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2024-10-05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共7篇)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篇1

1.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

b)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 d)创造出了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

2.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表现出了,有些表现出来了而已。(对)3.创新思维知识少数尖端人才有需要,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错)

4.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无需培养创新思维,只有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才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错)

5.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错)6.阻碍我们创新的根本原因

a)知识储备不足 b)心智模式 c)客观环境 d)定式思维

7.要想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最关键的

a)打好知识基础

b)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 c)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d)突破定式思维

8.内行的创造力一定强于外行(错)9.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多少(错)10.心智枷锁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对)11.有人说学校扼杀创造力,是指学校教育

a)强调统一化培养目标和标准化评价体系,压缩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b)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和大纲,让学生思维和眼界受限,容易产生权威型心智模式 c)题海战术和应试教育让学生失去好奇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d)以上都是

12.知识与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可能变成心智枷锁(对)13.有时候实事求是也会成为一种心智枷锁(对)14.异想天开的人是不靠谱的(错)15.心智模式很容易发生改变(错)16.关于头脑风暴哪一项错误

a)头脑风暴法8-12人为宜 b)头脑风暴时间不宜太长

c)如果有人的想法非常荒谬应该及时指出 d)头脑风暴的结果应该及时处理 17.关于转变思想方向,哪项错误

a)转变思想方向是突破思维定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b)转变思考方向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 c)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有助于转变思考方向 d)转变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

18.头脑风暴时不仅要追求点子的数量,还要追求点子的质量(错)19.有时危机反而有利于突破思维定式(对)20.智慧墙有助于打破从众思维(对)21.软性思考不包括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联想 d)直觉

22.创意的萌芽阶段需要

a)严密的分析与逻辑 b)大量的知识储备 c)周密的计划与实施 d)信马由缰的发散思维

23.软性思维的结果不能直接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可以成为创意的基础(对)24.在创意形成过程中,逻辑思维毫无用处(错)

25.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相似处、不同处,只要你懂得运用软性思维(错)26.关于强制联想,哪项错误

a)在两个看上去无关的事物之间寻找内在联系

b)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细致拆分,再进行强制连接

c)用两个词进行自由发散联想,然而再进行词语词之间的搭配重组 d)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 27.进行强制联想的目的

a)追求事物的新颖性 b)喜欢别出心裁 c)突破定式思维

d)把两个不同事物重组在一起

28.一般来说两个事物或者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远,强制联想的效果越好(对)29.强制联想只能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不能在同时三个事物之间进行(错)30.比喻就是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强制联想以发现他们的相似性(对)31.思维导图包含的基本组成要素

a)核心主题与分支 b)关键词与联系线 c)颜色与图形 d)以上都是

32.下面跟思维导图无关的

a)自由联想发散法 b)科学联想发散法 c)强制联想发散法 d)随即联想发散法

33.颜色图形有利于促进右脑思维(对)

34.思维导图分支越多表示思维越广越灵活(对)35.联系线一般表示隶属关系和层级关系(错)36.关于打破规则的描述准确的是

a)很多时候遵守规则是必要的

b)当制定规则的基础已经变化,可以打破规则 c)打破规则有利于实现创新与突破 d)以上都是

37.过于循规蹈矩不利于创新(对)38.凡是一定要按此程序去做(错)

39.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方法解决(错)40.简化思维不等于简单思维(对)41.移植与借鉴思维

a)讲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对接起来

b)将一个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构想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之中 c)讲一个事物的一部分挪到另一个事物中去 d)以上都不对

42.关于连接思维不正确的是

a)讲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有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b)其本质是二元联想

c)彼此连接的两个事物必须有相似性 d)是很多发明创造的典型方法之一

43.联想思维是很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对)44.仿生学原理利用的就是移植与借鉴思维(对)

45.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留心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对)46.批判性思维不正确的

a)已有统一规范的定义

b)强调质疑与求证,进行理性思考 c)要求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d)并不等于一味否定

47.批判思维就等于逻辑思维(错)

48.批判思维包括质疑、求证和判断(对)

49.批判思维有利于澄清事实、辨别真伪、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对)50.平行思维不准确的

a)与转变思维方向有本质上的相似处 b)有利于避免思维对立

c)帮助我们多个角度看待事物 d)有利于整合不同意见

51.水平思维典型案例:打井的故事(对)52.垂直思维比水平思维有利于创新(错)

53.只要经过多方向死开与比较之后的坚持才是有益处的(对)54.平行思维的方法六顶思考帽(对)55.包容思维与批判思维异同

a)包容从肯定合理部分开始,批判从质疑开始 b)都强调逻辑与证据 c)包容易边成是非不分

d)批判有可能滑向辩论式思维

56.包容思维认为任何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在某种限定的条件下成立(对)57.包容要求人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错)

58.包容主张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思考(对)59.创造人才与普通人区别 a)智商超过常人很多 b)情商高于常人 c)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d)体力超过常人很多 60.创新人格不正确的

a)创造天才大都是情商高的人 b)失败几率不比常人少 c)都比较自信

d)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61.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对)

62.恰当的教育引导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对)63.创造性与天赋无关系(错)64.哪项不适合创新情景

a)愉快宽松 b)和谐平等 c)认真思考 d)庄重严肃

65.单位里层级太多条块分割不利于激发员工创造力(对)66.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创新情景(对)

67.玩物丧志这句话对创新人才来说是不正确的(对)68.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应该

a)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b)掌握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c)发现适合自己的创新情景并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d)以上都是 69.本课程涉及

a)创新的定义原理方法练习

b)批判思维,平行思维,包容思维 c)创新情景,创新人格,高峰体验 d)以上都是

70.学习创新思维,重在领悟而不是记忆(对)71.要随时记下灵光一闪(对)

72.我干的是日常工作,无需创新思维(错)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篇2

一、作业设计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小学数学校本课程作业设计的基本特点之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想象为主, 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如果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情景作业设计法。

