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力量(共5篇)
电视的力量 篇1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视购物节目几年间在我国走俏市场, 渐成气候, 绝非偶然, 因为它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只需打个电话、下个订单, 产品就能迅速邮寄到家, 大大节约了购物成本, 也节省了人们的宝贵时间。所以说, 我国电视购物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一、电视购物节目带动电视购物主持人的发展
随着电视购物节目的火热开播, 很多电视台都在积极的招聘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 诚意极高, 但却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 在整个电视购物产业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为在商品的促销中, 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知名度、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但是, 通过对很多购买者的口头调查中就可得知, 大多数的购买者都是听了主持人的竭力介绍、推荐和保证后, 才买下商品的。由此可见, 购物节目除了需要源源不断的商品供应商, 更需要的就是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
二、我国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现状
由于电视购物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慢慢走向正轨, 购物主持还算是个新兴的产物, 目前, 这一行在拥有大好前景的同时, 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第一, 主持人缺乏经验。目前, 很多电视台的购物主持都是直接从本台的主持人里选拔出来的, 或是应届的大学毕业生, 他们都没有主持购物节目的相关经验。
第二, 主持人缺乏个性。在符合购物频道整体风格定位的基础上, 主持人因介绍商品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差异、因个人性格差异而呈现出的语言表达方式、沟通方式的差异等是可以的, 没有必要刻意去模仿别人, 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毕竟观众喜欢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仿重复。
第三, 主持人缺乏诚信。在节目现场, 主持人总是自称是自己的亲身体验, , 但这种“亲身体验”的真实性到底有多高?受众会因此对整个电视购物节目, 甚至对整个媒体失去信任。
三、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性把握
一名优秀的购物主持人只具备主持人应有的素质是不够的, 由于购物节目的特殊环境和内容, 就要求购物主持人要有对本行业更专业性的把握。
(一) 主持人要熟悉商品、把握观众心理
受众对购物节目中商品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购物节目主持人对产品性能、特性以及使用方法全面综合的介绍而得来的。所以说, 主持人对于商品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主持人的表现、商品的销售状况以及受众的认可度, 甚至有时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常识和技能作补充, 这就要求购物主持要像专家一样, 了解产品的一切功能。
(二) 快速的临场反应能力
在主持的过程中, 看起来滔滔不绝的介绍好像很简单, 其实是有技巧的。讲产品卖点时不能超过三个, 因为通常观众只能记住两个。在卖数码产品时为了宣传某款手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拨打, 包括摔过之后。而试摔后却真的摔裂了, 那么这时, 作为主持人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突发状况呢?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外壳摔裂, 但仍不妨碍拨打。”主持人用这种转移视角、以产品其他优点来遮掩不足的方法, 既处理了棘手尴尬的境地, 又巧妙的从侧面宣传了产品的耐用性。所以说, 电视购物节目, 尤其是直播的购物节目, 主持人的专业性、灵活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备受考验的, 这不仅需要平时丰富的经验积累, 还需要有超强的反应能力。
(三) 诚信最关键
电视购物节目品牌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主持人的成长过程, 二者相伴相生, 可以说一荣俱荣, 一毁俱毁。作为一名购物节目主持人, 一定要讲真话、讲实话。一名好的电视购物主持人在推荐每一款商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是在对商品本身的品牌质量清楚的情况下推荐的。如果只是为了赚钱盈利, 在还没有了解商品品质的情况下就将其介绍给观众, 在介绍推销时讲话就不能理直气壮, 并且观众如果得知被骗, 购物节目也将会永远的被观众所抛弃。所以, 欺骗观众一次不难, 但第二次呢?还会有机会吗?像前一阵的“劳诗丹顿”手表的广告, 虽然主持人的风格很受欢迎, 但其信誓旦旦夸口的南非真钻只不过是成品低廉的人造玻璃。这件事被曝光以后, 就看不到那几位夸夸其谈的主持人了。日后如果那几个主持人再出现的话, 观众也一定不会再相信他们了。
另外, 对购物节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而言, 无论是利用明星, 或者新人来主持节目, 都应该考虑到主持人可能产生的强大的社会效应。如果运用不好, 定会适得其反, 给频道带来巨大的危机, 让商品的销售一落千丈, 甚至一蹶不振!当然, 如果运用得当, 这种效应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机, 给商品的销售锦上添花。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电视购物这一新兴行业的分析, 看到了此行业大好的发展前景。无可厚非, 电视购物将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 其中就包括购物主持人。同时还对我国电视购物主持人的现状和专业性进行了分析说明, 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解决的方法, 其中着重说明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我国的购物主持人体系会尽快得到很好的完善, 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电视的力量 篇2
量
经典励志故事:信念的力量
