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法创新(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篇1
一、互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恩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 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 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 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 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 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 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 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 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能力较差, 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 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 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 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 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 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 哪些与自己的不同, 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 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 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将讨论引向深入, 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 形成新的创见。同时, 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 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 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 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 听进别人的意见, 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交还自主权, 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 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 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 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 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 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之类的问题, 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例如, 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朋”字时, 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时, 许多学生都说两个“月”合起来就是“朋”, 但是有一名学生却编了一个故事来记这个字, 这名学生由此发现了一种同学们还没用过的编故事记字的办法。这难道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吗?
另外, 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设计练习题时,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 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 再编儿歌, 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哪怕只编了一句老师都给予肯定, 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获得创造的乐趣。短短的几分钟, 学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十几句儿歌, 学生课终而意未尽, 教师又把创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 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回读儿歌巧识字的方法去记生字, 学生在这种练习中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的火花。
三、转换角色, 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 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 喜欢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 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 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 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 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 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 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 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 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 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 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 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 不断探索知识, 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 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 转换为文中的角色, 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 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 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 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 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 常问的“假如你是×××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之类的问题, 都是在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中的角色互换。
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 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 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 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 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既“解放”了老师, 又“救活”了学生,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 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 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 产生思维的撞击, 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 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自主权,转换角色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篇2
【摘 要】分析创新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探讨创新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创新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98-02
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十分普遍,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但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接受新事物,想象力丰富。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目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各中职学校都有了不少收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向教师作为组织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开展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意味着,在丰富的语文课改实践中,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语文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的语文教学,是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学科,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使命,因而呼唤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更为迫切。因此,为适应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紧跟今社会发展的步伐,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中职语文创新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学法在中小学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法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的整合”,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参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和道理,不再是单调的概括、总结,不再是单一的授课形式,使语文课堂一改变过去的传统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愿意学、爱学、乐学。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不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求异创新,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既然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我们只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这也与我们平时说的“做中教,做中学”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想法,并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第三,提升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提倡“专业为实训服务,实训为就业服务”。传统的职业教育授课形式以理论为主,与实践相脱节。创新教学法的课程内容把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体验职业实践的过程,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应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将学生从书本的理论学习引向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第四,重视学习过程。创新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鉴,弱化知识的讲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应用