情景作业是指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情景中, 然后通过情景把数学知识表现出来。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校本课程情景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可以以故事情境设计十以内的加减法:丹丹周末去动物园游玩, 她看到了5只猴子在树上, 4只猴子在地上, 她看到了几只猴子?突然, 有2只猴子从树上蹿到了地上, 树上还有几只猴子?一会儿, 又有3只猴子从地上蹿到了树上, 这时树上有几只猴子, 地上有几只猴子?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 自己模拟猴子从“树上”跳到“地上”, 又从地上跳到“树上”, 轻松愉悦地完成了这道练习。在这个练习中, 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2. 绘画式作业设计法。

引入别的学科进行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式作业设计是在数学作业中融入绘画因素, 以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认识物体的时候, 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自己认识的物体表现出来。也可以以比赛的方式看谁认识得又多又好。这样, 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作业设计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唯有创新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教育的成功, 就是要培养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 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作业设计必须融入创新因素。比如, 五一节到了, 三年二班的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和孩子报名一起外出游玩, 有35个家长和25个孩子参加, 他们去参观苏州留园, 门票价格是成人票30元, 学生票15元, 团体票 (10人以上) 20元, 如果他们都进园参观, 那么应该如何以最低价格购票?如果只有7个家长和15个孩子一起去参观, 那么有几种购票方案, 哪种方案最合算?

这样的设题合理、灵活、开放, 具有探索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很容易解决:将家长作为一个团体购票35×20=700;25×15=375;700+375=1075, 那么需要付1075元。第二问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一般会有以下几种购票方案: (1) 家长和学生分别购票:7×30=210;15×15=225;210+225=435; (2) 家长和学生一起作为团体购票 (7+15) ×20=440。如果学生仅仅思考到这里, 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 能不能既买学生票, 又买团体票呢?学生进一步思考, 就可以得出把3个孩子和7个家长进行组合购买团体票, 剩下的孩子购买学生票: (7+3) ×20=200; (15-3) ×15=180;200+180=380。在这几种购票方案的对比之下, 学生就发现有时候进一步思考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解决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但是最佳方法是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的。

因此, 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中融入创新因素,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一定要创设具有创新性的作业。

三、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作业设计中要注意作业设计的开放性,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机会。数学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包括作业条件开放、作业问题开放、作业策略开放、作业结论开放等。

作业条件开放是指在设计作业时故意少了条件, 让学生补充完条件之后再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多出条件, 形成干扰项, 让学生在做题时排出干扰。比如, () , 数学书的页数是语文书页数的1.5倍, 语文书有多少页? (要求列出3个条件) 这时学生就需要补充条件才能做题, 并且三个条件意味着三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问题开放是指作业设计时, 不设计问题, 由学生来设计。比如, 某粮油店新购进大米100吨, 面粉50吨, 原来店里还有大米20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很多种提问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业策略开放是指学生可以一题多解, 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作业结论开放是指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比如, 小明有一笔压岁钱, 他想用这笔钱买些礼物送给小朋友, 这笔压岁钱可以购买20只笔, 或者购买10本笔记本, 那么小明该如何购买才能使每个小朋友获得的礼物是一样的?可以送给几个小朋友?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只送笔, 送给20个朋友;或者只送笔记本, 送给10小朋友;还可以是两者都送, 送给5个小朋友1本本子和2只笔。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篇3

一、精选习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担心作业布置少了,学生在该科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于是大搞“题海战”,只贪数量,不求质量,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为了完成而疲于应付,过后却收效甚微。这样,完全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布置习题时,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各类习题进行整理,认真筛选,精心设计,为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强的作业题,通过训练,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进行了化学了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后,布置如下作业:

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br>

这4个题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通过该题组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重复和模仿阶段,而是善于迁移和求变,敢于质疑而求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一题多变,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挖掘潜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时,力求一题多变,题型多样,多角度透视重要知识点。变换条件,因果倒置,给学生提供多向思维的机会。这样,在求解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和独创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变换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从而形成学会求知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这样的作业:

1、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某物质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强热,只生成碳和水蒸气,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A)C、H

(B)c、H、O

(C)H、O

(D)C、O

3、某一可燃物1.6克在空气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通过计算判断该物质一定含有哪些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该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化学式为_______。

三、增强作业的灵活性、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许多教师授完一节课后,习惯布置一些笔答题型的习题让学生作业。然而,单调的作业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对作业产生了厌恶之感,并因此而害怕作业,从而影响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再次,单调的作业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创新。因此,应对作业的单一形式作必要的改进,使作业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例如,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如除去水胆瓶上的水垢,利用植物的花、叶、皮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定水样、土样的PH值等)、自编化学习题、撰写化学小论文、制作化学模型等作业,使学生能变所学为所用,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挫折感,领略成就的喜悦,创造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业答案-地籍管理课程 篇4

选择题

1.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文体娱乐用地的编码是(D)。

A.201B.051C.061D.08

52.下列关于地类图斑调绘工作错误的是(B)

A.调绘中对达到最小上图图斑规模的相应地类图斑均应依据实地情况准确地加以标绘,地类界线用实线标绘;B.地类图斑界线与道路重合的,仅标绘地类界线;C.地类界线与行政界、权属界重合的只标绘行政界、权属界;D.地类图斑界线必须闭合,不应有大于0.3mm的断缺点,界线标绘的点位精度要求偏离不大于0.3mm。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

A.行政界(权属界)的调查都应组织界线有关各方派出法人代表到现场指界;

B.线状地物的宽度北方≥2m,南方≥2m时,需进行调绘并实地丈量其宽度;C.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用单线按其中心线标绘;D.行政界(权属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线状地物作适当位移或选用其它标绘方式。

4.下列关于地类的说法正确的是(CD)

A.田坎是指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的地坎;B.林地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C.商服用地是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D.村庄是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5.田坎系数计算步骤为(B)。

①布设样点,②实际丈量,③划分类型,④计算田坎系数。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6.碎部面积量算的步骤为(A)。

①求积图斑编号,②划分求积图斑,③碎部图斑的量算,④面积汇总。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

地籍管理课程作业(2)

1.界址认定调查的要求是什么?

