技引导资金, 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 初步形成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帮助社会资金向科技金融方向转移。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科技银行, 促进科技银行考核体系的创新, 实现科技银行和科技企业间的共赢。政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

科技金融具有专业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科技和金融的专业优势对相关项目进行甄别, 在长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下, 高投资回报率的创新项目可以帮助成功率的提高, 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缓解。产业化利润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科技金融的趋利性帮助科技创新快速向产业转化, 大大提高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并且还可以激活当下的科技创新存量和创新活力, 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3.增加资金供给, 规范新兴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金融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 如果其不能够有效利用并形成有效供给, 就会变成热钱, 涌入到某个国家, 对其经济的发展造成隐患。我国要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引导, 规范金融市场。在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下, 必须对高回报的金融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出现实体产业空心化, 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金融管理团队, 规范金融市场的行为, 打击各种金融投机行为,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而能够增加真正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就必须要合理把握科技创新和资本积聚之间的关系, 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配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或单独重视金融支持都无法最大限度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两者相互促进, 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并通过科技创新的发展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样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相互协调和配合, 才能帮助我国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娜.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8) :94-97.

[2]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合肥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产业经济学[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新兴科技 篇10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包括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政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其制定的规划、实行的政策直接影响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当前政府主要是通过确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配套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申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政府部门对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行直接管理。毋庸置疑,这样的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放眼全局,该体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项目、经费、企业及人员之间没有得到高度的协调匹配,监督机制缺失,负面现象滋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企业参与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探索和研发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坚实基础,对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必须要以改革驱动创新,健全激励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影响的现状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在运行管理机制、体系结构、创新主体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发展格局;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系统结构优化调整,一些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第三,全国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增大;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更加紧密,科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第五,专利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在国际上的排位逐年提升。

近些年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1)科技项目的评审者又是参与者,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能力混为一谈,无法使项目评审做到公正公平;(2)项目的申请成为谋生的手段,与科技创新越来越远;(3)项目申请程序和经费预算程序繁冗复杂,研究者无法专心投入到研究中去;(4)政府对科研的控制干预太多。以上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冲破体制桎梏,建立激励机制驱动科技创新成为我们当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政府委托企业进行项目研究并直接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申报项目存在道德风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为保证科技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本文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科技管理国情相结合,特别引入第三方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组织对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匿名管理。这样,政府和第三方组织,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三方组织是由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多家中介机构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经费预决算机构和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同时,各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各机构具体的职责为:

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1)立足于评审项目的重点,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说明和实现目的,根据评审流程对申请的项目进行严格分析,最后发布评审结果并将结果交给政府机关;(2)把评审的重点放在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上,对所有的项目以及项目申请人员都按照评审的程序一视同仁,公平对待;(3)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相结合的多样化评审方式进行多次评审,确保项目研究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

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1)明确项目的验收步骤、标注和依据;(2)根据项目的目标对各项验收材料进行独立、严格的专业化验收,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项目承担人进行返工直到合格为止,最后把结果上交给政府。

经费预决算机构:(1)熟练掌握编制预决算的基本要求、详细的具体编制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2)为项目申请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节省申请人的时间和精力,使申请人能专心的竞争立项或者做研究。

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1)对以上各委员会对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2)及时公布立项、评审和验收信息,让公众参与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

然而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代理人具有隐蔽信息而处于逆向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委托人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为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使代理人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并自觉的尽最大努力进行工作,委托人应该针对代理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本文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是激励的主体,第三方组织和企业是激励的客体。接下来,将针对主体对客体的具体激励机制展开深入论述。

(二)政府对第三方组织的激励与约束

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而第三方组织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第三方各机构的服务质量,政府应通过招标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其进行激励。目前具体的招标方案一般有三种:(1)对于满足条件的代理机构,政府直接给予与其职能相对应的固定的管理费用;(2)对于满足条件的代理机构,政府只给予一部分管理费用,在任务完成之后,再给予剩余部分的劳务报酬;(3)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政府在代理机构执行任务期间,对其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有效监督,并且会要求代理机构及时公布各种评审信息。若机构按照政府要求公平公正顺利完成任务,政府不仅将剩余的劳务报酬发放给机构,还会再给予机构一定的奖金。若机构在执行任务期间,出现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现象,则剩余的劳务报酬不再给予机构,若造成严重后果,政府直接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般而言,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正面的奖励,还包括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比较以上方案,第三种方案奖罚分明,监督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能够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

(三)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此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战略性、全局性、前沿性,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政府应建立保证金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其中,该保证金制度包含立项保证金、成果保证金和成果转化保证金三部分,其具体含义分别为:(1)立项保证金是指企业在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活动时,随项目申请书一同递交给政府的费用,其具体金额按照项目预算金额的一定比例来定。该保证金的设置主要是确保所有申请项目的企业都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立项活动,从而提高立项的整体质量;(2)成果保证金是为了保证企业在通过立项后能认真刻苦的进行研究以得到最后的项目成果所设立的约束资金;(3)成果转化保证金是基于当下成果转化率低下所设立的能够促进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形成的制约保证金。

三种保证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转化,其具体的使用细则为:(1)若企业没有通过立项审核,则政府将暂时保管立项保证金5年以作为企业下次或未来申请项目的立项保证金,若超过期限后企业还没有通过立项,则将该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2)若企业通过立项审核,则企业立项前交付的“立项保证金”自动转化为“成果保证金”。如果企业最后取得项目成果,则根据项目成果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奖金,同时“成果保证金”自动转为“成果转化保证金”。在未来5年的有效期限内,若成果转化成功,则将成果转化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并再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用于以后的再创新;反之则成果转化保证金不再归还给企业;若企业在通过立项审核后,最终没有取得项目成果,政府派遣监督小进行调查,若调查发现没有取得成果是由自然因素(地震,泥石流等)造成的,则将成果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若是由人为因素(挪用经费,经费未专款专用等)造成的,则成果保证金归政府所有。

三、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以上激励机制顺利实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政府还应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对第三方机构的引领作用

在新的激励机制下,政府不再是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者,而是第三方机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支持者。政府应该尽快完成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协调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在第三方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尚未被企业认可的起步阶段,充分认识第三方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发育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将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工作提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制度规范和规划引导的职能。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在现今市场环境下,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和规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是确保企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第三方机构促进法》,修改与第三方机构发展相关的《公司法》、《税法》、《合同法》等,明确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力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建立第三方机构行业自律制度、信誉评价制度和从业人员准入等相关制度;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制定促进第三方发展的税收、财政、投融资和信贷等相关政策,保证行业发展的秩序性、规范性。

(三)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分业政策

我国地域广袤,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资源分布、产业优势等特点不同,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择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相关科技项目。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的七大产业各自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政府应对七大产业实施分业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提升高端设计水平,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充分利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出口优惠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信息安全法规;生物医药产业应多建设中药材基地,设立医药指标,简化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等;新能源产业应实施电价补贴,拓展融资渠道等政策;新能源汽车方面应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大力进行市场推广;其他产业应设立质量标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等。

在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本文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并立足于政府的角度,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和第三方组织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

[2](美)拉丰特.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新兴科技】推荐阅读:

新兴运动05-25

新兴资本07-02

新兴体育07-04

新兴企业07-11

新兴产业08-12

新兴服务08-19

新兴专业08-22

新兴能源09-23

新兴艺术10-08

新兴铸管10-13

上一篇:透视物流一线用工下一篇:民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