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创作

2024-09-03

儿童画创作(通用12篇)

儿童画创作 篇1

儿童画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 这种绘画在表面来看是不讲技法、画理、画法的, 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 其实它是儿童丰富的、多彩的、饱满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所以, 教师在教授儿童画时, 根据儿童的特性进行创作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立体主义美术大师毕加索曾经在参观儿童画展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儿童一样。”由此看来儿童画创作中主要表现的是艺术的“朴”与“真”。

“朴”不是随便和简单, 而是返璞归真的“朴素”。儿童画中“朴”的培养, 即是培养还在创作中表现的稚拙美。在孩子的世界里, 不存在画面的结构感, 不存在内容的形式感, 不存在色彩的协调感, 他们的眼中只有最直观的世界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可能一条线对他们来说是一列飞驰的火车, 一个点对他们来说是外星来客。

儿童观察、分析、表达事物的方法都比我们成人来得简单和直白, 所以他们笔下的造型、色彩、构图都有自己的特点, 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来配合创作的。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恰当引导他们创作是教师首要完成的重点。

一、贴近生活, 激发想象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往往是儿童画的主角。一棵大树, 一朵小花, 甚至是一粒大米, 都能引来孩子创作的热情。

一次课堂, 和孩子们一起练习椭圆形的事物, 孩子们想象椭圆形是鸡蛋, 是饼干……“是大米”一个孩子快乐地告诉我。“为什么是大米?”我很好奇他异于其他孩子的想法。“我每天都在观察它们, 我很好奇为什么人、动物都要吃它呢?”“那是为什么呢?”我适时地将问题抛给了下面的孩子。孩子告诉我:“因为它有营养”, “因为它是甜的”……“那我们怎么把它的这么多优点画出来呢?”我逐步引导孩子进行创作联想, “可以把米分成很多格, 一格是甜的, 一格是香的……”“可以是很多圈圈, 它有很多的营养!”“可以是粉红色的, 它跟草莓一样美味!”……

到这里孩子的创作思维完全被打开了, 虽然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将大米进行营养成分的完整分析, 可是他们就用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了这个平凡无奇的事物多姿多彩的一面。

二、故事情境, 拓展思维

童年是个多梦的时期,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指导创作时这也是极佳的方法, 引导孩子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烂漫的画跃然纸上。那各异的想法、多彩的情节是我们成人无法预料的。

在一年级《机器人来了》这一课中, 用《机器人的故事》来导入:“从前, 有一个巨大的工厂。有一次, 这个工厂制造了一个聪明、能干的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一个椭圆形的脑袋, 一双眼睛圆溜溜地转着, 说话的时候嘴巴一张一合, 小小的鼻子‘长’在眼睛和嘴巴之间。哦!对了, 它还有灵活、有力的四肢, 干起活儿来一点儿都不比我们差。这个机器人乐于助人, 经常帮助森林里的动物们, 交了许多好朋友。……”

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思考之后告诉我:“我设计的机器人比他的厉害, 它有更多的功能, 有好多的手, 好多的脚……”“我的机器人是彩色的, 它是用各种水果做的……”果然, 孩子的画面表现出了溢彩的童趣。

儿童画中的“真”即是儿童纯真美的培养, 是他们在画中的情感表达, 是他们用线条色彩编织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梦。

人类对美的追求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在逐渐具象化。在孩子眼中美是那么丰富多彩、无拘无束, 儿童画就是孩子对美的最好表达, 是他们个性与天性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培养儿童画创作中的“真”就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保护儿童个性发展, 不以成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作品的好与坏。在儿童画创作中, 许多教师会以范画和教材为例, 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所以, 一般情况下我不提倡让孩子模仿此类范画。如果强迫模仿, 他们会成为范画的依附者、模仿的工具, 自己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 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 从而使孩子失去绘画活力, 谈何创造力?所以要抛开范画, 培养孩子自主作画的能力。我会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不同题材的作品供儿童欣赏。如名人作家的绘画作品, 别的儿童优秀的作品等, 儿童在欣赏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 也会自然地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着重引导儿童欣赏画中朝着不同方向开的向日葵, 有的儿童提出:“我们画的向日葵都朝着一个方向开, 为什么他画的向日葵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呢?”孩子对此争论不休,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朝着一个方向的花好看, 还是朝着不同方向的花好看?”由此儿童终于明白, 作品中朝着不同方向排列的花朵让画面构图更漂亮。

(2) 尽可能启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进行创作, 鼓励儿童大胆创新, 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更多地给孩子一些自由想象、自由绘画的空间,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去探讨、去发掘他们自己的世界, 才能使他们的绘画能力得以提高,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儿童画是孩子对美的一种本能的表达, 因此尊重儿童, 保护儿童的创意, 是对孩子创作能力最好的培养。

儿童画创作 篇2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先是全力发展旅游业。不用说,山清水秀的花果山很快成了旅游胜地。才过了两年,孙悟空就住上了私人别墅,开上了宝马Z4,很快就被评为“中国第一富豪”。

再说猪八戒,被玉皇大帝封为“净坛使者”,又授予一张“免费吃喝卡”。他回到高老庄,先盖了十几座大酒店,然后又凭“免费吃喝卡”在酒店里吃喝玩乐,体重很快就达到九百斤,睡觉住进总统套房,简直比玉帝还自在。

还有我们老实巴交的沙僧,他就更别提了,全国的大江大河的鱼虾每天都要向他进贡,那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要人物——唐僧。他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唐僧从西天回来之后,先是在全国各地传授佛教精华,一开始还挺好,可是过了几年之后,那些听他讲学的人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街上一群身穿黑衣,脖子上挂十字架,大呼“真主保佑”的____徒。唐僧没了饭碗自然心中不悦。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那一套太俗了,有谁会去听土的掉渣的老一套呢?经过深思熟虑后,唐僧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经商!

