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

2024-07-08

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精选12篇)

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 篇1

通常情况下, 小额贷款的目标都是资金较为短缺的“穷人”, 其贷款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当前的贫困状况, 且小额贷款和普通的商业贷款相比, 不存在抵押的现象, 这样一来, 在实际贷款的过程中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有可能会存在风险。下面本文就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主对其在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多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放贷, 并且提倡简单快捷, 这种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形式,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人资金短缺的现象, 为贷款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

首先, 信用风险的存在。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借款人和相关的当事者发生违约或者是信用等级下降的情况, 不能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偿还债款, 造成贷款逾期或者是呆账产生而引起的风险。通常, 信用风险存在着如下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收益分布的可偏性以及风险收益的相悖性。

其次, 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小额贷款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偿还金融机构的借款, 也不能够及时的满足贷款者的资金要求, 进而将自身陷入到流动性的风险当中。流动性风险而是小额贷款企业经常会面临到的风险, 对于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其主要的定位在于只贷不存, 这样企业的吸款能力就有所欠缺, 导致了其放贷的速度要快于资金回收的速度, 这样就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 发生流动性风险。

再次, 市场风险的存在。小额贷款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市场中银行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或者是汇率的变化而引起的, 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讲, 市场风险主要由利率风险、通胀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组成的, 贷款者和借款者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利率签订的, 如果市场中利率发生变化, 超过了签订合同时期的利率, 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由于市场的实际波动情况, 这种风险对于小额信贷企业是较为常见的。

最后, 法律风险的存在。任何小额贷款企业的操作都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不能够出现违背法律的事情, 而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则主要是指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企业身份不明确, 贷款活动得不到法律保护而存在的经营风险。这一风险是由于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 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强调, 降低小额贷款企业面临的风险率。

二、小额贷款风险的管控措施

上文中对当前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风险的管控措施进行论述。

首先,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最大限度的分散系统风险。作为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需要进一步明确借款者所借款项的情况, 一定要保证是小额且分散的资金, 要避免借款者过度集中的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是几个行业借款, 要尽可能多的考虑从多行业经营, 只有将户均贷款余额降低, 才能够有效的规避信用风险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危害。第二, 需要小额贷款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监控机制, 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机制, 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效的防治措施, 保证贷款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控制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 还需要设置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考评机制, 明确风险的分布情况和相关的防范措施, 将风险防范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作为信用风险的防范者, 还需要对每位贷款的客户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贷款前调查工作, 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并由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对可能会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对于信用高危群体需要及时的防范。

其次, 要想有效地规避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威胁,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合理的贷款方案, 提升自身吸款的能力, 保证贷款的速度和资金回收的速度相持平, 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资金短缺的情况发生。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动态的关注着每位客户的资产变动状况, 并根据这一变化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加强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要对放贷时间和借款资金的规划时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流。第三, 对于不能够按时归还的资金,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做好应对工作, 及时的和银行等机构进行沟通, 提前安排好所需的流动资金, 降低流动性风险给且要带来的损失和威胁。

再次,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作为小额贷款企业, 需要将融入资金和贷出的资金实现对应关系, 要尽量的缩短融入资金在小额贷款企业账户上的停留时间, 这样就能够将款项及时的贷给所需要的人, 贷款者也能够及时的归还企业资金, 这样一来就会缩短资金的流动时间, 有效的防止利率汇率等的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敏感的市场信息, 能够快速的抓住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规律, 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利率、汇率以及通胀等风险的威胁, 降低企业的损失程度。

最后, 对于法律风险的管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内部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部门, 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律人员, 在实际贷款的整个过程中要及时的向法律人员询问意见, 避免在贷款过程中签订的合同违背法律规范给自己带来法律责任, 或者是因为自身的操作违背法律要求引发法律风险, 威胁到今后的发展。第二, 需要相关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尽量细化要求, 能够根据小额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律规范, 这样企业能够更好的履行。

除这几点防范措施之外, 还需要在贷款的过程中增加担保, 更好的转移风险, 或者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 有效识别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贷款的人员, 降低自身的风险, 或者是制定科学追收机制, 严格控制违约的损失程度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的规避小额贷款企业的风险。

三、结束语

小额贷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风险, 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 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 并指出防范措施,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企业经营有所帮助, 提升自身防范风险和管控风险的能力。

摘要:小额信贷指的是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一种贷款服务, 小额信贷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人的资金紧张状况, 但是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就以此为中心, 结合工作实际, 对小额贷款的风险及管控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小额贷款,风险,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 (11) :29-30.

[2]施金影.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 (16) :56-58.

[3]任娜.浅析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外贸, 2011, (12) :43.

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 篇2

例如,2004年,某上市公司全资证券子公司时任董事长某a采用国债回购、客户保证金等形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5亿余元的案件。期间a为掩盖犯罪实施、弥补资金缺口,采取伙同上市公司内部全资的信托子公司管理层,采取拆整为零、虚假抵质押以及虚假管理合同等方式,违法发放贷款骗取资金,最终导致损失增加8亿余元(下称两案)。案发后,经过司法程序,相关责任人员被判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分别获刑罚金以及12年6个月到缓刑不等。该等犯罪行为不仅给该券商及其母公司造成了直接的巨大损失,也给上市公司的风险管控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存在“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思想,上市公司内部管理部门对于业务管控倾向于严格,忽视了安全性和收益性平衡的原则,很多正常的业务也不敢开展,错失了一些发展机会。同时,也有人认为,风险管控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投入、降低了产出、降低了生产力,似乎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被理解成了一对矛盾。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说任何企业都是在经营风险,而有效的风险管控是企业避免损失、取得盈利并最终获得成功的路径。风险管控效益高低问题的实质在于,风险管控机制需要增加多少投入,规避或者减小多大的风险,进而避免或者减小损失的同时,获得多大的风险管控收益;风险管控效益最优化问题即,即提高风险管控自身“单位投入的产出”,实现风险管控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可以看出,风险管控的投入与因风险带来的损失是负相关函数,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控成本进行分析,从而真正平衡风险防控的成本与收益。

风险管控成本(cost of risk management)是指在风险管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公司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控成本的划分可以有多重方法。本文按业内通行的划分方法之一,即按风险管控成本的内容划分为:预防成本、纠错成本和损失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范风险,而发生的直接和间接支出之和,直接支出包括:制定风险防范目标、跟踪监视相关事件、识别风险事项以及应对措施,间接支出则包括因为风险管控工作增加的控制和管理环节而降低了业务效率所造成的损失。纠错成本是指发现了风险或者其迹象而对其实施检查、追究、处置、复原所花费的成本费用,此时已经出现风险或者其先兆,但此时的风险尚属管理当局控制范围之中;纠错成本则是前述预防成本的追加、补充,如果预防成本投入足够大且能有效发生作用,纠错成本就能得以减少乃至避免。损失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管控工作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所导致以及实现了的经济损失。

预防成本与公司内在环境复杂程度、风险管控体系的复杂程度正相关。该系统越复杂和精密,管控链条越长、管控半径越大,则所需的成本费用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需要考虑投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该系统运行成本能否为企业所承受且达到合理的成本效益比,即风险管控的有效性。从技术层面上说,就是要考虑风险监控、检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部署应达到什么规模和程度等问题。如果其过于简单,控制环节和检测点偏少,就不能起到探测和预警作用。反之,如果控制环节和检测点过多,则容易影响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活动的效率,较多地增加业务环节及其管理成本,即投入的增加量大于风险损失的减少量,结局要么是管理当局望而却步,要么是该企业面临慢性自杀。

从预防成本分析,该上市公司原有风控体系存在明显缺陷。当时公司片面追求赢利指标,将预防成本被压得过低,导致对下属投资控股企业的风险管控不力。如:“a案”发生前,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股东会长期没有活动记录,部分应由股东会行使的职权,被人为下移到董事会;信托公司监事会则直至2003年11月才成立,此时距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已10余年。上市公司作为母公司也没有形成集中高效的资金管理调控系统,没有明确资金调用的审批权限,无法对下属投资控股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控,这是导致案发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纠错成本来看,纠错成本是预防成本的追加和补充。刘顺新等人违法违规的所作所为,虽然隐蔽,但并非没有漏出一点蛛丝马迹。早在2001年10月,上市公司就接到有关的举报信;2002年10月,公司审计部发现了巨资由个别人在账外运作且没有会计记录,融入资金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大额委托资金运作需引起公司关注;公司监事会也于2002年、2003年也多次向子公司董事会发出了书面建议对相应问题做专题研究,以确保公司资产安全,控制公司财务风险。但是当时的公司管理层担心公司信誉受到影响,害怕资金链断裂,以至于在风险的处置上缺乏有效的措施进行锁定和控制,以致类似问题屡禁不止,越演越烈,后果越发严重,直至两案先后发生。

从损失成本看,两案给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一是资产损失,根据上海司法会计中心的查证报告,由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账外运作,直接造成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缺口数亿元,涉及债务总额共计二十几亿元,上市公司被迫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额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给上市公司及股东带来了巨额资产损失。二是品牌、信誉损失。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影响,大量债权人上门催讨债务,使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影响;媒体的大量新闻报道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雪上加霜;三是造成了大部分优质客户流失,许多客户对公司的现状、发展前景及资产质量等产生了质疑;四是公司的融资发生了困难、业务限于停顿,已有的和拟洽谈的项目因公司资金短缺等被迫终止。由此可见,风险管控成本可以分为主动支出和被动支出两大部分。事前或事中的控制费用,即预防成本和纠错成本都是防范风险的积极、主动投入或发生的管理成本,是在假设风险以一定概率发生的情况下投人的预防费用。而事后的损失成本,实际上是由于风险管控不利而对自身的一种惩罚,是被动的成本费用列支。如果组织内部采取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如果管理者早期能够主动发现风险并采取应对策略,投人足够的预防成本和纠错成本,便可以避免或降低风险损失。就金融企业而言,更具有管理风险的属性,具有从风险管理中出效益的特征,迫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风险管控的体系:

