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4-12-18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共8篇)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3-02-13 13:58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T | T 字号:打印 参与评论李尚勇

“农民合作社—农业现代化”系列文章(8)

在国际上,通过农民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取得大面积成功经验。当笔者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性质和功能以后,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个制度能够象农民合作社那样,能够普遍引导普通农户走向富裕,广泛实现农业产业化,进而引导整个农村走向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由于主流社会缺乏对农民合作社性质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即使在2006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后,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仍然步履艰难,问题颇多。

2009年9月,笔者受邀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即四川省分行)的重点调研课题中期报告会,并担任课题点评专家。他们的调研课题涉及农民合作社、土地流转和相关的金融支持等问题。这些课题的调研范围涉及四川省的上千“合作社”,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其中真正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社的,可谓凤毛麟角。这些情况与笔者近几年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笔者感叹,现实中的“合作社”大多不尽人意,离合作社基本原则相去甚远,有的甚至与设置农民合作社制度的本意大相径庭。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普通农户难以创办合作社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农民合作社的普及推广都是通过政府机构的有组织推进去实现的。各国政府通常的做法是,地方政府通过自己的相关机构(如基层政府的各类涉农机构),一方面开展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工作,为农民合作社培训专门人才和农民骨干;另一方面,派出工作人员直接帮助和指导农民建立并管理合作社。

例如,加拿大基层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参与农民合作社的创建全过程。合作社成立前,帮助农民组织会议,指导并帮助合作社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业务活动种类等。合作社成立后,指导并帮助确认成员、制定计划、寻求资源、进行产业分析等。通过政府的直接支持,可以明显提高农民的参与性,同时也有利于依法完善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韩俊等,2006)。在法国,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事务部以及有关协会,都积极为建立农民合作社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包括经济补贴、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黄步军,2003)。在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发起和成立大多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论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而所建合作社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发展潜力也较大(王震江,2003)。

在我国,由于缺少基层政府的有组织推动,目前农民合作社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普通农户(即单纯的种植或养殖户)虽然数量众多,而且有很强的合作意愿(李尚勇,2008),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资金,缺少知识,缺少经营和管理能力,再加上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有限,因而很难自己发起组织农民合作社。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只能出售初级农产品,几乎不能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利润。

另一方面,我们的基层干部(包括市区县和乡镇干部)普遍缺乏农民合作社基本知识,几乎没有能力正确指导当地农民依法建立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李尚勇,2008)。

(二)大户大股东掌控合作社,损害普通社员的利益

由于在农村,尤其是在相对贫穷的偏远山区,弱势小农户很难建立起农民合作社,所以,合作社在初创的时候往往需要致富能人、种养殖大户或村组干部领头发起。这些“能人”为合作社制定运行规则,选择生产经营项目,提供启动资金,组织农产品营销,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客观地说,没有这些能人、大户、大股东的积极组织和参与,很难想像在贫穷的山区

农村能够建立起农民合作社,并使之有效运转。

由此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合作社管理者无私奉献,但难以为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能人和大户支撑,他们出以公心,不计薪酬,无偿贡献,如果合作社能够在短期内走出初创低谷,赢得利润,并有能力支付这些能人大户管理者的薪酬,那么,合作社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反之,如果合作社不能走出低谷,长期没有利润支付这些能人大户管理者的薪酬,那这些管理者的无私奉献热情将难以持久。由此形成的合作社内部“搭便车”的制度格局,最终会导致这类合作社瓦解。现实中,更多的是后者。

另一种情况是大户大股东掌控合作社,损害普通农户社员的利益。目前,相当多的合作社是由农村的致富能人、经营大户或各类经纪人牵头组建的,这些人的入股资金在合作社股份中往往占绝对多数,有的甚至一股独大,成为合作社的大股东。与此相应,这些大股东自然成为合作社组织管理机构的主要成员,持股最多者往往成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理事长。如果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能够正常运行,这种“能人大股东机构”或许还能够正常发挥管理和经营职能,能够为合作社普通社员带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规定的实际利益。然而,问题恰恰在于,由“能人大股东”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缺乏民主基础(普通农户需要依靠“能人大股东”才可能获利,其地位低下,没有争取民主权利的基础),这些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难以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合作社的法定管理机构成为摆设,合作社的管理事务、经营活动、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基本上都由“能人大股东”决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合作社的监督机构(监事或监事会)不起作用。合作社的普通农户社员能够真正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而且,越是关系重大利益的决策,普通社员往往越是没有机会实质性参与。

在利润分配方面,真正能够按法定比例进行“二次返利”的很少见。最常见的情况是,合作社的营销大户按约定价格或者市场价格,收购社员的农产品,而此后的营销利润与社员无关。有的合作社收购价格略高于市场价格,其差价就算作“二次返利”。也有的合作社,有部分或者象征性的“二次返利”,但远远达不到“可分配盈余60%”的法定标准。

在本质上,这些“合作社”只是“能人大股东”的企业(它们大都应该登记为普通工商企业),而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社。它们不可能担负起农民合作社“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历史任务。

