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2024-05-29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共12篇)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1

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浅谈加强中国英语教育”本身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然而不难总结的是, 中国英语教育的弊端是:重理论轻实践、揠苗助长、填鸭灌输式等, 只有革除这些弊端才能让中国的英语教育良性发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 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摘要中提出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弊端, 本文接下来阐述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一、把思想教育与教学结合

众所周知,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并未完全成熟, 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的特点, 他们刚刚长大, 在思想上刚刚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如同一张白纸有待培养。他们兴趣广泛, 缺乏定性, 然而具有很大可塑性。由于他们心智上并不成熟, 还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和对老师的崇拜心理, 由于初中生初次接触英语, 从积极的角度而言, 他们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从消极方面而言, 他们会由于对汉语甚至方言的习惯性依赖, 对英语产生排斥甚至恐惧心态。刚刚提到初中生在思想上还处在半幼稚状态, 比较容易被外界或好或坏的事物影响, 缺乏自己的主见, 这时老师若能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适时的鼓励, 用爱心和耐心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并向他们灌输英汉双语同等重要的思想, 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时, 要面带微笑鼓励其再思考思考, 如果多加提示之后还是一语不发, 则好言劝导其努力学习, 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消极沮丧心理。

二、加强训练, 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实用性

英语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全世界的语言, 但在我国, 英语的使用还是有待提高的。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必然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如果处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家, 他的英语水平甚至会在短时间有大幅度提升。因为英语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故而老师不能单纯从语法或是理论的角度来照本宣科, 反之, 应该运用发散性思维, 多把课本上的单词和句型结合实际来学以致用。

举个简单例子, 例如今天英语课学习的是关于购物方面的句型, 例如“How much” (多少钱) 或“How many (much) do you want” (你要多少) 等句型, 在训练时, 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作对话的表演, 为了加深学生的影响并且达到双语同时提高的效果, 可以让学生先用汉语演练一遍, 然后再用英语来进行对话, 或以两人小组为单位, 让同桌之间扮演买家和卖家, 互相交替询问, 以共同提高。如果学校具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设施, 可以在周末或周五下午给学生组织英语角活动, 让学生聚集在一起, 大胆开口。同时, 老师也要兴致勃勃参与到其中, 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练习, 当老师发现学生发音方面的错误和缺陷时, 则可以及时纠正, 并予以鼓励, 当学生表现得十分优秀时, 则尝试给予赞扬, 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从而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还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更加贴心, 老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现存问题和潜力, 并且及时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并且, 在英语角活动中, 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来与自己对话, 面带微笑, 语速不宜过快, 当学生出现迷茫的表情或无法对答时, 老师就应该用中文予以翻译和解释。树立榜样, 并且号召大家向优秀生学习, 起到带头作用。在英语角活动结束之后, 老师可以为大家的表现做出评价和总结, 并且总结一周以来学习的知识点, 也可采用半中文半英文的模式,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与家人、同学或朋友练习口语, 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熟悉, 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自学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1.授之以“渔”。简而言之, 就是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这也是目前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提倡重点, 在此一笔带过。要做到授之以“渔”, 就必须要教给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的方法, 对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作逐步培养。学生在下课后, 脑子里满满的都是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和句型, 想更好更有层次地吸收知识, 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梳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教材有更一目了然的了解和认识, 也能提高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 并有利于他们的考前复习。

2.引导学生做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让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层次分明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笔记, 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并可以促使其书写能力的提升, 提高其书写整洁度, 是有利无害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英语的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具有灵活性和引导性, 突破传统奶妈式的灌输, 并以学生为本, 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 才是当前英语教学之道。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2

