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2024-10-24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精选8篇)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1

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材料科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临床科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并突破旧有科学的狭小范围,诞生了另一个新兴的产业--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生物医学材料已经成为生物医学工程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它为医学、药物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材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医学材料指的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疾患,而对人体组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现在各种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陶瓷和碳素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其制成产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

一、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对生物医学材料有以下基本的要求:无毒性,不致癌,不致畸,不引起人体细胞的突变和组织细胞的反应;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中毒、溶血凝血、发热和过敏等现象;化学性质稳定,抗体液、血液及酶的作用;具有与天然组织相适应的物理机械特性;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具有特定的功能。

根据物质属性,生物医学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 metallic materials)医用金属材料是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特性,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主要有钻合金(co-cr-ni)、钛合金(ti-6a1-4v)和不锈钢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形状记忆的智能特性,能够用于矫形外科、心血管外科。

2、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种,发展得最快的是合成高分子医用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可以获得很多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其中软性材料常用来作为人体软组织如血管、食道和指关节等的代用品;合成的硬材料可以用来作人工硬脑膜、笼架球形的人工心脏瓣膜的球形阀等;液态的合成材料如室温硫化硅橡胶可以用来作注入式组织修补材料。

3、生物医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生物陶瓷这类医用材料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陶瓷主要包括两类。(1)惰性生物陶瓷(如氧化铝、医用碳素材料等)。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能良好,分子中的键力较强。

(2)生物活性陶瓷(如羟基磷灰石和生物活性玻璃等),这类材料具有能在生理环境中逐步降解和吸收,或与生物机体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结合的特性,因而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其中钻合金和聚乙烯组织的假体常用作关节材料;碳-钛合成材料是临床应用良好的人工股骨头;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高分子(如酶、抗源、抗体和激素等)结合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

5、生物医学衍生材料(biomedical derived materials)生物衍生材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学材料,经过处理的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物活力的材料,但是由于具有类似天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在人体组织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作皮肤掩膜、血液透析膜、人工心脏瓣膜等。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2

一、生物产业的特点

生物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其技术不仅表现在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要求高, 更主要表现在对参与者的素质高标准严要求;高投入一方面由于前期的研究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另一方面还必须投入相当的资金建立满足GMP要求和生物制品安全规范的厂房;其高收益和高风险表现在生物制品的高附加值带来高利润的同时, 也导致产品价格偏高给市场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 以及研究开发本身带来的失败风险, 从而导致投资难以收回。

二、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

目前我国涉足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已达120余家, 其中70多家投资生物技术领域, 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据统计, 到2000年6月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工程的有45家, 这些公司可划分两类, 一类是开始上市时便从事业生物工程, 主营业务是生物医药或在该领域投资额较大, 这类公司有12家。另一类为主营业务不是生物制药, 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进入生物工程产业。从1151家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期报告看, 这1151家上市公司的指数平均每股收益为0.1025元, 其中涉足生物制药业的12家公司, 平均每股收益为0.143元, 尽管其主营收入, 净利润增幅有所下降, 但盈利水平仍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体现生物制药产品附加值高, 盈利能力强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科研实力, 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表现更加突出。例如海王生物, 因主营业务突出, 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 2001年上半年取得了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 净利润同比增长53%的业绩。

三、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

2006年,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2, 247, 899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1.78%;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9, 055, 512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 130, 633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4.06%。

2007年1-11月,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7, 703, 454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92%;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 588, 310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1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 578, 848千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83%。

2008年1-8月, 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1-8月, 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9, 240, 860,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 620, 730,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3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 665, 679, 000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0.37%。

四、我国生物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 企业规模小, 设备落后, 开拓市场能力低,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数年的时间, 平均花费上亿美元, 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 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 如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 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 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 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多家, 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多。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摘要: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 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而中国生物产业目前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生物产业

参考文献

[1]胡显文, 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 2007, (1) :16-31.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3

生物材料产业概况

生物材料的定义

生物材料也叫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种植入生命系统内或与生命系统相结合而设计的物质,它与生命体不起药理反应。主要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及治疗疾患等医疗、保健等领域,能执行、增进或替换因疾病、损伤等失去的某种功能或能恢复缺陷部位,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

