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2024-10-04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精选12篇)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1

当今时代, 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感到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要摆脱我国落后面貌, 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和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中, 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识为基础, 有了知识才能不断地进取, 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 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 既要讲清概念、原理, 使学生理解概念, 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能够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 树立远大的理想, 立志为祖国四化而献身。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 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 我们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如果不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就难以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地获取知识, 就更谈不上从事创造性工作。

过去,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 不太重视能力的培养, 总是埋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究其根源, 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 其结果知识只是贮藏在学生的大脑里, 却很少用它来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总之, 知识不等于能力, 智力应该等于知识加能力。政治课仅仅传授知识, 离开了培养创造性人才, 我们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1. 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问题就是矛盾, 矛盾到处都有, 时时都有, 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 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 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 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 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 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我们提倡学生积极提疑, 尤其保护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

2.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培养, 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 知识不断更新, 新型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门类应运而生, 需要解决的课题不断增多, 自学将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自学,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 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从高一到高三始终狠抓学生自学预习这一环,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从中学阶段就注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有助于学生将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三、改革考试方法, 把创造性思维纳入考试范围

考试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是, 我们现在的考试还存在很多弊端, 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忽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的各种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以至于答题搞统一模式,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为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 我们在考试中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 检查学生的双基, 因为这不仅是进一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 增加小论文, 并把它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论文能够考查学生洞察力、想像力、直觉力, 一事一议, 理论联系实际, 富有现实意义。

3. 在考试中, 不要求学生过分地迫求教师制订的“标准答案”, 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开生面, 另辟蹊径, 以利于学生新观念的产生, 即使新观念还不完善, 甚至有错误, 也应持保护态度。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2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本框教材提供的一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观点的理解,但仍欠生动性、时效性。因此,我在讲授本框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新的、发生在近期的一些热点材料和图片,以贴近实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从当前的热点话题中,获取对时代两大主题的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既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又认识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两大主题存在的原因、解决的途径,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依据认识的规律,从和平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事例入手,通过师生互动,明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专心

爱心

用心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教师活动:放幻灯片

巴以冲突

美伊战争

专心

爱心

用心

2008年7月7日,八国峰会和八国集团同有关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日本北海道度假胜地洞爷湖召开。与会者们就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达成了一定共识,但并没有取得多少突破。在三天的会期内,与会者讨论了非洲发展、气候变化、世界经济、能源和粮食安全、贸易、金融体系发展以及国际安全领域的一些问题。胡锦涛在洞爷湖出席了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此次对话会议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千年发展目标等问题。胡锦涛就有关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胡锦涛还在洞爷湖出席了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8日,胡锦涛在札幌出席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发展中五国领导人集体会晤。五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教师: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7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

专心

爱心

用心 3 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小知识:

所谓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或地区范围内或国内,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或阶级、社会集团的政治关系处于正常化状态,即非战争状态。

和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世界和平,第二层次是地区和平,第三层次是国内和平,所以,世界和平是相对地区和平、国内和平而言,世界范围内绝对的和平,在战后只有26天。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放幻灯片):2001年10月7日,美英两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与拉登集团实施军事打击,美伊冲突之决战巴格达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

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放幻灯片:以军进入约旦河西岸、9.11等。

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2)局部冲突。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3)突出问题。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小知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

专心

爱心

用心 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黑钱等。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这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一只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

材料一:从个人收人看,1960年富国与穷国差距为31︰1,目前为74︰1。“最不发达国家”数量:以每人每日不到1美元收入的国际标准衡量,目前最不发达国家 已从1971年的25个增至49个。

材料二: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 %。第三世界国家外债高达25万亿美元。

这类国家完全边缘化,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13亿人每天 收入不到1美

专心

爱心

用心 元,8.4亿人挨饿或营养不良,10多亿人不能享受医疗服务、基础教育和自来水,20亿人用不上电。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在:(1)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内容,思考分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教师活动(幻灯片):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

专心

爱心

用心 7 大下去。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阅读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说明解决南北问题的途径。(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内容,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

专心

爱心

用心 8 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主要障碍 解决途径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发展问题 建立国际新秩序

效果体验

1.(2006.重庆卷.32)我国政府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实现途径是()

A.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B.建立国际新秩序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解析:我国政府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实现这一主张,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A、C、D都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B 2.(2005.全国卷Ⅰ第39题)1955年,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

专心

爱心

用心 9 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是2005年全国卷Ⅰ第39题,本题立意主要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新变化,在过去“大国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国外交”,也体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案: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质疑解惑