(三)涉农企业假借合作社获得优惠政策

近些年来,“公司+农户”的形式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合作经济形式。其实,“公司+农户”本质上是一种企业行为,而非合作经济形式。那些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公司(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以避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对其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它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订单(提前与农户签订农产品买卖合同),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公司+农户”客观上有利于农户销售农产品,但是,由于公司的利润分配与农户没有任何关系,公司和农户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现实中,双方都可能因为市场价格过于超出预期而违约,而且,公司违约甚于农户。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一些涉农企业看上了政府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遂将“公司+农户”变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其中,通过吸收农户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的情况比较典型。它们一般采取如下模式:

(1)该类合作社一般由一些涉农企业或者种养殖大户发起,他们在接受农户土地入股后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土地经营完全由企业或种养殖大户自行决定。

(2)农户以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但不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种养殖等经营活动,不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事务,也不承担合作社的任何经营费用。农户可以在合作

社的土地经营(如种养殖)中务工并取得务工报酬。

(3)农户土地入股的年收益构成=土地租金+合作社年终分红+务工报酬。例如,在四川省雅安市,农户的年收入为,土地租金黄谷450~660斤/亩,年终分红200元/户,务工报酬30元/天。不过,农户只能在农忙期间,或者合作社缺劳动力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这些合作社务工,因而年务工报酬并不多。

从农民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来看,这类所谓“合作社”的最大问题是,它们完全将农户“过滤”掉了:(1)农户在此类合作社中失去了农户独立性的第二方面,即完全失去了自己土地的家庭经营自主权。(2)农户没有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从而不能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二次返利”原则被破坏,农户参加合作社借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利润的主要途径被破坏。(3)由于农户失去了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格,法律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原则,也都没有了根基。

其实,根据其运作模式来看,此类“合作社”本质上是农业经济中常见的“租地经营”(其经营模式无可非议),只不过不适当地采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工商部门应该将其登记为普通工商法人,而不是合作社法人。

涉农企业采取合作社形式主要是为了套取政府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然而,这样一来,既破坏了合作社优惠政策的公平实施,又侵害了真正的农民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因为这些政策资源(如财政支持)总是有限的。

此外,这类所谓的“合作社”事实上正在“消灭”小农户,这与农民合作社保护并改造小农户的宗旨背道而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突出,肯定不能通过“消灭”小农户去实现农业现代化。

显然,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普通农户难以创办合作社,另一个是大量“合作社”变形,严重偏离农民合作社制度设置的要求。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缺位,推广不力,另一个是政府监管不到位。这两个原因的背后是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观念问题,而这些认识和观念问题的背后,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

(本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

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7-21 10:33:00 ]阅读:66作者:刘迪迪,杨慧编辑:studa110711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时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但是,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

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2]

5、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专业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发展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因此,为了新时期合作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充分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合作社实施的意义以及将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3]

3、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国家非常

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拨出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2003-2007年累计投入5.15亿元,2008年达到了3.3亿元。大多数的省(区、市)都在预算中安排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各省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3亿元。接下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并对资金的数额加以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4、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5、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发布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6、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开办讲座、办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农民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三有”--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农民。

注释:

[1]资芯,龙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载《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4期

[2]傅朝荣,张传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卷34期

[3]魏威,穆久顺:《美国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及其启示》,载《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3期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下简称合作社) , 主要指在农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 为了克服孤立的个体劳动和分户经营方式的局限性,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原则, 以约定共营的形式组建的民间自助服务性合作组织[1]。近年来, 我国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 一些合作社由于受资金、人才等制约, 合作社距离规范化发展之路还很遥远。通过综述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定的对策, 旨在为今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1 合作社的现状

1.1 合作社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把合作社分为不同的类型。依照所从事的产业不同划分, 可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和综合型5种基本类型;依照组建方式不同划分, 可分为各类“能人”牵头兴办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带动型、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兴办型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型4类;依照合作方式不同划分, 可为股份制型和会员制型2类。

1.2 合作社的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前, 我国合作社发展迅猛, 1990年全国各类合作社有123.1万个, 1993年达143.0万个, 1996年底, 农村的合作社组织已达150.0万个。近年来, 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3年来, 我国合作社发展速度有所减慢。目前, 全国各类合作社有27万多家, 入社农户超过2 300万户。现阶段, 合作社产业门类日益增多, 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组织功能逐步完善, 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3 合作社的组织模式

我国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企业依托型。即由企业牵头发起, 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 合作社充当桥梁和纽带;二是种养殖大户创办型。即由种养殖大户牵头发起, 以“合作社+农户”为运作模式, 其特点是依托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等优势进行联动;三是行业协会牵头引办型。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 其特点是发挥协会的生产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等优势逐级带动。合作社组织模式的选择, 由不同地区的地域、产业、文化等决定, 各种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均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点。

1.4 合作社的主要价值

合作社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是农民组织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2]。合作社显著的特点是帮助农民增收, 具体体现在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定货、运输、购买和质量检查等诸多环节提供服务, 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减少中间环节, 节约成本, 减少浪费, 以确保农副产品保值增值。