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会说、会写、会做人、会做事”的能力,下面就这几个方面探讨创新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学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的教学想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法的实施也是如此。各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的整体学习趋势也不同。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有的班级学生比较保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自我探索的“启发、探究、释疑、延展”式教学,或者采用传统的“感悟、品读、探究、延展”式教学,或者其他的教学模式。同一篇课文,不一定要同一个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习知识的前后过程进行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要与专业相结合。中职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语文是“副科”,专业是“主科”。在中等职业学校提倡的是“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个服务主要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充分考虑所服务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从就业来看,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将面对社会,面对各种合作伙伴,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参与职业实践。因此,创新教学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延伸,培养基于专业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公开课讲授《项链》时,讲完高潮,语文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动手做的项链,那是数控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和制作的。这让在座的老师和评委们眼睛一亮,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展示时的兴奋和自豪。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受语文老师的欣赏。而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任务时,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应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法应与“读、议、讲、练”紧密结合。例如,笔者在上《杜甫诗二首》(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作品)时,采用音频助诵读,抑扬顿挫。诗诵读及欣赏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先让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电脑上听示范诵读音频,接着让学生读并录音。然后,同学、老师指出错误,学生再读,学生通过“听→读→比较→再读”,从而突破诵读这一重点。最后,老师读,生齐读,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通过反复听和练习诵读明白和掌握了诵读时的抑扬顿挫。
(四)创新教学是一同“解放”的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大解放”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创新教学是师生一同“解放”的过程。据学生反映,他们比较喜欢应用文写作,因为其对今后的就业比较有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又觉得应用文枯燥无趣。对此,在学习“通知、请示、方案”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整合,把传统的定义、格式、练习的过程改为“让学生帮团委做登山比赛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前要做哪些准备。学生最后得出申请活动经费、通知参与人员、做好活动方案等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写通知、请示,不但写作兴致高,而且写作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五)用创新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追求学问,探寻真理的好学精神或斗志,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醒觉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一些学生很害怕写作,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给学生确定“元旦表演小品”这一项目活动,学生思考明确要把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确定角色、背台词、准备道具等内容。引入竞争机制,看看哪个小组改写得好,就选其稿作为小品的剧本内容。通过改写,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一定提高。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学生大胆将其搬上学校舞台,虽然主题还不够鲜明,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梁田.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EB/OL].(2010-09-17)[2015-05-0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u5JjEcPW7Fsn4SLGTna4L9EQ3zOz6xHfcjbPqxIQUrVl9zRV7k5ni-ll44xKyqxUnE3dUTZs7SFOCwEj6bE-Dcrozb6SleVmUWolTvDvIq
[2]洪如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实践能力――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0(6)
[3]李子明,野庆文,王志安.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物理,2003(6)
浅议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篇3
关键词:语文;学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65-01
一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 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難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
另外,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
三 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
1.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或学生提出疑问,让教师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创新 篇4
一、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知道语文是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够用到的语言, 比如说话、写字、回答老师的问题、讲故事等。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告诉学生, 进行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例如写字、识字、读书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让他们多读书、多识字。
由于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心理, 所以对学校新发下来的教材, 小学生会非常地感兴趣, 于是就会对整本教材不停地阅读。小学生拿着教材自己大声地阅读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识字过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机会, 充分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要让全班的学生都向这位学生学习, 这样就是在为学生随机地树立典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做法, 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加,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满足感有所增长。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能够融入到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 从而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地学习和鼓励。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关识字的竞赛, 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识字。
教师不但要使小学生在教材中学习到新的字词, 同时也还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到新的字词。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生活中去识字, 例如让学生多看一些报纸或者书籍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做一些生字的图片, 然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地进行交流, 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字, 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到快乐, 还能够让其在快乐中识字。