气发〔2007〕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教育厅(教委):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雷电灾害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但由于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校防雷意识淡薄,许多建筑物和电子电器设备未及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采取适当防雷措施,一些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未按要求进行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已有防雷装置未进行定期检测,对存在的防雷隐患不能及时整改,致使雷击造成师生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的精神,组织做好学校防雷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安全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共同做好防雷安全工作,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将组织编写防雷安全宣传材料,向社会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广大中小学校还要认真落实好教材中有关防雷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切实落实学校防雷安全工作职责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对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进一步检查和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切实从源头把好学校防雷安全质量关。各级气象台站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输手段及时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有关教育部门和单位,为学校和广大师生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支持和帮助。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范围,履行好对学校的安全监管职责,并配合气象主管机构检查、落实各项防雷安全措施。

三、依法做好学校防雷安全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联合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或安装的防雷装置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防雷标准及时整改,切实排除雷击隐患。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在依法取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核准书后方可开工建设,在取得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后方可投入使用。防雷装置必须由持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对于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依法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防雷装置发挥作用。

四、加强防雷安全宣传和雷电灾害应急处置与调查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师生的防雷法规、科普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依法防雷、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意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完善相关应急处置预案,雷电灾害发生后,各学校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各学校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应及时向教育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五、严格执行学校防雷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学校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查处力度,依法维护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秩序。对于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接受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不合格又拒不整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学校和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导致雷击责任事故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教育厅(教委)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迅速组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将在汛期期间组成检查组对各地、各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对排查和清除隐患不力的,要进行严肃查处。

中国气象局

教 育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

通知要求:

第一条 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做到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要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条 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电天气的预报警报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

第三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把加强防雷设备设施建设作为预防雷电灾害的重要基础。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航空、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学校、宾馆等人口聚集场所以及其他易遭雷击的建筑物和设施必须按照相关专业防雷设计规范选用和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架空输电线等电力设施,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施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措施,确保电力供应和通信畅通。各地要针对雷击伤亡事件多发生在农村的特点,加快建设农村雷击灾害高发区域的避雷装置。全面落实雷击森林火灾防范措施,做好扑火的各项准备,努力减少森林损失。要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防雷重点单位要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对产品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要及时整改。要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条 气象部门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导,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林业、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种防雷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积极开展林区雷击火灾防范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要经常组织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

第五条 全力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遭受雷电灾害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隐瞒不报。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地区和单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现状

近年来,笔者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前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之前,主要应对升学考试,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基础知识都谈不上来,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而且他们认为,在日常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实用性不大。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现状的原因探究归结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对传统文化有所冲击;社会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其一: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二: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因此形成了: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③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1]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老一辈教育家张岂之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的载体。[2]

在爱国主义方面,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国家民族意识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

在修身方面,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上交不谄,下交不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等。

在社会和谐方面,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衷共济”、“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和谐关系。

在刚健有为方面,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永远前进,绝不停止”的精神。这些是支撑着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人格精神方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不可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勇敢地承担对国家的义务。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3]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只有当他们有了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识,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靠熏陶,也要靠灌输。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这是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志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在大众传媒发达的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介绍同学们观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百家讲坛》等栏目,请相关老师指导大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以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导读》等。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丰富精神生活。

3.介绍同学们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陕西得天独厚的十三朝古都积淀的传统文化,陕西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文明构成了中华古代文明的骨架。比如,参观大小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华清池、汉阳陵、乾陵等,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

4.通过对本专业历史的发展、专家学者故事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上的体悟,将文化知识转化成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加以改造。接受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在艺术方面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中国很多的传统乐器都是外来乐器本土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相应,呈现出博大、开放、海纳百川的特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5.着力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的经历。只有搭建宽广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关于文化的设想在校园、社区、社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历,他们才会有投身文化建设的自信。在日常学习、参与科研项目、服务社会时,让同学们参与宝鸡周礼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楼观台道家文化的整理和乐谱的传承,以及汉唐音乐史国际研讨会,协助台湾刘凤学博士重建唐乐舞的活动,对学生都大有启发。还有本科学生通过为朗诵配乐,创作了专门的古筝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与文学的相融;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整理创作了太极音乐文化,颇有收获。

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9).

[2]张岂之.大学生与传统文化[J].中华文化,1993,4.

