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2024-10-19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精选10篇)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篇1

电视谈话节目是源于西方的“脱口秀”节目类型, 是一种轻松、有趣、极富观赏性的电视节目[1]。在我国, 电视谈话节目多是以邀请嘉宾为主, 主持人为辅展开话题讨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 主持人在其中的穿针引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 导演、制片等节目制作方的主要意图和所需效果都需要主持人去把控和掌握, 整个节目的氛围和节奏都受主持人个人语言风格的影响[2]。

1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电视节目主持人属于公众人物, 而公众人物应该起到正确引领舆论的作用。一个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言谈举止, 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很容易引发受众的效仿。纵观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优秀主持人, 无一不是有自己明确的公众形象定位, 这样就会给受众一个好的心理参照, 不自觉地影响部分受众的言行。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绝不仅仅只有外部形象的定位, 更包含了言谈举止、行为修养、文化底蕴和专业素质的整体形象。这就对主持人自身的生活阅历、经验积累和情感思维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为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不仅对主持人的外在形象有要求, 更对主持人的言谈举止有心理预期。所以, 内提素质、外注形象, 是电视谈话类主持人找准自己合适节目定位的必然途径。

2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影响因素

2.1 风格有亲和力是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视台选择节目主持人的考评因素越来越多, 随之诞生了一批各有所长、风格各异的优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如崔永元、鲁豫、撒贝宁和窦文涛等, 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属于俊男靓女的范畴, 有的甚至不是播音主持科班出身, 但受众却十分喜欢他们的形象和语言风格, 这正是他们身上的亲和力起到的效果。

要想具备较强的亲和力, 就需要随时与嘉宾和受众保持精神上的零距离。其实亲和力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也是一种个人气质的集中体现。

2.2 声音有个性化是亮点

每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形象, 这与其本人的先天条件、成长经历和性格习性都有很大关系, 主要是以先天音色为主, 后天塑造为辅。一个与节目定位契合度很高的个性化声音形象是主持人与节目完美融化的关键因素。例如, 崔永元的声音就很有邻家小哥的味道, 在《实话实说》栏目中, 这样的个性化声音条件很快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受众就将崔永元的声音与《实话实说》这个栏目结合在了一起。

在声音的塑造中, 先天因素起关键作用, 所以节目主持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找准自己适合的节目定位, 将自己的各方面优势集中体现到节目中去。

2.3 言谈有知识底蕴是基础

电视谈话节目不能用提前准备的讲稿照本宣科, 因为那样会严重束缚嘉宾和主持人的思维, 并直接影响节目的效果和可观性。这类节目对主持人的知识底蕴和主持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主持人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与嘉宾的交流中, 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地位, 无法引领和掌控话题。所以,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要以知识底蕴为基础, 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节目中涉及话题的相关知识, 才能在即兴的交流和表达中镇定自若、收放自如。

3 个人语言风格同节目的结合

在形成自己的主持语言风格后, 需要考虑的就是个人言语风格同节目本身的结合[3]。现阶段, 我国知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有比较独特且固定的节目方向。这也就说明主持人与节目是相互依托、互为辅助的, 如何将个人的语言风格同节目完美结合也是主持人与节目共同成功的重要前提。其实在我国, 大多数成功的谈话类节目在开办之初就烙上了第一位主持人的烙印, 而节目与主持人的共同成长和成功更是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例如, 在《鲁豫有约》这档节目中, 陈鲁豫的语言风格已经同节目密不可分, 大家对这档节目的认知也都定格在了陈鲁豫的声音。就算换成王鲁豫、李鲁豫, 同样还是《鲁豫有约》的名字, 却很难再有陈鲁豫带来的节目效果。

4 结语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对主持人各方面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节目类型, 主持人在努力塑造自己语言风格的同时, 更要注意将其与节目紧密结合。只有找准自己的节目定位、塑造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并与节目同节奏、共呼吸, 才能真正获得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管婷婷.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播音·主持, 2013 (5) .

[2]邱雪玫, 张玲玲,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视听时空, 2007 (1) .

[3]王红梅,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媒介研究, 2005 (3) .

教学语言的风格 篇2

教学语言的风格,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

一、豪放的美

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健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刘大槐:《论文偶记》)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

例如,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笔者是这样阐述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同学们想一想:虎门销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学们听一听:‘五四怒吼,‘八一枪声,芦沟惊雷!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都在做着同一个强国梦,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奋发追求,寻找强国路。这个梦,好久好久!这条路,好长好长!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承上启下,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加之句群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犹如连绵不断、响彻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启人心扉,长人精神,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二、柔婉的美

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旬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协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

例如,在讲上例“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笔者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逸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三、灵秀的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陶铸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吗?”然后。笔者满怀激情地朗诵道:“我赞美你,松树,你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你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你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接着,笔者进一步引申道:“我赞美你,英雄模范人物,你们所追求的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从董存瑞、黄继光英勇献身到焦裕禄、孔繁森甘做人民的好公仆,从徐洪刚、白雪洁见义勇为到徐虎、李素丽无私奉献、真情为人民……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这—语段中,笔者用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比喻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不顾个人安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浅谈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篇3

一、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

(一) 精确性

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的精确性指的是在保证通俗易懂的同时, 做到简短有力, 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发音要规范和精确, 否则很容易为观众带来一定的误导;另一方面是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一定要做到准确、严密, 为了防止新闻传递时出现偏颇, 就要求电视新闻主持人在向观众转述新闻事件时, 修辞要恰当, 语句要完整, 用词要规范、精确。