励志感悟:如果不是那个信念,这位活下来的农民一定不会坚持那么久;如果他放弃了希望,他可能早就被死亡的魔鬼拉走了。‘信念是什么?很多时候,信念就是支撑我们生命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信念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别人在你的信念中活着,你在别人的信念中活着,然后,为了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或携手并进?由此,生活才有那么多的阳光,生命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信念的力量
在灾难来临的前一天,前一个小
时,前一分钟,多少人或者安然地在街头散步,或者悠闲地谈笑风生,或者老老少少怡然地享受天伦。可是,因为地震,一切常规都打破了,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的人们也能够想像灾难之跌人们的惊惶失措和心惊肉跳,那是对于灾难的正常反应。
有三个农民,在甘肃张掖这场地震来临时,他们正在羊圈旁的窑洞里守卫着羊群。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们在发出惊叫之后,离门口最近的那个农民最先向外面逃窜,然后是第二个.然后是第三个,但是,当第二个农民被轰然的土压倒时,第三个农民也没能跑出去,而是连同厚厚的土同时压在了前面农民的身上。
最后的那个农民是幸运的,靠稀薄的仅有的一点空气他得到了短暂的生命,但是,那点空气显然不够他维持,他在死亡的边缘挣扎,这时,有一种坚强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那就是他以为第一个农民一定成功地逃生了,并且,他会很快喊来救援人员。
他奋力地挣扎,奋力地用手刨着土,以尽可能获得生还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个钟头,在他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听到了救援的脚步和嘈杂的声音,这时的他已经没有喊叫的力气。
他终于被人们用手挖了出来,他被挖出来的那一刻,便彻底失去了知觉。但他终于成功地活了下来。
医生说,在那样稀薄的空气中,能够存活半个小时就已经是奇迹了。
电视力量怎么用? 篇3
正当此时,《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把消费者的话题点又都拉回到电视屏幕……种种迹象表明,电视的价值还在,且依旧强大,但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同样毋庸置疑,二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成为摆在广告主面前的新课题。
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联合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云南等多家电视媒体举办“电视的力量——中国电视影响力发展论坛”,主持人白岩松以一句“电视有前途,而且有‘钱’途”作为开场。以此告诉品牌方们,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在发力,传统媒体在改革,内容不断精良,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一套新的整合营销思路正摆在眼前。
电视老了吗?
有人说,新媒体时代到来,电视已经老了,显然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各种数据表明,电视的力量仍不容忽视,引用的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的话叫做“TV活着,生猛且坚强”。
首先,从用户量上体现,中国电视的受众规模为12.8亿,索福瑞媒介研究的调查显示,每天在家看电视的人数占人口总数的80.7%,这么大的规模,是任何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截至2012年底,互联网的受众规模只有5.38亿,只有电视受众规模的42%。而在互联网受众中,网络视频用户只有3.89亿。可见“今天的电视依然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类型。”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表示。
另一方面,电视的公信力同样是其他媒体平台所不能比拟的。社科院调查显示,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是城市居民获取新闻的第一媒体,也是信任度最高的媒体,“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共达81%,这就决定了电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社交媒体上所强调的KOL力量,某种意义上讲,电视是消费者生活中最大的KOL。
所以说,电视的力量仍在,只是作用将有别于强调碎片化、数据化的网络媒体,不同的特质,也决定了二者将在营销中担负不同的责任。
电视、网络——不同的营销角色分工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激活了美食文化,却带动了网络热议和淘宝销售,《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节目模式新颖和内容的精良,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品牌方植入之后,在网络渠道上不遗余力的推广”。 浙江卫视营销中心主任王俊总结说。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优秀电视节目更适合作为营销链条的源头,而网络更适合作为话题的发散地,各自的营销分工不同。
电视的力量 篇4
一、借助微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 突破重重限制, 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如今,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越来越普及, 随着宽带普及、提速, 信息的发布和接收越来越快捷;而绝大多数电视新闻媒体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节目生产, 新闻的播出被固定在一定时段, 而且周期较长, 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话题时, 迟缓和失语现象屡屡发生,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来说, 这种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和糟糕的用户体验简直无法忍受。早在2006年确立“互联网第一”战略的英国《卫报》的国际编辑哈里特·舍伍德说:“如果有能力为你的读者提供一个24小时滚动的新闻的路径, 就没有任何逻辑把它压下来放到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出来”。[1]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同样如此, 如今, 微博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在这一新的话语空间里, 我们可以即时发布和更新信息, 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此外, 目前中国电视新闻媒体多以省、市、县等行政区域划割, “势力范围”有限, 借助微博可以轻松地突破这种限制, 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2) 突破容量和介质限制。