唐僧想:“现在____盛行,不如卖些基督____品。果然,唐僧的货一炮走红,以“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打入中国市场。在赚了一笔后,唐僧决定扩大规模,建公司!很快“唐僧贸易公司”在长安成立,这样,唐僧的发财经真是面皮扔进油锅里——眼瞅着就发了。很快唐僧就取代了孙悟空的位置,成为“中国首富”。

儿童画创作 篇3

關键词:奇思妙想;移花接木;画面

一、无中生有

儿童想象力异常丰富,往往在画面中画出很多事物,但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事物间的本质联系,作品感染力较弱。“无中生有”就是从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提炼出主题,把画理融入基本的情理,让绘画作品有看头、有品头,耐人寻味。

如,在一次科幻画《未来世界》的创作中,一名男孩画了一辆多功能未来汽车,造型奇特,功能强大,自己也洋洋得意,但画面中除了这辆汽车外什么也没有。肯定他的作品后,我对他说:“这么酷的车你准备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呢?”想了想,他说:“我要把它放在太空里,让它在太空里翱翔。”然后他画上了蓝蓝的背景。我继续引导:太空里如果只有这辆汽车会不会很孤单呢?他眨眨眼睛后,又添画了几个不同造型的宇宙飞船。我又说,只是看到汽车和飞船的冷酷外表你觉得好看吗?能不能让它们变得生动点呢?能不能和小朋友联系起来呢?于是他又添画了几个不同装束与动态的小朋友,作品一下就富有生气了。但是画面还是缺少主题,我接着引导:小朋友在做什么啊?思考片刻后,他让小朋友手里举起了一面面彩旗——“争当宇宙小卫士”。这样一来,画面就有了鲜明的主题,作品也就存在于一定的情理之中了。

二、移花接木

儿童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都只是散点状态,如何组成完整的画面?在观察、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移花接木”是一种好办法,将散乱的事物进行拼接、重组,让散乱联系的事物有机地出现在画面中。

如,在五年级《青花瓷》一课中,一名女孩子画的青花瓷瓶特别漂亮,典雅的造型、华丽的花纹让人久看不厌,但背景却处理得很简单,美中不足。青花瓷具有古典的优雅、端庄、秀丽,五年级学生要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还不太现实,于是我给她提供了一些古桌、古窗、古几的图片,让她感受一种含蓄与淳朴的美。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思索和布局安排,她在画面上添加了古桌,将其置于青花瓷瓶下方,又在桌上通过剪贴的方法添画了古书与笔筒;将雕花古窗绘于画中的墙面,在窗旁添加了帷幔,窗外添加了芭蕉。添加完背景后,一幅古色古香的静物青花图便呈现于眼前,虽画面还显稚嫩,但仍会让人产生悠悠的思古怀远之情。

儿童画崇尚的是张扬个性,注重的是自由创作,兴趣是永恒的主题,快乐是唯一的灵魂。对儿童绘画作品,成人不可过多苛责,更不应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作为评判标准。儿童有儿童的世界,这世界迥异于成人的;儿童有儿童的创作对象,这对象有别于成人的;儿童有儿童的创作方法,这方法不同于成人的。教师在尊重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还要学会俯下身子,因势利导,鼓励创新,让他们在率性而为的基础上学会巧妙地运用“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将错就错”等小技巧,这样他们一定会给我们一个个惊喜,给我们呈现一幅幅让人心存感动的儿童画。

创作从儿童画开始 篇4

一、扎实的儿童画绘画功底

作品的创意是要花一番的功夫来思考, 但是有时候往往头脑中已经想好了各种各样的创意, 可是到了真正要落到纸上的时候, 却不知道要怎样表现出来, 如何绘画, 其实, 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一个阶段的训练, 这个阶段主要是临摹, 临摹是一种最好的向大师学习的手段, 欧洲有很多美术大师本身就是临摹出身的, 所谓山高人为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我们就会走得更远。通过临摹学习大师的构图、制作、画面处理、人物内心如何刻画等。在这个阶段, 除了要勤临摹, 老师的指导和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现作品的美, 理解作品意图也是理解画者的内心, 从技术上如果学习, 通过一个阶段的临摹和训练, 每个学生都能在构图、人物刻画和色彩表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是创作的主阵地

在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以情激趣、启发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组合素材, 进行观察、构图、收集素材, 帮助学生理清想象和作图构思之间的差距, 在绘画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的构图与想象达到最近的距离。比如在绘画中, 很多学生对绘画的某些部分, 仍是模糊不清的, 有些学生对某种人物不会用绘画语言来表现, 有些学生对一些人物的动态搞不清楚, 有些学生对一些人物的动态较模糊, 有些则对绘画立意不是特别理解等。这时, 作为教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逐步达成创作的欲望:

(一) 激发兴趣, 变枯燥为生动。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的火种很容易被点燃, 他们经验不丰富, 社会阅历也少, 对事物的认识不会以主观意愿来完成, 这就给创作画的想象留下了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教师在指导低年级的命题画时, 可以合理安排自由画和命题画的比例, 比如, 教材有时要求画某些动物或树木, 单独的画这几个主体形象,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给予画的大背景, 比如, 在大森林、在河边、在草丛等背景里画动物, 在城市的街道上、在乡村, 在郊外等背景下画树木, 在海底、在河里等背景下画各种各样的鱼……

(二) 因材施教, 促进创新能力。

创新是美术的灵魂, 在学习群体里, 每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很不平衡, 受到他们的性格、修养、环境、绘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有着复杂性和丰富性。同一主题的作业, 几十个人就会有几十张面孔和特点, 这里作品里也是学生的表达, 教师要及里发现作品里的特点, 从而发现学生绘画闪光点,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创造力和绘画个性的形成。

(三) 有效的评价机制, 感受创作的快乐。

有效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 因此, 在美术课堂中,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充分肯定学生, 保护学生的潜能。对于绘画作品, 我们可以让学生发现美, 自评:说说你自己的作品美在哪?互评:他的作品美在哪?师评:哪个部分画得最好?“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学生一时在作品面前有了自立的姿态, 对绘画作品有了自己的创见, 动手创作时就有自己的审美判断。

(四) 在情境中创新。

(1) 音乐陶冶法。导入情境, 启发想象是儿童画创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咖啡厅里, 听着音乐, 轻快的音乐能让我们回忆起甜蜜的往事, 悲伤的曲调让人感染了人们的忧伤, 一首美丽悦耳的音乐会使人思路奔放, 情思飞扬。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美术课堂中, 要让音乐飞入美术课堂, 积极营造艺术氛围,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诱发绘画灵感。

(2) 故事创作法。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创作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 深化创作主题。

三、拥抱大自然, 就在身边

面对大自然, 只要你肯走近, 肯汲取, 肯倾听, 你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因此, 教师要经常布置“观察”作业, 尤其在参观时, 在参加运动会, 课间活动, 文艺活动前布置各种观察作业, 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在学校运动会时, 我事先布置了让学生观察在运动会上运动的姿势, 每个同学记录下一两个场景, 学生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同的视角, 尽情地发现大自然的美, 记录着自己看到的世界, 数十幅多姿多彩的作品如期而至。

儿童故事创作:比美 篇5

本次大赛的主持人是猴子皮皮,它大声地说:“一年一度的‘比美’大赛就要开始了!这次大赛的参赛者是:啄木鸟、百灵鸟和孔雀。”

第一个上场的是孔雀,下面的观看者顿时为孔雀欢呼起来,只见它在舞台上绕了几圈,又像一位模特一样在台上走了几步,最后展开它那漂亮的尾巴,大声地说:“我爱你们!”

