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生枝节

2024-07-29

横生枝节(共11篇)

横生枝节 篇1

宋人范晞文说:“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 此其难也。”宗白华先生分析道:“以虚为虚, 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 景物就是死的, 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 化实为虚, 就有无穷的意味, 悠远的情趣。”其实, 不仅写景如此, 写人、叙事莫不如此。《诗经·卫风》写“硕人”之美:“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娥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前五句实写:柔软的纤手, 鲜洁的肤色, 修美的脖颈, 整洁的牙齿, 丰满的额角, 修宛的眉毛;后两句虚写:倩丽的巧笑, 流盼的美目。虚实结合, 一幅绝妙千古的美人图便跃然纸上。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的情形:“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 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 征发啦, 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 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实写许多人站在布告前边和“我”的心理, 虚写最近两年来从布告那里传出的“坏消息”。虚实结合, 设置悬念, 为“最后一课”伏笔。虚实结合, 是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虚写”, 即抽象地写;“实写”, 即具体地写。写作中, 虚是主观的, 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 实是具体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 实是直白的、明晰的。虚实结合, 就是将抽象的描述与具体的描述结合使用的表现手法。实写, 主要是刻画事物的形象, 或正面描绘, 或直接记叙, 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述;虚写, 主要是调动读者的想象, 或侧面烘托, 或间接垫衬, 多为抽象的表现, 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虚因实而更显得抽象, 使读者在想象中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实因虚而更显得具体, 使直接的描述更气象开阔, 意蕴丰满。虚实结合, 可以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 复杂的生活事件;可以有效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使景物意境深邃, 给人无限美感;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增大思想容量。

那么, 怎样运用好虚实结合?

实写为主, 虚写增色。这种方式普遍见于描述性的文章中, 无论是叙述事件, 刻画人物, 还是描写景物, 作者大多喜欢具体地直接地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与变换, 而把抽象的想象、联想等内容点缀其中, 使形象更丰满, 情节更丰富, 画面更生动, 意蕴更深刻。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先具体实写第一次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的感受, 然后写联想:“在你的生命中, 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引出自己第一次养“十姊妹”的经历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作者写道:“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这是虚写, 它延伸了“第一次”的内涵, 使文章意蕴丰满, 主旨深刻。老舍《济南的冬天》写小雪覆盖的山坡:“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实写景物的基础上写联想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和幻觉 (“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 为画面增添了无穷意趣, 给人无限美感。

虚写为主, 实写铺垫。描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采用此法, 如描写音乐、舞蹈等, 写人的也有。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其他方面的描述来表现要描述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用“他山之石”来“攻玉”。叶君健的《看戏》, 主要通过描写观众的反应表现京剧大师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写表演达到高潮:“随着剧情的发展, 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 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 真像潮水一样, 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 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观众的反应 (虚写) , 以此表现梅兰芳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实写梅兰芳的表演, 只是交代剧情的发展。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 也以虚写为主, 主要通过环境、采桑的工具、首饰、衣着和行人的反应来进行烘托。

巧用“艺术空白”。“空白”既指文本设计, 又指读者反应。从文本角度讲, “空白”是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与意义的隐含表达;就读者反应而言, “空白”是指读者因文本意旨的不明确性而产生的视界上的模糊性与判断上的多义性。国画的“计黑当白”是“艺术空白”;戏曲表演的虚拟情景是“艺术空白”;雕刻“断臂的维纳斯”也采用了“艺术空白”。“艺术空白”广泛运用于绘画、书法、雕刻、建筑、影视、戏曲等艺术, 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度创作的“空间”, 收到“无形中见有形”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也常常运用“艺术空白”, 使作品虚实相生, 既节省笔墨, 又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就巧妙地运用了“艺术空白”。小说主要讲述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互相激励、奋发上进终于走向成功的故事。小说的“艺术空白”主要表现在:一是写时间跨度。小说写了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场面, 场面之间用时间过渡———“一年很快过去了, 转眼又是大年夜了”, “随着北海亭面馆的生意兴隆, 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晚”, “又是一年大年夜降临了”, “一年, 又是一年, 二号桌始终默默等待着”, “时光流逝, 年复一年, 这一年的大年夜又来到了”, 时段跳跃最大的是第三年大年夜以后的第十一年。前三年, 母子三人每年的大年夜都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在这三年里, 母子三人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积极奋斗, 从他们第三次吃面时的谈话中有一些简略的交代, 但这三年是母子三人生活处境最艰难的三年, 作者巧妙地运用“艺术空白”, 引发读者对他们的艰苦生活及他们怎样在困境中奋争进行充分的想象。二是小说的结尾, 在高潮中以写景结束:“店外, 刚才还在纷纷扬扬的飘着的雪, 此刻也停了。皑皑白雪映着明净的窗子, 那写着‘北海亭’的布帘子, 在正月的清风中, 摇曳着, 飘着……”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小说正是运用了“艺术空白”, 既节省了篇幅, 使行文简洁, 又避免平铺直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借助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就是绘画中的“烘云托月”, 通过描述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和环境, 来突现主要对象。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有一段写小芹的文字:“小芹今年十八了, 村里的轻薄人说, 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 有事没事, 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 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 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时候, 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 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 也并不觉得远……”这段文字没有一处直接写小芹的美, 而是从侧面来烘托渲染的, 村里人处处、时时想和小芹接近, 小芹之美就间接而又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口技》除了正面写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外, 还通过观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进行侧面烘托, 突出口技艺人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