2 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偏小, 发展不成熟

目前, 我国30人以下的合作社占65%, 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多数, 这些合作社发展壮大较为困难, 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 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 我国先进地区参加合作社的成员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为50%左右, 非先进地区的这一比例更低。而美国这一比例为82%, 按美国共有200万农场主计算, 相当于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2]。同时, 我国多数合作社处于合作社的初级阶段, 对资源利用不足, 产销衔接不够紧密, 重盈利轻服务, 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2.2 运作机制欠规范

许多合作社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 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一是合作社产业发展单一。多以开展技术服务和开拓农产品营销渠道为首要任务。据胡经伟等[3]的调查, 在所研究的147家合作社中有123家 (占80%) 从事单一产业发展。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 靠领办人个人的能力维持运作, 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合作社章程有名无实, 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三是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搭便车”心态严重。四是许多合作社没有完全依照相关法律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 如许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并没有按GAP要求种植中药材, 这就使得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3 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合作社主要以农户为服务对象, 经营场所也多在农村, 受经济等因素制约, 目前, 严重缺乏经营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另外, 许多合作社为单一经营类型, 其组成人员层次单一, 内部结构单薄, 致使合作社缺乏活力。据笔者调查, 许多合作社没有专职人员, 社员以纯农民为主, 理事、监事多为当地的村干部或种植大户兼职, 受年龄、知识结构和利益等影响, 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的管理上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4 其他

一是由于合作社起步晚、积累少, 农民不愿意冒可能赔钱的风险出资, 到信用社贷款优惠政策兑现困难, 许多合作社资金短缺, 无法有效开展业务活动, 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存在很多误解, 导致单个合作社内部不统一, 出现许多问题。三是政府对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 许多地方政府仅仅把合作社建设作为政绩工程, 无实质性的扶助措施。

3 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 规划科学合理

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需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的认识, 并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是有关部门应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 要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普及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知识, 增强合作意识[4]。具体可以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开展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实现;二是要因地制宜, 结合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发展合作社, 并制订科学详实的发展规划。

3.2 积极与政府衔接, 争取资金扶助

近年来, 国家为了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例如, 一些地方的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一些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涉农部门也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持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等向合作社倾斜, 同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如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与优惠。因此, 合作社应当积极与政府各部门衔接, 争取资金扶助。

3.3 重视人才培养, 增强发展潜力

事实证明, 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所在, 合作社应重视人才培养, 以增强发展潜力。一是应该着力引进人才, 而不应该停留在仅仅依靠大户、村干部充当合作社一把手的层面。例如日本农协为促进农产品销售, 经常从社会上海选市场营销能手[5]。二是合作社应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如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派合作社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等。三是吸引优秀返乡农民工到合作社任职, 特别是愿意为家乡做贡献、有专业技术、懂管理的优秀青年农民工。四是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

3.4 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内部行为

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是合作社成功运作的保证。一是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杜绝独断专行。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二是要规范内部管理, 特别是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应由公认度高、懂财务的人员担任, 合作社理事、监事的亲属不能担任会计, 并建立完善的项目责任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三是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 特别是要明确产权。合作社要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 并按法规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 明确每一个社员的产权份额。四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事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5 更新经营理念, 强化市场意识

任何一家合作社面对的都是整个市场, 应更新经营理念, 强化市场意识。一是合作社要多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 不断引进新技术, 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经营技术, 以增强竞争实力。二是合作社应拓展经营范围, 提升服务领域, 结合当地的资源实际, 走多样化生产的横向发展道路或上下延伸的纵向发展道路。三是打造合作社品牌。结合当地实际走品牌战略之路, 通过打造知名农业品牌, 提升农产品价值。四是利用区位资源优势, 提高合作社覆盖面, 实现规模效应, 以有效增强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强, 周瑞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6) :334-335.

[2]郭红东, 钱崔红.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营管理, 2004 (5) :15-18.

[3]胡经伟, 傅新红, 鞠立瑜, 等.四川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5902-5904, 5910.

[4]申龙均, 高强.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其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1 (2) :12-16.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3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政府今后任务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党和政府有必要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新的主攻方向。从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出发,通过探讨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02-03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经营基础上,农民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遵循原则,章程框架,运作规范以及法律保障等,从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3月,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家以上,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合作社基数大,增长快,覆盖范围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注册的)已初步具备了聚集分散农户、形成“人的联合”、资金联合的规模,实现了带动农户共同发展、规模生产、规模种植的效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一)能够合理调配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的日益发展,分散的农业资源配置很容易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能够实现分散的个人劳动向紧密协作的联合劳动转化,可以集中采购大量的生产资料,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地获得市场的需求信息、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合作组织可以实现农民生产资金、各种技术、多方面信息、农村人才、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农村集体生产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整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指导本合作社农业的生产经营,同时集中合作社内农户的优质产品,以数量和质量优势发挥其在市场上的影响,提高该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打破分散的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不对称现象,以合作社的实力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积极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农民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在稳定市场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收入。