[3]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21.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现状

近年来, 笔者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课前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谈话, 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之前, 主要应对升学考试, 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一些基础知识都谈不上来, 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 而且他们认为, 在日常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实用性不大。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现状的原因探究归结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 对传统文化有所冲击;社会重视程度较低, 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 其一: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二: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因此形成了: (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 (3)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1]

加强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老一辈教育家张岂之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的载体。[2]

在爱国主义方面, 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国家民族意识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

在修身方面, 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上交不谄, 下交不骄”、“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言重则有法, 行重则有德”, “大公无私”、“言必信, 行必果”等。

在社会和谐方面, 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衷共济”、“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关系, 注重人与人, 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和谐关系。

在刚健有为方面, 强调“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坚强不屈, 永远前进, 绝不停止”的精神。这些是支撑着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人格精神方面,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不可辱”、“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勇敢地承担对国家的义务。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 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 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3]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只有当他们有了对自己文化的正确认识, 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 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1.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 既要靠

熏陶, 也要靠灌输。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 这是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课堂教学,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 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志趣,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 在大众传媒发达的背景下, 弘扬传统文化、认识历史的主

要途径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载体,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介绍同学们观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百家讲坛》等栏目, 请相关老师指导大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 以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香港城市大学的《中国文化导读》等。拓宽知识面, 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 丰富精神生活。

3. 介绍同学们了解中国历史, 尤其是陕西得天独厚的十三朝

古都积淀的传统文化, 陕西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文明构成了中华古代文明的骨架。比如, 参观大小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华清池、汉阳陵、乾陵等, 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内涵。

4. 通过对本专业历史的发展、专家学者故事的了解, 增强大

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上的体悟, 将文化知识转化成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在历史上, 我们的祖先保留自己的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因素, 加以改造。接受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在艺术方面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 并使之中国化;中国很多的传统乐器都是外来乐器本土化。从这个角度来讲, 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相应, 呈现出博大、开放、海纳百川的特点, 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5. 着力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的经历。只有搭建宽广的实践平

台, 使大学生关于文化的设想在校园、社区、社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历, 他们才会有投身文化建设的自信。在日常学习、参与科研项目、服务社会时, 让同学们参与宝鸡周礼文化的发掘和整理, 楼观台道家文化的整理和乐谱的传承, 以及汉唐音乐史国际研讨会, 协助台湾刘凤学博士重建唐乐舞的活动, 对学生都大有启发。还有本科学生通过为朗诵配乐, 创作了专门的古筝音乐作品, 体验音乐与文学的相融;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整理创作了太极音乐文化, 颇有收获。

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 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更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丽平, 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9) .[1]张丽平, 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9) .

[2]张岂之.大学生与传统文化[J].中华文化, 1993, 4.[2]张岂之.大学生与传统文化[J].中华文化, 1993, 4.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5

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少年学生“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 思想基础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开展专题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有关材料。要做到“六个至少”即集中组织青少年学生至少观看一次 “新疆三史”光碟至少读三本“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有关内容的书籍至少撰写两篇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中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至少开辟一个学习专栏,至少张贴一份心得体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入思考牢固树立“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大团结好”的思想增强学习效果。

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简明读本》。各学校要集中开展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简明读本》简称《读本》要把《读本》内容列入民族团结和思想教育课程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课堂集中学、课余自主学,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刻领会《读本》内容切实抓好各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选拔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双语表达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组成宣讲组,在学校内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将宣讲活动覆盖到每一个班级。通过讲解理论、讲述身边实例、畅谈理想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朴素情感,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教育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学习载体。各学校要把“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学习教育内容同四项品德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入队入团前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活动陈地作用。结合青少年学生实际在大队室、业余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等教育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用“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要内容丰富团队日活动使每一名青少年学生都能受到教育。

深入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大讨论。结合学习教育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方式营造大讨论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把思想统一到新疆大团结、大发展、大跨越的要求上来,真正做到认识有深度,工作有创新,实践有成效。

通过广泛开展自命题辩论会,让青少年学生从思想上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深刻理解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做到活动由点及面广泛覆盖卓有成效。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6