(1)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指界人到现场共同指界。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委托书。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2)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应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3)违约缺席指界的,如一方违约缺席,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如双方违约缺席,调查人员根据权源材料和实际使用状况确定界线;指界人认定界址后不签字的,按违约处理。调

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方。违约方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或未提出重新指界的,则认为确界生效。

(4)对无争议的界址点,应在双方指界人均在场的情况下组织设置界标。

(5)有争议的界线,应进行必要的举证和调查,依法予以调处,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难以调处的,划定工作界线,签订《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技术环节有哪些?应如何把握?

(1)变更之判定。对发生的变化首先作出判断,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变更调查的对象,是否合法有效的。权属关系和行政界线的变更必须有变更依据,图斑界、地类、线状地物的变化均以现场调查结果为准。(2)变更单元。没有发生变动的界线范围内部发生了变化的区域范围,称作为一个变更单元。(3)图斑编号。原图斑消失,其编号随之消失,新图斑出现,需要编号,可采用新增图斑加之号的办法,或变更图斑加之号的办法,或延续编号。(4)平衡。一个变更单元内变更前的总面积与变更后的总面积必须相等。台帐的变更及新的土地统计簿也均需要维持平衡关系。

地籍管理课程作业(3)

选择题

1.地籍图上表示建筑物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简易房可舍去;B.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 C.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D.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可舍去

2.初始地籍调查的范围包括(AC)

A.城镇郊区、集镇、村庄用地;B.国有农、林、牧、渔场用地;C.城镇用地;D.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农用地。

3.地籍按其开展的先后时序可以分为哪几类?(AD)

A.初始地籍; B.税收地籍; C.产权地籍; D.日常地籍; E.多用途地籍。

A.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地籍调查表的变更直接在原地籍调查表上进行,在原表内变更部分加盖变更印章,并注记新的变更内容,B.界址发生变更的宗地,以新形成的宗地填写地籍调查表,在原地籍调查表封面加盖变更印章;C.界址未发生变化,且不需要到实地调查的,可在室内直接修改原宗地草图,在修改处加盖变更印章;D.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需到实地勘丈草图,并在原宗地草图上加盖变更印章。

4.地籍测量以测定(B)为重点,实地无论有无明显界线,都必须查明、测量界址点线并标定于地籍图上。

A.宗地B.界址C.界址点D.界址线

5.(B)是土地证书的附图,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时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A.地籍图B.宗地图C.宗地草图D.房产图

6.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D)。

A.地块B.县C.村和街道D.宗地

7.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C)而采取的一系列地政措施。

A.地籍图片B.地籍卡C.地籍资料D.地籍表册

8.县级以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总的关键在于(ABD)。

A.行政区域界的接边;B.图幅接边;C.面积汇总;D.相应数据的接边;地籍管理课程作业(4)

地籍调查表填写的要求是什么?

(1)填写地籍调查表时,对权属界线的记载应为点——线——点。

(2)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必须做到图表与实地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字迹清楚整洁,填写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同一项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不得超过两处,划改时要在划改处加盖划改人名章,以示负责。

(3)地籍调查表与土地登记申请书不一致时,按实际情况填写,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原因。

(4)有争议的界址在现场未能妥善解决的,将争议的理由在地籍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内填写清楚,并报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裁决。

地籍管理作业(5)

1、在土地总登记中,公告属于土地登记程序中的(C)阶段。

A.申请B.地籍调查C.权属审核D.注册登记

2、下列哪一种情况,土地登记部门可以直接办理注销登记(C)

A.土地抵押期限届满,当事人未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的;B.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土地权利消灭的; C.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 ; D.非住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未申请续期的。

3.下列关于土地登记制度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契据登记制度对土地权利的变更不作实质性审查,登记不具有公信力,不强制登记,不发相关证书;B.权利登记制度对土地权利的变更进行实质性审查,登记具有公信力,强制登记,不发相关证书;C.托伦斯登记制度进行实质性审查,登记具有公信力,强制登记,发给权利证书。D.中国土地登记制度进行实质性审查,登记具有公信力,强制登记,发给权利证书。

4.土地权属审核的复审人员是(D)。

A.获得土地登记上岗证的人员; B.土地登记机关负责人;C.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D.获得土地登记上岗证的土地登记机关负责人。

5.下列哪一种登记不需要更改或换发土地证书?(B)

A、名称变更登记;B、地址变更登记;C、用途变更登记;D、土地使用权转让变更登记。

6.依法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在何时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初始登记?(C)。

A.抵押金支付后15日;B.抵押金支付后30日;

C.抵押合同签定后15日;D.抵押合同签定后30日

7.因处分抵押财产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其申请人为(D)。

A. 抵押人;B、抵押权人;C、受让人;D、抵押人、抵押权人和受让人。

8、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后,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用途的。应征得出让方同意并经(CE)批准。

A县、市人民政府B省级人民政府C土地行政管理部门

D建设主管部门 E城市规划部门

9、对土地总登记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复查。申请复查时应提交(ACD)。

A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B土地登记审批表C身份证明文件

D异议证明文件E地籍调查表

10、需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才能进行注册登记的类型有(ADE)。

A土地总登记B地址变更登记C土地他项权利登记

D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E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11.下列关于土地总登记与初始登记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土地总登记实质上是对已经存在的土地权利的法律认可和登记;

B.初始登记是对土地权利设立的第一次登记;C.总登记具有经常性;D.初始登记具有集中性

12.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是(ACDE)。

A.国家机关用地;B.公寓大厦建设用地;C.军事用地;D.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E.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用地

地籍管理作业(6)