(三)搭建了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提供了专业合作社存续发展的人才支持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创办的组织,具有担当起培育新型农民平台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个经济组织,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市场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员生产技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设置在乡村,农民在合作社接受学习和培训,能在家食宿,节省时间和花费,使农民容易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扎根于农村,对农村了解比较清楚,所做的培训内容也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才能做到培训时间安排最恰当,教学内容设置最适当,农民乐意参加教育培训并且听得懂、学得会,真正做到农民教育培训实际实用实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培养我国新型农民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也为合作社自身的存续发展提供了人力、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四)打造地区农产品优势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互助性的经济体,只有保证和实现参与农户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使自身存续下去。打造本地区特色品牌,是合作社存续下去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整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较于原来分散的单个农户在打造特色品牌、占领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可以改变原来的一家一户的生产销售形式,集中合作社农业资源,实现特色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可以将本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五)突破小农经济的弊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突破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实现规模化生产等弊端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为农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以往分散的农户联合了起来,逐步实现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销售,切实解决了小农经济的弊端,促进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主体发展极为迅速,但是,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农业的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衷。但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没有意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户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导致社员缺乏对合作社发展前景的信心和热情,这些制约了合作社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发展。甚至于个别干部和群众只是将创办所谓的“合作社”、“空壳社”作为套取国家在农业贷款以及补助优惠等相关利益的方式,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真正发挥出其在富农强农方面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户的自愿、自主原则下成立的,目前,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发展较快,但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内部运作程序还没有完全达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有些合作社虽然设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如董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但是这些机构大多对于农户的约束能力较弱,仍然使合作社的生产、储存、销售等处于自发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另一方面,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方向、物资购买等日常运作往往由领头人说了算,一般社员很难有效的参与到合作社的运行管理中去,合作社利润进行再分配的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严重地可能会损害社员的利益,难以使合作社成为社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利于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建设进程缓慢

我国的合作社数量虽然与日俱增,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管理机制依然不太完善,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档次低,在市场上品牌影响力小。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提供的多是初级农产品,这些产品往往缺乏深加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中无法占据有利的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多是农民,往往为了合作社的短期效益急功近利,放弃本地区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专业合作社缺乏创立农产品的意识,导致合作社特色农业产品不能够打响、打亮;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合作社不能很好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生产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吸引大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与之合作,进而导致合作社农产品难以形成对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四)资金缺乏成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充裕的资金是合作社能够存在下去的前提,是合作社能够改进生产技术,将自己的产品打进市场的重要条件。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合作社运转资金一般是由国家补助和合作社社员集资构成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财政帮扶资金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风险保障体系,社会资金一般不会轻易进入合作社的发展运营。资金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制约因素。

(五)合作社社员整体素质偏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员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利益观念,大多数入社成员年纪较大,不能很好地接受较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受传统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农民入社积极性普遍不高,合作社缺乏发展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素质人才,致使合作社人才缺乏,大多数合作社社员自主学习、自觉接受教育培训的思想意识不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合作社整体素质提升缓慢,影响了合作社应有作用的发挥及合作社发展的壮大。

三、关于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努力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稳步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弊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是建设“美丽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途径。

(一)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政策性引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身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农民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合作社的政策性引导。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政府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农村主要任务来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全方位为农民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例如通过兴办农村信息直通车,在镇上设立信息站,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知晓专业合作社的益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更加重视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性倾斜的落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支持农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经济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基金、农业合作社资助等项目,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加大农村产业优惠政策向合作社发展的倾斜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各界下乡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宣传活动,通过做问卷,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表彰模范合作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发展模式、目的和作用方面的认识。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认真学习并落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法规,协商制定一套规范民主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员的管理和监督,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商讨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监管部门要坚决查处“空壳合作社”,对于借用合作社之名,盗骗国家贷款,套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项目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并依法追究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工商部门要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产品的商标的注册方面开启绿色通道的前提下,严格审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三)科学合理地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科学规划与引导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品种,加快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挖掘农产品的深加工潜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要积极改良农产品品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利用好合作社农产品的特色,统一注册商标,打造知名品牌,在对外宣传中要全面突出产品的特色,不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加强合作社与市场的联系,自觉实现与城市大型连锁超市、高校食堂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对接,保障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提高合作社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自觉将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在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建设、机构的设置、市场信息的获得、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完善的服务,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特别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在财政帮扶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资金短缺困境,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能够设立一个专项财政扶持基金。在税收方面,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确保国家有关农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在信贷方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信贷担保门槛,进一步完善信贷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五)组织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基地,向合作社农民普及合作社经济基本常识,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文化、法律以及较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和生产能力,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合作社要多向社会招揽人才,提升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继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政府“阳光工程”,重点培训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和基层合作社辅导员。

参考文献:

[1]汤正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权利[J].襄樊学院学报,2007,(4):25-28.

[2]戴巧玲.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路[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fd3c624d852458fb770656eght

ml.2011-10-15.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国研报告:九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调查要述[EB/OL].http//www agri.gov.cn/ii

ps/t20060825674674.htm,2009-11-03.

[4]贾俊康.江苏省宜兴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启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9):8.