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中一定要使用感官的教学方法, 这样利用实物把学生要学的生字展示出来, 就会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实物, 从而就能够提升学生识字的效率。
小学教师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这样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识字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去识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识字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要想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识字, 就一定要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得到提升, 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掌握好每一个所学习的字。根据小学生在学习识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教师总结出了很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如数笔画的方法, 这是我国识字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这样就会为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其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学习生字,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识字教学中的主体, 从而才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 进而能够使学生的识字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读写姿势, 对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姿势进行及时的纠正, 确保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教师一定要使小学生做到眼睛和书本距离一尺远, 胸口和桌子要距离一拳远, 手指和笔尖要距离一寸远。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书写时一定使学生注意该字的笔顺, 并且要按照正确的书写方法去写字。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进行写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田字格内进行书写,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写出更规范的字。
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小学生的写字作业时, 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错别字, 先不要对其进行修改, 要利用颜色明显的笔把学生的错别字圈出来, 并在规定的时间里, 让学生自己把错别字修改过来, 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检查。这样时间一久, 学生就能够养成自己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准确地写出这个字的正确形式, 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中随机地为学生树立典型, 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向其学习, 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就是要学会识字与写字, 同时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 能够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生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够使其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 进而提升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黎明.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情趣盎然[J].东方教育, 2011 (5)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篇5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
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 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 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 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创新;理念;方法;手段;合作探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
一、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要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创新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切实在语文课堂中得以落实,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自身要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更新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语文课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毅力,这就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创新在教学中尤其要切实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着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气息的交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
二、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语文课堂内教学创新
想要做到初中语文课堂内教学创新,就需要先克服当前课堂中出现的教学弊端,使教学更能体现语文的精髓和特点。
1.利用语言的交往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艺术
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利用语言来实现,而语言的基础源自于语文。知识性学科的内容需要用文字进行记载,需要用语言进行传播,但由于文字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所以语言的多边性是训练语文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倡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以讲解为主的语文课堂内,就可以出现更为多样化的参与式的强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述能力和审美能力。
2.优化语文课堂内教学结构
适应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够变被动传授为主动求知。而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要看课程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要想使课堂内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结构进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边霞,李西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艺术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初探 篇7
一、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举例
1. 教师示范, 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所以, 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 而不是理解, 更谈不上应用。因此, 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 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 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 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 层次清楚, 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 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 回顾小结, 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 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 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 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 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 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 把发现和领会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课标指出, 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看来, 单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 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课内阅读是基础, 课外阅读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1. 利用图书资源, 广泛开展阅读。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天开放, 充分发挥其作用。班级设立图书角, 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 登记编号, 设专人保管, 互相借阅, 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 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 每次自己购买所需图书2~3本, 按时阅读。
有了图书资源, 还应合理运用, 否则形同摆设。因此, 我们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 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 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2. 推荐课外读物, 做好书刊导读。