假设电视媒体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新闻, 但即便最忠实的观众, 能够坚守在荧屏前的时间也相当有限, 因此, 其实际可供使用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在丰富的信息中往往不得不艰难地做出取舍。而在微博里, 无论你有多少精彩的内容, 都可以轻松地发布。其次, 微博打破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传统的介质分割, 无论文字、图片、声音还是视频, 都可以轻松地融合进去, 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而且信息的接收也更加灵活, 借助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智能终端,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相互设置议题, 优化与受众的互动, 丰富节目内容, 提高收视率
从“读者来信”到“热线电话”“短信参与”, 以及邀请嘉宾进演播室, 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在网络时代, 借助于微博, 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 (1) 微博成为新闻线索和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美国“9·11”事件、伦敦大爆炸、萨达姆被施以绞刑等全球性重大新闻事件, 第一手的图片、影像都是博客提供的。如今, 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网络时代, 受众和传者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 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激发了人们发布和分享信息的浓厚兴趣, 成为新闻线索和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因此, 许多媒体人已将微博纳入他们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不少传统媒体也意识到这种“用户创造内容”的价值, 甚至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意味着由此他们将拥有千千万万数量庞大而又免费的“公民记者”, 极大地扩展获取新闻信息的触角, 而且有助于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获取信任和关注;另一方面, 由于微博的草根性, 其内容想要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 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关注。需要强调的是, 对微博中的内容绝不能简单地搞“拿来主义”, 一定要做好鉴别和把关工作。 (2) 相互设置议题, 以循环的模式相互助推。微博为电视新闻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 而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也是微博的常客, 他们不仅相互为对方提供议题, 而且在信息传播中相互助推, 产生更强大的影响力。一方面, 微博中的内容鱼龙混杂, 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来证实或辟谣;另一方面, 借助于微博, 电视新闻媒体可以打破单向的传播方式, 进行手机、电脑与电视多屏互动, 使受众积极地参与进来,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从而让自己的新闻产品更乐于为人接受, 尤其是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此外, 电视新闻媒体还可以利用微博进行新闻调查、节目预告、和产品推介等, 这比传统的办法往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三、作为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突破口,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终端融合”积累经验
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如果仍然对利用新媒体汇聚信息、传播信息不够重视, 对内容与终端相结合的体验优化不敏感、不投入, 将面临在移动媒体时代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的危险。”[2]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 电视开机率的大幅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因此, 我们必须主动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 由此方能抢占先机, 获取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否则, 被“小众化”乃至被挤压出局是迟早的事。目前, 很多媒体单位对微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明显不足, 缺乏经营经验, 其微博账号不愠不火, 受关注度不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僵尸微博”。应当指出, 电视新闻媒体拥有专业化的团队、先进的设备等优势, 能够持续地进行新闻生产, 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在微博中开疆拓土, 发挥影响力;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微博等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甚至冲突, 比如文化隔阂、内容形态的差异以及技术障碍等等, 不能想当然地移植传统经验和做法去对付它, 而是要认真地摸索和研究。总之, 微博等新媒体方兴未艾, 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 挖掘它们对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巨大价值。
摘要:目前, 中国有四亿多网民开通了微博, 此外, 无论中央部委还是基层政府机构都开通了政务微博, 数量超过17万个, 通过微博发声逐渐成为常态。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体,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鹏.报纸突围[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40.