[5]邓振芳.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新型农民教育论析[J].成人教育,2012,(6):66-67.

[6]李云方,卢敏.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0,(20):456-458.

[7]贾俊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路径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9):87-92.

[8]代春云.现阶段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24):87-87.

[9]徐旭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刘春艳,李秀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及粮食生产影响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130-132.

[11]赵慧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9):69-70.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4

鼓励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大陆当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一个关键,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效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迫切需求。目前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汲取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修正和规范,才能少走弯路,真正发挥合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不同历史阶段对农业经济的贡献都很重要。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农民合作组织历经30年的实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的进程,农民合作组织逐渐由农业经济的推动力量变为体制障碍。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需求。9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在陕西、安徽、山西、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进行试点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目前,在中央农业政策和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加上农民合作社法的即将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规范。

大陆目前倡导和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谓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称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突出独立经济行为能力。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至少表现在三点:(1)合作的性质不同,过去的合作是“政社合一”,兼具行政和经济职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单纯的经济服务组织,以追求组织成员经济利益为主旨。(2)指导原则有差异,现在推行的合作组织是市场主导的原则,过去的合作组织强调的是公有和计划的原则。(3)合作的内容有差异。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既有劳动的联合,也有资本的结合,过去的合作组织只有劳动的联合,不涉及资本。

大陆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非经营性组织,一种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体型合作组织。非经营应组织主要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是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企业或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性合作组织,主要为会员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实行行业自律,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实体型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劳动与资本联合,实现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目的。比较而言,以实体经营型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利益联系紧密,合作效率高,更适合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大陆主要倡导和推行合作组织形式。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大陆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超过15万个,其中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0%,专业合作社仅占20%左右。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专业协会占有绝对多数,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相对较少、涉及面比较窄,需要大力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至今的包产到户在大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分散经营的小农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如何有效地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化解“三农”难题的一个关键。2004年至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均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位和护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即将出台;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和法律上的推动,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组织化低这个症结,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生产关系保障问题。

农业在我国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显著的特点是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太小。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大陆目前存在最普遍的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形似,这一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实践证明还存在很多问题。公司和农户同是市场主体,可二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又天然的不平等,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分散农户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保障,也常常导致公司和农户之间违约率高、合同履行难的问题,同时也导致 “公司+农户”的组织成本高,面临同时被市场淘汰的威胁。问题的根本在于,这种模式终究没能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两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过渡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分散、弱势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在此过程中,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能够以积聚的规模效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是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协作配合,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原料,解决了困扰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企业和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稳定性。

二是拓宽了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可以独立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三是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与企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了农产品加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问题;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对受灾农民给予补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如何促进?促进哪些类型?如何适应中国的实际?等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当属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现在强调较多的是对将来成立或已经成立却没有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身份的确定,据有关部门的典型调查,没有登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75%。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已经成立并且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转型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根据条件变更自己的法人身份。这里会涉及到合作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的路径依赖以及政策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问题。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类型多样,有政府部门组织创办的、有依托科技推广部门建立的、有依托企业创办的,有基层供销社合办的,也有科技人

员或种养大户带头创办的。等等类型中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少,由政府部门组织或参与创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结果常常造成要么干预介入过多, 力度过大, 不能很好尊重农民意愿, 要么无暇顾及, 使其处于松散状态, 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好政府部门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采取什么途径和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多元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既要兼顾现有基础,更要重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专业协会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大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是协会形式的松散型组织,在逐渐规范的过程中,专业协会仍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信息提供、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责任,而这些公共产品需要通过协会这样的非盈利、非经营性的载体来传递到农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社认识会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形式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将成为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流。从发展规律和前景可以预见,专业协会这种松散型组织,会有相当多逐渐面对被要求转型为合作社的诉求。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产物,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连接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5

作者:丁 静来源:《领导科学》2011年17期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带动能力弱,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政府的支持是合作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通过设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的政府机构,打造其发展的平台;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竞争力。

一、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述评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数量和水平,与农民群众的期望、与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规范、外部支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其根源在于两个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是农民主体作用没发挥出来。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数量及功能发挥看,发展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带动能力弱,有的甚至是名存实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在现有的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大部分是依托政府部门或企业组建的,官办色彩浓厚,未能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农民的从属地位十分明显,从长远看,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主经营与健康发展。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效率看,组织松散,内部管理不规范,发展缓慢。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在管理上无章可循,内部事务决定、利润分配、分红等随意性大,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分配机制存在漏洞,利益共享未能落到实处。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要么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要么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就更谈不上。合作组织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没有出资成员与非出资成员之分,分配上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没能体现“按交易量返还利润”的合作社分配原则,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由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多和存在一些误解,农民认同度低等。从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要素看,大多数合作组织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经营要素缺乏,尤其是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合作组织缺乏具有经营才能的合作社企业家,也缺少掌握营销、财会、管理和加工等实用技能的高水平员工,致使合作组织缺乏健康发展的人才支撑,难以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的服务功能没发挥出来。实践证明,政府的支持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尤其在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政府的引导、支持还不到位,政府的服务职能体现得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其一,认识模糊,工作中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目前,许多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发展合作组织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因而越俎代庖;有的认为合作组织是民间组织,党委、政府不该过问。其二,法律体系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够完