生物材料的发展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自人类认识了解材料起,就有了生物材料端倪。有学者依据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材料本身的特点,将已有的材料分为三代,它们各自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发展时期,代表了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的不同水平,如图1所示。

生物材料的分类

当今社会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大大促进了生物材料的发展,生物材料应用广泛,品种众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生物材料可以分为见表1。

Two

国内外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材料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兼有重大的社会效益。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康复和保健,这给予生物材料产业庞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交通工具大量涌现,生活节奏加快,这给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因此,发展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与修复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重大社会效益。

国际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生物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发展。生物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对社会和经济的重大作用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产业界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其研究与开发被许多国家列入高技术关键新材料发展计划,并迅速成为国际高技术制高点之一。美国国防部将生物材料列入5 种高技术关键新材料发展规划。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公布自己的生物材料研究计划及巨额投资来吸引人才或引导投资,以期能够在此领域内的世界性竞争中占一席之地。目前,美国、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均组建了10余个高级别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生物材料与工程中心。

生物材料产业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有望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世界生物材料市场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其发展态势可与信息、汽车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全球生物材料市场规模迅猛扩张,其中1995年至2010年期间,全球生物材料市场规模增长了19倍,达到了4000亿美元。

就市场需求面而言,主要市场增长动力来自于欧、美、日等国家老年人口数目提升及慢性疾病问题逐渐增加,对于人工关节等骨科应用及心脏支架等心血管应用的需求持续攀升,预期未来市场将仍维持稳定成长趋势。同时由于全球生医材料的应用领域的扩展、产品技术的改良和人们对生物材料产品接受度的逐渐提升,也是促使生物材料市场需求和提升市场规模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产业成为本世纪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

国内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为止,仍然属于起步阶段。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研制和生产迅速发展,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年均增长均超过20%。然而,我国生物材料产业所占全球生物材料市场份额较低,最高时仅占2%左右。

我国生物材料发展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我国生物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起步较晚,导致我国在生物材料市场全球竞争中失去先机。目前,我国生物材料企业产品没有自己的专有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在国外技术非常成熟且国外厂商并不愿意生产的初级产品。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装备、管理与操作工素质等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生产的生物材料质量一直处于中低档水平,鲜见有高质量的国产生物材料。由于我国生物材料质量问题,我国生物材料与制品约有70%~80%需要进口,且我国生物材料和制品所占世界市场份额不足1.5%。

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生物材料产业发展。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不仅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同时在基础研究等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指出要求“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在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第四部分“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包括生物材料在内的生物产业。

我国生物材料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民政部门报告,我国现有的肢体不健全患者已超过1500万个,其中肢残患者约800万个;由类风湿引发的大骨节病患者有数百万;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000万个;白内障盲人约500万个;牙缺损和牙缺失患者高达3亿~4亿人;肝炎病毒携带者1.2亿人;心血管病患者2000万人;需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2000万人;伴随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9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69%) 的骨质疏松患者7000万人;每年由于疾病、交通事故和运动创伤等造成的骨缺损和缺失患者人数近1000万人;需要进行颅颌面等整形的人数有数千万人。这还不包括数目庞大的各类软组织、血液和器官疾病患者人数。

上述疾病的治疗均需要生物材料,从而为生物材料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仅2008年,包括生物材料在内的生物行业总产值就已经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在“十二五”发展热点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表示,生物医学材料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并在不断变革之中,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市场正处于“井喷”前夕,前景比较广阔;保守估计,到2015年,将实现销售额200亿美元,同期国际市场份额为6.2%,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将达600亿美元。

Three

滨海新区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生物材料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关联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均是滨海新区核心产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这对滨海新区今后发展生物材料产业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虽然滨海新区发展现状不尽人意,但是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滨海新区研发能力不强,研究领域处于空白

根据布局在滨海新区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机构的研究方向发现,滨海新区虽然拥有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以及天津科技大学等生物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机构,但对于生物材料或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虽然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科技成果产出较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相关研发团队基本分布在市内的校区,辐射滨海新区的能力有限。