随着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 智力投资的加大, 订阅少儿报刊的学生越来越多, 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读书习惯。我们的做法是做好书刊导读工作, 上好读物介绍课。我们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 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 希望他们博览群书, 厚积而薄发。例如, 结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落叶》《动物过冬》《我会变》《晏子使楚》等课文, 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常识、自然等课文,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 有机融合于一体。
三、指导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 不至于在上课时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只顾着听, 而没顾上记笔记;有的学生为了记笔记, 对教师的详细讲解没有领会等等。这些状况表明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和速度, 如果能课前做好预习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 而且在课上听讲和记笔记会更有针对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生面对新的课文, 要通读一遍, 了解内容的大概, 知道讲了什么事情, 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要能找出新的知识点, 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记下来或者做出标记, 查抄工具书对阅读中不会的字词自我解决, 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 多问几个问什么, 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预习离不开朗读, 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语感, 理顺教材内容,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预习, 应付了事的态度, 可以布置预习提纲, 然后在课上检查, 能起到督促作用。在实际的预习指导中, 教师要避免程式化、机械化。例如,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总是相同的几个问题, 如作者是谁, 书中讲了什么事情, 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为了应付问题而在课文中找答案, 没有自主预习的意识, 预习往往断章取义, 过后没有任何效果。另外,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激励, 造成学生对预习没有积极性, 不感兴趣。
复习是学完一课后最好的学习环节, 是为了防止遗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 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复习次数可以减少, 间隔的时间适当放长。如果不及时复习, 在用到时又要回头去学习, 学习费力不讨好。复习还要讲究整体性, 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 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 “温故而知新”正是这个道理。在复习时, 要善于进行总结归纳, 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如对比、类比等, 这样复习起来就很容易掌握。复习要有时间规划, 可以制定周复习计划、月复习计划, 把这周、这个月的学习内容、考试测验, 学习上的遗漏、错误进行梳理、巩固。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篇8
一、小学语文课上利用故事进行教学的意义
如果我们稍加探索, 便会发现利用故事进行教学十分有意义。
(一)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宽松的, 学生学习才会比较轻松、快乐。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课堂不再死板、老套, 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
(二)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我们可以发现, 语文课多是安排在下午来上, 这个时候学生普遍比较容易疲倦, 在我们讲课文、生字的时候, 学生极其容易走神, 或者打瞌睡。但是如果我们时不时的在语文课上讲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则会像一针“强心剂”, 赶走学生的困意, 使他们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 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
(三) 可以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
其实, 故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故事, 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故事教学法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为了讲一个生动的故事, 积极地搜索各方面的素材故事, 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且扩大了小学生在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面, 达到学科整合, 渗透文化意识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法
(一) 抓住时机选择故事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抓住时机。尤其是在学生比较好奇、感兴趣的问题上,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小故事来加深记忆;有时学生犯了错误, 直接批评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 或产生逆反心理, 强化错误行为。这时, 如果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 就能有效地避免负面影响,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二) 课前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故事
仅凭教师自己准备, 故事数量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动学生, 群策群力, 请学生课下自己搜集、准备故事, 等到上课的时候讲给大家听, 或是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或童话故事。这样一来, 学生课下就会去精心准备, 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拓展了知识面,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教学《伊索寓言》时,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课下精心准备, 复述《伊索寓言》中的任何一则寓言, 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寓言故事进行改编。这个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都很踊跃的要求上台讲故事。有一位学生复述的是《狐狸和葡萄》的寓言:有一天, 老狐狸出去遛弯, 发现了一个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 (架) 。那上面的一串串的葡萄晶莹剔透, 对狐狸说, “快来吃我啊, 快来吃我啊”。老狐狸馋的口水流了一地, 于是它跳起来要摘葡萄吃。可是它怎么跳都够不着, 这时老狐狸很生气, 它对着葡萄说, “你那么酸, 我才不要吃你!”葡萄很委屈, “我不酸, 我是这个地方最甜的葡萄, 不信你尝尝啊!”老狐狸咽了咽口水, 说, “我不尝, 你那么酸, 我不要吃。”这时小花猫爬到了树上, 摘了一串葡萄, 一边吃一边说, “老狐狸, 这葡萄好甜啊!”从这个案例可得知,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复述课文, 可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对于语文教学十分有益。
(三) 让学生参与故事
故事许多时候都是以讲为主, 但有时让学生表演故事同样具有一定效果。比如我们在讲《牧童和狼》的故事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表演牧童、村民和狼, 让学生切身体会牧童说谎的心理、村民受骗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寓言故事所要讲述的道理。当然, 除了演以外, 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故事中。
(四) 延续课文, 想象写作
童话故事留给儿童很多想象的空间, 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 让学生学习写作。作文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 而低年级学生正以想象见长。教师应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放飞想象,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语句通顺即可。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 教师要给与支持、鼓励和帮助,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才会有写作的萌芽。很多学生对作文都感到措手不及, 无从下手。这主要是从开始教学时, 就让学生朝着模式化的方向发展, 将他们的思想禁固在某个范围内, 学生就无话可说, 视作文为畏途。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 在教完每篇童话故事后, 我都让学生进行续编故事练习, 对续编得比较好的学生还要予以表扬, 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班上形成了一股“续编风”, 学生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故事进行各式各样的续编。一个学期下来, “续编故事”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学生越学越有趣, 越学越有劲, 人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小诗人”和“小作家”, 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 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接受那些生动有趣的东西。故事是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感兴趣的, 所以, 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 利用各种形式的故事讲授、改编、复述,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达到科学、全面的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很多教师尝试了无数种方法, 却发现有效的方法寥寥无几。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曾在教学中为学生讲故事, 都会发现一旦讲故事, 学生就会聚精会神, 注意力十分集中。因此, 笔者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探索了“故事教学法”, 希望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珩.如何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7 (2) .