关键词:留学生 中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9-0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医药专业仅次于汉语言专业位居第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结晶,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 加强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的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快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俨然是中医药国际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通过留学生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认可中医药。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最初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以中国的近邻日、韩国家的学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留学生也把中医药学作为来华留学的首选专业。但是留学生很难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东南亚的留学生,虽然能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毕竟还是与本国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和障碍。

因此在中医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会说流利的汉语,会日常的交际,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的有力支撑。正因如此,高等中医院校不但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能让文化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要使文化学习成为专业学习的良好基础。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留学生学习中医,汉语言是基础,没有过硬的汉语言水平是肯定不会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课程的学习,打好汉语言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否则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记忆。但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此类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吃力,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人文学科、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很难形成中医思维和逻辑。

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不但要加大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力度,还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教学地位。开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经典著作鉴赏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新问题的提出就要求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事管理干部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中医药知识,更应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和领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把握中医灵魂和命脉的大医精诚的高级人才。

2 重视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途径

2.1 拓宽文化教育空间,创建文化教育新模式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氛围,无论从教室的布置还是体验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具有烘托中医文化氛围的活动,使学生积极营造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艺术节等以提高留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型活动。定期开展中外学生联谊会,不但能增进中外学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中外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既有中医学知识又包含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竞赛不但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记忆。此外,我校部分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北京—— 大型科普晚会”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留学生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并能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只对其中某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和造诣,若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恐怕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此问题,高等中医院就要从引进师资方面考虑如何解决。如果只引進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么就要考虑从文科院校直接引进具有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能独立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占少数。

此外,也可重点培养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一些即将毕业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以致用,在留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可以视留学生教学为儿童教学,只讲一些肤浅的,皮毛知识,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贯彻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创新文化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按照PPT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中医教学就是陈旧的,呆板的。而PBL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发展的一种教学大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尤其适用。PBL即“问题导向学习”,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深邃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都会增加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因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留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减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总结规律,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加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是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说明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爱。但是由于受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会让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陌生感、恐惧感和思乡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尽快的熟悉中国国情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大大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让留学生从初来中国的陌生感、恐惧感,到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是我们外事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医思维培养途径[J].四川中医,2008,26(8):41-43.

[2]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3.

[3]胡森.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医教育ETCM,2004,23(3):81-83.

[4]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5]张宁.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实践活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6,30(5):209,246.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7

一、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干扰和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 之后是六艺, 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再之后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 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弱化和遗忘。然而,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这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下, 我国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大众文化和西方文化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 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便捷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异国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 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到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和行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礼节、道德、习俗正在被“挤兑”。

2.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商品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是由消费意识形态筹划和引导大众, 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为载体, 以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时尚化为运作模式的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并依赖大众媒体传播。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滋养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 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 迅速壮大为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不足是其单调、平淡、庸俗的特点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 这些消极因素在庸俗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大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伴随着无政府主义、金钱至上、奢侈享乐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渗透, 它的广泛传播干扰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美, 降低了大学生自身道德要求的标准。

二、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面对新挑战, 我们应该更新工作理念, 改进工作方法, 不断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特点,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增加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当前形势下, 对于教材建设, 应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传统文化素材及教材的整理研究工作, 挖掘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 特别是注意搜集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作品, 用新语境, 从现代视角对传统典故进行阐释, 激发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使之能够古为今用, 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授课形式, 尤其是文科课程,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等不同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讲授,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 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多媒体课件, 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英模报告和专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化传媒、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并不是人们单纯用来娱乐的手段, 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 塑造和引导社会时代价值观念的精神工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丰富多彩、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流行文化时, 稍有不慎, 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多样性和便利性的特征,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大学生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一本好书、一部包含传统文化并符合当代青年欣赏需求的电影或电视剧、一部历史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可以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用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历史英模的事迹和姚明、洪战辉、钟南山等现代“双百”人物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熏陶其思想感情, 充实其精神生活, 提升其道德境界,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推动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利用信息网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零点调查公司于2015年3月2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更是高达97.9%, 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时长为3.4小时和2.7小时。