学生质疑:和平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师答疑:第一,和平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条件,没有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严重阻碍。第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巨大破坏令人触目惊心。贫穷、落后与战争、动荡相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这一基本前提。第三,虽然世界上这里或那里总有战争发生,但是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是在矛盾运动中交替出现的。相对于战争而言,和平毕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人类也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实现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

学生质疑:建立国际新秩序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答疑:①是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②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③有利于我国的发展,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第四部分 课后跟踪

专心

爱心

用心 自主探究

1、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2、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用收集的具体事例说明。教学反思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学生在幻灯片展示的氛围中走进课堂,通过对展示内容的分析和思考感知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的主题。提供的材料详实,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做到有话可说,师生互动有序,教学过程完整。该节课在拓展知识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因此,增加了课堂容量,占据了一部分学生自主讨论和思考的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取舍。第五部分 专家点评

课堂设计遵从了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对材料和事例的分析,充分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后层层递进,从什么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过程连贯,以理服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专心

爱心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 案例 政治教学 信息时代 挑战

一、案例教学概论

案例教学从最初广泛应用于职业培训直至现今被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已经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意义与成果也在不断深化、完善。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案例教学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高期望,更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讲授方式。

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通过选取恰当的对象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先的教育手绘海报曾生动地展现了案例教学的雏形,学校的人文课本也多以生动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回溯源头,针对案例教学的确切释义学界观点不一,但都对案例教学给予实效性指向,承认案例之于教学的独特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教师往往注重案例的形式而忽视本质,使案例没有真正实现其价值。

2.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伴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看重,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专门化、专业化,而这也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追求。功利主义可以将教学里精致的预设达到极致,却不想没有给“教学过程”留什么机会,无疑给生成设置了某种限制[1]。而去技能化的自由主义极大地调和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在逐渐为适应新的可量化的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建构,并且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自由主义鼓励一种理性的观点,即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过程的不完善,以一种近似温和、平衡的立场实现过程定向。在教学中,学生一旦受到某种压抑,就会报之以“厌恶”,长久以来又不能将内心的反感尽情释放,渐渐地便郁结心中,沉入无意识之中,伴其终生。传统的教育,为了加强意志,使得情感挨饿,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无疑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教育不怕学生产生“枝桠交错”式的思维,固定统一则注定走向人才培养的死胡同。长久以来的案例教学都在完美的预设与生成之中华丽拉开帷幕又婉转谢幕,学生对付教师的“固化思维”早已形成套路,答题可以有模板,但这并非技巧。案例教学恰似在囹圄中囚禁,任凭时代更迭。新的自由主义适逢教育改革的春风,大有一举打破牢笼之势,将案例释放给生活,回归本真。

时代变迁,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重点对象。“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广阔的或社会的观点。”[2]从社会的广度看待时代变化,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并不足以证明时代的前进,其意义本身更在于产生一种人文变革的力量,推动教育改革,甚至是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敢于突破,重塑教育价值。

信息时代充满多元色彩,教育也随着社会的极速前进而受到不可控的推动力驱动,前进疾驰。伴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对于个体化利益的维护更显得小心翼翼,学校教育被要求先进、民主、效率与和谐,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完善,新兴的案例教学也能够演变为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各种教学竞赛扑面而来,迫使教师不得不运用更多样、更新潮的教学方法博得高分,带有功利色彩和作秀成分的赛课简直荒唐至极。对于案例教学,同样存在着另一个极端,案例陈旧、曲解与误用在课堂中屡见不鲜。简单理解,案例就是为了解释生活。但对多元丰富的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却着实让教育者为难。因此,当案例教学生存在信息时代,唯有改变才得以谋得生存。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信息时代使大众传媒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对教育资源无疑是一种极大满足与深层滋养。案例作为教学可靠的支柱,更须要捕捉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最大限度地获取与使用资源,满足教学、教师、学生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1.案例背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发展

针对2014年教材修订内容的回应,2015年高考政治说明在《经济生活》模块比前一年减少了1个考点,类似这样的变动每年都会发生,可近几年来针对教材中案例的变化却鲜有耳闻。科学与创新技术日新月异,案例背景在时刻翻新着,与时代前沿接轨才更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所需。

生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杜威曾强调过:“学校教育并非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学校本身就是生活。”[3]维特洛克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理解案例:它为新知与旧识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将抽象繁琐的事物简单化。案例作为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案例总会变更。时代的发展,让我们领略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时代,懂得拒绝和排除,尤为重要。