第一,是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控文化。首先,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控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控中创造收益。其次,在金融机构中,尤其需要确立风险管控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和认知,需要明确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是并不悖行,即风险管控实际上也是生产力。同时,风险控制要做到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强化每位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将其分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基本意识中去。

第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要根据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实施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一是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员工等四个层面中构筑起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适时成立内控部门,统筹公司系统的内控建设。通过借鉴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公司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经营管理、财务委派制、投资企业董监事委派制、重大事项报告制等制度,从组织架构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支持保障系统和监督系统等方面,构筑起公司以合规管理、内审监督为主的内控架构。

集中风险管控思路的构想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风险管控 支持平台 构建思路

一、风险管控支持平台的功能性要求

(一)数据源管理

由于现代金融市场具有高度信息化、竞争激烈、环境复杂等特性,在风险管控中,需要分析和处理的数据非常复杂;而风险管控平台的一大功能就是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并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所以数据源管理中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保障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的质量。

(二)数据查询

虽然服务器内的数据信息较为复杂,但为了具体、客观、真实的体现出相关业务情况的实际运行规律和趋势,针对各项流程的明细情况,在平台上的数据查询应该具备简便、灵活的基本特点,从而使得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市场数据信息分析环节更具有效性和合理性。

(三)风险分析和处理

在系统平台中的风险管控评价结果是在对相关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的,并由相关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和优化,在确保上述两个重要环节后,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相关业务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运行规律,而要合理反映这些数学规律,必须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和标准,并且,在数据分析中应该排除干扰因素而主要就其核心发展规律展开分析;另一方面,应通过风险作业单实施对阶段评估结论的记录和处理;总而言之,在风险分析和处理阶段,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运作方法和机制,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四)系统管理

由于风险管控包含庞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在处理软件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同样需要专业人员辅助操作,而在工作小组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对于数据安全也应有严格的保障,对于其中敏感信息更是要有严密的权限编制;另外,在风险管控支持平台中的业务数据也需要及时更新,保证数据使用能够结合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而发展;系统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当然,在实际运行中还需通过实时监控来发现并解决系统中的漏洞。

二、风险管控支持平台的构建要点

(一)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为了支持风险管控的合理运行,系统平台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以此进行数据共享和相关的分析与计算工作;并且,该数据库需要能够实现对所得数据的加工功能,在此过程中需要由统一化标准来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而后进行汇总和整合;数据库的核心功能就是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化,然后辅助风险分析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1],在实际工作中,数据库面临的工作对象是大量业务中庞大的数据源,所以,数据源管理必须保证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保障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的质量。

(二)数据接入和传导

系统平台的数据接入和传输是依据标准化的接入通道,对外提供风险参数并按风险敞口进行划分,针对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管控支持平台提供不同的接入通道,以为生产经营系统提供风险参数计算服务,对外实行统一的调用接口和通信规范,主要包括实时Gateway,消息Gateway和批量Gateway三类。三种接入方式互补,形成完整统一的风险管控参数体系和接入层[2]。

(三)风险分析模型

1.系统运行规则。由于风险管控面临复杂的数据信息分析和多方面的市场环境因素考量,需要制定合理的运行规则程序来实现有效信息过滤流程,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通过设计相关软件中的规则来过滤指定条件,通过引擎判断信息条件能否匹配过滤软件规则中所规定的动作;规则开发服务器和风险建模管理平台中的规则可以发布到规则库,由规则运行引擎执行。规则可以采用实时和异步两种方式调用,同时,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实时监控规则的运行状况。

2.行规则。模型运行引擎是风险模型的运行和监控平台,模型可以通过实时和异步两种方式调用,其主要包括数据提供组件、应用接口组件、进程管理组件、核心运行组件、监控报告组件等。并且当风险计算超出通常建模范围,可以交由风险计算引擎中的计算包实现,此时其中大量复杂的计算,需要有专门的风险模型运行引擎支撑。

3.险计算模型。在对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后,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计算;而风险模型中含括大量的复杂计算,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计算引擎来支撑大量的计算流程,并严格保障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在具体工作中一般是通过引入标准工具来支持更多的风险计算,从而使得计算环节标准化、合理化,与此同时,在计算库运行中可以设计计算函数来简化过程。在另一方面,由于模型运行引擎中也能实现部分数据计算工作,而风险计算引擎可以作为对其功能的补充和优化。

4.件处理引擎。为了处理一些突发事故,在系统平台中设立了事件处理引擎来实时监控工作全流程,如果支持平台在运行中发生业务故障,事件处理引擎可以及时发送消息到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当然,事件处理引擎同样具备合理的过滤功能,只有当真实故障发生,才会触动该引擎的警报功能,并调用规则引擎的规则,结合数据库中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考量潜在的风险,最后将监测结果和信号反馈给控制中心。

三、结语

风险管控支持平台是风险管控领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是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内提供风险模型的配置和计算服务,对外对生产经营系统的管控提供服务支持[4];为了保障风险管控支持平台运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并通过实时Gateway,消息Gateway和批量Gateway这三种接入方式形成完整统一的风险管控参数体系和接入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合理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出风险计算结论,并在实际运算中通过事件处理引擎有效控制故障发生;这样的科学化风险管控模型能有效的进行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对于现代化金融市场实现科学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玉清,登国.个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模型-RC模型[A].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010年.

[2]吕智莹,丛路卫.于CORBA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013全国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013年.

[3]张莉,彭蜀晋.高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思考[A].6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010年.

[4]徐艳丽,沈怀荣.星性能分析与仿真技术研究[A].201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012年.

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 篇4

石油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 在正常运输过程中, 经历复杂的地质、环境、气温、社会条件等多变的外在条件。为了确保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安全问题,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为其做出努力, 虽然说管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和施工标准, 不管是在建筑工艺还是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 都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但是由于管道运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致使影响安全的因素也有很多, 其中包括运行中的自然损耗, 如风雨侵蚀等;自然灾害, 如泥石流、地震等;人为损害, 如社会中的不法分子对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恶意破坏等;还有就是管道在施工过程中问题, 如出现的设计缺陷等问题, 这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石油天然气管道一旦出现危险, 造成的人员伤亡是不可估量的, 事故之后的补救措施都是“马后炮”, 只有真真切切的做好事前预防, 创新管道管理控制模式, 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更加重要。

1 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的风险分析

石油天然气管道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艺集合, 它将石油天然气的保存、运输和分配集中到一起, 由于石油天然气是当今社会的两大能源之一, 因此, 其管道设计到的区域也越来越广。沿途中一旦出现泄漏, 很有可能造成保障, 导致工作人员的伤亡, 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材料本身的缺陷、焊接过程的缺陷以及管道的自然腐蚀。

1.1 管道腐蚀

石油天然气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 难免会因为受到风吹雨打的侵蚀而发生腐蚀, 腐蚀之后就会使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壁变薄, 抗压能力变是发生泄漏的主要原因, 也是发生爆破、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

例如, 我国四川省从一九六九年到二零零三年期间发生的输气管道事故, 下表是将其严格分类之后的总结, 由于四川省天然气管道使用时间较长, 早已进入或者是超出服役期, 再加上早期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滞后, 致使管道本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腐蚀导致的管道损失是输气管道事故原因的第一位, 百分比高达三十九点五。

表1四川1969-2003年输气管道事故分类及所占比例 (%)

根据管道发生侵蚀的部位不同, 可以将侵蚀分为外部侵蚀和内部侵蚀, 以天然气管道为例, 管道事故中, 内部腐蚀要比外部腐蚀更加严重, 内部腐蚀主要是化学成分对施工材料的侵蚀, 其中包括应力腐蚀开裂等, 当应力腐蚀开裂和电化学腐蚀同时产生作用时, 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管道的侵蚀程度。

这里提到的腐蚀开裂主要是指, 施工管道的金属材料在受到外部拉伸应力的同时, 如果也受到外部特定介质的侵蚀, 就很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这种侵蚀的发生往往不会有预兆, 可能是突然发生的, 对管道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与电化学腐蚀和线腐蚀相比, 应力腐蚀的易控性更差、风险更高。

外部侵蚀是指管道外部的防腐层受到外力的破坏, 或者在管道的保护工具失效之后, 管道表面直接和空气或地面、土壤接触, 甚至是接触到硫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等而产生的化学侵蚀, 化学侵蚀是一种强有力的侵蚀类型, 危害十分强大, 与管道穿孔、局部腐蚀相比危害甚大。所以说, 石油天燃气管道埋设附近如果有电气化铁路、平行电力线或者平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设备等, 就要特别注意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会受到电流的影响, 而对管道产生侵蚀, 发生泄漏甚至是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1.2 管道施工材料的不足和焊接技术问题