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消除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 各种各样的论坛、专业网站提供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 学生可以方便地提问并获得及时解答。信息网络的公开性和便捷性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料进行学习的习惯正在减弱,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现有的电子版资源。针对这一趋势,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更可以高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把英模故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 以贴近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习惯的媒介进行传递, 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空间等, 以便于学生浏览, 引起学生兴趣, 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爱国主义、励志、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一方面, 在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类人文景观当中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营造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环境。可以利用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 让每面墙壁、每条路牌、每块石头、每个雕像说话, 讲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的名言名句背后的故事, 引导大学生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 树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 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音乐、书法、诗歌鉴赏类活动, 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陶冶其高雅情操。也可以在校园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 如校园植树、校园义卖、帮困扶贫、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 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

[2]刘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2) .

[3]曹宏.和谐视域中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02) .

[4]朱萌, 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1) .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8

一、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 对新时代的中学生而言, 他们增长见识、认识社会的途径主要靠学校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五千多年来的文明传承, 就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翻开高中历史新教材, 我们不难看出,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既有常识层面, 也有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 更有国魂与民族魂层面, 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其中, 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积累, 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中, 而这个文化形式, 包括其思维的方式、知识的构成、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伦理、行为方式等。经过历史的变迁, 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力量, 并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早在先秦时期, 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像一股清泉从混沌的世界中涌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唐盛世, 中国文化已走向成熟。这种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强调家国情怀、推崇仁义、提倡人际和谐等观念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人生的定位、精神的归属方面,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依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仁爱、敬诚、信义、廉耻等价值观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 仍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变迁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 与现代化新的伦理价值整合起来, 有助于新时期, 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新时期的未来的主人, 中学生肩负着继承历史遗产, 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 还要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培养中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准确地、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念和理想,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当代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 他们的思维活跃, 个性较强, 注重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有些学生不关心政治, 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不强, 缺乏合作和奉献精神。这种缺陷与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一些政治运动,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传统文化屡遭批判, 在那个年代, 传统文化甚至都没有得到肯定和传承, 其主流意识得到否定。所以, 面临现在不少中学生的道德感下降, 信仰迷失的现状, 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长知识、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促发展, 从而培养理想人格。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因此,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注意挖掘其精神内涵, 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1.关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要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出来, 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 对于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意义非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宁可投江而死, 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其爱国之情令人敬佩。而这种理想和胸怀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 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传承。我们也要以这种伟大精神来教育学生,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他们为伟大民族奋斗的理想, 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关于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的倡导

从古到今, 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礼义道德。《三字经》就很注重家庭观念。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 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 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 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 和睦相处, 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 社会也必然安定了。所以健康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3.弘扬传统理想人格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比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内容时, 除了需要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发展脉络及其阶段特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知识外, 还要挖掘其精神内涵、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儒家思想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 又能外化为人们奋发进取的行为。同时, 儒家思想中的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时代有着重大意义;儒家的和合思想和义利观契合当今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 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用历史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 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对人的成长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刻影响, 从而掌握知识, 升华思想, 培养理想人格。

三、多渠道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 史论互证法、问题探究法以及情景教学法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1) 史论互证法。历史教学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 应有说服力强的历史事实加以证明, 才可能让阅历不深的中学生乐于接受, 进而转化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且完善人格的行为。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

(2) 问题探究法。通过问题导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验学习乐趣, 陶冶情操。比如:在学习儒家文化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弟子规》,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反观自省, 找出自身优点和不足, 并谈谈切身感受, 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情景教学法。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内容时, 不妨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的视频展示给学生, 通过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大画卷展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一长卷上, 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流泻而出:造纸术的发明被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艺术表现之中。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 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 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 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这些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此种方式展现给世人, 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让国人骄傲。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文明和深厚底蕴, 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诵读经典,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 陶冶师生情操

教师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涵,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3.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 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 以家庭生活为载体, 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9