产品结构单一、企业数量偏少

滨海新区拥有生物材料领域的企业较少,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分布也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天津世纪康泰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原天津泰达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国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滨海新区为数不多的生物材料公司。世纪康泰主要产品为人工晶体系列产品,而国韵生物材料主要产品则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聚羟基烷酸酯(PHA)及其应用产品,虽同属滨海新区但产品相关度低,再加上滨海新区相关企业稀少,无法形成有力的产业发展合力。

政策支持乏力,滨海新区相关政策处于真空状态

天津市有关支持生物材料发展的政策,仅有《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在生物医药及工程技术领域提到“医用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骨科植入材料和医用塑料技术与产品;”和新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中提到“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发展可控生物降解材料,具有天然生理功能的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材料,环境响应医用材料,研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方法。”,后续具体的支持政策没有出台,仅停留在规划层面。甚至在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中也没有体现支持生物材料产业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相关内容。

Four

滨海新区应对策略

结合滨海新区生物材料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起步晚、研发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原始创新研究,重点突破

当前,滨海新区生物材料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偏低,原始创新研究成果稀少。为改变这一局面,建议一是根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从滨海新区企业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结合实际形势,积极研发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

整合研究机构,协同创新

根据研究基础、领域需求,整合研究机构和共享研究资源,避免散兵游勇独立作战,既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使科研长期处于低水平,也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研究水平,开发出更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共同推动研究工作健康发展;理顺、构建材料合成与选择、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不同阶段的试验流程,避免因好的材料由于各种试验不能按计划完成导致无法报批形成产业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严格、规范和简化报批程序,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创新,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重视技术集成。

注重科技招商,填补空白

针对滨海新区生物材料领域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滨海新区应加大科技招商工作力度,以填补产业和技术空白为目标,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天津科技大学等创新机构和滨海新区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转化载体、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招商载体为招商引智平台,有针对地吸引技术能力突出、产品竞争能力强的生物材料企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滨海新区落户,以期可以填补滨海新区产业技术空白,加速滨海新区生物材料产业全链条的形成。

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转化

建议由合适的组织或机构搭设风险投、融资平台,健全、完善风险投资体系,结合生物材料产业化须经历小试、中试、工业试验、市场开拓、 垄断期生产、稳定生产期和衰退期等7个阶段的特点全程跟踪,积极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大共性技术研究与共享,尤其是重大攻关技术。重视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成立生物材料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级、市级的公共技术平台、合作研究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以及人才培养的基地。

发挥政府作用,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4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在质量跟种类上面,一直排名在国际前列。

针对目前国际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生物产业需要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方式来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例如,在天然植物药资源上,我国需要重视对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工作。

当中草药在完成了发酵跟酶化之后,便可以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激发了生物活性。

所以,我国需要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利用好我国中草药资源众多的优势,能够在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出来,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生物制药技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制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前来讲,我国的甘肃省正开始积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来发展中藏药产业以及生物制药。

2.2 实现产业化

我国要想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制作人才,从而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

我国需要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跟科研机构的融合力度,使生物制药企业能够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技术同盟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生物制药企业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研发内容提供给一些实力较强的小型公司来进行研发,可以逐步提升新药的研发效率,加快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

所以,我国实现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2.3 依托相关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一种高科技行业,一般会涉及多种学科。

所以,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依托相关领域来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例如,生物制药产业需要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以及微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为药物研究设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生物制药企业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图像技术能够对特定功能属性分子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新药的设计研发效率。

因此,生物制药产业需要逐渐跟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建设,进而逐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延云,朱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州化工,2012,09:25-27.

[2]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37:3463-3465.

[3]石飞飞,崔淑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5,20:16-17.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5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论文【1】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目前来讲,无论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还是制药企业为了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生物制药产业都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生物制药拥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生物药物的药理活性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在环保业、畜牧业、农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逐渐得到了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现状;发展建议

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1.1 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制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重磅炸弹”药物。

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中,只有天津的天力士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要求。

所以,这便反映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之中,缺少一些国际知名产品。

创新能力不足的话,就会导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跟国外相比较,最大的差异便是在对原创性药物的研究上面。

目前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药品都是属于仿制药,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的制药技术。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研发水平的限制,还因为仿生药物能够花费较少的投入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例如,PCR诊断试剂可以获取超出成本大约十倍的利润。