借助想象、联想、通感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文章因为有了想象和联想, 内容就更加充实, 意蕴就更加丰厚, 情味就更加悠长。曹操《观沧海》先写登临碣石山所看到的实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接着写想象之景 (虚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全诗因这两句想象而境界全出, 意境深邃, 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朱自清的《春》写百花争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实景花多、花艳、花香联想到虚景———花实, 使描写增添了无穷的情致。通感是指各种感觉器官相互沟通。运用通感, 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歌声:“微风过去,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风”的“清香”是嗅觉, 实景;“高楼”的“歌声”是听觉, 虚景。嗅觉听觉相通, 把那种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美妙意境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有意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 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水浒传》第三回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鲁达……扑的只一拳,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 打得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 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 太阳上正着, 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拳三个落点, 先写打的部位、程度, 接着运用夸张和比喻、通感来进行描写, 酣畅淋漓, 充分表现了恶霸被惩处的快感, 以及对鲁达英雄行为的崇敬。

虚实结合应注意: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否则就会虚无缥缈, 内容空虚贫乏, 失去表现力;如果一味写实, 事事直接描述, 就会平板单调, 缺少变化。只有虚实结合, 文章才会变幻多姿, 情趣无穷。

横生枝节 篇2

黄玉婷

今天,有一位神秘嘉宾来到课堂,它就是我们常吃的地瓜杆子,利用它,可以获得神秘礼物哦!

老师把绿油油的地瓜杆子放在桌上,沾满露珠的地瓜杆子让人感到格外鲜亮,我们不禁睁大了眼睛,王恺轩和卢宇豪自称是老手,而我,却是一只小菜鸟。老师让我们去洗手,我们都迫不及待得冲过去,想早一点儿开始比赛。等我们乖乖坐好,老师终于宣布:“第一轮巧手剥皮游戏正式开始。”我先把12根地瓜杆子排整齐,然后迅速拿起一根剥,剥得并不怎么快,叶子去掉后剥皮,皮有一点黏,环绕着我的指尖,但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顾剥皮,然后再把杆子折断。段澍城先把皮剥了,然后慢慢折杆子。这种方法很有效,他在速度上得了第一名,质量上卢宇豪得了第一名。而我,速度上得了第4名,质量上得了第5名。

“第二轮‘百变地瓜杆’游戏正式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的双手便忙碌起来,我先把地瓜皮搓一搓,就像被烫过的头发,接着把两片叶子叉在一起,做成脸,绿色的爱心脸显得格外滑稽,我又把皮卷一卷,做成眼睛,再把杆子折两半,做眼睛眶。然后在两边加几棵小草,一幅《树姑娘》作品就完成了。过了一会儿,老师把大家做的拍下来,一展风采。我们最喜欢沈佳辰做的《凹凸曼之父》,它寓意着“不要忘记我们金色的童年”;段澍城做的《兀与数的组合》散发着科学的神秘气息;富有想象力的卢宇豪,做了《爱心气球带屋飞》。我做的《树姑娘》和王恺轩的《美少女》不谋而合。很快,我们的比赛结果就出来了,卢宇豪在千辛万苦下得了第一,那小眯眼里满是成功的喜悦;沈佳辰得了第二,满脸的喜不自胜;段澍城得了第三,却也心满意足„„“礼物,礼物!”卢宇豪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嚷嚷了,老师神秘地笑了笑,一边说:“给你们胜利的头脑降降温!”一边变戏法似的,拿出各种冰激凌。我们馋涎欲滴,纷纷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份。享受完成功的甜蜜,我们文思泉涌,“沙、沙、沙”在作文本上回味一番!