1.1 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管是对一个党还是对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的。它是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不断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现在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突发期, 社会上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多元文化并存, 各种思潮不断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 需要借助“中国梦”弘扬社会正能量, 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 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2 有利于实现全面加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来的, 也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一个时间范围。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是比较严峻的。这就需要把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实现中国各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源泉。”[3]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党情, 正确理解并支持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

1.3 有利于抵制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腐蚀

随着我国国门的不断开放,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西方的各种腐朽的思想也进入到我国, 再加上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 疆独分子和藏独分子肆意在我国边疆制造分裂事件, 恐怖主义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 再加上某些发达国家肆意干涉我国内政, 国外个别别有用心媒体大肆歪曲宣传我国的一些问题,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开展。所以, 面临这个问题, 高校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中国梦来激发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发展的目标, 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样才能抵制的住西方发达国家的腐蚀。

2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 利用科技和经济优势压迫世界其他国家。现在的中国, 国门不断打开,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国, 各种思想在社会上不断碰撞, 斗争, 高校作为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交流冲击的前沿阵地, 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思想、思潮争夺的对象。由于受国际国内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再是一元主导, 而是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 这给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有些学校开始不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导致思想政治课开始流于形式。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 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理论性知识过强, 缺乏相应的例子, 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和不易理解。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原先固有的形式, 导致老师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来进行教学。

2.3 教师队伍素质需要不断加强

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老师的广泛参与。但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这某些问题, 在科研研究上, 整个思想理论教育课教师队伍的科学成果较少;在教学班级上, 思想理论教育课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大班教学, 老师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近一段时间, 各个高校开始调整思想理论课的教学课时, 不断减少这一课程的时间, 这些都给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2.4 大学生理想信念较差和专业文化技能较低

自从进入大学以后, 部分大学生加强自我学习的愿望就变得不那么强烈, 特别是在远离父母的异地, 每个月得到父母的生活费, 他们开始变得享乐了, 不在关注自信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60分万岁成为他们的追求的目标。在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候, 他们普遍采取抵制和不配合的态度, 跟他们谈理想, 他们觉得特别的好笑和不现实。在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那么高的兴趣, 他们在经历过三年的高中生活以后, 他们觉得大学应该是他们享受的时候了, 开始出现课堂睡觉化、宿舍网吧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他们在自身专业课上, 只追求不挂科就行, 根本就没有想在自身的专业上苦下功夫多下功夫。所以说, 现在的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较差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较低的现象。

3 以中国梦为契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理论途径

3.1.1 以中国梦为契机,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人们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理论的阐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入中国梦的理论, 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必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去, 而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则让当代大学生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3.1.2 以中国梦为契机, 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前进的灯塔, 是遇到了困难时永不放弃的坚毅的品德。大学生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梦才能实现。

(1)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的思想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 这更是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更足。

(2)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的教育活动。中国自从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短短的30多年里, 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着。这些成果的取得, 就是坚持了这一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一道路感觉到自豪和骄傲。

(3)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的教育活动。在经历了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以后, 中国的改革开放却重新宣誓了社会主义运动高潮的到来, 在经历次贷危机以后, 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 成为抵挡经济危机重要的力量, 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断扩大, 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忽视中国声音。这些成绩的取得, 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只有坚持制度自信, 我们就能抵挡住国内外一切反对力量和别有用心人的攻击, 中国梦必然会在中国制度下实现。

3.2 实践途径

3.2.1 以中国梦为契机, 突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 突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核, 中国梦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时代因素和民族因素, 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 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全学校共同信仰的价值观, 并使中国梦成为激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能量。

(2) 突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重要作用。以中国梦为内容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图书漫画以及名人名言来进行校舍的重新装设, 从而凸显出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蓝图;校园也可以建设一些有中国梦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让大学生置身于中国梦的的校园物质文化中,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接受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