所以,许多生物制药企业便开始进行仿制,这就出现了同种产品被多家制药公司重复仿制生产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不利于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1.2 存在较小的投资比例

生物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一种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发达国家还是一如既往重视对新药的研发。

因此,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研发水平,需要国家加大对生物新药的研发投入。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通常都会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以上,但我国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却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这种在生物制药研发投入上较小的情况,无疑影响了我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在跟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容易失去先机。

所以,我国需要逐渐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投入。

1.3 生产技术产研脱节

生物制药在具体研发上面,通常需要上游跟下游技术的有效配合。

就像是基因工程药物一样,上游技术一般是构建基因工程菌,会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以及测序等环节。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基因的克隆、导入、培养与筛选工程菌。

下游技术通常会涉及纯化目标蛋白以及工艺放大,需要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我国在生物制药产业的一些研发领域之中,虽然上游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落后了几年,但在下游技术上面,却跟发达国家之间拥有超过十年的差距。

所以,因为下游技术的落后,便无法达到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生产的目标要求,从而影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建议

2.1 优化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在质量跟种类上面,一直排名在国际前列。

针对目前国际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生物产业需要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方式来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例如,在天然植物药资源上,我国需要重视对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工作。

当中草药在完成了发酵跟酶化之后,便可以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激发了生物活性。

所以,我国需要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利用好我国中草药资源众多的优势,能够在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出来,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生物制药技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制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前来讲,我国的甘肃省正开始积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来发展中藏药产业以及生物制药。

2.2 实现产业化

我国要想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制作人才,从而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

我国需要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跟科研机构的融合力度,使生物制药企业能够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技术同盟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生物制药企业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研发内容提供给一些实力较强的小型公司来进行研发,可以逐步提升新药的研发效率,加快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

所以,我国实现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2.3 依托相关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一种高科技行业,一般会涉及多种学科。

所以,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依托相关领域来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例如,生物制药产业需要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以及微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为药物研究设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生物制药企业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图像技术能够对特定功能属性分子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新药的设计研发效率。

因此,生物制药产业需要逐渐跟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建设,进而逐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6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湖州科技信息网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它是当今世界上极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其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各国优先实施的战略性措施。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把生物医药产业放在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发展,在国家重点支持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排在第二位;《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把生物医药作为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之首,提出了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年》提出了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2008年8月,由国务院组织,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卫生部等11个部门参与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开始实施,旨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湖州工业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与医药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 “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因此,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培养面向产业的创新型、创业型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是我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的中坚力量,加强生物医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市的经济实力,增强“三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课题组对生物与医药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了产业发展动态,分析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供领导参考。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起步于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2008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18.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仅次于新材料产业,位居第二,这充分表明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已占重要地位。

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在以发酵工程技术为主的生物农(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基础上,逐步向现代生物医药方向发展,并拓展到生物诊断试剂与生物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与细胞治疗技术等生物医药前沿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随着产业技术的提升及产业规模的扩大,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及产品,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骨干企业,拥有十多个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初具雏形,“十一五”期间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坚持高起点研发、市场化运作,以技术创新、科技孵化、成果转让、产业化实施等为主要内容,为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具有鲜明特点。但大多本地企业发展速度不快,而近年来引进项目不多,致使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工业;同时,企业规模偏小,缺少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雄厚实力的龙头企业;此外,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湖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湖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湖州生物医药产业近几年的发展,不断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学历补贴、事业留人等办法选好人、用好人,发挥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才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面对迅猛发展的生物经济浪潮, 人才队伍的发展远跟不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基础薄弱,人才队伍创新乏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仍然无法摆脱考试指挥棒的左右,重应试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为了应付中考,许多中学的生物课教学形同虚设,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中学,生物教学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十分薄弱,基本素质很差。由此导致了大学新生生源质量差,在大学期间,本来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教学任务却不得不重新补课,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学计划的实施,也制约了学生个人专业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虽说我国高校中共设立了近400 个生物类专业点,并相继建起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但由于学科特点和各高校教学条件的差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培养体系,这对我国生物工程学科研究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逐渐凸现,有的高校甚至连基本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都不具备,也在盲目上马办生物医药类专业,这样很难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质量。