[2]夏海月.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方法[J].科技信息, 2011 (16) .
[3]吴吹.语文教学要有语文的“味”[J].科技信息, 2010 (10) .
[4]余思宇.推开语文教学的快乐之门[J].科技信息, 2010 (24) .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浅谈 篇9
一、学法指导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是启蒙和基础时期, 小学生面对陌生的学习, 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当然, 如果引导的好, 对学生的发展就起作!用, 学生从小就会学习;如果引导的不好, 学生从小就有不正确的学习意识, 影响以后的成长。尤其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 学习方法的好坏也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要看到本学科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一方面, 学习是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阶梯式向前, 如果第一步没走好, 那么, 下一步就会走不稳, 或者根本迈不了步。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习的全过程, 是指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 其中起步阶段最重要。因此, 从小学生开始学语文就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记忆的方法、朗读的方法、课后复习的方法等等, 将无法面对以后学习上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另一方面, 学习从宏观上来说是终身的, 从具体上来说是学科学习所涉及的全部方面, 即从听讲到课下、课外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们才能扩展学习的途径, 灵活运用知识, 创新知识, 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才能将学法教学落到实处。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 不能很好约束自己, 往往在写字时, 姿势不正确, 结果导致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 也影响了课上听讲和记笔记。正确的写字姿势, 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 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良好的写字姿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可是, 很多教师的这种意识很淡薄, 只顾着讲课, 对学生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不理会, 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写字潦草, 作业质量不高, 常会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扣掉分数。因此, 教师要有强化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责任意识, 要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当成学法指导的一部分。首先, 教师要用自己的书写进行示范。教师漂亮的板书、规范的字体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会比照教师去把字写好。其次,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头要摆正, 不能歪着头写字;肩要平, 身要直, 纸放正;眼离书本一尺远, 胸离书桌一拳远, 手离笔尖一寸远。教师还应时时监督和提醒学生。
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忽略了预习环节, 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就行了。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反而会增加听讲和作业的学习量。课前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预习做得好, 课上的听课效率就高, 作业完成就快。预习是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 从整体上知道讲了什么内容, 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预习中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要记下来, 自己先尝试解决, 解决不了的就在课上专心听教师讲, 这样, 课堂学习效率就很高, 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如果不预习, 在课上教师讲的听不明白, 只能留到课下再解决, 学习效率肯定不高。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问题是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是学生的认知矛盾。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 以解决问题告终的。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一字不差地去学, 被教师牵着走, 对知识缺少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 教师问什么就从书本中找答案,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尽管教师认识到学生质疑的重要性, 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然而, 学生的质疑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应让学生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在内容的中心思想处思考质疑, 在主要段落处质疑, 从题目入手质疑。学生在提出质疑后, 自己先进行解疑, 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 再向教师提问。经过这一番解疑之后提出的疑问, 大多是有价值的,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上课时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法 篇10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涉及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培养的结合点, 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掌握了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起来也有兴趣了, 对自信心的培养有好处, 还能引导他们学习更多其他知识。那么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呢?
首先,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是个关键期, 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 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 往往虎头蛇尾。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 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孩子的兴趣很重要, 可以让他们多看故事, 提高文学素养, 积累科普知识, 开拓见识。学生还要有扎实的拼音基础, 为认字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做到一字多组词, 一词多应用, 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 制定长期的语文训练计划, 如记日记、名句摘抄本、好词积累本等。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 感受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并经常写读后感。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速度会影响到后期的各科理解能力, 直接会影响到综合成绩。
小学分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二年级更注重字;到三四年级除了字的教学外, 还涉及词和句;五六年级除了字词句之外, 还要注意文章整体的把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多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不会空洞干巴, 而是洋洋洒洒, 言之有物了。在写作文方面, 虽然说文无定法, 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 我们是去“品味”, 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要注意一点应试技巧。比如文章开头, 单刀直入, 开宗明义, 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自己在写什么, 这点很重要。否则, 读者看了半天了, 还云里雾里, 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 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 一定要言之有物, 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 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 加强对课文的利用。