(二) 生动性

电视新闻主持在新闻事件转述时, 若多采用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语句, 往往能够使观众感同身受, 从而起到打动人、吸引人的效果, 因此,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离不开生动性这一特点。然而, 一定要将主持语言和生活语言两者的关系处理好, 既要坚持主持用语的规范性, 同时也要树立口语化、生活化的意识, 积极从日常生活口语中汲取营养, 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三) 创新性

要想实现新闻节目的成功营销, 受到观众的喜爱, 就必须将创新理念融入到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之中, 从而实现新闻节目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融合。此外,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电视新闻主持人还可以将最近网络中出现的新词或流行语融入到语言中, 或者对现有的策划方法内容进行适当创新, 以将自己的主持语言风格融入其中, 从而实现新闻语言活力和创新力的增强。

(四) 传播性

传播性是电视新闻报道所传递内容的共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语言的表达风格。所传递的新闻无论是现场的还原, 还是主持人的转述, 新闻事实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主持人的语言无论是饱含哲理的, 还是朴实无华的, 或是诙谐幽默的, 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将更生动的新闻消息传递给观众, 而要想方便观众理解与消化, 就需要新闻主持人对每一语句采用合适的语气, 以使传受双方的“交流”的活力与生气得到有效增加。[2]

(五) 审美性

电视新闻主持人在保证所用语言规范性和精准性的基础上, 还需要多采用一些比拟、联想、想象和艺术性的夸张等手法对语言措辞等进行润色, 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规范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有效策略

(一) 增强业务水平

因为新闻节目与其他的电视节目有一定区别, 新闻主持人需要将报道的新闻事件讲述清楚,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节目时首先要做到发音准确, 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不能出现错读。其次要做好语句停顿, 保证断句准确, 这就要求主持人事先要仔细阅读新闻稿件, 做到心中有数。这两点是作为新闻主持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日常主持人需要加强普通话练习, 不断提高其发音质量, 以确保在读稿时不会出现错读的情况。

(二) 增强创新水平

保持语言生动有趣是主持人吸引电视群众的关键手段。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各种媒体平台的产生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力, 所以增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新水平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主要是要求主持人敢于创新, 积极思考, 研究新的新闻发展方向, 结合电视节目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比如说采用生活化的词语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主持人的语言形象体现的是一个电视节目的风格。

(三)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个新闻节目能否从头到尾顺利播出, 关键在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承受水平。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采取现场直播, 由于新闻事件存在突发性的特点, 其中临时出现的情况很有可能不在主持人的预备稿件中, 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很强的临场发挥能力。所以, 主持人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 克服心理障碍, 不断积累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包括精确性、生动性、创新性、传播性和审美性五个方面。电视新闻支持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业务水平和创新水平,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实现自身语言风格的进一步规范, 自身魅力的提高, 进而做好新闻节目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帖洪宇, 李红.试论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J].戏剧之家, 2015 (22) :284.

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风格 篇4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写手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写手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写手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写手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写手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写手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卫国.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4.

[2]李春林.《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篇5

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一部作品, 有自己的风格, 一个作家, 也有其个人的风格, 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文学, 又有其特定的地区风格、时代风格或者民族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现如今, 综艺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大陆的如《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 台湾的如《康熙来了》等等, 无论老少, 也无论职业类型, 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兴趣投掷于综艺节目上。电视综艺节目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是因为综艺节目类型繁多, 内容丰富, 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二是每位综艺节目主持人幽默、风趣、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吸引观众, 夺得大众眼球, 而笔者认为这是最主要因素。

所谓语言风格, 顾名思义, 是指能够展现语言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就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而言, 它是指以媒体作为载体, 以媒体作为制约的前提下, 综艺节目主持人所展现的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 兼具独特性、创造性且幽默活泼的综合表现。综艺节目的宗旨就在于赋予节目活泼色彩, 抓人眼球。

2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特点

2.1 生动性

生动性是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要特点。前文已述, 综艺节目旨在吸引大众眼球, 满足大众娱乐心理。要想达到这种效果, 主持人的语言就要生动且富有表现力。此外,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 本身固有的“娱乐精神”也要求主持人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为载体, 以此来实现节目与主持、形式和内容上的完整统一。以《快乐大本营》为例, 谢娜、何炅的主持风格就颇具特色, 幽默、活泼色彩浓厚, 同时能够完全紧扣节目主题, 随机应变。也正是因为此, 该节目自首播至今一直广受大众喜爱。

2.2 创造性

创造性是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又一特点。一档好的电视综艺节目通常离不开节目方案、策划等一系列制定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制定虽与主持人无关, 但是方案的创造力往往决定了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创造性。一名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 其多具备的素质不单单体现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临场发挥能力, 更是体现在能够根据电视综艺节目的策划合理配置节目的语言及形式, 从而达到电视综艺节目内在和外在的和谐效果。

2.3 多样性

语言是人通过大脑的运转, 结合肢体的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表达人内心所想的基本方式。风格则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的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不同, 因而所具有的语言风格当然不同。这就导致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语言是主持人与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展现主持魅力、节目活力的最主要方式, 它贯穿于节目的始终。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 其主持语言风格不同。如众人皆知的《快乐大本营》及《康熙来了》, 可以说, 两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同一类型的综艺节目, 不同的主持人, 其主持风格也固然不尽相同。如同是《光影星播客》, 受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亦各不相同。

之所以说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具有多样性, 一是源于语言风格作为个人理想、作风、性格等多方面的语言反映, 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二是源于综艺节目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而主持人语言风格的运用要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相融合。换言之, 节目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形成