电视的力量 篇5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应该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时代也在更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就曾经用十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更是让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当人们接受信息,接收观点的媒介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快的时候,电视新闻评论之于新媒体当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境遇? 时下,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理念,但是笔者认为融合只是第一步,电视新闻评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力,仅仅是融合还不够,更多的应该是借力,甚至是借助新媒体时代所出现的酵母环境进行二次发酵,形成“ 人有我优”的格局。 笔者从新闻评论的主体、时效、题材、技术平台、写作这些方面进行探析。
一、新闻评论主体从精英话语权的单一模式,转向“精英——大众”的多元化模式
对于传媒评论的主体,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认为:“ 传媒评论是主体意识形态的表露,传媒评论的主体作为复杂的社会群体,分布在社会各个层面。 任何社会成员对传媒的作品及运作都有自己的感受,构成了不同类型的评论主体。 ”[2在这里,刘教授将评论主体划分为专业型和非专业型。 电视新闻评论属于传媒评论的一种,那么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性主体就是指掌握电视新闻知识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技术的人,通常是电视新闻的实际工作者,俗称“ 圈内人”。 那么非专业性就是与“ 圈内人”相对应的“ 圈外人”通常是指广大的受众,他们也被称为是电视新闻的“ 客体”,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种专业和非专业的划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 传”和“ 受”的双方。 除了主持人、记者这些“ 圈内人”之外, 社会各界代表、专家对于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各界人士这些“ 圈外人”的广泛参与,这些都将使新闻评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因此评论从主体到客体必然要发生变化。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轫,经过为时34年的发展,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呈现述评式、主持人评论式和谈话式共生繁荣的景象。 但不管哪种形式,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还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也就是从事新闻专业的人员或者受邀请的评论员、专家,即精英人群的“ 单一传输”。 这样的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来表达观点, 但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了主流社会的思想,它所涉及的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闻启示录》 在开播之初的定位是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也就是说栏目所发声的是代表政府的声音,是一种主流社会的思想观点。 这样的观点缺乏群众的参与,无法更全面、更准确表述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 而当网络空间的自由与开发袭击而来时,利用论坛、微博甚至微信等社交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评论,这种参与不受到职业、阶层、年龄等的任何限制。“ 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3]比如说你在网络上输入“ 冰桶挑战”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了268,000篇结果,可见网民的意见大多在民间,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是笔者在搜索中也发现网民的意见在网络上是一种“ 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归纳、 总结、提升,在网络上极为少见。
当然,在这股民间力量面前,电视新闻评论的精英话语权不得不被重新构建。《 新闻启示录》 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这股来自网络民间的力量。 首先,《 新闻启示录》 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者评论嘉宾的观点表达,更多地开始关注平民的心声。 在节目中架构起媒体、专家、平民的多元化表达。 比如在节目中融入“ 网络声音”、“ 各方提问”等板块,让声音多元化, 增加观点的客观性同时,也让话语权实现从“ 精英到大众”的多元化转变。 就比如说《 新闻启示录》 在制作《“ 冰桶挑战”另类慈善》 这期节目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评论主体,节目中有主持人点评,社会学者以及心理专家的解读,这些都属于权威解读,但是“ 冰桶挑战”是一项源起于网络的接力活动,是一种草根文化的表现,如果只是专家解读显得“ 高处不胜寒”, 节目编导在268000篇的搜索中需找来自民间的观点, 有人说这场活动让大家认识了“ 渐冻人”;有人说这场活动就是一个“ 真人秀”……众说纷纭,但无非就是两派立场,支持和反对,在制作节目时,不仅要加入民间的这两派观点,还利用电视化的手法展现这两派观点的支持率,( 支持方以67.5% 获胜) 。 可以说这样的评论节目不仅仅是简单展现了草根民众的观点,更是将这些观点进行了分析,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这些观点。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在主体从一元化的“ 官方立场”向多元化的“ 意见表达”的转型重构之后,不是简单地做 “ 加法 ”,而应该解读 、引导这些多元的“ 意见表达 ”,从而体现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型、权威性。
除了精英话语权被重建之外,作为评论主体存在的主持人,其话语权功能也在改变。 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各地纷纷出现以主持人为代表的新闻评论节目,比如《 一虎一席谈》 、《 老梁观世界》 等,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新闻启示录》 也推出了以主持人高山风格的节目《 高山说》 ,这对主持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不再只是简单的对新闻事件做综述性评点,或者穿针引线几句话, 而是要求从语言到肢体地去表现自己的观点, 比如一期说雾霾的节目,高山设计了一个“ 孙悟空腾云驾雾” 的出场,这种表现性的手法给主持人的评语可以说加了不少分。 另外,对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络上碎片式的短评已显很多,更不要说电视新闻评论,要有内容又要有新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是雾霾,从2011年开始说起,几乎每年到了秋冬季节,高山都要想起雾霾,因为来自北方的高山对雾霾是深有体会, 更能感受那种在雾霾中行走生活的心情。 然而,2014年,当雾霾袭击的时候,高山发现网络上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大家谈雾霾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是因为热点新闻太多? 还是因为网民们习以为常了? 在多网民们关注点以及议论观点的搜集分析之后,高山整理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式麻木》 ,从雾霾说到麻木 ,这样的独家解读更是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理论高度,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追逐时效的脉动,让评论“速度”起来
信息时代, 受众已不满足对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知晓,他们更想了解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和其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新闻评论俨然成为传统媒体间竞争的重要战场。 进入新媒体时代,“ 独家评论”的竞争则有白热化的趋势,每天打开手机,“ 今日头条”就会及时地推送当天的头条新闻,“ 澎湃新闻”则是及时跟进评论,这种速度可以用同步来形容。“ 谁能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占有最为广大的信息消费市场。 ”[4]以新媒体为平台而产生的网络新闻评论自由度大、无时间限制、便捷性高、交互性强,尤其是当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都让传统媒体可望不可即。 那么, 在这场时效性的竞争中,电视新闻评论是否就要失去自己的阵地?