其次, 学习语文, 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而对此最有效方法是“读”, 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我们可以从读课文开始, 因为课文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 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的, 思考是否正确呢?如果无人指点, 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 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 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 这些可以给我们答疑解惑, 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综上所述, 只要坚持了读和写, 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所要教学的知识主要是策略性知识。但如果学生的技能训练只停留在机械模仿水平, 广大教师将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际。因此, 广大教师要将自己变为“反思型”教师, 提高自身的反思性素质, 同时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上课时, 学生的思维要与教师同步, 做好笔记。下课或放学后, 把上课做的笔记拿出来多加巩固, 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划出来, 作为上课听的重点或上网查明。学生要学会背诵。语文最重要的是记忆, 背诵的重点就是教师上课划出来的重要词、句和文言文。在考试中, 作文是一项占分最多的题。作文的分数直接关系到总分的高低, 所以增加阅读量很有必要。再有就是考试技巧, 学生在答卷时, 要尽量保持卷面整洁, 字迹工整会相应地得到一些印象分。看题一定要仔细, 做完后尽量留时间检查一遍, 千万不要马虎。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放松, 教会学生合理分配、使用时间, 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这时我们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 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 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 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 学生再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 不久他们就会发现, 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 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 可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边学习边听音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要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或许有人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 那学生尽可以专心地学习, 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 这样比戴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得多。学生也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 而且效果也很差, 最好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 这样可以缓解疲劳, 刺激神经系统, 增加灵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 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 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 况且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学生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教师讲的内容消化吸收, 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创新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主要针对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出了科学的教学指导,将重点放在了教学质量及效率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措施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工作,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帮助,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教学观念角度实现创新
教学创新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应该积极树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奋斗的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形成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师就能够从经济性、高效性方面考虑教学质量,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教学经验来完成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堅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对于自身评价应该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将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在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充分认识别里科夫的基础上,请学生首先给别里科夫填写《病历表》,内容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症状、病因、病源、病害。然后抓住别里科夫的恋爱这一关键问题,从中间开花,向前后渗透。这一设计只用了一个课时就给学生展现了活灵活现的别里科夫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紧扣文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别能力,并张扬了创新个性。
二、利用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在于认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工作任务定为指导学生学会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保持主动、积极、能动的学习心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情况。并且课程的设计和启发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的启发式问题,就好比一个闪光点,能够给学生的“头脑库存”带来思考为空间,让学生将实际的启发和感受跟原有的体验和认识相互结合起来,最后能够顺其自然的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赤壁怀古》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能否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成画面?学生经过思考后把书面文字变成了画面描述。接着我把事先预备好的影视镜头(蓝天,明月。巍巍群山。群山中江如白练蜿蜒。江边,诗人朝江兀立,望着江水出神。江水滔滔,后浪推前浪,气势磅礴。历史上各式各样的风流人物———孔子、屈原、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依次随波浪高低出现并渐渐消失。)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对比空间,与自己描绘的画面比较。很多学生都感到十分愉悦,他们所想象的画面与我播放的十分接近,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字阅读就能提高了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从教学机智角度实现创新
如果在教学方式上依旧保持着教学热情、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但满足不了现实教育的需要,还能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针对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机智是其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充分展现出了语文教师灵活教学、创造教学的风格特点。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利用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显现出来,对于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可以说,准确及快速判断是教学机智的两大重要组成,两者互相统一,互相作用,并且缺一不可。其中,准确是教学机智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学的基础;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标准,能够确保教学达到各项效率指标。如果教师缺少必需的教学机智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没有快速的教学机智以牺牲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自然都不属有效教学的范畴。因此,只有当语文教师彰显出良好的教学机智,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语文成绩。
例如:讲到《宝玉挨打》时为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计课堂教学时重点挑选了几个针对性的问题上,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思考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这几个问题后,能够要求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就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条理性,能够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当学生阅读之后回答相关的问题,则会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其不断思考。教师也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正确的指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以扩大学生的理解范围,而不是将文字理解局限在书面外文字上。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亮点和收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自我总结,不断找出最新的探究角度,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纪凯.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M].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11.
[2]吕学琴.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2,3.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 篇12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含义,作用,运用,注意事项,创新
技工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 俗话说:“技工学校是技术工人的摇篮”。技工教育最突出的特色, 就是重视生产实习教学, 这也是技工学校与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点。也就是说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得到某一门技能的培训是技工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语文等公共基础科的地位在技工学校日益被边缘化。综观众多技校, 语文课为了专业课、专业实习课而“让路”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语文课时一减再减。同时很多学生也认为本来就是冲着学一门“手艺”才来技校的, 为什么还要学语文这些看似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目呢?因此常常怀有抵触情绪或不重视的心理, 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大都较为薄弱等因素, 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了无生趣”的现象, 语文教学在技工学校日益“举步维艰”。但语文是一切科目学习的基础, 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抓住课堂, 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近年来, 笔者将游戏教学引入了语文课堂, 创新了语文课堂, 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效果。