在调研过程中,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现在高校培养的生物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学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一般都要到企业进行近2年的培训、学习、试用,才能发挥作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2、地方高等院校少,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湖州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过于薄弱,只有湖州师范学院一所本科院校,虽然这几年新建了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学科,引进了一批生物、制药方面的人才。但是学校生物医药专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缺乏这一专业的领军人才,研发的积累不够,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还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应。另外,湖州生物医药方面专门的研发机构也几乎没有,创新产品的开发目前只能依靠企业自身或者购买,这种状况对于依赖高新技术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讲,很难持续性发展。因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及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是制约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3、企业缺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开发新产品积极性不高。

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学历职称很低,除了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以外,多数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均在10%左右。另外,从湖州市经委提供的《湖州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情况汇总表》上看,大部分企业中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5%以下,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研发人员,上年研发费占年销售额比例均在10%以下。由于人才缺乏,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也导致了生物产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企业出于研发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湖州各生物医药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积极性不高。从调研的情况看,生物技术相关企业虽然有100多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生物医药产品并不多。在生物医药产品中,基本上都是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产品,像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等能长期占据市场药物,湖州几乎都没有生产;拥有核心专利的原创性药物,除了诊断试剂外,其他的产品几乎没有;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能反映医药水平的原创性药物为数不多。

一般而言,药物制剂的利润要高于原料药,湖州生物医药产品,除了诊断试剂、中药胶囊等少数几个终端产品,大多数产品是以原料形式销售,如升华拜克、中山化工,这样附加值就不很高。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展望药业的甲氨喋呤,生产原料药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95%以上,但是产值却只有600万元左右。湖州虽然也有天峰药业、浙北制药、大东吴药业等企业有专门的制剂生产车间,但是多数生产大输液、低附加值的产品,或者接受其他企业委托定订单加工制剂,没有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企业利润不高。

4、政府政策滞后,企业创业艰难。

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反映,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为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建立产业发展的产业孵化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管理经验,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税收优惠、市场风险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生物技术公司和经营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企业化大力用二、三年时间培养了人才,因为待遇差异,人才又辞职到了另外一个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企业也对此无可奈何。

另外,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还没有与社会的发展完全同步,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制假贩假现象比较普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市场监督不到位,政策滞后,管理不善,措施乏力,使一些生物医药企业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因此,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正常发展。

三、加快湖州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大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

市委、市政府2008年4月出台的《 “南太湖精英计划”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在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中,选拔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建设50个左右的优秀创新团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举措,要依托“南太湖精英计划”,建立专项基金吸引海外、省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建立海内外生物技术人才专家库,积极吸引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把专家库逐渐建设成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共享库,实现资源共享;吸引境外、省外科技人员及出国留学生来湖创办生物技术企业,在注册登记、土地使用、推荐上市、个人所得税、人才公寓入住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生物与医药产业留学归国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推进生物与医药产业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湖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生物与医药产业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优秀团队及留学人员来湖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引进生物医药技术的各类研发人才,发挥国外留学人员和华裔专家学者的作用,提高我市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强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2009年出台的《湖州市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中,提出在专项实施期2009-2012年,力争完成培养专业研究人才300人以上,培养专业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以上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生物医药技术专项,在相关企业中加快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形成从事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基本骨干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人才、生物技术工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积极选派市高层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大学、国家生物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培训和深造。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作用和创业热情,政府建立生物与医药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三个一批”人才库,统筹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个一批”人才予以奖励,以调动广大创业创新人才从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依托地方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借助现有的教育力量,湖州师院、湖州职院要适当扩大生物与医药专业的招生比例,并积极为企业提供短期技术培训服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政府予以适当补助。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人才实行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主要是加强人文社科类综合基础、理科平台基础和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相关基础的教育;注重实践主要是按“3+1”的分段式教学管理,高校在三年内通过“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其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后一年主要以企业为依托,由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进行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和综合论文训练等;分流培养是在统一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分流培养,由学生自主选择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这一培养模式,比传统意义上经过大学本科四年学习后,再到企业进行1至2年的实习训练,第三年才能真正投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去,要快捷、有效得多,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大笔的培训成本。

