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理念

2024-10-04

探究理念(共12篇)

探究理念 篇1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涉及3个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等都是其代表问题, 但归根结底, 以人为本是发展核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 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和自然关系中最明显的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是其中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点, 激发和提高人的积极性, 使人达到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根据学生特点出发建立管理和培养的体系。正确认识到人的客观本质存在, 和学生的需要。在高校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和主观能动性, 而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技能和知识和社会服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地解放人的天性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特别在传统教育道路上苦苦挣扎多年的教育道路上, 我们渴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恰如其分地扮演着这条上下求索道路上的救世者, 在多年教育探索上,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不管是从社会发展还是经济需要的反映上看来这种教育思想较好的发展了和壮大了我国教育事业, 完善人才培养系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理念提出和教育实践上存在极大的优势, 但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怎样理解真正人本要义, 怎样执行, 怎样把理论变成现实, 怎么把握方向?这些问题是人本教育最大的实现障碍, 若要更好地贯彻下去需要更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努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以人为本”的实施

高校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些创新型人才,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 激励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和高深问题的延伸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留给这群学生较大的权利。在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下的学生要以90后为代表, 他们思维活跃, 创新点子多, 行动能力强, 敢于质疑权威, 把自己当成信仰, 以绝对孤傲和特立独行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这种情况下的权利中心一般来说要数学生会了, 通过自行组织活动, 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于市场的敏感性也超过其他学生。其中一部分, 成绩斐然, 年纪轻轻就成为CEO, 在他们身上我们是看到过人本教育所散发的光辉的。

根据以上所说,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至少从理论上看来, 是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便捷道路, 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握不到位, 对于培养目标发生了较大偏移, 引发各种问题。各大高校对学生进行宽松管理, 然而就以大学生的年龄层次来讲, 处于这个年纪的人自制力不强, 对制度过分依赖, 在没有学校管理强制的情况下易受他人不良习气影响, 过分的沉湎于手机和玩乐。特别是对于刚从高考体制中解放出来的学生, 会陷入一个及其矛盾的境地, 一方面极度渴望自由, 一方面陷入对拥有极大自由却不知怎么掌控自由的恐慌。换句话说在心智和意志比较不成熟的状态下, 对于自由有种叶公好龙的心态。从繁忙课业到天天时间一大把却不知道怎么合理分配的无所事事中, 学生会陷入极大的迷茫开始怀疑自己考大学的意义和对自己努力的质疑, 对自己内心进行拷问, 在学校宽松管理的配合下这些学生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去做什么。“不旷课, 不挂科, 不谈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 在这些新鲜口号的宣传下渐渐走入“老油条”行列。更是有对学校有什么不满意就进行批判示威, 抗议罢餐更是常有发生。近年的反日货游行队伍中不乏有这些热血青年大学生, 比较容易被他人利用。这些是实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多年以来引发的人才培养恐慌。学校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定位似乎不大准确, 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对学生进行放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过于放大。对于学生学习状态不是很关心, 提倡自主学习, 对学生情感不大关心, 在这种状态下比较考验学生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过于标榜自主学习的好处, 却忽略学生能力的匹配程度, 不能进行良好对接和引导, 导致人才培养的断层。甚至对于学生夜不归宿也不进行管理, 认为这是一种普通的社交活动需求, 对学生管理过于松散, 这些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当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造成高学历低能力, 手高眼低的情况, 企业用人也对高学历学生持不大看好的状态。于是对于就业常有“研究生不如本科生, 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话语流传, 其实, 这是一种对于教育体制的抨击和怀疑。似乎高校学生管理中太注重于形式忽略了目的, 本末倒置的结果自然对高校教育呼声遍地, 群起攻讦, 随之外国留学潮热起, 人才流失严重。

针对以上而言的高校过于疏松管理造成的问题, 有些学校自然对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整改, 但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与“人本教育”目标相违背。一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做出统一无差别管理安排, 大大束缚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点对于职专院校尤其严重。很多职专院校实行版规扣分管理制度, 严重伤害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背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建议

“以人为本”在高校中教育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可否认其作用, 但由于人为可控下的管理实施引发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建议。

首先问题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本思想的理解不清楚, 对其教育目标分析不透彻。对此相关的一些提议有:加强高校教师对人本教育的学习, 明确人本教育交给我们的时代重任, 从根本上矫正我们的教育目标及态度。较强高校学生管理, 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

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 对于大学新生加强学习引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风气进行严厉整肃, 大学非高楼大厦的学堂, 而是有大师之风的学习氛围和人文情怀, 清洗学生懒散学风, 重塑新青年的蓬勃朝气。对学校教师要求多关心学生动态和情绪变化, 引导学生情绪管理,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 对此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好准备, 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专业技能, 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社会竞争。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自觉进行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观,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21世纪合格的大学生。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正确有效地贯彻下去, 为教育道路换上新风貌。

四、结语

学生管理是个艺术也是难题, 综上所述, 在人本教育理念的作用下还是存在各种问题, 这并不能怀疑人本教育的科学性, 而是相关执行力。人本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引导和能力激发, 在人本思想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软性管理为主, 严格要求为辅, 这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共同探究。

探究理念 篇2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探究理念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 教学

1. 引言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获得新知和提升能力更加明显。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利用好一切课程资源,重视探究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2. 促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2.1 设计“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导下,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活动引入现代地理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地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地理知识。

2.2 寻求和挖掘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设问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考虑和应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进行设问、发问、解疑答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常用的探究式教学的设问类型主要如:(1)矛盾性问题:问题的本质是矛盾。包含矛盾的案例和问题,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兴趣。(2)近体性问题: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学生感到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用,学生就容易产生探究动机。(3)实践性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4)信息不饱和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知似不知”“似懂似不懂”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相反,学生完全不知道或完全知道的内容,学生往往缺少探究兴趣。