善。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农业合作化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农业组织,这部法律还不能覆盖合作化的所有功能。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农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产权责任不够明确、具体措施不好操作等问题。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金融、用地、用电、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我国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农村土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加之我国农民缺乏自主建立自己经济组织的传统、经验和能力,因此,政府更应该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政策,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在支持与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即必须坚持农民作为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不能违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原则,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一)设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的政府机构,打造其发展的平台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即农户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管理民主。只有使合作组织成为一个维护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它才有凝聚力和活力,才能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这不仅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更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制定规范的合作组织章程和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共同管理、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日常经营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规范有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指导,应借鉴国外做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设置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的指导,定期召开由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科研院所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联席会议,制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规划,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公共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和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搭建公共信息和营销服务平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创办合作社,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促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成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尤其是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①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②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③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归其成员共同所有。要形成完整配套、上下衔接的农业合作化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农业合作化发展有法可依。

(三)完善配套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竞争力

有关部门要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共同为其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是完善财税金融配套政策。目前,资金短缺、贷款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部门应拨出专项预算,重点支持农业合作化培训、技术、信息服务的引进与推广等;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可以学习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申请项目制度,每年支持某一类或者某几类项目。构建完善的农业合作化投融资体系,促进城市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农业合作化经营,形成多方推进农业合作化发展的合力。各级税务部门应针对合作组织“自助性”的特点,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保险部门应拓展农业保险,切实帮助合作组织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政策。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合作化的不断发展,对与之相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农业服务保障项目少、范围小、层次低无法满足合作化对农业服务的需要。因此,要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乡农业技术服务站,直接服务农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强公共政策咨询以及搜集和发布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网站,实现各类合作组织联网,搭建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配套政策。农民是合作组织的细胞,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合作组织能否成立、发展和壮大。因此,要制订培训规划,创新培训机制,根据市场和合作组织的要求,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重点培训骨干和带头人,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农民合作社领导管理人员;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高等院校、职能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鼓励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民联合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向社会招纳人才,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贤能之士聘请到合作组织进行指导和管理,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6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

1国家法律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法律,因此,法律没有给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主体地位,无法界定它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工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登记注册。这样就限制了合作社的赢利性活动,无法满足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的对外义务经营的需要和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如信贷融资及赢利义务。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社会团体,合作组织就只能从事公益性活动,而不能从事赢利性活动。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而由于目前不同部门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法规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十分突出,具体执行就非常困难。

2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和市场销售服务,合作比较松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而农民自身封闭性强,民主参与和合作能力低下,广大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发展的良好社会资本和合作组织管理经营能人,则是制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牵头兴办和供销社领头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社员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日常运作只要有会(社)长或秘书 长一人操作,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组织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大量调查表明,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发展壮大的内在因素。

4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没有科学到位,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的供给,农民是最需要的,但恰恰是政府最不到位的,政府不能满足农民发展自己合作组织的政策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又存在对专业合作组织具体事务和实际运行干预较多的情况,导致许多合作社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失

去了合作组织的原来性质和本来意义。政府工作上的严重错位,这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障碍。

二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探讨

1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供给不足,农民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对真正的合作社制度缺少了解和认识、合作社立法问题没有解决的大环境下,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成员及社会成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制度创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努力使各级政府意识到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就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 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刚刚发育发展阶段,不必强求统一或简单照搬国际经验,坚持边发展,边引导,边规范,鼓励各类不同主体自愿联合 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 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关系或股份合作相互联结,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 产业化模式;鼓励县乡供销社和农技推广部门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场地、设备优势,结合科技兴农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牵头领办合作组织;县以上要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县以下要将培育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以资产为纽带,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农民合作组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自愿组建以生产、资金合作为主,集加工、服务、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合作社,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办成技术、信息为主的松散型专业协会。

3必须坚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社员所有、社员所控并为社员服务的农民自助组织。

一是在合作方式上,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合作意愿,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引导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独立开展生产、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和合作。只有坚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性质,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认同和积极参与,而真正由农民自己根据需要,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只要内部结构合理,有能人带动,就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保持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的农民合作,才能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世界合作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尤其是经济利益连接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更要发挥农民社员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并监督合作社的领导人按章

程办事。确保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在办社宗旨上,坚持为社员服务,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无偿的技术、信息服务,无偿或低偿农资供应,保护价,最低价收购,或二次返利等,给社员享受实惠,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对外必须强调其赢利性质,从而使合作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的为合作社社员服务。这符合国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4加快配套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物品、改善融资环境等。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对政府行政干预行为的否定,并不表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将无所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本国农民合作组织发育发展中都给予财政税收金融上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我国的合作社还处在初级阶段,又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更加重要和必要。当前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

首先,要加紧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使其名正言顺与其他经济组织平等开展业务经营活动。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合作社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在此之前,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与此相关,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工商登记中尚未取得单独的企业法人地位,影响了合作社业务的扩张和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开展。而农民合作组织希望尽早登记,但又怕按照普通企业纳税,心理矛盾重重。为此,建议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 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以进一步优惠。