某市M公司于1997年8月1日以出让方式取得一宗200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用途为商业,使用期限为40年,于1997年8月20日办理了土地登记。现因债务的关系,将这宗地连同房产转让给了N贸易有限公司。问该如何办理这宗地的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1、程序:申请——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

2、申请。N贸易有限公司应该在与M公司签定了土地转让合同或协议后30日内,办理房产变更登记发证后15日内,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申请。应该提交的材料:

(1)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申请表;

(2)N贸易有限公司和M公司的法人证明、《土地登记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法定代表人个人身份证明;

(3)转让合同

(4)原土地使用证;

(5)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

(6)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

(7)土地估价报告及备案材料

(8)税费交纳证明;

(9)委托代理的应该提交土地登记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等。

3、地籍调查。只要实地调查该宗地原来登记状况是否变化,没有变化,可直接移交土地登记人员进行审核。

4、权属审核要点:

(1)对申请人的审核。身份证明及民事行为能力审核,重点审核申请人与转让证明文件的转让双方是否一致。委托代理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的审核。

(2)对土地使用期限的审核。转让后的使用期限应等于原来使用期限减已经使用的期限。

(3)对转让地块投资情况审核,转让地块的投资必须达到出让合同的约定。

(4)对土地价格的审核。应对申报地价进行登记和审核,决定实施优先购买权。

(5)对税费的审核。

(6)对土地用途的审核。转让合同的土地用途、实际用途和出让合同用途是否一致。

(7)房产转移审核,应该审核房产证明。

5、注册登记。更换《土地登记卡》在新卡的备注栏填写原土地使用者,原土地登记卡附在新卡后面,并在原登记卡上注明该宗地的变更过程,并填写新的《土地归户卡》,注销原来的《土地归户卡》。

6、核发证书。收回并注销原M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填制新的土地证书发给N贸易有限公司。

世纪集团1998年在新锦市工业区以出让方式取得一宗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用途为工业用地,使用年限为50年,登记时间为1998年5月20日。为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2003年3月10日集团以该宗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向市建设银行申请贷款,双方签订了抵押贷款合同。请问如何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1)登记申请人: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即世纪集团和市建设银行共同提出登记申

(2)申请时限:抵押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

(3)提交的文件资料:①土地登记申请书;②世纪集团与市建设银行的法人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明;③抵押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④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权属证明或产权证书;⑤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⑥抵押土地地价评估报告;⑦委托登记的,还有土地登记代理委托书、土地登记代理人身份证明、资格证书、登记证书及代理机构营业执照等;⑧其他要求出示的文件资料。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篇5

第13-14讲 1978-1989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填空题

1、四;

2、为社会主义服务;

3、反思文学;4、1985、现代派;

5、刘索拉、《无主题变奏》;

6、《剪辑错了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7、张弦、路遥;

8、梁晓声;

9、张承志;

10、《荒芜英雄路》;

11、《我与地坛》;

12、史铁生;

13、《乔厂长上任记》;

14、高晓声、张一弓;

15、贾平凹、“葛川江系列”;

16、徐星、《潘金莲》;

17、孙甘露;

18、莫言;

19、残雪;20、格非;

21、余华;

22、钟山;

23、池莉、《一地鸡毛》。

二、名词解释

1、“三只报春的燕子”

“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些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预示了新时期文学“转变”的发生。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要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任务;重新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两为”方向

第四次文代会闭幕不久,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今后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方向,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且确定 “两为”方向是“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

4、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5、改革文学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发展的思考。这就是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按照作品取材的区别,人们一般将“改革文学”划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部分。

6、寻根文学

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8、“新历史主义”小说

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三、简答题

1、寻根文学的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虽然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进而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过程,形成了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心理”,它积淀在社会每个人的心灵中,决定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第二,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他们希望以文学来弥补“文化断裂带”。

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影响,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他们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

2、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

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但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四、论述题 1、1985年前后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1985年前后,新时期文学创作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促动下,出现了新的跃动,实现了文学观念的重大更新,文学创作不再沉湎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批判,而是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真正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学阶段。

特征之一是寻根文学的出现。韩少功、阿城等一批青年作家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创作了《爸爸爸》、《棋王》、《小鲍庄》等著名小说;文化小说旨在通过追寻和审视民族文化之“根”,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文学开拓了中国当代小说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特征之二是“先锋实验”小说的出现。代表作家前期有刘索拉、莫言、残雪等,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小说思潮;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等;其创作主要集中于小说形式和语言的变革,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

特征之三是现实主义及其他形式特征的创作亦能大行其道,不仅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先锋实验文学,同时也有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的大众通俗小说。大众通俗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转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广大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通俗小说、纪实小说等都能在探索与尝试中占据多元文学的一席之地。

2、“新写实小说”的演变

“新写实小说”从创作题材和出现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的如: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方方的《风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黑洞》等。

后期“新写实”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池莉的《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这些作品形式上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和不作主观评价的平行叙述角度,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因此,这类作品具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色。同时,这个时期新写实小说还加强了对小说“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的重视,如方方的《一波三折》《桃花灿烂》《埋伏》等。新写实小说家强调的重点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虽然许多作品表面看来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但其中涉及的事件、情境都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典型化,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

3、先锋小说家及其艺术创新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并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例如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小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这在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等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稍晚于他们的先锋小说家有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人,他们代表了先锋小说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的发展。格非的小说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他的方式与马原不同。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如《褐色鸟群》《青黄》《迷舟》等。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作品。孙甘露的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余华则发展了残雪的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代表作有《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

第15-16讲 1978—1989年间的诗歌

一、填空题

1、今天;

2、归来诗人、崛起的一代;

3、归来的歌;

4、白洋淀诗群;

5、令人气闷的“朦胧”;

6、谢冕;

7、回答、致橡树;

8、青春诗会;

9、公刘;

10、在新的崛起面前;

11、北岛;

12、北岛;

13、走向冬天;

14、致橡树;

15、舒婷;

16、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7、顾城;