材料的整体性能是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管道焊接同样也是防止石油、天然气发生泄漏的重要方法, 其中在美国, 材料性能差、焊接技术不稳定是造成管道损害的第三大因素。而根据表1可以发现, 施工设计的不足和材料的不足在1969年到2003年之间, 事故所占比例仅次于侵蚀, 高达33.6%, 而导致施工材料缺陷或者导致焊接发生问题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包括材料性能的问题, 同时也包括焊接技术的高低、焊接工作人员的焊接技术等, 下表是1991年到2010年美国管道材料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总结。

1.3 地质灾害

如果石油天然气管道处于滑坡泥石流地区, 这属于斜坡作用下的土壤移动, 会使土体下滑, 对管道造成冲击, 使石油、天然气泄漏, 进而导致火灾的产生, 其中滑坡的具体方向是影响管道安全的关键。在平原地区, 地面下沉导致的管道埋设是影响管道正常运行的关键, 而地面下陷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建设中, 建设活动的展开使路基下降, 导致石油天然气管道失去强有力的支撑, 从而极易发生弯曲下沉, 甚至是断裂。

2 石油天然气管道的风险管控模式

风险管控阶段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预警,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在此我们将管控模式分成四个阶段, 分别是风险消除阶段、计划阶段以及反应阶段和风险恢复阶段。

首先, 风险消除阶段主要是尽可能的降低事故产生的危害, 把人员伤害、资金损失降到最低, 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以消除管道运行的潜在风险, 与其他阶段相比, 风险消除阶段用时长、见效慢, 但却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管道进行维护检修, 特别是人口密集区, 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 准备计划过程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的工作效率, 这个过程不单纯是喊口号, 而是需要贯彻落实, 贯穿管理全过程, 满足安全防范要求。

另外, 这一阶段的工作, 还可以具体分为管道应急评价、应急计划、应急准备以及工作评估等, 并根据管道的运行实况, 及时更新应急预案, 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应急预案。

再者, 应急反应阶段, 这是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之后, 需要迫切进行的工作, 即对事故现场进行救援, 组织管理人员井然有序地参与到救援活动中, 在最短的时间内, 做到人员转移, 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害程度。

最后, 就是事故恢复阶段, 这个过程是事故恢复过程, 可能很快就进入, 也可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进入, 它和应急反应阶段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 需要根据事故类型和事故实况而决定, 后期工作主要包括救援人员的安置、人员的伤害以及事故损害评估等工作。

3 结束语

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天然气、石油等属于危险物质, 一旦管道介质发生泄漏, 其影响程度难以估量, 为了充分确保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 就必须对管道系统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 本文通过对管道材料、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分析, 对石油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制定出风险消除、准备计划以及应急反应和事故恢复这四大方面的管控措施, 构成全新的风险管控模式。

参考文献

[1]梁瑞, 张春燕, 姜峰, 叶芳, 王贵仁.天然气管道火灾危害范围定量评价模型分析[J].石油机械, 2008 (04) .

[2]张华兵, 冯庆善, 郑洪龙, 税碧垣.油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03) 3.

[3]魏利军, 多英全, 于立见, 刘骥, 吴宗之.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09) .

我国信用卡套现犯罪的风险管控 篇5

第一节

金融机构核查信用卡套现概述

由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初期,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信用卡受众规模日益扩大,特约商户也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通过信用卡产业链实施套现活动则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隐蔽,信用卡产业业已成为公司、企业和个人的第二条“信贷途径”,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在金融机构领域加大信用卡产业的监管和对套现行为的调查力度,对于预防和打击信用卡套现犯罪及其相关犯罪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对信用卡产业实施监管和风险管控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遵循合法、高效、严谨、保密的原则,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贯穿于信用卡套现的监管和管控工作的整个流程,涉及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信用卡组织三方面的职能。第二节

金融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一、发卡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对策

发卡机构,作为信用卡产业链中的发卡方,在其信用卡章程和与持卡人签订的信用卡领用合约中,明确了自身在信用卡管理中的权利,其中涉及风险管控的,包括有权向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调查了解申请人资信、财产及相关情况,有权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有权索取、留存和使用申请人的个人资料,有权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确定是否要求其提供担保,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资料及资信状况确定是否同意发卡、发卡的种类和信用额度;有权根据持卡人消费、还款记录情况、资信状况变化或突发性欺诈风险等情况调整其牡丹信用卡的信用额度,或要求持卡人按照规定提供担保;持卡人未在发卡机构规定的还款期限内偿还欠款的,发卡机构有权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通过信函、短信、电子邮件、电话、上门、公告或司法渠道等方式向其催收欠款。如持卡人经催收仍未清偿欠款,发卡机构有权选择采取或同时采取如下措施:停止该卡使用;停止持卡人所有牡丹信用卡使用;行使质权;从持卡人在发卡机构任何分支机构开立的任何账户中直接扣收;向担保人追索;将持卡人违约信息公布在发卡机构网站上;有权基于持卡人资信状况下降等原因或为维护持卡人账户资金安全等目的,在已通知持卡人或因持卡人原因无法通知的情况下暂时停止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持卡人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章程和领用合约约定的,发卡机构有权取消其持卡人资格并可自行或授权有关单位收回其信用卡;如给发卡机构造成损失,发卡机构有权依法追究持卡人或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发卡机构在风险管控中的义务包括:应书面或通过发卡机构网站等提供信用卡使用的有关资料,包括章程、领用合约、使用说明、收费项目及标准等;依法对持卡人的信息承担保密义务,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披露,但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或者持卡人与发卡机构另有约定的除外

面对信用卡套现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发卡机构在明确自身在风险管控中权利义务的同时,必须严格落实以下工作的执行:

第一,执行严格的资信审批程序,注重对信用卡申请人有效身份的确认,在发卡前必须进行细致周密的资信调查。信用卡营销人员应尽可能了解申请人的主要情况、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消费信贷记录和还款情况等,客观、细致并审慎选择目标客户群体,将必要的核实内容、评估情况和授信情况以适当形式记录保存,为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后续管控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为从源头控制风险,各发卡机构应依法对申请人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制定严格的资信审核工作管理制度,并可利用法定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和其它外部信用信息系统等辅助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

第二,遵守严格的授信额度管理制度。初始额度审批及其后续适度调整要遵循审慎原则,根据信用卡申请人的征信资料和财务情况,综合评估其偿还能力后核定各类银行卡的授信额度。特别对于每个无担保客户,应根据对其风险状况的评估进行集中化的信用卡账户最高总授信额度管理。对已持有多家发卡机构发行的多张信用卡的无担保客户,在其账户总授信额度可能超出最高总授信额度时,发卡银行可不予核发新的信用卡。

第三,高度重视合规性管理。各发卡机构应本着审慎经营的原则,公开明确地告知申请人须提交的主要申请资料及基本要求,并按规定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申请表必须由主卡申请人本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在申请人不知情或违背申请人意愿的情况下盲目发卡。对通过互联网申请的客户,发卡机构应要求客户下载填写申请表并亲笔签名后,将申请表和相关申请资料递交或邮寄到发卡银行,通过适当方式核实客户真实身份后方可发卡。对于代领卡、邮寄卡等非本人领卡的发放方式,发卡机构应通过适当方式核实持卡人身份,不得激活未经签名确认、未经开卡程序确认等的信用卡。

第四、发卡机构应充分利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展信用卡发卡业务,要及时识别、衡量和控制信用卡账户的各类风险,高度关注信用卡业务风险指标,尤其是呆账率、伪冒损失率等的变动情况。对有信用卡交易无还款记录、涉嫌非法套现行为或已产生违约金和滞纳金等的高风险持卡人,应及时采取积极催收、降低授信额度、紧急止付等审慎措施,必要时应取消其用卡和申领新卡的资格,以有效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水平。

第五、发卡机构应采取有效方式密切监测和防范信用卡欺诈交易。在向客户发放新的银行卡时,发卡机构必须给持卡人发放“安全用卡须知”,明确告知与客户联络和交易信息传递的方式,向持卡人披露信用卡交易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发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防欺诈申请管理机制,对已发现的欺诈申请,建立专门档案管理,防止其再次通过申请审核,形成潜在风险。发卡机构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信用卡业务实时监测机制,对出现套现可疑交易的信用卡账户及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二、收单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收单机构是指与特约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并向该商户承诺付款以及承担核心业务主体责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根据《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收单机构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对特约商户的发展和后续监管工作中:

第一、收单机构不得跨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开办收单业务,签约主体应为收单机构当地分支机构,采取业务和技术措施,防止特约商户擅自将受理终端移机使用,从而防止套现公司A地申领pos机,到B地开展套现业务。第二、特约商户的收单账户原则上应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从而利用银行机构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遏制套现公司套现资金的流通速度和规模。

第三、收单机构应采取适当措施履行特约商户实名制的要求,并对特约商户进行资信状况审查、证照审核和现场调查,了解特约商户的经营背景、经营场所、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严格执行商户准入制度,从而在特约商户的发展阶段严把质量关,最大限度的规避套现公司的渗入。

第四、收单机构应在商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对所有特约商户建立商户信息档案,对其真实性负责,并向跨行清算机构申请机构代码,对特约商户和受理终端进行唯一性编码管理,并在交易整体流程中体现,确保每笔交易的可定位、可追踪,为后续进行日常交易监控和定期巡检打下基础。

第五、收单机构应采取技术和业务手段,对特约商户进行日常交易的制度化、程序化监控和巡检。对于发卡机构的调单、协查要求和跨行清算机构发出的非法套现风险提示,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甄别并如实反馈信息。

第六、收单银行应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和POS机具的管理机制,密切监测特约商户异常POS交易,协助发卡机构对因虚假申领信用卡进行非法套现行为引发的欺诈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