下一个上场的是百灵鸟,下面的观众也为它欢呼起来,百灵鸟用它那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下面的观众。

猴子皮皮大声地说:“最后一个上场的是啄木鸟,大家鼓掌欢迎!”一阵子过去了,可是啄木鸟还没来,只听“嗒、嗒、嗒”的几声,啄木鸟来了,它羞愧的对大家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主持人皮皮说:“本次大赛的冠军是啄木鸟,因为啄木鸟每天辛苦地为大树伯伯捉害虫,善良才是真正的美。”大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才是真正的美,表面上的美不是最重要的。”

漫谈儿童歌曲旋律创作 篇6

关键词:儿童歌曲  旋律创作  策略

21世纪的今天,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其情感表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当前歌曲作为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体裁,往往需要有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和特色的文学语言。对于儿童歌曲的旋律而言,其创作更应该基于儿童的角度,并做好节奏的设计和旋律的发展,进而对儿童的音乐素养加以培养。

一、儿童歌曲旋律的基本特点

儿童歌曲作为我国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其音阶调式往往有着丰富多彩的构建方式,就其实质性而言,儿童歌曲旋律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

音域窄和顿逗多是当前儿童歌曲旋律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其实质性而言,儿童的年龄相对较低,往往需要有着简单的旋律,进而实现现代化儿童歌曲的全新创作。同时当前儿童歌曲旋律往往也有着一定的口语化的节奏,旋律在实际的展现过程中,往往有着重复性的手法,进而对儿童的精神进行环形,并做好生命的活力的展现。

总之,儿童歌曲旋律的基本特点往往有着一定的简单性和口语化,有着相对较强的感染力,对于儿童音乐素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作为我国的未来,而当前缺乏积极向上的格调的歌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出现了相对萎缩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儿童们音乐的饥渴,就其实质性而言,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受到旋律虚无主义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儿童歌曲创作逐渐受到西方现代化音乐创作的影响,不仅仅有着结构调性以及淡化旋律的不良现象,同时其旋律虚无的结构同样也使得当前我国儿童歌舞的旋律创作不容乐观,其歌曲难以被儿童所接受。

(二)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积累不够

一般而言,儿童歌曲旋律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更要有着较为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和内蕴的逻辑因素,往往这些因素在实际的汇聚过程中,往往需要有着一定的民族审美习惯,进而逐渐实现对旋律进行综合性的创作。当前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其儿童歌曲难以从根本上被传颂。

(三)商业化生产的不利影响

商业化生产的不利影响作用同样也是当前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儿童歌曲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一种精神生产,不仅仅有自己独特的一种生产规律,同时也要有着一定的民间音乐的特色,而当前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大量一般化以及克隆式写作的特点,进而使得当前儿童歌曲逐渐的趋向于商业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三、如何做好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

旋律作为歌曲创作的关键和灵魂,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不仅仅要有着一定的逻辑因素,同时也要有着一定的文化因素,我国作为旋律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国家,更加注重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并保证儿童未来成长道路的健康和谐性。就其实质性而言,关于如何做好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本文作了以下几点主要的思考:

(一) 降低旋律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儿童歌曲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其创作出来的歌曲往往有着一定的成人化,进而使得儿童难以从根本上唱诵,其旋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而做好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就要将旋律的复杂性降低,保证儿童歌曲旋律有着一定的简易性、活泼性、流畅性以及节奏性,进而使得儿童在对儿童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朗朗上口。

(二)结合儿童的心理情况实现旋律创作

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的过程中,更要结合儿童的心理情况,进而实现旋律的创作,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并结合儿童的性格特点,对合适的旋律进行选择,保证旋律有着一定的愉悦性和轻缓性,并保证儿童在对儿童歌曲进行歌颂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三)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底蕴

一般而言,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底蕴,并将我国传统文化很好地加以传承,将传统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有机的相结合,借助于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进而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的过程中,其具体对策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更应该提高旋律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进而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和现代化潮流文化,从根本上做好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

四、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保证儿童有着健康和谐性的发展,就要做好我国儿童歌曲旋律的创作,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性格特点,并保证旋律的舒缓和活泼,进而传到出一种快乐的氛围,推动我国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先龙.略述我国民间儿童歌曲旋律特点[J].音乐大观,2013,(12).

儿童画创作 篇7

在儿童文学中, 对于创作者作家与接受者儿童读者之间的关系, 历来的研究者众说纷纭, 意见不一。郭沫若指出, 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 启发其良知良能”;[1]张天翼认为, 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一些真的道理”;[2]陈伯吹主张“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 “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3]但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兵的“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4]这样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儿童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 而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学还可以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更令人深思的是立足于其背后的儿童观:“成人本位”, “成人中心论”, 认为成人的世界是完美无缺的, 需要用成人的意志对懵懂的儿童进行教育、进行规范。

自80年代对教育工具论进行批评以来, 学界对儿童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如: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 [5]新世纪初他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6]这些都是在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取得的新成绩, 是值得肯定的。但至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那就是: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读的, 王泉根在《以善为美: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一文中说:“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朱自强在他的《儿童文学新视野》一书中说:“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却使儿童文学作品远离了真正的“儿童本位”的观念。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样的儿童文学具有单一的作家群体——成人, 单一的读者群体——儿童。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 “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以及“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均认为, 儿童文学仅仅存在唯一的创作主体, 那便是成人。这样的观点意识到了儿童由于年龄的弱小, 知识储备的不足, 语言表达能力的欠佳, 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于是便将创作的任务全部交给了成人, 这样儿童的发言权便被剥夺或者说儿童的创作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成人凭着自己对童年的记忆进行创作, 由成人操作者出版的权利, 由成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意志对成人创作的作品进行批评, 然后反馈回来再由成人创作。这样一个循环链上儿童的地位在哪呢?成人创作、成人出版、成人批评, 儿童文学的世界全由成人来操控着, 哪里有儿童的声音, 有儿童的地位呢?这样能是真正的“儿童本位”吗?

其实, 我们不要以为儿童年龄小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事实上的确存在着由儿童创作的优秀作品!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在仅仅七岁时就创作出《咏鹅》一诗,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首句三个鹅字, 写出了儿童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 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群白鹅悠闲地游来, 正昂着颈高叫着, 像是在对着蓝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 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 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 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的画面啊!这是儿童眼中的世界, 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童趣, 纯洁了我们的心灵。像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因为它是一个儿童所作就把它排挤在儿童文学的大门之外吗?再比如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中评选的佳作——《一颗面包做的心》, 作者是一个年仅十一岁的意大利女孩。尽管与成人的作品比起来在技法上有点浅显、粗糙, 但它的感情上却是真挚的、动人的。那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呼声, 她想要全世界的孩子都有面包吃, 即使拿自己的“心”去交换也愿意。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们不能不为孩子那颗真诚而充满爱的心所感动!