现时代的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他们开放自由,具有批判精神,我们应该感恩时代,它让学生向着更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永远是学生的需要,而非制度化的要求,案例背景应合拍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合拍于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对一些被时代过滤掉的知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杜威曾给出这样的教育信条:“如果不深入洞察个人心理的结构与活动,教育过程就是偶然和随意的。”[4]因此,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方法。

案例背景,无非是社会生活的现实表现,对此韦伯曾意识到时代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坚持着自己的价值无涉论。“当理智的预言成了社会性表演,社会的烙印便被视为自身合理自主性的表达,真实的成就就此转变。”[5]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充分觉醒,个人主义和对自我的关注逐渐蔓延开来,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案例的运用应该是普遍化的、基于时代要求的,但这还远不足以成为最好的教学范本,这种“普遍”与“个性”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个人魅力与无穷的学术功底,而唯有永远跟随学生发展变化的案例才是永恒不变的教学支柱。

2.案例价值要回归信息时代的教学内容

案例有价值,无疑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讲求一种有效性的达成。当前的学生为了中考、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可见“坚持”等激励标语,这种强硬的制度在步步紧逼,学生的自觉性多半是靠外力维持,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也许依靠“坚持”和“毅力”去学的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但现实却又陷入窘境,长久以来的学习习惯和管理方式难以改变,准确地说,是我们不敢挑战新的教学方式,哪怕我们深知这种方式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正处在转型期,人们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在不断探索。

洛克无疑是“有效教学”的开创者,他的绅士教育指向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内在逻辑紧扣“自然状态”的极致发挥,案例的空洞或不合时宜会造成对教学内容的消极影响,高中政治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更多是价值观层面的信息,教师不能任意作出个人价值判断,更不能在课堂过多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这从根本上也违背了政治教育的初衷。

教育不应在“非此即彼”之中,传统教育停留在教化层面,而现代教育更强调知性化的解读。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感受,就会获悉他们真正的所需所想,就会懂得如何小心地表达与疏导教育情感,就会善于平等地传递教学内容。当然,教师如果除了知识还能够以个人的素养对学生加以引领,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

3.案例趣味要反映信息时代的教师个性

学校教育不够有趣,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来参与,这一趋势在当前我国高中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学生们还是倾向于‘为分数奋斗,追求‘好学生的地位,以及学业或职业方面的上进,而不是从个人角度参与教育。”[6]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具体的方法,让学校教育变得更有效?这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参与,并通过组织题目进行求实的学习,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多元化背景下的政治教师,无疑被时代抹上一笔时尚的色彩,同时伴随着公共的审视,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格与性格上。信息时代,我们一边感受网络媒介带来的便利,一边也备受各种信息风暴的冲刷,教师也走向了一种专业化的成长轨道,教师如果不乐享教育事业,对学生便是不负责任,而对自身无疑更是一种摧残,琐碎的教学工作终会将激情消耗殆尽。教师如果不在教学中有所养、业务素质不见增长、教学水平停滞不前,那么将会在教学之路中惨遭淘汰。案例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体色彩,它凝聚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个人品味,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充分运用自身资源打造教学特色,是信息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4.案例特质要凸显信息时代的时代品味

“在科学与创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一边享受着便利的生活,一边却也苦恼着周边被量度化了的现实。在学校,有关学生的一切包括姓名、学号、年级、成绩等等都可以被‘标签化,教育关照正逐渐演变为一种被监视下的学习。”[6]如果学生每天处在“消费至上”的环境中,经历着“唯分是从”的学校德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更讲求算计索取,更易功利化。

案例具有生命。案例的生命性和多变性带给教师多种选择的机会,而这不免会添加个人的见解与偏好,形成独具特色的案例特质。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价值,这表现在平常的课堂讲授中及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即使最无个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隐瞒他们对待世界的基本看法,更何况在他们所教授的知识里也渗透着价值观。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都会不同,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不相同,用已知的案例去揭开未知世界的谜底,美好的生活里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要有选择地将这些美好的、赋予时代印记的案例捕捉呈现在学生面前,和他们分享这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学会欣赏他们独特的人格,哪怕有些还尚未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但至少有人懂得珍惜和保存。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 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M]. 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 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M].戚万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乔治·里译.社会的麦当劳化[M].容冰,译.上海:中信出版社,2006.