2.3 建立充满思考气息的班级气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建立充满思考氛围的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遵循民主教学、生本管理的思路和观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和建设,这是支架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2.4 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

相信地理教师自己拥有饱满的探究素养和精神风貌,才会感染和影响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方法产生直接的兴趣和起效。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只有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学识思辨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探究气息,才能不断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现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的。

3. 结束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并通过自我探究,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

总之,地理教学不但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要啟发学生思维,内化学习内容,并使学生运用理性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学习迁移,使学习成果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展。探究式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和达到这种有效课堂的实际需求,有效探究式地理课教学是注重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这种教学策略或技术,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创立优质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昌文.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浅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

[2]廖艳平. 谈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20).

[3]韦瑞英. 从案例看地理探究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8).

[4]尹晓静. 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1).

普利策新闻理念探究 篇4

1 确定报纸角色和新闻原则

普利策认为报业应该是社会改革倡导者、公共领域的重要力量和政府的纠错者。他将强烈的社会意识引入报纸的任务,主张建立站在人民一边的、反对公共弊端的超越党派的报业。

首先,他主张高质量的社论,用它来贯彻他重视社会责任的办报理念。他认为社论是“讲一些勇敢和真实的话,摒弃平庸与陈腐,讲一些令社会上有知识、有教养、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每期报纸都要充分利用社论。《世界报》的社论版经常在抨击富人、官员,甚至提出过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十大纲领”,这种高尚的品格和姿态使人们给予《世界报》“人民斗士”的称赞。

其次,他揭露社会弊病、黑幕和不公,是第一个揭露家。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不少社会问题矛盾激烈,新闻界开始了“掏粪运动”或称“揭丑运动”。他坚持认为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暴露,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应当代表平民试图使“政府官员、公务员、社会各机关和司法系统尽心尽职,履行责任”。这种思想是美国新闻界的一贯传统,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西方新闻界。

再次,普利策发起各种社会运动。报社为筹建纽约自由女神像台座发起募捐、发起环球旅行,还为穷人提供圣诞餐、夏天为贫民提供冰块,雇用医生免费给平民看病等,《世界报》这些社会活动,至少部分是出于普利策为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理想,而不是纯粹作为扩大报纸销量的手段。

2 新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首倡者。

在新闻专业精神的呼唤声逐浪高的现代,百年前普利策的记者职业化思想和实践尤显珍贵。他1903年就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新闻学院并设立普利策新闻奖。

政党报纸时期至今仍被作为美国新闻界的耻辱,随后廉价报纸降低了格调,而随着大众化报业的发展,追求商业利益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泛滥,愈演愈烈,于是以新闻自律和职业化以提升专业地位的呼声日高。普利策在当时成为先驱,是他的努力把新闻工作提高到一个为社会公认的专业的显著地位,并倡导新闻教育。他认为:“新闻学院其目标是培养若干较好的新闻记者,使报纸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有一段关于记者的著名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只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敏锐地观察到“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才能完成新闻的使命。这正是普利策倡导新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动因和目的。

3 用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以招徕眼光

很难想象,一个如此评价和认识新闻业的报人,会同时推崇煽情主义的写作,以至成为黄色新闻的鼻祖。普利策强调新闻要写得有声有色、富于趣味性、能够激动人心,这种新闻贴近平民的通俗化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将通俗演绎成庸俗,把人情味发挥成刺激性,使煽情发展到极至导致黄色新闻的泛滥则是普利策新闻理念中比较微妙而尴尬的成分了。普利策自己这样解释:“有人情味的和危言耸听的消息是扩大销售量所必需的手段,在发行量得到扩大之后,编辑们就可以吸引读者注意高质量的社论和新闻中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以此来制造健康的公共舆论。”看来,在普利策新闻理念中,教育意义、社会功能是“用”,是根本目的;煽情新闻和黄色新闻是“表”,是实现手段。普利策认为只有用这种刺激性的煽情报道才能吸引普通人的眼光,从而得到社论的影响力以及社会运动的支持者。

普利策及他的新闻理念至今仍然争议不断,他的思想和活动看上去是那么矛盾:一半是火焰——强烈的社会意识、责任感和高尚的办报原则;一半是海水——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的媚俗倾向。这两者看起来就像俗话说的“水火不容”,但是这火与冰在普利策身上竟然同时表现得如此显著。像所有的实用主义者一样,普利策不满足于真理的获得,而努力使其得到证实、生效,变得有用。于是,在办报中普利策没有冒着曲高和寡的危险让《世界报》板起面孔坚持严肃高尚的格调,而是以牺牲消息和新闻来换取社会的影响力,以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换取读者的注意力。他看重的是最后的实际效果,将煽情主义作为手段,以得到社会对改良运动的支持。

探究理念 篇5

清塬中学焦鹏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性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这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天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应如何渗透这些理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自主”做起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在这样的课堂气氛里,教师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文体、文题、构思、选材等方面,统统不作硬性规定,仅根据学科教学计划和训练目标作适当的指导。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即使是三言两语的诗歌,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舒怀,经典之作,当然可以体会其表达方式,妙用佳处,但绝不能搞支里破碎一一到位的模仿,说清了话,讲明了道理就行。还学生以自由,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同时允许学生自择内容,能证明自己思想,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好材料,好内容。这样在作文教学中打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这一传统模式,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自觉地关注自己的真实内心,写出千姿百态富有个性情趣的作文。

当然,从“自主”做起,对语文教师来说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语文教师既要大胆“放权”,又要宏观调控,把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既要鼓 1