其次,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新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推广、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以改善农民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广大农民在这方面存在强烈的制度政策需求,要求政府给以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

再次,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 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企业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由于单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应当从政策上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再合作,形成更有效率的合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以增强其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与其他工商企业平等谈判的实力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广大农民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组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理念、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农民民主参与、经济合作等农村社会资本。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合作社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等.以及建立合作社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推广的做法。

6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健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合作组织章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组织内部 机构以及财务管理公开制度,规范运作。其次,要增强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合作组织在对内服务于社员,提供非赢利性服务的前提下,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其盈余和积累归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对于可分配的盈余,在留取必要的公共积累后,要按照交易额返还给本组织成员。这是增强合作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此外,还要坚持社员民主控制和经济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合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使社员真正意识到合作组织通过互助实现自助的本质特征。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等建设方面应起到有效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作用。

7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经营并行不悖地共同发展,不能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

家庭经营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它提供必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以克服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对传统家庭经营的改造。因此,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能也不会最终取代家庭经营,相反将不断推动家庭经营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使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必须避免一讲合作,就否定家庭经营的片面观点和做法,必须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是新型农民合作,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

8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反对行政干预合作组织内部具体事务和具体运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发展过程,有它自身演进的客观规律,不能无视规律,以行政的强制性命令干预 和人为加速,更不能一哄而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一定发展以及来自农民的的内在经济需求的客观存在,只有当条件成熟时,合作经济组织才能萌发和壮大。因此,出于农民自愿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逐步发育发展的演化过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反对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需要,否则我们又会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实践已经证明,依靠行政干预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 不但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会阻碍甚至破坏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是沉痛而深刻的,必须切记。同时,政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准则,政府的角色不是去当农民合作组织的领导,去参与合作组织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而主要是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总之,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发展中一定要摆正确位置,重点加强引导、推动和扶持,而不能行政强迫和具体干预内部事务。

参考文献

[ 1]农村经济绿皮书: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

[2]郭晓鸣 吴永红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分析[j]经济学家2004年 1期

[3]孔祥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问题与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10 期

[4]苑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43)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出生,汉族,山东郯城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技术创新经济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琳琅,男,1963年出生,汉族,浙江余姚市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现为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副教授。联系电话: 北京:***通讯地址: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Email:zll622091@sina.com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Present Problems and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

XiangzhiKongLinlang Zhou

Abstracts:

This article is to point out present problems and its basic policy of farmer’s coopera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Keywords:farmer’s cooperative, main problems, development policy

Post: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NingboEngineeringCollege

Address:Wenhua Road,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ostcode: 100872315016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9号宁波市文化路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7

1 新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新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 效益也日趋显现,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农民的期望和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从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看, 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1 对发展合作社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

目前, 仍有部分合作社成员、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目的、意义不明确, 有的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 有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制公司相混淆, 有的合作社利益主体不明确, 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不健全, 还有一些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由理事会的人兼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缺乏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导致合作社管理混乱。

1.2 社员参与度低

由于新密市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属于协会形式, 没有把合作社当作一个经济实体来办, 社员与合作社联接不紧密。部分合作社社员大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员的权利大多仅限于知晓权, 对合作社的事务参与度低, 这一现象违背了合作社的根本原则。只有提高广大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参与度, 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合作性, 将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

1.3 合作社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按照要求设置了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 但形同虚设, 实际运作并不起作用, 有的根本就没有召开过社员大会, 凡事凭主管人员决断;有的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 但是规章制度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合作社没有正规的办公场所, 各种管理制度不规范。

1.4 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润分配一般都是按股分红或按交易量分红, 随意性较大, 尽管很多合作社章程上注明了年终利润分配的顺序与原则,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能严格地按照章程上的规定执行, 有的根本没有分红, 仅给了社员单纯的售价, 这种单一、不健全的分配机制必将影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1,2]。

1.5 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几乎没有约束力, 有的合作社是负责人说了算, 缺乏公开、公平;有的社员在接受合作社提供的免费技术、比市场价低的生产资料后, 未将产品交给合作社, 而是自己出售, 长此下去, 必然阻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6 合作社产权不明晰

调查发现, 有的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没有将产权明确到个人, 初期社员人数少, 且多为邻里亲朋, 关系融洽, 业务单一, 资产有限, 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对合作社影响不会很大。但随着社员的增多, 结构越来越复杂, 合作社资产也逐步壮大, 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将会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2 新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制订发展规划

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新密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指导。要根据实际需要, 着眼长远发展, 因地制宜制订发展规划, 提出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区域布局、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 推动新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2.2 注重规范运作, 提升合作水平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 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 增强合作功能。一是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参照示范性章程文本, 制订并完善具有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明确服务宗旨、股权设置、组织机构、权利义务, 使重大事项决策实现真正的民主化。二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正确处理好公共积累和利益分配的关系。既要让入社社员增加收入, 又要确保合作社发展壮大, 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 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的年度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三是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和支持各类合作社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四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 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 成为与政府沟通、协商的平台, 承担有关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便管的工作。