3.1 加强语言功底

笔者认为, 在语言功底方面, 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拓宽知识面。就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而言,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是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内在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 有宽广的知识面, 才能形成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在节目中灵活自如, 随机应变, 才能将自己的“才”很好的运用到节目中去。二是要增强主持人自身的应变能力。电视综艺节目具有生动、灵活性, 综艺节目主持人临场发挥能力的好坏, 可以表现在语言的随机应变能力上。面对综艺节目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 这样才能扭转局势, 化险为夷。

3.2 提升驾驭主持与节目画面相融的能力

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但假如缺少了语言这一载体, 整个节目画面将没有一丝生气, 黯然无光, 这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 于观众而言, 苍白无力、死板的语言与节目画面将会是格格不入之状态, 因此, 语言这一载体要与节目的风格“如胶似漆”, 支持人只有提升这方面的驾驭能力, 加之独特、多彩的语言风格, 方能彰显节目的特色与魅力。

3.3 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如今, 这个时代不仅是崇尚自由、崇尚民主的时代, 更是摆脱束缚, 追求个性的时代。个性, 即意味着锐意创新, 追求与众不同。就电视综艺节目而言, 倘若彼此模仿, 缺乏新意, 将难以夺得观众眼球。毋庸置疑的是, 每一位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 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虽如此, 有些综艺节目也并不受大众喜爱。因此, 笔者认为, 从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响力角度出发,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当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在共性上寻求个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以满足受众不同的审美诉求。

参考文献

[1]董磊.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篇6

一、主持人体态语言风格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电视节目支持人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青年主持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使得主持人的个性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广电发展形势之下, 传统化的主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要求了。目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媒体节目形式的出现, 使得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收获稳定的收视率, 就必须提高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对于服务性的气象电视节目来说, 它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所以气象节目主持人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下面, 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对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体态语言风格的必要性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 从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上来说, 他们是气象预报节目和观众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充分体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属性。在电视节目个性化发展的今天, 主持人的形象定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公众人物的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 他们的形象定位应该具备更强的说服力、亲和力, 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和可信度。为了更好的体现主持人的社会价值, 和受众进行良好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使用亲民化和个性化的体态语言是非常有必要。

其次, 从气象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 作为一档科学服务性的节目, 要求天气预报节目必须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而且从气象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来看, 该时间段的受众范围很广, 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为了尽量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审美需求, 要求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要以大方和稳重为主, 不需要有多余和比较夸张的修饰, 以免影响节目的客观性。所以, 这时候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 包括衣着、发型等, 都要以简洁和自然为主。

最后, 从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内容来说, 他们除了向受众传播气象信息之外, 还会因为自己的个性化主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个性、风度、姿态、表情、微笑、服饰、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小习惯等, 都是他们塑造荧幕形象的重要因素。

二、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体态语言风格的方法

(一) 多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通过图像等方式来表达的一种方式, 又称为姿态语言和人体语言, 主要内容包括身体姿势、外表装饰、肢体动作和表情等内容。和一般的听觉语言不同, 主持人的体态语言是通过视觉器官来完成信息传递的, 对于增强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气象电视节目中, 主持人除了主要的语言手段之外, 还可以使用体态语言,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主持效果。例如, 微笑可以表示亲切随和, 稍微欠身可以表示尊重, 抬手臂则可以表示热情和兴趣。这种体态语言通常会在气象电视节目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使用, 只要运用得当, 就会产生和有声语言同样的效果, 甚至还会产生连有声语言都无法产生的效果。对于气象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来说, 除了要用有声语言向观众传达气象信息之外, 利用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体态语言可以将增强主持人的感染力, 让简单枯燥的气象节目也能充满感情, 打造个性化的主持人形象, 提升气象电视节目的屏幕形象。

(二) 培养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电视节目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电视节目有不同的主持风格和气质,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节目, 主持人不同, 节目风格也会有差异。当然, 不同节目主持人因主持节目的不同各不相同。气象电视节目作为一个科学类服务性节目, 要体现其独特的节目特点, 节目播音主持人要时刻进行信息容量和公众接受力的平衡、播报和讲解的平衡以及规范和轻松的平衡, 主持人在驾驭节目平衡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其独特的主持风格。作为气象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既不能平铺直叙地念稿子, 也不能使用过于花哨的语句来播报天气, 同时也不能使用与天气预测和实况无关的描述性语言, 这样会让人产生反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风格既是主持人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现, 也是影响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能提高气象电视节目的服务质量, 主持人除了需要做好基本素质的训练之外, 还需不断开发自身的潜力, 并及时对自己工作中的体态语言进行总结, 针对主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 提升自己的主持技巧,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越来越多, 并且对主持人个性化的要求也越高。气象电视节目作为一档科技服务类节目, 是人们了解天气情况的主要方式。气象电视节目的时间通常比较短, 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将大量的天气信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是新时代下对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支持气象预报节目时, 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播音技巧之外, 还必须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体态语言风格, 这样才能提高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本文就从新时期对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出发, 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培养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风格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体态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王珊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J].视听纵横, 2013, 06 (12) :80-81.

[2]安惠芳.做好气象电视节目播音主持[J].北京农业, 2013, 06 (10) :110-111.

[3]邓清华.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体态语言的特点[J].科技资讯, 2009, 05 (20) :244-245.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篇7

《今日一线》的成功之处在于使用平民角度为受众进行报道, 整个节目的“民味”十足。其中, 新闻与新闻之间的过渡语言功不可没, 它是每条新闻吸引观众的卖点, 也是新闻想要抓住观众眼球的第一关。这种过渡语言被称为串连词, 平民化风格的串联词似乎是主持人信手拈来的心腹之言, 但实际上, 这些充满平民色彩的串联词是撰稿者和主持人精心设计过的语言, 目的在于让民生新闻更加“民生”。正如节目的开场词——“民生视角, 本色报道”。

一般来说, 观众在看新闻的时候都希望能看到新闻最根本的东西, 比如说“为什么发生?”“怎么发展?”“怎么结束?”等等。在《今日一线》中, 抓住观众眼球的重大任务落在串联词身上。把各个子栏目或各条新闻有机地衔接起来, 使整个“板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就是“串联词”的基本作用。《今日一线》在保持“串联词”基本作用的前提下, 对节目串联词进行精雕细琢, 成为了自身品牌式的、充满平民化语言色彩的串联词。怎样写串联词才能给观众提供最大量的信息呢?