励学生张扬个性,突破旧的框框,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又要让学生明白张扬个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而应该把握好度,切不可违背了作文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合乎逻辑的原则;二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因此,学生在自主写作中,语文教师不是“多余人”,而应该“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修养,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写作的“领航人”。

二、创设“合作写作”平台,建立“合作写作”机制,培养学生“合作写作”习惯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写作”习惯,笔者把所带的学生按写作水平的高低划分层次,再考虑性别比例、兴趣指向、交往意愿、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以保证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样科学的“合作写作”平台就创设起来。同时,笔者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写作”的基本机制:

1、命题:可用教师命题、组间相互命题、组内成员共同命题等方式;

2、素材:各组成员把收集、积累或想象出来的东西都写出来,明确写作思路,提交合作组讨论;

3、成文:参考合作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写出初稿;

4、修改:初稿交由合作同伴修改并写出评语,原作者据此修改定稿;

5、交流:合作组选定对外交流篇目,各合作组进行交流;

6、讲评:学生根据交流情况自由讲评,教师点评;

7、反馈:据学生作文情况推荐张贴或退回重写等处理。

通过这样的“合作写作”,学生的写作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或者仅仅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通道,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创造性活动,并把自己独特的创造贡献给合作小组,影响合作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但太多的“合作”可能会带来学生作文材料的雷同,构思上的趋同。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大力提倡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并不断地给“创新作文”、“个性作文”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三、抓好探究的着眼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最难。因为学生经历不同、感情有别、个性迥然、认识各异。因此作文题材宽泛、体裁多样、表达灵活、语言丰富。在如此客观而又复杂的背景下进行探究,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好探究的着眼点,就能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就能集中兵力,重点出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抓好探究的着眼点?笔者认为:

(一)给焦灼点予针刺。焦灼点就是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反映的空白点、感情共鸣的模糊点和语言表达的困顿点等。教师在布置作文训练之后,或在学生自主选择练笔内容之后,收集学生构思纲要,提取“焦灼点”,设计若干针刺引语,然后进行探究。

(二)抓增长点以激活。增长点就是学生个别存在的中心确立的短路点、内容展开的分支点和形式构思的断裂点等。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想到的但想而不深,说到了但说而未全等情况时,予以培扶,将短浅引向深远,将内敛拨向外发,将断续引向对接。

这两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只从“感受”的层次入笔,就可以引导学生还要从“认识”的层次思索;学生只在“现实”的方面寻觅,就可以引导学生还要在“虚幻”的方面探究;学生只取“蕴情”的角度遣词,就可以引导学生还要取“含理”、“有趣”的角度运语„„。其间,必须注意的是,教师角色做到三个转变:即变主为辅、变入

为出、变授为导,要防止先入为主和越俎代庖。

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探究 篇6

音乐教育是整个国家音乐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音乐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的作用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国一直将专业化的音乐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目标,但是这样的音乐类人才技能过于单一,无法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当音乐艺术成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捷径时,音乐教育就变得更加热门了。一般来说,这样的音乐教育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体系为准,以培养专业化的演唱或者演奏技巧为主要目的。但是这样的音乐教育容易忽视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较弱、缺乏艺术实践、思维不活跃、缺乏创新精神。由此看来这样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发现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则以相对统一或者相对立的格局存在着,这导致音乐教育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失去了本民族音乐的韵味。这也告诉我们在发展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世界性的多元化音乐,以便我们能更好了解我们的世界、大家的世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

回顾我国音乐教育历史可以发现,在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照搬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崇尚欧洲中心论,他们认为欧洲古典音乐正宗、先进,其理论和方法更为科学。这导致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逐渐淡忘了我国的本土音乐。直到1995年10月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组委会举办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研讨会上,重视本土音乐教育才被一部分学者提出来,但未得到重视。之后,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部分地区与学校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条件和民族民间传统,致力于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纳入了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国民间音乐。这样,不仅本土音乐得到了发展,而且民族音乐也得到了继承。

虽然具体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制定,但实践与否就不得而知了。调查研究发现,直到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并没有重视对传统优秀音乐理念的继承,课程设置比例严重失调,民族文化也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据悉,2004年教育部委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题组在对国内外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课程方案》,而后在全国普通高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实施,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尽量体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主流。它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1994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得到了确定,同时为这项政策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功能、目标、实践等做出了理论上的界定,还提出了贯彻建议,并致力于将民族音乐教育推向全球。当然,这样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深厚的历史背景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古老的欧洲文化,使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向了美国。而在美国独立自主的环境下,人们都积极追求平等的机会,也使得各民族的音乐得到了发展,同时促使了多元音乐文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繁荣。

但是,世界的不一定就是民族的。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主要指的是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它的宗旨是提倡各民族的平等和自由,但忽略了民族的特性。在我国,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分享其他种族的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民族音乐的原味。因为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孕育生长的各种文化,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生命力,音乐也就无法存活。

我国的音乐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音乐的产物,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的音乐标志着不同的时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民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以说,民族音乐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而且它还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载社会的发展。这样看来,我国民族音乐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属性是国民喜欢的、不可缺少的。虽然众多音乐人用的是流行音乐的元素与气质,但其骨子里仍保留着民族本土音乐的精华。

现代音乐教育在寻求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同时,应保持本土音乐的特色,以发展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为重。但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要融入可借鉴的流行音乐或者世界名著。因为流行音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记载着现代社会的特点。由于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多种多样,同样的音乐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表达出来,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然而不管怎样的方式,都是为了音乐教育,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材的更新要及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音乐市场注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成效。另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无法使其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中,因而易与音乐产生距离。虽说这个距离是必然的,但音乐教育的任务则是缩短这个距离,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比如,现在的音乐教材所选取的大提琴独奏曲《天鹅》,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天鹅的神态,反映的是法国巴黎公社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专业音乐人理解这一曲子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具备这种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更难体会曲子所表达的那种飘逸、傲慢、潇洒、浪漫的音乐内涵。当然我们的音乐课这几年也一直在改革,更注重以人为本,提高中学生的音乐修养。