3.2.2 以中国梦为契机,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只有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所以,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进, 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实需要, 特别是要把中国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改中来, 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适合现实的需要, 更能贴近学生心理。首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整个大学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比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评优评干和奖学金的评分比重。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要能贴近现实, 贴近社会需要。再次, 要改变思想理论课程理论性过强的缺陷, 在理论之中更要加进一些现实的例子, 让学生在事例中感受到思想理论课程的魅力和影响力。最后, 思想理论课程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发挥教师的引领性作用, 在老师的指引下,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思想理论课程所传授的知识。

3.2.3 以中国梦为契机,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渠道。中国梦承载着一百多年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 为了实现中国梦, 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没有他们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和用于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 现在的我们就不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梦的实现。要组织高校大学生经常到这些革命圣地去, 让他们明白革命先烈的那种坚毅的品质, 努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 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去参观学习, 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史, 组织他们到改革开放的纪念馆, 让他们了解到改革开放道路探索的不易。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2.4 以中国梦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人才才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建设人才强国战略, 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的转变, 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点培养工作。为实现中国梦, 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

3.2.5 以中国梦为契机, 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的教育。首先, 要加强教师队伍中国梦的理论学习。“育人先育己”, 思想理论教育课教师自己对中国梦有一个深刻的学习和了解, 他才能把自己的知识, 把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其次, 将中国梦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最后,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发挥好他们在学生中的带头模范作用。

3.2.6 用制度来保障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1) 建立领导统筹机制。高校各级领导要注重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日程中来, 建立起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层组织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2) 建立起经费保障制度。充足的经费是中国梦融入的重要条件, 高校应建立起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机制, 对于那些工作努力的人, 要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激励他们继续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习近平.勇敢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给北京大学生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 2013-05-05.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1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大学生,当代价值

何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 从突出体现党的革命性、进步性的事件、人物中提炼出来并加以推广的精神。 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同时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培育下, 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批英模烈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奋斗中逐步铸就, 由中央和各级领导总结、推广, 得到广大群众高度认可和自觉学习的崇高品德和高贵精神。 在这里, 暂且不论哪个定义更准确。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源流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历史文化渊源。 我国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国,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计其数的先贤英模, 缔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形成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留下思想深邃的至理名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美德, 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忧乐情怀, 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不屈斗志,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等等。 二是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爱国主义是共产党人必备的优良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人必须有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牺牲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三是内生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四是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形成的五四精神、二七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韶山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兵团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小岗精神、特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唐山抗震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击非典精神”、“08抗震救灾精神”等;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峥嵘岁月中, 在血雨腥风的武装斗争和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 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烈士、时代楷模。 如: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南京路上好八连、王进喜、雷锋、王杰、焦裕禄、张秉贵、张海迪、沈浩等。

然而, 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知晓度和认可度现状看: 大学生对某些人物或事件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知晓度较高, 如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焦裕禄精神、张海迪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 而对其他的人物、事件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知晓状况较低, 如张思德精神、王杰精神、张秉贵精神、小岗精神、二七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等;大学生对有的革命精神认同程度很高, 对有的革命精神仅仅能够认同其中的部分内容, 对有的革命精神则几乎不认同。 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党员干部才应该学习革命精神, 有些学生认为某些革命精神与时代脱节, 等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等的有效途径, 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讲,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法宝。 但现今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知晓与认同状况并不乐观, 且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所以加强大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 不仅必要, 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呢?

“两课”进培养方案, 并融入红色文化和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将“两课”放入了培养方案, 但总体来讲, 大部分高校对在“两课”中融入红色文化和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学术、艺术、娱乐等校园和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可以将先进的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活动, 可以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加强红色文化宣传, 积极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活动, 开设红色文化讲堂,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依托所在地区特点和资源、学校专业特色、特殊纪念日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体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借助网络构建红色网络阵地, 开展红色文化宣传。 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资源, 创新教育方式。 一方面, 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和处理信息,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另一方面, 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 如针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网上讨论、开展大学生思想观念网上调查、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咨询服务等, 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组建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关的科研团队, 并吸收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加入, 将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有机结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积极推动学生国际交流, 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让学生以国际化视野研究、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 同时向世界宣传、输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在吸收多元化思想的同时, 也会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及更快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学校、社会和国家应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且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大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知晓与认同状况调查——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 .