妙用拟人 情趣横生 篇3

拟人手法通常分三种情况:1.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2.把其他生物拟人化。例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运用拟人手法一般有如下形式:一是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文就是典型的范例;二是让描述的事物与人对话,如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就让物与人交流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三是让事物完全人格化,如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丑小鸭”就成了作者命运的真实写照,鲜明体现出其人格与精神。在行文过程中,有的着眼于局部,让事物充满灵性,读之情趣盎然;有的通篇拟人,在物我交融之中,妙趣横生。精当妙用拟人手法,会使事物立体呈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运用拟人手法的关键就在于巧抓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使事物的特性与情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如《行道树》一文中,就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既写出了行道树生存于空气污浊的城市之中,又写出其无私奉献的愉悦之情,使得物性与人性和谐统一,读之情味十足,意蕴无穷。在运用拟人手法时,我们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游到水里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写就会成为最大的硬伤。其次就是要善于观察,联想丰富。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对事物的特性做到胸有成竹,写时才会游刃有余。只有妙用联想,我们才能将事物的特性准确地人格化,巧妙地完成由物到人的飞跃。

【经典美文链接】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了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了山麓,从山麓唱到了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融融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以拟人之法,生动描绘出春山朗润、春水涣涣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春天笑容可掬、一路欢歌的情态。 】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拟人的同时,巧妙抓住春天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特性,生动凸显其“调皮与任性”的“个性”特征。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对春天的企盼与渴望表现在: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仍温柔团抱着空虚的燕巢。因为它们的守望,春天便在顷刻间势不可挡,把事物人格化,鲜明凸显春天登陆人间的大气磅礴。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痛风的腿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相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都又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鸟儿无法丈量春天的蓝度、透明度、高度、深度,说明春天是一个最美的时节,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蝴蝶点数、蜜蜂编册,风儿宠树……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春回大地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枝繁叶茂。这丰富的联想,将物人格化,传神地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之间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赏析】

趣味横生活力课堂 篇4

同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快乐学习, 才能自主感悟体验探究, 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在其乐融融中获取新知。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盘活我们的课堂,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去接受新知、阅读感悟、多元理解, 让学生快乐学习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兴趣=乐趣+情趣+知趣+语趣, 以此为前提, 课堂就会活力四射。

一、乐趣引人

陶行知的“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学习是被逼的, 肯定效果不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趣是贯穿孔子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原动力。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 教学就容易活, 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 (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欲望——“我要学”而非“要我学”。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老师只是导演, 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和舞台。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布置、主持不同类型的活动, 或同一活动让学生提出不同做法, 相互比较, 看谁更胜一筹, 并形成长效机制, 这样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 乐趣也就无边。 (三) 既言传更身教, 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如要求学生背诵的, 自己先“亮相”。就如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通常是老师扮演母鸡, 有了老师的参与, 可想而知, 孩子们玩得更加起劲。

二、情趣感人

语文教学的对象, 不是木头人, 而是充满个性的少年学子,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情感共鸣, 适时的情感宣泄, 从某种角度而言, 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所以, 要让学生泛起情趣的波澜, 语文教师要动情于己而后“辞发”, “情发于衷, 美源于实, 感出于真”, 用情趣去感染学生, 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哀乐, 这样既陶冶了性情, 也净化了心灵, 更激发了兴趣。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有限的形象去捕捉领略更深远的东西, 以促进情感的升华, 使教学过程成为情感丰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的文章, 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 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知趣导人

知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我们经常发现, 每当讲到社会热门话题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时候, 他们渴知的目光总是那样雪亮。所以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找准焦点,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如单元综合性实践课上, 同学们对“我也谈追星”、“上网利弊谈”、“中学生是否应该减负”、“探索月球奥秘”等话题, 兴趣特别浓厚, 积极参与, 畅所欲言, 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问题。其次, 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因为完全陌生的事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恐惧, 而不是好奇。一节让孩子们不知所云的课, 会像天外来客或怪物一样吓坏孩子。所以把握知趣、课堂知趣境界的形成,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得到和谐共振, 教学活的境界往往达到最佳。