第七、收单机构应当与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签订收单业务外包合作协议,并明确在外包服务关系存续期间以及终结后对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保密义务、安全管理责任以及风险损失赔偿责任,并加强对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防止其成为非法套现的帮凶。

三、信用卡组织在信用卡套现风险管控中的工作策略

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信用卡组织,在确保各商业银行运用信用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达到资源共享,在保证信用卡跨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的同时,负责建设、运营和维护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为商业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提供跨行信息数据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信用卡基础性服务,在信用卡套现的风险管控中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中国银联应充分发挥信息转接的优势,通过完善“商户风险监控系统”,在分析套现交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健全商户刷卡交易监测、分析指标,对商户异常交易进行及时预警。1

第一、配合收单机构加强对特约商户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对同一终端pos机、同一商户出现的异常交易进行风险提示,并警示收单机构立即着手调查。

第二、进一步加强“银联”标识的管理,协助收单机构对不具备资质的特约商户进行清理,对未经中国银联授权而特约商户私自违规张贴、使用的“银联”标识进行全面清除。

第三、中国银联应加强与成员机构、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协助成员机构、公安机关做好银行卡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

第四、中国银联应联合各成员机构开展持卡人安全用卡教育、特约商户收银员培训,提高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风险防范意识。

常余荣 张志安 对信用卡套现有关问题的探讨《支付结算》2008年第12期

四、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信用卡组织在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的过程中,要及时沟通,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第一、各发卡机构应对有关信用卡套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时时关注网络论坛中关于信用卡套现手段更新的动态,及时发现信用卡非法套现的端倪,并在行内通报或建立档案,防范不法中介和恶意申请人多次、反复作案;同时各发卡机构要加强合作,互相通报相关信息,共同维护信用卡诚信环境,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信用卡组织(中国银联)在协查成员机构和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扩散性、反复性、典型性的风险事件,应当及时通过风险提示的方式通报给各成员机构,帮助其预防相关风险,防止同类风险在各行间扩散。

海外高管风险管控 篇6

外派经理人是海外资产经营公司控制子公司的“手”,其人员的选择、授权和考核对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海外资产经营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股东和经理人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契约关系。然而,对于海外派驻经理人,这一委托代理关系又增添了新的复杂性:比如海外子公司不一定是全资子公司,外派经理人行权要受到一定制约;又比如海外政策法律不同于母公司,很多国内的管控及激励措施受到当地政策文化的限制,将不得实施。

外派经理人的履责环境比起国内更为复杂多变,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客观的信息不对称也更为严重。股东在对海外经理人的管理上会遭遇诸多风险,我们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让这只看得见、摸不着的“手”发挥最大的效力。

风险一:外派经理人水土不服

预防措施:招本土跨文化管理人才

先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G)是一家海外业务超过本土业务收入的大型国际能源电力企业。2001年,NG以30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尼亚加拉莫霍克电力公司,同时承担了该公司59亿美元的债务。联邦FERC与NG达成协议,原则同意通过10年的利润补偿(Rate Plan)实现对债务的偿还。2010年,纽约州公共事务委员会(PSC)对尼亚加拉公司提出的成本统计方式展开调查,认为其做出的由于成本上升需上调价格的要求不具有充分理由,直接导致尼亚加拉公司在美国申请的3.65亿美元利润仅有1.13亿美元被通过,从而导致裁员1200人,其中对管理层裁员20%。

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NG集团事业部和区域公司矩阵式管控方式易造成多头管理,导致了在审批事件上责任不清、未能及时干预;二来海外公司管理层腐败及企业运营成本上升,使NG美国电价显著高于平均电价水平,引起当地政府与社区不满。而这些问题的背后,“人”的问题成为引人注意的关键。

NG美国公司六位高管中的四位来自英国本土,其中以运营和技术部门人员居多,缺乏熟悉美国监管体系和具备公共关系的人选。这些高管忽略了BP漏油事件、纽约州2011年换届选举及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美国加强监管力度的影响,低估了监管部门加大成本审查力度的决心,对运营环境变化反应迟缓,危机后又缺乏快速有效与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沟通的途径和人员,最终导致申请的调价议案被否决,蒙受较大损失。而且,由于派驻高管平均每年更迭,缺乏与海外公司中低层员工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战略引导,使当地员工对于公司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较差,导致出现问题后,员工不理解裁员决定并发生大规模罢工。

可见,外派经理人除了常规的专业水准和语言沟通能力要求外,还应关注到特殊的选拔标准。

一是对当地政策环境的高敏感性,并具有本土公关能力。输配电行业是受监管行业,一方面要应对周期性的政府审批,另一方面要面对社区民众等普通用户,公共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外派经理人务必对此有高度的警觉和分析理解能力。并且,善于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在酿成损失前化解危机,在形成危机前消解矛盾。

二是具有跨文化凝聚人心、管理团队的能力。海外子公司是一级独立的法人,股东利益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子公司经营团队的协作努力。

因此,外派经理人不仅应该对文化差异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善于将母公司的管理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富有生命力和包容性的新企业文化,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团结一心,创造发展的合力。

风险二:权责不明管理混乱

预防措施:避免混岗,集中管理

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症结。如何在适度的监督成本下,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则是加强对外派经理人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跨国企业身上,可以获得一定的借鉴。

一是避免混岗使用。

法国电力公司(EDF)就有经验可供借鉴。

EDF下属机构包括35家全资公司、20家控股公司、16家参股公司以及13家办事处,2011年销售收入652亿欧元中的45%为海外市场收入。以亚太区域公司为例,除亚太区总负责人之外,EDF外派经理人实行专人专岗,各个层级均不存在交叉任职情况。

如果外派经理人仍兼职国内职务,可能造成将海外职务视为短期行为,怠于行权;如果外派经理人身兼驻外多重角色,可能出于个人精力有限,或对多任务重要性排序的主观认识不同,在多任务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对于股东而言,混岗使用更不利于监督外派经理人、实施过程控制,也不符合母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取向。

二是要对外派经理人建立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

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跨国企业通常会设置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并对接外派经理人。例如中国石油通过董事会管理办公室、GE公司通过产权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外派董事。分散的部门管理(比如由不同的派出专业部门管理),将导致外派经理人任务目标不清晰,不能全身心投入海外岗位;如果再加上身兼多职,更可能造成母公司对其的重复管理或形成管理空白。

设立统一的部门管理并对接外派经理人,将有利于母公司在重大事项上实现精细化管理,便于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监督外派经理人按时述职并提交母公司有利于实时监控海外子公司的有效信息。此外,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也将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风险三:损害股东利益

防范措施: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

美国学者杰克•弗朗西斯 (Jack . C . Francis)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言论:“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岗位,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买不到创造性,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去争取这些。”这说明,股东作为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经理人是否真的努力、是否有做出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却伤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激励合同的设计成为“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被认为是激励机制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参与约束”是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参加该工作也能得到的净收益。“激励相容”是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让自己获得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只有满足这两个基本原则,才会形成有效的激励合同。从这两点,可以衍生出对设计外派经理人激励机制的一些启示:

第一,满足“参与约束”,对于外派经理人要有充足的综合激励,使其愿意赴海外工作。

在前面NG美国公司的案例中,由于在美国和英国本部就职的待遇接近,总部极少有员工愿意前往海外任职。以项目交付工程师职位为例,在英国就职的职位薪资(中位数)为年薪67200美元,而在美国就职同样的岗位薪资只有58000美元。激励不足、吸引不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派驻NG美国公司管理人员频繁更迭、不能发挥领导力的原因。相反,德国电力公司意昂集团(E.ON)对于海外派驻人员的福利进行了全面的安排,既扫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又注重通过对外派人员从前期准备、派遣中的各项支持、到返回母国工作,均设计详细的安置和辅导流程,来帮助外派经理人迅速适应新角色,实现长期的职业发展。

第二,满足“激励相容”,对外派经理人给予适度的与子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的收益权,并实行严格有效的考核后续调整。

雪佛兰公司对下属子公司考核四项指标中的排名指标(股东回报率排名、占用资本收益率排名)和子公司高管的绩效挂钩,排名在1~5名时,该项指标绩效乘数分别为2.0、1.5、1.0、0.5和0。此外,子公司CEO薪酬的89%、其他高管收入的86%与整体绩效考核业绩挂钩。在考核指标之外,股东给予外派经理人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中石油对其子公司年度经营绩效考评得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公司高管整体薪酬。子公司高管年度绩效考核得分分为A~E五级,其中,A级效益年薪为1.4~1.6倍效益年薪基数,E级效益年薪为0~0.8倍效益年薪基数。而效益年薪基数则取决于子公司总体业绩考核。并且,效益年薪的8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2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延期到下一年度兑现。

先进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都为我们选派和管理海外经理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运营、管控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我们必须设计出科学化、符合国际化特点的管理机制。

[编辑 谢康利]

E-mail:xkl@chinacbr.com

合作型项目的风险管控 篇7

1 合作型项目定义

合作型项目是指合作方利用自己的资金、社会关系、信誉等,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技术、管理平台承接到的工程项目。合作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团体。合作方一般会要求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项目经营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便于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可与合作方另外签订聘用协议,把合作方聘为企业的相关员工,使其项目经营承包更具可操作性。