1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顾城;20、远和近;

21、海子;

22、麦地;

23、艾青;

24、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25、太阳;

26、我爱这土地。

二、名词解释

1、归来的诗人

指“文革”结束后复出诗坛的老诗人群体,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①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其中既有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唐祈、唐湜等,也有在50年代初露头角的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等;

②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

③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上述诗人在时隔二十年后的70年代末“归来”时,在一段时间里,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相近的追求,使他们这期间的诗,呈现一些共同特征。

2、“崛起的一代”

所谓“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

① 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 ② 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③ 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3、“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一群在“文革”期间秘密写作,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青年诗人。他们是1969年后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代表人物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北岛。这些知青原来大多就读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干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他们生命的受挫,表达足下的土地发生断裂、错动时的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在艺术方法上,虽然也从中国当代主流诗歌接受影响,但在较广泛的阅读中,也多方面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4、朦胧诗

朦胧诗是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5、《一代人》

《一代人》是顾城创作于1979年的著名诗篇;全诗只有短短两句话,18个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在成为顾城诗歌标签之作的同时,成了刚从劫难中苏醒过来的“一代人”的精神箴言,被视为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

三、简答题

1、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1980年到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到认可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1986年到1989年,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神的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歌的主力。

2、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①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期诗歌,尤其是十年**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情的反拨和矫正;

②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都坚持一种独立的思考立场;

③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

3、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①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

②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③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

4、北岛诗歌的思想意蕴

北岛是《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朦胧诗运动”中,常被看作是这一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正与那个时代同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回答》)等,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5、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①独特思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作出思考,如《在浪尖上》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②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向海洋》等。

③即兴短章,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看似随意的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望》、《盆景》、《镜子》、《山核桃》等。

④“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如《慕尼黑》、《维也纳的鸽子》、《芝加哥》等。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2、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①表现自我: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舒婷诗歌的主要成分。她的诗总是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既是创作的主体,往往又是描写的客体,这一特殊的自我形象的心灵活动,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选情感在她的诗中回归。

舒婷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著名的《致橡树》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闪耀着时代的光彩,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舒婷的自我抒情形象并不仅限于柔弱女性,有时也蕴含了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

② 细腻柔婉的抒情风格:舒婷的诗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尤其是低声慢语的抒情方式,更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特别善于用深情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

③现代主义手法: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诗多用感觉、意象 暗示来表达,较少直率的表露。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意象具有温和柔美的色调。

3、顾城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②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总是十分遥远和渺茫:顾城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人生、时代、社会,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透露出一个信念坚定的追求者的些许悲凉。如《一代人》。

③顾城的诗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奇特的想象,浓烈的主观色彩,迷离的意象,幻化出丰富的诗意与诗情。如《远和近》。

4、海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①乡村情思: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15年在乡村的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对大自然元素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从他的诗中,可以嗅到四季的轮换、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了他生命的本质。

②执着追求生命、追求存在的意义:对大自然的皈依以及对生命的沉思冥想,使海子的诗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他视诗歌为神话,执着于用诗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歌唱生命的同时,他看到了生命在黑暗中所注定要遭受到的阻力,不得不去表现生命的痛苦,因此,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敏感而紧张的心灵,环境对他的压力以及卑琐的现实对于孤高精神境界的逼迫。

他的诗浪漫纤细,对死亡特有的敏感、对意义的执着追求,使他的诗带着一层神秘、抑郁的色彩。而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又使他的诗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③流动的诗: 海子的诗中经常出现自由而离奇的语象组合。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海子诗歌的三种基本表现方式。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废墟”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赋予海子的诗以强烈的个性化的特征。

第17-18讲 1978-1989年间的散文及报告文学

一、填空题

1、老人散文;

2、杨绛;

3、陈白尘;

4、冰心

5、哀悼散文或悲悼散文;

6、随想录;

7、随想录;

8、巴金;

9、怀念萧珊;

10、哥德巴赫猜想;

11、刘宾雁;

12、钱钢、中国农民大趋势;

13、大雁情;

14、陈祖芬;

15、徐迟。

二、名词解释

1、哀悼散文

哀悼散文是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是对于在混乱年代牺牲的亡灵的沉痛悼念,更是一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喷发。197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起的《丙辰清明纪事》是哀悼散文兴起的前奏。在愤怒批判“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一大批哀悼散文应时而生。在题材上看,哀悼散文主要有两大类:

①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

②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类: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季》、丁宁《幽燕诗魂》、黄宗英《星》、陈荒煤《忆何其芳》等。

2、反思散文

反思散文是继哀悼散文之后,一大批经历“文革”磨难的作家正视很和反思历史的散文创作,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个人性”的强调。代表作品如,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等,从多个方面反映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切身感受,对历史的反思。

3、《随想录》

“文革”结束后,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1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5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合订本,全书共42万字。《随想录》将回忆、随笔、杂文熔于一炉,这套散文集在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4、《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1978年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文学新生的启动盘。

三、简答题

1、《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巴金带着个人深刻的认识和痛苦的经历,对“文革”进行反思,揭示了“文革”产生的原由和危害,这是《随想录》的基本思想。

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作了严肃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并把对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③“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精神,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对文艺问题,都能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价值。

2、《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①说真话,抒真情:真诚是巴金高尚的人格,也是他散文的灵魂,以《随想录》创作实践,开一代说真话之风,把喜怒哀乐毫不保留地袒露给读者,使作品产生一种特有的神韵,震动读者心弦。

②师法自然,崇尚素朴 :《随想录》是自然天成的典范之作,达到了反璞归真的境界。没有传统的散文创作技巧,而是将生活本来面目自然而然地呈现给读者。看似无技巧,实质为最大的技巧。

③严格的自剖精神:表现了“我挖别人的疮,也挖自己的疮”,从解剖自己入手去解剖社会,从审判自己入手去审判时代。《随想录》与民族共忏悔,与时代共忧患的自行精神,体现了作家的人格力量。