四、语趣动人

语言是信息的桥梁, 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纽带。教师语言魅力四射, 能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 像火种, 点燃学生心理的兴趣之火;像石块, 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我在批改作文时, 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写作爱抄范文, 心里很急。可我知道大发雷霆, 是无效的,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经过一番思考, 我联想到社会上的商品打假。于是, 我在作文讲评课上来了一段风趣的“作文打假”:“现在假货泛滥成灾, 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同学们写作文也赶上趟了——出现了许多‘假文章’。现在, 我们对咱班的‘假文章’来个曝光, 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疗效。”接着, 我读了一篇全文抄袭的文章后又说:“大家都急着想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吧, 好, 为了表明‘打假’的决心, 老师现在就公布他的名字——此人贵姓‘抄’, 性别男, 故曰‘抄男’。当然, ‘抄男’也非孤军作战, 也有‘抄女’。须知, 百姓对假货深恶痛绝, 老师对大家的‘假文章’也绝不能手下留情。希望这些‘抄男’、‘抄女’们立马停止造假, 去掉懒字, 开动脑筋, 在今天的写作中, 打造一流产品!”如此幽默风趣的妙语, 既不伤同学的自尊, 又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果然那些“抄男、抄女们”逐渐开始独立写作了

妙趣横生的 篇5

当代文坛中,有一类名人自传,看似游戏笔墨,实为文学精品,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当代作家老舍在1939年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書,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作家贾平凹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小传:“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3年2月21日,孕胎期娘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张天悦/供稿)

把枝节问题放在一边 篇6

我的问题是:天然禅师烧木佛是为了取暖, 还是为了启发寺主?从故事叙述的前后顺序看, 本来只不过为了取暖, 结果因为天然禅师的巧言善辩, 事情就逆转成一次流芳百世的说教, 对错双方互换位置———一个深不可测, 得了便宜还兼收“佛不见身知真佛”的美名;另一个俗不可耐, 赔了木佛反被讥为“执着有形”!

在一篇题为《美元化、解体和上帝》的论文中读到这么一段:“国际贸易是对大多数人的掠夺, 在南方国家尤其如此 (结论) 。一双耐克鞋在美国的售价为80美元, 在印度尼西亚的耐克厂中, 一个女工每双鞋可挣12美分 (证据) 。”我对“结论”先不急于表态, 因为“证据”中尚有许多遗漏及不明确的地方。

我的问题是:一双耐克鞋是一个印度尼西亚女工独立完成的吗?她完成的是其中哪一道工序?耐克鞋流水线上每天经她之手有多少双鞋?80美元的价格所包含的价值, 扣除12美分之外还包括什么?一双耐克鞋的全部成本仅仅是12美分?假设它的真实成本为N美元 (低于80美元, 高于12美分) , 那么80美元和N美元之间的差价, 究竟应归这位女工, 还是归所有参与这双鞋制作的人, 或者只是从消费者身上掠取的“不正当所得”?

出发点是好的 (为印度尼西亚女工争取合法利益) , 结论也能成立 (存在着剥削) , 但我的问题还没有完:这样一份看似触目惊心的对比表, 一份无视消耗在一双耐克鞋中的其它投入和费用 (原材料、设计、技术和工艺、管理、运输、广告、营销、零售、税金等) 的所谓“证据”, 能用“政治正确”为它的“有效性”辩护吗?

弗洛姆指出:“许多人相信人是羊, 也有人相信人是狼。双方都可以为自己的见解提供有力的证据。”

我的问题是:如果人一半是狼一半是羊, 哪怕狼只是极少数, 羊仍然迟早要被吃光。所以我的结论是, 人的社会只有狼吃狼, 羊吃羊才能长期维持。弱肉强食并非常态, 常态是“强强血拼, 弱弱相争”。强弱之间很少直接相遇, 它们多半忙于和同类斗。此外, 强弱之间力量悬殊过大, 胜负已定, 有什么好争的?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奢侈绝对有其必要, 富人不挥霍, 穷人将饿死。”我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按照孟德斯鸠的逻辑, 如果“朱门”无“酒肉”, “路有”更多“冻死骨”。经济学常识就是如此———老板一破产, 工人就失业。电视里的经济学专家警告, 如果美国经济衰退消费能力下降 (包括奢侈) , 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随之锐减, 必将引起自己国内的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

伏尔泰评论奢侈的名言是:“多余, 却很有必要。”

以道德取向优先的休谟对“奢侈”也网开一面, 他说:“有益的奢侈是好的, 有害的奢侈虽是许多不幸的根源, 但通常较懒惰和闲散更可取些, 即使没有奢侈, 懒惰和闲散也会取而代之。”

我的问题是:在逻辑上我同意休谟, 不过他认为“懒惰和闲散”更糟糕, 对此我稍有保留———可是理性告诉我, 他比我正确。

九百年前, 李清照在为她丈夫赵德父的《金石录》所写的后序中叹道:“呜呼, 自王播、元载之祸, 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 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 其惑一也。”

我的问题是:先贬低物质生活和金钱崇拜, 再对精神生活和风雅嗜好自谦一番, 先脱俗, 再脱雅, 是不是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

还有稍离题的问题 (和李清照无关, 尽管我确实不怎么喜欢她的词) :藐视物质、蔑视金钱、轻视同行、傲视权贵, 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还是中国文人的作文套路?