在儿童文学的世界, 需要儿童的创作。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 不仅仅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 使儿童文学的天空上多了些儿童自己的声音, 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地位, 儿童可以从自己的生命欲求出发尽情地歌唱, 尽情地抒发, 从而使儿童文学更好地体现“儿童本位”。

从接受的角度来说, 无论是“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 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还是“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都把儿童文学交给了单一的读者——儿童。我们不得不承认, 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就是儿童, 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一个关于“奇境”的故事。但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是老少皆宜的, 如安徒生童话,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爱不释手。而且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他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读者仅局限于儿童。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 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小王子》的作者埃克絮佩利在“作者献词”中也点明自己的“意图”:“请孩子们原谅, 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儿童读的文学, 它也是给成人读的文学, 也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能因为是孩子叫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的事实, 而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吗?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 我们承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是不同的, 但不认为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都是写给人看的, 都表达了人类的某些共同的情感。所以也不赞成那种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给儿童看的, 成人不可以阅读;也不赞成成人文学就是给成人看的, 儿童要远离这些作品。我们认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是存在某些交叉的。儿童所喜欢的成人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也应该归入儿童文学的门下。正如美国儿童文学家梅格斯说:“儿童文学在长久的年代以来, 儿童们接纳的文学家的巨大总体, 有的是跟成人共享, 有的是他们独占的。”[7]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成人文学中的确存在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 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白牙》等, 至今仍然可以在儿童的书架上找到。国内也不乏这样的作品, 鲁迅《呐喊》里的一些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里的一些散文, 都很受儿童读者的青睐。

儿童文学需要儿童和成人的共同创作, 只有这样, 儿童文学才会真正表达出儿童的心声, 真正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 真正体现“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同样儿童文学也需要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接受, 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保持自己的童心, 使成人更好地理解儿童, 做儿童心灵上的知己, 从而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本位”的作品。

摘要:儿童文学是成人创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 这样的观念有其合理成分, 但却把儿童文学交给了单一的创作者——成人, 单一的阅读接受者——儿童, 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儿童本位”, 于是我们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有儿童与成人的共同创作, 儿童与成人的共同接受, 同时成人文学中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也应进入儿童文学的殿堂。只有这样, 儿童文学才能离“儿童本位”越来越近。

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者,接受者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 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275.

[2]张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331.

[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2.22.

[4]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414.

[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275.

[6]曹文轩.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N].文艺报, 2005-06-02 (4) .

儿童画创作 篇8

那么, 我们借助什么样的技术工具来进行数字故事创作呢?使用一些简单易用的编辑软件 (如MovieMaker、iMovie、会声会影、PowerPoint等) , 就可以制作出精彩的数字故事作品。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校本课程需要, 选用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和PPT软件。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针对8岁以上的儿童开发的一款面向对象的编程软件, 简单易学, 利用八大模块 (图1上) 像搭积木式地编写脚本控制角色的表演, 同时很方便地录制 (图1下) 自己要说的内容, 将声音导入并应用到脚本设计中, 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共享到官方网站 (www.scratch.mit.edu) 上去, 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共享交流,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儿童从中获得创作的无限乐趣, 此软件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PPT软件同样简单易学, 可以方便地插入图片和文字, 使用者可以利用PPT自由创作并能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该软件是一款常用的、功能强大的并极具表现力的多媒体工具。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强调的不再是“教操作”而是“学创作”, 儿童能够利用技术创作表达他们自己观念和思想的数字文化作品, 并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其课程教学是围绕“提出创作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的过程模式而展开的“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是“范例教学法”和“基于设计的学习”。我分别选取了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和PPT演示文稿设计了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利用Scratch软件设计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1. 提出创作主题

上课开始, 我先请学生欣赏兴趣小组所创作的故事, 很快便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随着一个个作品的播放, 他们从欣赏中渐渐感受到了今天将要创作的主题。

故事欣赏完后, 学生迅速打开Scratch软件, 一边观赏范例、一边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 积极进入到故事创作的氛围中。在我的启发下, 不一会儿, 五花八门的故事主题就从学生的电脑里相继出现了。

2. 研习范例

Scratch教学范例是很重要的学习材料, 是拓宽学生创作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力源。

学生经过大量由浅入深、不同类型的范例学习后, 积累了不少设计方法, 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上课后, 他们打开多个范例, 一会儿把范例中的不同角色的脚本块进行单步运行, 观察角色的变化;一会儿拆开脚本块尝试执行, 想从中发现什么秘密;一会儿又转到自己的故事创作中来, 尝试用不同模块搭建脚本控制角色, 设计自己的想法;偶尔上网搜索图片和音乐。我看到的是学生在Scratch中忙忙碌碌地自主探究学习情景。

3.自由创作

学生利用Scratch设计故事时, 只需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设计, 教师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时间。有的学生拿着麦克风录制自己的说话声, 不时还引起同学的笑声;有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交流;有的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在舞台上的表演, 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各种兴奋的声音;还有的学生举起小手请求教师的帮助等。学生在创作中也会遇到困难, 我作为学生创作的引导者, 一会帮他们解决脚本设计的问题;一会儿解决声音格式转换的技术, 帮助他们排除创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使学生有信心完成自己的故事创作。此外, 我充分调动同伴互助的作用, 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若发现有很好创意的, 我会及时在班上展示, 一方面给予这些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另一方面也启发了其他学生, 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

4.分享交流

当班上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故事创作后, 我就请愿意展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说一说故事创作中最有特点的地方, 其他同学也可以向他提问。同时, 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站上, 与世界各国小朋友分享。

这是我校学生用Scratch设计“新刻舟求剑”的故事, 如图2所示。

本作品以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为创作背景, 采用小黑人为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用叙事的方法设计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学生大胆想象, 把现代工具GPS融入故事创作中, 影片以小黑人用GPS找到了丢失的剑为结尾, 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故事创作。

上传到Scratch官方网站 (http://scratch.mit.edu/users hgfxzuopin) 的学生作品, 如图3所示。

利用PPT软件设计数字故事的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用PPT工具创作数字故事《寒假趣事》, 教学活动仍然是参照“为创作而教”的模式开展数字故事创作单元教学实践过程。

1.我的故事, 提出创作主题

上课开始, 我打开范例“寒假趣事”。随着音乐的响起, “快乐、短暂的寒假悄悄溜走了”飞入, 接着, “迎来了新学期”渐变出现, 随后, 故事娓娓道来, 学生情不自禁地由衷感叹:哇, 真妙啊!细细品味, 他们对故事创作的好奇之心表露无疑, 并迸发了“我也来尝试”的强烈欲望。我暗自高兴, 对数字故事教学增加了不少信心。

作品欣赏完后, 我逐步引导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字故事创作的内容, 确定自己的故事创作主题。学生开始忙碌起来, 打开PPT开始构思自己的“寒假趣事”,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为了保证下节课学生能构思好自己的故事, 我在下课前, 要求他们回家后把自己的故事用文字写下来。