3、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演变

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大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段。

①80年代中期以前,以写人物尤其是当代新人形象为主。它最先关注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各式人等、各种社会问题陆续进入了作家的视野。特别是在社会批判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强化和重视。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程树榛的《励精图治》、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等,就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干预生活的功能,因而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②从80年代中期起,报告文学创作由一人一事的“小景观”的描绘转向宏观整体的“全景式”的把握,由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关心,由艺术审美转向写实纪实,作品的信息密集度和思辨抽象化大大加强。像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张胜友、胡平的《世界大串连》,贾鲁生的《亚细亚怪圈》,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

第19-20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上)

一、填空题

1、班主任、1977;

2、伤痕;

3、高晓声;

4、高晓声;

5、蒋子龙;

6、王蒙;

7、乡场上;

8、沉重的翅膀、柯云路;

9、贾平凹;

10、路遥;

11、高加林;

12、阿城、韩少功;

13、棋王;

14、阿城;

15、王一生;

16、爸爸爸;

17、丙崽;

18、刘索拉;

19、拉萨河的女神。

二、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新时期小说以“伤痕文学”为开端。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思潮,其主旨是对十年**种种灾难和痛苦的文学记忆,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发端之作。接着,卢新华于1978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这部作品的篇名,与后来“伤痕文学”名字的出现,存在某种联系。随后,一大批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真实反映当时社会心理和时代需求的的小说涌现出来,掀起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浪潮。

2、“陈奂生系列”

高晓声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

3、小说《棋王》

中篇小说《棋王》发表于1984年,是阿城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和阿城随后发表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小说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的人物形象;小说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三、简答题

1、简述“反思文学”的思想内涵。反思文学触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概括为: ①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②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 ③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王蒙《蝴蝶》、《悠悠寸草心》等; ④对扭曲人格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美食家》《井》等; ⑤对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与批判,如张炜《古船》、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等。

反思小说把情绪浓重的伤痕展露推向了理性反思,力求把对政治路线的简单否定推向社会深层心理结构的搜寻,去寻找民族灾难和个人悲剧形成的多重成因。

2、“改革文学”的主要特点

其一,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改革进程作及时、迅捷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其二,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描绘改革的复杂过程,如贾平凹、路遥、张炜等侧重于表现变革中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等,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或道德观念、价值尺度等方面表现作家对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其三,塑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形象”,乔光朴、郑子云、李向南等,同时,还通过陈奂生、高加林等各色人物的创造,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相。

3、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寻根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破了小说创作真正单一的现实主义的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第21-22讲 1978-1989年的小说(下)

一、填空题

1、刘心武;

2、我爱每一片绿叶;

3、如意;

4、钟鼓楼;

5、刘心武;

6、乔光朴;

7、谌容;

8、人到中年;

9、陆文婷;

10、你别无选择;

11、王蒙;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3、王蒙、意识流;

14、活动变人形;

15、恋爱的季节;

16、林震;

17、刘世吾;

18、东方化意识流;

19、受戒;20、明海、小英子;

21、汪曾祺;

22、大淖记事;

23、莫言;

24、红高粱;

25、红高粱家族;

26、丰乳肥臀;

27、山东高密;

28、马原;

29、西藏生活;30、冈底斯的诱惑、元叙事。

二、名词解释

1、小说《班主任》

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刘心武的成名作,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小说通过两个不同类型的中学生谢惠敏、宋宝琪形象的塑造,最早揭露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打破了文坛的僵滞局面,给沉寂、封闭的文坛冲开了一个突破口,预示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被视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2、“马列主义老太太”

“马列主义老太太”是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塑造的一个名叫秦波的领导干部夫人形象;她言辞上冠冕堂皇,满口马列词句,实际上却据权势以营私利;强烈的优越感、夫贵妻荣的特权思想是秦波思想的核心;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神情毕肖,是谌容对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

3、小说《受戒》

短篇小说《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10月号《北京文学》;小说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单纯无邪的青春恋情,以及一种奇妙和谐的民间生活状态,被誉为“充满艺术个性和天人合一意境的快乐文本”;小说开创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4、小说《红高粱》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莫言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通过“红高粱”这一象征意象,来表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北方农民充满野性、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小说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被视为寻根文学的“最后辉煌”与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1987年,这部小说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荣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响广泛。

5、“元叙事”手法

所谓“元叙事”手法就是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技法,以打破传统小说关于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把叙事本身看作是审美对象,小说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而不是故事本身;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三、简答题

1、《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于1979年7月,是新时期以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文学”的先声,在新时期文学史上与《班主任》有着相当的地位。

2、蒋子龙小说的艺术特色 蒋子龙是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先行者和代表作家。

①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他的小说追踪时代变革的步伐,敏锐地把握社会发展脉络,多方位反映改革发放的社会风貌。

②改革者形象的着力塑造。其改革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塑造了乔光朴、车蓬宽、解净、刘思佳等一批改革者形象,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开拓者家族”的改革者形象系列。

③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蒋子龙的小说文笔粗犷,呈现出鲜明的政论色彩。在谋篇布局上,善于高屋建瓴,体现了阳刚之美;在叙述方法上,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旋涡中,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在语言上,他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

3、小说《人到中年》的主题意蕴

《人到中年》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在于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包括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加以升华,提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4、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思想特色

小说以某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描述李鸣、森森、孟野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或曰愤怒的青年),不满以贾教授、金教授为代表的陈旧僵化的教育体制,以激烈的姿态对音乐学院的生活秩序进行反抗,表现出种种乖张的精神心态,以标示对个体生命“绝对自由”状态的追求。表现了特定时空下一代青年人骚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和寻找自我过程中的生存荒诞感。

5、小说《你别无选择》的现代主义特征

小说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了音乐学院青年学生的群像,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人物躁动的心态、反常的言行、杂乱无章的情节,反讽、隐喻、调侃等表现手法无处不在,使小说充满了荒诞感。