用写导语的方式写串联词

参考平面新闻媒体的做法, 在新闻第一句话下狠功夫, 用写导语的方法写串联词。正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 可以细细道来, 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 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

以下面一条串联词为例:“因建设人防工程和地铁而封闭的广州体育西路, 近日已经部分开始通车。而到下个月底, 双向七车道将全面开通。被封闭了四年之久的体育西路, 终于可以全面解封了。”

短短73个字, 把体育西路封闭的新闻背景 (因建设人防工程和地铁而封闭) , 现在的概况 (部分开始通车) , 将要发生的事情 (下个月底, 双向七车道将全面开通) 都交代清楚了。这句串联词没有玩弄太多的技巧, 只是用最纯粹的新闻语言, 平铺直叙, 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观众, 而且, 把要报道的新闻内容的背景在串联词中写出来使观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认可, 增加新闻的含量, 满足了受众渴望获得信息的需要。

为了吸引读者, 平面媒体的导语总能充满创意, 但总的原则就是保持导语的信息量。所以, 借鉴平面媒体写导语的形式进行串联词的创作, 能够使串联词充满生命力, 让每条新闻的开头都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提供信息, 让观众对新闻本身有大致理解, 也能引起观众新闻的收看欲望。

用聊天的方式讲述新闻

当代大众传播心理研究的成果证明, 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就是自尊心理, 他们喜欢亲切的语言, 厌恶生硬说教或冷漠分析。因此, 主持人的串联词首要的要素就是亲切自然、随和体贴。要达到这个效果, 串联词中的每个字眼都需仔细斟酌。例如:“不少人都抱怨广州‘打的难’, 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 有时等上半个小时也打不到车!好不容易拦下一辆, 司机又摆摆手, 对不起, 要换班了!那可真是欲哭无泪啊!今天, 广州新增的700辆的士终于亮相, 不知这种现象会不会有所缓解呢?”

这句串联词中, 首先“打的难”是平常广州百姓最常用的语句, 串联词采用这个词语而不是用“很难打到出租车”这种说法是非常明智的, 开篇就让观众甚有同感。另外, “摆摆手”这个动词也用得非常形象, 这句串联词中连续用“打的难”“半小时”“摆摆手”“欲哭无泪”, 非常贴切地说出了市民的心声, 让观众一听就觉得深有同感。最后报出一条好消息, 说增加700辆的士, 观众自然会对这条新闻印象深刻。观众看新闻, 对“千人一面”的传统新闻播报方式难免有厌烦的感觉。对《今日一线》来说, 观众就是上帝, 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在和自己聊天唠嗑, 感受到主持人身上的“人情味”, 是拉近传受双方距离的最佳办法, 也是让《今日一线》更深入民心的办法。

说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自中央电视台1993年首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获得巨大成功以来, “百姓故事”事实上成了电视节目中广泛应用的“民生”元素。作为民生新闻栏目的《今日一线》, 固然会更加注意运用“民生元素”。在节目串联词中, 当遇到要举例子切入新闻的时候, 主持人会有意识地把例子往老百姓的日常故事上靠拢。如以下例子。

“继今年新开通5条试点小公交线路之后, 今天下午, 广州市交委再开通第二批共12条小公交线路。共有50辆小公交将通到萝岗镇龙、海珠大塘、天河员村、白云石岗村、黄埔沙步等城中村, 居民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在广州找工作的小姚, 经常需要搭公交车进出各个区。经常因为面试地点偏远, 又没有公交能到达, 错失不少机会。”

出行多种选择, 主持人没有空泛地说多选择之后有什么好处, 而是举了个真实例子, 这位小姚具有代表性, 毕竟在广州这个交通环境, 因为公交线路不完善带来的不便比比皆是, 所以, 主持人在写串联词的时候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小姚身上, 让观众看的时候有切身体会。

说老百姓的新闻, 考验的是写串联词者对生活的理解。能够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选择例子, 这种串联词让观众感受到“接近性”, 即让观众知道这是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和自己的利益有密切关系。这样切入到新闻里面, 能让观众更有共鸣, 更能投入到节目当中。

大白话当道, 让你会心一笑

在民生新闻中, 正儿八经的新闻播报语言很难适应观众的需求。《今日一线》以“说新闻”的方式与受众交流, 采用大量的口语, 有时还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阐释新闻。试看下例。

“说起虎门炮台, 那可是有过一段威水史啊。可能大家没留意, 虎门炮台有7个炮位在广州南沙区的大角山。今天有一门大炮又被重新安上了炮位。”

一句简单的“威水史”, 生长在外省的观众可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可对于会说粤语方言的观众来说, 这句“威水史”绝对是精辟到极致了。“威水史”在粤语中的意思是指某样事情的辉煌过去和风光历史。在主持人标准的普通话中出现了这么一句, 相信很多说粤语的观众一下子就来了兴致, 毕竟《今日一线》主要的市场在广东省, 广东省内粤语方言还是主流。粤式普通话的运用使新闻的“本土化”更为强烈, 也加强了地域性的渗透。