2 儿种常见的合作型项目

2.1 松散合作型

松散合作型是指合作方承接到工程项目后,由于自己拥有较齐全的施工技术管理团队和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完全可以独立完成项目工程,不需要施工企业派驻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仅输出企业品牌与规章制度,收取较低的管理费的合作形式。在松散合作型项目中,合作方对资金、人员、材料等有绝对的话语权,施工企业参与项目管理很少,很被动。

2.2 半紧密合作型

半紧密合作型是指合作方承接到工程项目后,虽然自己也拥有施工管理团队和一定的施工经验,可以基本独立实施项目工程,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更确切地了解项目的情况,掌握项目的进展,至少派驻1名项目经理和1名安全员,与合作方的人员一起组建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部负责组织项目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型项目,施工企业因为有自己的员工参与项目的管理,对项目管控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半紧密合作型是目前建筑施工行业较为普遍实行的模式。

2.3 紧密合作型

紧密合作型是指合作方承接到工程项目后,委托施工企业组建项目经理部,合作方只在资金安排和材料采购上拥有话语权,而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施工队组、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都为施工企业所掌握,公司与合作项目的关系较为紧密的合作形式。

2.4 反包合作型

反包合作型是指合作方承接到工程项目后,合作方不参与项目的事务,不管项目的盈亏,仅按约定数额收取费用作为自己的利润。施工企业自主组织施工,对项目盈亏负完全责任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模式相当于施工企业反向对合作方进行承包经营。

3 合作型项目的风险与管控

合作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合作型工程项目及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主动地采取行动,合理使用风险回避、分离、分散或转移等方法和措施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并进行跟踪监控,使合作型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过程。合作型项目的风险与管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项目的资金风险与管控

合作型项目最大的风险是项目的资金风险。按一般合作型项目的管理模式,项目资金的掌握和调配由合作方做主,合作方对项目材料款和人工费的支付随意性较大,同时合作方存在不把资金完全用在项目的可能,这些都导致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容易出现资金短缺,从而影响项目的施工。管控的办法就是全程监控合作方的资金使用,要求合作方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并上报公司审批,按审批的计划使用资金。要防止合作方以各种理由转移支取大额现金,大宗材料采购应要求通过银行转账。此外,要按队组名册发放人工费。

3.2 项目的合同风险与管控

项目工程实施过程必然会有材料、劳务的合同出现。特别是材料的购销合同,合同的受益与责任严重不对称。合同实施的受益者是合作方,但合同出现法律纠纷时,法律认定的责任方最终会是实施项目施工的法人单位。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严格管理项目的材料采购合同,千万不能因为是合作型项目就放任自流。有些合同虽然只有合作方的签字而没有盖施工企业法人公章,但材料供应商可以通过证据链的方式打赢合同官司,让法人负担连带赔偿责任。对劳务队组的选择,施工企业也要参与,尽量选择合作态度良好的队组参与项目施工。

3.3 项目的成本风险与管控

项目的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利润,追求成本最低化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考虑降低成本会引发一系列风险。如减少安全防护措施的投入、减少安全员的配备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材料的等级会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降低质量要求会导致工程返工,延误工期等。施工企业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控制要做到监督合作方谋取合理利润,防止其过分地压低成本。要求合作方做到:不该省的钱一定不能省,扩大利润主要靠挖掘潜力来实现。

3.4 项目的安全风险与管控

项目的安全施工不仅关系到合作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存亡。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和施工企业都在实行安全问题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确实是建筑施工企业重中之重的要务。现在最新的因公伤亡赔付标准已提高至每名60万元人民币,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发生,是合作方减少损失应该做的、企业避免不利影响要积极做的、施工人员获取安全保障务必做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安心放心希望做的多方共赢的好事。合作方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要舍得投入,施工企业要严格监督,必要时要敢于先垫资投入,然后再从合作方的工程款中扣回,不能出现因安全措施投入不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3.5 项目的质量风险与管控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合作方对质量的要求则是得过且过,就低不就高。合作方对项目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很可能出现材料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以及养护期不够等质量方面的问题。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合作项目的质量监控,采取时检、日检、周检、月检等方式,及时发现项目的质量问题并按施工规范要求整改。要想方设法改变合作方对质量不严格要求的态度,引导合作方认识到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轻则整改,重则重做,那样要比正常情况多花几倍的钱,从保护利益的诉求来引导合作方重视质量,从而形成共同追求优良质量的风尚。

3.6 项目的工期风险与管控

项目如果不能如期完成,不仅会遭到业主处罚,还影响施工单位的信誉。对项目工期风险的管控分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事前预防主要是在投标时对项目的工期进行分析,对工期要求紧、没有如期完成把握的项目,比如一些政治性很强的市政基础项目、施工环境恶劣的项目,要学会放弃。事中监控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项目按施工组织的进度计划,逐日、逐周、逐月地完成,对工期紧的项目还要倒排工期,采取加班加点、循环施工等措施,确保工程施工按期完成。

3.7 项目结算的风险与管控

项目结算是整个工程利润产生的阶段,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通俗说法是项目赚不赚钱,关键看结算。有些合作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把工程进度款要得差不多了,对结算问题不重视,一旦结算被核减太多,合作方无利可图或是倒贴钱时就会出现合作方跑单的现象,迫使施工企业承担结算风险。管控办法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资金使用关,防止合作方“吃过头粮”,拿钱后不认账。对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单,施工企业一定要参与管理,以便施工企业接管结算后的工作。

3.8 合作方资信的风险与管控

建筑市场的合作方可谓良莠不齐,既有具有实力又讲信誉的,也有既没实力又不讲信誉的。施工企业不但要甄别项目的优劣,也要甄选合作方,以决定合作与否。施工单位由于急于找项目,被一些不良分子骗钱骗吃的情况时有出现;合作方挂靠施工单位后赚一笔钱就跑,把一堆债务和烂尾工程留给施工单位的事例也很多。管控的措施是尽量详细地了解合作方、特别是首次联系的合作方的资金实力、社会信誉、人际关系、财产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选人选对了,项目就成功了一大半,风险也降低了很多。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控,不要轻易给合作方提取大额现金,不要转款给非材料供应商,防止出现合作方转移工程款后“跑单”的情况。

3.9 项目的法律风险与管控

项目的运行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环节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法律纠纷,如在建筑农民工工资支付环节、材料采购环节、工程进度环节、质量环节、结算环节等都可能发生法律纠纷。合作型项目就是要监督合作方对各种法律纠纷负责到底,至少是对法律纠纷引发的经济责任负责。现实当中,合作型项目留下的法律纠纷最终由施工企业买单的例子不少。法律风险的管控主要还是管住项目的资金,只要资金是按计划使用,除安全事故引发的法律风险较难控制外,其他环节引发的法律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3.1 0 项目的品牌风险与管控

项目品牌是施工企业品牌的延伸,项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品牌和声誉。其实,合作方和施工企业对项目的品牌诉求是一致的,因为项目做好了,不但施工企业获得好的评价和声誉,合作方同样也会因此得到好的赞誉和肯定,有利于合作方承接下一个工程项目。合作方的口碑非常重要,不仅为业主和关系方所看重,施工企业在甄选合作方时也非常看重其口碑。有好的口碑,合作方才能长久地在业内存在和发展。

3.11项目的财务税务风险与管控

合作型项目中比较难管的是项目的发票。在很多材料采购(如沙、石、小宗材料等采购)中,合作方都要支付现金,而供应方一般不会提供发票。在大宗材料采购时,合作方为了获得更低廉的价格,也往往答应供应方不开据发票的要求。在项目的财务做账中,发票大量缺少,既违反了公司的财务制度,也不符合税务部门对发票的管理要求,从而引发被征收所得税的税务风险。管控的办法是要求项目的材料采购采用银行转账,并由转入方开具相应的发票。对合作方提取现金的要求,可通过将资金转入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劳务公司来解决,因为劳务公司对现金的提取基本不受限。另外,项目的工程营业税要在进度款中按比例足额提取,专款专用,及时缴纳,不准挪用或借用。

4 结语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施工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都是完全自主的自营型项目,而合作型项目虽然存在风险,但对大部分施工企业来说,合作型项目仍然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产值、实现盈利的有效措施。对合作型项目要加强风险管控,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松散型合作项目,鼓励施工企业多采用反向承包合作模式,把项目运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管控合作型项目的风险,把合作型项目做好,实现企业与合作方的双赢。

摘要:文章结合建筑施工实况,对合作型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管控的办法。

关键词:合作项目,风险,管控

参考文献

企业物资风险管控的顶层设计 篇8

物资风险管控应定位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指导思路上, 通过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落实风险管理责任, 加强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建设, 在确保重大、重要风险管理在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得到较好贯彻落实, 逐步提升物资集中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防范供应与采购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二、物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风险评估工作应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 涉及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领域, 企业按要求对采购业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规定企业物资采购的工作职责、采购管理的过程和要求、供应商的采购成本。二是从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与沟通、资产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入手, 结合实际, 研判了企业安全与质量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资金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成本费用风险、价格风险等重大、重要风险。

三、明确物资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

企业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 对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进行细化分工, 如经营计划部负责安全与质量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 经营计划部与财务部负责投资风险, 财务部与审计科负责资金风险、成本费用风险,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风险, 办公室、经营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科共同负责项目管理风险。

四、物资风险管控措施

1. 严格管理, 确保安全质量有序受控

物资质量是企业质量载体之一, 产品质量的优劣与原材料密不可分。一是为了确保企业质量安全, 严格采购渠道, 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 优选合格厂家。二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把好物资关, 持续把安全管理纳入经营责任合同, 年底进行考核兑现。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把物资储存仓库、老化电线、水暖管道、油库、消防设备作为安全隐患排查的重点, 实行科学的方案预控, 该配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一定配置到位。