让习作教学“趣味横生” 篇7

一、理趣

情理相融,情智共生是习作教学的灵魂。习作课上,只有学生的理性思维不断地获得锤炼,思维品质才会拔节成长,得到感悟的升华,学会习作的方法。如笔者在教学《场面描写》的习作课时,先联系生活,以文字片段引出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让学生提炼写作方法。

1.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场面,生活中的场面无穷无尽。我们不光要会用图片来记录生活中的场面,更要会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场面。出示:老师笑呵呵地说:“这节课我们来玩游戏———击鼓传球,怎么样?想玩就用语言,用动作表现出你的热情来。”老师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这个游戏要先选出一名鼓手,鼓手的权力最大,整个游戏过程得听他指挥;鼓手最珍贵,全班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是鼓手最得意,不会受到处罚,谁愿意来?”一听到“游戏”两个字,同学们马上兴奋起来,好像吃了兴奋剂,叽叽喳喳开了,像早上刚起床的小鸟。大家都争着要去当鼓手,有的大喊:“我来,我来!”有的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见;有的直往上蹦,看那样子想立刻跑上去从老师手中夺过那只鼓……整个教室快要变成菜市场了。(1)自由读,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场面。(2)交流。说一说玩击鼓传球游戏前选鼓手的场面。

2.把选鼓手的场面写成这段文字是有秘诀的,想不想知道这个秘诀是什么?(1)师生合作读这段话(教师读描写教师的语句,学生读描写学生的语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部分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2)交流,根据学生的发现(只写了一位教师,但很具体,有细节描写;学生写了很多,但很简略,只做了整体描述。)教师引导归纳:突出个别细致写,抓住一群整体写———点面结合。

3.师生经过一番讨论交流提炼出了“突出个别细致写,抓住一群整体写——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这就是写法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对“点”“面”进行发散思维式组合排序,从而发现了四种点面结合的形式:点———面、面———点、点———面———点、面———点———面。至此,学生在深入的理性思考中,对“点面结合”的认识又有了质的提升。像这样对未知的探寻,谁又敢说理性思考中没有诱人的“趣味”?

二、象趣

象由心生。要有“写作之象”的生发,必须要有触动写者内心的“生活之象”。没有触动学生心灵的“生活之象”,那么,学生将心如止水,风平浪静,没有情思的波浪,学生必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如在教学《场面描写》一文时,笔者选择学生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作为“生活之象”,激活学生的游戏天性,让“游戏活动之象”触动学生心扉:

1.刚才我们读了一个击鼓传球游戏中选鼓手的文字场面,想不想让这个游戏在课堂中真实地发生?

2.做这个游戏首先得有一个鼓手,鼓手的权力最大,整个游戏过程得听他指挥;鼓手最珍贵,全班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是鼓手最得意,不会受到处罚,谁来推荐一个你心目中的“鼓神”?(推荐鼓手,做好准备工作)

3.宣布游戏规则。(1)鼓声一响,按规定的顺序快速往后传(讲解说明)。(2)鼓声停时,球在谁手中,谁就必须接受一个严厉的处罚(猜想:会是什么处罚?)。(3)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语言、表情和神态,注意体验自己的心理变化(再次强调)。(4)解释权归老师所有。

4.组织游戏体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与所想到的。

游戏的自由、烂漫、灵动、挑战和感性,正是与学生心灵契合的绝佳元素。学生必将沉浸在游戏中乐此不疲,爱不释手。

三、情趣

情动而辞发。这是写作的内在本质,没有情境的唤醒和激活,没有情感的催生与激发,人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因此,习作教学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情意浓浓的课堂写作氛围。如教学《场面描写》一课时,笔者在宣布击鼓传球游戏规则后,让学生现场体验游戏活动之情趣,让学生生发非抒不可的游戏活动之情感:

组织游戏体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表达:(1)(游戏前,教师随意击鼓)听到鼓声心里想什么?(2)(鼓声停时,引导学生观察拿到球的学生)请大家观察一下,说说这个同学现在是怎样的表情?(3)(采访拿到球的学生和没拿到球的学生)说说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4)(接受处罚前)说说台下学生的表现,有的……有的……有的……。

……

这样的现场体验活动,学生时而紧张,时而兴奋,时而激动,时而惧怕……学生经历了如过山车般刺激的情感体验,写作的真情实感已油然而生,水到渠成。

四、生趣

生趣乃生长之趣。生长意味着学生的习作有生命活力,意味着学生的习作获得内在的成长、进步与发展。在教学《场面描写》时,学生写出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作文:

鼓手被李丰圆夺得。他走上讲台,老师用毛巾蒙住李丰圆的眼睛,让他转过身去,背朝着大家。看到这架势,同学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紧张的气氛开始在教室里蔓延,同学们个个提心吊胆,好像满教室都是同学们的心跳声———怦怦怦。

“咚咚……”鼓声响起来了。王欣鑫赶紧把球递给苏孟达,苏孟达也不敢停留,马上把球扔给了贺子鹏,可是一慌,球掉地上了。贺子鹏眼疾手快,捡起球就抛给了陈炯兵,陈炯兵一下抓起球就砸到苏璐艳的桌子上……“咚”的一声,鼓声戛然而止,球落到了方志达的手中。同学们大喊:“方志达,方志达。”随之一阵鼓掌声响了起来。方志达紧张得要命,脸绷得紧紧的,手在瑟瑟发抖,心跳得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老师抓住机会问他:“此时此刻,你心里怎么想?”方志达摇头晃脑地站起来,不知道说什么好,脑子里一片空白。

老师毫不留情,请他上台接受处罚。他慌慌张张地拿起纸一念:“请蒙住双眼,把纸鼻子贴到鼓手的鼻子上。”一读完,他就笑起来———这哪里是什么处罚,明明就是忽悠人。同学们也哄堂大笑起来,有的手舞足蹈地鼓着掌,有的情不自禁地拍桌子,有的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笑声在教室里荡漾。

方志达被老师蒙住双眼,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就歪歪斜斜地去找鼓手———李丰圆。他先是在空中打了一阵太极拳,快要摸到李丰圆了。说时迟,那时快,老师一把转过李丰圆的身子,再让李丰圆用双手捂住后脑勺。方志达用手碰到了李丰圆的手以为是脸,就把纸鼻子贴了上去。同学们看见了又是一阵笑声,有的笑得合不拢嘴,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哈哈,我好想再玩一次“击鼓传球”啊!

妙趣横生"逆挽诗" 篇8

1铺垫式

所谓铺垫式 (拨叶寻花) , 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 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 使全诗平中出奇, 骤然生色, 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 眼前突然为之一亮, 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鸡叫

⊙赵匡胤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云与残月。

这首诗前面两句淡而无味, 让人看之昏昏欲睡, 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 蓬勃而出, 大气毅然而至。

隋朝著名诗人、官员薛道衡出使南方陈朝, 久不得归, 遂于人日 (正月初七) 作诗曰:“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陈人嗤笑说:“这是什么话?谁说北方佬会作诗?”而当他写出了后两句“人归雁落后, 思发在花前”, 陈人不由得惊叹道:“真是名不虚传!”

2巧补式

犹如续字联, 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 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对——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吟鸡冠花

⊙解缙

鸡冠本是胭脂染,

今日为何浅淡妆?

只因五更贪报晓,

至今戴得满头霜。

明代才子解缙, 思维敏捷, 聪颖过人。一天, 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 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 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 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 至今戴得满头霜。”曹尚书听罢, 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救诗

⊙解缙

帝王昨夜降金龙,

化作嫦娥下九重。

料是人间留不住,

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后生了孩子, 永乐帝令解缙吟诗。解缙脱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龙”, 刚要续句, 永乐帝说:“生的是女孩。”解缙续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乐帝又打断:“可惜夭折了。”解缙随机续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帝叹口气说:“早丢到池塘里去了。”解缙续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首顺势而取的逆挽诗令人绝倒一时。

3波浪式

祝寿诗

⊙唐寅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献至亲。

让政治课堂乐趣横生 篇9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倡导, 优化课堂教学, 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全体同学, 一切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着想, 首先要树立创新学习观念, 坚持教学不断改革, 教法不断更新, 一改过去的教师中心论, “独霸讲台, 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 “我打你通”的方法。坚持教学中的民主路线, 师生同学同泳, 有讲有练, 讲练结合, “吃透两头”, 即教材一头, 学生基础一头,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和针对性的有效讲解。