根据国家规定, 播音员主持人说的话都必须正规, 也就是以普通话为主, 说过多地使用方言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事情。在《今日一线》中, 由粤语方言衍生的普通话都是偶尔出现, 但是非常精辟, 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主持人经过自己对这些大白话的理解, 判断出哪些方言应该舍弃, 从而留下最精彩的、最耳熟能详的一句大白话。《今日一线》主要的受众群在广州, 广州以粤语方言为主, 所以, 把握好白话的使用, 是非常讨好的做法。

电视专题片的语言风格 篇8

如果将广播电视媒体构架比喻为一座金字塔,那么地方台则以其最为庞大的数量和最接地气的特点,扎根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支撑着整座金字塔的稳固发展。然而受困于发展空间等因素,地方台通常是台小人少,尤其是主持人的数量往往有限,通常一个人必须承担几档不同风格栏目的主持工作,于是主持人身兼数职,一专多能现象尤为凸显。

笔者所在的晋江电视台,在十多年的发展时间里,节目形态日益多元化,新闻类节目细分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同时也有专题类、生活服务类、综艺娱乐类、少儿类等节目形态。由于主持人数量有限,一位主持人常常既要主持新闻,又要主持专题节目,既要做现场报道,又要做晚会主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多面手,进而增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语言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的语言不仅肩负着传播信息的任务,更起到传播示范的作用,而主持人多样化的语言风格是节目多样化的重要标志。如果把节目比作在草原上奔驰的马车,那么,主持人就是驾驭马车的车夫,而主持人的语言则是车夫手中的缰绳,指挥着马车前进、加速、 转弯。不同的节目形态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主持人如何在处理不同节目时快速转变语言风格,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较好的语言应变能力。

从宏观上来说,地方台的电视节目能否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节目自身定位、风格形式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持人在不同栏目的主持中语言风格的应变技巧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不同节目形态下主持语言风格应变的解读

主持人在面对不同的节目形态时,会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其迅速调整状态,找准节目定位,例如服装、灯光、布景等, 然而,唯有语言风格的应变才能最直观地把受众带入到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中去。

笔者在晋江电视台主持过多个风格不同的栏目,例如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民生新闻,还有人物专题,这些节目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差异,归结起来,这种语言风格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传播语境、传播语态、传播语义的差异。

(一)传播语境差异视角下的主持风格解析

传播语境即主持人说话时所处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了非语言因素,例如节目的风格定位、目标受众甚至还有节目的包装布景等,它直接影响到主持人语言风格的转变。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国大部分的电视媒体,无论级别大小,时政新闻的语境都是主持人坐播,节目包装大气简洁,而景别大部分都是近景,即镜头拍到胸以上,此时主持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都会被放大。这就要求主持人控制好自己的肢体动作,播报时政新闻的体态语应该简洁准确,保证时政新闻的规范严谨,权威可信。

而民生类、评论类节目则更多地采取主持人站播,体态语更为丰富,主持人可以口手并用地“说”新闻。此类节目演播室里的表现手法也日趋多样化,比如LED大屏幕,虚拟对话框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这样的语境设置可以帮助主持人实现将跨时空的不同信息汇聚到一个展示平台上,从而大大增强主持人语言的交流感和吸引力。

不同的节目会出现不同的语境,语境的差异会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综艺节目需要主持人热情开朗,应变能力强,在这类节目中,只有鲜活轻松、活泼多变的语言风格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受众需求;少儿节目则要求主持人语言甜美可爱、温柔纯真,话语要与小朋友的年龄、心智和理解水平相适应,所以少儿节目中,主持人常以卡通形象出现,“哥哥姐姐”相称,这样才能让小朋友易于接受;而财经类主持人则要求以理性睿智的形象出现,语言干净利落、评论清晰到位,并且拥有一定的财经专业知识。

(二)传播语态差异视角下的主持风格解析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说到:“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在理念上是从实验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开始的。”[1]这种改革的兴起,使电视节目的叙述语态更为真诚平和,注重语态的真实感和吸引力,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这种语态的差异可以划分为新闻类节目和专题类节目的语态差异。

1.新闻类节目的语态变化

随着时代变迁,新闻播音语态改革不断,从最初的高调 “呐喊式”,到之后的低调“宣读式”,再到现如今的自由“评说式”,交流感不断加强。其实不管是“播”还是“说”,没有优劣之分,完全取决于新闻节目的稿件内容和要求。一档新闻节目中往往有不同的消息内容,有的适合“播”,有的则更适合 “说”,有的在两者之间,而界限只在毫厘,这就需要主持人去仔细把握,只有内容和语态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起到最佳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在处理主新闻或者说重大新闻的时候,我们通常采取“宣读式”去“播”新闻,这是一种传统的播音方式, 从服装、发型到表情、表达都要做到端庄大方,自然舒展,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准确清晰、语速适中。

在播报民生新闻时,则应该采用比较自由的“评说式”来 “说”新闻。这种播音状态更接近日常说话交流的状态,主持人的内心体验和观众感受都更加轻松自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说”新闻就可以像生活中的聊天一样,纯放松、无修饰, 满嘴“嗯、啊”的语气虚词,甚至吃字,没有逻辑性。在方式上, “评说式”必须包含“宣读式”的基因,吐字归音、用气发声都要规范,语言风格和状态上尽量亲切自然,赋予个性。

在处理财经新闻时,则必须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不同的语态。晋江素有“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发达的县域经济为晋江电视台的财经新闻节目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在播报财经新闻时,是“播”还是“说”则完全取决于稿件内容。对于那些非口语化、又必须体现准确和权威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动态类的稿件,不适宜“说”只能 “播”。而对于那些本身口语化很强,运用生活语言阐释经济现象和财经事实的评论类稿件,则更适合“说”。