[作者:王心彤(1989-),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助教,硕士。]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4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注重智育, 忽视德育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 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一名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好公民。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致使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智育方面的教育, 而忽略了德育方面的培养, 其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是将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应付考试、获取高分的课程。殊不知就学生日后发展与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方面而言, 思想政治中的德育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针对部分不够理智的高中生而言,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政治中的德育功能, 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对于教育更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所带来的课程资源是以往任何资源获取途径均无法企及的。正因如此,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 还应注重网络资源的引进, 促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此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进而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观, 并能满足现代网络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 注重理论, 忽视生活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此乃唯物主义所奉行的真理。新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更多地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且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政治、哲学等各方面知识。教材中虽积极联系生活并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然而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少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学生无法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原形, 自然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逐渐过渡到网络信息化时代, 在此时代背景下, 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部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 更容易被资本主义的腐朽势力所侵犯, 进而盲目地相信并追随一些错误的思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影响学生人际交往, 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智能机的普及, 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在网络世界中, 人们可短暂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华, 面对各色人群都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与看法。而高中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其身心状况时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喜怒无常是最集中的体现。此时, 面对网络所提供的民主、宽松的环境, 自然而然地缺少一定的抵抗力, 容易沉迷其中, 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脱节。此时, 若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 将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解决网络信息化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指出:“要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便需关注教育的发展。”此外, 十七大中还提到:“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全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高。”对此, 高中思想教育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 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人有学上”“人人能上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此外,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其在肩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任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促进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稳定发展, 改变传统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定式,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快乐成长,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保证自身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极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践指导学生行为,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此外,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积极引进网络教学资源,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思想, 致力于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先进思想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以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鲜明的时代性。与此同时,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要善于捕捉新的社会现象或利用网络搜集更多的“热点材料”, 用以拓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并加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保证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网络成了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且在资源储备、信息传播量以及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将之引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有效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对拓宽教学资源、社会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均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需及时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结合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工作思想,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持续有效地开展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 国内许多高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 都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全新的思想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因而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发挥网络优势, 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网络,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 实现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转变。

我国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 学习过程由教师和教学计划严格控制, 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基本一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下, 首先, 思想教育的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教室转到网络环境、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网络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观念会逐渐发生改变, 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更能充分、自主、创新性地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其次, 在教学方式上, 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教育学习网站或适合学习的软件,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到自主, 自主控制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 不仅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 加强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 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与网络“形影不离”, 成为“低头族”, 手机控, 上网已经成为高中生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促进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另一方面也会给其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 因此加强高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高中政治思想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 必须合理地添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主题班会中,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只有下大力气, 多渠道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出现已成了影响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致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此, 现代教育还需社会各界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积极革新教育教学观,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致力于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革新传统教学方式, 更要注重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论述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有利于全面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网络,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守清.网络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2]伍沈平.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5.

[3]乔宝宝.高中思想政治课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5

能力方面:能联系时事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及其关系。

觉悟方面: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VCD、CD

第二节 当今时代的主题

师:(导入新课)自从学校组织同学们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之后,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现在我们先挑选一两件来回味一下。

(多媒体显示图片:叶利钦访华、江泽民访美)

师:(简单介绍两幅图片)这些领导人频频出访,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而是和当今时代的主题密不可分。那么,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49页,一齐回答。

生(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媒体显示板书)

师:我们都知道,困扰世界进步的全球性问题有很多,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毒品问题等,为什么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生: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师:很好,我们先看和平问题。

(一)和平问题(多媒体显示板书)

师:什么是和平问题?请一齐回答。

11和平问题的含义(多媒体显示板书)

它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师:由此可见,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那战争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们从未经历过,现在只给同学们一点感性认识(放VCD5拯救大兵瑞恩6片断)。

师:大家看后有什么感觉?

生:可怕、恐怖、残酷。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残酷的感觉分析第149~150页的两段材料,它们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它们反映了战争给人类造成危害,从反面说明了只有消除战争,维护和平才能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和平一直就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与目标。

追求的结果如何呢?到目前为止,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和平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它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1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多媒体显示板书)

师:那么这些现实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是哪些因素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美国人示威,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

请学生回答,图片所反映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归纳:(1)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多媒体显示材料)到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已达5万枚,约占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爆炸当量达130~160吨TNT,足以把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

请学生回答,这段材料所反映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归纳:(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多媒体显示材料)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如中俄“战略协作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全面伙伴关系”等。江泽民同志对日本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后,中国和日本双方宣布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归纳:(3)国家之间联系加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师:由此可见,正是有了这些因素才使和平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使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可以这样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既然和平是主流,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了,是否就意味着天下太平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斧巡航导弹、F-117隐形战斗机、阿帕奇攻击直升机、B-2战略轰炸机)