2.3 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多项服务。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形成一整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市政府对用于扶持发展的专项资金, 不搞普惠制, 要跟项目走, 做到“见花浇水”, 真正起到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作用。制订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训计划, 对有培养前途、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合作社成员, 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扶持的措施, 将他们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鼓励大专院校对口的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社工作, 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 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和农产品标准, 实施品牌和标准强社战略[3,4]。

2.4 加强资源整合, 促进做大做强

一是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坚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加快土地向合作社流转, 扩大经营规模, 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建设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解决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扩张难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可在合作社下成立合作农场, 承担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种植, 加快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开展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合。联合的方式有2种: (1) 地域性的同区性, 即以乡镇为单元, 将同一地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 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联社; (2) 产品的同质性, 即以当地名、优、特产品为纽带, 将生产同一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 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联社。

摘要:分析新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对策,河南新密

参考文献

[1]龚跃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务会计, 2008 (1) :42-43.

[2]李海霞.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 (21) :176.

[3]翁美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村委主任, 2011 (2) :36.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建议

近年来,各地不断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互换转包、租赁、代耕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发展势头加快。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为例,2009年底前注册登记合作社不足29个,到2012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就多达153个,2013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9个,增长速度达到102%,注册成员总规模从892人发展到11187人,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入社率48%。但合作社的发展参差不齐,还存在假、大、空合作社。为此,米东区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尽快培育一批服务优、效益高、管理好、带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促进我区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决定在全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级评定工作。

1 米东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办社质量还不高,较为规范的合作社并不多,有的注册初衷就是为了获得政府支持和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同时,假。大。空社大量存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拿着几个农民的证件和相关资料在轻松取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后,没有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正常运作,没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没有吸纳和组织农民社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让这些专业合作社徒有其表,“空壳社”、“家族社”、“官办社”等现象大量存在。

(2)设立登记不规范 。一方面由于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时无需进行实质审查,致使部分农民合作社虽然无生产,办公场地或者是生产经营规模极小,不具备开业资格,但仍蒙混过关轻松登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专业合作 社不用验资,致使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情况大大存在。

(3)章程制定不严谨,一些合作社对创办合作社制定章程不是根据自身办社实际,草率从事甚至照抄硬套民主意识低下,没有实际内 容,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实际操作,各项制度大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讲在嘴上,难以保证合作社规范

运作。

(4)合作层面有待扩大。大部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销售经营上,信息技术,科技含量。品牌效应。商品附加值等均不高,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大多只看到”利益共享“而不愿共同承担风险,农民专业社结构不能适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

(5)虚拟出资,实力不强。较多合作社在拟定社员出资问题上,不是从合作社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合作社法没有规定数额,验资不严为借口,虚拟出资或是不出资,使合作社在初步阶段遇到不少资金困难,更谈不上市场竞争

(6)人才短缺,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出台了,我们也加强了监管,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各理事长对合作社财务管理上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即使设置了财务制度也没有认真执行。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低,合作社在执行财务制度上又不严谨,合作社财务状况不能真实反映。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加大内部管理和销售策划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的

瓶颈。

2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尽快把当前成立的合作社规范化。1)规范工商登记。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务院第498号令(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办公及服务场所,挂有合作社的牌子。2)规范规章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章程需经全体设立人签名或盖章。建立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决策议事、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利益分配、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要求章程和各项制度必须上墙。3)规范服务内容,有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统一运输、储藏、加工等服务,实施产业化经营;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集中销售成员产品的份额;统一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4)规范财务管理,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统一安装合作社财务软件,有完整的会计档案与资料。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记载该成员的出资额、公积金份额、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每年进行内部审计,并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审计结果,定期进行财务公开。

(2)合理运用政策,努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充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扶持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建立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平台、开展信用评价活动、推进评价结果社会化应用。在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切实解决信贷资金渠道,整合支农资金项目和政策,协调各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给农民贷款问题“松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真正“绿色通道”,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农资服务和收储加工的资金问题。

(3)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合作社依法运作和发展。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农业部门要有可操作性培训计划,对合作社的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重点在涉农专业技术、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领域强化培训,加强生产环节的涉农技能培训,掌握实际本领。同时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基础工作,在现阶段可以借助“大学生村官”,有计划、有针对性动员、组织大学生参与合作社的组建、管理,切实担负技术指导职责;积极引进农业专业人才,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合作社生机活力。1)是创办交易市场,对某个领域的农产品可以创办交易市场,吸引周边农村散户也进场交易,同时也可收取一定交易费,保障了合作社正常运转和扩大发展。2)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合作社长期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政府的农业规划,现阶段要紧紧围绕绿色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3)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引导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把目前地方拥有的自主品牌、名优产品做大做强。引导合作社成员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生产规程组织生产,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合作社的产品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4)是树立合作社典范引导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5)是建立健全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发布产品购销信息,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鼓励农民利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上一篇:教育格言座右铭下一篇:优秀寓言作文:小山雀学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