例如,新闻《在晋创业团队最高可获2千万元扶持》和《 晋江名企90% 员工返厂率的背后》,前一则新闻属于经济政策解读,内容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添减字,更不能更改,只能解读,适宜用“播”的方式进行报道,给受众客观理性的感受。而后一则是深度财经评论,此类财经评论往往以较长的篇幅,就某个经济现象多侧面地做深入剖析,它有明显的立场和观点,它适合用比较口语化的方式个性地表达。既能很好把握住“度”,又可在说的过程中配以肢体语言,从而加强由事实引出的深刻内涵,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专题类节目的传播语态

专题类节目语态富于变化,和新闻播音的节奏明快、起伏相对平稳差异明显,新闻类节目中很少加入个人情感,而专题类节目却截然不同,它需要主持人充分调动个人情感, 去揣摩体会稿件内容,进入稿件的故事和角色中,用真挚动人的语言为受众“讲故事”,这种感同身受的语态就如同架设在节目与受众间的一座桥梁,是与受众的情感关联。

笔者主持的《感动晋江》是一档以挖掘本地感人的好人好事为主的公益类人物专题节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类节目能否感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过程中,能否找准感情基调,用情感去拨动观众的心弦。

例如,《感动晋江》一期关于脑瘫青年伍绿羽自强不息, 不断创造人生奇迹的励志故事———《生命的阶梯———伍绿羽》中,口播是这样的,“如果说生命是一座阶梯,那么攀登则是我们义无返顾的选择,攀登是生命自强不息的姿态,唯有攀登,人生才有峰回路转的奇迹,对于英林镇的小伙子伍绿羽来说,正是每一次的攀登,他的生命才有了那么多的惊喜和奇迹。”这样一段较用情的口播,道出了节目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主旨:伍绿羽在人生挫折面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 创造奇迹。笔者在主持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伍绿羽蹒跚但是却异常坚定的背影,以及他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故事,结合前期的了解和脑海中的情景重现,帮助自己透过文字,理解稿件的内在感情,力求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语言技巧情景再现,让观众也能从主持人的讲述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三)传播语义差异视角下的主持风格解析

播音主持的首要作用被定义为:“传递信息,体现态度, 揭示语义内涵,表明思想实质,具有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作用。”播音员主持人在稿件的二度创作中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诠释将稿件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 将稿件的语义说得明白透彻。而对于不同的节目的处理,主持人也应该有不同的语义表达方式。

财经类节目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向受众传播财经信息,剖析财经现象,作为主持人经常会遇到晦涩难懂的财经专业术语和长串数字,把这些生僻艰涩的专业财经名词用通俗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让多数受众听得懂、愿意听,这是财经节目主持人需要重点揣摩的语义表达方式。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就善用“类比”这种修辞手法,把概念的、理性的东西用观众熟悉的、感性的东西说清楚。比如在一次节目中,她说,“去年彩电行业亏损147个亿,对老百姓来说147个亿是什么?我只对10万元有概念,因为可以买一辆小别克。所以我们把它掰开揉碎,147个亿可以建多少个西客站,或者多少座梅地亚宾馆,一目了然。”[2]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把要传达的财经语义直观明了地传递给受众,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让观众印象深刻。

而笔者在主持财经节目的过程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概念性的“名词解释”,例如在《本土企业“看上”O2O》这篇报道中,为了让观众在节目一开始就了解什么是“O2O”,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口播语言:“如今,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新的商业形态,相信时下很多人都体验过一种叫做‘020’的购物方式,简单地来说,就是您打开您的手机, 选购您想要的商品和服务,然后再到附近的门店去提货或者消费,这种商业新模式将线上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服务融合,让客户购物消费更加便利。”在口播中,笔者特意加入第二人称的表述,增加主持时的对象感,让受众觉得亲切自然,同时用受众熟悉的生活语言把复杂的财经现象简单化, 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主持人所要表达的语义。

三、主持人如何提高语言风格应变能力

(一)提升“记者素养”

电视节目是“采、编、播”联动的产物。然而,一些电视主持人与节目之间常会出现脱节现象———采访和稿件由记者完成,主持人只负责播出。那么主持人只能是一个带着空洞的微笑,冰冷无感地念着稿件的“传声筒”。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应该要具备“记者素养”,能够积极“走出去”,到新闻一线中去“接地气”,用充满交流感和现场感的语言进行现场报道,历练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柴静在她的《看见》一书中指出,“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3]正是她这种执着探寻的“记者素养”,才使得她的节目充满了人文关怀,震撼直达受众内心。主持人只有深入参与报道过程, 才能挖掘出节目中最动人的事件和感情。

而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常有大量的深度系列报道需要主持人以记者身份深入一线,例如在《安踏经验系列报道》、 《商业模式创新系列报道》等经济类系列报道中,笔者不仅仅作为演播室的播报者,更要用现场报道的形式贯穿报道始末,此时的语言形态不再是演播室中的播报类的语言风格, 更多的是记者语言的平实质朴,赋予感召力的“讲述”类的语言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丰富,让节目更有“人情”。

因此,主持人应该提高自己的“记者素养”,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选题策划讨论,采编的跟进,节目的制作当中去,这样才能在主持过程中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稿件,从而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二)扩大知识储备

对于主持人来说,知识储备就好比是武学里的“内功”, 不同的节目形式就如同是武学里各门各派的武功“招式”,倘若一个主持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好比习武之人练就了一身深厚内功,转过头来学习各派的武学招式,自然手到擒来,触类旁通。在主持拥有很强专业性的节目,知识储备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财经类节目、体育类节目、音乐类节目,在主持此类节目时,主持人必须具备该领域的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保证不说外行话,不被内行笑话。