2. 理性经营, 防范投资风险

一是全面撒网, 区别对待, 重点在“鱼多”的领域撒网, 为高质量的经营承揽打下基础。二是谨慎签订合同, 规范企业合同的管理, 防范法律风险与资金风险, 对重点领域深耕细作, 维护市场, 抓好中标合同的过程监控。合同履行中的款项跟踪, 要根据市场变化合理修订采购合同, 确保合同有效执行。三是转变内审模式要求, 拓展内审职能, 建立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跨部门的内审体制, 增强联合检查力度, 突出风险导向、治理目标及增值目的。

3. 提升竞争力, 纵深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将依托全国各大区域与建设单位、供应商建立的信誉优势, 不断扩大区域性经营范围, 供销渠道深入到项目供应链中, 凭借社会资源, 构建区域采购网络。同时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 重新整合传统物资仓储业务, 向发展前景广阔的物流市场进军, 整合现有资源逐步转型搭建联营物流市场。二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物资采购量体裁衣, 统一计划, 统一采购, 阳光公开, 让采购始终跟着进度走, 避免积压资金、耗损物资。在流程管理上, 严格采购程序, 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管理上台阶、质量上水平的良好局面。在信息化管理上, 按照企业要求做好物资版块信息化管理工作, 踏上信息化管理高速通道。

4. 稳健理财, 全面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认真“盘清”家底, 及时报告资金状况, 确保企业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一是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深化资金的集中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持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规范财务收支和各项存量资金管理, 堵塞管理漏洞,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杜绝?“小金库”发生。

5. 挖潜增效,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一是根据企业政策, 结合企业管理, 实行逐步完善成本费用管理考核体系, 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 不断降低经营成本, 通过成本费用计划管理和控制, 从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每年度针对成本费用预算下达通知。二是明确后期管理模式与经济责任, 严控项目后期成本费用支出。

6. 谨慎签订合同, 防范价格风险

一是建立企业数量与材料消耗量台账, 实行竞争定价和集中采购, 降低管理成本和物资价格。二是防止供应商哄抬物价情况发生, 提前建立保障应急用料, 掌握动态, 确保供应材料价格稳定。三是针对市场价格波动大的风险, 谨慎签订合同, 审势夺度, 分析市场价格走向, 以锁定供应合同的形式, 防范采购风险。

7. 加强管理, 防范人力资源风险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管控的思考 篇9

当前的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这四种风险之间又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 容易产生放大效应, 牵扯到发包方、分包方、材料供应商等各方的利益。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管控, 最有效的办法和前期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健全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 依靠完善的风险监测评估报告体系, 对企业可能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确定适当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企业中全面推行风险管理, 根据企业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对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及时衡量、报告、监测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一)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风险识别大多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 同时使用鱼刺图辅助识别企业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来源及风险种类, 然后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评估。上文提到常见的四类经济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以及原因分别如下:

第一类,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短时间内无法履行财务义务, 不能支付供货商的材料款项、设备租赁费用和人工费用等。这种现象将无法保证施工必需的材料和设备供应, 极大的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筹集资金、资金运用、积累和重新分配等财务手段进行调节。

第二类, 信用风险是指发包方不遵守合同、不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而导致建筑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通常是因为开标前对各企业调研不足, 发包方信誉太差, 履约能力不足所致。

第三类, 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及施工机械、设备租赁价格临时突然上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另外还包括国家政策变动、对工资以及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第四类, 利率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引起的货币贬值, 间接导致发包方在资金供应、材料和设备的购买、租赁上不及时或不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从而引起建筑企业承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评估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评估, 是通过对风险的敏感性分析和预期值的确定, 列明潜在风险清单, 确定最重大的风险;再评估承担各风险的成本和风险期望值。常见的评估种类有:超支风险、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

二、建筑企业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常见的应对方法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

(一)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加强企业的经济风险意识, 对风险较大的项目从风险源头进行防范, 避免风险的发生。该方法重点在于加强标前调查, 通过对项目风险的充分分析, 对于有不诚信记录或信誉较差、履约能力差的发包方要主动放弃, 从根源避免经济风险。建筑企业要牢记“三不揽”原则, 即项目垫资过多不揽、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揽、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揽。必须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 量企业之力而行;认真研究施工合同条款, 完善签订流程, 最大限度的规避合同漏洞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 风险缓解

投标前期, 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项目招标文件, 对发包方的意图和要求做到了如指掌;仔细审查施工图纸, 认真复核工程量, 制定严谨合理的投标策略, 减少合同带来的风险;时刻注意主要建材的市场价格动态, 确保报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尤其是可调价格的合同, 一定要随时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化, 才能及时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调整, 减少价格风险;合理选择分包商并进行科学管理, 监督和敦促分包商及时到位履行分包合同, 最大可能降低项目分包风险。

(三)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的是通过实行担保制度和购买工程保险, 将经济风险尽可能的转移到第三方。建筑企业可以与合作者或分包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 以此将经济风险分散转移到各合作者上。还可以在工程施工阶段实行保证担保或抵押担保, 将风险转移到分包方。另外购买工程保险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通过在保险公司购买工程保险, 在出现担保范围内的经济损失时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常见的工程保险有建筑工程一切险、施工机械设备险、第三方责任险以及人身伤亡险等。

(四) 风险保留

企业通过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 制订完善的风险应对计划, 提高在资金、进度、技术等方面的应急储备, 增强企业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要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益, 通过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控和管理, 以保证资金能合理到位使用。建立健全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全面系统的评价企业效益, 从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经济风险。其中, 获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资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经济效率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产销平衡率;发展潜力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和股东收益率。通过加强成本控制, 全面研究审核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 综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工期、成本等因素, 制订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密切注意市场要素的变化, 如材料价格、政策变化趋势;熟悉有关法律法规, 善于运用法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总结

建筑企业要想对经济风险实施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 首先要不断提高风险意识, 将风险意识融合到企业的文化中去;另外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善于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及时识别、评估各类经济风险, 并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风险管控水平, 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小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机制的科学构建[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4:141+143.

[2]王燕.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24:81.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 篇10

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目标在于把握风险的来源和特征, 正确预测、评估财务风险, 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通过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采取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承受等措施, 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本文结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就如何理解和应对财务风险进行浅析。

一、正确理解财务风险

最初风险的概念出现在保险业, 指一个事件带来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企业风险是对实现既定目标收益造成影响的未来不确定性。对企业风险的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购买保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规避风险的工具越来越多, 如期货、掉期、互换、期权等等金融及其衍生工具, 企业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对冲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仅包括筹资风险, 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的可变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及其损失程度。

企业在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 如果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导致这些风险转变为损失, 引起企业盈利能力的降低和利益流出, 甚至导致破产清算。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 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 不利的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或者流于形式、执行缺乏有效性, 导致资金管理混乱、成本居高不下、资产流失、投资决策失误、负债率高、会计信息虚假等问题。

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有些企业, 特别是家族企业和老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一个十分强势的董事长领导下,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内部人控制”, 表现为“一言堂”, 决策监督程序缺位, 使企业随时面临风险。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 投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 最后使公司不得不走向破产重组的地步。

4. 资本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金严重不足。国有企业在“拨改贷”以后, 主要靠负债经营, 国家直接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少, 部分企业靠上市股权融资, 降低了负债水平, 但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 资本金不足是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先天性缺陷。二是资产结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 流动负债全部用来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 自有资本和长期负债用来购置固定资产或长期股权。现实中, 常常出现短贷长投、长贷短用现象。前者降低了流动性, 后者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

5. 集团控制力弱化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集团基于行政划转而组建, 只存在形式上的简单资本关联关系, 内部连接纽带脆弱。资本的软约束加之体制、人事、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集团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政”, 集团企业“联而不合”、“集而不团”, 集团大股东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另外, 企业规模盲目扩张, 经营领域不断扩大, 投资链条无限延长, 信息传递逐级衰弱。经营领域越宽, 集团对成员单位的控制越难;投资链条越长, 母公司影响越弱。

6. 对外投资冲动

在规模导向环境下, 企业一味做大规模, 对外扩张持续冲动, 并购行为频繁发生。由于自由资金不足, 不得不大额举债, 提高财务杠杆比率, 甚至草率地进行投资决策。

7. 盲目对外担保

对内对外担保金额大, 担保对象一旦经营恶化, 便会要求承担连带偿付责任, 发生担保损失。

三、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的主要措施

1. 实施稳健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 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 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 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时应坚持的原则包括:一是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协调;二是与公司的财务能力相协调;三是坚持速度、效益与风险的均衡。

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筹资战略, 主要规划筹资目标、渠道、成本、期限、步骤以及风险防范等;二是投资战略, 主要规划投资渠道、投资目的、投资时机、投资金额、投资成本、投资收益、投资风险防范等等;三是收益分配战略, 主要规划税后利润的分配, 尤其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四是财务管理体制与体系建设, 为公司财务有效控制提供保障;五是财务队伍建设, 包括总会计师委派、财务人员结构与素质培养等。

2. 强化对外部环境的预测

财务外部环境管理主要对影响企业理财的各种外部因素实施主动管理, 而不是被动接受和被动应付。

外部环境管理主要包括:第一, 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跟踪分析, 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态;第二, 主动影响和掌握财政税收金融政策, 使国家出台的政策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第三, 加强与财务税收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中介的协调沟通;第四, 加强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