流行音乐中的流行元素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因此音乐教育要在保持本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流行元素,才能推动音乐教育的向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出生于现代社会,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和流行的元素,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因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新生的事物,他们的接受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所以如果将流行音乐引入课程,不仅可以促进音乐的再学习,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流行歌曲的旋律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歌词来源于生活,往往渗透着生活哲理。青少年喜欢将自己的烦恼、快乐、情感、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歌曲之中。鉴于此,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流行歌曲了解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有效地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成为学生的朋友。

对于教师来说,流行音乐的加入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流行音乐的筛选十分重要。在花花世界里,不是所有的流行元素都是精华,也存在着危害学生的负面元素。流行音乐的筛选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流行音乐如果筛选成功,就可以将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播放《猫和老鼠》的音乐视频片段,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中去感受音乐,让他们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对于流行音乐全盘接受,难免会使音乐教学受到负面影响。所以,这就对音乐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流行元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现代的主流趋势,但是忽略了民族音乐的优越性将不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为保证民族原有的音乐特性,现代教育提出了在保持本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以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促进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语文分享教学理念之探究 篇7

毋庸置疑, 在当下全力反对语文考试是不可能的, 那么, 怎样把诗意语文和应试语文完美衔接呢?“语文分享教学”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

语文分享教学, 是在尊重教育本真、语文本真和生命本真的基础上, 以激扬学生生命、绽放学生个性为出发点, 以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目标。在当下, 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很有必要性。其一是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其二是乐享时代的到来。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已是大势所趋。乐享, 是指大众在物质满足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生命上的愉悦, 个性上的绽放!

“分”———重在尊重学生个性。“在当下, 语文素质教育要想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必须发展个性教育。”[1]语文分享教学提倡让班级里没有主角和配角以及群众之分, 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和学活动中平等的互动主体。教是一种途径, 一种手段;学也是一种途径, 一种手段。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思想库”, 构建自我人格, 完善自己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是“分”的真谛, 是“分”的价值所在!

“享”———重在尊重生命本真。语文分享教学要让教师的涵养和学生的素养一起成长。分享教学, 既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享受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 也是学生教学过程的享受和教师学习过程的享受。

快乐是人的追求, 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扬长教育即快乐, 补短教育即痛苦。因此, 语文分享教学第一要务就是享受教育, 尊重人的生命本真, 找出学习兴趣的所在, 找到学习动力的所在, 找到自己的长处所在。因为乐享, 因为享受学习, 可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动力和美好!与之相得益彰的, 我们又可忘我地快乐地学习。

二、语文分享教学的实施

语文分享教学注重于个性的培养。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 而是一个开放的理念, 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范畴。它难以有一个具体的模式, 而是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化、因地而别、因势利导。只要遵从于“尊重教育本真, 尊重语文本真, 尊重生命本真;乐享教学过程, 学为教学主体, 教学互换互融”这一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均可被纳入语文分享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探求了如下实施策略。当然, 这些策略本身应是一个整体, 分而论之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1. 生命———语文分享教学的起点

语文, 是我们母语的记录, 是我们生命、生活的结晶。她, 不仅流淌着古人圣贤的智慧, 也流淌着平凡劳动者的勇毅和追求。所有这一切, 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细细享受。“关怀生命是一切语文教学手段与工具的灵魂, 人的生命的陶冶与发展是所有操作性目标的最终归宿。”[2]

教育, 是为了促成生命的成长,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为了陶冶我们的生命而进行的活动, 不是用来压制生命、摧残生命的。语文分享教学, 要突出对生命的关爱, 对灵魂和人格的塑造, 对情感和精神的构筑, 对生命的开掘。我们语文中的生命资源丰富而深刻, 以现行高中教材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沁园春·长沙》中有那追求自由而又奋发向上的原始动力, 《雨巷》中有那对美、对爱情深沉的爱意, 《再别康桥》中有那生命的爱恋之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那感恩乳母的赤子情怀。

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资源, 充满着可爱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该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展现着生命的跃动;语文教师应该充满着对生命的感受, 透射着对生命的关怀。而且,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挖掘教材里的生命资源, 更要绽放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力。生命因语文分享教学而美丽, 语文教学因生命而精彩。

那么如何让生命大放光彩呢?笔者认为, 我们不仅要注意生命的情感性, 认识生命的整体性, 而且还要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尊重生命的差异性, 更要唤醒生命的主体性, 追求生命的体验性, 那样就能激活生命的超越性, 释放生命的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语文普遍侧重于“学得”, 但是却忽视“习得”。而在习得中, 我们更会在文本的陶冶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生命的境界!