2.研习范例, 设计故事脚本

上课后, 我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精简故事内容, 在幻灯片里用文本框输入文字, 并用叙事的方法, 把故事串起来。接着, 我让学生观察范例中的图片和文字出现的设计效果, 演示并告诉学生把自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出来并吸引观众, 可以适当地用自定义动画来实现, 引导学生尝试找到合适的动画表达效果。这里, 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自定义动画的教学。

师生共同研习范例后, 我就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巡视指导时发现:5年级的学生以精简的文字叙事还是有点困难, 因为, 他们还缺乏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于是, 我就让学生将教师的范例故事进行改编, 降低难度, 慢慢领悟, 让有能力的学生独立设计。

3. 自由创作, 完成数字故事

上课后, 我继续引导并鼓励学生继续完成他们的创作。在巡视指导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设计不妥的地方, 比如, 文字偏小和表达不够准确、应用的图片不够清晰、文字图片出现的自定义动画效果不佳等, 我及时给予指导和提醒, 使学生逐渐体验和掌握PPT创作中的一些技巧, 积累了创作的经验。

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喜欢一边设计文字脚本, 一边上网收集和处理图片, 同时设计自定义动画, 导致他们用在收集图片上的时间太多, 我就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图片库和声音库, 以方便他们使用。

必要时, 我会向学生介绍利用Photoshop和Scratch进行图片处理的方法, 帮助学生扫除了创作中的障碍。当学生有了很好的设计, 我就及时在课堂上展示, 开阔学生的眼界, 帮助他们打开设计的思路。我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课时, 留心关注贪玩和进步的学生, 关注设计不妥的地方, 给予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故事的创作。

4. 分享交流, 体验快乐

成功和喜悦需要分享。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品, 肯定和鼓励他们;学生也可以邀请同伴来欣赏并提出意见, 从而进行改进;对于优秀的和存在典型问题的作品, 我会在全班展示, 讨论交流, 积累学生创作的经验。

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整个过程中, 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同伴互助, 少数学生还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的“网上学院” (http://xk.hgfx.cn/school netstudy/sample/work.asp?id=56) 。对于颇为优秀的作品, 由老师通过视频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avi格式的文件后上传到优酷网 (http://i.youku.com/u/profi le) , 以供学习和交流。

在第二单元以《校园里的事》为主题的教学中, 有一名学生创作了数字故事作品《总是躲在角落的她》, 如图4所示。本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学生看到班上有一位孤僻的同学被人欺负, 呼吁其他同学来帮助她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在班上展现, 配以动画、文字和音乐的渲染, 给学生很深的触动, 学生不仅了解了信息技术, 还收获了情感体验, 可谓教育意义深远。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以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为理念, 将数字故事创作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提升儿童的数字文化素养, 发展儿童健康、积极的品格。首先, 数字故事创作将技术的应用融合在数字故事创作之中, 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技术学习向媒介文化和数字文化的特征方向转变;其次, 数字故事创作可以超越数字技术本身的特性, 极大地促进儿童的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再次, 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得到一种高质量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 这对于他们来说, 确实是一种有趣的快乐创作之旅。

此外, 通过数字故事创作,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便及时和他们沟通交流,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自己通过制作数字故事范例, 可以提升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探讨儿童舞蹈的创作 篇9

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就可以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5岁到1 3岁,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 他们的生理机能都是处于稳定发展的, 这个阶段的骨骼有很大的韧性, 有承受的能力, 但是如果有过度的外力就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这个阶段的肌肉也有可塑性, 但是也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避免造成伤害。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就可以掌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精神条件, 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很容易产生联想, 或者是模仿。这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比较形象的认知, 但是也会产生思维的跳跃, 有探索性, 很容易被外界感染。

儿童舞蹈要能够突出儿童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特点。儿童舞蹈的创作, 要能够表现出童心, 要具有童趣的特点。儿童的特点是儿童舞蹈的根本所在, 如果儿童舞蹈没有把握儿童的特点,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解儿童的特点, 认定儿童的表现, 通过不同儿童的不同生活环境, 不同的活动方式, 来创作不同的舞蹈。儿童喜欢聚在一起玩游戏, 喜欢打闹, 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奏, 打造热情的舞蹈, 能够给人美的感受。儿童喜欢模仿, 不管是语音, 还是表情, 他们都喜欢模仿。生活当中的各种动物, 或者是他人, 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他们总是能从模仿当中找到乐趣。儿童的好胜心和表现欲都很强, 这是孩子能够求知的动力。

二、儿童舞动创作的题材

儿童舞蹈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合适的题材, 所以, 选材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立意。可以从生活当中选择题材, 可以走到儿童的生活当中, 体验儿童的生活, 这样才能够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 了解儿童的思想, 从而筛选出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这样的基础, 就可以获取创作的题材。还可以从间接的生活当中选取素材, 儿童的直接生活可以提供很大的空间, 还可以从间接的生活当中获取题材, 间接的题材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很广泛的空间, 间接的生活题材有文字性的汇总, 也有形象化的演示, 比如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或者是《采蘑菇的小姑娘》等题材当中选材。创作者的知识面要很宽广, 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才会创作出很广泛的题材。

少儿舞蹈的音乐也很重要, 舞蹈和音乐必须的一体的, 不能分开, 儿童音乐是儿童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独特的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工作, 需要创作者把长期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来, 成为艺术品。儿歌在小朋友当中很受欢迎, 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儿歌为儿童舞蹈的音乐提供了方便, 很多儿歌都是儿童的舞曲。音乐要符合舞蹈的要求,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儿童音乐对儿童舞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音乐能够对舞蹈有个整体的把握。儿童音乐不仅仅简单解释儿童舞蹈, 也不能依附于儿童舞蹈, 要能够在舞蹈的基本动作下来调动音乐, 烘托意境。好的音乐容易激发编导的想象, 更能使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选用孩子们熟悉与喜爱的优秀儿童歌曲, 通过加伴唱、变奏、间奏等方式, 将它们录制成完整的儿童舞蹈音乐。

三、儿童舞蹈的创作

儿童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可以想象出很多奇怪的东西, 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 创作儿童舞蹈必须要能够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 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从而挖掘出不同的素材, 捕捉到能用舞蹈来表达儿童情趣的形象。儿童舞蹈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当中, 但是应该高于生活, 显示出艺术境界。夸张就能够把创作高于生活, 创作者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提炼出儿童的舞蹈词汇, 但是夸张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之上, 从而保证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