4、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和服务平台。

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7

关键词:生物产业,生命科学,发展现状

生物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并与信息技术、工程理论、结构科学等诸多理论相结合, 以相关生物技术为手段, 通过研究生物在个体、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等水平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生产制造出相关的生物产品, 主要包括制药、农业、工业、环境、食品、能源等诸多行业领域。生物产业之所以受到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 主要是因为生命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的治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农业和工业的育种技术等诸多方面都会应用到相关的生物技术, 因此保证生物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 占领生物经济制高点,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世界生物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呈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转基因技术、生物芯片、代谢工程、组学技术、RNA干扰、干细胞技术、基因治疗等众多具有突破性进展的生物技术手段对世界生物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以生物技术为依托的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从全球范围来看, 近些年各国政府和单位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 论文和专利数量不断上升, 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得到突破, 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完成, 标志着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的爆发。生物产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理论背景悠久, 技术含量高,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内容, 给予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护, 为生物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先进行生物产业研发的国家是美国, 1976年, 美国遗传技术公司诞生, 拉开了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大幕[1], 近几年, 生物产业更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生物产业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生物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在全球市场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美国占据了生物产业国际市场的决定领导地位, 生物产业公司已达到1, 400多家, 亚欧地区也不甘示弱, 欧洲900多家生物产业公司, 日本也有近400家的生物产业公司, 亚太地区作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地区, 生物产业的发展也取到了可喜的成果。随着加入生物研发行业领域的国家越来越多, 技术、资源、市场份额的竞争也越演越烈, 各国竞相开展生命科学技术研究, 加大对生物技术的研发力度, 生物产业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

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的兴起, 给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1983年才建立起我国的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使我国的生物工程研发工作得到系统化、科学的管理, 凭借我国政府、科学家和企业的奋力追赶, 我国的生物产业总体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位置, 个别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未来将有可能实现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产值预计达到了4, 000到5, 000亿元, 生物技术产业的相关领域的大小企业有近500多家, 并且以每年数百家公司的数量大幅度持续增加, 涉及到的行业领域有生物制药、医疗领域、食品发酵、转基因作物、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开发等[2], 从事生物领域的人员也有5万多人, 各种研究成果不断出新, 多种基因工程药物进入了工厂化生产, 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生物产业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没有达到规模化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以一些小公司为主, 鲜有大规模化生物产业公司, 集中程度不足,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够, 大部分生物企业的销售额低于1, 000万元, 难以收获较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获利能力有所欠缺, 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总生物企业销售额远远落后。二是创新能力比较差。我国目前的生物产业主要以仿制发达国家的研究发明为主, 跟随国外发展的轨迹进行科学研究, 尤其是生物制药行业, 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发达国家药物专利过期后, 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发明的, 只有极少数基因工程药物是我国公司自己研制的, 这并不是某一家企业和工作人员的问题, 而是整个国家生物产业共同存在的弊病。研发工作周期比较长, 真正研发一种新药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 并且我国的生物产业本来起步就晚, 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这些都难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需求, 所以才最终导致我国模仿发达国家生物创新技术的局面。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形成商品化服务于大众, 而现在我国的科研中心和企业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 没有做到紧密的联系和沟通, 各大高校和科研中心所研发出来的最新科研成果大多数以学术论文等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转化为生物科技产品的能力比较弱, 转化率低。四是生物企业不够集中, 缺少沟通, 没有做到协同发展。生物产业相关企业是一个整体, 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公司零散分布在全国各地, 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这就造成了现有的生物成果资源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 各个企业之间缺少沟通, 很多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被大量重复, 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如果不尽快采取相关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资源、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五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经济环境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资金来源, 获得资金的途径比较单一, 申请贷款的额度比较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物产业的进一步研发必然会受到设备落后、用品质量低下等诸多因素的阻碍。

三、结语

从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虽然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科研成果不断增加, 但是在企业规模、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茶叶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说“未来20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可以说,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抓住契机, 迎接挑战, 争取占领生物经济制高点。我国一是应该建立生物产业管理机构, 对全国生物产业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加强企业间联系、沟通, 精诚合作, 共同发展。二是要推行生物产业相关行业改革, 摆脱现有体制的制约, 为生物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科研领域要突破现有科研思维, 大胆创新, 加快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三是拓宽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 推行多样的融资方式, 使各大中小企业有能力担负资金风险。相信在国家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多方努力下, 一定可以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昱胜, 郭继卫, 罗旭.从生物产业发展十年探讨生物科技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通报, 2013, 4:225~227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现状 篇8