二、以教材为载体, 着力抓好主渠道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善于运用启发式, 把知识点, 能力点, 训练点输入课节程序的链条, 开启学生思维闸门, 一节课设计两个高潮, 巧妙发问,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 广度, 手脑并用, 认真操作, 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 化为能力, 变为修养, 能自觉运用既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静态中的死记硬背, 鼓励学生动态中学习, 做到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执教者要优化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演好序幕 (精彩开讲) 也要唱好终曲。 (结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觉, 主动地学习、讨论、评议。

三、活化双边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 教师是信息传播者和输出端, 学生是吸收者和接受端, 教与学是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 学生是“认识的主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高度和谐, 师生配合默契, 通力合作, 教师要把爱心带去课堂, 把尊敬带进课堂, 微笑着走上讲台, 微笑着向学生问好, 提问学生应加个“请”字, 形成一种平等、宽容、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的格调和氛围, 让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生动活泼地学习, 发言、讨论。

四、着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

在西方,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运用意接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间接受教育的影响, 这就是所谓的“渗透式”, “隐蔽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选择了受教育者的“无意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 使之转化为有意识。如美国教育一般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模式进行。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庆典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性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都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优化, 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建立严格的制度环境,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成员。无意识教育由于具有平等性、隐蔽性等特点, 能有效地消除受教育者逆反心理并激发其参与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人们生活的世界, 脱离了生活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残缺的教育。在国外, 人们非常重视生活细节, 从细微之处着手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如美国学校经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诸如代洗汽车, 照看婴儿, “领养”动物园的动物, 潜水, 登山等与生活有关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勤劳、坚韧、善良, 富有爱心的良好品德。他山之石, 可心攻玉,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回归生活, 把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五、精彩策划活动课

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是政治课改革最美丽的风景线。宜把握好几个环节:

(一) 活动主题, 内容的确立。

新课标规定:“活动”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 执教者必须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贯彻, 渗透于活动之中, 做到有的放矢。

(二) 活动方式的设计及活动收集信息资料的处理:

要求教师精心构思活动目标、范围、对象、组织形式及基本要求, 注意事项交代清楚, 入心入脑。如开展调查, 查文献资料所得到的感受、体会、信息, 教师要跟踪指导、监控, 对获取的信息分类归纳, 以教材相关的理论分析, 整理, 使学生在协作中养成通力合作, 互相关心的好习惯。

(三) 做好激励性评价:

活动课要善始善终, 不可虎头蛇尾, 草率收兵, 要认真地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侧面的成果及成功点及时予以肯定, 激励他们发挥优点, 纠正纰漏, 以利再战。

妙趣横生“无情对” 篇10

宋朝的龚明之《中吴纪闻》中记载,有一个姓叶的先生出联:“鸡冠花未放。”有人对:“狗尾草先生。”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开放,而对句表意为狗尾草率先生长。对仗工整,内容毫不相干。

明成祖朱棣曾对解缙说:“朕有一联‘色难’,着实难对。”解缙应口答道:“容易。”过了很久,成祖还不见解缙对上,就问“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对上?”解缙说:“臣方才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原来那“容易”就是下联,明成祖恍然大悟,连声称妙。这里,以“容易”对“色难”,意思上是没有关联的,但形式上以“容”对“色”,以“易”对“难”,实乃精巧,可谓有趣的无情对。

清朝时,有位吴学士,幼年时聪明过人。一次,他祖父带他到观音大士面前,祖父出一短联云:观音。吴学士对:流火。他祖父问他为何这样对,他说:“音不可观而观,火不可流而流,取义相似而对。”意思是说,音只能听,而不能观,“观、音”放在一起可以讲得通;火只能燃,而不能流,“流、火”放在一起,自然也说得过去。下联出自《诗经》“七月流火”。此对句真是妙趣横生,不可多得。

清末大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提议以对句佐兴。一客出上联:“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信口回道:“果然一点不相干。”此联意思各不相干,可字对字十分工整,实为天衣无缝。“树”“果”皆草木类名词,“已”“然”皆虚词,“半”“一”皆数量词,“枯”“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词,“纵”“相”皆实词;“斧”“干”皆古代兵器名词。这样的无情对以俗语对诗句,真是妙趣横生。

清光绪帝特别宠爱珍妃,有一次,他望着丰腴而动人的珍妃,情不自禁地吟道:“珍妃苹果脸。”没想到,珍妃也兴致勃勃,当场以两个国家的名字回答道:“瑞士葡萄牙。”这真是绝妙的无情对。虽然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但“珍”“瑞”都是祥称,“妃”“士”都是人称,“苹果”“葡萄”都是水果,“脸”“牙”都是人体部位,字字相对,对得多么巧妙,多么风趣啊!