《 新闻启示录》 从诞生开始就很注重评论 ,但是时效性却一直是它的软肋。 一般一期节目,编导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进行采编制作,按照时效周期来算,一周的时间就错过了时效的高峰期,新闻热度已经大大降低,因此往往被诟病“ 炒冷饭”。 但是不改变这样的局面,《 新闻启示录》 所秉持的电视新闻评论势必没有“ 市场”,栏目负责人对节目的编排、制作流程以及人员配合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架构,一股追热点,抢时效之风迅速在栏目组传开。 比如在人员配合上,改变原来的一个编导一期节目模式, 由主编带领几个编导分工完成,这样大大缩短了新闻外采、资料整理以及观点收纳等各方工作的时间。 节目《 一元游,是炒作还是变革?》 、《 福州航空“ 起飞” 了》 、《 疯狂双十一,谁赢了? 》 、《“ 代表醉驾”受特权保护? 》 等就是在时效性和评论性相结合的例子。
而在追逐新闻评论时效方面,笔者发现新媒体的发展也为电视新闻评论的“ 速度”提供了有力条件。 首先,新闻资讯的发达,为新闻记者的采访提供了很多线索。 比如说在采访 《 谁 ,拆掉了双杭古建筑》 这期节目的时候 ,记者通过微博联系上了那个发表微博“ 苍霞片最美的红砖西式四合院被拆成狼藉一片,民国青砖街铺被拆光了……”的网友,找到他微博上写的“ 红砖西式四合院”,并且也是通过无数网友的帮助,记者用了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双杭古建筑被拆的前前后后,用影像记录下来,这些都为新闻评论提供了足够的论据。 其次, 新媒体上那些来自民众的“ 雪花式”的观点则从事情的方方面面为编导提供了意见参考,争取了“ 评论时效”的速度。 比如说在制作《 一元游,是炒作还是变革? 》 节目的时候,要如何对这项政府主打的旅游惠民政策进行解读? 既然说是惠民就应该是好事,按惯例,电视新闻评论的观点往往是以捧为主,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你就不得不先听听民众的声音再发表评论。 要了解民众的声音,往常,电视媒体以采访为主,而这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借助论坛、微博、微信等来了解网民大众的想法,这种方式不仅更快捷而且更全面,也更接近客观表达。 当然,在收集民众观点的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切记不能随波逐流,既然是“ 独家评论之争”,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使用网络民众观点,展现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那样只能算是一个拼盘的评论。 如何站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利用丰富的观点资源形成自己的独家评论,这才是制胜的关键。《 一元游,是炒作还是变革? 》 从标题来看就亮出了电视新闻评论自己的观点,一项新政策的出台,自然会引起各方议论,如何拨开云雾? 记者用亲身体验、门票销售数据,以及游客、景区、 电商三方面的说法来做论据, 论证这项政策的惠民程度,当然网络上的炒作声音也不可忽视, 正是有了这样的声音,电视新闻评论正是要正视这样的声音,才能让评论更能有说服力,节目中引用旅游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袁书琪的话“ 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我们旅游的产品是不是物有所值,是不是符合价格和价值的规律,也就是人们到武夷山去玩,并不是冲着门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样的观点超越了网民们对“ 一元游”的理解程度,上升到旅游经济的发展层面,而这样的评论观点正是建立在对网络民众观点的汇集整理基础上进行的升华。 相信这样的现场评论加上专家权威评论会让电视新闻评论超越网络新闻评论。 不管是信息竞争还是观点竞争,新媒体都可以算是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酵母环境,用好这样的环境,不仅提升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更能发酵成为更有权威性、独家性的电视新闻评论。
三、寻找符合新闻的规律的电视新闻评论题材
新闻评论的种类按照题材内容来分, 可分为政治评论、 经济评论、社会评论等,中国新闻史上曾有辉煌的政论时代, 当时以政论为主体的新闻评论雄踞于各大电视栏目,《 新闻启示录》 最初的定位就是“ 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主要是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解读,“ 政论本位” 在栏目中显而易见。 首先,“ 政论”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长久以来的主阵地,电视媒体是民众了解政府行为的最主要方式, 也是最权威方式。 比如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走访了哪些地方? 说了哪些话?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关注福建的平潭、为什么会考察新大陆企业? 为什么要提到福州的教育均衡等这些方面。 电视新闻评论有的放矢地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一一解答,既满足了观众对高层领导动态的了解欲望,也满足了观众对这些动态新闻背后深层次背景解读的需求,这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先有新闻后有评论,属于有感而发的评论。 但是高层动态、 政府宣传并不是都适合于新闻的深层解读,一条新闻资讯的事,硬要去评论,这就只能算是一个新闻拼盘节目或者是拉长的新闻,没有产生深思的评论,没有耐人寻味的解读,这样的电视新闻评论就显得画蛇添足。 从这两条来分析,电视新闻评论既要政论题材又要符合新闻评论规律,势必不可能电视新闻评论“ 天天有”。 