现如今的财经类节目,存在“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的尴尬局面,常常出现没有任何财经知识储备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见字传声、语言晦涩等问题。在笔者看来,财经主持人并不等同于财经专家,他不需要对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但是,财经主持人必须掌握财经的基本常识、把握经济发展动向、了解政策趋势,并以积极的态度和通俗的语言风格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叙述:“我经常谈的是经济话题,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经济话题由我来谈,不能把话题说得像个经济学家,求深度,让观众觉得很艰涩;而要以平常心去体味,以平常话去表达,深入浅出,找到贴近群众的切入点。”[4]

作为财经节目的主持人,笔者播音主持的专业背景,在专业性极强的财经节目中略显单薄,但是在工作的历练中, 笔者总结出要成为一个成熟财经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经历“三多”的历练,即多查阅财经书籍资料,多走进企业一线采访, 多向资深财经人士请教。财经的节目稿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财经词汇,例如“B2C、ODM、P2P”等,面对这些词汇,多查阅财经资料,逐渐丰富财经知识储备,最为直接有效。晋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上市企业就有39家,中小微企业更是数不胜数,作为晋江本土的财经主持人,经常下基层,到一线的企业中去,对了解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动态有很大帮助,并且可以把从书本上了解到的财经理论很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另外,多向身边的资深财经记者请教,他们有着多年的财经报道经验,能最直接地告诉你财经现象和当地企业的发展动态。

作为一位成功的主持人,要知人所不知,知人所未及知, 知人所未全知,主持人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状况的判断能力,都要比观众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思得更明。[5]作为基层地方台的主持人,更应该扩大自己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不同节目的语言状态转换中游刃有余。

(三)巧用语言技巧

一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普通话标准这些基本的发音理论上,而应该更加注重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播音的语言技巧主要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四大基本技巧以及情、声、气综合处理,如果语言技巧不过硬,就容易出现处理稿件方法单一,语言呆板,声音缺乏感染力。

尤其在专题类节目中,专题节目的语言表达会根据节目内容和形态而变化,它包含了讲解、说明、叙述、描写、评述等多种方式。在专题片主持中,主持人要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做到语言的起伏有序、生动形象、变化自如、刚柔兼备,从而使传播效果最优化。试想一个主持人如果语言技巧掌握不到位,又怎么能准确地表达感情和内容实质?达到声情并茂、灵活自如的境界就更无从谈起了。

从表面上看,主持人的“一专多能”是地方台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但是对主持人自身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塑造还是有诸多帮助的。总之,一个合格的地方台主持人要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只有不断学习和拓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摘要:在传统电视媒体架构中,地方台最接地气,收视群体广。随着地方台节目形态的日趋多样,对不同风格的主持人需求增加,但实际上主持人的数量有限,一位主持人经常要主持多种不同风格的节目,一专多能就成了他们的基本素质。在此背景下,本文联系实际工作,阐释基层主持人如何在主持不同形态节目过程中通过转变自身语言风格成功把握不同节目的风格定位,为地方台传播好声音,发挥好的传播效果。

政治课的语言风格美 篇9

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一、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

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简短的开场白,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承上启下,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加之句群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犹如连绵不断、响遏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启人心扉,长人精神,促人猛醒,催人奋进。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二、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

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灿烂可观。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可这样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

“生活理想”,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上面所列的不同类型的语言风格,仅仅是个人经常运用的主要的风格样式。就这五种风格来说,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独特性是很明显的。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都能够体现出这几种风格类型美的魅力来。应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扬长避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

简议电视栏目的风格 篇10

电视艺术就其本身的发展来说, 才有几十年的历史, 较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等还显得很年轻。电视艺术的理论也正在逐步探索、完整之中。如今, 电视节目的形式、种类繁多, 评价的标准也说法不一。本文就综合型、杂志型、专题型电视栏目风格的利弊进行剖析, 进而探究形成特色风格对于电视栏目成败的重要意义, 旨在为中国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栏目风格形成的重要意义

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最基本的样式。在中国电视发展的进程中, 栏目曾经充当着重要角色。栏目化对电视节目的规范播出和节目内容的准确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栏目化是按照收视对象来设置栏目的内容与形式。定时、准点播出使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观众能在电视屏幕上找到各自喜爱的节目。因此, 栏目成为一个电视台办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栏目的设置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综合型、杂志型、专题型。每种类型栏目的创办成功除了与内容、形式和结构有关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特色风格。栏目只有有了独特的风格, 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前, 从国内外的电视发展来看, 综合型栏目已逐渐被淘汰。其原因主要是综合型栏目追求“大而全”、“雅俗共赏”, 其实这种目标效果很难达到, 并且给节目编导、制作人员出了两个难题, 既要做到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易于接受, 又要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这就不得不把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节目串在一起播出, 结果造成栏目各个板块组接很难形成一个栏目的主体风格。这种类型的节目从表面上看异彩纷呈、热热闹闹, 实际上却使整体节目“俗、平、浅”, 主题模糊, 印象不深, 让观众观后很少有深刻印象和回味之感。

主体风格是杂志型栏目的特征

1993年, 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的推出, 曾给中国电视节目的改革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引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和效仿者, 给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带来了十几年的繁荣。《东方时空》创办的成功在于节目定位准确, 具有特色, 形成了鲜明的栏目风格。随后, 《经济半小时》、《万家灯火》、《生活》和《世界体育报道》等典型的杂志型栏目相继出现, 逐渐摆脱了综合型栏目的“大而全”和“俗、平、浅”, 改善了栏目定位不准、主体风格模糊的弊病。