民国初年,重庆一酒家出“三星白兰地”征求下联。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对,但老板总不满意。其时郭沫若年纪尚轻,闻讯赶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与酒相对成联,乃对下联“五月黄梅天”。“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 意思虽风马牛不相及,可字字工整。

巧用曲笔,妙趣横生 篇11

星期一的早晨,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第三节上语文课,李老师讲完课后让我们做作业。身为班长的我急忙去发作业本。可是,翻遍了平日放作业本的那张课桌,始终找不到语文作业本。李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在各自的课桌里找,大家一致说没有。我们又集体搜寻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仍然没有。怪了,语文作业本能去哪儿呢?

“门官”张妍清楚地记得,上周末放学后,她将教室门锁得好好的,语文作业本不可能不翼而飞!但事实是,我们找不到语文作业本,一个个唉声叹气。

第二天早晨到校后,同学们仍然议论纷纷。偏巧老天爷也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更糟糕了。

可是,第一节课后,教室里传来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语文作业本找到了!男生们乐得在教室里又蹦又跳,女生们高兴得拥抱在一起。后来,还是“万事通”习浩告诉我,是班上的“福尔摩斯”尹旭龙和“名侦探”仲浩楠找到了作业本。原来是“小马虎”耿永超粗心地将自己的英语作业本放在了全班语文作业本的上面,害得我们以为那是英语作业,虚惊一场。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吗?剧集中,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谜团最终都被柯南逐层解开,是不是很刺激呢?我们班不久前也发生了一件离奇的趣事,最后被咱班的“名侦探”给侦破了。

那是星期一的早晨,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第三节上语文课,李老师讲完课后让我们做作业。身为班长的我急忙去发作业本,可是翻遍了平日放作业本的那张课桌,始终不见语文作业本。李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在各自的课桌里找,但大家一致说没有。我们又集体搜寻教室里每一个角落,仍然没有。怪了,这语文作业本还能去哪儿?

“门官”张妍清楚地记得,上周末放学后,她将教室门锁得好好的,作业本不可能不翼而飞啊!

后来,还是心细的习倩同学提供了“重大线索”:今天早晨,她打开教室门时,发现靠近门的那扇窗户开了一条细细的缝。可能有人由此进入教室,偷走了我们的作业本。

简直可恶极了,我们不由得对这“窃贼”恨之入骨。同时,大家也不忘埋怨负责关窗户的“小马虎”耿永超。同学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但也无可奈何。

第二天早晨到校后,同学们仍然为此事议论纷纷。偏巧老天爷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更糟。

可是,就在第一节课后,教室里传来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失窃案告破,“小偷”被捉,全班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失而复得!

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见男生们已乐得在教室里又蹦又跳,女生们则高兴得拥抱在一起。后来,还是“万事通”习浩告诉我,原来班上的“福尔摩斯”尹旭龙和“名侦探”仲浩楠破了这起“悬案”。

“小偷”何许人也?并非别人,正是“小马虎”耿永超。不知怎么搞的,这家伙竟粗心地将自己的英语作业本放在了全班语文作业本的上面,害得我们都以为那是一堆英语作业。唉,真是虚惊一场!

名医诊断

习作写的是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选材典型,把事情的过程基本叙述清楚了。不足的是内容不够详尽具体,写得平铺直叙,故事情节缺少曲折诱人的亮点,读后感觉没有趣味。

1.建议围绕失窃案,将文题做修改,使其更加诱人。

2.建议开头从《名侦探柯南》写起,设置悬念,这样不仅可吸引读者,还会使习作产生波澜。

3.建议中间巧用曲笔,故弄波折,误导读者:小偷偷走了语文作业本,并引向深入;失窃案告破,小偷被捉,语文作业本失而复得;到文末再陡然一转,告诉读者出乎意料的结果:原来是“小马虎”粗心放错了作业本这样,就会使习作变得波澜四起,妙趣横生,新奇诱人。

回访复查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下一篇:锁定钢板微创治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