基于这样的背景,《 新闻启示录》 在题材的选取上也开始求变,虽然政论至今都是主打产品,但是民生新闻、热点新闻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到了新媒体时代, 《 新闻启示录》 里的民生新闻 、 热点新闻比例是只增不减 , 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各种信息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这让记者在发现民生新闻、热点新闻的途径增加了不少;第二,随着获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记者对待问题的角度以及深度的挖掘将有所不同,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第三,追热点就跟追高层动态一样,其社会关注度都很高,而在这种追逐中发出独家的声音,那么其点击率( 电视叫做收视率) 就可以想象。
当然,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题材势必从“ 政论本位”为主转向“ 新闻本位”为主,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评论的题材要更符合新闻规律,电视新闻评论要在新闻规律基本上走向理性。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说不缺新闻也不缺观点,网络新闻评论大多是电视新闻评论所热衷于采用的,网络热议话题既然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适合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题材,然而在网络上,网民们各说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同时网络上“ 快餐式”的阅读,让人们很难深入思考,加上网络评论的随意性,让很多评论仅仅停留于表面,或者非事实状态评论。 可以说网上信息的海量性是其优势也是劣势,其真真假假很难辨认,观点的是是非非更难说清。 相比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具备对网络新闻评论的整理和引导,尤其是电视“ 把关人”根据 “ 议程设置 ”理论进行把关 ,选取具有新闻性 、政论性 、社会性或者前瞻性等特征的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进行评议。[5]《 新闻启示录》 历来秉承选题为王的传统,设立了每天的策划会,主要目的就是筛选选题,什么样的新闻值得评,评什么,怎么评, 新闻把关人通过这样的“ 议程设置”就能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
除了把关,电视新闻评论对选题的思辨性将成为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观众已经从单纯的“ 受”方转为既“ 传”又“ 受”, 这就对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性比较强的话题则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2014年,当“ 代表醉驾”事件在网络上爆出时,各大网络都转载了此事,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长江网、人民网等都跟进点评“ 代表醉驾就不用刑拘”? 一时间,各方观点对这名醉驾的代表指责纷纷,对周宁县人大的表决更是批评有加。 网络上的各种观点看似都很有道理, 但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是否只是随波逐流? 当代表、醉驾、刑拘这些问题摆在一起时,我们不禁要探讨为什么代表醉驾后不用刑拘? 代表身上的特权意味着什么? 如何使用特权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 上海警方应该如何面对周宁人大的票决? 等这些问题,《 新闻启示录》 的电视新闻评论在这期节目的制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让评论更具有深度和力度,也更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四、新媒体的技术条件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新媒体的技术,这里面不得不提到的是“ 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应用,也就是说电视、电脑、手机三者之间可以交叉使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而“ 三网融合”的这种格局则为“ 媒介融合”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在呈现方式上,通过技术平台和播出平台的嫁接,实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新媒体的合作,观众可以从电视上也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这样的融合也意味着“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所谓“ 全媒体”就是借助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实现任何人、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都能获得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一种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趋势下, 2013年7月国内第一次出现电视的全媒体收视统计分析,所提出的动态收视率概念是对大数据研究的结果,颠覆了传统电视平台静态收视的现状。 