3.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 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完善财务风险管理责任制, 企业负责人对财务风险的监督管理负总责, 同时把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 并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和评估体系, 合理划分财务风险等级, 并严格实施。根据风险短板进行重点监测, 加强重点子企业的风险监测。

4. 开展全面预算管理

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 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 坚持硬化预算约束, 加强预算的考核评价, 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 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到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 合理测算企业内部每个单位的财务指标, 使每个单位财务指标建立在比较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做到既有动力, 又有压力。同时, 实现业务与财务充分对接, 财务体系参与整个业务运作流程, 彻底改变缺乏前瞻性的预算管理。

5. 推进资金集中管理, 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

利用财务公司、内部结算中心或者银行网银系统等结算平台, 实现对各成员企业进出资金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监管, 实现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适时监控之下, 有效监督资金流向, 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通过结算平台, 实现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动, 提高资金使用率, 从而减少利息支出。通过成员企业之间资金的回笼和调度, 提高资金配置能力, 强化集团在资本经营中的协同效应, 真正达到做强做大企业的目标。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集团建立一个银行户头集中管理银行业务, 贷款偿还能力大大提高, 从而提升集团的信用等级, 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信贷支持和更优的服务。

6. 改进资产负债结构

首先, 要通过预算管理等有效措施, 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 努力降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其次, 要积极改进资产负债结构,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控制带息负债比率, 控制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比例。

7.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构建符合企业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测试, 及时发现在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重新梳理管理流程,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充实内审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风险防范中的有效作用,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同时, 强化政府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的功能, 提高对财务活动的监督能力。

8. 强化投资分析

企业应综合预测投资的未来宏观经济动向, 科学进行市场调研, 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保证企业取得良好效益并获得健康发展。

9. 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以上这些措施都需要信息化手段来支撑, 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做好信息化整体规划, 明确信息化是由决策层领导的系统工程, 将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 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起来, 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安排。在信息化建设中, 要充分利用外部咨询条件, 从最急迫、最容易的信息化模块入手, 逐步将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植入, 并进一步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 进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系统。

境外能源矿产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 篇11

[关键词]境外;风险;管控

一、投资决策风险评估范围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投资者因东道国政局结构与演变因素和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又可细分为国际政治环境、区域政治环境和国家政治环境。上述三个层面的政治风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例如,曾经塔利班基地组织受到西方世界的合力打击,迫于国际形势,部分基地组织化整为零,流窜至北非诸多国家。受此影响,一些位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地质勘查、矿产开发项目受到严重影响。再如,苏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美国经济制裁影响,苏丹一度限制美元自由流出。

结合能源矿产项目的特性,一般资源都掌握在东道国政府,即使支付了大额的勘探补偿费或矿权费,但仍存在项目征收风险。同时,能源矿产项目建设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因此,对任何一个新投项目,无论投资收益率多高,首先要充分评估项目所在国的政治风险。

(二)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某些法律障碍而无法完成交易所带来的风险。在投资决策前,一般通常做法是进行法律(包括税收)尽职调查。如果是与东道国政府合作初始开发项目,调查范围主要围绕资源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合法性,税收政策情况以及对成立合资公司后,矿业协议/合同、章程的审查。若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参与的能源矿产项目,调查范围一般还要涉及目标企业的主体资格,资源所在国对并购事项的批准情况,目标企业的股权架构和股东出资情况,目标企业的财产权利情况、重大合同及债权债务情况,目标企业是否涉及法律诉讼,以及涉及诉讼的结果预期,同时还要对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目前运营情况和人员结构进行审查。结合能矿行业特点,其环评情况,也应纳入法律尽职调查的范畴。

(三)资源风险

资源风险主要指资源开发项目,如金属与非金属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可采储量、开拓工程量及采选方式等与原预测结果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项目开采成本增高,产量降低或者开采期缩短的可能性。

尤其针对通过矿权获取方式的新项目,需要对被投资项目资源储量实地考察,并组织专家对水冶工艺进行论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中,要对资源储量和工艺流程进行充分论证。虽然与资源所在国合资合作开发,可适当降低部分风险,但由于近年中资企业所能涉及的均为非洲等不发达国家,超过一半的资金投入来自中方,因此若资源储量、品位或工艺流程与原预测出现重大差异,往往是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四)市场风险

任何能矿资源开采,都需要在项目初始阶段确认其销售渠道或者获利方式,同时随着全球经济联动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会直接、间接影响黄金、煤炭、钢铁等主要矿产资源国际现货、期货价格。因此,在投资前期能有效确定资源产品的销售渠道或长期定价模式,是投资项目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2011年3月发生的福岛事故负面影响下,国际铀价大幅降低。澳大利亚帕拉丁公司位于纳米比亚的LH项目,由于其所签署的长期销售合同价格模式为长期供货价或长期与现货平均价,因此即使国际现货价格持续低迷,项目也维持了正常的生产运营。

(五)资金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筹资活动中由于筹资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的风险。由于境外投资项目,资源所在国公司法要求不一,很多国家没有强制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因此一般境外项目,投资者在提供较低资本金外,其余资金均采用项目融资或股东借款。

在项目评价初期,需要明确融资的整体规模、融资期限、价格可接受程度、融资条件等主要因素。对于融资规模,通常出考虑项目初始基建概算或股权并购价格外,还需要考虑投资初期还款利息以及投资并购过程中发生的中介费用。对于融资期限,还要考虑宽限期的影响。针对融资条件所涉及的担保质押,也需要提前考虑可接受程度,以及融资条件落实所需时间是否对投资时点产生影响。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针对境外投资项目,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币种与项目可回收现金币种差异对投资收益产生的影响。如果项目初始筹资使用币种与项目投资币种一致,可规避还款环节的汇率风险。但对于实际投资收益汇回境内折算人民币,一般通过银行汇率掉期等措施规避。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也会产生一定成本,需要在项目投资前期一并考虑。

(六)劳务用工风险

由于境外能矿开发项目归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工程基建到实现生产运营,涉及大量人力投入。一般情况下,资源所在国与投资方所签署的矿业协议中,会对使用本土员工有所规定和要求。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人员成本较高,即使是非洲等不发达地区,受西方殖民地文化影响,当地工会较为强势,偶发的罢工以及较低的劳动效率也会对项目效益产生影响。

二、投资项目风险管控措施

1.通過政治保险降低风险损失。政治保险,主要承保投资者因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①战争、类似战争行为、叛乱、罢工及暴动。②政府当局征用或没收。③政府有关部门汇兑限制,使投资者不能按规定把可以汇出的外汇汇出。该保险通常与工程保险或财产保险一起投保,保险金额的最高限额为投资金额的90%。虽然购买政治保险会增加部分项目投入,但对于地处不发达地区或政治环境不稳定国家的能源矿产项目,政治保险可以有效规避政治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诸多中资“走出去”企业提供政治保险服务,通过提供政策性保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每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都会针对全球主要投资标的国家,发布信用风险评级。企业投资可以参考每年发布的风险评级,也可参考中国驻资源所在国使馆、经商处信息,综合评估政治风险。

nlc202309020217

2.提升内外部法律保障能力。尊重资源所在国的法律规章,是项目正常运营的基本保障條件。企业除需要配备内部法律人员外,建议聘请熟识当地法律的法律顾问,为项目保驾护航。对于重大的法律事项,例如当地环保要求、用工模式以及合同纠纷,还需要聘请当地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建议。虽然法律服务价格不菲,但保证了项目、企业的稳健发展。

3.维护和开拓市场渠道。为保证项目经济效益,从项目投资伊始,应指派专人对所开发资源产品的国际价格走势进行监控,在国内国外通过多维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通过长短期搭配方式,构建产品销售价格模型。通过成本管控,提升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尤其在国际价格低迷期,通过矿产资源产品全成本、经营成本、付现成本分析,寻找项目保障资金平衡的临界点。

4.合理安排购销周期,提高资金流动性。境外矿产品开发,涉及原材料国际采购和产品销售回款。一方面,需要提前测算原材料采购周期和合理库存,在提升存货周转率的同时,有效保证正常生产。由于矿山或水冶厂可能处于交通不便地区,基础配套设施薄弱,采购周期可能受突发例外事项影响,因此采购周期测算要充分根据项目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增加安全库存储备。另一方面,国际销售涉及经济启运量,通过国际票据结算和信用证,提升销售回款次数,提升项目资金的整体流动性。

5.通过劳务外包,降低用工风险。由于大部分能矿开发项目与政府间矿业协议中,会与资源所在国用工比例和待遇有所规定,因此如何降低当地用工风险,成为许多中资机构遇到的问题。目前惯常的做法是通过当地劳务派遣机构,聘用当地人员。在月度、季度绩效考核未达标时,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机构更换人员或代为培训。虽然通过中介机构会增加部分运营成本,但能够有效规避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用工风险。

6.多渠道沟通,风险早知道。境外开发项目,需要建立多渠道信息沟通平台,包括与资源所在国的有关政府部门、中国驻外使馆经商处、当地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以及其他中资企业。同时,为保证本国人员的安全,也需要建立内部的定期沟通机制和渠道。