师:(简介)北约在轰炸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先使用战斧巡航导弹,重点打击了南联盟的防空、通信和军事指挥系统。尔后,以F-117隐形战斗机打头阵,突破南联盟的防空火力圈,对重点目标进行空袭。然后,再以由多种作战飞机组成的混合编队对南军事目标进行广泛的打击。在76天的轰炸中,南联盟损失惨重。

由此可见,世界并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可以说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隐定的,但不管怎样,战争的隐患只是支流,并不影响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

实际上这种和平表明的是一种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除了各国国家利益之外,还取决于各国的国家力量,一个国家要想增强国家力量,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

政治教学应跟上时代 篇6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教育 跟上时代

政治教学既要解决政治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又应解决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从学校领导到课任教师再到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一方面,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远没有语文、数学、外语重要,故而缺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视考试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讲授、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并且对考试结果的评价也常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亦缺乏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实际的评价。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知识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尤为典型。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毫无疑问,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地位是正确的,但是完全忽略学生学的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则是片面的。应该看到,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教得好不好的角度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主要的;从学得好不好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会发生转化,学又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时学又成为主要的了。因此,固定不变地只肯定教的作用是教育学中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只有既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同时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是全面看问题的辨证观点。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适应教师新的工作方式的改变,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动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

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同样不能离开人们认识的总规律的制约,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的形成,也只有依靠多次反复的感觉才能完成。至于记忆和理解的完成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输”。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滔滔不绝;学生忙于“接受”强记,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不厌其烦地详尽地讲完了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常常不甚了解。究其原因? 还是这种 “灌输”的方法不尽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管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的活动,但却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这种“ 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却具有不同的性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上课听讲,下课死背,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和独立性。一切都是被动地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智能训练型的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

其次教师要“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思维; 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显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新的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把有限的话讲在关键的地方。这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启发性与示范性。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总都有一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一定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有记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遗忘的规律。从这一角度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予以巩固,并尽量地付诸应用。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掌握。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7

一、引导学生学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学会观察与思考,能够跨学科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从人们的谈话中,从身边发生的变化中去思考和探索发生变化的原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我国目前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和总结。

如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感受时代的脉动》中,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观察和了解我们生活的变化,包括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教师在讲授这一单元时,收集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资料,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了解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经济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充分地感受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二、加强对国情的了解,更好地明确我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教学我国国情部分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典型材料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过去,用昔日的中国与今日的中国作对比,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如人口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一国情,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党正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这样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目的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的状况。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决策,教育学生要关注时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三、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焦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评析新闻,养成爱读书、爱看报、通过电视看新闻的良好习惯。通过关注新闻, 了解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思考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在教学九年级第2单元《踏上兴国之路》这一章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白什么是科学。通过学习,学生对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讲话的有关内容以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如何以人为本等理念,这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的意义。

四、关注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这是政治课的需要,这不仅是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是我国弘扬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典型事例,了解新闻人物,不断收集和处理新闻信息,并这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思考,让学生懂得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学习时代楷模,体悟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得到传承,让学生与时代同行。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8

一、课前环节:双向互动,了解学生需求

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使用者通过手机或电脑在“朋友圈”发布文字和图片,同时也可以看到好友发布的消息和图片,这一功能使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非常及时。我们可以在课前环节中巧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优化政治课教学。

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让学生进行预习:在“朋友圈”中我对该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说明,比如课堂教学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题展开;其次我提示了该课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并设置了一些思考题;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发到“朋友圈”中。

借助自媒体的相关功能,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整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分析说明,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个性化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的微信上就加以讲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我们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在微信中我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会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展开,对此有个学生在微信中发布了这样的消息:“老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确很有意义,但有点老套。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同学们都很喜欢,而且我觉得这个小品也可以体现联系的知识,如果用这个话题同学们肯定会很有兴趣。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借助微信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学生所需”。

二、课堂环节:主持讨论,促进课堂生成

微博有个“微话题”功能,发起者通过申请可以主持某话题的讨论,其他“关注”的人可以参加该话题的讨论。微博还有“投票”功能,通过投票可以及时表达自己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微博还有“大屏幕”功能,“大屏幕”可以同步显示所有参与者的微博内容。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教室移到计算机教室,师生通过电脑发布微博,就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微博的以上三个功能,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时代气息。

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所需出发,设置真实版的“扶不扶”教学情境:2014年2月4日,山东省烟台市一位老人因故晕倒在地,过了许久都没人敢扶,后来路过的警察将老人扶起,老人苏醒过来第一句话竟然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幸亏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警察才得以还清白。《人民日报》对此事发布微博称:“经了解老人不是想讹人,只是确实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晕倒的,所以随口问了一句,得知真相后老人对警察表示了感谢。”因为从“学生所需”出发,所以看到材料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运用微博的“投票”功能,进行了一次课堂现场调查:

1.看到该新闻,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A.老人确实被人撞了,醒后脱口而出。

B.老人摔糊涂了,难辨真相。

C.老人存心讹人,令人心寒。

D.不清楚。

2.你以后路遇他人倒地时是否会将他扶起?