拟人化的手法, 很符合少儿心理特征。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有爸爸、有妈妈。因此, 编导可以把植物, 动物都拟人化, 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如小蜜蜂、小蚂蚁的团结精神, 小鸟哺乳后代的母爱精神等, 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道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编导在用拟人化的手法时要避免成人化, 少儿舞蹈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如舞蹈《宝宝和蜡笔》, 讲述的是宝宝作画的小故事, 舞蹈中蜡笔一个个欣喜地蹦跳出来, 宝宝亲了红色又抱了黄色, 当黑色主动跑到宝宝面前时, 宝宝却不喜欢他, 把他关在笔盒里。宝宝指挥蜡笔画小人, 当要画眼睛时却画不出来, 于是宝宝主动向黑色道歉, 请他把眼睛画出来。这个作品通过把蜡笔拟人化, 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平等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道理, 使孩子们通俗易懂。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 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舞蹈不仅在舞蹈百花园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正是少儿舞蹈的编导者要着力探求的本质的东西, 有了这些, 少儿舞蹈作品才能具有灵魂, 才能名副其实。

在创编过程中, 我们只能深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 才能使创编过程更加顺利, 使舞蹈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少儿舞蹈艺术教育亟待规范》[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2)

了解、尊重儿童绘画创作 篇10

艺术是生活孩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乳汁,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们都能看得见, 摸得着, 感受得到的。孩提时的我们愿意等待一朵花开, 愿意等候蚂蚁回家, 愿意顶着烈日奔跑, 可是现在, 纵然再多美好的事物却很难再引起我们驻足感悟与欣赏, 我们习以为, 常冷眼旁。庆幸的时, 现在仍有许多儿童由他们的好奇心的驱使, 对这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很多时候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他们只是单纯的凭着自己的兴趣及感觉, 更多的时候是视觉感官, 不过通过他们没有受到“思维规定”的画笔对此进行描述, 进而展示自己的世界, 总会给所谓的“大人们”带来惊喜。不仅是儿童, 高更、梵高、毕加索的众人景仰的大师也同样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世界。

人类生活因为有情感不断穿梭, 从而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 儿童最是人生中多梦的季节, 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及思维方式, 他们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也不是大人的复制品, 他们有自己的完整的世界。

仔细观察儿童绘画作品, 虽然这是情感及想象的直接参与, 但是由于其视觉感觉的主导地位, 其画面通常由几何图形和线条组成而成, 在儿童眼中总能发现物体的几何特征及大致形状, 简单的图形对于他们而言更易表达, 这种观察大多时候只取局部或表面, 就像儿童描述房子的时候, 通常将一个三角形放在一个矩形上面, 或者一个竖立的长方形上面填充了许多整齐排列的小矩形, 这都是房子, 居住的地方不同, 孩子们观察的东西也各异, 但是房子的对称性, 直立性都被儿童们发现, 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绘画的共性, 但这是真实的儿童对世界发自感性的观察及理解, 尽管画面会有诸多相似, 但很难找出完全一样的绘画作品, 这是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不一样的认知, 就如孩子们画自己的家, 总会是爸爸、妈妈牵着自己的手, 妈妈的裙子, 爸爸的衬衣, 似乎每个儿童都乐意描绘出这快乐的场景, 不管是真实的生活表现, 还是幼小心灵的渴望, 类似却不相同,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

在儿童绘画中, 外在形态的刺激加上自己感性的渲染, 产生个性的认识, 这是发自内心的, 外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要素的影响比例渐渐缩小, “无知”的天真让他们摆脱了外在特征的束缚, 看清了事物的本质。以前在《妈妈与我》这一课堂上, 孩子们都着自己的想法, 其中不乏有奇异的想象。有一个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向日葵, 并且有三个兄弟姐妹, 同干而生, 却有着四个不同的漂亮的向日葵脑袋, 妈妈穿着围裙在旁边关切的浇水, 孩子们晃着小脑袋接受者撒下的甘露, 那种快乐溢于言表;有的则用两个挨着的卡通瓶子来代替, 简单的线条也挡不住他们紧紧依偎, 卡通大瓶子的手亲切的搭在小瓶子身上, 大树与小树, 大鱼与小鱼这些亲密应该是家长们努力经营的圣果, 不过也有只是孩子们心里的渴望, 不过都真切的表现在画面上了。

从这些动人的画面可以看出, 儿童们已经激活了思维, 不在局限于事物的外壳和媒介, 已经由对其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变到讲自己的所思所想, 由事物的描绘转变到借助事物发挥想象实现自己个性化的创作, 他们的思维在放光, 他们的眼里天真的灵感在闪烁, 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成长过程, 看到事物, 大胆想象, 整理需要, 果断取舍, 再分配, 适当锦上添花, 达到自己想到的结果, 表述在他的画面, 或许当你对此惊讶不已的时候, 你会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画”?回答的估计就是“我想这样画”“我觉得这样画好看”。是的, 他们是感性的, 同时也是幸运的, 更似乎是浑然天成的。

当然这是我们用理性去认知儿童绘画, 他们稀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天真、纯粹、无杂念的进行着自己的绘画, 由于缺乏对事物空间感的认识, 理性的分析, 我们也常常看到物体漂浮在空中, 并有多角透视的平面画, 我们要原谅他们的粗心大意, 毕竟这些都是感性的抒发, 你若看到他们绘画时的认真与沉迷就不愿再这样来评价他们了, 这是他们的游戏, 他们为此快乐。

多年之后, 当他们逐渐受到各种各样的无形拘束, 就会像现在的我们更会怀念那份“小大人的道理”, 我们要去珍重并且鼓励儿童们那颗炙热的心, 去引导他们大胆的按照自己想法落笔, 哪怕形体不精确, 颜色搭配不和谐, 那些都可以以后再学习, 大人们都知道艺术不是门解剖课, 那些研究和实验只适用于科技, 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直白, 这份创意。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时间里,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对印的乐趣”这堂课, 我交给教孩子们最简单的方法, 用条涂满颜色的湿细绳, 放到对折的纸上, 随意摆出图形, 将纸对折, 拉出细绳, 孩子们得到了很多意外收获, 当然这只是抛装引玉, 下课后孩子们还在认真的琢磨, 有几个“不罢休”的孩子在接下来几天总是跑到我身边向我展示他们通过研究拉出来的不同色彩, 不同形状的画面, 我很欣喜, 儿童的专注、热爱, 我们要好好呵护, 学会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 爱惜他们的想象, 做儿童的好朋友。

所以只有了解、尊重儿童的绘画创作, 包容他们的爱恨分明活泼好动, 肯定他们不受约束想象力, 哪怕他们的画充满了稚气, 看上去就是一张无意识的信手涂鸦。细细琢磨, 那些奇特的想象, 荒诞的造型, 大胆的色彩却透露着率真的艺术表现, 充满着儿童自己的思维逻辑性, 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 打破惯性思维, 发挥出的让大人们望尘莫及的想象, 天真烂漫的绘画语言创作, 涂画出一张张充满生命力的画稿时, 你就会发现他们更好通过自己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世界,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美]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2][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3][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广西儿童文学创作管窥 篇11