[2]张泰城, 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 2010 (1) .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11

【摘要】“中国梦”为国人描绘了一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规划和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教育,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实践“教育梦”,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下科技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梦”的提出无疑为当下90后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形成增添了新动力。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中国梦”的提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1.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动力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2.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削弱。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等内容相融合、相穿插,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所以多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同时,在信息内容多元化、传播快速化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

高等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的文明成果保持一致。

2.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下,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潮不断地向我们袭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当前的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不同元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给予大学生错误的引导。

3.政治信仰不坚定

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大学生入党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但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上,只有少数大学生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出于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大多数同学是为了证明个人能力、为了前途等。可以说,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是很坚定,并没有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自己远大理想目标。

三、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2.明确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仅仅提升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四信”教育。通过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强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教育、強化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性,以社团组织和学生活动为载体,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坚定其政治信仰。

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 篇12

1 素质教育简析

素,本来的、原来的意思;质,事物的根本特征性。《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心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是指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注重纯粹知识的灌输,它更要使大学生兼有渊博的知识、机敏的才智、豁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得体的教养,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我。

2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与创造性人格,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管理的主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要素。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2.1 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事关民族命运的大事。一个没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容易危害社会;一个没有良好体质的人,缺少精力服务人民;一个不懂审美的人,缺少创造灵感。良好的德、体、美教育既是智育的基础又是智育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在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让学生们自主、自信、自强,不断地开发自身资源,发挥无限潜能;以人为本就是让大学生认识自身,强调自我,塑造自己,提高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也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勤奋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民生环境,争取人人幸福。“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始终。时时事事处处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

2.2 素质教育是双重教育

即: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 文化的养成, 还指心理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教育界有句名言:“学生智育不及格是次品, 体育不及格是废品, 德育不及格是危险品。”再高的学识, 再好的高校, 再聪明的学生, 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 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反而会威胁社会安全, 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就是一个明证。所以, 素质教育不能偏颇, 必须是一种双重教育, 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心理维护。

2.3 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在1884年就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人的多方面才能的协调发展,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展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人的发展既取决于历史中形成的物质文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又取决于人在历史发展中对物质文化条件的批判,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江泽民在庆祝党的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逐步前进、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素质教育简单说,就是提高人素质的教育。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塑造全新的自己形象,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未来的变化。

2.4 素质教育是和谐教育

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国家发展的目标。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应以和谐社会为指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素质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乐观心态,宽容待人,用真诚感动别人。其次,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倡导大学生要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脚踏实地,建设好的班风学风,进而促进蓬勃向上的校风,建设和谐校园。最后,促进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人、团结人。这种情感教育既包括大学校园里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动物之间。

校园和谐是大学生的共同憧憬,也是素质教育的美好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情感的协调与默契。有了素质的情感,让素质教育更加完整。

2.5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江泽民同志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讲话时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一定要优化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用新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激励学生去创新,去发挥学生的潜质。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2.6 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

易卜生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其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物种发展的铁律。素质教育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素质教育也不能例外。中国早已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十八大之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大学生将会面临更多的考验,中国的教育也将承担基础性的重大历史责任。不可否认,中国多年的教育体制还具有强大的惯性,彻底转向素质教育是需要时间的。但毫无疑问,我国将加速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素质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大学生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中国梦”的实现上下求索,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意识。使自己尽快地强大起来,勇于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你更精彩!

摘要:“中国梦”是一个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契机,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大学生是党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 其素质教育的好坏, 是事关民族命运的大事, 素质教育是双重教育、全面教育、和谐教育、创新教育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段伟, 黄光焕.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第3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第64页.

[3]杨仁捷, 张明英.大学生谈素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年, 第9页.

[4]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3页.

[5]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第295页.

上一篇:自主探索式教学运用下一篇:网络信息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