A.会,助人为乐。

B.会,但要有人作证。

C.不会,但会打110或120。

D.不会,怕惹祸上身。

E.说不清。

3.你认为现在被扶起的老人有的不讲道理,原因何在?

A.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B.在亲人们的压力下被逼无奈。

C.当今大环境如此,老人的行为只是如实反映社会现实。

D.说不清。

微博的“投票”是不记名的,所以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内心的想法,而且在学生投票后微博“大屏幕”可以同步显示投票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供了最清晰的“靶子”。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我运用微博的“微话题”功能主持了这样的讨论: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治疗“扶老恐惧症”?我让每个学生在微话题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的总是那几个人,但在微博的“大屏幕”中,每个人发言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在这种方式下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畅所欲言,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善于文字表达的同学往往会给人惊喜。微博的“大屏幕”也使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对多”模式变为“多对多”模式,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及时进行补充或反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实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微信、易信等自媒体也有类似“微话题”、“大屏幕”、“投票”等功能,只要灵活运用,同样可以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三、课后环节:延伸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利用自媒体打破时空限制,有效地延伸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媒体上继续课堂上的某些讨论,因为种种原因,有的课堂讨论学生会感觉意犹未尽;我们可以在自媒体上对课堂上的某些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因为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分析不够透彻;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听课中的疑问发布到自媒体上,教师和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我们也可以用自媒体发布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上课的感受或者是教学建议通过自媒体反馈给教师,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在上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后,让学生在微信的“朋友圈”中谈谈学习后的感受。有个学生这样回复:“扶,是传统道德的要求,是联系普遍性的要求,更是联系多样性的要求,因为年轻的我们也有会变老的一天。今天我对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谢谢老师。”看到这样的回复,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心情如同阳光普照、春暖花开般美好。

高中政治教学小议 篇9

很多同学认为高中政治没有初中政治好学, 这是为什么?怎样学好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 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 每一年级都是一个学科, 因此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 但如果你肯下工夫, 并方法得当的话, 逐渐也会觉得一样好学。我认为, 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 “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 进行活学活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 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 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 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 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 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 充满兴趣, 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 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 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 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课目, 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 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 二者合而为一。其次, 要提高阅读速读。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 明天二行……这样, 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 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 此能力会立大功的。

最后, 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 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 而要留有余地, 供今后补充, 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结合实际来看, 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 论述题往往是同学们回答的难点。

其实, 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 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问题设问的角度, 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 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 在认真仔细全面地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 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 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运用表格、图形 (包括漫画) 表述的题型, 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 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 都包含有效信息;其次, 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 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 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 更要特别加以注意。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 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对有些类型的题来说, 审题非常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 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 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 体会其中的含义, 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其次, 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 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 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三是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 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勾画在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 不勾的就不背, 就这样把范围缩小, 提高了学习效率。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10

(一)全媒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媒体时代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信息传媒层出不穷且能够容纳超大的信息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丰富性、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许多弊端,思政工作者通过转发与分享信息的方式,将信息资源第一时间传递给大学生,供其浏览、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信息内容由平面化转化为立体化,静态变化动态,从网络走向现实,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受信息的影响,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二)全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表面,讲授方式“照本宣科”,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传输与被动接受的模式,一本书只讲几节课,就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厌学、甚至排斥的情绪。在全媒体时代,多元化媒介如手机短信、微信、QQ群、微博、网络论坛等以其灵活、快捷等特点,渐渐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载体和新的手段。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电脑互联网络等途径来进行。