我回答她说,我的资历尚浅,而且手头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就不参加了。

该奖前身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设立于1981年,2014年更名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分年度作品奖(文字)奖5种,年度图书(绘本)奖5种,年度单篇作品奖5种,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其他比较著名的儿童文学奖项还有冰心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等。通过深入的查询,笔者了解到,广西儿童文学作家获上述奖项的作家寥寥无几,为什么在广西的纯文学出现了“广西三剑客”“广西后三剑客”轰动中国文坛,作家们屡获大奖,与之相比,广西的儿童文学为何却很少出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精品呢?广西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笔者想从下面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剖析。

广西儿童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要找出广西儿童文学作家无缘大奖的原因,还得追溯源头,从历史发展状况说起。有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广西儿童文学也经历了这四个阶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是广西儿童文学始兴时期,也可以说是广西儿童文学作家的初创期和摸索期,由于没有人带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出现了一批最能代表广西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比如肖甘牛、莎宏、韦其麟等。他们深受叶圣陶的影响,取材于民间故事,将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进行加工和提升,进行第二次创作,形成了具有童话性质的叙述方式。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只是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还没摆脱民间神话传说的窠臼,与儿童文学的定义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儿童文学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混合在一起,整个社会动荡,文艺创作陷入一片混乱。这个时期的文学虽然有所创作,有所发展,但是与其他时期相比就逊色多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空白的。相反,儿童文学因为种种原因,在这样一个以阶级为斗争的政治环境中却大放光彩。为了配合主体政治思想宣传,广西儿童文学创作一时兴起,林植峰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童话《小鲤和小鲫》和《三只小蜜蜂》。前者叙述的是与阶级敌人斗争的故事,后者描述的是要提高警惕,严防坏人浑水摸鱼、阴谋破坏,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创伤之后,文学界回复正常,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繁荣兴盛期。广西儿童文学作家在这一时期基本上融入全国儿童文学繁荣的态势,积极参与了艺术创新,他们关注现实,保持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莫克的《中华国宝》,柳林的《金银花》,海代泉的《螃蟹为什么横行》等。另外叶锦、常海军、唐海涛等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作品也令人刮目相看。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令人欣喜的再发展期,90年代末,国家领导人批示要重视文学“三大件”,儿童文学与长篇小说、电影电视一样被纳入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于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广西儿童文学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时代脉络,其文学创作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寓言、科幻、童话、科普、校园小说、少儿奇幻、少儿玄幻、少儿武侠、儿童散文、儿童诗歌等儿童文学类型,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家,如常海军、陆刚夫、王勇英、陈丽虹等人。他们创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常海军的儿童小说《作家与女孩》,陈丽虹的童话故事《两头蓝鲸》。特别是王勇英,她的儿童小说登上了全国开卷畅销童书排行榜,获得了《儿童文学》等权威杂志的认可,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王勇英现象”。

无缘大奖的原因

上文说到,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家多从民间故事入手,将流传于广西各地的民间神话传说改编成童话和寓言故事,因此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儿童文学也被政治功利化和创作概念化,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虽然这个时期广西儿童文学作家写出了不少作品,但质量不高,因此也就难以获得奖项。

一直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宽松,文学作品不再贴上政治标签,广西儿童文学才有所创新,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比如莫克的《中华国宝》获得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一等奖,柳林的《金银花》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海代泉的《螃蟹为什么横行》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进一步开放,文学作品不再受到政治环境的禁锢,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开始发展、创新、繁荣,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广西儿童文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再以民间神话传说为蓝本进行第二次创作,在创作上形式多样,出现了科普、科幻、奇幻、玄幻、寓言、武侠、校园小说等种种新体裁。因此在这一时期,广西的儿童作家获奖甚多,如常海军的《作家与女孩》获得第十七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陆刚夫的《金凤凰》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创意奖,王勇英“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获得2012年度冰心图书奖,短篇小说《荡山族》获得首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陈丽虹的童话故事《两头蓝鲸》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

然而,与北京、上海、重庆、辽宁、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儿童文学创作大省相比,广西儿童文学仍处于“第三世界”,连“发展中国家”都排不上。作家少,知名作家更少;作品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更少;获奖少,获大奖更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广西难以出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作家对儿童文学认识上的偏差。现在整个社会环境都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孩子的玩具”、“小儿科”、“小打小闹”,其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现实,映射社会的阴暗面,挖掘人性,担负起唤醒大众良知的重担,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即使发表或出版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社会的反响。而纯文学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一个中篇,立刻会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社会的反响。

nlc202309081053

其次是纯文学的强盛光芒掩盖了儿童文学。广西的纯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擎起了“文学桂军”的大旗,后来又有“后三剑客”(光盘、朱山坡、田耳)接棒,正因为这样,广西的纯文学光芒太过强盛,因此就显得儿童文学很弱小,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再次是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后继乏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化、普及化,为文学创作与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表文学作品不再是难事。只要你在文学网站注一个册、自己申请一个博客,便可以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了。这一时期广西涌现出许多“作家”,也出现过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网络作家”,然而,他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关于诗歌、成人玄幻、奇幻、穿越、惊悚、宫廷、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人将笔触及儿童文学。尽管广西出现了前面所述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现在又有几位年轻的作者加入到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比如盘晓煜、朱德华、梁安早等人,但与其他儿童文学大省来比,后继者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广西没有公开发行的有影响力的专业少儿期刊和报纸,出版社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扶持很有限,也没有设立相关的奖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儿童文学作家获奖。

有利因素

尽管广西的儿童文学创作形势严峻,但并非毫无希望,也存在着一些有利的因素。

首先,从全国儿童文学的区域性发展经验来看,每个省的儿童文学发展是需要有人指导和引领的。比如邻省湖南,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带领下,涌现出了以邓湘子、皮朝晖、谢乐军等为代表的青年湖南儿童文学“湘军”。广西已经有王勇英、陈丽虹等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笔者希望在王勇英、陈丽虹等作家的身边,能聚集起一批本土儿童文学作家,集结成“儿童文学新桂军”,面向广西,走向全国。

其次,广西的山川秀丽,同时又有多民族的文化习俗,这就给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比如,王勇英的系列乡土少年成长小说“弄泥的童年风景”,就是深受老家博白客家文化的影响,并以此文化为背景,创作出充满客家方言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该系列小说具有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独特的客家文化背景,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关注。