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收视层面,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 新闻启示录》 从2013年开始也打破电视范围,尝试将节目与凤凰网、大闽网、人民网等当地主流网站合作,当然这种合作还局限在只是把已经播出的节目挂在网站上播放而已,但是这对《 新闻启示录》 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比如一期《 公交车上的冷暖人间》 ,节目播出的收视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挂到网络上之后,点击率是迅速飙升,而且还是持续不断,上网一天的点击率就破百万,十天就破千万,然后一路飘红,大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点击率就破了八千万,把网络点击率和电视收视率一起做动态收视统计,那么这期节目的收视率就会再创新高,而且还是持续的动态收视。 当然,这节目挂网站只能算是“ 媒介融合”中很初级的一步,要想打造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除了借助网站的功能之外,微博、微信等所依附的载体———手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看新闻已经成为普遍,微信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紧密联系,这些对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能否在手机网络中打造自身? 微信中有个 “ 订阅号 ”,原先是为了微信营销打造的 ,每个手机微信号可以通过搜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这些“ 订阅号”也可以利用微信中人人联系网定点推送到每个微信号手中,这种营销模式也开始成为媒体营销的一种手段。
《 新闻启示录》 也在订阅号中开辟了自己的“ 新闻启示录君”,将每期节目的预告通过微信定点推送的功能,像《 [惊! ] 人大开幕! 机器人悄悄潜入〈 政府工作报告〉》 、《 我们大妈从来不做乱七八糟的事情! 真的吗?》 、《 [打算盘]油价又跌了,可是你加油,真的合算了吗? 》《 [买买买]自贸区来福州,便宜货大大的有!》 、《 特斯拉到底有多牛?〈 新闻启示录〉 为您解密!》 … …这些订阅号里的预告 ,不仅是对节目内容的预告 ,更是把观点隐藏其中,吸引观众,从而大大地提升了《 新闻启示录》 的影响力和品牌塑造。 这种“ 媒介融合”功能对电视新闻评论来说无疑在推广度、影响力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当然,媒介融合还能给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什么样的平台也是很值得期待的。
除了“ 媒介融合”,基于新媒体的技术条件下的另一时代正在出现,它和数字有关,通过这些数字能传递出各种信息, 这被称作“ 大数据时代”。 2012年3月,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并将“ 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大数据更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以及思维方式。 2014年,中国电视行业首次采用了大数据,由此诞生了“ 大数据电视新闻”。 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抓取、比较和分析,发掘更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和社会现实。[6]2014年也被称作是中国大数据电视新闻时代的元年,2014年从春运、春节到全国两会, 央视先后推出了“ 据说春运”、“ 据说春节”、 “ 据说两会 ”系列 ,将大数据首次运用到了电视新闻中 , 举例 “ 据说两会 ”,2014年两会期间 , 央视推出的“ 据说两会 ”, 用数据来倾听民声、用数据来诉说民意。 比如下图的热门话题排行榜,用数字来解读。 十省份网友关注“ 就业”,八省份网友关注“ 高考”,“ 房价”、“ 雾霾”成为京冀最热关键词等。 数字的解读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更增加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威信和力度。
从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中,我们看到“ 据说两会”节目排名第二,政论话题成为了热门话题,改变以往社会话题以及明星轶事占据热门话题的局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大数据科学家薛凌洲( 华裔) 认为 :“ 大数据新闻 是富矿 ,新闻联播 《 据说春运》 基于大数据的迁徙图具有科技感 、时代感 , 在美国还没有类似的可视化,体现出节目制作者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和融合。 ”[7]当然大数据新闻的影响力也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截至2014年2月7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要媒体及网站转发超过1280万篇, 覆盖超过国内五亿网民,“ 据说春运”成为网络搜索热词,进入百度词条,由此可见大数据新闻革命浪潮势不可挡。 基于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 大数据”对未来电视新闻评论意义非凡,对电视新闻评论也亦如此,比如说《 中国人的迁徙地图》 用一种新的视角论述了中国春运大军在30多年来的变化,从1亿人增长到36亿人次,而变化的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迁徙路径,那么这36亿人次是如何迁徙的? 哪些城市是迁出地,哪些城市又称为迁入地等,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直观的春运迁徙景象,也正说明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变化。 笔者认为大数据不仅适合用于新闻中,更适合用于新闻的解读中,而且使用大数据来解读新闻,它将改变的不仅仅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也将改变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叙事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价值判定让电视新闻评论的“ 电视化”表现更鲜明,而且对新闻评论观点的提升也大有益处,用数据的方式来论证,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来解读,这样的电视新闻评论将更直观,也更具有威信无疑,未来的电视新闻评论一定少不了“ 大数据”的力量,大数据也将成为电视新闻评论“ 据”剑得天下的法宝。