2. 生活———语文分享教学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特别是大语文的提出, 这个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却很少关注语文的生活性一面, 甚至语文教学离生活越来越远。语文教学完全是被限制在教室里, 被封闭在校园里。

“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 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 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3]但是教育的价值何在呢?在很多人看来, 教育的价值不外乎就是考高分、上大学、找工作等。这些直接功利化的思想和对孩子的要求, 让孩子很受伤。从小就背上如此功利之心的孩子, 在以后人生的求学路途上, 有的只是包袱, 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明白:那些名家、名篇, 哪一个不是来自生活, 哪一篇不是道法自然啊!生活成就语文, 语文离不开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封闭式校园、封闭式课堂, 其结果不就是封闭了学生的生活吗?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还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 都提倡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因而关注生活, 也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尊重和建构。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的生命世界, 是语文分享教学的一个立足之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生活的主体, 语文更是建立在学生独特而又真实的生活感受中。教师千万不可用那些虚拟的、僵化的、客观的世界遮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3. 合作探究———一起走向深度和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注重合作学习, 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自我、个性、个体, 是合作的前提, 而合作是群体探究的前提。在班级授课制下, 合作是探究不可缺少的一项条件。要想走向深度和广度, 合作必不可少。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 也指师生合作, 而且要教师配合学生学习。但是, 目前的合作探究, 弄不好就会造成“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看不实在。因此我们得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倡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4]因为个性化阅读, 才可形成一种对话形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 而不应是某一方面的独白。在对话中, 师生、生生、生本之间通过种种媒介加以沟通, 强化合作, 得到共鸣。教师在对话中, 不要成为话语的霸权,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2) 学会欣赏。“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赏识的人, 但我们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在合作分享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以赏识为前提的倾听技巧, 他们就能拥有更多更大的收获。”[5]

(3) 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 而且及时发扬光大, 向其他学生及时“引荐”。这样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 科学分工。合作学习不仅是语文学科追求的价值, 也是所有学科应该追求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 有明确的分工, 有共同的任务, 从而互助学习。一般说来, 合作学习分工有以下要求:第一, 先组建小群体, 再大集体。在群体中, 既可以同质相构, 也可以异质相构。第二, 群体有共同的任务, 而且在这任务中,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担当一些任务, 在合作中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 活动———语文分享教学的舞台

语文活动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一项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大于语文活动的本身。像可以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和激起内驱力的竞赛活动, 像可以给我们带来广博知识和反思的校园大讲堂, 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才的辩论活动, 这些活动隐含的价值甚至可以陪伴学生终身。

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要“活”, 更要“动”。可谓“活”中有“动”, “动”中有“活”。在“活”的方面, 不仅形式要活, 而且内容更要活。“动”, 教师要动, 学生要动, 更要有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教师要发挥好“润滑剂”“调味剂”的作用, 放手给学生, 让语文分享活动生动、主动、互动三位一起。体验语文的魅力, 感受活动的乐趣, 感知生命的活力。像话剧, 像朗诵会, 像小品、抢答、猜谜语、对对子和接龙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 语文教师可采用黑板报、校报、手抄报、广播站和橱窗等形式, 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课内活动开展的同时, 我们更要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

在所有的活动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 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 没有了这些, 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6]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告诉我们:需要, 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而游戏就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价值、欲望等需要, 让学生找回自己的主体身份。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 与时俱进, 把握好游戏的三大规律———规则性、互动性、愉悦性, 让孩子在规则中有所束缚, 在互动中找到师生合作的情谊, 在愉悦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游戏中教, 学生在游戏中学, 师生在游戏中共同体验, 探索求知的乐趣, 享受知识之美, 合作之乐, 充分体验成长的乐趣。”[7]

5. 互换———师生主体的重新接纳

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互动不仅来自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不仅来自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集体探究, 还来自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换, 这有利于优化课堂, 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不大喜欢预习, 这样很难形成主动学习。学生基本上还是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自己的接受。这可能也是学生懒的表现。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有所突破地预习。那么课堂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 而且还可以产生问题意识。

当然, 互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积极预习, 更主要的还在于教师在学生的讲课中, 也会知道学生的不足, 这样也有利于知己知彼, 对症下药,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起先还认为学生怕走上讲台, 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 学生不但愿意走上讲台, 而且个个表现都非常精彩。教学角色的互换, 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很多优秀品质。

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 策略的实施应该是灵活的, 不可死板教条。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五种策略, 完全要我们语文教师灵活掌握。而且, 还不能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五种, 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兼收并蓄, 海纳百川。只要这种策略能够符合语文分享教学的理念, 我们即可借而用之。只有这样, 语文分享教学才可融入学生的学习, 融入学生的生命!

摘要:个性虽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 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分”中关注个性。生命的成长莫过于乐享生命。在乐享中学习, 学习会更容易和生命融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 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走出, 苦可作舟, 乐更可作舟。语文分享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生命, 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语文本真, 乐享教学过程, 让学为教学主体, 学和教互换互融。

关键词:个性,乐享,语文分享教学

参考文献

[1][2][7]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3]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任运昌.自由表达合作分享——课标习作教学新理念及其实践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1) .

探究现代采矿理念与充填采矿 篇8

要想更好的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前提。生态的可持续是要对环境的容量与资源进行合理协调, 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绿色开采理念是以广义资源为出发点来认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土地、地下水等, 它是为了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 形成的一种可以协调环境与资源之间关系的开采技术。它的意义是尽最大可能减少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此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综上所述, 绿色采矿的实行是矿山企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在实行绿色采矿的过程中, 矿山企业要全面考虑各项因素, 将污染与破坏降到最低。

二、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

所谓充填法, 就是在采矿完成后用一些廉价的材料对采矿区进行填充, 这样可以防止地面塌陷情况的发生,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还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如下:

(一) 地表不能有塌陷现象

比如在建筑物下面进行采矿或是在水体下采矿, 在采矿进行完毕后, 用混合材料或者废石将采空区填满, 这样能够对地压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地表的塌陷。

(二) 适用于矿产价值较高的矿体

由于进行充填时填的是廉价的材料或废石, 所以充填法的回收率比较高, 适合在开采一些如镍矿、金矿等高价值的矿体中使用。

(三) 适用于含有破碎岩石的矿体

现阶段的胶结充填采矿是将胶结剂和尾砂、废石等混在一起作为材料, 形成具有膏体性质的一种充填浆体。用这种充填物对采空区进行填充时, 工作人员可以在充填体的下方进行操作, 这样使操作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四) 适用于变化较大、埋藏较深的矿体