《东方时空》的改版, 其节目的形式与内容不断趋于完善, 栏目的特色风格更加突出。“音乐电视”的退出, “面对面”的登台, 使《东方时空》在新闻性的背景下, 内容重新组合。由总主持人充当新闻评论员的角色, 以面对社会、关注人生、浓缩人生精华,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主要叙事内容, 形成了“短、平、快”、洗练的栏目主体风格。

《东方时空》由四个子栏目组成。“时空报道”具有较强的新闻时效性, “面对面”属于新闻言论, “东方之子”和“生活空间”均属人物专题报道。“东方之子”和“生活空间”的内容含量很大, 从上层的专家、领导到下层的平民百姓, 各行各业, 几乎无所不及。但由于风格独特, 观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是以各自的人文色彩取胜的。

“东方之子”每期一个人物, 以专访的形式, 通过主持人与被采访者融洽和谐的交谈, 以特写镜头为主, 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观众每天面对屏幕进行观赏, 如同品尝着一道道丰富精美的百科文化快餐。如“著名中医专访”先后介绍了温热病专家董建华、心脏病专家程可冀、方剂学专家王锦之等。看了这些节目后, 不仅让人领略了中国医学宝库的博大与精深, 而且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京剧流派传人专访”分别介绍了梅、麒、荀、程、马、杨、裘、李、谭等各京剧流派的传人, 既弘扬了民族文化, 又使观众领略到了不同的流派美。

“生活空间”使得电视节目走向平民化, 以纪实风格讲述着老百姓真实发生的故事, 充分运用画面语言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片断生活情景, 把属于自然流程下的凡人小事, 表现为视听艺术的自然状态, 既不失真实, 又能让观照的对象作为某种典型, 演示出编导对历史横断面的剖析和对现代中国百姓生活方式的健康倡导。

《经济半小时》曾是中央电视台的八大名牌栏目之一。“关注人的命运, 做出具体的故事” (2) , 从平淡中开掘深邃, 于迷茫中凸显理念, 发人深省, 回味无穷, 形成了栏目特有的主体风格。赵赫主持并担任制片人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试点追踪》播出后获得好评。 (3)

该节目编导采用跟踪采访、屏幕对话、独自感悟等层层递进的方式, 抓住典型人物身上具有意义、具有垂范作用的事件巧妙叙述, 顺理成章。生动的故事很吸引人, 受众观后, 不仅记住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面对命运突变的复杂心态, 也看清了在社会转型的多元化经济形态中, 只要个人和社会一起努力, 下岗就有可能转化为幸运、抓住机遇的人生喜剧。“秋天的事故”让百姓有思想, 不是高歌太平, 不是粉饰生活, 而是温和地抨击慵懒、等靠的民族劣根性, 热情讴歌了自强、自立、自尊的人文精神。

以关注百姓情感层面为栏目主体风格的《万家灯火》, 让普通观众亲身“体验”某一种职业, 展示普通人“家”的百姓生活, 回顾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关注百姓周围生活中的变化。节目直接切入百姓家庭生活的情感层面, 具有很浓的人情味和时代特色。

以关注百姓经济层面形成栏目主体风格的《生活》, 围绕着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等诸方面提供切实、具体的服务, 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背景”评述着现阶段经济生活的形势;“消费驿站”则剖析百姓的消费心理;“生活尴尬事”曝光假冒伪劣产品给百姓权益造成的侵害;“百姓”关注市场经济大潮中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对百姓生活情感层面和经济层面具体深入的关注与参与, 使《万家灯火》和《生活》两个风格各异的栏目相得益彰。

《世界体育报道》的问世, 代表着我国体育栏目一次新的突破。它以新鲜、生动形成了栏目的主体风格。该栏目一改陈旧、呆板的集萃、串编为主的报道形式, 以编导、记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开拓出新的视野和空间, 表现了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满足了当代观众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愿望, 从而激发了受众的收视兴趣和热情。“视点”以专栏记者对一周体坛重要事件的分析、评论统领整个栏目, 形成了洗练、生动、富有深度的报道风格;“海外专递”则走出国门, 通过中国记者的现场目击, 以专题化的形式记录了世界体坛的风云变幻, 视角独特, 取材新颖, 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特色风格是栏目创新发展的生命

具有特色风格的专题化栏目的出现补充、完善了杂志型栏目“短、平、快”的不足。专题化栏目以其内容和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方位对信息娱乐和服务的要求。这种栏目以其组接自由、生动多样而受到电视编导及观众的喜爱。

专题化是栏目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

《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一些有影响栏目的出现, 就是专题化栏目的典型代表。以机敏、幽默、风趣和富有启发性为栏目风格特征的《实话实说》一面世便受到了专家、学者及普通百姓的喜爱。

《实话实说》是借鉴国外的“脱口秀”节目, 在每一期节目中让主持人、嘉宾、观众就某一大众关心的话题, 各抒己见地展开现场讨论。主持人充满机巧、富有启发性感召力的发问, 不断地引导节目向深度发展。主持人的机敏发问和嘉宾妙趣横生的回答, 不断地吸引着观众视线, 使观众一气呵成地看完节目。

以探讨事物完整、细致为栏目风格特征的《新闻调查》则类似于CBS的《60分钟》栏目。它运用调查的手法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采访, 在一个完整的时间里展开对一个话题的探讨、采访。每一期节目有一个完整的专题。对问题的充分、全面、细致剖析, 给受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未来电视节目的构成和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栏目化。栏目化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型、杂志型、专题型演变过程。不论哪种类型节目的出现与流行, 都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生存下去, 只有生存下去, 才能使电视节目趋于完善, 走向成熟, 而节目成熟的标志是形成风格。

注释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上一篇:藏区教学下一篇:江苏通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