再次,广西最高的文学大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开始有意识向儿童文学倾斜,如陆刚夫、王勇英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文艺创作铜鼓奖,梁安早获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第七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尤其是王勇英获得第二十五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让广西儿童文学作家们深受鼓舞,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第四,接力出版社是全国少儿出版界的一个精英社,也开始关注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该社的总编辑、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白冰就说过:“只要广西有作家、作者愿意搞儿童文学创作,我们出版社就一定全力支持。”广西的《少年科技博览》《学苑创造》《小聪仔》《小博士报》《创新作文·奇趣故事》以及《同龄鸟》等一些报刊发表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第五,有关部门和省作协开始重视本省的儿童文学创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发现和培养工作。自治区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范浩鸣曾表示,作协正在商议成立广西儿童文学委员会,将广西各地的作家召集起来,适当开展研讨会、专题会和交流会,和媒体合作,把广西的儿童文学推广出去,为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创建一个相互交流、携手进步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会对一些有潜力的作家进行培养,努力争取诸如参加鲁院文学高级研修班这样的机会,为作家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尽管有了上述有利因素,但广西的儿童文学作家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其他儿童文学发达的省份相比,广西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首先,广西的儿童文学作家要有强烈的团队精神,相互支持相互批评,做到资源共享,其次,广西儿童文学创作者要有忧患意识,奋笔疾书,勤于创作。第三,广西儿童创作者要懂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捕捉、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意向、兴趣,深入他们的生活中,切不可闭门造车,写一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第四,正如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常海军所说的,除了文本创作之外,还要考虑所创作的作品能否一石三鸟,即能不能将文本改编成动画片,是否生成动漫市场的衍生品。最后,要多宣传自己。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在这个通信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好酒也怕巷子深了。因此,要有意识地将创作与现代多媒体网络、博客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和传播。

虽然广西的儿童文学创作最初以散乱、各自奋斗、改编或第二次创作的形式出现的,起点较低,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学形式必定会发扬光大,结成新的广西儿童文学“桂军”,成为广西文学创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梁安早,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广西作协会员,桂林文学院签约作家,在各类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一百五十余万字,出版著作十部,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花山文学奖、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得者。

袁红波,灌阳县高级中学校长,灌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发表过多篇论文。)

儿童广播剧创作规律初探 篇12

艺术规律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艺术, 其价值最终都是由接受者的认同接受而实现的。儿童广播剧, 其艺术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样是作家、作品与接受者 (少年儿童为主体) 双向选择和建构关系的过程。显然, 儿童广播剧听众的儿童性决定了它特殊的艺术标准, 那就是作者深刻认识儿童审美需求和特性, 具有儿童视角的转换、儿童心灵的回归和儿童体验的换位, 从而完成成人与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契合与交融。

那么, 儿童广播剧创作审美特性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审美感知的独特性

从艺术心理学原理可知, 审美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认识活动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各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 甚至还包括对这一整体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儿童广播剧作者的艺术创作, 其审美感知兴奋点必须是儿童的世界, 对儿童的世界有特殊的审美敏感, 以儿童的感官去感知周围, 以儿童的心灵去品味世界。如果作者不能潜心于儿童生活之中, 不能细致入微地感知儿童的内心世界, 把握儿童的心理渴求, 就不能创作出儿童听得懂、喜欢听的作品来, 或者只能制作出得到成人赞美而小听众不感兴趣的“成人的”的剧作来, 这样的作品就无法打动儿童。

2.审美情感的独特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体验。作者在整个创作心理过程中, 可以说无处不闪耀着情感的色彩, 燃烧着情感的烈火, 跃动着情感的驱力, 可以说, 没有情感就没有创作。

成人作品的创作, 作者的情感是随知觉活动直接产生, 作者通过理解和想象把主观情感规范化和客观化, 使主观情感具有社会理性内容和感性审美形式而成为审美情感。儿童广播剧创作的审美情感有独特之处, 它必须有两种情感体验, 一是儿童的情感, 一是成人创作者的情感, 即作者的创作情感体验除了成人的之外, 还必须有儿童的情感———对儿童的热爱, 对儿童喜怒哀乐情绪的理解和尊重, 并且有一种相同的情感律动, 不自觉地走向儿童的情感世界, 使作品洋溢着童真童趣。

3.审美想象的特殊性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任何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成人心智成熟, 创作的想象常常受理性的羁绊, 显得拘束和小心翼翼。

儿童广播剧作为儿童艺术形式, 其想象重要且别致。首先, 作者是有意想象──契合儿童审美想象的特殊性, 即幻想, 或说是夸张的想象;其次是作者极力使自己的想象适合儿童听众的接受特点, 即一方面把平凡的常见的事物幻化成奇妙的异常的形象, 另一方面又把深奥的复杂的事物演变成浅近的明朗的形象。在儿童广播剧中, 成功形象的塑造, 团圆式的结局, 充满荒诞、幻想的剧情, 成为传统的, 也是儿童喜闻乐听的艺术模式。如果儿童广播剧作者的艺术想象离开儿童和与儿童的精神相关的材料, 或未能以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作基础去想象, 儿童听众或是不知所云, 或是失去兴趣, 这都会使儿童广播剧的艺术价值的实现大打折扣。所以, 儿童广播剧是两代人的情感对话, 是两代人的生命投射。但现今的儿童广播剧在数量上和艺术质量上都有令人遗憾之处, 拥有的听众也不乐观, 缺乏一种内驱力。这除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外, 还须从儿童广播剧创作艺术表现上寻找原因。

首先, 儿童广播剧是属于儿童的, 成人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儿童的, 其创作的内驱力往往是作者自身的童年情结──一种对童年往事的回味和留念, 对补偿和重建童年的渴求。但由于岁月的流逝与阅历的洗礼, 这种童年的追思已经不是“原装货”, 而是掺杂着成年人特有的种种情思, 传递着成年人的人生感悟。尤其是作者创作意念上的沉重的使命感──把作品视为儿童人生道路的导向, 使儿童广播剧童心世界的艺术再现受到限制, 甚至成为某种思想和理念的传声筒, 缺乏儿童趣味。

其次, 儿童听众接受作品的出发点是要体验生活, 包括角色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 有时还是为了达到一种沟通或渲泄。儿童都是天才幻想家, 他们心智虽未成熟, 但想象力非凡, 且远远超越成人。现今的儿童广播剧作者缺乏对童心世界的整合和再造, 导致了广播剧结构上的平板, 表达方式上的缺乏新意, 儿童的期待心理得不到满足, 这自然使儿童广播剧失去特有的儿童趣味。

第三, 儿童广播剧不同于教科书, 它是非强制性的。儿童是否愿意听, 取决于作品是否有吸引力, 能否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体验、精神的愉悦。他们要求剧中生活的景观奇异、丰富, 角色新颖别致, 剧情刺激有动感, 情感能引起共鸣。缺少了这些, 儿童就会拒绝接受, 儿童广播剧失去了它的接受主体, 其艺术价值的实现则成为一句空话。

上一篇:机电复合下一篇:图形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