小说没有情节性的因果联系,也没有铺垫起伏的冲突高潮;从细节和段落上看,小说是零碎和跳跃的,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得到的印象是完整清晰的。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了高度抽象的精神素质,呈现出夸张、变形、扭曲的精神状态,借狂乱奇特的音响表现人物躁动的情绪,渲染气氛,契合作品的精神基调和总体情绪。

6、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刘世吾形象

小说主题意蕴首先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刘世吾的形象密切相关。刘世吾不同于一般的昏庸无能的官僚主义者。他精明、能干,目光“聪明、锐利”,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看人看事更是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但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使林震十分困惑。

林震对刘世吾的审视和批判,包含了作者的严肃思考;而对刘世吾的超越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开始。所以,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

7、马原小说叙事实验的文学史意义

①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首要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小说”的手法,有意暴露叙述行为或者虚构性,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小说之内的世界和小说之外的世界、真实和虚构的区分被取消,就连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马原”亦无所谓真实拟或虚构,唯一真实的就是叙述。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放弃了叙述一个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情节的中心故事,而是将一些似乎是缺乏关联的、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情节片断随意拼合起来,常常是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甚至无因也无果,讲述就是讲述,其他没有什么。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还极度注重语言本身。在马原的小说里,语言不只是表意,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姿态;语言并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意念或情境。这样语言有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文学与生活的传统关系,成为后起的“先锋小说”家竞相仿效的对象。

四、论述题

1、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分析及其思想意蕴

《人到中年》在凄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当了18年眼科医生的陆文婷既非主治医生,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无名无位;一间陋室,两袖清风,家徒四壁,饱经忧患,但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在事业、家庭两副重担下,最终心力交瘁,濒临绝境。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种悲壮美。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形象的成功塑造,形象而尖锐地提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断裂”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隐患。

2、小说《人到中年》的艺术手法

小说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小说结构,采用多视角的手法,以陆文婷的现实病情为经,以其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为纬,通过幻觉、回忆、联想,运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双重结构网络。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在陆文婷的意识流程之外,又交错了多种意识流程。主人公病中的幻觉和意念,以及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将其工作、身世、学业、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展示给读者,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突破了“小说者,故事也”的传统小说技法,量运用了拼贴的手法,文本中充满了情绪的跳跃,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想、象征、内心独白)成为结构小说情节的主线。

②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空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主观感受,与杂文式的嬉笑怒骂、幽默讽刺,以及戏剧性冲突、巧合、悬念的运用,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被评论家表述为“单一的杂多”。

③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善于营造情绪、画面、旋律节奏,从艺术构思、文章气派到表现手法,都带有庄周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行文间常出现辞赋、骈文、诗词句式,形成了自己杂取百家之长,感情充沛、幽默生动,富有色彩和旋律的语言风格。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小说从古朴敦厚的纯真社会寻觅儒家个体与社会和谐的人生理想,又从天人合一的意境中表现庄禅自由放达的人生。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③小说散文化:汪曾祺小说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其特征首先在于a、重氛围描写:其小说重在用气氛酿造人物,构成一种情调,以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感知方式捕捉和建构一种意绪和情思。b、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

汪曾祺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进入新时期之后,汪曾祺以他的小说实绩与废名、沈从文有了呼应,从而使一个中缀和断裂了若干年的风格流派又延续下来—汪曾祺之后就有了钟阿城、贾平凹等。汪曾祺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可谓深矣”。

5、莫言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乡土立场与生命意识:类似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莫言的小说致力于营造他的“高密东北乡”,这片饱藏独特文化意蕴的“高粱地”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精神之源。在他的笔下,这片土地是苦难与快乐的奇特的混合物,艰难的生存条件混合着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表现出人性中永恒不灭的生命渴求,蕴含着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②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是一位敏于感觉而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对感官经验大肆铺张,几乎成了莫言小说叙述风格的标志,常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等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这使他笔下的生活具有湿漉漉、毛茸茸的原生状,又富有超越常情的浪漫感。

③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莫言小说的独特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叙述语言上,一是语词的任意性搭配,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以及生理学、心理学术语,混杂在一起,纷繁而又芜杂;二是色彩语词概念的大量出现,既有写实状物的红萝卜、红高粱,也有带有强烈主观随意性的绿的太阳,金黄的、蓝色的血等,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使莫言的小说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果,有人将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

6、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方法的实验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叙事方法上的实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一个是穷布狩猎的故事,一个是陆高、姚亮的故事(以“天葬”为中心事件),一个是顿月、顿珠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小说有时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有时又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甚至还有第二人称叙事;即使是同样的第一人称,但所代表的发言主体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叙事者和统一的叙事视角,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小说世界。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小说叙事必须提供某种隐藏的假定性,使读者信以为真。但马原则故意暴露这种假定性,破坏读者进入叙事流程。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不一定确有其人”。小说似乎故意调戏读者,在破坏小说规则的同时也破坏我们对小说的阅读习惯。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关系制约的,但是在马原的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合。这部小说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进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

第23-24讲

1978-1989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曙光;

2、于无声处;

3、沙叶新;

4、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

5、屋外有热流;

6、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7、魔方;

8、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9、狗儿爷涅槃;

10、桑树坪纪事;

11、沙叶新;

12、陈毅市长;

13、冰糖葫芦式;

14、沙叶新;

15、高行健;

16、诺贝尔文学;

17、绝对信号;

18、车站;

19、野人;20、高行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该剧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第一,第四堵墙的突破,造成了台上台下更直接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突破。

第二,“三一律”的否定,引起了叙事时空和艺术感受上的大幅度跳跃。有些剧作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的流动体,情节变幻空灵。