对于那些埋藏深度较深的矿体, 在采矿完成后容易产生局部岩石爆裂的现象, 这时将充填浆体对采空区进行充填, 就能够对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行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岩石的爆裂。一些价值较高的金属矿的变化就比较大, 充填法很适合这样的矿体。

三、充填采矿法的技术要点解析

(一) 关于成本控制方面

采用充填法进行充填时产生的成本是整个采矿成本的70%左右, 其中水泥的成本是充填成本的70%左右, 所以要想控制充填材料的成本, 就要先控制水泥的成本, 其关键就是要寻找可以替代水泥的充填材料。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 可以从水泥与骨料方面来节约成本。充填料浆在形成充填体之后, 要达到操作所要求的强度, 而充填体的强度与灰砂配比和骨料配比的情况有关, 如果采用较高级配的骨料, 在其达到操作所要求的强度时使用的水泥量最少。所以在从材料上节约成本的过程中, 骨料与水泥是互相作用的。

(二) 关于充填骨料的级配的研究

充填骨料主要是由开采过程中挖出的废石、选矿厂的河砂以及尾砂等组成的。由于矿山地理位置是不同的, 所以组成骨料的各种成分的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产生的成本也是不同的。现如今对充填骨料级配可以根据最大密度曲线理论来完成, W.B.Fuller在经过试验后发现, 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将固体颗粒进行排列, 然后将它们进行搭配, 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混合料的空隙、增大混合料的密度。他研究出最大密度的理想曲线, 通过曲线可以进一步看出, 颗粒级配的曲线越与抛物线接近, 密度就越大。后来由Bolomey经过修整, 最后形成一个公式:, 其中P代表的是筛孔通过率, d代表骨料的粒径, D代表最大粒径, n代表级配指数。

(三) 关于充填料浆的管道运输的分析

如今矿山的生产能力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所以充填作业也要跟上形势, 满足矿山生产力的需求。虽然管道运输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运输效率也较高, 但对管道运输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 很多试验都采用传统的环管试验方式对料浆各方面的数值进行测定,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学者开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

通过试验对充填浆体管道的运输进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在制备充填浆体的时候, 由于充填材料来源于开采时挖出的废石、选矿厂的河砂与尾砂等, 他们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进行运输时, 有多种成分的混合运输方式, 也有单一成分的运输方式。

2. 在充填浆体的组成中, 有废石等一些粗骨料, 也有水泥等胶凝性质的材料, 所以它们的粒径是不同的, 有的十几毫米, 有的几十微米, 所以充填浆体骨料的粒径具有较大的变化。

3. 在制作充填材料的过程中, 尾砂的质量浓度在74%-78%的范围内, 水砂的质量浓度是从30%-50%, 而废石形成的膏体的浓度为79%-84%, 可以看出充填浆体的浓度变化很大。

4. 在应用充填采矿方法的时候, 往往都是建立一个充填站, 然后将充填浆体制作好, 再用管道将充填浆体运到采空区进行充填。由于矿山地理位置的不同, 所以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势, 所以运输的管路也是复杂的, 有水平管道, 也有垂直管道, 必要的时候还要设置相应的减压管道, 也就是将管道设置成S型的转弯形式, 或设置一些障碍在管道里, 使管道的阻力得到增强,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有的部位压力过大而产生管路爆裂的现象。

5. 在用充填管道运输充填浆料时, 如果操作不当, 管路中可能会有空气进入, 这样会对浆体流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经过实际的调查表明, 垂直的管段经常不是满管输送的, 所以要注意操作, 尽量不使空气进入管道中。

结束语

在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时期, 采矿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采矿模式下, 环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所以绿色采矿模式的被提出体现了现代采矿的理念。

摘要: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 采用传统采矿模式会使开发过程中有大量固体废料排出, 例如尾砂、冶炼渣、废石块等, 这些固体废料堆放在地表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甚至会引发一些事故。所以采矿模式要根据形势进行创新, 现代采矿理念倡导的是绿色采矿, 其中固体废料充填工艺对解决矿山固体废料有着很好的作用, 而且它也是绿色采矿的主要技术。

高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理念的探究 篇9

关键词:高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探究

前言:在我国的职业高中学习中, 大部分教师最重视的都是技能和专业性的培养, 而足球项目被学生当作是一个娱乐性的科目, 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在近几年来, 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得到了人民的关注, 以良好的增长态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这也要求高职学校能够对足球教学任务加以重视, 在改革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能力。

一、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在高职的足球训练教育当中, 创新方法的运用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以往的足球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让学生先将基本动作运用灵活, 一味的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高技术性。其实不然, 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甚至会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厌烦。而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将这种形式打破, 让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尝试来掌握其中的技巧, 从而渐渐培养出自己踢球的独特之处, 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培养他们的足球兴趣, 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

(二) 使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积极

足球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形式上, 还体现在它的具体内涵上。教师通过单一项目的锻炼, 使学生们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这样对足球运动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 在实际性的比赛当中, 学生们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成绩, 不仅要对基本性的理论进行掌握, 还应该能够将技巧进行灵活性的转变和使用。而创新训练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 学生就能够充分的对足球进行运维, 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 培养综合性素质, 使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有着积极、良好的态度。

(三) 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

在足球项目的创新过程中, 对教师, 对学生, 对国家都是一件益事。首先, 对教师而言, 创新就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进, 他们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搜索, 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创新性思路结合进去, 不断的进行教学方面的调整。这样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之外, 增添一丝乐趣, 掌握一技之长。对于国家来说, 足球训练创新方式的出现也能够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人才[1]。