大家知道, 寓教于乐是我们在教学上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和目标, 教师们都希望在有“乐趣”的氛围中让学生“乐学”, 但由于教师个人的素质、因循守旧的教学习惯、教学模式、教材、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真正要使自己的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实在是相当难, 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说到游戏, 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这是小孩子的把戏, 其实不然, 像技校生虽已步入青年人的行列, 但和大多的其他同龄人相比, 有着自身的特点, 比如更爱玩、好动、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愿意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各类娱乐活动, 基于此, 游戏教学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一、游戏教学法的含义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 在激烈的竞赛中, 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 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 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地结合体, 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二、游戏教学法的作用
1. 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了, 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力。学生爱玩, 这是他们的天性, 游戏是“玩”的一种形式,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去玩.正是基于学生们必须要学好规定的知识和技能, 又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天性, 将二者巧妙合理地结合起来, 所以才出现了“游戏教学法”。事实也是如此, 只要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 同学们立刻就“精神”起来, 跃跃欲试了, 参与的热情也是其他形式很难相比的, 所以说游戏教学法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有调查表明, 人的注意力与学习有很大关系。学习好的同学, 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而学习差的同学则相反。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可以将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 自觉性较差, 保持时间较短。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 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 自觉性较好, 保持时间较长, 但消耗精力多, 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而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自觉性较好, 精力消耗较少, 不容易疲劳, 工作效率高, 可以长时间坚持。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而游戏正切合了它的条件, 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为有意后注意,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3. 能较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游戏教学往往采用丰富的、多样的手段, 所以容易创设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 和谐的氛围容易陶冶、感染学生的性情, 特别是能够培养他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所以游戏教学法能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
技校生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他们善于形象记忆, 但逻辑分析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 思维才容易进行。因此,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眼、耳、口、手、脑并用,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游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所以说游戏教学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
5. 能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由于游戏活动需要生生互动起来, 同时又有一定的活动规则, 所以学生们在参与时往往非常主动, 课堂气氛很活跃。
6.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游戏需要思维、需要联想、想象, 如下面提到的“凑合”说、续写故事结尾等游戏活动, 所以无意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
三、游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运用
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功能、内容等来进行。下面介绍一些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常使用的游戏。
1. 趣“听”类。
(1) 听传话。规则:将学生排成人数相同的几列站好。请每一列的第一个同学将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纸上交给老师。然后当老师宣布“开始”后, 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就迅速转身或转过头去将写在纸上的话小声地 (不能让其他人听到为准) 告诉他后面的第一个同学, 后面这个同学听到后又将原话“传达”给后面的第一位同学, 依次类推, 最后看哪一列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第一个同学的原话传达得又快又准。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 听故事。规则:把一则故事分成A、B两部分, 把每组学生也分成A、B两小组。A组学生和B组学生分别在不同地点听故事A和故事B, 然后在原小组内将故事叙述完整,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游戏最后看哪组复述得最完整、最生动。这种方法, 把听和说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赛“说”类。
(1) “凑合”说。规则:要求每个同学将想到的一个词语写在纸条上折好交给老师, 收集完后, 老师将所有折好的纸条装进一个盒子中, 然后挑一位同学随手抽出3~5张, 打开后将看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能说一段话, 这段话中必须包含挑出的这几个词语, 而且这段话要说得“合理”, 比比谁说得最有意思。这个游既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逻辑能力及词语的运用能力, 课堂效果较好。 (2) 成语接龙。规则:以小组为单位, 老师或一个同学先说一个成语, 然后按组的顺序“接龙”, 即只要轮到的组中的任何一个同学能根据成语的最末一个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再“接”出一个成语就行了。最后看看哪个组“接”得最多就为胜者。这种活动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3. 竞“读”类。
同义不同读。规则:同一句话, 要求通过不同语气或对词语的不同强调等读出不同的意义, 如“你爱吃花生吗?”比比谁能读出更多的不同含义。这个游戏检验了学生对“朗读技巧”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拓“写”类。
写故事结尾。一般选长度适中、新颖且有趣的故事为宜。教师先让学生对所选故事做限时阅读, 然后在小组内续写故事的结尾, 每小组派代表在班内发言, 比比哪个小组写得最多, 说得最好。该游戏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读、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通过以上介绍, 我们看到游戏教学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功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将课堂“呈现”得如此丰富多彩, 如此“动人心魄”。大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的火花。
四、游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 进行游戏教学法不仅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 还需因时因地、因情因境适当地合理选择游戏形式和方法。
2. 设置的游戏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具有一定竞争性。
3. 开展游戏活动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 以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充满欢乐的氛围。融言、行、情为一体, 创新了语文教学课堂, 使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并从中体验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让语文课活力再现, 飞扬着青春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马红.浅谈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教育, 2011, (6) .
[2]胡娟.浅析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 2011, (6) .
[3]语文教育中的游戏教学[DB/CD].中国期刊网.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05-26
小学语文教学法08-20
小学语文游戏教学法05-09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法05-23
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10-23
小学语文教学法精07-06
小学语文的学法指导09-1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10-23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08-23
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