(三)全媒体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在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法,忽视大学生真实感受与内心诉求,置大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于不顾,主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你讲我听”“我讲你就听”而学生方面却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的尴尬情境,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弥补了这些缺憾,它使大学生接受教育更平等、自由、尊重、人性化。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大学生处于更加宽松、自由、愉快的教育环境,同时,热点新闻导读,图文并茂、音频一体的各类媒体利用,使学生寓情于景、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育的工作方式,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全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具有多元、复杂、个性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计算机信息传输迅速、快捷,极大地缩短了传播的时间与周期。与此同时,全媒体各项技术的总和运用为创新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契机。全媒体丰富的共享信息、交往的隐匿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主体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超大的信息传输突破时空的限制,这些特点都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方法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个性凸显、视野开阔、价值多元、思想交流频繁,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是政治理论信息的权威代表和中心,而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基本方向,这样才能使思想理论课教学具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二是以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好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肯定他们的自身价值。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根本目的,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上从少知到多知的转化,在方法上从‘学会’到‘会学’转化,在态度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1]

其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师生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以此启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引导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的发展需求,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以此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要关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研究接受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强化问题意识,体现教学的生活化关怀,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和客观分析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社会“假、恶、丑”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社会的“真、善、美”之举,启发性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教学,卓有成效地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问题,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场、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现实,进而对国情、社情、党情有更全面、真实、深刻的了解。[2]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林林总总、信息形式多样,这使大学生处于毫无藩篱的信息海洋,在此背景下,通过全媒体技术适当补充、合理整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采用的方法要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形势,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学效果的桥梁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性教学、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形式服从内容、合理性原则利用好全媒体技术,让教材的理论体系真正有效地进入大学生头脑。这就给教育者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贴近个体,创新课堂讲授法教学

讲授法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是讲授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是被动接受单一教学信息的受众体,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实践和创新能力低,所以创新课堂讲授法迫在眉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式讲授法以“专题”为单位整合教学内容,发挥各教师专业之所长,集中力量轮换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也可采用“一多结合”的讲授法——同一个教学内容由多个教育主体、采取多个不同理论视角,选择不同的理论工具,分别阐述的教学。如请不同专业教师和专家同堂对话并对学生进行讲授、交流,也可请优秀毕业生或成功人士分享自己与所学教学内容有关的个人经历,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的目的。

2. 贴近生活,推进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把实际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灵活掌握教学模式。可先抛出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也可系统讲授之后,抛出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亮点,丰富和发展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案例式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PPT或者视频案例式,也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3. 贴近社会,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走入拓展性教学空间——社会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深化对社会的认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论课教学要把握好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等契机,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如针对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可让不同年级学生根据所学不同内容,开展不同的活动:如大一学生可以开展演讲比赛、问答竞赛,大二学生可以开展调查式、辩论式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大四学生可以组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活动。当然,加大经费投入是寓教于行的物质保障。

4. 贴近心灵,有效采用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3]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境式教学重视适宜的教学情境创设,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理论课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泛泛讲解。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如电视剧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和表现手法刺激学生感官系统,加深学生对理论形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5. 持续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全媒体时代要求教师不仅在语言组织能力、个人魅力上有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辅助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所以,理论课教师要具有自主研发多媒体课件的意识和学习本领的新水平。同时,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方法和其他教法有机融合,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值得一说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也不能代替理论的论证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全媒体时代,教师不仅要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创新,更要通过全媒体提供的丰富且新鲜的素材来丰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创新。首先,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热点新闻和身边事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将国际、国内、社会、娱乐、情感等新鲜事件当作思政课的好素材,并合理开发多层次内容。其次,教师要夯实内容指导性。在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迷信、敌视、诈骗等消极因子,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科学发展观、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纳入体系之中,重视建构信息传播的伦理规范。最后,教师应时刻保持传递正能量和内容服务意识。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面对复杂的网络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尊重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基础上,通过全媒体技术的优势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材施教,及时疏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闫寒英,周晓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2]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3]孙建波.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境式教学策略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55-55.

[4]王需.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情境教学模式的意义[J].才智,2011(22):120.

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 篇11

一、立足学生生活世界,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

教学话语要根植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一般都是自媒体发烧友的现实,通过与中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相对接,把课本上静态文字和内容进行灵活转换和诠释,采用中学生能够看的懂、听的明白、易于理解、最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话语的“接地气”来使教师“添魅力”,实现课堂的“聚人气”,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譬如,在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假如AB两位同学违规使用手机被老师发现,但是只有B同学被处罚, A同学因为成绩好而未被处罚,B同学肯定觉得不公平,强烈要求“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由此让学生深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以国家最近为打击外逃贪官而发布的“红色通缉令”为例,进一步说明“境外”不是“法外”,没有法外之地,违法必然要遭到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把握情势发展脉动,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变