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 在高职足球项目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应用创新理念

对高职足球的教学过程来说, 应用理念的创新十分重要。对传统的足球教学而言, 教师通过都是为学生们复述一遍足球的关键步骤, 接着让学生们进行死记硬背, 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都记忆下来。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收效甚远, 无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新形势下,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训练,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想出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 一边为学生们演示足球中的技巧, 一边说出自己制定的口诀。这样既能够将理论传递给学生, 又能够使学生们学会了灵活性变通, 活跃了课堂气氛[2]。

(二) 以实际性原则培养足球训练创新技能项目

在足球训练项目的创新过程中, 实际性原则是非常关键的。一些教师不同的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将不同能力的学生们放在一起训练, 这样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性的训练当中,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两个小组。A组是足球能力较强的学生, B组是足球运动细胞相对较弱, 但对足球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针对A组学生, 教师主要培养的是他们的实战能力, 使他们在训练中学生运筹帷幄, 对他们的某一弱项进行针对性练习。对于B组学生, 教师主要对他们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对跑步、带球、传球等项目的练习上。先让他们的运动细胞被带动起来, 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长进行训练。如果该名学生的个头比较高, 教师可以专门让他负责守球。如果该名学生的弹跳力和跑步速度都比较快, 教师可以让他作为先锋, 进行传球与运球的工作。最后, 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将两组学生结合到一起, 对他们的综合性能力进行整合, 根据每个人的优势将他们在球队中的位置进行制定。

(三) 对高职足球项目训练的运动器材应用创新理念

足球器材作为学生训练的辅助性工具, 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在足球运动当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和磕碰问题。教师可以对足球的训练场地进行改进, 在应用设备方面加以创新, 给予学生最大的安全性保障。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场训练中都对参加足球的人数进行合理性规划, 并且尽量将活动范围缩小, 如果有必要的话, 也可以发展5人制、11人制等足球俱乐部的新模式。由于足球运动场地大多数都是在室外, 教师可以海绵球来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 促进学生兴趣的增强。

综上所述, 足球运动训练的创新模式对高职学生有着深刻的意义。它能够树立学生运动信心,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江平.高职足球项目训练创新理念的应用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7:328+330.

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理念探究 篇10

一、现阶段中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太多,这样也就限制了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且对于这些问题来说,主要体现在了图书馆的构建结构以及科技含量等方面上。

1、管理人员上的不足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依然存在着以管理员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这样也就使得管理的方式与服务的理念等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最终也就使得资源的利用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出现了资源浪费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足,学校也没有针对这一内容来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也就使得管理人人员不论是职业素养还是专业技能上都存在不足,这样也就降低了工作的效果[1]。且在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下,使得图书馆管理不当以及采购不科学等现象时常发生。

2、现代化技术手段不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图书馆中虽然引进了技术与手段,但是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样也就出现了在管理中科学技术不足的现象。就现阶段来说,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影响,在各个行业中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但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上却存在着计算机运用较少的现象,这样也就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基因、纳米等新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学科与多专业不断融合与渗透的现象,这样也就增大了信息量。想要科学的分配好这些图书资源,就只能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势必会影响读者对信息知识的获取需求[2]。同时,不仅要认识到做好技术更新工作的重要性,还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完整的图书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减少资源在网络传输等方面的障碍。

3、现代化特征不明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现代化特征不明显的现象。从实际上来说,由于高校图书馆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就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化科学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其应有的特征。且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图书馆还没有实现有效的完善,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些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并没有做好针对性的区分,从而也就使得问题不断。

二、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发展的措施

1、管理人员的服务

在实际中想要优化好图书馆管理理念,就要先培养好图书馆中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首先,要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保证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好馆内的实际资源情况,同时还要熟练的运用好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网络检索与整理等工作。且在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3]。由于图书馆的主要阅读人群为学生与教师等,所以对图书馆中资源的需求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

2、做好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建设工作

想要做好图书馆馆藏机构的建设,就要建立出完善的馆藏体系。首先,要结合馆中的实际情况,以此来确定出准确的范围,由于高校中图书馆中的阅读群体比较固定,且图书资源也相对较多,这样也就需要图书馆要结合自己的管内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来找准收藏的重点。其次,是要在图书馆中建立出完善的图书馆检索系统,以此来满足阅读去群体的需求。

3、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的影响下,想要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师生的服务能力,就必须要从实际需求上出发,做好图书馆中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在掌握师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划分。其次,为了满足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还要对不同的文献资料做出不同语言上的标注,这样也就可以有效减少语言障碍等现象的发生[4]。同时还要不断突出图书馆中的先进性,对现阶段中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出适当的应用,完善网络检索模式。再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还要掌握好自身的职责与义务,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师生提供服务。由于图书馆中阅读群体的领域十分的广泛,所以在高校中就要保证阅读资源可以满足各个学科中的阅读群体,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与政治、经济、投资等方面相关的资源,这样也就可以充分满足阅读群体的动态需求。另外,图书馆中还需要确保资源的多样化,这样此案呢过更好的创新管理理念,提供高效的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网络建设,补充与丰富好数据库,这样才能为师生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燕.探究分析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教育界,2014,(21):24-24.

[2]李金颖.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61-61.

[3]尹亚蕾.浅析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170-171.