五、新媒体促进电视新闻评论在改文风上下功夫
随着媒体技术和方式的不断更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越来越鲜明:首先,网络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更强烈,它不单单侧重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分析,而且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更多的意见,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娱乐等方面,写作范围的更加广泛成为写作形态多元化的重要表现。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也趋多变,语言轻松活泼 、幽默,更加注重以 情动人,在理性上更 多了些感情 色彩,真诚表达,这些都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 再者,微博微信的出现让短小精悍的“ 一句话”评论成为流行,“ 百字短评”、“ 人民微评”这些模式更有利于评论的传播,同时也改变了以往“ 上传下达”的模式,转而进入“ 你来我往”的模式,增加了交流性、互动性。“ 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评论在写作形态和传播模式上的种种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闻传播学的进步,这些改变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同时改变所带来的不止体现出公民参与社会事件能力主动性的增强和公民言论自由空间的扩大,还体现出新闻传播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8]面对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的这些特点,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如果还是以以往的形式与态度出现在受众的视野里,那么它很有可能会逐渐淡出受众的视线,必须要突破其固有的八股文式写作模式, 以求新求变来争夺这场战争的主动权,由此保存自己鲜活的竞争力,使其在快节奏的媒体业态变化中能给受众带去一些社会思考,在变化中仍不失力量,给受众准备丰盛的精神和思想的“ 盛宴”, 分享新媒体平台上的蛋糕。
《 新闻启示录》 提出了一场“ 改文风 ”的运动 ,首先改变的就是标题。 标题被称作是新闻评论的半条生命,是评论主题内容和精神的浓缩与升华,好的评论标题“ 一目传神”,有着吸引读者阅读的艺术魅力;反之,则对读者产生挡板的负面效应。 在如今“ 快餐式”阅读中,标题能否吸引眼球决定了文章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脱颖而出。 电视新闻评论也一样,标题决定了人家是停留还是转台。 就拿《 新闻启示录》 每年都要做的两会报道来说,这样的一项政治任务,往往让人觉得会很“ 无聊”,也很难赢得观众,很难赢得收视率,但是如何把“ 无聊”的整治宣传做出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 改文风运动让记者们首先在标题上下功夫。 比如以往做两会报道时关于人大开幕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最常用的就是《 福建省第N届人大开幕》 ,今年,同样要做人大开幕的评论,记者则用了标题:《〈 政府工作报告〉 ,透露哪些经济信号? 》 两者相比较,显然后面一个标题更能凸显其评论的本色,也更能抓人眼球。 其次,“ 改文风”运动中的核心还是写作风格上的改变。 在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中,我们发现这些来自民间的文章,正因为其身上的草根特色,它的“ 土味”让人觉得美、朴实、亲切,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也更容易被更广泛的大众所接受,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用幽默的心追寻草根的“ 土味”成为《 新闻启示录》“ 改文风”运动的目标。 节目《 福州航空“ 起飞”了》 中一段文字幽默、自然,让人忍俊不止:“ [解说]眼前的这辆就是福航的飞机,机身上喷绘着“ 龙凤福字”,光是飞机的外形,就透着浓浓的福州味。 福航的中文无线电呼号为“ 涌泉”、 这就不用我跟您多解释了吧? 航班号以“ FU”两个英文字母开头,而这也是中文“ 福”字的拼音代码,是不是非常容易识别呢? ……既然是福州特色, 那么飞机餐自然也带有浓浓的“ 虾油味”,飞机上不仅会有福州特色的橄榄等蜜饯, 还有美味的福州小吃。 小编想来,鱼丸,肉燕自然是不会少的。 除此之外,福航首航的广播也是与众不同,除了飞机上常听到的普通话和英语以外,还有福州话广播,当你在旅途中听到“ 你好( 用福州话说) ,丫霸”等福州话时,会不会多了几份亲切之情呢? ”这样一段文字,用“ 虾油味”、“ 丫霸”把福州航空“ 福”的特色描绘的淋漓尽致,其中 “ 福州人的航空梦实现了”这样的观点更是让人自豪 。 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是关键,但文字的魅力也是加分的必不可少元素,因为电视毕竟是一个视和听相结合的产物。