微时代的中学生不轻易认同“主流媒体”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张扬个人“话语权”,喜欢对媒体信息进行围观和吐槽,活跃于朋辈圈子和网络社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学话语设计要把握这一舆情和学情,合理利用网络话语,譬如“APEC蓝”“任性”“创客”之类的网络热词,丰富话语的时代内涵;加强话语责任教育,提高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意识。通过建构现代教学话语,使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契合学生的思想脉动,亦可应对教材案例更新滞后的问题。

譬如:在讲到“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时,着眼于中学生在媒体生活中喜欢评论和表达观点的实际,引入“立二拆四”“华夏秦火火”等“网络大谣”利用热点事件炒作自己,无中生有,蓄意制造谣言,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谋取个人私利,无视网络规则,最终被绳之于法的案例,藉此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亦有规则,在网络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审慎表达观点,规范网络言行,争做文明网民。

三、注重融入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

“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价值理性的向度,视野不能只停留在考试上,在实现新课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话语,渲染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思想升华,让他们可以意会到课本文字和教师话语里的“弦外之音”,自觉地把正能量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良行善举,这是潜移默化地培养道德情感,润物无声地塑造道德品格,助力学生在“成为人”的道路上实现质的嬗变。

譬如:在讲到“投资与理财的选择”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厘清银行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方式的概念、利弊、关联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等拿出部分来进行投资尝试,譬如存在银行,买点风险小的政府债券或是基金等,这种不同于常规的“作业”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投资意识和理财习惯,提高他们的“财商”。

教师还可以紧扣“微时代”的主题,开展“微”系列的教学活动,譬如组织学生就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传播的热点问题等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中获得更理性的认知;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做起,以常态化的“微公益”来带动更多人以“举手之劳”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温暖和力量;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游览参观等活动中的“微体验”等等,这种隐性德育更易于学生接受,效果良好。

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管窥 篇12

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依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研究学生的喜好、个性、心理、生理, 这样做到知己知彼;灵活教学, 改变自己, 改善教学,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

二、触类旁通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与知识息息相关的现实, 掌握与学习有关的各类数据、凡是能够促进学习的信息皆有收纳, 并灵活巧妙、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 要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如果政治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敷衍了事, 那学生毫无所得, 即便是学生想学这门课, 结果也必然是上不好的, 事倍功半, 徒有劳苦。政治的内容, 并非艰难深奥, 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简单明了, 学习起来易于理解。教师要主动去研究现实, 利用生活现象加以说明, 反过来, 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 商品、物品和劳动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要靠生动明了的语言加以解说。因为, 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从理论上讲得有条不紊并非难事, 但学生对于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兴趣不大。因此, 教学必须结合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 才会乐学不疲, 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体验

体验的结果, 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增加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 同时能够养成运用知识的习惯, 如果学而不用, 就不会分析现实现象, 不会进行社会调查, 达不到实证理论的真实性的境界, 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 不了解政治学科的深层意义。

四、会学比较、参照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紧密的、内在的联系。同时, 不同之处也存在, 只有会学比较、参照, 寻找异同, 才会有所发现, 让思维扩展, 让大脑得到很好的启发, 使学到的知识升华为头脑中的知识, 从而更准确地加以运用。比如,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解说传统文化的伟大, 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化共同分析, 进行深入的比较, 弄清楚传统文化为何传唱不衰?为什么说有的传统文化并非优秀应该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挥?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什么文化?它们和传统文化比较孰优孰劣?通过这样的对比, 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五、政治教学要勤于思考

思维是智慧的结晶, 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是宇宙里的精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科学的课堂, 是灵动的、最有效的课堂。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 灵活地提出疑问, 引发高潮, 学生群情踊跃, 一个个开动脑筋, 深入挖掘, 大家的思维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有的学生思维独特, 追根问底, 直到得出完美的结论。教师创造情境,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巧妙, 要悬念迭出, 精彩纷呈, 旁敲侧击, 把教学打造成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 让课堂上其乐融融, 散馥流芬, 春光熠熠, 打造出政治课的魅力。比如, 讲解《政治生活》中讲“我国的外交政策”, 提出问题引发大家讨论:中美贸易出现摩擦、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我们的国力不断强大, 是和美国一决高下还是暂时包容它?你认为怎样处理更有利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经过一番热烈的辩论, 问题的产生, 矛盾的出现, 逐步回到教材核心观点: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任何时候都以国家利益为重, 同时和平处理与别国的关系。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学生学会了缜密的思考。

上一篇:探究理念下一篇:民营集团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