现代机械设计理念与技术探究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31-01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大,机械工具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方式,其奠基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现代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也彰显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现代化建设的急切脚步都让工业机械的市场需求大大提高,在未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将有着更好的前景。机械设计就是按照具体的使用要求,分析、计算、构思机械的结构、原理、运动、能量和力的传递、零件的形状、大小、润滑等不同的方面,并最终予以制作的全过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业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能否做好现代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机械设计的理念与传统机械设计相比有着明显的突破,本文对于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现代机械设计概述

(一)传统机械设计和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传统的机械设计一般是按照目标和任务,制定一个方案,甚或制造出具体的样机,而后予以考核评定,在考核评定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改,形成第二方案,循环反复进行这一过程一直等到满意为止。具体的流程是: 市场需求调查; 归纳相关问题; 综合分析问题; 优化方案; 修改方案; 绘制图样。在传统机械设计中,由于受到设计观念、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设计要借助于大量的静止化和简化假设,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精确度,设计中过度依靠主观灵感和经验,高效、准确和科学合理性受到了影响。

现代机械设计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设计针对的是实体化对象的整个过程,狭义设计针对的是图样完成的设计。现代工业设计的基本特征是智能化、经济性、集成化、并行、精确、动态运行。现代机械设计一般有两种分类,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有: CAD、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最优化的机械设计方法、有限元的机械设计方法等等。正在发展中的新颖设计包括:智能、生命周期、创新、并行、稳健、虚拟等不同的类型。

(二)现代机械设计的理念。设计过程要遵循一些理性的、科学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包括逻辑关系的确定,物理关系的确定,结构关系的确定,总体层面设计的最终确定。现代机械设计的理念是把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智能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融合数学、物理学、电子信息学、化工学、人体心理学、测量学等学科知识,从形象思维开始,综合运行各种思维方式,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产生设计创意,经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操作,反复操作循环,最终完成设计方案。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设计任务,清晰设计目标,充分收集资料和数据,要设计出新结构和新方案,还要和客户进行讨论,注重各专业知识的配合,力求方案的科学性,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设计图,不断修改方案,直到最佳,最后,现代机械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将设计的过程贯彻于机械制造的始终,即使是草图结束以后也要动态进行调整。现代机械设计的理念秉承创新精神,注重逻辑和思维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结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性、稳定性、精确性、智能性等相关因素,充分融合环保设计、人性化设计、高性能设计、低能耗设计等理念,并且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实现设计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二、现代机械设计相关技术

(一)节能环保设计技术。该技术充分考虑到了低耗能、高效益、环境保护等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节能机械设计技术。设计中要求将能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化,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结构布局、加工工艺以及重复使用性和材料选择,以满足节能要求。

2.环保机械设计技术。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是否可以回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没有损害,要兼顾产品质量。

3.材料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材料本身,实现材料利用率的最大化。

4.人性化设计技术。要考虑到人机统一,机械设计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兼顾到科学技术,实现人机合一。

(二)优良性能设计技术。现代机械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综合性能,主要包括。

1.实验技术和可靠性的设计。监测产品和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对故障进行检测分析,研究预防故障和处治故障的方法,保证性能的可靠性。

2.防断裂技术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机械设计的材料和结构能否在载荷、温度和电场等外力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破坏能力。

3.系统动态设计技术。为了保证能够全过程监测机械的运行,对频率、动态响应、运动和振动等结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设计进行研究,研究机械是否有磨损等情况,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

4.防腐蚀设计技术。保证产品不被腐蚀,要在选择材料、防腐蚀结合和强度设计上着手。此外还包括状态检测补偿和控制技术。

(三)创建竞争优势设计技术。这是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在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设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创新技术。在结合产品实际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出客户满意度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低成本设计技术。设计时为保持竞争力,要充分降低成本,当然要兼顾现代机械设计投放市场的速度,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

3.智能设计技术。智能化是现代机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传统的CAD自动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机械自动化的要求,就要求比如ICAD这样的能够满足图形处理,数值计算,具备知识处理能力和能够为设计全过程提供智能化支持的技术。

正确认识机械设计的特点,掌握科学的理论,合理实践,不断突破机械设计创新的理论,可以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创新,可以在原有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可以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生物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解读 篇1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按照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 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1. 探究性学习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知识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 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1]。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综合和对研究过程的理解,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 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

2.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2.1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多种, 具有代表性的是: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2.2 虽然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没有定论, 但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2]。

2.2.1 探究。仔细地考察某一事物, 获得有关的知识。

2.2.2 探究活动。

做观察, 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达给别人。

2.2.3 探究任务。

研究型探究、观察、调查 (访谈、问卷调查、测试) , 文献研究, 实验, 模拟, 等等。

3.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生物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

3.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及探究的欲望, 因此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 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一定的情境中, 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 主动参与探究。如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时以提问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 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皮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进行探究性学习

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而且是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科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生物科学发展史生动地反映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历程, 以及生物科学成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性的、开创性的影响。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记住科学发展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的,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面临疑难情境时, 如何搜集和加工资料, 了解科学家创新的思路, 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3 通过生物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 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生物实验,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 学会如何设计对照、预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还要学会怎样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 等等, 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主动去学习与探索, 会更好地理解知识, 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而且通过实验探索, 会获得利用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实验内容和类型较多, 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4 通过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编一些探究题目, 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探究性实验, 如植物去除顶端优势后, 植物的侧芽如何生长?CO2、光照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如何?哪些影响因素到植物细胞质流动?探究酶的化学成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以及泡菜的制作条件, 等等。通过研究性课题, 学生经过提出主题、收集信息、写出报告到报告的交流和评价, 在调查中能获得了解与掌握学科新知识, 加深对新问题的认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 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 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更充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习的兴趣,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进一步深化生物课程改革,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无疑是时代对教育要求的体现。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同时, 组织、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迎接教育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丁远毅, 崔鸿.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40.

上一篇:内部往来下一篇: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