经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园区招商引资所形成的产业资源,产业基地進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国家级生物医药、兽药技术检测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平台;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化学药制剂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企业服务及注册中心,全程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协助企业办理药品品种注册、药品生产、流通等专项审批手续,并提供GSP/GMP/GLP等医药行业专有的认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不断加强和完善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随着仪器分析检测中心、信息情报中心、中试车间、试剂采购中心等支撑平台的逐步建成,将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

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吸引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天坛生物、同仁堂、康必得制药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园区,投资总额达11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9.52亿元,同比增长94.0%;工业总产值完成18.61亿元,同比增长135.9%;利润总额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390.6%;上缴税金1.28亿元,同比增长287.3%;实现区级财政6269万元,同比增长65.8%;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23亿元,同比增长23%。

2008年1-7月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长73.1%;工业总产值完成13.33亿元,同比增长64.5%;利润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462.5%;上缴税金1.16亿元,同比增长198.4%。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逐步完善创新、检测、监管、制造、流通、服务六大功能,立志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总部基地的聚集区。

“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园区时提出科技园区在新的阶段要承担起“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新的历史使命。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成员,同时做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园区,如何承载这一历史使命,一直是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产业基地成立三年多以来,以“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目标定位”的思路,逐步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优秀的产业发展平台。

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整合资源、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综合指标平稳攀升,在全国的排名不断提高,并且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北京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组织资源优势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北京药品市场销售占全国市场的9%,名列全国第一。北京拥有众多的全国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和门类齐全的专科医院,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11万人,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地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55家,占全国的14.7%,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占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监督与管理中心全部集中在北京,具有独特的监管与审批中心地位优势,产业发展组织资源高度密集。针对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优势,结合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园区逐步确立了特色的目标定位。

一是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评审中心。中检所、兽医微生物中心分别是国内人用药物、兽用药物的最高监督检验机构,也是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检定机构,是生物制品、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法定监管机构。其中中检所整体搬迁项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监管中心,三十年不落后。为使首都资源真正落到实处,产业基地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监局等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共同搭建园区企业创新申报平台,并多次开展现场办公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新药报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到正式批复,迁址到产业基地内,实现与园区企业的“零距离”。

二是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关于技术贸易、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北京完善的技术服务市场以及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加快培育园区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以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由北京天坛生物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CDC病毒所共同组建,目前已开始筹划建设工作。中心将具备我国新型疫苗重大成果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设计、技术与经济分析、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咨询、专业评估的能力,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新型疫苗研究开发基地。拥有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控股权的天坛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部分主导产品占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海科技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了独立实验室,目前已拥有九项专有技术,经过产业化后,这些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天坛生物和民海科技分别是疫苗行业中国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其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代表着国内生物制品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对提升园区创新水平起到了强大的示范性作用。

四是形成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基地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协和制药、康必得药业等入区的医药主导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仁堂是我国中药第一品牌,此次与香港泉昌企业合资在产业基地建设具备多种生产能力、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新生产基地,引进了先进的丸剂生产线,实现了丸剂机制及微波干燥的流水线生产。以岭集团下设药学研究中心、药理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现代中药的提取、分离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拥有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其中主打产品通心络胶囊已成为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中药主导品牌产品,而且已经成功作为药品在韩国注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北京协和药厂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强大新药研发力量支持下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其抗肝炎新药“百赛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肝炎化学合成新药,已在美、英等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20年药品发明专利保护。康必得药业由河北恒利集团投资建设,其明星产品康必得央视上榜11年。众多的优秀企业、完整的产业格局使产业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氛围,具备强大的产品辐射力和市场影响力。

自2002年成立以来,产业基地的硬环境建设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为了使园区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配套政策的细化和逐步落实,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持。产业基地必将借着这股春风,怀着做强中关村的坚定信念,把园区自主创新推向新的高度,为建设国际一流园区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下一篇:永济市教育系统防汛防台抗旱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