第三,深层次心理的探讨,导致了舞台人物内心流动的形象化。第四,摆脱传统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多样化结构模式。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①坚执的社会责任感:沙叶新的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总是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时为事而作,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我们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②平民意识和“世俗性”倾向:不管是伟大领袖还是神人圣人,沙叶新总是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平易可感的印象。在他创作的戏剧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可用平视的眼光来洞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作者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③喜剧化戏剧风格:沙叶新的剧作往往寓庄于谐,他似乎习惯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包含着的荒诞性。

④重视戏剧的结构形式,在创作《寻找男子汉》时,他试图将传统和现代、现实和荒诞相结合。他的代表作《陈毅市长》中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更是别具特色。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①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串连时空场景:剧作在舞台上就出现了现实、想象和回忆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创新舞台语言:剧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有效对场景加以调整,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

③传统戏曲写意因素和现代派戏剧手法的兼收并蓄:布景简单灵活,人物行为存在明显假定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等。

四、论述题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高行健是新时期争议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既是戏剧探索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的戏剧理论的倡导者,从1982到1986年,他先后创作了9部探索戏剧。《绝对信号》是第一部,该剧率先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和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几乎每推出一部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

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业及答案4 篇6

第1题 国外厂商挂口头的 “顾客是上帝”这属于()

A、公益广告

B、响应广告

C、观念广告

D、形象广告

答案:C 第2题 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

A、感染力较差

B、功能单一

C、传播效果较弱

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

答案:D 第3题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迅速传播给内外公众,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这种公共关系模式属于()

A、交际型公共关系模式

B、征询型公共关系模式

C、宣传型公共关系模式

D、服务型公共关系模式

答案:C 第4题 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性、文化性和赞助性活动来塑造组织的公关模式是()

A、社会型公共关系模式

B、征询型公共关系模式

C、宣传型公共关系模式

D、服务形公共关系模式

答案:A

第5题 以实际行动来获得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模式是()

A、交际型公共关系模式

B、征询型公共关系模式

C、宣传型公共关系模式

D、服务型公共关系模式

答案:D 第6题 组织开创阶段适用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是()

A、维系型公关

B、建设型公关

C、防御型公关

D、矫正型公关

答案:B 第7题 大量企业投身于公益事业,赞助希望工程、支持社会福利等等,这些公关活动属于()

A、交际型公关

B、服务型公关

C、社会型公关

D、宣传型公关

答案:C 第8题 当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时,为摆脱不利局面,组织应采取的公共关系模式是()

A、建设型

B、防御型

C、矫正型

D、进攻型

答案:D 第9题 不属于引起组织危机的一般情况是()

A、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

B、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

C、经济危机引起的危机

D、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

答案:C 第10题 在开业展览时,或在具有较大意义的工程项目开工与竣工时,一般是举行()活动

A、周年庆典活动

B、开业庆典

C、现场媒体直播

D、剪彩仪式

答案:D 第11题 按()分类把展销会分为贸易性和宣传性展销会

A、规模

B、内容

C、性质

D、时间

答案:C 第12题 新闻发布会是一种()。

A、直接传播

B、两级传播

C、三级传播

D、多级传播

答案:B 多项选择题

第13题 进行赞助活动必须注意以上原则()。

A、全局考虑与整体策划

B、传播目标明确

C、受资助者的声誉和影响

D、本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E、能够获得回报

答案:B|C|D 第14题 庆典活动应抓好的几个环节是()

A、全局考虑与整体策划

B、组织班子和培训人员

C、物质准备

D、多方联络

E、组织演出

答案:A|B|C 第15题 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种类包括()

A、严重内部事件

B、重大盗窃案件

C、决策失误

D、工作失误

E、曲解事实

答案:A|C|D 第16题 下列属于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主要有()

A、报道失误

B、决策失误

C、工作失误

D、曲解事实

E、飞机失事

答案:A|D 第17题 在典礼程序表中应包括的内容有()

A、宣布典礼和仪式开始

B、宣读重要来宾名单

C、剪彩或授旗、签字与互换文本

D、致辞

E、参观

答案:A|B|C|D 第18题 要办好一次庆典活动,必须认真作好的工作有()

A、确定邀请宾客的名单

B、制订典礼程序表

C、确定致辞人名单

D、安排好工作人员与服务人员

E、接待好新闻记者

答案:A|B|C|D|E 判断题

第19题 与新闻界保持联系的最好的方法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赞助活动

答案:错误

第20题 赞助活动是企业纯粹性的慈善活动

答案:错误

第21题 为了社会效益,企业应不遗余力的开展赞助活动

答案:错误

第22题 展销会的经费预算工作也是展览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创新思维课程作业答案 篇7

一、课堂教学中, 创设新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教师指到哪里, 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束缚, 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 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 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学, 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主动地转换角色,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从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去创新, 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结论, 积极寻求多元答案、思路, 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首先是思想情感的突破.教学时要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并对数学思想加以点拨, 这样在教学中既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又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维.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利用思想方法参与数学模型的构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继而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 逐步提高质疑思维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有批判精神, 不轻信直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 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猜想, 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多是先经过猜想然后再证明其正确性.没有猜想也许就没有数学的今天.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等.可以说是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猜想是一种创新,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观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的必要手段, 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 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思维, 以真正地达到启迪思维, 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我们决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全部机密都吐露出来, 而要“引在前”, “引”学生观察分析, “引”学生大胆设问, “引”学生各抒己见, “引”学生充分活动, 让学生充分活动, 让学生去猜、去想, 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在研究椭圆的有关几何性质时, 引导学生猜想结论对于双曲线、抛物线是否成立, 继而给出相应的证明.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我们应多创设使学生引发猜想的意境, 可以提出诸如:“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等.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 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的结论, 如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 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四、有效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者说将学得的经验 (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 改变后运用于新情景.

迁移又有正迁移、负迁移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 叫作学习的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 叫做学习的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因为对新旧知识之间从形到质的联系与区别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 有时会产生负迁移, 这常常会使我们的学习误入歧途.

上一篇:数字正射影像的生产与数据管理论文下一篇:质监局春节大拜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