三、风险管控实施建议

(一)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考核配套

针对境外能矿资源投资项目风险管控,要在投资主体企业和项目主体、合资公司层面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制度体系。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风险管控责任,例如资源勘查部门对项目的资源储量风险进行评估、生产运营部门对项目水冶工艺和后期运营风险负责、人力资源部门对用工风险进行分析、财务部门对资金风险进行防控、法律部门对法律、合同风险进行评估等等,同时职责任务纳入部门考核责任书,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兑现。而被投资项目公司管理层,则通过年度经营成果,经项目董事会、股东会认可后,考核兑现。

(二)通过动态监控,提高风险量化水平

通过建立海外风险动态评估监控机制,推进风险量化管理。可以选取财务、运营等关键指标,建立风险量化分析模型,将重要风险,例如资源储量变化、工艺参数变化、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等重要指标进行动态监控,使风险管理实现由“定性、静态”向“定量、动态”的转变。例如,2012年年初,中国石油启动了海外风险量化评估预警模型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在项目投资、招投标、工程建设、装备贸易、油品贸易等重要业务和关键环节,开展业务层面的风险量化分析模型的优化研究,逐步实现海外业务活动全过程的风险量化管理,为管理层决策和风险防范提供量化参考指标。

(三)通过人员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

目前,人才队伍成为制约境外能矿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由于能矿业的行业特点,往往派驻人员都是与有色矿采选、水冶工艺或项目工程建设知识相关人员,但是境外项目开发特性,需要懂外语、了解市场、具有风险管控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海外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选拔,调配专业精、外语好、年富力强的骨干,派往项目建设前线,提高前线识别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海外风险管理培训,使员工系统了解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最新趋势,具备应对地缘政治、社会环境等风险的意识和保障人身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风险管理实务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

童建平(1978.12),女,汉族,湖北随州,大学本科,职称:经济师,工作单位:中国国核海外铀业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海外投资风险管理.

视频会议的风险管控 篇12

随着我国“走出去”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加大, 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障碍, 面临种种经营风险。

(一) 政治和外部环境的风险

境外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是海外投资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 是经营者不能控制的风险。战争、政局不稳, 政权更迭频繁使海外税收优惠政策不能贯穿始终, 排华势力导致境外人员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严重威胁了资金资产安全。在一些医疗条件落后, 物资匮乏的非洲地区绝迹的传染病很盛行, 在外工作人员及其家人忧心忡忡, 形成长期的心理负担。据报道, 2004年10月14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绑架, 其中1人被杀害。这两名工程师都来自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 所服务的项目是该集团在两年前中标的巴基斯坦高玛赞水坝枢纽工程。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为代表的“走出去”的中国大型工程建设集团, 如今在巴基斯坦经受着保护所承包项目的员工人身安全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严峻考验。温州鞋在西班牙埃切尔市被人纵火焚烧、华商货物在俄罗斯被扣押。种种事例表明跨国经营风险开始逐步在中国企业凸现。

(二) 法人治理机制缺失的风险

从管理体制上看, 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 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 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 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 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 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中航油集团先后给公司派去的两任财务经理都被公司董事长以种种理由调离, 而集团派去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 对公司董事长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交易的行为全然不知, 公司“一个人说了算”, 内控制度在这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最终导致公司巨额亏损。将不熟悉当地语言、不熟知当地法律和税收政策的专业财务人员派往境外, 只能靠业务人员拿回复印件入账, 并表不并账, 而且也因提供不全相应的税单造成税款抵扣困难, 导致重复上税, 缩减了利润。

(三) 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经营风险

中国的企业文化是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意识形态的浸润下发展而来的。不过, 将这样的企业文化用于国际竞争, 则不可避免造成东道国的疑虑, 对中国企业会产生潜在的偏见和恐惧, 于是就发生了中资企业被冠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罪名, 使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资企业施加并监督实施各种严苛的限制性条件。另一种文化差异则是海外企业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理解, 中国人做事一向崇尚勤劳, 敬业加班加点司空见惯。可是在海外却大有不同, 因为过于重视人权, 人们享有自由工作的权利, 只要到了休假期, 工作全部放下, 工作效率、工作进度无法保障, 使中方管理者束手无策。再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企业不得不以周薪形式发放工资, 防止出现员工在领取当月工资后便离职的情况从而造成人员大量流失, 新的员工不能及时到位, 不能形成有效管理。还有在欧美一些国家如德国严格下班时间, 节假日不允许加班。

(四) 外汇管理及汇率风险

随着人民币不断走高, 利润越来越低。企业早先签署合同使用的是当地货币, 合同执行完毕款项回到国内结汇时先要将当地货币转化成美元, 汇率损失一部分, 再将美元结成人民币, 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 折成的人民币又少了一部分, 几番损失下来, 与当初的利润预期形成很大差距。另外有的国家属于外汇管制国家, 投资者在境外取得的投资收益不能汇出, 加上东道国对投资收益实行40%高额税收, 使得投资者在境外投资利润很低, 投资本金不能顺利回收。

(五) 税务政策的不统一导致经营出现风险

企业初设立时该享有的当地免税政策, 随着政局的变换税务政策从严, 由免税变成部分免税或者加大免税审批手续, 导致“走出去”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另一种意义上的税务不统一则来自境外企业和国内税收政策的衔接问题, 虽然现在要求境外所得要与境内所得汇总纳税, 但目前无法把加强财务管理与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紧密联系, 导致所得税国内外重复交税, 加大了纳税方的成本。

(六) 外派人员职业道德风险

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人力资本观念, 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 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 为了达到利润指标不惜造假或进行高风险的交易, 而且不配合母公司查账, 账单账表缺失, 导致盈亏无法准确核算, 形成公司损失。此外, 少数外派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 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走出去”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措施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我们企业必然的选择。要想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一) 借助专业机构做好“走出去”前的分析评估

做好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 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 或会计师事务所做投资项目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站在一定高度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审计和管理服务。境外企业设立后, 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 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还可借助中国信保公司为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部分风险提供预警和解决方案, 例如, 中国信保公司在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和租赁保险的同时, 还可专门编制国别风险指数, 提示企业在重要投资东道国面对的政治风险的大小。

(二) 与东道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增进东道国民众对中国和中资企业的了解, 运用灵活的策略进行海外宣传, 可选择轻松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 如赞助体育赛事等。了解中国文化后进一步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文化上达到整合, 意味着双方真正融合, 让海外员工认可企业的价值观, 愿意为企业服务, 而不管有没有监督。企业在投资前还需要了解东道国的文化、习俗, 尊重东道国宗教信仰, 吸收双方文化的优点, 形成一种优秀的、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文化。

(三) 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协议锁定汇率, 规避汇率风险

汇率的变动给经营带来的风险可通过锁定汇率来规避。纯贸易合同下, 与银行签远期结汇协议, 这样就可以得到银行的支持, 规避大幅度的汇率损失及汇率风险, 锁定利润。还可以对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的国家, 与采购方协商采用人民币结算。

(四) 注重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促进海外企业与东道国的和谐发展

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与东道国融合在一起, 于是就要作好本土化战略。首先, 资源本土化。为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尽可能从东道国本土引进资源。其次, 承担一些当地的社会责任。多向欧美企业学习, 比如, 当地出现灾情, 我们多积极参与付出爱心, 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六一”儿童节, 我们赠送一些印有公司标识的文具给学校;当地医院条件不好, 我们通过捐赠帮助改善医疗条件等等。再次, 培养当地市场的认知度, 要把自己的品牌培育成当地的名牌。最后, 借鉴三星战略。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 不急于用自己的品牌与当地品牌正面交锋, 尽可能采取合作的模式, 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 将风险分担给合作方一部分, 逐步进入当地市场。

(五) 完善内控制度, 提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能力

1. 树立风险意识。

海外经营风险比国内经营风险要复杂得多, 不要抱侥幸心理, 盲目地走出去, 做好风险评估是实施内控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串联起来, 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

2. 确定经营关键点, 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

做内控设计时, 对海外子公司认真研究和梳理, 找出海外经营的主要风险点、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 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实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 形成制衡;不相容职务要分离达到“内部牵制”;严格授权审批制度, 重点关注海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重大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

3.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加强岗位培训。

由于国外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与我国不同, “走出去”企业需选派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语言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 加强后备人才的储备, 做好人才的上岗前和定期培训。完善外派人员的定期汇报制度和考核制度, 杜绝人员管控风险。

4. 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将海外不可预见的政治风险、市场环境及时传递, 以便采取应对策略。推行全球统一的企业内部管理网和财务管理平台、使用离岸金融服务等。

5. 加强审计。

要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对海外子公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 特别要防止将国有资产和外汇资金用于境外投机性炒作。避免中海油集团事件再度发生。

6. 加强海外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

选派优秀的财务人员, 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

(六) 充分利用政府支持

商务部等境外投资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 多与商务部有关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政策和相关的政策补贴。在政府指导、支持下, 为企业得到更多的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技术帮助, 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此外, 还可与我国驻外使馆的商赞处加强联系, 以取得支持。

(七)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账期控制是关键

企业应当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 指定专人定期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并将账款回收率作为考核指标, 严格考核, 实行奖惩, 账款回收率达到一定比例才可拿薪酬。还要加强应收账款坏账的管理, 做好备查档案, 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 查明原因, 明确责任, 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八)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除了日常企业风险, 很多风险总是猝不及防的, 故企业还需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联合石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 沉着应对, 管理层及时了解境外公司的经营状况, 迅速收缩套保业务, 重点防范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关注资金安全, 尽量将资金转至中资银行, 采用贴息方式提前收款, 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

[2]李维正.加强融资创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J].国际商务财会, 2012, (9) .

上一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下一篇: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